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9 09:49:1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中语文分论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除了对学生进行常规的理解、分析、赏析、应用等诸多能力进行训练培养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那就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理性的思维训练。
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思维训练呢?第一是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训练学生如何辨析一个概念,找到该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交给学生一些判断的知识如全称判断特称判断等,训练他们的应用能力。要训练学生如何去推理,懂得一些推理的基本逻辑方法,如归纳推理演绎推理,推理,三段论推理,二难推理,归谬法推理。同时指导学生明确一些在说话写作时应遵循的基本逻辑规律,如矛盾律,排中律。以避免因不遵循逻辑规则而犯逻辑错误。第二是辩证认识事物的思维能力。辩证法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高中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因此让学生掌握一些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十分必要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交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辩证法原理,如物质决定意识,质变和量变,一分为二看问题,度的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性。这也符合高中生的基本心理发展特点,以高中生的理解能力是能接受的。要指导学生掌握辩证法的基本精神,培养学生用辩证法观察生活分析生活的好习惯。
掌握和思维训练相关的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对高中语文的教学有什么样的作用呢?一是理解词语的需要。高中语文教学中,会涉及对课文里重点词语的理解,如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句诗“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我们要分析词语“迸”的深刻含义,往往要从本义和语境义两个方面去理解。在理解本义是就是要理解这个词的内涵和外延。从内涵上说“迸”就是爆射,溅开的意思,对象上来形容水的状态,这样我们也就理解了它的本质特点和涉及的对象。在结合诗句的语境,就能体会到这个词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作者的浓郁的思乡之情。这就把语文的学习一定程度上转换成了逻辑思维的训练。如果懂得了和概念相关的逻辑方面的知识,我们的词语理解就会方法正确,理解准确到位。二是分析文章写作思路需要。高中语文教学,不光要鉴赏语言的美,技法的巧,情感的真。而且还要理出思路清,但不论是小说的情节梳理,还是散文的线索归纳,还是议论文的论述思路整理,说明文的说明思路的总结,都要把文章的清晰的逻辑线找到。我们在梳理文章的线索时就需要用逻辑知识去分析。如许多文章涉及到逻辑上的知识,组织文章或按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或按时间逻辑由古到今;或按空间逻辑由上到下,由里到外,由近到远;或按事理逻辑由浅入深,由正到反。三是考试审题的需要,如前所述,许多学生不明白近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区别,总喜欢偷换概念,以为换个词也是一样的。这样就造成了偏题,特别是作文,关键词是不能换的,一换就容易出问题。四是考试答题的需要,特别是选择题,有些选项的设置就是从逻辑和辩证认识的角度设置的题目,我们如果懂得这些题解答就容易得多。如那些说法很绝对,违反逻辑辩证法的答案一般是错的.如用”只要-----就”连接的答案就容易犯这样的毛病,用全称判断词如所有、一定、绝对组织的答案也一样。这样就简化了答题思维步骤,也更精准。五是训练写作能的需要,首先是立意要深入,教师要指导学生写作立意时符合辩证法,全面而深入,而不能浮在表面甚至看问题观点偏颇。其次是写作要逻辑严密。现在高考主要的文体就是议论文,更是要强调逻辑。分论点和中心论点,分论点之间,分论点的具体论述都要做到逻辑严谨。最后在分析问题时应符合辩证法,不能有那些极端的看法。指导学生在写作时用语不能绝对,要合情合理,入情入理。
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呢。第一,要引起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兴趣,可以讲一些和逻辑,辩证法相关的故事。如“白马非马”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家提出的一个著名的命题,这个命题与学生的日常经验有较大的差别,恰恰就是@些差别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阿凡提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讲智者阿凡提智斗财主的故事,财主到阿凡提处理发,阿凡提问财主要不要眉毛,财主回答说要,于是阿凡提就把眉毛剃了递给了财主,第二次财主又到阿凡提处理发,阿凡提又问财主要不要眉毛,财主这次就吸取了教训,说不要眉毛,于是阿凡提就把财主的眉毛剃了G了,财主找阿凡提理论,阿凡提理直气壮的说是根据财主的话去办的,财主哑口无言。为什么阿凡提能成功捉弄财主,就是因为阿凡提故意偷换了概念,阿凡提口中的两个“要不要”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学生听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一定会乐于学习逻辑方面的知识的。二是要引导学生读一些与思维训练相关的书籍,了解一些简单的逻辑知识,学习一些思辨方法,提高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读的书籍可以是市面上流行的杂志书刊,也可以是一些经典著作。可以是学生自己去找,老师也可以找一些资料印发给学生读。三老师要做好分析的示范。特别是文章思路的分析,教师一定提供规范的分析示例,让学生模仿。教师的示范一定要典型,有指导意义。四是要要求学生学以致用。督促学生养成说话分析文章写文章讲究逻辑,特别是写作不能杂乱无章,一定要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只要我们在高中与语文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一定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对于高二的学生,主要做法是:前一天给学生一个中心论点,第二天上课前要求学生围绕给定的中心论点提出至少2个分论点,然后根据分论点展开3~5分钟的演讲。对于高三的学生,主要做法是:上课前给学生一个中心论点,给学生3分钟时间构思,要求学生围绕给定的中心论点快速提出3个分论点,选择其中一个分论点,做具体展开论证,可以是道理或事例分析;然后用2分钟时间请一个学生来作即兴演说。以此来训练学生快速提出分论点的能力,从而达到快速作文的要求。学生经过长久的训练,以说促写,量的积累,就有可能产生质的提升。
二、提取分论点方法
俗话说:一口吃不成个胖子,一锹挖不出个水井.同样,议论一个道理,也不是一口气就能讲清楚的,这就需一点一点,一步一步,一层一层地进行论证,直到论点阐释清楚,能够使人折服为止.而如何一点点,一步步,一层层地展开,这就是写作时的思路拓展问题.下面四种常见的开拓思路的方法是学生所必须熟悉的。
一、纵向开拓
纵向开拓,就是循着事物的内在联系,将一个道理(论点),分成若干分论点,让思维顺着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特殊到一般,由因到果(或由果到因),由历史到现实等的路子一步步地深入展开说理.在论证上表现为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多采用引申,层进,演绎等推理方法。高中语文第三册鲁迅的《灯下漫笔(节选)》就是纵向开拓,层层深入论证的典范。
最近给同学布置过一道老作文题《谈“忍”》。如果要以“要有忍的美德”为论点,论证思路就可以这样开拓:(1)忍是一种美德,能使人得益。因为生活中难免会有磕磕碰碰,不如意的,令人气愤发怒的事;发怒往往会使人失去理智,就会坏事,所以要提倡忍。(2)青少年情绪偏激,好冲动,尤应有忍的美德。(3)但忍是有原则,分对象,有限度的。对坏人坏事决不能“忍”。(4)忍是一种修养,所以应从加强思想修养入手,培养忍的美德。
第一层阐述忍的原因;第二层进一步阐述普遍性中的特殊性;第三层又进一步阐述“忍”与“不忍”辨证的对待;第四层揭示“忍”的实质.这样围绕中心论点逐层深入地展开说理,文章思路自然畅达,论证也就深透了。
掌握这种开拓思路的方法,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逐层深入地提出分论点,并作深入的分析.同时要特别注意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一般来说,纵向开拓的前后顺序是不能随意颠倒的。
二、横向开拓
任何事物都由许多“要素”构成,都有其许多不同的侧面,揭示这些要素或侧面,也就揭示了整个事物。横向开拓,就是从几个角度去分析论证中心论点,即将论点分解成几个“要素”组成分论点,然后逐一加以论述,最后加以归纳,得出结论.课文《反对党八股》就采用的这种方法,将党八股的危害分成八个方面,逐一加以剖析,最后归纳。作文题目《昨天,今天,明天》也可以横向去开拓思路.在提出论点后,可做这样的开拓:
(1)有的人沉溺于昨天不能不能自拔。有的人因为他有辉煌的昨天,居功自傲;有的人则悲伤于昨天的失败或苦难(两者结果都是浑浑噩噩度日,不再有成绩)。(2)有的人老是幻想明天.有的人总幻想有朝一日成为伟人,或成为富豪,却不屑于今天;有些人则把什么都留待明天(两者结果都让时间白白流失)(3)但更多的人则注重今天,珍惜今天,他们终于干出不平凡的事业。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一归纳:昨天要让它成为历史,适当地回顾是必要的,但那是为了总结经验教训,为了今天和明天工作更顺利有成效.明天是希望,是我们追求的方向,目的.不展望未来就会失去失去信心,方向和动力.但未来的美好有赖于今天的努力,所以重要的是抓住今天,珍惜今天的分分秒秒。
三、反向开拓
1、先从论题反面的现象说起,论述其错误或危害,在否定中指出正确的主张,以揭示提倡这种主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很熟悉的《拿来主义》一文,就采用了这种方法.为了阐述“拿来”的主张,鲁迅先从不“拿来”的现象说起,阐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危害,从而确立了要“拿来”主张。
2、提出论点后,或由正及反,或由反及正,展开说理,构成正反对比,在对比中阐明主张,在比较鉴别中使论点得以论证。如课文《改造我们的学习》,就摆出主观主义与马列主义的截然不同的学习态度来加以对比,以阐明为什么要改造的道理。
命题作文常可用反向开拓的写法,因为命题人总是针对现实命题的。如作文题视环保》,肯定是因为现实中有不重视环保的人和事存在.再如作文题《谈尊师》,也是因为社会中有不尊师的现象存在,等等。总之,这一类的作文题,都可以运用反向开拓的方法去拓展思路。
四、设喻开拓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根据每个专题设置了写作训练点,最大的优点是写作训练点与专题内容结合得比较紧密。不足之处是每个专题写作要求之间缺少缜密的逻辑性。而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教材的作文训练点由记叙文到议论文,层次比较清晰。审视当下江苏省高中作文课堂,很多高中语文老师作文训练“东一榔头西一棒”,一会训练记叙文,一会训练议论文,一会训练考场作文。造成这方面无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对写作规律的理解、对学生的训练达到的程度都有不同的标准。但是无论如何,写作有它自身的规律,必须进行科学有序地训练,才能让学生写作少走弯路。
构建有序的作文训练课堂。作文教学首先把考场作文与平时作文训练区别开来,从文体训练的角度来看,高中学生先把记叙文写好,然后写作议论文。张克中先生在《中学写作教学观察》一文中说:“写作只是一种倾诉过程而已。写作教学也只是让学生逐步学会倾诉的一种过程。”笔者在平时批阅学生日记、随笔过程中发现,学生在这里写的作文远远比考场作文要好。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学生思想自由,随心所欲地抒发心中情感。整个高中阶段,贯穿写作是一种倾诉的教学思想,从记叙文训练开始,让学生会写令人心动的细节、会写构思奇妙的情节、会写真情实感的文章。记叙文训练每次确立一个重点,例如从语言、结构、构思等角度切入,每个训练点让学生反复揣摩,反复写,自然会有感悟。
记叙文训练好了,高二阶段可以确定议论文训练的主题。在近几年的高考阅卷中,很多老师发现学生的作文文体意识淡薄,高考中考生写成的记叙文不像记叙文,议论文不像议论文,散文不像散文,这是平时训练不到位导致的后果。议论文训练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观点写起,让学生学会用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掌握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其实,学好写记叙文对于写议论文特别重要,议论文的论据就需要简练的概括、精当的选材,论据才能够为观点服务。议论文的结构,让学生从并列式结构写起,即围绕中心论点,几个分论点之间是并列关系;再到递进式结构,即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逐层深入证明中心论点,“我手写我心”,让学生在写作中倾诉心声。在议论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选择提炼论据、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注重议论文结构等小的训练专题,让议论文训练有章可循。
二、作文训练读写结合不够紧凑,致使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分离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目前很多高中都专门安排阅读课堂,让学生阅读。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学生阅读中,教师指导的少,阅读与写作训练脱节的现象多。例如,一周有2节阅读课,让学生进入图书馆阅览室,学生由于经验的缺乏,阅读一些时文精粹之类报刊杂志,但是阅读之后缺少教师点拨,没有转化为写作能力,所以,缺少读写结合训练的作文课堂。假如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分离,那么笔者认为两者教学效果都不会很好。
作文课堂需要读写结合。
1.活用教材,实现迁移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教材本身就是写作范例。教师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积累所学语言,活学活用教材,学会迁移知识与能力,学会举一反三。如教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后,教师布置写作练习:假设还有一天的生命,你们会如何利用这短暂的一天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和生命对话,以《假如我还有一天生命》为题写篇作文。这样,趁热打铁,触动学生心灵,使他们思考生命的意义,既巩固知识,也训练写作能力。再如教学《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一课时,学习多角度对比表现人物性格与主题的方法,品读细节、抓住文本思想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课文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让学生既深刻理解课文,也掌握写作手法,为写作积累素材与方法。教学之后,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以雨果的身份,运用第一人称对课文故事加以概述,并记录在作文本上(注意文中议论性与饱含情感的语句);或者以“人性的美与丑”为话题,写篇随笔。另外,学习古诗词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背诵记忆经典诗文,便于写作运用,给作文增加色彩。
2.积累生活素材,抒发真情实感
生活如泉源,文章似溪流。若泉源丰盈不竭,则溪流昼夜不息。因此,在高中写作教学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善于由社会生活课堂中汲取浩瀚知识,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真善美,为作文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如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然后要求学生以笔记或者日记的形式来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这样,有助于丰富学生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加深社会认识,还可以丰富语文写作素材。另外,还可通过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积累素材。如看看电视报纸,用自己的简洁的语言记录一些社会生活的热点、焦点问题,记住一些典型的事件与细节,尤其是那些有启发性、冲击力、闪光点的事件与人物,比如“小悦悦事件”等,这样可增加文章的真实性、情感性。另外,注重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面,积累写作素材。如通过课外阅读,积累历史文化素材,包括著名的文化运动、古今中外的文化名人,文化文学经典名著等。或者阅读各地的经典高考满分范文,如《我想生活在唐朝》《你所拥有的,你所没有拥有的》等,以借鉴范文中的遣词造句、谋篇构思等写作方法。
二、强化写作训练,提高写作能力
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教师需要在平时教学中不断强化训练,指导学生写作技巧与方法,提高学生认知能力、表达能力。如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作文类型,有针对性地组织写作练习。以议论文为例,教师可由语段训练入手,指导学生写作方法,让学生学会灵巧构思,恰当选出题材,有理有据的表达。
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近几年高考作文一直是满分70分。可以说语文高考中“得作文者得天下”。但是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高中学生往往面对家庭、学校,感觉没有东西可写,写出来的东西无病的比较多。高中生的作文记叙文不像记叙文、议论文不像议论文,缺乏文体意识,对于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不够准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教材的资源。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从必修一到必修五、还有《史记》、《唐诗宋词选读》、《唐宋家散文选读》等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近年来高中语文教学往往急功近利,忽视教材的示范作用,有的学校根本不重视教材,所以,本人根据笔者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经验,以教材为本,从教材中汲取写作素材,从教材的范文中让学生学习写作技巧,从而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有事半功倍之效。
笔者认为挖掘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包含的写作资源,主要包括教材中的素材资源、文本中的语言资源、范文中的结构艺术。并要把挖掘出来的写作资源在写作实践中运用,让学生从中学到实实在在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最终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
引导学生整理教材中的素材资源。教材中的素材包括作者、课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背景资料介绍、情节故事、甚至典故、名句等。例如让学生积累正能量的人物素材资源,以必修二为例,《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通过他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人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苦难,每一个人都应该乐观坚强地面对生命、珍爱生命。汪曾祺先生的《金岳霖先生》中老金的形象也比较突出,金岳霖先生是一个有趣的教授。真性情的金岳霖先生在现代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很难找到,学生深入思考现在和未来,那么肯定会多多关注金岳霖先生的素材。或者教师以此为契机,鼓励学生研究西南联大当时教授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学生还会发现更多的能够运用到作文中的好的素材。课文中还有很多人物形象,可能名气不够大,但是有特点,依然有引用的价值。例如必修三杨绛先生在《老王》一文中描写的“老王”形象:平凡普通的人力车夫,保持着淳朴善良的本性。这是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本色,是任何时代都值得赞扬的善良的品质。《五人墓碑记》中五位义士的反抗精神、《指南录后序》中表达的赤子之情,都会促使莘莘学子思考人生的价值。有了素材,学生写作文时才能够运用,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运用、善于运用教材中素材,让写作内容不再单薄,让写作内容远离“低幼化”倾向。
引导学生揣摩、引用文本中的语言资源。2016年高考《考试大纲的说明(江苏卷)》作文发展等级要求是:“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高考作文对学生的作文语言要求比较高,而这种语言表达能力要靠平时训练才能够发挥出来。笔者感觉学生首先应该学习文本中准确、贴切、有文采的语言,然后模仿学习,最终把这种技巧转化为自己的一种写作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让学生反复揣摩语言。例如学习必修二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一文,就要让学生体悟月下的荷塘与荷塘上月色的描写艺术。第四段写荷塘上的月色,作者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逐个描摹荷叶、荷花、荷香和流水,用词无比贴切,生动形象,学生平时作文中写景抒情的段落,完全可以模仿课文中的语言段落、然后再创造,学文本语言是提高写作语言的捷径。此外,课文中也有很多富有哲理的名言佳句,写作文的时候建议学生直接引用或者间接引用。例如《逍遥游》中达到逍遥的最高境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报任安书》中激励人们在困难中前行的语句:“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追逐梦想没有达到的时候,可以用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尽吾志也而不能志者,可以无悔矣”宽慰心灵。名句的引用或者化用,使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引导学生学习范文中的结构艺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排体例与人教版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苏教版教材编排范文时淡化了文体意识,而人教版是按照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体裁样式来安排范文的。江苏省高中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文体不分是最严重的一个缺点。因此,有必要强化一下学生的文体意识,使学生写出来的记叙文就像记叙文,议论文就像议论文。记叙文要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有记叙的要素。议论文要有中心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记叙文和议论文都要讲究结构艺术。记叙文中设置悬念、倒叙手法的运用,在《祝福》一课运用得非常自然,出神入化。祥林嫂在祝福中死去,一开始就把结果展现给读者,让读者思考祥林嫂为何而死?接着写她两次来到鲁镇的经历,一层一层写出她死去的原因。而学生的记叙文平铺直叙的比较多,毫无悬念,情节结构缺少波澜。而《鸿门宴》一文,就是设置了惊心动魄的情节结构,一波三折,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很多,主要有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如《拿来主义》一开始就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批判“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提出要“拿来主义”。《六国论》一文其实是最经典的议论文范文,可以让学生学习提出中心论点的技巧、提出分论点的艺术、正反对比论证的运用方法等等。记叙文和议论文的文体截然不同,可以从教材中学习范文的结构艺术,避免考试中出现文体不分的写作毛病。
一、合作讨论
合作讨论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合作学习方式,一般是围绕一个问题,分小组讨论,然后小组派代表发言。这种讨论的特点,一是启发性,组员互相启发,对自己的观点加以补充和修正;二是自主与合作并重性,组员在互相碰撞中使自身观点趋于完善;三是即时性,对课堂上有争议的问题,可以立即讨论。
首先,要选好讨论话题。话题应该是围绕教学目标的、有争议的、隐性的。
其次,要做好讨论指导和调控。1.把握好讨论的时机。一般安排在一堂课的后半段时间,要让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自主学习。2.要求学生充分发言。3.控制讨论的方向,对跑题者及时加以纠正。4.提醒学生关注自己观点改变的过程、原因,以提高合作质量。
再次,要做好讨论成果展示。1.选择发言对象。2.对发言加以指导。要避免雷同,要特别指出有价值的观点,要敏锐地发现不正确的、偏激的观点,对观点模糊的同学予以启发,使其清晰完整地表述自己的观点。3.对发言进行总结,特别注意对思维方法和解题技巧的总结。4.对学生精彩的发言,要鼓励他们写成文章。
二、合作辩论
合作辩论作为一种合作学习方式,有两层含义:(一)作为辩论的同一方的成员间,完全是一种合作关系;(二)辩论的双方虽然是对手关系,但又是一种合作关系。同一方的合作辩论有以下特点:目标同一性,互补性。目标同一性是指同一方的成员,目标完全一致即证明己方观点,反驳对方观点。互补性是指同一方的成员,在辩论过程中,互相帮助,优势互补,共同对抗对手。
合作辩论要做好相应准备。首先是确定人员和分工。其次是分析论题,确定观点。第三是搜集论据,作好论证准备。第四是分析对方观点、可能使用的论据和论证方法,并做好应对准备。
正式辩论过程中要群策群力,共同应战。首先,要有团队精神,要着眼于己方整体利益。其次要敏锐把握辩论的局势,迅速作出判断,采取应对措施。比如敏锐发现对方的弱点,及时发出攻击,让对方措手不及;敏锐发现我方优势,加以强调发挥,同时也对我方弱点巧妙回避,必要时可提醒我方组员。还要迅速搜检准备的资料,及时提供出来,以供组员发挥。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教给学生辩论的技巧,作好辩论的记录和总结。记录要记好双方关键的论点、分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反驳对象、反驳方法、辩论环节。总结不必面面俱到,只需突出重点。
三、作文互评
作文互评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评改作文的一种合作学习方式。其特点是:主动性,书面性。主动性是指学生一改被评的角色地位,主动评改他人作文。书面性是指学生互评活动主要是通过书面形式进行的。
教师首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互评意愿。最初学生可能不愿意进行作文互评,教师要讲明互评意义,使学生克服消极心理,感受互评乐趣。
然后要对互评进行有效指导。1.要求互评围绕训练重点,要克服随意评价的倾向。2.态度与水平并重,特别要注意评价作文的态度。3.教给学生必要的评改符号。4.要求学生作好旁批总评。5.要求学生理性诊断,并以激励为主,培养兴趣,促进发展。6.丰富互评方式,不宜长期固定二人互评。
还要对学生的互评进行评价,展开修改争鸣等。
四、知识互查
知识互查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就所学知识进行考查以促进语文知识的巩固而采取的合作学习方式。其特点是考查性,学生之间根据所学知识,有选择地考查,能初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查缺补漏。
互查的时间、内容、方式应该有所讲究。及时抽查,可以及时了解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及时弥补。隔时抽查,可以复习较早所学知识,以促进对相应知识的复习巩固。考查字音,可以叫对方注音,说出某个字的不同读音,并组词。考查字形,宜采取听写的方式,也可以让对方选择正确写法,还可写出一些词,让对方找出字形错误者。考查词语,可以叫对方说出某词的意思;也可以选词填空或者说出某一组近义词的区别;还可以出示用词不当的例句,叫对方指出来。名句名篇的考查主要是背诵和默写,可以有针对性地写一些关键句、难句。文学常识的考查可以背诵,也可以选择判断正误。
对不能正确回答的知识,应该用笔标示出来,马上加以记忆。
五、课题合作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的语文教学资源较多,例如新课程配发的语文阅读教材,学生自己购置的语文书籍,学校图书馆的语文资源,现代网络新媒体的语文资源等,这些资源都可适时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在大量的阅读资源中也有适合学生不同兴趣的语文书籍,比如喜欢诗歌的有诗集阅读;喜欢小说的有短篇、中篇、长篇小说书籍阅读;喜欢武侠小说的有武侠小说阅读;喜欢散文的有散文选刊阅读。这些丰富的语文阅读资源能在学生喜欢学习时,提供很好的帮助。例如现代网络新媒介,诸多语文教学资源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检索,快捷准确地发挥其有效作用,这给当前的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挑战,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强化学生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积淀,让学生学有所用,用有所存,存有所积。从而,使学生在写作时有词可用,有话可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注重语文情感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激情,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白居易有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亦是如此,语文教学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另外,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当前新课改的语文教材,提供着丰富饱满,异彩纷呈的语文情感,为语文教师实施情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努力运用语文佳作中所包含的真挚情感,扣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感情的波澜,达到共鸣。让学生有感而发,有感而写,并把情感渗透到作文里,让作文写得有骨有肉,情景交融。同时,学生在情感的启发下也会认真观察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归因,并通过写作表达,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写作,富有独创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继而有利于写作水平的锻炼与提高,促进写作能力的发展。
三、加强写作训练,及时进行写作指导,培养写作习惯,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写作训练在作文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因素。在语文学习中,一定要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使其掌握规范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不同文体的写作规范,并善于总结积累写作经验。适时选读名作名著,指导自己写作学习,效仿名作写作模式,敢于质疑与反思,并形成反思性、评论性文稿,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例如议论文写作,在议论文纵向论证方面,一定要有总论点、分论点和小论点之间的逻辑论证次序,以及各分论点之间的逻辑次序,小论点之间的逻辑论证次序,这样的议论文才有逻辑性、层次性,才更有说服力。另外,在学校中教师要强化学生写作指导,积极纠正学生的写作失误,指导学生审题、开题、点题,及其升华题目的能力。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积极参加各种写作培训与比赛活动,从比赛、培训实践中发现自己的写作不足,及时修改与完善,对于争议性用词,要反复推敲,提高遣词造句的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四、善于捕捉与诱导学生写作灵感,激发学生写作潜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创作灵感是成功创作优秀作品的关键所在,初中学生是人生成长的青春时代,有着远大的梦想与目标,在学生写作时要善于利用这些因素,捕捉学生的写作灵感,使其及时形成习文,留住记忆,记述成长经历,把握青春年华,训练写作能力。凡是有成就的作家在创作方面都有过灵感,在创作中有时苦思苦想难以构思、立意,有灵感迸发时就会文思泉涌,妙笔生花。所以,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写作灵感的培养,捕捉其灵感,以此来激发其创造欲望。但灵感不能靠消极等待,而要积极地诱导培养,这往往是建立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灵感的培养离不开积累,它源于生活,而难于生活,因此必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事物,积累材料,存储信息。只有这样才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满腹诗文,在写作时,就会潇潇洒洒,以至一挥而就,学生自己也有“才如湖海文方伟,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自豪感。
五、小结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学习必备的能力之一,在学生学习与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资源,增加学生阅读量,加强学生语文积淀;注重学生语文情感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激情;加强写作训练,及时进行写作指导,培养学生写作习惯;善于捕捉与诱导学生写作灵感,激发学生写作潜能,从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吴锦等.英语写作教学法新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03).
实践告诉我,课改最关键的是教学理念的更新,我们必须从轻“情感熏陶”转变到注重“知”“情”统一,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变“竞争”为合作,注重培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从“封闭”走向开放,强化语文与各科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要建立这种新的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个脱胎换骨的过程。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唯命是从于高考指挥棒,它普遍存在以下六个偏向:①只重语言文章,不重思想文化;②只重智育开发,不重美育陶冶;③只重传授知识,不重培养能力;④只重课堂教学,不重课外活动;⑤只重管卡学生,不重激发兴趣;⑥只重应付考试,不重培养索质。
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一言以蔽之:教本,学本,考本,唯本至上;编题,作题,讲题,题海战术。而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的语文教学,其德育被架空了,其美育被抹杀了,其人文被淡化了,而强化了的智育也被扭曲了,从而导致学生理想模糊、知识狭窄、文化肤浅、心理脆弱,最终,连语文学习的兴趣也荡然无存。探索语文素质教育,就必须勇于打破“一切服从应试”的做法,突破旧的教育教学体制,开拓几块挑战应试、超越应试的“实验田”:
一、以扩展阅读突破僵化的语文教材
扩展语文阅读分两条线进行:一是假期课外阅读,一是日常课外阅读。从2012暑假开始,我都给学生留了比较丰富的课外阅读作业,共有中外名著4部、《古文观止》12篇、唐诗宋词鉴赏文章13篇。名著只要求泛读,不做检测;古文和诗词鉴赏则要求精读,并做考查。日常课外阅读,我们选择了《中学生阅读》为教材。教读篇大概有三类:《中华名句》,要求语文课前常常背诵;《论语》简易本阅读,学生独立完成,我给予点拨;语体文阅读有《高中生》《学生、社会、家庭》杂志。这些语体文作为语文能力训练的材料,选作补充教材,先练后讲。我还组织学生订阅了《杂文报》,补充了周国平的《救世与自救》;配合学习《琐忆》,补充了纪念鲁迅逝世60周年的《大哲与大洁》。
选读名著的好处,从思想上说,在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从写作上说,在于丰富学生的理论论据。选读文言文训练的好处,在于促进课本知识迁移,增强文言语感;选读语体文训练的好处,在于加大习题难度,刺激学生现代文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那些针砭时弊或领导标新的时文佳作,又为学生的头脑源源不断地引入了思想和艺术的“源头活水”。
二、以调动学生发言突破被动的学习观念
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交流式”课堂教学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交流式”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它使学生在对话中丰富知识、增长见识、体现自我,成长为具有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合作精神的新世纪学生。
高中学生在课堂上懒于思考、畏于发言历来是各科老师最头疼的难题。为什么学生年级越高,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反而越消极、越被动呢?说到底,要归罪于狭隘、死板的应试教育。在应试指挥棒的驱使下,教师只顾搞满堂灌,只顾用“题海战术”狂轰滥炸,根本不屑考虑如何在45分钟内有计划、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口头表达的能力和自我表现的勇气。小学六年,初中三年,久而久之,学生心中便形成了“课堂就是老师独霸的一统天下”的观念,于是课堂教学便形成了“师讲我听,师写我抄,师问我答”的可悲局面。
要想实行素质教育,就必须根除课堂教学中的这个顽症痼疾;而要根除这个顽症痼疾,仅仅靠具体的教学设计,如提问什么、如何提问等等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观念动大手术。为此,我采取了两项措施:首先,以高度的热情和极大的耐心,唤醒被应试教育桎梏得近乎麻木的心灵,激发学生战胜自我的勇气。我在《课堂发言先谴队宣言》的演讲中,充分论述了课堂发言的好处,深刻剖析了不敢发言的病根。同学们听罢,心悦诚服,热血沸腾,无一例外地报名参加了“先谴队”,课堂上很快出现了争先恐后举手发言的热潮。但是,为了克服旧习惯的强大惰性力,使热潮不致降温,还必须建立课堂发言的竞争机制:每周六由队长调查队员在各科课堂的举手次数(自己随堂记录),排出名次,下周一由老师当众成绩并做讲评,期末将课堂发言成绩记入档案。自从开展“每周一评”的活动以来,语文和其它各科的课堂发言就出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局面。第1周评比,人均举手不足10次,最后一周评比,已高达60次之多。
“课堂发言先遣队”的建立和发展,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教师和学生突破了“一切为了高考,高考就是一切”的应试观念的束缚,从“举手发言”这一看起来小做起来难的环节出发,树立了一种崭新的学习观念:①既求应试分数高,又求品学素质好;②志如高山百丈松,行似平原一寸草;③不做填鸭等人喂,要学饿虎自求饱;④羞做课堂缩头龟,敢当发言出头鸟。
这种学习观念,目标是求全的,原则是务实的,态度是主动的,心理是强健的。如果树立这种新观念,养成这种新学风,就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就能使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变成全面提高素质的训练场。
三、以自由表达突破陈旧的应试作文
1.鼓励学生写“放手文”,不加任何限制。写得好的奖励。这叫“山坡放羊法”。
2.每次作文形式可以多样。可以课堂讲话,可以书面形式,也可以发到我的邮箱。这叫“遍地开花法”。
3.学生可以摘抄或转摘好的文章,但要加以评点。这叫“取石攻玉法”。
这样做,学生自由了,他们乐意作文,写出的作文也就有个性了。
四、以主动学习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
传统的语文课堂是实实在在的一言堂,老师说了算。学生是名副其实的接受器。在新课改理论指导下,我坚持以学生主动学习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
我在教学《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时,设计了主动式教学计划。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一、引言
议论性散文是近些年来一直比较受高考所接受和喜爱的题材,它可以包含丰富的内容,可以抒发自己内心真挚的感情,表达出自己深刻的思想。议论性散文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广阔的选材范围,比较深厚的文化底蕴,抒情性较强,说理的文采也很好。议论性散文在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众多题材中最受老师和学生的欢迎和青睐。而且,议论性散文的结构也比较程式化,运用议论性散文写出的文章也比较出彩。但是在实际的写作当中,议论性散文比较难写,写出的文章一般难以令人非常满意。因此,要想真正的写好议论性散文,必须要明白议论散文的特点,摸清议论散文的规律和掌握议论散文的写作技巧。
二、议论散文与常规议论文的不同
议论文一般是重在说理,以理服人。但是,常规议论文和议论散文还是存在不同之处的。常规议论文和议论散文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常规议论文一般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进行展开议论,常规议论文论文论点一般比较鲜明,论证论据也相对来说比较集中,一般包括这几个模板: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议论性散文则一般是采用华丽的语言来进行议论,一般没有非常特别鲜明的论点,也没有非常明确和集中的论据。一般具有很强的哲理性、抒情性、文采性。议论散文比较看重的是语言文采。常规议论文看重的是论点突出。
2.议论性散文中的论点不太明确,论据也不是很集中,并不代表议论性散文没有论点,而是议论性散文的分论点一般比较多,常常会多于常规的议论文,只是由于议论性散文论点的陈述方式不同,相比于传统常规的议论文。议论性散文的论点常常被淡化处理。
3.传统的常规议论文一般使用比较完整的事实论据,议论性散文一般喜欢使用简化的论据,不会进行那么详细的分析,比较善于使用排比抒情等修辞手法。议论性散文一般采用简要的概括叙述的方式对自己的材料进行议论阐述,议论性散文议论一般讲究简洁、精要,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议论散文的写作技巧
议论性散文具有哲理性、抒情性、文采性,因此,该如何写作才能达到议论性散文的要求呢?
首先,要善于采用修辞的手法。
运用修辞手法,可以起到修饰语句的作用,通过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形式以提高语言的文采。在采用的修辞手法中,比较常用的是比喻、对偶和排比等,这几个特别容易起到彰显文采的作用。例如,可以将内容、结构、语气等相关,相同或相近,连贯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句连接起来用。排比修辞使用起来可以增加文章的气势。比喻修辞会显得文章句子更加优美。
其次,可以采用不同的句型发散文章思维。
议论性散文可以采用不同的句型来增加文章的文采,比如假设句、因果句、条件句、对比句、转折句等。
第三,可以引用诗文、名句来增加文章的文采。
孔子曾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名言警句之所以能够广泛流传,就是因为它本身就具备较深的哲理和较高的文采。引用古人的经典话语,大展集体智慧,把贤人的成语谚语融入自己的文章中,可以使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更强。但是,有特别注意的是,要引用古人的名言名句,尤其是古人的诗词名句,一定要深刻理解他们其中的含义,不能断章取义,随意引用,显得特别牵强附会。
还要注意一点,当引用古人的诗句时,要使自己的文章的风格、语境与诗人的相一致,协调得当,才能起到以一当百的效果。而且要忠实于原文,不能随意删减和增加。
引用古人诗句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嵌入式、割裂式、展示式等。嵌入式就是要将引用的诗句整句嵌入一句话中,加上引号使这个嵌入的诗句成为整个句子的一个成分。或者由相近联想而从自己的记忆中将某一问题或某一景物、某一现象的古今诗词佳句汇集一起。割裂式就是将要引用的一句诗分成几部分嵌入到文章的一句中的不同位置,并使其成为句子的某一成分。既可以剪裁两句古诗组合成一句,也可将一句古诗割裂后组合成一句。
第四,采用列举的方式。
列举的方式有点列举和面列举,详举一例称为“点”,略举一组事例的写法就称之为“面”。点例式一般是通过前面先详举事例,然后加上一层议论分析。有事例析因、正例反设和反例正设等三种方式。面列举的方式可以通过正反对比的方式和例证法两种。使用假设分析时,事例与假设分析可以明显分开,有时也可采用夹叙夹议形式。正反对比的方式是一般采用两个或以上的正面事例,用至少一个反面事例。例证式是用两个或以上的事例组合起来论证分论点。
四、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阐述,我们可以发现,要想写出好的议论性散文,必须拥有甚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文化底蕴可以采用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及相关的诗文字句等材料作为自己的写作素材。如何采用诗文警句来增加文章文采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多积累。在平时中要做一个有心人,分门别类的积累一些名言警句,虽然自己无法写出字字珠玑的文章,我们要学会拿来主义。积累一定的素材加上合理精心的设计,写作时自然就会游刃有余,信手拈来。写出来的句子自然是整齐,错落有致。文章自然会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C
收稿日期:2003-11-20
作者简介:方武,池州师专副教授,主要从事语文教育学和文章学研究。
与过去的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相比,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删掉了体现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与所有其他课程标准相比,唯独语文课程标准没有体现基础知识的“内容标准”。有人由此断定新课标主张弱化知识。但笔者认为,从新课标对“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强调看,从新课标“可以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的提法看,从新课标对“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探究能力”的整体强调看,新课标对知识不是进行弱化处理而是进行了新的策略性处理:在弱化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强化对知识的理解、运用的原则下,将知识的选择和建构的自下放给课程的执行者──课本的研制主体和课程的教、学主体,即强调课本的研制者和教师以及学生对知识的主动选择和建构。由于“知识获得是个体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新经验的过程”,“知识的获得又是师生多个视界的经验融合过程”[1]而“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的过程又具有更多的个体经验性和情感体验性的课程学习特性,这就使得这种处理策略是正确的:一方面可以抑制过去业已存在的死记硬背知识的情况,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课本研制者、教者、学者因文制宜、因教制宜、因学制宜地主动参与课程知识的建构,为课程知识的建构开拓无限的空间。为促进课程知识的建构,本文拟对课本对课程知识的建构问题略作论析。
课本对课程知识的建构也即是课本研制者对课程知识的建构。课本之于课程教学的意义之重要是不言而喻的,它是学生和教师依据课程标准进行学和教的主要依凭。课本的研制要全面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知识的建构就应当是不容忽略的方面。“鉴于在教改的大背景下编写并正在使用的有些教材,由于编写者思路的改变,不约而同地将语文基础知识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上”[2](37),鉴于语文教育界的确存在淡化知识的主张,有必要首先指出这种做法和主张是毫无道理的。有人把过去语文教育效率低下归咎于“知识中心”,把教学中出现的一切极为可笑的现象(诸如将学生作文中描写老鼠被撞得“不省鼠事”的“不省鼠事”判错,“同心协力”绝对不能写成“齐心协力”,表示“刻画描摹得非常逼真”的成语一定是“惟妙惟肖”而绝不能是“栩栩如生”等等)当做“知识中心”批。恰恰相反,这不是“知识中心”,而是教师无知识的表现,是教师轻视知识积累而结成的恶果。再者,“知识中心”固然不对,但只是错在将知识摆在不适当的位置而忽视了不应忽视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反对“知识中心”从逻辑上也并不能由此必然推出可以淡化知识的结论。就过去长期使用以及现在仍在使用的主流课本的知识状况而言,远未达到过分饱和亦即学生难以消化吸收因而必须淡化的程度:就文艺文体而言,“小说,除了被拧干了的‘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概念,事实上已没有多少知识可教了;诗歌在感知、背诵之外,只有体裁(如绝句四句、律诗八句、几种词牌名称)、押韵等屈指可数而且极为表面的知识;散文,也只有‘形散神不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似知识又似套话的几句说法,以不变应万变;戏剧,除了‘开端、发展、、结局’的套路简介,再不见有像模像样的知识。”[3]就常用文体而言,记叙文除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几要素以及顺叙、倒叙、插叙而外,也就没有什么知识可言;说明文的知识更是干瘪得可怜,干瘪得只剩下那几个诸如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喻之类的说明方式;议论文呢,除了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这些并不能全面反映议论文普遍规律的教条,以及“摆事实、讲道理”这种极为表象的论证方法之外,也就无所谓什么知识了。就汉语知识而言,修辞知识也就那几个辞格,唯一讲得多一些的是语法,而汉语语法又基本不符合汉语的特征(陈寅恪、王力、张世禄、张志公等都是这样持论的)。[4]因此从整体而言,语文课本知识是陈旧的、贫乏的,有的是脱离实际的(汉语语法知识)。正因为课本知识这种不如人意的状况,使得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知识所能引起的惊异/好奇/求知欲/挑战性/征服欲/欣喜/认同等心理反应不足,动机、兴趣、焦虑感、满足感四个基本的学习心理条件,在知识掌握的过程和结果中,所得到的支持度或满足度,客观上一般不高,换言之,这一知识群本身(在未被教学加工时)的认知含量尚不足以提供各种‘支持’‘满足’的功能。”[2](7)显然,这些更不能成为淡化语文知识的理由,相反,倒是应该引起我们认真地重新建构课本知识的紧迫感。因为,“对于知识系统的内在规律的把握,总是能够使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扔掉基础知识这根学习的拐杖,仅仅以感觉、感悟的思考判断来学习语文”“也很难做到为感觉和思考的内容提供基础,想要做到完全准确的、合理的、到位的感觉就更难了。试想,如果没有理性的、理念的、概念的东西作为学习能力的支持的话,这样的感觉理解能走多远,所谓思辨的、研究的、迁移的学习能力从何而来。”[2](37)因此对于课本知识,回避和淡化都不是办法,关键是既要顺应社会的发展,又要满足学生的需要;既要对现有的课本知识进行审视和完善,又要放出眼光从相关领域的新成果中吸纳有用且能被学生理解接受的新知识。总之,课本的研制者应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和极强的知识敏感性,使课本提供给学生的知识体系虽允许与相关领域的前沿成果有一定的滞后,以便有一个进一步检验、挑拣的余地,但整体上应与知识的时展大体同步,这样才能从知识的维度保证课本不落后于我们这个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的时代,才能负责任地让学生在学校里能够学习到尽可能多的适应时代进步的知识,而不是尽学习那些早已过时的陈词滥调。尽管这样的知识终究也有过时的一天,尽管终身学习是每个现代人无法回避的必然选择,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老让学生学习陈词滥调的借口。这样说也并非是要课本知识一年一个样地变动不居,只是说在目前的课本知识几乎几十年一贯而未变的情况下,的确应该作一次大的吐故纳新式的重构,而当这种重构完成之后,就可以在保持大的稳定的前提下,根据知识的渐进性发展经常地作一些小步子的调整,以不断适应知识发展变化的形势。从语文课程知识的人文性特征看,这样做是完全可以的,即使吸纳的新知识增加了一些难度,只要处理和组织得当,也并不会对学生的理解接受产生多大障碍。“只有新鲜、丰富、有适当难度和有组织的语文知识,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智力和能力发展提供足够的精神食粮”。[5]
对课本知识进行重新的建构工作是目前根据新课标研制新课本的复杂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本身也是异常复杂的,需要组织相关领域权威学者和课程专家集体攻关。这里仅就汉语知识、常用文体知识、文学知识这几个主要知识系统中的主要方面谈点粗浅的看法聊备参考。
(一)弱化汉语语法知识,引进并强化言语知识。根据广义知识观和知识分类理论,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又可叫语义知识,是以命题和命题网络表征的主要用来描述事实或陈述观点的知识;而程序性知识则是运用陈述性知识办事或解决问题的知识;策略性知识则是如何优化办事或解决问题的程序的知识。由于策略性知识也体现了办事和解决问题的程序,因此,“策略性知识是一种程序性知识,基本教学过程遵循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规律。”[6](296)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应用,理应强化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建构。但程序性知识最初也必须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表征,经过多种条件下的练习,再转化为程序性知识,[6](124-125)故与程序性、策略性知识关联密切(即经过练习能直接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陈述性知识也就不应弱化,所弱化的应该只是与形成程序性、策略性知识关系不大的陈述性知识。根据汉语学习的经验,我们都能体会到汉语语法知识在形成汉语表达能力方面并无实质作用,它并不能有效地指导我们进行句法的组织以适应实际的言语交际的需要,属于与程序性、策略性知识关系不大的陈述性知识,应在弱化之列。与言语表达能力关系密切的是言语知识,言语知识本质上是运用语言的程序性、策略性知识,尽管它也必须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表征。言语知识的三要素是言语主体、言语环境、言语作品。言语主体包括言语活动的发出者和接受者,是言语的人员系统;言语环境是指言语活动得以发生并获得展开的背景因素,是言语的活动条件系统;言语作品包括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两个方面。任何实际的言语行为都必须是以上因素的综合协调的产物,而不可能是对语法知识运用的产物。据此,有人甚至主张将语文教学直接界定为“言语教学”[7]。如果不考虑篇章表达中的超乎言语层面的谋篇策略、主旨提炼、形象经营等因素,那么这种观点庶几可以成立。虽然言语学还是正在建设中的学科,但目前国内关于汉语语用学的研究已有相当的成果可资利用,在建构语文课本知识时可以斟酌吸纳,以培养学生根据具体语境和特定的交际对象、交际目的适切地进行言语表达的能力。总之,淡化、弱化静态描写且不符合汉语特点的汉语语法知识,引进并强化动态生成的言语知识应当作为建构课本知识的一个战略性策略。
(二)常用文体的结构知识应该强化和完善。常用文体包括普通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它们的结构知识在各自的知识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属于常用文体内容层面的知识(诸如记叙文的中心、材料,说明文的说明对象的性质、特点,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过程等)其主要作用只是在于提示阅读分析的关注点,对于写作则并无什么实质性意义。因为写作本质上是一种生命活动形式,它产生于写作者的内在需要。这种内在需要不能凭空产生,而只能在一定的生活积累和感悟的基础上产生。当这种基于生活积累和感悟的写作需要推动写作实践活动真正发生的时候,原来的生活积累和感悟便会自然地转化为记叙文的中心、材料或说明文的对象、性质、特点或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过程等内容。因此,从写作发生的观点看,文章的内容不是从有关文章内容的知识中生发出来的,而是从写作主体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中生发出来的,有关文章内容的知识不能对文章内容的精加工起到实质性的指导作用。写过文章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对内容的精加工所依据的是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是对生活中所反映出来的事理逻辑的体认。而作为文章形式知识中的重要部分的结构知识,则对文章形成过程中的构思起到关键性的指导作用。结构的方式不是从文章的内容中内在地生发出来的,它具有外在的可选择性,体现了作者对形式美的追求。同样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结构方式,而选择的结构的方式不同,不但体现了文章整体架构形式的差异,而且能对文章内容的表达产生一定影响。例如在议论文中若采用“总论—分论—结论”(“总论”是提出论点,“结论”是在分论基础上对论点的归结)的结构方式,则表达了对论点的反复强调。人们一般把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也看做形式因素,但表达方式的选择并没有多大的自由度,对文章的内容具有很大的依存关系,本质上也是内在地生成的,而不是自由选择的,所以有关表达方式的知识,实际上也只能对文本意义的阅读分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对指导文章写作意义不大。总之,在有关文章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许多知识中,唯有结构知识对文章的阅读和写作都具有指导意义,在建构课本知识时应该特别关注。
过去的课本对文章结构的知识并没有解决好。说明文的结构基本没有说,而记叙文和议论文的结构虽然说了,但存在明显的缺陷。如讲记叙文的结构总是与线索搅在一起,叫做“结构线索”。其实结构归结构,线索归线索。结构实际只是一种外框架构,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的外框架构,犹如建筑物的外框架构,它着眼的是部分的组合。《现代汉语词典》释结构:“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文章的~|语言的~|原子的~”[8]也是这个意思。而线索实际上指文章内在的情意上的前后承续的线性关系,它不是着眼于“部分”的架构,而是着眼于“前后”的关联。将记叙文的结构和线索搅在一起讲,什么也讲不清,多数情况是名义上讲结构,实际上讲线索。对议论文的结构课本一般表述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表述虽不能说完全错,但却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它并不能揭示一切议论文的结构规律,具有片面性。具体地说,它只是适合中心论点属于行为性命题的议论文的规律,而不适合中心论点属于认识性命题的议论文的规律。“因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既可以‘分析’又可以‘解决’的。比如‘学贵谦虚’这样的问题,就是只可以‘分析’,无所谓‘解决’的。如果硬要说什么‘解决’的话,那么‘分析’的本身便是‘解决’。就是说,只要‘分析’清楚了为什么学习贵在谦虚,那么作为‘解决问题’的‘怎么样谦虚’的问题,即谦虚的表现形式的问题,也就必然说到了,因为撇开谦虚的表现形式,为什么学贵谦虚的问题无法分析清楚。”[9](234)“学贵谦虚”属于认识性命题,由此可见,中心论点属于认识性命题的议论文是无法也无须构建“解决问题”的结构部分的。而以行为性命题(如“反对教条主义”)为中心论点的议论文,则又是既可能构建出“分析问题”的结构部分(分析“为什么要反对教条主义”),又可以构建出“解决问题”的结构部分(解决“如何反对教条主义”)。但由此而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规律推广为一切议论文的结构规律,显然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第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际反映的是文章各部分的事理关系,作为结构也只能是事理结构。事理结构是内在的由文章内容的事理关系决定的,选定了一定的内容就意味着选定了一定的事理结构,因而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述议论文的结构,除了有利于阅读议论文时对各部分事理关系的把握外,对写作议论文并不具备有利于结构选择的意义。
学术界和语文教育界对常用文体的结构已经有较深入的研究。吴应天的《文章结构学》将记叙文除倒叙外的本事部分的结构分为“总叙──分叙──结尾”“分叙”几种类型;将说明文的结构分成“总说──分说──总结”“总说──分说”、“分说──总结”“分说”几种类型;将议论文的结构分成“总论──分论──总论”“总论──分论”“分论──总论”“分论”几种类型。[10]应该说,这种从总分关系着眼寻找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结构规律的方法大体是可取的。不过其明显的缺点是:只注意到文章主体的“首”“中”“尾”三部分,而未考虑到在文章主体之外,有时还存在类似于“楔子”的端絮和类似于“尾声”的余絮部分,它们既超出对所记、所说、所议事物的记叙、说明、议论本身,又与对所记、所说、所议事物的记叙、说明、议论有一定联系。我曾把议论文的端絮部分叫“引论”(区别于“总论”),把议论文的余絮部分叫“余论”。这样,根据“引论”“总论”“分论”“结论”“余论”的隐现,议论文的结构变化就有14种之多。[9](247)说明文、记叙文的结构变化有哪些,也是不难搞清楚的。
(三)文学作品的“叙事”知识应该丰富和拓深。此前的课本知识中也有一点“叙事”知识,但过于肤浅,仅停留在叙述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和叙述次序(顺叙、倒叙、插叙)等极为表面的层次,体现文学作品的艺术匠心的叙事技巧难以描述,也难以发掘。20世纪80~90年代,西方关于“叙事学”的研究成果传到国内,使我们认识到叙事技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中学课本中当然不可能全面吸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但在较为浅近的适合中学生理解的层面上吸纳其中的某些成果,还是可以的。例如,我们可以吸纳一点简单的“叙事视角”的知识,则可以让学生懂得,无论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叙述,都还存在“内视角”和“外视角”的选择问题。“内视角”的叙述即叙述者从处于事件之中的角度进行叙述,“外视角”的叙述则是从处于事件之外的角度叙述;第一人称“内视角”的叙述即为“主人公讲他自己的故事”(如鲁迅的《伤逝》),第一人称“外视角”的叙述即为“旁观者讲主人公的故事”(如鲁迅的《孔乙己》),第二人称“内视角”的叙述即为“全知”的作者的叙述(如鲁迅的《阿Q正传》),第二人称“外视角”的叙述即为“作者从外部讲故事”式的叙述(如鲁迅的《药》)。[11]可见,吸纳了“叙事学”的有关知识,对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叙事技巧的分析便可以清晰得多,这对学生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和创作水平(高中语文新课标在选修课程中鼓励学生尝试文学创作)显然都很有益处,甚至可惠及普通记叙文的读写。
以上所谈三个方面,只是既重要而又被过去的课本所疏忽,因而是今后的课本知识建构时应当特别关注的几个主要知识板块,它们相互关联构成从语言运用的技能技巧到结构篇章的技能技巧再到选择叙述策略的技能技巧的较全面的知识覆盖网络,对于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智慧技能,尤其是书面的篇章的读写的智慧技能和策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当然,课本在吸纳这些知识时必须经过为适应学生深浅度的“研发”即再创造性的精加工过程,以便以深入浅出逐渐渗浸的恰当方式在课本体系中进行表达。
除了这三个方面的知识外,一些文体常识(包括文学文体常识)在编进课本时还应重新审视,并进行一些细化的分类性的特征描述,以便更贴近文体实际。过去的课本在这方面喜欢作笼统的大而化之的概括,也就难免犯以偏概全的错误。比如一说记叙文,便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大要素,其实写景的记叙文就可以没有事件甚至没有人物;一说到议论文便是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其实有许多议论文没有论证,有的虽有论证却没有论据(如墨子的《兼爱》,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一说到小说便是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其实有许多小说谈不上有什么情节(如鲁迅的《伤逝》,都德的《最后一课》等);一说到散文便是“形散而神不散”,其实也有散文神不散形也不散(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如果我们按有无人物和事件、有无论证和论据、有无情节、是否形散等特征对记叙文、议论文、小说、散文进一步细化分类,则对提升学生相应文体的读写能力显然很有意义。当然这只是一种分类方法,完全还可以有其他的分类方法。此外,关于文字、词汇、修辞知识和一些文学史常识,过去的课本处理得比较好,这里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潘洪建.当代知识观及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3,23(8):9—15.
[2]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倪文锦.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9.
[4]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58-359.
[5]韩雪屏.审视语文课程的基础知识[J].语文建设,2002,(5):11-18.
[6]皮连生.智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7]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06-207.
[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