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新课程改革论文

新课程改革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1-27 20:04:0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新课程改革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新课程改革论文

篇1

英语课堂教学被称之为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是因为我们认识到教师和学生都具有主观能动性。“活动教学”的探讨与摸索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基本认识上展开的。学生在课堂中不只是倾听者、接受者、被训练者,还是作为一个主动参与者、实验者、探索者加入进来的。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显示其主观能动性,他有优点要展示,有想法要表述,有问题要暴露,他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反复认识自己,修正自己,使自己得到发展。

英语课堂活动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这些都会更加容易得到实现和加强,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将会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英语知识的运用能力也会得到更快的发展和加强。

丹麦语言学家叶斯帕森说过:“教学外语的首要条件看来是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外语,使用外语,学外语像游泳一样,学生必须浸在水中,而不是偶尔沾沾水”。外语教学忌以教代学,也就是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教师可利用教学艺术,根据学生的好胜心,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把所学的内容用多种练习,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大量口语练习中形成能力。使学生融汇贯通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要做到这些,教师们可精心设计,把适当的课题导演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造语言情境,让学生比较轻松,自然地达到训练的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素质。

在以上认识的指导下,我通过围绕学生展开活动,从这几方面进行“活动教学”的探讨。

一、创设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使活动简易可由学生操作

1.表演短剧

让学生把故事性课文编成短剧式对话,由学生们表演。把程度不同的学生组合成一组,对白多的角色由英语较好的学生扮演,对白少的角色由英语没那么好的学生扮演;这样促使同学之间在准备过程中,相互帮助,团结协作,谁也不愿因为自己而影响表演效果。学生们寓语言训练于娱乐之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口语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例如BOOKIII的UNIT3THEMILLIONPOUNDNOTE就是一个很好的剧本。在新教材中,节选的是开始的部分,其实这个故事还有许多精彩的片段,例如是ATTHETAILOR’SSHOP那一场。这可以让学生去搜集资料,然后自由选演哪一场。

2.抢答竞赛

传统的老师提问,然后指定某某学生回答,这方法是很好的。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抢答、竞赛这些形式让提问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回答的兴趣。在BOOKIII中Unit2HealthyDiet,Warmingup部分中讲述食物分为三种:1.Energy-givingfoods2.Body-buildingfoods3.Protectivefoods.这时,让学生分为四个小组,以竞赛的形式,看哪组最能正确地列举各食物分属哪种类。接着,Pre-Reading部分中,要求在给出的两种食物中选出例如脂肪成份含量最高的一种。这部分以抢答的形式。然后累计各组的分数,对得分最高的一组作出表扬。

3.编著故事

通常,一说起写作就让人头痛。而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像,编著故事的话,学生就很热衷,从而培养了练笔的习惯。

例如,BOOKIIIUnit1FestivalsAroundtheworld第二个Reading:ASADLOVESTORY我的教法是,让学生发挥想象写故事的续集:“故事中的男女主角LiFang和HuJin最后的结局会是怎样呢?”(这个问题的活动,结论一定是非常丰富多彩的。但应该让学生充分讨论、研究,发表自己的构想)。这是四人小组的活动。这任务一布置下去,学生就感到很兴奋,因为他们这个年龄,对爱情故事是非常感兴趣的,而且现在有机会让他们自己写爱情故事的结局,他们的热衷程度可想而知。小组之间的讨论很激烈。然后,在课堂上给机会让积极的小组在班里面说出或演出他们所编的结局,并让同学们对每个编剧做出评分,选出最好的。如果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让每个小组表达出来,可以让他们写成书面的形式,然后贴堂,让每组同学的构思有机会在公众前展现,这也是对他们的劳动成果的肯定,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一种成功!:

二、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而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是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正是给学生提供了发现、研究、探索的空间,为学生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创设条件。人人都有机会参与评价,可以畅所欲言,可以说出自已的看法和想法,在这样一个和谐民主的氛围里,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三、反馈,整理,使活动教学真正作用于学生

要成功且又有成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在创设活动情景时,老师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了解学生,熟悉教材。在组织课堂活动教学时,适当地把学英语学得好的与不好的学生搭配起来,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机会参与课堂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也就是学生对知识的反馈,整理。对于他们即使是微小的进步也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从而让他们产生积极情感,促使他们的变消极为主动,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成功感。课学活动教学,能够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在参与课堂活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也不仅仅只是知识,还有学会交往,协调合作的个性品质的培养。

英语课堂活动教学在吸收了传统教学的优点的同时,融入了活动课以知识的应用为主,强调多样性、主动性、自主性的优点,进一步完善了英语学科教学体系,使英语学科课堂教学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融入了新课程的理念,更具有时代的气息。

参考文献: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第十一章关于“教学原则”江苏教育出版社

篇2

学校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总会面临一些问题和困惑,而这些问题往往不是仅靠课堂教学就能解决的。对于学校来说,要推进新课程改革,必须在学校管理层面上作出调整与变革。创建于2003年的宁夏六盘山高中,是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促进宁夏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宁夏南部山区人口素质、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而创办的一所直属于宁夏教育厅的全日制寄宿普通高中。学校在创办与发展时期恰逢全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时机。2004年,宁夏成为全国首批高中课程改革四个实验省区之一,宁夏六盘山高中被自治区教育厅确定为课改实验样本学校。

在六年的课改实践过程中,学校经历了“雾里看花,热情高涨;水中捞月,困难重重;面对实际,理性思考;乘风破浪,走出困境;柳暗花明,稳步推进;风光无限,从形式到内涵”的发展历程。在课程改革初期经历了“热情高涨”的阶段之后,六盘山高中的教师们也曾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问题。一是部分教师反映教学任务在规定的课时内完不成,教材容量大,部分练习题与教学内容不匹配,教材中设置的探究学习活动栏目多,有些探究活动是理想化的设计,实际操作很难做到。二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发现教师随意增加、拓展教学内容,把新教材教学内容简单化,对课程标准把握不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思想没有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三是学生感到课堂上热闹红火,课后没有多大收获。教师产生了许多困惑:新课程到底怎么教?新教材到底怎样用?三维目标怎样才能落实?“我怎么越来越不会教了?”“我到底该怎么教?课堂上那几个等待喂食的、茫然不知所措的小鸟越来越离群了,怎么办?”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如何应对未来的高考?面对上述种种问题,学校在管理层面上积极采取有效策略,推进了新课程改革。

一、明确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的目标

要推进新课程改革,必须对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目标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更加准确地定位学校的发展方向。在课程改革之初,学校就坚持“立足本校、着眼全局,全面规划、稳步推进,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立足课堂、确保质量”的原则,树立了以课改为契机、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优化教师队伍为重点、以提高办学质量和培育优秀人才为目标的课程改革思路,以“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让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让每一位学校管理者的才干得到充分展现”为宗旨,迎接挑战、抢抓机遇,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投入新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努力创办新课程背景下的新学校。学校紧紧围绕《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规定的高中教育培养目标,始终秉承高素质下的高质量的理念。具体来说,就是尽学校管理者和全体教师的最大努力,让所有六盘山高中的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在此前提下,追求优异的教育教学成绩;让来自贫困山区的学生在三年的成长过程中,眼界得到开阔,思想得到启迪,学识得到提高,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建立健全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的制度

要推进新课程改革,首先要转变管理制度。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六盘山高中努力构建了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源泉和根基,以课程设置为主干,以部门管理为分枝、以师生发展为绿叶和花朵的树型学校管理模式,凸显学校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人文性、自主性、研究性和创新性,克服原有的“校长管处室,处室管师生”学校管理模式的弊端,变“行政型”管理为“学术—行政型”管理,变“命令”为“研讨”,变“领导”为“服务”,由模式化走向多元化,由标准化走向特色化,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学校管理。

同时,建立和完善学校实施新课改的各项制度。新课程实施初期,学校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自治区教育厅制定的《全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自治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校工作实施意见》和《自治区普通高中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结合本校实际,相继制定了《宁夏六盘山高中三年课程方案》《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课程设置和排课方案》《宁夏六盘山高中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宁夏六盘山高中学分认定办法》《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子》《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课堂教学设计行动研究》等一系列工作方案与管理制度。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学校确定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目标,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课改理念,为实施新课程奠定了制度和思想基础。同时,学校还建立了教师培训制度,分期分批选派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参加国家级和省级新课程培训,对全体教师进行新课程校本培训。

三、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的本质在于健全学生的人格、启迪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健全学生的身心,促使学生的道义、良知和责任觉醒。所以,推进新课改的过程,也是学校教育回归教育本质的过程。要使学校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学校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构建一个能体现教育本质的课程体系,因为课程是学校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的载体,是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核心要素。好课程孕育好学校。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六盘山高中的课程设置经历了规划、修订、完善、改革、创新的动态过程,努力使学校的课程不仅适应社会发展,而且适合学校大部分教师和学生,适合学校不同特长的教师和不同层次的学生,最终适合学校的每一个学生,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个性化的课程设置目标。在调整、开全、开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开设了回归教育本质、促进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校本课程,使每个进入六盘山高中的学生学有所教、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2004年,学校研究制定了《宁夏六盘山高中三年课程方案》,为学校稳步、有效开展课程实验奠定了基础。同时,学校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其体系,补充其内涵,现已经建立起了比较适合学校实际的“必修课—选修课—校本课”课程体系。在开设好必修课、选修课、各学科研究性学习课和综合实践课的基础上,学校还积极探索开发校本课程,既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也带动了教师专业的发展。校本课程的开没凸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四、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所以,要实施新课程改革,关键在于课堂,在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六盘山高中在推进新课改的过程中,非常强调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方式逐步转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努力形成体现学生参与性、自主性、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建立学习共同体中,教师始终在追问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怎么学、教得怎么样、学得怎么样、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坚持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教学结论与过程并重;教书与育人并重;教与学并重;书本知识与社会和生活实际并重。学校努力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的场所、成为教师教学智慧展现的场所、成为启迪学生思想的场所、成为师生知识探究的场所,使师生之间形成教学相长的共同体。

语文课上,教师结合战国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发表对荆轲的看法。有学生认为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的精神令人感动,也有学生认为荆轲用行刺手段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举动不足取。政治课上,教师让学生对“美国财长保尔森说人民币快速增值对中国有益”发表看法。物理课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在月球上能否和在地球上一样,踢出所谓的“香蕉球”。英语课上,教师让学生解释“酷、粉丝、媒体、文曲星、OPEC”等词的含义。历史课上,教师让学生讨论春秋战国分裂局面形成的原因时,有学生对教材文字表述提出了质疑,他说:“老师,我认为教材中对春秋战国时政治形势的叙述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准确的。这句‘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争战,周天子都管不着。’我认为不应该说周天子管不着,虽然当时王权衰弱,诸侯争霸,但周天子仍然是名义上诸侯的共主,只是周天子没有能力管了,不能说管不着,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管不了。”课堂中出现的这个“小问题”,反映了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究,其学习方式在发生悄然的变化,教师解决课堂问题需要智慧。

在“感受新课程”征文中,有学生这样描述新课程的课堂:“讲台不再是老师的舞台,原来看似很高的讲台,现在我们坐在下面的同学只需一抬脚就能迈上去。课堂成为老师与学生互动互学的场所,老师作为引路人,就课文中的线索进行点拔。然后剩下的问题就需要我们在讨论、提问中得到解决。我们一节课内所学到的东西远远多于以前老师所灌输的知识。并且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我们可以锻炼自己的口才和表达能力,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激起我们的学习热情。如此上课不再成为我们的痛苦,而成为一种乐趣。”

五、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评价能力

评价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使教育教学评价方式从单一的“考试打分”转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评价内容从学习成绩评价转向综合素质评价;评价主体从教师一元转向教师、同学和自己多元;评价方法从静态地评价结果转向动态地评价过程,建立适应新课程实施需要,达到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的目的。因此,要推进新课程改革,其关键的一点就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评价能力。

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在新课程实施中,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宁夏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制定了相应的教育教学评价实施方案,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评价能力与新课程的要求有差距。针对存在的问题,经过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评价专题培训,广大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总结等环节中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教师不仅对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水平给予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是否得当给予评价,还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感悟、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状况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方法、内容、形式和手段发生了很大变化,评价结果发挥了价值引领和激励作用。一位高二年级学生家长得知自己的孩子获得班级进步奖时,激动地说:“我的孩子从上小学到现在,由于学习成绩差、表现不好一直受批评,这是他当学生以来第一次获奖,我太高兴了,他有希望了!’,在学校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都注重评价的综合性、差异性、过程性、发展性,尊重学生并指导学生学会自评与他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不断总结和深化学校的课改实践

新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和反复的过程。因此,学校要推进课程改革,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总结和深化。经过第一轮三年的实践与探索,六盘山高中新课程改革初见成效,但学校也充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不断推进的过程。学校以“回首新课改,寻找突破口”为主题,对第一轮三年课改实践进行全面总结,确定了学校课改的四个突破点,即加快教学目标校本化进程;树立为学生一生奠基的理念,着手构建符合校情和学情的课程体系,挖掘资源,开设满足学生需求和个性特点的校本课程;支持、引导教师按新课程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教学方式,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把新课程改革从形式推向内涵,逐步走向成熟,不断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篇3

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如:作业业展评、课堂小结),是巩固和强化新旧知识内在联系的重要过程,也是一节课教学过程的最主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可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差异,遵循计划性、针对性、趣味性原则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的作业展评区和课堂小结,结合电教媒体和科学的评价方法,让他们在完成创作后,将自己的作品放在自己的桌上或黑板上,予以展示,并结合投影仪等电教媒体的运用,对典型问题予以指出、分析、更正;对突出作品进行分析、点评、鼓励、表扬。在新的课程改革中,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对于教学的影响已经日趋明显。将现代多媒体技术融入到小学课堂教学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升华文学情境,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进行有效的小结所学内容中,让学生随时统摄知识纲目,使学生在整节课在学生探索求知的积极地欢声笑语中结束。

(二)新课程体系使得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

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小学教学中能否顺利地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实施创新教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紧扣新课标,创新教学模式,最大程度的启发、引导和学生对各学科各类知识的学习和提高。长期以来受着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缺少创新理论的指导,只凭着陈旧的教法和教学经验,解决课堂教学的所有问题,一味滔滔不绝地传授知识,而学生总是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什么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通通抛在九霄云外。在新课改的今天,这种陈旧的框框、模式必须彻底摒弃。为了适应新时代新课改的需要,我们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全面发展为本”的观念,彻底废除封闭的、机械的、呆板的、单一的教学模式,要充分体现民主开放的、科学定位的、灵活多样的、师生互动的新模式,要真正回归学生的自,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理解知识,开启智力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属于思维能力的范畴。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发展到十八岁就基本成熟。而在这之前,整个青少年时期有两次思维能力发展的。一次是在十四岁,正值初中阶段;一次是在十七岁,正值高中阶段。在这两个阶段培养成的思维习惯,会与人终生相随。这说明创新教育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

二、创新教育在小学新课程改革中的实践与探索

实际上,我国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早已呼唤要开设新课程。在全国各地的教改实验中,出现了学法课、小论文课、科学实验课、创造发明课、科学专题讲座、科学专题讨论会等等。在这一类课程中,突出的特点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去自学,使学生学会在社会实践和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系统地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这样,就把学生的精力引导到进行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研究之中,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现在的问题是应该扩大这种教改实验的范围和深度,经过提炼形成新的课程,并最后把这种课程纳入我们的课程体系之中。

(一)在常识教学中,提倡探究学习、培养探索意识和能力

利用常识学科教材特点及内容弹性,开展创造发明教育,分低、中、高段,分别编写开发创造辅导教材和指导纲要。定期举办"小发明、小论文、小制作"比赛,组织优秀学生开展课外兴趣活动,培养兴趣、爱好和特长,汇编学生优秀成果,进行展示交流。语文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获知识的兴趣和习惯,扩大阅读量,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加强阅读指导,建立扩大阅读量试点班,检测其成效。同时,与常识学科交叉,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指导学生科幻作文的阅读与写作。语文教学注重教学过程,可采用启发研究型,最好是教师先把教材处理一下,变成非常通俗易懂的适合于学生自学的材料,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很容易地自己发现并把握其中的语文现象及其规律,就像看说明书拼装模型一样。或者采用问题教学,将教材转化为一系列问题,由易到难,步步深入,逼其思考,充分内化,大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思品教学可针对某些社会现象,让学生广泛搜集材料,通过争论达成共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鉴赏力。而融入劳技教学要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良好习惯,积极鼓励倡导学生自己设计制作。

(二)艺术能发挥儿童的丰富想象力,扩大表现题材,增加表现容量

篇4

二、新课改背景下英语教学的改善措施

1.深入了解新课改英语教学理念

老师在教学之前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英语教学理念。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再是知识的单向传授者,而是一名指导者、监督者,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对学生的引导,将新课程教学内容落实到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不断改善和提高,实现教育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契合。让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教学活动中得以提升,为其养成良好的终身学习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老师通过指导学生学习,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以便达到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发展的教学目的。高中英语新教材内容以时代为背景,大多为学生生活的真实描述。其既关注社会的需求,也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帮助他们改善以前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鼓励他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未知问题勇于探索,发挥他们的内在潜能,充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技能。人们通过学习获取知识和技能,学生在学习时应该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老师不可能一辈子跟着学生,也不可能将自己的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老师只能在学生的学习道路上作为一名指路人,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慢慢地将学生培养成一名自主学习者。自主学习是与传统学习相对应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独立分析、解决问题来达到学习的目的。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老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老师的角色应从知识的单向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改变传统的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将所学到的英语知识运用到课下去、生活中去,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英语的快乐。

篇5

新课程的理念一经推出,广受教师认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力图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把握学生每一个发展的契机。令教师苦恼的是,在实际的课堂上又往往深受教案的束缚,常常有意或无意地围绕传递知识的框框转,不能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发掘教材内外蕴涵的深层次的功能,就事论事。因此,教师如何在课程自由度比较大的空间,充分地展开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启蒙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需要我们去研究解决。

二、新课程课时内容安排的灵活性与传统课时时间固定性的矛盾,已开始困扰教师的具体实践。

在新课程实验的具体实践中,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有时课上到最兴奋的时候,师生互动热烈,学生生动活泼、情绪高涨,下课铃却响了,课无法结束,但又不得不结束,很“痛苦”;而有的课,不到20分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的,可又没到下课时间。这种课时内容安排的灵活性与传统课时时间固定性的矛盾经常出现。这除了编写教材时须考虑课时与内容安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外,也对现行的学校教学管理提出了挑战:学校可否实行长短课时结合?因此,学校管理部门只有在人财物各层面和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需要。可以想像,从“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角度出发,一种没有统一上下课时间,没有铃声的学校可能会在实验区出现。

三、新课程注重方法的多样性与教学中个别学生掌握不扎实之间存在矛盾,能否解决这个矛盾成为新课程实验成败的关键要素。

新课程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而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答案不惟一而有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发现,智力较好、反应较快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可能掌握了较多的方法,但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讲,很可能一种方法也没有掌握。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法之先进是毋庸置疑的。但对后一类学生来讲,可否让其只掌握某一种较易的方法呢?可否给这些学生安排一些单独的辅导呢?我们认为,大面积、大规模的加班加点补课是绝对违背素质教育本意的,但个别的辅导应该大力提倡,这也是个别化教育教学的一种体现。

四、新课程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学校评价方式滞后之间存在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将成为新课程实验的核心环节。

新课程实验给实验区学校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新变化,给教师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教师们领悟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和内容,大胆地创造性地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努力上好每一堂课。但也不可否认,教师还是心存疑虑:新课程的实施,学生从课堂上的表现来看确实发展得很好,但考试成绩不好怎么办?如果考试,怎么考?考什么?像老教材老教法那么考,势必穿新鞋走老路。如果不考试或者改变了常规的评价方式,家长会怎么看?社会上对此又如何认识?教师心中没底,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层面的同志也在努力探索。应该承认,新课程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学校对学生评价方式滞后的矛盾是新课程改革实验中不容回避的核心问题。

五、新教材编排体例的变化与教师教学习惯的矛盾,呼唤教材编写专家与一线教师的沟通。

教师普遍认为,新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充满了时代气息。但教师对新教材编排体例的变化也有一些困惑,如一年级语文,让学生先识“红”字,再识“工”字,似乎不是由易到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再如一年级数学,应用题中较多的字学生不认识,似乎语文教材与数学教材的编写人员沟通不够,这种现象在不同出版社之间尤为突出。教材编写专家有什么特别的意图?教材能不能更多地使用图表和图像?能不能在数学教材中也用拼音呢?这迫切呼唤教材编写专家与一线教师的迅速沟通。

篇6

一、课程领域中教育文化的消解

课程与文化的关系。传统的观点认为:课程是文化的传承工具,这一命题一直以来为很多专家学者所共识。文化创造了课程。文化与课程有着天然的血缘联系和逻辑关系,课程源于文化。离开了文化,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外,课程又精炼、形成着文化。课程已成为文化发展、传承、媒介及创新的工具。课程论专家郝德永教授对此命题提出了质疑,从哲学的高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课程的文化锁定逻辑,机制及其课程作为文化传承工具的命题,不仅误读了文化,而且误化了文化,异化了教育。”他认为:“课程源于文化,决不仅仅意味着从现实的文化中选择某种凝固化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从文化那里获得本质性,价值性存在的依据。”无论课程与文化是何种关系,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课程最终要源于文化,并且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逻辑联系。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必然会带来课程的变化,如果说课程是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那么这种独特的文化形态也必将是社会文化中某些领域的独特显现。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也必然会带来单一课程文化的消解与重新构建。

中国的传统教育文化的主流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和封建家法制度上并为之服务的一种“伦理政治型”文化。它讲求人伦关系,强调社会秩序,追求高度统一为基本特征。“否定个人,强调群体和整体,群体对个体具有绝对的压倒优势,群体是神圣的,至高无上的,个体是卑微的,微不足道。个体对群体无条件服从,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而促使这种文化范式绵延几千年的文化基脉便是社会政治的伦理主义。它使中国传统文化自成一体,并不断完善与巩固,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具有高度稳定性与控制性的道统教化式的社会政治伦理本位的文化体系。”近代受到西方多元文化的冲击,那种群体至上的伦理政治、文化体系正在慢慢的冰消瓦解。与我们的民族文化所不同的是,西方的各种文化文明都体现着“个人本位”的精神现象,崇尚那种具有独立和主体意识的“个人”。在东西方文化的矛盾冲突中,出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怀疑、批判甚至否定。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也在慢慢的消解,在新的文化价值观念尚未形成之际,使民族文化出现了徘徊、盲从、和不知所措。在这场冲突中,优秀的文化在经历了痛苦的文化价值观念的消解、沉淀、融合、重构,必会以一种新的姿态展现出来,其他各多元文化也会在这场文化的冲突中重新组合,消解、或淘汰。

二、教育文化中的信仰危机

(一)教师群体的信仰危机

教师群体的信仰危机,是传统文化与西方多元文化的矛盾冲突在教师群体中的一种表现。当前人民对教师的工作越来越不满意,作为民族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与文明的代表,某些教师的一些个别行为却证明了这个本该神圣的团体里充斥着那么多不和谐的甚至是不文明的现象。中小学的乱收费、乱办班、乱补课、向学生索要财物等。已成为教师这一光辉形象下一种追求金钱利益的难以掩盖的恶习。表面上看都是分数惹得祸。可实质则是某些教师在利用考试竞争趁火打劫,为本来就以不堪重负的学生们雪上加霜。教师群体中的某些人正是借助考试之机,在知识与金钱的交易中扮演着灵魂迷失,信仰缺失,文化奸商的嘴脸。

教师的工资待遇在全社会不是最高的,与过去相比,却在逐年的提高之中,但这种提高并没有起到激发教师对教育的忠诚,而是助长了某些人对金钱利益的贪欲,丧失了对教育的信仰,丧失了教师对学生最基本的博爱,最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些人竟也站在讲台上满嘴的仁义道德。说着连自己都不相信的真实谎言。这也是造成广大青少年信仰迷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师本应该是德高为师,博学为范,行为示范。可在西方“个人本位主义”、“利益至上”、“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文化思潮的冲击下。“正在吞噬着人类的精神,使人类远离了精神家园,坠入了罪恶,贪婪的境地而不能自拔。人类对自然的亲情。对自身的精神提升,都在物质主义的追求中丧失殆尽。今天的人类,并没有在丰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下感受到幸福,相反,现代人有一种无助的孤独感。最终只能在对物质的占有与挥霍中以一种变态的心理来确认自己的存在价值来慰藉空虚的心灵。”教师也是在这种冲击中逐渐的蜕变,变得越来越没有信仰、没有了尊严、没有了品位。

(二)学生群体的信仰迷失

在这种多元文化的冲突中,最大的受害者群体当属学生群体。张春兴教授认为:“现在的青少年几乎都是在富裕的环境中长大的,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带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消极性格:其一是对人不感激:其二是对己不克制;其三是对事不尽力:其四是对物不珍惜。”在多元文化的冲突中,我们的民族文化正在慢慢的消解,在新文化还没有形成和成熟的文化转型时期,青少年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正是这种“无根文化”的品性。不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在他们身上有各种社会文化打在他们身上的烙印,追求物质享乐。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缺乏责任感,缺乏进取心,盲目追求一些低俗、庸俗、恶俗、粗俗、媚俗的垃圾文化,表现出本不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一些成人化的心理状态,冷酷、仇恨、残忍、躁动、叛逆的心理特征,这是文化信仰迷失的显著特征。“报告指出,”十五“期间青少年犯罪总体数量呈上升趋势,未成年人犯罪增长迅猛,其中全国法院判决的青少年罪犯5年间增长12.6%,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增长情况更加突出,5年间上涨68%。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暴力文化影响等原因,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危害社会的行为逐渐增多。”在高校。当代大学生的表现更是令人堪忧:“素质流氓化、Kiss公开化、消费白领化、上课梦游化、逃课普遍化、女生恐龙化、男生痴呆化、恋爱闪电化、补考专业化。”们的当今教育对这些缺乏民族文化信仰的莽撞少年表现出了从未有过的屈辱与不知所措,一些新生事物令我们防不胜防,无以应对。我们的道德教育在今天的学校中显得那么的苍白乏力,束手无策。表现在学生身上的这种文化信仰的迷失。却没有人愿意承担责任,教师在往家长身上推卸责任。社会在往教师身上推卸责任。不仅如此,有人还在利用各种垃圾文化在学生身上发不义之财。

(三)教育文化的堕落

教育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精髓与代表,更能够体现出民族文化的渊源与价值取向。当今,我们的教育也表现出从来未有过的繁荣与热闹。甚至在中国历史上也从未有过的受到如此重视。“不仅国家重视——教育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民众重视——教育以成为投资热点和消费热点。然而,表面的繁荣却难以掩盖其内在的浮躁。”如果我们对教育文化的这种繁荣做一个深入的透析,就不难发现:“被重视的只是教育的工具价值,被提高的只是教育的工真性作用,被看好的只是教育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及个人地位的彰显。除此之外,教育便没有了立足之地,没有了发言权,没有了立论依据。”于是,“教育虽繁荣但却平面化了,虽显赫但却世俗化了。”我们的教育文化也从来没有像具体这样迷失了自我、放逐了崇高、抛弃了品位、失掉了自尊,变得不再那么崇高与纯洁了,这里不再是净土。随着教育产业化的步伐的加大,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教育变得如此的奴颜婢膝,满身铜臭。教育文化的堕落,将会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灾难、危机与隐患,我们也将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的。它的学历主义,精英主义,贵族学校,恶性补习等现象,以及它的市场化,企业化、商品化的发展势头,已充分暴露出其有教无育及社会工具主义化的特征,其负面影响不仅仅在于固化,合理化社会时尚价值取向,更为重要的是它断送了“人怎样成其为人的手段与途径。”我们虽不能无视教育的社会政治、经济的价值工具属性,但更不能无视教育的育人功能,即无论教育的规模多么的庞大,场面多么的热闹与繁荣,都不要忘记了教育的本然旨趣,它的育人使命,而不是作为经济手段来提高经济增长率,这无异于饮鸩止渴。升学率、文凭、金钱一时间成为了学校,家庭。社会交互追逐的终极目标,对于人性、人格、道德、能力、创新的培养成为了一种实实在在的口号或装饰,虽有时喊的响,但却无任何实际意义。我们倡导改革、文化进步,但在这种社会文化转型时期教育文化的信仰迷失是我们不能容忍和接受的,因为它已经突破了教育文化品质的底线。对此郝德永教授做了最为精辟的总结:“教育”有了“钱却没有了尊严。”有了“地位却没有了灵魂。”三、新课程改革在多元文化的冲突中缓慢前进

教育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今天这样的热闹与繁荣,也从来没有过像今天这样的问题重重,有人认为是我们的教育模式出了问题,特别是课程模式,一时间学美国,仿日本,赶英德……各种课程模式,教育新理念、新思想被移植进了我们的课堂。笔者并不否认这些课程研究方法其积极探索的有利一面。但把中国的教育问题完全寄希望于课程改革或某些西方的教育理论,不改变教育的经济价值工具的品性,其收效值得怀疑。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甚至挫折,但随着经济制度的改革所带来的文化意识形态的教育文化的转型期。必然要经历这么一段教育改革的初级阶段。它的真正意义是使民族教育在这种文化的冲突中沉淀优秀文化。积累先进经验,重新审视与构建自我的一个过程。新课程改革也正是在这种不断的批判、否定、矛盾与构建中缓慢发展的,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些“以人为本”、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科学发展观已深入人心,正在教师的教学中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同时,我们教育文化中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教学原则经受了各种考验,在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体系中被赋予了更加科学的解释与新的内涵。改革本身就是文化进步发展的一个复杂的长期而系统的过程,课程改革的缓慢发展过程也一定会激发、促进教育改革与进步的,对于重新构建教育文化意义是巨大而深远的。

四、教育文化在多元文化冲突中的重新构建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所导致的民族文化心态的根本变革,社会经济转型导致的文化转型。面对发展极不平衡的区域性特征,与城市和乡村。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极大差距相适应的主导性文化与非主导性文化的冲突以及改革开放后多元文化并存导致的文化价值冲突,我国的课程改革面临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和文化价值的选择。”在这种复杂文化环境中,需要我们作出最为科学的选择,创造一条真正适合中国教育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中国的民族教育能够健康的发展。要求我们合理吸收那些能够为我所用的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文化成分,以本民族的教育文化为根基,走一条科学的发展之路。及时总结课程改革、教育改革中的历史经验教训,不断反思,找出教育发展的根本价值与规律,重塑教育的本真面目。

(一)降低学校教育的商品化价值属性。还教育的本来价值旨趣

因此“教育的解放是实现其对今日社会积极的、正面促进作用的前提条件。”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决定了教育似乎不可能走到社会发展的前面,但是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必然影响教育自身的不断调整其使命、价值、作用、旨趣、方向、逻辑:由处在受社会文化的控制而逐渐走向以内在的逻辑规律为依据的自我否定,自我批判,自我重塑与构建。当代教育决不该是社会消极经济文化制度下的产物。应该把教育从其提高内需、刺激消费的经济价值功能的体制下彻底解放出来,使其承担、行使更为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只有发挥教育的文化先锋,价值导向。科学推动的作用,社会的发展才会走向健康、文明、和谐、民主和可持续发展的正常轨道。

(二)重塑一支思想先进,教学技术过硬。积极进取,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

完善教师在职进修制度,不断提升理论与科学素养,使教师群体始终保持它该有的先进性、纯洁性。国际间的综合国力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其实质是教育的竞争,而教育的优劣又直接体现在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上。拥有一支什么样的教师队伍,就会拥有什么样的教育。所以教师的群体素质、文明程度、精神状态、发展状况是关系民族命运与生死存亡的大事。教育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独特形态与载体,教师又是教育文化的活生生的载体与承传者。这个群体应该体现出最先进的文化发展方向,也应该是积极的,文明的,有思想的,有信仰的。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职业,也就注定了他的群体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与依据。

(三)构建并完善具有民族本土特色的教育科学文化

篇7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者,而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习质量与学习结果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却过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有的教师说得少甚至不说,成了课堂教学的“旁观者”;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集中时间完成各项教学指标,很少去研究教学方法,做事畏首畏尾,驾驭课堂的能力甚是不足。

(二)课堂教学方式流于形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创新能力,新课程标准强调合作学习和活动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然而。部分教师为追求愉快教学并体现合作学习,使学生团团坐、乱发言;有的教师则恪守活动——讨论——发言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中充斥各种各样的活动。殊不知,这种课堂使学习方式流于形式,导致教学效果收效甚微。

二、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策略

(一)改进教学手段,由单一向多元

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凭借“一块黑板、一根粉笔、一本书、一张嘴”基本解决所有问题,教师的教学手段较为单一。伴随现代科技的发展与教育教学环境的改善,人们对新课程的理解不断加深。政治教师在此背景下需要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如图片影视资料、历史文献、学科资源、专家讲座、网络资源等),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各种教学资源引进课堂教学,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运用现代化的各种教学手段是现代化教学活动发展的趋势,也是推进课程改革的有效保证。中学政治教师要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大胆尝试,不断积累和创新教学。

(二)优化整合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率

为了弥补单一教学方案的不足,教师需对各种教学方案进行优化整合,然后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综合性的教学。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吸收知识,也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师可以综合利用师生互动、归纳与演绎相结合以及互相合作等方式来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实施探索性教学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教学形式的变化与创新,而形式总是受限于内容。政治学科特有的内容决定了其教学形式的实践性与多样化。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再次发现知识来培养其探索精神。学生不能盲目、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而要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再次发现知识的参与式活动。课堂教学的探索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充分发挥主体性,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鼓励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积极地进行动手操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千方百计地让他们动起来。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谈自己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然后让全体学生共同讨论研究,从课本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多思”,即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教师可以用恰当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他们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

篇8

当然在我们新疆经济条件远不如内地发达,但是不能说就没有名师可寻,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名师,在2007年上半年,基本上乌鲁木齐的各校都启动了市级和学校三类教师的评比工作,使一批教师脱颖而出,他们成为全市的楷模或是学校的榜样,只要我们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一样可以打造出我们自己的名师队伍。有了这样一个群体,就可以带动全校教师在教育科研方面迈上一个新台阶,当然这还要我们在实践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名师队伍的带头和管理工作,使其真正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在打造名师的同时,青年教师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他们是学校的未来,是学校发展的希望,所以青蓝工程的建设也是学校的中心和主题:随着教育大众化过程的推进,学校的规模都在逐年增加,新教师的不断补充是一个必然趋势,所以新教师的培养在每所学校领导也都非常重视,例如:广州四十七中提到了教师的培养问题,他们把教师分成三个层次,一是三年内教师,也叫职初教师,他的目标就是立足课堂;二是三年到五年之间的教师,他们目标是培养骨干。三是五年至十年,成为名师阶段。根据每一阶段的特点,他们在每学期的开始首先让教师自己按照自己的心愿和对自己的规划,写出自己在这一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自己想努力的方向,并对学校提出希望,希望学校在什么方面可以为他提供帮助。学校则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给予分块指导,在学校可能的范围内给他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使他们在学校的方圆之中尽可能地张扬自己个性,在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快速成长。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需要自己制定专业化发展计划,可以从六个方面入手:正确定位。教师的个性不同、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使得教师的价值观、教育观、思想方法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因此,在专业发展上,同样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不搞一刀切。教师要为自己正确定位,专业发展的方向必须因人而异;如果强人所难,只能事倍功半。我们每学期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学段和实际确立明确目标,时时刻刻朝这个方向和目标努力,教研室每月也进行相应的考核并及时反馈。不断学习。在知识经济时代与信息社会,教师是教育的思想者、研究者、实践者、创新者和需要不断发展的专业工作者。作为传播知识的使者,面对着知识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必须时刻注意学习。每个教师都要确立终身学习、全程学习、团体学习的观念。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我校在倡导学习的过程中要求教师每周至少去图书馆读书两小时,并且结合当前的教育理论和我校实际编写了教师读本《改变你自己》,告诉教师如果不改变自己,就很有可能面临着被时代淘汰,要求利用教研组、备课组活动时间进行研讨和学习。积极探索。我们不缺理想,不乏智慧,不少计划,但大多数人之所以不能成为各行各业的专家,恐怕最缺乏的是踏踏实实的行动。落实+干=成功,这个公式已经深深地刻在我校每位教师的脑海中。尤其在平时的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中,积极倡导教师围绕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进行研究——小课题研究,使教学研究常规化。

创设良好的研讨氛围。一学年一个不同的主题:例如2005-2006学年是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提高课效为目标,2006-2007学年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2007-2008学年则是打造书香校园、和谐校园、文明校园等,从而展开相关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建立教学常规:为了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真正提升,我校教研室提出了教研方面的日常规、周常规、月常规、学期常规和课题常规。并针对课堂教学提出了如何落实课堂教学“五环节”——备课、上课、作业、反馈、测试及评价,使教师可以经常性地进行对照检查自己工作的实施情况。以“四课”带动课堂教学的研讨:教师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否到位也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成为学生、家长爱戴的好教师是我校多年以来一直倡导的主题,每学期我校都进行“四课”活动,即市级三类教师的展示课、组内教师的研讨课、新入教师的汇报课和全校教师的优质课。相互的观摩,相互的研讨是教师同伴学习的良好契机,也是教师快速成长的有利通道。树立天天都是公开课意识:我校为了更好的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在去年启动了“摇号”上课工程,就是每个上讲台教师的工号进行随机抽取,我校由于是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所以分为两个大块:小学部和中学部,每个学部每天各出一节课,原则上要求对全校教师开放,建立一个大家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其次,学校也根据自身特点有市级、校级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组成了不同学段和学科的专家组:例如初中理科组,初中文科组,小学理科组等七个评价组,要求必须按当天所摇出的学段学科不同的专家组进入课堂进行听、评课。要求是:一看:看课堂整体设计是否符合课程标准,是否符合当前教学理念;二查:查教案是否符合学校要求,尤其每一节课是否有教学反思(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查学生作业布置质和量是否科学及作业的批改情况;三了解:通过与一些学生的个别交谈了解学生对教师的需求和评价;四沟通:评价组成员和上课教师交流这节课的优、缺点以及了解的相关情况,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通过这个活动目的在于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希望教师每天都认真对待自己的课堂教学,每天都把自己的课当公开课来完成。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功在平时,只有注重每一天的工作,才能达到最终所希望的目标。#p#分页标题#e#

篇9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新课程 教育改革 语文教学

正文:

信息教育技术的出现使现代教育技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成为教育领域的又一次革命。作为一名多年工作在一线的语文教师,我常常思考:如何让信息技术在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发挥它的作用?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总结了几点关于信息技术与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关系:

一、教育技术的内涵

当我们步入21世纪时,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同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代表的现代学习理论的蓬勃发展和广泛传播,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成了我们探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教育技术一词的定义,诸多的教育技术学导论课本上都是从教育和技术这两个词的定义开始讨论的,然后在归结教育技术定义时又引用各个专家的不同说法。在这里我引用一个最为简洁、明确,最具代表性的说法:“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论的理论与实践。”简单地说,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指现代教育媒体和现代教育理论在教育中的运用。

二、教育技术与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关系

先来谈谈新课程改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决不是换一套教科书,也不是课程内容的调整。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等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 。

再来说说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关系: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具有信息呈现多煤化、信息流通多渠道、信息反馈多样化等特点,有利于改变传统的“粉笔+黑板+一张嘴”的单一信息呈现和流通形式。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突破难点、重点;实践个别化(因材施教)、协作等方式教学,促进教育改革。主要教学模式有:课堂模拟演示,在线个别辅导,自主探索,网络协作学习等。

教育家们提出要促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强化实践为中心,以信息交流为中心,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知识教育为智能教育。这也就是进行多媒体教学应用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途径和重点,也是进行教育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口。新课程改革中要求实践教学模式由“刺激——反应型”向“双向互动型”的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就要求教师真正的尊重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完成思考、推理、归纳、实验等过程。

从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转换这一问题上来就看,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已经确定的情况下,课程改革实施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水平的高低。原由中就包括:“教师需要理解和专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教学,善于在汹涌而来的信息面前指导学生学会处理信息。”只有教师完全地掌握并熟练地运用教育技术才能达到《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所确定的基础教育培养目标。

三、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推进现代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艺术再创作来完成教学任务。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可以使课堂教学声情并茂、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所以,在推进现代语文教学方面,信息技术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1、利用多媒体创情激趣,再现形象,培养学生形象思维。

尽管在常规语文教学中,我们能领略到小说的曲折情节,散文含蓄意韵,诗歌优美旋律以及“浓妆淡抹总相宜”的遣词造句,但对一些抽象、难以理解的教材,多媒体的运用就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材中一些形象的比喻,传统的教学只能凭借语言描述,而多媒体在再现形象方面独具优势。在教学时根据需要依“煤”设景,可以将学生带入声情并茂的环境,使他们受到美的陶冶,不知不觉中得到感悟能力的培养。教学《荷花》一文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婷婷的舞女的裙”般的荷叶,“袅娜地开着的,”“羞涩的打着朵儿的”荷花,一张张极大地荷叶铺展着,一朵连一朵的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中冒出来,这一幅幅画面形象逼真,让的神韵出神入化的感染学生,学生的情思自然会飞向文学的自由王国。在《桂林山水》《搭石》等众多美文中,我都采用了类似手法。

另外,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也尝试了用多媒体再现形象,发展学生想象力。教学《望天门山》这首诗时,我发现其中的“断”“开”“回”“出”“来”等字对全诗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但又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怎么办呢?我又请来了多媒体帮忙。课前,先播放了天门山的视频,课上,当学生一遍又一遍的跟着音乐诵读这首古诗时,他们仿佛看到了那刀砍剑劈的天门山,那奔腾咆哮的江水,那乘风破浪的一叶孤帆,学生们陶醉在那天门山的奇山险水之中,不仅真切的感受到了作者锤炼字词的妙处,而且丰富了想象力。由于多媒体教学系统创设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汇的教学环境,为教学提供了逼真的表现效果,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2、利用多媒体为教学提供学习“媒介”,突破重点难点。

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那么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文字教材,按教学大纲要求改编成电子教科书,图、文、声并茂。在课堂上由电脑充当教师,将老师难以说清和在教室里不好演示的抽象难懂的重点、难点知识,跨越时间与空间,跨越学科与领域的知识,形象、生动、有趣地向学生展现 。一位教师在讲《神奇的极光》时,学生们(甚至包括老师们在内)都没有见过这种只在高纬度才出现的现象,要他们理解并能概括极光的成因机理,其难度可想而知。于是,教师概括教材及教参的介绍,自制完成了“极光的成因机理”动画,向学生们展示了极光的形成过程,再让学生对这一过程进行概括,效果明显,学生们都能顺利地用自己的语言说明这一切。

篇10

长期在追求高分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都认为实验是可有可无的教学辅助手段。他们上实验课,更多地是为了学生考试,所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么照本宣科,要么用粉笔黑板讲实验,让学生背实验,他们认为动不动手实验理论结果都摆在那里,更重要的是要会做题,学会考试。这样长期以来,几乎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行规“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许多年轻教师本来比较重视实验的,但有时候的考试结果并不是蛮理想,在整体氛围的耳濡目染下,也开始了用黑板讲实验,让学生背实验的老套路。

(二)学生实验开课率低,学生实验相对较少,趣味性不高

由于许多物理任课教师都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认为讲实验、背实验、做题更容易让学生获得高分,并且节约时间,许多实验课都被教师拿去讲题目,让学生做题目去了。再就是学生实验课不好控制,高中学生由于平时课业任务比较繁重,利用实验课放松。活泼好动的他们经常不按规则办事,容易损坏实验设备,也可能出现安全事故,有的教师为了减少麻烦,就改学生实验为演示实验或者干脆不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减低。高中物理实验大多数是验证性实验,先讲理论在做实验,纯粹是“为了实验而实验”,趣味性不强,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不利于学生的长足发展。综上所述,现今物理实验教学的状况不容乐观,与物理教学目的、教育改革大相违背,也制约着物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更与时展所要求的人才素质不相适应,亟待改革。

二、新课程下物理实验教学的若干建议

(一)教育部门和学校要转化教学理念

教育部门和学校首先必须认识到新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教育要顺应一个人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趋势,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上级部门和学校对教育发展的有很大指向性,由上而下,要改革考查选拔人才机制,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学生身体素质及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查。对于物理等自然学科的考查,应该理论与实践并重,结合现在的学分选修模式,应该增设物理实践课的选修学分,一名高中学生必须每学期完成一个或者两个实践课型学分,才能合格毕业。加大对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的投入,使学校的各种装备跟得上现代化知识社会发展的脚步。加强对实验室仪器及实验课的管理,提高对实验管理人员的待遇,提供实验员更多的晋升、进修的机会,不断提升实验人员素质,满足现代物理实验技术的要求,从源头上重视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

(二)教师要完成角色转换,重塑教师的形象

教师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物理老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要利用好演示实验,多提设问题,增强学生参与感,要增加研究型实验,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鼓励学生多做课外实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力。教师要由实验教学的执行者变为引导者,扮好引路人角色。

篇11

1.教师主体性的弱化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一直都在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因此不知不觉地弱化了教师身上也应体现出的主体作用。毫无疑问,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但不可否认的是教师也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角色,也具有一定的主体性。为了体现出新课改的特点,我们做了许多生硬的改变:教学的过程由从前的“满堂说”变成了现在的“满堂问”;不考虑实际情况,片面强调“合作学习”。这些方式看似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实际上降低了课堂的效率,得不偿失。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语文教师需要有更加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人生感悟,而这些经历、感悟的表达必须依靠教师这一主体。但目前教师主体的弱化不仅使语文课堂失去色彩,也让它逐渐走向平庸。

2.课堂教学的虚假化为了配合新课改,落实新概念,许多学校都设置了公开课来促进教师的教学。为了上好公开课,教师更是煞费苦心,提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有时甚至会先和学生配合,提前演练好几遍。这样的公开课,说穿了就是在做秀,毫无意义可言,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参照甚至作为评判教师教学质量的依据都是完全不可取的。

3.教学资源的滥用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新式多媒体教学资源被引入到了课堂中。它们对扩展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使用这些多媒体教学资源时,教师并没有考虑到语文这门学科人文性的特点。他们没有立足于课本上的文字,反而本末倒置,把焦点放在了光、声、影等辅助资源上。有些多媒体资源的使用还脱离了课本,一味追求形式上的绚丽。学生只顾着盯着丰富的画面,往往忽视了课文的内容和教师的讲解。这些教学资源还会先入为主,限制学生的想象力,总的来说是得不偿失的。

4.教学解读的模式化目前,教学参考书已经覆盖了各个年级段的语文教学,成了教师授课的得力助手,为教师教学的各个环节提供了“周到”的服务。但与此同时,它也对一些教师,特别是刚步入教坛的年轻教师,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为了省心省力,不少教师机械地照搬教参上的内容,按照它设定的路线前进,缺少主动性和目标性,很少认真地研读教材和分析学生,带领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加工。这样,教学变成了没有思想和理念的纯技术操作,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渐退化,最终只会导致教师教学能力的下降,对学生百害而无一利。

二中学语文教学问题引导对策

当下语文教学的现状迫使我们不得不进行调整,针对这些弊端,我们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综合能力几个方面来着手:

1.教学内容生活化立足课本,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教师对教材的“二次开发”能力。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独立思索判断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便是要能够把书本中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知识并传递出来。为此,教师必须要熟悉教材,形成观点和看法,梳理自己的教学思路,表现自己的教学特色,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指导。

2.教学方法灵活化教师要能够做到因地制宜,跳出教参对其的限制,在教学方面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把握整体的基础上合理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做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与灵活化。

3.教师综合能力全面化新课改给教师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仅仅依靠教材和教参来授课的方法已经行不通了。教师必须要不断提高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来与之适应,做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