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2 14:47:3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光伏产业前景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全球光伏行业呈现复苏增长态势,中国新增装机容量跃居全球首位
全球光伏发电市场继2011年、2012年的行业不景气后,2013年呈现复苏性增长态势。根据欧洲光伏行业协会(EPIA)统计数据,2013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达3700万千瓦,较2012年增加714万千瓦,同比增长23.9%,增速低于2003年至2013年51.9%的年均增速,扭转2012年的负增长(-1.38%)。其中,欧洲新增装机1025万千瓦,同比下降41.68%,美国新增装机515万千瓦,同比增长36.54%,其它地区新增装机1030万千瓦,同比增长105.57%,中国新增装机1130万千瓦,同比增长22.9%,年度新增装机占全球总量30.5%,首次超过欧洲成为全球新增装机容量最多的地区。
从全球光伏累计装机容量来看,截至2013年,全球光伏累计装机容量达1.37亿千瓦,同比增长37.0%。其中,欧洲地区累计装机7995万千瓦,同比增长14.7%,增速为10年最低,美国累计装机1352万千瓦,同比增长61.6%,中国累计装机1810万千瓦,同比增长166.18%,占全球光伏装机总量的13.2%。
(二)全球光伏行业产能过剩得到缓解,中国产能过剩问题依旧严峻
2013年,面对行业低谷,多数光伏企业推迟或取消产能扩张计划,同时随着全球光伏下游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和上游制造企业的洗牌,全球性产能过剩得到一定程度缓解。根据NPD Solarbuzz的研究,2013年全球光伏组件“有效产能”为4500万千瓦,产量为3970万千瓦,产能利用率约为88%,相比较2012年65%的产能利用率显著提高。中国光伏组件产能约为3400万千瓦,产量约为2600万千瓦,产能利用率约为76%,组件产量占全球产量的65%,连续7年位居全球首位。在Solarbuzz最新的2013年十大光伏组件供应商排名中,除日本的夏普太阳能、京瓷与美国的Firstsolar等3家海外供应商外,中国供应商占据7席,包括英利、天合、阿特斯、晶科、昱辉阳光、韩华新能源、晶澳等在内的7家供应商光伏组件出货量约为1530万千瓦,约占全球光伏组件产量的三分之一强。
(三)全球多数光伏企业重回盈利轨道或缩减亏损,中国部分光伏上市企业恢复盈利
2013年,随着光伏应用市场加快启动及政府对光伏行业的政策扶持,全球光伏行业扭转了自2011年开始的颓势,多数企业实现全年盈利目标。光伏上市公司2013年财报显示,美国太阳能板制造商First Solar(第一太阳能)全年运营收入4.55亿美元,毛利率为26.1%,较2102年的25.3%略有提高。德国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Solar World AG 税费前亏损额2.66亿美元,较2012年有所削减。晶科公司2013年总营收11.7亿美元,同比增长47.6%,实现利润3110万美元,而2012财年亏损2.48亿美元。阿特斯2013年实现利润4560万美元,而2012年亏损1.95亿美元。天合、晶澳、英利分别净亏损7790亿美元、7050亿美元、3.21亿美元,分别较2012年的2.66亿美元、2.75亿美元、4.92亿美元的亏损额实现大幅度缩减。
二、我国光伏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分析
(一)发展机遇
一是新兴市场加快发展推动我国光伏出口市场结构趋向优化。随着新兴市场的发展,我国光伏产品出口格局发生变化,传统市场份额下降,新兴市场份额不断上升。2013年,中国电池组件出口量1600万千瓦,占产量的61.5%,出口额127亿美元,同比下降27%。其中,对欧洲出口份额由2012年的约65%下降至2013年的30%,对日本出口约22亿美元,占出口额的22%,对美国、印度和南非的出口额分别占10%、5.2%和4.5%,我国对亚洲市场占光伏产品出口的44%,取代欧洲市场成为最大出口市场。2014年1-2月,亚洲市场出口占比52%,其中,对日本出口占比34%,对欧洲市场占比22%,未来新兴市场的加快发展将进一步弱化我国光伏产品对传统市场的依赖,在降低贸易摩擦可能性的同时,促进出口市场结构趋向优化。
二是光伏组件企业向下游环节延伸为光伏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受全球光伏行业供求失衡及欧美“双反”等影响,光伏组件企业逐渐转变单一销售组件的盈利模式,开始向下游电站拓展。根据SEMI的《全球光伏制造数据库》统计,中国排名前20位的光伏组件和电池制造商均已涉足电站开发业务。在2013年我国新增装机容量中,光伏大型地面电站约700万千瓦,约占70%。根据北美光伏市场季度报告,2013年美国光伏市场主要由大型电站项目主导,在新型项目中占比超过80%,其中地面电站占约70%以上。从国外一般经验看,光伏组件产品的毛利率约在15%左右,而从电池片生产到电站建设的毛利率约在25%-40%之间。因此,未来光伏企业向下游拓展将成为企业获得新盈利模式,加快推动高端技术和终端电站结合,实现以项目带动产品、以产品推动项目,提升行业投资回报率的同时,为组件销售提供更加稳定的渠道来源。
三是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为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近年来,我国光伏企业积极开展海外投资,利用当地资源投资建厂,突破国外市场封锁。江苏昱辉阳光自2012年起开始规划在波兰、印度、日本等国家开设代工厂,通过中国设计、境外生产方式应对国外“双反”等贸易壁垒,其中2013年3月签约成立的波兰代工厂已经投产。中电光伏为规避欧盟“双反”措施,积极寻求在土耳其设厂。晶科能源也计划赴葡萄牙投资建厂。国内光伏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有助于企业规避高额关税,减轻经营压力,缓和日益激烈的贸易争端,同时也为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四是宏观利好政策的密集出台为我国光伏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撑。为规范和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2013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24号文),“国发24号文”提出,“2013-2015年,年均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左右,到2015年总装机容量达到3500万千瓦以上”,在积极开拓光伏应用市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规范产业发展秩序、完善并网管理和服务、完善支持政策、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具体政策意见。继“国发24号文”后,财政部、发改部、工信部等先后分别出台《关于分布式光伏发电实行按照电量补贴政策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分布式发电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等9个配套政策文件,这些政策的出台和相继实施为光伏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未来随着这些政策及相关细则陆续发挥效力,将为国内光伏发电市场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面临挑战
一是国内市场供应过快发展可能引发新一轮产能扩张趋势。自2013年下半年开始,国内外光伏市场规模化启动,闲置产能陆续复产,光伏产品呈现量价回升局面,光伏上市公司业绩呈现集体回暖态势。但是,国内外市场需求不容乐观,其中欧、美市场需求提升空间有限,日本、印度等新兴市场需求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未来国内光伏市场在政策等因素刺激下,国内产能持续扩张,如果不断提速的市场供应得不到市场需求的有效支撑,可能导致产能过剩重演。
二是光伏行业技术落后产能仍然偏高成为影响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障碍。目前,我国光伏组件产品结构仍不合理,高端产能与中低端产能同时并存,高端产能表现不足,中低端产能占相当比重。从上游多晶硅材料制造来看,国内企业单位产品能耗约为120千瓦时/千克,比国外先进水平高约20-30%。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使用的大部分高端设备仍需进口,薄膜太阳能电池主要生产设备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单晶硅和多晶硅电池产业化转化效率普遍在17-19%之间,效率在20%以上的高端产品严重不足。根据德国研究机构PvXchangeGmbH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在2013年中国产品价格上扬、欧洲与日本产品价格下滑的前提下,中国光伏组件价格仍较欧日光伏产品价格低18-25%。未来加快推动中国光伏产业由重视规模效应向重视技术效应转变,推进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迈进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三是光伏行业整合难度较大造成未来行业发展仍面临结构性失衡压力。受政策引导和市场调整等因素影响,自2011年开始,产业无序发展得到一定程度遏制,行业企业兼并重组意愿强烈,但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举步维艰,未来行业整合推进难度较大,行业面临着“大”“大”兼并、“大”“小”整合难的困境。目前,我国大型光伏企业量级多在吉瓦级以上,由于实力相当,且受到地方政府保护主义影响,难以通过竞争进行优胜劣汰,推动行业整合。此外,现有大型光伏企业由于品牌、产品售后差距等因素不愿意吸纳整合中小型企业产能,导致大量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企业不能得到及时淘汰,未来光伏产业向重点和优势企业集中速度将有所放缓,进一步延缓产业整合速度。
四是产业对单一市场依赖度过高造成未来行业整体性风险犹存。随着我国光伏产品主要出口市场受阻,面对外部市场压力,我国光伏企业在2013年经历了目标市场的重大调整,由2011年90%以上产品出口调整为2013年的60%产品出口,即国内市场由承受不到10%的产量跃升到支撑约40%的产量,从对外依存度过高转而过度依赖国内市场,这种过度依靠单一市场容易造成行业整体性风险,单一市场需求变动对行业影响显著,一方面单一市场整体需求呈现的季节性上涨可能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或者非常规性外包生产,产生光伏代工企业;另一方面,对国内市场的过度依赖造成财政补贴需求增长过快,行业面临无序发展压力。未来由于光伏产业对单一市场依赖度偏高,行业整体风险仍然存在。
三、未来展望与政策建议
展望未来,随着光伏行业发展环境不断改善,预计全球组件产量有望继续增长,行业集中度将不断提高,部分闲置产能将继续启动,全球出货量和新装容量将形成中国、欧洲、美国和新兴市场四分天下格局。
但同时,光伏产业发展也面临着外需不稳定、国内市场发展过快、行业整合推进较难、对单一市场依赖度过高、贸易摩擦风险仍然存在等问题,均对产业规范和市场应用发展带来挑战,应积极加以引导和政策支持。
(一) 改革境外投资制度,鼓励光伏企业走出去
一是加强市场信息和预警体系建设。加强对光伏产业国别投资环境调研,及时各类投资风险预警信息,避免产业盲目投资;二是提升金融机构对产业发展的融资力度。鼓励国内金融机构灵活信贷政策,改革融资担保结构,支持光伏企业参与境外技术创新等投资项目;三是改革光伏产业境外投资管理体制。通过下放对外投资审批权限、缩短审批周期,鼓励光伏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合作。
(二) 推动市场机制创新,坚持内外市场相结合
一是巩固传统市场份额。推进市场机制创新,发展产品、项目与服务全产业链出口模式,巩固传统市场份额优势;二是积极开拓新兴市场。采取积极市场策略,选择市场前景好、投资环境好的国家和地区,推动光伏产品出口;三是继续开发国内市场,加强光伏市场应用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推动光伏电站和分布式发电的应用。
(三) 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推动优势企业兼并重组
(一)台湾利用太阳能的自然条件
台湾日照量的分布是从东北往西南递增,中南部的台中、嘉义、彰化、云林、台南、高雄日辐射量较高,适合装置较大容量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包括企业使用的大、中型发电系统,以及大型的太阳能电厂;而在北部只适合安装一般住户、机关、学校等自用的小型系统。若以台北和云林作比较,相同的10千瓦太阳能装置系统,在台北一年仅能发电9308度,在云林可扶13359序,两者相荠43.5%。
(二)台湾对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政策扶持
2000年台湾在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方面制定了长期发展目标:一是积极推广并设置示范性太阳能系统,让民众熟悉太阳能发电;二是加强台湾离岛与偏远地区紧急防灾太阳能光伏系统的设置;三是投入研发,发展建筑物整合系统(BIPV),到2025年该系统可达10-12万户。为实现这个长期目标,台湾提出了七大发展策略:扩大内需,提供足够能源;解决多晶硅缺料问题;强化硅晶太阳能电池竞争力;加速整合薄膜太阳能电池;建立亚太地区太阳能模组检测验证服务;开发太阳光电设备;放宽太阳能发电并网技术等。长期的规划包括:太阳能发电量从2010年的21MW(百万瓦,下同)增加到2020年的570MW,到2025年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800MW,2010年-2025年装机容量的复合年平均增长率为443.1%。
台湾为推广利用太阳能,于2006年开始对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进行全额或半额的补助,补助对象分为农业应用、交通设施应用以及大型展示场所等,2010年台湾对太阳能光伏系统的补助金额达到4.35亿元新台币(下同)。另外,根据2009年4月通过的台湾“再生能源发展条例”规定,今后每年对太阳能电价的补贴将依照相关因素适时修改。例如,2010年台湾能源部门公布了“再生能源电能收购作业要点”,即使是接受过补助的发电系统仍可按照2010年的趸购费率计算方式,按每千瓦系统补助比例办理20年的电力趸购。
通过这些政策的扶持,台湾太阳能装置量逐年增加,目前推广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方案包括阳光屋顶、阳光电城、光电经典建筑、偏远离岛紧急防灾,以及尚在规划中的阳光社区、太阳光电与农业安装应用,以及公共工程安装太阳光伏系统。
现阶段台湾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还是以示范计划为主,主要分为两类,大型装置与中小型装置各占一半,一般住宅、机关、学校和企业使用的是中小型系统;另一类是企业装置的大型系统(100千瓦以上)。约1MW的装置在台湾仅有四个:台中的太阳能发电厂1.5MW、台电兴达太阳能发电厂0.95MW、核能所高聚光太阳能发电厂1.05MW,以及高雄BIPV建筑1MW。正在兴建的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系统是2010年2月动工的台电永安4.6MW太阳能电厂。
二、台湾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所谓的光伏即光生伏特效应,使太阳光照射到硅材料上产生电流,直接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这种以硅材料的应用开发形成的产业称为光伏产业,这是目前利用太阳能发电的最佳方式。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包括上游硅片的生产,中游太阳能电池制造及模组的封装,以及下游光电系统安装及光电转换器的生产。从产业特性来看,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上游硅片的生产是整个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核心,硅片的成本约占太阳能电池总生产成本的60%,占并网发电系统成本的30%。但目前高纯度硅的合成、精制、提纯仍控制在美国、德国、日本的少数几家大厂手里,硅片的产量和成本是制约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瓶颈。中游的太阳能电池制造和下游的光电转换器的生产,技术已十分成熟,产业进入门槛不高,但生产厂家众多竞争激烈。
(一)台湾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生产规模
台湾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时间很短,台湾最早量产太阳能电池的厂家茂迪,2000年才开始大规模投产太阳能电池。直到2005年台湾出台相关扶持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之后,在政策和市场的促进下,台湾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开始迅速发展起来。2005年以来台湾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产值增长迅猛。2004年台湾太阳能光伏产业总产值只有34.74亿元,2006年产值就达到70亿元,占全球光伏产业总产值的1%,2008年整体产值已猛增至800亿元以上,到2010年产值已达1872亿元,占到全球产值的3%。2006年--2010年这5年间,整体产值的复合年平均增长率高达71.11%。据台湾光电工业科技协进会(PIDA)预估,台湾太阳能光伏产业2011年产值将扩大至2531亿元,2010年-2015年复合年平均增长率仍将有28.84%的高增长。
台湾太阳能光伏总产量的七成是中游的太阳能电池制造及模组封装。根据台湾光电工业科技协进会的统计,2001年太阳能电池及模组的产量仅有4MW,全球占有率仅1%。2005年在政策的扶持及全球市场的促进下,岛内已有8条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年产量达88MW;2006年生产线增加到14条,年产量达170MW,全球市场占有率为6.4%,跻身全球第五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地。2010年太阳能电池产量达到3400MW,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14%,仅次于中国大陆,位居全球第二。目前两岸的太阳能电池出货量占了全球太阳能电池总出口量的62.2%,成为全球太阳能电池出口量最大的地区。据台湾光电工业科技协进会预估,2011年台湾企业生产的太阳能电池,全球市场占有率将达到16%。
(二)台湾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
台湾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开始于2000年,但是直到2010年台湾福聚太阳能企业产出第一炉多晶硅,台湾才形成较为完整的光伏产业链。目前产业链上游的硅晶圆生产厂商只有福聚太阳能一家,因此整个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从上到下呈金字塔型,越往中下游生产厂家就越多。
2008年台湾福聚太阳能公司引进欧美成熟的生产技术在屏东建厂,2010年产出台湾第一炉多晶硅。福聚太阳能公司初期产能规划为年产8000吨,第二期规划为1万吨,第三期为2.8万吨。随着台湾太阳能电池产能的扩增,对上游原料多晶硅的需求规模将持续大幅度增长,福聚太阳能的多晶硅产品成功量产后,将部份取代进口产品,成为台湾太阳能光伏产业上游关键性原料的供应厂商。
另外,一些大型企业也开始布局向上游整合,如台塑集团也在六轻五期投资计划书中提出将兴建一座多晶硅材料生产厂,以及一座薄膜太阳电池原料的生产厂。与此同时,部分中下游太阳能电池生产厂商也开始向上游进行垂直整合。2011年3月台湾绿能、茂迪、福聚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协议,三方将在台湾成立一个垂直整合多晶硅、太阳能硅片和太阳能电池制造的一个合资企业。另外一些中下游生产企业如山阳、旭晶、昱晶等也于2010年开始投产多晶硅材料市场。
中游的太阳能电池生产是台湾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主体,其生产规模占到整个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七成。这些中下游厂家凭借多年来在半导体制造领域的优势,以及台湾在资讯、通讯及电子科技产业深植的基础及经验,在短短几年内建立起稳固的设计制造技术及国际行销网。2010年台湾生产太阳能电池的厂商就有54家,其中硅晶类太阳能电池39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企业有7家,CIGS(非硅晶类薄膜太阳能电池)企业8家。台湾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厂家是茂迪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年产能约1.2GW,第二名是产能900MW的昱晶能源科技公司,这两家公司在全球厂商中位列第7位和第9位。
2010年随着全球太阳能电池热潮的出现,台湾诸多生产厂商开始大幅度增资扩产,如2009年茂迪公司并购了美国通用旗下的太阳能模组生产线,进入太阳能模组封装领域,2010年该厂太阳能模组产能增至50MW;昱晶公司在2010年9月投资3.6亿元,将原有产能进一步提升,而且还将兴建一座新厂,投资25亿元安装四条50MW的生产线,2011年第一季已开始运营,届时总产能将超过1GW。据台湾太阳光电产业协会的资料显示,2010年台湾太阳能电池的产值达到1304亿元,预计2013年整个产业规模有望增加一倍以上。下游的零部件生产和设备安装也随着中上游产业的增长而增长,产业的自制能力由2005年的5%提高到现在的75%。
(三)台湾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技术创新
1、台湾聚光型太阳光发电技术。近几年来,在岛内相关研究机构及大专院校合作努力下,聚光型太阳光电技术有所突破,弗已在岛内推广应用,促进了台湾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就该领域的学术研究而言,通过聚光光学系统、聚光型太阳电池模组的设计与测试、太阳光追踪器结构设计分析、太阳光追踪控制与系统整合等技术研发工作,培养了岛内太阳光发电领域的人才,进而提升台湾在聚光型太阳光发电的学术研究地位。同时建立了岛内自主的模组检测与验证技术认证体系。
2、台湾太阳能光电生产设备自制能力大幅提升。台湾相关部门通过扶持岛内大型设备生产厂家进行整线自动化生产设备开发,带动岛内其他设备生产企业,除生产已有的单机生产设备外,还加速开发岛内缺乏的生产设备,并进行整线自动化系统整合。如以均豪公司为整线设备的主导企业,整合酸碱蚀刻槽、磷扩散炉、电极网印机、雷射切边机与效率测试机等岛内自制生产设备,结合红外线高温烧结炉等进口设备,以自动化系统整合方式完成整条生产设备,设备自制率已达75%。
3、台湾相关研究机构已在聚光模组制程、太阳光追踪器、电力系统及中控系统等技术领域,掌握先进科技,系统装置容量由5KW发展到7.5KW,平均模组效率由23%提高至25%(目前全球最高模组效率可达27%),太阳光追踪器精度由0.4度提高至0.3度。在聚光模组方面,目前建立的太阳能电池封装技术,焊接孔洞密度低于10%,孔洞宽度小于0.5mm。
4、在技术推广方面,目前台湾相关研究机构在聚光型太阳光发电系统各阶段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已具较高水准,已在聚光模组、模组检测与验证、太阳光追踪装置及中央监控等4项技术领域提出26项发明或新型专利申请,积极协助产业界建立聚光型太阳光发电产业化技术,已结合岛内相关研究单位与产业,有效吸引岛内厂家,形成台湾聚光型太阳光发电的新产业链,岛内已有28家厂商签署协议书,建立了技术移转、技术服务或技术合作平台。目前,岛内已有22家企业投入聚光型太阳能电池、聚光模组、太阳光追踪器及系统整合等领域。
三、台湾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优势及其存在问题
(一)台湾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优势
1、技术优势
太阳能光伏产业主要是由半导体产业发展而来,而台湾的半导体及光电产业技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非常成熟,人才充沛,经验丰富,因此对太阳能电池的生产而言,产业进入门槛很低,只要通过整厂输入技术,合格率及光电转换效率大多能达较高水准。
2、市场优势
台湾资讯科技国际化促进了太阳能光伏产业迅速拓展海外市场。太阳能光伏产业受惠于台湾资讯科技的快速发展,带动硅晶圆产业的开发,同时借助资讯科技产业的国际化实力,提高了台湾太阳能光伏产业在短期内拓展海外市场的能力。
3、集群优势
台湾诸多大型企业纷纷投资太阳能产业,已形成上中下游较完整的产业链。2008年以来,受金融危机冲击,台湾生产太阳能电池的厂商多数出现亏损。2010年以来,全球光伏市场回暖,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未来仍有较大发展空间,诸多生产商如茂迪、昱晶等大规模增资扩产,而台湾电子大厂如鸿海、台积电、联电、光宝科、台达电等厂商,也纷纷投资太阳能,进行全方位的布局,台湾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将取得更为有利的市场竞争地位。
另外,美国推动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商机对台湾太阳能光伏产业是一大机遇。美国“启动加州太阳能计划”法案,及“加州百万太阳能屋顶计划”,将在未10内投入30亿美元补贴住户安装太阳能设施,预计可增加3000MW的太阳能发电,这对台湾太阳能光伏产业快速扩张带来机遇。
(二)台湾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面临的问题
1、发电成本偏高
一方面台湾太阳能光伏系统的装机容量规模较小,大多在20千瓦以下,导致成本偏高;另一方面,太阳能电池模组的转换效率仍较低,相关原料、制程、工事成本却居高不下,这些因素造成现阶段太阳能发电的成本趋高,降低了实质的经济效益,目前太阳能发电的单位成本仍是一般电价的数倍以上。
2、推广受地域限制
太阳能电池制造工厂及光伏系统安装的占地面积较大,而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最高仅18%,制造时需加大面板以增加对太阳光吸收,除了部分小型系统可以装置在住宅、机关、工厂的顶楼,大型的系统皆以地面装置为主,因此太阳能电池的制造工厂或太阳能光伏系统的安装需占用较大面积。据调查,台湾具备开发潜能的建筑物约191万栋,以现已安装的系统量推算,所占全台湾建筑物的比例不高于0.1%,因此安装小型系统尚有发展空间。而安装大型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就必须拥有大面积土地,台湾地狭人稠,系统安装因此受较大限制,这对生产者及使用者而言都是一项负担。
3、原料仍依赖进口
晶硅太阳能电池关键原料是上游的单晶硅或多晶硅,但晶硅原料却控制于少数几家大厂,甚至出现晶硅原料严重缺货的情况,虽然福聚已能量产多晶硅,但现有的产量对台湾太阳能电池企业仍显不足,晶硅原料仍是制约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瓶颈。
4、受制于海外市场
目前台湾虽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但台湾太阳能光伏产业严重依赖海外市场,台湾生产的太阳能电池97%依赖出口。此前出口主要集中在欧洲,但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欧洲各国尤其是西班牙在太阳能领域的政策发生重大转变,引起全球太阳能光伏市场急剧萎缩,台湾太阳能光伏企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虽然2010年之后市场已回暖,但台湾太阳能光伏产业欲持续稳定增长,仍受海外市场的制约。
四、台湾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前景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台湾对太阳能的利用推广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扶持,如利用公共建筑、机关、中小学等单位来进行太阳能系统示范,也鼓励一般民众、私人企业、工厂等通过补助的方式增设太阳能系统。但是,太阳能光伏系统面对的需求就是要以较多的面积来换取发电量,目前除了装置在房屋建筑物顶楼外,地面的大型装置主要是大型发电厂,因此台湾若要快速增加太阳能发电系统的装置量,修订与放宽相关法规势在必行。许多受限于法规的土地也都具有开发的潜能,如废耕地、休耕地、水产养殖地、公共建设的土地等,如能有效地利用这些元经济效益或对环境有害的土地,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既可保护环境,又或提供就业。因此在农地、水产养殖地等法规限制上,需做出适当调整以加快推动再生能源的发展。
另外,台湾还有许多地层下陷的区域等经济效益较低或无法使用的土地,而这些土地中有超过一半是集中在日照量较高的区域,包括云林、彰化、嘉义、台南、高雄等地,在这些地方安装太阳能发电系统,不仅可以利用这些目前没有效益的土地,还可以创造经济效益。
(二)增加资金投入、提供有效保障
太阳能系统安装的初期需要较多的资金,并且资金回报的年限较长,因此在资金来源上,如果能够将金融业纳入其中,可以有效地解决资金问题和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在现有政策的扶持下,发电系统都可以固定的费率保证20年的收购期,因此只要在设置地点作日照量的测量,即可利用装机容量、日照时间、趸购费率估算出年平均收入。按照这样的方式,在有了正式的契约保证收购的前提下,电力可以作为抵押品向银行申请低息贷款,安装太阳能的民众或企业以每年的电费收入还贷,让投入的资金尽快获利。
另一方面,由于每年的发电量受到气候影响,可能导致收益不稳定,如果让保险业者参与,通过保险业专业的评估能力,制定标准收入金额,低于标准则由保险业补足差额,高于标准则归保险公司所有,就可以再次确保安装的民众或企业的收入相对稳定,让提供场地以及投资的民众降低风险,提高一般民众对于安装太阳能光伏系统的意愿,也能更有效落实民众使用再生能源的目标。
(三)降低成本
目前降低太阳能电池生产成本的方式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提高转换效率。根据研究机构的估算,硅晶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普遍在14%-16%,若将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提高2.5个百分点,将可节省约12%的成本,因此提高转换率是降低成本的关键。另一类是降低晶圆厚度。过去主流的太阳能电池晶圆厚度约为240微米,随着技术进步,晶圆的厚度逐渐降低,成本也将随时之下降。因此,研发创新以改造太阳能电池的制程及制造技术,提高转换率以降低成本是当务之急。
(四)提高竞争力
虽然近两年台湾太阳能光伏生产厂商纷纷增资扩产,但产量高、产值低、利润低,显见台湾长期重生产轻研发,基础研发与创新不足,尤其在第二代、第三代太阳能电池的研发及制造方面已落后,面临国际大厂的竞争。因此,台湾光伏产业未来的发展更需依赖技术的提升和创新,使产品多样化差异化,提高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4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106-02
一、基础因素国际竞争力评价
基础因素是指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产业具备的先天条件,即公共基础设施和自然条件指标。
(一)基础设施
目前,中国光伏装备产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初步具备生产、加工以及建设的成套供应能力。但业内人士表示,中国本土设备供给大多仍依赖进口,预计这样的形势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而太阳能电池技术仍在不断研发更新中,中国设备厂商能否跟上,情况还不确定。另外,中国的基础公共服务也未能跟上光伏产业的发展,比如居民住宅没有用于测量光伏发电量的电表,国家电网不是像欧美国家一样的智能电网,不支持光伏系统并网。用户选择太阳能发电就必须安装成套的发电、转换、储能、输出设备,不仅价格昂贵,成本回收时间很长,而且设计安装程序复杂,非常不方便。
由于相对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光伏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应用市场也无法扩大,直接阻碍了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
(二)气候条件
我国幅员辽阔,大部分地区处于阳光充沛地带,太阳辐照强烈、时间长。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大气层薄而清洁,透明度好,纬度低,日照时间长,利用太阳能光伏产品解决当地的用电难问题应是最佳选择之一。优渥的太阳能自然资源赋予了中国发展光伏产业的先天优势。
二、核心因素国际竞争力评价
核心因素是指对产业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和重大影响的要素,即政府政策、企业素质、产业链现状、技术力量指标。
(一)政府政策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光伏产业现阶段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政府鼓励政策。目前,中国政府对光伏产业的支持主要是研发补贴,并通过政府采购(集中建设大型光伏示范项目)促进技术创新。近年中国政府也开始对安装光伏系统的用户进行补贴,但是补贴力度较小。在光伏发电商业化的道路上,政府还面对着一个尴尬的问题:光伏电站一般都建在太阳能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如青海、),而当地政府的财政能力却难以支撑如此大型的项目;东部发达地区政府手握重金,但太阳能资源有限,光伏项目还需进一步统筹协调。
政策对光伏产业的影响无处不在,然而我国当前政策对我国光伏产业的支持与帮扶上力度不足,牵制了该产业的发展。
(二)企业素质
行业内企业的素质对该行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光伏行业内不乏一些佼佼者,像尚德、英利、天威、天合等,不仅规模大盈利能力强,技术力量也很雄厚。但是也要看到中国太阳电池及相关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是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一般追求投资少、见效快和效益的最大化,常以粗放型方式消耗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换取投资的尽快回收,很少考虑技术储备、人才储备和深入研究。现在中国光伏刚刚开始大型太阳能电站的建设,投资者、EPC、经验都还不足。不管是做硅片的企业,还是做电池的企业,甚至原来不是该行业的企业,都要到下游去做电站,做集成商。产业链一旦混乱,质量就很难保证了,不仅会影响其他高端的企业,还会给整个光伏产业造成不利影响。
所以,目前中国光伏产业内企业重复化建设现象普遍,缺少核心技术的支撑,创新发展能力弱,竞争力不够强。
(三)产业链现状
光伏产业链主要包括主原料链、辅导链、装备链和服务链。首先,从光伏产业链的上游来看,目前多晶硅仍然是主流原材料。当下国际大型多晶硅供应厂家生产多晶硅的成本约30美元/公斤,卖到中国却远远不止这个价格,可以说是高盈利。而国内对多晶硅需求很大,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这就严重制约了中国光伏企业的盈利水平。其次,在中游方面,硅片生产、太阳能电池制造和组建封装是中国光伏企业主要的利润来源。但是,这部分利润有减少的趋势,因为现在一些主要的光伏系统安装大国如德国宣布下调补贴,市场面临萎缩。再次,在下游应用市场,国内光伏产业对外依存度高达90%,需求地主要是欧、美、日等国或地区,中国国内需求很弱。
与其他光伏大国相比,我国仍然将资金、技术、市场等战略高点留在海外,引入低门槛低附加值的下游产品制造环节,依旧未能摆脱“世界工厂”的角色。
(四)技术力量
在某些方面,中国的光伏技术是领先全球的。例如,中国光伏产业巨头无锡尚德自成立以来,就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合作,进行光伏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使尚德在国际竞争中拥有技术上的竞争优势。2011年2月在上海举行的SNEC第五届国际太阳能产业及光伏工程展览会上,尚德电力展出了Pluto高效太阳能电池,其效率分别达到17.5%(多晶硅)和19.5%(单晶硅)。尽管如此,当国际金融危机带来全球市场的萎缩后,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大国,中下游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生产商受到的冲击最大。而欧洲、日本光伏企业在危机中并未受太大冲击,关键原因是技术有特长,通过抢占中国企业的份额而得以稳定增长。光伏行业的危机,本质上是没有核心技术的危机。
由此看来,中国光伏产业价值链上各环节所需的制造技术还有待提高,整体技术水平落后导致光伏产业大而不强。
三、环境因素国际竞争力评价
环境因素主要指发展前景和国际市场环境。
(一)产业前景
跨入21世纪之际,在有限资源和环保严格要求的双重制约下发展经济已成为全球热点问题。而太阳能是世界公认的最合适、最安全、最绿色、最理想的替代资源。一旦太阳能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利用,就能降低因使用化石能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大大地节约资源。除此之外,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势必带来新一轮的世界经济增长,各国普遍意识到谁先发展好新能源,谁就将在世纪经济发展中成为领头羊。
太阳能以其独具的优势,其开发利用必将在21世纪得到长足的发展,并终将在世界能源结构转移中担当重任,成为21世纪后期的主导能源。
(二)贸易壁垒
近几年中国光伏企业大量进入欧美市场,导致欧美国家出台一些相应的保护政策或是提高准入门槛。同时,光伏市场过度依赖外部也不可避免带来贸易政策变动的风险。一是技术性壁垒在不断提升,二是贸易保护主义仍然盛行。2011年8月,德国两家大型太阳能公司Conergy和Solarworld向德国政府和欧盟委员会申请对中国产太阳能电池进行反倾销调查。与此同时,美国SunPower等太阳能公司也表达了欲发起反倾销调查的愿望。由于中国企业曾经进行长期无序的价格战,给世界造成中国产品低端价廉的印象,近年来中国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又给世界造成了危机感,因此未来针对中国光伏的贸易壁垒肯定会越来越多。
(三)市场需求
尽管光伏产业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不确定因素很多,市场稳定性相对比较差。政策变化、技术突破、经济波动等各种原因都会造成光伏市场震荡,但总的上涨趋势是不会改变的,光伏产业市场容量非常大,并且会保持很长一段时间,不容易达到市场饱和。而且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它还将高速发展,最终成为支柱型能源产业。
综合以上分析,中国光伏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但核心竞争力却比较弱。与世界前几个光伏产品出口额比较大的国家进行比较,还有着较大的差距。要缩小差距,赶超国际一流企业,还需要进行各方面的调整,改变中国光伏产业在国际出口业务中仅仅做“代工”角色的现状。面对全球光伏能源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中国光伏产业应该争取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刘小铁.产业竞争力因素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04.
[2]光伏产业全景分析报告(2011年)[R].佑佐资讯,2011.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能源被不断的消耗,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为了减少环境的污染,保证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就必须改变现有的能源结构,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可再生资源是人类未来的主要能源来源,因此,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开始重视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在这些可再生资源中,光伏发电的发展速度最快,而太阳能光伏发电已经成为可再生能源领域中继风力发电之后产业化发展最快、最大的产业。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我国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对太阳能的开采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太阳能光伏发电成为我国开发新能源的重要内容。本文介绍了光伏发电系统的组成,并对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现状及前景进行分析。
1 光伏发电系统的组成
一般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主要是由光伏电池组件,交直流逆变器、蓄电池和光伏系统电池控制器组成。首先,通过光伏电池组件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其次,再利用交直流逆变器将直流电转变成交流电,同时逆变器还可以自动稳定电压,改善光伏发电系统的供电质量。利用蓄电池将电能存储起来,在需要的时候在释放出来。充放电控制器则是可以防止太阳能光伏电源系统的储能蓄电池组过充电和过放电的设备,它是光伏发电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2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2.1 国外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作为20世纪80年代世界上增长最快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快速发展。截止2004年,世界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装机总容量达到了964.9 MW。到了2006年底,这个数据达到了4961.69MW。像单晶硅电池、多晶硅电池、非晶硅电池、带状硅电池、聚光电池以及薄膜电池等太阳能光伏电池已经商品化和实用化。在国际市场上,太阳能光伏电池的价格一般在3.15美元左右,并网后的价格为每瓦6美元,发电成本为每千瓦时0.25美元。光伏电池的发电效率在不断的提高,晶体硅光电池的转换率为15%,而单晶硅电池转化率则达到了23.3%,砷化镓光电池更是达到25%的转化率。同时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的使用寿命也大大的延长,最多可达30年之久。目前,世界上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应用最多的国家为美国、日本和欧盟,它们的太阳能发电总量占世界光伏发电量的80%。专家预测,日后的世界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将会朝高效率、高寿命、低成本和美观实用的方向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总量也将占13-15%,预测到2100年光伏发电总量将占60%以上。
2.2 国内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启用较晚,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光伏发电快速发展。在这一阶段我国光伏组件的生产能力不断提升,产品生产成本降低,市场不断扩大并出口到国外,装机总容量也逐年增加。截止2006年底,我国光伏发电总量为35MW,占世界总量的3%。到2020年之前,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光伏市场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发电成本也逐渐降低,2010年我国光伏发电的价格约为每千瓦时1.2元人民币,预计到2020年,这个价格将会降低为每千瓦时0.6元人民币。
随着我国光伏企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受到西方国家的反倾销等政策的打击,一些光伏组件的生产厂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这个背景下,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开发应用应该转向国内,中国太阳能资源丰富,尤其是西北等内地地区,光照充足,必须加大财政支持,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在中国的应用,促进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
3 结语
随着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我国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快速成熟起来。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不但具有环保的特点,而且科技含量高,发电成本低,是对传统发电模式的重大突破。但是,光伏发电系统的使用率还不高,主要原因是光伏发电系统的组成科技含量高,对材料的使用要求严格,因此必须加快研发太阳能光伏电池的新材料,提高光伏发电的效率,降低发电成本。加大对光伏产业的扶持力度,开发国内市场,将光伏发电系统广泛的应用到国内,提高光伏产业竞争了,不断推进光伏产品的更新和升级,为我国的电力供应开辟新的途径。
1 光伏发电的发展及现状
早在十九世纪中期,法国科学家贝克雷尔就通过实验发现了“光伏效应”,证实了光照能使半导体材料的不同部位之间产生电位差。在1954年,美国科学家首次制作完成了单晶硅太阳电池,从此进入了将太阳光能转换为电能的光伏发电新时代,而作为最基本光电池材料的晶体硅在光伏发电产业中也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更加迅速,工作效率和生产规模都有了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光伏组件的生产成本直线下降到3美元以下。在发展中国家的范围内,印度的光伏发电产业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有50多家公司从事与光伏发电技术有关的制造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许多发达国家先后出台了包括光伏发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计划,对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电池的研究生产在欧、美以及亚洲都开始大规模地进行。目前为止,主要的光伏发电技术和产业规模都集中在美国、日本和欧盟,其光伏发电市场份额占到了全世界光伏发电总量的五分之四左右。为了成为世界光伏发电市场的领头羊,美国和日本先后出台有关太阳能技术和光伏发电的研究开发计划,如百万屋顶计划和日本的新阳光计划。由此可见,在国际大环境和大市场下,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势头是十分迅猛的。
1959年我国成功研制出首个具有实用价值的太阳能电池,并于1971年成功应用于我国第2颗人造卫星中。1979年我国开始实现单晶硅工厂化,在此之后引进了国外光伏发电产业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水平,初步形成了属于我国的光伏产业。而在进入2000年以后,由于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和国际市场的驱动,我国的光伏产业迎来大发展,光伏发电技术和产业日益增多,光伏发电技术渐渐应用于通信、交通、天气、偏远地区等不同领域.太阳能电池的使用率也逐年提高。尽管我国的光伏发电水平从总体上来看同国外比较还有一定距离,但我国的光伏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
2 我国光伏发电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上游产业污染严重
虽然太阳能源和光伏产业属于绿色无污染的能源产业,但利用太阳能的上游产业和硅材料的相关生产和加工会对环境带来很大的污染。例如太阳能薄膜电池制造时会伴随四氯化硅和氯化氢等废气污染物。特别是四氯化硅,如若处理不当,极有可能会变成某些酸性物质,从而对土壤带来污染和破坏。我国将大部分目光放到了光伏产业的优点优势上,对太阳能制造引起的相关消极影响却缺乏有效的重视和监管。
2.2 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机制
我国拥有众多光伏发电企业,且产业化产品中出口份额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但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企业在大部分时间内只重视自身企业的发展和利润,忽略了同类企业之间的团结和协作,往往无法团结对外,这就导致了当我国光伏产业面临国际带来的反倾销危机压力时,无法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法。造成这种局面很大的原因在于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缺乏统一的组织或者协调机制,去管理光伏企业之间的利益纷争,仅仅只靠少量的光伏产业协会显然无法满足光伏发电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2.3 对光伏产业的扶持力度不够
尽管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电池的成本已经减少了数十倍,但同传统发电手段相比价格依旧过高,这也成为制约光伏发电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想要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就必须依靠本国政府的大力扶持。但我国政府针对光伏产业的扶持力度仍有所欠缺。在美国,采用太阳能光伏产品的家庭会获得政府一定数额的补助。在法国和印度,使用可再生资源的企业项目都会享受减税免税的优惠,而在我国,此类针对光伏产业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手段仍需出台和完善。
2.4 部分群众的认识不足
光伏发电虽然并非近几年的事,但对我国大部分人,尤其是偏远地区人民来说是个新事物,因此不可避免地在推广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和困难。很多人缺少对光伏发电的足够认识,或多或少存在着不信任的态度,这也反映了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光伏发电产业缺乏有效宣传与指导,导致消费者认识不足。
3 光伏发电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应用前景
光伏发电是人类目前研发的新型能源中最可靠、最有代表性的发电工艺,可以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光伏发电必定会代替传统发电方式,成为发电方向的主流。欧洲光伏工业协会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到2020年,全球光伏组件产值每年能达到40GW,系统的总装机容量接近195GW,届时光伏发电的产量会占到全球发电量的1%左右[1]。而到2040年时,光伏发电的比例会快速上涨到21%左右。世界能源组织研究结果表明:光伏发电为世界总发电带来的贡献呈飞跃式发展,从2000年的0.01%,到2020年的1%,到2040时比例会达到五分之一左右。
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都是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也急需透过传统的手段,寻找新的解决办法。发展光伏发电产业,积极开展可再生能源利用,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未来发展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道路上,我国应采取上网电价均摊方式,通过降低光伏产业成本来促进太阳能发电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技术成熟后进而过渡到取消法规,使其真正成为切实具有竞争力的新型发电技术,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在未来我国光伏发电发展过程中,要建立具有先进水平的国家级太阳能光伏研发中心,并根据我国国情建立不同的产业基地,例如在我国西部成立硅材料生产基地,而在东部沿海地带建立太阳能电池产业基地,在加大光伏发电研究的同时还要积极研发应用光伏的系列产品,包括光伏建材、光伏家电、光伏灯具和文具等。在发展光伏发电产业的同时,要加强学习和吸收其他新型发电产业优势,通过开展独立光伏电站、城市并网光伏电站和风光互补电站的建设和示范来大力培育我国光伏发电市场。
4 结语
关键词:
太阳能;光伏发电;电池板;发电系统;蓄电池组;逆变器
石油能源的可采储量在逐年减少,而且石油能源的利用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这些问题迫切地要求人们追求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太阳能具有资源丰富、可再生的特点,因此,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是我们摆脱石油能源的有效途径。采用合理有效的手段对太阳能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获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能源,是我们研究太阳能资源的目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是合理开采和利用太阳能的有效方法。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太阳能电池板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太阳能电池板是一种半导体光电二极管,当太阳光照射在二极管上时,能够吸收阳光并将其转化为电能,从而产生电流。当多个电池通过串联或者并联就能实现较大功率的电池方阵。太阳能光伏发电具有安全、环保、寿命长、操作简单、资源丰富、可再生等特点。近几年,太阳能光伏发电已被各行各业所应用。
1太阳能光伏发电前景
太阳能光伏发电作为本世纪的新兴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太阳能光伏发电能够通过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吸收并转化为电能。太阳能光伏发电不需燃料消耗,无有害气体排放,因此太阳能光伏发电具有安全、环保、寿命长、操作简单、资源丰富、可再生等特点。由于具备这些优势,因此,太阳能光伏发电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中。通过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创新,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提升速度十分迅速。随着国家能源产业的发展,绿色低碳能源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能源发展的趋势,目前,我国的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受国家政策的扶持,发展十分迅速,而且其发展空间大、市场前景广阔。
2太阳能光伏发电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虽然太阳能发电已被广泛应用,但是太阳能发电的高成本投入严重阻碍了太阳能发电的普及。太阳能的储存问题是降低成本的关键途径,电池储存和压缩空气是目前太阳能储存技术的主要方法。但是,目前国内多硅晶的生产成本高于国外,质量远不如国外,所以多硅晶的进口量逐年增加。光电薄膜技术主要采用碲化镉,其中,碲主要从金属铜中提炼而来,目前碲的价格成本上涨速度过快从而抑制了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生产。
2.2太阳能光伏发电质量差距大
目前,我国多晶硅的生产技术跟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其生产成本高、还有较多杂质,因此,要想提高多晶硅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就应该提升多晶硅的生产技术,保证多晶硅的生产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2.3太阳能光伏发电原料进口率高
太阳能光伏发电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而且其核心技术源于国外。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原材料基本从国外进口,其中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核心材料多晶硅的进口率已高达98%。多晶硅的生产加工技术水平落后,造成我国多晶硅生产成本高,而且质量差。所以,太阳能光伏发电在国内的发展受到原材料的限制,导致我国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发展滞后。
2.4太阳能光伏发电能耗高
太阳能光伏发电环保卫生、安全可靠,但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能耗大,其原材料多晶硅的生产成本高,同时我国的生产技术水平落后,生产加工质量低,导致太阳能电池加工原材料多晶硅的生产耗电量高,同时,太阳能电池的加工工艺复杂,所以太阳能光伏发电能耗更高。
3太阳能光伏发电发展的促进措施分析
3.1降低太阳能光伏发电生产成本
目前,我国的多晶硅生产工艺复杂、技术落后、生产成本高、质量低,因此应该引进先进的多晶硅提炼技术,提高多晶硅生产质量,降低多晶硅的生产成本。将四氯化硅氢转化为三氯化硅,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加工温度,降低能耗,缩减加工成本投入,提高市场竞争力。
3.2淘汰太阳能光伏发电中的高污染企业
多晶硅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但是在其加工过程中,如果存在技术水平落后,产品加工管理不严格,会在其加工过程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所以在多晶硅的加工过程中,应加大管理力度,提高多晶硅的加工工艺,从而达到国家环境要求的标准,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多晶硅加工企业应该及时关闭和淘汰。
3.3企业和政府联合
在太阳能光伏发电研究和应用过程中,企业应该和政府联合,以产业联盟的方式促进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发展。其中,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确保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快速稳健发展;企业应该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多晶硅的生产质量,降低环境污染,组建研发团队,提高产业发展能力和水平,并对研发成果进行共享,减少重复性研究,避免资源浪费,加快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发展速度和水平。
3.4太阳能光伏发电作为战略储备产业
目前,新能源的发展前景广阔,发展市场大。但是,我国目前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正处于初级阶段,发展技术还不够成熟,大力提倡和推广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投入过高,我国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太阳能光伏发电不符合实际。因此,目前我国应该将太阳能光伏发电作为战略储备产业,加快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研发,从而降低其生产成本,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4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太阳能光伏发电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广阔,但是由于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还存在技术瓶颈,因此,在太阳能光伏发电研究和应用中,必须重视太阳能光伏发电存在的问题,利用科学的手段,科学合理的提高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发展速度,从而使太阳能光伏发电能为人类创造更多的财富。
参考文献:
[1]郭瑞.太阳能光伏发电存在的问题及促进措施[J].电子世界,2014(10):451~452.
主营受光伏产业牵制
今年7月,福莱特招股说明书(申报稿),拟通过IPO募资扩张光伏玻璃产能。该公司主营业务为超白压花玻璃和深加工玻璃的生产和销售。多项数据表明,福莱特与光伏企业是“拴在一根绳上的蚂蚱”,当光伏企业遭遇寒冬时,其自身盈利也受到严重影响。
福莱特的核心产品是超白压花玻璃,这是公司净利润的主要来源。招股书显示,2009年~2011年,超白压花玻璃毛利占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的比例分别为76.69%、91.87%和96.55%,呈上升趋势。另据招股书数据显示,从最近3年情况来看,福莱特超白压花玻璃产品的销售收入、销售利润与光伏行业整体发展趋势、下游客户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变动趋势一致。这就导致福莱特的业绩与光伏产业的兴衰密切相关。
但自2011年以来,国内光伏产业的坏消息不断:欧洲削减补贴、美国“双反”(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欧债汇率危机等等。这令福莱特的下游企业——各大太阳能光伏制造商一片哀鸿遍野。公司第一大客户无锡尚德2011年亏损10亿美元,今年第一季度再度亏损1.33亿美元。另据美国投资机构Maxim Group今年8月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最大的10家光伏企业的债务累计已高达175亿美元,约合1110亿元人民币,国内整个光伏产业已接近破产边缘。
受上述因素影响,福莱特2011年净利润同比下滑20%。2012年其盈利前景更是不容乐观。未来公司如果上市,其业绩变脸的可能很大。
核心技术来路不明
可见,福莱特的成败取决于超白压花玻璃的生产和销售。然而其苦心孤诣得来的这一核心技术的真实身份却值得怀疑。
追溯福莱特的成长史,公司于1998年成立,以50万元起步,主要从事传统玻璃加工。公司前8年一直扮演着一个传统制造小企业的角色,直到2006年才陡现转机。招股书显示,2006年福莱特通过自主研发,成为国内第一家打破光伏压花玻璃技术垄断的企业,该产品在2006年实现量产,并在后来成为支撑公司发展的核心技术,这一技术也在几年间给公司带来丰厚的利润。
然而,一家小小的传统玻璃制造企业,如何在短短一年时间之内在光伏压花玻璃技术上取得突破?对此,公司并未做过多解释。不过,一则《嘉兴日报》的报道透露了其中的玄机。
在这篇题为《嘉兴福莱特在光伏“寒冬”中布局未来》的报道中,福莱特董事长阮洪良说:“2006年,我看到光伏新能源作为一个朝阳产业的巨大潜力,觉得这是个转型的好机会。”他当年就主导了企业的第一次战略转向——收购上海的两家外资公司,由此快速切入太阳能光伏玻璃行业,之所以采用收购而不是自创,主要原因就是求快。
其收购的一家外资公司名为上海梭拉赛富玻璃有限公司。招股书透露,福莱特当前的核心技术人员韦志明恰好曾担任这家公司的厂长。他还主持编制了太阳能超白压花玻璃的生产工艺和产品标准。因此,福莱特在短短一年时间内突破技术壁垒取得的核心技术,很可能和此次收购相关。
除此之外,公司研发能力较低,这使其核心技术的取得存疑。招股书显示,截至2011年底,福莱有研发技术人员185人,但公司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只有118人。这意味着,至少有67名(占比36%)的研发人员学历为大专及以下水平。
创投和保荐人突击入股埋隐患
除上述问题外,福莱特的股权也存在减持隐患。2010年,福莱特大举引入4名外部投资者,包括3家创司和1家保荐人控股公司。
光伏装机超预期表现
政策扶持驱动行业首轮增长,2011年政策“西方削弱、东方扩张”,预计全球新增装机量约20.2GW,增长约30%。未来五年世界各国逐步实现光伏上网平价,发电成本下降将带动行业的第二轮发展。最终,能源优势注定太阳能成为终极能源,长期高速发展。预计全球光伏累计装机10年15倍以上增长。
中国的光伏装机超预期表现即将到来。我国的光伏行业依然“三头在外”,迫切需要国内装机市场的启动。广阔的市场空间,已具规模的产业链,强势的政策执行力是中国发展装机市场的优势,而上网电价政策则是启动市场的关键。预计到2020年,国内累计光伏装机容量将远超目前20GW的目标,或将达到100GW。中国的累计装机量10年可能完成100倍的增长。
光伏设备和辅材的投资机会展现
电池片厂商大规模扩产在即,设备的新一轮需求增长来临。光伏产业未来5-10 年将高速发展,在高利润和高成长预期下,国内的太阳能硅片、电池组件生产商大幅扩产,众多企业扩产速度超过100%。因此,光伏设备,如多晶硅铸锭炉、单晶生长炉、开方机、切片机等将迎来新一轮爆发式需求增长。
设备制造是行业的核心技术和高附加价值所在。国家发改委明确提出要提高新能源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太阳能装备制造商获得15%的优惠税率,并在技术研发上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各设备的细分市场在2007 年以前均被国外企业垄断。近年来,国内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技术,依附国内相对廉价的生产成本和产业支持政策,正逐步进入光伏设备市场。除了受益设备需求的高速增长,国产化的推进也是国内设备企业需求增长的重要因素。
投资聚焦设备与耗材。设备行业技术壁垒高,利润率高,看好相关企业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硅片切割环节的辅材细分市场,产品供不应求,市场集中度高,龙头企业通过大规模产能扩建获利丰厚,投资机会展现。电池、组件制造环节,建议关注规模化、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多晶硅提纯环节,企业间分化增大,成本控制能力决定盈利水平。
辅材供不应求,龙头企业获利丰厚。全球装机需求持续增长,国产电池份额上升,国内晶硅电池产量的快速增长带动产业链相关辅材的需求增长。此外,辅材占组件成本的比例较小,但对电池转换效率的影响较大。因此,如果太阳能电池出现短期供过于求,电池价格下降,企业压缩成本时,辅材价格的波动较小。
聚光、CIGS的发展前景广阔。CIGS电池的实验室效率已达20%,接近晶硅实验室效率。但大规模量产和明显技术优势尚未出现,使国内企业通过走自主创新路线,掌握核心技术,从事高附加价值的太阳能电池制造的构想成为可能。CIGS技术前景诱人,成为薄膜电池中的投资亮点。
一、太阳能光伏企业含氟废水处理工艺
化学沉淀法。沉淀法是高浓度含氟废水处理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之一,
是通过加药剂或其它药物形成氟化物沉淀或絮凝沉淀,通过固体的分离达到去除的目的,药剂、反应条件和固液分离的效果决定了沉淀法的处理效率。化学沉淀法主要应用于高浓度含氟废水处理,采用较多的是钙盐沉淀法,即石灰沉淀法,通过向废水中投加钙盐等化学药品,使钙离子与氟离子反应生成沉淀,来实现除去使废水中的F-的目的。该工艺简单方便,费用低,但是存在一些不足。处理后的废水中氟含量达15mg/L后,再加石灰水,很难形成沉淀物,因此该方法一般适合于高浓度含氟废水的一级处理反应,很难达到国标一级标准。铝盐除氟法是在水中加入硫酸铝、聚合氯化铝、聚合硫酸铝等的铝盐混凝剂,利用
与的络合以及铝盐水解后生产的矾花,去除废水中的,效果不错。由于药剂投加量少、成本低,并且一次处理后出水即可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因此铝盐混凝沉降法在含氟废水处理中常作为二级处理反应。
2、混凝沉淀法。决定混凝法除氟效果的关键是混凝剂,混凝剂有无机物和有机物之分,铁盐和铝盐是最常用的两大类无机混凝剂。据研究,对氟质量浓度为25~50mg/L的废水,铁盐混凝剂的除氟率较低,在10%~30%之间,而铝盐混凝剂可达50%~80%,铁盐要达到较高的除氟率,需配合使用。最后需用酸将PH调至中性才能排放,工艺复杂。而铝盐则可在接近中性的条件下除氟与钙盐沉淀法相比,铝盐混凝沉降法具有药剂投加量少、处理水量大、成本低、一次处理后出水即可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优点,适用于工业废水的处理。硫酸铝、聚合铝等铝盐对氟离子都具有较好的混凝去除效果。使用硫酸铝时,混凝最佳PH为6.4~7.2,但投加量较大,根据不同情况每吨水需投加150~1000g,这会使出水中含有一定量的对人体有害的溶解铝,使用聚合铝后,用量可减少一半左右,混凝最佳PH范围扩大到5~8,聚合铝的除氟效果与聚合铝本身的性质有关,碱化度为75%左右的聚合铝除氟最佳,投加量以水中F与AL的摩尔比为0.7时最为经济。但铝盐混凝沉降法氟离子去除效果受搅拌条件、沉降时间等操作因素及水中、等阴离子的影响较大,出水水质不够稳定。
3、吸附法。吸附法主要是将含氟废水通入装有氟吸附剂的设备,氟与吸附剂的其他离子或基团交换而留在吸附剂上从而被去除,适用于水量较小的饮用水深度处理,处理费用往往高于沉淀法,且操作复杂。
4、反渗透法。反渗透法除氟效率高,但膜价格昂贵,且膜在除氟方面的稳定性尚待研究,因此阻碍了膜在工业含氟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5、离子交换法。离子交换法设备投资大,交换剂再生困难,工业应用尚需深入研究。
6、电凝聚法。电凝聚法是利用电解铝过程中生成羟基铝络合物和,凝胶的络合凝聚作用除氟的方法。其缺点是影响除氟的外部因素过多,效果不稳定,且存在电极钝化的问题。
二、主要构筑物设计
1、集水池:重防腐处理,水力停留时间为12h,有效容积为1000,2台提升泵,1用1备,耐酸防腐,Q=85/h,H=15m,N=11kW,集水池还设有流量计、液位计和pH,均为耐酸防腐型。
2、一级反应池:重防腐处理,水力停留时间为60min,池体有效容积为81,内置搅拌机3台(耐酸防腐),附带pH计1套。向废水中投加药剂,使废水的氟离子生成沉淀物,以达去除效果。
3、一级沉淀池:重防腐处理,水力停留时间3.5h,有效容积283,带周边式刮泥机一台(重防腐),排泥泵2 台,1 用1 备。
4、二级反应池:重防腐处理,设计参数与一级反应池相同。
5、二级沉淀池:重防腐处理,水力停留时间和有效容积同一级沉淀池。带有周边传动刮泥机和排泥泵。
6、中间水池:防腐处理,水力停留时间1h,有效容积85,提升泵3 台,两用1 备,Q=55/h,H=22m,N=7.5kW,将沉淀后废水打进吸附罐,进入吸附处理单元。
7、吸附罐:采用3 套设备,2 用1 备,进一步去除废水中少量的氟离子。
8、中水池:水利停留时间为1h,内置反冲洗泵,可用于回用水提升泵。
9、污泥浓缩池:进行污泥浓缩,有效容积660m3,污泥浓缩机2 套,污泥泵3 台。
10、离心脱水机:污泥脱水。
三、光伏行业废水处理的研究进展与前景展望
1、目前中国光伏发电产业问题,产业全面提升下的隐忧
2008年以来,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订单缩减、业绩有所下滑,不过受国际、国内的市场拉动以及国内相关产业政策的推动,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出现了快速增长。其中,太阳能多晶硅产量已突破4000吨,太阳能电池产量接近2000MW,居全球首位。但是,当前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整体水平,尤其在事关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装备以及相关产业政策等诸多方面,与技术领先国家相比较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导致光伏产业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
2、光伏行业的展望和预测:
①政策是决定光伏装机的关键因素
根据国外的经验来看,国家政策引导甚至强制规定,是光伏装机能否在该股大规模应用的关键。各国的补贴政策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投资补贴法;一类是上网补贴法。投资补贴法增加了财政支出,从而增加了纳税人的负担,三这种方法实施起来不方便。上网电价法使得光伏补贴由电力公共事业的消费者承担,且更加注重光伏发电的实际效果,但增加了管理负担。另外投资补贴法主要注重设备安装饿容量,忽略了设备的实际运行情况,而上网电价法更加有效地促进了光伏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
②2011年光伏市场恢复数量型增长
光伏产品成本的下降、装换率的提高、竞争的加剧导致光伏补贴成本的下降。因此,从世界范围内看不存在某个国家光伏市场大幅度下降的风险。光伏市场德国、西班牙都以接近政府补贴上限,预计两年内难以起色。相对的,美、日、中三国光伏补贴离这个上限还远,政府态度积极,光伏市场有望在今年大幅提升。另外,在中国市场的拉动下,2011年世界光伏市场将恢复数量型的增长。
③技术进步替代产能扩张成为关键所在。
过去几年,光伏产品供需缺口大,产能扩张是各个企业的战略重点。但随着目前功能发生变化,通过技术研发进步来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成了关键所在。到2011年,单位瓦呆样能装机容量的成本较之前有明显的下降。这个下降主要来自3个方面:规模效应、技术进步导致的太阳能组件个原材料成本的下降;太阳能电池组件工艺的进步导致转化率的提升;电池组件厂商竞争的加剧。
四、结束语
建议近期要大力扶持壮大“技术推动型”的光伏设备制造业,稳步开拓“离网和并网并行,不同阶段各有侧重”的国内光伏应用市场,尽快按照“清洁、高效、安全”的基本要求建立健全光伏产业投资准入和监管制度。
参考文献:
[1] 朱亦仁.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251-251,254-255.
中图分类号:O4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源的开发以及节约能源显得尤为重要。光伏能源作为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在市场的应用进一步显现出来。在二十一世纪前半期光伏发电有可能超过核电成为最重要的基础能源之一。目前很多国家的鼓励政策和法律已相继出台。
1、国内光伏应用市场存在的问题。
1.1 光伏产业在中国快速崛起,同时成为出现“产能过剩”问题最快的新兴产业。光伏产业是中国发展速度最快的能源产业,在短短的时间里,中国光伏产业从最初的高利润、低风险急转直下,成为“产能过剩”的产业,造成“过剩”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欧美国家提高贸易壁垒、减少光伏补贴。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光伏产业畸形的市场结构,其中国内市场发展缓慢是造成光伏产业发展危机的症结所在。
1.2 从经济效益看,光伏市场竞争力有限,但应用成本很高。对于集中式的大型光伏电站和分布式的屋顶电站来说,经济性是决定光伏项目建设最重要的因素。现阶段,较之传统化石能源发电成本,生物质能发电是比较高的,风能发电成本已经很接近,核能发电的成本占有较高优势,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介于风能和生物质能之间,大型并网的太阳能发电成本在8-11元/瓦,相当于传统化石能源发电成本的2-4倍,风力发电的1.5倍。
1.3经过最近几年的爆发式增长,我国光伏产业已经跃升至全球最大光伏产业制造基地,国内光伏应用市场发展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产能占到全球的一半以上。与此同时,产业发展初期大量进口多晶硅、单晶硅的情况完全改变,突破关键技术促进了产业的发展,生产设备大量依赖进口的情况也得到好转,中国成为全球光伏产能最大的国家之一。但中国光伏装机量增长非常缓慢,光伏产业严重依赖国际市场,近几年来,即便是加快发展速度,国内每年新增光伏装机容量也不足全球的十分之一。
1.4 光伏发电在国家能源结构中的份额低。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原煤在能源生产总量中的比重就维持在70%以上,其次是原油和天然气。虽然“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国家加大了对新能源的投资力度,但从能源结构看,新能源所占的比重并没有明显上升,2010年,新能源占全部能源生产的比重为9.4%,较2000年仅提高了1.5个百分点。整个新能源比重低,而光伏发电占能源生产的比重更低。国家能源局预计到2013年年底,全国发电总装机将达到12.35亿千瓦,其中水电装机2.78亿千瓦,增长约11.6%,占发电总装机比重为22.5%,比2012年年底提高0.8个百分点;并网风电装机7500万千瓦,增长约22.1%,占6.1%,提高0.7个百分点;核电装机1470万千瓦,增长约16.9%,占1.2%,提高0.1个百分点;并网太阳能装机1000万千瓦,增长200%,占0.8%,提高0.5个百分点。同时,火电装机占比将由2012年年底的71.5%下降到69.6%,下降约2个百分点。
2、我国光伏应用市场存在的障碍
2.1 缺乏与产业宏观政策相配套的地方性优惠措施
根据《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并网光伏发电项目原则上按光伏发电系统及其配套输配电工程总投资的50%给予补助,偏远无电地区的独立光伏发电系统按总投资的70%给予补助,其余资金由企业自筹。这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内陆很多地区光伏企业而言,项目资金的筹措是面临的首要难题,资金不到位,项目就无从启动。
2.2光伏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资金困难,人才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
由于内陆很多地区自然条件艰苦、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等客观原因,其人口素质相对较低,光伏高科技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特别是复合型创新人才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地区光伏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与国内发达地区的光伏企业相比,内陆很多地区光伏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综合实力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无论是从内陆很多地区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考虑,还是从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等方面考虑,这些地区光伏企业无疑肩负着主力军的重任。
3、国内光伏应用市场发展前景
3.1 可持续发展。经济持续、生态持续及社会持续,即实现经济建设的良性循环、资源的良性循环及人类社会的良性循环。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要想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者的良性循环,就要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就要求保护环境、资源循坏利用从而提高人口综合素质的条件下进行经济和社会建设,保持发展的持续性和良好势头。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统一是指,经济建设与控制人口、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人类生活过得更加幸福、美好。 对立性在过去的“增长模式”下的工业经济中已暴露无遗。在传统发展模式的革新下坚持可持续发展。为应对日益逼近的化石能源资源逐步走向枯竭,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不是光顾眼前利益无限制的开发自然资源。以满足未来的长远利益而是开发与保持自然资源并举。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使得发展与环境协调,只有生态系统处于良好的状态才能维持使用资源,且可以持续不断的循环利用。
3.2光伏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就我国西部而言,开发起步晚,很多偏远的地区电网难以延生,至今还处于缺电的状态,但是荒漠、戈壁、荒滩等空闲地开发太阳能的资源市场比较广阔。我国有很多风力资源和太阳能资源都很好而常规能源相对缺乏的地区,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在提供清洁、可靠的电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此外,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熟,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将会快速发展,在我国的电力结构中发挥重要替代能源的作用。
3.3中国发展光伏产业的国家战略既要借鉴西方国家发展的成功经验,又要结合中国的国情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中国是世界太阳能市场的新兴力量,中国正成为世界光伏产品制造中心,中国将成为世界光伏技术研发中心这既是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也是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中国发展光伏产业是实现节能环保的重要举措,是建立经济发展新模式的关键。我国的光伏发电应采取稳步发展的原则和策略,要有利于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要有利于增强国力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和就业,符合我国的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符合我国的西部开发战略。中国发展光伏产业要制定系列化的经济激励政策,包括税收、信贷和投资、价格、补贴和技术政策。具体建议,应建立光伏产业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基金,建立光伏经济发展的社会文化氛围,建立健全光伏技术的基本标准和规范,组建具有规模优势的光伏企业集团,广泛开展光伏技术的国际合作和技术交流。应通过若干工程计划把光伏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落到实处。
结束语
2015年,全球光伏市场增长强劲,新增装机容量预计将超过50GW,同比增长16.3%,累计光伏容量超过230GW。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将达到16.5GW,同比增长40%,继续位居全球首位,累计装机有望超过43GW,同比增幅达20.8%。
我国光伏企业发展形势总体向好。前10家组件企业平均毛利率超15%。多家企业开始在海外设厂,生产布局全球化趋势明显。根据对部分通过《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进行统计显示,2015年上半年,组件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8.9%,净利润同比增长9.7%,平均净利润率同比增长6.5%。然而,我国光伏企业在具有很大发展前景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
二、面临问题
我国光伏企业面临的问题既来自外部,也有自身因素。
(一)产能仍然存在过剩
近几年,我国光伏产业迅速发展,产能急剧增长,产能过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2012年,欧美国家纷纷对我国光伏企业开展“反补贴、反倾销”调查,这和光伏产能过剩有必然的联系。当时,中国排名前15家的光伏企业的产量占全球市场需求总量的70%,而欧美国家欲实施“双反”调查所涉及的企业中,有73家为中国企业。
今年,我国预计装机量有望超过43GW;全球多晶硅产量预计将达到36万吨,我国多晶硅产量将达到18万吨,产品价格预计仍将维持在11万元/吨左右,企业仍然承受低价压力。虽然近来各企业不断对原有产能优化提升,然而产能过剩局非一朝一夕可以回转,多家企业因行业竞争压力过大而破产。
(二)融资难、融资贵
目前,光伏企业融资也面临困境。首先,由于部分光伏企业破产无法偿还银行贷款,不良贷款率上升,各银行纷纷收紧对光伏企业的贷款发放,使整个产业面临融资难的问题。其次,我国主要光伏企业在海外上市,受行业整合和国际争端的影响,上市光伏企业股价大跌,在海外难以融资。再次,光伏企业在境内融资成本较高。据调查统计,境内融资成本在8%左右,部分高达10%,进一步减少企业利润,不利于光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技术仍需提高
目前,我国产业化生产的单晶硅电池太阳能转换效率有望达到20%,而美国光伏企业SunPower生产的晶硅电池转换效率于2010年就已达到24.2%,2013年,日本松下企业研制出来的电池转换效率创世界记录,为24.7%。总体而言,我国光伏企业面临技术研发不足,理论研究薄弱等问题。
(四)政府补贴未能落实
政府虽然对光伏产业出台多项补贴政策,然而由于审批程序复杂、制度设计缺陷问题,补贴款项一直无法到位,拖欠长达2年,金额高达100亿。缺少补贴资金,我国光伏企业很难自主研发新技术,新项目也难以为继。
(五)土地税赋征收不规范
目前,光伏电站的用地征税不够规范,企业税负很大。近来,政府提出要对已经建成投产的光伏电站征收耕地占用税及土地使用税,并且征收方式和征收标准不统一,不规范,变化空间大,给投资光伏电站的企业带来巨大的投资成本,其投资收益下降甚至亏损。据估算,耕地占用税如按10―20元/平米一次性缴纳计算,二类和三类资源区电站建设成本增加2-3毛/瓦,电价成本平均增加3分/度。
三、企业发展策略
上述问题的存在均制约了我国光伏企业的健康发展。对此,企业可采取如下发展策略:
(一)加强技术和产品创新
光伏企业应大力增加对人才、技术的投入。改良西门子法,努力提高光伏电池转换效率,研发新型高效产品,并可以做到规模生产,进一步降低成本。
(二)整合产业链
企业可以通过横向和纵向整合产业链来促进其进一步发展。横向整合,加强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企业和产能,进一步提高产业资源利用率。纵深发展,上游企业可以减少进口原料价格波动的不良影响,企业整体可集合研发、生产到安装,延长产业链,增强自主性和独立性。
(三)拓宽市场
近来,分布式光伏发电在国内取得了显著的发展。2016年第一季度,全国新增分布式光伏发电97万千瓦。其中,太阳能屋顶十分具有优势。国外光伏企业如美国的SunPower, First Solar, 以及Solar City等早已进入太阳能屋顶市场,采用了各种行之有效的市场策略,扩大市场份额,发展较为成熟。中国的光伏屋顶起步不算晚,然而还处于早期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国内光伏企业应抓住机遇,结合国情,借鉴国外经验,拓宽国内市场。
此外,中国光伏企业还可以拓宽海外市场。其在欧美国家“走出去”遇到瓶颈,难以前进的情况下,可以将目标转移至南美、南非等新兴市场,这些国家潜力巨大,发展前景良好,适合进行投资。
四、政府所起的作用
政府在扶持光伏企业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政府出台各项政策对光伏产业进行支持和补贴,然而这之中存在一定误区。
首先,政府不能一昧进行补贴,根本在于政府应鼓励光伏产业“产、学、研”结合,给予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