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西文化不同点

中西文化不同点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10 10:17:2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中西文化不同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西文化不同点

篇1

建筑是流动的音乐,是立体的画,建筑历来属于美学研究的范畴;建筑具有音乐之美、装饰之美、结构之美、雕塑之美,但建筑还有一种重要功能——记录历史。通过对中西双方的建筑进行简单的比较,我们便可以领略中西民族文化、民族心理、民族特质之间的有趣呈现。不难发现,原来一种建筑就是一个民族的写照。

中西建筑在建筑的形制、装饰和风格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一处处或宏伟或精致的建筑便是中西文化特征差异的重要体现。请允许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浅谈我对中西建筑审美享受与文化差异的思考。

首先,材质。我们平常说中国建筑是木头的艺术,西方建筑是石头的艺术。木头因其牢固度高,抗震性能好,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材料。在民间更是有“墙倒屋不塌”的说法。并且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造就了原始文明中“重选择,重采集,重储存”的活动方式。由此衍生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哲学,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宇宙观。“天人合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揭示,自然与人乃息息相通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环节,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之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关系的结果。而西方则多选用石材。石头具有坚毅、规整等特质。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

其次,纵观历史,西方建筑从古希腊罗马时代开始到现在,在两千多年中不断进步、发展;相反,中国建筑则基本保留传统风格,没有太大改变。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中国人怀古恋旧的文化心态,以及中国稳定平和的中庸文化对中国人的审美起了决定作用,因而体现在建筑上则特别重视对中庸、平和、合蓄深沉的美的追求,其风格就继承发扬了下来。而西方,由于每个时代都有新的建筑思想理论和人物出现,且欧洲历史上民族众多,各民族自己的传统建筑的形式风格各异,因而在沿袭原有风格的基础上也不断创新,呈现变化多样的建筑风格,这也充分体现了其文化的多元性。

再次,建筑风格也体现了神权与君权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地位。西方建筑的经典制作、精神文化、民族文化心理、精神价值观都体现在宗教建筑上。西方的建筑向往空间,向往神所居住的地方。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维也纳斯特凡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和科隆大教堂等是最好的例证。西方建筑虔诚地向往天空,把人类的一切都愿意交给上帝,让神来统治人类的物质与精神的世界。相比,中国的建筑坚定地抓住大地。中国建筑中,不管是民间住宅还是帝王宫殿,几乎都是一个类似于“四合院”格局与模式。中国建筑的美是一种主体统摄之下的群体美。北京故宫,明十三陵,曲阜孔庙等,无一不是以重重院落相互勾连而成的巨大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同时,中国人讲究时间与空间的统一。这些思想反映在建筑里,就是至高无上的君权思想。一个建筑群里,主体建筑引领着无数小建筑,统率着小建筑,就如同人世间君王统领着他的臣民。在一个建筑群中,单个的建筑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在人世间,单个的人也是不能独立存在的。这就是中西方建筑中神权与君权的分别。

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是东方建筑文化的精华,西方古典建筑文化是欧洲建筑文化的源泉。中西方建筑在形制、布局和风格上的差异,清楚地表现出两种传统文化的差别:共性与个性;也反映了中西方民族传统文化特征的差异:单元与多元。

篇2

1 引言

厂房的通风系统负责引出厂房内有害的废气,引入新鲜空气,控制厂房的温度、湿度,维持房间的正负压等。三门核电化学楼通风系统在调试中出现了排风量不足情况,通过分析查找问题原因,针对原因制定解决方案,目前该通风系统已正常运行。通过对特定通风系统风量调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形成经验反馈,对电厂其它通风系统的调试工作提供参考。

文章分为四个部分。首先对化学楼的通风系统进行简介,其次对调试中出现排风量不足的情况进行说明、分析结果及实施方案的介绍,接着以该问题为例总结经验反馈,最后为结束语。

2 化学楼通风系统介绍

三门核电化学楼为三层封闭式建筑,主要用于油、水、气样品的分析与测定。化学楼二层内的实验室需要处于负压状态,避免实验样品、化学试剂等污染源对在房间内的工作人员造成伤害。

化学楼二层房间设置了一套排风系统,各房间排风经风管汇总到通风竖井,再由安装在化学楼屋面的2台容量为100%的排风机排出。房间内的排风系统与通风柜排风系统设置连锁自动控制系统,保证房间总风量不变。化学楼二层各房间的送风由两套变频多联空调系统提供。

3 通风系统排风量不足

3.1 情况介绍

在通风系统可用的情况下进行风量测量与平衡,确保各房间内的通风量满足设计要求(误差在±10%范围内)。排风管线上的风阀处于全开位置时,测量每个房间内排风量。设计风量为15480m3/h,实测量结果为8988.8m3/h,实际排风总量严重不足,仅为设计风量的58.1%,远远超出±10%的误差范围。

3.2 原因分析

在排风机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引起系统排风量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系统存在漏点,即存在“漏风”现象。通过现场排查及查阅设计文件等,排风量不足问题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3.2.1 建安不规范。化学楼通风系统在建安阶段施工方没有严格的遵照设计文件与相应施工标准导致通风系统存在缺陷漏点,调试中出现排风量不足的情况。通风系统中建安不规范的“重灾区“主要为以下三方面。

风管制作不合格。系统中风管采用0.7mm厚的镀锌铁皮制作,在制作过程中部分风管存在变形、扭曲、咬口开裂等现象。

风管与风阀、散流口连接缺陷。通风系统中的风阀与风管之间通过法兰连接,安装中部分法兰连接螺栓漏装、少装,缺少法兰密封垫片,连接螺栓紧固不均衡等,这些都会增加漏风量。

通风竖井漏风。通风竖井为混凝土结构,砖块间存在缝隙、孔洞。在排风管与通风竖井硬性连接处,混凝土排风竖井没有将风管完全包裹住,两者间存在的缝隙。

3.2.2 设计不合理。化学楼通风系统设计方面存在不合理处主要为将隔离风阀的隔离效果理想化。系统的排风由2台100%的并联排风机提供,一用一备。两台排风机吸风口处各有一个隔离风阀。风机运行相应的风阀开启,反之,风机停风阀关闭。实际上风阀关闭时并不能完全的起到隔离作用,即其中一台风机运行时,会有少部分风量从另一台风机排出口吸入,减少了房间内的排风总量。

3.2.3 测量方法

风量的计算公式为:q=v·s,其中v为风速,s为通风面积。往往在风速与通风面积的实际测量中存在测量误差,影响风量计算结果。这种误差主要来源三个方面。在通风面上每一点的风速都不同,可以通过多点测量取平均数的方法测量风速。实际上测量中测量点选取不足或测量点选择不正确使结果产生误差。风管末端常常安装有散流口、百叶等,这些设备的形状复杂,实际通风面积测量困难,计算出的结果误差很大。测量人员不能熟练的使用测量仪器,操作仪器的方法存在问题。

3.2.4 环境渗透。在系统风量测量中,房间门窗开启,或是人员频繁进出房间,测量环境的不封闭也会对存在压力阶梯的房间风量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3.3 解决方案

针对排风量不足问题分析查找出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的制定解

决方案。对于建安、测量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可以及时改正,而设计问题需要通过设计变更完成。修整或重新制作不合格风管,重新安装与散流口连接的风管,补装风管与风阀连接法兰的垫片、螺栓等,重新涂抹、粉刷通风竖井墙面。改善测量风速方法,在通风面上按照等截面网格法选取测量选取至少9个点。对执行人员进行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工具使用方法。对于大尺寸风口可以采用风量罩测量,最大限度的减少误差。在测量风量过程中需要关紧门窗,保证房间内环境贴近设计要求。整改后重新测量后各房间总风量为14194.7m3/h,依据±10%的误差,排风总量与每个房间的排风量都满足,但都小于设计值,其主要原因是系统还是存在微小漏点,及先天设计不合理带来的缺陷。

4 检验反馈

通过对化学楼通风系统排风量不足问题的分析总结经验反馈,可以给电厂其它通风系统的调试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做到通风系统调试前消除建安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少设计不合理带来的问题,调试中规范操作人员行为、选择最优化的调试方法、做好调试记录,调试后做好总结归纳。

消除建安对调试的影响可以从三方面进行考虑。(1)适当延长建安的质保期。敦促建安施工方自查,减少建安问题遗留到调试阶段。(2)增强系统建设安装阶段的巡视。在系统建安过程中调试部门应该增加介入深度,提高巡检频率,跟踪关键设备的安装。(3)提高系统移交检查力度。将通风系统移交常见问题汇总编制成通风系统移交检查手册,在通风移交检查中有章可循,对于容易发生问题的地方重点关注。

通风系统设计专业性强,为减少设计不合理带来的影响,调试人员务必对通风行业相关规范熟悉了解,在设计方面提出异议时能够做到有理有据。

对于存在压力阶梯的房间排风量的测量,应当最大限度的控制非设计渗透量,保持房间处于相对密封的环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配合使用热线式风速仪与风量罩,直接测量出风量,避免通风面积的计算带来误差。

做好记录,方便生产阶段维修工作。为能保证系统安全正常运行,需通过预防性或纠正性维修对系统进行维护。调试阶段的各项工作都需记录并存档,如参加人员、使用工具、执行程序、调试试验数据、缺陷处理、备件更换等。对于记录应遵照调试管理程序,做到准确、完整、真实。在系统或设备出现故障时可以为快速准确的判断出故障原因并及时排除提供帮助。

5 结束语

对于化学楼通风系统调试中出现的排风量不足的问题主要原因为建安施工不规范,这个问题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虽然调试阶段可以对设计及建安缺陷进行适当的修正和完善,但这不是将问题留给调试的借口,规范的建安施工及合理的设计是首要的。文章通过对化学楼通风系统在调试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了问题的原因,为其它通风系统的调试提供了参考经验。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07-0061-02

一 课程教学宗旨和原则

1.教学宗旨

历史告诉我们,跨国文化交流自古有之。随着社会的进步,当代交流的内容日益深广、次数愈加频繁、形式更加多样。我校开设“英美文化概况”课程的宗旨正是为了顺应这个潮流,让学生们能够系统地了解英语国家各方面概况,成为能说一口流利英语,又有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从而抓住机遇,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促进经济发展、世界和谐中贡献力量。

2.教学原则

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对待外来文化,是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还是取之有道呢?这就需要老师通过补充中国文化传统和当代知识来指导学生,要求他们以人为本,善待知识、明辨是非,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不片面、不孤立、发展的文化观。为此,我们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好三个教学原则,即比照、尊重和反思。

(1)“比照”。“比照”是指我们学习这门课程时,不是孤立地了解几个英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情况,而是要把这些与中国的相关情况作比较,发现中西文化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时还要发展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布鲁诺将认知发展理论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提出“发现学习法”(discovery learning)是最佳的学习方式。发现学习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活动去发现规则、原理,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尊重”。“尊重”即尊重自己和外来文化,应抱谦虚的态度去学习和理解不同的价值观、 传统习俗等,反对夜郎自大,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特别是对待外来文化我们应该做到友好和尊重。

400多年前,中西文化交流使者利玛窦来到中国,与上海籍士大夫徐光启合作,将西方的科学、几何、历法、天文、地理、水利等知识译介进入中国社会,为中西文化交流立下了不朽的功绩。他只身来华之初,为了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他尊重中国习俗,削发、穿僧衣,自称僧人,并称自己的居所为“仙花寺”。后来,他随着对中国国情的逐步了解,认识到要进入中国的上层社会和得到知识分子的认可,首先要成为儒者。于是他又蓄须留发,改穿儒服,熟读、研究儒家经典,后被称为“西儒”。利玛窦之所以能够被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接纳并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与他尊重中国,尊重中国文化不无关系,他努力做到了“到了中国,成为中国人”。

(3)“反思”。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说得真的很好。无论我们学习圣贤的教诲还是其他有益的知识,最终目的是改变自己,从中找到幸福的法则。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以史为鉴,经过反思寻求真理悟出那些对自己有益的东西。

为了搭建一个能让我们莘莘学子与古今中外古圣先贤和西方伙伴进行平等对话,共同应对新世纪挑战,就要求我们的高校遵循比照、尊重和反思的教学原则,在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增进不同种族、民族、宗教信仰群体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上起到桥梁的作用。

二 教学对象

《英美文化概况》是一门文化课,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经济、政治、教育、文学、宗教等领域作系统的了解。但是学习该课程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因此最好在大二开设这门课程。因为大二以上的学生,一般来讲能够掌握不同领域的特殊词汇,比较流畅清晰地表达个人观点。老师应该着重训练学生从不同视角来比较中西文化的异同,从而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以及对一些重要文化现象能够进行科学的分析,发表独自的见解。

三 备课和上课

我们把外研社出版的《英语文化概况》和《中国文化概况》两本书指定为上课教材,并把高教社编的《英语社会与国家文化入门》作为学生课外阅读材料,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量及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1.对“英美文化概况”的理解

教师在备课时,对“英美文化概况”这个课程题目应作如下理解:

(1)“英美”不仅指英美两国,还包括把英语作为主要官方语的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等50多个国家。

(2)“文化”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辞海》认为,“文化可划分为物质范畴和精神范畴,物质范畴指人类物质生活的外化及其痕迹,精神范畴指人类精神生活的外化及其痕迹。”也就是说,广义的文化是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主要指精神文明,即各种意识形态,如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等。从教材来看,这门课涉及广义文化,具体来讲文化由四个基本部分组成,即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理清线索,可以从这四个角度来分析文化的深层次含义,从而帮助学生从现象看到本质。我们旨在让学生了解西方社会的各个侧面。因此,要取文化的广义概念。

(3)“概况”即大致介绍,如果我们对英美文化仅作简单说明,充其量只能为学生提供一般的信息,加之让学生死记硬背文化常识,他们也只能把知识存储到大脑,而不会把知识转化成能力。我认为,“概”应该是点播而非传播,例如让学生变被动听课为主动探索,发现感兴趣的新鲜观点,提高其独立研究的能力。

(4)我们通过这门课程学习外来文化,其主要目的是为我服务。因此,我们要站在公正的立场,用客观的态度来审视历史上发生的重要事件,从中获得经验,汲取教训。所以我们无论是学习一个国家的历史,还是习俗宗教,都要站在人本位这个核心上,若没有早期人类的开拓和进取、勤劳与智慧,不可能有今天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相对安定,文化多元的局面。我们要站在一个公正的和客观的角度来审视历史上发生的事件,并对其反思与借鉴。

除此之外,本人也经常思考如何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教育性,特别是互动性。力求让学生从多维模式下主动探索中西文化异同,获得无限乐趣,而且教师也能从学生那里得到教学启示。本人认为,一堂课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和学生在课下共同准备的结果:一方面教师备课,另一方面学生温习;双方准备得越充分,课堂上知识建构就越高效,师生互动越融洽。

2.学习“英美文化”的几种方式

(1)影片介绍:英文原版电影和纪录片是西方生活的一个缩影,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语言鲜活,能真实地反映英美文化的内涵。于是我每学期都有选取2~3部最具代表性的影片,让学生赏析,并让其联系所学的知识讨论影片的主题或写报告,此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途径。

(2)好书推荐:我经常鼓励学生研读一两本中英文对照的国学经典,如《弟子规》《论语》《了凡四训》等。懂得做人之后,学习目的才更明确,我发现许多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3)新闻播报:我要求学生平时要经常观看中英文新闻,经常关注国际局势,胸怀大局,作个头脑清醒的人,同时也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用英语播报、说新闻,以加强口语训练。

(4)口头报告:常让一名或多名学生借助多媒体,采用口头报告的形式,增加背景知识,理清课文线索,提出个人观点,也可就某些感兴趣的题目,制作PPT。这些做法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考察他们对信息的筛选、分析、联系和迁移的能力。

四 结束语

语言不仅是一门工具,还是思维的承载物。英语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知识层次上,贾玉新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将成为不仅是个人而且是一个言语社团,乃至一个社会、一种文化的生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文化课教学探索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布鲁纳.教育过程(邵瑞珍译)[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篇4

人类社会进人21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家间交往的增加,已逐渐形成全球化、国际化社会。在国际化社会环境下,跨文化交际已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交际的实现一般是通过两方面来完成的。一是要有一定的文化理解能力。只有了解异国文化及其特点,拥有丰富的异国文化知识,才能使我们有效地找出本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差异,才能做到既能说会道,又言之有物、自然得体,有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消除隔阂,更积极地融入到与对方的交流之中。二是要有一定的外语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的实现,实质上主要就是通过语言交流这一重要交际手段完成的。如果一个人有着丰富的异国文化知识,但其外语语言运用能力欠缺,不能清楚、完正表达出自己的想法,造成交际过程中话语信息传递的困难,那么,跨文化交际也是不能实现的。反之,如果有着较强的外语语言应用能力,但却不了解异国文化特点,没有异国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也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文化理解能力与语言运用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语言是文化形成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反过来又可以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完善。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将更加积极地参与世界经济,更好地融入到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中,并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从许多方面参与国际事务。所有这一切的实现,都需要进行跨文化交际,都离不开跨文化交际。因此,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首先要了解一些中西文化的不同。

一、深刻认识中西文化的差异

文化的定义是由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B.Tylor)最先提出的。广义上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即: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具有民族性,可反映出鲜明民族色彩。不同民族、不同社会、不同制度国家的文化均有所不同。我们要实现跨文化交际,就要了解、区别中西文化的不同,就要在学习语言的同时,重视不同文化的学习。这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前提。

中西文化在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许多方面有着不同差异,它们是各自独立的不同的文化体系。中华民族文化是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传统文化,而西方文化,特别是英美文化,由于历史较短,主要属于近现代文化,基督教文化。下面即几种中西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一)文化背景差异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培养了自我抑制,慎重的民族性格。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往往以谦虚为美德,不喜欢自我展示;坚信有真才实学无需自吹自擂;往往提倡“满招损,谦受益”。西方人则往往习惯于展示自我,以个人为本位。习惯于表现自我,自信、夸张,向他人展示自己,等等。在个人和集体关系上,中华民族向来主张把集体放在首位,提倡团结就是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的一个方面超过了集体方面,特别是美国文化往往倡导个人主义。有着“自助者,天助也”,“要败事,找帮手”等说法。

(二)风俗习惯差异

当别人赞美你时,中国人的习惯是客气一番。而西方人则比较坦率,听到对他们的赞美时,首先会说“谢谢,”(Thankyouorgladtohearthat),如有不同看法时,可再用“但是,”(but一)来转折。还有,中国人认为一些可以公开询问的事情,如,年龄,收入,婚姻,行为去向等,西方人往往认为属于个人隐私范畴,成为口头交际的文化禁忌。

(三)差异

中国与西方也有着各自的,不同的宗教文化,已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各自的语言中。中华民族的宗教文化主要是以佛教(Buddhism)文化为主。佛教已经传人我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人们相信人类问的一切都由“佛祖”在左右。西方文化中主要是以基督教(Chifstianty)文化为主,其影响最大。许多节日都与基督有关,如圣诞节(Christmas),感恩节(hTanksgivingDay),等等。

(四)思维方式差异

思维方式主要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因此,也常常渗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西文化由于文化体系不同,思维方式上也存在着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中西方社会发展的道路不一样造成的。长期的农业社会和小农经济,促成了我国文化的民族心理,我们习惯于“三思而后行”,西方人则往往直来直去。我们的哲学思想强调综合,西方的哲学思想强调的是分析。这就形成了侧重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的差异。

从上面几例我们可以看出,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没有多种文化知识和对中西文化不同的了解,跨文化交际必然会遇到障碍。但是,异国文化知识只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一个前提条件。在跨文化交际中,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外语语言能力。

二、加强外语语言听说能力培养

语言是交际的最主要的手钱,是一个理想的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种种规则的了解。语言能力是“言者和闻者的语言知识”,这是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于上个世纪50年代提出的。语言能力指运用语言知识进行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活动的能力。语言能力的形成,就是语法、语音、词汇的知识在学习者大脑内在化的结果。跨文化交际语言能力(外语语言能力),就是与不同国家、社会文化集团成员交往时,能够得体地解决说什么、怎么说,和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的能力。这一能力是后天习得的,是经过刻苦努力实践取得的。

在跨国文化交际过程中,如果说话者语言能力欠缺,语言失准,表达不当,词不达意,话语结构混乱,就会造成交际过程中话语信息传递的困难,妨碍有效交际的实现,不但达不到我们预期的交际目的,有时还会引起一些误解,导致交际中断或失败。

因此.我们要想实现跨文化交际,满足跨文化交际的需要,除了解、掌握一些必要的异国文化外,还必须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即外语语言能力的培养。

外语语言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途径完成的。从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我们国家一直十分重视外语能力的培养。外语课程从小学连续开到中学、大学,在大学里又连续开四个学期,其课程开设长度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但也同时说明外语语言能力的培养不是短时间的事情,学习外语语言是有一定难度的。我国现在各级各类大学每年培养出的许多具有外语能力的各行各业人才,正在成为国家经济建设、对外交流的主力军,在各种涉外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担当着重任,这说明我们的外语课堂教学成绩是很大的。

但是,外语能力与外语语言交际能力是有区别的。外语能力的概念是笼统的、广泛的;可以包括书写能力,文字翻译能力,及语言交际能力。本文所述的外语语言能力,系指口语交际能力。多年来,尽管我们的大学培养出了许多具有外语能力的各种专业人才,我们在专业人才的外语语言能力培养方面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我国学生目前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仍然有待提高。许多学生学了十多年的英语,并通过了大学英语

四、六级考试,有的甚至还考上了研究生,具有了一定的外语能力,但外语语言应用能力仍然很差。有人在口语交流中甚至回答不了外国人关于“早饭你通常吃什么?”这样简单的口语问题,原因在于学生不知如何用英语表达“馒头和稀饭”的词语。这与上个世纪80年代有人托福考试成绩很高,在国外餐馆却不会要一杯咖啡的事情是一样的,但时间却已经过去了20多年,形势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我们要想顺利地进人跨文化交际全球化时代,从现在起就必须重视加强外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否则,我们将落后于时代。

那么.如何加强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培养,即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呢?笔者以为我们可以在现有课堂教学基础上进行如下改革尝试。新晨

(一)加强课堂互动,重视口语交际能力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现在的外语口语交际能力水平及新形势的要求,在现有的条件下,争取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造更多地外语环境,让学生课堂上有说外语的机会,以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形成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外语口语能力。

(二)改革课程设置,增加口语课时

我们应该调整目前的课程设置,适当地增加外语口语课,进行一些专门的口语会话练习。理想的外语口语会话课应该是一个模拟的小社会,冲破时空的限制,将各种人物,事件,场合较系统地搬进课堂,进行实际模拟交流练习,这样可以达到真正提高学生交际能力之功效。

(三)改革考试形式,增加口语测试项目

篇5

之所以产生以上这种差别,主要是受中西方法律文化与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在西方的法律文化中,“权利是西方法律文化的内容,保护权利是西方法律的一贯追求,实现正义是西方法律文化的最终目标”。在这种文化孕育下,人权与自由被充分提倡,因此西方民众在保障自身合法权益方面就具有更强的法律意识,也成立更多的社会福利机构或服务机构,为同性恋者维权。相较于西方,中国的法律更多是“用‘义务’来强调法律的威慑作用”,并且“人治”文化已深入人心。因此,中国同性恋者为同性恋婚姻立法、保障同性恋自身合法权利的呼声就相对较弱。此外,在宗教文化方面,深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西方民众从意识形态与价值观上难以接受同性恋现象,因此接受过程缓慢且充满波折。在中国,儒家文化影响深远,其最重要的思想之一“中庸之道”更是深入到老百姓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因此,民众更倾向于不强出头,不随便惊动他人、政府或法律。更何况古语里还有“枪打出头鸟”的说法。所以人们对待同性恋的态度是相对温和,即便有些人秉持着反同性恋的态度,但也不会公然反对或形成大范围抗议。

二、中西方同性恋观的差异体现的文化意义

通过以上探讨可知,同性恋文化在中西方社会都同样存在并且在文化繁荣的时期和地区蓬勃发展,这样的共同性源于文化演变规律中的“情(性)欲原动力律”以及中西文化互根性的特点。因此,同性恋现象与文化并非是一个部落、地区、国家或种族内的文化异类,而是人类共有的性选择现象。它无关乎一个国家或种族是否先进,也无关乎一种文化是否优秀,它只是一种情感的正常表达。因此对待同性恋文化以及对待同性恋者,一味地反对是不可取的,与看待其他任何文化一样,需辩证地看待同性恋。这样的处世待人之道不仅是尊重了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了同性恋文化和同性恋者,更是体现了自身文化的优越性。

尽管同性恋文化在中西文化中有其共同性,但其遭遇却有着较大不同。这样的不同源于中西法律与宗教文化的差异。西方人偏“理性”且讲求权利捍卫,而中国人偏“感性”且讲究履行义务。对于中国人来说,“感性”的思维方式使得人们更加注重人际交往中情感的表达,常以感情的深浅来行事,因此汉语里也常有“重义气”、“讲感情”等词来夸奖一个人的品德。讲求义务的履行则是体现了中国人的奉献心、责任心以及善良品性,而“中庸之道”更是进一步鼓励了中国人中庸谦和、不走极端的待人处世之行为。以上皆是我国华夏文明的优秀之所在。但是这种处世之道同时也使人们容易忽视对自身权利的捍卫,导致委曲求全,遇事不敢声张,更可能造成对社会不公的冷漠,导致了中国同性恋者过多默默承受着社会的异样眼光与压力,从而将情感焦点更多转向与私人的小爱,而无视了对整个同性恋大家族的维权与大爱。因此,在权衡权利与义务、捍卫自身正当权益方面,中国同性恋者应学习西方“理性”“维权”的意识,更加主动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让更多人真正了解与理解同性恋文化,让整个同性恋大家族能尽早在法律的保护下健康发展。

篇6

关键词:英美文化;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0-0079-01

语言是在人类长期生活以及劳动过程当中为了交流与沟通的方便而产生的,在英语教学中,只有了解各国之间的语言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其与汉语之间的主要差异,才能传授给学生正确的语言使用方法,进而促进学生正确地运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流。因此,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工作当中,一方面要重视词汇、语法、语用方面的教学,同时也要在课堂中向学生介绍英美文化,实施英美文化教学。因为如果缺乏必要的背景文化知识,学生将无法了解英美文化的特色,也无法体会到篇章中某些词语特有的文化内涵,只有通过对英美文化的教学,才能够消除学生对待英语的消极情绪,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式的学习到主动学习。另一方面,能够英美文化教学,可以促进高职英语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提高对英美文化的掌握程度,最终提高教学水平,也促进高职院校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提升。

一、充分利用课本知识,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

现行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教材中,很多文章都会或多或少地涉及英美文化,有的章节讲述英美文化,有的章节介绍中西方文化差异,甚至有的单元就是以英美文化差异作为教学目标,因此有大量的英美文化知识可供挖掘。也正因为如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的内容,挑选其中典型章节来引导学生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在学习课文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课文中涉及英美文化的部分甚至是整篇课文背诵下来,以加深对学生的印象。或者教师可以将课文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总结出来,让同学们课后去整理相类似的英美文化要点,使学生主动去吸收、理解这些相关的文化内容。同时,教师也应在备课时多搜集一些跟所讲课文相关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延伸讲解,扩大学生的知识层面。同时,有条件的学校,应尽可能地利用由电视、电影、网络资源等现代化手段来对英美文化进行视频讲解,使英美文化的学习更加直观、生动和准确。

二、教学过程中加强英美文化的导入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语言教学的同时也要注意给学生进行文化渗透,有计划、分阶段地给学生补充和讲解英美文化的内容。(1)听力教学中的文化渗透。英语听力的很多内容和英美文化都密切相关,如果不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则很难对听力材料有正确的掌握。为了在听力教学总有效地渗透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可以在听力进行之前,向学生介绍一些跟听力材料有关的背景文化知识,在听力课程结束之后再对其进行总结,巩固对英美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2)在翻译、写作教学中渗透英美文化。翻译及写作能力同样离不开英美文化知识,若想确切得学好翻译及写作,不至于在翻译或写作过程中出现文化误差,必须了解双方的文化知识。(3)英语口语中的英美文化渗透。英语口语是与外国人打交道的直接工具,如果不懂得文化差异,则可能会出现很大的问题。而且英美文化表明态度、观点、建议都很直截了当,而且多半在开头部分,而有些句子汉语和英语的表达很不一样,甚至截然相反。因此,在口语中,要引导学生透过文化差异现象看其本质,从而提高英语口语能力,使之更有效地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

三、课外活动中的英美文化导入

课外活动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求知的自由空间,对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加强英美文化的导入,使学生英语学习的态度和动机会发生变化,进而有利于英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1)通过听英美音乐和看电影以及美剧的方式学习英美文化。教师可以在空闲时间挑选一些优秀的欧美流行音乐、电影、美剧等并向学生推荐,这种方式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是,教师在选择影片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积极、语言简单、题材轻松。(2)鼓励学生多读一些与英美文化、风土人情相关的书籍,这些内容要真实并且表达方式要地道。(3)利用节日,向学生介绍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比如关注万圣节、复活节、感恩节等重要节日,以此让学生增加对英美文化的认识。(4)小品、游戏等娱乐方式将英美文化知识与英语语言的使用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愉快、轻松地使用得体的英语。

四、加强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对比教学

文化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认识,而对比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要提高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意识,教师要深入了解世界各地文化,对这些不同国度的文化进行内部对比,找出其共同点与不同点。同时,还要通晓本国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西方文化对比教学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中西文化的不同用对比的方法运用于教学之中,让学生通过对比感悟中西文化的差异,进而增强使用规范语言的意识,同时也扩大了学生语言学习的视野,增强了其学习兴趣。

总之,英美文化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各种融入英美文化的策略和途径,强调英美文化学习的重要性,加强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防止语言教学跟文化教学的脱节,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习得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田翠娥.谈如何把英美文化渗透到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6(3)

[2]、游国美.论英美文化导入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现实意义[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4)

篇7

一、文化差异是文化交流中不可逾越的鸿沟

文化差异是文化交流中不可逾越的鸿沟,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学生学习面临的问题。例如,教师在教“dragon”这个单词时,学生根据已有的文化历史知识,知道龙代表权威,是君王的象征。再通过老师的讲解,从而对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知道龙是我们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骄傲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的眼里,龙是不好的动物,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的怪物,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是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的认识,从而造成的语言交流的障碍。

二、语言教学中要重视文化教育

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所以,老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文化教育。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包括五个方面: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社会能力就是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但在实际英语教学中,教师平时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写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语言的使用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不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什么场合不该说什么话,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三、平时教学中要重视交际语言的不同点

平时的英语教学中,要求学生重视以下几个不同点加以辨析,这几个方面是平时教学中和汉语习惯不一样的地方。

1.称呼语

英语教科书中曾出现过“I am sorry to trouble you,comrade”的道歉语。Comrade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初级阶段所特有的称呼,有志同道合、同一战壕共同战斗经历的特殊感情。在西方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Sir和Madame。如果我们和西方国家的人以Comrade相称,他们会感到莫名其妙,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uncle Wang,也是中文思维套用英语的现象。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 Brown,那么对方听了会认为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

2.赞美

在英语国家,赞美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赞美的内容主要有个人的外貌、外表、新买的东西、个人财务、个人在某方面的出色表现,等等。通常称赞别人的外表时,只称赞其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是天生丽质。因此赞美别人发型的很多,赞美别人漂亮头发的很少。对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A:Your skirt looks nice.B:Thank you.

3.感谢和答谢

根据国人的习惯,中国人特别是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不经意地用了一两次,则会叫人不舒服。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这一词到哪里都能听到,就是最亲密的人也不例外,甚至更讲究这一词。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而在中国,“谢谢”一般用在不太熟悉的人之间。这就是文化差异。

当别人问是否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4.隐私

电视节目中有个外国人乘bus的片段。有一老妇人,大约60多岁。坐bus没有座位,她就在一旁站着,而旁边许多年轻人都坐着,没有人给她让座。我曾经为此感到不解。后来和外教交谈时,聊到这一话题,才知道如果给老妇人让座,那么她反而会不高兴,她会认为在别人眼里,她老了。外国人其实不希望对方知道自己的真实年龄。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How old are you,Mrs Read?”,“Ah,it’s a secret!”,这一小段对话中,为什么Mrs Read不肯说出自己的年龄呢?因为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于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

5.介绍

和外教打了几次交道,外教见了我握手,然后自我介绍,我也下意识地说出了自己的名字,意识到外国人从不问“What is your name?”,而是先说出自己的名字。学生在交谈时,“What’s your name?”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了解。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Your name please?”或“What’s your name?”,否则,他们会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

6.节日

中西方国家,各有各的传统节日。比如中国的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西方人的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圣诞节,以及信仰耶稣的人所过的复活节、感恩节,等等。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过起了西方人的节日。特别是西方的情人节,更是为年轻人接受。也有很多老年人信仰基督教,过感恩节、复活节。所以,有些节日是无国界的。这是文化差异逐渐缩小的一个表现,也是文化教育成功的体现。

四、文化教育的方法

在平时教学中,老师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培养,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意识,以避免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出现不可挽回的过失。

篇8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响应《新课标》提出的文化意识的目标要求,重视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并充分认识到英语教学不仅是要求学生掌握一些词汇及语法知识,能阅读、会写作。更重要的一点:还必须让学生了解所学目标语国家的文化。然而长时间以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我们一直没有把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放到一个足够重视的地位。在实际的教学中,某些教师认为只要掌握了单词、语法,我们就能和外国人无障碍地交际。然而在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中英文化差异的情况下,学生在英语学习的实践中,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以致语用失误,交际失败。我认为英语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提高英语交际能力。这样会促进英语教学也会使英语教学不失其完整性,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成为一名跨文化交际的使者,而不是一台仅会背诵单词、句型的机器。

一、中西文化差异

学生为何会误用,错用英语,理解不了外国人真正意思呢?是因为我们听不懂他们所说的单词,词组,句型吗?当然不是。真正的原因是我们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英语思维与汉语思维间的区别。在人们的交流与交谈中,中西文化差异大量存在。如问候、称赞、致谢、道歉、委婉语、禁忌语和身体动作语等。举几个例子来说,中国人和西方人面对“表扬”时的表达方式是不同的,中国人受到别人的赞赏时一般会“谦虚”地说“没什么”“哪里,哪里”以对别人表示礼貌,而西方人则常常会自信而高兴地回答“Thank you”在中国,我们见面打招呼会说,“您吃了吗?”而英国人常以询问天气为寒暄语,这与中英两国的历史、地理情况是分不开的。另外,在中、英习俗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最典型的莫过于对待动物的态度上。在汉语中,“牛”是勤劳的象征,因此有“俯首甘为孺子牛”、“气壮如牛”等句子;而在英语中则有“work as a horse, as strong as a horse”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人向来用牛来耕田,而早期的英国人却用马来耕地。

二、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1.学习英语,就要增进对英语国家的了解,懂得一些外国的文化。因为中英文化意识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这种差异有时会成为交际的障碍。如果不了解这些差异,就会使交际失败,达不到交际的目的。

2.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习英语既是为了掌握一种新的交际工具,也是为了学习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三、如何培养初中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1.为学生创设英语文化环境。良好的英语文化环境有助于学生进入学习角色。教室内的标语、课程表应该均以英汉同时出现,办英语墙报,设立英语图书角等,让学生置身于英语文化环境中,从而对英语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组织学生观看地道的、优秀的英文电影、电视、录像等。从中领略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语言行为,体会英美文化与汉文化的差异。

2.给学生展示有关英语国家的实物与创设情境。课堂中在讲解具体的英语文化知识时可以多利用实物,比如讲到英、美的餐桌文化时,可以给学生展示刀叉,餐具。讲到西方的货币时,教师可以搜集该国家的钱币,在讲解西方的典型节日时,可以模拟该节日的一个场景,让学生深有体会,而且可以增加学生听课的兴趣与注意力,这对于培养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喜爱也大有裨益。

3.利用多种媒体资源对学生进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新课之前,学生可以上网查阅相关文化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同时,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教师也可以借助于多种媒体资源,进行充电,为更好的进行跨文化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4.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涉及family这个主题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陈述中西方家庭类型及家庭关系,并列出family tree(家谱图)。这样学生在课前就可以分组查阅资料,了解中西方的家庭类型:Extended family(大家庭)、Nuclear family(核心家庭)、Single-parent family(单亲家庭),并且在课堂上讨论中西方家庭的共同和不同之处,从中则可了解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异同。

5.教师应当对课程中涉及到的文化背景知识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比如中国人喜欢吃什么,如饺子,面条等;外国人喜欢吃什么,如牛排,三明治等。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中西方关于餐具,餐桌礼仪等也可酌情进行扩展。还可以扩展到西方的Christmas Day,教师事先装饰教室,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浓烈的圣诞节氛围。在浓厚的节日气氛中,教师介绍圣诞节的由来、圣诞老人的传说,并组织学生学唱圣诞歌曲等等。并与中国的春节在过节前的准备,过节中的活动等一些列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两个节日的异同。

四、对学生进行跨文化能力培养时应注意的问题

篇9

(一)从感性现象切入

师:下面请同学观看两段视频:视频(一):西方拳击比赛;视频(二):中国太极表演。(师生一起看视频)现在请同学们谈谈西方拳击和中国太极带给你怎样不同的感受。

生:西方拳击充满暴力,柔性缺失,刚性有余;中国太极柔中有刚,刚柔并济。

生:西方拳击视觉冲击力强,中国太极更能给人审美享受。

师:回答得很好,两位同学都能从现象出发,抓住事物的本质。

师:现在请大家阅读课文《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从文中或生活中找一找中国与西方还有哪些不同的文化现象,并对这些现象归类。

生:在绘画上不同。中国以水墨画为主,画面意境深远,西方以油彩画为主,富有色彩视觉冲击力。

生:在音乐与舞蹈上不同。中国古典音乐中透着一股柔美,西方霹雳摇滚现代感极强。

生:在建筑艺术上不同。中国方圆别致,西方庄严肃穆。

生:民间活动不同,西方表现出肉体的沉醉,擅长挑战生命极限,中国注重力与美的完美结合。

(二)追溯思维根源

师:这些是摆在作者以及更多人眼前的文化事实。作者针对中西诸多不同的文化现象,做出了怎样的理性分析?为什么中西方的文化现象会出现诸多不同之处?

生: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在宏观的视野下考察不同民族文化的优点与缺点、长处与短处,并加以比较”。最后“在比较文化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认识到,西方文化在感性与理性的两极最为发达:在感性一极,表现为体育活动;在理性一极,表现为科学活动。与之相反,中国文化在感性和理性的两极都不发达,而发达的是感性和理性之间相互交融、彼此渗透的艺术和工艺。”这是作者对产生中西文化现象不同的原因的高度概括。

师:你回答得很好。形成一个观点有一个复杂思维过程。从观点的雏形到观点的成立,往往需要自我不断的否定以及否定之否定。很多时候没有办法再现这个过程。但是,研究的视角,立论的大前提或者研究方法有必要予以交代。

(三)把握论证的有效性

师:另外,作者这个基本观点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作者让更多的人理解他的意思,他是如何做到的?

生:作者把文化资源比作“矿藏”,这样中国与西方都各自有“富矿”。西方的“富矿”在感性与理性的两极,中国的“富矿”在感性与理性相互交融、彼此渗透的地方。通篇都采用比喻论证的说理方法。

师:这位同学讲得很到位。那么作者又是如何将这个问题论述透彻的?

生:作者立足于这个基本认识,在比较中从正反两面进行论证。针对西方感性生命和理性生命的极度表现,作者先交待其存在的优势之后,再交待其弱点。针对中国,是先交待弱点,再强调其优点。

师:关于这一点,请大家在课文中画出表明论证过程的一些标志性词语。为什么作者不先交待西方的弱势后再阐明其优势,先交待中国的优势进而指明其弱势?又为什么作者不先交待中国的,再交待西方的。

生:这与作者的落脚点有关。按课文的行文思路,自然地推出了中国也有它的优势在。这为后文说明对待中国文化现象的态度做了铺垫。

(四)探明论述意图

师:作者为什么要引导读者密切关注中西方这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

生:首先要增进对西方与中国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西方文化固然有其强项,亦有其弱项;中国文化固然有其短处,亦有其长处。一种健康的文化心态,应该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使之更加丰富、更加健全。”其次,要重视并弘扬文化传统。

师:这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把握住意图很重要。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论述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主要针对“我们在文化问题上常常处于一种不自觉的状态”,意在让更多的人增进对中西文化的正确认识,弘扬传统文化。

师:阅读以下文字。比较一下,看看你更倾向于谁的观点。

陈炎认为西方的艺术由于受理性冲动的影响而被科学化,或者由于感性冲动而被体育化,从而多少失去了艺术自身的特点。然而,王雷认为艺术本来就是内心思想和情感冲动的外化,没有冲动,何来艺术?陈炎认为西方的优点就在于两极体现在感性的冲动和理性的冲动上,是一种肉体的沉醉和精神的沉醉,而中方恰恰是两极薄弱,是理性与感性的交融。王雷则认为没有两极,何来中间?没有感性和理性的充分发育,怎么会有感性和理性之间的交融?中国人既没有肉体的沉醉,又没有精神的沉醉,只有一堆在现实欲望中蠢蠢欲动和苦苦挣扎的肉体和精神的混合物。

生:两者都有道理,只是二者的角度不同。陈炎从历史的高度宏观地把握中西文化的不同,是大文化背景下的比较。王雷则从现实出发,立足于当下。

师:能够客观地分析问题,这一点你做得很好。

师:作者阐释任何一个观点都是有意图的。因此,作者在尽量充分占有感性事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做到观点正确,论证有力。基于一个基本事实,这是展开论证的大前提。观点从现象中来,再到现象中去,这是论证的基本思维过程。

【教学评议】

这节课论述类文本教学内容是明确的,教学方式是自由开放的;学生的能力训练点是正确的,学习活动是多边有效的。主要从两个维度来考查:一是“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二是“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其中,“教什么”往往决定着“怎么教”和“教得怎么样”;“学什么”决定着“怎么学”和“学得怎么样”。

(一)教与学内容的确定。《中国和西方的文化资源》这节课在围绕什么内容展开?很明显,整节课都在围绕“不同”二字展开,这个“不同”就是这节课的“课眼”。从教材角度来看,这篇文章从标题到文本内容无不阐释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的“不同”问题。这是教材内容。从教学角度来看,读懂并理解课文的核心内容是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重要任务。对论述类文本来说,中学生正确理解文本显得格外重要。出现理解上的任何偏差都是不允许的。由此来看,教学围绕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的“不同”推进课堂,是理解的前提,这些教学内容的确定是合理科学的。同时,这节课还在解决论述类文本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为何不同,为什么要写它们之间的不同。这就是论述类文本论证的问题。这是课堂“教”与“学”内容的核心所在。教与学内容就是“航标”,先有了准确的“标”,这样,课堂教学就不会偏离航向。

关于“标”的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作者写论述文的目的是什么。学者陈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表达他对中国和西方文化资源的看法,就这个问题与更多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这就是对话。要有效对话,首先要做到观点明晰,其次是观点要站得住脚,即观点有效的问题。他的观点是怎么来的?是对中西文化现象以及文化资源等方面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得出来的。其次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教学论述文干什么用?学生要能读懂论述文,还要跟着学学怎样思考问题,怎样形成自己的观点和阐释自己的观点。

这节课“教”和“学”内容,按论述类文本形成的思维过程推进,由“现象”而“观点”再“结论”。这一点探索是值得肯定的,只是在这节课上这个思维过程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不是很深刻,还需要强化。

(二)教与学方法的选择。目前,论述类文本教与学为什么一直困扰着老师与学生?这与教与学方法的选择不当不无关系。合适的教与学方法应该达到两点要求:有效与有趣。这节课基本上做到了这两点。

1.“问题式”教与学——“有效”。论述类文本教学是否有效取决于是否能解决问题。问题导向课堂的进展。这节课设置了一组递进有梯度的问题,形成一个问题链。问题式是适宜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的。写作论述类文本特别注重思维的逻辑性与推理性,写作的时候实际上潜藏着自我提问的思维活动过程。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教学应该解决问题。本节课大致设计了以下几个中心问题:

西方拳击和中国太极的不同体现在哪里?(引导问)

你还能从文中或生活中找出哪些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现象?(推进问)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同的文化现象?(原因问)

作者认为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两种不同的文化资源?(结论问)

比较陈炎和王雷的观点的不同,你赞成哪一个,说说理由?(探究问)

这一组问题按顺序推进,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从现象到本质。实际上这体现出了一种思维过程,或者说是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从现象出发,归纳总结,分析原因,形成观点,得出结论。这是由“感性”而“理性”的过程,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这与文章的行文思路又有所不同。文章是总说观点,再比较、例证,最后得出结论。

2.合理运用教学素材——“有趣”。教学从两段很具有吸引力的视频材料切入,这样,使抽象概括的社会科学论文轻松化,直观化。视频媒介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作为教学的跳板自然妥帖,如果在教学结束时能对视频材料再做个性化的深层次阐释,可能效果就更好。论点来自于现象,从根本上说要能解释现象。另外,教学中启发学生联系生活,从生活当中找材料,也能让学生学得轻松。这样拉近了论述文与人们实际生活间的距离,至少不会觉得这类文章面目可憎。还有,增加拓展问题,以别人的不同观点来引发学生对论述文本内容的质疑,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意识。有不同观点,就容易形成思想的交锋,能够促进学生去思考问题。

3.教与学效果的验证。从“教”的效果来看,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集中火力解决问题。解决“不同点是哪些”“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怎么样”等问题。层次感、结构感、思维力都比较强。这种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全由“不同”这个课眼来统领而形成。

篇10

以下内容以《商务英语阅读》课程为素材,总结得出商务英语中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语言层面和非语言层面。其中语言层面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商务英语语音方面的文化差异

英语和汉语的发音体系存在很大区别,商务英语尤其具有自己独特的文体色彩,语言清晰准确,行文简洁,用语礼貌正式。( 张晓慧,2013: 14) 从语言表达方式来看,重音、语调、语速对语言的信息意义起调节作用。与词汇相比较,英语本族人对英语语音方面的反应更为强烈,不同的语气音调和语速表达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语义。另外,良好的发音可以赢得对方的认同感,英语中的重音用来表达特殊的会话含义,适当地调整语速则可以增强语音表达的感染力,停顿的正确使用可以达到幽默和强调的作用。如果注意到这些显性的语音细节,会在商务沟通中提高商务英语交际者语言表达的精准度,营造轻松和谐的沟通环境,有助于商务谈判的有效进行。

2. 商务英语词汇方面的文化差异

从词汇角度来看,商务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商务英语学习者会意识到英语不同的语言形式和丰富的语言内涵是影响语言理解、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障碍,是造成商务活动中误会和冲突的主要原因。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商务英语词汇的首要特点就是专业性强,因为商务英语所涉及的词汇包括金融、外贸、广告、银行、零售、旅游、证券、保险、货运、管理、出版等各行业的术语。以下列举商务英语阅读教程中的一些典型词汇。商务英语中有关贸易方面的专业术语就包括acceptance ( 承兑) ,collection ( 托收) ,document( 单据) ,draft ( 汇票) ,Letter of Credit ( 信用证) ,open account( 记账贸易) 等; 有关会计方面的有balance( 账目) ,clear( 结算) ,entry( 账目) , reconcile(对账) 等; 有关金融方面的包括volatility( 波动率) ,underwriter( 证券包销商) ,book value( 账面价值) , intrinsic value( 固有价值) 等。这些商务英语词汇中有不少是常见的普通词汇,而在商务英语语境中却具有其特殊的专业涵义。

3. 商务英语句法方面的文化差异

( 1) 文化差异在句法中的体现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英汉句法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具体地说,英语是以限定动词为核心,支配句内各种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句子主谓结构的复杂化只通过扩充句内成分的丰满度来实现,前呼后拥,递相迭加。语句结构以符合长句为主,很少使用简单句。从句套从句的枝状结构屡见不鲜,经常一连数行才出现一个句号。而汉语则以意统形,按照逻辑事理的顺序横向铺排,没有繁复的变位,变格,形态及任何关联的语段只要语义搭配合乎事理,就可以联接在一起组成句子。反应在句法层次上,则表现为英语的空间型构造和汉语的流水式的时间型模式。例如:

例1: At present stage,it is in the course of promoting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at every advancedcountry cajoles and coerces developing or less - developeddeveloping countries to transfer their sovereigntiesand open their domestic market all - slidedlyby means of their possessed comprehensive economicsuperiorities of technology,production, industrialstructure, finance and business management.(翁凤祥,2011: 42)

参考译文: 目前,在推进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每个发达国家正凭借其在技术、生产、产业结构、金融和企业管理方面的综合经济优势威逼利诱,迫使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国家将主权拱手相让,并全方位开放其国内市场。

经过分析,得出句子的主干结构为强调句型it is . . . that. . . , it is 后的内容可直接译为在推进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而that 后的内容理清该部分的主语为every advanced country,谓语动词cajoles and coerces,不定式to transfer. . . 以及方式状语by means of . . . 之后,再根据两种句子的结构差异,采用逆序翻译即可。

( 2) 商务英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频率很高,尤其在国际商法、商务合同以及金融和保险英语中很常见。因为被动语态不强调动作的发出者,不带有个人主观色彩,因此能使表达内容更加客观真实,符合商务英语客观、严谨的文体风格,例如:

例2: In the case of documents against payment( D/P) ,documents will not be released to the importeruntil payment is effected.(翁凤祥,2011: 105)

参考译文: 付款交单的形式是要等款项支付后才将单据交付给进口商。

例3: In 1936, the first nine Incoterms were published,providing standard definitions of universallyemployed terms like Ex quay,CIF and FOB,andwhenever necessary, they are revised.(叶兴国,2010: 5)

参考译文: 1936 年,最初的9 个国际商会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出版,为几个普遍使用的术语提供了标准定义,如Ex quay( 货物在某地交货) ,CIF( 目的港交货) 和FOB( 装运港船上交货) 等,并且在必要时对这些定义进行修订。

上述句子中未出现动作的施动者,因为例2 中release 的逻辑施动者一般是银行,effect 的施动者一般是进口商,是贸易行业内比较明确的,因此省略施动者; 例3 中publish 的施动者一般是比较权威的出版集团,没有必要列出,因此进行了省略,而revise 的施动者根据上下文很明显应当是国际商会,因此也进行了省略。

( 3) 商务英语句子表达多用名词化结构。名词化就是用名词或者名词短语来代替动词或者形容词,避免使用人称主语,能体现文本的客观性,也能体现语言的简洁性,从而使语言表达更加客观和正式。

例4: Such differences in priorities are bound togrow in importance as the BRIC countriesBrazil,Russia,India and Chinaand other emerging marketsgain in economic clout and confidence.(王嘉褆,2011: 14)

例5: There is a convergence of interests betweenNGOs trying to improve lives in poor communities andcompanies keen to reach consumers in markets withhuge growth potential.( 王嘉褆,2011: 15)

上述几例中可以看出,例4 中用importance 代替了形容词important 的含义,clout 和confidence代替了形容词influential,powerful 和confident 的含义; 例5 中用名词convergence 代替了动词converge的含义。商务英语中这些句子表达的名词化倾向使得语言表达简短有力。这就要求商务英语的学习者对两种语言的组织结构都要熟悉掌握,培养较强的英汉思维能力,长期实践,才能在两种语言之间轻松转换。商务英语教学中,在扩展学生知识面和阅读量的同时,应当把英语语言,包括商务英语语言的特征系统介绍给学生,有意识培养他们两种语言的转换能力。

4. 商务英语语域方面的文化差异

商务英语的文化差异不仅体现在语音系统、词汇系统以及句法系统层面上,而且还体现在语域层面上( register) 。在国际商务交往中,倘若忽视语域的民族文化特征,就难免会产生文化冲突。语域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寒暄问候、赞美夸奖和委婉语的用法。商务洽谈环境往往是比较正式和严肃的,但是在商务洽谈中寒暄问候,以及称赞、幽默感和委婉语等的恰当使用能够适当地缓解洽谈的气氛,促成洽谈的成功。阅读教程第一册第一单元The New International Style of Management (谢文怡,2010)开篇即引用了一则案例,说明了中美两种文化下思维方式不同而导致的职场上的沟通困难。

语域方面的这些差异主要是受中西方的思维习惯影响,因此商务英语学习者不仅要掌握语言的差异,还要熟知对方的思维习惯和特定场景以及特定语境下的语言模式。因为对于跨文化商务交际者来说,不仅要对跨文化商务环境中的多元文化异常敏感,还必须意识到,在跨文化伙伴的建立过程中,不是一种文化支配另一种文化,而是双方一起去创作第三种文化。

5. 商务英语文本方面的文化差异

文件、契约等文本均是由语言形成的。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对待契约的态度是大不相同的。西方文化是契约文化,他们非常重视契约的精确性,也非常尊重契约的权威,契约一旦生效就会严格执行; 然而在东方文化的传统中,对文本是大而化之的,更注重的是信誉,在商务活动中,只有意识到并且重视这种差别才能更有效地遵守国际活动准则。

商务英语阅读教程共计四册教程中,关于贸易术语涉及到了《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 叶兴国,2010) ,关于公司运营则涉及到了《美国破产法》( 王嘉褆,2011) ,关于国际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贸易惯例就涉及到了《关贸总协定》、《服务贸易总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 翁凤翔,2011) 。国际经济法则涉及到了公约、盟约、协定、议定书、、换文、谅解备忘录等内容,具体来说包括《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海牙规则》、《巴黎公约》、《纽约公约》、《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示范法》等内容( 翁凤翔,2011) 。这些都充分体现出了西方国家对契约文本的重视程度,因此,商务英语教师在课堂中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意识,为以后的商务活动打下基础。

二、商务英语非语言层面的中西文化差异

商务英语中西方文化差异除了体现在语言层面之外,非语言层面的差异也同样存在,主要体现在非语言行为( 身势语) 、思维方式、价值观取向等方面。而且有研究表明,非言语层面的交际信息约占65%,这对于成功的商务谈判等活动至关重要( 张晓慧,2013: 16) 。因此,商务英语教学中也应当重视对学生非语言层面文化差异的渗透和培养。

篇11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3-0158-02

前言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媒介,是文化的外部表现形式;文化是语言的根本所在,是语言的思想内涵;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人们认识水平和交往能力提高。语言能够直接反映人们的生活体验和风俗习惯,集中体现了民族精神文化,所以想要学好一门语言,前提是先了解该民族的思想文化。中学英语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国家文化,基于英语文化背景展开英语教学,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英语素质能力发展,还可以增强学生在异域文化中的交往能力。

一、中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实施中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体现了英语教学的根本要求,也是落实现代素质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从整体上说,把英语文化导入课堂教学活动中,有利于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传播,打破地域限制,帮助学生消除异域文化语言交流的隔阂,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1]从局部上说,实施中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还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英语知识,让他们更好地进行英语阅读和学习。

二、中学英语文化导入的教学内容

(一)基础文化知识

中学英语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基础教育课程,因此,其特点是讲究实用性和基础性,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必须根据该特点进行,加入一些英语国家的基础知识教学,像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西方文化知识体系,从而为正确理解英语知识奠定基础。通过全面学习西方文化,有利于学生从感性角度认识英语以及英语文化,增强学生知识理解能力,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二)民族文化观念

语言形成于特点文化环境中,它代表着一种民族特色,从根本上说,中西文化差异体现为思想观念不同。实施中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时,必须融入有关西方思想文化方面的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基于本民族思想文化,让学生学习理解西方文化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西方思想文化来分析英语问题。[2]

(三)本土文化词语

英语教学内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词汇、语法和语音,词汇是构成语言的重要部分,是最基础的英语教学内容,在文化导入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英语本土文化词汇知识学习。英语本土词汇也就是英语中的“俚语”,这些词汇往往极具当地文化特色,富有历史韵味,它形成于特殊文化背景下,要想真正理解这些词汇的含义,必须全面了解学习词汇及其文化内涵,不能死抱着教材解释不放,要让学生全面正确地学习英语词汇,扩宽学生知识面。

三、中学英语文化导入的教学原则

(一)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实施英语文化导入教学时,教师必须始终坚持科学性、实用性两个基本原则。其中,科学性指的是文化导入具体内容以及方法手段科学有效,中学英语教学必须遵循教学客观规律,基于新课标思想要求,科学设计文化导入教学活动,避免把教师个人主观思想随意添加到英语文化导入教学中,从而影响课堂教学质量。[3]实用性指的是文化导入具体内容要和英语教学有联系,文化导入必须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精心挑选文化导入材料。

(二)适度性和相关性

由于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学内容有具体规范,所以,英语教学必须坚持适度性和相关性原则,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根据适度性和相关性要求来确定文化导入内容,教师应选择最有代表性、最有特色的西方文化知识,来深入讲解分析,如果在课堂上讲一些无关紧要的知识,只会浪费课堂宝贵时间,大大降低教学效率,影响英语教学效果。相关性指的是文化导入内容要和教学内容或者扩展知识相关联,为学生语言学习创设具体文化环境,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运用英语词汇。

(三)阶段性和灵活性

阶段性和灵活性原则主要应用于文化导入教学方法中,我们应当认识到,文化教学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文化导入教学设计必须充分依据教学客观规律以及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地分阶段开展文化导入教学。课堂文化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体验,灵活选择教学手段,做到因材施教,保证所有学生异域文化交流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四、中学英语文化导入的教学策略

(一)培养师生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的意识

培养师生英语教学文化导入意识是保证文化导入教学目标实现的必要前提。首先,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思想,实施英语情境教学,为学生创造良好英语学习、交流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比较分析中西文化,帮助学生找出两者不同点,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深入探究英语词汇知识。其次,学生应自觉提高异域文化交流沟通能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平时注意加强西方文化知识积累,增强全面认知西方文化的能力,同时学会整合归纳所学知识,构建自身英语知识体系。比如,在上新标准英语(外研版)初中二年级下册“Module 1 Hobbies Unit 1 Do you collect anything”一课时,教师可以在上课前,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收藏物品带到教室里,先让学生自己对收藏物品的价值以及文化内涵进行简单介绍,然后再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展开分组讨论,自由阐述收藏物品的特点,尤其是分析蕴含的思想文化。这种讨论活动可以增强学生文化思想观念,而且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创造自由开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教材内容,促进学生英语水平和文化思想共同提高,从而达到良好课堂教学效果。

(二)文化导入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策略

1.引出教材中的文化素材。引出教材里的文化素材就是把有关知识文化背景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首先,教师对教材中词汇的由来进行举例分析,像为什么一年有365天,一星期有7天,还可以挖掘英语单词蕴含的历史文化知识,像给学生讲述古罗马神话中日期的由来,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课堂参与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可以采用影像资料、图片、语境模拟等手段把课堂教学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内容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互动交流感受异域文化,增强学生学习信心,提高他们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比如在上新标准英语(外研版)初中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What did Zhan Tianyou do”一课时,教师在上课前可以给学生展示影音、图片等有关材料,介绍Zhan Tianyou的故事,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这种课堂导入方法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教材,而且可以让学生深入把握教材内容。

最后,对中西文化差异和思想观念区别进行深入比较分析,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像单词“dragon”,在中西文化里都解释为“龙”,但在中国文化里,它代表着一种头上长着鹿角、全身覆盖着金色鳞片的蛇形吉兽;而在西方文化里,它代表着无恶不作、到处破坏的凶兽。在学习这种词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区别不同文化中词语含义的差异,提高学生跨文化思维能力。

2.英语文化进入课堂教学。中学英语教学基本都在课堂上进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有意识地把英语文化融入到教学活动各环节。同时,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根据教学要求收集整合文化知识素材,开展“课前十分钟”活动,让学生把自己了解的英语文化知识用英语表达出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讲解文化知识时要进行旁白解释,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同时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加入一些西方流行文化介绍,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扩宽学生知识面。[4]

3.英语文化丰富课余生活。要真正学好英语文化只在课堂上花45分钟学习是远不够的,教师应为学生在课余时间提供充足时间和机会去学习英语文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一些西方传统节日,像愚人节、圣诞节等,通过节日活动体验西方文化;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比如推荐学生了解圣经故事等,吸收西方文化精华;组织学生欣赏英文原版电影,让学生通过感官体验,更好了解学习西方文化。[5]

4.英语文化开展系统教学。开设“英语角”或者采取选修课形式来实施文化导入教学,有组织地开展英语文化系统教学。中学英语教学讲究实用性、基础性,为此,教师可以选择像《英美概况》这些书籍资料来给学生介绍西方国家文化概况。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日常生活,感受西方人的衣食住行,从而对西方文化思想以及思维方式有初步了解。选择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主题开展英语演讲活动或者开设英语知识讲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边玩边学,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从而加深他们对英语文化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良好教学效果。

五、结语

总而言之,实施中学英语文化导入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的根本要求,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实现新课标要求的必由之路。开展合理的文化导入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英语知识,提高学生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强化其终身学习意识。我们应当认识到,文化导入教学不能急于求成,中学英语教学改革必须先明确语言和文化两者关系,不断改进文化导入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当然,中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策略并不只是上面提到的这些,更重要的在于我们应该不断完善英语课堂教学,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英语素质能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宝林,王朝一.西部中学英语教学应加强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J].安徽文学,2011,12(10):243.

[2]刘佳.论英语教学中引入中西方文化的必要性[J].学园,2011,10(12):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