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5-26 09:26:1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篇1

从“双基”到“四基”是多维数学教育目标的要求。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只是数学教育目标的一部分,而这部分往往是看得见、可测量、易操作的。人们往往在教学与评价中把关注的焦点放在所谓的知识点上,放在所谓的技能训练上。评价学生也往往注重在知识技能上的表现,忽视其他方面。然而,数学教育的目标除知识技能外,还应当包括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学生对数学思想的把握、活动经验的积累以及情感态度等,必须同时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其他方面。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正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双基”的要求应是理解、掌握、正确,而不是死记硬背和速度训练。对于“双基”,虽然中小学教师非常熟悉,但在使用《标准(2011年版)》时,对“双基”应有新的理解和把握。对基础知识的教学重在理解和掌握,而不是死记硬背多少概念和法则。理解的标志在于能描述对象的特征以及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掌握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本质是能够在具体问题中运用相关的知识。

对基本技能的要求一直都离不开“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等。而在实际教学和测验中,往往把速度看得过重,一味追求运算的速度。从数学的本质考虑,技能的要求应当以正确为重点,在正确的基础上可能会考虑合理,应当淡化对速度的要求。

《要明了数学的教育价值在哪里——访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史宁中》,赵小雅,载《中国教育报》2012年3月8日第7版

面对修订后的课标,中小学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对中小学一线教师理解课标及教学有哪些建议?

史宁中:现在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强调熟练,其实数学是需要思考的,现在的数学考试一分钟一道题,量太大,这是不对的。我认为在数学评价上应倡导三点:一是做对就好,不要求解题速度;二是重点看学生对公式与概念本身是否理解,而不是会不会做题,现在的教学不会让学生举一反三是最大的问题;三是对于推理,过去我们都是格式化,其实正常地把一个思路描述清楚就可以,用写作文式的语言也可以,只要逻辑清楚,符合人的正常思维即可。教师得学会思考问题,面对修订后的课标,要真正理解数学的教育价值是什么,这是根本性的问题。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及其变化——〈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一)》,张丹、白永潇,载《小学教学》数学版2012年第4期

《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良好的数学教育至少应该满足如下几条标准:①能全面实现育人的目标;②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③能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和进一步工作学习的需求。“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是一种理念,它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学习需求,关注学生对于某一学习内容及其背景的不同理解,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课程内容规定了如下几点。第一,对于课程内容的全面理解:“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实际上,课程内容要全面体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第二,对于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有一个对课程内容理解、再加工并将其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内容的过程,这时就需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第三,对于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与《标准(实验稿)》相比,《标准(2011年版)》既强调了课程内容的组织要有利于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表示、推理、证明、交流等过程,也提出了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过程与结果、直观与抽象、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第四,对于课程内容的呈现特点:“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层次性主要是指,不同内容在目标要求上的层次性以及不同年级学生认知同一内容的层次性;多样性主要是指,内容的呈现应采取多种表达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关注“四基” 提升素养 培养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教学指引》,徐斌,载《小学教学设计·数学》2012年第7期

篇2

《解读》每本定价10.00元,每本另加邮资1.00元。50本以上免邮资。

汇款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人民教育编辑部

邮编:100082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7

一、总体要求

学生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智力均在发展阶段,教学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渗透德育,使学生人格、素质得到培养和完善,引导学生身心智力健康发展。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要点,还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灌输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学生心理特点与学习态度

1、初中学生心理特点

初中学生生理心理都在发育阶段。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发展,但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化还未完成,处于发展阶段。八年级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是思维发展的转折点,容易引起学生的成绩分化,影响学生道德思想的转变。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对学生素质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德育与教学的相互渗透、结合是必然的。

学生虽然有独立思考能力,但存在片面思维。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呈现出了批判性,经常会不满意师长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喜欢自己探究、摸索现象的规律,独立性和批判性明显呈现。学生喜欢和人争论,尽管存在盲目性,但这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好时期。

2、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习态度的影响

身心的发展与成熟,对学习态度有很大转变,学生在这个阶段好奇心较强,对事物都有强烈的求知欲,这个时期的学生因为容易产生叛逆心理,也就容易有厌学情绪。由于心理的不成熟,对学习的兴趣难以持久稳定,会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喜爱科目,导致产生偏科现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习态度的关键,培养学习动机的重点。学习动机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兴趣、动机、态度的循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是教学取得成功与否的关键,学习兴趣决定着学生对课程掌握的能力,学习动机影响着教学的质量。

如何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一直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究的问题。学生刚刚接触物理,有新鲜感,有好奇心,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物理特有的实验,使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为以后的教学做好铺垫。

其次,利用物理知识解释一些奇异的现象,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很大的帮助。好奇心是内部动机的原型,由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再转化为自主的学习行为。要让学生认识到现有的知识、能力、思维与教学目标的差距,认识到解决差距的意义。学习动机的真正发展离不开过程的感受和成功的体验。

2、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学会提问是学会学习的重要方法,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学会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发现问题是求知的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能主动去发现问题,帮助他们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取得一定的进步。首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其次,教师示范提问,教师的提问对学生的提问能力有直接的影响,如果教师善于提问,学生也会养成发现并提出问题的习惯。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问题无所谓对与错,重要的是学生能否表达其思路及看法,无论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实际意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引导解释,帮其建立信心和兴趣。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才的竞争,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被摆在了显眼而又重要的位置。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中必须适时的引导、启发。提问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好的提问技巧对学生的思维引导有着很强的作用,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兴趣。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要重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学生充分掌握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才能够自如的发挥。中学生好奇心强,好胜心也强,如此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会很强烈,他们的发散思维会得到很好的训练。

四、德育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

1、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在个人修养,素质培养方面也是学生的榜样,教师认真、负责的个人形象和发挥出来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人格、世界观、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2、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

教师应当能够深入分析钻研教材,挖掘其中的德育素材,培养学生的辩证思想,使其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学生在学习中领会和体验事物的相对和绝对、抽象和具体、表象和本质、对立和统一、特殊和一般的辩证关系。教会学生以辩证的观点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高学生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学习物理定律或物理概念时,应当有意识的将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坚定的科学信念渗透到教学当中,使学生认识到物理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它的建立并不是随随便便凭某些人的主观意念想出来的,而是经过一系列严谨的实验证实、推导而来的,物理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凝聚了多少前人的血汗和智慧。

篇4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二年级上册教学内容共分六个单元,音乐作品总计29首,其中歌曲11首,欣赏曲13首,歌表演3首,音乐活动2首。新作品17首,传统作品13首,新作品占总数的60%。器乐是认识堂鼓、小钱和木鱼。知识点是音的高低、旋律线,认识音阶唱名。教学形式有唱歌、欣赏、歌表演、器乐和音乐活动。

第一单元  妈妈、老师

这一单元的教学时间是在教师节前后。通过学唱歌颂老师、妈妈的歌曲培养学生的爱心。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启发学生讲述老师和妈妈是怎样关心自己的具体事例,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优美的歌曲来表达这种情感。

在学唱歌曲时,要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的旋律美,注意连音和断音的唱法,选用适当的速度、力度演唱,讨论用怎样的音色来表现歌曲的优美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对音的高低的认识要从感性认识入手,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高低不同的声音,并用这些声音编织一定的情节,通过音乐活动增加对音的高低的感受。

1.唱歌《鲜花爱雨露》

歌曲把鲜花比喻成学生,雨露比喻为老师,通过鲜花爱雨露,表达学生爱老师的美好情感。建议在教学时,教师要为学生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演唱时要注意断音与连音的唱法,并注意四小节一换气,气息平稳,使歌声流畅、优美。

2.欣赏《我爱米兰》

歌曲《我爱米兰》是把米兰比喻成老师,默默地为教育事业做贡献。在欣赏时可启发学生联想还可以用什么来比喻老师的奉献精神。如蜡烛、妈妈、阳光、雨露、园丁等。可分小组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唱歌、朗诵、绘画、演奏等)表达对老师的热爱情感。

3.活动《音的高低》

传统的“音的高低” 的教法是从乐音的高低开始,让学生分辨两个高低不同的百。本课的设计是让学生首先从感受生活中高低不同的声音入手,并进行模仿、创造,这是第一册“探索声音” 的继续。还可以通过用声音讲一个故事,在实践中运用高低不同的声音等方式进行教学,这种形式与传统教法有较大的差别。

4.唱歌《小乌鸦爱妈妈》

这是一首带有叙事性的歌曲,通过小乌鸦找来虫子,喂已经年纪大了的妈妈的情节,表现小乌鸦爱妈妈的情感。课前可启发学生在家里为妈妈做一件好事,课堂上进行交流,把学生爱妈妈的情感融进歌声中。学会歌曲后,也可以表演一个小小音乐剧。

第一场:在开满鲜花的草地上,小黄鹏和喜鹊飞来飞去,正高兴地玩着,这时,飞来一只小乌鸦。他们说:小乌鸦,我们一起玩吧。小乌鸦说:不行,我妈妈年纪大了,我要捉虫子给她吃。黄鹏和喜鹊说:我们和你一起去吧(唱第一段)。

第二场:在美丽的小河旁,画眉和布谷鸟正在高兴地玩着,看见小乌鸦们飞过来就说:我们一起玩吧。小乌鸦说:不行,我妈妈年纪大了,我要捉虫子给她吃。画眉和布谷鸟说:我们也和你们一起去吧(唱第一段)。

第三场:在乌鸦妈妈的屋里,乌鸦妈妈正躺在床上。小乌鸦们飞到门前敲门。乌鸦妈妈听到敲门声,起来开门。小乌鸦把大家捉到的虫子放到盘中,端到妈妈的面前(唱第二段)。

第四场:小乌鸦在喂妈妈。小黄鹂们在一旁朗诵:多懂事的小乌鸦,多可爱的小乌鸦,飞来飞去不忘记呀,妈妈把他养育大(唱第三段)。

小小音乐剧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合作能力和音乐表演才能。情节简单的音乐剧可以在一节课中进行,复杂的可以用几节课完成,伸缩性很大。它丰富了单一唱歌教学的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很有效的形式。

5.欣赏《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这首歌曲可以同《小乌鸦爱妈妈》一起进行教学,通过欣赏歌曲进一步加深爱妈妈的情感。

第二单元  我原住在童话里

本单元用音乐“讲” 了几个学生非常喜爱的童话故事,通过童话故事,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童话故事只是个桥梁,重点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音乐是怎样表现这些童话故事的。本单元首次出现旋律线,让学生从旋律的高低起伏中感受音乐情绪的变化和不同的表现。

1.唱歌《小红帽》

这是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童话故事,有欢快、有安静,当用音乐来表现时,由于旋律的运用使歌曲有了不同的情绪。全曲的音乐素材简练,基本上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应结合歌词让学生体会上行和下行的旋律带来的情绪变化。这首歌曲使用了1—i的完整音阶,要通过歌曲认识和了解七个唱名。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拓展教材内容,把《小红帽》编成小音乐剧。

2.欣赏《龟兔赛跑》

欣赏《龟兔赛跑》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传统的方法一般是沿着故事的线索聆听音乐,或是通过辨别黑管和大管不同音色了解两个角色。根据创造性的教育理念,我们可以尝试从整个音乐中提炼出四段音乐:树林的早晨、骄傲的兔子、勤恳的乌龟、欢庆胜利。学生熟悉音乐之后,可以为教师所讲的故事配音乐,或是听音乐让学生编故事。在创编过程中,教师不要以《龟兔赛跑》的原型来衡量学生的创编,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创编出与别人不同的结果。

3.活动《音乐故事──森林小卫士》

这课是为故事选配合适的音乐,有了第二课的实践,这一课就有了基础。故事的情节既可以参照教师用书,也可以由学生按图创编。选配的音乐可参考:《口哨与小狗》《天鹅》《快乐的小舞曲》《彼德与狼》《龟兔赛跑》等,要鼓励学生寻找各种音乐片段为故事配乐。

4.唱歌《大鹿》

《大鹿》同《小红帽》虽然都是具有童话色彩的优秀歌曲,但音乐形象有很大的不同,一个欢快,一个紧张。应引导学生探讨音乐是怎样表现紧张情绪的(速度、节奏的作用),并通过歌声表现这种情绪。表演歌曲可选择其中一首即可。

5.欣赏《永远住在童话里》

歌曲中包括以下几个童话故事:《白雪公主》《海的女儿》《桃太郎》《稻草人》《木偶奇遇记》《爱丽丝漫游仙境》。通过童话故事感受真、善、美的情感世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改换童话故事名演唱,了解更多的童话故事。

第三单元  月儿弯弯

本单元是一组以月亮和星星为主题的音乐作品,通过感受和体验音乐,激发学生探索宇宙、星空奥秘和大自然的兴趣。在这一单元首次出现完整的音阶,要让学生能按顺序演唱音阶的唱名。

1.唱歌《小小的船》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歌曲,许多年以来,一直被各种音乐教材所选用。为了正确地表现音乐的情绪,要注意歌声的优美、柔和。同时仍应提倡用形体动作来感受四三拍的韵律,但不要统一动作,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做出动作。为了与相关文化相结合,可以欣赏与月亮有关的艺术作品。

2.欣赏《月亮月光光 》《阿细跳月》

这两首乐曲虽然都是以月亮为题材,但情绪是不同的。《月亮月光光》是舒缓优美的,《阿细跳月》是欢快的。虽然音乐的表现形式不同,一个是二重唱,一个是民乐合奏,但音乐的表现方法是相同的,都要通过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表现。《月亮月光光》应安安静静地听,《阿细跳月》应通过舞蹈动作感受音乐的欢快。

3.唱歌《我和星星打电话》

歌曲为领唱与齐唱的形式,应给学生更多的领唱机会。歌词中没有具体的天文知识,可启发学生了解一些天文知识,帮助他们改换第四、五乐句的歌词演唱,把音乐与科学知识联系起来,拓宽音乐教学的内容。

4.歌表演《萤火虫》

歌曲是四三拍,与《小小的船》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启发学生创编表演动作时可结合《小小的船》一起进行。

“唱唱做做” 既是对唱名的复习,也是对音的高低的进一步认识,可以任意调换唱名组成旋律线,体会音的高低起伏,并用身体的动作表现出来。

第四单元  快乐的游戏

篇5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直接写出得数

13-7 = 14-5 = 11-9 = 12-4 = 16-8 =

2 + 44 =30 + 63 =53-8 = 50-6 = 75-9 =

13-9 = 14-7 =17-8 = 11-5 = 12-3 =

5 + 71 =48 + 5 =6 + 26 = 67 + 9 = 58-5 =

14-8 = 11-7 =15-8 =18-9 = 16-7 =

43-30 = 37-7 =56-20 = 15-6= 12-5 =

二、列竖式计算

52 + 17 27 + 68 35 + 35 61-53 73-45 50-24

三、填空

1.看图写数。

( ) ( ) ( ) ( )

2.67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个位上是5,十位上是2的数是 。

3.看图写算式。

12-=

12-=

4.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47 >8 52 < 5

5.

( )元( )角 ( )元( )角

6. 可以换 枚 。 可以换 张 。

7. 先算出得数,再把算式填入合适的 里。

8+31 8+37 50-9 73-37

四十多 三十多

8. 6元 17元 3元 10元

(1)买一条 和一个 ,一共要 元。

(2)买2个 要 元。

(3)买1枝 ,付出20元,找回 元。

四、选择合适的答案,在里画“√”

1. 从小到大数,39后面是几?

三十八 四十 四十一

2. 比50大得多的数是几?

50 52 80

3. 如果54+1的和是七十多,里是一个什么数?

比6小的数 6 比6大的数

4. 60个鸡蛋正好装满一盒,如果用这个盒子放苹果,能放多少?

比60个少 正好60个 比60个多

5. 买一个 要8元, 有6元4角,还差多少钱?

2元 2元6角 1元6角

6.由两个三角形拼成的图形,哪一个是平行四边形?

五、在方格纸的左边画一个长方形,中间画一个正方形,右边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六、解决实际问题

1. 2.

今年8岁的有多少人? 原来有多少盆?

3. 4.

再踢多少下就和

已经装了多少箱? 同样多?

篇6

关键词: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修订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2)3(S)-0001-4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修订后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正式颁布了。为了让一线教师更好地解读《标准》,下面就本次修订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修订的核心要点等进行扼要介绍,具体内容详见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组(以下简称修订组)完成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1 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

本次修订的主要指导思想是坚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方向,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关注学生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突出课程的基础性、时代性及实践性等,注重增强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指导性、规范性、操作性与可评价性等。

在本次修订中,主要参考的修订依据有:家有关课程改革的方针、政策,尤其是《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问卷调查、深入访谈及会议研讨得到的各类调研结果;基础教育物理(科学)课程的际比较结果;时展对中学物理课程提出的要求等等。在这些修订依据中,修订组非常关注的是课改实验区一线教师的调研回馈结果。

经过广泛交流、讨论,修订组确定了修订《义务教育物理课标(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实验稿)》的整体思路,即:坚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坚持《课标(实验稿)》确定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培养目标,保持《课标(实验稿)》原有的整体框架结构和核心内容不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规范《课标(实验稿)》中与“科学内容”相关的行为动词,适当增加案例,调整“实施建议”,仔细推敲文字表述等。

《课标(实验稿)》的五部分内容:“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及“附录”,其具体的修改原则如下:

对于“前言”,根据对所有学科统一的修改要求,调整表述;对于“课程目标”,保持原结构不变,调整表述;对于“内容标准”,保持原结构不变,微调“科学探究”,修订“科学内容”;对于“实施建议”,保持原结构不变,侧重修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对于“附录”,梳理出学生必做实验,增加案例及评析,规范行为动词。

2 微调“课程内容”。落实课程理念及课程目标

本次修订注重巩固和强化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继续强调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突出课程的基础性、时代性及实践性,注重对学生科学发展观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为此,在对《课标(实验稿)》修订的过程中保持总体结构、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设计思路等基本不变,侧重对部分内容的完善性调整。

如,在“课程性质”中,分别从物理学功能、物理课程功能、物理课程特点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初中物理的课程性质。在“课程基本理念”中,为了体现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功能,突出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定位,将原“课程基本理念”中的“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调整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将“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调整为“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不断发展”。另外,将原来的“课程标准设计”改为“课程设计思路”。在“课程目标”的修改中,对总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科学・技术・社会等方面进行了梳理与微调;对“知识与技能”分目标,将行为动词“初步认识”统一为“认识”,其它仅做文字推敲;对“过程与方法”分目标。分别从观察能力、提问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交流能力、自学能力等方面进行了重新梳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分目标,进行了适当整合,并做了文字推敲。

《课标(实验稿)》中的“内容标准”(在本次修订过程中,各学科统一规定将“内容标准”换名为“课程内容”)是本次修订的重点之一。在修订中注重落实多维课程目标,力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进一步融人“课程内容”中。

将“科学探究”放进“课程内容”中,并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适当推敲了“科学探究”内容中的文字表述,微调了“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的部分条目。为了进一步落实能力目标,使其更具可操作性及指导性,修订时删去了《课标(实验稿)》中类型相近的案例,另外补充了两个案例。修订后的案例具有比较合理的内容结构:既有课内探究,也有课外探究;既强调了整体探究过程,也注重了对某些探究要素的侧重;既有按教材设计的探究内容。也有自选课题的探究内容。探究案例的选择和设计,充分考虑了教师对科学探究案例类型的需求。另外,在每一个案例后,增写了一段“评析”,旨在分析本案例的特点以及所要实现的具体目标等。根据教育部对课程标准文本的统一要求,科学探究案例放进了附录。

在《课标(实验稿)》中“科学内容”含3个一级主题、14个二级主题,每个二级主题下又有若干三级主题。这次保留了原课标中的一级、二级主题,主要针对三级主题内容进行了修改,具体修改有如下几个方面。

2.1规范行为动词,增加可评价性

为便于理解和评价,本次修订进一步规范了行为动词。如,将原有的“初步认识”调整为“认识”,将“大致了解”调整为“了解”,整合了行为动词的种类,使认知水平相对更清晰。如,将原条目“理解奥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规范为“理解奥姆定律”,因为“理解”中已有计算之意。再如,原条目“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规范为“探究并了解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因为对该条目不仅要求探究的过程而且要求了解探究的结果。

2.2细化条目,明确要求,便于操作

鉴于《标准(实验稿)》中有些内容条目比较原则化,要求比较宽泛,不便评价,本次修订对这些条目做了进一步的细化,这有利于教学,也便于评价。如,原条目“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细化为“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这不仅增加了可评价性。而且明确对光的反射与光的折射的不同要求,避免了盲目地人为拔高。再如,原条目“会测量温度”修订为“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对应要求更加明确,并适当降低了难度。

2.3适当删减知识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其科学素养综合提升,本次修订适当删减、整合了一些内容,适当降低了要求。如,将原条目“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和的不同现象”中的“颜料混合”删去,因其与物理关联不强;将原来与半导体、超导体、纳米材料等有关的3个条目,通过“新材料”整合为1个条目,而原来的具体内容则作为例子列入,这既降低了难度,又为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留下了发挥的空间。

2.4适当增加内容,重视落实三维课程目标

因学生学习需要,也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次修订适当增加了个别知识内容。如,增加了“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此内容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且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有一定影响,故增加了此条目。为加强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注未来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提升,本次修订适当增加了与生产、生活联系的条目。如,增加了“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等条目。为促进物理实验教学的发展,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本次修订适当增加了对物理实验的要求。如。增加“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观察摩擦起电现象”等等。另外,本次修订还从三级主题中选定了20个实验条目,将其放在附录中作为学生必做实验。在选定这些实验时,不仅注重了内容结构的合理,而且注重了能力结构的协调,关注了探究性实验的纳入。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不仅让学生完成列出的必做实验,而且应充分利用已有的实验器材,努力开发适合本校情况的实验课程资源,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动手做实验。

3 主要问题的处理说明

本世纪初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自2001年走进课改实验区后,已在全国各地实践多年,相关实践者已积累了多年的课改经验。而这些经验对课改的深入发展将发挥有利的作用。为此,教育部曾委托专项课题组在2003、2007年对《课标(实验稿)》中的“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科学探究”、“科学内容”及“实施建议”等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研究。相对2003年而言,2007年问卷调查的范围更大,人数更多,实验时间更长;问卷设计中的问题更深入,更有针对性;调查与被调查者更能理性反思,更富经验。

2010年末,教育部课程中心再次广泛征求了对《课标(实验稿)》修订的意见。这些意见来自部分省、市、大学课程中心、出版社及个人等。根据调研意见,修订组再次认真整理、讨论了一些主要问题。并对修订稿再次进行了调整。

下面列出调查得出的主要结论,以及针对一些主要问题的处理说明。

3.1对“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主要问题的处理说明

从对《课标(实验稿)》的“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调查数据看,有87.9%的教师非常认同或比较认同“课程基本理念”,有92.6%的教师认为“知识与技能”维度的课程目标好或较好;有88.7%的教师认为“过程与方法”维度的课程目标好或较好;有83.8%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课程目标好或较好。因此,从统计结果看,教师是认同“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的,同时也有一些修改建议,如建议“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适当细化”、“课程基本理念应从正面引导的角度描述。不要用‘改变’、‘改革’等字眼”,建议增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关的具体案例等等。从国际比较研究结果看,《课标(实验稿)》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等是符合国际基础教育物理课程发展趋势的。

修订组修改这部分内容时,侧重于文字调整,字句推敲。对于希望进一步细化的建议,修订组认为关于“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的解释及案例等内容最好放进关于《物理课程标准》解读的文本中。

3.2 对“科学探究”中主要问题的处理说明

对于《课标(实验稿)》提出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11.2%的教师认为太高,50.2%的教师认为较高,37.8%的教师认为合适;对于“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的语言描述”,17.5%的教师认为很清楚,54.6%的教师认为较清楚,23.7%的教师认为一般;对于“科学探究实例”,21.9%的教师认为很好,52.9%的教师认为较好,24.4%的教师认为一般。由此可见,一线教师基本认可《课标(实验稿)》中提出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认可相关的语言描述和相关的实例等。但从数据中也可以看出,还有一定比例的教师认为“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偏高了。另外,也有一些具体的修改建议,如建议“给出更多的选题范围,避免教师盲目探究”、“案例的数量要增加一些”、“探究内容是否可减少一些,要求是否可降低一些”等等。

修订组在修改这部分内容时,适当增加了不同类型的探究案例。并增加了对案例的剖析。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也做了适当的调整,使其更有逻辑,要求更清晰,但是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的内涵基本保持不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国际基础教育领域自然科学课程发展的一大趋势。另外,小学科学已对科学探究能力做出了相当的要求,比较可知,《课标(实验稿)》中的这部分要求就不高了。

3.3对“科学内容”中主要问题的处理说明

分析问卷调查的结果发现,当问及教师对“科学内容”的整体感觉时,51.5%的教师认为有难度,45.4%的教师认为难度适中。但是,当问及每个一级主题下的内容难度时,对于“物质”这部分内容,68.6%的教师认为适中,27.0%的教师认为偏难:对于“运动和相互作用”,64.3%的教师认为适中,28.0%的教师认为偏难;对于“能量”,64.8%的教师认为适中,28,1%的教师认为偏难。当问及具体知识点时,要求增加知识点的教师相当多,而且对大量内容希望要求到理解(含计算)水平。

为此,修订组组织一线教师专门召开了研讨会,深入研讨“科学内容”的难度问题。后来大家达成一致意见,认为对“科学内容”难度认识的不统一,主要是由于思考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如当问及对“科学内容”的整体感受时,大家思考的对象不仅有课程标准,还会考虑到所用教科书、教辅及考试等;当按一级主题问及“科学内容”难度时,大家更多思考的是课程标准;当问及具体内容条目的增减时,大家会考虑到学生的发展、学科的结构以及中考等。通过充分调研及讨论交流,修订组在总体上保持了《课标(实验稿)》原有的难度,同时对少量条目适当降低了要求。

篇7

1.引言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2001年的正式启动,课程改革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改革过程中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的存疑与争论日渐增多。为了贯彻和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组在广泛调研和综合各方面正确建议的基础上,于2010年8月完成了《标准》的修订工作。2011年12月《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明确指出新修订的《标准》将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回顾《标准》,将其与修订版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修订后《标准》的精神与实质,谋划新《标准》的实施策略。

2.新《标准》与实验稿课程内容的比较分析

本文以新《标准》设置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与实验稿水平目标进行相应的比较研究,旨在为新《标准》在课程内容上作出的调整进行直观的阐述。鉴于新《标准》与实验稿的高中《标准》分离,因此在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比较上,研究涉及水平一至水平四,即一至九年级的课程内容。

2.1运动参与

新《标准》与实验稿在运动参与这一学习方面的比较,实验稿在水平一至水平四的运动参与上,设置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二是使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而新《标准》则强调学生要参与体育学习锻炼,体验运动乐趣和成功。从表述看,新《标准》适度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运动参与上实验稿强调要积极参与;新《标准》重点关注学生的运动参与行为,弱化对学生参与运动动作学习和展示的规定;新《标准》的相应调整体现了“以人为本”,认识到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促其具有积极的体育态度与行为是需要一定的过程与时间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应首先让学生参与进来,在课程中逐渐形成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体育活动行为,进而产生体育兴趣,体验运动乐趣。另外,实验稿的提出要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对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生及体育教师,从操作层面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新《标准》在这一方面做了较大的调整,强调要让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

2.2运动技能

在运动技能学习领域上,实验稿从获得运动基础知识;学习和应用运动技能;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四个方面确定各水平段的学习目标,而2011年版新课标则从学习体育运动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三个方面确定各水平段的学习目标。总体来说,2011年版剔除了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这一课程内容,而转为更针对课内教学。在各水平段的学习目标上,实验稿在获得运动基础知识上,要求学生知道简单的运动术语和能观看比赛,以及了解运动规则。而2011年版则侧重运动的基本知识和体验,尤其将奥林匹克的知识纳入其中,同时要求学生队体育比赛进行分析,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能力。在技能的掌握上,实验稿对学习目标的确定是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技术动作和战术,2011年版更强调掌握运动技术的练习方法,并将体育游戏列为重点内容,对运动项目的战术方面没有进一步的要求。在安全教育方面,实验稿在水平一阶段不作要求,课程内容以避险、规避危险的方法、注意运动安全方面提出要求。2011年版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安全运动常识和规避方法,而且对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及日常生活中运动安全意识提出要求,较实验稿有更高的要求。

2.3身体健康

在身体健康学习领域,实验稿从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发展体能;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四个方面确定了各水平段的学习目标。而2011年版则从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塑造良好体形和身体姿态;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提高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四个方面确定了各水平段的学习目标。从设置的内容看实验稿和2011年版都将身体形态和发展体能列为重点内容,不同的是实验稿中强调要让学生建立健康意识,强调营养、环境、不良行为对健康的影响,而2011年版则更关注学生掌握保健知识和方法,提高学生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在两版新课标中,身体健康这一学习领域中,在发展体能和关注身体姿势形态没有较大改变,实验稿中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这一内容要求学生掌握营养与健康、环境和不良行为与健康方面的知识。2011年版在提高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这一内容上,在水平一和水平二阶段要求发展户外运动能力和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水平三和水平四没有相关要求。

2.4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在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领域上,因2011年版将原实验稿的两个学习领域合并成一个学习领域,在这即按2011年版的学习领域进行比较分析。实验稿在这一学习领域从了解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控情绪;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六个方面确定了各水平段的学习目标,而2011年版则从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四个方面确定了各水平段的学习目标,从内容设置上看,新课标2011年版较原实验稿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作出了较大的调整,剔除了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作用及认识身心发展的内容要求,以及不再强调正确理解体育活动与自尊、自信的关系,也不对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作出明确要求,更强调培养意志品质、调控情绪、合作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据此来看,新课标2011年版更注重学生的实际,在体育运动中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对各水平段的学习目标进行的调整,可以看出目的更注重实际,学习目标总体较实验稿有所降低,但更突出重点,更注重解决实际的问题。

3.结语

新《标准》的推出与实施,标志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又迈出坚实的一步,承担基础教育重任的体育教师应着力思考新《标准》推行后的实施方略,准确地把握新《标准》的内容与实质。另外,新《标准》较之原先的实验稿,在各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调整,尤其在课程内容上,新《标准》课程内容的表述方式改变,要求体育教师重新审视实验稿修订后的内容。同时,中小学应针对新课标的课程内容体系制订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和实施新课标,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季浏.《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说明与分析(一)[J].中国学校体育,2012(3):14-16.

[2]张允蚌.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与课程发展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6,28(5):73-74.

[3]阳剑,刘海元.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学模式[J].体育学刊,2008,15(6):67-69.

篇8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18-0008-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2011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修订版课标”)是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改革逐渐深化的过程中,对2001年印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版课标”)的修订与完善。这一次修订对于进一步注重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实施的现实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质量有重要意义。

1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概述

这次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是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大背景下,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立更加科学完善、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学课程体系而展开的研究。本次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修订过程反映了从理想到务实、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修订的重点在于“如何应对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现实和我国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上,着力提升初中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体来说,十年来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的实施现状是化学课程标准修改的出发点。随着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逐步实施,无论是课程设计者、课程研究者,还是各地教研员、一线教师,都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也产生了不少对新课程的看法。尤其是一线教师,伴随着他们对化学学科发展认识的深化和对化学教育研究的深入,在经历了从迷茫、困惑到清晰、理性,从不认可、不支持到不断尝试、产生认同的过程之后,对化学新课程有了更合理、直接、理性的认识。在看到新课程实施带给学生科学素养提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效益的同时,也看到了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及缺陷,如对化学实验及其教学重视不够、课堂开放与实效难以双赢、知识教学观念落后、探究教学不能常态化、多样性评价不能很好落实、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先进教学观念不一致等。在这样的情形下,只有正视成绩与问题,认清优势与劣势,推广课程改革中的成功经验,逐步解决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存在问题,才能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新课程改革的良性发展。

2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

2.1 进一步凸显化学课程的基础性,弘扬其基本价值

基础性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主要特征。修订版课标在课程性质部分开宗明义地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基础性。要给学生提供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同时,在课程目标部分增加了诸如“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并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能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等更为具体的体现课程基础性的课程目标,适当地降低了部分课程目标的难度。例如,将“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改为“……,说明并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针对于化学学科的多元教育价值及其与人类生活生产之间的密切关系,修订版课标在原有实验版课标的基础上,“着眼于从学生发展、社会需要和化学发展的视角,重新审视学科价值和课程理念,不仅观点阐述力求更严谨,更符合中国的教育实际,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的文字组织上也凸显了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实际指导意义。”具体来讲,在修订版课标“课程性质”部分,强调化学课程“能为学生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能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能帮助学生逐渐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部分,增加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的志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等重要观点,从而全面地弘扬化学学科的教育价值。

2.2 对科学探究的内容和要求做进一步的调整与明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以来,科学探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由于基于科学探究的教学设计难度大、对教学条件和教师基本水平的要求较高,不易被教师很好把握,造成了诸如科学探究开放性与实效性产生矛盾、不能常态化等问题。基于现状,修订版课标对科学探究做了更为科学的要求和规范,以提高教学实效。

2.2.1 调整科学探究内容

篇9

但在教育界人士看来,教育部之所以会出台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因中国科协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6.2%,比2010年的3.27%提高了近90%,然而,这个数字和全球范围内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无论何种原因,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修订,不管对于公立学校还是民办教育机构,都是新的尝试。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究竟会产生什么影响?对此,本期梳理了教育从业者对此的一些认识。

为进一步加强小学科学教育,教育部于2017年2月15日正式印发《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这是自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之后第一次修订和完善。

关于新课标的几点变化

一、两个新增

(一)明确新增技术与工程学

让学生体会到“动手”的成功和乐趣,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明确了STEM中的"T"和"E"的重要性,即技术与工程学。

(二)明确新增对社会与环境的责任

不仅仅是科学技术在现实上的应用,还新增了科学技术对伦理、环境、生活影响的思考。让学生关注周围技术世界的发展,体验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两个变化

(一)划分了三个学段

学习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更加详细化。对于低年级开设科学课,通过小实验、小游戏的体验对科学知识有感性的认识

(二)学习评价方式更多元

旧版本:行为表现评价;纸笔测验评价;综合评价。

新版本:课堂教学评价;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终结性评价:1.纸笔测验,2.表现性评价,3.真实性评价,4.档案袋。

三、给出了与其他学科融合的建议

(一)与数学的关联与互动

科学探究中的数据处理模型建立都离不开数学。要尽可能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应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例如,通过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绘制曲线图。

(二)与语文的关联与互动

科学课有很多听、说、读、写的机会,教师应多提供这些机会,并设法使之带有科学色彩。例如,让学生撰写观察日记,阅读科普书籍,按科学探究的线索重组科学家传记中的信息,撰写科学小论文,编写与表演科普剧等。

(三)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关联与互动

科学探究的许多课题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对这些课题的研究可因其情境的真实性和时间的机动性而使学生获益。综合实践活动也会因科学与社会问题的交织而相得益彰,与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有关的议题较为容易实现两者的互动与整合。

(四)倡导跨学科学习方式

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即 STEM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课程组织方式。它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教师可以尝试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关于新课标,教育部有哪些要求?

一、充分认识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科学教育是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小学科学教育对从小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各地要高度重视,以课程为统领,切实加强小学科学教育。

二、全面加强学习培训工作

各地要全面做好课程标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纳入校长、教师培训计划,组织专题培训,强化全员培训。要结合地方教育实际,特别是师资队伍情况等,整体设计培训课程,丰富培训方式、方法,注重理论培训与实践研修相结合,帮助校长、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提升教育水平。

三、确保落实规定课时

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在我部组织修订《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前,原则上要按照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安排课程,三至六年级的课时数保持不变。

四、突出强化教学实践环节

各地要引导教师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要重视实验教学,努力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教师要加强实践探究过程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大力加强课程实施的组织领导

各地要加强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实施。要结合实际,合理配置小学科学教师,逐步建立专兼职结合的教研人员队伍。要加大经费投入,保证实验室建设、仪器设施设备和耗材等需要。要优化课程资源建设,重视发挥家庭、社区、校外青少年活动基地等作用,为保障课程实施创造有利条件。要加强课程实施的监测和督导,建立小学科学课程管理的反馈和改进机制,保证课程的全面落实。

(来源:搜狐教育)

教育部重新修订的小学科学新课标的内容有三个值得关注的地方:1)新课标将小学科学课程定位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实践性课程”“综合性课程”;2)科学课程将从一年级上起;3)新增模块“技术与工程”。

中国教育一直缺少科学与工程文化,这个科学与工程文化绝不仅H是我们在课堂中去教授一些科学的知识,而应该通过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实践来逐步建立。新课标在明确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时强调,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综合呈现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强调这四个领域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联系,注重自然世界的整体性,发挥不同知识领域的教育功能和思维培养功能;注重学习内容与已有经验的结合、动手与动脑的结合、书本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理解自然与解决问题的结合、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强调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语文、数学等课程相互渗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响应了STEM、STEAM、创客教育推崇的跨学科融合、“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新课标把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分解成75个学习内容并将其分布在三个学段的课程内容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每一个领域概念下,科学知识学段目标之间的联系,但看不出不同领域下,概念之间的渗透与联系以及每个学段的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语文、数学等课程之间的渗透与联系。这其实间接反映出新课标还不曾跳脱传统学科本位的羁绊。

新课标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W三大领域下的分学段目标基本上都是认知目标,对这些概念相对应的,对于学生的表现性预期(也就是对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方面以及具体成果的预期)的提及非常笼统,这种评价表述方式不是以项目式导向的学习设计的风格来组织对学习者的评价,仅仅关注学习者对于概念的理解程度,对于学习者的知识与概念的运用过程与结果不够关注,可能会导致课程实施落地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教育者在思考如何设计STEM项目式学习课程以及如何将创客教育与科学课程目标融合等问题时可能仍会产生巨大困惑。

教材教具方面新标准提出,老师应该根据学生差异做适切性加工。虽然处于同一学段,但是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与文化群体,拥有不同的已有经验、学习风格、兴趣爱好等。因此在设计项目式学习时,教师应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设置差异化知识呈现方式和项目,比如,可以通过一些艺术作品或影视片素材等,向有艺术设计爱好的学生介绍某一科学领域概念,有编程经验的学生可以选择使用Scratch和开源硬件等工具呈现自己对于某一科学概念的理解。新课标提出老师应该根据学生差异对教材教具进行适切性加工,充分体现了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等基本理念。

另外,我认为科学教育的过程性评价对于科学教师的要求高,目前公立学校中,科学教师与学生的比例、科学教师的过程性评价能力以及科学教师可使用的过程性评价工具资源可能会成为新课标所强调的、高质量的、过程性评价落地的阻碍原因。

建议学校能够积极引入校外优质的专家团队资源和技术资源来辅助本校开展科学教育的过程性评价,并能够根据过程性评价的分析结果建设能够满足本校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和校园中的科学与工程文化。

(来源:中国教育装备网)

有了课程标准之后,科学课应该怎么上?

把知识点学习转为“科学理解”

“如何画出食物进入口腔后经过的消化过程?”这项6岁儿童、15岁少年和大学生共同参加的测试结果出乎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裴新宁的意料:尽管大学生的正确率较高,但是大学生的错误水平与6岁孩子几乎一样―――这意味着他们的错误认识从儿童时期到大学阶段都没有过变化。

“我们现在的科学教育习惯解释‘为什么是这样’,但很少告诉学生‘为什么不是那样’。”在裴新宁看来,善于“像科学家一样具备质疑精神”,才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素养的关键。

裴新宁认为,其实人们对于一些与日常经验接近的科学知识,容易形成“刻板印象”和“生活化解释”,但这些并不是“科学理解”,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结论,不加以质疑和反思,可能会滋生错误观念,甚至把错误观念延续一生。

裴新宁还提到,接受的知识碎片化是很多孩子在科学学习中的常见问题,学会组织和整合知识是形成科学素养必备的能力之一。根据儿童生物学的相关研究,孩子在10岁以前不太擅长整合知识,10岁以后,其认知学习的能力将会因为更能够接纳、包容各种知识而提升。因此,科学教育除了应交给孩子“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以外,还应该有选择地为孩子提供科学定制的教学内容,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将零散的知识点转化为融会贯通的科学理解。

培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王祖浩提到,一般来说,科学课程教给学生的基本能力包括识别科学问题、运用科学证据、解释科学现象,而科学教育包含更多内涵,比如,科学态度、科学能力、科学精神等,因此,科学课不是要教会学生“科学知识”,而是要教给他们一种在情境中学习的能力,让他们知道,到底如何认识世界、解决问题。

制订科学课标准仍需前瞻性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此前在接受采访时也称,自2001年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小学科学课程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课程适宜性、可操作性、时代性和整体性有待增强等问题。此次《标准》的亮点之一,就是强调了小学科学教育是以科学课为核心课程的跨学科学习,强调了科学课与数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2016年,国办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明确提到,到2020年,我国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长足发展,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这个数字,大约相当于全球中等水平。

在不少学者看来,和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目前在科学素养规划方面仍较落后。裴新宁称:“可以说,他们现在的科学标准是10年前就开始制订的。我们科学课程的标准仍然需要有更高的前瞻性,需要面向更远的未来来制订我们的科学标准。”

(来源:《文汇报》)

宏观方面

在对科学课的宏观把控上,此次课标展现出四个不同点。

其一:此次课标突出了国家对科学教育的本土立场

在此前的课标中,课程设计思路的部分都以“依据国际教育”一言作为支撑,但此次的课程设计思路的对应段已变为“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充分考虑小学生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反映国际科学教育最新情况,兼顾我国科学教育现状。”这表明,科学教育真正被重视起来,在宏观价值观程度上产生了改变。

其二:对中国版的STEM做出了明确的定义

在此次课标的实施建议部分,第五点明确提及学科关联建议,其中言明对STEM的解释: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即STEM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课程组织方式 ,它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可见,我国此后的STEM概念强调在于跨学科、项目制学习,以及解决问题这三个特点,将区别于国外强调理工科,以及单科教学也被称为STEM的若干种解释,我国将更强调创新能力培养。

其三:强调了与其他学科的链接

在此前的课标中,科学课就是一门学科,科学课谈的是科学知识,但在此次的课程标手校不止谈及科学课框架,也言明科学课与其他课程的链接:科学学科与小学其他学科关系密切,科学学科可以为其他学科做贡献,其他学科也可以为科学学科做贡献。

在下文中更是言明,科学课与数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科学课需要数学课的数据处理、模型量化等能力,需要语文课中的记录、表述、论文、戏剧演出等能力,需要实践活动中研究性学习等科学方法指导。

其四:删去了“基本要求”的提法

在往年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方面,都有基本要求的提法,所谓基本要求实际也是学生能达到的最低标准要求。这种提法主要适用于普及教育,所以,如果学校需要提高学生的科学教育水平,或者进行校企合作等特色教育都有足够空间,只要高于基本要求就行,但这次没有这种提法了,校企合作的空间也有一定压缩。

此次课程标准的要求已在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评价方面做出了相当细化的要求和步骤,这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颁发了国家课程,这给公立校外提供各式课程内容服务的企业出了难题。这意味着:教育企业一套课程通吃每个公立学校的规模化,复制的市场运作现状将被打破,因为学校完全可以基于这套课程标准开标准化的科学课了。

当然,企业还是有机会的,但能把握住机会的企业肯定相对过去会减少,此后的市场机会将是为学校提供更高端、定制化的课程服务,服务于学校建设校本课的需求,或者各类定制化需求。但这些需求更不可能规模化,各家有各家的需求,这就考验企业的服务能力了。但是很显然,能抓住这块市场的STEM、创客企业将获得更大比例的营收空间,毕竟做定制化服务的增值空间更高。

课程目标与实操

在科学课的课程目标与课程实际操作部分,此次课标展现出不同以往的四个变化。

其一:大量增加对实验室的建设,强调科学教育与实验室的关系

在课程资源与开发段落中的第一部分,课标阐述了科学实验室的利用与开发,其中直接点名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投入更多经费建设学校的实验室,并配备好与课程接轨的器材,做到每所学校拥有实验室和仪器室。

此外,该段落还强调科学教师应当参与到实验室的建设和使用上来。科学教师应参与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由科学教师兼职实验管理员工作的,应当折算相应的课时量。

其二:增加科技与社会、环境关系的互动和思考

在课标的课程评价方案中,本次课标明确细化了学习评价的几个具体维度,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探究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在最后这一维度中要求培养小学生具有思考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用科技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模式。并删去了此前版本中探讨科技造成社会问题的段落,彭禹认为,这或许是由于时代变化造成的意识改变,科技越发具体地展现在现代人眼前,所以大家更多地开始思考如何运用、驾驭科技。

此外,在STEM教学思维中,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但在这一段落中,我们能明确看出国家对小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止是思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要有创业者思维,思考如何用科技解决社会问题,如何运用科技创造更好的生活。

其三:增加了分年级段的目标与评价方案

在此前的课程标准中,对于小学阶段的学习目标只是相对笼统地提出整体的目标与方案,并未提及阶段性目标方针,教师实施起来不够具体。而在此次的课程标准中,目标阶段将小学六个年级分为了三个阶段,对不同知识点,不同年龄段都做出了更细节化的要求,可谓是在课程标准细节上的改善。

其四:强调探究式学习不是科学课唯一的学习方式

篇10

一、 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教育部,2011)关于“语音”的五级知识目标描述为:了解语音在语言学习中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会话中做到语音、语调基本准确、自然、流畅;根据重音和语调的变化,理解和表达不同的意图和态度;根据读音规则和音标拼读单词。与《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教育部,2001)相比, “能根据读音规则和音标拼读单词。”替代了原有的“根据读音拼写单词和短语”。 使一直困扰教师的“初中英语到底要不要教音标”的问题得到解决,明确了语音教学在初中阶段的地位。然而受01年版本课标和中考 “指挥棒”的影响,在课标修订前不少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语言点和语法上,很多学生音标读不准,认不齐,没有独立的拼读单词能力。如何改进语音教学,提高教学效益,是新修订课标实施后,初中英语教师必须探究的课题。

二、 目前语音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母语语音对英语语音的干扰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在本民族语环境中的青少年在本族文化的熏陶下,其语言习惯、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就会具有本族文化的特征(李莉,2009)。长期在母语环境里潜移默化地影响下,在学习英语语音因素时,会不由自主带有母语的“腔调”或借助母语发音,例如在笔者所在地区的学生普遍犯有拖音,吃音,元音读得不饱满等发音错误,例如将“teach”读成“teacher”,“bag”读成“beg”.

2. 过份注重语音知识的传授。

在英语语音教学中,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讲台前神采奕奕地讲解语音知识,讲解发音部位,示范口形,还不停地纠正学生的发音部位和口形。将语音课上成语音学课,造成学生精神焦虑,就怕犯错误,学生在英语学习入门阶段就费时费力,兴趣索然。

?摇3. 缺乏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音习惯的认识。

良好的语音习惯是学好英语的保证,然而某些老师对语音教学抱轻视态度。只注重语音知识的讲授,却忽视了对学生进行重音,连读,节奏,语调,语速等方面的训练。结果学生同地道的英美人士进行交流时,学生说的英语外国人听不懂,而外国人说的英语学生也听不懂。

三、 初中英语语音教学的思考

1. 注重语流教学,提高学生语言实践能力,

语言学家w.s.Allen说过,“语言(Speech)实质上是运动。”他把语言的运动形态称为语流(speech—Flow)。只有将音素、拼读等单项语音教学与语流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语流中学习英语语音、语调,才有利于学生获得英语语感,利用正确的语音语调从事交际活动,在整体的句子及语段里学习语流现象,才能真正学好语音(何平,2011),因此在语流教学中教授语音对学生而言非常重要。

(1) 正确示范,给学生良好的引导

语音的学习,在于不断的模仿与实践,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说一口纯正的英语,就能激发学生内心学好英语的欲望。在学生的心目中,总是有一两位钦佩的老师,利用学生这一心里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模仿。笔者在每天英语课前,带领学生一起模仿“励志名言”。例如:Never say die. It’s impossible to defeat a person who never gives up. It’s never too late to learn.既锻炼学生在语流中的语音实践能力,又鼓舞了士气。

(2) 口语交际,说地道英语

笔者所在的学校每个班级一周有两节口语课,是由外籍教师执教,笔者就经常带领学生在课堂上与外籍教师就某些话题展开热烈的讨论,让学生接受“原汁原味”的英语,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语言得到输出,语音得到巩固和内化。

(3) 唱英文歌看英文电影,练习英语

在英语教学活动中,穿插英文歌曲或英文电影,是比较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方式。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许翠云,2012)。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说过:“学习的刺激力量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即使歌曲或电影中有一些比较难的单词或句子,学生也能静下心来去学。英文电影和歌曲里有许多诸如连读、爆破、浊音等一些语音现象。在《走遍美国》中有这样一句台词“Let me try it on.”演员在说“let me”时,因为let的t因为连读而失去了爆破。另外欧美的一些经典歌曲也可拿来供学生学唱,如《Heal the world》、《Big big world》。观看英文电影和学唱英文歌曲是融语言学习与娱乐为一体的学习辅助手段,既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

2. 研究教材,起始年级进行语音教学

笔者所在地区现使用的教材,是江苏省2012年秋季新版义务教育英语教材,改变旧教材将语音项目凌乱分散于七至九年级各册书本的编排体系,而是在学生进入初中的起始年级——七年级,上下册几乎每个单元Study Skills设置语音板块,从基础的单个音标训练到单词音节的划分、单词和句子的重音、单词连读、句子语调等语音项目。

从上表可以得出,新版教材根据修订后的课程标准要求,将七年级的教学重点放在语音学习上,集中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基于此,教师在初中起始年级英语教学时,应重视语音教学,强调音标识记,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已学过的字母和单词,进行分解和音素拼读,随时总结各种读音规则,让学生分清开、闭音节,长、短音和清、浊辅音,以及各种字母组合、单词的重读和连读、音节的划分等有关语音知识。

3. 游戏教学,激发兴趣

语音的学习是枯燥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采用游戏法教学语音,既可训练学生的正确发音,还能刺激学生的竞争好胜的学习欲望。

在语音教学中,辨析不同的音素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比较难的语音项目,在教学这一项目时,笔者设计了“Four corners”的游戏,事先在教室四个角落里贴上不同的标签,代表四个不同的音素,游戏开始时,笔者邀请一位学生作为“指令者”,“指令者”大声说出一个音素,或含有这个音素的句子,学生听到后立即作出反应,跑向代表该音素的角落,错误的同学则出局,游戏结束时,剩下的最后一位学生就是游戏的胜者。

四、 结束语

初中语音教学要发挥语流教学对培养学生语音语调的巨大作用,采用多种活动形式,如学校英语角、英语课本剧表演以及英语演讲比赛等,积极营造英语交流的环境和氛围。另外,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认真钻研教材,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在“玩中学,活动中学”,使学生获得说英语的成就感。

参考文献

教育部. 201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部. 2001.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莉.2009.中学语音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9.6.20:145-146

何平.2011. 初中英语语音教学中的几点做法[EB/OL].

篇11

《标准2011》在保持《标准(实验稿)》的结构和目标体系基本不变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并清晰地阐述了英语课程的价值、英语课程的性质、英语课程的理念和课程的总目标,修订并调整了部分分级标准,完善并细化了实施建议,增加并补充了教学实例和评价案例,为推动和深化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具体的指导和要求。对于广大的一线英语教师来说,深入理解修订后的英语课程标准,对实施好新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以问答的形式,针对目前一线教师在理解和实施义务教育英语新课程的过程中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解答,仅供学习参考。

问题一:《标准2011》指出,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落实人文性?是否指每课中的“情感目标”?

人们对于外语课程的认识经过了一个从知识观到工具观或者功能观再到人文观的发展过程。当然,这三种观念之间并不是割裂的,也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的,各自的侧重点和角度有所不同。传统的外语课程理念强调要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语法和词汇知识,忽略了语言的社会功能和应用价值。改革开放以后,外语得到广泛的重视,成为国家对外交流、科技发展、经济建设的重要工具,特别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观的弊端凸显出来,学生学习了多年外语,却听不懂也说不出,难以用所学的外语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传统的外语教学方法也受到了质疑。此后,外语的社会功能和其应用价值受到重视,其工具性得到广泛的认同,而教学也开始从仅关注语言知识的教学转向关注语言的交际功能的教学和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教学。

2001年启动的国家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课程不仅关注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社会功能的意义,而且开始转向对人的关注,对学生发展的关注,对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的关注。尽管在《标准(实验稿)》中,没有明确提出人文性的概念,但是在对课程性质的描述中已经渗透了课程所具有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性质,课程目标中也凸显出过去英语课程从未有过的对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目标的要求,这即标志着课程的人文观的到来。

《标准2011》首次明确地使用了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概念,并对工具性和人文性进行了明确的阐释。其中,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即要通过英语课程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核心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显然,如何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落实好英语课程的人文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经过十年的课程改革,我们从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际教学中已经看到,英语课堂不再是一个单纯传授知识、发展技能的过程,很多教师都努力把语言知识教学和语言技能发展的过程与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形成一定的学习策略、渗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融为一体,很好地体现了课程的人文性特征。

有效落实课程的人文性的关键还在于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从教材的文本中挖掘出其背后的人文价值和情感教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围绕文本的主题意义,在语境中引导学生进行词汇和语法知识的学习,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内化和整合所学的语言知识,加深理解语言与文本深层意义的关系,进而运用所学语言有效地表达观点和情感,达到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他人和认识自我的目的,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学习。

落实课程的人文性要基于对课程价值的整体理解,将语言技能、语言知识的学习融入语境和语意的学习之中,以“情”和“意”为主线开展教学,而不是为了词汇而词汇,为了语法而语法。具体到落实课程的人文性,在教学设计中会体现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以及学习策略目标等,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课程的人文性应该与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

问题二:如何理解“强调学习的过程”?

“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是相对应的。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更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导致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也为考而学,为了取得好的考试成绩,教师往往采用高压的题海战术,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需求、思维发展、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导致学生考分高,但实际生活能力、心理承受力、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都非常薄弱。

为了改变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新课程改革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下,教学应该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教与学的过程是否有利于他们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是否促进了学生形成对世界的新的认识,从而实现有效学习。新课程特别关注教与学过程中的教育性,也就是说教与学的过程要能够体现教育的价值,要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不是培养厌学、低能却高分的“好”学生。

新课程提出的关注学习过程的理念就是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尽量真实而有意义的语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引导他们在探究与合作中开展学习,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积极的学习情感和自主学习能力,有了这样的学习过程,必然会带来好的学习成效。

问题三:《标准2011》对一级和二级“写”的要求作了调整,教师平时该如何理解?如何在教学中给予落实?是否要上专门的英文写作课?

本次修订调整了一级和二级有关“写”的要求。《标准(实验稿)》对一级“写”的要求是“能抄写字母和单词”。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了两年(经过三、四年级两年学习)英语之后,仅要求他们能抄写字母和单词。不少一线老师认为,《标准(实验稿)》对一级“写”的要求偏低,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也不利于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英语“写”的能力发展。此外,根据语言学习的规律,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初步具备了母语书写的能力,而在英语“听”和“说”能力也有了初步发展的基础上,应该逐步发展英语的“写”的能力。而一定的书写训练有利于学生巩固和记忆所学的英语,加深对英语语言的认识,通过在一定的语境中英文书写练习,提高对英语的感知能力。这当然要求教师提供足够的指导,只要方法得当,学生完全应该能够做到能模仿范例写词句。

特别提醒老师们不要采用简单的机械训练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应该通过创设有意义的语境,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其中,逐步提高“写”的能力。

一级“写”的标准要求学生能模仿范例写词句,并不像老师们想象中的那么难。对于“写”的训练,初期主要是书写习惯的训练,包括句首单词的字母大写,句尾的英文句号的使用等,这些习惯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提示和指导的,并提供循序渐进的指导和帮助,并不需要上专门的所谓“写作”课,“写”的活动应有机融入教学活动之中,从描红到抄写字母和单词,再到描红和抄写句子中的单词和词组,再逐步到学生根据提示,模仿范例写词句。《标准2011》中的“评价案例14”(第135页)和18(第139-140页),具体展示了一级模仿范例写词句的要求。

【评价案例14】(一级读写评价)

根据图片,从方框中选择恰当的单词,制作购物单。

这个案例主要考查学生看图写字及抄写单词的能力。通过提供购物的情境,考查学生在一定语境下识别单词的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机械地抄写单词。

【评价案例18】(一级写的评价)

仿照范例,看图写话。

This is a cat. This is a monkey.

It’s my pet. ________________

Her name is Lylie. ________________

She likes fish. ________________

I like her very much. ________________

这个评价案例主要是考查学生看图写话的能力,并且留有一定的空间给学生自主选择表达的方式。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水平,适当降低要求(如改为三句话,或者标注部分关键词汇等),当然,也可以通过增加句子的数量和词汇的选择适当增加难度。

问题四:如何理解新课标中“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语法项目的意义和用法”和“在实际运用中体会语法项目的表意功能”?

传统的语法学习通常采用对语法结构和规则进行讲解和机械训练的方式,忽略语法在语境中的用法和其特有的表意功能。比如,英语的比较级的形式是通过形容词或者副词后面的变形来实现的,这是比较级的形式,其意义是为了比较两者的不同,仅仅有了形式和意义还是不够的,在什么情况中,有什么人对什么进行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该语法项目的语用功能。

在《标准2011》中,语法标准特别强调:(1)在语言实践中运用语法知识;(2)关注语法的功能,而不是语法形式本身。以“常用介词”这个语法现象为例,以往的英语大纲关于语法项目的学习中,一般要求学生要记忆常用介词的基本形式,而在新修订的标准中则要求学生要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表示时间、地点和位置的常用介词的意义与用法,并要在语境中体会这些介词的表意功能。

由此可见,学习语法的时候,教师不仅要关注语法的形式和基本意义,还特别要关注如何创设有意义的语境,使学生能够将形式、意义和功能统一起来进行学习,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完成交际任务。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保证学生通过语境理解语法项目的意义,再通过观察和教师的引导,关注其用法,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学会使用该语法项目,并在使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该语法项目的表意功能。也就是说,经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对于语法项目的学习会从使用的场景和交流的需要出发,选择最合适的语法形式,达到表达和交流的目的。

因此,教师对于语法知识的教学应更关注语境的创设,要根据具体的语法项目选择最直接、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式和方法,而没有必要把每一个语法项目都作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教给学生。到了初中和高中阶段,当学生的认知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的时候,语法教学可以采用隐性和显性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法意识,但教师对语法知识的教学要遵循“在语境理解、在语境中训练、在语境中应用、在语境中迁移和巩固”的原则。

问题五:新课标的二级语言标准中明确指出:“了解英语语言包括连读、节奏、停顿、语调现象。”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该如何讲清每个语音现象?

二级标准中有关语音部分的标准并不是要求教师讲解每一个语音现象,而是要求教师要多利用儿童乐于模仿的优势,采用多种形式让孩子去感知英语语言的连读、节奏和停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