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9 09:49:1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地理教资知识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CDIO的来源及国内现状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它是2000年起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联合瑞典查尔姆斯技术学院、瑞典林克平大学和瑞典皇家技术学院,四所前沿的工程大学共同开发的一个新型工程教育模型。CDIO是英文单词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的缩写 ,注重培养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
我国第一个全面应用CDIO的学校——汕头大学从2005 年起,即开始学习研讨CDIO 工程教育模式并加以实施,目前已取得明显的效果,CDIO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得到推广。2007 年 11 月教育部组织召开了“2007年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论坛”和 “CDIO 国际合作组织会议”两个大型会议,来自国内外40 多所高校的专家和学者,对当前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反响强烈,形成了在全国范围内大力进行工程教育改革的共识。2008年4月,“CDIO工程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组”成立,旨在研究、借鉴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和做法;通过对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情况进行深入调研,指导有关院校开展CDIO试点工作;另外,还负责组织开展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研讨与交流活动。目前全国共计已有39所高校在开展CDIO试点工作,其中2008年确定了18所,2010年确定了21所,这种规模还在继续扩大。
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迅猛,以“就业为导向”“实境耦合”“教学做一体化”“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能力本位”“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资源库建设”等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与实施,充分说明高职院校在CDIO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目前已有多所高职院校的部分专业入围CDIO工程教育改革试点。
二、课程原有教学模式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电子产品生产工艺”课程作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核心专业课程之一,示范院校建设期间,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条件等方面进行了大力地改革,取得了很多成效,2009年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课程经过几年的运行,有些问题逐渐凸现出来,亟待改进。
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创新型的部分仍偏少
课程三个主要项目中,除“手工焊接导线造型设计”项目,能调动一些学生创造性思维外,其余两个项目:“小型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与“SMT产品装配与调试”,基本上都是要求学生购买相应的收音机、万用表、小音箱等电子产品套件,根据说明书或操作指导书完成产品的装配、焊接和调试过程。虽然学生在此过程中,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一定提高,也有助于部分理论知识的理解,但从整体看来,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帮助不大,学生对一个电子产品从设计、采购、制造等一系列工艺流程理解得不够透彻。
2.学科知识的连贯性、紧密性方面体现不足
元器件的识别与检验部分在“电路基础”课程中一般均有介绍,但当在工艺课程中再次提到时,我们会发现学生基本上已遗忘殆尽了。而对于学生要组装的那些套件来说,电路原理的分析通常不是工艺课程的重点。这样,似乎课程间知识脱节比较严重,导致学生觉得学这些课程没有用处。究其原因,仍是学科体系的设置存在问题,没有将各门课程通过案例、项目等有机联系起来。
3.学生团队意识较弱
综观工艺课程中各个项目,虽然也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了分组,如:工艺文件的编制项目,但效果不明显,仍有部分学生存在消极应付的思想,没有在团队中发挥实际作用。
三、借鉴CDIO模式对课程进行改革
以课程中“电子小制作”项目为例,介绍CDIO模式的探索与实施。由于是初步尝试,对产品的复杂程度、技术含量等不做太过具体的要求,给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去发挥。
1.构思(Conceive)
给出项目任务: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不局限于本课程),完成一个中小型电子产品的设计、制作和调试,严禁直接购买套件组装。
根据任务目标,将学生以3~4人分为一组(也可自由组合),组成一个团队,要求学生做好人员分工。在这个阶段,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会主动通过查阅资料、产品调研、小组研讨等方式确定方案,进行产品功能分析和初步结构设计。
2.设计(Design)
针对确定好的方案,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电路结构设计、程序设计,实现方案选择。如有的团队要完成一个单片机控制的电子时钟或模拟电梯的制作,在这一阶段,需要画出电路原理图,进行各功能模块程序设计,还要确定好硬件电路制作方案,选择好元器件和材料,对电路板制作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
3.实现(Implement)
各团队根据设计方案,自行购买元器件和材料,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产品的制作和调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既要强调团队成员各司其职,也要求每个学生熟悉整个项目流程和原理,使学生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4.运作(Operate)
通过项目考核的方式实现。要求每个团队派出代表,对本组产品的功能、实现方法以及人员的分工合作等情况进行阐述,本组其他同学可作补充,其余同学可随时提出疑问,达到交叉学习的目的。最后的考核结果由学生自评,小组间互评和教师总评共同决定。
四、改革所取得的成效
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长期以来,中职学校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互相独立、互相脱节的现象。中职学校着力培养的是掌握专业技能的实用型技能人才,通过学习,学生既能掌握理论原理又能熟练实践操作,理实一体教学实训可达到这两个目的。在实践中,它有效培育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增强动手能力、提高专业技能。为此,笔者学校对中职实训基地电工电子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
一、理实一体教学概述
理实一体教学,就是将理论与实践进行融合的教学,以技能训练为中心,组织教学模块,将涉及的理论知识配制成传授要点,配备一位教师同时担任理论教学和实训指导,目的是让学生同步进行“学中做,做中学”。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操作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知识与技能掌握更加牢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体现能力为主的中职教育特点。这种教学模式的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很好地解决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脱节问题,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让学生“动”起来,在实践操作中掌握理论,在理论学习中提升技能。理实一体教学模式能够适应中职学生“求知识,求技能”需求,成为培养技能型人才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二、理实一体教学探究与实践的基本思路
笔者学校以实训基地项目建成为契机,整合现有教学资源,采用理实一体教学,以技能培养为中心,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理论与实训有机结合。对以传授操作技能为主的实训课,多以采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的形式开展,通过演示、讨论、指导、实践操作、交流及开展多元评价等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实施“做中教,做中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
笔者以“时间继电器自动控制Y-降压启动电路的安装”为例,探究应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法进行理实一体教学。总体上看,教学环节主要包括组织教学、布置任务、计划决策、任务实施、成果分享、学习评价等几个环节,教学内容组成采用理实一体任务驱动。
1.组织教学
(1)检查场地的电气、消防、卫生等情况应符合安全要求。
(2)检查出勤情况,穿工作服、带胸工号牌情况。
(3)检查所使用工具、器材,不得存在损坏或安全方面的缺陷。
(4)对学生分组,推荐小组长。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学生自检与互检,教师点评完成组织教学。目的是增强学生安全用电意识,促进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
2.布置任务
教师讲授,任务,提供信息;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收集信息。
(1)认知实训电路。
(2)安装实训电路。
(3)测试实训电路。
教师引入主题,学生观察思考。避免学习过程的盲目性。
3.计划决策
师生交流讨论,拟定实施步骤。教师借助点播微视频着重讲解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4.任务实施
(1)认知实训电路。课件展示:时间继电器自动控制Y-降压启动电路原理图,并用动画演示工作原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一理论知识。
通过引导学生认知电路图,让学生在动手安装前对所安装电路的结构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2)安装实训电路。学生对元器件检测完毕后,根据要求及已有的实践经验,按电路图进行板前明线布线。同时课件展示。教法采用指导法,学法采用理实一体的实践操作法和交流讨论法。学生自行根据安装工艺要求进行安装,遇到问题时学生相互讨论解决,教师参与指导并检查学生操作情况。穿行多元评价,对学生的规范操作及时评价和肯定。这样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学会安装时间继电器自动控制Y-降压启动电路,提高识图能力和操作技能。
(3)测试实训电路。首先用课件展示电路功能,让学生观察电动机在Y和接法时接触器的吸合情况;再对实训电路通电效验。
测试实训电路时,教师先提问学生:主电路检查方法及控制电路的检查方法?然后静态检查线路的正确性,最后观察电路通电运行效果,通电效验必须有指导教师在现场监护。在巡视指导中教师要注意发现实训中能应用理论指导实践的同学,及时鼓励引导,及时推广有创意、学得快、操作好、注重安全等方面的典型,以点带面,激发学生的实训热情。
测试与排故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请小组内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指导未完成的同学。分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5.成果分享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评选优胜组。并让优胜组操作演示,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分享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提取有用的信息。教师还要准确地发现、指出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引导学生探究,从原理入手,从实际情况入手,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既要肯定成绩,又要指出不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挖掘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特性,鼓励个性化发展。
6.学习评价
对评价表中的自己评价与小组评价栏目,由学生自我分析总结,独立完成,教师完成教师评价栏目。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评价,找到不足,提高职业能力。教师通过点评部分学生成果,鼓励优胜,纠正错误。最后教师要进行关键性的总结与提升,帮助学生把实践经验进一步提高,形成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让理论与实训有机结合。
三、实施理实一体教学的要素条件
1.师资队伍是基础
理实一体教学需要一流的师资,笔者学校致力于建设一支既有理论教学能力,又具备实践指导能力的“双师型”专业化教师队伍。笔者学校对新教师,特别是理论教师除了让实训老教师传、帮、带外,还利用寒暑假组织到工厂顶岗实践,以弥补其操作技能的不足;对实训指导教师组织参加自学考试、网络教育,以提高其理论水平;对专业教师组织其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并鼓励其参加本专业各类技能竞赛,促其成长;同时利用进修和在职培训的方法,鼓励和组织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提高一体化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使学校拥有一支能胜任本专业一体化教学任务的师资队伍。
2.教学环境是保障
教学环境是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的保障。按照一体化教学的要求,笔者学校建设相对完善的实训设备、良好的实训条件并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相适应的校内实训基地。为了满足一体化教学,专门配备了一体化教学教室,在实训装置上做到一人或者两人一台。目前笔者学校能完成理论和实训环节的一体化教室有:照明电路安装实训室、电力拖动实训室、电工电子实训室、PLC实训室等。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实训操作,有利于培养技能型人才。
3.专家指导是引领
课程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理实一体,所以专家的指导很重要。特别是课改初期,聘请课改专家指导课程开发,一起策划课改方案。笔者学校聘请福州市名师方张龙等职教专家给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定期对课程改革成果进行阶段性评价;还通过与兄弟学校交流、借鉴来提高笔者所在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
四、实施理实一体教学的体会与思考
1.实训室管理及教师工作量的问题
推行理实一体教学后,实训室的利用率大大提升了,但同时也伴随着实训耗材、实训工具及器材损坏、实训室管理员工作量增大、教师工作量增大等问题。
由于电工电子技能在操作过程中需要使用到导线、电子元器件、电子线路板等相关的耗材,由于加大实训力度,实训的耗材成本无形当中大大增加。据统计,笔者学校在实施教学改革后,实训耗材成本支出与上一年度相比增长了约78%。同时由于练习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旋、拧等动作,实训工具、实验仪器等难免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维修、添置实训工具及仪器的成本也不断增加。
另外,由于实训课程的增多,实训室管理员的工作量也大大增加,管理难度提高了,实训室卫生保洁等问题也日益突显。教师需增加课前准备及课后整理,无形当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以上这些问题无形中会影响实训教学的实施,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此,政府应当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增加职业教育实训耗材经费的划拨,增加实训指导教师的编制,以逐步改善职业教育经费与人力问题。
2.培养了尖子学生带动全体学生
推行理实一体教学后,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找到了学习方法,成绩明显提高。笔者学校涌现出一批对电工电子有浓烈兴趣的学生,课堂的教学已无法满足他们对电工电子知识的探求。为此,笔者学校电工电子教研组特别筹建了学生电工电子工作室,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引导。在此思想指导下,笔者学校学生成立了“TC.KV学生工作室”,集合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学生,积极参与电工电子综合实训。至成立以来,该工作室在学校电工电子专业组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产品研发与设计、智能家居、新能源开发、电子制作、设备维护与维修、PCB制板等项目。制作了10余件具有一定应用意义的作品,并与县内其他中学学生进行电子技能竞赛,扩大了笔者学校的影响力,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是学生电工电子学习的有益补充。
近三年来,笔者学校学生参加市赛获奖比例连年攀升,得益于推行理实一体教学。在理实一体教学中完成基本教学任务,传授了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同时培养了尖子学生,还让他们成为“小老师”,带动了全体学生的技能水平提升,为该专业竞赛准备了梯队选手。
参考文献:
传统的高中地理课,主要以教师的讲述为主,讲述法是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方法,讲述法教学指的是教师通过不断讲解知识,使学生自主学习。但是讲述法教学中,教师处在高高在上的支配地位,而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对等,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学习,经常采用高压政策,让学生学习地理,因为这样的原因导致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不高,教师达不到理想的教学目的,根据文科本身具备的特性,教师对地理教学的认识不够深刻,主要是为学生划重点,划知识点,学生学习全靠死记硬背。没有独立思考。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牢固,学习的效率不高。
高中的地理课和其他的文科课程相比,是有些难度的,高中的地理学科相对于其他的文科学科来讲,高中的地理学科综合性比较强,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教师应该对高中地理课进行调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每天只是机械的讲授课程,遵循课本的原则,根据课本知识,和教育局最新下达的讲课目标讲课,不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地理知识的灵活运用。这就导致学生学的知识太生硬,不会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
传统教学模式是由教师主导课堂,学生缺乏主动性,只把地理学科当成得到高分的工具,以至于对于地理课的兴趣缺失。同时,教师主导课堂最大的弊病就是教师的疲惫感较大,同时学生可能还不能完全的理解知识点,这是一个两败俱伤的结果。
三、对高中地理课教学的建议
1.增加高中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高中地理课是一门比较枯燥困难的学科,尤其是高中的自然地理,难度极大,学生想要学好自然地理是十分困难的,要想使学生能够学好自然地理,就要求教师能够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提高学习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兴趣是一个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师就要摆脱传统地理教学模式的束缚,笔者将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采用讨论式教学法。高中时期的学生,正在形成独立的思想,根据这一时期学生的显著特点,采用讨论式教学法,会使学生的语言能力有显著的提高,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会提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学习效率得到提高,能够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2)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能使两个人相互理解,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负责教书,学生负责学习,两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沟通问题,教师一直处在高高在上的地位,而学生处在被支配的地位,两者之间的阶级性,造成二者沟通十分困难,这就使教师之间互相不理解,学生不了解教师授课的辛苦,教师不理解学生学习的辛劳。所以,教师一定要和学生互相交流,使教师和学生相互理解。
(3)提出问题,共同学习。问题是引起学生思考专研的主要途径,只有问题才能够让学生专研,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所以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进步的过程。
2.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好的环境能使学生的身心愉悦,从而使学习事半功倍,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教师应该采用新型的教学法,从而使学生更加的热爱学习,不应要求学生对地理教学死记硬背。传统的地理课堂对学生的要求极为严厉,要求学生上课遵守纪律,这就导致了学生上课时太死板,课堂没有生命力。因此,教师一定要创造一个有活力的课堂,从而使教学效率得以提高。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不应该处在支配者的地位,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调节课堂的时间。众所周知,高中地理每堂课的时间是45分钟,但教师要讲授的知识比较多,这就造成了一个现象,教师一直在讲,学生一直在听课,做笔记,学生不管对这个知识点懂不懂,都要紧紧的跟着教师的速度,在教学中,经常会碰到一个现象,那就是教师在下课之前提出一个问题,学生还没有仔细思考呢,教师就匆忙的把答案说给学生。或者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留到课下去做,但是,一到下课时间,学生就把问题给忘了,这样的恶性循环造成的后果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要想提高高中地理教学,就要对高中地理课堂的时间进行调整。
4.从教师层面进行调整。教师的教学思想与当代的社会发展不成正比,这是导致高中地理课堂缺乏活力的主要原因,受应试教育的荼毒,教师的教学理念相对落后,因为教师教学理念的局限性,所以,导致高中地理教学的效率不高,因此,教师应该调整自己的观念,要能够跟上那个时代步伐,用新的理念去教导学生。
1绪论
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渐发展,各类技术在不断地影响着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逐渐促进了新型教育理念的诞生,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结合已经成为发展趋势,同时也是学者研究的重点领域。自从我国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后,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推进信息技术和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为学生和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有效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特点。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大多数有资历的教师会靠教学图表这种传统的他们认为能够带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但是如今已不能满足对现代化社会性人才的培养要求,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于地理课堂教学倍受期待。GIS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即采集编辑、存储管理、处理分析、传输地理数据,以多种形式输出数据和图形产品,为地理研究和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境外将GIS应用于地理教育首先是从欧美地区发展起来的,如美国,加拿大,德国和日本等起步较早,GIS软件辅助地理教学的案例和应用也较多,一些国家和地区甚至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GIS教学体制。1994年,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生活化的地理》中明确指出“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是地理教学的工具和主题之一,可以通过GIS来获得更多的地理资料,利用GIS掌握更多的地理技能和知识。美国的Audet和Abegg提出,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地理课堂教学时,在资料分析方面(特别是在空间认知和地形图读图能力方面)能发挥很好的作用。香港教育局规定从2009年起,香港中学教育将引入GIS知识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1999年台湾教育部颁布的《高级中学选修科目地理课程标准》中规定从2001年开始,GIS内容将被纳入高三上学期地理选修课程。2003年,我国的新课标要求把GIS整合到中学地理教学当中,随后,全国各地利用GIS辅助地理教学和开设选修课活动显著增多,GIS相关内容在相应的各版本新教材也都加大了比重,并且GIS的相关试题在近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中也多次出现。由此可见,GIS在我国中学地理教育中的地位正逐步提升。GIS能将地理事物的空间和属性信息结合实现数据的可视化,这使地理教学过程中有效地使用地理数据、图表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因此,在我国中学地理教育中对GIS这一新型技术的普及与推进已经迫在眉睫。
2GIS在地理教学中的功能和优势
传统的地理教学是板书式,填鸭式的,大多时候教师使用教材,利用板书或者板图板画来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也是被动地、机械地、乏味的,教师偶尔会使用一下多媒体,投影仪或Flash等计算机手段来辅助教学使所学地理知识更加直观且更具趣味性,从而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在传统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时常会遇到课本内容陈旧、地理知识过时、某些地理思想无法用言语或者常规表达方式来讲解清楚等问题。针对传统的地理教学的弊端,GIS是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其具有能够存储、处理海量的地理数据并且兼具空间分析、模拟等功能,它是表达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与属性的有效的手段,也是最适宜的现代教育技术方法。
2.1GIS的功能及应用优势
2.1.1GIS电子地图功能
地理教学中,地图是地理学的语言,传统的教学挂图通常具有地理要素较多、专题不够清晰、不易被保存、不易携带等缺点,而地理信息软件具有非常强大的制图功能,可以制作各种形式的专题地图,从而以更广阔地角度、更科学的方法来认识世界。因此,它与传统的纸质地图相比有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通过利用GIS软件的地图的放大缩小、漫游功能使我们查看不同详细程度的地图数据。另外,通过利用GIS软件对电子地图图层的操作,能清晰地显示地理信息,展示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状态,地理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等。以电子地图的方式展现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形态,从而实现地理事物可视化,可以实现辅助讲授特定教学内容。
2.1.2GIS地形分析功能
在我国中学地理教学中,明确要求学生要懂得等高线弯曲、疏密状况在地理中代表的意义,以及通过分析等高线的形态在地图上分析出地形高低起伏、坡度陡缓和地形种类。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认识山体地形的概念都是通过平面纸质地图中的等高线来实现的,深入理解这些知识是非常困难的,平面地图缺乏山体地形的直观可视化表达。而在GIS中,利用矢量化技术对等高线图矢量化并赋于高程值,然后利用GIS三维分析功能生成相应的数字高程模型,并利用三维可视化表达方法展示山体,从而使学生能直观地观察山峰、山谷山脊、鞍部、陡崖等多种地形。还可以在数字高程模型基础上,叠加相应的遥感影像数据或者矢量数据,实现三维数据融合,则可使山体表现得更加生动形象。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可加深学生对地形特征的认识。
2.1.3GIS空间分析功能
空间分析功能是GIS技术的核心功能,是GIS有别于其他空间数据软件的主要标志之一。它拥有如缓冲区分析功能、三维分析功能、叠加分析功能、空间插值分析、网络分析功能等空间分析功能,在地理学的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空间分析能够使隐藏在地理事物的特性直观表现在学生眼前,通过这种手段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同时也能使学生更好地消化和巩固学习到的地理知识。
2.1.4GIS三维动态模拟功能
利用GIS技术可以对多时相、异源异构的数据实现空间模拟,如对高中地理教材中地球的运动、天体运动、地壳的变动,褶皱、断裂的形成以及大气环流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洋流的移动等知识进行三维动态模拟。利用GIS技术将动态的自然演化过程设计成三维动画的形式,就能使复杂的地理演化过程一目了然。学生经过自己的观察分析就能够很轻松地理解和掌握复杂抽象的知识点。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能直观地理解知识,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达到其它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理想效果。
2.2GIS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将GIS技术用于地理教学,其优势为:(1)可操作性强、交互性强、自主性强,这对于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促进教学模式、方法的变革以及对提高学生的创造力都起着非常大的作用。(2)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不仅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还能充分深刻的掌握知识点,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度记忆。(3)动态模拟和虚拟现实可以将属性数据、矢量数据、影像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高度融合,以真三维形式向学生展示无法实地考察空间环境、地理事物演化过程,并将抽象地理知识具体化,动态化,这样有助于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同时将这些数据处理融合是一个复杂的分工协作的过程,这样还能提高学生协作能力,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3我国GIS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存在的障碍及措施建议
3.1我国GIS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存在的障碍
当前,我国己经具备了在中学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开展地理教育的环境,但是与发达国家的中学GIS教育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笔者认为可以归纳以下几点:
3.1.1针对GIS辅助中学地理教学的理论研究有待完善
GIS传入我国是20世纪80年代末,相对发达国家较晚,而目前中学一线地理教师参与GIS教育研究较少,而且着重对GIS某一方面技术内容进行辅助地理教学的探讨缺乏,对GIS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具体手段、应用模式、应用理论等方面的缺乏深入的系统的研究和探讨。
3.1.2GIS教学平台的研发滞后、应用面不够宽
随着技术的发展,GIS软件功能是越来越强大,但是,GIS软件专业性太强,功能强大而繁杂,对中学地理教师及学生而言,操作性要求较高,界面大多是外文界面,对GIS的应用存在较大障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则极易出现“地理课”变成“上机课”、“外文课”的局面。如何研发更好的地理信息系统教学平台来辅助地理教学;这是中学地理教学需要努力研究的重要一个重要方向。
3.1.3师资短缺问题
GIS发展到今天,专业GIS软件已经较多,但这些软件过于专业化,功能比较复杂,软件使用要求较高,掌握这些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地理教师来说比较困难,学校又缺乏对教师进行GIS专业技术培训,这使得很多教师没有能力使用GIS专业软件。另外,高校师范地理教育专业开设GIS课程也是近几年才开展的,并且大部分师范院校在开设GIS课程时,并且重理论轻实践,仅仅进行理论学习和单纯的技术训练,未能根据中学教学特点来讲授GIS课程。刚从高校毕业的师范生,很少能将GIS技术很好地应用到地理教学中,同时中学中GIS相关的教学资源缺乏,愿意去研究的教师人数更是微乎其微。
3.1.4GIS数据资源问题
由于专业的GIS数据价格昂贵,适用于中学地理的GIS教学资源严重缺乏,这是对我国地理信息系统教育传播的最大制约。GIS的强大功能是利用大量的空间数据做支持的,GIS的功能就是对地理数据进行管理、分析和应用。而教师只能通过网络获取免费且少量的教学数据资源,同时作为GIS主要数据源之一的遥感数据极少是免费的,这也是限制GIS在我国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推广及应用的原因之一。
3.1.5国内支持GIS辅助教学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有待改善
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也是制约我国GIS教育的原因之一,而由于学校的计算机教学课时偏少,特别是中学教育中,教师及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忽视导致学生计算机水平低下,专业GIS平台软件需要中学教师及学生有较高的计算机水平。另一方面,对于贫困地区的学校来说,教育资金的缺乏和教学思想陈旧也制约着我国地理信息系统教学环境的改善。
3.2我国GIS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的措施建议
针对上述我国GIS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存在的障碍,并依据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对信息技术改革的要求,笔者根据前人讨论意见和个人看法,提出以下几点措施建议:
3.2.1政府和教育部门加强推广GIS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用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在中学教育对GIS辅助中学地理教学的理论研究极少,适合中学地理教育的GIS平台不多,也没有适合的地理数据资源为GIS基础教育服务,中学地理教师也很少机会参加GIS培训。这些问题与我国教育部门没有推行统一的GIS基础教育计划有很大的联系。国内外的部分国家和地区对GIS应用于基础教学制定了长远的计划并投入大量的资金,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国完全可以借鉴国外的推行计划和经验,并根据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由教育主管部门、高等院校、GIS研究机构、中学地理教师共同协作,开展GIS的基础教育培训,以便推行GIS技术辅助中学地理教学。
3.2.2积极建设GIS辅助基础教学的教学资源库
GIS技术能够更好地辅助中学地理教学,教学资源是必不可少的-免费的地理数据资源、适用于中学地理教学的GIS教学平台、学校良好的GIS教学环境。目前,我国新课标已经将GIS教育增加到中学教学范畴之中,并且也在积极营造和创建相关教学环境。同时,我国中学的地理教材涉及GIS的技术大多是GIS相关的概念,编制适合我国教育实情和学生特点的GIS教材,研究和开发适合我国中学地理教学的GIS教育软件,也十分重要。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还要加快建设多媒体教室并配备地理教学的必要软件,为我国GIS辅助中学地理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
3.2.3加强在校地理专业师范生的GIS技能培训和在职教师的GIS技能的继续教育
教师资源也属于教学资源,教师在GIS应用于地理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由上述可知,我国严重缺乏能很好的将GIS技术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的教师,那么加强GIS辅助中学地理教学的技术的培训,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王才军.浅谈GIS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地理教育,2004(2):32.
[2]师忠涛.中学GIS教学辅助软件设计与案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3]杨洁.GIS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新课改已经实施几年了,在课堂教学中,能否把握好新课改的理念,我认为关键是要抓住四个字“以人为本”。我认为,“以人为本”就是要符合实际,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高三是学生最为关键的一年,也是学生最苦、最累的一年。学生整天生活在重复、枯燥、紧张的压力之下。因此,高三课堂教学更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新课改理念。在这里,我仅针对所任教的地理学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引导学生,整体把握
高三地理教学以复习为主,因此在复习每一节内容之前,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这一节的内容。在教师的引导和提示下,学生列出这节内容的提纲,并注明它们之间的各种关系。例如:在复习《地球的宇宙环境》之前,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天体和天体系统之间的联系;进而引出太阳系、地月系;引出太阳对地球的作用;最后引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地位。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在教学案上列出这一节的提纲,这样对这一节的内容就有了整体上的感官和把握。同时,学生在列出提纲以后,会有一种成就感,对这节课的内容就会有期待。这样下面再复习这一节内容的时候,学生头脑里就有了这一节的轮廓,同时也提高了学习兴趣,从而很快地将知识点联系起来。这样,复习课的效率和达成度就会比较高。所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是上复习课之前的重要铺垫,能够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二、帮助学生,总结归纳
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沿着观察、思维、理解、表达的过程,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去掌握概念。这样极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可以教会学生发现真理。当某一知识点复习结束以后,要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掌握解题思路,学会运用。例如:复习《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以后,让学生总结归纳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并且帮助学生分析如何运用。
1.自然因素(有利因素)
地形:地形为平原或三角洲,或地势低平或地形平坦开阔。
气候:是×气候,(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水源:临近水源(河流或冰川融水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土壤:是×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
2.人文因素(有利因素)
市场:该地区人口稠密或工矿业发达或城市较多,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交通:临近河或湖,水陆(海陆)交通便利或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
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工资低。
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
3.自然对农业的不利的区位因素
洪涝、干旱、台风、春季低温、寒潮等气象灾害;热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碱度偏高。
三、学生互动,前后联系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互动的前提。在交互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创新精神,从而使学生自我发展。因此,在每一章节复习结束以后,我都会让学生互动讨论:这一章节与前后章节或知识点存在哪些联系?然后由学生自主发言。例如:复习《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时,让学生前后联系,找出某一洪灾的案例,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以后,回答出了在《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这一节中,长江中游地区洪涝灾害严重。然后分析了长江中游地区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再将此知识点迁移到本节的学习当中,学生掌握效果较好。
四、师生互动,走进生活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新课改下,地理教学渗透环境教育是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体现。在教学中,教师要吃透教材内容,使学生深刻认识人与自然的深层联系,重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这是体现地理教学价值的重要途径。另外,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地理学是一门主要以自然环境及人类社会为对象,研究它们关系的学科,综合性强,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
环境教育的核心是更好的协调人口资、源、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人地关系,地理这一学科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并且同时以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交叉学科。环境教育很大一部分的内容和地理学科的研究主题是相互关联的。一切的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只有落实到具体的地域才能够得到合理的解决,这就是地理学科研究的思路。所以由此看来环境教育与地理学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高中地理教育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比其他一些学科都能更好的向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因此,以人地关系为中心的高中地理教育,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课堂教学重视环境教育
地理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阵地。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环境科学、环境保护等基本知识的同时,要适时地进行环境教育知识的有机渗透,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教师要首先提高个人素养,有着良好的环境观和资源观,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做到传授地理知识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在实际教学中结合知识点,适当联系实际,扩展知识面,引导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地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人类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学生基本上都是对一些自然资源的使用和生物的生存环境以及星座、月相的变化等地理知识内容比较感兴趣,加上现在社会的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不断的被应用,例如电视、多媒体以及网络等等,这些高科技为人类演示了各种地理方面的知识。高中的地理教师不只是要在课堂上渗透环境的教育,还应该利用课下的时间更多的关注与环境相关的各种话题与报道,还要搜集一些比较成功的环保案例,并且及时的应用到课堂的教学中,这样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环保兴趣以及激发学生对地理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
三、深挖掘教材内容,注重环保信息渗透。
对学生实施环境教育。目的在于把环境教育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以及课外实践中,帮助学生充分认识环境,理解环境和发展的关系,把握好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养成热爱环境、主动参与保护环境的习惯。要达到这个目的,地理教师应在了解高中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其已有知识及能力,不同层次地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教育,实现环境教育的系统化学习。
地理学作为自然科学,与人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一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生物生存的环境及星月变化等地理内容感兴趣,再加上,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不断的得到应用,如网络,多媒体、电视等,它们为人类展示了各种地理知识。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渗透环境教育,还应利用课余时间,关注与环境有关的话题、报道,收集一些环保的成功案例,及时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的环保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设计问题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
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许多科学成果将造福于人类。但是很多事物对人类的发展既有利又有 弊。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存在矛盾性的。教师必须让学生认识到其存在的价值和弊端。很多因素都制约了环境问题,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存在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人对环境问题的看法 也不尽相同.我们应在教学中经常没计一些具有争论性的问题.然后发动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从激烈的争论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如:高中地理 “新能源”这一章节,就“要不要发展核电”这一问题进行深刻的讨论.核电站的出现成为了人们瞩目的焦点.一些学生觉得核能是廉价、清洁、地区适应强、能量密集、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的新型能源。所以发展核电站是有益的:还有的学生觉得若是核电站出现了大事故将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就如本次日本核电站因地震引起的爆炸.现在地球处于一种不稳定时期.核电站就如一颗定时炸弹,一旦发生危险,就会危及到人们的生命.应该停止对核电站的开发所以每个学生的观点不一样.对核电的看法也不尽相同.经过激烈的讨论.其中的意义将是深远的。
关键词:物理;微课;教学实践
微课程是2011年起在国内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的特点是学习时间零散化、学习内容微型化、学习工具多样化。短短几年,微课程的研究蓬勃发展,逐渐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在物理教学中,在课堂导入、物理实验、知识点突破等环节,恰当运用“微课”,不但能针对性地答疑解惑,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从物理教学实践情况来看,物理“微课”拥有切实的“新型”教学特点。
一、微课的教学内容主题突出,针对性强
微课程把庞大的学习内容分为若干个小板块,处理成重点突出的“微内容”,并且这些“微内容”彼此之间有严密的逻辑关系,然而每一个微课程又是一个独立的“点”,并且每一个“微内容”知识点针对性强,主题突出明了。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新知识的效率,而且可以为学生复习巩固提供便利。一段时间后,当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感到模糊时,就可以自主独立地回过头来利用微课进行“再学习”。这样,既避免了题海战术,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于他们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微课教学情景化强,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
具体来说,微课程的设计根据不同的课型应采用不同的模式。在物理教学的课程中课型主要有概念定律讲解型、物理故事讲述型、实验探究型和典型习题剖析型等。在平时的传统教学中,老师们大多数都采取“语言式教学”,如介绍相关科学家或物理学史,讲述相关的物理原理或者小故事,讲解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等。这种方式用得多了,我们就会产生形式单一,缺少变化,“耗时低效”的感觉。而这些问题正好可以利用微课的形式来解决。微课程的文字、图片、视频和动画内容的表达逻辑清晰、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使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课程所表达的内容。而且,在物理学科中有很多趣味小实验,生活中的物理、物理前沿科学等内容都具有一定的趣味性,那么在微课程设计选材中纳入一些富含趣味性的内容,如果在可读性强的基础上再让微课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使用这样情景化强的微课教学,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和兴趣的激发有重要作用。
三、微课传播途径比较广,既可以用于课堂,也可以用于网上自主学习,学习时间灵活
从微课的容量来看,微课视频与相关设施总容量一般都在资兆左右,视频格式支持手机、平板电脑、MP4等多媒体格式。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师生可以方便灵活地把微课内容保存到手机、笔记本电脑、MP4等终端设备上,从而实现课堂学习与移动学习相结合,既可以使用于课堂教学,也可以用于网上自主学习;微课传播途径比较广,便于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传播,方便了教师之间教学经验和方法的交流;微课便于教师进行知识管理,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很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四、用微课教学演示物理实验的操作过程和实验现象,填补了实验的空缺,而且可以反复播放,达到强化的目的
对传统的绩效与薪酬管理的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中有两个非常明显的问题:第一,受传统思维影响,在落实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普遍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理论过于复杂,脱离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对绩效与薪酬管理课程的认识过于片面,认为绩效与薪酬管理也不过就是公司内部关于考核、工资、计算、表格制造等,而缺乏对这门课程的深入研究与分析,进而导致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加之学生在理解知识点的时候非常的困难,进而对这门学科失去学习的兴趣,不愿意主动学习,更不愿意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这就严重地影响了绩效与薪酬管理课程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因为各个企业所落实的绩效与薪酬管理的制度有所区别,教育者由于缺乏对绩效与薪酬管理教育的正确认识,在选择具体案例的时候常常会觉得困难,如果太深入,怕学生理解不了,如果太浅显,又怕无法与教材内容相匹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与实际情况相接触的机会,弱化了学生的实践,严重地影响了教学的质量。第二,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效果很难与计划相匹配。利用课堂时间强化学生理论基础具备极强的可操作性,但是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单一的教学模式,极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感,因此教育者急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变教学模式,用丰富的教学组织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对这门课程产生更加直观的、更加生动的认识,相信对于提升学生的理解力,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都会产生非常大的帮助意义。
二、解决绩效与薪酬管理教育问题的有效措施
1.正确定位教学目标
教育者应该在充分把握绩效与薪酬管理教学内涵的同时,正确地定位教学目标,使绩效与薪酬管理教学能够在基础理论与实践上实现统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使教育的目标向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向不断发展。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学生朝着综合性人才方向不断发展,提升绩效与薪酬管理教学的实效性。
2.多样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驱使人长期坚持某项事物的最根本的原因。教育者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采用多样的、丰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对绩效与薪酬管理教学产生兴趣,进而愿意自发地投身于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实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标。在落实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可以充分地利用报告、讲座、小组讨论等形式多样化教学,活化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绩效与薪酬管理课程。
3.改变原有的实践教学任务
实践课的教育目标是为了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运用已学的知识点,更好地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因此教育者要改革原有的实践教学脱离实际的问题,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强化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的力度,适当地减少理论教学课时,增加实践教学课时,给学生布置课外实践任务,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强化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锻炼自身。教育者应该对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监督,对学生实践的结果进行有效的评价,指出学生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并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和鼓励,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实现教学的高效性提供保障。
一、原因分析
(1)客观原因:自2011年起护士执业考试考试科目改为专业实务和实践能力两个科目,以病例题出现的理解及应用型题目A2、A3、A4型题占到80%左右,考题更多地涉及了实际工作中常发生的问题,侧重于判断应用能力,而不是疾病理论概念,并且增加了疾病的护理问题和健康教育等板块,这说明考试更加注重护生的临床实践应用能力,护士资格考试在不断地随着现代护理观念而改变,考题难度逐年加大则是必然结果。(2)考生自身原因:一是考生基础差。成绩较差的学生才会进入中职学校,部分学生是父母做主被动入学的。入学后他们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怕苦怕累、学习主动性差,经常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为改变生活环境而学习的愿望较弱。二是准备不充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每年举行一次,有的考生考前一个月才着手复习,临时抱佛脚,有的考生把考场作弊当作制胜法宝,仓促上阵,结果可想而知。三是复习方法不对。这是影响考试通过率最重要的原因。有些护生一味钻死胡同,对一个不明白的概念刨根问底;有些护生把历年的考题背个滚瓜烂熟,还把有用没用的题做个遍,但是不会运用知识,对变化了问题不能随机应变;复习时间分配不均,不能主动复习,不能有效合理地运用自己有限的时间;信息闭塞,看什么样的教材、作哪些习题都没弄清楚。四是不重视考前培训。
二、应对措施
(1)树立正确的认识,端正态度。基于目前中职护生基础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等特点,学校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热爱护理事业,可充分利用新生入学教育、专业认识教育、专题班会等机会,对护生进行系列专题讲座、教育,让护生清楚认识到毕业时必须持有毕业证和护士执业资格证才能就业。促使护生主动学习,以顺利通过护考。(2)改变教学方法。一是重视考纲。从1994年的试点考试开始,《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就是最威的辅导依据。而且历年考试大纲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连贯性,即有修改和变动也是局部性的。每年出题基本上是严格按照考纲要求和标准来的。教师要对历年及新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进行深人的分析研究,准确把握基础学科与护理临床主干课程之间的授课时间及知识掌握程度,融会贯通各科知识,并根据新大纲的变化及题型的灵活性、多样性等特点,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内容、目标,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实现学校教育与行业准人要求接轨,从而提高护考过关率。二是重视考前培训。首先要合理的选用教材、教辅材料。选择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培训辅导资料,要紧扣考试大纲编写,准确把握考试精髓,力求内容全面,取舍恰当,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其次要选择从事护理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多年,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并参加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培训班学习的教师,对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护生进行考前培训。三是重视模拟考试。校内各科考试(如段考、期考或毕业考)的题型、结构、内容及模式要尽可能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相似,让学生在模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得到锻炼,从而提高其应试能力和考试水平。四是重视历年真题.卫生部医学考试中心的护考题库是相对固定的,命题专家也是相对固定的,每年只是根据形势和需要对执考大纲进行局部调整,而大部分考点范围、考题风格是相对稳定且有延续性的。因此历年真题是把握护考难度和考点范围的“金标准”,并且有相当高的重复率。(3)复习方法要正确。一是正确处理教材与辅导资抖的关系。二是反复看书反复记忆。教材至少要看三遍。第一遍看书时要全面系统、细致地看,做到透彻地理解,看完一章做一章的习题,做完习题后再做历年真试题及模拟试卷,不会做的立即看书,并将该知识点做好标记,以便今后重点复习;第二遍看书时要对自认为(按考试大纲判断)是重点的内容反复背诵,直到背熟。第三遍看书时要全盘回忆所有知识点。(4)考前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在考场压力下,面对充满了陷阱的考题,看错题意、题型的现象很多见,因此在考试之前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减轻学生应试前的紧张情绪,做到心情轻松、准备充分的参加考试是必要的,从而有效提高考试通过率。总之,提高护考通过率是一项长期、细致、系统的工作。
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化相关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它在整个自动化相关专业教学体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学好它可以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但是从以前的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发现,传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它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为了提高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本着为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原则,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理论性太强,概念过于抽象,各个章节所讲内容相互独立,没有考虑到前后联系,知识跨越性大。
(2)教学方式中绝大部分教师仅在课堂上讲解理论知识,缺少理论联系实际,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接受较困难。
(3)考核方式单一, 往往以一张试卷决定此门课程的最终成绩,缺少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考核和实际动手能力的考核。
(4)实验课主要是一些验证性实验,而且采用两种模式,一种是基于MATLAB软件仿真实验模式,一种是基于电子线路的控制系统硬件实验模式,软件模式不接触实际器件,容易造成学生对控制系统的感性认识不够,也不能锻炼学生的硬件调试能力。硬件模式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但由于系统构建和测试会消耗掉较长时间而导致学生专注于电路的实现,忽略对所搭建的控制系统的实验结果分析和思考。
2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2.1教学内容选择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三本院校应以岗位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分析该岗位所应具有的技能和知识,选择相应的课程内容;将课程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技能进行有效衔接,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另外教学内容还要考虑实用性, 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可以把实用性作为知识点评判的重要标志,教学内容要选择工程实践中用的比较多的作为教学重点。除此之外, 适度性也是三本院校此门课程教学内容需要强调的,所谓适度性,是指对所选的教学内容,原理不能太复杂、内容不能太多,难度要适中。对于一些难于理解的原理和概念可以不做详细的分析和复杂的推导,在阐明原理的内涵后,直接引用。重要的概念和基本分析问题的方法一定要讲清楚,剩下的知识可以在实践中补充。
2.2章节关系的把握
现在市面上出现的自动控制原理的教材一般更倾向于把各个章节的内容独立出来,这便造成一个后果,学生学习过程中常常搞不清楚各章节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就无法做到融会贯通,在遇到实际问题时,便束手无策,不知从何下手,不知道用哪一章的理论知识去解决,这就需要授课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帮其理清线索,弄清各章节之间的相互关系,各章节在整门课程中的位置。例如第二章数学模型的建立,建立方法: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差分方程等,这一章是我们研究控制系统的基础;第三章时域分析法,第四章根轨迹分析法,第五章频域分析法,这三章介绍分析系统的方法,也可称为分析系统的工具;第六章系统校正,是设计系统的方法。从图一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各章之间的关系。
2.3教学方法改革
2.3.1引用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就是师生以团队的形式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师预先给定“项目”的驱动下进行学习,并且紧密结合MATLAB等系统仿真软件在自动控制方面的应用。这些项目可以是教师熟悉的所教学生专业的一些工程系统,或是自己工程实例或课题,在项目教学法实施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以项目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过程,共同制订计划,团体协作完成整个项目,目的是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体验实际工程项目的流程,并理解把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项目教学法组织教学,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创造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系统综合设计的能力。
2.3.2任务驱动教学法
讲新课前,由教师向学生布置本次工作任务,教师为学生分析说明工作任务,讲解工作任务中所涉及的新理论知识,由学生自行学习并完成工作任务。在这过程中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起引导作用,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对新的知识点进行强化。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新的知识,予理论于实践中,摆脱了直接讲授理论知识而带来的枯燥感。使学生愿意去学,主动去学。
2.3.3互动教学法
课堂教学也可采用讨论的方式, 学生是讨论课的主体 , 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引导 , 由学生对讨论题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推理, 得出结论。教师在完成一个章节的教学后,可以布置几个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分组形成课题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阅资料完成题目的分析、方案选择、系统设计、结果分析,并制作出一份电子文档,说明原理、分析过程,由课题组选派一名同学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并且接受教师和同学的提问,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和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而且还可以发现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薄弱环节,及时加以弥补,对理论知识能更好地理解。教师可以根据讨论中学生反映出的兴趣点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起到教学相长的效果。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对于教师给的题目学生可以充分发表意见和看法,与老师同学探讨,将其由被动学习者变成主动学习者,在这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引领者。
2.4实验教学改革
2.4.1实验模式改革
结合实验的软件模式和硬件模式的优点,构建适合学生应用的实验平台,实验平台主要由操作台和实验台组成,实验台提供电路模块,实验过程中根据实验需要组合构成自动控制系统的各种典型环节或系统。实验台内设计有数据处理单元,输出以及与上位机通信。操作台PC机装有MATLAB软件和虚拟电子工作平台Multisim可以进行控制系统的模型仿真和电路仿真,这就形成了集模型仿真、电路仿真、硬件系统调试、软硬件结合的一体化实验教学模式。
2.4.2编写实用的实验指导书
教师应该自己编写适合学生能力培养的应用性强的实验指导书。在指导书里保留典型的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内容。在这本指导书中不要有实验步骤,只有实验要求,实验原理和实验思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实验过程,完成控制系统的设计。让学生扮演课堂的主角,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去发现问题、思考分析问题、进而想办法解决问题。这不仅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能锻炼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合理利用各种资源
除课堂教学外,可充分利用校园丰富的网络资源,实行网络教学,把好的微课、慕课教学资源及课件于网络教学平台,使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进行学习,也可以在网络上设置难题解析,在线讨论等,以激发学生学习自动控制原理的兴趣。并且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知识讲座或专业社团及大学生创新项目,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又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设立奖励政策,奖励相应的学分或奖学金,旨在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6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育离不开教师,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加强素质教育和应用教育的基础。所以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让教师经常有机会接受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及时更新知识,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可以采用企业锻炼、挂职顶岗等方式定期到生产第一线学习实际应用技术, 积累应用于教学需要的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逐步建立起一支适合三本学校应用型教育的新型师资队伍。
2.7考核制度的完善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必要环节,是检测教师传授知识的情况和学生掌握知识效果的一种手段。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考试应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笔试和实践结合起来,以此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通过笔试来考察;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则要通过实践来考察,确定这两项考核所占的比例,算出总成绩记入成绩表。这种多元化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给学生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
将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有力提高课自动控制原理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冯巧玲.自动控制原理[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彭凤(1978- ),女,云南大理人,大理学院政法与经管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区域旅游开发及影响研究。(云南 大理 67100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2-0120-02
一、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旅游业已经进入一个繁荣发展的新阶段。据统计2012年上半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达22.5亿,同比增长17.3%。国内旅游收入达1.7万亿元,同比增长18.6%。我国旅游大国的市场地位已经基本确立。现阶段我国面临着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规范旅游管理,促进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任,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就是旅游人才的支撑。
我国高校旅游教育近几年无论是在办学数量还是在教师队伍上都保持增长态势,办学质量也在不断提升,旅游教育的发展为旅游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智力人才支持。但是,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变化,也对旅游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只有不断调整自己的步伐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旅游教育虽然蓬勃发展,但旅游专业毕业生实际就业率却不足20%。很多旅游专业毕业生,毕业后从事的并不是旅游行业工作,而旅游业又存在着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巨大缺口。这种矛盾现象提醒我们,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二、旅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不明确,办学层次定位模糊。目前很多高校出于扩大办学规模和招生数量的考虑,纷纷开设热门的旅游管理专业,但是在这种目标指导下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只能服务于高校招生,而对于旅游教育自身的建设和发展还没有清晰的定位和认识。一些高校虽然设置了旅游管理专业,但是在教学的软环境和硬环境上尚不足以支撑旅游教育。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没有清晰明确的定位,对市场的变化和需求不敏感,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针对性不强,教师理论素质绰绰有余,而实践经验和能力不足,培养出的人才缺乏动手能力,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只有口号没有行动。此外,有些高校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走上了另外一个极端,就是只重视技能培养,缺乏一定的理论教育。这种培养模式也偏离了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升级,对于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也不同于以往简单的旅游服务,而是需要大量的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充实进来。当前高校旅游专业培养目标正是缺乏这种清晰的目标定位和敏锐的市场把握能力。
2.课程设置不合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是旅游与管理相结合的一门学科专业,综合性较强,因此一名合格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要具有宽泛的知识面和综合的技能。在设置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时候,要考虑将这些旅游知识以外的相关学科内容结合旅游专业的特点进行课程设置,课程的具体特点应当体现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和融合性。但是目前高校该专业的学科设置却很难符合这种要求,主要表现为相关课程的设置只是简单地将其他专业中的课程生搬硬套到旅游专业中来。例如,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旅游与地理是两门联系比较密切的学科,从事旅游管理专业必须有一定的地理知识作为补充和基础,但并不是所有的地理知识都需要旅游专业学生掌握,像地球内部构造和洋流季风等地理知识是可以忽略不学的。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设置的地理课仅是将地理系的课程和教材生搬硬套到旅游管理专业的课堂上,教师也是地理系原班教师,造成地理教师不懂旅游、旅游教师不管其他专业进展的局面。很显然,这种课程设置难以对旅游管理专业进行系统化教学和人才培养。
3.“双师型”教师队伍薄弱。旅游管理专业在我国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其专业设置、教学设施、教材编写、办学经验等都是在不断摸索中前进的,尤其是教师队伍的建设。最早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都是从其他专业抽调而来,缺乏对旅游管理这门学科的系统学习和研究,在从事旅游管理教学以后也很少有机会进修和培训,造成教师理论研究与创新能力不足。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年轻教师走上教学岗位,但是这些教师大都是非师范毕业生,没有教育理论知识背景,在教学中难以把握学生心理,做不到因材施教,这一点给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造成障碍。同时,这些教师也缺乏在旅游业中的实践锻炼,对旅游业的了解不够深刻,在教学中也很难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现阶段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急需大批既有较高理论修养,又有过硬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4.实习基地的强化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实习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它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锻炼,而且还能使学生较早地接触工作岗位,增加学生的就业优势,缩短上岗以后的磨合期。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但是目前校企合作中的实习基地建设在效率和质量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大多被选派到国内国际一些旅行社和酒店实习,这种合作模式之所以存在完全是因为学校和企业之间存在各有所需的利益共同点,遗憾的是这个利益共同点不是为了培养人才。学校向企业派送实习生仅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中的实践环节,因为这样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有利于下一步的扩大招生。而企业也能因此得到大批的廉价劳动力,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岗位设置和具体工作安排完全由企业负责,企业完全根据自己的需要将这些实习生安排到技术含量较低的岗位中去,这样实习基地便成为一种摆设,对于学生提高与专业相关的实践能力不起主要作用。
三、完善旅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策
1.明确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指向标。高校培养出的人才能否适应市场需要,能否为推动旅游业持续不断发展贡献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养目标是否有针对性,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之间是否有共通之处。现阶段,我国旅游业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旅游业作为“无烟工业”也具有工业的一般特征,即粗放型发展和集约型发展两种发展方式。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旅游业经历了起点低、增速高的粗放式发展阶段,那么现在的中国旅游业正在向求质量、求效益的集约型阶段转型。这种发展方式的转变必然也导致对人才需求的转变,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结合这种宏观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粗放式发展阶段,我们需要大量的熟练工人,即简单的旅游服务人员,向游客提供基本的服务,在相关行业从事基础的劳动经营。而现阶段我们需要的是既懂理论又具有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高校应当以此为目标,在加强学生理论修养的同时还强化他们的实践能力。
2.优化课程设置。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是将教学目标具体体现在教学课程中的一种总体规划,它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设置学生应该学习的课程和知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有着较强的交叉性和融合性,学生不但应当具备旅游专业知识,还应当具备管理知识、社会知识、历史知识、文化知识等,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应当涉及这些相关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不是将纯粹的社会学、历史学、管理学等生搬硬套到旅游管理专业中来,而是对这些课程经过教学人员的研究增删之后,编写成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专门教材。所谓有针对性的专门教材,就是与旅游有关的知识保留,与旅游无关或关系不密切的知识删除。例如,删除管理学中的行政管理、地理学中的季风洋流等知识点。这样使得旅游管理专业中的课程设置更加优化,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育人模式。后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教学的过程主要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学校都应当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和服务。尤其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当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我们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首先在工作中应当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即当环境中出现了一些不利于个人发展的因素时,能够积极地破解这些难题,以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4.在校企合作中完善实习制度。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措施。进行校企合作不仅有利于在企业中检验学生所学的所有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锻炼对真实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加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与旅游企业的合作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来说意义重大。目前校企合作已经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中发挥作用,但是合作尚浅,仅停留在表面,对于如何评价合作成果,如何衡量学生综合能力在校企合作中得到提高还没有具体标准。这样使得学校将学生交给企业便不再过问,企业接受实习生之后也没有将他们安排在与专业相关的岗位上,而只是作为廉价劳动力使用。为此,应当尽快提升校企合作的质量。具体措施为在校企合作框架中,校方教学人员和企业经营人员应当在合作前商定企业所提供的实习岗位的具体信息。这些实习岗位应当能够体现学生在校学习的成果,并且在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之后,校方安排教师定期巡视学生实习状况,解答学生疑问。只有如此深入具体的校企合作机制才能培养出应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
学校除了派出学生到企业内部实习锻炼,还应当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应当体现与真实环境相似的工作岗位,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借助校企合作的框架还应适当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这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应体现在对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在职教师进行实践锻炼和能力培养,使他们不但具备深厚的理论修养,而且还建立起与理论知识相称的实践能力。其次还应通过引进的方式壮大“双师”型人才队伍。引进企业中能力较强、经验较丰富的旅游管理人才指导学生学习,与这些人员签订聘用合同,确立工资酬劳,通过他们的带动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承担着为我国旅游业培养旅游管理人才的重任。高校应当及时调整培养目标,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等机制,既加强学生的理论修养,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大批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程华宁,庞力萍.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意识养成教育之新途径[J].职业教育研究,2010(5).
[2]刘启云.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与改革[J].中国―东盟博览,2011(3) .
[3]李伟丽.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南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