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一语文教学活动

高一语文教学活动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06 08:14:1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一语文教学活动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一语文教学活动

篇1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对学生掌握语文水平和学习其他课程都会形成一定的影响。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从新课程的标准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语文水平,才能促进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才能适应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需要。小学是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形成素养的基础阶段,也是最最关键的阶段,语文素养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方面,语文素养的培育也就成了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素养的培育主要来自于教学活动,而目前我国的语文教学活动还停留在基本的内容教学上,忽略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缺乏延展性,因此,作为一名在一线教学的语文老师,本文将从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出发,分析目前我国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以期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语文素养的培育具有一定的实践和借鉴意义。

一、 语文素养的概念与内涵

什么是语文素养?国内学术届对语文素养的概念内涵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定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多数研究还是参照新课程的标准对其内涵进行阐述。语文课程对语文素养是这样矶ㄒ宓模语文素养以语感为中心, 以语文能力为核心, 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诸要素的有机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而且表现为较强的实践综合运用能力,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总之, 语文素养是整合的、是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彭小明在其文章《语文素养论》当中从素养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语文素养的构成,认为要解释“语文素养”一词就得先解释“素养”一词,“素养”从词素构成上看,由“素质”和“修养”构成,具体地说,“素养”就是人们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在某些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所以“语文素养”就是语文学科所达到的“素养”,即在语文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1]。从上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从广义的方面它可以泛指对整个社会、整个中华民族对自身语言、文字的认识与运用,它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报刊、杂志、电视以及整个社会文化事业的走向、趋势;从狭义方面讲着重指对中小学语文的教育,从语文方面去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因此,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中就是指学生通过日常的语文教育和训练而培养出来的对中国语言、文字的一种认识、审美、感悟的水平,是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语文素质。

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课堂教学是小学生语文素养培育的主要场所,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渠道,课堂永远是教学的主要阵地,教师的不作为、教师教学的方式、技巧等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效率,最终影响语文素养的培育,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语文教育从业者素质有待提高

在语文教育的从业者中,部分教师由于自身水平有限,对语文教学的钻研深度不够,对语文素养的解读能力仍有待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语文学习活动过于放任,缺乏对教学领域重点内容、方法策略和相关规律的指导,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片面追求表面的“形式主义”,甚至严重脱离文本,不考虑实际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些语文教师侧重应试语文知识的教学,带有严重的应试教育痕迹,而对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的文学艺术欣赏却普遍不够重视,这样的教学结果是学生的某些应试技巧提高了,但是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却明显下降了。这些问题的发生都表明在语文教育从业者中有部分教师的素质存在严重的问题,态度不够端正,作为学生语文知识的主要传授者,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

(二)课堂教学方式的形式主义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的语文教学方式古板,每个教师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基本上一致,缺乏创新性,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们的语文教师都是“地地道道”的“孔夫子”,绝对有遵从“从一而终”的传统,不管这个学期的时间有多长,课时有多少,反正一学期就是一本教科书的授课任务,教学过程中,除了上书本上的内容还是书本上的内容,基本上把上语文课当成了教一本语文课本,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和形式化,在课程标准、参考书和教材等的重重框定下,语文学习成了教材剖析、知识灌输的“机械活动”。此种教学方式不仅使教学内容得不到很好的落实,更可怕的是泯灭了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热情和主动学习的精神。

(三)严重缺乏课外阅读教学

尽管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量和阅读的篇目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但是目前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尤其在一些乡村小学教学中,学生课外坚持读课外书籍和阅读报纸的可谓寥寥无几。当然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在一些乡村小学由于条件有限,这方面的教学活动开展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总体来讲,我们大多数的学生并不是由于这方面的关系,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作业都做不完,实在挤不出时间来读,有的老师怕耽误了学生所谓“正业功科”,看到语文课本之外的书籍见书就没收,这些都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造成一定的影响。著名教育学家于漪老师曾说,“少读,对语文教育是釜底抽薪;少读,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养成是致命的一击”,可见课外阅读对语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性。

三、 提高小学语文素养教学的策略

作为学生语文素养培育的主要渠道来源,教学活动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呢?作为一线工作的语文教师,我认为既要统一要求,又要因材施教,针对上文中提到的教学活动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语文教育从业者的素质

部分语文教育从业者由于自身的因素,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队伍中,教师语文素养的内涵普遍不足。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必须按语文素养的内涵要求对小学语文教师进行适当的在职培训和考核,比如可以通过教育局先对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进行摸底,在摸底的基础上然后有的放矢的进行培训,通过找专家编制语文素养考核试卷,试卷应该包括笔试和口试两部分内容,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对语文教师进行全面的考核,依据答卷情况,对教师的语言功底、文学等基础知识及阅读方法和技能等进行全面培训和指导,这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教师的语文素养提高了,相应的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教学形式多样化

语文学习与其它学科学习相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生活性。教学形式的单一化不符合语文教学的原则,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学的形式应该多样化,将语文教学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在学校举办故事会、诗歌朗诵会、演讲会、读书活动或征文比赛等;或者开展一些校外的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游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扫祭英雄人物墓等,通过参加这样的活动,增加学生的生活经历,可以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生活体验,课改要求和新课标也指出,在语文的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开放学生语文学习时空,努力做到语文学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组合、与学生生活相结合、与社会相结合,着眼发展,全面地、全方位地加强学生语文学习与实践,以此就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开设课外阅读课,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

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95%的学生是热爱阅读的,只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阅读的时间和阅读的量存在严重的缺失,新课程标准也指出: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新课标同时还对各个年级学生的阅读及课外阅读量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 万字以上,并且还向学生推荐了一些优秀的课外阅读书籍和阅读篇章,因此学校应该开设专门的课外阅读课,提供足够的书籍和文章供学生阅读,帮助学生的课外阅读最少达到新课标提出的基本要求,这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

(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习惯

俗话说兴趣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动力源泉,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因此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是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提高学语文兴趣, 就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语言、理解语言、融进情境,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兴趣培养起来了, 还要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阶段, 传授知识是固然重要的, 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才是更重要的,没有习惯就没有能力,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一旦形成, 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会很快提高。比如可以在每次上课之前,布置课文的预习作业,让学生自己先阅读文本,自学生字词等,或者让学生养成坚持写日记或者读书的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好的习惯就会慢慢养成,而语文素养在这些习惯的养成过程中也就不断的提高了。

(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现代科技技术的发展,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是现在多数学校对于将现代技术应用到语文教学当中还停留在起步阶段,应用还不够广泛,语文学科信息量大,资源来源广泛,将语文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语文教学的作用,通过直观展示教材情境,拉近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可以使学生很容易走进教材,深刻理解教材的丰富内涵,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四、 结论

语文素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小学阶段是语文素养培养最重要的阶段,因此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仔细研究新课标对小学年级学生语文素养能力的要求,认真揣摩具体的方法和措施,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并坚持不懈地实施下去,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肩负着的是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重任。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继续深入地研究、探索和实践,要探索出一条既符合小学生实际情况,又可持续长久地坚持下去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具体途径,本文在了解语文素养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一系列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希望能为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彭小明.语文素养论.兰州学刊(教育学研究),2004年第6期总第141期.

[2]张文钦.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教育科学,2013年第4期.

[3]耿瑞娟.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教育学刊(教学方法),2013年第3期.

篇2

小学语文的教育影响着学生的一生,如何让小学生更好地接受语文知识,促进全面发展是教学的重点。课外拓展活动的出现对于培养学生更加广泛的兴趣爱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语文课外拓展活动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作用

1.语文课外拓展活动是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条件

新时期素质教育下,要求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制订教学大纲。根据小学生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对知识掌握程度不牢等特点,开展了课外拓展活动,这项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引起小学生对语文的好奇心,使学生对语文的关注越来越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喜爱,使学生愉悦地接受课堂知识,积极踊跃的发言,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语文课外拓展活动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随着近些年来素质教育的推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学生日渐增长的需求,课外拓展活动逐渐被重视起来。语文课堂上通过课外拓展活动的开展,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过来,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学习到语文知识,开阔知识面,进而有效延伸语文课堂,提升语文教学水平。

2.语文课外拓展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应试教育下,学生缺乏主动性,被动接受课堂知识,逐渐失去了课堂主体地位,对语文课堂失去兴趣。课外拓展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在开阔视野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接受语文知识。学生通过各种课外拓展活动会学到更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了解世界的广阔等等。

课外拓展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变得积极活泼,主动与同学交流心得,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学之间的沟通不但能增进友谊,促进成绩提高,还能培养学生倾听别人诉说的好习惯。通过开展课外拓展活动,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3.语文课外拓展活动有利于促进当代教育的发展

新课改下,课外拓展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积累丰富的知识,逐渐形成较好的预感,增长学生的见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课外拓展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学会体验生活,发挥自主性和积极性,发展学生的个性,从而加深教育改革。

二、如何使课外拓展活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教师通过各种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各项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如在班级开展“读书交流会”,在同学面前演讲自己读书的心得体会,促进学生交流。或者设立专门的书柜,将学生喜爱的书籍装进去,方便学生阅读。

2.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各项兴趣活动

通过利用学生对事物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如,学生对诗歌兴趣浓厚,教师便可在教学中利用课堂或者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通过教师的指导,激起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3.根据教学目标,适当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热情

在教学中,不单单是通过教师的督促、指导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采用竞赛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学习创造浓厚的竞争氛围。教师可以组织书法比赛、作文比赛、默写比赛,通过比赛的方式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语文课外拓展活动对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教师组织各项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之对语文逐渐产生好感,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具体情况,不断学习、摸索各种语文课外拓展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篇3

当前知识经济时代,高中教育已从早期的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我们生活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当中,要想不被淘汰就必须终身学习。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高中教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我国部分地区的学校仍旧是以高考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致使教学双方从高一新生刚进校摸底开始就陷进了高考题海的泥潭,忽略了与初中知识的过渡和衔接,盲目推崇教辅资料,不分轻重缓急搞强化训练,轻口语训练、梳理探究,重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殊不知这样盲目与高考接轨的模式让学生在“被灌输解题技巧”上疲于奔命,语文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探究性学习更无从谈起,严重违背了新课改的理念,违反了语文学习的规律,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得不到提高,如此高一语文教学模式下显得效率极低,事倍功半,考试分数自然就不理想。

一、高一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缺陷

1.1语法断层

在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下的教科书当中关于语法知识有一整套详细的介绍,包括词语、短句、单句、复句等等。但是在高中之前的学校语文考试当中,语法方面一般都不是直接考,致使初中的日常教学当中对涉及语法知识这部分的知识重视程度不高,高一新生对其理解程度不一,不利于学生准确把握语句的意思和结构,在辨析和修改错句、病句方面不能得心应手,在文言文的词法和句法的掌握上面存在有很多障碍。

1.2阅读盲点

新课程标准当中明确要求学生在初中阶段至少要有26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要求学生每年至少要读到两到三部以上的课外名著。但是由于学校和学生迫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加之中考当中涉及文学著作的考试内容不多,致使学校和学生都放松了对课外名著的阅读。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局限,学生苦于各科作业,无暇阅刊读报,陷入了“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境地,“时文”很难接触到。

1.3生活缺位

学习本源自生活,离开了日常生活知识和经验的注入,语文学习就失去了“源头活水”,使得学生在写作当中注定了文章如一潭死水般波澜不兴。即使一再强调素质教育,但学生仍离不开应试教育的阴影,平常的学习任务繁重,根本没有机会参加春游、野炊一类的校外集体活动,没有办法亲近自然。对于社区内的大事小事没有机会去关注,民间采风等活动更无从提及。

1.4活动缺失

大量繁重的课堂学习任务和考试压力挤占了初中学生的语文活动时间,校际之间以及校内很少会组织征文、朗诵、书法、演讲等语文活动方面的比赛,学生缺乏语文活动的平台,语文兴趣得不到发挥,很多学生无暇练习书法,书写习惯得不到培养,中学书法课形同虚设,很多高一学生的书写水平令人堪忧。

1.5高分低能

由于新课改的需要,各地的中考当中语文试题的难题比列有所降低,涌现出很多高分学生。但是精心思考,这些高分语文学生当中,很多语文素养并不完备,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还有待提高,语文知识体系的构建还不完善。

二、走出高一语文教学困境的策略

2.1精心研究,科学规划

高一语文教学首先就是要结合初中教学内容的特点,来安排好高一学年度的语文教学“时间表”。这样的进度安排既要能强调学生对高一教学的学习,还要能适当地对高考当中的一些考点进行点拨,既要强调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充实自己,严谨教学,在工作上“尽吾志”,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2.2强化语法,注重应用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既要注重技巧,强调概念性的东西,同时又不能太过繁琐,要在循序渐进中让学生不断去理解和掌握语法的规律。同时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这些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者并重,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教材资源,为学生的高中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2.3提高阅读,扩大视野

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不仅要读名著,还要对时事有一定的了解。帮助学生选择一些既有时代气息同时文质兼美的刊物,让学生在享受语文阅读带来的乐趣的同时把握到时代精神,保证名著阅读的质和量。这样学生“腹有诗书气自华”,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积累写作素材,博采众长相互借鉴,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锤炼,同时还能更好地联系生活,体现“大语文”观念,在写作当中自然游刃有余。

2.4体现主位,激发兴趣

新课改要求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不是喊一两句口号就行的,要应用到教学当中。开展多种多样性的语文兴趣活动比赛,如辩论、诗歌、演讲、征文等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其个性和特长的发挥。鼓励学生多听一些演讲,多看一些辩论赛,既能愉悦身心,同时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也能相应提高。创造机会让学生能够走上讲台甚至走上舞台,让学生在众人之间演讲,锻炼其思维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鼓励学生多参与一些课外兴趣小组,把生活当中的新鲜事以演讲的方式和大家分享,这样写作素材也能丰富起来。同时鼓励学生多写书法,练好字,“字如其人”,让人一看就能留下好印象。

结语

我们应当认识到当前高一语文的教学困境,不断突破当前应试教育的瓶颈,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策略,循序渐进,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审美能力才能均衡可持续发展,高一语文教学成效才能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篇4

我们对刚进入高一的学生进行了简单的语文测试,发现他们在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与鉴赏和写作表达这三块语文能力测试中存在比较大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随即下发了《高一学生语文学习情况调查表》,借此了解初中语文教学情况,其中文言文教学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词类活用、特殊文言句,有的即便知道,也是靠死记硬背。学生如果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这些问题就会很容易理解,但初中教师很少提及语法,学生的疑问得不到解决,问题被带到高中,导致学生在学习高中文言文时遇到很多障碍。

后来我查阅初中语文新课标时发现:初中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不同,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也不相同,这些不同直接导致高一学生语文学习的“断层”现象。

从教学目标看,初中新课标的要求是“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高中则把“注重语文应用”和“培养审美和探究能力”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从教学要求看,初中语文新课标只要求学生对文学作品有自己的心得看法和疑问,了解几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学会欣赏和体验文学作品,能品味作品语言,会借助工具书学习文言文,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和常用的修辞方法等。高中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注重审美体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了解不同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浅显文言文的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意义用法。

下面具体比较初高中各教学板块对阅读能力要求的不同。

先说现代文阅读教学。初中语文只要求学生能分清体裁,散文要把握文意,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议论文要把握抓住论点,找到论据,学习并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说明文只要求学生把握事物的特征,了解说明方法就行了。高中则要求鉴赏散文的语言和表现手法,探讨散文的情理;议论文要求学生既理清文章思路,筛选信息,又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明文要做到整体把握、筛选信息、概括说明。

再说文言文阅读教学,差距更大。初中阶段只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淡化基本语法和文言句式的教学;高中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课文并翻译关键句,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了解其思想倾向”。

从上述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高中语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继续和延伸。高中语文教师应避免高一学生在学习过渡阶段产生的不适应甚至厌学现象,使学生实现初高中的平稳过渡,做到“无缝”衔接。

二、“无缝”衔接的措施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必须有很强的衔接意识。要改变“断层”现象,就要在教学方法、学法指导和心理辅导等方面做好安排,帮助学生顺利地由初中向高中过渡。

1.教学方法

教师要掌握学生语文学习的真实水平,以便在此基础上精心备课,制订教学方案,使知识衔接更有针对性。同时,教师还要了解初高中语文教学要求的不同,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初三学过《沁园春雪》,高一教学《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已学的诗词引入,既是对初中知识的复习,又可以勾起学生的熟悉感,还可以针对初高中教学要求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明白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这是一种很好的过渡与衔接。在比较阅读时要扩大比较范围:可以把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与质疑,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和《声声慢》;还可以用同类题材作品进行比较与质疑,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与王勃的《滕王阁序》。这样可以让学生结合不同时期“景物情”的特点和关系学习,分类比较总结,拓展延伸知识积累。

2.学法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老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首先,教师应帮助学生构建语文知识体系,学生可参照相关讲解,对基础知识、文学常识和写作知识等进行整理搜集。其次,教会学生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积累式阅读法,教师应向学生推荐优秀网站或课外读物,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深化学生的思想。最后,要做到“四多”,强化学生的语文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一要“多看”,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关注社会热点及动态,利用多种媒体形式进行素材积累;二要“多记”,记录和记忆相辅相成,增加知识储备;三要“多写”,高考的主观表达题和作文考查的都是书写能力,多写才能文思泉涌;四要“多思”,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多思是前“三多”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原则。

篇5

前言

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如今的语文教学已经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如何拉近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通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是当下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生活化教学既能够同时满足教育学习和生活指导的要求,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予以肯定和鼓励推行。

一.生活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提高学习积极性,激发生活热情

生活化教学强调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适当地加入一些生活方面的元素。一方面,以生活化的表达方式进行文本叙述,化难为简,通俗易懂;另一方面,让学生理解到语文育于生活百态之中,拉近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与语文教学的距离,从而真正提高学习积极性,激发生活热情。

(2)丰富学习内涵,拓展教学领域

我们说的教学是指狭义上的学校教学与课堂教学,而生活化教学无疑打破了这一限制,它开始引导学生思索课堂学习与社会感悟相结合的自主学习方法,既丰富了学习活动的深刻内涵,同时又拓展了课堂教学的领域。初中生正处于心智逐渐成熟的关键阶段,此时世界观的拓展、学习方法的优化、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等因素,都对他们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毫不夸张地说,生活化教学是真正“立人”的教学模式[1]。

二.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的主要方法

2.1.教材联系实际,产生共鸣

语文教材中所选文章皆是名家名篇,其事迹与人物皆具有典型性特征,因而很容易引起中学生的联想和感触。生活化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摒弃传统的课本与现实生活相割裂的错误观念,而是将课文中所记叙的事件视之为活生生的生活场景[2]。例如人教版高二语文(上)的《背影》是朱自清先生脍炙人口的名篇,朴实无华的文字由于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广泛引起阅读者的共鸣。教师在讲授这篇课文时不妨进行思维发散,从朱自清说到自己对于父母的感恩之情,再将话题抛向学生,让学生回忆起父母曾经为自己做过的一系列感人的事迹,通过将不断升华内心的这种感恩之情,最后重新回到文本,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朱自清在看到自己父亲那蹒跚背影时内心的真实感受,从而在循环往复中升华课堂教学的效果,并指导学生们学会感恩,常怀感恩之心,鼓励他们多多孝敬父母,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2.2.道理直观化表达,着重塑造人格

对于一些比较贴合中学生实际生活阅历的课文内容,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一机会,将课文中所想表达的观点、态度暂时隐藏起来,通过询问学生或者课堂谈论的形式盘敲侧击,当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总结出相关道理、观念时,此时将课文中心思想引入,就很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以人教版高一语文(上)的《羚羊木雕》这篇课文为例,它主要叙述两个好朋友围绕着一只羚羊木雕所发生的故事。初中生正处于敏感、心理活动丰富的年龄阶段,会结交大量的朋友,也自然而然会发生各种事件。羚羊木雕的故事很容易就能引起学生回忆起自己和朋友的交往经历。教师不妨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课堂讨论活动,让学生们回忆自己与朋友们曾经发生过的矛盾与冲突。文章当中两个小伙伴最后和好如初,在此基础上教师也要积极引导学生产生珍惜朋友、重视友情的观念。当然,由于这篇文章比较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师还可以适当设置一些问题来“刁难”学生,例如“爸爸妈妈让我把羚羊木雕要回来,这种行为对不对”,这样的问题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也有助于科学塑造孩子们的完整人格,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

2.3.课后社会实践作业的布置

真正地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结合在一起,还应该着重从社会实践入手,只有让学生把自己在课堂中掌握到的知识或者道理真正作用于实践,这才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才能够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执行力。以上述两篇文章为例,教师在课堂可以给学生布置社会实践作业,给父母洗脚、对父母说“我爱你”,向自己的朋友道歉、坦诚与朋友聊天等……学生们只有自己真正经历过这些实践活动,才能够透彻地理解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在学会怎样做学问的同时也学会怎样去做人。

结语

综上所述,生活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指导意义,教师应不断加大教学活动中生活化教学的力度,不断创新拓展生活化教学新方法和新思维,真正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寓教于乐、影响长远的新时代新课堂。

参考文献

篇6

现阶段,高中语文教育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如果站在新时代教育理念的角度审视,就能够发现其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语文教育概念和性质认知的混乱,为了应付考试,追求短期教学效果导致人文教育淡化;学校为了急功近利,使语文教学僵化,使得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很美的文章被肢解变为僵化的试题;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教材教学,也导致了教学内容的单调,极大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学习视野,无法充分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综合性;教学过程中以教师和教材为主,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被剥夺,局限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使得语文教学与现代教学理念相脱节,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开展高中语文课堂研究性教学方法的方式

探究性教学活动有着极大的灵活性,现阶段,一些应用较为成功的地区将其作为一种主要学习方式开展专门的研究型课程,如在活动课程中,结合教学条件和学生特长,设计不同的内容和实施形式,然后对其进行评价,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1.在语文教学中设置专题研究课程

这种形式是在语文课程的课时之内,采取专题研究的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习能力。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确定课题研究范围。开始教学前,教师要向学生明确本次专题研究课程的目标、内容及要求,并介绍相关知识,然后结合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课题研究范围。如高一语文教材中的议论文不容易吸引学生兴趣且教学内容较少,开展议论文专题研究课程,可以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很多事例表明人类在不断的追求真理,这说明真理是极具魅力的,而议论文作为真理的载体,其魅力表现在哪呢?”进而确定研究范围“议论文的魅力”。通常情况下,专题研究课程属于基本教材的拓展教学,选题方面可以相对自由一些。

第二,由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和研究方式,并制定相应的计划与方案。在研究课题确定之后,由教师提供相关资料,并引导学生兴趣,进而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拟定研究计划与方案。

第三,设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研究方案。将课题分解,将研究方向相同或相似的学生分组,通过选举产生组长并协调分工进行研究,通过小组讨论的基础之上制定研究进度计划。

第四,教师对实施方案进行评审。组织由教师组成的评审小组,对各小组的计划进行评审。评审内容包括课题内容与实施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然后为每个小组的设计方案进行打分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五,教师指导各小组独立进行探究性学习。此阶段是探究性教学的核心环节,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开展小组活动,在活动前将详细的计划及安排明确,活动结束时要组织学生按小组填写活动报告表并上交,以便教师更好的指导各小组的研究情况。在探究性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实时指导学生的研究方法,并引导其灵活选择运用资料信息,并鼓励小组之间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强化学生的竞争合作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索和研究习惯,从而保证探究课程的质量。

第六,展示研究成果并交流。当专题研究课程结束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进而通过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总结并作出报告。然后展开以小组为单位的交流与讨论,不断扩大课题研究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其他启示。

第七,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当课题研究结束之后,教师要对各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与整体评价。首先,要评价研究成果的质量,包括选题的科学性、新颖性,研究成果的水平,并设定选题、方案,报告等不同项目的评分权重,采取打分的形式进行评价。其次,对于学生参与研究的程度和质量进行评价。此外,教师还应该针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重点讲评,对学生进行纠正和改善,帮助学生进步。

二、将探究性学习渗透到日常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主阵地,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引入探究性学习,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日常课堂教学渗透探究性学习的思路

要想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首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掌握教材,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能力水平,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创新处理,通过教材内容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自学能力和研究意识,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总结思路如下:

第一,设立教材单元学习小组和单元学习目标,由小组之间围绕学习目标进行预习,并确定每篇课文的问题设计者,并向其他同学讲明单元学习的目标、方法和注意问题,引导学生在早读课或空闲时间进行课文的阅读思考,将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记下,每个学习小组在下一单元开课前将问题设计与相关进度做成报告交与教师。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由问题设计者提出问题并由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然后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讨论解答。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讨论深度和学生间的相互启发,并调整讨论方向。讨论之后,分小组进行问题分析与讨论结果,进而由教师对此作出评价,指出其中的不足和改进建议。教师的评价应该以批判性、全面性和鼓励性为主,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推陈出新。

第三,在全面讨论主要问题之后解决遗留问题。特别是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该鼓励其勇敢的提出自己仍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学习。

第四,在每单元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应该制定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题目,检验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效果。并引导学生写出关于单元学习的笔记或心得,选取较为优秀的进行班级交流,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加强探究性学习

笔者通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教学方法,发现效果较为明显,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也发现对于教学而言,学生的问题意识极其重要,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经常与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会促使学生不断进行思维探索。问题意识与学生的学习效果紧密相关。在语文教学中,也经常存在这种情况,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问题较多,而学习差的学生则没有问题。教师应该紧紧抓住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的探究意识,并营造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打破传统的教师灌输、学生吸收的教学方式,建立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以质疑开路,在问题教学中实现教学目标,从而培养学生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良好习惯,进而提高其学习能力。

结束语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良好成绩并不是全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通过自主思维构建起来的。所以,我们应该坚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励学生情感,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作者单位:河曲县巡镇中学)

参考文献

篇7

在教学中,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且有成效。现在教育界提出的“愉快教学”模式,就是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定为“愉快教学”的基础。在课堂上,教师就要设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生动活泼地接受知识,提高能力。使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效率提高。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又应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呢”?下面就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些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我认为可以从做好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师生感情要融合

“情”即情感,在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我们不能忽视情感的作用。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而且也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心与心的碰撞,产生爱的火花的过程。教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在实际教学当中,我们的学生往往因为喜欢某个老师而会对该老师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语文当然也不例外,所以,如果学生对某一语文老师失去了好感,就休想引导学生对这个老师的语文课感兴趣,学生对该门学科的思维、理解、记忆、想象等一切认识功能,就会受到一定的压抑。在实际教学当中 ,我的目标之一就是要通过师生的情感交流,从学习生字、词语、句子以及课文的理解阅读中,通过特设的一些教学方法,让学生和我产生浓厚的情感,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使其情绪高涨,智力振奋。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也主张:课堂上要有活泼的气氛,有笑声,有幽默,有争论。如果师生缺乏情感的交流,是不可能达到课堂主的这种活泼气氛的。学生的兴趣也难以激发起来。如果这样的话,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又会走回老路,教师当“教的机器”,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教学单调乏味,学生的学习不是积极主动。这样,再好的教学方法也是徒劳。

二、教学内容难易要有度

教学内容难易适度,是学生兴趣保持持久的重要因素。教学实践证明,太难或太易的学习,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的。心理学研究及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儿童往往对力所能及又要开动脑筋、克服困难的问题愿意自己去想一想或做一做,他们在做时候有求知的动力,一旦他们把这件事做出或做对的时候,就会体验到一种十分愉悦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反过来又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就形成了学习上的良性循环,学习越学越有动力,越学越有兴趣。如果学生的学习达到了这种理性的程度,那我们的教学激趣一定很深很浓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在设计教学组织的时候始终保持有一定的难度,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们在能接受的知识范围内有动力性的学习,从字到词、词到句、句到篇逐渐理解深化难度,感觉语文学习的魅力。让学生能在能力范围内完成任务,但又不是轻易的完成任务。此时,我在教学时随时留意着对学生们学习的激趣培养,适时地调整学生学习的困难度。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良久,形成自立学习兴致。

三、教学内容设计要有趣

“志从趣生,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没有兴趣,学生的主体参与过程将是很勉强的。”在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在教学设计上不光要精心编排教学过程的进程、形式,更要根据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安排,彻底理解大纲精髓,根据学生求知生动形象,趣味性强的特点和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运用象谜语、儿歌、游戏、实验操作及音像媒体等一切可以调动学生激趣的教学手段,把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认识上、情感上、意志上予以高度专注,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更加敏锐、想象力更加丰富,思维更活跃,形成积极的学习兴趣,并在整个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保持着良好的激趣。

四、学生通过学习要有所收获

每一个人做了什么,都应该是想要达到一定的目的,能得到一定的收获,我们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在这些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偶有听到一些不喜欢语文的学生说:“我不会分析课文”、“我对于写作很是困难,”、“语文真难学啊,”“要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呢?”。从他们感叹无奈的心声中,我感受到之所以学生们会有这样的感慨,实际上是他们的语文基础太差,感到学无所得,没有成就感而自然吐露的心理。这样时间长了,就逐渐会使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降低,逐渐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要让学生逐渐明白他在学习中有效果、有收益,要明确地指出他们的进步、和得到的收获。这才是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的关键。我觉更可以从这几方面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得,保持学习上的激趣:一是可以引导他们从实际出发,阅读课外书籍,从而拓宽视野,扩充知识面:二是要善于发现他们学习中的积极因素,加以表扬、鼓励,创造条件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一步,从而获得好成绩,赢得荣誉。这样他们会获得愉悦感与自豪感,逐步感到自己的进步,渐渐消除对语文的畏难情绪,从而产生一种内在积极的感奋力量,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篇8

如今,新课程标准下的探究性学习已成为语文教学的航标,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极力倡导的能力之一,近几年新课标高考大纲也将它列为考查的六种能力之一,并列为最高能力层级F级。新课标高考语文大纲中的探究是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探究性学习是求是和致用的最好实践形式。那么,如何利用语文课堂,进行探究性学习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的过程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过程,这应是语文教学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

然而,我们教师在传统的教学中,总是教师设置问题,然后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一个个解决,学生像排除地雷一样,一个个问题解决了,教师的教学任务完成了,以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孰不知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提问看似轰轰烈烈,课堂上热闹纷纷,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另外,学生在语文课堂也时时感到一种压力,甚至有如坐针毡的感觉。他们对语文课的兴趣也是直线下降,那些原来对语文稍有兴趣的同学也兴味索然。

其实,抓住学生已知和未知的矛盾,培养学生对问题深入思考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在浅显的文章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片没开垦的处女地,只要他们还保持一颗好奇心,保持一颗质疑的心,就能找到发现问题的钥匙。如某一教学环节即将结束,教师应对学生说:“你们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或“你们还有些什么想法?”鼓励学生质疑,增强学生质疑求异的信心。并对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异想天开”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在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后,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一一解决。例如,我在教高一语文《寡人之于国也》一课时,让学生事先预习课文,让每个学生准备2-3个问题,学生提出“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既然已将河内之民移于河东,还为何移其粟于河内呢?学生真正地阅读了原文,且对原文已作出思考,才会有这样的思维火花,如果学生只是习惯于被动接受能力,教师云亦云,学生哪敢提出这样的问题,虽然这个问题是我备课过程中没有想到的,但我和学生共同探讨,发现孟子的话不够周全,可能是移其部分之民于河东,古人的文章为了简练,有些内容可能省略了。

二、构建探究性学习方式

提倡探索学习方式,使学生从旧框框(指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教学模式)、本本中走出来,敢于否定,敢于提问,敢于超越,敢于创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会学生向未知领域探索。如《花未眠》一文,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欣赏了一盆自然栽种的花和一盆插花,激发他们美的欣赏潜力。然后,笔者让学生到教室外去寻找引发他们美的触发点,并写出自己对美的感受。结果,从学生的作文中笔者发现:一片枯叶也能引发学生无限的遐想。

教师要改变教学手段,如用多媒体动态模拟,组织一些有激烈竞争的趣味游戏和智力比赛,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三、允许学生走曲折路线

我们老师和家长总希望学生解决问题时,思路正确,最好不发生错误,其实,这是天真的,不切实际的想法轻。

我们教师每到高考复习时,自己做大量的习题,尤其是重点题,难题,做得非常简洁,概括,选择最捷径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走最短的路线,然而学生一到考场,遇到相同类型的题目仍然发生错误,这让我们很多老师百思不得其解。

问题出在哪里呢?主要是我们让学生失去了发生错误的体验,学生自己不会有失败的体验,不会从错误中总结经验,哪里有成功的收获?我们给学生的是一条最短的路线。其实,任何正确的答案或方式都是通过曲折探索才得到的,探索的过程是一条曲线。其实想想,我们教师的解题过程很多情况下也是经历了失败的检验,才最终找到一条捷径。

所以,语文课堂应该给学生留有空间,要去开发学生的空间,让学生在一个自由的,宽松的空间里成长。

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大胆采用“教师走下来,学生走上去”的方案,由学生自由组合,成立备课小组,由学生选择课文,设计教学方案,学生自己当老师,学生上讲台教学,其他同学可以就自己有关问题向讲台上的学生提问,学生所有需要解决的问题全都暴露出来,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对关键问题进行探讨,直至问题解决。教师在整个过程,全心下放权利,变“大权独揽”为“全权分散”,当学生的朋友、听从、合作者、指导者,不是自上而下的给予,而是共同探索、分享。

篇9

一、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

相信学生的潜力,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来说,多数老师能够做到这一点。但对于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老师对于他们的信心不足。包括我自己刚工作的时候情绪化比较严重,对于差生带有情绪,自己认为成绩差的学生难以提高,难以转化,潜力难以挖掘出来,所以犯了许多错误,也伤害的许多学生的自尊心。现在回想起来就有一种负罪感。所以,以后我每天特意安排成绩差的学生上台演讲,鼓励他们。

二、要确实更新教育理念,大胆有效地进行教学改革

我自己认为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是进行教改的第一步。有了新的教育理念,要勇于尝试,善于尝试,才能使改革逐步走向成功。我这学期及早备课,大胆的让高一(1)班的李亦然和高一(2)班的俞宁上了一节相同的课《念奴娇•赤壁怀古》效果极佳,学生纷纷找我要给他们相同的机会。自己私下反省:有时教师应该大胆放手。

三、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是不竭的动力源泉

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叶圣陶曾说:“学习是学生自愿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是无论如何学不好的。”可见兴趣对于教学而言意义非常。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个人的看法:

创造语文“新”形象。为语文注入时代气息。清新的个人语文形象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有重要意义。创造教师“优”形象。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没有良好的教师形象,学生又如何去“亲”?如果学生连你都不喜欢怎样让他高效的听你的课?

我个人认为做到以上要求,这三点特别的重要:个性化、亲和力和激情。

首先,把自身的优点不断强化、发展,最终将形成独特的不可被复制的风格。学会在教学中不时闪现出这种独有的光芒,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我个人的性格比较外向,声音大,起初学生不习惯,慢慢的学生也和我一样。语文早读大声读,疯狂的背,用心的记。

其次,要用爱心感动学生。不论是对成绩好的同学还是对成绩差的同学,只要能让他们感到老师真挚的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都会明显提高。作为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就是学生,你如果连学生都不爱,你的工作肯定处于被动的状态。为学生,也为自己。无论如何要学会“爱”。

最后,语文教师要特别具有激情,带着激情去面对学生,带着激情去面对语文。我每天上讲台的时候告诉自己:“你不应该为了教,你应该为了乐而上讲台的”。教师对教学的激情,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感染,是一种激励,对自己而言也是人生历程中无穷的动力。只有这样全身心的投入你才不会出现职业倦怠。送别人玫瑰手有余香,你教给学生热情,学生会用激情回报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才能够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自己总结了六种方法:(1)妙语激发(2)情感激发(3)直观激发(4)逗笑激发(5)设疑激发(6)成功激发。这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值得语文教师借鉴吸收,值得在实践中应用。我现在就在实践,效果极好。

四、创建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我个人认为: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敏感性。务必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和愉悦的环境。怎样创设好的教学气氛?

篇10

当我们对学生自杀的新闻逐渐麻木时,学生把老师杀害的新闻又让我们错愕不惊。此时,作为教育者或者关心教育事业的人是否该反思呢?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是否更应该反思?我们一直强调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师是否做到了呢?《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①但是在新课改的大潮下,语文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实践仍存在诸多问题。

1.教师教育观念的问题

新课标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但是很大一部分教师弄错了重点,错把知识与能力当成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忽视甚至是消蚀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目标。他们认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太虚,没有实施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以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材为例,整本书中,致同学们和单元目标导读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目标说明的语句寥寥无几,大部分是对知识与能力维度目标的强调。连课本都如此,教师怎么能不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消蚀呢?

2.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

大部分教师还是无法逾越重知识讲解,轻情感教育的鸿沟。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很微妙。所以教师要做到对学生情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和渗透还是很难的,不仅考验教师的教学功底,更考验教师的思想灵魂。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也说明教师并不只是单纯的交给学生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改变他们的灵魂,即韩愈说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现在的大部分教师仍然受制于传统教学,课堂教学目标太偏颇,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单一,以至于无论新课改的口号喊得多响,而那只是口号,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突破传统教学的教师毕竟少数。

3.评价考核的问题

这是一个很现实也很矛盾的问题。当那个因迟到几分钟而不让进高考考场的男孩跳楼自杀的时候,我们应试教育的弊端裸的暴露出来。学校和教师都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功利思想,谁又能在这种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天天高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呢?另一方面就是情感方面很难有一个有效的评估方法。布卢姆认为:“任何一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可能很快地习得,并直接表现在认知方面的考试中,而学生的兴趣、态度和个性特征形成起来比较缓慢,只有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好几年,才能在评估中看出了其变化。当然,这不是说,情感行为不可能会有比认知行为更突然的变化,而是说,这种突然的变化往往是以长期发展过程为基础的。”②由于情感变化不像认知目标那么明显,这也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问题被忽略的原因之一。

我们的教育一再强调要培养健康的人才,健康不仅要求是身体健康,心理也要健康。所谓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可是现在学生因受不了压力,或者克服不了一点小的困难就自杀的新闻屡见不鲜,这也给我们教育者敲响了警钟。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学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产生重要的作用。那究竟怎么能有效的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呢?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一部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该包括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领域:认知,情感,动作技能。而情感领域又包括五个类别:(1)接受或注意(2)反应(3)价值评估(4)组织(5)性格化或价值的复合。其中价值评估又包括接受价值,偏好某种价值,信奉。这完全可以应用到我们语文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目标的实施中。价值观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也不是学生无缘无顾就形成的,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价值观的形成需要教师的引导。正如雷夫・埃斯奎斯说的,孩子们都需要指导,即使是很聪明的孩子。③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和高尚的人格品质,对语文课文所传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敏感,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孩子接受一种正确的价值,然后让他们慢慢偏好这种价值,最后达到信奉。这种价值观的培养和渗透最好从小做起,从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开始,如《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这样就可以培养更多合格的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了。

语文教学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最重要的载体。其中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更有利于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

1.阅读教学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雷夫・艾思奎斯说:“我要我的学生爱上阅读。阅读不是一门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们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通过文学,孩子们会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敞开心扉接受新观念,踏上光辉的大道去远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细化教学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比如通过朗读创设一个好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去感悟文章所传递的情感,进而得到熏陶和浸染。李镇西老师提出一个理念:“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就是要求学生要进入到文本中,真正的读到心理,引起作者与读者的共鸣。

2.写作教学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英国哲学家、文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曾说:“阅读使人学问渊博,讨论使人反应敏捷,写作使人思考精确。”李镇西老师曾反思过他上的作文评点课。他说:“写作从生活开始,生活从细处感悟。好的文章总是从砰然心动到若有所思。”他注重教育的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强调语文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与学生生活的联系,相信对学生具有心灵震撼力。教师一定要重视写作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目标的实施,因为写作不仅可以开启学生的心扉,更可以改变生命。(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

注解:

①《语文课程标准》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②《学习论》 施良方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版

③《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 雷夫・艾思奎斯 中国城市出版社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2]《学习论》施良方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版,第329页

[3]《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雷夫・艾思奎斯,中国城市出版社

篇11

过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稍显陈旧,部分教师满堂灌,忽略了语文课的理性;课堂观念没改变,部分教师高高在上,缺乏以学生为本、师生平等的意识;部分教师没有抓住学生的心理,忽视了学生的兴趣。以致不少学生私下议论:语文课真没劲;不少的老师也抱怨,学生不活跃,课堂太沉闷。新课程标准要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必须除旧更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活跃高中语文课堂呢?

一、从导语入手,好的导语,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导语,往往是一堂课成功的开始。如果说学习兴趣、学习情感是“新课标”的双翼,那么,教师要是能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巧妙地设计导语,合理营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将不愧为一个搏动语文“新课标”双翼的好方法。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特级语文教师于漪也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不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在教学高一语文教材(上册)庄子的《秋水》一文时,用同学们小学时就熟悉的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导入,效果非常好,激发了学生学习《秋水》的兴趣。因为两文虽不同,但思想境界却一致。好的导语仿佛是散发着神秘魅力的音符,引诱着听众;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智慧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

钥匙品种多,样式多,年轻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钻研,必定能打造出一把又一把与众不同熠熠生辉的金钥匙。

二、从课堂入手,好课堂最真实的价值体现就是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是充满感情,充满爱的事业,没有情感的教育苍白无力、缺乏生机。教师应以正确的思想熏陶学生,以真实的情感感染学生,以健康的行为影响学生。面对行为,我们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重要的是成为学生的益友。孔子说:“亲其师,信其道。”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育者应该充分进入到学生的情感中去,与学生进行彼此毫无分歧和亲密无间的交流。央视“开心辞典”主持人王小丫的成功,其实很大程度上在于她作为主考官,在提问前先和选手的几句闲聊,寥寥数语消除了选手的紧张心理,拉近了主考与被考问间的情感距离。教学活动也应这样,作为老师,要善于走下讲台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主动接近学生,将自己和学生看作一个教学的整体,使学生感到教师和他们之间,仿佛是在一起探索,一起学习。“下讲台”是一种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新理念。用这样的理念指导课堂,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从手段入手,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有助于做到声图文并茂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讲到尾”的现象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了。因此,采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有利于减轻课堂劳动强度,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图像来显示情境,用文字来诠释情境,做到声像文相结合,打破教师四十五分钟的时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引发大量的联想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