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2 15:31:1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创新思维能力与培养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其次,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造。逻辑学教师必须明确,逻辑学教学的目的不是要培养少数逻辑学家,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普通逻辑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锻炼思维技巧,运用逻辑这一工具去探索真理,获取新的知识;同时,它作为一种工具,还可以指导学生去正确地表达和论证思想。因此,逻辑学教学一定要正确处理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关系,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的训练,善于从思维的实际出发引申出理论知识,并能成功地将理论知识与人们的日常思维结合起来,解决实际思维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所以说,在教学中要尽可能精简对理论内容的阐释,适当增加应用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内容。
再次,要改革教学方法。大学生学习普通逻辑,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使他们学会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知识,使他们学会正确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应该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但是,长期以来,绝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多数时间是以讲解式的教学方法授课,教师在规定的时间里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条分缕析,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教学方法虽然有它的长处,但其不足也显而易见,主要有两点:一是讲解式的教学方法着眼教师,教师完全是以自己设定的认知水平来讲解,容易忽视学生的认知背景、认知速度、认知策略的差异性。往往有许多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维。二是学生在以教师讲解为中心的课堂中学习,只需听从教师的分析,自己往往是被动地接受、消化。这样就使学生丧失了主动求知的技能,创新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导致学生有依赖心理,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逻辑学科的教学目标。那么,究竟该如何教学呢?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四点:
第一,通过“情趣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情趣教学法,简单地说是指以师生情感为纽带,以兴趣为动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其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创造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力求使课堂教学达到生动、互动、主动的教学效果。情趣教学法的核心就是: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为基础,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逻辑学是一门比较抽象枯燥的学科,其特点是内容高度抽象、内在联系密切,如果我们不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注意用生动的实例去进行教学,只是单纯地从概念到概念、从公式到公式、从符号到符号进行推导,那只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能力培养就无从谈起。要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就必须改变教学上从理论到理论的呆板教学方法,寓抽象的逻辑理论于现实事例之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和教师的情绪,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在愉快的心境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在逻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要努力创造轻松、和谐、风趣、愉快的课堂气氛,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绝不能拘泥于逻辑的符号化、形式化,绝不能拘泥于平铺直叙、毫无生机的理论阐释。通过激发学生学习逻辑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他们自觉运用逻辑工具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要注重采取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会吸收信息、处理信息。逻辑学教学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思维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程度对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思维能力是在思考过程中发展和提高的,因此,在普通逻辑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不仅要以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精神,更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开拓创新的精神,培养其思维的创新性和深刻性。启发式教学方法要求教师首先提供问题或含有问题的材料,材料或问题的选择要有典型性;其次,要做到五个“要”,即:要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要让学生大胆猜测,要让学生去解决疑难问题,要让学生去总结规律,要千方百计去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再次,要适时做出问题总结,使学生明确讨论所包含的科学原理或有关方法。比如,在讲授同素材直言命题之间的关系这一知识点时,就不要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A、E、I、O四种命题在全同关系、真包含关系和真包含于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四种关系下的真假情况,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同素材的A、E、I、O四种命题之间的真假关系。这样让学生经历比较、归纳、猜想和检验等一系列探索过程,就会使学生了解结论的由来,强化对逻辑规则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科学发现奠定基础。
第三,要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践,帮助学生将学到的逻辑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促使知识的迁移,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应用水平。逻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一个切入点就是从练习题入手,启发学生以基本题为基础,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用、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发散、假设等多种思维方式,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进行解题。鼓励学生对解题的多种方法进行比较、筛选、改进、优化,以求最佳的解题思路,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讲实例以理论为指导,讲理论以应用为基础;还可以通过开展演讲辩论比赛、逻辑基础知识竞赛、逻辑推理智力竞赛、组织法庭辩论观摩等多种实践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这些都有助于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把枯燥的规则变得生动,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实现逻辑教学的目标。
第四,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普通逻辑思维能力就是运用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的能力,也就是从已知进入未知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在于要教会学生怎么学,最终达到让学生离开学校以后能够完全独立地进行学习研究。钱伟长说:“教学改革更深层的问题还是怎么教与怎么学的问题”,“教,关键在于‘授之以渔’;教书,关键在于教给学生一种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③所以,教师要注重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开启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把创新思维逐步融入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逻辑学教学如果仅仅局限于讲清楚什么是概念、什么是命题,什么是推理,那么学生学完了逻辑学也就只能知道这些。逻辑学本身是最讲求体系结构的一门课程,各章节之间的逻辑联系是理论性教材的典范。概念、命题、推理的知识当然应当讲清楚,但更重要的是要弄清楚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结方式:为什么概念是逻辑起点,如何明确概念,概念间的关系如何构成判断,判断之间的关系如何构成推理;判断的逻辑性质为什么含在概念间的关系里,推理的规则为什么含在判断的逻辑性质里等。对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联结方式的分析与教学,就是学习方法的教学。这样,就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使他们学会质疑、调查和探究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总之,在普通逻辑教学中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知识所带来的乐趣,变强制性教学活动为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注释:
①迟维东:《逻辑方法与创新思维》,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
②:《文选》,人民出版社,2006年。
趣味数学历来不被人们所重视,只是娱乐游戏的工具。然而,悖论――作为趣味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数学发展上,其作用功不可没,它的每一次出现,都引发了数学危机。
悖论是指:如果在某一个理论系统中,能够推出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或语句,或者该系统中能证明两个互相矛盾的等价命题或语句,则称该理论系统中包含有悖论。而数学史上发生的三次数学危机都与悖论有关。
第一次数学危机是由不能写成两个整数之比引发的,而在此之前,数学界公认的是所有的数都可以写成两个整数之比,其实质是:是无理数,全体整数之比构成的是有理数系,有理数系需要扩充,需要添加无理数,彻底解决这一危机是在19世纪,依赖实数理论的建立;第二次数学危机则是由贝克莱大主教提出的,是对牛顿“无穷小量”说法的质疑引起的,它的实质是缺少严密的极限概念和极限理论作为微积分学的基础。直至柯西创立极限理论及魏尔斯特拉斯创立“ε-δ”语言,才彻底地反驳了贝克莱的责难;第三次数学危机由罗素悖论引发的危机。罗素构造了一个集合s:s由一切不是自身元素的集合所组成。然后罗素问:“s是否属于s呢?”不论怎样回答,都会产生矛盾。为了消除悖论,数学家要将康托“朴素的集合论”加以公理化,并且规定构造集合的原则,但第三次数学危机的解决,并不是完全令人满意的。
虽然悖论引发了3次数学危机,但是随着危机的消除,数学也在步步向完备体系发展,可以说,悖论在整个数学发展史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检验、完善某一理论体系,推动数学的发展。第一次数学危机促成了公理几何与逻辑的诞生;第二次数学危机促成了分析基础理论的完善与集合论的创立;第三次数学危机促成了数理逻辑的发展与一批现代数学的产生,数学由此获得了蓬勃发展。然而,每一次悖论的发现都需要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才可以做到,而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就需要创新。
下面举几例说明如何在悖论中,找到创新点,发散思维,解决问题。
例1:老板损失了多少。
有个人在A店铺买了90元的东西,然后交给店铺老板一张100元的钞票。由于店铺老板正好没有零钱可找,便到隔壁B店铺兑换了零钱,找给这个人10元。过了一会,B店铺老板发现这张100元的钞票是假钞,便找到A店铺老板要求赔偿。A店铺老板无奈,只好又赔偿了B店铺老板100元钱。过后,A店铺老板非常气恼,认为自己损失了200元;而B店铺老板安慰他说,只损失了10元。请问:究竟A店铺老板损失了多少钱?
分析:老板到底损失了多少钱?200元?10元?还是其他数额?每个答案似乎都有道理,学生经过一定的思考和讨论,一定会悟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明白受益和损失是一种对称关系。在A店铺老板与买东西的人之间,买东西的人什么也没有支付,却受益了100元,所以在此次交易中,A店铺老板损失了100元;在A店铺老板与B店铺老板之间,因为B店铺老板没有任何受益,所以A店铺老板就没有任何损失。综上,A店铺老板损失了100元。
例2:卖苹果。
有两筐各30公斤的苹果要卖。其中,一筐大苹果每2公斤卖6元,另一筐小苹果每3公斤卖6元。这时有个人过来说:“这样分开卖,还不如搭配着卖。2公斤大苹果搭配3公斤小苹果,一共卖12元。”卖苹果的认为这个建议合理,就开始搭配着卖。于是这个人又说:“那我就全买了。5公斤搭配苹果12元,60公斤为12×12=144元。”卖完苹果后,卖苹果的人发现上当了。请问卖苹果的人是怎么上当的?
分析:卖苹果的人之所以上当,是因为将局部成立的比例关系的传递性,当成了整体成立的比例关系的传递性,因而产生了计算错觉。本题中,30公斤小苹果按3公斤一份划分,可以分为10组;而30公斤大苹果按2公斤一份划分,可以分为15组。因此,将它们以3∶2的比例搭配时,组合到第10组时,小苹果就组合完毕,余下的5组10公斤大苹果就不可能再按3∶2的比例组合,只能以大苹果的实际价格来卖了。如果仍然按搭配价格来卖,自然就会少卖钱了。即:10公斤大苹果应该卖:6(元)×5(组)=30(元),而实际上只卖了12(元)×2(组)=24(元),所以卖苹果的人少卖了6元。
从上面两例可以看出,悖论学习与创新思维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教师切不可忽视它的作用。那么如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呢?
创新思维的过程是开发大脑的一种发散思维过程,它是把某种有一定“依据”的“空想”变为“现实”的大脑活动过程,是通过思考,以概念、判断、推理、设计、指导实践等形式反映客观事实的能动过程。创新思维的开发不但与人的智力因素有关,而且还与人的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非智力因素包括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直面困难和解决困难的控制能力;它还包括仔细观察事物、坦率和明确地摆出自己的意见与方案、做事专注而快速、能在合作中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发挥自己的作用、善于控制情绪、做事坚持不懈的能力。
创新思维要求人们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技巧。创造性思维技巧是指以各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为基础,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独创的、能产生新事物的高级的复杂的思维技巧。创造性思维技巧的本质特征就是开拓和创新,即通过对已有信息进行再加工、组合、分解、重构,最后达到新发现和新突破。要学会新的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掌握逻辑思维技巧、形象思维技巧、辐射思维技巧,以及逆向思维技巧,等等,尤其要学会通过多种思考方法的交叉互渗整合,才会发现新的突破。创新思维不仅需要有分析洞察的能力,还要有逻辑推理、辩证思维能力和善于发现的能力。另外,创新还要求突破常规思维。
至于如何培养创新思维,使自己的思维“软化”,首先是拓宽思维的广度,从更宽广的范围内,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其次是扩大观察范围,为思维注意力的适时转移、分配做好准备,并以此消除思维定势的影响;再次是破除思维障碍,想得再多点,再宽点,从而突破格式塔的完形心理(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意译,意为完整结构)。从选择心理上讲,在竞争性的互动选择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受益最大。但从格式塔心理学角度来看,结构不是其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其组成部分的性质是由内部系统性整体结构决定的。这也就是“格式塔”的意义所在;第四是培养群体协作精神,其目的是为了集思广益,从而激励群体的集体智力,开发更多的思路;第五是避免一味地求同,从而真正体现创新思维的“求异”的题中应有之义。
国外曾经进行过一个动物实验:把一只鸡放在一道栅栏一侧,另一侧则放上鸡食。尽管绕过栅栏即可以吃上鸡食,但这只鸡除了咯咯地一边叫,一边盯着鸡食盆干瞪眼外,再无其他办法。国外还曾经有过一个动物实验:把跳蚤放在一个密封的容器中,跳蚤的每一次跳都碰到容器盖。当把容器盖取掉后,跳蚤只能跳到原来容器盖的高度,再也跳不出容器了。鸡和跳蚤不能突破本能的障碍,但人却可以突破思维的障碍。只要假以时日,经过有目的的训练之后,偶而为之的“异想天开”,可以经过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一个新的思维能力高度上稳定地形成具有创新根基的“标新立异”。
因此,在创新思维活动中,为了突破“常识”的束缚,我们应该记住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坦的一句话:“为了做出可能的事,不要忘记去做不可能的事。”为了使思维更趋于灵活、全面,就必须打破这种顺序性的限制,针对事物的不同情况,多向发散,及时、灵活地改变对事物结构、顺序的认识,以一种崭新的非顺序性的体验看待事物。
创新思维是当今社会生存的通行证,是一个国家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立足的重要基础之一。在勇攀知识的高峰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创新精神;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惟有凭借创新精神,我们才可以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科学美国人》编辑部.从惊讶到思考──数学悖论奇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励和推动学生学习的潜在力量。当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乘着想象的翅膀,遨游数学的殿堂,直到目标完成。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道具,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到这是在做游戏,增加趣味性。从游戏中学会知识,发现新的问题,促进学生去参与、去思考、去想象。
二、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传统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往往把结论硬塞进学生的脑子里、死记硬背,只要会用结论解题即可。这样,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加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使他们弄清楚知识形成的来龙去脉,才能使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三、重视“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发展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一种求异式的思维方式,就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方法及途径的思维形式。数学解题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尤其是“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增强了学生的变通性和创新性。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往往只习惯于一种方法。这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利于发展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发现,在数学解题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解法,条件改变一下,是否还有相同的结论或者其他的结论,是否要增加其他条件,通过这样的反复练习、讨论,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了,知识学活了,从而巩固了知识,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四、利用知识的传递性,培养逆向的思维能力
数学中的逆向思维是指数学研究中去做与习惯性的思维方向相反的探索形式,在数学中,人们习惯往往顺着已给的信息去探求结论,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若反过来去思考。假设给出结论。去探索条件的话,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重视教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概括和抽象,属于意识的范畴,蕴含在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头脑中具有这种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就会启动大脑的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改革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必须改革教学的方式与方法,数学的新课标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创新学习,从而增强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些在教学实践中,已得到充分的验证,当然,要使教育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还需要不断探索、寻求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新的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还必须注意以下
几点:
一、要有充分探索活动的空间
实践证明,学习不再是一种被动吸收知识和储备知识的过程,而是用学过的知识处理新的问题,并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改掉教师为主体,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而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方式,自主探索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数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地掌握和理解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数学方法,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探索、发现和创新的能力。
二、要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中得到学习和发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学生的思想品质,是学生实现良好思想品质的需要。同时,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有了经历、体验、探索的空间,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能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如,在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亲手度量一个三角形的三边的长度,再让学生将7cm、8cm、9cm、6cm长的木棒,从中选三根摆成三角形,有几种情形,教师可以让学生用2cm、6cm、9cm三种长度的线段,看能否组成三角形等情形,让学生在观察、实践、实验、操作之后,从中获取数学知识: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样学生获取的知识,远比教师直接授予的知识更可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要注重探索的方法
探索就是学生主动参与某种数学教学活动。因此,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注重方式与方法,使其达到发现知识并进行知识的创新,灵活的运用,否则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四、要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
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出思维的良好情境,让学生在经过思考、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设置问题时,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内容要与教材的内容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五、要适度启发引导、保持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在合适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但是要保持积极性,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达到教学目的关键所在。这要求教师做到:首先,启发要适度,教师的启发要贴近学生的思维水平,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是“钥匙”,是“灵犀”的一点,引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次,教师要设置多个引导点,这要求教师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教学问题,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数学思维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断得以提高。
六、要因材施教,有侧重点地训练思维能力
思维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多种类型的,参差不齐。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1)抽象与概括思维能力的培养,信息的输入诱发了思维,从而产生了问题,提出问题总是希望得到解决,也就产生了解决问题的信息,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学生在短时间内要完成若干对象的认识过程,要靠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维,认真探讨点拨的最佳时机,选择最优的知识媒体。完成这一过程,实际上对客观现象的本质的规律性反映,也是对所见事实抽象与概括的结果。(2)分析与比较思维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新的知识不断地涌现,新的概念也不断地引入,这些知识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师要经常将容易混淆的概念提出来,让学生展开思索,进行比较,注意抓住某些模糊或有错误的认识,分析其原因,这样才能使学到的知识正确可靠,而且思路正确,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师要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思维能力,就必须善于创设情境,循循善诱,加强训练,从而实现由单一的传授知识到知识和能力融合在一起的转化。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培养创新型人才更是时代的要求。高中物理自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高中物理教学过程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物理教师,我们应当积极探索一条更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及促进高中物理教学的新路子。本文依据当前创新教育理论,针对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探讨。
高中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主要包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等。具体表现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旺盛的求知欲,以及能够排除外界干扰而长期专注于某感兴趣的问题的意志品质;强烈深究事物变化机制的渴望,善于批判地看待问题,并能提出新颖独到的观点;能够地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释相关现象,以及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平常喜欢小设计、小制作和小发明等活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活动,学生能充分观察、接触、了解社会,以及最新的科技动态,从而使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1.渗透STS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优秀品质
创新意识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的前提,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而内容充实、生动的STS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渗透STS教育,让学生既掌握了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又了解了所学的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切身体会到学有所用和学以致用的乐趣,基于此大多数学生都会对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希望进一步学习,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另外,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实际,适当地介绍相关的物理学历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和优秀品质,造就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如用杨振宇、丁肇中和李政道等物理学家在物理学方面的卓越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勇攀科学高峰的自信心;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是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的,不仅指出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认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将物理学的观察、实验、抽象、逻辑、想象等研究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2.渗透STS教育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显得更重要。”因此,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思维能力的源泉。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介绍与教学实际内容相关的物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成果和新动态。如纳米材料的研制及应用、超导体的获得及应用、磁悬浮的应用、现代航空航天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状况及趋势、集成电路在社会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等,让具有时代气息的物理课堂,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体验进行探究。STS教学让科学概念的学习发生于生活中,探究学生感兴趣的或与自身相关的问题,这样,学生便会积极主动地搜索可用资讯,认真观察相关的自然和社会现象。此时,观察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且较为持久的知觉,是学生认识世界﹑获得信息和汲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对感兴趣的现象进行观察或在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此,学生的创新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便能渐渐提高。
3.渗透STS教育能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STS教育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改变“学习物理就是为了学会解题,为了高考应试”的片面认识、让学生体验到课堂内外所学物理知识与我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使学生学会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并解决问题。STS自身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物理教学过程中渗透的STS教育内容会涉及其他多种学科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体现了现代高中理科教育的综合性趋势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因此,STS教育的跨学科性、综合性、实践性,以及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分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如有的学生自行安装家庭照明电路,为家庭制定出科学的节电措施等。渗透STS教育,还提高了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科学评价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如学了电磁学知识以后,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地形特征和实际能源情况,要求学生扮演未来的电力工程师,对本地宜采用火力发电还是核能发电进行探究,并提出可行性方案。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STS教育,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和创新意识、提升发现问题的能力,并且学会突破已有的物理知识和应用范围,提出新颖独到的思路和观点。诚然,高中生创新能力和精神的培养是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多种思维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然而,STS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具有传统物理教育和其他学科教育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广大高中物理教师应抓住机遇,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渗透STS教育,以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应试教育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整体素质难以提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把学生从这种被动的境地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出创新型人才,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阵地。下面,我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确立主体地位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条件
1.教师要建立“学生主体观”
素质教育理论给予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新的内涵,即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已不再是把现成的理论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再创造。实践证明,知识内化能力的培养,情感意志的形成需要学生自己的体验实践,主动参与。离开了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所获得的东西是表面的、浅层次的,甚至是死的知识,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素质形成的基本规律,把立足点放在学生今后的生存和发展上,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准备与动作过程始终建立在这一基点上,如果不是建立在这一基点上的课堂教学,其效率是低的,学生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讲不能得到较好的培养。
2.学生要树立自我主体意识
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的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安于当听众,这种自主性差、依赖性强的不良习惯如得不到纠正,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将会成为一句空话。为此,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在学习中的地位和责任,增强其“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克服对教师的依赖心理。教师本身要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实现学生自主地、主动地学习和发展。
二、精心设疑激问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教师的精心设疑,巧妙激问,学生的良好质疑、善思习惯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变换方向,培养思想的逆向性
在教学活动中,多数学生考虑问题,往往习惯于常规的顺向思维,解决问题往往从正面想得多,教师若能从逆向设问,引导学生从反面思考问题,学生会产生新的途径和方法。如,我在教学“归一类实际问题”时,向学生提问平均每吨大豆可榨油多少吨?学生很快会说出数量关系“油量÷大豆量”,完成这个问题后,老师可以逆向提问:榨1吨油要多少吨大豆?长此以往,会逐步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2.一题多问,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老师提供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条件,学生经过努力,取得成绩,让学生去享受成功的喜悦。
如,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后,让学生当小设计师,满足客户的不同要求:有一块长40厘米,宽20厘米的铁皮,用它做一只深5厘米的长方体无盖的铁盒(焊接处及铁皮厚度不计)容积越大越好,你如何设计?容积是多少?学生一般的解法是:(40-5×2)×(20-5×2)×5=1500(平方厘米),当客户提出充分利用边角料,可充分焊接,让学生的思维马上向深层发散,因为学生知道利用边角料,就是增大了原材料的可利用率,容积肯定变大,所以兴趣倍增、思考的劲头加大了,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开始碰撞,这也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挖掘图形具有某种创新价值的数据、线索,引导学生思维发散。学生设计为:在长方形铁皮两面上分别剪去两个5×5的正方形后,焊接到长方形的另一条宽的中央,这时的容积为(20-5×2)×(40-5)×5=1750(立方厘米),比原设计的净增了250立方厘米,这是学生经过动手操作画画拼拼、摆摆的成果,是客户设计情境的存在,激起学生的创新动机,也是一种不满足现状,在提供主动探索和发现的条件下取得的收获。
3.引导质疑,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应试教育主要训练学生对现成问题被动的应答式能力,扼杀了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抑制了创造性思维的萌发。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标新立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能力,从做“学答”到做“学问”。如,在学习年、月、日的知识时,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要规定4年为一闰?”“2月为什么只有28或29天?”再如,学习“角的知识”时,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等问题。教师要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即使有的学生的提问是可笑的,甚至是荒谬的,也不能进行批评或挑剔,应该鼓励学生的自由创新精神。
三、营造宽松氛围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保证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创新,一个民族才会兴旺发达。而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主要来源于创新思维。所谓创新思维,是指以一种全新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方式能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和视角去思考问题,得出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新形势下,数学教学已不能再拘泥于只传授传统的数学知识,而是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本人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了一些肤浅的体会。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就得让他们爱上数学这门课,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兴趣不是一个人头脑中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教师可以通过名人的童年故事,也可以通过学习小组对数学问题解决的相互竞争,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通过数学本身的一些美,如曲线的对称美等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从而引发创新思维。
二、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创新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是引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设计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从中挖掘出一些素材,设置成问题情境,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不断变换问题情境,使学生这种强烈的探求欲望得以维持和加强,促使学生在问题的探究思维过程中,不断产生认知冲突,从而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加强和提高。
三、注重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
所谓发散思维就是从多个角度,从各个层面来寻求问题答案的思维过程。发散思维从实质上讲就是创新思维,一个具有较强发散思维能力的学生,比较容易在各个发散层面上进行探求,得到较好的思维结果。因此,教师要在各种不同的教学环境下,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数形变换、逆向思维等训练发散思维的方式来开阔学生思路,拓展思维领域,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引言
在当前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背景下,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是尤为关键的,大力推行创新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创新能力,对于学生未来发展影响较为深远。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中,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工作中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其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诸如,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观念陈旧,培养方法单一,教师的自身认知不全面,难以全身投入到工作中。由此看来,加强职业中专电工电子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对于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开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1摒弃陈旧观念,为创新教育工作提供思想指导
创新教育主要是以继承为主,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真正地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融入其中。在电工电子教学中,应该注重对教学理念的创新和完善,摒弃陈旧的教育思想观念。在电工电子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自身职责所在,创新和完善教学思想,突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和交流,在教师的帮助下养成良好的创新思维意识和自主学习习惯。学生在自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探索的激发,强调学生以饱满的创新精神去开展学习活动,能够不受到教材内容的束缚,坚持独立思考,有针对性地养成良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不能将学生当作强制灌输知识的容器,更不能控制学生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进行,尽量培养学生依靠自己能力解决学习中的问题,真正将自主学习权交给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给予学生自由学习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创新学习思维,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教师只有在观念上得到转变和创新,才能有效转变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为新时期的专业型人材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2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只有存在疑问,才有探究和学习的动力,这样才会赋予学习创造性。但是,提出一个问题要远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难得多,因为解决问题只需要通过整合自身所学知识,寻求合理的解题技巧即可,而提出问题确是创新思维活动的起源。没有新的问题,就没有创新思维活动,更不用说获得足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诸如,在讲述整流电路中,结合教学需要讲解电路中电流和电压之间的关系,然后讲解电路中的伏安特性。通过提出疑问来加深学生的迷惑,产生探索和学习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探究桥式整流电路和变压器整流电路结构,对比分析各自的优势缺陷。在课下根据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实践,在实践中激发创造力,大胆投入到自己的发明创造中。
3结合实际生活,形成创新动机
学生在实际学习活动开展中,只有具备足够的创新动机,才能维持学生长久的探究和学习兴趣,从而朝着既定目标努力。可以说,创新动机、创新目的和创新效果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尤其是在电工电子教学中,作为一门同实际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学科,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回归到生活,电工电子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堂的理论知识讲述中,更应该通过引导学生利用自身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加强理论知识和实践的整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知识运用能力。诸如,在电工电子教学中,要求同学设计一个楼梯的照明电路,需要在设计中融入到节能、便捷的设计概念。这一实践活动是非常实际的,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其中,积极讨论和交流,在思维碰撞中产生新的火花。有的学生认为应该采用双出开关,有的则认为应该采用闸刀双掷双控,这两种设计理念都能够有效满足设计要求。开关设计中,尽管科学、合理、可靠固然重要,但是还要结合实际生活中的节能需要,选择更为合适的灯具,实现光照亮度、节能和安全最为合理的组合。
4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由于职业中专学生自身学习能力较差,更多的是无法对学习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学生整合所学知识,激发内在学习动力,积极投入到学习中。一般情况下,学生对于电工电子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自然就会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故此,为了确保学生能够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更加长久地参与其中,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设计更为合理的问题情境,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电工电子由于学科特性,其中内容尽管学习难度较大,但是有很多内容需要实践操作,根据学科特点来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如合作学习法、情境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等,在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5结语
综上所述,在职业中专电工电子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精神,在设计的教学情境中,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丰富想象力,激发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一、创设宽松氛围,营造培养创新性思维的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造这样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情舒畅的前提下愉快的学习,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思维和想象.
孩子是具有创造性的,他们生性求异,对周围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常会提出各种各样奇怪的问题,而这“好奇心”就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 我们教师应很小心地保护孩子的这种天性并加以培养,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发挥创造性. 首先必须打破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或听众的陈旧的教学模式. 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所以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 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让学生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都有一种轻松感,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发现、创新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想象能力.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创新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创新的重要动力.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 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疑,使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去积极探究和创新. 在教学中提出恰到好处的问题,问题必须高低适度,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
比如教“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时,我让学生扮成顾客,把教室当作商店,让学生到商店去买东西. 商品有水彩笔、积木、玩具熊、足球等平时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物品,让学生自己设计付钱的方法,动脑筋想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或者我给学生一定数量的钱,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 这节课上完后我感觉效果很好,因为学生兴趣非常高涨,思维的灵活性充分展现了出来,他们自觉地去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启发动手操作,激励学生的创新实践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手操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 因此,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名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让学生在动手、思维的过程中体验、探索、发现、创新. ”
眼、脑、口、手的不一致性,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最大障碍. 为了解决这个不一致性就必须训练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励学生的创新实践. 在教学认识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时,学生凭空想象很难分清楚. 于是我首先组织学生分清生活中的东南西北,以教室内的同学为参照物,互相提问,初步建立方向感,接着组织学生凭生活经验说出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趁势让学生说出自己周围的八个方向分别是哪名同学,注意做到眼看、手指、口说、脑想. 在学生充分掌握八个方向后进行拓展提高,改变参照物,提问老师周围的八个方向各有哪名同学,明确参照物改变,方向也随之发生变化,意识到认识方向关键要看参照物,最后引领学生认识平面图上的八个方向. 这样,各个层次学生的心理都得到了满足,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有效的发挥,从而把创新意识转化为具体的创造行为.
四、精心设计开放性习题,培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7-0240-01
数学教学与当代世界教育进步的趋势,其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以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为根本目的[1]。数学教学,有助于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和进一步的全面推广。在一些学生的数学教学教育中,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造性都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它将从寻找创新的潜在利益出发,通过有促进学生主体学校精神,最终获得个人能力发展,是一种崭新的创新教育平台。本文则以数学教学为例,谈如何进行数学教学策略。
一.精细化集体备课
数学教学可以让教师们集思广益,发挥集体备课的辅助作用,集体备课到让每个教师提出了更精细且符合实际的的教学方案,通过对哲学方案进行重组,并对这类备课进行两次实践,来发现最合适,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帮助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2]。如在进行数学教学中,在学校的老师们集体把课堂教学进行精细化改良后,通过备课集体讨论,示范,发现不足,改进教学设计,再进行课堂实践检验教学效果,也可以采用相同的年级组教师参加了一个讲座,反馈信息后,再进行修改,再次进行了上课的确认结果,反馈和改进教学设计。最后经过反复证实备课促进整个年级组的教学设计,备课落到实处的集体,实现精细,制作的非常有效的数学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学生的参与与合作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实践,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企业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强调的师生配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的。它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要信任学生,让其自由发挥,培养学生的主动创造性,并发现新问题,提倡学生提出新的见解。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留出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问题的时间,把讨论,交流的机会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的疑惑和困难,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调查需要的问题。如在进行数学教学课堂中,老师让学生了解主题,然后选择两个问题在许多类型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整堂课学生始终占据在问题的讨论,交流,老师往往仅仅充当一种中介人的角色,引导学生顺利理解文本[3]。此外,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合作学习贵在能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的本质特征观察事物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学生思维灵活,方法不能单一或拘泥于局部。
三.教学氛围融洽和谐
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氛围的培养。有理论探讨,也有感情有评点,其氛围自然,和谐幸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身高一般可以足够吸引每个学生的注意力,座椅调节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对通过阅读每个学生的视野,去了解其思想,感觉他们的灵感火花,触动了他们的内心困惑,解开他们的大脑困惑之谜。数学教学产生的原因与普通的课堂教学相比,让文本内容更开放,更自由的教学形式成为现实。
四、注意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在数学教学中,需要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以及学生的思想的基本特征,重视教学方法变换为研究需要,教师的教以学生的学习研究,以知识和感应的关系,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形成知识网络。首先,让学生明白学科知识的纵向关系。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经常会出现,只是可以掌握当前的知识,但分段学习时,则感觉力不从心,无法正确把握知识,出现学习障碍[4]。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及时对日常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分类归纳进行整理,形成知识网络,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仍然是分散的知识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借助频繁、充分的接触知识点,以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接受新知识的同时,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认识的更为清晰,使原有的知识促进新知识的掌握,新的知识使原有的知识结构得到补充和完善。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建立新的知识结构,不断帮助学生深化知识,提升学习能力。其次,以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这是现代教育的新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先休息几分钟,画上几个简笔图,附上简短的文字说明,这种艺术,语言结合在一起,甚至还可以让学生计算机绘图,演示过程。教师要适应时代的要求,丰富学生的知识,并产生深化,锻炼学者学习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的背景下,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实践慢慢成长,体验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在数学课堂教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以课堂教学的主,他们获得了更多的思考与表达、证明自己的机会,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得到提高。同时,通过班化学习,在校园内形成了相互合作的良性循环,建立了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依托小班教育优势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数学教育[J].班主任.2012(04).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实现观念的转变,努力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初中体育教学要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我们在思想上必须要重视授技与育人相结合、强身与需求相结合、教学与服务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努力构建“知识、能力、创新”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真正实现科教兴国。
二、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体育教师应明确创新教育的目的,具要有突出的超前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启发学生,激励学生,给学生提供探索新理论、新技术、新规律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建立新的评价方式。教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有意地推迟评判。因为教学过程中过早的向学生讲授问题的答案或结果都会使学生以为无需进行探索和研究,会阻碍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提出问题,缓下结论或评价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分析问题,积极去创新。由此可见,要进行创新教育必须有创新型的教师,创新型教育要求每位体育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增强自身创新能力,懂得教育规律,了解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热爱创新教育和创造活动,自身也要不断提高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主动地成为创新教育的主体因素,积极投入到教育改革中,用自身的创新精神来影响学生。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指导学生创新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发散思维法 发散思维在创造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十分重要,它是从一个思维对象出发,充分展开想象、联想、类比等具体思维形式。它具有变通性、独特性和流畅性,能突破常规和经验的限制,摆脱思维定式的束缚,提出超乎寻常的新观念。
2、 逆向思维 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从而发现新的理论、新的规律、新的结论,达到新的高度。
3、移接法 现代知识的综合运用程度越来越高,新的成果大量涌现,知识的渗透力愈来愈强,综合聚变效应也愈来愈强,体育教师要善于将其他学科中的原理、规律、方法等移接到体育教育理论体系中去,进行巧妙的衔接,创造出新的高效的教学原理、规律、方法等。移接法能够快捷地、高效地、间接性地创造出更多的新东西达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的。
4、极限思维法 一种极限假设,把所思考的问题及其条件进行理想化假设。当假设被一步步地推到极限时,问题的实质就凸显出来。大家都知道苹果掉到牛顿头上的故事,可是好多人都不知道牛顿是怎么想的,我从牛顿的传记中知道牛顿是怎么想的:苹果为什么会掉到地球上面而不是飞上天呢?如果苹果树有100英尺高,苹果还会掉到地球上来吗?1000英尺高、10000英尺高呢?假如苹果树有一天长到月球那么高,苹果还会落到地球上吗?···从而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
四、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遵循的原则
1 计划性原则 创新能力与技能不同,并非一朝一夕培养出来的。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具有长远性和计划性的工作。因此,需要体育教师制定科学、合理的阶段性目标和培养计划,并根据相应的计划,分阶段,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 渐进性原则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遵循渐进性原则。
3 实践性原则 体育教师要多组织一些有意义的体育创新活动,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得到应用、锻炼和提高。
4 结合性原则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局限于有限的课堂时间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可根据学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培养工程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活动和大课间活动中,使之有机结合起来,一定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 个体性原则 学生的个性、心理、生理状况各不相同,因此体育教师要因材施教,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引导方法,选择适合他们个性特点的方式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注重学生个性培养,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体育课程内容大多来源生活,与学生现实生活与可能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学生课程学习活动以前,对现知对象已经建立起了各自的认知结构,这是他们的学习活动具有选择性与批判性的前提基础。体育教育活动必须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主动地对各自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整合,自觉地同化新知识和新技能,从而建立起更为完善的新的认知结构。这一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下的“身体性体验”过程,是体育知识、技能和个性充分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只有体育课程去主动适应学生,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同时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激发,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创新精神是学生健康个性内涵的应有之意,个性是创新的策源地,一个没有个性的人谈何创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发展水平和教学目标安排创设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分析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六、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