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校物业管理措施

高校物业管理措施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06 08:14:1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校物业管理措施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校物业管理措施

篇1

2、IT技术从辅助走向核心,成为物流企业最重要的软实力、发动机,将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深刻改变企业的组织、流程、互联互通和服务方式,而大数据经过了几年的积累已经具备初步的应用价值。

3、电子商务将各种形态的物流企业融合,从相对单一的功能性物流走向综合性物流。市场的发展趋势奠定了未来高校专业发展建设的方向,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物流管理人才势在必行。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早在2009年就开设物流管理专业(高职),经过6年的探索和教学建设,总结了一套与学院特色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和“电子商务”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物流管理专业现已经成为学院的特色品牌专业。

一物流管理专业综合性、系统性教学的重要性

1.1综合性、系统性教学的意义

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其中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的基础。理论教学在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辅以实践教学的内容,并给予技术指导。纵观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关于现代科学技术应用的内容比例已经大幅度提升,如电子商务与物联网技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操作、仓储管理操作与运输管理软件操作等,所以学院把优势专业的实操内容融合到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教学活动中,把教学重点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强化和拓展,让教学过程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操作性。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加强重点学科的建设与教学体系推广,把物流管理专业枯燥的专业理论知识变得现实、逼真化,可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有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训练学生的物流系统电子信息方面的操作能力,从而提升学习的整体效果。

1.2特色化专业建设的目的

在高校开展物流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建设有自己特色物流管理专业变得极为重要,强强联合的专业共建,综合化学科体系的建设是各个高校的首要任务。作为应用型、实操型的专业,物流管理专业涉及的应用层面较为广泛,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则更需要以扎实的综合实践教学为基础条件。

1.3综合性、特色化教学的表现特征

现今状况是我国高校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均设计有一定比例的综合实践教学环节,但是课程的不统一,师资的不平衡,教学方案缺乏系统性,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去甚远。具体来说,物流管理专业综合性、特色化教学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深学生对物流的认识

由于物流活动环节多、范围广,所涉面中的专业概念多且枯燥,整体内容也比较抽象,关于计算机软件操作内容犹如纸上谈兵,多元化内容无法关联成一个整体。现代信息化处理的引入,借助电子商务与信息化平台,学生了解了最贴近生活的物流内容;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操作,把所有实体化的物流内容变成最直观的数据信息;仓储与运输管理软件操作,把实际工作岗位的内容课堂化,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其对理论教学中相关概念、理论的理解。

(2)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性运用

现代信息化技术在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科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把计算机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的专业特点添加到物流管理当中去,强强联合的专业建设就转变为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全新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拥有省级重点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总结出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无论数据分析、编写程序、信息化处理、软件操作等都有独到的经验。物理管理中信息处理、管理软件操作是与计算机信息管理最紧密相关的,发挥其专业特色,把独创的教学模式融入物理管理教学体系中,开创特色化专业教学模式。

(3)培养“双技术型”物流人才

“双技术型”人才培养是市场需求状况提出的新型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这类人才不仅能担当物流专业性设备操作的一线岗位工作,还能游刃有余的进行物流信息处理和数据分析的电子信息操作,起到技术支持的作用。“双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扩大了传统意义上就业的概念,工作岗位的不可或缺性尤为突出,在对于性别要求高的行业缓解男女比例的就业压力,实现社会公平性。人尽其才的发展趋势,对于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乃至经济社会发展作用重大。

二特色专业建设的相关性课程

2.1特色专业建设原则

根据专业特点、学科发展趋势及市场需求,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建设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综合教学体系时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

物流管理活动是动态的管理过程,是众多因素的综合体,如要把计算机操作能力贯穿于整个物流管理教学活动,就必须把实操项目分散到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如:数据库管理内容添加到仓储管理教学中;运输软件操作内容放到实验室教学中;让学生把统计学中的知识应用到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中;建立与电子信息处理相对应的实验室中心;维护并开发课堂以外的教学实践基地等。

(2)物流设备与计算机操作相结合的原则

物流设备的使用具有很强的实操性,现代科技的加入使得操作设备与计算机实现一体化:RFID终端与计算机库存管理软件的结合、电子信息展牌(电子标签)与仓储管理软件的结合、配单信息与运输管理软件的结合等。如果只是单一理论课程的知识讲解,在具体操作时就会乱作一团,所以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开设物流设备使用的课程时都会关联性的开设计算机软件实操课程,且学习的课堂就是设备使用场地。

(3)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体现在教师类型的“双师型”上,物流管理是理论加实践的综合性学科,从物流方案的设计到最终的实施需要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要对物流活动有一个整体的把控。相对难度高的专业综合性教师尤为难得,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特聘省内专家为专业指导,把教师教学内容分为专业知识理论课与实践操作实训课两类。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化理论教学模式,让教学场地变为“教室--计算机实训室--物流与供应链设备实训室--企业实训基地”这一新型综合布局,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开创属于自身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

(4)协调性原则

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改变统,把原本学生毕业后去参加社会实践的计划放在每个学年教学任务计划中,使用的是“专业理论--信息化实训--社会实践--信息化实训--社会实践”的综合协调性教学原则,把特色化的计算机操作实训作为教学重点,务必让学生在理论加实践的教学模式中锻炼自身的就业技能。

2.2特色专业建设相关性课程教学方案

(1)基础理论课程

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物流管理专业隶属于经济管理系,学院在大力建设学科体系时已经把学院特色融入到各个专业中,在开展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之前就已经安排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及VF数据库等相关知识,经过2年的系统化学习,计算机操作内容贯彻始终。

(2)实践课程

学院安排的校外实训课程主要是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内容,操作物流设备与设施,包括仓储管理中常见的运输设备和软件操作,如络捷斯特和中诺思等。物流系统软件操作是管理内容的关键,对于计算机操作的要求更高。ERP模拟实训软件、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成本预算等都是对于信息化处理能力的考验。学生通过校内、外基地实训等教学手段加深了对相应原理的理解。目前我院已与陕西省物流协会、中通快递西安分部、西北建材物流中心等多家物流企业建立了培养新型信息化物流人才的关系;在校内开展物流信息管理设计大赛、小组方案实施等形式多样的教学辅助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校园生活内容。

三建立特色专业教学体系的保障机制

为了进一步落实特色化专业建设,陕西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一系列综合性教学保障机制。

3.1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现行的教师团队出现的怪现象:懂理论的不懂实践、懂操作的不懂物流、懂计算机的不懂设备使用。为了跳出这种怪圈,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势在必行,关键在于教师的不断学习。为了适应教学需要而增加个人技能是教学体系和专业特色化建设的核心。

3.2加强对计算机实训室软硬件设备的投入

在现有计算机实训室的基础上,充实相关实验设备,加大对实验室软硬件设备的投入。购买了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等物流软件,提高实验开课率。学院加大硬件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校内物流与供应链实训室,引进先进物流设备及设施,把书本上的内容展现在学生眼前,课堂实践就是操作。模拟实际工作岗位,根据学生个人情况安排岗位操作,提出物流设计方案,实体化软件操作,撰写方案报告,增加学生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为确保实践教学质量,建立了学院—院系—学生的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1、学院层面,将综合实训教学质量检查纳入到日常的教学检查中;每学期有计划地对计算机实训课程及校内实训课程进行考核;2、院系层面,每学期通过下达教学任务,开展期中检查和召开年度教学工作总结会,对实践教学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对下一步工作进行规划;3、学生层面,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全面听取学生对教学质量的反馈意见;要求学生对校内、外实训进行总结并整理反馈意见。

篇2

相对于我国大部分中小型企业,企业管理者往往会将经济效益以及市场占有率放在首要位置,对于财务方面的管理和规划比较轻视,所以导致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在进行生产时的财务管理十分的混乱,埋下了一定的风险,由于我国政府出席的政策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使其无法与大型企业进行公平的竞争,所以导致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不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并且存在着一定的不定性,但是,中小型企业本身具有着诸多优点,比如生产销售灵活、投资少以及利润收益高等优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潜力,不过在财务管理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观念陈旧

我国中小型企业管理人员往往十分重视产品销量和市场份额,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产销的环节上,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并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由于中小型企业相关的财务管理人员本身的综合素质比较低以及专业技术水平比较低,并不具备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知识,受到追求短期利益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只是重视控制经营成本的绝对额,依靠减少短期投入提高经济效益,导致财务管理工作缺乏科学性和长远性,严重的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2.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不高

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主要是由个体和私营企业居多,在进行企业投资的时候,往往使用自有资产和家庭朋友的资产进行投资,投资者本身也是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的统一。这种管理模式导致了企业领导者过分的集权,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制约,进而会造成责任不明确,会出现严重的越权现象。在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无法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最终会造成财务管理混乱现象的存在。另外,由于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着内部人控制的现象,任由家属亲戚进行财务管理工作,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出现了家族化管理,为企业的经营埋下了风险隐患。

3.应收账款管理能力弱

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就是流动资金的管理。其中,在进行销售款回笼以及科学管理的时候,是作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商品交易方式呈现多元化,交易活动更加复杂化,赊销的信用交易应运而生,并且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随着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客户,赊账交易已经十分的普及,应收账款已经成为大部分中小型企业财务报表中十分重要的会计科目。在实践工作中,由于对资金风险认识不到位并且没有专业人才进行财务管理,往往会出现客户不能及时支付购货款等应收账款管理问题,导致企业不能按照计划进行回笼资金,严重的影响到中小型企业日常资金的流通。

4.存货管理能力不高

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存货管理和原材料采购以及产品销售等环节十分的重要,会直接影响到日常业务流动资金的支出和占用。如果存货量比较大,会占用企业大部分的资金,进而会造成企业日常业务流动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我国目前大部分中小型企业经营过程中,并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存货计划以及相应的检查制度,并且对日常存货管理不到位,往往会导致存货余额比较多,导致业务资金呆滞、无法进行正常的周转。资金及时流动是保证企业正常经营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基础条件,存货管理水平比较低的时候,必然会对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造成十分不好的影响。

三、提高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质量的措施

1.提高中小型企业的资金运行管理

中小型企业在成立初期阶段,运营资金的主要来源就是企业投资者的私人积累和借贷,筹资渠道十分的单一,并且融资的条件十分艰难,严重的制约了我国中小型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为了能够实现中小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要进行多方面的筹资,拓宽筹资渠道,提高中小型企业的资金运行管理。企业必须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的模型,能够正确的掌握和控制企业的现金和货物上的最佳存量,通过产品销量来决定产品的产量,避免出现过量存货而导致资金运作不良的问题出现。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实际能力的信贷政策,并且加强企业账款回笼管理,保证企业资金的充裕。不仅能够有效的解决企业资金方面的问题,还可以提高企业的信誉度,进而增加银行贷款的限额。

2.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并没有科学、合理的管理思想,尤其是在财务管理方面的观念十分的薄弱,并没有一套科学、系统的管理方法。因此,为了能够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必须要提高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理念,必须要认识到财务管理对企业经营的重要性,明确定位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主要地位,并且树立科学、正确的管理理念,提高相关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企业应该重视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定期的开展培训工作,并且结合新时代的背景和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不仅能够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还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财务管理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福利待遇,吸引社会优秀的人才。

3.提高财务管理的信息技术

随着网络时代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传统的财务管理方法和模式远远无法满足当代企业的需求,中小型企业为了能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必须要在传统的财务管理方法基础上不断的进行完善和创新,提高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所以,企业必须要加大投资力度,保证财务管理相关软件和系统能够及时的更新,成立一个自身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能够熟悉的掌握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篇3

        高职院校管理是一个系统管理,涉及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和后勤管理等全方位的管理,而财务管理是这一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基础之一。只有重视和加强财务管理,才能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率、促进资金运用的科学化。因此,应加强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加快学校发展、提高抗风险能力,迎接教育国际化挑战。现就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现状及改进措施进行初步探讨。

        1 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的现状

        1.1重预算编制,轻预算执行

        一些高职院校没有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进行预算管理,重预算编制、轻预算执行,导致编制预算与执行预算两张皮。同时,预算项目没有做到精细化管理,预算支出没有科学的定额和标准;预算编制时间过短等原因造成了预算编制不准确,预算内容不全面,没有客观反映学校财务收支全貌。

        1.2“两头”理解支持和重视程度的不够,导致财会人员孤军奋战

        所谓“两头”,一头是高校领导,另一头是部门领导和教职工。由于专业背景及部门性质的差异,“两头”的财务管理观念普遍淡薄,对财务工作理解支持和重视程度的不够,这就造成了财务人员孤立地在高校开展财务工作。

        1.3忙于日常事务,疏于财务分析

        目前的高校财务工作范畴只局限于记账、算账、报账,财务管理只停留在财务数据的核算,而没有深入地进行财务分析。所以,财务信息存在前瞻性不强、指导性不高的问题。没有开展融资筹资能力、负债能力测算、经济效益分析、办学成本测算以及如何根据国家对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学校发展规划进行经济预测等,不利于学校领导运用财务信息进行工作决策。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化发展,高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经济业务也变得更加多层次化、复杂化,各类经济决策行为将更加依赖于财务分析得出的结果。但目前许多高校的财务分析只停留在反映一定期间的收支状况和资金结存状况,仅限于提供历史数据和解释财务信息。而对资金的结构、状态、效益缺乏系统分析,以至于无法科学地考核学校整体和各部门资金的使用效率,对高校经济活动和事业发展状况缺乏规律性认识。

        1.4会计制度的缺陷造成固定资产账实不符

        历史上高职院校用地大多是开办时国家无偿划拨的,在学校的固定资产账目中土地价值不能反映出来,因为这部分资产国家不要求作价,学校也难以擅自估价入账,导致土地资产价值长期得不到登记入账。而事实上,土地资源由于其特殊的稀缺性,已成为最有价值的资产。同时,许多高职院校纷纷利用银行贷款投资搞以“办公楼、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为主体的新校区建设,金额巨大,有的项目匆忙上马,资金缺口得不到及时补充,施工单位代垫款项过多,发生的财务纠纷较多,使已投入使用多年的房屋建筑物因未办理竣工结算手续而不入学校总账,使房产长期没有体现其账面价值。以上诸多原因,造成高职院校的固定资产不够真实、完整。

        2 改进措施

        2.1加强科学预算,严格控制经费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准确性是高校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的前提条件。由于部门预算编制涉及面广,必须在财务部门内部和财务、业务部门之间进行很好的协调组织,因而必须要有一个有力的组织保证,成立以校领导为首的专门编制预算的小组,保证预算编制所需的时间,在财政部门还未安排预算编制工作时,高校自己就要提前启动预算编制的准备工作。狠抓基础工作,制定标准与定额,推行零基预算。从基层单位开始规范编制,逐级汇总编报,真正做到自下而上全面推行。推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建立科学的部门预算。加强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细化部门预算,防止出现无具体内容的项目预算或者应在公用经费中列支的项目,重复在项目经费中安排的现象。

        高职院校必须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年度收支计划,将预算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中心工作来抓。切实保障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促进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2.2切实转变观念,加大对财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确立财务管理在高职院校发展建设中的基础地位

        要树立群众观念,形成高校财务齐抓共管的格局。高校财务管理在校长领导下学校党政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实行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财务管理。高校财务管理的主体是全体师生员工,客体是资金运动及其形成的财务关系。在高校生存和发展中,财务管理的绩效如何,从根本上取决于管理主体,要激发全体师生员工关心学校发展和建设的热情,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促使其为学校聚财、生财、用财等出谋划策,延伸拓展到设法筹集资金、按最优化原则合理使用资金、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方面,形成全员式理财格局,从而使资金运作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形成财务管理合力,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快速、稳定、协调发展。

        2.3加强财务分析,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构建财务业务信息化、网络化、一体化平台

        财务工作职能由传统的“核算型”、“事务型”向“管理型”转变,财务分析是关键。通过年度与年度的比较、季度与季度的比较、项目与项目的比较,分析变化情况,找出变化原因,是有利因素还是不利因素,为学校决策提供财务信息。财务每一个岗位都有分析的内容,都能具体地反映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和漏洞,通过分析反映,学校及时采取措施,完善制度,提高经济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效益性。

        由于高职院校内外部财务环境的深刻变化,办学过程中的经济活动日趋复杂,财务工作的作用更加突出。不仅要会做账,还要会分析;不仅要会管理,还要会服务。因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管理方法,搭建高校财务工作的技术支撑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说,在普遍实行会计电算化、学生收费委托银行代扣代缴的基础上,通过数字化校园、校园“一卡通”的建设,实现校园信息的标准化和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的整合,促进校内各单位之间的密切配合与分工协作零确保各项收费、资金划拨、预算控制及信息传递等,以确保财务工作的顺利进行。

        2.4建立并落实定期的清查盘点和资产核销制度,对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自建房屋及时估价入账

        固定资产盘点是固定资产实物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但由于固定资产数量庞大,分布面广,使这项工作成为难点。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可操作的实物盘点制度,并引入条形码信息管理等技术手段,解决清查工作量大的问题。对报废、调出、依法转让的固定资产则严格履行审核程序,定期进行固定资产核销的账务处理,准确反映固定资产实际情况,真正做到账实相符,责任明晰。当建造的房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应当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日起,根据工程预算、造价或工程实际成本等,按估计的价值转入固定资产,待办理了竣工决算手续后再作调整。

参考文献

[1]赵善庆.高校财务管理问题解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71-74.

[2]王画宇.试论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几个问题[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6):58-59.

篇4

笔者认为,要提高营销投标中的商务信息管理工作质量,需要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要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去看待商务信息管理工作,对营销投标中的商务信息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

二是要分析商务信息管理工作模式,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累加;

三是要积极创新、运用技术手段,提高商务信息管理的工作效率。

1、如何将商务信息管理工作贯彻到企业投标的全过程中去并加以规范化和标准化?笔者认为,要切实抓好“三库、六核、九接口”这18个工作节点。所谓“三库”,是指:企业资源库、项目信息库、政策法规库。所谓“六核”,可以分为内业和外业两个部分,内业方面要做好标书响应、标书文本和标书封装三项核查工作,外业方面要做好标书提交程序、合同要约制定、履约担保及撤销三项核查工作个方面的接口数据,即:企业资质及信誉评分、企业业绩评分、投标工期、投标报价、工程质量目标、项目经理及主要人员配备、主要施工机械配备、投标(履约)保证金金额、其他评标因素应用,这九个接口。

上述这十八个工作节点可以按照项目质量管理中的PDCA循环模式,如下图所示,综合为四个环节:

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些节点在自身满足PDCA循环的同时,同时也作为上层循环的组成部分,不可或缺。从项目质量控制的观点上来看,这些节点也是我们提高商务信息工作质量的切入点。

2、商务信息管理工作模式及风险防范

上述各节点的具体工作模式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这些工作节点在模式方面有很多共通之处,它们大都在投标阶段就已经进入到应用实施阶段,但也有部分工作要后延到其他营销环节中去。如果说质量循环图是对项目管理做法向切面的话,那么工作模式分析则是对项目管理做冠状层析。这18项工作节点,大致涵盖了建立、调查、更新、决策、响应、审核、应用这7种常规工作模式。可以说,所有的商务信息工作都是以这7种工作模式为基础而构建起来的,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商务信息工作的系统性风险也是在这7个情境下逐步累加而成。要提高商务信息工作的质量,就必须严格控制各个情景模式下的风险偏差,尽量减少直至消除系统性风险。

结果如下图所示:

据此分析,在商务信息管理工作中,调查和决策两种工作情景模式是我们最需要切实控制好的环节。

3、创新工作手段,提高工作效率

【案例1】 某外地子公司,通过当地注册会员身份,获得某项目招标文件,但该文件暂时无法在其他地区上网下载,且该文件只能通过子公司的会员认证锁才能阅读、打印,如何尽快将该文件完整、准确的传回母公司?

解决方案1:子公司将招标文件打印后通过快递寄回母公司。该方案是最为传统的解决方案,虽然保证了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但缺点在于耗时过长,降低了工作效率。

解决方案2:子公司将招标文件打印后通过扫描或传真传回母公司。该方案也是一种较为传统的解决方案,但费时费力,且由于扫描或传真的数据流量偏小、页面模糊、速度偏慢等局限,逐渐已不能满足现代商务信息工作需要;

解决方案3:子公司、母公司约定安装可兼容的虚拟打印机后,子公司将招标文件打印至单一文档,并将可打印文档电邮回母公司,由母公司通过虚拟打印技术,将文档还原回纸质版本或其他电子版本。此方案是目前最为流行的虚拟办公技术之一,不仅满足了完整性、准确性的要求,同时还未下一步工作流提供了数据平台。

【案例2】 某外地子公司在投标过程中,需要协同母公司共同编制一份电子文档,如何使双方能及时、准确的完成同一份文档的编制?

解决方案1:母、子公司一方先完成该文档中自己所负责部分的编制工作,然后电邮给对方进行合成。此方案在以前年的业务实践中得到大量应用,但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母、子公司之间协同工作的日益频繁,其不足之处也日益突显,此方案最大的缺陷在于没有建立共同审核机制,如果参与文档编制的单位只有2、3家的话,这种共同审核机制的缺失还不明显,但如果参与单位超过4家以上,没有共同审核机制,则工作效率将呈指数型下降。

解决方案2:母、子公司约定文档格式后,通过云端服务器,建立虚拟协同编辑平台,同时对一份文档进行编辑,并共同审核。这个方案很好的解决了实际应用中的实效性和有效性两个问题,根据笔者同时进行操作,而不发生明显的干扰,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随着企业级专用云端服务器的普及,多终端协同处理将成为办公自动化的主流。

【案例3】 母公司和外地子公司都部署了相当数量的某专用商务信息软件,该软件需连接到专用加密锁后方能运行。如何在保证软件运行平稳的前提下,尽可能压缩资产购置数目,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解决方案:针对此种情况,传统的硬件管理技术已无法满足要求。在笔者工作实践中,比较可行的方案是利用VPN技术,通过多路由透明拨入,建立网际虚拟链路层。设定好主管理区域后,将从属管理区域通过公网映射,转换为内网区域,并从预设好地址池中给予相应的端口分配中断,从而达到资产使用效率最大化。

从上述3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要想切实有效的提高商务信息管理工作效率,提升商务信息管理工作质量,积极运用、创新技术手段是必不可少的。虚拟化技术就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篇5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1-0092-01

市场营销工作是电力企业的核心任务之一。电力企业的市场营销应该遵循“电网是基础,技术是支撑,服务和管理是保障”的原则。电力企业营销理念必须要适应市场的需求,结合当地的电力市场营销现状,精确制定市场营销管理理念。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吸收先进的营销经验,并结合自身的发展规划,研究电力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精细化实施战略及后期保障措施。通过实施电力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总体策略及其具体实施战略,促使电力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引言

中国电力市场是全球最大的市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增长以几何倍率递增,形成了中国电力市场的大繁荣和大市场氛围。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全面的优化重组,优化整合虽然又一次促动了电力企业的发展,但在系统空前庞大的背景下,再沿用粗放型营销模式必定无法适应改革发展的要求。因此,电力企业引入精细化管理应用于市场营销已经是大势所趋。

二、电力企业营销的精细化管理定位

(1)面对当前的市场机制,电力企业的市场营销必须要结合市场导向的营销管理模式,其市场营销定位属于电力企业的核心工作,整个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战略都要服务并服从于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的需要。

(2)现代电力企业的市场营销必须要遵循“电网是基础,技术是支撑,服务和管理是保障”的原则。要充分利用当前“两网”的改造时机,迅速解决限制电力企业供配电网的“瓶颈”,以此来满足电力企业客户的基本需求,不断运用先进的网络、计算机技术来为客户提供全方位、高效的优质服务,同时以规范、严格的营销管理手段对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的各项业务进行监管,这样才能使电力企业实现其营销目标。

(3)建立新型的电力营销理念。我国未来的电力营销市场将会是一个买方市场,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电力企业应该转变以往的建立在卖方市场体系上的电力营销方式,积极寻求建立一个能够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并充满市场活力的电力营销机制和体系。

(4)实行商业化运营,推动法制化管理。在将政企分离以后,我国的电力企业仍需要接受政府的监管,所以,电力企业在实现商业化运作的时候,还必须遵守上级政府相关规定的营销政策进行市场营销工作。

三、电力企业营销的精细化管理策略

1、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目前新能源的开发及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电力企业要捍卫自己在能源市场的一席之地,就需要积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来开拓市场的理念,以此与客户长期保持共同发展的新型供电关系,努力做到“真诚、规范、方便、优质”的服务方针。

(1)不断提升电能质量。现在是商品经济时代,没有好质量的商品,那么电力企业的优质服务及良好的企业形象就无法树立。因此,电力企业的电能质量的好与坏,是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的前提和基础。

(2)积极构建优质服务体系。电力企业的优质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不仅包括与客户面对面的营业窗口,还有电网整体规划和建设、运行、维护、故障抢修等一系列环节,其中任何环节的工作质量都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服务质量。

(3)树立良好营销服务形象。要积极引导广大电力职工进一步转换观念,积极树立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同时要逐步完善各项便民措施,让客户感受到企业发自内心的服务,并多渠道地让客户了解电力企业的服务理念,以此来提升电力企业的营销服务形象。

2、灵活运用价格政策,努力占据市场份额

根据电力市场的不同需求运行弹性价格,把整个的电力市场细分为价格弹性市场、价格敏感市场以及价格刚性市场。积极运用“价格”战略扩大营销的目标市场,如高能耗工业用户等。因此,需要对目前的电力价格政策进行改革,其主要措施如下:

(1)在大工业的电力市场中,积极调整电价,对其实施丰水期季节折扣电价和超基数优惠电价,以此稳定大型工业的电力市场。

(2)不断拉大时段的电价差。充分利用价格杠杆均衡时段的用电市场,尤其对居民生活用电实施时段电价,积极引导居民的合理用电。

(3)健全实施时段优惠电价的覆盖范围,如:蓄热电锅炉、冰蓄冷空调以及其他蓄能设备等等。

(4)完善电力市场的细分原则,针对不同用电性质的客户要采取差别定价策略,如节假日电价、可停电电价负、荷率电价等。

(5)全面落实同网同价政策,直接将电力供应到农户占领农村市场。

3、积极开拓用电市场

(1)努力推广用电,增加电能的使用率。在现代城市的管理理念中,对于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电力企业应当积极联合政府部门和电器设备制造商,不断加强宣传力度,积极鼓励居民使用电炊具、电空调、蓄热电锅炉等电器,引导科学消费,以求以电的消费逐步取代燃气和燃煤,同时还要研究和制定节电服务方案,不断开展节能服务活动,以增加电力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有率。

(2)积极细分用电市场,实施重点突破。电力企业要根据不同时期的市场需求,加快实施重点市场开拓。制定营销目标,锁定大型的能源消费和居民生活用电市场,尤其是在居民生活用电方面,重点促销热水、暖气、空调、烹调等电气设备的使用,大型的能源消费市场主要是大型的耗电企业。与此同时加强对农村电力市场的拓展,积极改善农村电网质量,全面占领农村电力市场。

4、积极构建优质的服务体系

(1)提升电力企业的售后管理水平。现代的电力企业要严格按照“精细化管理”的模式和理念,不断细化售后管理制度,以便于提高企业的服务工作质量,积极追求精品电力工程,同时细分客户和市场,形成精细的工作作风。

坚持以量化数据为管理依据,使无形的管理变成有形的管理,从而可对管理进程进行导控制、引调,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管理行为,以此规范售后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在售后管理中要做到责任明确化、具体化,使企业的每位员工到岗、尽职,出现问题能够及时检查、纠正、处理,以最经济的管理方式获取最大的效益。

(2)积极协调良好的服务关系。现代的电力企业要积极构建和谐的服务关系,处理好与政府、客户之间的关系。电力企业要加强与当地政府的联系,及时与客户进行沟通,用自己的优质服务,来改善当地的投资环境。通过配合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共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利用政府的效应,做好电能的替换工作,扩大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为电力营销提供强有力的社会舆论氛围,树立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

5、完善“精细化”的信息管理平台

篇6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与普通的小区物业管理有很大的差别,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服务对象是高学历层次的大学生和教师群体,因而,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在按照一般的经济规律经营管理的同时,还必须切实承担起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的义务。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基本上是由高校后勤集团物业管理公司进行管理和经营的,其工作人员主要是学校派遣的分流人员以及聘请的一些临时工。近年来,高校后勤物业管理进行了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其社会化改革也取得积极有效的成绩。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高校规模普遍扩大,认识增多,各项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因而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内容也不断的增多。此外,不断扩充规模的高校对于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服务质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一些专门进行物业管理的企业逐渐向高校渗透,并且将高校看做是一个具有广阔潜力的开发市场,这就为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当然,相应地对于服务质量和管理质量的提高也成为了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挑战。 

二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特点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方面,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与普通的社会企业管理一样,都必须不断地实现管理和经营的市场专业化、合理化和规范化,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以及市场的规范运作,提供周到而细致的服务,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另一方面,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又与普通社会其他类型的物业管理不同,其中一个最为显著的表现就是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不仅具有普通物业管理的职能,还必须实现服务的教育性和功能性结合。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必须在不断推进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提供服务质量的同时实现教育性的功能,实现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质量功能与高校的教育人、培养人的功能相结合。此外,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增多,非常集中并且流动性也非常大,各种物业的使用频率高,这些特点都是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特点,必须加强对这些特点的重视。 

三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要加强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提高其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首先必须发现和研究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只有明确问题,分析问题,才能够有的放矢的进行改革,从而提升物业管理质量。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管理机制滞后 

我国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体制还在探索之中,其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还不够完善,管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一些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虽然相应地设置了物业管理机构,但是受到学校各项行政指令的影响和束缚,在悠长服务方面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管理机制滞后是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缺乏先进有效的管理机制,就使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缺乏各种有效的规章制度,这样难以保证物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此外,正是由于其缺乏优秀先进的管理机制,制度建设不健全,经营管理不完善,使高校后勤物业管理难以实现与专业化、市场化和企业化经营的模式接轨,难以达到现代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专业化和市场化的需求。 

2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管理理念落后 

在传统的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中,都是由学校进行负责的,一些校内的教职工缺乏对于高校物业管理的正确认识,对于物业管理公司一些服务项目的收费行为感到无所适从,难以使用现代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有偿服务。另外,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也存在着理念问题,他们认为高校物业管理就是一个铁饭碗,自己不需要进行积极主动的服务,而是别人来叫自己去服务,缺乏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更没有形成经营管理的理念,抱着这种不负责任的心态去工作,难以使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 

3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缺乏专业性的管理人才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是高校各个部门的分流人员,他们缺乏系统的物业管理专业知识,更缺乏各种物业管理的专业技能,服务意识比较淡薄,不会积极主动的提供服务,而是被动的提供服务,服务质量低下。另外,很大一部分的物业管理值班员和保洁员都是社会上招聘的老年化民工,自身身体素质比较差,在上岗之前也没有系统的培训,这样就会难以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专业化的管理人才是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得以提高的重要保证。 

4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没有实现市场化与企业化经营 

就目前而言,大部分的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进行物业管理的费用主要是由学校拨款,物业管理公司难以实现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盈利能力低下,造血功能缺乏,难以实现市场化和企业化经营。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低下,难以达到广大师生的要求,广大师生对于物业管理的有偿服务存在疑惑;另一方面,高校师生群体没有切实转变观念,还没有从传统的福利理念向有偿服务性的理念转变,不愿意为物业服务支付费用。 

四加强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有效措施 

1建设一支专业化的高校后勤物业管理队伍,提高人员的专业化管理水平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是以往的高校总务处转化而成立的,其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缺乏专业的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要想提高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必须切实地建设一支专业化的管理队伍,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一方面加强对物业管理知识的普及与培训,实现整个物业管理公司由上自下的系统的物业管理培训。在提高公司内部人员的物业管理专业化水平的同时,对于选聘员工方面也必须严格把关,有针对性地聘用一些拥有物业管理专业化知识和技能,年轻有朝气的人员。只有切实地构建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物业管理队伍,才能够切实提高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服务水平,增强物业管理水平和自负盈亏的能力。 

2建立健全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制度,实现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规范化 

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是提高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基础,优秀的物业管理理念和服务意识都包含在管理制度当中。因而,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水平的提升,首先就必须从物业管理公司的内部管理体制上着手,不断地加强各项物业管理规章制度的简历,并且严格将这些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在贯彻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时,应该自觉地接受学校的监督,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加强与被服务对象的广大师生的交流,积极争取师生的配合与支持,并且发现自己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管理策略,提升管理水平。在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过程中,还必须注意各种日信息的反馈和收集,不断更新和完善物业管理制度,实现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规范化。 

3适当地引入竞争机制,促进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的进一步发展 

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水平与服务质量与市场上专业的物业管理公司在水平和服务质量上还有很大的差距,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受到来自市场上专业的物业管理公司的挑战。为了切实提高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水平和服务质量,高校后勤管理公司必须适当引入竞争机制,有选择地进行部分市场的开放,让社会上一些专业的、优秀的后勤物业管理公司进入到高校后勤物业管理行列中来。这样,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就能够在竞争中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革新物业管理方式和策略,从而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通过竞争机制的引入,能够有效提升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服务质量,使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朝着规范化、专业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适当引入竞争机制是实现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市场化经营的有效手段,也是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公司进行市场化和社会化改革的动力。 

总之,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功能随着高校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逐渐显现出来,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作为高校管理和高校社会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高校物业管理在其管理的方式、管理的模式、服务内容、服务标准等方面实现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人员的增多,各种设施的增多,对后勤物业管理系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新时期,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机遇来自市场化和专业化,而挑战则是对于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服务、经营和管理的质量有了进一步要求。 

参考文献 

[1]熊亮.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物业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19). 

[2]赵蕾.高校物业管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J].华章,2011(17). 

篇7

由于高校物业管理与社会化物业管理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在改革上有着明显的不足之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校的发展。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思想观念转变不到位

随着高校的迅速发展,使高校物业管理不断面临新的问题,旧的物业管理观念和高校职工的旧意识时刻影响着物业管理者和高校职工的关系。其思想观念的滞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业管理者观念陈旧,现代化高校物业管理主要是业主与物业管理者之间依法建立的服务合同关系,是物业管理者受业主委托进行管理,并提供相关服务的关系,但现状存在恰好相反的怪状,并且其“服务第一、用户至上”的观念比较淡薄;另一方面是高校职工对物业管理缺乏新的认识,现今的物业管理是有偿服务,已不同于以往无偿得到学校的后勤服务保障,许多高校职工还无法对其适应。两者都制约着高校物业管理的发展。

1.2 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

高校物业管理工作包含校园绿化、水电设施、后勤维修等方面,这些工作的实施要求物业管理工作者需有较强的技术性,并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设有物业管理专业部门,都建立了相应的专业队伍,如保洁、绿化、综合服务、维修和保安等,初步形成了专业化的队伍,但高校物业管理在管理队伍专业化方面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体现在技术人员较少,且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同时也缺乏专业知识和系统的培训,这都突显出高校物业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较低,专业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1.3 经费短缺,投入不足

一方面由于高校是实施教育的主要场所,聚集着众多的学生和教职工,占地面积大,活动场所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的物业使用率和物业管理的工作量,并对各种设施的维护难度有所加大,因而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也随之增加;另一方面由于高校自身的特点,对校园的环境、物业管理的服务要求较高,高校不仅是思想文化交流的场所,也是休闲娱乐、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的重要场所,这就要求物业管理部门必须创建高品质的校园环境,为高校全体人员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综合性的优质服务。然而高校物业管理资金一般来源于学校行政拨款,导致经费短缺的现象时常发生,影响了高校物业管理的发展。

2 高校物业管理发展的改进策略

与社会化物业管理相比,高校物业管理因高校的性质不同而具有其特殊性。高校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场所,是培养人、教育人的事业单位,其管理对象是整个校园的事务,而社会化物业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居民的居住场所。针对高校物业管理存在的特殊性,结合高校物业管理的改革实际,对高校物业管理的发展提出了以下改进策略。

2.1 转变思想观念,提高物业管理认识

随着高校物业管理改革及社会化物业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旧的管理观念已满足不了现代物业管理发展的需求。在高校物业管理中,其工作涉及到高校和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由于其物业管理思想观念的陈旧,直接影响到高校物业管理的发展和高校全体人员的利益。这就要求其思想观念亟需得到转变,首先是物业管理人员观念要转变,注重维护高校全体人员的切身利益,坚持“服务第一、用户至上”的管理观念;其次是高校职工观念要转变,对高校物业管理需有新的认识,不能用以往无偿得到学校后勤保障的旧观念来对待现代物业管理。

2.2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在高校物业管理中,应注重对高学历、有经验人才的引进,在对管理人员的招聘中需经严格审核,选拔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用以充实其物业管理队伍,对于现有的物业管理人员需加强培养,经常开展文化、技能等方面培训课程,用以进一步增强管理人员的文化知识、技能水平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在提高管理人员素质过程中,需注重良好工作、培训氛围的营造,正确引导管理人员主动学习、主动提高服务质量,实现管理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2.3 拓宽经费来源,加大投入

篇8

2高校保卫工作引进校园物业管理新机制的措施分析

篇9

(一)教育属性

高校的物业管理工作作为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符合高校教学工作的计划。高校物业服务的所有工作环节都必须密切配合高校与教育相关的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使高校的物业管理与高校的教学工作有机结合,更好地为高校的学生及教职工服务。

(二)特定服务对象

高校物业管理工作不同于社会上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小区的物业管理工作,高校的物业管理工作可以对高校家属区的居住环境和学生的宿舍环境带来很大程度的改善。高等学校是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场所,因此,高校的物业管理针对的是一群知识储备丰富、专业技能高超的特殊群体。[1]由于高校的教学工作繁忙,家属区的物业服务对高校的教学活动至关重要。高校的家属区大多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生活区域,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是社会的精英群体,改善高校家属区的生活状况,对保障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生活水平,为高校工作者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物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文化修养,以便能达到高校家属区物业服务的水平。

(三)校园文化氛围

高等学校在提高国民素质工程中肩负着重要任务,因此,高等学校的物业服务必须结合高等学校特有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工作。高等学校的物业服务部门在为全校师生提供基础的物业服务以外,也要注重对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氛围的保护。优质的校园文化氛围必须以合格的硬件设施为载体,因此,高校物业部门对高校基础设施的维护与管理,是保障高校文化氛围的重要工作。

二、高校物业管理的关键点

(一)加大房屋设施维护

房屋和其他配套生活设施,是高等学校教师正常工作和学生正常学习的基本保障。高等学校的物业部门必须时刻将高等学校的房屋和基本生活设施的使用情况保持在最好水平,要以专业能力强的物业工作人员,作为高等学校房屋管理维护和基础生活设施管理维护的工作者,严格按照高等学校统一标准执行物业服务。高等学校的物业部门要充分考虑高等学校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对一切可能发生的房屋和基础生活设施问题做好详细的预案,以便房屋设施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进行应对。[2]高校的物业部门要对日常工作的具体细节进行科学的制定,使物业工作人员有律可依。高校的物业管理部门还要组建对物业服务工作的监督管理机构,及时掌握高校物业服务尤其是房屋维护和基础生活设施维护工作的具体情况,详细记录并认真考察高校房屋设施维护工作的具体进展,以便寻找工作当中的不足之处加以改正,不断提高高校物业服务水平。

(二)提供多样性的服务

高校的师生与社会人员不同,高校师生往往需要物业部门为其提供多样性的服务。当前我国只有高校物业服务部门具备提供多种服务的能力,这已经成为我国高校物业服务部门独有的优势。由于高校教育工作者工作压力较大,工作任务繁重,高校的物业服务部门必须在高校家属区配备一定数量的健身场所,保证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能够获得充分的锻炼身体的机会,使高校教育工作者拥有健康的身体和旺盛的工作热情,以便全身心的投入到高等学校的教育工作中。[3]高校的物业服务部门还要注意在校园内和家属区配备一定数量的超市,使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师家属,能够方便的对生活日用品进行采购,以便将节省下来的时间运用到学习和教学工作当中。高校的物业服务部门还要主动承担起教学活动的配合工作,高校的物业服务部门要在教学用品的引进和运输、保管、发放工作中承担主要任务,要对高等学校体育场馆的维护管理部门提供必要的配合。[4]高等学校的物业服务部门,不仅要做好当前的服务工作,也要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总结经验,寻找高等学校广大师生新兴的服务需求,以便为高等学校的师生提供更加多样的服务。

三、提升高校物业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加大管理力度、丰富管理手段

高校对国家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顶尖人才至关重要,随着我国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高校越来越需要更加高水平的物业服务。因此必须通过加大管理力度和丰富管理手段的方式,提高我国高等学校物业服务水平。高等学校的物业服务部门要增加资本投入,引进科技含量较高的物业服务设施,包括消防设施和安全保护设施。物业部门要探索实行信息化管理,使物业的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物业服务部门要加强对服务人员的监管力度,积极借鉴世界先进国家的物业管理经验,建立健全科学的高校物业管理奖惩机制,对能够按要求做好高校物业服务的工作人员,要按规定给予一定数额的经济奖励,对不能严格按照规定制定高等学校物业服务的工作人员,物业管理部门要给予相应的惩戒,以严明的奖惩制度,报证高等学校物业服务部门的高水平工作。

(二)优化队伍素质,提升服务水平

高等学校是一个人均素质非常高的区域,因此,高等学校的物业服务工作必须由素质较高的工作人员进行。高等学校物业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物业服务部门工作人员素质的培养。高等学校物业服务部门工作人员的素质,不仅仅包括提供高等学校基本生活保障的专业素质,也包括一定程度的文化素质。另外,高等学校的年轻学生普遍具有新时期年轻人对公共服务的更高要求,高等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大多见多识广,普遍具有世界先进国家对于公共服务的高度要求,因此,高等学校的物业管理部门,必须充分意识到高等学校对物业服务人员文化素养的高度要求,切实加强对物业服务部门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培养。高等学校的物业管理部门,要定期组织物业服务人员的培训活动,还要对员工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理解情况进行考核,邀请高校的文化工作者,制定一套科学的文化素质考核方案,严格对高校物业服务人员的文化素质进行考核,并将文化素质较高的工作人员分派到较为重要的物业服务工作岗位,使其在更重要的岗位上充分发挥文化素质的优势,更好的为高校广大师生服务。

篇10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改革已成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后勤改革的关键因素。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全面推行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着力打破传统的后勤管理体制和行政管理模式。十几年来通过逐步向社会开放后勤市场、积极引进社会资金、挖掘后勤内部潜力、加大学校投入等方式,不仅在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改善校园环境、提高后勤硬件档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且使高校后勤逐步做到服务商品化、管理企业化,从而为学校实施物业管理提供了体制上的保证。高校后勤物业管理迎来了进一步的发展机遇,同时对服务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也给后勤物业管理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1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现状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范围,一般是指学校的各种住宅、学生公寓、办公楼、教学楼、科研楼等以及其它相关的附属设施,包括绿化、保洁、维修、水电管理、设备管理等学校后勤项目。高校的后勤物业管理简单来说就是物业运营人对以上设施的管理,为学校的正常工作提供全面、高效、周到的服务。目前我国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存在多种模式:社会化物业管理型;高校后勤发展投资管理型;引入竞争,社会物业与校内后勤部门共管;传统后勤部门领导下的物业管理。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从其性质来说,是高校后勤管理的一部分, 十几年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改革以来,从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在这个过渡时期,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既具有机遇也面对挑战。由于,高校物业管理脱胎于高校,服务的对象也限于高校内部,并且和高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多数高校几乎还没有建立真正的物业管理体系,其管理行为几乎都是行政行为。机构一般是后勤集团下属分公司,但又受学校管理部门的指挥,近年来,虽然不少高校正在进行物业管理方面的改革尝试,但由于体制上或观念上的原因,到位的管理不多。这些高校的后勤物业管理则仅仅是建立物业管理体制框架,部门内部也实施了一系列规范物业管理制度的机制。但是这种物业管理仍处在市场不完全建立状态的物业管理思想,运营模式并没有完全建立。现在仍然有少部分高校的物业管理仍没有摆脱传统的计划管理体制,部分高校的物业管理公司名义上从学校分离出来,在社会上也已经以独立的企业在运行,但是,企业却没有独立法人资格,仍然和学校存在附属关系;同时,企业的资产产权不明晰,分配关系还有计划经济、行政管理的色彩等。 

2 我国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服务观念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改革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逐步向社会开放后勤市场和挖掘后勤内部潜力,不断提高后勤服务质量,逐步做到服务商品化、管理企业化。但我们有些人认为高校实行物业管理是甩包袱,是将物业管理中心直接推向社会。同时物业管理人员观念要转变,员工要转变从拿固定工资、端“铁饭碗”到个人利益与企业效益挂钩的观念。领导者要关心、引导员工,使他们愉快地转变观念,管理服务观念要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2. 2 管理体制和管理形式不规范 

我国许多高校物业管理企业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企业运行仍然采用旧有的模式和体制,导致各方法律关系不够清晰;产权关系不明确,物业管理企业的产权人既是学校,也是物业管理企业的职工,双方的责、权、利关系无法明确。因此,一旦发生物业管理纠纷,难以追究法律责任,双方合法权益都难以保障,从而法律风险巨大,管理体制不规范。同时部分高校物业管理形式不规范,物业管理的职能仍然还在由一个科或几个科来完成,体制上仍然沿袭了事业管理的形式;尽管有的学校已经成立物业管理公司,但往往只是涉及保洁、维修等方面一定的物业管理职能,管理形式不规范。 

2.3 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制度可分为:综合、行政、财务、业务管理制度等,常见的主要有管理机构职责范围、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操作程序和服务规范等。辖区的管理制度分为物业管理公约、物业各区域内的管理规定、用户手册等。目前各高校物业管理部门尽管也制定了诸如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工作程序、行为规范等相关的制度,但还不够完善,不成体系,执行也不够严格,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规范。 

2.4 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中涉及到的保洁、绿化、维修、保安等工种均有较强的技术性,部分物业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专业技术知识,还要具备计算机应用、经营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知识。目前各高校的后勤物业管理大多数是以原后勤职工为主体,人员结构不合理,管理、技术人员少,综合素质水平不高,同时非正式在编员工比例不断上升,这部分人员物业管理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相对缺乏,缺少专业技能训练和培训,因此高校后勤物业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总体不高。 

2.5 服务水平和质量不高 

由于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没有成为独立的企业,只是学校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每年拨付一定的费用给物业管理部门,学校师生是物业服务的接受者但却不是物业费用的直接支付者,所以很难要求物业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和质量不高。一是主动服务不够,存在服务不及时、不到位情况,有些工作经常要拖很长时间才能解决;二是校内物业服务范围内的设施、设备定期的巡检和维修保养不够;三是在校园绿化和卫生保洁方面比较重视主干道和主要场所的服务,而忽视一些死角和比较偏僻的地方;四是校园环境管理不到位,对乱贴乱画缺乏有效的措施,对影响校园环境者管理不力。大多数正式职工服务意识还不适应现代物业管理的要求,存在着和学校其他岗位职工相互攀比待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物业管理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3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几点策略 

3.1 创新管理体制 加强规范服务 

高校物业管理的体制应尽快同国务院颁布的《物业管理条例》接轨,按照《高校物业管理办法》, 转换机制,理顺关系,切实建立高校物业管理新体制。高校物业管理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是要从根本上理顺产权关系,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并将原有服务区域内的创收资源划入物业管理公司,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企业在管理上要减少管理层次,提高管理效率;在运营上,要多渠道筹集资金,不断拓宽经费来源,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物业管理工作进入良性循环。使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正逐渐走向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经营的轨道,有力地支持了高教事业的产业化发展。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企业作为经营服务实体,必须进行机制转换,选配精干、高效、能正确把握改革方向、愿意为教育服务的领导班子;尽量减少管理层次和人员,提高办事效率,转变工作作风;同时要努力实现经营机制的创新,坚持按企业化、产业化的要求,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优化各种资源配置,降低经营成本,建立健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具有高校特色的后勤物业管理模式。当然,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现状采用不同的运作模式,要经过阶段性发展和过渡,才能逐步发展成为信息化、规范化、专业化的现代化后勤物业管理公司模式。 

3.2 加强人才培养 强化服务意识 

提高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人员素质是实现物业管理现代化的基本条件。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人员大多数是从原后勤部门分离出来的,素质不高,难以保证高效率、高质量地承担起管理和服务职能。高校一方面要重视后勤物业管理人才选拔和培养,选拨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充实管理队伍;另一方面要对现有员工进行培养,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来增强人员的思想、文化、身心、业务水平等方面的素质。通过加强物业队伍的素质建设,把每个员工培养成技术职业人员,强化服务意识。员工的技术培训可依据岗位职责分别进行专业技能、礼仪礼貌、文明执勤、行为作风等方面的培训。培训中要制定计划,制定培训大纲,组织编写教材,进行专业讲授,示范训练,进行实践考试。建立一支既懂技术又善管理的高效、优质、精干的高校后勤物业管理队伍。 

3.3 坚持以人为本 提高服务质量 

篇11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改革已成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后勤改革的关键因素。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全面推行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着力打破传统的后勤管理体制和行政管理模式。十几年来通过逐步向社会开放后勤市场、积极引进社会资金、挖掘后勤内部潜力、加大学校投入等方式,不仅在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改善校园环境、提高后勤硬件档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且使高校后勤逐步做到服务商品化、管理企业化,从而为学校实施物业管理提供了体制上的保证。高校后勤物业管理迎来了进一步的发展机遇,同时对服务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也给后勤物业管理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1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现状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范围,一般是指学校的各种住宅、学生公寓、办公楼、教学楼、科研楼等以及其它相关的附属设施,包括绿化、保洁、维修、水电管理、设备管理等学校后勤项目。高校的后勤物业管理简单来说就是物业运营人对以上设施的管理,为学校的正常工作提供全面、高效、周到的服务。目前我国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存在多种模式:社会化物业管理型;高校后勤发展投资管理型;引入竞争,社会物业与校内后勤部门共管;传统后勤部门领导下的物业管理。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从其性质来说,是高校后勤管理的一部分, 十几年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改革以来,从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在这个过渡时期,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既具有机遇也面对挑战。由于,高校物业管理脱胎于高校,服务的对象也限于高校内部,并且和高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多数高校几乎还没有建立真正的物业管理体系,其管理行为几乎都是行政行为。机构一般是后勤集团下属分公司,但又受学校管理部门的指挥,近年来,虽然不少高校正在进行物业管理方面的改革尝试,但由于体制上或观念上的原因,到位的管理不多。这些高校的后勤物业管理则仅仅是建立物业管理体制框架,部门内部也实施了一系列规范物业管理制度的机制。但是这种物业管理仍处在市场不完全建立状态的物业管理思想,运营模式并没有完全建立。现在仍然有少部分高校的物业管理仍没有摆脱传统的计划管理体制,部分高校的物业管理公司名义上从学校分离出来,在社会上也已经以独立的企业在运行,但是,企业却没有独立法人资格,仍然和学校存在附属关系;同时,企业的资产产权不明晰,分配关系还有计划经济、行政管理的色彩等。

2 我国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服务观念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改革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逐步向社会开放后勤市场和挖掘后勤内部潜力,不断提高后勤服务质量,逐步做到服务商品化、管理企业化。但我们有些人认为高校实行物业管理是甩包袱,是将物业管理中心直接推向社会。同时物业管理人员观念要转变,员工要转变从拿固定工资、端“铁饭碗”到个人利益与企业效益挂钩的观念。领导者要关心、引导员工,使他们愉快地转变观念,管理服务观念要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2. 2 管理体制和管理形式不规范

我国许多高校物业管理企业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企业运行仍然采用旧有的模式和体制,导致各方法律关系不够清晰;产权关系不明确,物业管理企业的产权人既是学校,也是物业管理企业的职工,双方的责、权、利关系无法明确。因此,一旦发生物业管理纠纷,难以追究法律责任,双方合法权益都难以保障,从而法律风险巨大,管理体制不规范。同时部分高校物业管理形式不规范,物业管理的职能仍然还在由一个科或几个科来完成,体制上仍然沿袭了事业管理的形式;尽管有的学校已经成立物业管理公司,但往往只是涉及保洁、维修等方面一定的物业管理职能,管理形式不规范。

2.3 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制度可分为:综合、行政、财务、业务管理制度等,常见的主要有管理机构职责范围、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操作程序和服务规范等。辖区的管理制度分为物业管理公约、物业各区域内的管理规定、用户手册等。目前各高校物业管理部门尽管也制定了诸如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工作程序、行为规范等相关的制度,但还不够完善,不成体系,执行也不够严格,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规范。 转贴于

2.4 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中涉及到的保洁、绿化、维修、保安等工种均有较强的技术性,部分物业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专业技术知识,还要具备计算机应用、经营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知识。目前各高校的后勤物业管理大多数是以原后勤职工为主体,人员结构不合理,管理、技术人员少,综合素质水平不高,同时非正式在编员工比例不断上升,这部分人员物业管理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相对缺乏,缺少专业技能训练和培训,因此高校后勤物业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总体不高。

2.5 服务水平和质量不高

由于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没有成为独立的企业,只是学校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每年拨付一定的费用给物业管理部门,学校师生是物业服务的接受者但却不是物业费用的直接支付者,所以很难要求物业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和质量不高。一是主动服务不够,存在服务不及时、不到位情况,有些工作经常要拖很长时间才能解决;二是校内物业服务范围内的设施、设备定期的巡检和维修保养不够;三是在校园绿化和卫生保洁方面比较重视主干道和主要场所的服务,而忽视一些死角和比较偏僻的地方;四是校园环境管理不到位,对乱贴乱画缺乏有效的措施,对影响校园环境者管理不力。大多数正式职工服务意识还不适应现代物业管理的要求,存在着和学校其他岗位职工相互攀比待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物业管理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3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的几点策略

3.1 创新管理体制 加强规范服务

高校物业管理的体制应尽快同国务院颁布的《物业管理条例》接轨,按照《高校物业管理办法》, 转换机制,理顺关系,切实建立高校物业管理新体制。高校物业管理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是要从根本上理顺产权关系,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并将原有服务区域内的创收资源划入物业管理公司,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企业在管理上要减少管理层次,提高管理效率;在运营上,要多渠道筹集资金,不断拓宽经费来源,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物业管理工作进入良性循环。使高校后勤物业管理正逐渐走向专业化、规范化、市场化经营的轨道,有力地支持了高教事业的产业化发展。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企业作为经营服务实体,必须进行机制转换,选配精干、高效、能正确把握改革方向、愿意为教育服务的领导班子;尽量减少管理层次和人员,提高办事效率,转变工作作风;同时要努力实现经营机制的创新,坚持按企业化、产业化的要求,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优化各种资源配置,降低经营成本,建立健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具有高校特色的后勤物业管理模式。当然,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现状采用不同的运作模式,要经过阶段性发展和过渡,才能逐步发展成为信息化、规范化、专业化的现代化后勤物业管理公司模式。

3.2 加强人才培养 强化服务意识

提高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人员素质是实现物业管理现代化的基本条件。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人员大多数是从原后勤部门分离出来的,素质不高,难以保证高效率、高质量地承担起管理和服务职能。高校一方面要重视后勤物业管理人才选拔和培养,选拨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充实管理队伍;另一方面要对现有员工进行培养,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来增强人员的思想、文化、身心、业务水平等方面的素质。通过加强物业队伍的素质建设,把每个员工培养成技术职业人员,强化服务意识。员工的技术培训可依据岗位职责分别进行专业技能、礼仪礼貌、文明执勤、行为作风等方面的培训。培训中要制定计划,制定培训大纲,组织编写教材,进行专业讲授,示范训练,进行实践考试。建立一支既懂技术又善管理的高效、优质、精干的高校后勤物业管理队伍。

3.3 坚持以人为本 提高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