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0 15:06:1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艺术美学的本质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立足教学生命的厚土,传承本土资源文化
连云港是全国最丰富的美术遗存圣地之一。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在这片热土上生息繁衍、辛勤劳作,以卓越的智慧和创造力,书写了一部辉煌灿烂的文明史,留下了丰富、厚重的美术文化资源。如藤花落龙山文化城址(古城市遗址)、大伊山(船刻、石棺)遗址文化、将军崖原始岩画(原始农业)文化、孔望山(佛教造像摩崖)石刻文化、花果山石刻与佛教塑像文化、市博物馆设有著名版画大家彦涵美术馆、市美术馆设有名家画廊并定期举办各类美术作品展览等,这些都是可以有效利用的地方美术文化资源。
通过有效地组织和利用地方美术文化资源,建立系列教材、配套数据库、网络资源平台引导学生学习、了解、研究连云港的地方美术文化艺术,进而理解地方传统文化,体会港城人民勤劳与智慧,引导学生珍惜、继承地方文化遗产,在学生时代造就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铺垫好民族和地方文化基因,让我们的青年学子全面健康、富有个性地发展。
二、开拓地方美术资源,培养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连云港地方美术文化资源是连云港地域内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劳作以及社会历史演进过程中长期积淀形成的富有特色的代表性的美术文化。每位教师和每位学生同时也都作为该地方的一分子,与其地方独特的传统、习俗、经济、社会以及和价值观念等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影响着地方每个成员的审美及行为模式。把以上连云港美术文化资源作为高中美术教学系列模块的选修内容,或作为连云港地方中小学特色课程进行开发与应用,丰富各个阶段审美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久而久之,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亲和力自然会增强。
三、助推校园特色文化的形成,形成独特的价值观
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精神面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的总和。它不仅代表一个学校的特点,也反映了所在地方的文化特色。地方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背景和根基,地方美术文化作为地方文化的一部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汲取地方文化基因,丰富、助推、提升校园文化多样性,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四、增强文化遗产与环保意识,发展创新能力与个性
将地方美术文化融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以后,通过参观、采风、考察、鉴赏、体验等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和地方美术文化融入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用研究实践,激励学生提出适合他们学习和传承地方美术文化的建议和意见。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地方美术文化现象和遗产保护、民间美术的传承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求知欲,而且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健康情感的形成。
五、促进地方美术体系的形成,构建区域美术教育的发展
连云港地方美术文化资源始终以“美术遗址文化”“山海文化”“西游记文化”为主线,而它的内涵的是当地历史与神话,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连云港地方美术文化资源这种特定的地理、历史环境造就了连云港地方美术文化的久远性、神话性、兼容性、互补性、开放性等特征,而通过系统研究与开发可以丰富、深入挖掘其中内涵,为连云港地方美术体系的形成与应用做好铺垫,也为构建区域美术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
六、促进教师素质的不断提升,加快新课程的改革进程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我校为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国画学习模块,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要引导学生主动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理解,以传承民族文化。国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孕育、培植出来的一朵奇葩,同时,它又最鲜明、最直观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教育阶段学生选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满足我校众多国画爱好者的需要。学校把部分范画及步骤图汇编成册,附上简短扼要说明,使大家便于理解、便于掌握。为了使学生更快起步。学校在课余时间及周末开起了国画爱好者学习班。
教材的名称是《学国画——花鸟的画法》,从最简单的小鸡的画法开始学习,还有其他花鸟和蔬果,一共十九课时,分为以下九大章:第一章学习国画的基本知识(一课时)第二章小鸡的画法(二课时)第三章麻雀的画法(二课时)第四章水仙和石头的画法(二课时)第五章荷花和小鱼的画法(三课时)第六章蔬果的画法(三课时)第七章墨虾的画法(一课时)第八章芭蕉叶的画法(二课时)第九章金鱼的画法(三课时)国画教学的目标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2.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3.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4.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5.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在国画模块的教学中,让我学习和体会到很多。辅导国画,要结合学生所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进行引导启发式训练,很多学生所喜欢小动物如:小鸡、小猫等。抓住他们的这一特点。从诱导兴趣出发,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智力,并培养他们敏锐的感受力。在辅导国画训练中要多讲解,多做示范,注意教学语言的艺术性,用通俗易懂、活泼简短的语言以及形象比喻,联想等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他们易于接受并使绘画兴趣大增,用准确熟练的绘画技法示范,使他们较快的掌握绘画步骤和方法。
如:画一群小鸡;利用墨色的渗化效果,表现出小鸡毛茸茸很可爱的感觉,小鸡要有前后左右浓淡、形态各异,多和少等变化,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绘画技法。学生情绪激动,求知欲倍增,让他们自已动笔,鼓励他们,不怕把画画脏、画坏,少批评,多鼓励,发现一点点进步,马上给予肯定,使他们在轻松愉快中启发引导中学到了方法。学生在国画创作中,表现出脑、眼、手的随机随意运动,他们都会偶然得之,出现老师想象不到的奇特效果,这就构成了学生国画的稚拙天趣、生动的特点,所以我们一定保护他们这一极其宝贵的天性。
训练学生国画,理性讲解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让他们大胆的发挥,自由的表现,他们的想象力是极其独特的,应特别注重对学生观察力、想象力的培养,如从一幅国画构图立意,促进了智能的增长,同时也陶冶了他们热爱国画艺术的情操。当然,在教学中,我们也遇到一些困扰:作画时常常弄得水、墨到处都是;画面用水多少、干湿浓淡常把握不住;老师做范画时很多学生看不见等等。前两个问题是绘画中前期出现的,随着绘画时间的增加,这些现象会逐渐减少,但教师做示范学生看不见的问题,就得建议学校在画室安装多媒体了,教师作画的每一个步骤和细节通过投影仪转投在大屏上,每个学生就会看得非常清楚了。为了增加学习的气氛,便于交流,节省空间和画具,建议国画学习教室最好用大的画案,每个画案约能坐10个学生,这样水和墨能两人共用一份,既节省了空间,又能看见其他人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散文的形象”是指散文中能激发读者思想感情的生动具体的形象,一般指具体的人或物,也可以是一种意象、一种精神象征。“散文的内涵”即文章的本质内容,指文章定的社会场景、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因素反映出的意义和价值。“赏析散文的内涵”通常是指赏析散文的思想内涵和语言内涵,尤其是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散文的艺术魅力”体现在散文营造的典型环境,塑造的典型人物,叙述的故事情节,抒发的思想感情,运用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方面。
二、答题方法
1.欣赏人物形象。(1)阅读文本,把握表现人物形象的文字。①借助人物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文本中对人物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的直接描写,对他人态度、感情等的间接描写,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遭遇、个性以及内心世界的细节等描写都可以成为分析人物形象的依据。②通过环境分析人物形象。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或渲染气氛,或点明背景,或烘托人物的内心,对人物起强化作用。社会环境是人物命运、性格以及最终结局的塑造者,将人物放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去分析其性格的成因,是鉴赏人物形象的重要一环。(2)理解文本,能从一定的角度归纳人物的形象特点。要剖析人物的性格、品质、态度、感情等,让人知道“是怎样的人”,并由这个人看出其代表意义和作者刻画人物的意图。
2.欣赏景物形象。(1)阅读文本,体会景物的特点。要体会景物描写在声音、形态、气味、动态、静态等方面的特点,须抓住描写景物的片段、词句等,发挥联想和想象,分析景物是独立的主题形象,还是为表现人物特征等服务。(2)根据题目,从一定角度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①用具体的景物来烘托人物性格、心情等。②用特定景物渲染气氛、交代背景。③为内容、情节的发展起引起或者铺垫推动作用。④景物具有比喻、象征作用。
3.赏析语言。包括判断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分析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表现力,赏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技巧,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等等。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包括鉴赏表达方式的特点以及作用,表达手法的特点以及作用,结构安排的特点以及作用等。考生答题时一定要“瞻前顾后”,切勿断章取义。要联系写作背景、写作目的、文章主旨、作者态度、社会意义等方面去鉴赏评价。 4.抓住抒情句、议论句。从抒情句和议论句可以更直接地体会到散文的思想内涵。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阳关月
扬之水
从敦煌城里坐了开往南湖的最后一班车,到阳关下车,已是薄暮时分。汽车在阳关并没有站点,招呼了司机,才在这停了下来。看着汽车呼啸而去,消失在伸向天边的公路上,好像一下子被孤零零抛在旷野中――大漠黄昏,有几分凄凉。
缘着沙滩,有路没路地往前走。滩上遍生着罗布麻和骆驼草。可爱的是一泓清水流泻其间。四野无人,只觉得那斜斜的残阳,比我脚步更快,一点点遑急地退下去。
此处阳关故址是1974年才确定的,于是有了一块标明身份的碑,成为一个已无阳关的阳关――不过是墩墩山一个汉代的烽燧。在墩墩山周围绕行,烽燧下面的坡地,猛踏一脚下去,有声,里面正不知埋藏了何等的秘密。山前的茫茫沙碛,被称作古董滩。据说阳关故址的确定,便是依据滩上发现的大量历史遗物。如今这里仍有不少陶片之类的古物遗存。
距这里95公里,是阿尔金山。在阳关故址碑前极目四望,方圆百里旷无人迹,天地间除几只苍蝇嗡嗡飞着,再听不到别的声音。无名氏的《瓜沙道中》诗这样写道:“阳关古道接大荒,官杨零落不成行。阴沉日色连云白,暗淡风沙入寒黄。鸿觅稻粱衔矢石,人拼骨肉战冰霜。唐蕃汉垒今何在,秦月依依照古疆.”回味诗句,立在空旷中,仍能体味到那萧索的悲凉。暮色四合,视野中只有墩墩山的烽燧兀立在高阜上,守候着一片静寂,天边的最后一抹绛紫,渐渐转作深蓝,一点一点地,黑定了。
想起一个红柳娃的故事:茫茫大漠的红柳树间,有一尺来高的小人叫红柳蛙。捉到他,会衰衰叩头求告,放他走,则跑出一段路又折回身,仍是遥遥地叩首。屡奔屡止,直至追不及。这很像是幻觉,而人在极度寂寞中,是会产生幻觉的。
不过,上溯两千年,这里何尝寂寞呢。阳关以南是玉门,那时车辚辚马萧萧,使者、商人,冠盖相望,不绝于道。金戈铁马,汉军挥师西向,更是屡屡打破旷野中的寂寞,那正是汉武帝的辉煌业绩之一。
在汉武帝当政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巩固了:朝纲制度模式化了:懦术正式纳入政治轨道了;疆域的开辟也达到空前。他雄才大略,号夸天下,统率一切,举垒国之力不容置疑地建立他所要的非常之功。但后世对汉武帝的评价并不一致。蓬莱银阙、露溥金掌的求仙生涯不必说,就是开西域击匈奴,也有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之讥。只是,仍然要说他是伟大的。不仅在于他有能力成就他的功业,也同样在于他有能力破坏自己的功业。因为他的伟大永远与权力联系在一起,晚年他了“轮台罪己诏”,纠正了方针大政上的失误,但连这种自我批评,也只能用权力的形式表现出来。伟人的时代,常常是伟人一个人的时代。
辉煌的、悲壮的、惨惨戚戚的历史,都融化在古董滩上,又被日精月华铸为荒寂的、苍凉的一片。这一片辽远的寂静,没有虫声鸟语,此刻连苍蝇的嗡嗡声也早消逝了。“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这是王充的求实精神。但所谓知今,也只能知一己目之所及的今;知古,也只能知一己目之所及的古――这“所及”要受多少限制!
天黑很久,渐渐的,才有星星露出来。从坐着的方向看去,北斗星的勺正对着墩墩山的烽燧。只是,怎么不见“秦月依依”呢?那独与大漠、云天相往来的冷寂的月!
“满天星的,没有月亮喽。”守关的老吴说道。不觉憬然而悟。是不是满天星斗的夜空,就一定见不到月亮?那么明月高悬的时候,还能见到星光灿烂吗?
夜宿小屋。从窗帘遮不到的地方,仍能见到一小片天,一小片缀满了星星的天。
阳关今夜,没有月。
(选自《现代散文名家名作选》,有删改)
1.文中今日阳关和古代阳关各有什么特点?采用古今对比的写法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四自然段中的文字在表达上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文中“伟人的时代,常常是伟人一个人的时代”这句话的含意。
郭昭第《审美形态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将人类审美活动划分为前审美、审美和后审美三个阶段,并将现实美、感觉美和艺术美作为审美形态分别置于相应审美阶段进行研究,对传统美学数千年来看似无法统一的或强调现实美、或重视感觉美、或关注艺术美的片面本质论、学科论、形态论,乃至审美形态学理论构想进行了成功修正、整合和超越,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建构了审美形态学的完整理论体系。
一、对传统美学本质论的修正、整合与超越
古今中外的许多思想家和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论仅强调审美活动某一阶段的审美形态,却忽略了其他审美形态,明显存在片面性。或如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车尔尼雪夫斯基、蔡仪等仅关注前审美阶段的现实美,认为美是事物的客观属性;或如伊壁鸿鲁学派、休漠、柏克、康德、杜威、桑塔亚那,乃至吕荧等仅关注审美阶段的感觉美,基本上主张美是心灵活动,是愉快;或如狄德罗、黑格尔、朱光潜等仅关注后审美阶段的艺术美,强调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尤其主观的客观化。所谓美的本质的界定,必须涵盖前审美阶段的现实美、审美阶段的感觉美和后审美阶段的艺术美等所有审美形态,否则就是不全面的。但是任何一种针对某阶段审美形态,却忽略其历史发展的界定,同样是不科学的。而且,任何对具有普遍意义的本质属性和规律的抽象和界定其实都不可能是毫无遗漏的,甚至往往以漏失更具有真理意义的本质规律为代价。因为人们总是对已经引起注意的因素进行了概括,却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同样有理由成为本质规律但是没有被人们注意到的那些因素。所谓对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规律的抽象常常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对具体、鲜活和复杂的形态特征的描述为代价的,而对形态特征的牺牲同样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作为真理存在的可能。对最具有普遍意义的美的本质的抽象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者是空洞而没有意义的。因为事实上不存在可以涵盖所有审美形态的概念,任何概念所能涵盖的只能是具体的暂时的审美形态,而不是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的审美形态乃至审美本质。
郭昭第《审美形态学》对传统美学本质论所进行的修正和整合,不是从最普遍意义上重新获得一定貌似新颖实则仍然不免偏颇和肤浅的本质论,而是创造性地将审美活动划分为三个阶段,将各个不同审美阶段的审美形态都作为界定对象,使传统美学数千年来看似无法统一的片面本质论在具体审美形态的描述中获得真理性地位。这就是该著作超越传统美学的一个主要体现。正如他所说:“坚持概念性与非概念性的有机统一,放弃对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的审美形态乃至审美本质的界定而寻求对具有具体性和暂时性的审美形态的描述,是我们所谓审美形态学的一个基本思路。”虽然这种具体描述也非无所遗漏,但相对于最为普遍意义的抽象来说毕竟漏失得少些。
二、对传统美学学科论的修正、整合与超越
传统美学学科论,或如柏拉图、蔡仪和洪毅然强调对美本身尤其现实美的研究,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性质和规律的科学,是美的哲学。或如鲍姆嘉通、桑塔亚那、高尔泰,甚至李泽厚等强调对审美心理、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等感觉美的研究,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的性质和规律的科学。或如谢林、黑格尔、朱光潜等强调对艺术美的研究,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美的性质和规律的科学。以上三种学科论由于强调某一审美形态而忽略其他,明显存在片面性,但最受忽略的是现实美中的自然美。因休漠、鲍姆嘉通、黑格尔和桑塔亚那等对感觉美和艺术美的片面强调,最终使现实美尤其自然美逐渐被贬斥或遗忘。虽然西方现代美学尤其是英美肯定美学已经对黑格尔等否定自然美的学科论有一定程度反拨,但在我国仍有许多人将美学限定为美感学或艺术学。近年来兴起的生态美学虽有所反拨,却因忽视和贬抑感觉美和艺术美而陷人另一片面性之中。
真正全面、完整的美学体系应该对包括现实美、感觉美和艺术美在内的人类审美活动各个阶段的一切审美形态进行整体观照、动态把握和历时性研究。有些著作或教材虽然注意到整体观照,但多停留在基于逻辑关系的共时性研究和静态阐述层面。郭昭第《审美形态学》将人类审美活动划分为前审美、审美和后审美三个阶段,并将三种审美形态分别放置于人类审美活动的相应阶段中进行历时性研究和动态描述,不仅成功修正和整合了传统美学学科论的片面性,而且超越了传统美学的共时性研究和静态阐述的理论模式,在重视历时性研究与动态描述的基础上,达到了宏观的历时性研究和动态描述与微观的共时性研究和静态描述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审美形态学体系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的历时性与共时性、动态性与静态性、历史性与逻辑性的统一。 三、对传统美学形态论尤其审美形态学的修正、整合与超越
郭昭第《审美形态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将人类审美活动划分为前审美、审美和后审美三个阶段,并将现实美、感觉美和艺术美作为审美形态分别置于相应审美阶段进行研究,对传统美学数千年来看似无法统一的或强调现实美、或重视感觉美、或关注艺术美的片面本质论、学科论、形态论,乃至审美形态学理论构想进行了成功修正、整合和超越,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建构了审美形态学的完整理论体系。
一、对传统美学本质论的修正、整合与超越
古今中外的许多思想家和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论仅强调审美活动某一阶段的审美形态,却忽略了其他审美形态,明显存在片面性。或如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车尔尼雪夫斯基、蔡仪等仅关注前审美阶段的现实美,认为美是事物的客观属性;或如伊壁鸿鲁学派、休漠、柏克、康德、杜威、桑塔亚那,乃至吕荧等仅关注审美阶段的感觉美,基本上主张美是心灵活动,是愉快;或如狄德罗、黑格尔、朱光潜等仅关注后审美阶段的艺术美,强调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尤其主观的客观化。wWW.133229.CoM所谓美的本质的界定,必须涵盖前审美阶段的现实美、审美阶段的感觉美和后审美阶段的艺术美等所有审美形态,否则就是不全面的。但是任何一种针对某阶段审美形态,却忽略其历史发展的界定,同样是不科学的。而且,任何对具有普遍意义的本质属性和规律的抽象和界定其实都不可能是毫无遗漏的,甚至往往以漏失更具有真理意义的本质规律为代价。因为人们总是对已经引起注意的因素进行了概括,却不可避免地忽略了同样有理由成为本质规律但是没有被人们注意到的那些因素。所谓对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规律的抽象常常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对具体、鲜活和复杂的形态特征的描述为代价的,而对形态特征的牺牲同样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作为真理存在的可能。对最具有普遍意义的美的本质的抽象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者是空洞而没有意义的。因为事实上不存在可以涵盖所有审美形态的概念,任何概念所能涵盖的只能是具体的暂时的审美形态,而不是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的审美形态乃至审美本质。
郭昭第《审美形态学》对传统美学本质论所进行的修正和整合,不是从最普遍意义上重新获得一定貌似新颖实则仍然不免偏颇和肤浅的本质论,而是创造性地将审美活动划分为三个阶段,将各个不同审美阶段的审美形态都作为界定对象,使传统美学数千年来看似无法统一的片面本质论在具体审美形态的描述中获得真理性地位。这就是该著作超越传统美学的一个主要体现。正如他所说:“坚持概念性与非概念性的有机统一,放弃对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的审美形态乃至审美本质的界定而寻求对具有具体性和暂时性的审美形态的描述,是我们所谓审美形态学的一个基本思路。”虽然这种具体描述也非无所遗漏,但相对于最为普遍意义的抽象来说毕竟漏失得少些。
二、对传统美学学科论的修正、整合与超越
传统美学学科论,或如柏拉图、蔡仪和洪毅然强调对美本身尤其现实美的研究,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性质和规律的科学,是美的哲学。或如鲍姆嘉通、桑塔亚那、高尔泰,甚至李泽厚等强调对审美心理、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等感觉美的研究,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的性质和规律的科学。或如谢林、黑格尔、朱光潜等强调对艺术美的研究,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美的性质和规律的科学。以上三种学科论由于强调某一审美形态而忽略其他,明显存在片面性,但最受忽略的是现实美中的自然美。因休漠、鲍姆嘉通、黑格尔和桑塔亚那等对感觉美和艺术美的片面强调,最终使现实美尤其自然美逐渐被贬斥或遗忘。虽然西方现代美学尤其是英美肯定美学已经对黑格尔等否定自然美的学科论有一定程度反拨,但在我国仍有许多人将美学限定为美感学或艺术学。近年来兴起的生态美学虽有所反拨,却因忽视和贬抑感觉美和艺术美而陷人另一片面性之中。
真正全面、完整的美学体系应该对包括现实美、感觉美和艺术美在内的人类审美活动各个阶段的一切审美形态进行整体观照、动态把握和历时性研究。有些著作或教材虽然注意到整体观照,但多停留在基于逻辑关系的共时性研究和静态阐述层面。郭昭第《审美形态学》将人类审美活动划分为前审美、审美和后审美三个阶段,并将三种审美形态分别放置于人类审美活动的相应阶段中进行历时性研究和动态描述,不仅成功修正和整合了传统美学学科论的片面性,而且超越了传统美学的共时性研究和静态阐述的理论模式,在重视历时性研究与动态描述的基础上,达到了宏观的历时性研究和动态描述与微观的共时性研究和静态描述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审美形态学体系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的历时性与共时性、动态性与静态性、历史性与逻辑性的统一。
三、对传统美学形态论尤其审美形态学的修正、整合与超越
一、设计艺术美学
设计艺术学和美学都是人文学科,而设计艺术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门更新兴、更具交叉性的学科,因此设计艺术美学的基本定位也是人文学科,主要研究人类在设计艺术的创作和欣赏活动中的价值实现问题。在当代西方美学中,对设计艺术的美学研究有取代纯粹艺术美学研究和美的基本原理研究而成为美学的趋势,研究设计艺术美学、走向设计艺术美学是时代的发展趋势。
二、设计艺术的美学内涵
设计艺术的美学是一种应用美学,是把美学原理应用到设计艺术中而产生的一种美学,这种美学消减了生活与艺术的距离,使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这也是当代社会与文化的一个突出变化。西方学者维尔什在《审美化过程:现象、区分与前景》中认为:“近来我们无疑在经历着一种美学的膨胀。它从个体的风格化、城市的设计与组织,扩展到理论领域。越来越多的现实因素正笼罩在审美之中。作为一个整体的现实逐渐被看作是一种审美的建构物。”对设计艺术的审美应作整体的把握,它的内涵包括功能美、形式美、技术美、生活美等。
1.设计艺术的功能美。设计艺术的功能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适用、经济、审美。适用兼具实用和使用,设计艺术一定要具备满足人们需求的实际用途,同时还要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使用方式和使用环境,要使人用起来方便、顺手、舒适、安全等。设计艺术的审美,不是为了美而美,而是功能与审美的统一。
2.设计艺术的形式美。形式是艺术作品内容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艺术设计作品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表象的表现形态。形式美是对美的形式的知觉抽象和概括。设计艺术形式的美学意义与主旨思想的美学价值的有机结合,又包含设计作品本身所显现出来的意境和情趣的美。
设计艺术形式的意境美。设计艺术的意境美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把感情化为形态,做到托物言情,情感与境界相和谐,情形合一;另一方面就是凝聚、象征和暗示,做到意在象中,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虚实相生。对艺术设计作品的鉴赏和感受,可以使人进入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统一的精神境界,使审美主体超越感性的具体物象,领悟到某种宇宙或人生真谛的艺术境界。
设计艺术的形式美还体现在实用的基础上。实用功能反映在产品的技术性能、环境性能和使用性能上,这三者共同构成了实用功能。在设计艺术实践过程中,尽管实用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但是实用与审美两方面的功能的侧重却要视不同类型和不同档次产品而各异。
设计艺术的形式美还体现在简洁上,尤其是在现代设计艺术中。简洁体现出视觉的完整、单纯和一目了然的特点与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快节奏、高效率和节约时间的生活方式相吻合。简洁的本质表达出的效率显示了人类社会发展文化的基本特征,人类发展的文明史实际上也就是不断提高生产、生活效率的历史。
3.设计艺术的技术美。在西方美学史上,纯艺术一直是主流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美学因之称作“艺术哲学”。美学家们忽视了技术美的存在,从手工业时代到大工业时代,直到今天的信息时代,技术美一直存在着。技术美作为设计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畴,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个性,即功利性、物质性和情感性。人类最早的设计活动,是从实用功利出发的,而审美意识是在实用意识中孕育而成的。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111-01
任何的音乐作品都是在一定的美学基础上建立的,美学基础决定了声乐作品的整体风格与美学品质,因此可以说,音乐美学重点探究的是声乐的审美与本质。从一个声乐鉴赏者的角度来看,美学观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声乐作品的审美选择,甚至极大地决定了声乐的发展趋势。为此,越来越多的音乐创作者与相关学者开始将对于美学的探讨作为研究的重点。
一、声乐艺术美学概述
(一)内涵。音乐作品主要有声乐和器乐两大表现形式,音乐美学却是音乐学和美学的交叉学科。音乐美学在于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入剖析、研究、探讨、归纳,对音乐作品中存在的哲学问题与美学问题进行思辨。声乐艺术是对音乐规律的探究,对音乐的节奏、规律、声情进行总结归纳,并且利用综合声乐美学理论来欣赏音乐,并为声乐艺术进行实践活动。
(二)声乐艺术美学内容。声乐艺术与器乐艺术之间具有重大区别,其中歌词方面是较为显著的一方面,声乐作品的歌词和音乐、人声三部分共同组成了声乐艺术的主要内容。首先,音乐是声乐艺术中的灵魂所在,声乐艺术的价值与魅力是通过音乐的旋律和节拍等呈现出来,不同的音乐演唱方式,例如合唱、独唱以及重唱等,都能呈现出不同的意境元素[1]。而歌词则是声乐作品的主要内容,有无歌词也是区别声乐和器乐的关键特征。歌词和音乐两者相辅相成,音乐能够激发出听众的形象思维,在脑海营造出作品中描写的景象,而歌词能够直接传达出作品的精神内容,并且歌词的遣词造句、用语分段等可以容易地与听众引感的共鸣。另外,表演者的声音作为声乐的载体,表演者的年龄、性别不同音色也不相同,因此演绎出的声音也产生了女声、男声、童声等,将这些不同的音色相互组合又可形成独唱、合唱以及重唱等表演形式。各种表演形式互有优劣,合理运用可以有效传递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声乐美学的具体内容
(一)声乐配器。在美学的观念中,使用合适的声乐配器可以更加恰到好处地展现出声乐艺术的魅力。尽管声乐艺术的表演中,声乐配器只是辅的道具,但是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只有将器乐之美和声乐之美合理运用,充分融合在一起,才能将声乐艺术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器乐美主要体现在声势、伴奏、抒情等方面,这些因素组合起来共同组成配器的关键元素,从而让表演者的表演锦上添花。
(二)歌词的意境美。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不少古时名人大家、文坛巨匠,例如柳永等都曾经为曲谱填写歌词。可见歌词与诗歌是一对孪生姐妹,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用写诗的手法写歌词,让诗歌的意境通过歌词表达出来,为听众创造一个美好的画面,营造出优美、细腻、让人愉悦的意境。例如我国著名民族声乐《半个月亮爬上来》,光其中题目的意境就可谓美不胜收。试想一下,一轮半月徐徐升起,面容姣好的女子在摇曳的烛光中思念着远方的爱人,皎洁的月光与女子素洁的面容相映生辉,台下的观众仿佛听到了姑娘的倾诉,仿佛看到了那迷蒙蒙的月光,仿佛感受到了月上初头的微凉,这是多么优美的意境。
(三)乐曲旋律美。曲是声乐艺术中一个重要的形式,相关作曲者应用一些音乐的元素对声乐作品进行修饰,如:曲式、配乐、复调与节拍等[2]。曲是在歌词确定的情况下,对歌词进行包装与修饰的元素,同时只有与歌词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才可以把表演者的情感表达出来。换句话说,曲是为了增加声乐作品的艺术美,将内在的艺术美放大出来。除此以外,旋律也是一重要的元素,是整首音乐作品的骨架。要想呈现出作品的艺术美,必须用旋律将词句连结起来。如果没有旋律,歌词无非寥寥数句话,毫无美感、毫无生气可言。只有借助旋律,才能表现出声乐作品意境,因此旋律是声乐作品本质特征,其给声乐艺术美学探索提供了重要线索。
(四)声乐形体动作。声乐形体动作指的是表演者自身的形象,这也是声乐作品艺术美得以展现的重要形式之一。表演者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影响到声乐作品的艺术效果的,声乐作品能够帮助表演者将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传递给观众,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品中蕴含的美感和内涵。因此表演者在表演的时候要注意多添加一下辅助动作、手势、面部表情等,帮助观众感受作品美感。在我国著名曲目《梁山伯与祝英台》当中,表演者不仅有美丽的扮相,而且在表演的过程中细腻的眼神更是直击观众的心灵,让观众对于剧目角色的感情变化更加敏感,从而充分体会人物感情与作品艺术。
参考文献:
[1]冯兴荣.声乐艺术中声乐美学的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6,(08):211-213.
声乐艺术是指集声乐作品、声乐创作、声乐表演、声乐教学、声乐评论为一体的艺术系统。对于声乐艺术的研究。很少有从哲学、美学的角度去深度解析与阐释。大多数研究停留在对于具体作品个案的审美特点的分析以及具体唱法的研究上。一般包括歌词审美特点与音乐的特点分析.比如曲式、旋律、和声、音高等等,以及作品演唱的艺术处理等方面,对于声乐这种特殊的音乐艺术进行美学和哲学的特质研究的文献比较少。
声乐艺术的研究裹挟在音乐的名义里而受到了一定的忽视。很多音乐美学理论不能解释声乐作品、声乐演唱、声乐审美、声乐教育等实践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在音乐学研究多元化和深化的今天,有必要对音乐美学的研究进行更加细致和专业化的划分.至少需要将器乐美学的研究与声乐的美学的研究加以区分.这样才能更好地揭示很多声乐音乐文化现象,以及声乐音乐审美中所遇到的一系列实际问题。
一、声乐艺术美学的内涵
美学一词产生于现代。来源于日本人对德语的汉语翻译。随着西学东渐,译名为中国学界所接受。现代汉语的美学一词其基本语义为美的科学、美的学问或者美的学说。1735年德国的鲍姆嘉通创立了作为感性学的美学。美学在本性上是感性学。其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也即美。因此,美学必然关联着人的感性、感官和感觉。作为感性学。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它研究美、美感和艺术,关于美学的一般理解包括美的理论和艺术理论。1806年德国出版了诗人、音乐家舒巴尔特的《音乐美学的思想》一书。由于该书第一次用了“音乐美学”这个复合词,这一年就被学界当作音乐美学学科建立的时间。但实际上这本书只是音乐通论.尚缺乏有深度的音乐美学研究成果。19世纪中叶开始,从汉斯力克《论音乐的美》(1854)至里曼《音乐美学要义》(1900)等专著相继问世,标志着音乐美学学科的成熟。1920年在刊物上发表介绍西方音乐各个学科的文章时列举了“美学”;萧友梅也在刊物上发表了类似的文章谈到“音乐美学”。这是中国最早谈论音乐美学字样的年代,因此,将其作为音乐美学学科传人中国的时间。音乐美学是音乐学的分支,也是美学的分支;是音乐学和美学的交叉学科。从逻辑上讲,音乐美学既隶属于音乐学也隶属于美学。相对于音乐批评等应用学科而言,它是基础学科,其基本原理为应用学科提供理论依据;相对于历史学科,它又是理论学科。音乐美学侧重于思辨,对音乐深入进行分析、归纳、阐释。以及价值判断、理想构建等。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研究人类听觉感性需要及其满足的规律;二是研究所有音乐实践中出现的哲学及美学问题;三是研究音乐美学思想与实践的历史以及音乐美学学科的历史。
声乐艺术美学是音乐美学下属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声乐艺术美的本质和规律及审美价值的基础性理论学科。声乐美学这个词被单独提出来并探索其学科的建设是近几年的事。一直以来,对于声乐艺术的研究基本上处于技术探索的阶段。近年来出现了很多《声乐教学艺术》或者《跟我学跟我唱歌》之类的声乐教材。歌曲集以及声乐曲集也遍地开花。但是对于声乐教学理论的其他领域的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关于声乐教育学,声乐语言学,声乐美学等等很少有人涉猎。声乐美学作为研究声乐艺术审美规律的基础学科。目前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国内目前以声乐美学命名的著作也不多见。见到的仅有2005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余笃刚先生的《声乐艺术美学》,以及范晓峰先生的《声乐美学》等。余先生认为.声乐艺术美学是音乐美学的分支学科,它从艺术哲学、艺术心理学、艺术形态学等视角.并以系统论和比较学的方法,去研究阐述声乐艺术美的总体构成。它不仅从宏观的视野去阐明它的本质特征,探讨其美的构成规律及其审美功能,而且以微观的触角分别深入其各构成系列。剖析它文学的、曲调的、演唱的本体美的特质与从属性的依存性特征,高度抽象出声乐的美学理论,为活跃的声乐艺术实践提供审美导向。
我们可以从以上概念中解读出美学、艺术学、音乐学、音乐美学以及声乐美学之间的关系。即从美学——艺术学——音乐学——音乐美学——器乐、声乐美学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系统的过程。每一级母系统包含着子系统并为子系统提供研究方法与理论支持。
二、声乐艺术的美学内容
音乐是情绪表现的艺术。声乐艺术所要表达的情就是词情、曲情和声情。“词情”是声乐艺术在一度创作中所要包含和表达的情感内容,是词作者由对客观的认识和感受而获得的一种主观心理冲动.然后将这种心理冲动转化为概念性的词或词组而加以描述的情感状态。“曲情”是声乐艺术在创作中作者通过运用音乐的基本组织手段:旋律、节奏、节拍、和声、调式、调行、复调、曲式、配器等进行的有机组合的过程中融入和体现的情感。“声情”,产生于词情和曲情在同化和顺应的原则下构筑起的作品情感特征之上。声乐作品必须通过表演、演唱才能使以文本形式存在的作品转化为流动的音响而存在.才能将作品的情感特征能动地传达到欣赏者的听感中。任何声乐艺术,不管是各种性别的独唱、合唱、重唱,还是民歌、艺术歌曲、歌剧、音乐剧、流行歌曲、练声曲等。词情、曲情和声情的表达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词章的语言美。歌词的诗化语言美是构成声乐艺术美学的文学基础。歌词语言声调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对情感的表现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二是曲作的旋律美。曲作的旋律美是词章语言美的音乐化体现,它为声乐艺术美学的有声化奠定了创造基础。三是演唱的声腔美。声乐最终是需要演唱的艺术。词章的语言美与曲作的旋律美。都依赖于演唱的声腔体现,因此,在声乐美的构成中。演唱的声腔美就成了声乐美的主导因素。四是声乐的器乐美。声乐与器乐虽然有着表现上的差异。但在音响的有机组合的艺术表现中,器乐仍然发挥着相辅相成的不可或缺的艺术功能。声乐的器乐美是以它的伴奏美、抒情美、对比美、声势美等构成的。五是形体动作美。形体动作不仅与语言动作配合发挥传情达意的作用,同时它自身也可以是无声的语言。在声乐表演中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任何艺术形态都必须具有自身的批评体系。没有批评体系的艺术是不可能持久、深入、良性生长的。因此声乐美学也将声乐批评纳入其研究内容。
结 语
声乐艺术中声乐美学刍议 声乐艺术中声乐美学刍议 声乐艺术中声乐美学刍议
声乐美学的具体特征 声乐艺术中声乐美学的构成
艺术源于人们对美的追求,无论是古典音乐、流行歌曲、歌剧等都要首先考虑到声乐的美学问题。因此,只有正确地理解声乐美学才能成功地进行声乐艺术活动。声乐美学对声乐艺术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对声乐艺术中所要具备的基本美学条件和声乐美学几点要素进行了分析。1.声乐艺术中构成声乐美的基本条件(1)呼吸呼吸是所有的演唱者都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无论是美声唱法中的胸腹式呼吸,还是我国民族唱法的“气沉丹田”都突出了呼吸的重要性。从声乐美学的角度来说,美的最高本质就是自然,呼吸要遵循这一原则,气息要均匀、自然,从而使歌唱时的音色自如顺畅。只有这样连贯的、柔美的声音,才能满足欣赏者的要求,才称得上是美的声音。(2)共鸣共鸣主要是指声音的位置,气息带动声音进而产生共鸣。声乐美学认为声音的共鸣应具有自然美,演唱者要在完全自然放松的状态中,产生比如口腔共鸣、胸腔共鸣等各个腔体的共振,进而能够更好地修饰、美化声乐艺术。共鸣能够使演唱者的声音流畅自如、丰满圆润,任何声乐艺术美妙的歌声都需要以此为基础。(3)吐字吐字是指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的歌唱语言要准确,演唱过程就是语言艺术化的过程,是体现声乐作品的语言美过程,无论表演何种声乐作品,都需要吐字清晰、字正腔圆。声乐美学讲究声、字、情三者有机融合为一体,进而才能展现声乐艺术美的内涵,这就需要演唱每一字发音都要清晰,使字音在自然状态下吐出,能够理解歌词所有表达的主题思想,依据每个字、词所蕴含的情感来准确地处理语调,进而将声乐作品的内在美呈现给欣赏者。2.语言任何声乐作品都是语言与音乐结合而产生的,音乐旋律对于声乐作品固然重要,但好的音乐语言、词汇也能为声乐艺术锦上添花,将声乐作品的歌词诗化,表现出歌词中的美好意境,进而体现出其独立的艺术价值,给人们以美的享受。语言美要求声乐作品的歌词要具备鲜明的节奏、感人的音调、耐人寻味的声韵,同时也要体现出一个民族的语言语调美,使得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带给欣赏者内心一种强烈的共鸣。旋律声乐艺术的诸多因素中,旋律是贯穿于其中的轴线,在构成声乐的艺术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声乐艺术的核心部分。从声乐美学角度来看,旋律能表达出声乐作品的内涵、体现出各个地区的不同音乐艺术风格,长短、强弱不同的旋律节奏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创造表现多种美的旋律序列,以其独特的动感来强化旋律的艺术美表现,不同的因素相互作用使得声乐艺术的美更具有形象性和表现力。情感声乐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门艺术,对“情”的表达是声乐艺术的目的所在,要展现声乐艺术的美就要首先以情为基础,以情带声、由乐起情,“情”是声乐美学的灵魂,出色的声音技巧与完美的情感艺术表现力构成了声乐艺术的基本要素,要将声乐艺术的美近乎完美地呈现出来,就要做到声中有情、情中有声。声乐艺术中所谓的“情”就是要准确地表达出作品的意蕴,使得潜在的静态信息转变为演唱者的演唱状态,最终传递给欣赏者,使其感受和体验到声乐艺术的情感美。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还需要从内而外地表现美,用心去表达出真切、流畅的感情和优美的姿态。当极具技巧性的声乐表现艺术与实践性的声乐表演艺术相互交融,其就产生了艺术美学的因素,这些美学因素的组合构成了声乐艺术的独特美。声乐美学从美学的角度,指导演唱者理解作品、演绎自身、声情并茂,进而宏观地把握声乐作品的音乐风格与艺术内涵,使得欣赏者也能深受艺术美的感染并享受美。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076-01
一、引言
声乐艺术是集多个组成部分于一身的艺术,其包括作品创作,教学评论和表演等部分。大多研究者都从音乐这一基础方面来对声乐艺术做出深入研究,而忽略了声乐艺术在美学方面的高深造诣。声乐艺术不仅仅代表着表演者的表演内容,即歌曲的曲调和表演者的表演效果,以及乐器的选择和种类,其更多的是通过表演者极富有感情的表演来感染听众的情绪,由此使听者产生共鸣,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声乐艺术在美学视域中的地位。声乐艺术是具有一定的美学地位的,其研究不仅仅是停留在音乐的曲调和歌词上,更多的是通过对音乐的演出深入研究声乐的本质和通过人们的审美来探讨声乐艺术在美学视域中的地位。
二、美学视域的声乐艺术内涵
顾名思义,美学视域中的声乐艺术,既属于声乐学的一个研究分支,又属于美学的一个研究分支,是两个学科的交叉区域。声乐学是声乐艺术的基础性学科,只有了解声乐学的基本原理才能更加深入的创作表演并对其进行音乐评论。声乐艺术同时也在美学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声乐美学主要是研究声音艺术的本质原理和人们的审美价值。美学视域中的声乐艺术主要是研究人类在音乐上的感性需求,以及通过哲学的视角来研究声乐欣赏与实践中所出现的哲学问题。通过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声乐艺术的美学构成,探讨声乐艺术的美学本质和审美方法,由特殊到一般,形成对美学视域中对声乐艺术的普遍审美方向,从整体格局到细微部分的观察,形成对声乐艺术美学的系统性研究。
三、声乐艺术美学的具体内容
要想了解美学视域中的声乐艺术,就需要知道声乐艺术美学主要是研究由声乐表演而引起的听众情绪共鸣的艺术。在声乐的创作和表演过程中,主要通过曲调、歌词等具体表现形式来表现出所需要传达的情感,从而加深对听众的情绪感染,引起人们的共鸣。而通过声乐的创作到表演者对其的表演,再到引起观众的共鸣,这个过程就可以体现出声乐艺术的美学。而声乐评论人通过对声乐美学的评论在哲学和美学上对声乐艺术加以分析。声乐艺术的美学价值主要包括声乐的歌词、旋律、演唱方式等方面的艺术价值。
(一)声乐艺术的歌词美学。声乐艺术的歌词同时也包括着语言文学,只有好的语言文学才能引起听众的共鸣。从语言学方面来讲,感情洋溢的诗歌类更加能够使读者感同身受,更加地调动起读者的情绪。从声乐艺术方面来讲,优秀的声乐作品也同样具有优秀的歌词水平,好的歌词能够使听众感同身受,能够从歌词所讲述的小故事中回忆起自身的各种经历感受。对于中国的歌词艺术来讲,中国听众更加深有体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通过优美的汉语排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使听众情绪产生共鸣,这就是声乐艺术的歌词美学。
(二)声乐艺术的旋律美学。声乐艺术的旋律美学是声乐艺术的基本内容,声乐艺术的基础就是建立在声乐的表演上。音乐本身就是最能调动人类感情的艺术之一。人们常说,音乐无国界,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旋律的美好是其他因素不可替代的。一个好的旋律才能更好的表达出歌词所要表达出来的情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只有拥有了优美的旋律才具有声乐艺术美学的最基本要素。
(三)声乐艺术的演唱美学。声乐艺术的演唱美学是声乐艺术的关键性部分。一部作品的好坏不仅要通过其歌词和旋律的水平来表现出来,对其演唱方式也有同样高的要求。演唱美学不仅要求表演者的声腔要具有一定的美学性,能够利用声腔来给艺术添彩,同时对表演者的形体艺术也有一定的要求,表演者的形体艺术主要是通过表演者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来传达给观众,从而更易感染观众情绪。声乐艺术的演唱美学在声乐研究中也是重要部分。
四、结论
声乐艺术作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其艺术创造者既来源于人,也服务于人。声乐艺术通过人的演唱来表现,所以对声乐艺术美学的探究就是对声乐作品、对人类感情的调动的研究。具有美学价值的声乐艺术更加能够感染人们的情绪,使人们有感同身受之情,同时具有美学价值的声乐艺术也能够提高观众的审美,使人们的文化水平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升,具有美学价值的声乐艺术更加能被大众所喜闻乐见,所以更容易被听众接受和认可。所以,声乐作品的创作要注意其美学的价值,只有具备了高水准、高美学价值的声乐艺术,才能够被具有高审美能力的大众所认可。声乐艺术的美学价值也同样要求在声乐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要不断地改进和创新,通过对美学的研究,创造出更有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的作品。
声乐艺术是集多个组成部分于一身的艺术,其包括作品创作,教学评论和表演等部分。大多研究者都从音乐这一基础方面来对声乐艺术做出深入研究,而忽略了声乐艺术在美学方面的高深造诣。声乐艺术不仅仅代表着表演者的表演内容,即歌曲的曲调和表演者的表演效果,以及乐器的选择和种类,其更多的是通过表演者极富有感情的表演来感染听众的情绪,由此使听者产生共鸣,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声乐艺术在美学视域中的地位。声乐艺术是具有一定的美学地位的,其研究不仅仅是停留在音乐的曲调和歌词上,更多的是通过对音乐的演出深入研究声乐的本质和通过人们的审美来探讨声乐艺术在美学视域中的地位。
二、美学视域的声乐艺术内涵
顾名思义,美学视域中的声乐艺术,既属于声乐学的一个研究分支,又属于美学的一个研究分支,是两个学科的交叉区域。声乐学是声乐艺术的基础性学科,只有了解声乐学的基本原理才能更加深入的创作表演并对其进行音乐评论。声乐艺术同时也在美学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声乐美学主要是研究声音艺术的本质原理和人们的审美价值。美学视域中的声乐艺术主要是研究人类在音乐上的感性需求,以及通过哲学的视角来研究声乐欣赏与实践中所出现的哲学问题。通过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声乐艺术的美学构成,探讨声乐艺术的美学本质和审美方法,由特殊到一般,形成对美学视域中对声乐艺术的普遍审美方向,从整体格局到细微部分的观察,形成对声乐艺术美学的系统性研究。
三、声乐艺术美学的具体内容
要想了解美学视域中的声乐艺术,就需要知道声乐艺术美学主要是研究由声乐表演而引起的听众情绪共鸣的艺术。在声乐的创作和表演过程中,主要通过曲调、歌词等具体表现形式来表现出所需要传达的情感,从而加深对听众的情绪感染,引起人们的共鸣。而通过声乐的创作到表演者对其的表演,再到引起观众的共鸣,这个过程就可以体现出声乐艺术的美学。而声乐评论人通过对声乐美学的评论在哲学和美学上对声乐艺术加以分析。声乐艺术的美学价值主要包括声乐的歌词、旋律、演唱方式等方面的艺术价值。
(一)声乐艺术的歌词美学。声乐艺术的歌词同时也包括着语言文学,只有好的语言文学才能引起听众的共鸣。从语言学方面来讲,感情洋溢的诗歌类更加能够使读者感同身受,更加地调动起读者的情绪。从声乐艺术方面来讲,优秀的声乐作品也同样具有优秀的歌词水平,好的歌词能够使听众感同身受,能够从歌词所讲述的小故事中回忆起自身的各种经历感受。对于中国的歌词艺术来讲,中国听众更加深有体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通过优美的汉语排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使听众情绪产生共鸣,这就是声乐艺术的歌词美学。
(二)声乐艺术的旋律美学。声乐艺术的旋律美学是声乐艺术的基本内容,声乐艺术的基础就是建立在声乐的表演上。音乐本身就是最能调动人类感情的艺术之一。人们常说,音乐无国界,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旋律的美好是其他因素不可替代的。一个好的旋律才能更好的表达出歌词所要表达出来的情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只有拥有了优美的旋律才具有声乐艺术美学的最基本要素。
(三)声乐艺术的演唱美学。声乐艺术的演唱美学是声乐艺术的关键性部分。一部作品的好坏不仅要通过其歌词和旋律的水平来表现出来,对其演唱方式也有同样高的要求。演唱美学不仅要求表演者的声腔要具有一定的美学性,能够利用声腔来给艺术添彩,同时对表演者的形体艺术也有一定的要求,表演者的形体艺术主要是通过表演者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来传达给观众,从而更易感染观众情绪。声乐艺术的演唱美学在声乐研究中也是重要部分。
四、结论
声乐艺术作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其艺术创造者既来源于人,也服务于人。声乐艺术通过人的演唱来表现,所以对声乐艺术美学的探究就是对声乐作品、对人类感情的调动的研究。具有美学价值的声乐艺术更加能够感染人们的情绪,使人们有感同身受之情,同时具有美学价值的声乐艺术也能够提高观众的审美,使人们的文化水平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升,具有美学价值的声乐艺术更加能被大众所喜闻乐见,所以更容易被听众接受和认可。所以,声乐作品的创作要注意其美学的价值,只有具备了高水准、高美学价值的声乐艺术,才能够被具有高审美能力的大众所认可。声乐艺术的美学价值也同样要求在声乐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要不断地改进和创新,通过对美学的研究,创造出更有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的作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