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民营企业的范围

民营企业的范围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11 16:55:0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民营企业的范围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民营企业的范围

篇1

一、民营企业并购的效应

(一)民营企业并购的界定.

民营企业并购(MergersandAcquisitions,M&A)包括民营企业的兼并和收购两层含义,即民营爪l业之问的兼并与收购行为。它是民营企业法人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基础上,以一定的经济方式取得其他法人产权的行为,是民营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和经营的一种主要形式。

(二)民营企业并购的效应。

成功的民营企业并购以给并购方带来一系列效应,主要有:

(1)韦斯顿协同效应。民营企业并购会带来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提高,最明显的作用表现为规模经济效益的取得,常称为1+1)2的效应。

(2)市场份额效应。通过并购可以提高民营企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

(3)经验成本曲线效应。经验包括民营企业在技术、市场、专利、产品、管理和民营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特长。通过并购可以分享目标民营企业的经验,减少民营企业为积累经验所付出的学习成本,节约民营企业发展费用。

(4)财务协同效应。并购会给民营企业在财务方面带来效益,这种效益的取得是由于税法、会计处理惯例及证券交易内在规定的作用而产生的货币效益,主要有税收规避效应和股价预期效应等。

(5)获取战略机会效应。第一,通过并购可以直接获得正在经营的目标民营企业的发展研究部门;第二,通过并购可以减少一个竞争者,并直接获得其在行业中的位置;第三,并购后两个民营企业采用统~价格政策,可以使他们得到比并购前相互竞争时所得到的收益。

二、金融危机冲击为民营企业并购创造了良好机遇

(一)外部需求萎缩致使中国工业增长速度大幅下降,利润明显减少。

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固工业增速显著下滑,尤其是l1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幅仅为5.4%,跌至近l0年来的新低。2009年2月,工业增加值增速爬升至1l%,但2009年前2个月工业增加值累计增幅仅为3.8%(见图1)。同时,工业民营企业盈利状况急转直下,规模以上工业民营企业的利润增速创近10年来新低。

(二)民营企业总体经营状况不佳,民营企业信心严重受挫。

受金融危机影响,民营企业景气指数在2008年下半年以来迅速下滑,民营企业景气指数下滑至2003年3季度以来的新低。民营企业家信心指数也随之减退,创下近年来的新低(见图2)。民营企业景气指数和民营企业家信心指数的减退反映出工业经济发展活力缺乏。来自中国民营企业家调查系统的结果也显示,认为民营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民营企业经营者占32.4%,认为“一般”的占48.3%,认为“不佳”的占19.3%,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13.1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7年低近30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的最低水平。

2008年,中国民营企业利润增速与2007年相比有较大下降,相比之下,民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全年减速不多。这种情况表明,民营企业利润率下降较大,全年利润的大幅缩水主要是受4季度拖累(见图3)。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9—11月民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速大幅放缓至12.3%(1—8月29.2%),民营企业税前净利润率也从2007年同期的6.5%收缩至5.5%。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许多民营企业陷入了亏损破产境地。以中国制造业中心东莞市为例,2008年,在注册经营的40000多家民营企业中,亏损或者濒临破产的中小型民营企业达到12000家左右。这为优秀民营企业低成本并购扩张创造了良好机遇

三、民营企业并购的风险类型

(一)现金流风险。

在并购过程中,收益往往发生在远期,而支出则发生在近期。许多民营企业往往对这一点缺乏清醒认识,对自身实力认识不清,高估自己的整合能力,在资金实力、技术能力、管理能力还不足的情况下,仅凭一时热情而采取并购行为。这种超过自身财务能力进行“蛇吞象”式的并购,往往使民营企业在并购支出发生后产生资金难以为继的现象、流动性出现困难。 (二)信息不对称风险

1.财务报表信息风险。目标民营企业对财务报告从有利于自身的角度进行“粉饰包装”,所提供的不准确的财务报告数据直接造成民营企业对并购产生的收益和风险估计不足,主要表现为收益高估与风险低估,增加了并购的风险。

2.资产价格评估风险。目标民营企业通常在评估价值时高估自己的价值,以提高自己的出售价格。并购企业如果不经过详细地分析调查,就得出盲目乐观、轻率的结论,将不能很好地保护已方的利益,甚至出现亏损民营企业卖高价的不合理现象。

3.或有债务风险。所谓或有债务是指并购的目标民营企业因对外担保而形成的隐性债务。一旦民营企业并购协议签订,目标民营企业所有的经济责任就全部转移到并购者身上,债主纷纷找上门来要求不知情的并购民营企业承担担保责任,大量隐性债务浮出水面,一些看不见的黑洞逐渐暴露出来,巨额的债务官司使民营企业深陷债务纠纷泥潭,官司缠身,处于代人受过的不利局面。

(三)政策诱导性风险

民营企业并购活动是民营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为了生存和发展而主动选择的一种扩张途径。然而,民营企业并购中一部分不完全是市场经济行为。政府出于挽救亏损民营企业、妥善安置职工、维护社会安定等方面的考虑,鼓励优势民营企业并购困难民营企业。然而有些收购案例中优惠政策最终未能实现,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种:(1)一些政府官员当时为尽快促使并购完成,做出超越自身权限的承诺(如土地出让,税收优惠等)。(2)某些部门上一届领导许下的承诺由于其调仟,下一届领导不予兑现。而有些民营企业为了取得政府的支持,不从自身实力出发,明知不可为而硬着头皮并购,并购决策从一开始就潜伏着风险。由于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健全、有效的政策诫信机制,对此缺乏相应的约束治理办法,对政策诚信缺乏导致的风险往往只能由并购者承担。

(四)管理效率降低风险。

民营企业并购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自身的抗风险能力,但如果规模过大,分支机构增多,管理难度增大,管理效率降低,潜在的威胁并没有消除,大民营企业也会破产。

(五)并购失败风险。

民营企业并购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往往要经受多重考验:首先,收购民营企业股东未必赞成。因为并购会稀释股权或增加现金支出,股东可能不愿意承担风险,从而在股东大会上将收购方案予以否决;其次,目标民营企业经理阶层的抵制。由于被收购至少对目标民营企业经理阶层的既得利益构成损害,目标民营企业的经理阶层可能会作出反收购努力,诸如进行股份回购、寻求股东支持、以竭力避免被收购的命运;再次,反垄断法和兼并准则的限制。监管当局都对民营企业兼并给予格外关注。倘若并购失败,收购民营企业的股价势必大跌,而为并购所支付的一切费用也自然随之东流。

四、民营企业并购风险的防范对策

(一)并购要选用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式。

民营企业要对自身实力有充分认识,量力而行,不要超越自身财务能力而仅凭一时热情盲目并购。并购后可以利用被并购民营企业的设备、市场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结合并购民营企业在管理、经营方面的优势,深挖潜力,实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

(二)要努力化“信息不对称”为“信息对称”。

首先,民营企业要努力消除信息不透明、不公开现象,通过多渠道收集日标民营企业的信息,改善并购方所面临的信息匮乏劣势,消除信息不对称。民营企业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协助了解,利用其专业和经验优势,核查目标民营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报表数据是否准确反映了该民营企业的财务状况,特别是对资产负债、现金流量、获利能力应予以深入核查。

其次,要认真地对目标民营企业进行清产核资。一些被并购民营企业的账面资产价值并不能代表它的真实资产价值,尚有许多账外因素和隐性成分,因此必须格外谨慎,以确定合理的并购交易价格。并购民营企业可以与目标民营企业签订责任书,明确相互责任,保证信息披露达到准确、完整和真实的标准。

(三)优化决策程序。

篇2

近日温州爆发的信贷危机引起了全国上下的关注,将民营企业又一次的推向了风口浪尖。面对危机的出现,民营企业不仅仅只能依靠国家的资金和政策扶持,更应该从自身内部挖掘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积极寻找出路。提升民营企业应对风险能力首要的工作在于强化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但是民营企业受到规模和资金的限制,在内部审计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改善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措施,独立客观的发挥内部审计作用是当前摆在民营企业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内部审计的定义及作用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就内部审计的定义是这样解释的: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工作和咨询工作,它的目的是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深入,竞争环境的不断加剧,使得内部审计工作在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等方面的职能需求越来越明显,因而,强化内部审计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就其对于民营企业的推动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内部审计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民营企业的管理效率,改善民营企业的企业管理情况。加强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就是要对企业的管理活动进行审查和分析,通过对民营企业管理现状、管理效率、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有效评价,推动企业管理的发展,促进企业提高效益。

其次是内部审计能够有效的提高民营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或按照组织风险管理方针和策略的部署,以风险管理目标为标准,审核被审计部门在风险识别、评价、管理等方面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能够在风险发生之前做出最有效的方案和对策,降低损失。

二、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层对于内部审计认识不足

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能不能有效进行或者能不能取得效果,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企业业主,或者可以理念为企业的上层管理者。由于大多数的民营企业都是在家族企业中发展起来的,其管理层大部分也是家族成员,虽然这种方式在企业的初创阶段或者竞争激烈的困难时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也导致了企业管理层对于内部审计不够重视甚至是忽略。

(二)内部审计缺乏有力的外部监督

内部审计是一项非常容易受到影响的工作,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外部审计环境都能够对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产生较大的影响,其别要说的就是外部审计环境。由于民营企业对于内部审计的忽视,很多企业都不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当需要进行内部审计时就需要交予外部机构或者人员来进行。但是由于目前审计市场的恶性竞争激烈,使得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根本就不能够发挥有效的监督评价作用。而起企业在进入内部审计时容易将企业的重要信息泄露出去,这给民营企业发展带来潜在的危险。

(三)内部审计范围受到限制

目前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范围往往还停留在财务审计方面,而对于业务、管理、风险等领域的审计涉及较少。但是由于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竞争环境都在不断的变化,有效的开展管理导向审计、业务导向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能够针对企业管理和控制提出有效的建议,并且能够提前知晓风险的存在,减少风险的发生,还能够提高民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但是如果还是仅仅停留在财务审计的内部审计是远远达不到企业发展需要的,很难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

三、改进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

(一)提高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

民营企业的管理层应该正确认识内部审计的作用和意义,抛弃对于内部审计的错误认识,应该主动认识到实施内部审计,进行内部管理和控制是一个企业管理者的应尽职责。要加大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积极主动的对内部审计投入资金和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发挥内部审计在民营企业的作用,发挥内部审计在改善经营管理方面的作用,只有管理层、企业业主认识到内部审计的好处,能够为内部审计在民营企业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二)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配备相应的内部审计人员

根据国家审计署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我国的内部审计机构,由本部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并应当接受国家审计机关和上级主管报名内部审计机构的指导和监督。由此可见民营企业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是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应该进行的工作。但是由于民营企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在财力、物力等方面暂时还不具备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要求,这就要结合企业实际,暂时采用外包的形式进行内部审计,然后,长远的发展计划是设置属于自身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相应的内部审计人员。

(三)扩大内部审计工作范围,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

民营企业在进行内部审计时,要将其工作范围延展到财务收支、经济管理、内部控制、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这些要求是要结合民营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自身需呀有所侧重进行开展的。并且很多民营起到只有受到损失时才会想到事后设计,所以应该将内部审计转移到事前和事中审计方面,建设风险带来的损失,发挥内部审计在经营管理,控制风险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凤华,内部管理审计增值功能探微[J],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7(1)

[2]赵红英.对现代内部审计业绩评价模式的探讨[J], 经济研究导刊,2006(4)

[3]薛芳.构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思考.会计之友.2005(5)

篇3

一、我国民营企业的特点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历程较短,却发展迅速,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民营企业具有如下特点:

1、 企业所有权归一个或少数投资者所有

企业的所有权归一个或少数投资者所有,其企业股份不断分散化、社会化。因此,民营企业从总体上看,虽然有其市场化程度高、经营灵活、社会负担轻等优势,但中国民营企业在发展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2、 以家族企业制度作为企业运作的主体

当前我国民营家族式企业大多数推行的是一种单方面的治理结构,这种结构的特点是民营家族式企业的老总既是企业财产的拥有者同时又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他们拥有剩余索取权、经营管理权等企业的这些重要权利,而他们的家族成员往往也被安排到企业各个重要岗位任职。

3、 完全以市场为导向

民营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实现资本增值,追求资本收益是最大化,有将其利益再投资以实现进一步资产增值的内在投资欲望。在这一目标的驱动下,民营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其经营活动完全以市场为导向,将资本向市场需要的产品上转移,将资本投向边际生产率高的产业。

4、灵活性和竞争性

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的非主流经济,因此无法得到像国企那样的优惠政策的扶持,而它们需要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就需要具备强劲的竞争性。与之相适应的,民营企业在投资,生产,分配等各方面就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没有严格的控制标准,体质与制度可以灵活调节以适应市场需求。

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问题分析

1、民营企业主认识方面存在误区

由于民营企业业主在物、财、人力等方面拥有绝对的控制支配权利,自认为内部审计可有可无。大多数民营企业老总受家族式管理模式和经验管理思想的影响比较深刻,家族式企业的各个机构分支之间都有着或多或少的亲情关系,财产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经济责任关系模糊不清,上下级之间互相包庇等等严重制约了内部审计的发展。

2、内部审计理论指导方面存在不足

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迅速,而相关的研究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方面的理论的发展却相对较慢,造成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开展缺乏对应的相关理论指导,民营企业只能简单地套用国有企业或国外企业的审计机构设置模式。审计方式非常的传统、僵化,审计手段严重滞后于会计工作的发展,导致审计理念、目标和范围和国际内部审计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3、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方面的问题

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没有政府相应的指导和相关的法律进行规范,是企业完全基于本身的效益而采取的一种主动的效仿行为。所以,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限制于投资人即企业主。从而,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威性和独立性通常会大打折扣,审计人员发挥作用的空间和工作的自由度都可能会受到相当大的制约。

4、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内部审计工作关系到企业的各个方面,有些是企业的重要机密,所以有些民营企业不敢让家人以外的人负责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这使得民营企业在聘用人才人上受到相当大限制。同时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决定着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质量,而在目前民营企业的大多数内审人员对企业的内部审计不甚熟悉,内部审计工作成为了会计资料的简单复核和检查,没有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当中的重要价值。

5、内部审计手段落后,范围狭窄

由于目前尚未制定出民营企业的审计规范和操作准则,只能参照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的一些做法,操作上缺乏程序性和规范性,审计手段落后,好多企业还停留在传统手工查账的基础之上,审计效率低下。随着企业经济规模,投资范围的扩大,企业的审计仅采用在财务审计的方法,远远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三、 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深化企业主认识,加强内部审计建设

要不断深化民营企业主的认识,引导企业加强内部审计建设。大多数民营企业内审机构都是由公司总裁或总经理直接进行领导,这破坏了企业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性。民营企业要发展壮大,就得朝着多元化的资本结构、多样化的经营方式、多极化的管理方式等方向发展。而内部审计就是通过独立的监督检查分析职能来服务于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活动,民营企业主应该深刻认识到内部审计在民营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加强理论研究,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建设

发展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要重点改变当前理论研究严重落后的局面。民营企业应该积极和科研单位合作,创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理论研究的空间,使理论研究成果能应用于企业内部审计实践。目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审计依据匮乏”的现象,对此应着重加强法律宣传,在实践体系结构和审计理论框架上给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一定的空间,把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囊括到国家审计业务指导范围之中。

3.合理设计内部审计机构和管理模式

民营企业采用何种审计模式的重点在于保持审计机构的客观性和相对独立性。其关键在于应该符合企业的形式、管理体系、经营规模等。对于规模不大的企业应该选择内部审计外部化,将业务交给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企业需设立内部审计主管来监督审计工作的执行。对于大规模的民营企业可以采用双重内部审计机构模式,通过审计委员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在其下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直接对经理层负责。这两种审计模式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地开展内部审计。

4.引入合格内审人员,提高人员素质

内部审计人员的构成应该多元化。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精通会计、审计、税务、外贸、金融等方面的知识,还应非常熟悉经营管理、工程技术、工艺流程、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民营企业应该从多个渠道、多个专业中挑选审计人员,并且加大一些专业人员比如工程技术、管理、法律专业的人员比重。

5.合理确定审计范围,改进审计方式

在客观上内部审计的内容也应该从以前的“查错纠弊”转向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也应把以前重点进行内部检查和监督转向内部控制的评价和分析方面。在传统的财务审计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审计的职能,积极开展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管理审计以帮助企业减少和规避风险,最大限度的发挥内部审计的内在价值。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方面,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首先定位好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模式,配备合格的审计人员,其次内部审计的职能也应该由单一向多方面发展,内部审计的范围也由财务收支审计向经济效益审计发展,内部审计人员也应由查账型向复合型发展。只有不断与时俱进,才能使内部审计更好的适应民营企业发展和完善的需要。(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田大琼:《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问题研究》载于《当代经济》2011年18期

[2]杜巨玲:《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其对策分析》载于《会计之友》2011年第7期

篇4

1.生产规模小

我国民营企业由于资本存量水平低,资信程度不高,筹措资金也相对困难,因此生产规模扩张缓慢,技术创新能力弱,在花色品种、质量、标准文化程度和技术含量等方面都难以与大型企业相比,生产规模相对较小。然而近几年来,技术方面的变化令人瞩目,一些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办出了特色,技术含量大大提高。

2.民营企业数量大,分布范围广

从统计资料可以看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在数量上都占绝对优势。如日本、美国在制造业方面中小企业分别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和98%,发展中国家也差不多如此。中小企业经营范围广泛,几乎涉及社会经济和生活的各方面,在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农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等竞争性领域无所不在。

3.经营方式灵活多样

中小企业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其经营范围宽和经营项目丰富,经营体制灵活。当经济波动时,可以很快的适应时代的潮流进行调整,与社会的发展步伐相一制,这一点是大企业无法实现的。

二、我国民营企业国际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1.营销观念落后

由于民营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有一种“小富即安”的思想,营销观念相对落后,缺乏创新营销意识,这种落后的营销观念在国际营销市场上是行不通的。民营企业缺少市场竞争需要的新观念、新思路,缺乏足够自我挑战和居安思危的意识,营销观念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对外发展。

2.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当前,许多民营企业管理机制都不是很健全,由于很多民营企业都是家族企业,都是采用家族式管理机制,这种管理模式在生产管理、财务收支、人事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随意性大,没有统一的发展规划,执行中也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业务人员职责过于职能化,而非流程化,团队精神较为淡薄。这种管理机制无法满足国际营销对企业管理的需要,没有办法保证国际营销的顺利进行。

3.对国际营销市场不熟悉

很多民营企业对国际营销市场不了解,盲目的进行投资发展,没有科学的市场分析与调查,使许多企业受到了经济损失。民营企业要想面向国际化发展,进军国际市场,就必熟悉国际市场营销现状,在投资前进行科学的调查分析,将民营企业保投资的风险降到最低。

三、民营企业发展对外营销策略

1.加强品牌营销

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大多对科技投入不重视,民营企业中技术密集型企业相对较少,产品科技含量低,没有自己的独特品牌。民营企业要想真正在国际市场中站稳脚跟,就必须要加大对研发科技产品的投入,创立自己的品牌,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加强对国际市场的了解

我国大多数民企,都是本土经营,与国外企业交往有限,对全球市场也缺乏了解,尤其是跨国的战术方面更是不太了解。而随着我国加入WTO,民企将会有更多机会和国外企业在同一市场层面上直接交锋,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就必须要对国际市场有一定的了解,对国市场进行充分的研究,迎合国际市场的需要进行投资贸易销售,这样才能更好的面对国际市场的挑战,掌握科学的国际营销战略。

3.加强营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人才是决定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国民营企业由于规模小,很难引海内外人才,这就造成了民营企业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与营销人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定期对企业员工进行职后培训,学习先进的管理与营销方法。加强对人才的引进,提供优厚的待遇吸引海内外人才,为民营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人员的支持。

篇5

二、优化中小民营企业理财环境的措施

基于上述,为进一步优化中小民营企业理财环境,谨提出如下措施。第一,发挥政府的导向功能,创建有利于中小企业理财的社会环境。我国在进行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之后,中小民营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且越来越表现出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在繁荣地方经济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政府应加强并充分发挥对中小民营企业的监督、指导、服务的职能,制定相应的政策,并在结合市场需求以及中小民营企业实际情况的条件下,鼓励、支持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政府也应该转变其观念,从长远出发,加强对中小民营企业的引导力,增加政府对中小民营企业政策支持的科学性及在资金支持上的透明性和公正性。政府应采取“大小并举,强弱并扶”的政策,提高政策扶持的科学性、公平性、透明性,做好政策宣传工作,积极搭建金融服务平台、信息沟通平台等,消除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鼓励中小民营企业使用新技术,加快中小民营企业进行技术革新的速度。同时政府也要加强对中小民营企业政策支持的侧重,完善政府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政策支持体系,为中小民营企业平等的参与市场经济竞争提供更有利的条件。另外,政府也可以在加强中小民营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方面做出努力,使中小民营企业走出融资困难的困境,从而真正有利于中小民营企业开展财务管理活动。第二,健全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体的法律体系,优化发展环境。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法律的规范作用会越来越明显,会用法律的形式把经济关系与经济活动固定下来。因此,法律的规范作用对中小民营企业越来越重要,只有在公平的法律环境下,中小民营企业才能合理有序地开展财务管理活动,更加规范的参加市场竞争。可以说,中小民营企业的法律环境对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政府应该建立健全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法律法规,并针对中小民营企业的经营活动及其财务管理活动的特点来完善法律环境。政府要尽快完善关于中小民营企业金融支持问题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定《中小企业促进法》相关细则,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具体的法律、法规,如《中小企业融资法》、《中小金融机构法》等,以便规范中小企业融资主体的责任范围、融资办法和保障措施。修改完善《担保法》,扩大担保范围,通过引入新的担保方式,增强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制定相关的再担保制度,降低中小企业金融风险,改善中小企业理财环境,从而激励信用担保机构更加主动地发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修改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发展、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会计、统计、财政及税收等制度,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公平的平台。政府可以通过完善相应的有关中小民营企业所有制改革方面的法律法规,来促进中小民营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革,更加规范地参与市场经济竞争,从而更加合理的开展财务管理活动。因此,只有建立健全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基本法律体系,通过法律来规范和保护中小民营企业的理财活动,才能加强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服务,从根本上促进中小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开展,从而为中小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顺利开展财务管理活动提供法律支持,使中小民营企业在一个相对公平的法律环境下进行财务管理活动。第三,改善中小民营企业开展财务管理活动的金融环境。中小民营企业要开展财务管理活动,金融环境是最直接的外部环境,而金融环境对中小民营企业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影响到中小民营企业的筹资问题,而资金不足又恰恰是中小民营企业在开展财务管理活动时遇到的棘手问题。因此,要改善中小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金融环境,就要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可靠的筹资渠道。政府也可以为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提供担保,使银行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贷款的偿还更有保证。政府也可以鼓励金融机构强化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服务,使中小民营企业有更多的渠道来筹集其发展所需的资金,更好的开展财务管理活动。第四,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商业服务体系。由于自身发展限制,中小企业在融资需求、征信管理、财务分析等方面存在信息滞后或不畅的现象,政府应将一部分管理工作社会化,通过建立专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产品选择、管理咨询、财务分析、融资需求、人员流动等提供全方位的商业化服务。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致可包括以下几类服务机构:技术咨询和推广机构、创业服务机构、管理咨询和培训机构、信息服务机构、信用服务机构等。而这种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应采取政府兴办为主,全社会力量参与,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功能的方法联合共建,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服务体系。第五,中小民营企业应重视专业人才的引进,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目前,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任用多“唯亲是用”,并没有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队伍,这就导致中小民营企业的理财活动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财务管理理念、方法等方面比较落后。因此,中小民营企业要改善内部理财环境,就必须要摒弃“唯亲是用”的观念,树立现代财务管理理念,更多地引进和培养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并实施有效的激励制度来留住人才,从而增加中小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预测和决策能力,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使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能够更加规范展开。中小民营企业要重视完善其内部控制制度。例如:中小民营企业在开展财务管理活动时要确保权责明确,使各部门、各人员能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促进、相互监督,有序地开展财务管理活动,提高财务管理活动的效率。中小民营企业也要加大各项制度的执行力度,建立科学严谨的财务控制体系,确保各项制度的切实落实。第六,建立有利于中小民营企业开展财务管理活动的区域产业集群环境。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是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的相互融合,超越了一般产业范围,构成这一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一旦形成区域产业集群,企业就可以利用产业集群的优势来进行融资、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产业集群创新优势的发挥要通过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和集群内企业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来实现。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对企业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缩短研发时间,降低成本,分散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自然要求以加强技术合作、建立战略联盟、加快信息传递速度等方式降低创新的成本和风险。因此,中小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加大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起纵向一体化的供应商、采购商、制造商、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形成区域产业品牌,并且可以利用区域产业集群的优势,来扩大中小民营企业资金的来源,提高中小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水平,从而使中小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更好地为中小民营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支持。

篇6

一、当前我国民营企业税收政策现状分析

(一)对民营企业与税收政策的界定

对于民营企业的准确定义,目前学界并没有统一的说法。一般意义上,民营企业是从企业性质的性质来划分企业类型,即相对于国有性质而言的。因此,民营企业可以指除“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外的所有企业。为保持前后一致,本文将民营企业的界定为私营企业与个体经营企业,相关数据选取也以此作为标准。税收政策是政府财政政策的一种,指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运用税收手段调控宏观经济的方式。税收政策也是税收制度的一种,也体现在税制要素的不同规定,但具有临时性、灵活性等特点。在规范的税收制度下,国家为了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往往在一般的税制规定内,做出一定的调整,如缩小课税范围,降低税率,延迟税款征收等,以降低民营企业的税收负担。

(二)民营企业税收政策的现状

本文从一般性税收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两个方面分析陈述民营企业所得税税收政策的现状。从一般性税收政策来看,个人独资企业与合伙企业以外的民营企业按照25%的税率,对来源于中国境内外所有扣除一定的费用后纳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按照个人所得税的生产、经营所得纳税,税率是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从税收优惠政策来看,一是对小微企业实施税收优惠――对于符合规定的小微企业,企业所得税税率按20%征收。而且,自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万元的小微企业,按其所得的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优惠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二是,促进民营企业融资的税收政策。民营中小企业对于投资的吸引力不够,我国政府为了缓解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出台政策鼓励投资企业对于特定民营企业的投资。

二、国外扶持民营企业的税收政策

西方国家促进民用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有很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美国和德国的税收政策:

(一)美国扶持民营企业的相关政策

美国陆续颁布实施了《小企业投资法》、《纳税人免税法》、《经济复兴税法》等。首先,允许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选择按个税纳税方式缴纳所得税,避免重复征税;其次,在企业投资方面,允许企业使用加速折扣,加速民营企业资本周转速度;最后,利用税收政策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

(二)德国扶持民营企业的相关政策

德国扶持民营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很全面,深入到了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首先,为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德国给以其所得税低税率的优惠政策;其次,在鼓励企业投资上,德国政府对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投资于机器设备的部分给予附加折旧的优惠;最后,德国政府对特定地区的企业给予5年内免除特定税费的税收政策扶持。

(三)国外民营企业税收政策的启示

一是,政策目标明确。国外政府都对民营企业在本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有着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制定的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相关税收政策目标明确,特定的税收政策对应民营企业发展中的特定问题。为了切实保障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将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通过立法确定下来,将民营企业的扶持政策法制化。

二是, 分类实行税收优惠。各国对民营企业的税收政策并非完全相同,对于不同类型的民营企业有不同的税收优惠。各国政府税收优惠政策对于技术创新企业都给予了区别一般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此外,对于落后地区的民营企业,政府也设立了特定税收政策给予税收优惠,如德国政府对在落后地区新建立的企业,给予5年内免征营业税的税收扶持。

三是,多种方式并存。各国采取了多种税收优惠方式一同来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例如:美国的税收优惠政策中,既有对小规模企业的税率优惠,又有鼓励投资的加速折扣优惠,还有对投资收益的减免税。

三、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的改进思路

篇7

二、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控制建议

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所有经济活动中,不同风险类型给企业造成的损失程度不同。从筹资方面来讲,若企业因集资,导致债务数额过大,从而超出自身偿还能力范围,带来严重的预期罚息,企业运营无疑会受到影响,甚至会使企业面临破产。从投资方面来讲,投资是一把双刃剑,能够带来收益,但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投资风险是最大的财务风险,若投资回报小于负债利率或因投资周期过长,使企业发生资金周转不灵,造成企业亏本经营,盈余不足,无力承受债务,同样要面临破产的局面。并且近些年,民营企业投资规模和扩张规模越来越大,财务数据信息量越来越多,且内容越来越繁杂,所以财务风险也随之提高,一旦财务管理不当,极易发生财务风险。然而,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大多不重视财务风险控制,财务风险管理有效性较差,管理方式十分粗放,且缺乏相关制度和规章,台账不健全问题十分突出,这十分不利于我国民营企业持续发展。民营企业寿命短和财务风险高有着直接关系。通过前文分析,不难看出企业财务风险的危害性,民营企业想要在市场中站稳脚步,必须要提高对财务风险的重视,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控制。首先,应尽快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制度能够为财务风险管理控制提供依据,指明方向。另外,应构建动态财务管理模式,通过实时的财务管理控制风险,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降低风险。动态财务管理不仅能够保障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有效性,更实现了高效、精准,低误差的财务管理。另一方面,应加强财务监督,建设财务监督部门,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及制度执行情况,企业投资、融资活动进行监督,对每一个项目严格把关,保障财务风险控制真实性和有效性。此外,还应构建风险应急措施,以提高企业财务风险应对和抵抗能力,避免财务风险发生时手足无措,无法应对。只有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风险应对能力,才能使企业处于良性财务环境中,才能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篇8

一、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理论概述

(一)民营企业概念

民营企业主要是指以民间私人形式投资、经营且私人享受投资收益和承担经营风险的实体经济组织。根据民营企业概念界定,表明除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外商投资企业外,其他企业形式均满足民营企业范畴。

(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概述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是指在企业内部,按照独立、客观、公正原则,采取一定的审计程序和方法,旨在对民营企业经营过程进行监督并提出管理建议和控制措施的活动。准确严谨的内部审计工作能够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有效评估企业经营管理风险,达到实际企业经营管理目标。

(三)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职能

同一般审计职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职能主要包括监督职能和服务职能。一方面,民营企业通过实施内部审计,及时发现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违法、违纪行为,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表现在对经济活动的评价,通过审计对民营企业经营过程进行分析、评价,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改善措施。

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具体问题

(一)内部审计重视程度及意识不足

民营企业最初大多从个体发展壮大,企业经营管理者也就是所有者,对企业经营收入、利润会时刻高度关注,但对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搭建,尤其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普遍重视不够,认为内部审计对企业经营管理无关紧要。同时,部分民营企业虽然成立了内部审计部门且开展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但内部审计部门配置的人员主要是所有者的亲属,并不具备审计资格和能力,对企业经营管理未发挥审计的重要作用。审计意识的不足和重视程度偏低,使得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受到严重阻碍,极大的影响了民营企业长期经营发展。

(二)机构设置模糊且制度不健全

当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主要是参照国有企业,或者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至于是否适合本企业的发展没有做有效分析。定位不明晰、设置不规范的内部审计机构不但不能成为企业发展的有效工具,反而给企业经营管理造成困惑。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制定,主要借鉴1994年国家颁布的《审计法》和2003年对外公布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实用性、针对性不足,未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审计监督作用。

(三)缺乏独立性导致监管力度不足

民营企业未建立有效的三权分立(所有权、经营管理权、监督权),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审计人员的配置一般都在经营管理者的领导下开展,因此内部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内部审计职能大大弱化,很难发挥出其应有的客观、公正、公平的审计目的。有效的内部审计工作,不仅需要内审机构人员的勤奋、认真工作,更需要企业内部各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彼此配合,由于民营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视度不够,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监督管理力度不足,内审的监督和服务职能很难充分发挥。(四)内部审计范围狭窄且业务不规范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内容仍停留在财务审计层面,重点检查和监督财经法规和本企业制度的执行,以纠错防弊为目的。审计对象主要是凭证、账簿、报表等,很少涉及企业的经营管理、内控流程、财务预算、经营效益分析等领域,缺少全局宏观思维。再加上缺少统一规范的内部审计业务准则和工作流程,导致内审工作质量不高,对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帮助不大。目前,国外企业内部审计已经不再停留针对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监督,其内部审计范围更加广泛化、具体化,且更有利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业务应基于事后审计,更多的向事前的指导、事中的监督改善、事后的评价提高领域延伸。

三、南翔集团内部审计工作案例分析

(一)南翔集团简介安徽南翔集团是以商业地产开发、建筑规划设计、市场经营管理、物流、仓储、广告、信息服务等为基础产业的跨地区、跨行业的综合性大型民营企业集团。集团成立30年来,一直秉承“徽商精神”,以“诚信守法,聚德经营”为经营理念。

(二)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1、内部审计工作定位

南翔集团自2011年11月开始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创立,实现三权分立,即所有权、经营管理权、监督权完全独立,股东行使对企业的所有权,董事会根据股东会授权行使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权,监事会接受股东委托行使对董事会经营管理活动的监督权。内部审计是监事会主要工作内容。

2、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

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监事会,内部审计人员的招聘、薪资、福利待遇、工作地点、工作职责、工作业绩考评等由监事会统一安排,确保内部审计人、财、物完全独立于董事会,这样,内部审计机构才能真正接受股东委托,行使对董事会经营管理活动全方位的监督指导。

3、内部审计工作范围

经过多年的不断创新,南翔集团的内部审计工作已经深入到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事后审计仅仅是很少的工作内容,更多的是将内部审计工作延伸到企业经营决策前、决策方案执行中,具体包括各子公司年度财务报告内审、子公司总经理经营目标考核审计及离任审计、专项经营政策执行审计、业务条线制度流程执行效果审计、全面预算制定审计及盈利预测方案审计等。

4、内部审计结果的运用

内部审计工作最终目的是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为企业快速发展保驾护航。内审发现的问题除了依据制度对责任人予以必要的处罚外,更多的是在全集团范围内相互学习,对照自查,同时根据发现的问题完善相关的制度、流程、规则,只有科学有效的制度、流程、规则才是企业永续发展的基石。

四、加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相关对策

(一)提高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认识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竞争变得愈发激烈,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实力,对企业长远经营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内审工作的开展直接影响到民营企业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企业应当根据市场和发展需求营造良好的内审环境,充分发挥内审的重要作用,把内审与民营企业稳健发展结合在一起,提升内审工作重要性。因此,民营企业从最高层开始,转换管理思维,重新审视内审工作在企业中的地位,增强内审的重要性认识。

(二)完善内部审计机构模式及独立性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到今天,不论是规模还是经济总量在国民经济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民营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然选择。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三权分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三者之间相互制衡,共同构建企业稳健发展的基石。内部审计机构应在监事会的领导下,接受股权会委托,独立、客观、公正的对董事会经营管理行为实施有效监督和服务。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具有完整的独立性,并在企业中具有较高的地位,这样不但能够有效提高内审工作地位,同时也能让内审发挥出其应有作用。

(三)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民营企业经营环境和管理模式,随着外部竞争的变化不断创新,内部审计工作要想有效开展,必然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流程。内部审计制度流程制定应当结合企业自身实际经营,并贯穿于企业整体经营管理全过程。了解并掌握企业具体生产经营流程,利用内部审计对各环节展开分析,将企业资源进行合理化分配,确保企业资金实现利用率最大化,其次,内部审计制度流程应当以民营企业经营成果为根本,重视企业内部经营管理,通过建立内部控制流程,确保企业其他各项业务制度、工作流程顺利开展,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然而民营企业的各项制度还不规范、不健全,对内部审计更是认识不足,只有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建立起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不断规范民营企业的经营行为,保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密国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导报,2013(6)

篇9

论文摘要:在分析我国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全面、健康发展的对策:一是开展心理引导,激发建档热情。二是勇于开拓创新,实现多元服务。三是坚持依法治档,注重监管方式。四是拓展管理范围,推行多元模式。

1正确认识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现状

从笔者所在的福建省晋江市了解的情况和河南开封市非公有制企业档案工作情况调查结果来分析,我国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现状大致可归结为两点。

1.1我国民企档案工作处于自发的状态,部分企业已有相当的发展水平。据笔者对福建省晋江市的恒安纸业集团、亲亲食品集团、七匹狼集团、凤竹集团、福马食品集团等10余家民营企业的调查中发现,这些企业均已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档案工作,特别是凤竹、七匹狼和恒安三家集团公司的档案工作虽然管理模式各不相同,但其工作都已达到相当的水平,恒安集团公司因已在香港上市,注重汲取和采用国外的管理模式,凤竹集团公司在国内上市,许多档案业务在借鉴国企的管理模式上有所创新发展,其档案管理已通过国家二级标准的验收。七匹狼集团则采用与国企截然不同的分散式管理模式。而据河南开封市的调查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82家企业中,已开展档案工作的68家,占被调查企业的83%;尚未开展档案工作的10家,仅占被调查企业的12%;未说明是否开展档案工作的4家,占被调查企业的5%。库房、档案专用设备的设置情况也较好,在调查的企业中,明确有档案库房的占90%,未说明库房情况的只占10%。这些企业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分别为加工业、制造业、流通业、服务业、房地产业及其他行业。这说明当前民营企业对于开展档案工作已有相当的自觉性和发展水平。

1.2民营企业的整体档案管理呈橄榄形状,水平不均衡。一般而言,规模大的企业好于规模小的企业,明星企业好于一般企业,创立时间长的企业好于创立时间短的企业,效益好的企业好于效益差的企业。从开封市调查中可以发现,随着企业资产的增加,企业规模的扩展,已开展档案工作企业的比例数量也随之上升,显示企业规模与企业资产情况对档案工作有非常直接与重要的影响,同时,调查结果也表明未开展档案工作的企业比例很少,仅占12%,加上未说明开展档案工作的企业也仅有20%,而档案管理已达到较高水平的示范企业也是少数,所以,从总体上看,民营企业整体的档案管理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状,水平不均衡。我们业界一些学者将当前民营企业的档案管理状况,分为四个类型。一是“重视型”。档案工作被企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有专门的宽敞的库房和档案人员办公室,档案阅览室;有专职档案人员,管理设施设备齐全;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整套档案管理制度,各类文件资料收集齐全、归档及时,保管科学、利用见效。其中,少数企业的档案管理甚至通过了国家级标准的验收。二是“上进型”。企业主有一定的档案意识,配备了档案兼职人员,设置了档案室,也开展了一定的档案工作,但档案人员素质不高,兼职过多,档案工作未能有效地全面开展起来,档案的效益也未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三是“随意型”。企业主的档案意识还不够强,对档案工作的关注还不到位,急需用时强调要管一管,平时对档案持可有可无的态度,无专门的档案室和档案人员,档案工作只是办公室、行政部或相关部门的一个末位的工作。工作随意性较大。四是“不管型”。企业主没有档案意识,企业一些重要证件、核心文件零散地放在企业主或部门负责人手里,档案管理处于“三不管”和“五无”的状态,即“档案部门不管、工商部门不管、企业主自己不管;无机构、无人员、无库房、无设备、无经费”这种类型在小型企业中比较多见。

从我国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出现的这两种状况中可以看出,以往很多业内人士认为我国民企档案工作总体上处于一种无序的,混乱的状态的看法是片面的,是认识上的一处误区。福建省晋江市和河南省开封市这一南一北的情况颇具代表性。从调查分析中,我们可窥见我国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的民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国际市场的博奕中,已逐步成熟起来,企业主的档案意识被不断唤醒,特别是一些规模企业,明星企业的老总们,对档案已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福建凤竹集团公司年产值5亿多元,利税9400多万元,是全国同行业的明星企业,该公司陈澄清董事长认为档案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文化的竞争,而档案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基础,企业文化提升取决于企业档案作用的充分发挥。所以,他除亲自带队到晋江、泉州市档案局争取业务上的支持外,并经常过问和解决档案工作中存在的人、财、物问题,公司早在1991年档案管理就通过省级先进标准的验收,2001年通过了企业档案目标管理“国家二级”评审。目前,有2名专职档案人员,并形成一个严密有序的档案管理网络,有1个综合档案室和4个档案分室,档案在公司上市和经营管理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凤竹公司并非只是我国民营档案管理的一叶“诺亚方舟”。很多规模~,Ak的企业主已经具有相当的档案意识,在实践中认识到档案是企业极为重要的核心资源,并已经开展档案管理工作,但没能得到及时的指导。其水平有很大的局限性。忽视档案工作的大多数为小型企业的企业主,对企业开展档案工作的心态复杂,认为档案室工作增加小企业的负担,怕在外部人员的指导下泄露商业秘密,影响生产经营的正常开展。在认识上把建档工作与企业利益对立起来,这其中与档案部门的宣传与服务的缺失不无关系。所以,客观地、全面地认识当前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现状、将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推进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全面、健康发展。

2推进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全面发展的对策

2.1开展心理引导,激发建档热情。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企业主的档案意识是决定民营企业档案工作能否开展的关键所在。所以,要树立企业的档案观,必须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一是管理意识引导。大量事实说明,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是没有很好的管理。民营经济要想在“二次创业”中得到发展,就必须尽快实现从无管理的经营向现代化管理的经营方式的转变。对此,企业主应该有清醒的认识,新形势下民营经济只有加强管理,企业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立足。民营企业的档案意识也只有植根于宏观管理观念的土壤,才可能生长发育。因为档案管理本身是企业管理的重要一环,而档案又为企业的各项管理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忽视档案工作,民营经济的管理便成了无本之木,所以,企业主还有什么理由可以忽视企业的档案工作呢?二是逆向思维引导。我们很多时候无法正确估计出档案到底为企业产生了多大的直接效益,但却能从反面告诉企业主,滞后的档案工作必定是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短板”。所谓“短板”是指决定整体效益的关键制约因素,没有完善的档案管理,民营经济的发展就会留下致命的管理漏洞,滞后的档案工作就会成为制约企业整体效益的关键性制约因素。民营企业在决策上的特点使它在投入和自身建设中具有排他心理,因而档案部门不能一味地急于去作正面的宣传灌输,有时可以从侧面、甚至反面逆向思维的角度来激发民营企业的建档热情。

篇10

中图分类号:F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4-0095-03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并茁壮地成长,民营经济的重要性也愈发被凸显出来,人们也开始逐步意识到,民营企业开展内部审计是非常有必要的。由于中国民营企业起步较晚,以至于其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非常短暂,民营企业实行内部审计是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做出的一种具有随意性的主动抉择。中国民营企业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而渲染上具有“三缘关系”色彩的高度集中产权结构和经营管理方式等不同于国有企业的特征,从而导致其在开展内部审计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诸如审计目标定位不准确、机构设置混乱、人员配置不足、审计理念和技术手段落后等等。同时,民营企业缺少审计协会的指引和协助,行业间尚未搭建内部审计的交流和沟通平台,这些不利的外部环境也造成了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相对缓慢,落后于西方经济发达的国家。所以说目前中国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在各个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需要在未来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一、中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审计目标定位不够准确

中国民营企业随着其规模的日益壮大而愈来愈注重自身的规范发展,但是内部审计在规范其自身发展和增加其价值中起到的关键性作用并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和认可。民营企业开展内部审计是其做出的一种满足其本身生产、运营和治理需求出于自愿的内在性选择,目前中国并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硬性的规定,也没有相应的理论及制度对其进行规范、支持和引导,因此,民营企业对待内部审计的态度各不相同。一部分民营企业主的态度是觉得企业的资产包括负债甚至是商誉等所有东西都是自己的,他们觉得这些都是自己在管理,根本没有必要开展内部审计来自己审计自己。另一部分的态度则是为了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成本而直接选择不开展内部审计。另外,尽管有一些民营企业虽然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是对其认识存在偏差,导致目标定位不准确,进而影响了其功能的发挥效果。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民营企业不仅设置了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而且建设了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的现代企业制度,然而对内部审计的目标不明确,还是定位在监督和检查这两项职能上,导致内部审计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提升组织经营管理效率和效益、增加组织价值的功能。综上所述,当前民营企业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和目标定位还处在一个模糊的非理性时期。

(二)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混乱、独立性差

中国民营企业对内部审计目标的定位不够准确,还处在一个模糊的非理性时期,可知民营企业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依旧不足,部分民营企业对待内部审计的态度是非常随意的,他们想不想以及想怎样设立内部审计机构都是其主观行为,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因此,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出现不仅在时间上晚于国有企业而且在机构设置上缺少规范性和独立性,比较混乱。现在,很多民营企业为了简化部门或者是节约成本,并没有在企业内部专门设置审计机构及审计专职岗,而是采用部门合并制度来确定组织结构,将内审部门融入到其他财务相关部门,内审人员也是由财务部门或者其他部门临时抽调或者兼任。还有些虽然独立设置内审部门,而且将其直接归属于决策层或者监督层领导并向他们直接汇报工作,但是其并没有根据企业自有特点因地制宜的设置内审机构从而导致独立性流于形式。总而言之,内部审计机构的混乱设置非常容易造成内审人员职责不明确、工作效率和效果不佳等弊端,进而难以实现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总体安排及全面规划。

(三)内部审计业务缺乏规范性

篇11

当前国家法律法规对民营企业建立内部审计没有特别的要求和规定,建立、完善内部审计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必然要求,是实现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

首先,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客观需要。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企业内部形成股东会、董事会、总经理、监事会四个方面的企业治理结构,从各自的权利、责任出发,要求企业内部形成一种监督机制,内部审计就成为实施这一监督机制的工具。同时,企业管理者受托管理资产,总经理对董事会承担经营责任,董事会需要借助内部审计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对企业经理层的经营业绩、经济责任进行监督和评价。

其次,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内部审计是随着企业管理层次的增多和管理人员控制范围的扩大,基于内部经济监督和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随着民营企业集团化发展,母公司作为财产的所有者需要了解各所属控股公司是否切实履行了受托经济责任,就必须拥有直接隶属于自己,并对各所属控股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的监控的内部审计机构,因此,集团公司审计监督不可或缺。

再次,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是企业资源最佳配置的客观需要。通过开展财务审计、重大经济决策审计、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审计、效益审计等,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控制等职能,从而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企业资源的最佳配置,增强企业自我发展和创新能力,帮助企业目标的实现。

二、当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我国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可以说刚刚起步。内部审计存在很多问题,如:

1、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客观性。审计的独立性分为审计部门设置的独立性和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设立缺乏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以及法律法规的管理和约束,机构设置不规范,内部审计机构形式多种多样,方法各不相同,很多企业审计部设在管理层之下,在高层管理人员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严重损害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2、内部审计人员缺乏必备的知识、技能和胜任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民营企业审计机构的负责人常由创始人或他们的亲信担任。他们多数不懂审计,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同时,很多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是从财务部门或其他部门抽派的,有的审计人员往往还兼任其他职位,影响了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

3、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低,审计工作结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很多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主要以开展财务审计为主,很少涉及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不能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作出分析、评价和管理建议,定位较低,这样的审计结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

三、解决问题的途径

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已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需要寻找具体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促进民营企业进一步的发展。

1、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明确职责权限。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审计职能的发挥。民营企业首先需要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将其纳入企业的内部监督体系。同时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使企业的内部审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对于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可以将内部审计工作外包给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企业设立内部审计负责人,以监督审计业务的执行。

2、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民营企业要顺利完成各项内部审计工作,达到预定的审计目标,必须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第一是要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上岗资格的获取条件;第二是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3、扩大内部审计范围,使其从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扩展到管理效益审计、风险审计等方面,注重风险领域控制,从重事后检查转变为事前事中的预防,从部门审计转变为业务过程审计,从局部审计转变为全局审计,从战略高度重视企业经营的安全,加强风险管理审计,为实现企业目标服务,为企业增加价值服务。

四、本公司内部审计实践

富春江集团成立于1985年,目前拥有20余家子公司,旗下富春环保于2010年成功上市,成为富阳市首家上市公司。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公司的管理也随之不断完善、创新。集团领导深深意识到内部审计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性,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审计范围等方面进行改革。2011年7月将审计部从原来的财务审计部中独立出来,由董事会直接领导,并聘请多名拥有丰富审计经验并具有优良职业道德的资深审计师从事内部审计工作。审计范围从之前的财务审计、经营责任审计拓展到内控审计、风险管理审计等领域。内部审计在规范和提高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避免投资风险等方面做出了成绩,审计效益逐步体现。

参考文献

[1]《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西苑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

[2]《内部审计在治理、风险和控制中的作用》,西苑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

[3]李玉环.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大举措.会计之友.2008年8月

[4]吴飞红.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包问题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18期

[5]何迎春.企业集团内部审计[J].会计之友,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