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0 15:06:2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商业银行如何管理信用风险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商业银行在经营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多方面的风险,其中信用风险对商业银行发展影响最大。信用风险对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都受到其重大的影响。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信用风险影响以下三个方面:宏观金融体系的运行、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从微观的角度去看,信用风险影响以下两个方面:商业银行经济实体的冲击和资金利用效率。因此,如何降低和分散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的信用风险,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信用风险的含义与特征
(一)信用风险的含义
信用风险指的是借款人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意愿或者没有能力去按照规定及时地偿付所借贷款造成的违约,这种违约将给金融机构带来损失,而这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即是信用风险。
(二)信用风险的特征
1.不确定性。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我们很难对未发生的事情做完全精确的预测。不确定性是风险所具有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是风险存在的必要条件。同样,银行在作出借款决策中,也会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存在违约风险。即便该企业在过去的信用状况超级优秀,也不能保证其在未来履行还款义务时,有意外的状况发生。2.客观性。即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信用风险的存在是客观的,无论是银行还是整个市场,都不可能有力量将其完全消除,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将其降到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3.相关性。一个或少数几个企业发生经营困难,可能会导致一连串不良事件的产生,而这些都将影响信用风险。在当今市场经济中,各个企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少数个体的经济状况有可能对其他个体的状况产生影响。4.可控性。虽然信用风险难以彻底消除,但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管理手段,可以将其降低到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而信用风险的可控性,也使信用风险管理具有了存在的价值。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信用评级体系不完善
我国的信用评级体系由于起步较晚,且没有大型的信用评级机构,整个行业的运作不够规范,一些小的信用评级机构也不够权威,因此所作出的信用评级结果并不能使人信服。国外的信用评级体系完善,机构也比较健全,但是由于信息获取的成本太高,也只有极少数大型企业才会聘请国外人员。尽管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相比较之下信息成本较低,实施起来也更为方便,但是这要求有较高的管理水平,我国商业银行在这方面起步晚,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信用评级不够科学客观,将导致后续的决策产生严重偏差,从而影响整个信用风险管理的水平。
(二)信用风险信息系统不完善
对于任何一个管理系统来讲,数据是最基本也是保证管理系统良好运作的关键。数据收集的质量以及数据处理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我国的数据收集质量较低、准确性较差且可比性较低,不能统一,这使得以此为基础的数据分析和信息处理结果缺乏可信度,影响了整个风险管理系统。数据质量较差,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我国商业银行在此方面不够完善。由于高质量的数据和信息对成本和技术要求较高,这对于一直追求规模和速度的我国商业银行来讲,无疑是难以做到的。二是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体系不够完善。这使得信息收集的困难加大,信息失真的情况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信用风险处理手段不足
信用风险管理的作用就在于尽量将信用风险转移和降低,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转移与分散的手段不足,当贷款发放之后,大多只能寄期望于企业能够及时偿还,这相当于被动地承担信用风险带来的后果。如何规避风险、如何分散风险、如何在信用风险的出现过程中掌握主动权,就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重视的事情。否则,当经济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时,我国商业银行将产生动荡,损失不可估量。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学习国外一些先进的信用风险处理方法,以避免产生更大的损失。
(四)对信用风险重视度不够
我国商业银行的关注点全部放在了如何发放贷款,如何寻找到大客户。贷款越多,意味着经营状况越好,却忽视了在此过程中信用风险的存在。我国的商业银行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企业文化和风险管理理念,在运营过程中,片面地追求业绩而忽视贷款的质量。一旦发生大规模违约,账面上的资产不能兑现,贷款不能及时收回,损失将是巨大的。此外,我国商业银行大多追求短期的目标而缺乏长远的考虑,为了眼前的利益,没有对客户做进一步的考察。虽然短期内确实会有一种发展繁荣的景象,但在繁荣景象的背后,隐藏的却是巨大的风险。与此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对于信用风险的认识不够充分,很多的措施并没有落到实处。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一)构建良好的信用评级体系
构建良好的信用评级体系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备的信用评级体系,外部信用评级机构的不完善,无疑加大了内部信用评级机构运行难度。我国应当加快信用评级体系的建设与健全,形成一套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这对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完善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信息的质量。要进行信用风险分析,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尤为重要,这直接决定了整个系统的质量。提高信息的可靠性,首先要提高信息技术,从信息的采集到信息的处理,都采用科学先进的技术,这样才能为信用风险管理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与此同时,一个科学合理的组织体系是信用风险管理得以良好运行的基础,是我国商业银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首要任务。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尽快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减少公司结构冗余,加强对风险管理的重视,并将其落到实处。要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使其独立于管理层,令其能够更好地发挥实际的作用。
(三)丰富信用风险处理的手段
商业银行在良好的信息处理的基础上,如何应对信用风险,分散与转移信用风险,使商业银行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是信用风险管理系统的核心与最终目的。当发放贷款之后,商业银行并不是消极被动地等待信用风险的发生,而是主动地去分散和转移信用风险,使其降到最低。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形成了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由若干全国性、区域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及部分政策性银行一起组成的银行体系。银行业,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不高,银行面临着巨大的信用风险:不良贷款额巨大、资本充足率偏低、信贷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虽然这些问题通过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剥离、发行特种国债、实现上市等手段得到了改善,但信用风险的管理仍旧没有得到本质上的改变。当前,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不健全。在我国商业银行中,负责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是贷款部门的信贷员,这远远不能满足实际信用风险管理的需要。
2.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部分商业银行贷款的审批与发放主要凭借个人主观判断,无论是贷前调查还是贷时审查,都缺少科学而完整的客观评价,且缺乏完善的贷后检查机制。贷款资金发放后,银行极少就企业对贷款资金的使用状况及企业的重大经营管理决策等进行检查、监督和参与。
3.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企业信用分析时,采用定性方法者较多,缺乏系统科学的定量分析。对企业信用等级评定也主要是由各个银行自己进行,主观性强。另外,我国商业银行电子化管理起步较晚,很多银行缺少关于企业详尽完整信息的数据库。
二、提高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
1.资本有效配置。随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不断发展,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是资本能否足够应对风险而不被风险所侵蚀,这同时也是监管当局最关心的问题。为了避免银行资本不足而设置的资本充足率指标是对银行自有资本的硬性约束,同时也制约了银行无限扩大杠杆作用的冲动。假设在资本充足率达标的前提下,能够根据业务发展需要进行有效的资本配置,从而节约资本,增加收益,就能成为提高薪用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
2.战略、偏好、架构、过程和文化的统一。风险管理的战略是指导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全局的计划和策略,无论战略如何表述,都必须清晰地指明承担什么样的风险、承担的风险水平、预期的风险调整后的收益。风险偏好则是风险管理战略的具体表现。在承担风险的水平与收益期望对风险容忍水平一致的前提下,它体现了银行总体及各个业务部门承担风险的性质和水平。而这些战略和偏好的组合能否成为指导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行为的指南与管理组织架构设计和运作是否得当息息相关。管理的架构一定要服从风险管理战略的需要,合理的架构设计和运作必定是涵盖了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包括识别、度量、监控在内的风险管理过程要保证所有的信用风险都被有效管理,不留“死角”。
3.风险管理工具的综合运用。如果说风险管理战略、偏好、架构、过程和文化的统一为强大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功能提供了制度保证,那么各种风险管理工具是实现强大管理功能的技术保证。风险管理过程的不同阶段运用不同的风险管理工具,这就决定了风险管理效率的整体不取决于任何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的单独运用,而是所有风险管理工具综合运用的结果。
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
1.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由保守型向进取型转变,由单纯控制信用风险转变为零为运用信用风险。越来越多的银行界人士认识到,信用风险是与商业银行贷款及各种投资业务、表外业务共存的金融风险,商业银行无法回避。放弃风险同时也意味着放弃可能获得的收益。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范围逐渐拓展,其面临的信用风险广度和深度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于更加巨大的信用风险,应该摒弃保守的回避和分散策略,采取更加积极的、富有进取型的管理手段来管理信用风险,以在可以接受的信用风险暴露水平下,实现风险调整收益率最大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重视信用风险管理的银行将在长期内获得越来越多的收益。
2.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从内部控制发展到外部交易。随着国际大型商业银行有关信用风险管理观念的转变,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和工具也发生了变化。除了采用传统的管理手段,如严格的授信标准、规范的贷款条件、要求提供抵押等内部措施进行信用风险管理外,商业银行还通过各种交易对手进行交易来实现对信用风险的管理,如采取资产证券化、信用衍生工具等新方法来管理信用风险。从发展趋势看,它们将逐渐取代传统方式而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
3.商业银行从单纯的信用风险管理向全面风险管理转变。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各种金融创新的出现,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不再表现为单一的、独立的金融风险,而是日益与市场风险交织在一起、信用风险暴露和交易对手的违约都会受到市场风险的深刻影响,商业银行的很多损失是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和市场风险管理日益结合。因此,商业银行应该更加重视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的综合模型,努力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其他各种风险纳入到同一体系。根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进入全面风险管理阶段。
参考文献:
[1]邹新月: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技术经济,2002(7)
2007年,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许多颇具实力的欧美金融机构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严重打击。有着158年历史的华尔街老店雷曼兄弟也不例外。其破坏力之大、影响面之广远远超出了当初的预期。各国都在极力扭转乾坤,其效果却是戚微。危机仍在不断蔓延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人们的惊呼中迎来了“第二波金融风暴”。在世界经济高度一体化的今天,我国想要置身其外是不可能的事。而事实上我国也采取各种措施来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如扩大内需等。由此场全球金融风暴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一些问题。最基本的便是金融市场上的最基本、最古老、最危险的金融风险——信用风险。信用带来的危害可大可小但却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经济运行的风险最终都会集中反应或表现在信用体系上,一定程度上信用风险决定了金融体系能否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一员,信用风险对其的影响自然不能被忽视。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内涵及其主要形式
所谓“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或者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者金融产品持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使人们常说的最为复杂的风险类型。而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受经营活动中由于不确定性风险因素的影响,使其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从而导致遭受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信用风险包括两中形式:一种是违约风险,一种是结算风险。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可以针对个人来说、也可针对企业来说。结算风险是指交易双方在结算过程中,一方支付了合同资金但另一方却违约的风险。常在外汇交易中出现。
二、研究信用风险的必要性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曾说过“银行之所以对现代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一大原因就在于他们愿意承担风险”。美国著名银行家爱德华费拉斯也曾指出“银行是因为承担风险而盈利,是因为没有有效管理风险而亏本”。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就不难看出,没有很好的管理风险能力银行的生存能力就要受到质疑。也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的核心能力就是管理信用风险的能力,因为信用风险管理好了,银行能顺利的运行,获得自己应得的利润;管理不好,亏本是自然严重时甚至是银行倒闭也是有可能的。所以说风险管理是银行的价值所在。
我们都知道,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并不发达,这就意味着对银行的贷款依赖程度很高,从银行贷款是企业常见的一种融资方式。不论国内国外,这种现象都不足为奇。同时这也是银行发展的一种动力,银行要想健康、平稳发展,也需要业务来支撑。一般来说银行的利息收入是总收入的3O%~上甚至达到70%。有着这些业务的往来,风险就应运而生。信用风险也在贷款中潜伏着。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一旦银行的风险管理不合格,那么银行在进行信贷业务时,承担了信贷者的投资风险、市场风险还有宏观风险。在世界银行对全球银行危机的研究表明,导致银行破产的最常见的原因就是信用风险。客户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按合同偿还本息造成银行的巨大损失。一个客户可能不能造成致命损失,但是多个客户就难以想象后果。所以研究信用风险是很有必要的。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和问题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具体的表现可以归结起来在个人或企业、中介机构、地方政府和司法失信。下文就从这四个方面描述现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
1.企业失信总的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在注册资金上作假。企业要想在银行贷款,必须经过一些审核,符合条件者银行才能担当~部分风险贷款给企业,这其中就包括企业资产审核,注册金金额限制审核。在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注册金存在不实现象。企业主投机取巧通过临时拼凑资金来当做注册资金。一旦通过了银行审定,就把拼凑的钱还掉。这样一旦企业出现危机,银行的承担的风险就将无形中增大;第二,在财务会计上作假。为了蒙蔽银行,企业会做家长争取银行贷款时虚增利润和资产,降低本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这样就使得银行无法清楚地掌握企业的运行状态;第三,利用各种手段逃菲银行债务,造成银行的损失。据调查显示,将近70%的企业选择拖欠贷款、税款等逃废银行贷款。有的是公然赖账、恶意拖延时间不在贷款催收通知书上签字直到诉讼失效为止;有的是做破产销债,表面上企业是破产了而实际上是企业为了逃废银行债务,暗中把资产转移后再申请破产的。这样银行追不到贷款也只能自认损失;还有的是采取“金蝉脱壳”法将企业的有效资产拿出来成来新的公司,而贷款却挂在了破产后的企业名义上,这就使得银行贷款成了一死帐而无法短时间内收回。下表是各大商业银行同期不良贷款比较表:从表中也能看出不良贷款对银行造成的损失程度,同时也表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2.中介机构失信。有些会计事务所为谋一举私利帮助企业出具假验资,作假帐、一些虚假财务信息迷惑银行管理者而错将款项贷出;有些资产评估机构故意高估借款企业的资产或抵押物的价值,给银行错误信息,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商业银行作出错误判断,造成最后信用风险提高。
3.地方政府的失信。地方失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官不管旧账”的现象,上一任领导欠下的银行债务,新任负责人不承认以致搁置一旁不予治理,使得银行贷款成为坏账;第二,地方政府为了当地的发展,出面给企业连线从银行获得贷款,在贷款下来后就不再管理企业或个人是否已还银行贷款,不从中协调双方的事物进展。
4.司法失信。在受理银行诉讼案上相关司法部门以立案条件不符合、政府干预大等理由不立案,不出面处理;对一些有胜算的案件不认真执行,导致商业银行在赢了官司的情况下还要赔钱这一现象,而这一事件也已司空见惯的事;有些司法部门的考核制度也间接地影响了银行信用风险,在有的部门以个人的业绩与结案率直接挂钩,显而易见,银行诉讼案一般需要处理的时间都是较长的,有些人为了提高自己的业绩自然就会潦草结案来处理一些案件,而不管最后的双方利益如何。
从上述这些现象来看,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在不断地提高,而信用风险又是所有风险中的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风险。从银行的长久发展来看,找出信用风险问题的所在是很有必要的。
上文中信用风险的现状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遗留下了很多问题。随着商业银行商业化改革不断地深入,商业银行管理者已经意识到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而相关监督机构也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逐步加强和完善了。虽然已经在降低信用风险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通过对突出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找到其中一些造成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问题的根源所在。
(1)资本不充足,风险资产规模较大。由于我各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并不高,资产补充也是有一定限制的,所以商业银行要想提高资本充足率就必须要努力降低信贷资产的风险敞口规模。由于我国现行的评定制度不严明,商业银行没有对企业评估的内部评级的规章制度,也就无法对企业进行内部的评级。这样商业银行只能通过降低信贷存量规模,甚至是减少了一些优质客户的信贷业务来降低风险敞口规模。
(2)风险意识不强。我国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的风险意识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但是并没有在全体员工中普及.没有将这一基调贯穿到业务拓展的全过程中去,不能形成全行认同的风险管理文化。其中,也不乏某些管理人单纯的认为风险就是控制,对一些风险认识还只停留在理性认识,谈不上统筹考虑。
(3)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风险管理执行力度不强。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还不能完全满足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不能满足银行监督的需要,没有一个全面完整的控制制度和操作规则。对客户的资料不能做到完全共享。无法保证对客户的严格审查,这就使得了客户与银行间信息不对称,造成风险的提高。超级秘书网:
(4)法律制度环境不健全。信用制度的建立是信用风险控制和管理的重要基础。但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破产制度尚未建立,无形中就保护了借款人或保证人的权利而忽视了银行债权人的保护。这也给银行的利益带来啦一定的风险。因此,要从法律层面上对风险进行控制。
(5)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落后。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还只是停留在定性管理阶段,很大的依赖专家管理,形式主义更为趋向。而忽视量化分析,缺乏对信用风险识别、度量与监测方面的管理,与国际上先进银行的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等方法上我国商业银行也是逊色一筹。
四、化解信用风险的对策措施
1培养信用风险的管理文化。对于各个企业文化都是很重要的,商业银行作为特殊企业也不在例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在经营过程中就逐步形成了一种管理理念和银行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形成了一种对信用风险的统一认识,那么在处理信用风险问题上自然会得到更好的效果。银行高层管理人员提高对信用风险的认识,做好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和核心内容,银行工作人员都树立起信用风险的防范意识,经信用风险意识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保证各项制度的落实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样就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起了一支高素质的信用风险管理队伍。
2.完善贷款风险测量体系。加快商业银行内部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建设。针对我国现行的贷款体系风险系数的确定,其很大程度上是主观上的确定,很大依赖认为因素。我国应该研究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一些风险指标,然后对各项指标进行客观的分析,运用数学模型、金融工程技术对这些指标系数得出科学的计算公式,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的贷款进行相应的调整。对缺乏专业评级机构,商业银行自身要设立内部的信用评级体系,不管对外对内企业,都要用自身的内部评级体系去评定。我国现行的评级体系不全面,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来完善。
3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水平,确保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在信用风险现状中,有的企业就制造一些假的资料来蒙蔽银行而造成信用风险提高。信用评级主要就是根据企业公开的信息资料来评定的。企业制造的一些假账、假会计凭证等必然会影响大到评级的结果。所以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水平是很必要的。制定制度保证银行能得到企业的全部真实信息,银行自身也要培养人才去辨别真伪、取精弃粕,提高评级水平。
2007年,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许多颇具实力的欧美金融机构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严重打击。有着158年历史的华尔街老店雷曼兄弟也不例外。其破坏力之大、影响面之广远远超出了当初的预期。各国都在极力扭转乾坤,其效果却是戚微。危机仍在不断蔓延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人们的惊呼中迎来了“第二波金融风暴”。在世界经济高度一体化的今天,我国想要置身其外是不可能的事。而事实上我国也采取各种措施来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如扩大内需等。由此场全球金融风暴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一些问题。最基本的便是金融市场上的最基本、最古老、最危险的金融风险——信用风险。信用带来的危害可大可小但却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经济运行的风险最终都会集中反应或表现在信用体系上,一定程度上信用风险决定了金融体系能否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一员,信用风险对其的影响自然不能被忽视。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内涵及其主要形式
所谓“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或者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者金融产品持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使人们常说的最为复杂的风险类型。而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受经营活动中由于不确定性风险因素的影响,使其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从而导致遭受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信用风险包括两中形式:一种是违约风险,一种是结算风险。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可以针对个人来说、也可针对企业来说。结算风险是指交易双方在结算过程中,一方支付了合同资金但另一方却违约的风险。常在外汇交易中出现。
二、研究信用风险的必要性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曾说过“银行之所以对现代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一大原因就在于他们愿意承担风险”。美国著名银行家爱德华费拉斯也曾指出“银行是因为承担风险而盈利,是因为没有有效管理风险而亏本”。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就不难看出,没有很好的管理风险能力银行的生存能力就要受到质疑。也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的核心能力就是管理信用风险的能力,因为信用风险管理好了,银行能顺利的运行,获得自己应得的利润;管理不好,亏本是自然严重时甚至是银行倒闭也是有可能的。所以说风险管理是银行的价值所在。
我们都知道,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并不发达,这就意味着对银行的贷款依赖程度很高,从银行贷款是企业常见的一种融资方式。不论国内国外,这种现象都不足为奇。同时这也是银行发展的一种动力,银行要想健康、平稳发展,也需要业务来支撑。一般来说银行的利息收入是总收入的3O%~上甚至达到70%。有着这些业务的往来,风险就应运而生。信用风险也在贷款中潜伏着。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一旦银行的风险管理不合格,那么银行在进行信贷业务时,承担了信贷者的投资风险、市场风险还有宏观风险。在世界银行对全球银行危机的研究表明,导致银行破产的最常见的原因就是信用风险。客户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按合同偿还本息造成银行的巨大损失。一个客户可能不能造成致命损失,但是多个客户就难以想象后果。所以研究信用风险是很有必要的。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和问题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具体的表现可以归结起来在个人或企业、中介机构、地方政府和司法失信。下文就从这四个方面描述现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
1.企业失信总的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在注册资金上作假。企业要想在银行贷款,必须经过一些审核,符合条件者银行才能担当~部分风险贷款给企业,这其中就包括企业资产审核,注册金金额限制审核。在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注册金存在不实现象。企业主投机取巧通过临时拼凑资金来当做注册资金。一旦通过了银行审定,就把拼凑的钱还掉。这样一旦企业出现危机,银行的承担的风险就将无形中增大;第二,在财务会计上作假。为了蒙蔽银行,企业会做家长争取银行贷款时虚增利润和资产,降低本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这样就使得银行无法清楚地掌握企业的运行状态;第三,利用各种手段逃菲银行债务,造成银行的损失。据调查显示,将近70%的企业选择拖欠贷款、税款等逃废银行贷款。有的是公然赖账、恶意拖延时间不在贷款催收通知书上签字直到诉讼失效为止;有的是做破产销债,表面上企业是破产了而实际上是企业为了逃废银行债务,暗中把资产转移后再申请破产的。这样银行追不到贷款也只能自认损失;还有的是采取“金蝉脱壳”法将企业的有效资产拿出来成来新的公司,而贷款却挂在了破产后的企业名义上,这就使得银行贷款成了一死帐而无法短时间内收回。下表是各大商业银行同期不良贷款比较表:从表中也能看出不良贷款对银行造成的损失程度,同时也表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2.中介机构失信。有些会计事务所为谋一举私利帮助企业出具假验资,作假帐、一些虚假财务信息迷惑银行管理者而错将款项贷出;有些资产评估机构故意高估借款企业的资产或抵押物的价值,给银行错误信息,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商业银行作出错误判断,造成最后信用风险提高。
3.地方政府的失信。地方失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官不管旧账”的现象,上一任领导欠下的银行债务,新任负责人不承认以致搁置一旁不予治理,使得银行贷款成为坏账;第二,地方政府为了当地的发展,出面给企业连线从银行获得贷款,在贷款下来后就不再管理企业或个人是否已还银行贷款,不从中协调双方的事物进展。
4.司法失信。在受理银行诉讼案上相关司法部门以立案条件不符合、政府干预大等理由不立案,不出面处理;对一些有胜算的案件不认真执行,导致商业银行在赢了官司的情况下还要赔钱这一现象,而这一事件也已司空见惯的事;有些司法部门的考核制度也间接地影响了银行信用风险,在有的部门以个人的业绩与结案率直接挂钩,显而易见,银行诉讼案一般需要处理的时间都是较长的,有些人为了提高自己的业绩自然就会潦草结案来处理一些案件,而不管最后的双方利益如何。
从上述这些现象来看,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在不断地提高,而信用风险又是所有风险中的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风险。从银行的长久发展来看,找出信用风险问题的所在是很有必要的。
上文中信用风险的现状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遗留下了很多问题。随着商业银行商业化改革不断地深入,商业银行管理者已经意识到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而相关监督机构也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逐步加强和完善了。虽然已经在降低信用风险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通过对突出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找到其中一些造成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问题的根源所在。
(1)资本不充足,风险资产规模较大。由于我各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并不高,资产补充也是有一定限制的,所以商业银行要想提高资本充足率就必须要努力降低信贷资产的风险敞口规模。由于我国现行的评定制度不严明,商业银行没有对企业评估的内部评级的规章制度,也就无法对企业进行内部的评级。这样商业银行只能通过降低信贷存量规模,甚至是减少了一些优质客户的信贷业务来降低风险敞口规模。
(2)风险意识不强。我国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的风险意识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但是并没有在全体员工中普及.没有将这一基调贯穿到业务拓展的全过程中去,不能形成全行认同的风险管理文化。其中,也不乏某些管理人单纯的认为风险就是控制,对一些风险认识还只停留在理性认识,谈不上统筹考虑。
(3)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风险管理执行力度不强。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还不能完全满足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不能满足银行监督的需要,没有一个全面完整的控制制度和操作规则。对客户的资料不能做到完全共享。无法保证对客户的严格审查,这就使得了客户与银行间信息不对称,造成风险的提高。
(4)法律制度环境不健全。信用制度的建立是信用风险控制和管理的重要基础。但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破产制度尚未建立,无形中就保护了借款人或保证人的权利而忽视了银行债权人的保护。这也给银行的利益带来啦一定的风险。因此,要从法律层面上对风险进行控制。
(5)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落后。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还只是停留在定性管理阶段,很大的依赖专家管理,形式主义更为趋向。而忽视量化分析,缺乏对信用风险识别、度量与监测方面的管理,与国际上先进银行的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等方法上我国商业银行也是逊色一筹。
四、化解信用风险的对策措施
1培养信用风险的管理文化。对于各个企业文化都是很重要的,商业银行作为特殊企业也不在例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在经营过程中就逐步形成了一种管理理念和银行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形成了一种对信用风险的统一认识,那么在处理信用风险问题上自然会得到更好的效果。银行高层管理人员提高对信用风险的认识,做好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和核心内容,银行工作人员都树立起信用风险的防范意识,经信用风险意识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保证各项制度的落实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样就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起了一支高素质的信用风险管理队伍。
2.完善贷款风险测量体系。加快商业银行内部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建设。针对我国现行的贷款体系风险系数的确定,其很大程度上是主观上的确定,很大依赖认为因素。我国应该研究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一些风险指标,然后对各项指标进行客观的分析,运用数学模型、金融工程技术对这些指标系数得出科学的计算公式,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的贷款进行相应的调整。对缺乏专业评级机构,商业银行自身要设立内部的信用评级体系,不管对外对内企业,都要用自身的内部评级体系去评定。我国现行的评级体系不全面,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来完善。
3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水平,确保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在信用风险现状中,有的企业就制造一些假的资料来蒙蔽银行而造成信用风险提高。信用评级主要就是根据企业公开的信息资料来评定的。企业制造的一些假账、假会计凭证等必然会影响大到评级的结果。所以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水平是很必要的。制定制度保证银行能得到企业的全部真实信息,银行自身也要培养人才去辨别真伪、取精弃粕,提高评级水平。
2007年,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许多颇具实力的欧美金融机构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严重打击。有着158年历史的华尔街老店雷曼兄弟也不例外。其破坏力之大、影响面之广远远超出了当初的预期。各国都在极力扭转乾坤,其效果却是戚微。危机仍在不断蔓延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人们的惊呼中迎来了“第二波金融风暴”。在世界经济高度一体化的今天,我国想要置身其外是不可能的事。而事实上我国也采取各种措施来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如扩大内需等。由此场全球金融风暴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一些问题。最基本的便是金融市场上的最基本、最古老、最危险的金融风险——信用风险。信用带来的危害可大可小但却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经济运行的风险最终都会集中反应或表现在信用体系上,一定程度上信用风险决定了金融体系能否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一员,信用风险对其的影响自然不能被忽视。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内涵及其主要形式
所谓“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或者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者金融产品持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使人们常说的最为复杂的风险类型。而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受经营活动中由于不确定性风险因素的影响,使其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从而导致遭受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信用风险包括两中形式:一种是违约风险,一种是结算风险。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可以针对个人来说、也可针对企业来说。结算风险是指交易双方在结算过程中,一方支付了合同资金但另一方却违约的风险。常在外汇交易中出现。
二、研究信用风险的必要性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曾说过“银行之所以对现代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一大原因就在于他们愿意承担风险”。美国著名银行家爱德华费拉斯也曾指出“银行是因为承担风险而盈利,是因为没有有效管理风险而亏本”。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就不难看出,没有很好的管理风险能力银行的生存能力就要受到质疑。也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的核心能力就是管理信用风险的能力,因为信用风险管理好了,银行能顺利的运行,获得自己应得的利润;管理不好,亏本是自然严重时甚至是银行倒闭也是有可能的。所以说风险管理是银行的价值所在。
我们都知道,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并不发达,这就意味着对银行的贷款依赖程度很高,从银行贷款是企业常见的一种融资方式。不论国内国外,这种现象都不足为奇。同时这也是银行发展的一种动力,银行要想健康、平稳发展,也需要业务来支撑。一般来说银行的利息收入是总收入的3O%~上甚至达到70%。有着这些业务的往来,风险就应运而生。信用风险也在贷款中潜伏着。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一旦银行的风险管理不合格,那么银行在进行信贷业务时,承担了信贷者的投资风险、市场风险还有宏观风险。在世界银行对全球银行危机的研究表明,导致银行破产的最常见的原因就是信用风险。客户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按合同偿还本息造成银行的巨大损失。一个客户可能不能造成致命损失,但是多个客户就难以想象后果。所以研究信用风险是很有必要的。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和问题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具体的表现可以归结起来在个人或企业、中介机构、地方政府和司法失信。下文就从这四个方面描述现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
1.企业失信总的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在注册资金上作假。企业要想在银行贷款,必须经过一些审核,符合条件者银行才能担当~部分风险贷款给企业,这其中就包括企业资产审核,注册金金额限制审核。在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注册金存在不实现象。企业主投机取巧通过临时拼凑资金来当做注册资金。一旦通过了银行审定,就把拼凑的钱还掉。这样一旦企业出现危机,银行的承担的风险就将无形中增大;第二,在财务会计上作假。为了蒙蔽银行,企业会做家长争取银行贷款时虚增利润和资产,降低本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这样就使得银行无法清楚地掌握企业的运行状态;第三,利用各种手段逃菲银行债务,造成银行的损失。据调查显示,将近70%的企业选择拖欠贷款、税款等逃废银行贷款。有的是公然赖账、恶意拖延时间不在贷款催收通知书上签字直到诉讼失效为止;有的是做破产销债,表面上企业是破产了而实际上是企业为了逃废银行债务,暗中把资产转移后再申请破产的。这样银行追不到贷款也只能自认损失;还有的是采取“金蝉脱壳”法将企业的有效资产拿出来成来新的公司,而贷款却挂在了破产后的企业名义上,这就使得银行贷款成了一死帐而无法短时间内收回。下表是各大商业银行同期不良贷款比较表:从表中也能看出不良贷款对银行造成的损失程度,同时也表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2.中介机构失信。有些会计事务所为谋一举私利帮助企业出具假验资,作假帐、一些虚假财务信息迷惑银行管理者而错将款项贷出;有些资产评估机构故意高估借款企业的资产或抵押物的价值,给银行错误信息,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商业银行作出错误判断,造成最后信用风险提高。
3.地方政府的失信。地方失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官不管旧账”的现象,上一任领导欠下的银行债务,新任负责人不承认以致搁置一旁不予治理,使得银行贷款成为坏账;第二,地方政府为了当地的发展,出面给企业连线从银行获得贷款,在贷款下来后就不再管理企业或个人是否已还银行贷款,不从中协调双方的事物进展。
4.司法失信。在受理银行诉讼案上相关司法部门以立案条件不符合、政府干预大等理由不立案,不出面处理;对一些有胜算的案件不认真执行,导致商业银行在赢了官司的情况下还要赔钱这一现象,而这一事件也已司空见惯的事;有些司法部门的考核制度也间接地影响了银行信用风险,在有的部门以个人的业绩与结案率直接挂钩,显而易见,银行诉讼案一般需要处理的时间都是较长的,有些人为了提高自己的业绩自然就会潦草结案来处理一些案件,而不管最后的双方利益如何。
从上述这些现象来看,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在不断地提高,而信用风险又是所有风险中的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风险。从银行的长久发展来看,找出信用风险问题的所在是很有必要的。
上文中信用风险的现状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遗留下了很多问题。随着商业银行商业化改革不断地深入,商业银行管理者已经意识到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而相关监督机构也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逐步加强和完善了。虽然已经在降低信用风险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通过对突出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找到其中一些造成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问题的根源所在。
(1)资本不充足,风险资产规模较大。由于我各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并不高,资产补充也是有一定限制的,所以商业银行要想提高资本充足率就必须要努力降低信贷资产的风险敞口规模。由于我国现行的评定制度不严明,商业银行没有对企业评估的内部评级的规章制度,也就无法对企业进行内部的评级。这样商业银行只能通过降低信贷存量规模,甚至是减少了一些优质客户的信贷业务来降低风险敞口规模。
(2)风险意识不强。我国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的风险意识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但是并没有在全体员工中普及.没有将这一基调贯穿到业务拓展的全过程中去,不能形成全行认同的风险管理文化。其中,也不乏某些管理人单纯的认为风险就是控制,对一些风险认识还只停留在理性认识,谈不上统筹考虑。
(3)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风险管理执行力度不强。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还不能完全满足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不能满足银行监督的需要,没有一个全面完整的控制制度和操作规则。对客户的资料不能做到完全共享。无法保证对客户的严格审查,这就使得了客户与银行间信息不对称,造成风险的提高。
(4)法律制度环境不健全。信用制度的建立是信用风险控制和管理的重要基础。但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破产制度尚未建立,无形中就保护了借款人或保证人的权利而忽视了银行债权人的保护。这也给银行的利益带来啦一定的风险。因此,要从法律层面上对风险进行控制。
(5)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落后。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还只是停留在定性管理阶段,很大的依赖专家管理,形式主义更为趋向。而忽视量化分析,缺乏对信用风险识别、度量与监测方面的管理,与国际上先进银行的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等方法上我国商业银行也是逊色一筹。
四、化解信用风险的对策措施
1培养信用风险的管理文化。对于各个企业文化都是很重要的,商业银行作为特殊企业也不在例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在经营过程中就逐步形成了一种管理理念和银行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形成了一种对信用风险的统一认识,那么在处理信用风险问题上自然会得到更好的效果。银行高层管理人员提高对信用风险的认识,做好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和核心内容,银行工作人员都树立起信用风险的防范意识,经信用风险意识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保证各项制度的落实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样就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起了一支高素质的信用风险管理队伍。
2.完善贷款风险测量体系。加快商业银行内部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建设。针对我国现行的贷款体系风险系数的确定,其很大程度上是主观上的确定,很大依赖认为因素。我国应该研究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一些风险指标,然后对各项指标进行客观的分析,运用数学模型、金融工程技术对这些指标系数得出科学的计算公式,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的贷款进行相应的调整。对缺乏专业评级机构,商业银行自身要设立内部的信用评级体系,不管对外对内企业,都要用自身的内部评级体系去评定。我国现行的评级体系不全面,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来完善。
3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水平,确保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在信用风险现状中,有的企业就制造一些假的资料来蒙蔽银行而造成信用风险提高。信用评级主要就是根据企业公开的信息资料来评定的。企业制造的一些假账、假会计凭证等必然会影响大到评级的结果。所以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水平是很必要的。制定制度保证银行能得到企业的全部真实信息,银行自身也要培养人才去辨别真伪、取精弃粕,提高评级水平。
一、引言
近年来,商业银行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在风险管理上观念落后、意识不强,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给很多的金融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目前国内也存在由于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原因导致发生许多的犯罪事件。因此,通过加强管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来减少损失得到了金融界的普遍关注,这也是文章研究的意义所在。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相关问题研究
(一)国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上,主要的方法是针对财务指标、比率等静态进行分析,没有相应的数据库支持,单靠管理人员的主观猜测,所得出来的结果必然会存在很大的偏差;其次,商业银行对于信用风险的管理意识不强,没有将这项工作融入到日常的工作当中,在开展业务的时候,只想到如何去获取最大的利润,而对于盈利的同时,风险往往是并存的,忽视了信用风险管理,与国外先进的商业银行相比,他们的信用风险管理文化普及程度比我们高很多,并将其纳入到企业的发展规划当中,这在国内的各大商业银行当中,是鲜少看到的;第三,我国主要的商业银行,在很大的程度上没有完全脱离计划经济的影响,公司内部的治理机构存在很大的缺陷,风险管理体系还有待完善,没有强有力的监管机构和制度保障,那么空谈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二)加强国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几点建议
1、强化管理手段
做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首先就应该做好风险管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用标准法计量操作风险,并积极的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管理思路,探索切实可行的风险量化工具,并妥善应用。
2、建立风险管理文化
管理层首先应该要有清晰的信用风险管理规划和思路,并将信用风险管理层观念深入到基层员工的日常工作当中,每个员工在处理业务的过程中,要充分的树立起风险防范意识。并且提高员工对信用风险的识别能力和防范技能,并建立完善的风险事件反馈机制。
3、完善风险管理机构
对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来说,完善风险管理机构其作用巨大,主要的日常工作就是制定信用风险管理方针以及详细的操作流程和手段,对信用风险实时进行监控和预防。
三、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相关问题研究
(一)操作风险的特点
商业银行中的操作风险不同于信用风险,其主要的特点表现第一个具体性,在商业银行运行的过程中,不同的操作风险有其自己的特点,所以在识别操作风险类型的时候,单靠一种方法是不能完全识别出来,并且具有固定性,不会随着业务的盈利和亏损而发生改变的。其次就是具有分散性,操作风险管理的范围说大可大,可以攘括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各方各面的风险,如业务操作过程中小小的问题、损失较大的诈骗集团和自然灾害等等,而且不同类型的操作风险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影响的范围也非常广。第三个就是存在差异性,操作风险在不同业务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各不相同,操作风险所带来的损失一般会很大,但是出现的几率也是比较低的。最后就是表现出复杂性,在很多的时候,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不能做出正确的预测,其主要原因就是早晨操作风险的因素非常多且杂,金融产品的多样性,销售方式和渠道的不同,以及工作人员的因素都给操作风险的预测带来了非常大的难度。
(二)加强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几点建议
1、提高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意识
商业银行要想做好操作风险管理工作,首当其冲的就应该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我国商业银行接触操作风险的时间只有短短几年,对操作风险的认识还不是很充分,银行内部也没有形成良好的操作风险文化。因此,做好操作风险管理工作前提,要对操作风险的相关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在员工的心中提高操作风险意识。
2、提高银行从业人员素质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一个高风险和高收益并存的行业,操作风险贯穿于整个银行业务的当中。因此,加强行业人员素质对于规避操作风险的作用重大,尤其是商业银行当中的高层管理人员,应该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以身作则,提高银行工作人员的工作观、风险控制意识和职业道德。另外还可以通过相关的培训来不断提高银行工作人员的风险管控能力和道德水准。
3、建立完善的操作风险测度机制
在国际上,对于操作风险的测定方法一般是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进行估测,其主要的评估机制也是定性的,但是对于我国的现状来说,不是完全适应的,所以不同的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做好充足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风险测量策略。
四、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金融全球化、金融自由化趋势逐步得到了加强,国内商业银行这样的背景下,信用风险管理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只要自身重视起来,完善企业治理机构和规章制度,相信一定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
所谓“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或者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者金融产品持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使人们常说的最为复杂的风险类型。而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受经营活动中由于不确定性风险因素的影响,使其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从而导致遭受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信用风险包括两中形式:一种是违约风险,一种是结算风险。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可以针对个人来说、也可针对企业来说。结算风险是指交易双方在结算过程中,一方支付了合同资金但另一方却违约的风险。常在外汇交易中出现。
二、研究信用风险的必要性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曾说过“银行之所以对现代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一大原因就在于他们愿意承担风险”。美国著名银行家爱德华费拉斯也曾指出“银行是因为承担风险而盈利,是因为没有有效管理风险而亏本”。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就不难看出,没有很好的管理风险能力银行的生存能力就要受到质疑。也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的核心能力就是管理信用风险的能力,因为信用风险管理好了,银行能顺利的运行,获得自己应得的利润;管理不好,亏本是自然严重时甚至是银行倒闭也是有可能的。所以说风险管理是银行的价值所在。
我们都知道,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并不发达,这就意味着对银行的贷款依赖程度很高,从银行贷款是企业常见的一种融资方式。不论国内国外,这种现象都不足为奇。同时这也是银行发展的一种动力,银行要想健康、平稳发展,也需要业务来支撑。一般来说银行的利息收入是总收入的3O%~上甚至达到70%。有着这些业务的往来,风险就应运而生。信用风险也在贷款中潜伏着。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一旦银行的风险管理不合格,那么银行在进行信贷业务时,承担了信贷者的投资风险、市场风险还有宏观风险。在世界银行对全球银行危机的研究表明,导致银行破产的最常见的原因就是信用风险。客户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按合同偿还本息造成银行的巨大损失。一个客户可能不能造成致命损失,但是多个客户就难以想象后果。所以研究信用风险是很有必要的。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和问题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具体的表现可以归结起来在个人或企业、中介机构、地方政府和司法失信。下文就从这四个方面描述现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
1.企业失信总的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在注册资金上作假。企业要想在银行贷款,必须经过一些审核,符合条件者银行才能担当~部分风险贷款给企业,这其中就包括企业资产审核,注册金金额限制审核。在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注册金存在不实现象。企业主投机取巧通过临时拼凑资金来当做注册资金。一旦通过了银行审定,就把拼凑的钱还掉。这样一旦企业出现危机,银行的承担的风险就将无形中增大;第二,在财务会计上作假。为了蒙蔽银行,企业会做家长争取银行贷款时虚增利润和资产,降低本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这样就使得银行无法清楚地掌握企业的运行状态;第三,利用各种手段逃菲银行债务,造成银行的损失。据调查显示,将近70%的企业选择拖欠贷款、税款等逃废银行贷款。有的是公然赖账、恶意拖延时间不在贷款催收通知书上签字直到诉讼失效为止;有的是做破产销债,表面上企业是破产了而实际上是企业为了逃废银行债务,暗中把资产转移后再申请破产的。这样银行追不到贷款也只能自认损失;还有的是采取“金蝉脱壳”法将企业的有效资产拿出来成来新的公司,而贷款却挂在了破产后的企业名义上,这就使得银行贷款成了一死帐而无法短时间内收回。下表是各大商业银行同期不良贷款比较表:从表中也能看出不良贷款对银行造成的损失程度,同时也表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2.中介机构失信。有些会计事务所为谋一举私利帮助企业出具假验资,作假帐、一些虚假财务信息迷惑银行管理者而错将款项贷出;有些资产评估机构故意高估借款企业的资产或抵押物的价值,给银行错误信息,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商业银行作出错误判断,造成最后信用风险提高。
3.地方政府的失信。地方失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官不管旧账”的现象,上一任领导欠下的银行债务,新任负责人不承认以致搁置一旁不予治理,使得银行贷款成为坏账;第二,地方政府为了当地的发展,出面给企业连线从银行获得贷款,在贷款下来后就不再管理企业或个人是否已还银行贷款,不从中协调双方的事物进展。
4.司法失信。在受理银行诉讼案上相关司法部门以立案条件不符合、政府干预大等理由不立案,不出面处理;对一些有胜算的案件不认真执行,导致商业银行在赢了官司的情况下还要赔钱这一现象,而这一事件也已司空见惯的事;有些司法部门的考核制度也间接地影响了银行信用风险,在有的部门以个人的业绩与结案率直接挂钩,显而易见,银行诉讼案一般需要处理的时间都是较长的,有些人为了提高自己的业绩自然就会潦草结案来处理一些案件,而不管最后的双方利益如何。
从上述这些现象来看,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在不断地提高,而信用风险又是所有风险中的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风险。从银行的长久发展来看,找出信用风险问题的所在是很有必要的。
上文中信用风险的现状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遗留下了很多问题。随着商业银行商业化改革不断地深入,商业银行管理者已经意识到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而相关监督机构也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逐步加强和完善了。虽然已经在降低信用风险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通过对突出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找到其中一些造成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问题的根源所在。
(1)资本不充足,风险资产规模较大。由于我各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并不高,资产补充也是有一定限制的,所以商业银行要想提高资本充足率就必须要努力降低信贷资产的风险敞口规模。由于我国现行的评定制度不严明,商业银行没有对企业评估的内部评级的规章制度,也就无法对企业进行内部的评级。这样商业银行只能通过降低信贷存量规模,甚至是减少了一些优质客户的信贷业务来降低风险敞口规模。
(2)风险意识不强。我国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的风险意识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但是并没有在全体员工中普及.没有将这一基调贯穿到业务拓展的全过程中去,不能形成全行认同的风险管理文化。其中,也不乏某些管理人单纯的认为风险就是控制,对一些风险认识还只停留在理性认识,谈不上统筹考虑。
(3)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风险管理执行力度不强。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还不能完全满足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不能满足银行监督的需要,没有一个全面完整的控制制度和操作规则。对客户的资料不能做到完全共享。无法保证对客户的严格审查,这就使得了客户与银行间信息不对称,造成风险的提高。
(4)法律制度环境不健全。信用制度的建立是信用风险控制和管理的重要基础。但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破产制度尚未建立,无形中就保护了借款人或保证人的权利而忽视了银行债权人的保护。这也给银行的利益带来啦一定的风险。因此,要从法律层面上对风险进行控制。
(5)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落后。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还只是停留在定性管理阶段,很大的依赖专家管理,形式主义更为趋向。而忽视量化分析,缺乏对信用风险识别、度量与监测方面的管理,与国际上先进银行的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等方法上我国商业银行也是逊色一筹。
四、化解信用风险的对策措施
1培养信用风险的管理文化。对于各个企业文化都是很重要的,商业银行作为特殊企业也不在例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在经营过程中就逐步形成了一种管理理念和银行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形成了一种对信用风险的统一认识,那么在处理信用风险问题上自然会得到更好的效果。银行高层管理人员提高对信用风险的认识,做好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和核心内容,银行工作人员都树立起信用风险的防范意识,经信用风险意识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保证各项制度的落实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样就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起了一支高素质的信用风险管理队伍。
2.完善贷款风险测量体系。加快商业银行内部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建设。针对我国现行的贷款体系风险系数的确定,其很大程度上是主观上的确定,很大依赖认为因素。我国应该研究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一些风险指标,然后对各项指标进行客观的分析,运用数学模型、金融工程技术对这些指标系数得出科学的计算公式,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的贷款进行相应的调整。对缺乏专业评级机构,商业银行自身要设立内部的信用评级体系,不管对外对内企业,都要用自身的内部评级体系去评定。我国现行的评级体系不全面,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来完善。
3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水平,确保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在信用风险现状中,有的企业就制造一些假的资料来蒙蔽银行而造成信用风险提高。信用评级主要就是根据企业公开的信息资料来评定的。企业制造的一些假账、假会计凭证等必然会影响大到评级的结果。所以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水平是很必要的。制定制度保证银行能得到企业的全部真实信息,银行自身也要培养人才去辨别真伪、取精弃粕,提高评级水平。
一、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
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上看,存贷利差仍然是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显示,2009年商业银行的利润结构中,利息收入占到了61.22%。因此,信贷风险可以称得上是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主要形式。虽然我国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不断下降,但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的绝对数额仍然较高。目前我国银行体系内仍然有5 000亿美元的不良资产,这些不良资产成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障碍,同时也成为国际金融投资者们的目标,他们都希望通过收购这笔巨额不良资产来迅速扩大在中国的资本。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对这些不良贷款的处置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而不是通过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完善风险管理体制来实现的,而且不良贷款率仍然比国际银行业要高出不少。随着中国加入 WTO,《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正式以及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金融全球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商业银行不仅要面对国内各同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还要面对国外其他大型银行的挑战,在这两种内外形势的共同影响之下,中国商业银行对金融风险管理所提出的要求必然会更高。而信用风险作为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风险形式,更加需要在理念、技术、制度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改进与完善。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彻底有效地解决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信用风险形成原因的分析就必不可少。能够影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因素有很多,本章从银行外部因素来分析,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2.1经济体制因素
我国商业银行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中走出来的。在计划经济下,银行没有放贷的自,只能按照国家计划指令发放贷款,由于有国家信用的担保,即使出现坏账也不会影响银行的正常经营,因此银行改善信用风险管理的动力不强。虽然目前已经转制,但政府干预的影响仍然存在,银行仍然要承担国有企业改革重任,对濒临破产的国有企业进行救助,导致银行面临潜在的风险。
2.2市场环境因素
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和证券市场都不完善,商业银行是企业获取贷款资金的主要途径。同时我国居民储蓄率偏高,银行资本远远大于证券市场,使得信贷风险过于集中,为信用风险的分散与化解带来了困难。与此同时,为了抢占市场,争取更多的客户资源,不少商业银行主动降低信贷审批标准,忽略了对信用风险的控制与管理,加大了银行信用风险的发生。
2.3法律法规因素
银行在企业违约之后,能够运用法律手段实现债务的清收,是降低损失的最后一道屏障。但是,从目前我国法律制度建设来看,保护债权人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破坏信用关系的一方有时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而且法律执行生效的能力也存在很大问题,造成债务人拒不执行法院裁决,无法保障债权人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缺乏相应约束,不可避免的给银行增加了信用风险。
2.4外部监管因素
我国的银行监管部门一直侧重于对商业银行经营合规性的监督管理,而对于风险管理的监督控制并不够。监管当局主要还是以事后监管为主,缺乏主动性和超前性,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风险、信贷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管理水平和内部控制等情况不能迅速作出反应。而且目前监管部门的监管仍然停留在传统的金融业务上,对以金融创新为主的银行表外业务的监管力度薄弱,从而导致银行业整体风险状况形成不容乐观的局面。
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存在的问题
前面一章提到了影响银行信用风险评估存在的外部因素,而就银行自身而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具体的信用风险评估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3.1风险评估的量化工具落后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风险评估的量化管理模式也在不断的进行创新,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将风险管理进行定量分析。而我国的量化管理却相对落后,主要停留在资产负债管理和头寸匹配管理的水平,在具体操作上还停留在依靠客户经理的个人能力阶段。这就会由于个人的能力差异,操作失误等一系列原因,给银行带来信用风险。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利率和汇率制度没有完全市场化,量化管理的基础没有得到有效地建立,而且信用风险量化管理的知识技能也没有在国内很好的研究与推广,相应的量化工具与模型还很缺乏。
3.2不能适应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要求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使得风险管理的问题日益凸现。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由于金融监管的放松,金融市场的波动性也在不断加剧,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三次大的金融危机——欧洲货币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这三次大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损失,引起了国际金融界对金融风险管理的高度重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更成为国际、国内金融界关注的焦点。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主要的风险形式。信用风险的管理也成为当今风险管理领域中极具挑战性的课题。因此,如何防范与降低信用风险已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的迫切要求。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经济学解释
商业银行在经营中会遇到很多中风险,其中信用风险是金融市场中最古老的也是最重要的金融风险形式之一,它是金融机构、投资者和消费者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影响着人们对信用风险概念的理解。
传统观点认为,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受信方)拒绝或无力按时、全额支付所欠债务时,给授信方(信用提供方)带来的潜在损失。授信方可能是提供贷款的银行,或是以信用方式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的公司。授信方总是会更多地考虑信用风险问题,比如发放贷款的银行,其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在商业银行的早期业务中,常常将信贷风险等同于信用风险。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演变和发展,信用风险出现了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从广义上说,信用风险还包括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对银行信用的影响,使银行经营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发生背离,从而导致银行造成潜在损失的可能性;
从狭义上说,信用风险一般是指借款人到期不能或不愿意履行借款协议、偿还本息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信用风险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借款人或债务人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意愿履行还款义务而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另一个是指由于债务人信用等级或信贷资产评级的下调、信贷利差的扩大导致资产的经济价值或者市值下降的可能性。前者主要着眼于贷款是否违约,成为违约风险;后者则强调信贷资产质量价值的潜在变化,所以通常称为信贷利差风险。
另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1)道德风险与信息不对称是形成信用风险的重要因素。(2)非系统性与系统性。(3)风险和收益的非对称性。信用风险的收益分布具有典型的非对称性。(4)信用风险的历史交易数据难以获取。
二、国内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现状分析
随着现代经济中信用活动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信用风险所涉及领域和规模迅速扩大,因此,各个国家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都是非常重视的。
(一)国外先进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
1、风险管理上升到银行发展战略高度,董事会直接负责风险管理政策的制定。近些年来,一些大银行由于风险管理失败而遭受了巨额损失,甚至破产倒闭,使得银行股东、经理们以及金融监管当局领略和感受到银行风险的严重后果,深刻地认识到现代风险管理对于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目前,国际上一些大银行的最高决策层已把风险管理纳入其发展战略计划,将之作为银行内部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风险管理在整个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已经上升到银行发展战略的高度。
2、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开始出现,风险管理趋于日常化和制度化。与风险管理上升到银行发展战略高度相适应,现代银行风险管理在组织制度上形成了由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领导的,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紧密联系的风险内部管理体系。风险管理决策与业务决策的适度分离,改变了风险管理决策从属于以盈利为首要目标的业务决策的传统管理体制。同时,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系的运行是建立在管理日常化和制度化的基础上的,这就进一步加强了商业银行在复杂的风险环境中及时、有效地管理风险的能力。
3、更加重视全面风险管理。与主要重视信用风险的传统风险管理不同,现代银行风险管理还非常重视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更全面的风险因素。而且不仅将可能的资金损失视为风险,还将银行自身的声誉和人才的损失也视为风险,提出了声誉风险和人才风险的概念。
4、市场风险日益突出,市场风险管理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市场风险成为银行风险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同时,金融自由化和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发展,使得商业银行传统的以信用风险为主的模式发生变化。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两者,无论是在管理技术手段上,还是在管理理论上,都构成了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两个基本内容。
5、风险管理技术趋于计量化和模型化,各种风险管理计量模型发展迅速,银行风险管理的科学性日益增强。与传统风险管理的特征不同,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视定量分析,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来识别、衡量和监测风险,使得风险管理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特征。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1、我国商业银行尚未形成正确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多数工作人员对信用风险管理的认识不够充分、信用风险管理理念比较陈旧。不能适应新时期业务高速发展及风险环境复杂的需要。
2、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不健全。在我国商业银行中,负责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是贷款部门的信贷员,这远远不能满足实际信用风险管理的需要。
3、不良贷款比例高,贷款资金趋向长期化、集中化。我国银行业的贷款人多集中在房地产或其它人型资产投资项目上,且数额巨大。而贷款资金长期化将导致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降低,信贷资金周转速度减慢。一旦累积的信用风险暴露出来,势必会造成严重的信贷损失,对银行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4、内部评级不完善,风险揭示不充分。与先进的国际性银行相比,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无论是在评级方法、评级结果的检验,还是在评级组织结构、基础数据库等方而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内部评级在揭示和控制风险方而的作用。另外,由于会计信息不完备和真实性有待提高,以及缺乏衡量风险的技术方法,银行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数量方而都远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
三、针对我国现状提出完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建议
第一,提高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技术水平。根据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要尽快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首先,各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发以计算机为平台的客户信息系统,广泛收集充分的客户信息,建立起完善的数据库。其次,我国商业银行应根据我国的国情,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发出适合自身条件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第二,确立完善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保证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策略得以落实。商业银行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应根据中国银监会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在对各类业务的各环节风险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对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程序、方法进行整合、梳理和优化。首先,通过授权管理、岗位制衡等手段防止操作风险在业务环节中的出现。其次,通过标准化的内部控制管理实现内部控制的连续性和系统化,从而严格控制银行内的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最后,通过不间断的调整和改进,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确保其经营目标的实现。
第三,强化风险外部监管,完善宏观外部环境。强化风险外部监管是完善风险控制体系的必然要求。首先是市场约束的要求,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定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市场约束为金融监管的三大支柱,强调银行应及时、准确地向市场披露银行财务状况、经营业绩、风险管理战略和措施、风险敞口、会计政策以及业务、管理和公司治理6个方面的信息;其次,监管当局必须在强化合规性监管的同时重视安全性监管,逐步强化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同时要对银行风险评估体系的合理性、准确性及信息披露的可信性进行监督,严格监管纪律,推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科学化,实现从注重合规性监管向注重风险性监管的转变,健全非现场监督体系,并保持监督的持续性。再次,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银行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形成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金融法制环境。落实《物权法》,修订完善《破产法》和《担保法》等,在完善商业银行的立法基础上加大执法力度,维护金融秩序。
第四,规范社会信用关系,推动社会信用文化建设。要建立健全有关社会信用的法律体系,推进信用文化建设。据有关机构分析,社会信用指数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以促进GDP增长0.9%,促进生产率提高0.7%。
参考文献
[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M].北京:商务出版社,1983,255-256.
[2]P.Jorion.Value at Risk[M].New York:McGraw Hill.1997,128.
[3]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6-7.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使得风险管理的问题日益凸现。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由于金融监管的放松,金融市场的波动性也在不断加剧,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三次大的金融危机——欧洲货币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这三次大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损失,引起了国际金融界对金融风险管理的高度重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更成为国际、国内金融界关注的焦点。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主要的风险形式。信用风险的管理也成为当今风险管理领域中极具挑战性的课题。因此,如何防范与降低信用风险已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的迫切要求。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经济学解释
商业银行在经营中会遇到很多中风险,其中信用风险是金融市场中最古老的也是最重要的金融风险形式之一,它是金融机构、投资者和消费者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影响着人们对信用风险概念的理解。
传统观点认为,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受信方)拒绝或无力按时、全额支付所欠债务时,给授信方(信用提供方)带来的潜在损失。授信方可能是提供贷款的银行,或是以信用方式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的公司。授信方总是会更多地考虑信用风险问题,比如发放贷款的银行,其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在商业银行的早期业务中,常常将信贷风险等同于信用风险。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演变和发展,信用风险出现了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从广义上说,信用风险还包括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对银行信用的影响,使银行经营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发生背离,从而导致银行造成潜在损失的可能性;
从狭义上说,信用风险一般是指借款人到期不能或不愿意履行借款协议、偿还本息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信用风险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借款人或债务人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意愿履行还款义务而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另一个是指由于债务人信用等级或信贷资产评级的下调、信贷利差的扩大导致资产的经济价值或者市值下降的可能性。前者主要着眼于贷款是否违约,成为违约风险;后者则强调信贷资产质量价值的潜在变化,所以通常称为信贷利差风险。
另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1)道德风险与信息不对称是形成信用风险的重要因素。(2)非系统性与系统性。(3)风险和收益的非对称性。信用风险的收益分布具有典型的非对称性。(4)信用风险的历史交易数据难以获取。
二、国内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现状分析
随着现代经济中信用活动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信用风险所涉及领域和规模迅速扩大,因此,各个国家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都是非常重视的。
(一)国外先进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
1、风险管理上升到银行发展战略高度,董事会直接负责风险管理政策的制定。近些年来,一些大银行由于风险管理失败而遭受了巨额损失,甚至破产倒闭,使得银行股东、经理们以及金融监管当局领略和感受到银行风险的严重后果,深刻地认识到现代风险管理对于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目前,国际上一些大银行的最高决策层已把风险管理纳入其发展战略计划,将之作为银行内部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风险管理在整个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已经上升到银行发展战略的高度。
2、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开始出现,风险管理趋于日常化和制度化。与风险管理上升到银行发展战略高度相适应,现代银行风险管理在组织制度上形成了由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领导的,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紧密联系的风险内部管理体系。风险管理决策与业务决策的适度分离,改变了风险管理决策从属于以盈利为首要目标的业务决策的传统管理体制。同时,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系的运行是建立在管理日常化和制度化的基础上的,这就进一步加强了商业银行在复杂的风险环境中及时、有效地管理风险的能力。
3、更加重视全面风险管理。与主要重视信用风险的传统风险管理不同,现代银行风险管理还非常重视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更全面的风险因素。而且不仅将可能的资金损失视为风险,还将银行自身的声誉和人才的损失也视为风险,提出了声誉风险和人才风险的概念。
4、市场风险日益突出,
市场风险管理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市场风险成为银行风险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同时,金融自由化和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发展,使得商业银行传统的以信用风险为主的模式发生变化。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两者,无论是在管理技术手段上,还是在管理理论上,都构成了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两个基本内容。
5、风险管理技术趋于计量化和模型化,各种风险管理计量模型发展迅速,银行风险管理的科学性日益增强。与传统风险管理的特征不同,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视定量分析,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来识别、衡量和监测风险,使得风险管理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特征。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1、我国商业银行尚未形成正确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多数工作人员对信用风险管理的认识不够充分、信用风险管理理念比较陈旧。不能适应新时期业务高速发展及风险环境复杂的需要。
2、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不健全。在我国商业银行中,负责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是贷款部门的信贷员,这远远不能满足实际信用风险管理的需要。
3、不良贷款比例高,贷款资金趋向长期化、集中化。我国银行业的贷款人多集中在房地产或其它人型资产投资项目上,且数额巨大。而贷款资金长期化将导致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降低,信贷资金周转速度减慢。一旦累积的信用风险暴露出来,势必会造成严重的信贷损失,对银行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4、内部评级不完善,风险揭示不充分。与先进的国际性银行相比,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无论是在评级方法、评级结果的检验,还是在评级组织结构、基础数据库等方而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内部评级在揭示和控制风险方而的作用。另外,由于会计信息不完备和真实性有待提高,以及缺乏衡量风险的技术方法,银行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数量方而都远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
三、针对我国现状提出完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建议
第一,提高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技术水平。根据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要尽快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首先,各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发以计算机为平台的客户信息系统,广泛收集充分的客户信息,建立起完善的数据库。其次,我国商业银行应根据我国的国情,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发出适合自身条件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第二,确立完善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保证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策略得以落实。商业银行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应根据中国银监会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在对各类业务的各环节风险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对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程序、方法进行整合、梳理和优化。首先,通过授权管理、岗位制衡等手段防止操作风险在业务环节中的出现。其次,通过标准化的内部控制管理实现内部控制的连续性和系统化,从而严格控制银行内的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最后,通过不间断的调整和改进,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确保其经营目标的实现。
第三,强化风险外部监管,完善宏观外部环境。强化风险外部监管是完善风险控制体系的必然要求。首先是市场约束的要求,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定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市场约束为金融监管的三大支柱,强调银行应及时、准确地向市场披露银行财务状况、经营业绩、风险管理战略和措施、风险敞口、会计政策以及业务、管理和公司治理6个方面的信息;其次,监管当局必须在强化合规性监管的同时重视安全性监管,逐步强化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同时要对银行风险评估体系的合理性、准确性及信息披露的可信性进行监督,严格监管纪律,推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科学化,实现从注重合规性监管向注重风险性监管的转变,健全非现场监督体系,并保持监督的持续性。再次,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银行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形成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金融法制环境。落实《物权法》,修订完善《破产法》和《担保法》等,在完善商业银行的立法基础上加大执法力度,维护金融秩序。
第四,规范社会信用关系,推动社会信用文化建设。要建立健全有关社会信用的法律体系,推进信用文化建设。据有关机构分析,社会信用指数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以促进gdp增长0.9%,促进生产率提高0.7%。
参考文献
[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m].北京:商务出版社,1983,255-256.
[2]p.jorion.value at risk[m].new york:mcgraw hill.1997,128.
[3]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6-7.
[4]阳.金融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市场和机构的理论、模
型与技术[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1.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个人贷款;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2.047
1引言
自二十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席卷了整个世界。例如信用膨胀的结果,虚拟经济所造成的经济泡沫破裂造成的2008次金融危机,引起全球关注,还有因为欧元区经济政策结构的不平衡引起的欧洲债务危机。经济危机和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有着密切的联系。
商业银行对国民经济起着调节和指导作用,它起着融通资金,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社会资源的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相对平衡功能用。由于商业银行在其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和枢纽地位,研究其风险管理是一个倍受关注的问题,例如何防范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探讨有效的信贷风险度量方法等等意义重大。
2信息不对称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理论基础
2.1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相比传统的信用风险的定义,现代意义上的信用风险的解释更符合信用风险的本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定义是: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银行贷款,造成损失的可能性的兴趣。信用风险具有金融风险所具有的一般特性,它的主要特点主要有:信用风险概率分布具有不对称性、信用风险的非系统性、信用风险的观察数据少且不易获取、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信用风险的形成中起重要的作用。
2.2信息不对称理论
在一般情况下,信息不对称是与另一方交易一方没有信息,甚至第三方无法验证。即便是能够验证,也需要耗费大量的物力和财力和精力,这在经济上是不好的。例如,借款人偿还知道超过贷款人的趋势;对汽车质量卖方知道更多的买家;董事会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会知道以上的股东;对事件风险的投保人知道的比保险公司等。从时间角度不对称分为事前不对称和事后信息不对称的不对称性。不对称发生在签约之前调用方的不对称,不对称发生在缔约方称为事后不对称。事前和事后信息不对称分别造成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2.3不对称信息下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在贷款市场之中,借款企业作为参与主体拥有私人的信息,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参与者并不拥有私人的信息。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对银行和企业契约关系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银行内部信息不对称、银行和储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贷款、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三个方面。
3信息不对称下商业银行个人贷款风险的现状和问题
3.1不良贷款过多
银行发放贷款后,信贷资金加入到借款人的资金循环,借款人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的资金使用情况,然而商业银行由于信息不对称却难以掌握其使用情况。有的客户为规避商业银行的监管任意捏造个人情况,使用对自己有利相关经济数据,甚至是提供虚假的证明,例如将借于房款的资金用于股票、证券等高风险的行业。由于商业银行仅仅是提供资金,并未参与到资金的应用中,难以掌握其风险使用的概率,客户可以将借贷银行的资金用于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中,把风险转嫁到银行身上,常常会由于投资不善而遭受损失,赖贷、欠贷、逃贷等现象时常发生,让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节节攀升。此外,随着个人贷款规模的不断增加,同时经济周期的不稳定性的波动,个人不良贷款率也随之增加。
3.2银行资产结构不合理
由于中国的资本市场不发达,债券和股票和其他证券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在商业银行是非常低的,贷款是商业银行资产的主要形式,结合葫芦岛地区的经济发展,2015的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组合中只有15%的商业银行资产率资产,而美国的相应比例的42.8%,可以判断在中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主要集中在信贷风险。鉴于商业银行在资产运作效率和安全的角度,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大部分集中在较低的风险效益良好的地方中小企业,而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小企业和私营小企业和个人消费少问金。贷款集中不仅增加信贷资金供求结构失衡,而且还可以使我国商业银行有效的风险分散,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3.3商业银行“惜贷”现象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中存在一个突出问题是:一方面是银行感到贷款难,另一方面却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借款难问题。有些银行方面存在巨额存差,有些成长性非常好的中小企业却贷不到款,社会资源无法实现优化配置。因为中国中小企业毕竟是占大多数,在国民经济中已经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葫芦岛银行来讲虽然主要面对地方中小企业,但银行在贷款的时候面临着信息不对称,对效益一般刚刚起步的中小企业放贷有可能会因为企业无法偿还而造成损失,所以放贷对象一般为信用较好的企业。而刚起步的中小企业在发展阶段对贷款需求是很大的,银行不敢轻易给正在成长中的中小企业贷款的“惜贷”现象,不但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同时也对葫芦岛银行自身造成了损失,以至于阻碍了整体经济的发展。
4信息不对称下商业银行个人贷款风险监控和管理的政策建议
4.1西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范经验
西方商业银行经过几十年发展,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积累和总结了许多信用风险管理先进经验和方法,他们良好的市场环境和银行管理体系,是他们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基础。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西方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经验,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总结出我国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
第一,独立、优越的风险管理体制。外资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具有明显的体制优势。外资银行许多是上市公司,它们是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建立起来的商业银行,且银行有独立的自主经营权,它的正常活动不受政府干预;外资银行运作规范,经过多年的发展,具有完善的产权制度以及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还具备着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这些体制性优势直接转化为外资银行较高的风险控制与管理能力。
第二,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外资银行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是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将管理理念上升到略的高度,并通过政策、制度以及组织形式等,将其理念贯穿到风险控制的各个环节。其中值得借鉴的理念有:银行积极管理风险,而不是回避。它的目的是追求风险与收益的均衡,获得利润。强调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规范风险管理标准,并共同分享信息和经验。风险管理并非只是少部分工作人员的职责,而是全体职工的共同目标,银行部门协调有序,调控风险。
4.2健全个人贷款风险监控系统,提高信息对称度
高效的信用管理信息系统能防范信用风险,目前我国有的商业银行虽然也建立了信用管理信息系统,但在信息的全面性、真实性和完备性方面还远远不足,商业银行要建立信息管理系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目前我国各个信息部门之间独立收集信息,缺乏协调合作。如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和别的商业银行合作,共建系统,做到信息共享。第二,要保证系统基础信息的真实性,特别是客户信息的真实性。商业银行要注意甄别虚假信息,同时加强对提供虚假信息个人的惩戒力度。第三,设置合理的组织机构,同时建立完备的激励约束机制和以提高职员素质敬业精神为核心的人事管理制度。
4.3建立声誉机制
声誉是维持交易关系必不可少的重要机制。企业借贷的声誉如何,对于商业银行做出借贷决策具有重要影响。声誉是拥有私人信息的交易方向没有私人信息的交易一方的一种承诺。声誉是卖者、企业家、经营者不得不为自己的说假话行为、欺骗行为付出的代价,也是维持交易持续进行的成本。企业的声誉越好,意味着说假话和欺骗的代价越大,因而就越能得到买者、投资者的信赖。商业银行可以对贷款企业进行声誉机制的调查,对其过往违约情况进行评分。声誉机制中声誉越好的企业一般违约概率不大,而对声誉机制中声誉低的企业慎重贷款。长此以往,与全国商业银行的信息系统连接起来,形成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声誉机制网络。
4.4建立直观科学的风险预警指征体系
商业银行可以在这几方面建立风险预警特征体系,来防范信用风险。一方面,建立个人的承贷能力分析指标体系,分析个人最大限度所能承担负债的能力,适当控制个人的贷款规模,降低贷款风险度。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该加强对个人的盈利能力分析,预测个人发展前景和趋势。因为个人的盈利能力的大小,从长远来看,是贷款安全性的根本。另外,要加强贷款客户的综合贡献度测评分析,通过综合指标,分析贷款客户的贡献状况和信用。做出贷款前后客户行为的调查评估,并对贷款客户评定不同等级,便可以据以进行风险管理和投放贷款。
4.5建立直观科学的风险预警指征体系
商业银行可以在这几方面建立风险预警特征体系,来防范信用风险。一方面建立企业的承贷能力分析指标体系,分析企业最大限度所能承担负债的能力,适当控制企业的贷款规模。降低贷款风险度。其次商业银行可以充分运用企业的现金流量指标,通过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等财务指标,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三是商业银行应该加强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分析,预测企业发展前景和趋势。因为企业的盈利能力的大小,从长远来看,是贷款安全性的根本。四是要加强贷款客户的综合贡献度测评分析,通过综合指标,分析贷款客户的贡献状况和信用。做出贷款前后客户行为的调查评估,并对贷款客户评定不同等级,便可以据以进行风险管理和投放贷款。
5结语
商业银行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与获胜,关键取决于其管理个人信贷风险的能力。因此,如何加强个人贷款风险防范是我国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建立起完善的个人贷款风险预警体系,从源头上杜绝风险的产生,同时在事前、事中、事后进行全方位的预警、监控,确保我国商业银行个人贷款健康稳定的发展。
同时,由于本人的阅历和学识有限,可能还不足够透彻分析某些观点,文章可能会缺乏一定的深度。下一步的将会在KMV模型的必要的修正、扩充方面做更深一步的研究,争取分析、解决问题更加专业化,更加全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