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生态环境问题现状

生态环境问题现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09 09:49:1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生态环境问题现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生态环境问题现状

篇1

Abstract: Kashi is located in the edge of the Taklimakan Desert, the unique eco-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the lack of an effective and unified 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fairly severe.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e Kashi existing ecological problems and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promote Kashi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Keywords: Kashi; ecological state of the environment;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X1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喀什地区处于我国中纬度大陆腹地、西北内陆干旱区,三面环山,北有天山南脉横卧,西有帕米尔高原耸立,南部是绵亘东西的喀喇昆仑山,东部为一望无垠的全国最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并且远离海洋。由于地理位置独特,喀什气候呈现干旱、降水量少(年降水量200mm以下)、蒸发量大、气候干燥(干燥度>4.0)等特点。随着国家在喀什成立经济特区政策的确立,各兄弟省市援喀力度的加大,极大的促进了喀什的开发与建设。但在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中如何有效地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急需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1喀什地区生态环境现状

1.1土地资源现状

喀什土地总面积1394.79万公顷,现有耕地57.5万公顷,后备耕地资源58.81万公顷,年均开发约2万公顷。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一般在1%以下。长期以来,以农业为主,但多是粗放种植。近几年随着棉花价格的高涨,土地开荒面积逐年增加,很多开荒土地因水资源缺少又弃荒,造成边开发边弃耕现象时有发生,使一些地方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1.2草地资源现状

喀什草地总面积161万公顷,可利用草场 11.48万公顷,其中改良草场2.96万公顷,围栏草场1.38万公顷。草地总体结构不良,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土壤肥力差,生物生长极为不易;植物稀疏,种类少;生物量低,食物链简单,植被呈现荒漠.荒漠草原景观,草原生态系统脆弱而不稳定,自我调节能力差,极易遭受破坏。

1.3林地资源现状

全区现有林地面积35.53万公顷,其中天然林 22.9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 2.75%。植被总的面貌是低矮而稀疏,且分布极不均匀。

1.4水资源现状

根据喀什水文资料,喀什地区水资源总量逐年呈下降趋势。喀什地区的河流都是季节性河流,流程短,水量小,主要靠冰雪融水补给。随着雪线上升,河水流量逐年递减。喀什地区的帕米尔山、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冰川分布很广。全区有叶尔羌河流域和喀什噶尔河流域,大小河流共有10条,其中较大河流有叶尔羌、提孜那甫、克孜、盖孜、库山等5条。全区河水年径流量11445.7亿立方米,还有地下回归水10亿立方米,河流的来水特点是枯、洪期差异较大。6~9月洪水期的径流量为年径流量的60%~80%,此时水位涨落急剧,昼夜变化明显。喀什地下水的储量约在50~60亿立方米(包括上层滞水)。

2喀什地区生态环境主要存在的问题

2.1喀什地区土地总面积16.2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57% 、沙漠戈壁占23%,平原绿洲面积仅占20% 。由于受地理,自然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自然环境恶劣,干旱少雨,沙漠.戈壁广布,植被稀疏,风沙灾害频繁。自然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和人为干扰后的抗逆性和承受能力相对小,大多数县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能力受到外界干扰后修复能力差,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不稳定性较突出 。

喀什地区虽然坚持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举。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的原则,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农田建设和防沙治沙工作,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近年来,受世界气候变化影响,加之盲目开荒、生态用水不足等因素,导致河流下游绿色屏障胡杨林大面积减少,土地盐渍化加剧、沙化草场退化日趋严重,生态形势十分严峻,制约了我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发展不是免费的午餐,它是有代价的。

2.2矿产资源未综合开发,浪费严重。

2.3缺乏有效管理手段,环保部门无法有效履行生态环境建设的统一监督管理职能。

2.4 机构设置不健全,缺乏具有专业知识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人员。

2.5 生态监测能力急待加强,以适应西部大开发的需要。

2.6 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

3.搞好喀什地区生态环境的几点建议

3.1转变发展方式,建立长效机制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良好的唯一途径。事实证明,经济发展可以通过不牺牲环境和未来的方式来实现。喀什地区应坚持生态立区。以规划为龙头,产业为支撑,改革为动力,紧紧围绕污染减排,低碳发展,环境责任三条主线,实现绿色增长。

一个地区发展,有其资源承载,环境容量,气候变化等生态制约,在这些约束下的经济增长才是科学的增长。喀什地区生态脆弱,在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中,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如果环境污染了还可以治理,生态系统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在现实中,污染问题容易受到关注,而生态问题往往易被忽视,因为环境污染造成的后果往往是直观的.直接的,而生态问题具有滞后性,不易被察觉。例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都是在大气遭受污染多年后才逐渐显示出来的。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环境污染一般可以治理,而生态一旦被破坏,恢复起来就很难,将会引起多米诺骨牌似的连锁反应。生态系统想要回到和原来的状态,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并且整个过程是不可逆的。生态问题影响范围很广,一个地方的生态失去平衡,别的地方也会尝到苦果。即使是在工业化,信息化高度发达的当代,生态问题依然是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篇2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1-0080-02

收稿日期:2012-01-05

作者简介:唐艳红(1984-),女,江西南昌人,助理工程师,硕士研究生,从事土壤环境研究;赖发英(1966-),女,江西吉安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环境污染治理研究。

一、丰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现状

1.实施“四大一小”工程有力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我市实施绿化工程建设,道路林荫化、庭院园林化、厂区花园化,城区每年在道路、公园、景区、单位、庭院、住宅小区绿化植树50万株以上,创建城市绿化生态环境;实施净化工程建设完成老城区污水处理厂建设、老城区垃圾填埋场建设;完成老黄家批发市场、新人民医院、滨江路等6座城市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建设。

2.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丰城素有“江南废旧物资集散地”之称,早在20世纪80年代,全市就有数千农户以回收废旧物资销往江浙一带为生。为把加工增值这个产业链中最“肥”的业务留住,从2002年起,丰城就开始着手对废旧物资再利用产业进行规划整合,一方面建立废旧物资专业市场,增强辐射力;另一方面以市场形成的资源集聚效应,通过招商引资、启动民资,发展符合国家政策和环保要求的废旧物资再利用产业。从一堆堆垃圾破烂中,人们“拣”出了羽绒、塑料、再生金属三大产业,垒起了一座座金山银山[1]。丰城市先后规划建设了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丰矿循环经济区、食品工业园区、河洲废旧塑料回收加工区、拖船羽绒加工区、精品陶瓷产业基地6个循环经济小区,目前,循环经济产业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

3.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丰城市作为一个农业大市,三农工作一直是我市的重中之重。我市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全市农村工作全局的高度来进行谋篇布局,新农村建设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紧扣“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生”二十字方针,经历抓试点、看示范村、促重点村建设三个阶段,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全市40%的行政村建造了垃圾池,改建了厕所,60%的村庄拉通了水泥(油)公路[2]。过去垃圾乱扔、摊点乱摆、住房乱建等脏、乱、差现象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新农村的建设推动了我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4.大力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为生态县市的创建做好充分的准备

从2008年省环保厅关于开展创建生态县市活动开始,我市就根据自身条件核定创建生态县市。全市乡镇、村都开始着手创建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工作。到2011年底我市已有铁路、荷湖、尚庄、秀市、洛市、袁渡、蕉坑、董家、梅林、隍城10个乡镇获得省级生态乡镇称号;有秀市汪家村、洛市小溪村、董家孙家村、铁路红星村、淘沙苟荔村、桥东栗花村、张巷的白马村、筱塘厚板塘村、荷湖希望村9个村获得省级生态村称号;丰城市工业园获评省级生态工业园;而且现在铁路镇、尚庄已经申报了国家级生态乡镇;秀市汪家村申报了国家级生态村。正是由于这些生态乡镇、生态村、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为我市创建生态县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丰城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在2011年12月通过了省环境保护厅专家评审。我市已着手开始生态县市建设工作。

5.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成效,大大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

2008年至2011年,我市申报争取了国家级和省级项目资金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袁渡的青围村、铁路的红星村、荷湖的杜家村、袁渡的岩上村、白土的大塘村通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环境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二、丰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1.资源开采为生态建设带来了巨大压力

丰城市地处江西省中部,鄱阳湖南端,是全国重点产煤市(县)和商品粮基地,素有“煤海粮仓金丰城”之美誉。辖区内蕴藏着丰富的煤、钨、石灰石、砂卵石等矿产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近几年来,丰城市以煤炭生产为龙头的矿业生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辖区内现有矿山企业141个,其中煤矿67个,钨矿2个,非煤矿山72个,为丰城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3]。但是,因为管理机构和体制改革滞后,地方性配套的政策法规尚未健全,矿产开发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行为往往得不到及时制止和纠正,一些非法矿点“死灰复燃”的现象仍有发生。由于受自然条件、气候、资源开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丰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任务仍很艰巨。

2.畜牧养殖、化肥施用等给农村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丰城市1988年撤县设市,到目前已经发展成5个街道办事处、20个建制镇、7个乡,共计467个村委会、55个居委会、30个社区居委会,人口众多,农村畜牧养殖、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给我市水库环境、河流和土壤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3.工业的快速发展为生态环境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丰城市近几年经济快速发展,并进入了全国经济百强县市,在工业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工业的快速发展为经济注入了新鲜血液,但同时工业的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也不容忽视,丰城电厂的大气污染,矿产开发引起的水污染、水土破坏等环境问题越来越多。

三、丰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与对策

1.完善政策措施,实现生态环境建设制度化

丰城市已经制定了《丰城生态市建设规划》,应根据规划出台退耕还林、封山禁牧、流域治理、环境保护等方面具体的实施办法,争取落实中央和省有关扶持政策,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制度建设,用政策措施规范生态环境建设,用政策措施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用政策措施引领生态环境的进一步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实现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多元化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公益事业,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仅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走多元化投入的路子。应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项目投资,尽最大可能地将我市的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列入上级项目盘子;制定优惠政策,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和域外投资参与生态环境建设;调整和转变收费资金使用方向,将本区域内相关的林业、水利、环保等规费收入真正用到生态建设当中去;各级政府每年也应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生态建设中的一些技术推广、示范试验、后续管理等工作。

3.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科学化

生态环境建设是系统化的复杂工程,涉及林业、水保、工业、农业等各个领域,必须尊重科学、依靠科技,实现治理环境科学化,才能实现标本兼治,全面恢复生态功能。在造林绿化上,要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以林种、树种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低产林改造为突破口,全面提高造林质量,积极推广应用造林新技术,提高造林成活率;在森林资源管护上,加大封山禁牧力度,认真搞好中幼林抚育,严格执行林地征占使用和林木采伐限额制度,保持森林资源的连续性,提高林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上,将山、水、林、田、路结合起来,捆绑项目,综合治理,努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在农村能源建设上,突出节能、环保、利民,注重推广民用沼气、生物燃气炉等农村新能源技术;在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上,既要抓好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总体水平。

4.强化监督检查,实现生态环境建设责任化

健全完善各级生态环境建设监督检查机构,落实经费人员,落实办公场地,落实工作责任。全面推行生态环境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地方经济工作考核范畴,严格奖罚,推动落实。加强对生态建设重点工程的监督,对新建和扩建的企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严重污染破坏环境的企业项目坚决不批,对限期治理仍未达标的老企业坚决关停,严格监控各类污染企业的生产活动。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建设联建共管机制,整合力量,形成合力,加强监管,巩固建设成果。

参考文献

[1] 郭海, 陈佳丽.循环经济引领丰城率先崛起[EB/OL].

finance.省略/g/20080623/01485009873.shtml.

[2] 丰城:以“六大工程”为载体推进新农村建设.丰城市新农村

建设办公室[EB/OL].jxagriec.省略/b_include/xncdetail.

篇3

Keywords: forestry produc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orest resources;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

1 目前中国林业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1 中国林业现状

根据第六次( 1999 - 2003 年)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显示, 中国森林面积达到17 491万公顷, 比第五次( 1994- 1998年)全国森林资源增长10.0%;森林覆盖率为18.2% , 增长1.7个百分点。2003至2006年全国共完成营造林面积2 901万公顷, 年均完成725万公顷; 2006年六大林业重点工程营造林面积320万公顷, 占全部营造林面积的76.3%。

1. 2 存在的问题

当中国林业从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中受益时, 天然林的破坏情况正在恶化, 导致在森林面积总体扩大的情况下, 森林质量下降。中国森林资源的结构性变化体现为成、过熟林的比例下降。森林退化的后果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与生物多样性的丧失。2006年全国累计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9 749万公顷, 1998年长江大洪水与松花江洪水的主要原因也是由于森林质量退化。此外, 中国森林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 见表1。

表1 森林资源人均占有量

2 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

2. 1 荒漠化

中国是第三大荒漠化国家, 现有荒漠化面积约153.3万km, 并以每年约2 500 km 的速度发展。荒漠已对大约4 亿人口造成威胁, 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65亿美元, 包括农作物和土地的丧失、公路和铁路的阻塞及埋没、灌溉坝和运河被淤泥堵塞等等。

2. 2 洪涝和沙尘暴

洪涝灾害每年威胁着约1亿人的生活, 也限制了主要河流流域的经济发展, 每年由于沙尘暴的经济损失估计为45 亿元。潜在损失估算表明, 护牧林、沙漠恢复绿洲支持了畜牧业和果树, 每年因此而增加的收入约200亿元。

2. 3 生物多样性

中国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尽管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 但由于气候变化等自然原因和历史上滥伐森林、滥捕滥猎、环境污染等人为破坏, 中国自然生态环境形势仍"总体严峻"。由于森林、草场、湿地、河流湖泊等野生物种生境退化或遭破坏, 中国的野生动植物数量不断减少。《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640 种世界濒危物种中, 156 个在中国, 约占总数1/4。

3 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人类对直接利益的需求往往掩盖了保护资源所带来的长期利益; 对直接利益的需求错误地将环境和林业生产割裂开, 而人们一般选择短期利益。

森林的急剧减少是造成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 因为森林可以起到保持水土, 净化空气, 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等功能。在中国森林减少主要原因有:

3. 1 林木生长量低

长期以来由于树木存在重采轻造, 加上国家资金投入不足, 大部分幼林没有进行抚育, 致使林分质量差, 林木生长率很低, 见表2。

表2 树木平均生长率

如表2所示, 中国林木平均生长率跟一些林业较为发达的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3. 2 资源消耗量大

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快速时期, 各种原材料需求量大, 加上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没有按自然规律和林木生长特点办事, 生产加工技术比较落后, 不能充分利用各种林业资源, 所以造成现在林业资源消耗量大于森林生产力的水平。据统计, 中国森林在10年间锐减了23% , 可伐蓄积量减少了50%, 云南西双版纳的天然森林, 自50年代以来, 每年以约1.6万公顷的进度消失着。当时55%的原始森林覆盖面积现已减少了一半。

3. 3 开垦林地

由于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快, 土地资源有限, 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 中国开垦了大量的林地, 特别是农民非法烧荒耕作, 刀耕火种, 造成了对森林的严重破坏。随着人口增长, 所开垦林地的耕作强度和持续时间都增加了, 加剧了林地土壤侵蚀, 严重损害了森林植被再生和恢复能力。

3. 4 采集薪材

中国农村约有一半人口用薪柴作炊事的主要燃料, 随着人口的增长, 对薪材的需求量也相应增长,采伐林木的压力越来越大。

4 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的解决措施

由于现阶段中国林业生产出现严重问题和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严峻形势。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与林业资源的过量开发有直接关系。

4. 1 合理的生态采伐

生态采伐的原则是, 采伐不影响或尽可能不影响森林生态系统, 不造成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损伤。其采伐设计不仅考虑木材收获, 而且要考虑维持天然林固有的生物多样性、树种组成和搭配、林相和森林景观及其功能等因素。这也正是这种理念与传统采伐方式的根本区别。

生态采伐设计涉及3个层次: 林分、景观和模仿自然干扰。

在林分水平上, 要系统地考虑林木及其产量、树种、树种组成和搭配、树木径级、生物多样性的最佳组合、林地生产力、养分、水分及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 使采伐后仍能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充分反映自然- 社会- 环境的和谐及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在景观水平上, 使采伐过程模拟自然景观特征。模仿自然干扰则是模仿森林在自然生长过程中会自然燃烧或遭遇风倒等现象, 通过外力干扰帮助森林成长。如有计划地人工助燃, 可以消灭森林中的病虫害, 烧死一些过密的林下植物。风倒可以形成林窗、林隙, 大小不同的林窗、林隙, 其实就是多种生物的乐园。

4. 2 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自然保护的宗旨就在于管理和保护整个生物界和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大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使之可持续合理利用。保护森林资源, 已成为实现自然保护宗旨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自然保护区则是世界各国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手段。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发展很快, 截至2003 年, 中国自然保护区已发展到1538处, 总面积达到1.18亿公顷, 占国土面积12.3%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164 处; 全国拥有国际重要湿地20处, 面积有303公顷。设立自然保护区, 建立起一定的组织机构、管理队伍、管理规则和资金来源渠道, 有利于防止人为干扰破坏和任意改变林分的经营方向, 还有利于保护珍贵树种, 特别是稀有种和濒危种。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对环境资源林建设, 有很大推动作用。

4. 3 不断推进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是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措施, 2002年,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 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当年, 据对全国57 个最早实施退耕还林县的典型调查, 工程实施四年来已取得了明显成效:

( 1)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治理初见成效。57个县的水土流失面积四年间减少了41.97万公顷, 沙漠化减少了5.05%。

( 2)促进了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调整。1998年, 57个退耕还林县25°以上坡耕地面积为50.6万公顷, 占耕地总面积的17.32%, 到2002年, 已累计退耕35.6万公顷, 其中25°以上坡耕地退耕16.8万公顷。

( 3)农林牧产业结构有所调整。57个县2002年的林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比1998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 提高幅度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高1.6个百分点。“十五”期间, 退耕还林工程已经涉及到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500 多个县、6亿多农业人口, 工程建设区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50% 以上, 涉及中国生态类型的2个大区(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11个类型区(热带、亚热带、温带、暖温带水土流失区、风蚀沙化区和自然灾害频发区等)。

5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讨论, 我们能清楚地认识到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是息息相关的, 一方面我们要利用林业资源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另一方面我们又要保护林业资源来维护生态平衡。为了改善生态环境, 我们必须加强教育, 加强环保、法律、经济方面的专业学习, 培养技术管理人员, 提高技术人才的比例, 加强城市绿化, 有计划植树造林,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使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与环境质量水平协调增长。

篇4

[中图分类号] X50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3-211-2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对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会有更高的要求,能源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必将使我国的环境保护面临更加沉重的压力。由能源开发利用导致的能源环境问题既是我国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影响我国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障之一。法律作为现代社会权威、有效的社会调整方式,在此问题的解决上理应发挥重要作用。

1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1)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与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油田勘探开采过程中的井喷事故、采油废水、钻井废水、洗井废水、采出水回注的污水排放;气田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地层水,含有硫、卤素以及锂、钾、溴、铯等元素,其主要危害是使土壤盐渍化;油气田开采过程中的硫化氢排放;炼油废水、废气(含二氧化硫、硫化氢、氮氧化物、烃类、一氧化碳和颗粒物)、废渣(催化剂、吸附剂反应后产物)排放;海上采油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石油因井喷、漏油、海上采油平台倾覆、油轮事故等原因泄入海洋,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在交通运输业,机动车尾气等造成大气污染,排放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铅等污染物等。

(2)煤炭的开发利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煤炭在开采过程中会造成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对生物栖息环境造成影响,此外还产生地表的破坏,引起岩层的移动、矿井酸性排水、煤矸石堆积、煤层甲烷排放等。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烟尘和汞等污染物,是造成大气污染和酸雨的主要原因,煤炭燃烧同时也排放温室气体,造成全球性环境问题。

(3)水电开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水电是一种相对清洁的能源,但其对生态环境和水环境仍有多方面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截流造成污染物质扩散能力减弱,水体自净能力受影响;淹没土地、地面设施和古迹,影响自然景观;泥沙淤积会使上游河道截面缩小,河床抬高,下游河岸被冲刷,引起河道变化;改变地下水的流量和方向,使下游地下水位升高,造成土壤盐碱化,甚至形成沼泽,导致环境卫生条件恶化而引起疾病流行;建设过程采挖石料和填土,破坏自然环境。

(4)核能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核能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阶段:核燃料生产和辐射后燃料的处理。由于人类无论何时何地都处于各种来源的天然放射性辐射之中,通常燃料生产过程的放射性污染较轻,一般不构成严重危害。

(5)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影响的不利影响。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整体上较传统化石能源来说,更加清洁安全,但是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仍然会带来一些环境问题。

2我国能源环境问题法律规制的现状与缺陷

为了有效地控制能源活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解决能源环境问题,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加强对能源活动的管理。

2.1能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的一般法律规制现状及其缺陷。

(1)法律规制的现状。环境立法。通过相关环境立法,我国已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能源环境的基本法律制度体系。电力立法。电力是由一次能源转化来的优质二次能源,是当今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能源。电力行业是环境污染的重要产生源泉,作为规范电力建设、生产、供应和使用活动的电力立法,其中也必然涉及环境保护的规定。

(2)法律规制的缺陷。一些实践中与能源行业密切相关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如总量控制、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等还有待进一步法制化,为其施行提供更多的法律支撑。我国在能源立法的问题能源环境问题的法律规制上还做的远远不够,其根源在于我国能源立法的极度弱化。仅仅依靠环境立法中的一些普适性规定是远远不够的。

2.2石油天然气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法律规制现状及其缺陷

(1)法律规制的现状。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石油天然气法,也没有系统规范石油天然气开发利用的环境保护的专门法规,相关规定散见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中。

(2)法律规制的缺陷。其缺陷主要包括:立法不健全,空白较多;现行规定过时,亟待修改;多头管理,执法不力。

2.3煤炭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的法律规制现状及其缺陷

(1)法律规制的现状。我国《煤炭法》第十一条确立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应当遵守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原则。目前煤炭开发利用中的环境保护并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有关立法散见于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中。

(2)法律规制的缺陷。以上法律规定对减少煤炭勘探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燃煤污染尤其是二氧化硫污染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体系上与具体制度上还存在着很多缺陷。

2.4水电开发中的环境问题法律规制现状及其缺陷

(1)法律规制的现状。水电开发对保证能源供应、改善能源结构、减少污染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对立与协调成为非常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水电是利用水能进行发电,因而属于可再生能源。

(2)法律规制的缺陷。我国针对水电开发环境保护的立法还处于严重缺位的状态。就最为关键和重要的管理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而言,现行的立法技术性规范居多,缺乏明确的监管、程序、责任追究等规定,导致该制度的执行在实践中遇到很大的困难。

2.5核能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法律规制现状及其缺陷

(1)法律规制的现状。核能开发利用中的环境保护主要是放射性物质环境污染的防治问题。

(2)法律规制的缺陷。期主要问题是:立法空白;现行立法文件的问题。

2.6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法律规制现状及其缺陷

(1)法律规制的现状。可再生能源相对传统化石能源来说属于清洁能源,但是其开发利用仍可能会带来一些环境问题。

(2)法律规制的缺陷。加强开发利用的管制仍然很有必要。根据前面对法律规制的现状分析,我国目前在这一领域的主要问题就是立法空白较多,生物能、海洋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开发都缺乏必要的专门规定,有可能导致开发的混乱和无序,污染和破坏环境。

3我国能源环境问题法律规制的完善

3.1完善相关环境及能源立法,加强能源环境问题的一般法律规制

(1)完善有关环境立法。我国有环境保护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在法规体系建设上,应制定国家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国家环境政策法》,并通过制定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及完善现有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构建比较完善的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的法律框架。

(2)完善有关能源立法。能源是环境问题中最难解决的问题,而环境则是能源问题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只有实现能源法与环境法更紧密的结合,才能有效解决能源环境问题。因此,未来我国应对其予以足够的重视,加强完善相关立法。

3.2完善石油天然气开发利用中环境问题的法律规制

加强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对我国能源安全具有决定性的战略意义,相应地我们也应更加关注其开发利用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完善立法,提高执法水平。

3.3完善煤炭开发利用中环境问题的法律规制

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有主体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急速增长,煤炭高强度开发,煤炭开采过程中的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燃煤排放的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大幅增加,已经成为我国环境问题的重中之重。

3.4完善水电开发中环境问题的法律规制

从世界范围看,促进水电发展都是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一部分。在我国的现实国情下,水电建设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事业,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大支撑作用。在水电开发中切实保护生态环境,通过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水电建设的健康发展,特别是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建立与生态环境友好的水电工程建设体系,是实现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正确途径。

3.5完善核能开发利用中环境问题的法律规制

篇5

1概述

我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是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水系统中,城市重工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污水排放,给城市带来严重的水污染,从而使水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水系统是人们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一旦水系统得到恶化的趋势而没有得到良好的控制与管理,就会造成地质污染、土壤污染等,威胁人类生命安全。文章通过几个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了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的严重性进行探讨,提出必须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2 问题综合与多目标的确定

在进行全面调研的基础上,课题组充分利用当地专家,邀请长期生活工作在当地的各方代表,进行一次全面的问题总结和相关目标的确定。

2.1 问题综合――政策

德尔菲法政策德尔菲法是传统德尔菲法的衍生物,通过一个7~15名成员的德尔菲专家意见组来完成。政策德尔菲法是一个多次反复、互动的过程,专家意见组会聚到一块,相互交流;它在规划的初期对明确问题及确立初步目标时尤为有效,结果可以为更为深入的研讨或讨论提供前期准备。德尔菲法途径已成为研究城市和环境问题的有效工具。本次规划中的政策德尔菲意见组由15名成员组成,分别来自规划、园林、水利、土地、环保、交通、农业、旅游等部门,分别代表专业规划人员、与城市建设有关的政府管理机构及公众利益代表,得出的问题和目标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2 问题归纳与多目标确定

根据对某市的研究,某市的生态环境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主要分为自然生态环境问题和人类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两种。自然生态系统的质量安全及其具备的结构功能,给人类及各类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同时,自然生态系统也为人们提供便生产生活环境、便利的服务等功能。这些功能的发挥需要人类的配合与保护,生态系统是人类及各个生物赖以生存的保障,因此,必须建立完整的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环境与资源,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2.3 常规的、单一目标的问题解决方式及其评价

从某市已有的教训看,以上生态环境问题如果按通常方式、通过土地利用规划、防洪排涝规划、环境治理、城市空间和建筑设计、园林绿化等途径和相应的工程来单一地解决问题,结果往往在解决某一问题的同时,引起其它问题的出现或恶化。

3 建立生态基础设施综合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3.1 关于生态基础设施

生态基础设施是保证生态环境的重要系统,能够全面、综合的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有效改善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重要的生活服务功能。其中,生活服务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中氧气、植物、动物、场地、绿化、环境美化等等,都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内容是对自然环境进行综合性的维护,保护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并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安全性。

3.2 某市EI建设的关键战略

在系统分析某市的自然、生物和人文过程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尺度上提出某市EI建设的关键战略和策略。

3.2.1 宏观区域战略

(1)宏观目标:维护区域国土生态安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保障城市能获得可持续的自然服务。(2)景观战略:建立“黄河绿色廊道-中心城区湿地系统-滨海生态保护带“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将中心城区生态系统融入区域生态网络中,使其成为区域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

3.2.2 中观城区战略

(1)中观目标:维护自然系统自身的健康,并能使区域EI及其生态服务功能,通过城区景观网络,公平地、通畅地传送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2)景观战略之一:建立中心城区湿地水循环系统,实现水资源再利用规划提出3个小循环系统,包括两个淡水循环系统和一个盐碱水循环系统。将淡水循环系统与盐碱水循环系统分离,淡水河道在台地上修建,避免受地下盐碱水的影响。利用风能为水循环提供动力。(3)景观战略之二:建立与湿地系统相结合的游憩网络游憩网络由斑块、结点和廊道3种元素组成。①斑块系统包括10个大型生态斑块,利用现状水体及低洼地改造而成,面积大,生态及休闲价值高。②结点系统分级配置,包括13个城市级结点和21个社区级生态游憩结点。城市级结点充分利用现状面积较大的乱掘地、荒草地、水塘等,各具特色,具有较高的生态休闲价值;社区级生态游憩结点充分利用现状面积较小的水塘、林地、水田等形成,主要为其服务半径范围内的居民提供生态服务。

3.2.3 微观战略

(1)微观目标通过设计实现并维护城市和区域生态基础本身的完整性;同时,在场地尺度上,让人体验EI的生态服务。(2)景观设计导则分别提出各类斑块、结点和廊道的规划设计导则。a.斑块和结点设计导则以湿地斑块为例,导则要求:自然堤岸;湿地水位低于河流洪水位;种植耐盐碱及净化污染物的植被;湿地平浅,湿地边缘种植挺水植物,等等。b.竖向处理方式长期的农耕活动,使当地人总结出了一整套应对盐碱的土地处理技术,如台田,在微观尺度上有效地解决了种植、排碱、防涝等问题。被更加昂贵的城市绿化方式所替代。

4 综合途径的多目标评价

生态基础设施的建立,不仅实现单一问题的解决,还能够从多方面综合性的将环境问题进行解决。根据对某地区的实践总结出,该地区生态基础设施战略的提出,发挥了其具有的整体性与综合性,有针对性的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解决。在此基础上,在生态问题解决中,生态基础设施需要相关的管理及战略来辅助其问题的及解决,为生态环境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单一特性的措施不能满足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反之,利用生态基础途径系统进行综合性、全面性的分析并解决问题的所在,能够充分解决环境问题,利于环境保护。EI的提出,不仅仅针对单一形式的环境问题所提出的,而是在生态系统中,水环境的严重污染预示着其它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的程度进行全方位的解决,由于水资源出现的问题,反映出我国生态环境的问题,处理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对于土地的改善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增强生态系统功能,这就需要EI的辅助,通过一个全面的、综合性的生态基础设施系统的建立,能够改善生态环境问题及资源利用问题,提高我国资源利用率与经济效益。

篇6

关键词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环境现状 环境法制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人口的快速增长,乡镇企业对资源的利用强度日益扩大,对农村空气及水体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农村的种植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等制剂的投放对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的影响;农村空气、垃圾的污染也日益加剧。这一切行为直接导致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为了进一步推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切实解决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必须建立健全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政策、法规与制度体系。

一、现阶段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状况

1.农村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饮用水污染严重。农村水体污染主要表现为工业污水、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一些大型工业向农村转移,于是工业废水直接导致农村水体污染严重;乡村人口集中将生活垃圾倒入水体,这也使水质严重恶化。这些行为致使农田也受到间接的污染。

2.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固体垃圾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人口密度增加,但是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少,人畜居住混杂以及一些无法降解的生活垃圾,如塑料袋等的随意堆放,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可耕地,还给农村的绿化和开发利用带来了困难。

3.农业生产不当,环境资源严重破坏。长期以来,由于农民环保意识比较薄弱,为了一味的追求农业增产滥施农药,化肥;无节制的开垦田地,乱砍乱伐,对农业的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威胁,也使得农村土地退化、碱化严重。于是,农村环境资源遭到严重破坏,间接地导致农民生活环境恶化,身体健康受到威胁。

二、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

1.现行环境保护法律相对的缺乏对农村生态环境的针对性。虽然,近年来,我国在环境保护立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环境保护体系,但是,却没有针对性较强的关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一部法规来彻底的约束人们对农村生态环境破坏的行为。

2.法律制度没有明确规定利益的分配机制。一方面,农村的特色资源不断的廉价的输入城市;另一方面,城市中的一些大型工业等向农村迁移,致使城市的污染物不断流向农村。城市在这个看似正常的循环中,不断受益,迅速的发展。而事实上,农村却陷在了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和经济继续落后的怪圈里无法自拔。在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律中,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在不影响城乡同步发展的前提下,利益究竟该如何分配,以进一步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

3.环境执法部门的执法力度和方式有待进一步改善。我国农村在环保执法方面缺乏应有的力度,责罚不明确。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太过于原则性,缺少一定的可实施性,这些,在客观上,放纵了农村环境污染的行为。

4.我国现行的环境法律制度缺乏人民的参与权和知情权。农村环境问题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环境保护也需要民众的积极参与和配合。由于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有限,而且与外界的接触也较少,自认为环境污染与自身无关,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人们无动于衷,没有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致使农村人口用极其消极的态度对待环境污染,甚至亲身参与污染行为。

三、完善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法律制度的几点建议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瓶颈”,这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法律是不可或缺的手段。通过对农村法律现状的分析和调查,应该领悟到,只有通过法律的协助,增强农村生态环境的法制保护,在法律的层面上彻底的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1.根据立法明确环境权,全面保护公民环境权。法律要解决的利益问题就是法律所要解决的权利义务问题。若想彻底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首先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法律赋予农民相应的环境权。于是,这就要求宪法明确提出保护公民环境权,以保证其的法律地位,以此来强化公民的法律意识。

2.加强农村现有的环境立法。环境立法是环境法制建设的基础工作,然而现有的环境立法并不能直接的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由于现有的环境立法相对于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而言太过于形式化,没有具体的针对性,所以,必须要加强和完善有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立法。其次,各地应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考虑各地实际的经济、政治、自然等因素建立完善的相应的法律来保护该地的农村生态环境。

3.构建一个农业生态补偿系统。在农村生态环境问一体中,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就是对于农民损失的补偿。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的劳作和农村的支持,但是,但农村生态环境遭受损害时,谁来负责赔偿却是没有明确的规定,这样就间接地伤害了农民对环保的积极性。于是,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补偿系统,全面依靠法律的约束力来要求破坏者对农民的补偿,保护农民的积极性和农村生态环境。

4.强化农村执法环节。执法是建立法治社会的重要环节,只有严格的执法才能保证法律的全面实施。由于农村特殊的环境和原因,导致了农村的执法水平滞后。农民的文化曾度普遍较低,法律观念较薄弱,这就直接制约了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提高农村人民的法律意识,不能因为片面的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环境问题。其次,宣传也是加强人民环保意识的重要手段。对农民进行相应的环保普法宣传,让环保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篇7

1.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主要是将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为核心,其目的是为了解决环境问题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在不断地实施过程中提升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提高保护环境的参与能力,将保护环境和培养保护环境的人才作为基本任务,它属于将教育作为手段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由此可见,环境教育主要是将人类和环境之间存在关系作为核心的一种教育活动。当下,人类面临的一项较为艰难的任务就是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存环境。

2.生物教学和生态环境教育之间的关系

环境问题是当下我国的一项十分严峻的问题,这已经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环境逐渐遭到破坏,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人们逐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渗透一定的生态环境教育,可以帮助每个学生对当下存在的环境问题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促使初中生积极主动地关心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逐渐让学生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并且能够在行动上有所体现。

二、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1.挖掘环保内容

当下初中生物教材中所涉及的环境教育问题十分的零散,要想将这些内容科学整合,就需要做到适时、适量,并适度地将生态问题渗入其中,这一目的的实现关键在于教师怎样挖掘教材和归纳教材内容,并进行适当的整理和延伸,然后巧妙地传递给学生。例如,在对初一上学期“认识生物”有关内容开展教学并对其中的“生物多样性”知识点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把多种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情况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我国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严重程度;结合初中生物“绿色植物”有关内容,教师可以向学生举例:目前为止,我国大约已经有200多种植物惨遭灭绝,并且还有4600多种植物以及400多种野生动物面临着灭绝的危机;当下,森林覆盖率仅达到21.63%,沙漠化面积已经可以达到262.2万平方千米。通过这些例子,可以让学生意识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现状和严重程度,进而令其体会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结合初中一年级下学期教材中“人体营养”中“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相关内容,向学生讲解环境状况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环境保护和每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同时,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环境教育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环境教育和教材内容的结合点,防止过于牵强。

(2)注意渗透程度的把握,将环境教育作为普及性教育来看待。

2.利用典型课堂,将生态环境教育作为课堂的主线

典型课堂所涉及的环境内容较多,集中体现了环境问题中某些方面的内容,每一课均是一个较为具体的环保内容。例如,初一上学期所学的“生物圈”以及初一下学期“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等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的重点章节,同时这些内容也是进行环保教育的珍贵素材,教师对这些内容进行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为:

(1)转变教学理念。环境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传统的生物教学中,重点关注的是知识的传授,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教育、价值观引导等方面的问题,导致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逐渐减少,使环境保护意识很难深入到学生的思想中去。

篇8

近年来,我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日益引起民众的关注,污染严重企业在城市失去了生存空间,继而逐渐转入农村。由于不具备配套的污染防治设施,工业垃圾在没有处理的情况下直接排往环境,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便成为一个个新的污染源,不断降低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此外,当前城乡贫富差距不断扩大,部分村民为了快速改善生活状况,同意将未无害化处理的城市工业垃圾运送到农村堆放,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

(2)农业资源紧缺,水土流失严重

我国各类生物资源虽然总量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有限,随着近些年农村掠夺式的资源开发,耕地、草原、森林等资源面积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可利用农业资源日益紧缺。由于滥砍滥伐、过度放牧等行为,致使我国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质量下降。

2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影响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1)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制约了农业生产,危害农民身体健康

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破坏严重,森林滥砍滥伐、草场过度放牧等加剧了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可利用土地不断减少,土地肥力和涵养不断降低,造成林木、粮食减产,畜牧业发展受阻,给农业带来巨大损失。水作为生命之源,是农业生产命脉,特别对北方农村来说,水资源原本匮乏,农业用水短缺,水体污染不但会引起农作物中毒,降低农产品质量甚至使之失去应有价值,还会造成水体生产能力下降、鱼虾绝迹,给渔业带来损失;更重要的是会造成农村饮水问题,影响群众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

(2)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农村优势资源开发的障碍

山清水秀、空气清新这些用来形容农村环境的词语,反映了人们对昔日农村生态环境的认同,这些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可以使农民生产出优质农产品,发展旅游业,为快节奏的城市民众提供休闲、餐饮娱乐场所,从而形成了农村独有的经济发展优势。然而,当前农村环境脏、乱、差已经成为无可争辩的事实,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使农村失去了快速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

(3)农村生态环境问题阻碍了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

农民要增加收入,就需要进行农业产业化生产,不断扩大农产品的产量和销路,增加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农产品的产量、质量与生产环境息息相关,没有洁净的环境,就无法生产出高质量的农产品。因为在严重污染的环境下,农作物根系在生长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污染物质,并使这些污染物在农作物中聚集,并最终通过食物链逐级传递,影响人类食品安全。也正因为如此,当今世界各国对农产品质量越来越重视,特别在国际贸易中,食品有害物质含量具有非常严格的要求。由于我国农民生产中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和严重的农村环境污染,我国农产品因质量不高而被其他国家拒之门外,造成了农民经济损失,影响了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

3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大力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村民环境保护意识

分析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看出,农村出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很大程度上源于农民科学知识水平低下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欠缺,他们往往选择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近期经济收入的增长,例如,引进被城市环境淘汰的高污染企业,随意倾倒生活垃圾,不科学使用化肥、农药等等。要切实改变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减轻环境压力,就需要大力做好教育工作,通过宣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开展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的环境宣传活动,切实提升农村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广大群众和基层领导干部都能深刻认识到农村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及带来的一系列危害,让环境保护真正深入农村,使他们都能从自我做起,以绿色生活方式,营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新农村。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要改变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从根本上缓解农村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需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在农业经济方面,加大农业科学技术的运用和实施,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如使用科学浇灌,提高灌溉效果和水资源利用率;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提升农产品品质;科学养殖,建设标准化的养殖场,推广精量施肥技术,减少畜禽产品中可能的有害物残留,改变忽视品质单纯追求数量增长的现状,为公众提供安全、优质的绿色畜禽产品。以沼气利用为基础,实现人畜粪便、生活垃圾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农村环境。工业经济方面,合理制定乡镇企业发展规划,鼓励低污染企业的发展,积极开展污染治理,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积极发展循环性生产工艺,促进乡镇企业走高效、优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篇9

生态环境是一种关系到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复合型生态体系,从广义上来讲,具体包括水土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当今世界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具体是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各种污染和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气候变暖和异常以至于最终危害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破坏了全球的生态平衡系统。

1 我国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同时面临着两大类的环境问题: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情况十分严峻。我国污染物年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一,生态环境的污染已经在无形中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这样的现状已经给我们拉响了警钟。具体说来,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和原因。

1.1生态环境资源的不合理开发

由于开发、开采等活动取向单一,例如林地的开发利用常常过于集中在个别有限的区域,这样的开发利用是固定于一个较小的范围以内的,一方面造成对生态环境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同时也导致大量丰富的生物资源未被合理开发利用。类似这种“重点”突击、管理松散的开发利用方式情况普遍,既影响到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还引发了生态环境的一系列问题。

1.2未能彻底实施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措施

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物质需求品的产量也飞速提升,然而事后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的举措却极为滞后,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在中国频频上演。生产单位的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的基本社会功能与职责一再被利益追求者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污染防治基本上未能得到科学的规划和实施。同时,生态环境系统的自然净化等能力也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研究,生产部门不能真正做到生态环保的生产作业方式,以“自然界内部的方式”来化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1.3市场机制的消极导向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

以急功近利为导向的市场经济存在诸多弊端,在利益的驱使下,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同时,政府部门在地方经济发展的趋向上容易产生片面的经济决策,往往偏向于经济的短期利益而忽视了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建设。这就使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走入了“死胡同”: 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依旧长期存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贯彻就显得华而不实。

1.4缺乏高度统一的生态管理体系

目前,社会各界响应“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号召,纷纷出台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从政府到企业,从单位到个人,生态管理的理念参差不齐。这就导致了我国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杂乱无章,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同地域各自为政,可持续发展的治理流程缺少强有力的有效的质量监测和行为监控。从管理层面来讲,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管理缺乏应有的规范和准则,政府和民间的环保部门、协会没有统一思想和规范,容易形成生态管理过程中的种种弊端。

2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生态环境的现状已经十分严峻,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管理的规范和统一势在必行。生态环境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应从现有的环境现状入手,要有系统的思维观念,从整体上把握生态管理的可持续性,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生态环境管理。总之,实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管理具有以下几点重要的意义。

2.1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管理的战略意义

城市的发展和环境问题息息相关。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城市中的生态环境却日益恶化。城市是我国主要的经济基础,而城市的生态环境污染也不断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升,是整个城市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急迫的战略问题。因此,进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管理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它是城市发展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者共赢的重要基础,是当下我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2.2对生态环境进行可持续发展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崭新理念。对生态环境进行高效、科学的管理,以达到可持续的、自然系统的生态发展,同时也是发展社会经济的一大保障。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对构建和谐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3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管理是环境安全的重要保障

环境安全主要是指人工劳动环境的安全,以及国家安全领域、军事活动领域的关于生态失衡、资源破坏和疾病入侵等一系列的“生化危机”。目前,众多国家已经逐渐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对国家安全和国民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对生态环境的管理可以从源头上检测和防范生态环境安全的问题,同样也是各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4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管理是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生态文明是指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关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思想,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管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重视生态文明、运用生态文化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篇10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和农村发展的桎梏,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不仅影响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还关系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于长期以来,过于追求经济的发展和GDP的总量,我国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亦是如此。农村环境在长期的滥砍滥伐,和家庭作坊式的微小企业过量排放的影响下,已经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如果不立即纠正长期以来对环境的错误作法,未来农村的环境或将无法挽回。在可持续发展的视域下,农村环境面临的诸多问题必须根据我国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坚持生态环境建设的路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定定义有两层涵义:第一,是需要,生存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第二,是限制,对当前需要和后代需要的限制,限制人类对环境和资源的不合理使用甚至破坏,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持续发展的能力。

1 我国农村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生产逐渐向农村转移,农村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给农村经济带来了活力,增加了农民收入。但农村乡镇企业或企业在农村建立工厂的特点是,规模小、能耗大、污染高、技术含量低,因此给农村环境带来较大影响。近年来,在农村越来越多地开办各种水泥厂、建材厂、铸造厂等,固体废弃物和废水、废气大量排放,给农村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一些企业甚至将有毒的重金属废水采用深挖地下井的方式直接向地下排放,造成了许多地区地下水体污染,给当地的老百姓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近年来我国河北、江浙一带频频出现癌症村,许多都是因为当地的企业向地下排放重金属污水所致。

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农药污染、塑料污染和家禽家畜污染以及农村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污染等。此外农作物污染、产品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归根于我国的农村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自然资源的枯竭以及化学物品在现在农业中的过度使用。农村固体废弃物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随处可见,这些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了:塑料、废旧电池、快餐盒、啤酒瓶、农药瓶等等[1]。农村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是由于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过度使用引起的。化学、化学品的过度使用同时也引起了农村土壤环境铯污染。废水、废渣、废气“工业三废”导致了我国土地沙漠化与荒漠化的加剧,使农村生态环境污染进一步恶化。空气质量下降、水污染严重、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是农村伴随着经济发展普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耕地水土流失、农药化肥的滥用导致的污染、农业生产用塑料、农村垃圾燃烧、生活垃圾及农村工厂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造成的污染等问题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呈现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归纳为生态环境和环境污染两大问题,水土流失、外来物种入侵及湿地减少归结为生态环境问题,而农药化肥的滥用导致的污染、农业生产用塑料、农村垃圾燃烧、生活垃圾及农村工厂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造成的污染归结为环境污染[2]。

2 可持续发展视域下农村环境治理的对策

2.1 提高我国农民的环保意识

意识决定行动,在当前我国农村面临诸多环境问题的背景下,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路径,持续改善农村环境,首先应当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环境意识。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和城市一体化的进程也不断推进,许多农村地区的生活已经接近或达到了小康水平。但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的农民由于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环境保护意识较差。许多农民为了眼前的利益,不惜滥砍滥伐,将山上的树木砍伐去卖,从而可能导致山体滑坡或水土流失;一些农民见河里的沙子能够卖钱,于是使用大型挖掘机等设备在河中大量采砂,从而导致了河流改道、农田损毁、村庄被淹。此外由于滥砍滥伐导致的土地荒漠化,以及在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农药化肥,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体污染等环境污染和土壤土质下降的情况十分严重。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通过讲解、宣传让农民意识到环境一旦被破坏、生态一旦失衡对农村造成的灾难性影响,从而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是农村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2.2 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管理

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路径,做好农村环境治理工作,重点是搞好水污染的治理。农村的饮水大多依赖地下水或水井,因此必须防止农村的乡镇企业随意排放污水、严禁向地下水中排放污水。同时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当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防止过量使用农资对水体造成污染,人畜粪便等废弃物不随意往水体中排放。对于随意排放污水的企业或个人,乡镇或村委会应当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一经查处必严肃处理,对排污治污不达标的企业要坚决关停,不能因为当前的蝇头小利,祸害子孙赖以生存的环境。

2.3 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在农村的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优化农村的经济产业结构。对于农村工业化中的耗能企业的污染环境的企业应当及时关停或调整,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对于污染小、生态效益高的农村新兴企业应当加大扶持力度和引进力度。合理开发农村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旅游观光、风能、太阳能等新兴产业和绿色产业,从源头上对农村的环境进行保护。此外政府应当引导农村合理规划农业生产结构,发展绿色种植和有机种植,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保持环境的友好发展[3]。

3 结语

总之,我国农村经济和农村产业结构应当及时调整,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应当提高环保意识,大力治理环境污染,使我国农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5-0245-01

植被在河流治理与生态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和研究内容越来越多,并且研究范围也越来越广。进行有植被的河渠水流问题研究,不仅有利于推动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发展,而且能够为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提供相应的依据支持,对于推进生态环境的合理发展与进步,有着积极作用和意义。从另一方面来讲,植被与河流是生态环境中两个比较敏感的词语,对于植被与河流问题以及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分析,也是人们一直关注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对于现阶段植被与河流问题研究成果的总结分析,有利于后人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索,从而推动生态环境问题的改善和发展。

一、有植被的河渠水流问题研究价值意义与作用分析

在生态环境领域中,河渠水滩是植物生长的重要环境与场所之一。通常情况下,河滩植物不仅有利于增加河渠水流的阻挡面积,提升河渠表面的粗糙程度,从而降低水流对于河渠的冲刷作用,同样河渠植被也是进行河渠岸堤以及河滩水土进行保护实现的重要工具。因此,河渠植被在河渠生态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严重化,导致生态环境矛盾越来越严重,为了环节生态环境与资源之间的这种突出矛盾,在进行一些生态环境问题治理,越来越重视对于水流与植被作用的研究,以通过在河渠水道或者是河滩地区进行植被的人工栽种,来增强植被在河渠水流中的作用和影响,减少河渠水流导致的水土流失问题。

进行有植被的河渠水流问题研究与分析,能够对于这种特殊情况与环境下的河渠水流特征进行掌握和了解,以更好的进行河渠水流治理,保护河渠生态环境平衡发展,同时还有利于对于河渠水流情况进行及时准确和有效的统计预报,实现河渠生态资源的综合有效利用。此外,进行有植被河渠水流问题的研究,还有利于为河渠治理规划设计以及水利工程的建设进行准确有效的数据支撑,具有非常重要和显著突出的作用价值与理论意义。

二、有植被的河渠水流问题研究现状与成果分析

1、有植被的河渠水流问题研究的提出

在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分析中,进行有植被的河渠水流问题研究,由于该研究项目中所存在的问题是一个相对比较特殊并且较为复杂的问题,不仅有植被作用这一局限影响,而且植被作用下的水流特性比较复杂,因此在进行这一问题项目研究和关注的学者专家相对较少。其中,最早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的八十年代,这一时期进行有植被河渠水流问题研究的学者,主要是结合生态环境问题现状以及实际的治理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实施,以使人们能够对于有植被的河渠水流问题以及这种特殊环境作用下的水流特征进行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通常情况下,在有植被的河渠环境中,由于河渠植被对于水流具有一定的阻止作用,并且这种阻止作用受到河渠河道的形状以及河流水位、水流量大小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结合河渠河道的实际情况,同时根据河渠水流的紊动特征,对于河渠植被对于水流的阻止作用进行分析论述,以为河渠治理和施工建设提供依据。此外,在进行有植被的河渠水流问题研究中,对于河渠植被对于水流的阻止作用大小分析,还需要结合河渠植被的种类以及植被本身的韧性大小、植被密度和形状等因素,对于河渠水流的阻止作用进行计算分析。根据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在进行有植被的河渠水流问题研究中,主要就是对于河渠植被的分布特征以及河渠植被对于水流的作用影响进行研究分析。

2、有植被的河渠水流问题研究现状与成果分析

结合现阶段国内外对于有植被的河渠水流问题研究情况,根据其研究成果,从河渠植被分布特征以及对于水流的作用影响上,主要将有植被河渠水流问题研究划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是河渠水道属于复式断面结构,在河渠水道的滩地分布有植被,则需要对于河渠植被的分布特征以及植被对于水流的作用影响研究和分析。在这一问题研究中,像黄本胜以及Stephen、Pasche和Rouve、杨克君、Noat等人的研究成果最具代表性。其中,以黄本胜为主的研究人员主要进行了关于河滩种树对于行洪影响的研究分析,在研究中主要结合我国珠江三角洲地河滩种树的实际情况,通过多个问题的提出以及反复实验论证,在河滩种树的漫滩水流滩槽之间相互作用物理机理方面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并且提出了河滩种树对行洪影响的模型设计原则,最终通过实验分析得出河滩种树对于行洪影响的程度计算方法,对于植被河流研究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意义。其次,在以Stephen为代表的研究人员中,对于复式断面滩地有植被的河渠水流问题研究中,主要引用了Wark等人的复式断面河流渠道的单宽流量计算公式,同时借用涡粘系数模型进行复式断面滩地有植被的河渠水流问题研究模型建立,并通过Colebrook-White方程式进行水流问题中的阻力系数值计算确定,最终实现了对于复式断面滩地有植被的河渠水流问题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下(1)所示,分别为复式断面河流渠道的单宽流量计算公式、涡粘系数模型和Colebrook-White方程。上示公式中,复式断面河流渠道的单宽流量计算公式中,D表示的是河渠水深情况,S表示的是河渠道的底坡,表示的是阻力系数值,DS则表示与河渠水道横纵坡面相关的剪应力系数,可以通过相关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求出,表示的是与河渠道进行垂直的坐标方向,ε表示的是涡粘系数。而在涡粘系数模型中U表示的是摩阻流速,NEV表示的是无量纲粘性系数,通常情况下在实际计算中的取值为0.16。最后,在Colebrook-White方程中,表示的是无量纲参数,表示的是反应河渠横断面形状的无量纲参数,R表示湿周,表示的是粗糙程度。

其次,是河渠水道是一种单一断面的结构形式,而在河槽的一侧或者是河槽两侧分布有植被,则需要对于河渠植被的分布特征以及植被对于水流的作用分析;最后,在河渠水道的整个床面上分布有植被,则需要对于河渠植被分布特征以及对于水流的作用影响进行研究分析。这两中类型研究成果分别以CHEN Fei-yomg以及时钟等人最具代表性。

三、结束语

总之,在有植被的河渠水流问题研究中,河渠植被对于水流的作用影响主要受到河渠横断面的形状以及植被密度、分布形式、大小等因素的制约和限制,目前在有植被的河渠水流问题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对于今后的研究进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但仍需结合需求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