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班级建设管理策略

班级建设管理策略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06 08:14:1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班级建设管理策略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班级建设管理策略

篇1

一、班级建设,认识到位

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建设班级是首当其冲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的指导思想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班主任要加强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提高自己对班级建设和学生管理的认识。首先要认识到自己所肩负责任的重要性,明确自己在学生综合素质养成中的关键地位,以“学生发展第一、成长第一”作为班主任工作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以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设计和实施班级管理预案。其次,要认识到形成班级核心的重要性。通过耐心、细致的观察和了解,发现和培养班级骨干,组建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班委会,更好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和长处。第三,要认识到自己一言一行对学生的重要影响。把“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落实到日常班级管理和学习活动中,时刻以自己言行、思想作风、待人接物的态度给学生做出表率。第四,要认识到家校结合在学生管理中的重要性。加强与学生家长的密切联系,做到在学生教育上学校、家庭的步调一致和无缝衔接。第五,要认识到换位思考的重要性。多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使班级建设和学生管理措施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情感要求。

二、关爱学生,情感到位

霍懋征老师有句名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成长期,有着较强的自我意识、进取意识和自尊心,但自制能力、判断能力还相当脆弱,对家长、老师有着难以言表的依赖感。所以,初中班主任工作要以“爱”为核心,用一种“慈母”般的眼光欣喜地关注他们的成长。要尊重学生的平等人格,遇事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把自己看作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合作学习的参与者,把信任和关爱落实到班级管理的每一个细节。既做知识的传播者,又做学生值得信任的导师、亲人和朋友。充分利用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亲切的抚摸等表情动作来传递自己对学生的情感,创设一种亲切、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达到与学生心灵沟通、交流的目的。要步入学生中间,与学生拉拉家常,聊聊天,以教师的亲和力,构建师生间的亲切和睦、互助信任,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特长与不足,树立与自己的客观现实相适应的人生理想,帮助学生“预测明天的我”,拟定人生的发展取向,规划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当学生领悟了班主任充满爱意的真情实感,对“是非曲直”有了明确的判断,班主任的教育自然就成了学生的需要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三、凝聚集体,措施到位

班集体的凝聚力是班级文化氛围的深层内核,它是一种吸引力、向心力,更是一种推进良好班风建设的动力,并从多个侧面和层面展示着一个班级的生机与活力。在凝聚班集体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构建良好的班级规章,从完善班级管理体制和加强学生的常规自律入手,实施班主任指导下的班委会自治管理,推行班级干部的竞选制度。其次,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行为习惯、思想现状和教育教学目标,建立具体班级目标。使目标做到:分清层次,循序渐进;从我做起,有针对性;贴近生活,有可操作性。第三,要组织学生依据《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适合本班的课堂常规、同学关系常规、集会和出操常规、卫生常规和劳动常规。要求每个学生都有要做到“四化三自一健全”。即服装校服化、发型学生化、用语文明化、行为规范化;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健全人格。使班级走上规范化管理的轨道。第四要从初中生的自身发展出发,着眼于学生的自管自律,让学生在自主管理过程中增强责任感和集体意识。明确的职责分工,强化了学生的责任意识。使班级里“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干”,真正成为心向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和谐大家庭。使每个学生都沿着做文明初中生――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人――做胸怀大志的人――做一个健全人格的人――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的方向递进发展。

四、教育激励,褒奖到位

组织行为学的有关研究告诉我们:人的思想、情感、行为是人所处的客观环境与人的主观意识活动交互作用的结果,情绪在情感的表现形式方面,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短暂性。初中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教育的有利时机,遵循“激励胜于颂扬,表扬胜于批评”的原则,多一点表奖,少一点指责;多一点呵护,少一点批评;多一点尊重,少一点粗暴,采取肯定性的评价激励学生挖掘内在潜力。针对初中生在各个方面参差不齐的现状,要给不同个性差异的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特长和才华的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要从情感的维度构建适宜的、目标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用灵活的“尺”去度量学生的进步,特别是对于某一方面相对较弱的学生的点滴进步,都给予热情的赞许和褒奖。以激发学生进取的主动意识,促使学生内心的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让学生“在鼓励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愉悦和自信中一步步走向成功。

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初中班主任工作的宗旨。我们只有潜心研究初中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教育规律,在班级建设和学生管理中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才能开创班主任的新起色、新局面,从而创建一个文明守纪、团结互助、勤学上进,充满强大凝聚力的班集体。

参考文献:

篇2

一、课改中的班级文化建设

(一)班级文化物质层面建设策略。班级文化物质层面的建设主要指班级的教室内外环境布置,如墙报、黑板报、寝室美化等物化反映。在建设班级物质文化时,应做到以下三个共存。一是共性和个性共存。在布置教室环境时要简洁、高雅、美观,充分体现班级特点和学生个性的鲜明。二是人文性和科学性共存。如在教室内设置爱心箱,教室门口张贴着全班同学和老师的合影照、班级明星照、教师和学生共同帮扶照片,墙壁悬挂本班学生的书画作品创设鲜活的学生学习园地,窗台摆放整齐的花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温馨的环境让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三是课堂组织结构在变化中求统一。教室环境按每月不同主题学习活动变化,小组活动的重组等等。

(二)班级文化非物质层面建设策略。首先,新班初建开始,构建班级常规管理十分重要,创建各种班级规章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其次,落实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育德导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再次,高度重视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二、高效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构建

(一)全面准备,搭建合作平台。高效合作学习的实施需要充分的前期准备,需要搭建支持性的教学平台。即班级和学生都要做好精心的前期准备。一是班级学科教师合作交流,以班的学课教师为单位,通过班级活动,或学生的学习问题等培养合作意识;二是教师准备,如教师对合作学习理念和实践操作的内化创新,即教师要创建适合艺术学生,又有特色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寻求学生合作学习的切入点,并对学生进行组内和组间合作学习技能的培养;三是学生准备,创建小组风貌。

(二)高效合作学习实施过程性策略

1 教师的教学策略。行政班级教学是学生独立学习的起点,是合作学习的基础,目的在于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知识背景;组内合作学习主要包括分配学习任务、小组讨论和汇报等部分。

2 学生的学习策略。合作学习强调学生在―起共同学习,并对自己和小组成员的学习负责。在合作学习中,教师首先要向学生导师明确自己承担的义务与责任。其次,学生还必须承担小组义务。再次是小组的成功是老师的荣耀,班级任课教师和各小组捆绑在一起,大力开展帮扶和监督作用。

3 课堂的管理策略。主要策略是发挥学生导师的职责,遵守合作学习公约,导师主要负责召集并主持小组学习、分配学习任务、组织讨论、做好总结等。班主任要对小组导师进行合作技能指导,既要给他们一定的权力,又要预防他们成为垄断小团队。

4 高效合作学习的评价性策略。合作学习的评价时落实课堂教学的反思,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奖励并促进总结。

(三)师生成长共同体策略。新课程理念倡导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交流关系,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师生共同发展。基于高效合作学习和思考而创新实施了“师生成长共同体”的构建。在这里笔者强调有共同愿望的师生在相同班级管理中通过有效互动而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教育活动。即(1)学生管理共同体:以我班为基础组建,由2至10名学生和1名教师参与组成;(2)教学共同体:以同班合作小组为单位,一般由2至10名学生和1名教师组成。对每个合作小组的课堂表现、自习纪律、作业上交、日常考勤等学习活动实行捆绑式评价,将考核情况记入我班,并在班级师生成长共同体公示栏公示。

三、班级成长中问题探讨

(一)加强学生思想素养教育。当代学生由于受到社会的影响,功利性强,信念淡薄,个性张扬,喜欢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建立良好的班级文化,形成正确政治舆论事关重要,是一个班级是否成功的标志。

(二)合作学习中学生行为管理还需完善。在我班合作学习中,一些同学积极性不高,喜欢搭“顺风车”懒惰。二是学生讨论的时间把要控适度,即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要提升讨论的有效性。

篇3

一、问题的提出

学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班级是学校的基本构成单元。班级安全文化是指班级在教学、科研以及生活等领域所创造的理念、形象、设施与行为等的总和,班级安全文化建设是学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立足点。学生是班级的主体,班级安全文化是全班学生共建共享的,一个班级的安全文化氛围浓厚只是一枝独秀,只有当学校所有班级的安全文化不断优化,才能有助于学校安全文化的提升,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安全保障。彻底否定传统博弈论赖以成立的基础即“理性人假设”的进化博弈理论从具有有限理性的“社会人”出发,分析参与人的行为从而建立起崭新的分析框架。自从1973年生态学家史密斯和普赖斯引进进化稳定策略,TaylorandJonker于1978年提出模仿者动态概念后,进化博弈论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经典的博弈论建立在完全理性的假设基础上,在解释现实行为方面具有明显不足。而进化博弈论用于解释群体之间的行为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动态变化过程,因而适用于班级安全文化建设的解释性分析及探索性研究。

二、有限理性条件下学生之间的安全文化建设进化博弈分析

学生作为行为主体,具有有限理性,在班级安全文化建设中的策略选择也是可模仿学习的。运用进化博弈原理对具有有限理性的学生间的相互行为及班级安全文化建设进行分析,颇具理论及现实意义。

(一)基本假设

学生之间是无差异的,由学生组成的群体成员间进行了随机配对博弈,形成两人对称博弈,学生的策略选择受其他学生的策略影响,策略的调整是一个缓慢的动态调整过程。

(二)模型构建

第一,博弈参与者。根据进化博弈原理,将随机配对的两名学生分别记作“学生1”和“学生2”。在班级安全文化建设中,学生有认真参与和敷衍了事两种选择。第二,博弈方的行为策略。在班级安全文化建设中,学生采取的博弈策略有两种:一是积极主动,另一种是敷衍应付,分别记作“主动”和“敷衍”。第三,博弈得益。通过开展班级安全文化建设,假设两名学生都能够认真学习安全知识和技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和防范常见校园安全事故,即使遇到安全事件也能尽其所能成功应对的概率为1,从而获得一定的效用,记作V。假设两名学生中,一名学生在班级安全文化建设中采取“主动”策略,安全素质得以提高,从而获得了安全文化建设效用,另一名学生选择“敷衍”策略。严格来讲,学校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偶然性,即两名学生在防范和应对校园安全事故时也有一定的成功概率,分别记作R和r。因此,采取“主动”策略的学生获得的效用水平为V*R,采取“敷衍”策略的学生获得的效用水平为r*V,且r≤R,0≤r≤1,0≤R≤1。假设在班级安全文化建设中,两名学生都采取“敷衍”策略,则获得的效用均为M,可正可负,在学校安全形势比较稳定的条件下,学生即使不积极主动参与班级安全文化建设,也不会有任何损失,此时M为正值。相反,校园安全事件的发生会造成一定的人身财产损失以及不良声誉,此时M为负值。

(三)随机配对的两名学生

对称博弈模型的纳什均衡求解根据划线法对博弈模型进行分析,班级安全文化建设中“主动”的学生都能获得较高的效用,即V*R≥M。根据班级安全文化建设实际,运用划线法求解得:当r≤R,V*R>M时,“主动”是每名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改变的占优策略,因此(认真学习,认真学习)成为随机配对的两名学生对称博弈模型的唯一纳什均衡。当r≥R,V*R<M,存在两个纳什均衡,即两名学生会相互影响,(认真学习,认真学习)和(敷衍学习,敷衍学习),学生以一定的概率选择参与班级安全文化建设策略,要么都“主动”,要么都“敷衍”。当r≥R,认真学习安全知识和技能,即“主动”参与班级安全文化建设的学生仍然不幸遇到安全事故,当事故具有偶然性时,“主动”参与班级安全文化建设的学生会改变策略,转为“敷衍”参与班级安全文化建设。

(四)有限理性条件下学生之间的安全文化建设进化博弈分析

当进行班级安全文化建设,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时,假定以y(t)表示选择纯策略———“主动”参与班级安全文化建设策略的学生人数在群体中所占的比重,则选择“敷衍”策略的学生人数所占比重为1-y(t)。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构建学生参与班级安全文化建设的进化博弈模型并进行分析求解,得到不同条件下两种不同的进化稳定策略,从而得出学生在参与班级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受其他同学的影响非常明显,要么都“主动”,要么都“敷衍”。安全文化建设是一种居安思危、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系统工程,如同温水煮蛙实验。从学生参与班级安全文化建设的演化过程看,要改变目前多数学生都存在“敷衍”的现状,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引导,强化安全防范意识,提高“主动”参与班级安全文化建设的效用。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班级安全文化建设,对学生开展人性化的安全管理尤其是参与式管理,例如通过应急演练、情境模拟等方式吸引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力,提高学生安全素质,提升班级安全文化建设实效。

参考文献:

篇4

总体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班级文化建设的全程,着力培育行为习惯良好、品格健全、进取向上的未来合格公民。

分层目标:预备年级、初一年级: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教育;初二年级:道德认知(守法、诚信、勤俭、互助、感恩)教育;初三年级:意志毅力(战脆弱、抗挫折)教育高一年级:观念理想(先进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科学规划人生)培育;高二年级:公民人格(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培育;高三年级:信念气度(意志、情感、气度、理性)培育。

二、我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规划

我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归纳起来,可以归结为“一体”“两翼”。 “一体”即班级文化的基本体,由“三个面”、“五个点”构成。“两翼”即主题教育文化与主题实践文化。

(一)“一体”化班级文化建设

“一体”即班级文化的基本体,由“三个面”、“五个点”构成。“三个面”即由环境文化、交流文化、管理文化构成;“五个点”即班训、班标、班报、班网、班干。

1.环境文化建设面――班训、班标、班报。这三者构成班级生活学习的环境,决定成员的心境与眼界,影响师生的追求与发展。建设好这三个方面,可以拉动班级的美化,营造主流的文化,牵引心灵的优化,实现让“环境成为最好管理者”的文化效应。

2.交流文化建设面――班网。就交流、融通、影响而言,信息技术搭建起的家校联动、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的网络平台,有着现代文化的磁力和无可替代的优势。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一个开放、自由的空间,搭建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形成一个和谐共进的场。现代信息技术是开放、便捷、沟通的现代文化的标志之一,交流就是学习,交流就是育人,网上有无限的教育潜能。

3.管理文化建设面――班干。传统的班级干部被赋予新时代内涵,即培养学生管理意识,增加管理经验、带动他人发展。这使得班干部不仅仅为老师的得力助手,更为其成长为领军人物奠定了基础。促使每一个同学做好自己而不忘带动他人。

(二)“两翼”式班级文化建设

“两翼”即主题教育文化与主题实践文化,重在“润”与“习”。

1.主题教育式文化建设――班会课程化教材。学校德育的主阵地是班会,因为班会是国家以课的名义规定的,每周一次,是全班成员凝神、聚心的好时机。然而,班会无主题,茫然随意,功能必然偏失。无主题,无系列,甚至无位置,被取代或放羊,这是当今班会教育薄弱,甚至形同虚设的突出表现,也是德育对于“育什么”的目标不十分精确的症结之一。要真正让班会成为学生成长和班级发展的心灵沃野,有必要将班会作为德育课程来科学规划、精心建设,实现班会常态性的主题式课程化教育。以班会课程化建设为抓手,创建有主题有系列、着力于和谐成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常态化主题教育校本教材。以此为平台为契机,将道德认知、行为养成和公民素质等育德实践,落到实处细处实处。

2.主题实践式文化建设――班队系列化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隐藏了教育意图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校围绕主题式教育化目标,科学而灵动地建构常态化的主题教育实践系列,年年有方向,月月有目标,旬旬有活动,周周有抓手,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主题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育成长;也把学校领导员工一起推向常态化的身先士卒、为人师表的育人场中,与学生一同实践磨练,一起成长壮大。

实践中我们体会到,环境文化以固定动作为主,相对稳固,适宜于目标育人;交流文化完全是动态生成,心灵构筑,适宜于情感育人;管理文化内涵制度策略等,常态多变,适宜于行为育人;是成长精神套餐与操行组合拳,适宜于综合育人。

三、我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施策略

(一)环境文化建设策略

1.“班训”建设。“班训”建设我们坚持三步走策略。第一步是让“班训”作为班级成员发展的核心理念、奋斗目标和行为守则,外显于班级的各个空间,内化于成员的各个心间,默化于各自的行为实践,逐渐成为习惯成为信念成为动力之源。第二步是培育“班训”的自创自励。通过班训的创作、展示、评选、书写、悬挂等系列实践活动,培育自我认同、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进取意识。第三步是促进“班训”与学习紧密结合;与班级发展结合;与日常育德结合;与生活结合,让班训真正成为班级成员成长的座右铭。三步走的抓手是常态化的日常的行为规范细节落实,动力是及时的考评奖惩,保障是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信念、智慧和齐抓共管的机制。

2.“班报”建设。“班报”建设我们也同样坚持三步走策略。第一步是将班报办成一个学生锻炼成长的极好平台,传递班级建设理念,介绍成长经验,铸造班级精神的一个窗口。第二步是围绕成长教育主题,系统规划,逐点落实。比如一年一个大目标,一个学期一个方面,一月一个主题,三年下来就是丰富的精神营养套餐。第三步是倡导自荐认领、强弱搭配、小组合作、人人经历的循环发展模式。奖励优胜小组,激励齐心合力、做中提高的精神。让出的过程与评的过程,成为认知的过程,成为德育的过程,成为自我塑造的过程。

3.“班标”的建设。“班标”建设分三步走。第一步将班标嵌在教室门的左上方,与进进出出的师生视线平齐,让他们随时得到提醒,得到激励,收获动力。第二步发动全班同学根据本班实际,为自己的班级选择发展理念、设计发展目标、策划实施方略,以组为单位形成设计方案,提交电子稿。“班标”创设的过程就是认识提高的过程,是凝心聚力的过程,是思想撞击与才艺展示的过程,是育德的过程。第三步将“班标”与整个班级的发展紧密结合;与每个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充分发挥“班标”在整个班级成长中的镜子功能和引领推动作用。

(二)交流文化――“班网”的建设策略

网络是现代文化的载体,做就是学习,有益的做、好好地做就是育人。网络的虚拟与自由,是对青少年思想道德自觉自律的严峻考验。现代社会离不开网络,正确用好网络,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是现代学校的教育职责。我们围绕自育互育这个中心,从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着手,重在三个基础规划建设。其一、温馨之家――班级个人、集体的理想、爱好、个性、才艺等的介绍,图文并茂;其二、拓展之窗――由主课老师分层精选的经典操练;其三、倾诉之吧――班主任精心打造的有共性、有个性的班级博客,同学可进、家长可进、任课老师可进。

建好用好“温馨之家”,引发对班级对同学对老师的关注,促进凝心聚力,建设温馨班级;建好用好“拓展之窗”,调动各方智慧和资源,有助于有余力的同学有更好的发展,确保不同层次的同学都得到满意的发展;建好用好“倾诉之吧”,既便于学生真正敞开心扉,形成师生、家校互动的有效的育场,更促进班主任老师用心用智慧去培育学生,提高育德育人的自觉性和影响力。建好用好“班网”,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满足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深度关注和多元需求,有利于办好社会满意的教育。

(三)管理文化――“班干”的建设策略

学校的一切“做”,都是为了育人,都可以育人。因而,学校教育的使命之一在于,改变过去班级干部选拔、任用、管理的单一观念和狭隘模式,积极创造条件和位置,让更多的人得到管理的锻炼与发展,以适应未来人才的多面需求。几年来,我们采用“流动性”、“大部式”策略,实现了流动性、大部式、多功能、职责权利一体化运行,加速班级干部队伍的成长。

“流动性”即是设置各个功能性管理岗位,面向全体同学,倡导自荐竞聘。自荐竞聘的过程,既是提前学习、思考与进步的过程,也是审视自己的实力,掂量自己的德行与责任,确认自身管理潜能的过程,当然更是每个人自信力、公信力和综合素质展示的过程。选拔确认之后,打破三年一贯制,看管理业绩,每学期全班确认一次,能者上,不称职者下,实行班干流动制。这样每个在岗的班干部,人人有压力,各个尽职责,齐心协力,既提高自己的才干,又壮大班级的发展。

“大部式”即是班干的建制由个别班委向示范群体的变革,设四级岗位。一级岗位:班长、副班长、团支书;二级岗位:学习部、宣传部、内务部、劳卫部、体育部、艺术部、信息部、纪检部、志愿者中心。每个部有三人组成,一个部长两个助手。部长的名声好听,比班委来,学生更愿意接受;三级岗位:小组长;四级岗位:课代表。以上各岗位不重复兼任,目的是让更多的人有尽责锻炼的机会。有岗位,就有责任,有动力,有带动 。

我们按岗位分层设立管理范围,目标具体明确,适宜考评量化,培育班干在岗的管理意识和角色自律,以促进各司其职而互不扯皮,各显其能又各得其所。我们想方设法树立班干的权力形象,时时处处将班干推到管理一线,灵活机智地维护班干的管理决定,及时给足班干应得的适当奖励,努力使班干成为大家羡慕的角色,成为争当的对象。大家愿意去做班干,尽心尽力地做好带头人,示范群体壮大了,更有利于每一个个体成长壮大;班干强大了,教师才有可能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读书、研究、实验,教师提高了,才能提高学生。

(四)教育文化――“班会”校本教材建设策略

我们坚持以主题班会为交汇点,整合德育优质资源,建设主题教育校本教材,这首先涉及到的问题是主题取向。我们的策略是分层递进、有机衔接。初中以行为养成教育为中心,高中以理想信念培育为中心,道德认知与情感体验贯穿初高中的主题教育之中。大中取小,小中寓大,将宏大主题融入行为细节,让德育回归生活,落到常态,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其次的问题是内涵取向。我们的策略是让教材主题覆盖青少年教育的三个方面: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而做人当中又涵盖了公民教育、美德教育,突出行为养成、道德认知、情感体验、理想信念的四个教育重点;五品即着力培养学生“守法、诚信、勤俭、互助、感恩”这五种道德品质。力求给学生的精神成长配备综合营养套餐。尽可能做到呈现形式的精练生动、可读可信,功能影响的多面受益。学生可读,老师可读,家长可读,关注研究者可读;学做人(成人教育)可以汲取精神营养,学作文(成才教育)可以吸收思想和素材,解脱作文“无米之炊”的困境。

第三方面的问题是资源取向。我们的策略是整合现有各年段教材中德育资源,尤其是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科学、艺术等人文学科,充分发挥现有教材的多面功能,整合现实生活中(国际的、国内的,市内的、校内的)的新鲜活水,确保德育贴近现实,与时俱进。

(五)实践文化――班队活动建设策略

我们班队活动始终遵循三个原则。教育性原则即是要寓教于做,做中认知,做中体悟,做中默化;活动是为了受教育,受积极高雅的教育,活动宁缺勿滥;主题性原则即是一次有效活动选准一个小入口,即主题,确保这个小主题的教育内涵,能够具体、深入、通透到认知与践行中,产生好的影响。主题确立不好,内容与过程也不可能落实;开放性原则即是指主体的开放,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创意的开放,尽显学生的心智;心情的开放,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在活动中放飞融合;多元性原则即是一次活动一个主题,不同时段、不同情境下的活动主题多元互补,有机组合成精神营养套餐。主题教育活动常变常新,教育才能魅力永存。

我们班队活动逐步形成系列。围绕学生的全员发展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这个中心,以学生各个年段的认知规律与成长需求为经,以德育资源和德育契机为纬,交织成六个系列的主题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网络,即主题班会活动系列; 主题仪式活动系列; 主题历练活动系列; 主题观览活动系列;主题社区活动系列;主题周月活动系列。

我们在班队活动的实施上,逐步探索出有效的实施策略。如:“固定动作与临选动作的灵活互补”。“固定动作”是指按主题教育教材预先设定的青少身心发展必须的思想道德主题运行,如文明教育、尊师教育、集体教育、爱心教育、诚信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健康教育、爱国教育、公民教育等,每个年级、每个学年常规进行,只是变换形式,反复强化,以求内化于心,成为学生自觉自律的意识行为。比如同是“文明”的主题教育,预备年级是规范伴我行,初一年级是牵手你我行,初二年级是安全伴我行,高一年级是经典伴我行,高二年级是责任伴我行。“自由动作”是指随重大的时事、重要的节气和身边发生灵活契入教育主题,确保主题教育紧密贴近现实有温馨感,贴近传统有文化浸染,充满生机活力。比如,围绕上海世博会,我们开展了迎接世博、走进世博、传承世博三次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再如,2009年下学期,预备年级两个男生爬到学校对面文广中心楼顶上玩耍。学校发现后,当即改变班会教育主题,全校进行安全教育活动。再如,“多面对照,进出结合”。比如,主题班会活动分两个板块,一是正面的以“心灵鸡汤”专题做针对性的思想补养,二是联系实际,尤其是班级实际,做反省对照。 引用典型古今中外结合,讲述道理正反剖析结合,进与贴近现实,贴近班级,贴近个人,力求实效。我们的班队活动的考评主要是在。主题班会的考评标准方面进行了改革见下表。

主题实践活动评价,我们设定了三种状态的评价。

篇5

人是因为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才走到一起,并组成一个集体的。一旦班级精神确立,并且深入人心,班内每个成员就会向目标看齐,朝目标前进,这个团体就有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精神和勇往直前的毅力。因此,班级要有明确的可实现的奋斗目标。班级目标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由师生共同制订近期目标、学期目标、学年目标乃至三年目标等。班级目标建设在实践中要力求创新,在创新中要追求卓越,积极构建“内涵丰富、特性鲜明、文化厚重”的班级文化体系,把营造热爱学习的风气放在班级文化建设的首位,打造班级精神。

二、精神文化建设策略

教育者应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学生自主教育的原则,以文化活动为纽带和载体,通过学生喜爱的活动来构建精神文化,从而促进班级文化的形成。活动的意义主要在于它能巧妙、自然地渗透班级文化。

1.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1)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班级凝聚力形成的主要形式。在营建班级精神文化的活动中,教育者必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班级学生自主设计班级活动,创建特色,营造文化氛围,通过名人名言的摘录、班级环境的布置、黑板报的设计、班级辩论赛、文化小品、诗歌、民乐、艺术等参与创作,以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内驱力,完善学生人格,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营造积极的班级精神文化。

(2)建立新型班级管理体制,培养团结、积极、奋发、向上的班级干部队伍,增强班级凝聚力。在班级管理中,要知人善任,激发每个同学的学习和工作热情。在班级干部的任用上,可通过各种角色设置,让学生都有自己满意的角色,尽量使每个学生在集体中都有一定的职务。可根据个人自愿,同学推选,老师把关的原则,把工作能力强、威信高的学生选为班干部,为同学服务。对班干部应严格要求,放心让他们去做工作。实践证明,一支精练有热情、有组织能力、有威信的班干部队伍对班级凝聚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使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团结。

2.培养学生学会做人。

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和全面发展,只有培养学生的品德与修养,激发他们的梦想与激情,才是教育的成就。建设班级精神文化,总书记提倡的“八荣八耻”是鲜活的内容,“八荣八耻”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在学校班级里,应特别注重诚信教育,可以要求学生结合班级实际,引导学生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强化“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道德观念,引起学生对人格问题的关注。同时还教育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班级,关心学校,关心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兴旺,关心人类的前途命运。

3.言传身教,以宽阔的胸怀,做真诚的教育。

在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中,我们应该感受到情感文化是良好班级文化的基础,教育工作者要将学生的情感发展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使班级成为培养学生情感文化的场所,让学生在学校、班级里就开始积累做人的道理。如师生关系这对矛盾一直处于重要位置,教师要以宽阔的胸怀,真正把学生提到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的个体角度去包容、接纳。学生可以自私,也可以自我。我们有义务去影响他们,教育他们,但是无权命令他们按你的模式去学习、去生活。在工作中当师生矛盾激化时,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师与生的很多想法不是对等的,在学校里学生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但是教师去顶、去争、去压,这就不正常了。教师的天职是引导和施教,以宽阔的胸怀、和谐的包容,去做真诚的教育,用爱去教会学生爱,用宽容去教会学生宽容,学生就会感受到师爱的温暖、班集体的温暖,这样班级的精神面貌又可以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三、物质文化建设策略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是班级精神文化的体现,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是班级舆论导向的载体。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与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陶治学生的情操,同时还可以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因此班级物质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教室的环境布置。例如:在教室左右墙壁的空白处悬挂名言条幅,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等,渲染营造学习的氛围。在教室前方墙壁的空白处可张贴班风、班级“宪法”、知识园地。教室后面的墙壁上则可以是嘉奖区和学习园地,当然教室的布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的变化、事件的变化可以及时变化环境的布置。

四、制度文化建设策略

1.建立切实可行的班规。

班级制度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保障,只有在制度的规范下,学生才能更好地发展。制定的班规是全班共同遵守的制度,是班级活动的行动指南,班规的制定和完善要激励每一位学生参与,广泛听取每一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再通过民主表决确定,这样可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同,从而内化成他们追求的目标,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执行,以达到建设良好班风学风的目的。各项制度要符合他们自己的心理需求,条文清晰,内容具体简明,具有可操作性。通过讲制度、讲条例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一视同仁,营造一个人人遵守规则的氛围,学生乐于执行和遵守,促使班级各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

篇6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的理念文化,处于班级文化的核心地位,丁淑贞[1]认为: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应该做到四点:一要,树立高远目标,增强引领力和向心力;二要,培养优良班风,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三要,树立集体舆论,增强集体的约束力和教育合力;四要,营造和谐氛围,增强凝聚力和合作力。

袁诗军[2]认为营造高尚而先进的精神文化是班级环境建设的核心,他认为,要建设好班级文化,必须做到:其一,确立班级正确的共同价值取向,整合班级结构;其二,加强集体主义和集体荣誉感教育;其三,加大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把传统文化寓于日常教育之中;其四,通过抓典型、树榜样确立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其五,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强化和弘扬班级精神文化。

田言辉[3]认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有:一是,多角度开展主题班会活动;二是,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三是,深化评比和竞赛活动。本文对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进行了几点单的思考:

1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以班级管理者为主导的以学生为主题的班级文化,它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不是由班级管理者强行灌入或者越俎代庖。因此,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班级管理者要善于引导学生商务价值追求,催化他们参加班级文化精神建设的活力,要善于为学生服务,为他们创造各种成长的环境和条件。

2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要重视调查研究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思想的一个重要内涵,不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就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实践证明,片面了解情况,往往使班级管理者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出现偏差而留下遗憾,为此,不论大小事情都要先进行情况了解,找到问题的症结,详细思考解决班级问题的最好方法。这样在班级管理中会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种缜密,谨慎的班级精神文化,学生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中会受到影响,逐渐形成遇到事情先了解情况,然后再作评价或者根据事实作出判断和处理,这就达到了我们的教育管理效果。

3 加强集体主义和集体荣誉感教育

教育家魏书生说过:“班级像一个大家庭,同学们如兄弟姐妹般互相关心着、帮助着,互相鼓励着、照顾着,一起长大了,成熟了,便离开了这个家庭,走向了社会。”现在的家庭普遍是独生子女,最多就两个孩子,这些孩子被娇惯着,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不适应班集体的约束和管理,所以集体主义和集体荣誉感教育在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中是不可或缺的。[4]

学生既是班集体教育管理的对象,又是班集体的主体。作为班级管理的组织者、指导者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把班级建设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上,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班集体意识、团结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真正使学生树立起“班荣我荣,班差我耻”的集体荣誉感,进而逐步升华为自觉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5]

集体主义和集体荣誉感能够培养当代人学生的人生态度,能够激励人的社会责任意识。集体主义是以社会主义集体为价值目标,以个性发展为前提的。它可以密切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关系,增强个体的主人翁责任感,然而个体对社会,个体对他人的责任离不开人的自我责任意识。个体对自我的责任意识,是个体对社会、对他人有责任感的内在基础。很难设想,一个对自己负责任的人能为社会、为他人负责任。自我责任意识,意味着个体的自律,和对善的追求。每个成员应该发扬闭队精神,培养集体观念,自觉承担责任,履行义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逐步培养向己作为一个集体成员的责任心,尽到自己的责任。人只有具有了自我责任意识,启动了他的内力,才能进一步上升为社会责任意识。通过这些教育,发扬集体主义思想,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关系。[6]

4 多举行竞赛和评优的班级活动,不断强化和弘扬班级精神文化

在班级中,可以通过开展“评优秀,树标兵”,“学雷锋,见行动”等活动,在班级选出学习标兵、劳动标兵、读书标兵、守纪律标兵等,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还可以集合班级环境布置,开展自创班级格言评选活动;结合创建文明班级,开展班级建设金点子的评选活动,依此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热情。[7]

班级文化形成之初可能是某一种现象,一种萌芽,只有通过管理者的倡导、整合、提升、才能使之成为主流性班级精神文化,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所以,作为班级管理者,我们应该实事求是,讲究策略,执行群众路线,树立榜样,不断加强和弘扬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班级形象,使每一位班集体中的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淑贞.班级精神文化的构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袁诗军.新课改条件下的班级文化建设[J].中国集体经济,2008(7).

[3]田言辉.以班级文化建设为切入点,营造学生的精神家园[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12).

[4]赵小剑.高校班级凝聚力建设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J].科教论坛,2007(4).

篇7

牛首一中: 李晗    

2020年7月23日在网上学习了海玲名班主任工作室培训,这是一场班级管理文化与精神的盛宴。我在此开阔了教育的眼界,学习了班级管理的技能,提升了班级管理理论素养,受到了教育新理念的洗礼。

李先军老师的《做一个勤于思考的班主任》,他提出的立德树人,全面育人要考虑学生地全面发展,教师是德者智者美者,他的随时思索与记录让我对自己深觉惭愧。自己每天忙碌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感觉自己就是一位优秀的教师,然而教学中思考了吗?探索教学的创新方式了吗?猛然顿悟,自己所做还远远不够,也许平时有困惑,有思索,但没在意,没用心记录,就稍纵即逝了。

张力化老师的《班级管理的智慧》,他提出班主任既是教育型的管理者,学生学习指导者,学生的平等对话者,本身又是一名学习者,心理工作者,家庭教育指导者。现在的学生精神需求更高。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更关注学生心理感受,同理心的作用、心理疗法侧重学生内心世界的研究和引导会使我们的教育更有效。把心理学和教育学于恰当地结合,这给与我展示全新的教学理念,对我的传统教学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日不学,便会面临被淘汰。

李华楠老师的《做个“懒”班主任》,她的“懒”是善于充分调动班干部主观能动性,在接受班主任前2个月,花大功夫组建班级干部,注重班干部选拔和任用,建立班级日志,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自我管理。

篇8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286-01

班集体创设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新型人才,以迎接社会以及企业对其的挑战与要求。而一个创新型班集体的创设只依靠教师的管理与组织是完全行不通的,它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共同确定班级的规章制度以及班级目标,使全体师生能朝着同一个目标与方向共同奋斗,让全体学生都能达到成功的彼岸。可以说,创新型班集体的创设规范与制约着学生的行为习惯,使他们向着社会对其规定的方向发展与前进。这时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此,教师要在学生入学之初建立创新型班集体,制定班级的规章制度,设置具体的奖惩措施,使学生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发展,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满足社会以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人类的进步与发展。那么,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当如何创设创新型的班集体呢?

1 完善班级规章制度,构建良好的班级文化

规章制度是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有力保障,它的构建以及完善对于一个班集体的创设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它能够加快班集体的形成,提高学生的纪律性,从而有助于构建良好的班级文化,让学生能够向着同一目标努力和奋斗。而班级规章制度的建立需要遵循如下原则:(1)具有导向性。它能够有效引导学生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思想教育,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性与组织性,促进集体意识的形成与增强,使班集体能够向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前进与发展;(2)具有约束作用。班级规章制度的建立要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约束学生的所作所为不能违背班集体规章制度,让学生能够班级规章制度锻炼与磨练自己的意志,让学生养成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习惯,以此来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增加班集体的战斗力。这样建立起来的班级规章制度才有助于完善学生人格,使学生对班级产生强烈的归属感,构建良好的班级文化。

2 确定三位一体模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所谓“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即是集系级管理员、班主任以及学生干部三位为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系级管理者是在负责整个年级班级管理的总责任人,他的作用主要是负责掌控与把握整个年级班级管理与建设的总方向,负责加强与督导各个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并制定与完善各个班集体管理目标的总评价体系。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管理与建设的指导者、组织者与领导者,是整个创新型班集体创设的核心人物,在学生入学之初,班主任就应当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建立符合班级特色的规章制度并制定合理的奖惩措施,此外,班主任还是创新型班集体创设的责任者,班主任应当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个性特点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地设定具有班级特色的管理模式,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班级管理过程中,从而实现创新型班集体的创设。学生干部是由学生通过民主选举出来的,是班主任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的桥梁,他们能够辅助班主任更好地建立与管理班级,从而构建出一个创新型的优秀的班集体。这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班集体创设过程中,采取三位一体式的班级管理模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促进班集体管理工作向着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以及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有助于更好地完成班主任的班集体管理工作,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3 完善班级管理建设,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

创设创新型班集体的方式多种多样,除了以上两种教学方法以外,完善班级管理建设也不妨为一种好的教学手段。班级管理模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以及目标管理。在具体班集体创设过程中,班主任不防同时采取这几种班级管理模式,来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轻松、愉悦的学习。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与执行一定的规章制度去管理与规范班级的经常性活动,是现代班集体管理模式下运用最广泛的一种管理模式之一。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通过对集体的管理间接地去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区影响集体,从而实现将集体与个人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班主任在实施平行管理时,不仅需要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功能,使班集体成为教育力量,同时还需要通过对个别学生的转化与感悟,实现班集体管理与发展的目的。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正确的决定与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到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活动,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兴趣。目标管理是指由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与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它的目的在于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向着同一班级目标奋斗努力,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与良好品质。

4 结语

总之,班级由学生组成,而学生作为班级的主人,因此,在创新型班集体的创设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班集体的创设过程中来,从而建设出和谐、民主的创新型班集体。

参考文献:

[1] 陈静.创新型班级管理的有效策略[J].新教育,2016,No.

篇9

学风是指学生的学习风气,具体是指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风貌的总和, 它包括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纪律、学习氛围等[1]。优良的学风,是高校生存、发展的可靠保证。良好的学风有助于高职院校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班级是学院最基本的组织单位,好的学风是要靠学院的各个班级来共同建造的。因此,加强班级学风建设,有助于提升整个学院的学风建设。

1.高职院校学生特点

现在,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 90 后,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受到父母家人的宠爱,以自我为中心。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差,学习困难大;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有的学生渴望成才,却缺乏坚定的拼搏精神;有的学生注重物质享乐和感性刺激,沉溺于跳舞、影视、游戏、上网聊天之中。可见高职学生整体状况,相对于普通高校学生是欠缺的。

2.高职院校班级学风存在的问题

2.1学生自身学习存在的问题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部分学生胸无大志,缺乏理想和信念:在思想上,只为捞张大学文凭,装点门面;在行动上,缺乏组织纪律观念,自由散漫,学习不用功。

有些学生对自己的发展前景认识较为模糊,对未来缺乏规划,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走一步算一步。有些同学认为大学生是学生生涯的最后一战,只求混一张文凭,毕业后能找一份工作就行缺乏学习动力,为考试而学、满足于现状、进取心不强。

(2)不认同高职教育,学习兴趣不高。部分学生对就读高职院校认同度不高,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到高职院校读书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产生的失落感较强,导致部分高职学生对就业及事业前途的信心不足,造成一些学生心理紧张,学习兴趣不高,对成才环境不满意。

(3)学习过程不严谨,学术道德欠缺。学习重在过程,有些学生重结果,轻过程,到了考试时临时突击,而平时小组作业喜欢“搭便车”,个人作业存在抄袭现象。更有甚者,考试舞弊,甚至有意逃考。

(4)对专业不感兴趣,存在厌学情绪。有些学生在入校前,对所学专业缺乏了解,受父母、老师、亲友影响,为了容易录取或为了好找工作,盲目地填报志愿。进入学院后,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或对自己的专业,途灰心失望,导致无法安心于专业学习,甚至厌学逃学。

2.2高职院校班级学风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学校管理者对班级学风重视程度不够。分高职院校领导层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学院的定位发展、工作人员调配、硬件设施的建设、招生与就业等方面,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轻重把握不好,对学风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这就间接影响了学风建设的质量。

(2)班级学风管理机制不完善。大学班级学风管理机制仅有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缺乏动力机制,因此,班级学风建设没有动力。

(3)考核学风评价指标不可科学。考核班级学风建设评价方式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

(4)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重视程度不够。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担任班主任,由于教学任务繁重,科研任务要被考核,加之高职班级没有升学压力,使得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没有精力抓学风建设。

3.改善高职院校班级学风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班级学风构成学院的学风,学院学风是关系到学院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因此,抓好班级学风建设不仅是班主任的重要职责,也是任课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更是学校管理者的应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同时也是高职学生们首要关注的问题。

3.1学院层面的策略

(1)丰富德育活动促进班级学风建设。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职大学生刻苦好学的进取精神和乐于实践的良好风尚。通过开展诸如“专业认知教育”等学习型的思想教育活动,激发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正确的学习动机。

(2)加强班级学风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新颖高效的专职管理体制,强化其职能管理机构的规范运作,大力推进优良学风的规范养成。一要建立健全专职学生教育管理部门的学风监督体系, 改进学风监管运行机制,责成其学风养成教育行为,强化其监管效应。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的精神财富, 它能直接影响高职师生的环境,对于形成优良的班级学风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应该从深化教学改革入手,引导教师们专研业务,提升教学技能,此外,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进一步提高高职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动力。

3.2教师层面的策略

(1)高标准、严要求。各位任课老师既是学风建设教育者,又是学风建设的监督者,课堂上教师要严格要求,积极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品质、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各科教学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使学生在课堂上既学到知识又受到思想教育。课外,各任课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做好作业,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联系,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改革教学模式。任课教师要针对高职学生特点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考核模式,构建全程化考核,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3.3班主任层面的策略

(1)抓好班级组织建设,发挥班干的模范作用。加强班级学风建设,首先要建立一个团结向上,工作能力强,有一定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的班干部队伍。班主任应在班上进行一次民主选举,通过自我和他人推荐、自主投票,同学们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选出让他们信任的班干部,并且根据这些班干部的特点,给他们明确职责,让他们进行班级自主管理,一级向一级负责,这样既减轻了班主任的负担,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班级秩序井然。由学习主动、成绩优秀的同学担任学习干事,他(她)肯定能及时的收发作业并对上交作业的具体情况详细记载,能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学生的表率。

(2)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班级氛围。班主任应该抓好班级文化建设,班级也是一个组织,组织文化的建设有三个层面即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首先,班主任要带领学生在认真布置班级教室上下功夫,把班级教室布置成适合大学生学习的环境。其次,要制定班级相应的制度并根据情况调整,在大一的时候,制定班级集体自习的制度,大二的时候,根据班级学生电脑拥有人数增加,制定班级电脑使用规定,大三,针对学生不同发展需求,生活节奏不同制定班级临时管理规定来协调学生们的生活和学习。在班级文化的精神层面建设上要注重建设一个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

3.4班级学生层面的策略

加强学风建设关键是学生自身能够认识到学习的中重要性,首先,要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尤其是确立以学习为中心的目标。其次,要改革学习方法,好的学习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学习效果提高能够带动学习兴趣的提高。此外,要加强班级学风建设,还需要班级学生干部加强管理,大学生班级管理应以自我管理为主。班级干部应结合班内的现状和学生学习、纪律方面的特点,从挖掘班级文化和展示学生才艺两方面下手,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班级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和培养学生班级主人翁的责任感,从而促进班级和谐、健康的发展。全班同学合力打造勤奋好学、团结上进的班级,从而提高整个班级学风建设。

总之,优良学风的创设是建设优良校风的关键所在。加强班级学风建设,有助于提升整个学院的学风建设。提升班级学风不仅是班主任、任课老师的事,管理人员同样也有责任与义务。管理者是为教学、科研、生活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是不上讲台的教师。所以营造和谐、健康的教育环境,是全院师生的共同责任。

参考文献:

[1] 王建辉.当代大学生学风状况及学风教育方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6):111

篇1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21世纪是一个合作的时代,合作将成为时代的基本精神。在新的教育形势下,重新认识教育的合作对象,将教育放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构建班级管理中的合作机制,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有效途径。因而,在班级管理中尝试一种合作管理模式,是新时代教育管理领域的具有独创性的改革。如何对新教育形势下班主任角色重新定位,对班级管理中合作因素重新审视,并以人本主义的策略探索班级管理中合作机制的构建,从而落实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教育目标,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一项值得认真思考的课题。

班主任是学生的精神关怀者,其专业道德、专业素质、专业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教学指向的落实。关注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就是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关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班主任所创建的班级应该是学生的精神之居、生命之所、欢乐之园、互爱之地。

传统的班级建设中,班主任角色的定位大都以单独管理者为主,与学生的关系一般表现为组织与被组织、领导与被领导,缺少民主与平等,其根本原因是没能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合作机制。新的教育时代,“学校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场所,而且已成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教师则是这个组织中的一员”。这种教育观念的改变,使得师生关系发生根本转变,在班级建设上,建立新型的合作机制就成为必然。

一、班级建设中班主任角色和合作对象的再认识

21世纪,应当是一个“合作的时代”。在新的教育形势下,重新认识教育的合作对象,将教育放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构建班级管理中的合作机制,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有效途径。

1.合作机制中班主任角色的定位

从班级管理的过程来看,合作管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化”了的管理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转变为自助管理,由“要我做”变为“我要做”,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得到了激发,但仍难以离开班主任的指导,其角色并没有消退,反而得到进一步的增强。与传统的管理方式相比较,班主任在合作管理中的角色是:①合作管理的组织者(主要是指制定合作目标、决定合作成员等),②指挥与决策者(确定合作内容、解释合作任务、建立合作标准等),③合作管理的参与者(提供帮助,介入并教授合作技巧等),④合作活动的仲裁者(评定学生的合作情况、反馈合作效果、强化合作活动等)。

2.对合作机制中合作对象的再审视

(1)建立与领导、科任教师的合作。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学校领导作为学校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对班级的检查督促,对班级的关心程度,会影响班级建设;而科任教师则更容易直接参与班级管理。

(2)建立与学生、特别是班委会的合作。学生是班级构成的主体,班委会是联系班主任与学生的纽带。不论在传统还是现代管理中,通过班委会与学生的联系,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都是搞好班级工作的有效途径。

(3)建立与家长及社会组织的合作。老师和家长,虽然身份不同,但教育下一代的目的和心情是一样的。教师必须与家长合作,通过家访、通信,电话等方式与家长联系,共同教育管理学生。同时,也可利用一些团队及公益性社会组织,辐射影响学生的行为,为班级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班级建设中的合作策略

“策略”指的是一种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谋略意识。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通过以人为本的策略性管理,调动更广泛的人参与管理,才能产生一种较高层次的具有指向性和调控性的合作管理机制。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动向是情感、意志、态度等品质调节下的价值取向。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对合作对象进行全面的了解,挖掘其参与管理的因素,并有意识进行调控,使其对班级管理产生正面影响。

(1)开放过程和时空。对以往班主任独自掌握的学生构成情况的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特征)进行公开,建立档案,张贴在教室,从而让领导及科任教师了解班级,让学生之间彼此了解;并利用合适方式,让家长了解。档案内容应全面详细,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既要有学业成绩,又要有学习意向;而对其个性特征,尽量表现其“闪光点”,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珍视他们的独特个性,并注意不暴露学生的缺点,以致伤害他们的自尊。同时,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再局限于教室和课堂,而拓展到学生活动的一切时间和地方。

(2)注重情感、过程、方法的结合。不论是领导、科任教师、家长,还是学生,在管理中,既要关注他们参与管理的情感,又要注意管理过程,还要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将这三者统一起来。要从学生的积极行动,唤起领导、科任教师参与管理的情感;鼓励学生认真去完成每一件事,并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参与管理的喜悦,从而以更大的热情参与到班级管理之中。在具体的管理中,可实行“轮流班长制度”、“做小老师活动”等使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之中。

三、班级建设中合作机制的实践意义

1.有利于形成立体的管理体系,克服唱“独角戏”的管理局面,降低了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强度好难度

在班级管理中实行合作管理,将班主任与领导、科任教师、家长及学生都调动起来,克服了传统的班主任一人进行管理的单一层面,形成了一种立体的管理体系。而且,全方位的参与,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有效的结合,也降低了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强度和难度,使班主任走出了苦与累的困境。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作管理的实行,将学生视为合作对象,放手让他们自主活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构建班级管理中的合作机制,是新时代的教育管理领域中具有独创性的改革,也是对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它必将超越传统的管理模式,将民主与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应用于管理之中,使教师活起来,学生活起来,最终使教育活起来。

参考文献:

[1]《班主任之友》,2003年09期

[2]钟启泉,崔允,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P402-405.

篇11

[中图分类号]G45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6-0043-02

一、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班级建设模式

基于国际合作办学学生具有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家庭情况复杂、思想活跃、学习主动性不足、理想追求欠佳、自我意识强、自律意识弱等特点,笔者结合合作办学的特点和相关学生班级管理实践经验,在总结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实践集体智慧的基础上,逐渐构建符合合作办学学生特点的班级建设管理模式,即罗盘模式:一心四轴班级建设模式。

下面对班级建设罗盘模型(如图)作简要说明。以班级管理目标为诉求,班委设置和团队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班级学风建设和班级活动策划等围绕这个中心,开展有序的班级建设、规划和管理。班委团队通过与普通同学的沟通,挖掘、整理学生的潜在需求和兴趣爱好,以提升团队的管理能力,从而推动这个罗盘快速旋转;通过对班委设置和团队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班级学风建设和班级活动四个轴的再修正,来接近学生的动机,满足学生的期望,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直至实现班级管理目标。

二、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班级建设策略

1.班委团队建设

一个好的团队是一个组织成功的基础。考虑到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班级人数相对较少,班级团队设置如下职位:班长、团支部、学习委员、心理委员、生活委员、文体委员、舆情观察员。在学期初和学期末适时开展学生干部培训和座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武装班委团队头脑,提高学生干部的沟通意识和责任意识,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形成一个团结协作的管理团队。班级每周实行“两会制度”,周一召开班委会,周二召开班会。

2.班级文化建设

优秀的班级文化是班级建设的灵魂。在班级中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构建思想先进、品德优良、独立自主、身心健康、内务整洁、互助友爱的班级文化;通过思想教育活动如党日活动的开展和形式创新,牢固树立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诚信教育;协同发展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与独立人格;围绕常规管理如文明养成教育、寝室文化形象创建,培养学生的自立、自理能力,优化学生在国内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管理,为其出国学习做好准备;在班级中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倡导体育拓展活动,培养团队意识,达到身心统一;加强学生学业生涯教育,引导其合理规划学业;开展感恩教育,使同学间形成“家文化”的氛围;建立贫困生库,关心经济困难学生和单亲学生,在勤工助学、困难资助上给予倾斜。

3.班级学风建设

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学业的保障。要切实加强学风建设,加大查课力度,奖惩分明,确实执行学校―家长―学生个人的学习情况联系制度。此外,要注重学习引领,加强学风、班风建设工作。结合院系学生实际,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学生上课情况,并发动班委和学生会积极参与学生管理: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及时与辅导员联系,共同做好管理工作;坚持学委每周上课考勤汇总通报,对旷课人员及时教育处理,并通报家长,获得家长的支持。另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外语学习,提高学生外语过级率,可以举办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且与专业相关的外语活动。

学生管理实践告诉我们,必须从学生大一开始主抓专业技能和外语学习。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应实行教师、教辅人员与学生队伍的协同管理,建立教师、教辅人员与学生队伍联合反馈制度,多渠道反映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问题。要依靠学生干部队伍建立学生学业预警制度和危机事件应急处理系统,使“问题学生”的心理困惑、生活困苦、学习困难和感情困扰等问题得以迅速发现并解决。而对于问题学生,辅导员要进行“一对一”帮扶和指导,做到近接触、常关心。

4.班级活动策划

班级活动的开展可以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鉴于“专业强、语言精”的培养目标,要充分利用合作办学优质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扎实的外语运用能力。切实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并举办有意义的班级活动,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开拓既与专业相关又能用上外文的实践机会,切实提高学生的外文应用能力,锻炼学生的专业实务操作能力和班级集体荣誉感。针对专业特点,结合院系实际,可以整合优势资源,以活动为载体,以外文文化为主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体验外文文化、创建班级特色活动以及增强班级管理团队的业务能力,满足班级学生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班级中开展“外语日”活动和国外交流学生联谊,并组成“一对一”结对小伙伴。针对学生需求和兴趣爱好,举办国外文化体验课展示活动、外语单词比赛和外语演讲比赛;创建国外文化体验社团,吸纳本班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统一规范学生班级活动标志,以“外文文化”为突破口逐渐打造班级的活动特色,进而打造班级的软实力,最终实现班级的管理目标和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