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经济协调发展

经济协调发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05 17:04:1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经济协调发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经济协调发展

篇1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6-0014-06

马克思经济理论认为,虚拟经济产生于实体经济,其发展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实体经济的存在与规模决定虚拟经济的存在与规模[1]。市场经济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作为重要支撑的经济形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和谐关系及发展的动态波动对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至关重要[2]。然而,由于虚拟经济市场上普遍存在的投机心理及虚拟资本的独立运动规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常出现背离情况,当虚拟经济发展过度膨胀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过度失衡时,就可能形成泡沫经济而引发经济危机[3-5]。2007年开始缘于美国次级贷款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受到了重创,国际经济面临萎缩和衰退。由于我国与世界经济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而这场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的蔓延,表现为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延伸,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扩展,从经济层面向社会生活传导。

江苏省作为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大省,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求实创新,优化资源配置,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开创了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的经济发展格局。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冲击,出口下降、就业形势严峻、工业利润率下滑等,江苏省所受的影响也较大,2008年11月,江苏省省长罗志军分析,当下要高度重视“三个传导”,即国际金融风险向国内传导、虚拟经济风险向实体经济传导、中小企业困难向上游资源型大企业传导。为有针对性地降低危机的负面影响、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2008年末开始,江苏省陆续出台减轻企业负担、缓和就业形势、保持社会稳定等各项政策法规。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引起国内外对经济发展的深思。在经济发展新形势下,江苏省如何更好地发展本省虚拟经济,降低虚拟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其有效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实现区域内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江苏省实体经济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笔者在分析1978年以来江苏经济整体发展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分析2007年开始的全球金融风暴对江苏省实体经济发展各方面造成的影响,以进一步理清江苏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产业结构变化

1978年以来,江苏省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及第三产业的变化尤其显著。图1反映了1978-2009年主要年份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变化情况。由图1可看出,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第二产业的比重经历了不断波动的过程,但基本稳定在50%-60%;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处于不断上升态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19.8%大幅上升至2009年的39.2%。1990年江苏省GDP为1 416.5亿元人民币,2007年已达2 5741.2亿元人民币,2008年江苏省GDP为30 312.61亿元人民币,2009年达34 061.19亿元,同比增长12.4%。综上可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GDP整体水平不断上升,目前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明显比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大。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外贸及外资发展情况

随着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江苏外向型经济发展已达到较高水平。进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456.38亿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3 496.71亿美元。2008年江苏省进出口总额增至3 922.7亿美元,对外贸易依存度已超过90%,2008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至251.2亿美元,外资依存度约为6%。金融危机爆发后,除少数月份外,江苏省单月出口同比增长率均低于往年。2008年9月以来,出口形势进一步恶化,2008年11月、l2月单月出口同比均呈负增长,2009年1月达-19.1%。2009年外贸出口累计降幅从第一季度的24.5%收缩为全年的16.3%。2009年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0.5%,拉动经济增长-1.3%,显示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严重不足。受金融危机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和江苏省境外直接投资也明显减少。2008年江苏新登记外商投资企业减少1 780户,投资总额减少29.16%,注册资本减少21.9%。2007年全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252个,比2006年增长14.9%;2008全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仅232个,比2007年下降7.9%。

二、江苏省虚拟经济发展情况

江苏省虚拟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金融业的发展,对整体虚拟经济规模的壮大起到显著推动作用。江苏省计划“十一五”末,使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10%,使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从金融业的行业结构发展、贷款规模及证券市场等的发展情况均反映了江苏省虚拟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金融业整体行业结构发展情况

目前,银行业仍占江苏省金融业的主导地位,证券业份额也迅速提升,银行、证券及保险业分业经营体制进一步健全,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迅速扩大。根据现有数据,2007年江苏银行业实现增加值932.11亿元,同比增长16.4%;证券业和保险业增加值分别为201.06亿元和59.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95.2%和20.0%。2007年江苏金融业增加值达1 202.1亿元,大大高于GDP增加值增速。2004年以来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持续上升,2007年所占比例达到4.7%,达到近年来最高水平,具体如表1所示。随着金融业增加值提高,金融业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也随之加大。2007年金融业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4%,拉动经济增长1.3%,分别比2006年提升4%、0.6%。金融业增加值的持续上升,反映出江苏省虚拟经济整体规模的扩大。

(二)贷款规模情况

从贷款规模看,1996-2009年,江苏省多数年份贷款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7年末,江苏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为30 450.54亿元,同比增长17.7%,比年初增加4 590.94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22 092.10亿元,同比增长19.5%。2008年12月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6 160.7亿元,比年初增加4311.2亿元。2009年末为35 296.7亿元,同比增长34.9%。图2显示了1996-2009年江苏省贷款规模增速与全国贷款规模增速的对比情况。从图2可看出,1996-2009年的多数年份,江苏省贷款规模增速均高于全国贷款规模增速。

(三)证券市场发展情况

随着证券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和新《证券法》的实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2007年江苏全年证券经营机构股票交易额及期货经营机构交易额分别为74 716.6亿元、35 724.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7.1%、109.5%。2008年证券经营机构股票交易额为37 331.9亿元,同比下降50.04%,期货经营机构交易额为54 109.53亿元,同比增长51.46%。2009年证券经营机构股票交易额72 659.7亿元,同比增长94.6%;期货经营机构交易额为91 637.4亿元,同比增长69.4%。比较2008年江苏省与全国股票流通市值与GDP的比值(如表2所示)江苏省的比重为6.96%,而全国的比重为40.02%,江苏省的这一比值水平远低于全国的水平。可见,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江苏省证券交易增速明显降低,2009年证券交易总额上升,但交易额增速较2007年仍较低。

三、江苏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灰色关联情况

在对江苏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为从整体上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协调状况,将对江苏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灰色关联是指事物之间的不确定关联。该分析方法是根据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作为衡量因素间关联程度的一种方法,其优点是不要求样本服从某个典型的分布,不要求各因素数据与系统特征数据之间呈线性关系或彼此无关,适宜用于二元系统间的整体动态分析,此外,可以尽量减少由于统计原因带来的数据灰度干扰。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缩。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一)灰色关联模型

灰色关联模型中包括对灰色绝对关联度、灰色相对关联度的计算模型,在灰色绝对关联度及相对关联度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可进一步进行灰色综合关联度的计算。灰色绝对关联度的模型如下:

设系统行为序列Xi=(xi(1),xi(2),…xi(n)),D为序列算子,且

xiD=(xi(1)d,(xi(2)d,…xi(n)d)

其中,xi(k)d=xi(k)-xi(1),k=1,2,…,n,则称D为序列始点零化算子,xiD为始点零化像。记为:

xiD=Xi0=(xi0(1),xi0(2),…xi0(n))

设系统行为序列Xi=xi(1),xi(2),…xi(n)),D为序列算子,且

xiD=(xi(1)d,xi(2)d,…xi(n)d)

其中,xi(k)d=xi(k)/xi(1),xi(1)≠0,k=1,2,…,n,则称D为序列初始化算子,xiD为初始化象。记为:

xiD=X′0=(xi′(1),xi′(2),…xi′(n))

设X0与Xi为长度相同的时间行为序列,而

X00=(x00(1),x00(2),…x00(n)),Xi0=(xi0(1),xi0(2),…xi0(n))

分别为X0与Xi的始点零化像,则:

S0=■x00(k)+■x00(n),

S1=■xi0(k)+■xi0(n),

si-s0=■(xi0(k)-x00(k))+■(xi0(n)-x00(n))

设X0与Xi为长度相同的时间行为序列,则X0与Xi之间的灰色绝对关联度为:

?着oi=■

设X0与Xi为长度相同的时间行为序列,且初值均不为0,X′0与X′i分别为X0与Xi的初值像,则称X′0与X′i的灰色绝对关联度为X0与Xi的灰色相对关联度,记为?酌oi 。

(二)灰色关联度计算

根据对江苏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为考察虚拟经济各主要代表变量与实体经济代表变量的影响程度关系,进一步进行灰色关联分析。根据江苏省实际发展情况,虚拟经济各主要代表变量选取M2、贷款规模(dk)、证券交易量(zq)、期货交易量(qh)、保费收入(bx),实体经济主要代表变量选取江苏省GDP。为保证所选变量数据统一口径,选取1998-2008年的年度数据作为样本区间,所选数据均来自历年《江苏统计年鉴》、中国咨询行数据库、江苏省统计局网站等。尔后分别计算了样本区间内江苏省虚拟经济各主要代表变量与实体经济代表变量间的灰色绝对关联度、灰色相对关联度及灰色综合关联度。表3为灰色绝对关联度计算结果。

从表3灰色绝对关联度的计算结果可看出,虚拟经济主要代表变量中贷款规模与实体经济代表变量GDP的灰色绝对关联度最大达到0.9763,M2与GDP的灰色绝对关联度次之达到0.8481。相比较看出,期货交易量、保费收入与GDP的灰色绝对关联度较低。其中,保费收入与GDP的灰色绝对关联度最低,其值为0.5144。整体上看,贷款规模、M2、证券市场与GDP间的灰色绝对关联度较高。为增强判断的准确性,进一步进行灰色相对关联度的计算,并最终计算出江苏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综合关联度,以进行整体综合分析。表4为虚拟经济各主要代表变量与实体经济代表变量间的灰色相对关联度的计算结果。

从表4可看出,灰色相对关联度中,M2及贷款规模与GDP的灰色相对关联度相比较于其他虚拟经济代表变量与GDP的相对关联度高,其中贷款规模与GDP的相对关联度最高,达到0.8505,其次是M2与GDP的相对关联度达0.8258,期货交易量与GDP的灰色相对关联度最低达0.5451。在计算灰色综合关联度时,考虑本文侧重考查虚拟经济的变化率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则对灰色绝对关联度和灰色相对关联度各赋予40%、60%的权重,最终计算出贷款规模与GDP的灰色综合关联度结果为r(dk,gdp)=0.90082,其余依次为r(M2,GDP)=0.83472,r(zq,GDP)=0.7206,r(qh,GDP)=0.6139,r(bx,GDP)=0.65456。从虚拟经济各代表变量与实体经济的关联情况看,得出的判定结果为r(dk,gdp)>r(M2,GDP)>r(zq,GDP)>r(bx,GDP)>r(qh,GDP)。

结合灰色绝对关联度、灰色相对关联度及灰色综合关联度的计算结果可看出,江苏省虚拟经济发展中,贷款规模与M2要素与实体经济GDP之间具有较高的关联度,相对地,证券交易量、期货交易量及保费收入与GDP的关联度较低。从江苏省实际情况看,为进一步促进经济回暖,需继续有针对性地扩大信贷投放力度,尤其须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进而有效推动就业率的提升,以利于改善民生。从表4的数据可看出,目前江苏省金融市场发展股票流通市值与GDP的比值远低于全国的水平,为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及完善,提升资本市场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效应,需采取有效措施规范资本市场、促进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健康发展,以减少金融市场风险,有效地推动江苏省虚拟经济发展。

五、结论及建议

从江苏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现状看,2009年江苏省GDP同比增长12.4%,2009下半年以来进出口与出口总额降幅收窄,分别比上半年降低11.6%、8.5%,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说明后危机时期随着国际形势逐渐转好及我国经济持续回暖,江苏省实体经济发展也逐步回升,有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复苏。虚拟经济规模中尤其是证券交易量占GDP的比重仍较低,股票市场、期货市场等与实体经济的灰色关联度相对较低,在国家推出“股指期货”、“融资融券”制度的背景下,江苏省需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有效地促进江苏虚拟经济发展,发挥对实体经济的积极效应。针对江苏省目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情况,对两者的协调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在经济整体运行中,需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正确选择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根据对江苏省实体经济发展状况分析,江苏省经济发展目前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是加快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由于产业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是市场机制及政府调控共同作用的结果,市场通过价格机制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具有自身的局限性,需政府制定和实施配套的产业政策以弥补市场竞争缺陷。目前江苏省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及部分较发达地区的水平,其制约了产业结构的整体提升,因此,为引导江苏省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信贷、价格等经济杠杆,扶持新兴产业发展,发展新兴服务业,优化工业结构水平,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

(二)优化投资结构,扩大内需,降低经济发展对外贸易依存度

目前江苏省经济回暖态势逐渐稳固,但由于世界经济整体复苏的基础仍比较脆弱,外需规模仍较低,江苏省作为外向型经济发展省份,金融危机对其进出口贸易直接造成影响,进而进一步影响到2009年出现净出口负拉动经济增长现象。面临此次金融危机的袭击,国家采取了“四万亿元”救市措施,相应地,江苏省为配合国家的经济刺激措施,也提出2010年以6 500亿元政府性投资带动社会投资2.5万亿元的目标,以此促进江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借此契机江苏省需积极优化投资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内需的持续均衡增长,降低对外贸易依存度,促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提升经济发展整体水平。

(三)江苏省虚拟经济发展过程中,需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及注重外部环境建设

虚拟经济为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其发展规模需与实体经济发展情况相匹配,同时,需注重虚拟经济发展的适度原则,理顺虚拟经济的运行规则、监管方式、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以更好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外部环境建设中,江苏需根据本省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以使虚拟经济参与主体更快捷地获取对方真实信息,减少风险;合理规划及完善虚拟经济市场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服务、协调、公证及监督职能;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利用信息技术的进步,降低交易费用、减少交易时间、扩大经营空间、提高交易速度、创新交易产品,同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双赢[6]。

(四)江苏省虚拟经济发展需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密切相连,并注重自身创新

注重发展与实体经济联系密切的虚拟经济,尤其是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主要金融市场。此外,由江苏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灰色关联分析可看出,以期货市场为代表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关联度较低,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有效抵御外部经济风险,推动江苏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需根据江苏省实体经济发展的合理需求,有针对性地扩大虚拟经济发展的广度及深度,在风险可控、有助于全局性目标实施的前提下,鼓励适度的金融创新活动,为企业提供更多有效的防范和转移风险的工具,采取相关举措有效支持虚拟经济创新品种的开发及应用,以期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2]成思危.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J].管理评论,2003,(1).

[3]Chang T.Y.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Mainland China: A Note on Testing Demand Following or Supply Leading Hypothesis.[J].Applied Economic Letters, 2002, (9):869-873.

[4]刘骏民,王国忠.虚拟经济稳定性、系统风险与经济安全[J].南开经济研究,2004,(6):32-39.

[5]王爱俭,陈杰.中国虚拟经济规模适度性研究[J].财贸经济,2006,(8):16-20.

[6]宋文鲁.关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解析[J].上海投资,2009,(4):29-32.

Study 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Fictitious Economy and Real Economy

Liu Chuanzhe, Zhou Yingying, Chi Chen

篇2

1.*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对保障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企业的发展状况。实践表明,一个地区经济的良性发展,与大企业的发展,以及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合理配置与分工密切相关,其中大型企业的竞争力和产业带动力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按照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加快推进东北振兴战略,加速*经济隆起,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区域经济活力,必须注重当地大企业的做大做强,尤其是注重*这样的中央国有企业的产业带动作用,形成大中小企业的合理结构与分工,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

2.*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是双方发展的迫切需要。*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力量和重要支撑,二者深入融合,必将推动*和*地方加速实现发展目标的步伐。*要进入世界500强,需要*地方为其创造改革发展稳定的环境;*深化内部改革,也需要地方的紧密配合和鼎力支持。只有*实现“两步跨越”、进入世界500强、建设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钢铁企业的目标和*地方实现“总量倍增、位次前移、追赶沈大、殷实和谐”的目标都实现了,才能确保*老工业基地总体目标的实现。

3.*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是*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6年末,*的工业增加值、上缴税金、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等各项指标分别占地方总量的64.6%、77.3%和40%左右。这说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显赫地位。但同时也说明*经济在当地“一枝独秀”,*国有资本在当地的带动力和影响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4.*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是*的社会责任。*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是*国有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和交流合作的客观需要。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新形势下,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社会责任已成为国际社会对企业评价的重要内容。国有大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仅可以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影响,也是国有资本发挥更大价值的体现。*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城市供暖、供气,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解决*厂办大集体离退休保险待遇,抓好生产安全和稳定工作等方面。*是地方煤气、余热水最主要来源,为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做出特殊的贡献。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近几年,*对环保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逐年增加,分别占地区总投入的67.9%、64.1%和73.1%,为中央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了表率,发挥了*国有资本的社会效益。

二、*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可行性

1.*具备带动和辐射地方经济的实际能力。一是资源优势。*的钢铁资源及“三废”资源,是地方拉长钢铁产业链和精深加工的雄厚资源。二是市场优势。*每年超千万吨的钢材生产能力,本身就是一个大市场,作为国内著名的企业品牌,潜在的市场资源是不可限量的。同时,*每年向外采购大量的生产原料和配件,投入资金上百亿元,有能力拉动地方工业的配套发展。三是技术优势。钢铁产业的先进技术、设计及装备是*能够带动地方发展的优势。

2.*与*地方融合协作具有广阔的合作领域。一是地方承接*的产业和产品转移项目,加工生产*所需要的配套产品,可以形成*以钢材生产为主,地方以*产业上下游钢铁和矿产资源加工等链条延伸的产业集群。如围绕钢铁产品深加工、煤系化工、废渣利用等项目具有极大的潜力。二是围绕*的钢铁资源优势,联合发展装备制造业极有前途,推进装备制造业的跨越发展。三是围绕提高*老工业基地国际竞争力需要,联合开发和建设辐射全国的钢铁物流信息市场具有现实可能性。四是为*配套加工生产、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及与市场相适应的其他新兴产业,可以实现地方与*产业和产品的差异化与错位化发展。

3.国务院国资委更加重视大企业大集团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带动作用。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在*8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8全球投资促进高峰论坛”上表示:“要为大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发挥大企业的系统集成作用,支持大企业发挥资本实力、技术、品牌、信誉、营销体系、供应链网络等方面的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是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在东北地区是第五大城市,*7年在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中排名第34位,是东北振兴的主要力量。同时*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力量和重要支撑,今后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必将加速*与*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加快推动*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发挥*国有资本更大的价值。

近年来,“地企融合、共兴共荣”的发展理念已经结出丰硕成果,据统计,*2~*7年*与地方合作项目总投资达146.9亿元,初步发挥了*国有资本的带动力和影响力。虽然*与*相互融合协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经济融合较少,信息沟通不充分。目前的融合协作只是初级阶段,表现在双方合作层次不够高,适应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结构调整、资产重组、拉长*的产业和产品链条等深层次的联合协作项目不够多。二是*地方的载体和配套功能尚须进一步强化。这些问题和困难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国有资本在地方经济的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大的价值体现。

三、*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重点任务

篇3

今年年初以来,深圳、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的房价直线非理性上涨,与当地的市场经济基本面严重背离,也让当地的行政部门感到措手不及,政府及时出手进行了调控。而二、三线城市却出现了房屋空置率高企的现象,政府虽多方给当地房地产市场“打强心剂”,却收效甚微。一线城市限涨与二、三线城市解禁促销的措施,旨在促使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结合工作实际,下面就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谈几点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1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房地产经济的促进作用是功不可没的,多行业受益于房地产经济支撑,人民生活水平和居住条件得到了大幅改善。同时,一直被认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就业问题,得益于房地产经济的繁荣,解决了大量闲余社会劳动力就业问题。但是,过热的房地产经济也给社会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过快上涨的房价让普通家庭承受着巨大的购房压力,这其间隐藏着巨大的社会安全隐患,一旦这一矛盾进一步激化,将严重影响给社会稳定。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着力从房地产经济发展的市场规律入手,总结多年来我国调控房地产市场的经验和教训,科学合理地调整政策,调剂市场良性发展。同时,还要加大力度建设保障性住房,解决部分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确保社会稳定。

2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2.1房地产价格过快虚涨背离了市场经济发展规

律市场具有调节作用,按照供需关系有其自身的规律和作用。然而,一旦市场被人为地操控,其自身作用和规律便会完全失去,最终结果导致商品的价格与实际价值相去甚远。当前,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极不协调,一线城市房价高不可攀,而三四线城市“鬼城”的空置率却居高不下,一方面由于当地政府为了卖地没有对房地产市场加以正确的引导,更多的则由于炒房、炒地的资本作用导致的。科学合理施策,是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着力抓好的工作。严密监视房地产市场运行动态,控制“地王”“天价楼盘”的恶意炒作。同时,加强舆论宣传引导,打击媒体吹风助涨助跌炒作也是十分必要的。

2.2非理性上涨的房地产价格给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带来了危险

过快上涨或下跌的房价,都是非理性的。市场的调节作用根本没有起到作用,反而会对购房者产生极大的影响。首先是房价上涨给低收入群体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其次是房价下跌会严重威胁银行的贷款安全,购房者一旦无力偿还贷款,进而产生大量的违约,其系统风险是巨大的,甚至会威胁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3促进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

市场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但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发展已完全背离了这一规律,更多的是人为的炒作。物极必反,过快过猛上涨的房价一旦价格回归价值,其下跌的速度将会严重打击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世界其他国家房地产泡沫破灭的例子已经给我们提供了经验和教训,参考他们多年前的房地产经济发展实际,可以很好地为我们的调控发展提供支持。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我们应该适应新常态,树立新的理念,促进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互动良性发展。

3.1调控房地产价格平稳健康发展

市场一旦出现非理性的波动,政府适时运用政策调控价格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放任其非理性的涨价,进而形成严重的房地产经济泡沫,最终泡沫破灭将对国民经济产生严重的冲机,同样,放任其价格下跌,无人购买将导致空置率升高,既浪费资源,同样更加伤害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及时监控房地产价格,再运用行政手机调控房地产价格在合理的范围内良性发展,让价格与价值回归理性,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发展,对于房地产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2严格约束信贷行为,加强银行贷款的系统风险监管

无论是哪一行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以及相关部门都应该做好金融监督工作,以维护金融市场秩序。一直以来,我国的房地产企业大多高度依赖银行的贷款,一些较小的房地产企业根本没有开发实力,靠搞关系大量从银行融资贷款进行楼盘开发,一旦市场价格大跌,房子卖不出去,小企业根本无力承担这么大的风险,房企老板“跑路”违约将严重威胁银行的信贷安全。因此,政府与银行都应该做好金融监督工作,严格约束房企信贷行为,加强银行贷款的系统风险监管。

篇4

随着自然资源的不断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类开始重新认识自身和资源、环境的关系。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二者虽然在实现目标、实施主体和实施过程等方面都较为相似,但在核心内涵、评价指标等方面仍然存在显著差异。发展循环经济能够有效减少资源消耗量,为低碳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发展低碳经济则能够促进循环经济纵深发展,完善产业链。可以说,低碳-循环经济两者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本文从影响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角度着手进行探索,以寻找影响两者协调发展的共同因素。

一、相关研究现状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对低碳-循环经济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的较少,诸多文献主要从各自的角度分别对低碳-循环经济提出相关论点,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论述:第一,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相关理论背景层面出发进行阐述,突出自然资源的稀缺与环境容量的有限之间的矛盾。例如,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制度创新,目的在于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齐建国等学者认为,“现代循环经济主要目的在于实现资源效率最大利用,最终达到节约资源和物质循环的重要目的”;徐玉高综合研究了自然、经济、社会、技术、生态等诸多方面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第二,从区域角度着手进行分析,认为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会受到区域内部众多因素的制约。岳立认为,甘肃省在发展循环经济时必须考虑到市场、技术、思想和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付晓东认为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诸多,主要包括政策因素、文化因素、自然因素等;马军等学者以东部六省市为样本进行探索,从经济层面、产业层面、科技层面、社会层面以及环境层面进行探讨,为城市低碳政策制定提供相关依据。第三,从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实现过程层面进行研究。学者孙明贵在研究上海市循环经济时,从产业发展现状、技术更新程度、法制保障情况和基本物质保障四个角度进行分析;付允认为低碳经济能够实现低污染和高效益的经济发展理念;张春兰认为循环经济要想实现快速发展,理论认识、政策制度以及实践环境是主要制约因素。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可以得出,影响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因素众多。在此基础上,本文理顺了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相关分析框架。

二、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影响因素

(一)显性影响因素

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过程必然会受到众多影响影响,在诸多因素中,显性的影响因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1.自然资源现状。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在自然资源的稀缺和环境容量有限的基础理念上,自然资源的存储量、基本品质、经济发展对其依赖程度、环境污染以及承载力等众多因素都会影响低碳-循环经济的走向。并且,在分析自然资源现状的同时,还应该将人口数量、人口素质、社会文化、经济现状等考虑在其中,多元化分析特定区域内的环境容量和资源总量。中国生态环境脆弱,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利用效率低,这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综上,自然资源的现状决定了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2.产业发展现状。区域产业布局和发展现状是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层次以及自然资源情况等因素综合影响下的产物。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规划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本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之上再考虑资源、经济、技术等因素。从国内产业发展现状来看,重工业比重过大,服务产业、高新产业发展速度滞后,因此,国内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应该首先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产业布局高效化、合理化和生态化。产业布局高效化指提升资源利用比例,降低资源浪费、生态污染现象;产业布局合理化指实现各产业的均衡发展,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相互协调稳定;产业布局生态化则是要求构建类似自然生态系统的产业体系,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3.科技创新水平。低碳-循环经济理论的提出与科技创新水平息息相关,低碳经济的“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再利用、再循环”等理论无不立足于科技创新的基础上。通过资源回收利用,节能减排,改造传统高能耗产业,实现绿色发展,都依赖于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而我国目前阶段科技创新水平整体落后于国外约20年,例如国内仍然需要通过引进国外相关设备进行城市污水、垃圾分类等处理。4.现代管理制度。科技创新水平是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能够实现提升资源利用率的前提,现代管理制度则可以使得低碳-循环经济模式成为现实。传统制度以人、财、物为管理对象,现代管理制度则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将环境作为管理对象。在低碳-循环经济模式下,企业应该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从原材料购买、原材料加工、产品生产、产品消费直至废物回收进行系统整体设计,企业内部各部门应该通力合作,在诸多环节达到协调统一,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以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为标准,已经成为全球各个城市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即是引入现代管理制度的结晶。5.资金投入情况。从长远角度来看,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企业、社会发展十分有利,但由于企业规模情况、经济社会影响以及技术发展制约等方面原因,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初期往往可能导致企业或者社会背负较大负担,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从全球发展情况来看,低碳-循环经济的重要标准就在于高投入:更新技术设备,提升能源品质,提高产品附加值等都需要大规模的资金。并且,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需要以科研为前提,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进而形成完整的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因此,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必须考虑到区域经济的资金承受情况,这同样与地域金融体系发展、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相关财政税收有着直接关系。

(二)隐性影响因素

自然资源现状、产业发展现状、科技创新水平、现代管理制度以及资金投入情况等诸多因素都能够直接影响到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前景,但此类因素会受到更深层次原因的影响,例如法制建设、人口情况、教育程度以及文化氛围等。忽视此类因素,同样会导致低碳-循环经济模式发展陷入苑囿中。此类隐性影响因素为:1.人口情况。人口规模决定了人均资源利用量,国内人口数量众多,直接导致了人口资源可利用量严重不足。以矿产、森林、能源等自然资源为例,国内人均水平分别占据世界人均水平的1/4、1/5、1/7,资源紧缺现象可见一斑。除此之外,大量人口所造成的生活垃圾同样触目惊心,业内认为“垃圾包围城市”已经出现。2.教育程度。教育程度决定人口整体素质水平。根据国家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国内文盲人口超过五千万,扫盲行动尽管成就斐然,但仍然任重道远。从受教育年限角度来看,国内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5年,仍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仅占据总人口的8.93%,人口总体素质偏低。受教育质量偏低情况反应了社会缺失大量具备高素质、高技术的产业工人的现状,这对科学技术创新、低循环经济发展都较为不利。3.法制建设。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新型发展模式,需要法律制度作为保障。法制层面的完善能够直接影响到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方向和战略抉择。2009年,《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落地实施,这为经济循环发展奠定了法制基础。但国内尚未设立能够专门针对低碳经济的法律,使得低碳经济发展的实施过程缺乏法制基础。除此之外,法制建设缺失还集中表现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层面,部分地方官员秉着“地方利益至上原则”,维护本地排污企业,甚至直接阻挠环保部门执法活动。4.文化氛围。文化氛围能够直接影响民众的自我认识,更会从消费层面影响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消费者文化氛围层面的理念认识虽然不会直接影响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方向和基本模式,但会间接影响了低碳-循环经济效果。

(三)其它影响因素

从国外低碳-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现状来看,政府是推动者,企业公众是主体。与国外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相比,国内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稍显滞后,企业对于自身发展低碳-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仍然不足。当然,这种情况的发生一部分也源于企业自身竞争力不足、政府各部门职责不清晰、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增长速度等。与国外相比,国内市场化发展程度不足、以政府职能缺失或越位为代表的体制问题已经成为国内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首要障碍。由于主体利益视角的差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低碳-循环经济协调发展层面态度差异较大,相比于中央的积极明确,地方政府往往较为暧昧甚至抵制,相比于环保部门的积极努力,其他部门的支持态度则仍需进一步增强。除此之外,国内市场民间环保组织同样缺失,单纯依靠政府很难取得预期效果。综上所述,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目前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应该坚持以市场调节为主,既不可代替市场作用,又不能出现越位或缺失现象,市场才是决定资源约束条件下资源利用率和市场发展质量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黄海峰.宋扬阳.德国发展循环经济对中国的启迪[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9(05).

篇5

一、**市**区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概况

(一)经济发展状况

**市**区的前身是**市郊区,区域面积17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6万亩,分为7个乡镇,总人口28.19万,其中农业人口21.49万,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并存。

了近年来,**区坚持“以农业稳区、以工业强区、以流通活区、以科教兴区”的战略思想,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快速发展。先后引进培育了钢铁、稀土、发电、煤化工项目等一批投资上亿元乃至几十亿、上百亿的超大型项目,初步形成环包钢、环市区、环交通干线三大经济圈,使全区工业经济迅速壮大。同时**区是**市重要的蔬菜和副食品生产基地。全区基本菜田4万亩,保护地1万亩,蔬菜复种面积达8万亩,蔬菜品种80多个,每年可提供时令鲜菜3.2亿公斤,可实现全年供应;以大青山一线为重点,全区果树面积已接近3万亩,年产鲜果1万余吨;沿河渔业生产蓬勃发展,养鱼水面达1万多亩。20xx年以来,根据入世后农牧业生产面临的新形势,**区大力发展“三色农业”(即:以无公害蔬菜为重点的绿色农业,以奶牛养殖业为重点的白色农业,以花卉种植为重点的彩色农业),有效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目前,**区无公害蔬菜复种面积已达7万亩;花卉种植面积已达200多亩,亩均纯收入达3万元以上。截至20xx年底,全区奶牛存栏量已达14.1万头,带动农牧民人均增加纯收入1020元,是**市乃至自治区重要的奶源基地。

从上述调查数据显示出**市**区经济发展的速度较快,经济规模迅速扩张,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前十位;依托地域优势和优化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的潜力较大,前景广阔;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的占比由1998年末的16.7:61.5:21.8变化为20xx年末的8.4:46.3:45.3,显现出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了明显的变化和成效。

(二)金融发展、服务、支持情况

1998~20xx年,国有商业银行在辖区内撤并划转各类金融机构营业网点52个。截至20xx年末,**市**区辖内县级金融机构共有10家,包括:4家国有商业银行、1家政策性银行、2家地方商业银行、2家农村信用联社及14家独立核算的农村信用社、1家邮政储蓄机构;在下设的120个营业网点中,主要是农村信用社的营业网点。

调查表5:20xx年末辖区金融机构存款(左图)贷款(右图)占比

20xx年末,**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55亿元,其中4家国有商业银行只占32%,农村信用社占65%,其他金融机构占3%;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35亿元,其中4家国有商业银行只占24%,农村信用社占73%,其他金融机构占3%;票据融资余额1.5亿元,4家国有商业银行占61.5%,农村信用社占38.5%;农业贷款、乡镇企业贷款、农户贷款全部由农村信用社承办;金融机构上存系统内资金余额14亿,4家国有商业银行占96%。

**市**区有中小企业2800户左右,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能获得金融机构融资的有1349户(其中在国有商业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取得贷款的只有69户,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机构集中在农村信用社)

上述数据表明,辖区内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弱化,而且还有进一步弱化的趋势,农村信用社成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从而造成县域经济与金融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

二、影响**区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金融因素及成因

(一)国有商业银行在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信贷政策随着国家的产业政策逐步调整,为了完成股份制改造,使其符合《巴塞尔协议》有关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率的规定,一方面对过去产生的不良资产加大了清收和处置力度,另一方面相应地提高了贷款准入门槛,贷款速度放慢,特别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减少了对县域贷款投放面和投放量,以规避新的不 良资产的产生,但没有充分认识和关注类似**市**区的经济发展优势和潜力。

(二)国有商业银行逐步从县域收缩机构设置,实行扁平化管理的同时,建立了严格的授权授信以及责任追究制度,县域国有商业银行逐渐丧失贷款权力,业务范围收窄,业务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再加上经营品种单一、业务权限限定、严格的贷款审批程序、办理手续繁杂、受理时间较长、企业融资成本较大等主客观因素,严重影响了银企的合作,因而对县域内的某些行业以及规模小的民营企业支持力度不够,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的发挥非常有限。

(三)各国有商业银行调高了系统内上存资金利率,以固定的收益引导基层机构上存资金,加上邮政储蓄吸收走的存款,每年新增可用资金的大量外流,使县域经济发展资金需求矛盾更加突出。

(四)银企信息不对称,担保、抵押难,制约了县域中小企业信贷服务的获得。近年来,县域中小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风险意识普遍增强,不愿为他人贷款担保,而抵押评估费时费事,企业搞一项资产登记涉及多个管理部门,每个部门都要收费、收税,再加上贷款利息负担,企业一般难以承受。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抵押物的要求较高,而中小企业往往难以提供有效且宜变现的抵押物,无法取得贷款。由于私营企业大都采取家族式管理模式,会计信息不透明,金融机构难以获取真实财务信息,不敢贷。

(五)农村信用社虽然是支持**区经济发展和金融服务的主力军,但是农村信用社资金规模有限,同时缺乏从上而下强有力的管理体制和人才优势,而且还需保证支持和服务“三农”,结算支付手段、信息化建设滞后。农村信用社资金结算速度慢,没有全国联行行号,在资金的划转上明显比不上国有商业银行,不能实现通存通兑、即存即取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因而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与支持显得力不从心。

三、推动县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发挥国有商业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县域机构作用。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县域内继续保留的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要转变观念,重新审视和调整经营策略,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找准追求利润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结合点。调整工作思路,重新做出科学合理的市场定位,改进现行的信贷管理体制,合理授权授信,建立起科学的量化指标考核体系,将人为因素和非人为因素造成的贷款风险进行合理区分,分别制定奖罚措施,真正形成商业银行主动营销贷款的良好工作氛围。加大贷款营销力度,增加对县域工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以及中(微)小企业的信贷扶持,更好地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进而实现共赢。例如**市**区地方商业银行20xx年开办对辖区中(微)小企业发放小额贷款业务、**区工商银行即将拓展的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必将有力地缓解**市**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同时更好地发挥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建立有效的金融机构考核机制

人民银行、银监局在增强金融宏观调控、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同时,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可持续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金融支持等出台对金融机构的相关政策和考核指标。比如金融机构对辖区内中小企业的资金扶持和金融服务以及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的作用等建立考核指标,以增强货币政策的引导,促进地方经济金融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二)继续更好地发挥农村信用社的作用

通过对农村信用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甩掉历史包袱,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推动业务经营稳健发展,不断发展壮大,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在支持和服务好“三农”的基础上,更好地扶持辖区中小企业,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加快征信体系的建设

篇6

收稿日期:2011-05-25

作者简介:周宇锋(1983―),男,辽宁沈阳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6-0058-03

1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不仅要反映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现状、整体布局、结构水平、变化趋势,而且还要反映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水平和程度。根据沈阳市环境建设及经济发展的特点,结合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在参考不同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沈阳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总体框架分为4个层次。目标层从整体上综合反映了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状况及协调程度,用两种指标来描述2者的协调发展,协调度是由城市环境质量评价指数与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数进一步合成而得,用来度量2者协调状况;指协调发展度是由城市环境质量评价指数、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数与协调度计算而得,用来度量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高低,由此可以判断环境与经济是否是协调发展。系统层将目标层进一步分解为城市环境质量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两部分,分别对城市环境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给予反映。准则层是对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再分解,使系统层的涵义和范围更加明确化和清晰化。从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环境3个截面对城市环境建设给予体现,对于经济发展水平则从经济实力、结构、效益、活力、外向度5个角度给予反映。指标层由直接度量的指标构成,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家庭生活用水量、人均生活用电等指标,是整个评价体系的基础和依据。由于环境中的经济环境与城市经济系统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因此,在协调发展度的计算过程中,经济环境不考虑;而在评价环境质量时,经济环境必须予以评价(表1)。

1997~2005年,沈阳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从0.447 4增加到0.495 6,除1998年外,均属于濒临失调衰退类,处于过渡阶段。协调发展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得益于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的提高,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开始注重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建设问题,逐步加大对城市环境的整治力度,组织实施了“基础设施、形象、便民、管理”4大工程,使得协调状况得以改善。但由于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沈阳市经济发展处于一个波动发展阶段,虽然环境建设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者协调发展水平仍较低,协调发展度均在0.5以下。

表1 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2006~2007年,沈阳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从0.513 5增加到0.540 7,仍处于过渡阶段,属于勉强协调发展类,但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这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较前期有了较快的提高,从而促使了两系统的协调发展度得到提高。而该阶段沈阳经济发展水平之所以有较大提高,是因为在该阶段沈阳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提升传统产业,同时,强化区域服务功能,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沈阳作为全省科技教育中心的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保障,促进了沈阳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2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根据沈阳市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特征和趋势,结合国内外城市环境建设的先进经验,确定沈阳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优质环境,即充分考虑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力求实现城市系统各子系统的高度协调,力争把沈阳建设成自然风貌独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现代化气息浓郁、经济实力雄厚、物质财富充裕、服务功能完善、社会事业发达、居民生活舒适、就业机会充分、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繁荣、和谐、宜居、魅力的现代化人居中心城市。

3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3.1 推动经济发展改善环境

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等都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投入,因此,经济是改善环境的基础条件,为环境建设提供物质保障。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实力仍是现阶段沈阳市发展的主要目标。只有提高城市整体经济水平,才能更好的改善居民居住环境、生态环境,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3.1.1 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不但影响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方向,同时也影响环境质量的好坏。因此,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对于实现沈阳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紧紧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引进世界知名企业和先进技术,引导外资融入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促进现有外资企业增资建设,推动具备条件的企业到境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用好国外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积极扩大农业、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利用外资规模。

(2)打造开发区招商引资平台。发挥政策优势,加快高新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产业园区建设,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完善基础设施,健全管理体制,引导外商投资向园区集中。

(3)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调整钢铁制品出口结构,扩大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出口规模。发挥服务外包基地品牌优势,积极发展软件外包业务,提升沈阳软件产业国际化水平。积极发展进口贸易,加大短缺资源、关键技术和设备的进口力度。面向日、韩、港、台,积极吸引、承接和兴办加工贸易。

(4)扩大对外交流合作。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境外投资、跨国并购。

3.1.2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合理布局不同产品的生产企业,使不同企业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互换,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和企业间的代谢平衡,以此达到物质的循环利用,并将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构建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此外,还要提倡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模式,鼓励使用能效标识产品、环境标志产品等绿色产品,抵制过度包装等浪费资源的行为。

3.2 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沈阳是全国空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城市之一。目前,沈阳大气污染总体上仍以“煤烟型”污染为主,但建筑施工扬尘、机动车污染排放等“复合型”污染特征也越来越突出。因此,沈阳未来环境建设必须继续实施“蓝天保护工程”,加大大气污染防治的力度。

(1)调整能源结构,大力推广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控制煤炭消耗总量;加强烟尘控制,推广应用除尘脱硫技术,全面实施电厂脱硫除尘改造,取缔燃煤小锅炉。

(2)加快近郊沙丘荒滩治理,实行建筑、市政工程和拆迁施工封闭作业,推行密闭运输,提高主次干道机扫率,减少扬尘污染。

(3)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监督管理,淘汰车型老、污染重、无法治理达标机动车。加大对车用油品的环境管理,从源头控制尾气污染。在水污染防治方面,继续实施以节水保泉、饮用水源地保护和水环境综合治理为主要内容的“碧水工程”。

(4)将水源地保护作为城市水环境保护工作重点。建设重要生态功能区,提高水源涵养补给功能;加快水库的建设工作,搞好现有水库的扩容和配套工程,提高城市供水的调节能力;强化对饮用水源水质的污染监控,对饮用水水库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确保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在98%以上。

(5)根据沈阳市水环境容量,对废水排放企业分配排污总量,核发排污许可证,实施排污许可,建立完善污水达标排放制度。

(6)加快企事业单位、居住区和产业园区等水处理及回用设施建设,就地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完善现有污水集中处理设施,配套完善污水处理管网。四是按照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要求,做好南水北调沿线水质保证工作,实施废水重点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系统改造及网络建设工作。

3.3 创建良好的人居软环境

人居软环境是指居民在利用和发挥硬环境系统功能中形成的一切非物质形态事物的总和,是一种无形的环境,如生活方便舒适程度、信息交流与沟通、社会秩序等。政府是城市环境建设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决定一个城市软环境优劣的关键因素是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因此,沈阳市提高城市软环境建设水平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改善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沈阳要进一步优化政府管理结构和方式、提升公务员整体素质、提高工作效率、保持城市规划和管理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大力加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政府应注重各项保障措施的建立与健全,完善城市管理制度,如完善多层次的城镇社会保险制度,努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推进基本养老保险改革,提高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完善灵活就业人员、中小企业职工、社会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的制度,构筑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强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全民健身活动,全面提高居民身体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水平和民主法制观念,为社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民主法制环境;着力构建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就业培训体系、再就业援助体系、优惠扶持政策体系,形成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协调推进。

4 结语

虽然城市环境的研究起步较早,相关理论已发展成熟,但是基于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其理论研究的开展和深入,尤其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状况的定量评价,可以明确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大城市环境理论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城市环境理论。

参考文献:

[1] 朱 琳,张晓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的计量模型[J].统计观察,2010(2):21~22.

篇7

一是创新了动态优化理论。通过动态优化理论,创立了包含环境因素的绿色索洛模型,得出在只存在规模效应时,平衡增长路径仍然是存在的,但与之相对应的污染排放路径却一直呈上升趋势的结论;通过污染对经济影响的动态优化模型得出,环境污染对经济具有门槛效应,放弃经济发展来保护环境是不可行的,需要以优化环境来促进经济发展。

二是时间序列协整分析方法在经济与环境问题中的探索。利用1981-2005年的统计数据,拟合了“工业三废”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外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并进行了广义脉冲分析,得出经济与环境对相互冲击的响应与污染物类型有关。

三是面板单位根与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在经济与环境问题中的尝试。利用分省市、分区域的统计资料,采用面板单位根与协整方法,得出经济增长加速了污染排放;采用面板时间固定效应模型,得出市场化与环境保护是有可能形成良性循环的;按东中西部三大区域进行分类,采用面板数据因果关系检验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的关系,得出较松的环境管制是外资流入的重要原因,同时外商直接投资也加剧了当地的二氧化硫排放。

篇8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01

一、经济与科技协调发展的基本含义

所谓经济与科技协调发展指的是通过建立经济与科技之间的合理关系,使经济与科技相互作用,促进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现阶段,科技的发展应该超前于经济发展,对经济发展发挥先导作用。经济与科技协调发展的基本含义则是:(1)经济发展支撑科技进步。(2)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3)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起先导作用。(4)经济发展水平应该与科技发展水平相当,若是差异过大,无法体现经济与科技之间的协调性。

经济与科技的协调发展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系统的内部协调。(2)经济发展促进科技系统的内部协调。(3)经济与科技运行协调。具体表现在:经济水平和科技的投入相协调、经济科技外部协调。经济水平和科技的投入相协调指对科技的投入总量、对科技的拨款、全社会范围内的科技贷款以及技术引进用款等占总量份额在一个适宜的水平上。经济科技外部协调指的是科技成果的应用率提高、反映物质投资与智力投资平衡的指标在一个适宜的水平上,科技综合实力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正相关度提高等。

二、经济与科技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要求

(1)描述功能。通过评价指标体系能够较为全面、深刻且客观地动态反映经济与科技各个领域的现状,既能够反映经济系统、科技系统各自内部因素间的对比关系,又能够反映经济与科技两者之间的关系。

(2)解释功能。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要既能够测量出经济与科技两者之间协调的成都,而且还应该有能够帮助判断协调原因的指标。

(3)预测功能。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拥有能够利用近一段时间内历史、现状指标的动态变化特点,预测未来经济、科技各自的发展趋势和协调趋势,从而制定相应的对策。

(4)预警功能。预警功能是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最重要的功能。能够通过研究经济与科技的协调发展规律,分析出影响经济与科技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和相应的数量关系,制定适应的指标阈值,将其作为经济与科技严重失调的数量界限。若是靠近或超出这一界限,能够及实地发出预警。

三、经济与科技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

(一)R&D投入额和R&D强度指标

科技进步需要人力、物力投入以及资金投入,现阶段资金投入对科技进步起到的作用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R&D投入水平通常采用R&D投入额和R&D强度两个指标来表征。R&D投入额,指的是一国对R&D的投入总量,计算方法为:

R&D投入额=R&D经费内部支出+R&D经费外部支出-企业以外的单位资金投入本企业、委托本企业进行R&D活动的R&D经费支出额

或:R&D投入额=企业进行R&D活动的R&D资金支出额+企业R&D资金外部支出

R&D投入额指标能够反映科技投入的纵向变化,但不能反映经济发展与科技投入的相关性。

而R&D强度指的是R&D经费占GDP的比重,能够较好地反映经济发展与科技投入的相关性。R&D强度低则表示科技投入量不足,经济缺乏对科技的支撑力度。横向比较R&D强度,能够清楚地看出经济发展对科技的支撑程度。

(二)索洛:技术进步对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

美国经济学家索洛用增长速度计算科技进步对产值的增长速度的贡献,他提出的计算公式是:

y=a+αk+βl

上式中,y是产出增长速度,k是资金增长速度,l是劳动者人数增长速度,a是技术进步速度,α和β分别是劳动和资金产出弹性系数。

进一步分析可得出科技进步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即:产出增长的贡献率=技术进步速度比上产出增长速度。

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在索洛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经济增长的来源,一是来自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变化,二是来自投入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提出了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计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如果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大于要素投入量的贡献,那么经济增长模式属于集约型,否则为粗放型。

(三)R&D弹性指数

科技投入快速增长,并且科技的发展超前于经济的发展是当今经济与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反映这一特征的重要标志是一定时期内,R&D的增长速度比GDP的增长速度快,用R&D弹性指数来描述这种关系,R&D对GDP的增长弹性大于1,则表示科技的投入增长适当超前于GDP的增长,这是发达国家与地区的普通状况。

(四)位差

位差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位置科技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能够说明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水平在区域内所处的位置是否相当。经济综合指标可以用GDP总量或者人均GDP,技术综合指标可以用科技发展R&D投入额和R&D强度等指标,计算出的位差越小,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协调程度越高。

四、经济与科技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分为3级,一级指标是经济科技协调程度指标,二级指标包括科技内部协调指标、经济科技外部协调指标以及经济内部协调指标三个指标。三级指标是反映经济、科技内部协调的子指标和反映经济与科技外部协调的子指标。

科技内部协调的评价指标包括科技投入结构、科技人员结构、科技成果数量和成果等三个方面的指标,如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投资比、科技人员各个等级职称的人员比例、技术出口额等。经济科技外部协调的评价指标从经济水平与科技投入水平的协调性、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经济与科技运行的协调性三个方面来看,有科技成果应用率、GNP增长率等。经济内部协调的评价指标则可以从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地区布局等多个方面来看,有恩格尔系数、各地GDP等等。

五、小结

综上所述,经济与科技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按照经济与科技协调程度、内部协调、子系统等来分为3级,每一级都有对应的具体的评价指标。笔者认为可以从科技投入的强度、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R&D弹性指数、位差等四个方面来评价一个区域内经济与科技的协调程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分析预测未来可能的趋势,以此为依据来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战略。

参考文献:

篇9

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一个自然环境、人文条件基本相似的地理区域内,如何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以实现最优化的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包含的要素有:特定的地理区域、资源条件相同或相似、人文社会条件基本相同、经济活动的方式及特征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区域内形成统一、有序、健康的市场等。发展区域经济,缩小地区差距,区域联结起来,优势互补,分工协作,有利于国民经济实现现代化。在我国现阶段,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原则

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和可行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首先需要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构建原则,指导构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的框架及其具体指标内容。

1.目的性原则:区域协调发展评价中研究目的不同,指标体系设计的思路和选取的指标也应各有侧重。

2.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要能较客观地反映地区的经济、资源环境、社会发展状况。

3.系统整体性原则:区域协调发展能力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指标体系要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地区协调发展的基础和潜力。

4.动态引导性原则: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既是一个目标,又是一个过程。因此,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充分反映区域经济系统动态变化的特点,体现出系统的发展趋势。

5.简明科学性原则:在构建本研究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时,指标数量不宜过大,在相对完备的情况下,指标的数目尽可能地简约和压缩,便于实际应用和操作,可以尽量选择那些概括性强、所代表的信息量大的指标,指标体系要全面但不可包罗万象。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以上原则,参考有关研究成果,侧重于从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视角构建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出苏北地区协调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见表1)。该指标体系分4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状态层和指标层。目标层反映苏北地区协调发展的综合水平;准则层包括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社会协调发展水平3个指标,反映各子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状态层包括10个指标,反映的是经济、社会、资源环境3个子系统的各个侧面的协调发展水平建设状况;指标层为基础指标,共有31个指标组成。

在指标体系中将经济协调发展摆在首位,将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作为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依托,把社会协调发展的提高作为苏北地区协调发展提高的最终目标,体现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协调一致的基本思想。在设置的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中,大部分指标可通过统计年鉴和实地调查获取,部分指标需要借助相关计算求得。

二、苏北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测度

本文采用SPSS软件,用多元统计(因子分析)的方法,对苏北地区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研究。数据主要选自《2008年江苏省统计年鉴》。

(一)确定变量是否适合因子分析

采用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来确定选取的变量是否适合因子分析。本文所选取的变量计算后得到的KMO值均大于0.80,相伴概率均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表明这些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

(二)主成分因子的提取

分别对经济协调发展、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社会协调发展、综合协调发展水平指标的因子变量利用SPSS提供的Factor Analyze进行提取。鉴于因子变量在未经旋转的载荷矩阵中在许多变量上都有较高的载荷而含义会比较模糊,所以通过Varimax法对因子载荷矩阵旋转,用旋转后的结果提取特征值大于0.85的主成分因子,即提取原始指标的大部分信息。由此,经济协调发展能力提取了2个主成分因子,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取了4个主成分因子,社会协调发展取了4个主成分因子,综合协调发展水平提取了7个主成分因子。

(三)协调发展水平的求算

借助SPSS软件,得出各县市各主成分因子的得分,并以各主成分因子的贡献率为权数进行线性加权求和,分别计算。各县市经济、资源环境、社会和综合协调发展水平F(B1)、F(B2)、F(B3)和F(A)计算公式为:

经济协调发展水平:F(B1)=0.59128W1+0.21071W2

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水平:F(B2) =0.22971M1+0.22950M2+

0.19951M3+0.16012M4

社会协调发展水平:F(B3) =0.437Y1+0.16618Y2+0.15649Y3+

0.08948Y4

综合协调发展水平:F(A)=0.37938W1+0.11852W2+0.08674W3+

0.07587W4+0.07375W5+0.07223W6+0.05030W7

苏北地区各县市经济、资源环境、社会和综合协调发展水平及排名(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苏北地区综合协调发展水平与经济、资源环境、社会3个子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不同而呈现出不规则的空间格局。这说明区域协调发展能力是经济、资源环境、社会诸子系统非线性叠合、综合作用的表现。

参考文献:

[1]陈新明.加快苏北地区经济发展,促进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蔡思复.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科学界定及其运作[J].中南财经人学学报,1997( 3 ).

篇10

2?科技方面。2005年江苏省工业、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45?5%和55%。2006年江苏省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3889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36万人,其中研究与发展人员10?5万人。目前全省已建国家及省级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公共服务平台224个,比上年增加58个。全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725亿元,增长16?6%,其中研究与发展活动经费支出33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55%。全社会科技创新投入大幅度增长,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投入增长60%。全省有28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12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额119?53亿元。全年专利申请量53267件,专利申请量居全国第二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37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24?9%。

3?经济方面。2005年,江苏省经济增长效率提高比较明显,资本产出率由2000年的22%上升到38%。2006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548?3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8685元,按当年汇率折算达3598美元。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7?2∶56?5∶36?3。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63?65亿元,全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建成投产项目7337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53?2%;新增固定资产5730?2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76?7%。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23?18亿元,全年进出口总额2840?0亿美元,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56?68亿元,基金收入731?9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加上基金收入、上划中央四税1547?29亿元,财政总收入为3935?87亿元(不含海关税收等612?28亿元)。

二、江苏教育、科技、经济协调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江苏省最近两年相关数据看,江苏省教育、科技、经济发展方面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但也应看到,江苏在教育、科技、经济协调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1?缺少高层次人才。作为人才大省,2006年江苏科技活动人员的绝对数达到36万人,仅次于北京45万人,居全国第二位。江苏人才资源比较充足,但科学家和工程师这样的高层次人才相对短缺。2004年江苏科技活动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占的比重为59?2%,而全国平均水平为64?7%,江苏比全国水平低5?5个百分点。此外,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是科技活动人员中从事创新活动的核心力量,2004年,江苏拥有的此类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重为74?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2个百分点。从最近几年的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虽然科技活动人员最近几年基本是每年增加的,但从事创新活动的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最近几年未有显著增加,江苏省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相对不足将会造成江苏难以占据科学前沿,顺利捕捉重大发展方向。

2?科技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江苏是全国最早提出科技兴省战略的省份,从确立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的主体战略,到实行科教优先的发展方针,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和支撑作用日益增强。但就科技自主创新成果及其产业化成效而言,江苏科技总体上仍然大而不强,潜在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据国家统计局、国家科技部的《2005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的资料,2005年江苏科技进步综合指数为50?2%,比2004年提高2?52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在全国各省市中位于上海、北京、天津和广东之后,居第5位。江苏科技投入力度偏小表现在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不高(见表2)。作为国际通用的衡量科技投入的重要指标,2006年,江苏的这一比重为1?6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18个百分点,但相比科技创新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等地还有较大差距,如果再与美国、日本、韩国等创新型国家比较,2003年上述三国的该项指标分别为2?6%、3?15%、2?64%,而江苏2006年的创新投入水平与其还有很大差距。再从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以及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来看(见表3),江苏省相比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发达地区尚有较大差距,创新投入不足必将影响到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此外,目前江苏省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还未完全建立,创新动力不足,创新机制不活,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3?经济发展仍存在结构性矛盾,增长方式转变步伐不快。从2000年以来江苏的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情况分析(见表4)看,第一产业产出所占比重在逐年减少,第二、三产业产出比重逐年上升,江苏省工业化进程在逐年深入,2006年江苏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第三,仅次于广东、山东;但从三次产业结构角度分析,江苏相比发达地区如上海、北京等尚有较大差距(见表5),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高度化。此外,三次产业发展中也存在一定问题,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如农业产业化进程不快,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经济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增长主要依靠资本投入和资源,资源环境压力较大,尚未从根本上转变能源消耗的格局,工业产品附加值偏低,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业比重偏低。

三、江苏教育、科技、经济进一步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个国家与地区的盛衰不仅仅取决于教育、科技是否发达,更取决于教育、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所需相关要素是否协调发展。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投入的劳动力、资金及科技的发展。教育使劳动者获得更多的知识,提高劳动者的质量;科技进步使劳动手段、工艺水平等得到了提高,从而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可增加对教育、科技的投入,从而使劳动者能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提高其劳动技能与质量,并能获得更多的科学研究成果,这又反过来促进经济增长。因此,教育、科技、经济三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在现有投入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协调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已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江苏省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外向度的进一步提高,国内发达省市与江苏省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技术壁垒、知识产权等已经成为江苏省参与国际竞争的障碍,传统生产要素对江苏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将出现递减趋势,科技创新将成为支撑和引领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因此,江苏省应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教育、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主要措施如下:

1?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多途径引进高层次人才。教育、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表现为:教育投入与产出效益的提高,教育体系结构和教学观念、技术的创新,教育制度的创新,教育资源、科技成果与经济的迅速增加等。从社会生产来看,不同的产业结构对劳动者受教育水平的需求也不同。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需要劳动力接受教育的水平全面提高。工业化大生产需要大批具备一定文化素质、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经验和操作技能的劳动者和一定数量的科技人才,教育是造就他们的基础。江苏要实施科教兴省这一战略,应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首先应强化农村义务教育,同时应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可通过加快教师队伍培训、推进现代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措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如:加大引进海外留学人员及外国专家的力度,鼓励国内外各类高层次人才来江苏服务、创业等。通过建立一批国内一流的科学家队伍和创新团队,显著提升江苏省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

篇1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早已被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等看作是事关国家长远利益和本国经济政治的根本制度能否正常运转的重要问题。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如何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日益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本人认为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行专门的立法

可以说成功缓解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过大问题的几个国家,都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任务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其中日本的区域经济政策完全以制定详细的法律法规来推进,而美国、德国也都有相关的专门法规出台。日本政府无论是对全国性开发,还是对地方性开发或特殊性开发,都制订了相应的法律,并根据各项法律制订了相应的计划,从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保证了政府各项开发政策的实施;美国主要是通过法律来规范对落后地区援助资金的使用情况,保证所有的程序和过程都在严格的法律控制之下,防止发生将资金挪作他用,而使项目夭折的事情,保证了援助项目落到实处,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从而促进了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德国的相关法律主要是使得平衡区域差异成为各级政府的共同任务,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提高到了基本法的高度。

2充分运用了财政政策的相关工具

首先,针对不同地区采取差别税制。从20世纪30年代起,美国政府通过差别税制积极培养落后地区的良性循环能力。其次,要对落后大的地区转移支付,这里可以以德国的财政平衡制度作为借鉴。其特有的转移支付机制充分体现其合作性财政联邦制的“合作”性质,即通过财政手段实现州之间或地方之间人均财力的相对平衡,为确保各地区居民能够实现这种相同的生活水准创造条件,这正是德国财政制度的核心。

3对落后地区实行倾斜的金融政策

区域协调性问题处理的比较好的国家都十分关注运用对落后地区倾斜的金融政策来促进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实行对落后地区倾斜的金融政策主要可以考虑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准备金制度、利率政策的倾斜。考虑到落后地区货币乘数较小的现实,应实行区域差别化的存款准备金制度,降低其存款准备金率;而利率市场化是金融深化理论的核心,也是落后地区金融改革的当务之急。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应该有效的反映资金的稀缺、投资的风险,利率也可以作为宏观调控的手段,作为资金流向的导航器。其次,采取积极政策合理推动落后区域金融的理念创新、技术创新、业务创新及制度创新。理念创新是实现由传统经营理念向现代经营理念的转变。落后区域金融发展滞后,固然有外部环境的制约,但内部理念的落后也是重要因素。

4加大国家对落后区域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同时关注跨行政区域间经济的综合治理

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一个前提条件,包括交通、通信、教育等方面的建设,这些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而落后地区依靠自身力量无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用于这方面的建设,这就需要国家加大相关的投资力度。同时,要针对不同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发展战略的同时,高度关注跨行政区域间经济的综合治理。以德国为例,其在不同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发展战略的同时,也要关注跨行政区域间经济的综合治理,使得区域间经济能得到协调发展。

5采取多种手段提高劳动者素质

美国政府促进落后地区发展的政策导向,主要是着重提高劳动者素质,鼓励私人资本投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核心是要培育欠发达地区的自我发展的创造能力和持续发展的竞争力,认为政府的扶持是必要的但也是次要的。相关统计显示,我国当前对人力资本的公共投资占GDP的比重正在逐年增加,可见国家对提高劳动者素质这一问题也高度关注,但高等教育的投入并未随之增加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6使地方政府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任务的具体承担者

德国所采取的这一政策十分值得我国借鉴,在我国当前国情下,如果使地方政府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任务的具体承担者,而中央政府主要发挥居中协调作用,则更容易解决“诸侯经济”导致的各种矛盾。具体的做法可以首先通过立法的方式,将地区经济发展是否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政策合理性及相关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指标,同时建立专门的部门定期进行审查以确保法律的有效性。

7合理利用外资

我国经济发展不能过分依赖海外资金,同时引进外资时应在吸引直接投资上下工夫。外国资本的流入如果处理不当,有时会具有很大的破坏性,特别是在短期资金和那些随时可以兑现逃走的证券投资的管理上。由于目前通讯手段十分发达,全球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金融市场稍有风吹草动,证券投资资金在瞬时内就会抽走,从而对一国的对外支付造成严重压力。

8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