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图书管理技术

图书管理技术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09 11:08:3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图书管理技术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图书管理技术

篇1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40-01

1.引言

以前图书馆会经常在图书借阅或流通等环节出现图书丢失的现象,自从条形码技术的应用,有效的杜绝了这种现象。条形码技术是一种低成本、识别速度很快的一种技术,正是因为它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使得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更加完善。

2.条形码的优点

条形码是利用激光扫描设备进行识别并向计算机输入信息的一种特殊代码。条形码中所含的信息量也较多,它不仅仅是对“物品的识别”,而且是对“物品的描述”。在编码时将物品的基本信息进行整理、录入,使用上需要与计算机相结合,在进行识别时需要有专门的读码设备,将录入的基本信息反馈在计算机上,条形码通过由红外线或者可见光照射,经过空气反射将信息传回到读码设备,辨别其真伪。它的优点也有很多,比如:

2.1存储的信息量大

条形码可以存储很多的信息,不论是数字字符还是英文字符。它根据条形的比例进行存储,条形比例越大,所存储的信息量也就越大。

2.2安全性高

条形码技术具有防伪功能,能很好的识别真伪,它在编码时使用了大量防伪手段。像那种高级一点的条码在编码时加入了密码,更加有效的保护了数据的安全。

2.3译码的可靠性高

以前没出现条形码时,总会有一些盗版图书上市,甚至会进入到图书馆,在图书借阅或流通时有的人以假乱真,用盗版图书获取正版。我们的条形码译码极其可靠,条码的错误率基本不会超过千分之一。

2.4抗损坏性强

普通的防伪识别标识在污染、磨损等破坏后就会失去扫描、辨别的功能,导致数据丢失或者扫描不出信息的现象。而条形码却不会因为污染、磨损等原因导致信息丢失,在扫描时照样可以识别,也不会丢失数字或信息,它也是目前信息储存和识别的一种高度安全的方法。

2.5形状大小可变

在设计上,可以根据不同需要对条形码的形状大小进行设计。有的地方可能会使用大一些的条码,有的地方可能会使用微型的条码,我们可以根据载体的面积及美观度进行自我调整。

2.6成本低

条形码制作成本很低且极易制作,对本身的材料并无太大要求。

3.条码技术在图书管理中应用的意义

自从条形码技术在图书管理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后,图书在借阅、流通等方面丢失或损坏的现象明显减少,有效保护了图书资源,为广大读者也带来了便利。

3.1提高借阅证件的防伪能力

普通防伪标识会因损坏等原因,失去防伪能力,但条形码具有多重防伪性,很好的弥补了这个缺陷。现在,有的条码已经采用密码防伪,或者软件保密,增强了保密防伪的功能,在一些图书馆,也进行了信息采集如采集指纹、照片等进行防伪保密。在设计条形码时可以将本人的指纹、照片、声音、面部等进行处理并编码,同时根据需要对其格式进行修改,加密或者进行特定的编码,这样一来,就有效的防止了伪造条形码或非法使用条码的现象。

3.2提高信息的采集速度

过去经常会出现因信息采集速度慢而丢失信息的问题,现在应用了条形码技术很好的避免了这种现象。条形码携带使用极为方便,它可以直接扫描就能将所携带的数据、信息传入到计算机中,计算机就可以快速的将这些信息表达出来,比如在条码编码时录入了姓名、性别、指纹、照片、工作单位等信息,在经过计算机的扫描后就会准确无误的将这些信息显示在计算机上,工作人员就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对其辨认,确定真实后就可以正常办理借阅图书的手续。

3.3提高图书流通率

以前,图书流通效率极慢,在流通的过程中容易丢失图书资源。现在,图书馆流通通过条形码作为中间环节进行识别,将书刊的基本信息及时在计算机上显示,随时可以了解该书的详细信息。在编码时录入书名、编号、作者、目录等基本信息,这样就可以快速掌握书刊的去向,极大的改善了书刊流通的自由度和效率。

4.在图书上加条形码时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因为,在图书上做好条码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信息采集及回馈的时间,对于图书管理及流通也有了很好的保障。所以在书刊上上条码时也要注意以下的问题:

4.1对新入库的图书,在入库上架之前就要贴上条码,不要在入库后再贴,这样容易打乱图书顺序,而且还会影响读者借阅。

4.2在贴码时尽量贴在图书的内页为好,可以避免出现条形码污染、损坏的现象。

4.3一本书只贴一个条形码

在贴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贴重,一本书刊只贴一个条码,这样在扫描的时候就只会出现一个信息,不会因为条码多而造成信息混乱。

4.4读者借阅证上的条形码“不同于”书刊上的条码

这里所说的“不同”,并不是条形码设计不同,而是两者的条形码号要有所区别,以便计算机在扫描时能区别书刊以及借阅证件。

4.5回溯建库时,重新贴好条形码

有的图书可能因为条码过于陈旧或其他原因等需要回溯建库,所以,图书管理者和图书工作者要提早通知在规定期限为归还图书的借阅者,尽早归还图书,这样可以避免或减少因图书未还,而造成的漏贴条码的现象,在漏贴条码的图书应及时补上条码。

5.总结

条形码技术是现在图书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在基础信息数据采集及识别上都成功得到了运用。它的使用也会使图书馆对图书的管理越发的科学化、规范化,使整个图书管理系统的对信息、数据的处理更加及时、准确、安全。这将有助于推动整个图书馆业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志敏.浅谈二维条码技术在图书自动化管理中的应用前景[J].中国防伪报道,2009,07:6-7.

[2]窦淑庆.条码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及改进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12:67-69.

篇2

图书:图书ID,书名、作者、出版社、索书号、ISBN/ISSN、单价、出版时间,出版社等。管理员:用户名,用户密码,管理权限,姓名。读者:姓名,借书卡卡号,读者类别,性别,部门或班级,所属系部,联系方式。

1.2动态数据

输入数据:查询关键字,读者项记录的修改,查询方式,图书项,新建读者项,新建图书项,鼠标对按钮的点击,借还图书的输入信息等。输出数据:图书借还信息,注销结果信息,查询关键字对应的数据库子集,,操作成功或失败的消息,统计信息。

2数据库

系统数据库采用SQLServer数据库软件。数据库概念结构分析图书实体的E-R图(图1)。读者实体的E-R图(图2)。数据库逻辑结构分析图书信息表图书信息表是用来记录图书各种字段信息的表,由条码号、书名、ISBN号、作者和单价等。其中条码号为主键(表1)。读者信息表读者信息表记录的是读者的个人信息,包含读者证号、姓名、年龄、性别、联系电话、邮箱、可借书数、已借书数、罚款。其中读者编号是主键(表2)。

3系统构成

3.1软件构成

通过对图书管理系统需求进行的需求分析,图书管理系统主要功能包括:图书管理、借还管理、读者管理、查询管理、系统设置、超期通知、智能标签转换、盘点、智能监测、自助借还、查询和个人信息修改等。对不同的用户角色开通不同的模块和权限。超级用户拥有最高权限,开放系统设置模块;系统管理员开通读者管理、图书管理、借还管理、查询管理、超期通知、智能标签转换、盘点、智能监测模块;读者开通自助借还、查询和个人信息修改模块。

3.2硬件构成

3.2.1计算机主机网络设备包括应用系统和数据库系统,全部存放于服务器端。回传对应书本的RFID标签数据可以通过有线网络或无线网络的方式来实现。可以在各个书库内布设AP,以实现手持设备和智能书车的信号接入,无线AP通过有线网络接入核心交换设备。3.2.2RFID相关设备RFID标签有多种类型,包括层标、图书RFID标签、架标等类型,在使用过程中还需要配置标签打印设备。一般图书的RFID标签,应从成本、寿命、读写性能等多方面来考虑,图书馆中采用13.56MHz的RFID标签比较合适。3.2.3标签转换站采用B/S结构的标签转换站,实现对标签的转换。之所以采用B/S结构,目的是为了降低图书馆技术人员对设备的后期维护。任何一台装有标签转换装置的计算机,都可以实现对标签的转换。3.2.4自助借还机在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图书馆之前,图书的借还主要是通过扫描仪扫描书本的条形码实现。当RFID技术应用于图书馆之后,借还的整个过程不再需要人员的干预,而且RFID自助借还机可以实现一次借还多本图书,相较于人工的逐个扫描,大大加快了图书的借还效率,减少了人工操作的失误。3.2.5自动盘点设备利用条形码技术对图书进行盘点,实现起来非常困难,且效率低下。当便携式RFID阅读器运用于图书盘点之后,可以无接触读取图书信息,检查库存或进行各种文献查找,速度快且准确,寻找错架图书的工作变得简单。

4系统的实现

图书管理系统软件采用B/S结构。Web检索系统将系统的馆藏书目数据和读者外借数据以web方式,实现上网查询、图书借阅及续借、读者自助借还情况查询。登录模块未登录的用户只能访问到图书馆简介性内容,其他内容不对匿名用户公开,因此需要用户进行登录认证。用户进入到登录页面后,输入用户名和密码,选择用户类型后进行登录。系统会自动查找数据库,核对登录信息,通过后,进入到对应的登录页面,分配不同的权限。管理员进入到管理员的登录页面,读者进入到读者的登录页面。可以说,登录其实是系统对用户身份进行验证的过程。读者模块读者登录后会进入到读者页面,进入读者页面后可以进行查询、图书预约、预约取消、图书续借、个人信息维护、在线留言等操作。查询模块个人借阅情况查询在个人借阅情况查询中,读者可以查看到个人信息和图书借阅情况,在借阅情况中可以查看到全部未归还书籍以及应该归还的日期。图书查询读者可以在图书查询页面进行图书查询,在图书查询中分为普通检索和高级检索,在普通检索中读者可以选择检索途径、语言种类、时间范围、排序选项等信息来进行查询进行图书的查询,系统自动从数据库中选择满足条件的图书供读者查看。

5系统测试

5.1登录页面的测试

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录,查看登录是否正常。输入各种错误的数据,如正确的用户名,空密码等进行登录,检查系统是否做出正确的提示。系统在遇到各种不同的登录时,是否能做出合理的处理和提示。

5.2读者管理模块测试

读者模块各功能窗口的测试和其它模块测试一样,先是测试模块在正常使用数据输入的情况下,功能是否正常。其次是,在各种不同数据输入和操作流程中,查看系统是否能做出合理的正确的处理。

5.3图书盘点模块的测试

在图书盘点模块的测试中,系统能对采集到的数据与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比较,达到盘点的目的。在此项功能的测试中,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系统并未进行大规模的采集数据,仅进行了试运行,测试结果表明此项功能基本能达到要求。

篇3

与高校图书馆一样,党校的图书管理也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资源,是党校重要的日常工作。虽然网络时代的发展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但在多数党校图书管理工作中,仍然沿用传统的人工管理。随着学校的扩招,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图书馆的工作需求,严重制约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目前,党校图书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1数据不符问题

传统的人工管理不能适应图书馆发展需要,党校图书馆在采用计算机管理的初期,对计算机数据的准确性把握较差。图书借阅和管理的基础就是计算机技术,如果计算机数据无法保证真实性,存在不相符的情况,将严重影响图书管理效率。由于数据管理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低,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失误,造成数据不相符的情况也不可避免,带来用户信息检索的结果不准确、效率较低,甚至还会造成经济损失。

1.2系统软件问题

系统软件的优劣直接影响计算机管理的效果,不适用、不科学的系统软件不仅不会提高管理效率,反而还会制约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系统软件问题会引发下面一系列问题:图书信息与实际信息不相符、用户借阅信息丢失、出入库图书数据不符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图书管理效率和图书管理的科学性。

1.3管理体制问题

计算机技术在党校图书管理的应用离不开管理体制的规范与支持,据笔者了解,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使得计算机技术在图书管理的应用范围较小,有些领域甚至还没有应用计算机技术。一些管理人员没有对计算机管理充分认识,他们认为图书管理还需要依靠人力,应用计算机技术会导致他们失业,从而严重限制了计算机管理的发展。

2计算机技术在党校图书管理的应用

2.1计算机技术在党校图书管理应用的重要性

党校图书管理的工作量虽然比高校小,但采用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仍不能满足其发展需要。党校图书馆要向提高工作效率,就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首先,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够提高信息检索的查全率和查准率,打破传统的图书管理方式,有效的提高图书检索的准确性。只要进入计算机检索系统,就能准确查到每一本书所在的具置。其次,有效提高图书的利用率。传统的图书管理模式需要工作人员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统计,应用计算机技术对图书信息进行统计,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了图书资源统计效率。最后,将借阅工作简单化。利用计算机技术完成图书的借阅工作,有效的减少了工作量,并将借阅工作操作程序简单化、规范化。

2.2计算机技术在党校图书管理应用的具体策略

2.2.1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图书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严重制约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因此,图书馆要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要求其不断更新管理理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以便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充分利用计算机管理技术,不仅能够改变图书管理方法,还能有效解决传统管理模式遇到的各种问题。此外,在图书管理工作中,还需加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很有可能造成数据不符、办理手续错误等问题。所以,要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的责任心,让其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图书管理工作中,必要时候可以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总之,要想加强计算机管理在图书管理的应用,则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责任心是必要的举措。2.2.2在各环节的具体应用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图书管理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信息检索网络化、图书编目规范化、用户服务远程化。利用检索系统可以使信息检索网络化,将图书的借阅工作进行整编,放在检索系统中进行联机检索。这种网络化的信息检索方式,能够帮助用户获取更加全面的信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各图书馆资源的优势互补,进而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图书编目是图书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图书编目工作,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方便的查询,改变传统的较为繁琐的手工编目,实现一次性输入图书编目多次输出编目的效果。用户服务远程化可以为用户提供无地区限制、无时间限制的服务,通过网络的终端技术接受用户的咨询,满足不同用户信息咨询、查询的需要。2.2.3完善应用管理体制应用管理体制的改革能够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提供支持,因此,党校图书馆要不断发展和完善应用管理体制,进而实现计算机技术的自动化管理。加快计算机技术的革新、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转变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以促进图书管理事业的发展。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0-0098-01

随着图书管理资源的重要性的逐渐提高,以及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图书管理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从而实现群众对实际问题的需求、学生更好地解决研究学术问题等。同时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成熟,其具有的灵活性、扩展性、共享性、低成本性和高服务性等特点为图书管理提供了新的技术保障。云计算技术的产生使得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方便了许多,不仅能实现节省资金、降低工作量,更重要的是满足了人们利用图书管理的实时需要。

一、云计算技术在图书管理的应用优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图书管理信息服务逐渐成为图书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管理图书的重点转变为利用云计算技术管理,并将其用于一些学校管理图书的过程中,进而完成图书管理中的信息处理。因此,云计算技术在图书管理方面受到越来越多的高度重视。同时,在不断的应用中,云计算技术体现出越来越多的优势。

(1)云计算技术实现了图书管理的维护费用的减少。在云计算技术的支持下,由于云计算模式对于用户终端的配置要求很低,有关技术人员可以轻松地升级图书管理的相关硬件。云计算的服务供应商可以提供服务器的维护,从而降低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

(2)云计算技术的可靠性同样体现在图书管理服务器中。服务器的出错概率较低,并且运行通畅。图书馆内部的服务器数量有限,遇到严重的问题,管理系统就不能够正常运转,这样就会给图书馆带来重大的损失。而使用云计算技术,就可以有效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因为云计算模式下,同时工作的服务器不是几台、几十台,而是百万、千万台。一台服务器出现了故障,别的服务器会迅速地替换它进行工作,并且保证数据的准确。

(3)云计算技术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大面积共享。可以通过云计算技术在图书管理间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通过共享空间的信息构建方式,实现全部成员通过基础设施实现大量系统的信息共享,使图书管理的时间大大减少,效率大大增加。随时获得其他图书管理的资料文献通过云计算技术的帮助逐渐成为可能。在云计算处理信息存储时,与以往将电子资源存储在某一台计算机中不同,它将数据存储在“云”中,从而实现了全球管理员都能够实现图书管理的相关信息的实时存取,在处理相应的保密信息时,可以设计为单独由本馆用户使用该信息。

二、云计算技术在图书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1)想将资源上传至云上的需要设置限制条件问题。如何归类图书管理资源存储至“云”中?图书管理的目的是实现资源共享,而云技术处理的数据资源往往有保密期限,同时对开放人群也有相应的规定。图书管理不能将所用应用资源全部上传到“云”中。保密资源图书管理信息保存在本地图书馆中。云计算模式的应用改进方向应该将云计算模式与以往的处理模式相融合,从而形成新的数据布局。图书管理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对数据资源进行分类,把能放到云中的数据资源放到云中,把不能放到云中数据资源保留在现有模式中。

(2)协议和接口不对应问题。因为不同的图书管理模式,会选择不同配置的服务器,也会使用不同的服务器操作系统。应用云计算时,需要考虑图书管理在这些方面的差异和特点,这就给云技术带来一定的困难。另外,因为图书管理平台存在差异,所以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开发了不同的软件接口,从而解决了由于图书管理中的协议和接口不适导致的云计算时间延缓。

三、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建议

(1)云计算标准相关的政策的规范。云计算为图书管理的效率、存储方式、应用进行了多方的改进,但仍有很多方面需要更为细致的统一的标准,更需要政策的相应规定,从而实现统一的行业应用规范和技术标准。有相应的政策作为支持,提供图书管理信息服务的工作将会产生巨大的飞跃。但是对云计算的相关行业标准,图书管理界还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因此,当前迫切的任务是制定出规范云计算应用的标准和制度,为此图书管理行业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只用形成了云技术在图书管理中应用规范,出台相关的章程和政策,才能使图书管理的服务要求与云技术的应用标准相一致。

(2)图书管理调整方案与云计算的结合方案。管理进入云计算时代,为了适应云计算技术,要大量地调整原有信息系统,进而改变整个图书管理的业务流程。所以,需要图书管理人员分析云计算应用的进入所产生的一系列变化。比如,图书管理流程的变化、部门人员数量与结构的变化,最为重要的是资源数据的安全问题,这都是对图书管理的改进方向。

四、结束语

云计算给图书管理带来的是颠覆性的,图书管理人员要更加深入地研究云计算,进一步与图书管理的工作相结合,从而发挥图书管理服务的作用,以满足更多实际问题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铮.多媒体云计算平台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

篇5

与高校图书馆一样,党校的图书管理也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资源,是党校重要的日常工作。虽然网络时代的发展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但在多数党校图书管理工作中,仍然沿用传统的人工管理。随着学校的扩招,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图书馆的工作需求,严重制约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目前,党校图书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1数据不符问题

传统的人工管理不能适应图书馆发展需要,党校图书馆在采用计算机管理的初期,对计算机数据的准确性把握较差。图书借阅和管理的基础就是计算机技术,如果计算机数据无法保证真实性,存在不相符的情况,将严重影响图书管理效率。由于数据管理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低,在工作中难免会出现失误,造成数据不相符的情况也不可避免,带来用户信息检索的结果不准确、效率较低,甚至还会造成经济损失。

1.2系统软件问题

系统软件的优劣直接影响计算机管理的效果,不适用、不科学的系统软件不仅不会提高管理效率,反而还会制约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系统软件问题会引发下面一系列问题:图书信息与实际信息不相符、用户借阅信息丢失、出入库图书数据不符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图书管理效率和图书管理的科学性。

1.3管理体制问题

计算机技术在党校图书管理的应用离不开管理体制的规范与支持,据笔者了解,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使得计算机技术在图书管理的应用范围较小,有些领域甚至还没有应用计算机技术。一些管理人员没有对计算机管理充分认识,他们认为图书管理还需要依靠人力,应用计算机技术会导致他们失业,从而严重限制了计算机管理的发展。

2计算机技术在党校图书管理的应用

2.1计算机技术在党校图书管理应用的重要性

党校图书管理的工作量虽然比高校小,但采用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仍不能满足其发展需要。党校图书馆要向提高工作效率,就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首先,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够提高信息检索的查全率和查准率,打破传统的图书管理方式,有效的提高图书检索的准确性。只要进入计算机检索系统,就能准确查到每一本书所在的具置。其次,有效提高图书的利用率。传统的图书管理模式需要工作人员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统计,应用计算机技术对图书信息进行统计,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了图书资源统计效率。最后,将借阅工作简单化。利用计算机技术完成图书的借阅工作,有效的减少了工作量,并将借阅工作操作程序简单化、规范化。

2.2计算机技术在党校图书管理应用的具体策略

2.2.1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图书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严重制约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因此,图书馆要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要求其不断更新管理理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以便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充分利用计算机管理技术,不仅能够改变图书管理方法,还能有效解决传统管理模式遇到的各种问题。此外,在图书管理工作中,还需加强管理人员的责任心,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很有可能造成数据不符、办理手续错误等问题。所以,要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的责任心,让其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图书管理工作中,必要时候可以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总之,要想加强计算机管理在图书管理的应用,则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责任心是必要的举措。2.2.2在各环节的具体应用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图书管理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信息检索网络化、图书编目规范化、用户服务远程化。利用检索系统可以使信息检索网络化,将图书的借阅工作进行整编,放在检索系统中进行联机检索。这种网络化的信息检索方式,能够帮助用户获取更加全面的信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各图书馆资源的优势互补,进而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图书编目是图书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图书编目工作,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方便的查询,改变传统的较为繁琐的手工编目,实现一次性输入图书编目多次输出编目的效果。用户服务远程化可以为用户提供无地区限制、无时间限制的服务,通过网络的终端技术接受用户的咨询,满足不同用户信息咨询、查询的需要。2.2.3完善应用管理体制应用管理体制的改革能够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提供支持,因此,党校图书馆要不断发展和完善应用管理体制,进而实现计算机技术的自动化管理。加快计算机技术的革新、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转变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以促进图书管理事业的发展。

篇6

2基于Wi-Fi技术的高校图书管理思想和操作流程

2.1基于Wi-Fi技术的高校图书管理思想

在当今信息时代下,文化的传播途径越来越丰富,然而图书馆这一重要的机构,仍然是文化传播最主要的平台,依然发挥着倡导读书、组织读书、服务读书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各大高校中,图书馆的大量文献资料为高校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图书馆也成为读者们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成熟,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方式也一改从前的基于文本、表格等纸介质的手工处理方式,逐渐转变为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软件系统管理方式,不仅提高了图书馆管理的工作效率,而且大大提高了高校师生的学习效率。如:汇文、ILAS、金盘、良友、天皓、妙思、北邮、HYDG等图书管理信息系统都是各高校图书馆普遍使用的。然而,上面所说的图书管理系统都是在努力完善借阅功能的管理、加强会员模块的管理和在统计查询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但是在用户的接入方式等方面研究较少。目前为止,很难看到具备无线接入功能的图书管理系统的研发和应用,而用户对无线图书预览、浏览、检索和借阅的需求却日益增强,所以具备无线接入功能的图书管理系统的研究应用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用什么办法才能满足用户对无线图书预览、检索和借阅的需求,实现边预览边借阅?随着Wi-Fi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使其成为无线网络应用的一个新方向,目前Wi-Fi技术的应用主要停留在手机上网浏览网页和收发邮件等方面,较少用于管理信息系统中,但是Wi-Fi技术的管理信息系统必将成为未来发展的目标[1]。

2.2基于Wi-Fi技术的高校图书管理操作流程

基于Wi-Fi技术的高校图书管理系统建立之后,用户通过用户名和密码来实现图书检索、图书预约、借书管理、还书日期查询、还书管理、密码修改等操作。首先,利用Wi-Fi技术建立图书馆Wi-Fi热点,同时限制热点访问范围为图书馆,用户在具有Wi-Fi功能的平板电脑或者手机等移动终端上通过用户名和密码登陆图书馆;第二,当用户名和密码验证通过时,该应用便可以登陆到平台的借书管理客户端,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Wi-Fi路由范围只有进入图书馆门禁系统后才能收到这个专用的Wi-Fi网络,当用户的移动终端与专用Wi-Fi连接成功后方可进行借书管理操作,分别为:图书检索、图书预约、借书管理、还书日期查询、还书管理。如果选择了借书管理,基于Wi-Fi技术的图书管理系统则要确保该用户在门禁系统里面,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借书操作,因此只有当用户名、密码验证成功后才能验证借阅人是否在门禁范围内,然后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的摄像头扫描条形码,将条形码存储到图书管理服务器,这时程序会给用户提示借阅成功。如果选择了图书检索、图书预约、还书日期查询功能模块的话,用户只需输入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即可查询,或者登陆专门的专门的模块输入作者名或图书名即可完成操作。如果选择了还书管理模块,此时的操作和借书管理一样,必须确保用户在门禁内才能够完成。其流程是:首先应该判断用户所在范围是否在门禁系统内,然后通过移动终端的摄像头来识别条形码,基于Wi-Fi技术的图书管理系统则会提示用户还书成功;然后图书管理人员会按指定时间将图书入库,在这之前如果用户携带已返还成功的书籍走出门禁系统,门禁系统将会自动报警。

3基于Wi-Fi技术的高校图书管理的现实意义

3.1有助于降低投资成本、优化资源优化配置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高校图书数量在逐年增多,数量有限的图书检索计算机已无法满足广大师生的实际检索和借阅需求。如果扩大检索计算机的数量,虽然可以满足师生借阅的需要,但大部分时间这些计算机都处于闲置状态,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而且这些计算机的移动性和便携性较差,难以满足移动数据请求的需求。如果建立大规模无线网络平台,也因馆内无法提供众多笔记本等无线接入设备的电源,从而无法有效应用。而基于Wi-Fi技术的高校图书管理能利用先进的无线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智能手机技术,搭建可靠性高、接入效率高、数据存取速度快、部署成本低和移动性好的无线图书管理系统。

3.2有助于高校移动数字图书馆的构建

随着各高校图书馆藏书数量最年增多、无线网络的不断普及,催生了图书馆的无线移动信息服务,即“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确切的说,所谓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是指用户通过移动终端设备等,以无线接入方式接受图书馆提供的数字化服务[2]。Wi-Fi网络的方便移动、安装便捷、传输速率快、性价比高等优点克服了WLAN高能耗的缺点以及BlueTooth传输速率慢等问题,逐渐得到广大消费者的亲睐,尤其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中的应用极为明显。因此基于Wi-Fi技术的高校图书管理有助于高校移动数字图书馆的构建。

篇7

在信息时代下,图书管理工作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磁条、条形码识别不仅可靠性差、效率低,而且与广大读者的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成熟,物联网凭借着先进的技术逐渐应用到图书馆管理工作中,为图书管理工作的升级和改造提出了经验借鉴。

1物联网技术介绍

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是按照既定的协议,通过红外感应器、射频识别(RFID)等信息传感设备,把相关物品的信息全部输入到互联网里,从而实现识别、定位、跟踪、监控以及管理功能的一种网络模式。物联网技术主要由网络、控制系统和传感设备三部分组成,是通过传感设备读取并全面感知事物的信息,然后通过互联网和通信网络之间的连接,全面实时感知事物的信息,并做出相应的分析和处理。

2物联网技术在图书管理工作中应用的意义

(1)能够准确获得图书的信息。RFID是物联网技术的核心,作为图书唯一的标识,RFID电子标签具有信息存储量大、识别距离远、使用年限长、成本低、读写效率高等特点。将图书的信息提前录入到RFID电子标签,并进行密封包装处理,可以实现对任何一本图书的监控和跟踪,准确地判断出图书所在的位置,实现图书馆图书自助查找、借还、盘点、分炼等功能。(2)能够及时获取图书的信息。以读者为中心的图书管理工作就意味着要时时刻刻掌握读者的需求信息,关注读者需求的变化情况,而物联网的引用,能够克服信息传播途中的延误,突破传统信息传播模式和障碍,及时地将图书信息迅速地传输到数据库中,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能够在短时间内大批量地处理读者借还的图书,降低图书管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图书的借阅流通速度。(3)能够全面获得图书的信息。物联网技术可以对每一本书流通的所有过程进行监控和跟踪,而图书馆中图书信息资源相对集中,在图书管理工作中应用物联网技术,能够对图书的借阅频率、归还时间等信息全面掌握,能够全面掌握图书本身和借阅者的基本信息。

3物联网技术在图书管理工作中应用案例

3.1推送式服务

读者常常习惯于阅读短评、微信状态,对于一些专业知识和经典图书的阅读较少,加上传统被动学习、被动阅读的习惯,很少有读者主动地学习。因此,需要图书管理工作人员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推送式服务,帮助读者提高阅读和自学能力。该服务主要以互联网用户和移动互联终端用户为主,其推送式服务程序如图1所示。图书管理工作人员根据读者的个人信息和读者提供的问题,智能推荐出阅读图书,然后读者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出借阅图书,当读者进入图书馆验证自己信息后,系统自动推送出所选择借阅图书的信息。同时,在图书馆实地挑选图书过程中,根据读者前后查看浏览、阅读图书的信息,自动存储到图书馆信息中心,为相关读者或该读者今后借阅图书提供参考。值得说明的是,推送式服务要求图书馆拥有先进的配套服务技术,预先将传感器节点布置在图书馆中,通过搜集整理传感器准确及时地对每个应用对象的信息识别和获取,然后利用传感器网络将识别和获取的信息第一时间传输至物联网信息处理中心进行处理,从而能够准确及时地保证搜集到读者数据,科学预测和分析读者信息需求,变被动为主动的信息服务模式,极大地提高读者的服务体验。例如,当某一读者需要高中数学参考书籍时,通过手上智能终端就可以搜索带有传感器节点的目标书籍,并明确告知读者图书所在的具置。

3.2辅助图书筛选服务

几乎所有的图书馆都禁止读者带包进入,并且读者习惯于在图书馆内随便摆放图书,这就必然导致读者寻书比较困难。因此,图书馆应为读者提供电子化书蓝,只有系统接收到读者身份信息时,就在第一时间内将读者所需要的图书信息传输至电子化书蓝进行显示,供读者选择。然而,考虑到经济成本的因素,电子化书蓝成本较高,适用于大型图书馆,对于中小型图书馆可以用图书替存点代替书蓝帮助读者进行图书筛选。但是,利用图书替存点必须面临图书是否被其他读者借阅的困惑,为此,应设计系列关联过程。暂存点处理程序如图2所示,如果图书未被其他读者借阅,读者在办理其他图书借阅或离开图书出口时会及时提醒读者;如果书籍被其他读者选取放入暂存点时,通过对读者的身份识别和暂存点的扫描功能,其他读者无法借阅;如果读者不在借阅该图书时,通过读者使用暂存点功能受限,降低该读者的信誉评价或要求读者将图书放回原处。在辅助图书筛选服务过程中,大部分图书馆设立了临时阅读处,方便读者较长时间阅读某一书籍时。但是,也面临着有极少数的读者从事与图书阅读无关的事情,例如,部分读者将图书馆当作自习室或阅读室。因此,对于临时阅读处的读者,图书馆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避免读者长时间占用。一是将临时阅读处的桌椅进行处理,借鉴快餐店的作法,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坐在桌椅读书上是舒服的,如果超过了一定的时间,桌椅将会发生变形,从而让读者感觉到不舒服,自然避免了读者在临时阅读处长时间停留;二是进行桌位身份认证,只有认证后的读者才能进入临时阅读处进行读书服务,并借用自动化监控设备或通过胳控观测,分析读者的行为,提醒读者在临时阅读处停留时间。

3.3人性化服务

满足广大读者的服务体验是当前图书馆人性化服务的基本要求,在图书馆场馆的建设和管理之中,从照明、室内布局等多个方面应用物联网技术将会使得环境和服务更加人性化。其工作方式是在图书馆的照明、空调、电梯、供水等设备内配置传感器,实时地将设备运行的数据信息传输至物联网信息处理中心,从而有利于图书馆设备的智能化监控和处理。一是中央控制模块,该模块控制或集成图书馆中的电子电器产品或系统,记录着智能各功能模块的逻辑关系。以一个微处理机界面为例,当他接受来自相关电子电器产品的信息后,中央控制模块将按照既定的程序发出指令给相关电子产品。二是灯光控制功能模块。依靠手机等终端控制图书馆中灯光的亮度调节和开闭,根据图书管理人员预先设定的条件,在不同时间段内调整灯光的亮度;也可以通过感应室内亮度调整室内亮度。三是安防功能模块。图书馆里面的氧气浓度直接关系着读者的感受,当氧气浓度低于一定的指标值时,安防系统及时感应进而危险排除或报警;当有损坏或盗窃图书者,安防系统第一时间通知安保人员进入现场或向公安部门发出报警信号。四是国书馆用电器控制功能。该功能有利于形成智能图书馆,结合有关功能营造出图书馆庭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例如通过智能通风机实现房间空气与外部空气的智能流通,定时打开空调,使图书馆中保持适宜的温度。

篇8

1 物联网的概念与地位

物联网这一新兴概念正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它使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交流范围变得更广泛。人们通过安装在物体上的RFID等信息传感技术与互联网结合起来,从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所有的物体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方便识别和管理。它的完成过程可以分为三步:感知、连接、智能管控,这三步分别对应其技术架构的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物联网技术的产生与应用在物品管理领域必将带动又一次变革,它将从本质上改变对物品的管理手段。

2 图书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规划

2.1 图书管理领域现状

图书馆的工作越来越繁重,如何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图书馆的运营水平,促进图书馆管理现代化、智能化,满足图书流通要求,协调现代化技术和人力资源之间的矛盾已经刻不容缓。

2.2 图书管理发展远景

图书馆最终的发展愿景是实现智能化、便捷性,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2.1 不限时的快速自助式服务

借书者可以借助设备以自助的方式完成多本书籍的外借与归还操作,告别排队的等待。还可通过配备的类似于银行“ATM”机式的RFID设备24小时还书,将传统的按时服务提升为及时服务。管理员则解放劳动力,将职责从管理转向其它增值服务。

2.2.2 便利的查询通道

借书者可以通过自助设备进行图书信息与状态检索操作,并能够查询到每一本书籍的具体存放位置;管理员则大大缩短了书籍分类、归架时间,还能对特殊预约做到提醒提示。

2.2.3 对图书的典藏管理、分配盘点工作实现自动化、智能化

通过网络进行联机编目,对图书流通的各个环节实现监控,根据需要对有关信息进行核对处理,自动生成数据的比对与查询表(包含错架清单、借还人数、借还状态等数据)。

3 物联网技术在图书管理领域的关键技术

3.1 物联网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优势

应用物联网技术的自助图书馆,借书和还书都是自助的。借书时把身份证或借书卡渎卡器里,将借的书在扫描器上扫描即可。还书把书投进还书口,传送设备自动将书送到书库,通过扫描装置,管理员能迅速知道书的类别、位置以进行分拣。

物联网在图书管理中应用的最大优点是:

(1)可以实现非接触、无视觉识别。

(2)实现远距离监测图书快速进入馆藏。

(3) 可进行多目标同时读取,便于监测大量图书同时进入馆藏。

(4)电子标签来实时获取图书资源的信息。

(5)可以实现图书馆各个环节信息共享。

3.2 关键物联网技术工作原理

3.2.1 编码标识技术

使用编码标识技术来实现藏书的识别与检索。目前,编码体系分为EPC体系(欧美国家广泛使用)和UID体系(日本广泛使用)。 产品电子码为每一个物品都单独建立了全球性的开放性的标识标准,不同的物品种类的编码能够实现兼容,同时也兼顾到了在空中接口上与ISO国际标准相兼容。在物联网技术框架中,扫描标有EPC标签的藏书,即使数量再多,层级再复杂EPC标签信息也能够被准确的传送给读写器,并在第一时间内完成信息的交换、识别。

3.2.2 信息自动感知获取技术

这类技术主要是用来获取和感知各种信息,涉及的技术领域为自动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这类技术主要位于物联网下层,是感知层的核心技术,用来实现物品与网络的连接。

(1)自动识别技术。它能够实现信息数据自动识读、自动输入计算机。它是一个集成条码技术、磁条磁卡技术、光学字符识别、RFID技术、声音视频识别以及计算机通迅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先进技术结合。在物联网技术框架下,图书馆中的物品的识别主要采用RFID技术。在射频识别的标签中存储着该本藏书的图书信息与存放位置信息,这些信息分别与书架的射频标签、借书证上的射频标签相对应,当使用RFID读写器对标签进行扫描时,通过RFID管理系统和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这两个平台就能够完成对书籍的典藏、书架的归架、借阅者的借还的全方位同步管理。

(2)传感网技术。传感网技术主要依托于传感器这一硬件来实现,各种各样的传感器节点构成一个巨大的传感网,每个节点将采集到的周围的真实环境的信息,如温度、湿度、声音、压力等等大量的信号存储于传感网中。当图书管理人员进行新书上架、藏书典藏等工作时,只需要使用读写器(固定与手持均可)就能够调用这些信息来辅助工作的完成,并将变化的新信息通过读写器同步反馈到管理系统平台中,方便下一次的准确的管理与传递。

3.3 网络通信技术

网络通信技术主要用来实现数据传送的高效性与安全性,可分为传统的有线连接与新型的无线连接。在物联网技术框架下,图书管理在以大量基础性的有线网络布线完成后,在应用层主要使用的是无线传输技术。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连接技术有蓝牙技术、Zigbee技术、红外线技术等等,以Zigbee技术为例,系统管理平台使用该协议进行对传感节点的信息交换,能够实现低传输速率下的多种物联网设备的无线通信,具有低能耗、高能效的特点。

4 云计算技术

在物联网技术框架下,读者需求、文献资料、数据资源以及图书馆的运行状态等这些原本分散的信息整合到了一个管理平台中,要对这些宏大繁杂的数据实现快速而准确的分析、计算、整合就要使用云计算技术,以满足对管理的需求,才能够真正去实现对图书馆发展的愿景。

参考文献

[1]陆虹;物联网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浅析[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1(04).

[2]杨翠红;射频识别技术催生“智慧图书馆”[J].中国教育网络,2011(08).

[3]胡美香;浅谈图书馆管理中的以人为本理念[J].新课程(教研),2011(06).

篇9

随着信息技术、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发展,企事业单位的图书管理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挑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高科技在企事业单位开展信息服务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信息化技术在图书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括条码技术、无纸化技术以及其他多种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使得书籍的管理效率提升,书籍的保护成本等降低,对于我国图书管理工作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信息化技术在图书管理中应用的基本现状

信息化进程促进了图书馆管理的智能化,越来越强大的系统工具被开发出来,广泛应用于各个单位的图书管理之中。不可否认的是,高校当之无愧是当前知识型机构的典型代表,他们在图书信息化的推进中走在了前列。国家、社会等为信息化网络建设铺好了相应的基石,从整体国家层面上说,以国内教育科研网作为依托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已经形成,这为各个图书馆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并做好充足的服务后备工作,以较为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手段;从社会层面上说,不少专业提供信息服务的单位出现,包括各种企事业单位,如龙源电子、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等。不少图书馆已积极开展各种图书管理的信息化项目,承办了各种在线图书服务体系、图书管理系统等。然而,总体来说,由于思维观念差异、地区发展失衡,当前国内图书馆信息化全面推进的进程中仍有不少障碍。国内的中西部地区的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等信息系统应用仍较为缓慢,公共图书馆表现为资金准备不足,人工管理比重仍较大;高校图书馆主要体现在一些民办院校和独立院校上,不重视图书积累,图书馆建设与管理形式化,在教师与学生中的应用都较少等。

二、图书馆应用信息化技术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不足且认识存在偏差。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是企事业单位的一个较大的投入,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购置软硬件,当然维护和管理工作也需要长期的资金支撑,总体来讲周期长,投入多。企事业单位局限于对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对图书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缺乏信心,一旦看到投资费用增多而效益又未明显提高,就会迅速截断资金投入,显然不利于信息化建设的继续发展。

(二)馆内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缺乏。我国国内图书馆普遍面临馆内正式职工少的问题,馆内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更加匮乏。专业技术人才只有在国内少数几个大型图书馆才有,各种中小型图书馆基本只有非技术专业的人才,对于图书馆内信息化技术的引入和应用等由此受到限制,也不利于馆内信息化技术的保护及维护等。管理人才的缺乏,对于信息化技术的培训等较为缺乏,馆内工作人员对于信息化技术的熟悉程度和推崇程度不高,信息化技术的图书管理工作并没有真正实现,信息化技术对于我国图书馆图书管理效率的提升程度较为有限。

(三)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局限于传统技术层面。在信息化技术发展的今天,引进的技术比较多,自主创新的水平比较低。陈旧的管理模式,不懂得适时加强信息化建设,信息产业的管理体制不健全,资源整合不够,造成一些人力、资源浪费。比如国内极少数大型图书馆已经形成手机阅览室及网络阅览室,读者只需要在手机、电脑等媒介终端登录图书管理系统,就可以自主进行全面的无纸化阅读,方便读者和降低图书管理压力。但是目前国内图书馆对于这些技术的应用十分有限,自主创新能力滞后,只有极少数的图书馆在一定的区域内使用这一技术,并没有达到全面服务社会读者的效果。

三、如何促进图书馆信息化技术应用

(一)进一步转变观念,支持信息化建设。企事业单位必须打破传统的管理或者经营模式。当前,信息技术的运用已成为提高执政能力所不可或缺的手段。企事业单位的决策者应进一步转变观念,引入知识管理,加强引导和支持图书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实现管理自动化,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引入先进技术、加快技术进步,促进管理现代化,为单位的发展提供支持,以典型带动全局的发展战略。

(二)培养专业技术及管理人才。在信息化技术应用中,我国图书馆系统应该更多的培养专业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对于不同层次人员设计相关的计算机操作要求,例如系统维护者应该懂得编程等高级知识,系统操作者应该能够熟悉系统界面,能巧妙应用各自本职工作范围内的各个功能模块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引入专业计算机系统人才,进行独立的图书管理系统建设与维护。定期对图书管理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引导图书管理人员更熟练运用信息化技术。培养专业管理人才,注重在馆内建立信息化技术运用的管理模式,将其纳入馆内工作人员培训及业绩考核中,引导图书管理人员更多的运用信息化技术。

(三)做好图书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图书管理系统应主要实现图书管理、读者管理、图书流通、权限管理等具体功能模块。一是在图书管理方面,应实现图书的基本分类,建立好图书档案并据此开展管理。图书档案的建设与管理需要对每一本书都进行基本的信息登记,贴好条形码信息,能够根据条形码识别并将所有的关联信息登记入图书信息表之中。二是做好读者管理模块的基本功能设计。读者的档案信息是读者办理好相关图书证件,并能够进行借阅的前提。三是强化“流通管理模块”的管理,流通管理模块划分成图书的征订,图书的借阅,图书的归还,逾期费用清单以及图书罚款等各大功能。

信息化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与发展各大图书馆信息化、现代化管理的必然途径,伴随着网络化的快速发展,图书馆应不仅提供大量优质的馆藏资源,还应该做好相应的快捷、高效的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杜华.信息时代图书管理工作探析[J].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3).

篇10

伴随着技术经济时代的不断深化,当代计算机科学给水、网络信息传输与处理技术以及移动通信技术都已经在图书馆场所的管理工作实务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技术项目形态的不断发展升级,推动着现代图书馆事业在管理方式和服务提供方式层面不断发生深切的转变。最近两年,随着RFID 技术在我国各类现代化中的广泛普及以及深刻应用,传统的光学条码式馆藏图书资源管理技术正在逐步遭遇着将被淘汰的客观趋势。本文针对RFID技术在高校图书管理系统中建设中的运用展开了简要的论述。预期为相关领域的一线技术人员提供借鉴意义。

一、RFID技术的概念界定及其优点分析

(一)RFOD技术的概念界定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图书馆管理技术系统,是建立在RFID技术基础之上的,应用与图书馆场所空间的资源对象管理技术方案,RFID,中文译称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是通过无线射频信号实现对客观存在的实物对象的获取,并通过对信号捕捉信息的存储而初步实现对实物对象的认知理念。这是一种典型的非接触式识别技术,能够对高校图书馆承载的文献信息资源实施快速、简单而有便捷的实时化追踪和管理,能够有效提升高校图书馆馆藏信息的使用效能水平,RFID技术将具备信息存储功能的芯片安装在无线结构上,通过读卡机以及无线电波的形式,将信息资源对象,实现发送操作,之后再由接收端的专门技术组件对无线电波承载的信息进行解码,在这样的技术结构中实现对信息资源对象传输过程的安全性技术体系建设。

(二)RFID技术的优点简析

第一,信息读取较为方便,能够有效加快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内容的流通速度。运用条形码技术完成馆藏图书的借还管理操作,缘于条形码技术本身具备的局限性,往往无法对大学生个体的图书借还服务需求,实现批量化的处理,且与条形码识别技术密切相关的相关设备,出现故障现象的概率往往都比较高,不利于图书馆日常服务质量的整体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之下,RFID技术的应用,提升了图书馆日常业务的处理效率,助力了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流通速度的有效提升。

第二,实现新书快速上架,有效防止乱架现象。利用RFID技术体系下的图书资源分拣系统,针对高校图书馆现存的图书文献资源展开分类操作,能够有效地缩短新书资源从入馆到上架所需要的时间,切实减轻高校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强度,并促进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有序排放。

第三,切实提升图书资源的盘点速度,在针对图书馆中的馆藏图书进行盘点统计操作时,只要图书管理员手持点检仪,利用点检仪发射的电波信号与RFID安置的芯片组件进行信息交换,就可以同时实现对多本图书承载信息的有效读取,在这样的技术模式之下,图书资源的位置通过电波信号以及计算机数据库实现处理,能够有效保障图书盘点工作实践效率的切实提升。

第四,切实提升高校图书馆馆藏图书目录记载的准确性。在传统的条形码式的高校图书馆馆藏目录建设中,一旦出现记载错误,想要实现对目录错误的有效纠正,势必需要花费较多的人力和时间资源,而在RFID技术的应用实践背景之下,馆藏目录的纠错工作将会获取较为充分的实践便捷性,并且能够在较大的实践意义上提升馆藏目录的记载准确性,在降低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成本的基础上,实现对图书馆服务工作水平的切实提升。

第五,切实提升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对象的安全保密工作的实施水平。缘于RFID技术本身具备的在无线射频电波信号发送的接受过程中的保密性结构,使得在这样的技术体系影响之下,高校图书馆的馆藏信息文献资源的安全性将得到较为深切的提升。

二、RFID图书馆技术系统的整体化架构

(一)整体架构

图1中展示了高校RFID图书馆管理技术系统的整体架构,与这个架构图中,RFID设备与RFID标签数据,通过专门化的中间件结构实现了两者之间较为有效的接合,在这样的技术结构中,RFID图书馆管理技术实施系统,能够与传统的管理技术实施系统之间实现顺畅的无缝连接,同时还能切实保障现有图书馆管理系统,以及RFID系统之间的充分独立性,和健壮性。

图书馆的后台管理软件依然沿用了图书馆建设实务中的原有管理实施结构,并通过中间件结构,实现标签数据的导入目标,

中间件模块本身具备着三个层级的基本结构:虚拟硬件层、数据处理层,以及应用接口层。每层都具备着相对独立的技术结构和技术属性。

篇11

中图分类号:TU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30-0335-01

引言:在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背景下,许多行业在经营管理中要想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就需要把现代信息技术和本行业的管理有效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图书管理工作。图书管理工作具有内容复杂、涉及元素多的特点,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图书管理工作,无论是管理工作的程序还是管理对象,都需要使用现代信息化技术,这样才能够给读者带来更多便利。

一、图书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图书资源作为各个学校的关键学习补充资源,同时也是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长期以来,各个学校在开展图书管理工作时,实施的基本上都是以人工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方法,然而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和飞速进步,学生阅读量及参与阅读学习的学生数量急速增加,无论从图书管理的客观要求及主观需求方面,几乎所有学校都引进了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来开展图书管理工作,而且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但是随着图书管理工作要求的不断提升,加上学生阅读量的不断加大,同时图书资源已经从传统的单一纸质阅读转向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相结合,然而图书管理工作人员并没有得到有效增加,同时图书管理人员的图书管理技能和水平也未能有效提升。

二、现代信息化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优势

1.改变了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方式

在传统意义上图书馆通常被认为是服务部门,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资料和查询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图书馆已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服务方式,出现了网络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等新形式,图书馆不仅为人们提供传统的书籍文献资料,同时也提供多媒体信息资料,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跨馆、跨地区的信息资料查询,使读者真正享受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捷。

2.合理整合了来自网络的各种信息资源

信息技术属于虚拟性技术的一种,利用网络和先进的技术设备能传递的信息资源不仅数量大,而且在类别上也是多种多样。因此,在传递的信息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垃圾信息和无用信息,为优化网络资源,就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传递的信息进行过滤和整理。除此之外,科技的不断进步,会促使信息技术不断实现升级,升级后的信息技术会对网络传递的信息资源产生一定的规范作用,相比较传统的信息技术,也会具有更易操作的特性。加之各种先进设备的应用,使得图书管理工作人T能充分利用网络传递的信息为读者提供更具科学化和人性化的图书管理服务,从而为提升图书管理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

3.提高了图书管理工作的效率

信息化管理是社会高速发展的产物,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很多事情都需要手工完成,这使得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巨大,而且人工操作也极易出现失误,增加了图书管理工作的难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后,图书馆的许多工作都可以通过电子计算机操控来完成,只需要编制相关程序,配备较少的人力、物力就能完成图书馆的相关工作,大大提高了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同时,应用信息技术也显著提高了图书馆工作质量。

4.使图书馆藏的内容更加丰富

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图书管理工作模式,如今的信息来源越来越广泛,书籍报刊、互联网、光盘、电子图书等都可能成为信息承载者。计算机的应用推动了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信息形式上的改变。在图书管理工作中,要树立以服务咨询为本位的指导思想,不断进行馆藏内容的改革。目前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工作中的运用,使得信息的形式更加丰富,有数据文献、电子信息、音像资料等,图书馆已发展成为重要的信息中心。

三、现代信息化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讲解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实质上主要讲述的就是突出表现的计算机技术在图书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因此,如何将计算机技术与图书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是问题的关键。而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图书管理工作中,实质上主要是借助计算机技术,构建图书管理智能化系统。

1.计算机图书管理系统的任务分析

在图书管理工作中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够有效节省人工支出,同时提升图书管理效率。通过应用计算机技术,从而改善传统图书管理方式的不足,只用少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就能让整个图书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同时,图书管理工作的服务内容更加丰富,结合计算机技术的有效使用,图书管理工作的内容不再是简单的图书借阅、归还登记,而是包含平台维护、电子图书管理、服务品质提升等一系列内容,使整个服务内容实现了途径的多样化和内容的丰富化。

2.有效区分信息化图书管理服务系统的功能

有效区分信息化图书管理服务系统的功能是图书馆有效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重要方法。有效区分系统功能,不仅需要对添加修改图书信息进行有效区分,同时也需要对设置读者的借阅权限等功能进行仔细甄别,并结合信息技术对图书管理的管理系统进行改造,促使图书管理服务系统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帮助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更好地开展工作。其中,图书管理服务职能体现为:采用分别管理形式对图书馆的图书类别和信息进行管理,对图书的借阅、存储、版本以及位置等进行科学管理。系统管理服务职能体现为:读者可随时修改并维护个人信息。读者管理服务职能体现为:借书以及还书的主要功能和作用。因此,要想更好地应用现代技术开展图书管理工作,就需要有效区分信息化图书管理服务系统的功能并完善借阅图书流程,结合系统的具体应用逻辑,有效衔接各个功能板块。此外,还应不断更新图书管理服务系统,及时修补服务系统中存在的不足及漏洞。

3.提供便捷化、网络化计算机信息检索

当借阅人员对某一类书籍或者某一本书籍有阅读兴趣时,都可以借助计算机以及信息检索系统提前进行查阅,查询图书馆藏信息内是否收录,而关于纸质图书,则是查询馆藏中是否有存书以及归还期限等。通过便捷网络化的信息检索,能够使借阅人员可以更加方便的查询图书信息。通过结合计算机技术,构建完善的检索系统,可以将每一本书籍按照类型进行收录、归纳、分类,让阅读人员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查询到图书信息,进而提高借阅便利度。而检索系统的建设与普及,能够让图书资源实现最大程度的利用。

4.提供完善的计算机网络远程服务

计算机技术影响下的图书管理工作,图书借阅服务已经实现了地域因素限制,所以要在图书管理工作中,提供完善的网络远程服务,让更多的阅读者能够借助网络远程服务,实现更好、更便利的阅读图书。而网络远程服务实质上也是学生图书阅读习惯变更的重要要求。从根本上应用好计算机技术,可以借助图书管理系统,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实现整个图书管理工作的优化升级。通过有效结合计算机技术,最终实现整个图书管理系统的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