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09 09:49:1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篇1

一、晚晴江西对外贸易对江西商业的影响概述

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从江西的北大门九江进入江西境内,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对外贸易的繁荣。资本主义经济的到来不仅瓦解了江西内部传统经济模式,而且还也带来了诸多新的经济元素,对晚清江西商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晚清江西对外贸易对江西商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在对外贸易的刺激下,更多的商人逐步意识到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重要性,促进了商人思想观念的革新。3、对外贸易冲破了传统的商品结构和市场,农产品商品化进程加快,九江等城市成为进出口货物的流转集散地。4、国外商品大量涌入江西,促使江西商业的行业结构发生转变,不仅出现了百货、五金、油漆、西药等新式行业,还有与外国洋行挂钩的茶、瓷行栈。5、对外贸易的发展促使了货物交通运输的多元化,轮船运输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铁路运输、陆路运输逐渐发展。6、商会、银行、工厂、商业城市等资本主义化的商业组织诞生。7、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大量的国外资本进入江西,同时也引入了新的经营方式,促使江西商业经营方式的革新。

二、对商业主体的影响

商业思想观念革新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农抑商的思想,所以商人在中国社会几千年里地位都是极其低下的。然而继承正统儒家血脉的江西文化人更是因循守旧,重农抑商的思想更为盛行。江西子弟都是以读书入仕为首选的人生道路。地主商人两位一体,商人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就用于购买田地成为新地主,商人难于走不出商人地主循环往复的怪圈,不大可能转变为商业资本家。随着的爆发,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受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我国传统重农抑商的思想才开始有进一步的变化,把工商业的发达与否与国家的盛衰乃至生死存亡联系到了一起。江西也不例外,江西人在这样的背景下触摸到资本主义的脉搏,使他们从封建的迷梦中惊醒,开始放眼世界,摆脱传统落后思想的束缚,接受新的先进思想观念,重视工商业的发展。清政府迫于自救,也颁布一些振兴商业的政策和措施,江西在这样的情况下试办商徒启智学校,教授商业相关课程。而江西商人在实际的商业中也感受到商务的重要性,开始重视经商者的“在职”学习。1894年3月翁方伯在省城(南昌)设立蚕桑局,在城外购买荒地,栽种桑秧,并且带动当地农民种桑养蚕,后来又设立农事试验场,征订各种农学丛书及农学报指导生产,派学生赴日本学习实业,到上海、日本购置化学仪器和优质种苗,请农业专门技术人员进行管理,采用先进栽培技术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对外贸易的刺激下,江西人开始突破原有思维定式,开始接受和吸收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江西人思想观念的革新促进了江西商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商人的地位。

三、对商业结构的影响

促使行业结构多元化

四、对商业流通方式的影响

促进了新式商业组织的诞生

九江开埠前,江西就有自己传统的商人行会组织。南昌的行帮很多,以徽帮势力最大,几乎各行都有大户。开埠后,由于江西对外贸易和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商人组织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商会及其下属同业会应运而生。光绪二十七年(1901)江西省商务总会成立,各府、县、镇相继成立商会组织。商会开展保护和发展商业活动:沟通商情、调查商业、维护商权、劝办业场、商业学校等,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此外,与商业发展相关的配套设施和服务组织渐渐发展和完善,推动了江西近代城市的初步形成,对江西金融业和货币的变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还促进了江西近代工业的发展,从而还引起了社会变迁。

篇2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意义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给全球工业化带来了飞跃性发展,网络建设已给全球企业带来了无可比拟的巨大推动力,它使企业产品的各项信息24小时不间断地向全球,使全球各个角落的人们通过 internet互联网络均可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目前世界各地,特别是欧美地区发达国家的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等纷纷建起的网站,并已进入了电子商务阶段,使传统的商业经营模式迅速转变为全球性网络化的电子商业经营模式。在我国,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构也建起了网站,然而,这些网站大多是在网上一下产品信息、政府消息而已,而能在网上实现在线即时交易、在线支付、在线海关申报、货物保险等的网站还为数甚少,距离网络化商业经营方式——“电子商务”这一更高水准的目标还相去甚远。 

电子商务作为行业最先进的经营模式,将为企业大大的节约金钱、时间和资源,并将对整个行业的商业运作产生重要的影响。据初步统计,电子商务的经营模式比传统的商业经营模式所能节省的资金大约是营业总额的5%~7%以上,国际贸易的电子商务甚至能超过15%。 

交易费用降低:电子商务免去了一切烦琐的手续,所有的商务活动均在网上一气呵成,诸如海关、商检、外贸、外汇、工商、税务、银行、保险、货运方式、费用、货物保险、合同签署等都能在网上完成,节省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和时间,为企业减少了大量的费用,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更重要的是与国际接轨。电子商务正在掀起国际贸易领域里的一场新的革命。 

 

二、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首先,国际贸易市场交易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虚拟市场”。电子商务通过网上“虚拟”的信息交换,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开放、多维、立体的市场空间,突破了传统市场必须以一定的地域存在为前提的条件,全球以信息网络为纽带连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促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市场化的形成。信息流动带来的资本、商品、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全球加速流动,促进了全球“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在这种网络贸易的环境下各国间的经贸联系与合作得以大大加强。 

其次,国际贸易经营主体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虚拟公司”。现代信息通讯技术通过单个公司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拥有的核心技术,把众多公司相互联接为公司群体网络,完成一个公司不能承担的市场功能,可以更加有效地向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这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在资本关系上不具有强制各个公司发生联系的权力,而是由于承担了一定的信息搜集处理和传递功能似乎具有某种实体性。跨国公司战略联盟便是这种“虚拟公司”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开放系统的动态网络组合寻找资源和联盟,实现“虚拟经营”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经济竞争环境和消费需求向个性化、多样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给跨国公司带来分工合作、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的好处。

再次,国际贸易经营管理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电子商务提供的交互式网络运行机制,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种信息较为完备的市场环境,通过国际贸易这一世界经济运行的纽带达到跨国界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使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这种贸易方式突破了传统贸易以单向物流为主的运作格局,实现了“四流一体”,即以物流为依托,资金流为形式,信息流为核心,商流为主体的全新经营管理模式,这种经营方式通过信息网络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式的商贸服务。 

 

三、电子商务带来网络贸易的优势 

 

网络贸易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贸易将会大大降低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买卖双方通过网络直接接触,无需贸易中介的参与,减少了交易的中间环节;参与交易的各方只需支付较低的网络通信和管理费用就可存储、交换和处理信息,节省了资金,降低了成本;由于internet是全球性开放网络,有利于交易双方获得“完整信息”,降低了市场上的搜寻成本,减少了交易的不确定性;在网上直接传递电子单证,既节约了纸单证的制作费用,又可缩短交单结汇时间,加快资金周转,节省利息开支。 

2.网络贸易提高了工作效率。现有网络技术实现了商业用户间标准格式文件(如合同、提单、发票等)即时传送和交换,买卖双方足不出户就可在网上直接办理订购、谈判、签约、报关、报检、租船订舱、缴税、支付结算等各项外贸业务手续,大大缩短了交易时间,使整个交易非常快捷方便,从而带动了金融、海关、运输、保险等有关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 

3.网络贸易有利于企业增强竞争地位。 

公司和厂商可以申请注册域名,在internet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通过网页介绍产品、劳务和宣传企业形象,有利于扩大企业知名度,开拓海外市场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此外,网络贸易无时间、地域的限制,受自然条件影响小,可以进行“全天候交易”,把产品推向全球,增加贸易机会,同时又有助于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动态,密切同客户的业务联系,提高其市场竞争地位。 

总之,全球化的结果形成了地球村,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加速了地球村各个不同成员间之信息交流与沟通。国际贸易为电子商务之驱动力量之一,而电子商务则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个方便的交易与信息传输的平台。电子商务的兴起是国际贸易领域里的一场深刻的商业革命。在这场变革中,世界市场的重新构造,国际贸易方式创新的深化,对每一个国家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为了能够更有效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能够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取更大的利益,我们应当高度重视电子商务的发展态势,认真研究和探索电子商务发展规律及其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以便采取积极的对策措施,培育企业的创新机制和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使我国对外贸易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和主动,保持快速和健康的发展。 

 

篇3

1 连锁企业财务管理的概念

1.1 连锁经营的概念

连锁经营是指经营同类商品或服务、使用统一商号的若干门店在同一总部的管理下采取统一采购或授予特许权等方式实现规模效益的经营组织形式。连锁经营分为三种形式:直营连锁、特许经营连锁和自由连锁。连锁经营是通过规模经营获取规模效益的,它是将现代化大生产的基本原理,同商业经营的特点相结合,运用到流通领域,即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实现了流通的系统化和规模化,达到了规模效率与灵活方便的统一。连锁经营的本质特征,集中表现在规模化的经营方式、网络化的组织形式和规范化的管理方式上。

1.2 连锁企业财务管理的概念

连锁企业财务管理是指连锁企业利用财务手段,对企业的各个部门,对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对商品进、销、存的每一个结算环节进行监督、检查与控制,并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进行财务决策和处理各种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

2 我国连锁经营企业的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市场呈现国际化的竞争态势,企业生存发展压力进一步增大。内外资企业跨地区、跨行业的强强联合,为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提供了经济实力。据此我国连锁经营将表现出如下发展趋势:

2.1 多行业、多业态的发展趋势

我国连锁经营的发展将从零售领域向批发领域、生产领域和服务领域不断发展。在零售业中,连锁经营将会迅速从超级市场向便利店、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超市、购物中心、折扣店等业态发展。

2.2 连锁经营将实现跨区域发展的实质性突破

一些连锁经营方式导入早、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沿海城市的连锁企业已经开始规模化开拓国内市场,发展连锁组织。连锁店的业态也将主要选择超级市场、以实现这些连锁企业在业态上向周边地区和内地的梯度转移,在新市场上取得追加效益。

2.3 连锁经营方式将有大的变化

随着我国连锁企业运营方式的成熟化和社会对连锁经营规模利益认识的提高,连锁经营的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特许连锁和自由合作连锁方式将得到重大发展。

2.4 连锁企业的竞争将日趋激烈

在我国由于连锁经营是由政府推动的,因此会在短期内形成连锁企业的激烈竞争。在一些沿海大城市和主要城市中,超市连锁企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因此连锁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成为我国商业竞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连锁企业的财务制度建立健全将迫在眉睫。

3 连锁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3.1 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资金运动和价值形态的管理,它通过价值形态的管理实现对企业实物的管理。每一个连锁企业必须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利用财务手段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控制,并对企业的经营状况、经济效益做出正确分析,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

3.2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国家将企业推向市场,连锁业迅猛发展,而企业财务管理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风险也迫切需要加强对财务管理方面的制约。在商业连锁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加强资金管理的重要性,使用财务督导和激励手段进行人员管理,明确具体的账面管理制度,加强内部关键环节控制,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系统化管理。

3.3 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证,任何企业都离不开资金,连锁企业也面临着资金管理这一问题。目前,连锁企业经营过程中涉及大量的现金收付业务和货物的流动,因此流动资金管理也是其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而流动资金的管理又侧重于货币资金和存货的管理,这便要求各连锁企业对商品进、销、存的每一个结算环节进行必要的监督、认真检查与有效控制相结合。

我国的连锁企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只要这些企业加强自身的财务管理,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效益。

参考文献:

篇4

一、商业企业集团战略态势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的零售商业呈现出空前繁荣与活跃的局面,投资大量涌入,外商外资也相继进入,商业设施四处兴建、改建,社会商品零售额连年大幅度增长。但是经过几年强劲的超常规高速发展之后,我国的商业转入了竞争激烈、效益滑坡、经营惨淡的状态。1997年下半年我国的买方市场形成,物价持续走低,消费者需求变化迅速,商业竞争日趋激烈,商家打折、降价,用尽营销策略,使尽浑身解数,终于无法从根本上摆脱“难卖”、“卖难”的困境。销售难于实现,利润下降。据国内贸易局商业信息中心对全国200 家大型商场的调查显示,1998年1月—10月份,29.3%的商场亏损,66 %的商场利润比上一年同期下降。国外一些大的商业机构对国内零售商业的冲击也是商业企业集团经营环境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由于国外的大型商业零售企业掌握着最先进的商业经营管理技术,充分利用着最新的通讯信息技术,同时又经历了长期的竞争经济洗礼,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因此象沃尔玛、家乐福这样的外国大零售商的进入,确实对我国的商业企业构成严重的威胁。宏观商业经济环境的变迁固然对零售商业提出了挑战,一些城市大型零售商业过于集中、过于趋同、商店过剩、竞争过度,也是商业企业集团外部经营环境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不利因素。北京曾经有个在全市建一百家大商场的规划,然而一百家店还未建齐,已经建成的一些店就开始纷纷倒闭,其他的一些城市大型零售商店过于密集、数量过多的情况也很普遍,以致于我国某些城市的人均百货商场面积竟然高达发达国家的十倍。 商业企业集团经营环境中的外部威胁 (Threats)是明显而严峻的。

商业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上的劣势(Weaknesses)也不容忽视。一些商业企业集团经营战略不确定,盲目地涉足于与商业经营无关、自己并不熟悉的其它领域;一些商业企业集团不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不做长远的发展规划、不认真地进行新的营销策略的探索和新的经营方式的尝试,似乎“老字号”的商誉可以永享不尽;一些商业企业集团没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特色,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地邯郸学步,只有模仿没有创新;而商业集团普遍存在的则是管理效率低、成本费用高、经济效益差。

采用战略态势的SWOT分析,我们分析了商业企业集团竞争地位的外部经营环境的不利因素,即外部的威胁(Threats), 但是从辩证的角度看同样也存在着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 零售业的开放,国外商业机构的介入,对我国的本土商业确实产生了一些冲击,但也为我国商业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商业经营管理思想和技术,进一步促进我国零售商业向正规化、连锁化、顾客导向化以及商业自动化的方向发展提供了舞台和背景,创造了环境和机会。按照现代商业的竞争,分析我国商业企业内部存在的优势(Strengths)和劣势(Weaknesses)及其二者之间的相对测度,可以认为在开放的零售商业的市场中,商家经营的好与差、商场的开张与关张是极其自然、极其正常的事情。1998年初商场“开业大挤”,“1998年是大型商场的倒闭年”不幸被言中,而1999年初一批大型商场又卷土重来。虽然商业竞争加剧,但有的商家却并不怕与别人挤市场;虽然都在搞连锁、搞超市,但却是几家欢乐几家愁;虽然零售商业对外开放,“狼来了”,但有的商家却能够与狼共舞;虽然大型商场过量而又集中,但“错位经营”却使商业的良性竞争初露端倪。对于商业企业集团来说,关键的问题是确立的企业战略观,在战略态势分析的基础之上,准确地掌握企业经营环境中的S、W、O、T,合理地设计和构建企业战略管理模式,有效地进行企业的战略管理,适当地确定经营定域、优化资源配置、突出竞争优势、发挥协同作用,才能在新的经营环境中,在激烈的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战略管理框架可简略地图示如下:

────

│企业目标│

──┬─

────

│战略制定│────

──┬─ │

─────── │ ──────

│战略评价与选择│─┼──┤战略态势分析│

──┬──── │ ──────

─────── │

│战略实施与控制│─

───────

战略态势分析是商业企业集团进行战略构思与设计、战略的选择与评价、战略的实施与控制的基础和手段。前述的战略态势分析中所识别的因素:买方市场的形成,国外大零售商的进入,行业的成熟与集中,消费需求的变化,价格竞争的加剧等不利因素;以及国际竞争舞台的初步形成,国外先进的商业经营管理技术的引入,商业经营的连锁化、信息化、自动化趋势与前景,商家良性竞争策略的选择、自发、自觉的良性竞争行为的出现等有利因素,共同构成了商业企业集团的外部战略态势。由上图可知,认识和把握这种态势将有助企业的主要战略问题的识别,有助于企业战略的制定、评价与选择,有助于企业战略的实施与控制,有助于企业的战略资源的利用与配置。

二、商业集团成本控制战略重点的确定

篇5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求得生存、谋得发展需要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所谓企业战略通常情况下就是企业通过对资源进行配置,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与环境相适应。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市场竞争环境不断恶化,我国的商业企业集团为了与外部环境相匹配,需要对竞争优势进行重新的调整,进而发挥协同作用,寻找新的增长极,同时对市场范围进行明确和细化,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不断实践企业的战略观。我国的商业企业集团受发展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一般情况下是以大型的、知名的零售商为龙头、以零售为主的企业集团。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商业经营技术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商业经营环境也悄无声息地变迁着。在百货零售方面,我国商业企业集团建立了大型的配送中心和物流中心,同时也没有放弃对小批发业和配送业的开拓。商业企业集团的经营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原有的单店经营逐渐转向为连锁经营,在一定程度上其经营组织结构逐步发生了转化和演变,同时对经营业态尝试着进行相应的创新,从单一逐步走向多元化。商业企业集团在培养竞争优势、挖掘市场潜力时,成本控制战略发挥着重要作用。

1 商业企业集团战略态势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零售商业的发展出现了一片繁荣的景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资金不断进入零售业,同时外资也逐步进入该行业,在这种情况下,零售业的商业设施,零售额等在一定程度上都出现了大幅的增加。但是,我国的商业经过几年强劲发展,逐步进入激烈竞争、惨淡经营的状态。我国的买方市场早在1997年的下半年就已形成,物价一片低迷,为了刺激消费,商家积极使用打折、降价等手段,可以说一切营销策略、营销手段都几乎用尽了,但是,“难卖”、“卖难”的困局依然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商业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尤其是以销售为王的时代,如果销售难以实现,那么利润下降将会成为必然。通过对全国200 家大型商场进行调查,国内贸易局商业信息中心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在1998年的前10个月份,在参加调查的大型商场中有29.3%的出现了亏损,有66%的商场其利润比上一年同期相比出现了下降。在经营环境中,国内零售商业的企业集团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外大型的商业机构商业的冲击。在商业经营管理技术方面,由于国外的大型商业零售企业占据绝对的优势,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在第一时间充分地利用最新的通讯信息技术,由于自身经营时间比较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我国的零售行业,随着沃尔玛、家乐福等国外零售商的进入,我国商业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严重的威胁。受宏观商业经济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在一些城市大型零售商也集中出现,同时呈现出趋同、过剩、竞争激烈的现象,在外部经营环境方面也对商业企业集团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北京曾有过在全市构建一百家大商场的规划,然而还没有建全一百家大型的商场,较好的大型商场就出现部分倒闭的现象,大型零售商店在其他一些城市也普遍存在过密、数量过多的现象,在人均百货商场面积方面,我国与达发达国家相比,高出人家十倍的城市数不胜数。外在的竞争对手在经营过程中,对于商业企业集团构成外部威胁(Threats)。

在经营过程中,内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劣势(Weaknesses)对于商业企业来说决不能忽视。商业企业内部存在的劣势主要表现为:经营战略在一些商业企业中依然没有确定,与商业经营无关的项目在一定程度上盲目地进行着,有时甚至会进入一个陌生的行业或领域;一些商业企业集团自以为是,在没有前期市场调查,以及制定完善的发展规划的情况下,没有对新的营销策略进行积极认真的探索,并且对于新的经营方式也不进行相应的尝试,在经营过程中凭借“老字号”的商誉坐吃山空;甚至有些商业企业集团根本没有培育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大众化经营,跟在别人后面发展,对别人进行一味的模仿,模仿、模仿、再模仿在经营过程中普遍存在,创新意识对于这些企业来说根本就不存在;另外,管理效率低、成本费用高、经济效益差这是商业集团普遍存在的问题。

对于影响商业企业集团竞争地位的外部经营环境的不利因素,我们通过战略态势的SWOT分析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分析,也就是分析外部威胁(Threats)。对外部环境,从辩证的角度进行分析,外部环境既存在着威胁,同时也存在着机会(Opportunities)。随着零售业开放的程度不断加大,国外商业机构纷纷进入,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本土的商业带来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但是,我们需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那就是我国商业实现了与国际的接轨,与国外大型的商业企业站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竞争,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国外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技术进行学习和借鉴,进而为我国零售业的正规化、连锁化、顾客导向化,以及商业自动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对我国商业企业存在的内部优势(Strengths)和劣势(Weaknesses),以及相对测度进行分析,本文认为:随着零售业市场的不断开放,商场出现开张与倒闭,以及经营出现好与差等,在一定程度上这些都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以1998年为例,在年初的时候,大批商场开张,进而出现了“开业大挤”的现象,但是到了年底,许多大型商场纷纷倒闭,因此这一年又被称为倒闭年。到了1999年年初的时候,新的一批大型商场又出现新的一轮的开张热。在市场竞争中,尽管商业竞争多么的激烈,但是总有一些商家出现逆风飞扬,同时将与别人竞争视为自身发展的一种快乐;例如大家都在搞连锁、搞超市,但是有的业务兴盛,有的经营惨淡,难以维持;零售商业虽然对外开放,有人认为是“狼来了”,但是有的商家却能够实现与狼共舞。确立科学的企业战略观是商业企业集团的关键,在分析战略态势的基础上,对企业经营环境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准确地把握,进而科学合理地建立和完善企业战略管理模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实施有效的战略管理,锁定经营范围、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不断突出竞争优势、逐步发挥协同作用,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生存和发展。

通常情况下,对于商业企业集团来说,以战略态势分析是基础,对战略进行构思与设计,以及选择与评价、实施与控制等。通过分析和识别前述的战略态势的买方市场,国外大型零售商,行业的成熟度与集中度,以及消费需求的变化,价格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进而不断推进商业经营的连锁化、信息化和自动化,同时选择可持续发展的竞争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商业企业集团的外部战略态势。

2 商业企业集团确定成本控制的战略重点

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更高的附加值,这是商业企业集团的总体战略,同时使企业的价值活动在最大限度内产生更多的溢价,进而不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确保企业集团利益最大化。对于零售商业来说,通过采用差别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借助各种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全方位的服务;对于低成本战略来说,通过采用较低的成本为消费者提供与其竞争对手相同的产品或服务。例如,通过采用差异战略,国外Nordstrom公司为消费者提供物超所值的服务,作为打折零售店,Filene公司地下商店则全靠低成本进行竞争。国内第一家主题折扣店,在1998年12月开张的时候,通过采用低廉的价格吸引消费者,借助有保证的质量取信于消费者。

在财务战略中,要将成本领先的战略思想进行充分的体现,同时制定相应的成本控制的战略对策和措施,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发挥其职能。企业通过实施经营战略进而为财务成本控制创造条件,同时为企业集团成功实施经营战略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篇6

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上海人口由中心城区逐步外迁,商业需求的转移带动社区商业的迅速崛起与发展,形成一种商业增量,满足人们的刚性需求,与此同时,中心城区商业存量需求下降,供过于求,加上租金上涨、经营模式老化等问题,上海商业需要重新定位目标群体,制定新的商业发展战略。 目前上海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零售业竞争的主战场。而各种现代商业经营模式的产生也为上海商业结构的升级创造了世纪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现代商业经营模式变革的趋势

经营模式是根据企业的经营宗旨,为实现企业所确认的价值定位所采取某一类方式方法的总称。经营模式是企业对市场做出反应的一种范式。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商业经营模式出现以下几方面的明显变化 :

(一) 从传统的形态单一变革为多样化

传统的经营模式单一,只是以满足消费者的基本购物需求和商业企业的盈利需求为目标,而现代商业经营模式变革为多样化,在满足这些基本需求的基础上,还需满足消费者和城市空间的多样化需求。如近几年来,餐饮业随着商业经营模式的变革,由满足酒足饭饱的传统餐厅出现了很多新的服务类型,如自助餐厅服务,汽车餐饮服务,小吃餐饮服务等。这些餐厅不再以往常单调的餐饮模式出现,而是具有各自的特色,包涵了内在的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经营文化、独特的服务来满足不同的消费者。多样化餐厅的出现,让消费者可以进行多样化的选择,并满足不同的心理和生理需要。

(二) 从传统的宏观管理变革为精细化

传统的商业管理就是以完成诸如营业额、盈利额等管理体系指标为导向,而现代商业管理,强调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要从小做起,把握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重视意识、观念、理念的形成,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精细化管理是一个全面化的管理方式,把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和作风贯彻到整个企业的所有管理活动中。

(三) 从传统的单一功能变革为多元化

传统的商业功能只是满足消费者的购物需求,而现代商业的功能除了满足购物需求外,还应具备体验功能、娱乐功能、展示功能、景观功能等。这种多元化的功能变革需要了解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观察商业整体的运作情况与临近商家竞争的特点,通过变化和错位发展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使商家获得更多的收益。

(四)从传统的产品导向变革为用户导向

传统的商业企业唯一的目标是买卖商品,有什么产品就卖什么产品。而现代商业模式强调跨界融合和满足消费者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商家不再盲目的销售商品,而是通过为消费者提供各类便利来促进企业的发展。

上海主城区商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现象上看,高端消费的外流、外地消费的回流、本地消费的横流、网购消费的截流和多元消费的分流已实实在在的给传统商业敲响了警钟。尽管上海商业GDP贡献仍占总额的20%,商业占就业总额比例高达30%;但2014年上半年全国社会零售品消费增加12.1%,上海仅为7.6%;而上海购物中心面积虽然是香港的6倍,但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不到香港的50%。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商业布局缺乏层次性,导致无序竞争

由于上海中心城区商业的布局具有很浓的行政区划色彩,各区为了加快本区服务经济的发展,仍按“摊大饼”的传统理念布局商业,使得全市商业企业之间缺乏层次性,导致大部分商业企业形态相似、形式相似、功能相似和定位相似,同质竞争严重。从南京路商业街、淮海路商业街、徐家汇商业区和五角场商业区等区域的商业企业的分布情况来看,中心城区商业并没有形成明显的数量等级体系。同时,由于商业经营模式的功能定位缺乏层次性以及错位的产业导向和政策,各商业企业所在的行政区只能出台雷同的政策,为争取有限的商业资源展开无序竞争。

(二)商业发展极不均衡,与城市空间发展不匹配

上海中心城区的商业整体上发展并不均衡,发展速度和功能提升均有待协调。整体来看,南北向商业发展滞后,东西向商业的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方面,与浦东商务区和虹桥商务区为带动的东西商务轴相比,南北纵向商务轴发展的内生性不够,进展相对滞后;另一方面,从浦东陆家嘴向西集聚了五角场、南京路、淮海路、徐家汇等密度高、能级强、辐射广的商业体系,形成了连绵发展、互为依托之势。而南北宝山、嘉定、奉贤、闵行等商业发展相对较慢,能级定位不清。中心城区商业发展不均衡严重影响着城市空间拓展及实现均衡发展的基础,也影响城市发展的后劲。因此,急需扭转商业发展的格局和态势。

(三)商业能级体系不清晰,核心商业区能级不足

上海中心城区的商业在多年发展中强调空间平面的拓展,但针对现代商业需求的变化所要求的功能复合化的完善尚有距离,各商业区在功能能级定位上不十分清晰。特别是城市核心商业区,由于规划、建设和发展思路仍沿用传统理念,尚未完成从低级的交易买卖向体验化、休闲化、景观化和展示化的跨越,未能实现自我的升级和提升,无法在功能、形态、理念等方面与其他次级商业形成明显的能级分化,也没有产生引领、辐射和示范效应。

(四)商业业态创新研究实践甚少,难以形成有效转型

首先上海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但消费市场仍然属于内向型,随着居民收入与支出增加,消费扩大的同时,消费需求由实物消费为主进入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的阶段,消费市场整体呈现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消费产品和服务结构升级加快。其次新兴大型购物中心不断建成并投入市场,中心城区大型商务商业中心数量众多,对商务商业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区域性商业中心规模扩张迅猛,主要分布在外环以外地区,对中心城区商业带来极大挑战。再次,电子商务发展迅猛,一大批平台企业应运而生,线上交易占比不断提升。但上海各商业区仍然以同类和相似商业业态为主打,互相干扰、彼此削弱。缺乏对新背景下的新型商业业态的创新和实践。因此,亟需出台鼓励商业业态创新实践的相关研究和政策,以利实行错位发展。

整合上海主城区商业结构的对策

商业是城市空间中的一个重要系统,无论是空间的布局、商业企业点线面的构成,还是商业企业的经营模式和理念,都对商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为了让商业更好地继续发展,有必要依托新型商业经营模式,通过商业体系的整合来发挥其城市名片和动力源作用。

(一)借鉴国外大都市商业转型经验,全景式发挥政府的作用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伦敦、巴黎与东京同样经历过商贸业发展结构升级问题,但其在政府的引导下通过市场有效合理的资源配置,均成功地实现转型,虽有不可完全复制性,但其先进经验尚可借鉴。伦敦是在政府对商贸业空间布局的合理规划下,进行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完善金融服务扩大消费需求,开展文化旅游与特色消费,面向全球市场,定位清晰明确;巴黎通过立法以规范商业空间布局结构,保护商业生态,同时推出本土品牌,进行全球性营销,成功地打造成为“浪漫之城,时尚之都”。东京侧重于商业空间布局的“差异化功能定位”,细分为综合性、零售业中心型和专项中心型,同时建立优质的法制化营商环境,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民族品牌,并将“观光立国”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此三大国际城市商贸业结构升级均是在政府科学合理的规划下进行的,政府起到极为重要的引导作用。政府应系统培育和扶持民族品牌、扩大入境旅游、提升消费与服务水平,推进商业管理机制创新,突破以往“市级、区级、社区级”商业管理划分方式,以“国际大都市核心区国际商业和两级社区商业”进行“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分类建设、分类发展”。

(二)重视现代商业产业的地位作用,源头式的强化核心城区商业区

历史上曾经被称为“东方巴黎”的上海,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成为远东地区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上海中心城区商业,特别是以南京路和淮海路为主轴的商业,一直是这座国际大都市最闪耀的名片之一。上海中心城区商业的逐渐萧条、产业要素的逐渐稀释、发展速度的迟缓,必然产生产业间的恶性传导,高端商务和金融服务业受到冲击,使中央CBD的高端服务业之间共生共存的产业生态面临严重的潜在危机。因此,应该充分重视商业对城市繁荣繁华的决定性作用,维护和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城区良好的产业生态圈。上海核心城区商业的市场定位应确立为主要面向满足国际和国内观光客的旅游游览消费需求。以上海自贸区为依托,以商品高端化源头、各类商品集聚化源头、商业服务国际化源头为发展方向,大力拓展各种新型商业消费功能,吸引国内外游客消费,力争打造上海国际大都市商业的“升级版”。

(三)重视现代商业经营模式的发展趋势,层级式的定位各中心城区商业区

基础设施的巨大飞跃,数据储存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数据思维的变革颠覆了传统商业格局,便捷、快速、时尚、多元等字眼冲击着传统商业。上海中心城区商业区要充分借鉴国外日本六本木、东京丸之内、法国巴黎、美国纽约、英国伦敦等城市商务区的建设经验,完善筛选、定位和层级标准。一是从两级社区商业中心、辐射商业中心和核心商业中心三个层级规划中心城区商业区;二是对每一层级商业中心进行定位,形成高端、中端和低端(包括电子商务)全覆盖的商业体系。两级社区商业和辐射商业中心应确立面向满足本地消费需求的市场定位。主要承担满足本市市民日常消费需求和商务办公消费需求,以市场化、便民化、差异化为发展方向,构建布局合理、宜居宜商的上海城市商业环境。

篇7

生产方式的转变

“十二五”期间,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求水泥行业在转变发展方式上有所突破。单一的产品结构、重复建设的扩张模式、囿于国内市场的经营对水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已日益显现,资源、能源的约束和环境压力与日俱增。在这种形势下,水泥工业要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探索生产经营创新模式。从单纯的数量增长型转向质量效益增长型;从技术装备落后型转向技术装备先进型;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投资密集型;从管理粗放型向管理集约型,从资源浪费型转向资源节约型;从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转向面对国内外两个市场需求型。

水泥行业的转变发展方式就是要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把推进绿色发展作为发展重点就是突出了转变发展方式。笔者提出从8个方面考虑水泥行业转变发展方式,仅供业内人士探讨之:

1、坚持总量控制,抑制水泥产能严重过剩:从现实和未来市场需求角度,现有水泥产能已满足社会需求,严格控制总量、尤其是控制新增水泥熟料产能是必须的;从资源和能源消耗角度,只有减量化才是可持续发展的,要减少低标号水泥生产、增加高性能混凝土应用。转变靠投资建设新生产线来扩大企业规模的发展方式。

2、加快淘汰落后水泥产能,彻底改善行业技术结构:对环保不达标、产品质量不稳定、资源利用率低、缺少市场竞争能力的落后企业要加快淘汰。淘汰落后水泥产能要靠市场,要动态管理。转变对落后产能进行改造升级的发展方式。

3、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提高市场集中度:兼并重组是水泥工业“十二五”结构调整的重点内容,这是做大企业规模、稳定市场供需平衡和提升成本转嫁能力的基础,也是维护和提升行业整体效益的必备条件。只有鼓励优势企业兼并重组才能做到资源优化配置、市场布局合理。转变体制和区域的保护观念、靠市场无序竞争的发展方式。

4、推广水泥窑协同处置,发展循环经济:水泥工业在消纳工业废渣、处置城市垃圾和危险废物方面比其它行业更有明显优势。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置,使未来水泥工业在循环经济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水泥工业也是环保工业。转变水泥生产只是单一消耗资源和能源的发展方式。

5、延伸水泥企业的产业链,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水泥生产在矿山开采时可以制造骨料,提供给公路、铁路、商混、钢铁、火电行业,水泥产品可以延伸到混凝土、水泥制品等行业。相关的多元化发展有利于提高水泥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减少上下游行业的制约因素。转变水泥产品单一、靠量大取胜的发展方式。

6、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节能减排是水泥企业的永恒主题,面对全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趋势,水泥工业的资源利用和环保标准将不断提高,这是水泥工业为建立和谐社会要做出更大的贡献。转变片面重生产过程、重经济效益的发展方式。

7、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自主创新研发投入:注重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两化融合”,加大对自主创新研发的投入是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企业的关键,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转变仅靠引进消化吸收的传统管理发展方式。

8、鼓励水泥企业国际化,参与国际投资与合作:虽然我国有几家大型水泥企业的规模不小,但基本是在国内的封闭市场。国际水泥工程我们承接了40%的市场份额,但都是别人投资,我们打工。探索以“国际化”带动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变革,瞄准国外新兴市场,走出去、国际化是中国水泥工业做强的标志,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转变只注重国内市场竞争力提升的发展方式。

对我国建材企业经营模式创新情况的评估与思考

所谓经营模式创新,是指企业根据变化了的商业环境或者变化了的企业资源能力而进行的一种能够为客户创造或增加新的价值的企业经营方式创新活动。其实质就是进行企业价值创新,通过价值创新颠覆原有市场竞争规则,创造出企业新的市场空间,形成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它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对现有模式的改造,即通过分析现有模式在创造价值方面的不足对其进行变革,以提高其创造价值的能力;二是跳出原有模式的框架,关注市场上是否还有未被满足的需求,重新构建一种全新的经营模式。

建材工业属传统产业。从总体上看,建材企业商业模式单一,同质化程度很高,商业模式创新乏善可陈。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建材市场,但却不拥有全球最强大的建材企业,甚至迄今还没有一家企业具备进入世界500强序列的资格,这与我们建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但改革开放以来,建材行业也涌现出了一批值得称道的经营模式创新型企业。如海螺集团在有资源的地方建设水泥熟料基地,在有市场的地方建设水泥粉磨站的水泥工业运营模式,成就了它在中国水泥行业的霸主地位;中材国际实行总成本领先和差异化战略,采用工程总承包方式,参与全球水泥工程建设。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建材工业的发展水平,按照中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现阶段建材工业发展将以转变行业发展方式为主题,实现“三个转变”,即由原材料制造业为主向加工制品业为主转变,由“两高一资”产业向“两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转变,由资本驱动型产业向创新驱动型产业转变。第三个转变既是实现前两个转变的动力,也是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推动新阶段建材企业商业经营模式创新,是转变行业发展方式的需要。只有通过企业经营模式创新才有可能形成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现阶段建材工业发展面临资源获取成本上升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如果再遭遇市场需求增速减缓,在主要产品产能严重过剩的形势下,市场竞争的惨烈程度可想而知,因此,构建良性的市场秩序已经成为我国建材行业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商业经营模式创新,走出同质化发展的泥沼,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形成新的市场竞争格局和竞争方式,将成为构建良性市场竞争秩序的不二选择。

探寻和发掘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是进行商业经营模式创新的基础。企业因为有市场需求而存在,也因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发展,通常市场需求总比企业能够提供的多,关键在于如何去发现并发掘出来。一般来讲,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包含如下三个层次:1.潜在的、未被竞争对手满足的需求;2.变化的、未被竞争对手关注的需求;3.隐性的、客户自身也未必意识到的深层次需求。

篇8

一、我国连锁商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连锁经营方式最初产生于19世纪末的美国, 距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了。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所采用的连锁经营形式主要有正规连锁、特许连锁和自由连锁三种。我国流通领域引进连锁经营方式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外资餐饮业准人而开始的,进入90年代,我国连锁企业蓬勃发展,截止1999年底,我国连锁商业企业已经发展到1500多家,连锁门店超过26000家。当然,连锁经营的这种较好的发展势头并不意味着连锁经营的发展就是一帆风顺的。由于我国目前的行政体制、经济状况,以及思想观念等各方面原因, 连锁经营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落后阻碍连锁经营的健康发展。连锁经营的实质是把大工业生产的组织原则和经营理念应用到商品流通领域,达到提高协调运作能力和规模效益的目的。但是不少人把连锁经营中的统一配送、统一采购等同于计划经济中的统购统销,把采购当成一种权利,把销售当成采购的被动接受者,这种运作方式破坏了连锁经营中采购和分销的专业化分工关系,无法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难以充分发挥连锁经营促进生产、引导消费的作用。另外,连锁经营企业在管理理念上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的管理不注重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和特色化方向发展,大多数企业习惯于传统的管理模式,这对于连锁经营企业应有的作用也是一个障碍。

2.连锁商业市场结构不尽合理。(1)规模经济不理想。连锁商业是一种规模经济较为明显的商业组织形式,这就要求连锁经营企业的规模不能低于最小规模,否则,连锁经营的收益就会小于成本,连锁商业的规模经济潜力也难以充分发挥。(2)市场集中度低。一个合理的市场结构应该是一个既有适度竞争、又有适度垄断的有效竞争市场格局,以兼得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之利。为了到达市场的有效竞争状态,我们必须使之具有较高的市场集中度,而我国目前的连锁商业的市场格局却呈现明显的两个极端特征:一级是中小连锁企业的发展过快,数量众多,各个小型连锁企业分散经营,各自为战,你争我夺,甚至恶意竞争,这严重扰乱了连锁商业正常的竞争秩序。另一级是主导型大型连锁企业发展过慢,数量不足。据统计,1999年的1500多家连锁企业中,销售过亿的不足百家,占总数的6.5%。这与连锁经营发展较完善的发达国家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3.配送中心不完善阻碍了连锁经营的进一步发展。(1)把配送中心和传统的零售仓库等同。国外成功的连锁企业的配送中心已经形成采购、库存、商品后加工等一系列标准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的生产流程,成为化解产销差异。提高物流管理效率、降低经营成本最关键的环节,而我们的配送中心相形见绌,功能仍定位在大采购、小批发、送门上货上,配送中心的利润来源仍是传统的批零差价,这样配送中心的优势荡然无存,大大影响了整个连锁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益。(2)配送中心规模较小,重复性建设。目前每个连锁企业都建设有自己的配送中心,但规模较小,难以向规模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增加了连锁企业的成本,也造成了重复性建设的资源浪费。另外,我们的配送中心重硬件轻软件,忽视先进技术和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也使配送中心应有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二、加快我国连锁商业发展的几点对策和建议

1.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提倡适度规模经营。国外的连锁经营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零售业的经营,规划和布局至关重要,因此我们根据我们的应根据我们的实际条件,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具体来说,应该遵循从沿海到内地,从不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的原则,逐步推进,反对仓促的上马,这样将会使连锁企业因达不到一定规模而投资回收期延长,效益低下挫伤连锁企业经营的积极性。另外,我们还应该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理论和经验,吸引相关人才,然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找出切实可行的适应企业发展的连锁经营之路,使连锁企业经营走上科学化正规化的发展道路。

2.根据消费层次,正确进行市场细分和定位。零售经营有百货店、超级市场、便利店、仓储式差事、专卖店等各种业态。新型业态具有新颖感,市场切入快,成长性好,针对我国的实际,随着经济发展和分配格局的变化,城乡居民消费也逐渐形成若干具有相互联系又有差别的消费层次,因此,发展连锁经营必须研究市场上出现的新的变化趋势,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市场分析和定位。目前我国的整体消费层次不高,面向工薪阶层日常生活需要的利民、便民服务的连锁店应优先发展。

3.建立同意的配送中心,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在配送中心的布局上,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加强规划指导,提高其现代化程度,使配送中心的商品配送量以流通商品为主,服务范围应该拓展为全社会或者某一特定区域。

4.发展多种业态的连锁经营。我们应适时将连锁经营方式推进到超市和便利店之外的其他业态,加快流通业的现代化和规模化进程。另外由于国外大型连锁企业的进入,且显示出的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我们的连锁企业极易陷入困境,因此我们应当给予适当限制,给我们的连锁企业一个成型期。

参考文献:

[1]俞明理 何 斌 张虹著:我国商业连锁经营问题及对策分析.企业经济,2002年11期

篇9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意义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给全球工业化带来了飞越性发展,网络建设已给全球企业带来了无可比拟的巨大推动力,它使企业产品的各项信息24小时不间断地向全球,使全球各个角落的人们通过 INTERNET互联网络均可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目前世界各地,特别是欧美地区发达国家的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等纷纷建起的网站,并已进入了电子商务阶段,使传统的商业经营模式迅速转变为全球性网络化的电子商业经营模式。在我国,已有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构建起了网站,然而,还仅仅是在网上一下产品信息、政府消息而已,而能在网上实现在线即时交易、在线支付、在线海关申报、货物保险等的网站还为数甚少,距离网络化商业经营方式——“电子商务”这一更高水准的目标还相去甚远。”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INTERNET已经渗透到世界各地,而且发展速度十分迅速。现在,对中国企业来说,已经不是是否要走电子贸易之路的问题,而是我们要在这条路上走多快,能够走多快的问题。

    电子商务作为行业最先进的经营模式,将为企业大大的节约金钱,时间和资源,并将对整个行业的商业运作产生重要的影响。据初步统计,电子商务的经营模式比传统的商业经营模式所能节省的资金大约是营业总额的5%~7%以上,国际贸易的电子商务甚至能超过15%。

    交易费用降低:电子商务免去了一切烦琐的手续,所有的商务活动均在网上一气呵成,诸如海关、商检、外贸、外汇、工商、税务、银行、保险、货运方式、费用、货物保险、合同签署等都能在网上完成,节省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和时间,为企业减少了大量的费用,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更重要的是与国际接轨,并为顺利进入WTO奠定基础,铺平道路。电子商务正在掀起国际贸易领域里的一场新的革命。电子商务是经济全球化的技术基础,它冲破了国家和地区间设置的各种障碍,使国际贸易走向无国界贸易,引起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巨大变革。

    二、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首先,国际贸易市场交易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虚拟市场”。电子商务通过网上“虚拟”的信息交换,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开放、多维、立体的市场空间,突破了传统市场必须以一定的地域存在为前提的条件,全球以信息网络为纽带连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促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市场化的形成。信息流动带来的资本、商品、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全球加速流动,促进了全球“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在这种网络贸易的环境下各国间的经贸联系与合作得以大大加强。

    其次,国际贸易经营主体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虚拟公司”。现代信息通讯技术通过单个公司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拥有的核心技术,把众多公司相互联接为公司群体网络,完成一个公司不能承担的市场功能,可以更加有效地向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这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在资本关系上不具有强制各个公司发生联系的权力,而是由于承担了一定的信息搜集处理和传递功能似乎具有某种实体性。跨国公司战略联盟便是这种“虚拟公司”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开放系统的动态网络组合寻找资源和联盟,实现“虚拟经营”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经济竞争环境和消费需求向个性化、多样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给跨国公司带来分工合作、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的好处。

    再次,国际贸易经营管理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电子商务提供的交互式网络运行机制,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种信息较为完备的市场环境,通过国际贸易这一世界经济运行的纽带达到跨国界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使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这种贸易方式突破了传统贸易以单向物流为主的运作格局,实现了“四流一体”,即以物流为依托,资金流为形式,信息流为核心,商流为主体的全新经营管理模式,这种经营方式通过信息网络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式的商贸服务。生产者与用户及消费者通过网络,使及时供货制度和“零库存”生产得以实现,商品流动更加顺畅,信息网络成为最大的中间商,国际贸易中由进出口商作为国家间商品买卖媒介的传统方式受到挑战,引发了国际贸易中间组织结构的革命。

    三、电子商务带来网络贸易的优势

    网络贸易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优势:(1)网络贸易将会大大降低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买卖双方通过网络直接接触,无需贸易中介的参与,减少了交易的中间环节;参与交易的各方只需支付较低的网络通信和管理费用就可获得存储、交换和处理信息,节省了资金,降低了成本;由于Internet是全球性开放网络,有利于交易双方获得“完整信息”,降低了市场上的搜寻成本,减少了交易的不确定性;在网上直接传递电子单证,既节约了纸单证的制作费用,又可缩短交单结汇时间,加快资金周转,节省利息开支。(2)网络贸易提高了工作效率。现有网络技术实现了商业用户间标准格式文件(如合同、提单、发票等)即时传送和交换,买卖双方足不出户就可在网上直接办理订购、谈判、签约、报关、报检、租船订舱、缴税、支付结算等各项外贸业务手续,大大缩短了交易时间,使整个交易非常快捷方便,从而带动了金融、海关、运输、保险等有关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3)网络贸易有利于企业增强竞争地位。公司和厂商可以申请注册域名,在Internet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通过网页介绍产品、劳务和宣传企业形象,有利于扩大企业知名度,开拓海外市场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此外,网络贸易无时间、地域的限制,受自然条件影响小,可以进行“全天候交易”,把产品推向全球,增加贸易机会,同时又有助于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动态,密切同客户的业务联系,提高其市场竞争地位。

    总之,全球化的结果形成了地球村,而电子商务的发展加速了地球村各个不同成员间之信息交流与沟通。国际贸易为电子商务之驱动力量之一,而电子商务则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一个方便的交易与信息传输的平台。电子商务的兴起是国际贸易领域里的一场深刻的商业革命。在这场变革中,世界市场的重新构造,国际贸易方式创新的深化,对每一个国家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为了能够更有效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能够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取更大的利益,我们应当高度重视电子商务的发展态势,认真研究和探索电子商务发展规律及其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以便采取积极的对策措施,培育企业的创新机制和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使我国对外贸易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和主动,保持快速和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从20世纪80年代,百货业凭借其传统的竞争模式在中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好景不长,1997年起中国百货业的销售额开始大幅下滑, 2000年全国零售企业50强的企业中,负增长的10家零售企业中, 有9家是百货公司。为何曾盛极一时的百货业短短几年几乎就风光不再,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的百货业缺乏特色经营,千店一面。2004年12月11日,中国零售业已经向外资全面开放,外资百货巨头相继进入我国百货市场。内忧外患中的中国百货业要想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必须走特色经营之路。

一、特色经营的内涵

特色经营,即商业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采取独特的经营方式和方法,从而形成一种富有明显个性的经营风格,它是一种变被动为主动的积极的经营策略。 特色经营既是商业经营活动的内容,更是一种重要的经营策略。经营中突出鲜明的个性特征:一是从企业内部诸多经营活动内容来看,某一方面有独到之处;二是与其他企业比较而言,某一方面领先或具有超前性,经营活动的个性最终上升为企业的个性;经营中的特色应该受市场和消费者的检验,得到其认可和接受,否则,就不成为特色。特色经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而受到企业青睐并得以强化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特色经营是商业经营的必然现象和发展趋势。

二、百货业“特色经营”的具体表现

百货企业“特色经营”的打造内容丰富,涵盖面广,要求百货企业针对自己的目标市场,有效运用营销策略,打造商品特色、服务特色、环境特色和品牌特色。

1.打造百货业的“商品特色”

商品定位是特色经营的核心内容,百货应以“新、特、名”为主力商品,这样的商品才能代表消费时尚,具有前瞻性。在商品组合上,要加强新商品的开发这是特色经营的关键所在,如果没有商品的创新就无法引领消费时尚。需要强调的是,百货企业的“新、特、名”一般应占到商品比重的70%以上,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商品的系列化和品牌规模,为消费者提供足够的挑选性。具体来说,商品特色主要表现在突出绿色商品、民族产品、高科技产品以及定制产品的经营上。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百货业的商品特色还可以在专业化上面下功夫,即商场只集中经营某一类商品,而增加该类商品的品种、规格和花色,从而提高其满足细分市场的能力。

2.打造百货业的“服务特色”

服务特色是无形的,而无形的特色也会使经营更具魅力。百货服务与超市服务是不同的,超市采用的是顾客自购方式,只有当顾客主动提出服务要求时才给予满足。而百货服务是一种全面、细致的主动服务。百货服务特色犹如一种特殊的“有价”商品,像一块磁铁,吸引了一批批回头客服务特色的打造要注重全过程的服务,可以打造售前的“导购服务”,售中的“现场服务”,售后的“保证服务”,百货企业的“场外服务”等特色。创服务特色,关键在于培育自己的服务品牌。除此之外,还应在服务深度上做文章。如有的企业推出的“顾客不满意就退货”、“产品终身保修”等服务措施,受到广大消费者的衷心拥护,很值得效法。

3.打造百货业的“环境特色”

对于消费者来说,逛商店是一种休闲,休闲需要良好的环境匹配。强调百货企业的文化内涵和环境氛围,营造温馨与欢乐,突显时尚与经典,是打造百货企业环境特色的重要内容。环境特色可以让商场经营定位深入人心,达到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目的。在店面布局时,要留出一定的休闲共享空间,便于顾客休息。环境设计时,注意文化氛围的营造,能为商场举办各种主题活动奠定基础。商品陈列更是商场环境特色的主要内容,打造独特新颖的商品陈列,吸引消费者停脚欣赏,对陈列商品发生兴趣而激发其购买。打造百货企业的环境特色还要依据消费者的理念需求及其变化加以确定和调整。

4.打造百货业的“品牌特色”

百货企业特色经营的实质在于塑造企业品牌。品牌特色的打造要规划设计好品牌的文化内涵,做好品牌的定位、传播、认同工作。品牌特色的外观形象可以通过视觉识别来表现,即通过企业品牌的“标志”、“标准色”、“广告语”的设计得以充分宣传。品牌特色内涵则需要加强与消费者的沟通与交流,如可以运用各种媒体与公众对话,介绍企业情况,听取消费者对商场经营和服务的意见等途径。现在就打造“品牌特色”方面,业内谈的最多的还是开发自有品牌。

百货业竞争新模式表

篇11

1.电子商务与传统商业

1.1 传统商务与电子商务的共同点

传统商务与电子商务都是在生活过程中用来实现商务交易和管理的过程,都需要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市场营销、广告宣传、获得信息、做出购买决策、付款、售后服务等。都需要做好交易前的准备。对于商品的需求者和消费者来说,都要尽可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信息,来充实自己的进货渠道,都要进行支付。

1.2 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的区别

电子商务将传统商业活动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传递方式利用网络整合,企业将重要的信息以全球信息网、企业内部网,直接与分布各地的客户、员工、经销商及供应商连接,创造更具竞争力的经营优势。电子商务与传统的商务活动方式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交易虚拟化——以因特网为代表的计算机互联网进行的买卖交易,交易双方从交易协商,谈判、签订合同到支付等都不需要当面进行,通过计算机就可以自动完成,整个交易过程完全虚拟化。

(2)交易成本低——电子商务使得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比如,距离远的,网络上进行信息传递的成本相对于信件、电话、传真而言就很低;买卖双方通过网络进行商务活动,不需要中介商参与,减少了交易的相关环节;卖方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产品介绍、宣传,避免了在传统方式下做广告、发印刷产品等大量费用;互联网使买卖双方即时沟通信息,使零库存生产和零库存销售成为可能;企业利用内部网可实现无纸化办公,提高了内部信息传递的效率,节省时间,并降低管理成本。

(3)交易效率高——传统贸易方式中,用信件、电话和传真传递信息、必须要求有人的参与,且每个环节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有时候由于人员合作和工作时间的问题,会延误传输时间,失去最佳商机。电子商务克服了传统贸易方式费用高、易出错、处理速度慢等缺点,极大地缩短了交易时间,使得整个交易非常快捷与方便。

(4)交易透明化——买卖双方从交易的谈判、签约以及货款的支付、交货通知等整个交易过程都在网络上进行,计算机网络信息传输可以保证各种信息之间互相核对,可以防止伪造信息的流通。

2.电子商务对传统商业模式的影响

2.1 电子商务对传统商业方式的影响

传统商业模式是指一个生产出的产品、为产品提供服务和销售,及每一个参与者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为企业创造的最终利润。在商业模式过程中,主要关注企业在市场中与用户、供应商、其他合作办的关系,尤其是彼此间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传统商业模式下各种交易都是透明化的都是具体的实在交易因此也称之为有形市场。现在的沿街商铺,步行商业街等都是一种传统的商业经营模式。

电子商务的模式中,交易前的准备、交易双方信息都是通过网络来获取的,双方信息的沟通具有快速和高效的特点,交易的协商是将书面单据变成了电子单据并且实现在网络上的传递,合同的签订与执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网络协议和电子商务应用系统的功能保证了交易双方所有的交易协商文件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并且在第三方授权的情况下具有法律效应,可以作为在执行过程产生纠纷的仲裁依据,资金的支付,电子商务中交易的资金采取网上支付的方式。电子商务由销售商配合负责销售环节,制造商就不再起主导作用。可以实现零库存,大大降低成本。

2012年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2.1%,比2011年底提升了3.8%,普及率的增长幅度相比上年继续缩小。手机网民4.2亿,年增长率为18.1%,网民中使用手机的比例继续提升,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稳固,但是手机网民规模与整体PC网民(包括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如图1所示)。

截至2012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2.42亿人,网络购物使用率提升到42.9%。与2011年相比,网购用户增长4807万人,增长率为24.8%。在网民增长速度逐步放缓的背景下,网络购物应用依然呈现迅速的增长势头,2012全年用户绝对增长量超出2011年,增长率高出去年同期4个百分点,手机网民使用手机进行网络购物的比例增长了6.6个百分点,用户量是上年年底的2.36倍。

总体来说,我国电子商务整体延续了高速发展的趋势,并且在网民增长速度逐步放缓的背景下,网络购物应用依然呈现迅猛的增长势头。当前,居民消费在拉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明显提升,而网络零售更是成为促进消费的重要抓手。在网络购物用户规模保持快速扩张的同时,市场结构也进入加速优化期,电商企业间展开平台化、开放化战略,企业间呈现竞合态势。

2.2 电子商务对传统商业经营方式的影响

在电子商务产生之前,生产和销售分离式流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进步。但是电子商务的出现,大大缩短了设计者、制造商、服务商、批发商、零售商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为买卖双方在网上直接交易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另外,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更多的商品信息,对众多商品进行比较,从而有更多的选择和购买机会。再者,当今世界经济相互依存,网络全球化,一旦企业产品在网上公布便可被全世界的消费者知道且具有统一示范效应。同时,在网络中快速传播的还有消费理念和消费时尚。因此,如果传统商业不改变其营销方式,电子商务企业就会逐步蚕食传统商业的领地。

2.3 电子商务对成本控制的影响

传统商业,消费者购买产品的流程一般是到消费场所挑选、试用、购买。其购买成本不仅包括商品本身的价值,还包括在购买过程中耗费的体力、精力、交易时间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成本,另外,还有实体店铺的房租费,水电费等。

传统商务就是用户可以利用电话、传真、信函和传统媒体来实现商务交易和管理过程。用户能够通过传统手段进行、市场营销、广告宣传、获得营销信息、接收订货信息、做出购买决策、支付款项、客户服务支持等。这种手段具有环节多、成本高、效率低、双方心里距离远的特点。

电子商务的成本体系:

(1)接入成本。这种成本是企业为建立电子商务系统所发生的成本,是对企业实施电子商务具有基础意义的成本。这种成本一旦发生,就是一种沉没成本,它不管后来方案如何变化,都是固定不变的。

(2)购置、维护硬件和软件所发生的成本。企业实施电子商务必须具备一定的硬件如电子计算机、服务器、交换机和网络等作为载体;也必须具备相关的电子商务软件,才能完成其功能。电子商务系统运行以后,必须对硬件和软件加以日常维护,才能保证其正常运行。

(3)系统人力资本的投入。实施电子商务系统以后,还必须配备相关的人员、建立相关的机构,具体负责系统的日常运行。这些人员在招聘的时候需要花费选择成本,进入到企业后还要对其加以教育培训,需要支付其工资。

(4)交易成本。企业在通过电子商务系统与其他企业发生商务活动要发生成本。

(5)电子商务系统的保护成本。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建立了电子商务系统,企业间信息的共享程度也越来越高。但是企业为了保证自己的竞争优势,都有自己的专有技术和信息。相应地花费的成本也就越高。

在电子商务时代,商家通过互联网以极低的成本、筛选、和获取更多的信息,使更多的消费者知晓并了解产品。在营销过程中,产品从研发生产直至运送到消费者手中,期间复杂的步骤将一一简化,商家可以在此营销环节中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节约下来的资源可以更多的用于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上,集中精力改善内部管理等。消费者的购买成本仅仅包括产品的价值、上网的费用以及挑选时所耗费的精力。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成本。

2.4 电子商务与传统商业对市场变化的影响

在传统商业模式中,产品从研发、制造到宣传、销售都需要大量的物力、人力和财力。且一般传统商业模式的人员编制级别较多,对于市场产生的变化反应慢。市场状况发生变化时,身处第一现场的首先要往上报,在上报过程中很有可能出现信息漏报、误报等,但相关决策员却并不知晓,还会就此信息进行商量,待做决定后,再层层传达。因此信息传递速度慢且不全面,导致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慢并有误导,这也成为制约传统商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2.5 电子商务对市场变化的影响

电子商务模式中,员工编制精简趋于扁平化,中间的管理员、辅助人员、边缘工作员较少。由于信息传递层级减少,信息遗漏较少,这样既能保证信息传递的全面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又能使其对市场产生的变化迅速做出反应。

3.结语

本文讨论了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将对自身固有的传统商业模式产生的影响。目前在我国,电子商务正在蓬勃发展,许多传统商业也在创造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大力发展网上购物,为企业开辟新的营销模式。尽管如此,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电子商务对传统商业模式的影响还有许多没有发现的地方,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不断去探索。

参考文献:

[1]李冬琴.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传统零售业的影响及对策[J].商业经济文荟,2000,6.

[2]王雪.电子商务对我国传统企业商业模式的影响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12.

[3]宋安成.电子商务时代下商业地产的危机[J].上海房地,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