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9 14:45:5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特色教育理念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般说来,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德育是指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即为道德教育。从广义上说,德育不仅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等也是其重要内容。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语词的形式中,而在于它所寄托的文化语境中。因此,学校德育的价值体现在文化自觉的高度、文化品格的层次,相应地使高校德育具有了文化品行,进而在原有文化体系中不断的选择、创新、来推动文化的发展,实现我国道德思想文化的延续。特色德育的内涵就是指德育教育的规定性,是在鲜明的个性的基础上形成具有独特、创新、科学和广泛影响力的学校的特有德育风格。因此,德育特色的本质是在学校教育管理者用心追求下的学校德育工作的自主创新过程。
二、特色德育的基本属性与特征
德育特色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也是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它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教育管理者要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来看特色德育教育,要围绕德育特色发展的环境,不断吸收新的元素来发展特色,把特色推向更高层面。德育特色的特点主要有独特性、优质性、示范性、整体性和稳定性等。对于特色德育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具体的事物和过程上,更加应该注重的是精神层面的内容和特点。
三、特色德育的创建原则
首先,中学特色德育的创建需要科学地认识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和特点、确定中学阶段德育工作的内容、选择适合中学生成长规律的思想教育原则和方法等诸多方面。其次,特色德育的创建应以学校为基础、在学校的基础上进行发展、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设计德育特色,并选择创建特色德育项目的具体措施。最后,特色德育的创建必需要以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为目标,遵循实效性原则。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在创建特色德育项目的过程中,必须树立实效性意识,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提高效率。
四、特色德育创建的具体措施
德育建设肩负着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光荣使命,在推崇素质教育的现如今,它应该在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因此,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各学校应大胆实践、创新,推进新时代特色德育的发展,
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通过特色德育的建设,改善我国学校德育现状,切实提高德育实效,全面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及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特色德育的创建措施是建立在特色德育及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为实现学校特色德育的发展目标而采用的总体实施方法。无论如何,任何的措施与方法都必须遵循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学校特色德育的实施也不例外,必须根据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和实施方案。
(一)教师观念的更新——对本土特色的充分认识
教师是幼儿园特色创建最关键的因素,因此教师对特色创建必要性及特色创建内容的充分认识显得非常重要。在创建过程中我园每位教师都在思考:我们幼儿园的特色怎样创?我应该为创建特色幼儿园做哪些事情?在实践摸索中,我们认识到农村幼儿园创建本土特色走的是一条适宜的道路。首先是园长要提高对幼儿园本土化特色创建的认识,结合本园实际找准教育的切入点;其次教师要结合学习、培训、研讨,提高自己对本地优秀教育资源的组织运用能力和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到具体行动上的能力。
(二)幼儿积极的参与——对本土文化的不断熏陶
幼儿是幼儿园的主人,是创设本土化幼儿园的主体,只有幼儿亲身体验、积极参与才能不断地熏陶本土文化,获得发展,才能达到创建特色幼儿园的目的。我园幼儿在积极参与创建本土特色幼儿园的过程中,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幼儿和家长之间互动。
(三)家长的支持帮助——对本土特色的深入挖掘
在创设本土特色幼儿园的过程中,只有在幼儿园接受教育会显得力单势薄,只有家庭、社区同时参与,实施效果才会令人满意,才能对本土文化进行深入地挖掘。我们的家长来自农村,对于本土自然材料的收集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对于本土文化他们有着更为丰富的经验。让他们和孩子一起走进田野去收集材料、去观察发现家乡的美景、去体验农村的变化、去感受家乡的风土人情,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增加了孩子的见识,还增加了亲子的感情。我园为了调动家长参与我们活动的积极性,我们各班的门口,绘制张贴了“我是班级小主人”的表格,用表格的形式,记录统计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活动的数量,激发家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一)创设洋溢本土气息的区域环境,让幼儿在自主活动中促进发展
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充分利用周围自然环境。我园有4个大厅和两条长廊为公共区域游戏场所,我们对这些场所进行了本土文化氛围的营造,为幼儿创设了开展本土性游戏的全方位环境,让环境发挥特殊的、潜在的影响作用,成为“不说话的教师”。我们分别从不同意义、不同内容、不同层面上布置了不同风格的公共环境,但他们在材质上是和谐统一的,并与幼儿园的办园理念——立足本土是相一致的。如叮叮厅是以沙、石、泥、木、竹为主要材料的区域活动场所,于是,我们就用竹子交叉布置成竹子墙,悬挂一些竹制品;用有树皮包裹的木头涂上颜料组成彩色的树林,穿上衣服的稻草人漫步其中;木头的框架上,一件件泥塑、木工、根雕作品琳琅满目;蓝花布、竹匾组成的人物惟妙惟肖;竹子、木头做的劳动工具,增进了孩子对劳动工具的了解,孩子们操作在其中、乐在其中。
(二)渗透民俗文化来丰富活动内容,让幼儿在传承发扬中获取快乐
我园地处江南小镇,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多彩的民俗习惯。如以前结婚时新娘坐独轮车出嫁,我们将独轮车引进幼儿园,让孩子在参观的同时,坐上去感受一下,大家一起来推一推独轮车,体验到合作带来的成功和满足。
在我们农村还有着丰富的民间游戏活动内容,我们动用教师、家长、社会人员等人力资源对其进行了挖掘和创新。像“切西瓜”“老狼老狼几点了”“跳皮筋”“滚铁环”“抽陀螺”“踩高跷”“翻绳子”等游戏,教师对它们进行了区分和取舍,舍去了游戏中的不安全因素,吸收了其中有益的成分,让幼儿在快乐游戏的同时锻炼了体质。这些蕴含着丰富而深厚的教育和文化价值的民间游戏,培养了幼儿亲近社会、尊重和热爱本土文化的情感。也让我们在民间游戏教育目标和教育资源有效整合的同时,拓宽了教育渠道,丰富了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三)立足地方资源来开展主题活动,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获得经验
我们将周围的自然资源,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事物搬进课堂,融入主题活动中,利用这些本土资源,开展探究性主题活动。使幼儿与环境之间是互动的,幼儿与教师之间也是互动的,幼儿在主动学习的状态下,敢于思考,敢于尝试,敢于选择、敢于创造,真正体现了主体性的内涵。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方式来开展主题活动,向幼儿传播和渗透这些活生生的本土文化的:
第一种是在我们使用的综合主题教材中渗透本土化教育,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开展本土化主题活动的。
第二种是将本土主题教育内容分散在学期教学计划中进行,这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长期的教师预设活动,如:主题活动“丝瓜” “有用的山芋”“好吃的南瓜”等。
第三种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本土化主题活动,这是一种零星的、较随意的本土化教育,要求教师有强烈的本土教育意识和善于捕捉教育时机的教育机智,例如:我们在组织春游时,幼儿对开得灿烂的桃花很感兴趣,教师就以此进行了“家乡的桃花”的主题教学活动,让幼儿在体验家乡美的过程中,激发了他们爱家乡的情感。
陶行知先生强调把培养儿童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在教育的突出地位,他提出的“六大解放”教育思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即: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思;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谈;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之能学习渴望的东西;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
一、特色活动游戏化,解放幼儿的眼睛和双手
陶行知认为解放儿童的眼睛就是要让孩子学会观察、主动认知;解放儿童的双手就是要让孩子学会动手,主动操作。在篮球特色活动中,我们充分利用这一教育理论,让幼儿感受到篮球的魅力,更大程度地体验到自我价值的实现。我们将各个年龄段的篮球活动游戏化,它情节有趣,形式活泼多样,这样的教学形式更适合幼儿生理心理特点,易于激发幼儿积极探索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愿望。
如小班幼儿刚入园,对篮球活动还不熟悉,因此,活动目标主要是认识篮球,激发兴趣,陶冶情操。结合这一目标我创设了“赶小猪”的游戏,在让幼儿用小棒将球不停往前滚的过程中,认识到篮球是圆的,会滚的这一特征。在这个游戏中,幼儿首先主动解放了双手,通过手臂力量推动篮球的滚动,然后解放了眼睛,在推动的过程中观察篮球的运行路线。
再如中班幼儿对篮球已有了一定的认知经验,并且能熟练地进行拍球运动,目标提升为会抛接球、传球和运球。结合这一目标我创设了“运西瓜”的游戏,通过同伴之间一个接一个“运西瓜”,从而掌握了传球的技能。这一游戏要求幼儿要学会观察篮球从远处传来的路线,双手还要及时抱住篮球,才能不让球滚走。因此,这样的篮球游戏极大地解放了幼儿的眼睛和双手,行知先生的思想在这一活动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特色活动渗透化,解放幼儿的嘴巴和头脑
陶行知先生认为,儿童的教育重在感官的充分运用与训练,只有让孩子不断地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又动脑,才能让孩子发现知识,激发其学习的兴趣。篮球活动不仅可以作为单独的体育游戏,还能与其他各个领域相互渗透,共同发展。比如科学活动、美术活动、语言活动、音乐活动等。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充分利用周围的有利条件,以积极运用感官为原则,依据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让幼儿多看、多想、多说、多做,利用集体活动形式,为幼儿提供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发展他们的创造力,深入挖掘他们的潜能。
如在科学活动中,我引导幼儿和家长一起搜集有关篮球知识的文字与图片,整理成“篮球小百科”,专门创设一个区角,利用课间活动引导幼儿观察与讨论,进一步激发篮球兴趣,从而解放了幼儿的嘴巴,让他们充分交流。我们还将这些宝贵的资料投放在语言区,引导幼儿边看边讲,边讲边学,边学边练,从而增强了幼儿的思维敏捷性,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充分解放了幼儿的嘴巴和头脑。
如在一次篮球特色活动中,涛涛小朋友不小心将篮球抛入了水池中,他惊奇地发现篮球没有沉入水中,而是浮在水面上。大家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由此我组织了科学活动《沉和浮》。在活动中我准备了木块、铁块、石头、泡沫、玻璃珠、乒乓球等材料,并设计了一张记录表,要求幼儿通过自己亲手实验来找到正确答案,并记录在表格中,统计出哪些东西是沉下去的,哪些东西是浮起来的。类似的亲身体验活动还有很多,幼儿乐在其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解放了嘴巴和头脑,激发了思维,发展了创造力。
三、篮球活动开放化,解放幼儿的时间和空间
一、引言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西方现代教育理论不断被引入我国教育领域,国内学者也相继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理论(或观念),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人本位教育理念、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理论、终身教育、快乐体育等。这些教育理论对我国传统的教育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引发了中国教育界乃至教育史上少有的关于教育理论和教育体制的大辩论、大变革。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教育科研等正轰轰烈烈地展开。广大体育教师也参与到体育教学改革的洪流之中。在此背景下,探讨体育教师的角色特征,促进人类体育事业和学校体育健康发展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
二、教育理念的更新促进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和角色的定位
在当今教育思潮的普遍影响下,体育教师的观念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而且这种转变是多角度、全方位的。首先,学生观变了。教师的学生意识加强了,包括:学生本位意识(“关注每一位学生”成为教师的重要教育理念),学生主体意识(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个性意识(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性的人)。其次,教学观变了。教师逐步形成了“对话意识”,这意味着上课不再是“传授―接受”单向式的传递,而是师生彼此思考,分享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第三,课程观变了。教师课程意识的形成,有助于教师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挖掘、利用各种课程资源,逐渐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动[1]。
教师观念的转变,使体育课的课堂教学活起来了。同时教师观念的转变凸显了体育教师的角色特征,有利于教师的角色定位。
三、体育教师的角色特征
体育教师的角色特征大致可归纳为专业特征和社会特征两大类。
(一)体育教师的专业特征
1.课程研究者与计划者
康奈利和克兰丁尼在《教师即课程计划者:经验的叙事》一书中指出:有人认为对课程材料教师丝毫不能改动,否则教师的个体因素就会损害那些预先替教师编制、设计好的课程材料中的意图。教师与课程之间存在的“知与不知”的矛盾,应通过教师培训来解决。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虚假的理念,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排除的。教师不可避免地要对课程材料施加影响,因为教师拥有个人的实践知识,他们完全能够判断应该给自己的学生教什么。英国课程专家斯腾豪斯(Stenhouse)曾使用了“艺术家”作为一个核心隐喻来说明它的教师即研究者的概念。在他看来,教师是一个从事教学活动的“艺术家”,教师不是“教书匠”。他认为“教学是一种表明艺术家实施他们判断的自主的艺术,这种判断建立在指向提高他们的艺术水平的研究之上。与这种研究性教学概念相一致,课程被看作是教师发展他们艺术的媒介[2]。有学者用中国式的语言概括了教师构建自己独特教学风格必由之路的四个基本阶段,即“入格”、“立格”、“破格”和“无格之格”。而“无格之格”是教师教学的最高境界,“至格”是教师的毕生追求,是教师成为成熟的教学艺术家的标志[3]。这与齐白石先生的“无法之法乃为至法”是相通的。当代有些学者认为,教师应是课程主体,乃至课程本身,不应是课程的从属者。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发展主体性作用,首先表现在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上。教师努力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来使用,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实用教材,用出个性化风格和特点。同时,对于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和课程建设能力。
教师必须全方位地介入课程改革。正如众所周知的传统体育课程的评价一直颇受非议,一般认为,传统体育课的评价基本上是一种终结性评价,它在所谓本着公平、公正的旗号下,用统一的运动成绩考核作为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及课程实施的主要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在实施中常常是教什么就考什么,偏重于生物性的评价,评价内容也与教学目标脱离。传统的评价方法由于比较简洁便于教师的操作,但不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好方法。所以作为体育课程的实施者及研究者,体育教师理应在现论指导下,积极地研究与实践,以期“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和“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体育课程评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没有一种绝对完善、适合一切对象的评价体系,所以体育教师发挥能动性,试图建立比较科学并适合本校体育教学实际的评价体系是尤为必要的。
2.师生对话关系的构建者
师生对话关系是一种在新教育思想框架作用下产生的全新的师生关系,它与传统师生关系的区别在于:
其一,师生对话关系倡导师生间的民主性和平等性。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体现了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相互尊重人格和权利、相互开放、相互理解、平等对话、相互接纳等关系。民主平等不仅是现代社会民主化趋势的需要,而且是教学生活的人文性的直接要求和现代人格的具体体现。民主平等是师生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形成的。共同参与,一方面意味着教师和学生以不同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进入实际的教育生活,形成需要、智能、个性等方面的互补,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教师应更主动地投入,特别是在师生对话关系构建的初期,毕竟教师在经验、知识的储备上较学生具有明显的优势。对教师而言,在构建师生对话关系的过程中,必须多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流,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然而,传统的体育教学不仅无法实现平等的师生对话,而且传统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
其二,师生对话关系追求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互动性与和谐性。传统体育教学最大问题在于有意或无意的忽视学生意愿,把学生看成是体育教师手中的棋子,任由摆布。一段时间里,曾出现“放羊”好过正规上课的评论。这无疑是学生的不幸和体育教师的悲哀。然而这种不幸和悲哀并不是体育教师愿意看到的,也不是体育教师单方面造成的。体育教师同样也是教育体系里的一个具体的执行者,不同的是有良知的体育教师也在试图改变这种状况。时代在前进,教育理念在更新升华,学校体育理论也在不断地演化,教学互动和师生和谐将是新课堂的理想景观。“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交往是教学的本质,互动是交往的途径,只有按照师生互动的思路去组织教学,才能深刻地把握教学的本质。
其三,对话式教学是师生对话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在教学改革浪潮的冲击下,特别是素质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传统的授受式教学尤其是它的极端现象――满堂灌已经没有了市场,代之而起的是问答式教学,但问答式教学的种种弊端揭示其急需改造,最终对话式教学应运而生。在体育教学中,对话式教学因其充分的民主性和平等性,因其充分尊重学生意愿、选择和现实条件,而使不同体育水平的学生都既有积极性又有可能性地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对话当中来,从而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较充分的表现自己、发展自己。
值得注意的是,体育教师在建构师生对话关系过程中,不应过多的强调师生关系的工具意义和手段价值。忽略其本体价值对师生对话关系的构建也是十分有害的。
3.体育教师是学生终身体育的主要促进者
终身体育,是使体育贯穿到人的整个一生的自始自终;是使家庭、社会、学校体育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一体化;排除政治、经济、人种、工种、及身体条件,以及年龄等条件的差别,所有人都有权参加;尊重社会和参加者个人需要,有计划和有步骤地统一管理体育。终身体育主要由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三个方面组成[4]。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及终身体育行为的养成,其关键在于使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一体化和一贯化,其中学校体育教育是关键一环。学校体育教育的成败关乎终身体育的成败,以及终身体育实施的质量。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的具体实施者,教师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并将终身体育引入体育课堂,是终身体育在学校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的保证。
4.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科研领域的探路者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体制转轨、观念转变,对体育产生了几乎全方位的冲击,引起了体育的重大变革,关于学校体育的研究也在更多地关注学校体育的细化研究,更关注学校体育的微观领域研究,这为体育教师更广泛的参与体育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了现实的条件和理论依托。
体育教师长期工作在体育教学的第一线,直接面对学生,掌握大量的关于教学的第一手资料。面对体育教学的诸多弊病,诸如体育评价的不合理,体育教材的呆板,体育教学资源的短缺,体育制度的问题,学生对体育的认知问题,体育教学模式等,大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是体育研究最广泛的素材。
基层体育教师的研究与探索可能存在不完善,理论高度不高,但这不能贬低其价值。“探路者”的行动就是为后来者和专家提供原始的,但有意义的资料的。教育研究专家也必须与基层教师密切配合合作,其研究才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否则就是闭门造车,凭空臆造。
(二)体育教师的社会特征
1.体育教师是体育文化的传播者
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文化的创造过程就是一个教育过程。“以文教化”、“人文化成”都与教育同义,教育是文化化的过程[5],我国自古有之。体育文化是人类广义文化的组成部分。体育文化依附于人的载体,体育文化中的物质化、制度化的文化可以借助于物质实体加以传递与延续[6],但体育文化的核心――体育精神文化,是不能通过物化的形式体现出来的,所以体育文化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体育教师、体育工作者,借助于体育教育加以保存、传递。
体育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必须理清下面两点值得注意的问题:第一,以人为本的体育呼唤体育文化价值回归体育本源。有研究者论断,当今社会是物化的社会,物化的社会是商品社会的必然产物。体育(或体育运动)作为人类社会的现象,也必然存在“物化”。并且认为,体育的物化过程是社会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个复杂的渐进过程,并有进一步加深的趋势。体育物化的结果是使体育文化中促进人身全面发展的文化演变为偏重于追求体能、技艺、和物质,这种物化的体育需要以新姿态回归于体育本质,即“人化”。物化的体育需要对体育文化“扬弃”的过程[7]。希腊雅典和中国北京申奥成功,某种程度上说明国际体育界力主回归体育文化本源的倾向。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得以贯彻实施,体育教师教学实践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对体育知识、技能的传递,不仅仅体现在对下一代的体育人文关怀,更主要的是向全社会宣扬体育文化的本真。“绿色体育”、“自然体育”代表了现代人走向大自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意志。体育最终会回归它的真正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身心两健的完美的人。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提出“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的口号,正是基于对体育本真价值的清醒认识。第二,体育文化的全球化与民族化。体育文化是全球性的文化内容之一,体育文化的全球化趋势是在多元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统一的基础上形成的,体育文化全球化是现时代体育交流和科学技术促进的结果,是大势所趋。经济的全球化竞争需要各个国家在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加大开放的空间,加强合作与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本民族文化不断地从世界文化中汲取养料,得以发展。封闭的文化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它最终会被强势文化所淹没。
民族体育文化是本民族乃至全人类共同的财富,随着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世界文化市场为民族文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表演舞台。今年是中法文化交流年,这正是中法两国人民为世界文化交流树立的成功典范。
2.体育教师是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实践者
外国是否有类似我国的全民健身计划我不得而知,但它对于我国大众体育而言,全民健身计划极具指导意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影响无疑将是深远的。全民健身计划体现了中国政府对人民健康和精神生活的深切关注,对体育的关注。
体育教师掌握专业的体育理论和体育技能、知识,有一定的体育实践经历和普及体育的经验,是体育最大的受益者和不可或缺的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群体。体育教师是体育的实践者和知者,无疑将为我国的全民健身计划做出自己的贡献。
3.体育教师是体育精神的忠实捍卫者
自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射击运动员许海峰获得第一枚奥运金牌始,到刚刚结束的雅典奥运会,我国运动员在奥运赛场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大大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我国竞技运动的“举国体制”也受到了许多国家教练员、运动员的认可。中国的举国体制一方面使中国竞技体育迅速腾飞,促进体育在中国的进一步普及;另一方面它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体育精神的集中体现。奥林匹克运动追求的“更高、更快、更强”体育理念,正被中国人民普遍认知,体育精神不仅在体育领域而且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得到实践。
体育精神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的内容:平等尊重、公平竞技;友爱互助、团队协作;以人为本、广泛参与;理解宽容、无私奉献;积极进取、超越自我;自我节制、恪守体育道德。所有那些违背体育精神的、丑陋的、自私的、野蛮的,与人类健康发展相背道而驰的行径都要受到鞭挞。体育比赛的日益政治化、商业化,以及兴奋剂事件、非公平竞技、体育黑幕、“黑哨”、假球事件等,背离了体育精神,必须加以扶正。体育教师不是一般的体育工作者或普通的体育从业人员,而是特殊的体育教育专业人员,他们在体育教学、社会活动及生活中,是对体育精神进行守护、监督的中坚力量,特别是在对人类下一代的培养中,负有艰巨的历史使命,他们必须付出大量艰辛的劳动,在体育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阶层推动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小结
体育教师肩负着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任和社会责任,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学生,完成体育赋予的双重使命。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教学改革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京),2003,(11).
[2]蒋士会.试论课程改革中教师的参与[J].广西师大学报:哲社版(桂林),2003,(4).
[3]张天宝.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与条件[J].湖南教育(长沙),2001,(2).
教师每天有很多工作要做,确实很辛苦,特别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功臣――班主任老师。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压得大家喘不过气来。因此,我们应该引导教师舒缓其心理压力,培养教师平和有定力的心态,从而面对新区教育教学改革中所遇到的一切困惑。
二、制订自上而下的教育管理制度,规范管理
结合教育前沿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重新审定各学区、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制订自上而下的管理制度。就学校而言,教师教学工作常规、教学管理常规、学生一日常规等是最重要的。学校必须根据学区制订的学校制度总规划并结合学校实际制订本校一系列制度章程。
三、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核心素养简而言之就是行为习惯、人文素养等价值观。习惯包括听、说、读、写的习惯,饮食习惯,作息习惯,视力习惯,运动习惯,健康习惯,思维习惯等,我们要重视培育学生的这些习惯。
四、将关注孩子成长、孩子命运的著名影视作品用于课堂教学
我们往往认为,看电影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好的。我认为影视作品有助于孩子自发性的感悟,助其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当然这少不了老师们的精心选材及在影视课堂上的指导。在这里,向大家推荐一部著名影视作品《天堂的孩子》,又名《小鞋子》。《天堂的孩子》小阿里取回为妹妹修理的小鞋子时,不慎把这双妹妹仅有的鞋子丢失了,为了免除父母的惩罚,他央求妹妹与他达成协议:每天妹妹上学时穿他的鞋子,然后下学后再换给他去上学。于是兄妹仅有的这双鞋子每天就在两个人的脚上交换着,能够找回丢失的鞋子或者再拥有一双鞋子的渴望在两个孩子稚嫩的心中与日俱增地堆积着,因为他们既要逃避父母的责骂以及上学迟到可能带来的惩罚,又要承受换鞋带来的种种不便,还要躲避对他人鞋子的羡慕所带来的折磨。阿里试图和父亲去城里打工挣钱,父亲却意外受伤,花去了本来答应给妹妹买鞋的钱治病了。后来,阿里看到全市长跑比赛的通知时,终于哀求老师批准他参加比赛,因为比赛季军的奖品中有一双鞋子。在比赛中,阿里奔跑着,他的眼前晃动着妹妹放学后奔回来与他换鞋以及换好鞋后奔向学校的情景,他要取胜,他要获得那双鞋子,他在奔跑,在极度疲劳中奔跑,后来他跌倒了,为了胜利,他又不顾一切地爬起跑向终点并在混乱中率先撞线。当人们向小冠军表示祝贺时,阿里抬起的却是一双充满失望的泪眼,而所有人都没有注意到这位少年的心情。回到家中,妹妹难过地走开了,阿里脱下了自己的鞋子――它已经彻底地磨烂了,阿里把打满水泡的脚泡在院内的池中,一群鱼向他游来……影片到此结束了,留给我们的却是深深的思考,哪位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又有哪位老师不爱自己的学生呢?我们身边有多少个像阿里一样的孩子呢?在美妙的音乐中游向阿里的小鱼们不正是我们心中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和关爱吗?
五、将体质健康各项目纳入学校体育课程,作为必掌握的基本技能
学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这是家长和老师共同的心愿。体质健康也是教育部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学生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面对生活、学习中的种种难以预料的困难。
六、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将校园文化纳入班级文化
一、英语教学中实施差异化教学的策略
(一)分层制定教学目标
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分析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共同基础。共同基础就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每一个学生都应该达到的共同目标,然后确定本节内容的扩展方向及内容,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对于提前达到标准的同学,应设置更高的标准及要求,使之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而对于后进生则应用激励性评价的方法,分步调整学习内容,采用多重复多练习的学习活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尽快达到基础标准。有时甚至可以根据个体差异的情况适当地降低标准。
以八年级unit 7 Topic1 Section A 为例,这课设置的教学目标是:听懂并会认读get in touch with, try one’s best, imagine, soup, cheese, biscuit, pancake,同r,学习引导宾语从句,谈论筹资计划。对于提前掌握的学生,老师就要求他们当小老师在小组中带读单词;或是能用模仿老师对这些单词和短语进行归纳和拓展,必要时在学习造句和翻译;对于在英语上暂时还有困难的同学,首先要多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多听、多读、多学说,帮助理解识记。设计多种小组活动,如猜单词、大声朗读等,让小组伙伴一起来帮助他们,共同进步。
(二)践行“自主学习”模式
同学之间的学习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问题要互帮互学,展开讨论。我根据学生的成绩、性别、性格及平时的表现,把学生分成了11个小组,分别对他们委以不同的职责,如选派成绩好的负责任的学生担任大组长,再分设各主要学科的小组长,英语组长要细心的同学担任,做到督查小组成员的听写、背诵、纠错等。在平时独立完成练习之后,小组成员互相切磋,成绩差的学生可以“借鉴”一下别人的作业。但是必须要知道这个题的来龙去脉,甚至要提炼出这个题的考点或题眼是这么。我在评讲的时候提问就可以检查他们是不是纯粹的为了的答案完成老师的任务而没有请教原因。回答不出来就小组成员会用到“株连”惩罚。这样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形成了成绩好的学生带动基础差的同学,起到共同进步的作用。
(三)设计分步任务活动
课堂任务活动是英语语言学习的运用和扩展,设计多样的分步任务活动能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获得不同层面的发展。以仁爱英语每个topic的生词为例,每位同学都要在课前完成拼读,课后所有单词的记忆、听写任务。课堂上老师对这些词汇的拓展和延伸则选取适当部分,分批完成。如八上出现的success一词,我为大家补充了它的形容词、副词、动词、反义词以及不同词性的用法,对学习吃力的同学,先提醒他们记住它的不同词性即可,在下一次出现时再增加掌握它对应的用法。这样使每一位同学的求知欲都得到了满足,逐步实现所有学习任务的完成。
再例如,我在授课由Daniel Igali引出的美食节时,我大胆地打破教材的顺序,按照为举办美食节所作的准备这样一个线索来组织教学活动。大家从开始Daniel Igali这个人的身份开始,了解他的善良――想为他贫穷的家乡建立一个新的小学,再想到为帮助Daniel Igali筹钱而举办美食节,他们自己动手写请柬(包括美工),自己做海报,自己模仿写菜单……同学们的热忱高极了。到最后美食节这一堂课,同学们准备了不同的菜品,点心,他们又学会了接待和推销,熟练地掌握了饭店场景、点菜用语。在这次活动中,有的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进行描述就达标了;有的同学进行与所学语言水平相当,但词汇、句式有所拓展的描述,超出一般水平;有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语言实际提高难度,自主选择,把话题说具体、描绘生动,使语用更深刻、更丰富,成了小老师。学生在小组交流后推荐小组中最具特色或有进步的学生到班级交流,同学之间互帮互学,互评互动。
二、英语差异化教学的初步成效
在英语教学评价中,尤其要做好必要的记录,收集学生的点滴进步,建立详尽的学生档案(英语个人学习档案袋)。以激励和促进学生平时的学习,使每位学生得到个性化发展。学生本人是建立学习档案的主要参与者,教师则指出要求并给予适当指导,使学生在建立学习档案的过程中对自己学习情况及努力方向有比较明确的认识。
通过对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该班学生自上初二之后整体发展平衡,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只要教师时时尊重差异,我们真正把先天的差异作为教育的前提,是完善学生的独到的个性而不是扼杀学生的天性,是把学生因材施教变成人才,而不是把学生变成整齐划一的复制品,“今后的教育是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把学生个性中可以利用的转化成教育资源,把个性中可以改变的塑造成一种优秀的品质,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实现质的飞跃!
为了对学生开展养成教育和素质教育,在规范学生行为的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商丘科技职业学院实行了“三自教育”的新型管理模式,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三自教育”主要以学生干部代替辅导员管理班级为形式,以提高学生独立生活、独立工作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目的,以新型管理模式促进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为学生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使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从而顺利实现从实践型辅导员到研究型辅导员的过渡。“三自教育”管理模式是学院的管理特色,也是学院今后工作的新亮点和重点。
自我教育即学生通过管理别人和对比自己,发现自身或其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受到教育、更新观念、改正错误、提高自己。自我管理即让学生转变角色,变被管理者为管理者,进行自我管理和班级管理。学生在校期间通常只是充当被管理者的角色,让学生作为管理者亲自参与班级管理则能让他们了解和熟悉学院的管理制度,体会到辅导员工作的难处和辛苦,从而使他们自觉遵守学院的规章制度,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在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过程中,学生必然要通过服务于他人和服务于自己来完成,这就决定了学生必须学会协作、沟通和交往,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将来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行“三自教育”管理模式的班级主要采用以下管理方法:一是将学生分成6个小组,即思想政治教育组、学习纪律组、文体活动组、环境卫生组、治安保卫组、校规校纪纠察组,每个小组的人数及岗位设置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由辅导员规划和具体负责落实,由系(部)领导指导和监督;二是每周系(部)要召开辅导员工作会议,落实学院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找出各班学生在“三自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纠正;三是各系(部)依据《商丘科技职业学院班级综合考核细则》和《商丘科技职业学院辅导员年度考核办法》加强对班级的管理,使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四是班级的综合成绩由该班所在系(部)评定、学生工作部审核,此成绩作为评优评先的主要依据。
学院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党政领导的指导和支持下创造了新型学生工作模式,今后将继续坚持“以生为本”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在探索中不断开创教育新思路、引进管理新方法,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最高工作目标。
(作者系商丘科技职业学院学生处科长)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4A-0026-04
2009年,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汾小”)建校。新校创办之初,确立了“文化切入”的整体思路,提出了“让每一位师生拥有成长的感觉”的核心理念,逐步地建立了与之匹配的学校发展框架,形成了具有汾小特征的行为方式,“成长教育”特色文化初具雏形。
一、成长教育特色文化的基本理念
命名某种教育,就是选择某种视角来理解教育。我们的基本主张是:教育即促进成长,并帮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得成长的感觉。我们因此将学校特色文化命名为“成长教育”。
成长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是“让每一位师生拥有成长的感觉”,构建以“成长的感觉”(the feeling of growth)为核心的理念系统(idea system)、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保障系统(support system)。简称“GIOS模式”,扩充意译为“growth is ok”(成长是美好的)。
1.成长教育的理念系统
成长教育的理念系统主要包括学校信仰(相信愿望的力量,相信坚持的力量,相信文化的力量)、核心价值观(让每一位师生拥有成长的感觉)、学校愿景(学校充满成长的气息,师生拥有坚持的品质)、培养目标(内修外炼、能恒乐成的汾小学子)、行为准则(“五不文化”,即“不拖拉,追求力行的文化;不推诿,追求担当的文化;不等待,追求主动的文化;不抱怨,追求乐观的文化;不放弃,追求坚持的文化”),以及与上述理念相一致的课程与教学、校园生活。
2.成长教育的操作系统
成长教育的操作系统包括相互贯通的“教师六事”与“学生六事”。教师六事包括成长课程(开发合理的学校课程,包括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与校本课程的开发,让学习不止于课本)、成长课堂(建立“教―学―评一致性”课堂,让课堂增值)、成长班队(建设以“成长”为主题的班队文化)、成长论坛(包括7项内容:学科教学细揣摩、教学反思每月谈、如蚕食叶读专著、聚沙成塔做课题、窗外声音听后思、成长话题大家谈、趣闻轶事话汾小)、成长讲坛(打造汾湖实小的“百家讲坛”)、成长著述(包括过程性的博客周新与成果性的“土书著述”);学生六事,包括学名家风范(逐步开发名家课程)、说天下大事(组织学生“大话天下”)、读经典名著、赏名曲名画、办汾小展事、塑恒成形象(包括“633”基础工程:6个整齐、3个整洁、3个文明)。
3.成长教育的保障系统
成长教育的保障系统包括组织保障(除行政性组织外,建立“学术委员会”“教―学―评一致性课例开发中心”“恒成课程研发中心”“德育中心组”等学术研究组织)、制度保障(形成一系列的指向核心价值追求的制度体系)、评价保障(形成汾湖实小的评价体系)。
二、成长教育特色文化的实践探索
成长教育特色文化的实践探索,即GIOS模式形成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反复地、曲折地、螺旋式地向前推进的。这种推进的行为方式即“不轻易开启,不轻言放弃”。
1.开展规划设计:聚向“内修外炼、能恒乐成”
从某种意义上说,汾小的历史是从“规划与设计”开始的。2009年8月,学校举办第一次“学校发展咨询会”,主题为“从现实基础出发,向理想境界迈进――汾湖实小办学框架的初步构想”。之后,每年暑假举办学校发展咨询会,进行新的规划与设计。这些规划与设计,一是具有主题性。主题包括“探索成长教育,培养汾小特质”“校园文化的整体追求”“过一种饶有兴致的专业生活”“学校课程规划”等。7年中,重要的咨询会已经举办过10次。二是强调过程性。在学校发展的关键阶段,通过师生的研讨形成规划的初稿,提交咨询会请求专家的指导,以利于之后的工作不走弯路,良性发展。这一完整的研究过程已然成了汾小的“规划文化”。
2.探索有效课堂:追求“教―学―评一致性”的成长课堂
2010年6月,我们举办首届“成长课堂研讨会”,探寻“成长课堂”的基本特质。之后的每一个学期,我们都举办“成长课堂研讨会”。这些研讨会本身颇具特色。一是主题鲜明。至2016年底14届研讨会研究了14个主题,包括成长课堂的基本特质,教学目标的设计、观察与分析,课堂教学中核心任务的设计与展开,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基于学习视角的课堂评价信息,课堂评价任务的设计与运用,评价任务的预设与实施,学生成为评价主体,促进深度学习的评价任务等。二是贯穿始终。每个主题贯穿近一个学期,最后以研讨会的方式进行总结。“台上一分钟”,台下要花更多的功夫,最后的精彩来自于一学期的努力。三是组织紧密。课堂观摩―观点分享(教师报告与学校主报告)―观察报告―深度研讨(与专家的互动)已经成为研讨会的“传统版块”。在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t教授专家团队的合作中,逐步形成了“教―学―评一致性”课堂的基本范式,以此为理论依据的《汾湖实小课堂警词》广泛传播。
在探索成长课堂的过程中,我们形成了学校教研活动的基本范式:课后说课(执教老师的课后说课,与课前说课不同,体验更深刻)、观点呈现(在教研活动中,应该避免一种现象:看似谁都发言了,却谁也没有把观点说完整,“观点呈现”就是鼓励教师把观点说完整)、互动议课(互动议课是智慧的启迪与分享,但每个人的短暂发言,仍然应该是有“主}”的)、分享收获(每一个组员诉说自己在本次活动中的收获)、总结评述(主持人进行总结与提升)。
3.开发校本课程:以体验成长为取向
校本课程开发,应立足于“体验成长”,而不是过度追求结果。一是强化指向性,即指向学校的培养目标,通过课程开发培养“内修外炼、能恒乐成的汾小学子”。二是追求多样性,将校本课程开发与社团建设结合起来。目前学校成立各类社团74个,校本课程成为社团活动的主要内容。三是追求特色化,将“成长教育”理念贯穿其中。比如“竹文化剪纸课程”“竹文化衍纸课程”,开发者将学校的文化意象(竹子)与剪纸、衍纸结合起来,在过程中不断培养“能恒乐成”的品质。四是追求整合性,我们追求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发展、学生成长、课程建设”目标的同步实现。
4.建设校园文化:聚魂
2012年,我们启动了“校园文化建设”工程。我们深入挖掘办学过程的文化意蕴,一致化思考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文化追求,通过全体师生的参与,形成校园文化的整体方案。方案初稿形成后,召开教代会、学校发展咨询会,进行论证,之后又分各项细节召开10余次深度座谈会,最后才付诸实施。工程完成之后,及时编写校园文化读本《风景与意蕴》,并组织师生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把寓含“恒、成”的竹子作为学校的文化意像,形成了“汾小八景”,并以诗画碑刻纪之。校园文化凸显师生的文化印迹,是师生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环境,为学校聚魂。
5.提升专业水平:建设“一线学术”
在成长教育的设计中,教师与学生是成长伙伴的关系。我们认为,没有也不可能有脱离学生成长的教师成长,教师成长的意义对学生是极其重要的。为此,我们致力于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建设“一线学术”。让教师首先“拥有成长的感觉”,是学校的一贯追求。一是进行专业阅读。2009年,学校以390道思考题、历时301天、每周推进的方式共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开启教师专业阅读。之后新入职教师不断地“再走读苏路”,“如蚕食叶读专著”成为常态。二是加强小课题研究,短平快的小课题研究人人参与。学校建立“会诊式学生研究”组织,探索通过个案研究提高学业质量的途径。三是开辟“学术讲坛”。学校通过“月末讲坛”及各种研究活动鼓励教师作“学术微报告”。据统计,仅2013、2014两年就有教师报告59个,其中30个为“课堂观察报告”。四是鼓励教师特色发展,有18位教师在校报或校刊开设“专栏”。学校注重教师研究成果的积累,到2016年底,出版校报83期,校刊14期,汇编研究成果30种。五是开展“土书著述”。“我在汾小丛书”完成9辑378种。每学年放暑假前的总结大会,就是“土书发行仪式”,老师们共庆收获,共享“成长的感觉”。
6.深化学生文化:探索关注个体成长的平台
学校文化最终体现为学生素质。学校的一切行为,最终都是为了学生更好的成长。我们在研究课程、研究课堂的同时,不断探索关注学生个体成长的新平台。一是举办“个性化展板展”。从第1届文化艺术节开始,我们设计了“学生个展”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展板展。至第7届文化艺术节(2016年6月),有705块展版参展,这些展版也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道风景。二是大屏“推送”。我们利用学校大屏幕,推送“成长之星”。2013年开始,已经推送66人。三是开展学生沙龙。2012年10月开始举办“童眼看天下”主题沙龙,在校报发表29期。四是组织学生专场。2013年开始,结合文化艺术节推进学生“个展”。
三、成长教育特色文化建设的体会与思考
“不轻易开启,不轻言放弃”,我们审慎地思考特色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审慎地探索特色文化的路径与方法,同时,又毫不含糊地去坚持,在坚持中不断反思,取得了成长教育特色文化建设的初步成果。在这样的过程中,也深化了我们对“文化”的认识与体会。
1.学校文化是学校在自身情境中对教育基本问题的个性化解读,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
成L教育特色文化的形成告诉我们,学校一定是有文化的,文化一定是有特色的,特色文化的实质是在自身情境中回答教育的基本问题,而不是刻意地做出“另类”的样子。一所学校,在此时而非彼时,在此处而非彼处,由这些人而非那些人组成,这些人在此时此处该情境中追求教育真谛,一定会形成自己的行动方式、思维习惯以及支撑的价值观,那是必然的。所以,学校文化特色是必然的。就像我们学校,建校之初,一所全新的学校,清一色的青年教师,全部的“新学生”(所有学生都由附近几所学校因为施教区划分而重组),充满着成长的渴望,于是,“每一位师生拥有成长的感觉”理所当然地成了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在追求成长感觉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体验到“恒”与“成”的必然逻辑,于是,“恒”也就必然地成了我们崇尚的意志品质。而把“恒”与“成”作为“成长教育文化特色”的关键词,就是我们在自身情境中对教育为什么、教育是什么、教育应该做什么、教育规律谓何等教育基本问题的理解,而不是刻意去追求什么“新奇古怪”。
2.学校文化在学校工作的一切之中,是全在的,而不是“单列”的
在规划学校、描述学校的时候,我们通常会把“学校文化”作为一个方面,将学校文化与课程、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等并列起来讲述,但这是为了讲述的方便。事实上,学校文化从来不是、也不可能是一种独立的存在,而是贯串于学校一切工作之中的一种特质,做所有的事情,无不有着这种特质。比如成长教育特色文化的建设中,追求成长的感觉,追求坚持的品质,这怎么会是一个独立的事件、一门独立的课程、一些独立的活动呢?无论是开展规划设计还是探索课堂教学,无论是开发校本课程还是建设校园文化,无论是教师专业发展还是学生生命成长,我们的所有内涵,我们的所有过程,无不指向“让每一位师生拥有成长的感觉”,无不是在“不轻易开启,不轻言放弃”中做成的。换言之,我们不可能在学校教育的框架内专门辟出一块地来,叫作“成长教育”,不是的,“成长教育”的实质是我们在自身情境中对教育的理解,这是我们理解教育的一种角度,所以在教育的所有领域、所有过程中都会体现,可以说,文化特质会投射在学校的全部活动之上。因此,学校文化不是几张皮的叠加,而是在各种因素的“一致性”实践中形成,这个“一致性”,就是“核心价值观”,就是学校视角,就是“特色”,就是“文化”。
3.学校文化具有相对恒定的特色,是在各种矛盾中历久弥新的,而不是暂时的昙花一现
特色不是一阵风,而是在“一贯性”的长期实践与反思中形成的。学校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要经历时间的考验。如果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挫折与失败,从来没有遇到过矛盾与纠结,从来没有体验过风风雨雨,从来没有在这些风风雨雨中让学校的核心价值观越发显现出强大的个性,那么,这样的所谓“文化”是不牢固的,是脆弱的。永远的“一帆风顺”,永远的“莺歌燕舞”,那只能造就“文化假象”。在成长教育文化特色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考验,比如曾经让很多学校经受考验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我们也曾经有过“风雨”,那些日子,激情汇聚的“学校论坛”一度停滞,情绪如暗流涌动,当此之时,学校行政与所有老师一个个交流,直面意见,最终不仅仅形成新的考核方案,更是形成了“沟通与改进:学校矛盾解决方式”的文化共识。之后,学校遇到的各种矛盾,大家都以“沟通与改进”的方式去朝向学校核心价值观,学校文化在时光的历练中日见风采。学校文化不是温室里的花,而是风雨中的竹。
一是学习开展早。市工商联区县党组书记会议后,金山区第一时间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认真学习中央及上海市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
二是方案拟定早。根据中央和上海市相关工作要求,结合金山具体实际,金山区于3月中旬拟定完成了金山区关于深入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并按照项目化的要求制定了详细的任务分解表,明确了四个方面22项重点工作。
三是部署推进早。在部署推进今年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金山区注重从实际效果出发,强化分类指导推进,充分利用工商联主席会长办公会、基层商会工作例会以及执常委会等平台,对各类对象进行分类部署动员。截止到4月底全区各个层面的动员部署工作已经基本完成。
二、活动推进注重“实”
1.抓好一支队伍,努力坚定制度信念
在不断强化对全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队伍整体教育引导的同时,区工商联着力突出教育引导工作的战略性和前瞻性,将青年创业者队伍培养作为区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的工作重点和主要抓手,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一是健全组织,为创业者沟通交流搭建平台。为了进一步加强区内青年创业者之间的沟通交流,金山区积极推动在区镇两级成立了青年创业者联谊会,逐步形成了上下联动的组织构架。全区各级青创联组织在区工商联的积极推动下,通过会员微信群以及季度工作例会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交流创业经验和学习感悟,有效提升了联谊会队伍整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是完善机制,为创业者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以区工商联青年创业者联谊会为主要平台,积极探索实践,通过与中欧学院、上海交大合作以及聘请区内有较强代表性的一代企业家为创业导师,初步建立了定期培训、导师带教等配套教育培训工作机制。利用相关培训机制,不仅提升了青年创业者的创业本领,更实现了金山区企业家政治坚定、奉献社会优良传统的代际传承,为青年创业者快速、健康成长搭建了一条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的“快车道”。
2.依靠两个平台,不断增强政企信任
一是依靠联席会议制度。今年以来,区工商联积极履行金山区服务非公企业联席会议办公室的工作职责,充分利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有利契机,深入基层商会、会员企业,通过走访调研、座谈交流等方式,了解和掌握企业的所思、所想、所需,并通过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及时将相关情况向上级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反映,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二是依靠法制服务论坛。在法制服务论坛的框架下,积极整合相关职能部门资源,通过组织开展青年企业家座谈会、科技企业沙龙等一系列活动,邀请区委、区政府有关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与企业面对面、心贴心开展交流,增进了政企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得到了区内非公企业的广泛好评。
3.提供三大服务,切实提振发展信心
一是政策服务。为了强化非公经济人士对政策信息的了解和把握,金山区通过召开各类政策解读会、专题沙龙活动等,不断加大对企业的服务力度。特别是针对当前企业对自贸区相关政策的迫切需求,邀请金山海关、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建行金山支行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就自贸区金融创新及贸易便利化等方面的相关政策进行深入解读,为企业把握机遇,用足、用好相关政策提供了积极的帮助。
二是金融服务。坚持深化银企合作工作机制,本着公平、开放的原则,不断拓展和加强与上海农商银行、工商银行、民生银行、浙江泰隆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今年以来,又成功与交通银行金山支行建立合作关系,并联合开展了“商银携手行”银企对接活动,进一步拓宽了我区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
三是用工服务。在积极与人社局等部门开展合作,定期对企业开展劳动用工政策法规咨询和服务的基础上,紧紧依托商会组织网络,推动全区基层商会通过组织各类集中招聘活动,帮助非公企业解决劳动用工难题。今年以来,金山区累计组织招聘活动10余场,有效地缓解了区内非公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用工压力。
三、区镇联动体现“紧”
在推进工作过程中,金山区还高度重视基层联系点的指导和建设。通过不断强化和发挥联系点的示范引导作用,有效地提升了金山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整体性和实效性。如张堰镇商会提出组团式联系服务企业的工作理念,通过整合各类服务资源,对非公企业进行多元化、精细化、个性化服务,形成“党政主导、公众参与、社会协同、上下联动”的企业服务新格局;山阳镇商会创新工作方法,分层推进教育,发挥老一辈企业家领头羊作用,激发接班人热情,带动扶郎花积极参与,三个层面共同提高,共铸民营企业家与中国梦,取得积极效果;嘉乐公司面对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的现实,不等、不靠,主动创新开拓,探索出了一条生产基地在外、财务税收等核心经营在金山的生产管理结构转型的模式,实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区内传统企业创新转型开拓了一条可供借鉴的道路;上海融氏企业充分发挥企业的党建基础和文化建设的独特优势,突出出资人带头和企业员工全员参与,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根据金山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下一阶段金山区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要在准确把握“四信”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紧密结合金山实际,把理想信念活动与区工商联全年各项重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一、以坚定信念为目标,进一步强化教育引导
通过坚持定期举办非公经济人士培训班、深化青年创业者培养以及强化非公企业党建指导等方式,进一步引导全区广大非公有经济人士特别是青年创业者学习好、领会透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重大理论观点和系列政策举措,努力把我区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加快建设“三个金山”的具体实践中。
二、以增强信任为重点,进一步强化沟通联系
充分发挥工商联和商会组织桥梁和纽带作用,及时将各级政府支持和鼓励非公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信息多渠道、广覆盖地向基层非公企业进行宣传;利用服务非公有制企业联席会议机制平台,不断强化机制建设、完善配套措施,切实帮助区内非公有制企业解决一些在发展转型中遇到的跨部门、跨领域,单个部门难以协调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各类平台的搭建,不断加强企业与政府职能部门间的沟通联系,增进理解、增强信任、形成共识。
三、以提振信心为指向,进一步强化有效服务
随着改革的深入,传统的“千校一面”的发展状况已难以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以校为本、特色化、个性化的发展模式已成为必然趋势。特色学校建设是学校自身发展的要求。每个学校因历史、文化、资源各不相同,本身就是各具特色的。基于学校的实际,因校制宜,不断丰富自己的办学内涵,形成学校独特的办学风格和文化,办出自己的特色是每一所学校的必然选择。
一、对学校特色的定位
谈特色学校建设,首先要对“学校特色”的本质有清晰的认识,不作深入的思考和长远的规划的特色发展是无法深入的。
1.真正的学校特色,应该是根植于学校鲜明的教育理念之中的。学校特色只是学校教育理念外在的表现形式,缺乏理念支撑的特色是无本之木,是没有生命活力的,也称不上学校特色。
2.真正的学校特色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渗透于学校各个方面的。如果学校的特色只是停留在少数人技能的提高,只是停留在某一方面的强化,这只能称为特色项目,也称不上学校特色;我校的书法、民乐、红领巾电视等都属于这一范畴。
3.真正的学校特色应该有明确的儿童立场。学校发展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成长,特色创建也应牢牢把握住“从儿童出发”,而不是根据教育管理者的喜好而随意确立或调整。
学校特色建设最关键的就是要追寻和确立学校的核心教育理念,用核心理念去统领办学,使办学品质得到整体提升,这才是真正的特色发展。
二、给孩子一百种经历:从课题研究走向学校特色建设
1.简介“给孩子一百种经历”课题。《给孩子一百种经历――儿童心灵成长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研究》是我校十一五期间承担的江苏省规划重点课题。我校的“给孩子一百种经历”,是指在奠定人生重要基础的小学六年的生活中,为学生尽可能地创造较为丰富的有价值的经历机会,学生在经历中学习成长的同时,也真正拥有一个丰富完整的童年生活。
《给孩子一百种经历》课题于2007年6月举行开题论证,课题论证组组长、国家督学成尚荣对课题的评价是:立意高、有深度,有新意、有特色,具有儿童教育的特点。5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且行且思的前进步伐;5年来,我们的探索性实践得到了全校师生、广大社区百姓、家长们的广泛认同,也得到了教育专家和媒体的关注和肯定。2010年4月13日的《中国教育报》以《唐建英:给孩子一百种经历》为题,用一整版的篇幅报道和高度评价了我校“给孩子100种经历”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五年来,随着学校丰富多彩的经历活动的开展,课题正在悄悄地改变着学校、改变着教师,经历教育的理念日益深入,得到了广大师生、家长的一致认同,“我们经历,我们成长”,成了胡小校园最响亮的口号。
2.从活动课程到素质教育的升华。“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这是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也是我校经历课题的核心价值观。现代学校教育的本质应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精神需求,促进人的精神成长的教育。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化,我们逐渐深刻地意识到,“给孩子一百种经历”不能停留在活动的层面,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一种育人文化和教育精神。“给孩子一百种经历”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活动课程的开发和组织,更是一种基于校本实践的素质教育的新理念。
我校课题研究的经历是一个我们不断学习思考、实践创新、经历成长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凝练学校核心教育理念,全面提升办学品质的过程。在近5年扎实有效的实践研究基础上,“给孩子一百种经历”,目前正在实现从活动课程开发向素质教育特色建构的跨越。基于学校素质教育、特色发展的视角,来全面解读“给孩子一百种经历”,其中包含了更为丰富的含义:
1.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生活,蕴含着无数丰富的经历可能性。我们必须从儿童的立场和视角出发,充分挖掘学校生活中可能为学生提供的各种共同生活经历,并给予积极的价值引领。
2.给孩子一百种经历,要为每一位孩子尽可能多地提供发展的机会,让每个孩子有经历成功的机会。
3.人的精神成长和素质的形成,不是教出来的,而是与丰富的周围世界对话,以及在共同生活的经历中形成的。
4.教育儿童首先要理解儿童,读懂儿童,在共同的经历中,不断地发现儿童。能为学生提供丰富成长机会的老师是精神充实和幸福的。
世界性的特色教育的发展主要是基于“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多元主义”(pluralism)的文化价值观逐步地成为一种时代精神。其主要表达的方面是尊重教育中的特色化和多元化发展模式,就自然要求承认并尊重教育的差异性与个性,同时自然要求用多元价值标准评价教育,当教育的差异性与个性得到尊重并得以提升的时候,当然就形成了特色教育。从我国历史传统来说,我国自古以来都是尊重“孔孟之道”,更是尊重“儒家思想”,所以我国一直都是讲究的中庸之道,在教育这方面也有忽视了孩子们的多元化发展。所以,对于特色教育理念的提出是非常有必要的。
加拿大著名哲学家、原国际哲学联合国主席E・柯希(Venant Cauthy)对于特色教育的理解可以很好地概括对于特色教育理念的定义,多元性的特色教育并非让孩子们胡乱地进行自我彰显个性,更不是自我的一种膨胀表现。它强调的是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在这些观念的交流中可以进行思想上的碰撞,同一个问题不同的观念会丰富自己想问题的角度和方式,让学生们可以从中学会与他人交流,跟他人进行合作。但是学生们受到教育的根源是学校,学校是学生们生长的最美好的沃土。所以,特色教育首先是学校拥有“特色”――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每个学校都有自身的特色。当今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下都注重的是升学率、分数段,这和一个大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家长们也会是选择可以带给孩子们更高分数的学校。这让学校本身的发展受到了限制。但是可喜的是近些年我们也看到了社会在不断注重向素质教育方面发展,在不断调整中考、高考的改革方案,可以让学生们更加全面的发展,在这样改革浪潮和大背景之下,学校就应当抓住契机,更好地调整自己,寻找自身特色之处。但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小学和大学并没有升学考试这方面的压力,所以更加容易进行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对学校课程、老师的培养都进行全方位的深造,创设优秀的校园文化。
二、特色教育的特点
特色教育和传统教育相比,有自身的特点。每个学校在进行特色教育改革的时候都应当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把国际上的特色教育理念进行本土化,让学生们可以更好地接受,以免发生“水土不服”的情况。那样,只会把一个良好的教育理念扼杀掉。所以接下来,我们就对特色教育的特点进行简要的叙述。
首先,特色教育相对的就是中国一直以来传统的封闭式的教育模式。我们的教育不管从小学还是到大学都更加注重“制度化”、“模式化”、“同一化”的教育模式,老师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在课上都会被要求记笔记,学生都拿老师讲的课为“圣旨”,一个字不差地背诵下来,不习惯于独立思考问题。所以特色教育注重的就是学生们的特色发展,能够引导学生做到独立思考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面对一个问题,想法比答案更为重要。
其次,每一个具有特色教育的学校之所以能够具有特色,是因为它拥有一批具有“特色”的老师和管理人员。拥有“个性”的老师才能够带领自己的学生更有“个性”地发展,只会填鸭式教育的老师怎么可能更好地贯彻“特色教育”理念?老师和管理人员作为学校的“灵魂”,应当知道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对学生来说是更好的,能够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能够自上而下建立起一个特色的“教育模式”。当今社会对于老师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也应当要求其能力也越来越高。更加注重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带给学生什么,领导学生做什么。
最后,创办学校特有的“特色课程”,这是一个特色学校的最终表现形式,一个学校的特色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以及最终展现给所有人的成绩单很重要的一项就是“特色课程”。拿小学来说,家长们如何选择一个学校来提高自己孩子的综合能力,也同时可以免除假期“特长班”的困扰,就是凭借学校“特色课程”。北京市一中的“12年一贯制、滑动学制”。其课程结构包括:基础课: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等,这几门同样重要,都从一年级就开设;综合课包括“综合理科”:以小学自然为基础,融入中学理、化、生的内容、“综合文科”:以小学品德课为基本,融合品德、伦理、心理、人生观等知识、“动手与动脑”创造、培养创新思维方法、手工、泥工、纸工、木工、打字、摄影等基本技能操作。除此,还有美育、音乐、美术、形体以及课外活动课等。
综上所述,在我国教育改革的方案中,唯有立足于当今国情,将外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同我国孩子们的思维模式相结合,才能创办出属于我国的特色教育,使孩子们得到更好的发展,进而建设更美好的校园。
【参考文献】
[1]俞水易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中国教育报,2013(3).
[2]瞿振元.《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J].中国高
教研究,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