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11 16:55:0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篇1

2创新型艺术设计懂得“传承”的教学体系

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的工艺美术如陶瓷、漆艺、印染、雕刻等,也在下至小学上至大学的课程体系中出现过,除了专业学科的学习外,其他基本都停留在初步认知阶段。传承的基础首先应该是认识并体验,只有在充分、深入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创新。日本孕育并保留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和艺术,他们在学校里面就非常重视对这种传统工艺的介绍乃至体验性教育,细腻的珍视,让传统文化完整地留存至今,民众从小就保持着对传统的热爱。因此,他们的设计师也一直不放弃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演绎,努力保持着“日本味”的活力和变化。纵观我国的学校教育,如今已经开始在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中普及传统工艺美术了,例如笔者所在的广东省,就有部分幼儿园和中小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承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到了高中阶段,传统文化的传承就脱节了,整个社会大环境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乃至到了大学阶段,学生对此知之甚少,甚至不知。面对这般现实情况,要培养能适应创意产业发展的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需要思考如何重新设计懂得“传承”的教学体系,让传统文化的传承能覆盖教育的各个阶段,并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兴趣,让设计体现出“中国味”。

“传承”教学体系的设计在高职教育中应立足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设计人才,应具有多样化和综合化。笔者对此的思考是,首先,应是了解和体验阶段,安排在一年级进行。该阶段可以在了解和认识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基础上,结合地域文化传统,选择一些具有地域代表性的传统工艺向学生进行介绍,并创造条件让他们进行体验。比如,写生和采风课程就可以深入到传统工艺的原生地进行考察,邀请当地的传承人作解说和示范,也可邀请民间艺人或传承人到学校开展讲座。其次,是深入认识和研究阶段。该阶段可将写生和采风所收集到的传统文化资料整理、应用到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中。在课程中以前期考察的传统文化作为主题,让学生通过深入地认识和研究,将其转换或演变成设计元素以完成课程作业。这个阶段的设计,学生不仅仅停留在看的阶段,而是真真正正地将其用起来,并融入现代的理念和审美情趣,让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得到融合和升华。最后,是成果转化阶段。该阶段在前两个阶段的研究基础上,以传统文化的转换或演变为主题进行产品开发,将研究落实到具体的实物承载中,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现代新产品可以提醒使用者传统文化是始终不能遗忘的根基。整个体系的设计,皆以“传承”为目标,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传统文化在设计创新中所具有的无可替代性和基石作用。

3融入传统文化教学的课程改革

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艺术设计的课程要将传统文化融入,最大限度地弘扬传统文化,引导学生了解、学习传统特色文化,以提高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培养文化创新意识,增强他们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笔者在课程改革中做了一些尝试,以期推动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改革。在课程专项设计中,笔者采取假题真做的方式,将广东中华老字号的体验店设计作为设计主题。许多老字号本身就成功申报了省市一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因此学生在设计中必须先要了解这些老字号本身的历史以及于此相关的背景和传统。由此延伸出许多关于民俗、生活、文化等的记忆,学生以此为切入点展开思考,从更深层面了解这些传统文化并赋予它们时代的新涵义,并开展相关专题的研究。笔者还将古诗词的欣赏融入设计教学中,以中国传统古诗词为设计主题,引导学生将古诗词中描写的意境转换成设计语言,让学生以设计的角度去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并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此同时,配合融入传统文化教学的课程改革,在课程以外还开设了专门的文化讲座,剖析与解读优秀地方传统文化。下一步,还打算结合学生活动,定期举办地方传统文化艺术节,围绕民俗民风展示、传统文化体验等方面在全系开展系列活动,用地方文化滋润学生们的成长成才。

篇2

一、艺术院校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艺术院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引领教师通过教书育人、科学研究、艺术创作保护传承、研究阐发、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对于提升大学生学习能力、行为规范和文化素养,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其树立开放包容、相互合作的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艺繁荣发展

艺术院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进一步增强师生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师生的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以艺术的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担当意识、奉献意识、勤俭感恩、助人为乐、宽容自省、自律自强等道德理念、爱国主义精神、社会文明风尚体现出来。同时,可以使师生创作出优秀作品,不断繁荣文艺事业。

(三)有利于勇担使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

艺术院校应充分发挥学校的专业优势,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通过艺术作品来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思想、价值理念、行为规范、中华美德等,教育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之魂,深扎艰苦奋斗之根,满怀为民服务之情,不断创作出与国家、社会现实相契合,与人民群众情感相融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作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艺术院校在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内涵能力不足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艺术院校长期以来都存在重专业技能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所以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思想内涵,并将其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教育与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基因,理解其思想内涵及时代价值,切实发挥课程文化育人作用,而部分艺术院校的教师以德育人、以文化人方面的能力略显不足。

(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艺术院校的教师侧重于技能教授或拘泥于传统文化某一方面的阐释,而对如何在专业课程中以时代精神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精华,如何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以及基本走向,如何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让学生在丰富学识、修身立德、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深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的意识还不强。

(三)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较为单一

新媒体的发展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机遇。艺术院校也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改造、激活以及创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焕发新的活力。长期以来,艺术院校多以实习实践、汇报展演等方式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以艺术的形式为社会提供精神供给,借助新媒体以及艺术创作研究、校企合作等方式来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引领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途径较为单一。

三、艺术院校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一)在专业建设中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艺术院校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专业建设中,调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业方向,如可在综合性艺术院校的工艺美术专业中增设陶艺、印染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征浓郁的专业,在表演专业中增设京剧表演专业等。此外,还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从而赋予艺术类专业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二)在课程体系中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艺术院校可以在艺术类专业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课程和课时,调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中华经典诵读、中国哲学史、古典诗词鉴赏等公共选修课程。同时,改进教学评价机制,让学生在课程学习、感知体验、艺术实践以及创作展演中产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三)在科研项目中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要积极地构建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的内涵和艺术表达形式,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阐释,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艺术院校可以在科研项目中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项目,并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创作出更多的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和展现审美风范的文学作品,不断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

(四)在师德师风建设中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艺术院校的教师必须坚守教育初心,不断修炼与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静心教书,潜心创作研究,在涵养优良品格的同时,不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以及完善,努力践行宽厚仁爱、认真负责、谦虚好学、温和耐心的教化精神,担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使命。

(五)在网络育人中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较2018年底增长110.2%。因此,新时代,运用新媒体是艺术院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之一。可以利用线上平台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运用校内新媒体平台,开展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并通过学校的微信公众平台、校园网站、校园广播等开设专题,以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方式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六)在大学文化建设中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学生的实践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内容,在校园内打造和开展德润人心、品位高雅的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如艺术展演、经典诗词诵读、美术作品展示、礼仪服饰作品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展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环境育人作用,在教室、校园景观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觉元素,形成能够体现艺术院校特色的视觉标识与表现形式,从而营造出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环境。

(七)在艺术创作中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艺术院校可以在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和基地中发挥引领作用,与各级各类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开展教学、展演、师资培训、校园文化建设等合作,如可面向中小学创作“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主题的系列绘本、舞蹈、歌曲、动画、墙绘等艺术作品,教育引导学生欣赏真善美、远离假丑恶。

篇3

2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作用

一是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工作的深入开展,使广大师生更加深切地认识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进一步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得到了发展和弘扬。广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祖国、了解了家乡,激发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热情。国学教育能使广大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二是提升了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文化底蕴。通过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思想政治工作,在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文化底蕴,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些学校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扎实推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教育,都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反复品味优秀传统艺术的内涵,学生的艺术修养得到进一步提升。还有的一些学校举办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营造儒雅、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提高文学艺术鉴赏水平的同时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对于提升校园文化文明水平、塑造学生形象乃至提升学校形象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保护、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也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国学教育、道德行为养成教育使民间艺术、民族文化、传统体育、传统文化理念等在校园生根发芽,使大量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可以代代相传、荫泽后人,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使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发扬和光大。

3让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沟通,形成共识

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头脑,就是要用中华民族积淀几千年的优秀文化熏陶、感染、影响学生,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切实提升校园文化体系的整体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3.1开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学校育人的主渠道,也是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要途径。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之中,真正做到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头脑。

3.2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一是积极倡导国学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底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加强国学教育对于传承中华文明,提升公民道德水准,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学校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学教育活动,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文化品位和底蕴。二是组织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行为水平。三是扎根文化沃土开展社会实践,培养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社会实践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学校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挖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实践活动,着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3创建学生传统文化社团,丰富学生自我教育载体。

学生社团组织是改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学校应组织指导学生依托传统文化活动项目创建学生社团,不断丰富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载体。

篇4

一、艺术教育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中华民族发展和兴旺的力量之本。可以说,中华文化是世界惟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传统,它表现为哲学、伦理、文学等等。文化里最根本的东西是哲学,因为哲学讲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和思维方式的问题,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它的思维方式在文化当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1]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和高速发展时期,如何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共同的精神文化家园,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实现“中国梦”强大精神力量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动力在于教育,因此,发挥艺术教育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润物无声的教育熏陶、引导示范作用,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艺术教育,不仅可以立足中华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汲取营养精华,大力宣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能不断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认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达到汇聚精神力量、引领社会风尚、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的目的,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构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党的十报告中提到要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其内涵是要依托于文化。高校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教学树人、科研育人的活动中,在教学、科研体系中始终坚持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血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和课堂中,使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培育相结合。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进而构建完善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样,不仅可以向大学生通过专门开设优秀传统文化类的通识课程,成为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平台,而且还有利于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研究、传播及专业人才的培养搭建有效平台,共同构成现代大学传承知识、播撒文明的教育体系。

(三)发挥艺术教育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艺术的根源即是文化,任何对于艺术的教育和创作都是基于对文化的理解与剖析。当代高校教育中,艺术教育对于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促进大学生进行文化创作、文化交流、文化思考有着积极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在世界文化中独领,其原因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我国五千年来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其主要包括琴、棋、书、画、艺等众多文化瑰宝。因此,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艺术教育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融入到艺术教育中,通过艺术132教育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以艺术的强大吸引能力为出发点,充分利用艺术在民族文化中的深远影响,以艺术教育价值挖掘传统文化的深远价值,进而建设、发展、传承传统文化。

二、艺术教育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式

(一)树立教育目标,坚持正确方向

1.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灵魂和根基,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志,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后盾,具有丰富而深远的教育意义。[3]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紧密相关。优秀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美好梦想的渴望、中华民族光荣梦想的特质、中华民族逐梦的坚韧顽强,这些都与“中国梦”文化内涵有机契合,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宣传,展示中国梦的内涵与意境,努立为祖国的未来建设者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责任心,激发当代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书写精彩人生的无限潜能和奋斗动力。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紧密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据五千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的中国国情的正确选择,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教育和宣传,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归属感,不断增强大学生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提出的政治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的理解,进一步促进他们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深刻理解。此外,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创新人才都具有广泛的教育意义。2.建立一整套传统文化教育体系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和教育特点,让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渗透,科学合理地规划教学环节中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体系,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在教育课程建设方面,充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挖掘文化内涵,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环节中,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精神。[4]同时,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拓宽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此外,在艺术教育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中,应拓展艺术教育范围,将众多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纳入到艺术教育课程和教材体系过程中,如传统民居、传统服饰、传统民间工艺、地方戏剧等,不断丰富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3.坚持艺术教育中技艺与人文并重的方向目前,艺术教育普遍面临的一个困境,即是注重技艺教育,轻视人文内核。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思想应该是让受教育者能够感受文化底蕴,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所以在艺术教育中传承优秀文化,首先需要坚持一个正确的方向,那就是注重传统文化的人文教育,注重技艺与人文并重。技艺在于科学文化知识、操作技艺的培养,人文注重思想道德、文化品行的塑造,这两者是促进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两翼”。将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教育相融合,积极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成立艺术与人文相关的大教研室,专门从事艺术与人文的研究。与此同时,也可成立相关“艺术与人文大讲堂”,聘请相关研究者或艺术名人来开展艺术教育活动。还可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精品社团”建设等文化艺术活动。同时,加强一、二、三课堂的联动互促,树立理论与实践、艺术与技术、课外与课内、普及与提高的教学理念,提升高校学生的人文艺术教育。通过艺术教育,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向复合型人才转变。

(二)完善教育机制,优化教育保障

1.重视传统文化教材编写与审核要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体制就必须要有完善的教材作为内容支撑。近年来,教育部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列入“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体现国家对传统文化教材的使用高度重视,有关大学和出版部门先后编写出版了《中国传统文化通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等书籍,部分已经使用到了大学的传统文化教育课堂,[5]作为优秀文化传播者就可以通过这些书籍积累丰富经验。但总体来讲,高等院校的传统文化教材还很不规范,有些都是本校教师编写的校本教材,缺乏专家指导,加上资金不足,大多教材都比较粗糙,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从而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效果。[6]因此,要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材编写、审查和指导工作,成立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门组织和评审机构,应该对中华优秀文化在教材中的使用进行审查和监督,使相关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发扬其优秀文化的精华,去其已经过时和不符合时展的部分。同时,还应结合本地域特点,编写规范化的、突出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教材,从源头上解决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问题,逐步将传统文化教学引向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2.规范艺术教育师资队伍艺术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而老师作为教育的执行者,同时也是重要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艺术教育的质量如何,直接取决于传播队伍的实力。一支强大优秀的教育师资队伍,能够有效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十分重要。一方面,建立起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培训机制,搭建平台,定期开展培训研讨,促进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发展。[7]另一方面,建立优秀传统文化名人库,包括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研究者等,邀请他们到高校进行现场讲解。同时,在高等院校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在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培养和造就一批高学历、高水平、学者专家型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名师,把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把相关理念融入到高校管理服务体系之中,学校的管理人员以及服务人员,用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对广大学生产生影响、示范和教育作用,借助实际的管理和言行形成对学生的良好影响与引导。3.建立传统文化教育评价制度评价机制在教育教学中占有很重要地位。教育评定机制作为教育教学中一种重要的监督手段,一种较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机制必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起着保障作用。[8]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良好的教育评定中加大艺术教育的成分,从制度建设推动文化进步,这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立传统文化教育评价机制,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尤其重要。评价机制体系中要包括众多因素,要包括评价机制的执行者,也就是艺术教育的传播者,包括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者,也就是学习者,还要建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领导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工作。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监测评价高校老师教学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并作为大学生德育建设、综合素质考评,以及各项大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评价标准,以此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的督导范围,定期开展评估和督导工作,以激发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建立四维教育阵地,扩大传统文化影响

1.紧抓传统课堂教学阵地在艺术理论教育的过程中,从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入手,紧抓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不放松。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注重其文化历史、文化根源、发展路径,将之与传统文化的传承相结合,有效地展示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文化的背景意义和作为展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充分调动课堂教学气氛,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同时,要重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重视课堂教学与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关系。不断探索在艺术教育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途径新方式,确保课堂教学在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重要作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为。2.营造传统校园文化氛围中国传统道德修养历来重视外在环境对人的品性所具有的潜移默化的熏染陶冶功能,校园文化建设同样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校园文化建设则是更为隐形的教育。建构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环境熏染体系,并将艺术教育融入于校园文化建设中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营造深厚的传统文化传播氛围。如成立国学、文史等传统领域的学习研究社团,成立书法、国画、传统乐器、戏剧戏曲、诗词歌赋等方面的兴趣协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实践活动。在校园相关场所树立先贤雕像,镌刻传统格言,营造带有浓郁的、具有优秀传统文化色彩的校园风光,将有形与隐形的教育方式有机结合,从课堂上到生活中全方位渗透传统文化,使两者达到相得益彰之效,用更加生动的方式展现出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大大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9]3.搭建艺术创作实践平台艺术教育中重要的环节就是进行艺术创作,而艺术创作为主观性极强的艺术活动,其中体现出创作者的思路、意图和所想要表达的主旨。在传承传统文化的教育背景下,应积极搭建艺术创作的平台,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与思考,进行艺术的再加工和再创造。可利用全国各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的建设经验,利用展览馆、博物馆、纪念馆等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充分展现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特色,在众多的平台上来展示和挖掘优秀艺术作品。此外,艺术教育还可以与文化艺术产品公司合作,打造实践平台,充分挖掘与开发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元素,使之时尚化、现代化,不仅可以产生良好效益,还可以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创新发扬。在现在众多数字媒体传播的高效高质进程中,众多的网络艺术作品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球,其中也不乏传统艺术作品创新,这使得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与现在文化艺术市场得到很好的结合,通过这些文化消费品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培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和社会风气。4.拓展社会实践艺术渠道社会实践是更为生动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融入环境、深刻感受、提升领悟,将社会实践与艺术教育相结合,能让学生领悟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于拓展视野、激发学生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建构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体系,要引导高校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乐闻、乐学,更应该创造条件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乐用、乐行。如吸纳大学生自愿参与到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等传统文化场所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中去,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研讨,对重大历史文化名人及重大历史事件开展纪念活动,组织大学生在社区中送温暖、献爱心,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发扬敬老慈幼、帮扶互助等中华传统美德等等,这些举措,都有利于大学生在参与、体验、实际践行中更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从中吸取优秀文化的营养,以优秀传统文化来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演变成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者,成长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创造者,转变成为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和挖掘的推进者。拓展艺术传播渠道,让艺术教育融入于大学校园,在大学生身上真正达到内化于性情,外发为事功。在众多重要场合表现出对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度重视,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10]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11]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高校作为培训国家栋梁之才的中坚力量,加强高校艺术教育,大力弘扬和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加大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式研究,将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凝聚起“中国梦”的强大内生力量,从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作者:李燮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国家图书馆.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5.

[2]兰心.传统文化缘何进校园:传统文化的教育之旅——解读《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J].心事,2014(11):10-12.

[3]袁正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强化影视作品的责任担当[J].电视研究,2015(1).

[4]王怡.90后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路径[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2):83-86.DOI:10.3969/j.issn.1672-7991.2011.02.017.

[5]康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融入课程教材[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4(5).DOI:10.3969/j.issn.1003-8787.2014.05.023.

[6]王立刚.对传统文化教材内容体系的思考[J].语文建设,2014(19):20-23.DOI:10.3969/j.issn.1001-8476.2014.07.005.

[7]路阳.思维之花智慧之果——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现实意义[C]/“/学习贯彻十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高领导文化发展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2012.

[8]胡海舟.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代教育制度对个性化教学的影响[J].教育探索,2013(3):3-5.DOI:10.3969/j.issn.1002-0845.2013.03.002.

篇5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1-0390-01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

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具有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值得我们世世代代继承和发扬的积极因素。[1]它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各方面,具有发展的连续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备世代相传、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等特点,包含了传统文化精神,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勇于奉献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都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具备的精神。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结合时代特点加以传承与发展,使其在当今社会体现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全新文化价值体系。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中国民族特色

一个民族,要有其自身的文化底蕴,一种思想,要与民族文化传统相结合。沟通思想理论与人民群众的心灵,传统文化是极其重要的桥梁。来到中国后,与中国元素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同,从而指导着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顺利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蕴涵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出中国民族特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对理论和实践有着推动作用。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的阐述,使其能够指导中国社会发展。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体现了中国的民族性特色和最本初的文化基因,能够对“中国特色”做出最真切的解读和阐释。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代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使得主导价值观中的许多内容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从而导致主导价值观与其他价值观之间存在差异性,从而引发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在价值观多元化的形式下,文化多样化发展,为谋划不同文化之间和谐共处,就需要建立一个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和谐”、“仁爱”、“自然”等思想,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反映了群众的普遍愿望及基本诉求,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古圣贤的思想充分融合,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价值实现定位在对他人、对群体、对社会的关爱和奉献上,从而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文化基因。[2]

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各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平与发展是全世界倡导的主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需要多方协调,共同努力,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从思想上确立和平发展的理念。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倡导民主、自由、平等,“四海之内皆兄弟”、“亲望亲好,邻望邻好”等和平思想深深嵌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也影响着与中国友好的各个国家。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促进人类和平,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民间传承

民间传承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师徒传承、家族传承、行业传承等方式在进行延续。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手段的不断进步,一些年轻人对古老的民间文化失去了兴趣,导致一些传承无法得以延续;民间传承人在传承的过程中,受到各种条件限制,往往造成一些传承消失;同时,受经济利益驱使,一些民间文化活动在传承的过程中也发生了走样、变形。因此,国家应该采取措施完善民间传承方式,保护民间传承,让更多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3]

2.学校教育传承

学校教育是最基本教育,影响着每一个人。目前我国的学习教育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所做的还不够充分,对于传统文化知识涉及不多,应该充分发挥好学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强化学校在传承中的阵地作用,针对不同教育层面,选择不同的传承内容和方式,开展文化传承工作,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到每个人心中,从而进一步推进中国文化事业发展。

3.文化场馆传承

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等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是传承文化、传播文明的主要阵地,对于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群众对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较为普遍,各文化场馆也逐步增加服务范围,开展各类的读者活动,为群众提供多姿多彩的读者服务,发挥其文化传承的作用。然而,文化场馆目前在国内的覆盖面还不是很广泛,一些地区的文化场馆建设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政府应该建立文化类、艺术类、自然类、民俗学和人类学等多类型的公共文化场馆,满足不同人群需要。同时,增加设施设备投入,完善各项方针政策,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到文化场馆建设之中,提高文化传承的能力和水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其深刻的精神实质,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推进文化事业发展,提升综合国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要将此项工作做实、做细,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更完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左康华,朱林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理论探讨,学术研究,2013(1).

篇6

由于研究生群体自身存在的特殊性以及研究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促使优秀传统文化在研究生涵养养成过程中虽然充当着不容小觑的重要角色,但也遇到了许多不可忽视的实际问题。

(一)当代研究生涵养养成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缺乏系统性一方面,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认识程度的不断加深,不同层次的关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不断冲击着研究生们的头脑,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教育不近系统和科学,客观上为优秀传统文化在研究生涵养养成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带来了阻力;另一方面,研究生面临着科研、就业和学习等各方面的压力,在读期间非常关注和注重自身的业务素质,比较注重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从而忽视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涉猎和汲取,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对于自身涵养养成的积极作用的科学认知。

(二)当代研究生涵养养成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受到时代冲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但在现实生活中,研究生作为社会运行主体中具有较高知识结构、具有较好认知能力和具有较广涉猎范围的青年群体,难免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多元价值观念和信息潮流的影响,尤其是在网络信息推波助澜作用下呈现出滋长趋势的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等西方不亮文化的侵蚀,在研究生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一些与传统美德严重不符的现象。

二、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研究生涵养养成积极作用的对策

(一)创新形式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人研究生课堂和实验室:传统的灌输教育和说服教育有其弊端.但是课堂这个教学环境却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必争之地。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研究生涵养养成过程中的作用,就必须将内容丰富、条理清晰、框架系统、结构明了,比较具有系统性和实效性的优秀传统文化融人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当中。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研究生,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融人其课堂及实验室。

篇7

文化强国作为新时期的重要发展战略,是实现中国全面发展的根基与重点,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结晶,在文化强国战略中具有战略性地位。就目前而言,无论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关于传统文化精神的借鉴传承与发展,还是在现代的社会环境下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都是非常具有积极意义的举措。当然,文化产业和文化公益的双管齐下更快更好地促进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了文化强国的建设。

文化强国战略对传统文化的定位

实现中国梦,意味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为了实现中国梦,除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之外,当然还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战略是新时期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前提下中国实现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建设文化强国方面,人民群众的文化实践创造是首要的源泉,除了要积极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之外,最重要的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泉,是宝贵的历史遗产,是我国实现文化强国的历史支撑,因此,在文化强国背景下,继承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可以推动我国文化事业整体发展。

2013年12月26日,在纪念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闻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从秦皇汉武到唐宗宋祖,每一段历史都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诸子百家的学派纷争到具有深远科学意义的四大发明,民族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数度辉煌。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体现在理性、智慧、力量的传承上,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不竭的源泉,是建设现代化大厦的雄厚根基,是人类不断攀登文明高峰的丰厚积淀。了解、学习、研究民族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往开来,综合创新,做到真正意义上在文化强国背景下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中华文明在新时代展示新风采,始终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

将传统精神与现代文化精神相融通,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

核心价值观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构建。党的十报告中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基础,同时又离不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是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中华文化的现代诠释。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都蕴含着独特的价值体系,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先秦乃至后期的朝代,不同学派各抒己见,百花齐放。其中,诸如仁,义,礼,智,信等文化精神则是一直被认同尊崇的,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的积淀与精髓。中国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精神一直延续至今,并成为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从“忠孝”到“仁爱”到“信义”最后到“和平”,无一不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相对应。这体现了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文化发展中,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首先是对民族传统精神的传承,再通过创造性的发现,应用、创新与发展,将传统精神与现代文化精神相融通,以此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术研究与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大学文学、史学、哲学等专业是对传统文化进行研究、传承的主要平台。就目前而言,大学的传统文化教学越来越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除此以外,全国范围内成立了许多关于传统文化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学术论坛也如火如荼的举办,一些重点大学更是针对社会高端人士开办了国学培训班。传统文化以其本身的特质与光芒吸引了更多现代人的关注、学习与研究。这些针对传统文化的学术活动以及相关的论坛组织使得传统文化不再是少数人的文化,而是全民的文化,这在很大程度上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更多的途径,从而更好地推动了文化强国的建设。

文化强国战略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下发展的新机会与新途径,而传统文化则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根基

增强文化产业的传统背景。文化产业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源,是潜在的生产力。在构建文化强国的过程中,要想实现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首先需要增强文化产业的传统背景。以电影电视为例,电影电视作为面向广大群众的传播媒介,具有很好的宣传效果,但是很多电视电影题材很大程度上是以现代流行元素为要点来构建和改编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向民众宣传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就要求电影电视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要多引入传统文化故事、历史事件、风土人情,将传统文化用现代的方式表达与传递。正如《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它将中国各地域特色的餐饮文化,搬上荧幕,扩大了文化的传播范围,使更多的人了解、接纳并且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其次加强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更加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有利于文化强国的建设,提升国民素质,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推动文化公益在传统文化上的发展。构建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实则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整合与收纳,从而更好地服沼诠家的“文化强国”战略。在传统文化体系的构建上,首先,可以成立一系列的文化建设研究所,由国家投资设立,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鼓励文学家、史学家等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其次,政府文化部门可以共同推动举办一些传统文化推广活动,针对小学生可以举办一些儿童经典诵读活动;针对社会人士,可以开设一些公益性的学习培训,传统文化学习论坛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承与发展中。最后,对于整个国家而言,可以建立国家级的中国传统文化交流会,将孔子学院开办到世界各地,这一系列的举措都推动了文化强国背景下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和文化强国战略在国家理念上一直都具有一致性。文化强国战略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下发展的新机会与新途径,而传统文化则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根基,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马克思也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经过历史的积淀,传承的是民族的智慧,发展的是民族的精髓。越是民族的,则越是世界的。从只有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公益事业这两个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利用现代化方式来发展传统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精神真正内化到每一个国民的内心,才能更好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

(作者为长春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篇8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三五”科学规划家庭教育专项课题《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农村中学生家庭教育的个案研究》阶段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BY[2019]G283号。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0)33-0005-02

当今时代是一个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关注也不能缺位。时代的发展使得人们的行为方式与思想认识都发生了一定变化,为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伦理道德的传承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面对这种情况,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对伦理道德的推陈出新、批判继承应该采取符合时展实际的办法,以便于能够达到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实践中求传承效果。

一、时展产生的新元素以及引起的新变化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时展最为显著的特征是网络技术的出现及其发展,而网络技术与现实生活中的其他技术不同,更新速度非常快,自身面貌变化速度较快,对社会发展产生诸多影响。人们的社交方式在迅速发展的网络技术的刺激下变得多样而快捷,网络社交新元素的增加对人们的社交生活产生了不同影响。一方面,外向开朗的人在这种环境中更加“如鱼得水”,不仅与熟人之间的交往变多,与陌生人的交往也随之变多,社交网络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内向的人也借助网络社交这一“面纱”开展数量更多的虚拟社交活动,毫无疑问,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社交范围以及社交行为数量不断增加。

网络的迅速发展促使各种新产业随之出现,移动支付、网络购物以及与之相伴的快递行业、外卖产业、共享经济以及虚拟货币等等都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再是以前触不可及的“天方夜谭”,新兴产业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减少了生活中的不少麻烦。同时,这些行业的收入与平均收入相比都较高,但行业准入门槛并不高,导致高收入与低知识水平共同存在的现象,而这些行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生活隐私得到了更多的暴露,消费者与从业者之间产生矛盾时如何保证道德底线成为了重要问题。

网络技术与人们生活的捆绑程度逐渐上升。现在生活的人们,任何事情都离不开智能手机,离开了智能手机就寸步难行,可以说,智能手机的功能与使用场景就是当今社会的缩影。人们的社交生活、日常购物、娱乐活动等都与智能手机紧密相连,各种数据成为了不同行业分析客户面貌的重要基础,通过手机并分析用户数据能够得到不同个体对某一产品的具体偏好程度,投放的广告更加具有针对性,吸引个体产生消费行为的几率大大增加,这无疑是各个行业增加经济收益的良好机会。然而在未经个体用户同意前提下,利用广告等形式对用户的行为进行分析,得到用户的喜好隐私数据的“擦边球”行为,不仅有触犯法律的可能性,更多的是道德约束感不强的表现。

二、时展新变化引起的人们思想认识的变化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当今社会产生了各种不同变化,不论是社交方式的拓展与延伸,还是新兴产业的出现,亦或是智能手机与人们生活捆绑程度上升,这些变化改变的不仅是人们的行为,也促使人们的思想认识在上述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人们的社交范围与社交行为数量在网络技术的帮助下不断拓展,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渐产生了对“交往”这一社会行为的不正确认知。由于熟人与熟人之间、陌生人与陌生人之间的关系都能够很迅速展开,并且处于网络技术自带的相对隔绝状态,很多人出现了社交关系随意化的思想认识,不认真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维护,当出现社交矛盾时,非常容易走向迅速激化状态,产生社交关系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现象。同时,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使得人们发表意见的限制大大减少,部分人依仗网络评论的这一特点,随意组织语言,对他人进行攻击,甚至发展为网络暴力。上述现象都体现出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特点而逐渐延伸出来的人们的思想认识的变化,可以说具有上述行为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也会表现出相同特点,只是在真实环境中会比网络上有所收敛,真实状况也并无实质性差别,但不能否认的是网络这一技术起到了助推作用。

新型产业的发展使得经济产业风口的变化频率变快,产生了诸多经济向好产业,在经济利益的引诱下,大批大批的人开始追逐经济利益,跟随网络技术与其他行业结合的脚步而发展,期待自己能够成为引导下一个经济潮流的人,“金钱至上”思想逐渐改变着人们对待正常工作与经济投机的态度。而其中突出的为共享经济和直播经济两种经济产业,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进入共享经济中,从共享单车走向共享汽车的发展,但成功者数量仍旧不多,与之相比,直播经济更加残酷,许多青少年受到直播经济光鲜亮丽表象的吸引,放弃学业投入直播行业,成功者更是寥寥无几。在经济形式快速变化的时代,更加需要具备正确对待金钱与长远个人发展之间关系的思想认识。

三、新时代传承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有效途径

时代在发展,技术提升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歇,我们不能阻止时展过程中各种新元素的出现和它们进入到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更不可能改变不同元素对人们思想认识的渗透过程。但是,我们应当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做出改变,在适应新时代网络技术迅猛發展和其引起的诸多变化的基础上,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对人们的思想认识加以有益干涉,提高人们对不同新事物的正确看法,用平常心看待技术与经济的发展,保持自身积极的思想状态,能够将网络技术为自己所用,成为网络技术的利用者,而不是盲从者,从而在迅速变化的社会中仍旧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从中华传统优秀思想当中汲取营养,运用悠久的中国古典哲学社会思想解决技术发展中对人们思想认识产生的种种不利状况,将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精华挖掘出来,成为加强人们精神世界建设的有力支柱。在实际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挖掘传统文化和传统伦理道德的优势,与当前阶段的实际生活进行融合,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的积极传承,成为指导人们思想健康发展的推动力。

(一)现代科学与传统文化融合,传统文化焕发新光彩

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特征就是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网络技术也在飞速更新状态中。传统文化乍一听与科学技术毫无联系,是毫不相关的两种事物,其实不然,在实际生活当中,任何科学技术都和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一方面,科学技术可以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提供有力技术支持,体现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宣传、发展等诸多方面,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更多可能性实现传统文化的广泛发展,增强传统文化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力度。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导,减少科技主导思想有害状况的出现。因此,现代科学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能够为优秀传统文化带去多方面的实际帮助,使得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例如,3D打印技术能够帮助重现古代精美艺术品,提供优秀传统文化的实物载体,促使优秀文化传播范围的扩展。3D技术还能够提高传统艺术成品的精细度,增加艺术品的精细价值,使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展示。同时网络技术的加入则为打破历史文物展示的时地限制提供重要帮助,可以做到随时随地重现历史文物,破除了只能到博物馆观看历史文物的限制,为世界人们认识我国优秀文化提供更多可能性,传统文化传承的几率大大增加。在校园建设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结合的意识,能够在各个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用理性的角度对待传统文化的意识,有效培养学生们的自发探索当代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结合的新途径,为今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有生力量。

(二)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范围

当今社会娱乐业迅速发展,新型媒体方式不断涌现,传统文化与其结合能够得到最大方式的传播。影视行业发展迅速,一大批自媒体平台和自媒体账号蓬勃发展,拥有众多粉丝,影响力和号召力甚至超过了传统媒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视利用网络自媒体这一重要宣传途径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宣传,能够有效扩大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走出以往传统文化宣传中“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被动状态,在主动出击中不断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范围,增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度,发挥对人们思想认识的积极引导作用。

例如,在宣传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一是可以利用微博这一社交工具提升话题热度,二是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广泛宣传,三是可以利用多种短视频手机终端进行宣传。以上三种方式都是基于手机端进行的宣传,有利于将传统文化的宣传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而在后期,辅以大数据分析的方式还能够对众多的后台数据进行个性化分析,对人民群众喜欢以及接受程度较差的宣传方式以及内容进行准确定位,进而找到接地气同时受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对宣传工作起到针对性的反馈,可以有效改变人民群众对部分传统文化“高高在上”的认知,增加传统文化与人们生活的结合,有效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人们思想认识的积极转变作用。新媒体宣传途径在这一环节中具有更广泛的宣传效果,不断扩大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范围,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承效果。

(三)结合时展特点,批判继承传统伦理道德

篇9

高中语文教学中华五千年所沉淀积累下来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代表着我们东方大国历史的文化积淀,这些宝贵的文化财产代表着我们国家发展过程的文明传承,我们应该重视这些文化背后所代表的重要意义,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并发扬下去。作为新一代的学生,应该立足当下,努力学习语文知识,通过学习语文知识来更好地了解国家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则应该找到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更好的有效方法,让学生了解这些优秀文化的魅力与精彩之处,鼓励学生积极地学习语文知识,将传统的历史文化传承并发扬下去。

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积极向上的优秀青年,应该立足于当下的现实生活,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发扬下去,这是作为新世纪的学生应该履行的义务和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首先学生应该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这一古老的东方大国的精神文化标志,它不仅仅是国家的文化积淀,更是国家的文化宝藏,它是国家发展的根本;第二,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提高我们国家的综合形象,使其凭借独一无二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文化魅力,赢得世界人民的称赞和喜爱,使得各国友人都纷纷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最后,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让我们领略古代文人骚客慷慨激昂的文人情怀,激励我们向这些文人学习。通过学习高中语文知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二、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的方法探究

(一)通过朗诵环节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学生在学习高中语文知识时,首先就是将散文诗篇诵读出来,通过朗诵的方式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和大概了解。通过朗诵的方式,对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情怀都能有整体的了解,这足以体现朗诵的方式对于学习高中语文知识的重要价值。学生可以在朗诵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在自己的主动学习过程中便能对课文知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对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学习习惯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多朗诵一些课外文章,特别是那些蕴含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美诗篇。

篇10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由历史沿袭来的思想道德、文学艺术、风俗习惯、法律制度、古迹文物、生活方式等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复合体。它的主要价值,在于其保证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可选择性。每一代人都需要向传统文化搜求发展的蓝本与灵感,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创造和发展。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性资源,对于构建中华民族的现代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对它的保护与传承事关民族的未来、国运的兴衰。

二、电视媒体保护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

电视媒体作为当今影响力最大的大众传媒之一,集声音、画面、文字于一体,对现实环境信息的纪录具有最大量和最逼真的效果。同时,形象直观的传播特点,使电视媒体受众较少受文化程度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其传播规模与效益也居当今媒体之首。如何利用电视传播的这些优势和特点,来完成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应该是电视人不断思考的重要课题。

1.丰富节目的类型和内容

观众对反映传统文化内涵的节目需求是呈现多样化的。以传统节日文化的电视传播为例,目前的文艺晚会或新闻资讯类节目已不能满足观众对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需求,应运而生的“清明诗会”、“清明祭祖大典”、“端午龙舟大赛”、“中秋诗会”等电视节目颇具中华文化内涵和艺术色彩,同时兼顾传统节日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在海内外都吸引了大批观众。而央视文艺频道在春节期间推出著名文化学者于丹的古典诗词系列讲座——《丹韵词音》,更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美、文学美与电视媒介的形象直观性巧妙地融合,对保护和传播传统文化做了创新性的改变和尝试。从传播效果来看,这些节目将尊重观众与完成媒体责任有机结合,将传统文化的深层意蕴与电视媒体的通俗表达完美融合,很好地完成了对中华传统节日和中国古典文学的现代化解读。

2.转换表达方式,营造媒介景观

电视媒体在保护和传播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应一味追求收视率,而是要准确理解自身价值,精心策划好各类节目。充盈着民族化的思想意识和情感诉求的表达方式,才是观众习惯和乐于接受的。近些年,中华经典诵读会的逐渐兴起,就是电视媒介转变表达方式、努力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一种有益尝试。而央视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评选活动是电视媒体通过营造媒介景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升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有效途径。除此之外,“清明祭祖大典”、“端午龙舟大赛”、陕西“华山论剑”等等电视直播活动所营造出的媒介景观,将文化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视性融为一体,使观众在酣畅淋漓地品味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引起持续地注意和思考,在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无疑是积极的。

3.制定传播策略,提升传播效果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3002001

高中语文教学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如何认识高中语文中传统文化的形式,以及如何更好地通过高中语文教学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我们需要进行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有些学者把中国传统文化划分为更细的三个方面:物质文化、社群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有具体的载体,比如饮食、服饰、建筑、文物等;社群文化则主要指人们的道德观念、意识形态、行为规范以及社会规则等;精神文化则指的是传统的学术思想、文史记录、宗教体系、医学积累以及书法艺术等内容。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形式

从小学到大学设置的语文课程,是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有效载体,传承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一代人的责任。高中语文具有承上启下、系统学习的作用,它不同于小学的初级形态,也不同于大学的自学形态,是由语文教师进行系统传授的课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材的选取以及语文教师自身的修养都是比较重要的。

中国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体现可以归结为五个方面,具体如下表。

传统语言文字《语言文字应用》

古代文学必修的古代优秀诗歌、散文、文言文、辞赋;选修的《先秦诸子散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历代诗歌散文欣赏》

传统学者文章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

传统艺术书法欣赏、绘画欣赏

传统民俗文化《中国民俗文化》

具体解释为,传统语言文字包括早期的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以及草行书等传统文字与书法;古代文学则如表中所述,包括优秀的诗歌、散文、文言文、辞赋等,比如屈原的《离骚》、孔子的《论语》、诸葛亮的《出师表》,以及涉及《左传》《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水浒传》《红楼梦》等典籍的诗篇;传统学者文章则有中国传统文化演进的意味,比如鲁迅、朱自清等人的文章;传统艺术指的是书法、绘画艺术等方面;传统民俗文化比如凤阳花鼓、社戏等。

可以看出,高中语文教材中,我国传统文化以文学艺术为主体,科学技术方面所占比重较低,这主要和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形式以及普及的接受度有很大关系。

三、高中语文教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现状的思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传统文化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也占有一定比例,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有冲突的一面。

思考一:多元文化的冲击。外来文化有其可取之处,内在文化也有值得珍惜的精华。韩流、美剧、欧洲文化等多元文化的浸染,使学生一方面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中不良因素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同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予以传承发扬,内外兼修,平衡发展。

思考二:教师教学功利性的问题。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师大多随社会风气,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高考不考的不讲,高考之外的不讲,只讲高考重点区域,完全失去了对语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重之心与责任,对学生的影响较大。高考看总分的问题不改变,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就难以走上正轨,应该确立单门课程修养达到一定水平就可进入大学的通道,为偏科的学生提供进一步深造的机会,也榕嘌高水平的继承者做储备。

思考三:学生兴趣的引导问题。由于社会功利性、世俗风气以及手机、网络游戏等的影响,一些学生专注于外在的炫耀,丧失了内在涵养的培育。我们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引导学生欣赏像《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展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节目。

总之,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创造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语文让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从而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