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8 11:20:3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创新对于社会的意义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工作得到了长久的发展,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博物馆工作的顺利开展。报刊管理作为博物馆管理的近代组成部分,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报刊作为近代的产物,作为社会生活中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对于近代社会的发展、历史走向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报刊见证了近代历史的发展进程,促进博物馆工作的延续
我国报刊最早是由外国传教士传入的。19世纪50年代,一些受过西方资本主义教育的国人,开始创办自己的报刊,从而促进当时中国的进步与发展。《中外新报》是我国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份报纸,之后有相继创办了《循环日报》、《汇报》、《述报》等具有政治意义的报纸,促进了近代我国国民的觉醒,促进了历史的发展。资产阶级改良派作为近代社会舞台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着自己的报刊:《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机关报,促进了改良派经济以及政治主张的推行,对于近代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资产阶级作为近代社会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当时我国的实际情况,政治报是当时的主要的报刊,作为政治工具,这些报刊促进了社会政治的发展。甲午战后,“富国强民”成为社会的主要呼声,《农学报》、《新学报》、《地理杂志》、《格致新报》等具有科学性质的报纸纷纷发展起来,对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申报》、《翠报》、《东方杂志》等文学报刊,在当时也纷纷的建立,影响了一代青年的思想,促进了当时一代青年的思想启蒙,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民国成立后,由于社会环境更加的开放,社会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发展,社会报纸更加的丰富了,当然在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下,《新青年》、《新华日报》等具有广泛影响的报纸也纷纷走上历史舞台。这些报纸跨度时间比较长,领域比较广,对于社会的发展影响比较深远。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在博物馆工作中较之博物馆藏品等所传达的信息更为广泛,对于社会历史的研究也更有意义。近代报刊作为当今时代报刊的起源,对于当今时代报刊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对于博物馆工作具有延续性。[1]
二、报刊管理对于博物馆的管理工作具有启示作用
报刊是最为接近当今时展情况的一种过去的见证物,是我国网络等新媒体发展的起源,对于当今社会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报刊在博物馆工作中,所占据的空间少,但是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其管理方式更加的接近当代的一些先进管理方式,对于博物馆其他藏品的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加强重视
意识对于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报刊管理人员的工作过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报刊管理的效率以及博物馆报刊服务的质量。报刊作为博物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博物馆的重视,从而促进了博物馆工作的顺利开展。[2]
(二)加强培训
博物馆报刊具有时代特性,并且较之过去的博物馆藏品更具有脆弱性,其保护工作也更加的复杂,因此加强对于博物馆报刊管理人员的培训,一直是博物馆报刊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便是重视业务培训,定期组织报刊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先进、创新的报刊管理理念,并且根据报刊管理的实际情况,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其次,创新培训内容,多种方式进行培训,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的加强报刊管理工作的培训,并且与时俱进,不断的加强对于报刊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培训,这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博物馆报刊管理。这些管理理念适应了报刊的多种类、多内容、等特点,对于博物馆内其他藏品的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其实意义。[3]
(三)加强创新
在当今时代,网络逐渐的普及,数字化逐渐的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博物馆报刊管理作为博物馆中最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管理工作看,对于博物馆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从上文中我们知道报刊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对于当今社会生活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目前,博物馆报刊正在逐渐的将内容进行数字化转化,将传统的文字信息,进行音频、视频以及网络文字等的转化,并且通过网络等扩大,信息的共享性,发挥报刊信息对于当今社会的作用。这种将博物馆报刊管理工作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状况,适应社会的发展状况,目前这种方式对于博物馆其他藏品的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四)完善报刊管理制度
制度是管理的重要凭仗,根据博物馆报刊的特殊性,目前博物馆博报刊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且将这种管理制度应用到电力计算机中,加强了报刊的保密性,以及工作系统性,促进了报刊管理的标准化,符合当今时代的社会发展状况,这对于博物馆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根据博物馆报刊的特点目前已经将博物馆报刊进行了数字化的管理。对于资料的备份、信息的查询、修改等都进了详细的规定,提高了了博物馆报刊管理的效率。[4]
三、结束语
21世纪是一个改革创新的时代,21世纪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面对世界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的各个方面都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在刚刚落幕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改革创新已经成为时展的最强音。国家进行改革创新需要人才,需要创新型的人才,这是本文提出培养创新人才的时代背景和现实需要。促进土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一直是高校建设的重要方面,这既是促进学科发展的举措,又是顺应时代潮流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做法。对于土木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只有科技创新活动,才能不断的增强和引导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和人员逐渐的具备创新的意识和素质。
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意义
我们社会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社会的进步也是不断加快,促进社会快速发展直接力量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这就是所谓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对于促进社会的发展固然重要,但是科技的进步所依赖的载体是人才,没有优秀的创新人才科技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创新型人才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意义,创新型人才是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另一方面,就学生自身而言,学生只有具有了创新的能力和意识,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国家的方方面面都在进行着深刻的变革,大学生必须不断的适应时代的变革,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不断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注重创新活动的体验,以此来训练自身的创新能力。因此我们说培养创新人才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促进土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活动体系
通过科技创新活动促进土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是顺应时展潮流的方法和方式,高校为了达到该目标进行了很多的努力和探索。这些努力和探索首要的任务就是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活动体系,只有我们建立了相关的创新活动体系,才能保障我们的科技创新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这是我们进行创新人才尤其是对于土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提。
(1)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
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而言,该专业有着十分鲜明的专业特点,进行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科技创新活动,必须依托完善的硬件设施,这是我们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前提。具体的硬件设施和条件有很多,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建立相关的科技创新活动实验基地,为我们培养土木工程专业的创新人才提高物质保障。
(2)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在进行土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之中,无论是依靠科技创新活动还是其他方式,都必须制定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只有有了制度的保障,我们的科技创新活动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最终实现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3)增强对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引导
进行人才培养,举行科技创新活动,这里的活动主体是学生,因此,要想实现我们培养人才的目标,就必须加强对于学生的引导。必须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相应的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动脑,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完成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终极目标。
(二)以科技创新竞赛为载体,营造土木工程专业科技创新氛围
我们要适时举办科技创新竞赛,引导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身历其境的感受创新的过程。让学生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营造土木工程专业科技创新氛围,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创新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和掌握创新能力,实现我们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三)科研与创新相结合,培养创新人才
大学生需要进行相关专业的科研,完成自己的课程论文或者毕业设计,尤其是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平时的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将科研和创新活动相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这是一举三得的举措。
结论
社会需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我们要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就必须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不断的引导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积极参加相关的科技创新活动,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牡丹江农垦伟宏路桥有限责任公司)
二、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重要性研究
当前我国全面的开展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有着多个方面的重大意义。首先,社会的安全面临着非传统以及传统性安全风险的威胁。当前的社会从某种角度来讲是一种存在着高风险的社会,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进程中各种类型的不确定因素都对社会的工作形成了影响。而要想转变当前的局面,就应当全面的推行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以健全的政策和制度,加强社会对财务风险、金融风险、环境污染危机、能源危机以及社会治安危机的控制,加强人们生活的安全性。
另外,完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对于突出政府的职能以及增强公民的自我安全意识有着巨大的意义和价值。当前阶段我国正处于一个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之内,不仅是一个黄金的发展时期,同时也是各种矛盾和社会问题逐步凸显的时期,所以还应当加强对犯罪的控制、加强对各个行业的管控,同时还需要扩大社会管理管理和治理的范围,政府的工作应当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的发挥出执政为民的工作效应,合理的把控当前的局面,为今后社会的建设以及国家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条件。
三、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根本途径综述
加强和推进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需要从明确职责权限、创造多种不同的工作形式、扩大公众参与程度以及加强监督指导等几个方面来同步的开展与进行。首先,对于政府的工作来讲,需要全面的明确基本工作职责和工作权限,在当前社会管理和综合治理的大环境之下,需要对传统的社会组织形式进行转变,明确基本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对于公安机关来讲,也应当找准自身的角色和定位,与社会各界和相关组织建立起一种合作伙伴的关系,加强不同模式的运作,进而将职责和权限进行明确的划分,社会各界共同的承担相应的责任。
其次,还应当加强社会管理综合之列的监督和指导,加强各方面之间的协作,广泛的吸纳社会各界的成员和民众参与至社会管理工作当中,进而更好的满足当前社会发展多元化和社会安全性日趋个性化的根本需求,逐步的提升管理工作的针对性,重点的对社会不安全因素进行控制。同时,还应当夯实相关的基层工作,为公民的活动提供基本的保障,确定相关的危机指导方案、加强警察和民众之间的合作。另外,还应当强化相关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树立起社会责任为先的工作理念。
最后,在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当中,还应当扩大民众的参与,努力的形成一种警察民众相互良性互动的局面,这一点对于当前形成良好的社会结构有着关键性的价值和意义,普及安全知识、加强社会团体建设、适应信息网络化发展的需求,为民众提供安全信息咨询、随时掌握民意。
中图分类号:TG3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8-0218-01
档案管理工作也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改革创新,创新档案管理的方法,这不仅能够提高档案馆路的效果,也符合为了档案管理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信息化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档案管理的范围及规范化。
一、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的意义
我国的发展,民族的进步都离不开创新,创新对于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的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创新档案管理首先需要提高管理人员对于创新的认识程度,清楚的认识到传统的档案管理弊端,清醒的认识到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其次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强化自身的创新能力,不断的专研,大胆实践,不断的创新,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同时国家需要为我国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便利俄条件,通过培训的方式来提高人员的政治素养和专业素养,同时还要提高我国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认清自身的使命,这样有利于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利于促进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全面提高。
二、创新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1、强化档案的信息化好网络化进程
传统的档案管理主要是进行手工管理,这种管理方式管理效率低,已经不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提高信息化和网络化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进程提供了技术支持,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的前提下,电子文件的生成、运用以及后期的销毁工作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果,形成了档案管理的新模式,也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解放了劳动力。
我国政府为了能够尽快提高档案管理的效果,促进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进程,已经在2012年开始网络检索系统,借助网络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了更快方便、快捷的服务,该系统单位建立需要坚持集中统一的原则,这样才能骨偶实现检索系统的规范化和细化,这样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这也是我国档案管理工作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2、创新档案管理的标准化进程
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档案管理工作的系统和结构还存在一定的弊端,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结合当前时代的发展状况以及科技发展水平进行适度的档案管理创新,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进程,同时还需要建立档案管理工作标准化体系,并建立相关的管理机制。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还需要丰富档案管理内容,增加档案中的音频资料和视频资料,档案需要是记录重大的历史事件、重点人物的影响力,这样可以弥补文字档案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图像资料来完善档案管理工作,通过创新档案管理工作提高档案管理适应时展的能力,为社会提供更加准确的资料,弥补传统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强化档案管理的全面性,完善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进程。
3、深化档案管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变化,市场经济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的主要形式,想要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与市场之间的互动,需要强化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性,一服务为主,档案管理的服务性是档案管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近些年来,我国经济、教育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我国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因此人们对于档案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与以前相比也更加的深入,因此人们需要利用档案所蕴含的信息,更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这样可以提高档案资料对于社会的贡献,提高档案的文化创新能力,深化档案滚利的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加专业、更加专业的档案信息,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突出档案管理的服务。
三、结束语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档案管理工作也需要不断的创新,提高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以及服务性,这样能够才能够符合时展的需要,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全面的资料,由于国民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提供例如思想基础,同时我国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进步,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创新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档案的服务性能,提高档案的价值,因此新的时期,需要强化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性,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有价值的资源支撑。
参考文献
其次,中小学开展社会实践的意义需要中小学校长和广大教师进一步明确并成为内在的一种教育素质和行为。“开展社会实践,对于让学生深入了解国情、民情,了解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他们从书本中、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体验中得到印证、得到升华,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切身感受,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真挚情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从大的方面来说,中小学开展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理解社会发展及他人的行为,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让更多的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促进人际关系和谐进而推动社会和谐,为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更广阔、更坚实的基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中小学开展的社会实践是重内容还是重形式需要我们注意。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通过形式表现出来,但现实生活中某些事情却容易形式化,很不幸的是某些中小学社会实践也没有例外,形式化问题较为严重。主要表现为不假思索地照抄照搬他校实践活动,举办一些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更有甚者打着社会实践的幌子为举办者或者关联者谋取好处,这些没有起到社会实践应有的作用,反而对学生的成长起了负面作用。然而,就像教学一样,有渊博的知识却缺少教育教学艺术、缺乏表述能力,那也难提高教学效果。再好的内容,如果没有好的形式就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我们的追求目标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第四,中小学开展社会实践是重学习、交流还是重挖掘,需要更多的中小学教师思考与探索。随着大众传媒的进一步发展,信息传递越来越快,为我们的学习和交流提供了方便,但是也容易导致在学习中迷失自我,失去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失去前行的内在动力。由于时间、精力等的有限性,我们需要学习交流,中小学社会实践同样也需要交流、学习借鉴,这样才能为学校更好更快地发展注入活力。学习交流这方面近年来各校做法较多,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外出的多、学习的少,学习的多、消化的少,创新性发展的则更少,学校社会实践发展中千校一面现象严重,独特性不足亦或独特性形式化。因此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学习交流,但是要处理好学习与自我挖掘的关系,在中小学社会实践中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从本地区实际出发,从本校实际出发,使社会实践切切实实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理解、成长的重要途径。
小学是个人发展的起步阶段,小学教育是个人成长中的奠基工程。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典型的育人学科,它担负着培养孩子们正确的思想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的重要任务。而现阶段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仍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是旧的积习,一方面是伴随着社会发展出现的新问题。本文将深入剖析这些当前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和理念发展,探讨可实行的对策,从而充分发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德育作用。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其特殊的教学意义,因而在传统的课本教学和知识灌输中失去了其本身的魅力而降低了孩子们的学习乐趣。课本上的知识是道德准则和生活经验,泛泛而谈只能显得枯燥无味。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上,教师不应当是宣讲者,更应该是引导者;学习的内容也应当从书本上既成的准则和事例,变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才是教学实践对品德与社会真正教学目的的回归。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依然面临着重重阻力。在升学、择校等种种压力之下,文化课的重要性被过分放大,而品德与社会这类课程的重要性却被家L与社会忽视。而道德的培养是孩子成人、成才不可或缺的内容,是不容忽视的。这样的社会趋势对孩子的学习兴趣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而,重申品德与社会教育的重要性,给予品德与社会教学充分的肯定,才能给它更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价值得以更好地实现。
其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学之间的矛盾也是一重阻碍。孩子在家庭与学校中的身份地位都是不同的,两种环境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是有很大的差异。家庭生活也是品德与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两者在施行的时候却会发生一些冲突。家长对孩子的宠爱使得孩子们在一些处事方式上会混淆和矛盾,产生一些任性的误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延伸,因而,对于学校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更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才能对学生的成长有更好的帮助。
二、生活化教学的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意义
由于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特殊性,其生活实践意义的要求产生了生活化教学的需要。生活化教学扭转了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方式,创新了教学理念。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老师为主,宣讲为主,变成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以生活实践为中心,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生活化教学打破传统的教学框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的细节入手,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体验者和创造者。
生活化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也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知识并非只是课堂上老师讲的大道理,而是自己的生活中切实面对的问题。在游戏、角色扮演、情景演绎等种种活动中,他们会自觉地成为知识的体验者,成为知识的实践者和传播者。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涉及的内容广泛,如何将这些丰富的内容引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参与其中并收获知识,考验的是老师的课堂设计和引导能力。老师从主导者到引导者的转变需要老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表达习惯,在幕后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并在他们创造的同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支持。这种学生与老师双方的转变也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趋势,需要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
生活化教学是课堂学习与真正的社会生活实践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志于教育而寓教于乐,让传统课堂教学从较为枯燥乏味转化为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了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意义。
三、信息技术运用与课堂延伸
利用现代媒体拓展课堂教学可能性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使得知识更加立体和多样化,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生活化教学开拓的教学新内容可以由信息技术进一步丰富和加强,创造在视听和沟通上的新途径。通过现代化的手段,让知识能够更加有趣和形象,迎合小学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兴趣,吸引孩子们自觉投入与学习,从而使得课堂教育更为高效和充实。
信息技术与现代媒体的运用丰富了课堂的表现形式,而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课堂不应当局限于学校的教室,而可以延伸到校园的方方面面。校园生活的舞台应当成为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开放性大课堂。校园是一个由教师、学生和工作人员组成的相对简单的一个小社会环境,教学和模拟有着较强的可实施性。良好的校园德育氛围的建设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孩子们成为彼此的老师,校园生活也成为孩子们的老师。这样的课堂延伸和校园德育建设对于孩子的教育有着润物无声的作用,使得学生在校园中自然地学习和成长。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德育活动,制定相关的校规校纪,使得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成为学校面貌的重要方面。如此,学生对于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之中,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将美好的道德深入学生的内心。
四、结语
小学是每个人的学校教育起步阶段,而其中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德育意义需要得到社会与家长更大的认可,发挥其真正的作用。而与此同时,学校与教师也应当投入更大的热情与努力,参与到它的建设和创新中去。让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孩子们成为知识的主人,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世间的真善美,用心灵去辨别善恶是非。学校和教师要正确认识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实践性,通过创新来解决当下面临的问题,让它在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社会功能论主要是指组成社会活动的每一个个体都会对整体起到作用,从而保持社会的稳定性。大学生作为社会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将竞争意识与创新意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创业指导等理念和教学内容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去,从而使大学生对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培养方向
1.1将竞争与创新意识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竞争与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主要动力,社会功能论要求大学生作为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个体,在学校阶段就应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大学生只有早早树立起竞争意识才能在将来进入社会时不至于被激烈的竞争所淘汰,同时能够快速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速度。因此,大学教育要将竞争与创新意识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去,通过课堂向学生传递竞争和创新观念。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加剧,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要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2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功能论的主要应用于宏观社会领域的研究,但也研究小规模的,具有较高稳定性的社会。大学校园就是具有这种特征的小型模板。高尚的美德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具有美好品德的人更加受到社会的青睐。当今大学生价值观知行不一的情况较为突出,如部分学生比较推崇个人价值,不愿意牺牲自我价值去实现社会价值。所以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的传承始终贯穿学生学习的每个阶段,这也是大学引导学生良好思想观念形成的重要内容。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高校政治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学生正确观念的养成与树立,能够帮助大学毕业生在初入社会时少走些弯路,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始终坚持自我。
1.3将创业课程融入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
每一个社会个体都会对社会的发展起到各种作用,将创业课程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去,能够通过模拟创业使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环境。随着逐渐增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也逐年递增,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可以有效的避免毕业即失业现象的出现。将社会功能论作为大学教学指导理论,能够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既能满足学生对于创业基本知识的了解,还能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进行引导。在开设创业课程的同时,还要将社会学中有关法制和道德教育融入到创业课程中去,保证学生在进入社会自主创业时能够遵纪守法,且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将创业课程融入到大学教育中去并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发展方向,是保证学生更好适应社会生活节奏的重要课程。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学意蕴
2.1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社会定位: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从社会功能论的理论方向来说,既能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武装,使学生具有坚定的信念和较高的社会理想,同时又能使学生更好的利用自身的思想,将理想变为现实。大多数学生对于接受高等教育不只是单纯的追求思想层面的升华,更多是希望通过所学到知识能为自己将来在社会更好的生存,取得更高的社会地位提供知识的支撑,这是社会学理论引导人类行为的主要表现。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也使得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得到根本的转变,呈现出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与思想观念。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中一个社会学意蕴就是能够帮助学生准确的认识自己并找到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而找到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准确方向以及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
2.2能够使大学生在社会活动起到积极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对社会个体起到思想引导的作用,从而使社会活动的参与者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使用社会功能理论引导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向社会方向靠拢,需要开设相应的创业或是就业指导的课程,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的同时,满足学生对于社会和职场了解的需求,能够使高校的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满足学生的实际要求。一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帮助学生树立基础的人生观念;第二阶段则是在基础人生观念之上帮助学生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即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以及法制教育;第三阶段则是最高层次的精神思想方面的教育。这三个阶段的教育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2.3能够充分发挥个体和整体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大学生的性格、成长经历以及成长的社会环境的不同,决定了其将来面对社会时的态度与选择,如何使不同的个体既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同时又能组成一个大的稳定整合的整体也是社会功能论的一个主要研究角度。使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内容更加符合社会功能论的发展方向,能够推动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不再采用传统的课堂灌输教学内容的方式,而更多是通过引导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从中发现更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然后根据学生对于未来职业的不同规划以及就业目标而达到预期效果。
3结束语
社会功能论能够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起到理论引导的作用,同时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社会功能论为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理论研究视角,这对于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能够使大学生对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起到更加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一般资助课题《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与课程改革创新研究》,项目编号:XJK08BGD021。
作者简介:肖雄(1972-),男,湖南邵阳人,讲师,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学。
本文从心理学、教育学的视角,对学习型社会学习能力的内涵进行探讨。
一、学习能力构成要素:多样性与发展性
1.学习能力的语义分析
什么是学习能力?尽管目前以学习能力为题的研究文献数量可观,但有关学习能力概念的界定却并不多见。彭聃龄教授对学习、能力两个概念分别进行了诠释,“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景下反复地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1]这一概念表明,学习是有机体获得新的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经过学习,有机体将出现某些可观察的行为变化,可以完成一些以前无法完成的事情;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为标志的。而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2]。能力表现在人的活动中,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并对活动的完成产生一定的影响,直接决定活动的完成。基于上述论述,我们可以勾勒出学习能力的概念雏形。学习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重要的一种活动,也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必要条件。学习能力是顺利完成学习活动、实现学习目标的个性心理特征。学习能力既指现有的知识和技能,也包括学习的潜能和可能性。
2.学习能力构成要素的多样性与发展性
如前所述,学习能力是顺利完成学习活动、实现学习目标的心理特征,那么,这些心理条件是什么,构成学习能力的诸多要素有哪一些?实际上,不同心理学派都有着自己的学习观,因而对学习能力的要素也有不同的观点。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只不过是在刺激与反应间建立联结,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只是一个客体、是一个被动常量,不是学习者本身而是外部环境或者刺激决定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品质和质量。从认知主义心理学开始,学习能力才真正得到重视。认知主义理论注重把握情境中事物的联系与关系,强调积极思考和理解的作用,重视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的培养。同时,在教学中强调根据学习者已有的心理结构,提供适当的问题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一般的原理,以便能把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新的问题。[3]在认知主义心理学的视阈中,思考能力、理解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风格乃至人格都是构成学习能力的要素。
建构主义心理学则把学习及学习的意义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赋予了学习能力新的内涵。这集中体现在建构主义在知识、学习者,学习活动的观念等方面的独到见解上。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认为知识是一个不断认知、体验和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强调,每一个学习者都有一个七彩的经验世界。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来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4]基于这些观念,建构主义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其中,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基本条件,协作和会话是意义建构的具体过程,意义建构则是建构主义学习的目的。与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现出三个方面的重要的倾向,即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和学习的情境性。
从建构主义对于学习活动的观念和倾向进行分析,建构主义对学习能力的内涵有了新的“建构”。以主动建构性而言,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探究性、积极寻求学习的意义是建构主义学习能力的要素。而从学习的社会互动性来看,建构主义者强调知识既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是个人与社会在交往、互动中形成的,因此交往、沟通、合作是学习能力的要素。而从学习的情境性来看,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和智慧的情境性,强调让学习者解决情境性问题和参与情境性活动,从而建构起对学习者更有意义、更能够迁移的灵活应用的知识,并促进知识向综合能力的转化。因此,知识迁移能力、综合应用能力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有机内涵。
如前所述,知识、技能、学习策略是学习能力的基本要素。不同的心理学派对学习能力的要素存在着不同的理解。行为主义认为联结能力是学习能力的要素,认知主义认为理解、思维、想象、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风格是学习能力的要素。建构主义在认知主义的基础上,强调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交往能力、迁移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内涵。这些见解,整体上反映了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和学习、学习能力内涵的不断丰富与演进历程,也折射出学习能力内涵的丰富性、多样性、复杂性和发展性。
二、学习型社会的主要特征及其能力价值诉求
对于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内涵,国内外学者见仁见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美国著名学者赫钦斯从四个方面对学习型社会进行了界定:在教育时间观上,学习社会要求人人都必须终身学习。在教育对象观上,学习社会不把成年男女排除在教育对象外。在教育目的观上,学习社会以培育人性为目标,人力居于次要地位。在教育社会观上,学习社会主张教育要超越社会并引导社会,教育与社会本身都不是目的,惟有“人”才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主题。
赫钦斯的基本主张同时也树立了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学习型社会的两重标准,一是现象标准,即从时间和参与学习、教育活动的主体来看,只有全民终身参与学习与教育过程的社会,才是学习型社会;其二是价值标准,即学习、自我实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等内在价值是学习社会的核心价值。[5]
兰森在《处在学习社会》一书中阐述了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内涵:学习型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是一个需要改变其学习与教育方式的社会,是一个全员参与学习的社会,是一个学地改变学习条件的社会。[6]将学习型社会与民主政治的发展等量齐观,是兰森对学习型社会内涵认识的独特之处。
屈林岩教授综合各种论说,对学习型社会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学习型社会是一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并通过学习发现和发展人的潜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社会。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一个需要对学习与教育进行改革创新的社会,也是一个需要全员参与和民主地改变学习条件的社会。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是一个民主政治的建设过程,它不仅仅是教育的愿景,更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它关系到社会每一个人,也需要社会上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的共同参与。学习型社会的深层内涵在于一种特定的价值选择,是人类社会渴望经由学习与教育而实现自我完善的理想追求”。[7]
参照以上观点,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认识学习型社会的内涵。从现象层面来看,学习型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从实质层面来看,通过学习发现和发展人的潜能,使人得以自我实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促进公民民主意识和民主参与能力的培养,促进人类社会实现自我完善的理想追求是学习型社会的深层内涵。在学习型社会何以可能的问题上,现象层面主要与教育制度、学习机会与时间、学习资源配置等密切相关。就实质层面来说,发展、自我实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民主政治以及人类的自我超越与完善等价值理念和诉求则指向教育变革、主体性的充分确立与开掘、平等的对话交往、公民学习旨趣与学习能力的充分培育等主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习型社会在扬弃以往社会教育和学习传统的基础上,赋予了学习、学习能力以新的内涵。
三、学习型社会学习能力的新内涵
1.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一般是指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而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心理特征或水平就是自主学习能力。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质,学界有很多观点,如卢仲衡等人认为,自主学习是以独立性为核心的多种较优的心理机能参与的主动掌握知识、获取技能的多层次的综合能力,包括主动阅读、独立思考、完成自练、善于自检、促进自治、自我组织、自觉探求、能动应变、适应更新、不断创新等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最显著的特点是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在自主学习中,既有价值的自醒,也有方法的自觉。学习者从学习意义的构建、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目标的确立、学习内容和方法的选择、学习效果的评估都处于自主、自觉的状态,学习者经由终身不辍的学习而发展,而实现自身价值,得以自我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这一特点,契合了学习型社会的价值诉求,也呼应了认知心理学、特别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的特点。因此,在学习型社会中,自主学习能力是学习能力的重要内涵。
2.对话、交往能力
学者们在有关学习型社会的价值分析中,不约而同地强调学习的主体性、社会性、民主化特征。建构主义学习也强调知识的互动性,强调知识是共同体。那么,如何突出主体性,如何建立学习共同体,如何促进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的培育,学习者的对话交往能力随之进入我们的视野。
对话、交往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形式,是主体间相互认识、作用、沟通、理解、交流的活动。在交往中,每个人都是主体,是彼此间相互关系的创造者,又都是相互认识和交流的对象,交往双方均为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德国交往教学论学派代表K・沙勒认为:“合理的交往是一种合作式的交往,参加交往的各方都放弃权威地位,相互持平等的态度。交往中不使民主流于形式,而真正做到民主。交往必需做到相互取长补短的兴趣和理智相处的态度,逐步创造条件,使不带支配性的交往成为可能”。[8]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哈贝马斯曾经指出:“只有主体间的关系才能算的上相互关系,因为主体间的关系是互动的、双向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分主动和被动的,是单向的,因此不能成为相互关系”。[9]可见,合理的交往即为主体间民主,平等,合作式的交往,交往的主要形式为对话而非独白。交往的根本意义不在于获得某种意义的主体间性,而在于展示、发现、发展自我。在交往中获得个人的完整性和全面发展。
强调学习者对话、交往能力不仅是对传统教育的超越,符合学习型社会的价值诉求,同时也呼应了建构主义心理学的主体性建构、社会互动性的价值倾向。所以,对话交往能力以及与之相关的开放的文化心态、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社交能力是学习型社会学习能力的重要内涵。
3.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指人们在进行各种活动时,灵活运用各种方式获取、评价、处理、利用、交流信息并创造新信息和新知识的能力。信息能力是一种技术层面、操作层面和管理层面信息素养的体现,包括信息认知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等。
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现实背景是知识经济与信息社会时代的来临。在这一背景下,知识总量增长迅速,知识更新速度加快,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迅速发展,网络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生活空间,也带来了不计其数的共享资源,以及方便快捷的检索途径和方式。这就使得信息能力在未来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谁能装备现代信息能力的羽翼,谁就具有了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竞争能力,因而,信息能力成为学习型社会衡量个体和群体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72,246.
[3][4][7]屈林岩.学习理论的发展与学习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8(1):73.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10.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不足 建议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途径,它帮助大学生们直接了解社会,认识当前国情,锻炼自己的毅力,增强个人才干,培养良好的品格,从而增强学生们的历史使命感以及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相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
社会实践对当代大学生来讲是非常有意义的,大学的教育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指常规的课堂教育,在课堂教育中,我们主要是学习理论知识,而另一个就是社会实践教育,在社会实践教育中,我们学习的则是社会技能,即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我们不能只局限于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实践的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个没有实践经验而只会纸上谈兵的人将在社会的洪流中被淹没,对于大学生来讲,社会实践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是给我们一个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中的机会。
1帮助大学生了解国情,熟悉社会,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现代的大学生都是在书本中吸取知识,在知识中慢慢成长,但是对我国的国民实情知之较少,真正的社会复杂程度并不是在学校中的书本知识中所能了解的。学校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封闭的,大学生了解社会的途径,可能就只限于听讲座和浏览新闻,所以社会实践则为大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深入社会的平台,让学生们真正的亲身体验社会生活,从每一次和人民群众接触的经历中升华思想,加强个人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2有利于大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社会技能,拓展才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在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也在随之发生变化,所以社会竞争力也越来越大。因此,要想在社会的洪流中站住脚,就必须拓宽自己的专业面,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综合发展自己。社会实践促使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最重要的是真正的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在实践中,大学生们可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地发挥出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社会技能,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锻炼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达到拓展自己才能的目的,有利于以后能够更好地在社会中生存。
3社会实践能够完善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组织协调能力
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作为实践者要和不同的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这其中有社会各行业的人,有老师,有公务员,有普通民众等等,在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中学会运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与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完善了学生们的个人素质。
社会实践的面很广,近年来许多大学都有组织或者学生自发的得到学校批准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多数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是参与者更是组织者,在很多情况下学生要独立的面对一些问题并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解决事情的能力。
二社会实践存在着众多不足
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来讲有诸多好处,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学生社会实践任然存在着许多不足,要想更好地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就必须克服这些问题,扬长避短,将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生活中的作用推到一个更高的高度。
1社会实践形式主义较为严重
目前,有些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着流于形式的问题。原因大多是缺少必要的经费和来自于社会的支持。就暑期社会实践来说,好多学生只是把暑期社会实践当做必须完成的作业,所以在实践中都是走马观花似的敷衍一下来完成任务,拍些照片,写个总结就算了事,完全是应付差事,草草收场。社会实践的重点应该放在“实践”这两个字上,实践就是亲身去做而不是看人家做,许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水分太大,有的甚至打着社会实践的幌子旅游,没有真正的达到为社会作出贡献,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目的,更没有达到实践的目的,又何谈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收获。
2社会实践形式老套,缺乏创新性
长时间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都是有各校团委来组织,所以真正投入到社会实践中的多为学生干部,除此之外,各校团委关于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力度和指导力度都不够,导致社会实践中常出现一些问题。其次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较为单一,有些高校更是“一切从简”只是让学生发些传单,写写感受了事,并没有把社会实践的精神真正的传达下去。而且,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时间安排也不合理,大多集中于寒暑假,范围太窄,时间较短,,没有长期性的定点实践基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大学生社会实践也要讲究创新,不要总是搞一种形式,要扩大范围开阔眼界。搞出新花样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而且能够扩大实践范围,深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达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结合。
3社会实践的总结评比缺乏科学性
总结是评比对社会实践的理论形式的升华,可是有的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总结评比标准过于简单,比如说,有的大学将社会实践是否有媒体报道,什么级别的媒体报道当做评比的标准,导致社会实践流失了其科学意义和社会实践的实质精神。
三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建议及意见
1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识
许多大学生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对社会实践的认识不够,所以提高他们对社会实践的价值认识是非常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并不是给大学生带来什么物质财富,而是帮助学生们升华自己的个人价值,在社会实践中要懂得以学习为主的观念去看待它,社会实践是为人民服务的,也是锻炼自己的绝好机会。
2要完善社会实践管理机制
社会实践是针对于校外的活动,相对于校内来讲更难于组织及管理,所以形成一个完善的管理机制迫不及待。学校可根据学生实际实践情况对较突出的学生提出表扬并给予奖励,并根据不同情况评选出“组织奖”和“个人奖”。并且对每一次社会实践进行高效率的总结,做成总结报告并加以存档。
3创新实践,科学实践
出彩的社会实践在于创新,社会实践组织的有意义才能吸引大学生加入进来,就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好多人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并不是很深刻,总以为社会实践就是老传统的“三下乡”所以不愿意参加,所以要创新实践,实践创新。除了要创新还要懂得科学实践,有了科学的指导,社会实践的体制才会更加完善,实践才会更加顺利的完成,科学的力量不容忽视,科学指导实践,实践让学生成长。
4加强社会实践的定点基地建设
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大学生们走进社会、接触社会、为社会服务的桥梁。要实现社会实践活动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没有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是不行的,所以实现社会实践基地的固定性,稳定性才能使社会实践持续性长期性发展, 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从实践中学到知识。
总而言之,大学生社会实践应从单向型转向复合型,提高科技含量,体现服务社会的价值,积极创造精神财富,使广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既受教育又增长知识和才干,为社会做出贡献,并且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推向更高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张子健.大型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1):62~63
一、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提出并且也得到了重视。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求能够以人为中心,将学生、教师等的需求作为教育的出发点,这样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就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对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领域中以人为本的应用都是十分重要的,尤其的对于中职德育教育来说,在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主动的去进行学习、创新。本文就从中职德育教育的现状出发,对中职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对改进我国中职德育教育中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应用的现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简介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人”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在教育中,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才,而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只有做到以人为本,才能够切实培养出适合现代社会需求的有思想,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以人为本其要求是以人为核心,在教育中的应用也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以教学以及学生等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来进行教育,这样才会达到进行教育的目的。在进行德育教育中,应用以人为本理念,要求在教育的过程中保证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过程中的各种服务都应当是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进行,这样所进行的教育效果才会达到最好,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学习使学生成为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三、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高校对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应用也都给予了重视,不过在实际应用中,其还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以下是笔者了解到的我国中职德育教育中以人为本理念应用的实际情况。
(一)忽视沟通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其是要求一切都从人的需求出发,其不单单是要考虑学生的需求,同时对于教师的需求也应当给予重视。而在现在,各个高校虽然都是打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口号,不过在实际的德育过程中,其往往都是自以为是,不去与教师以及学生进行沟通,对其需求不了解,这样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对以人为本的应用也就无从谈起了。
(二)管理模式仍然老套
现在中职教育其在管理方面也应当进行改进,通过管理方面的改进,使学生感受到学校在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的重视,这样才能够使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而现在多数中职学校,其在管理中仍然是延续传统的管理模式,忽略了在管理的过程中考虑学生以及教师的需求,不能使管理真正的做到位学生以及教师服务。这样的管理虽然可以强制性的将教师以及学生束缚,不过在对其束缚的同时,对其创作能力也是一种束缚。
(三)教学课题的设置没有创新
进行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其要求不但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同时要适应学生、教师、社会等多方面的需求,只有各方面的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才能够使进行教育的效果真正达到所教学所需。而在中职学校的教学课题设计上,其没有创新设计,仍然是延续老的研究方向,这样研究的结果没有意义,而且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思想,使学生以及教师的思维都受到限制。
四、加强以人为本理念在中职德育教育中的应用
(一)重视沟通
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学校领导要重视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教师应当注重于学生之间的沟通,同时学校还应当与社会进行沟通。通过沟通了解,各方的实际需求,通过对大家的需求了解,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以大家的这些需求为中心来进行教育,这样教育的效果才会达到最好。在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可以采取直接沟通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设置信箱,开展交流会等形式进行,使沟通效果达到最好。
(二)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
在进行管理的过程,将传统的学校单方向制定管理要求的模式,在管理过程中增加人性化的管理,使学校的管理服务等方面能够达到为学生进行服务的目的。可以采取对于管理过程中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和教师开启绿灯,甚至可以说是制定因人而宜的管理方式,这样在管理的过程中得到的管理效果才会达到最好。同时,由于管理方面能够从人的角度出发,还可以使学生以及教师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对激发其创造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有所帮助。
(三)进行新的教学课题的设置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上下对于科技创新有着越来越多的需求。大学生作为参与科技创新的重要成员,在参与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在参与科技创新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指出了大学生在参与科技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鼓励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一、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意义
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有助于激发全社会进行科技创新的热情,提高国家科技水平,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大学生是未来二十年中,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能够最大范围的激发社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另一方面,和其他社会阶层相比,大学生在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科技水平、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以及个人能力都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能够使大学生主动地学习相关科学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尤其是一些需要合作完成的科技创新项目,更是对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有着十分有益的作用。
二、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目前,以“挑战杯”为主要平台的科技创新在全国范围内逐步被大学生所熟知并接受,但是大学生在参与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数量,对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造成了阻碍。
第一,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意识不强。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以及初等、中等教育体系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体,应试教育的模式不但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使得进入大学后的大学生在创新意识方面有很大的欠缺。目前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大多是出于获得某些政策奖励的目的,为了创新而创新,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不强。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质量。
第二,科技创新制度不完善。虽然我国在鼓励科技创新方面提供了很多政策方面的支持和引导,但是由于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起步晚、底子薄,因此在很多引导科技创新的制度方面还很不完善。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奖励机制不够成熟。社会上对于科技创新的鼓励和引导并不充分,很多高校对于科技创新的优秀人才也并没有相关的奖励政策,使得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不高。
(二)资金支持不足。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基金会、社会团体等对于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非常充足,在我国,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则主要来源于国家机器,难以支持数量庞大的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
(三)没有完善的指导教师制度。一方面,大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经验不足,需要有专门的指导教师进行帮助;另一方面,我国很多高校并没有专门的机构和部门负责科技创新,因此,也就缺乏有经验有能力的指导教师对大学生的科技探索进行引导。这种指导教师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大学生的创新需求得不到满足,制约了科技创新的发展。
(四)缺乏有效的科技创新平台。目前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最主要的平台就是参与“挑战杯”。但是由于参赛人数、比赛性质、活动资金以及比赛规模等原因的限制,挑战杯的平台并不能满足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需求。而我国目前又缺乏其他有效的平台,因此对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产生了阻碍。
第三,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比例不高。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成果,很少能被企业或社会团体所运用,投入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其市场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对于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造成了不小的打击。
三、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首先,要广泛宣传,增强大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参与意识。学校、政府和社会三个方面要全力配合,积极开展科技创新的宣传工作,使科技创新成为一种观念深入每个大学生的脑海。
第二,逐步建立并完善科技创新制度。要继续出台并完善相关奖励机制,鼓励社会以及企业也参与到科技创新中来,为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此外,要逐步建立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并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让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技能力有用武之地。
第三,以市场为导向,注重科技创新的实用性和长期性。要在大学生和企业之间搭建有效平台,让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能够快速的投入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既促进社会的发展,也为大学生能够在科技创新中获得实际利益。
四、结束语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是促进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促进大学生自身进步的有效手段,对于国家和社会,对于大学生自身都有着重要意义。我们要积极引导并鼓励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将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数量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科技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