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推进城乡一体化具体措施

推进城乡一体化具体措施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12 15:31:1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推进城乡一体化具体措施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推进城乡一体化具体措施

篇1

Abstract: the "Latin American trap" the problem is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with the important question, for the whole social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has certain harm. The object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for "Latin American trap" the more common social problems during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this article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problem put forward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measures, the practical rural and urban planning construction to have the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Latin America trap, urbanization, rural and urba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城乡统筹发展是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在城市与农村相互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城乡统筹发展的内涵比较明确,它是指在当今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互动发展,以实行城、乡发展双赢为目的发展格局。其主要内涵是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通过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措施,使得城乡经济发展较为平衡,城乡之间经济差距逐渐减小,避免城市化进程中的“拉美陷阱”出现。“拉美陷阱”最大的特点就是贫富差距过大,导致城市化过程变成社会发展的负担,严重影响社会的进步。因此,如何通过合理的手段预防“拉美陷阱”问题对于保证社会稳定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城乡统筹发展过程“拉美陷阱”问题预防的具体措施

2.1 改革户籍制度,实现城乡人口自由流动

户籍制度制度的约束一直是影响城乡之间差距重要问题,户籍制度的改革,必然会拉动城乡人口之间的流动,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措施。户籍制度改革的明确目标是实现公民依法自由居住和迁徙,这是随着城镇化进程,逐步剥离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行政功能和福利分配功能,建立法制化、科学化的人口管理系统的渐进改革的过程,当前户籍改革的阶段性目标是,首先在城镇和小城市打破城乡户籍壁垒,逐步推进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户籍制度的改革方式方法多样,具体来说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打破城乡户口的界限,实现人口流动自由。着重推进吸纳和安置外来迁移人口的户籍改革和创新,扫除农民身份变更和居住地变更的体制障碍。降低市、区迁入门槛,放宽市、区户口政策,改变一些不相适应的管理规定、工作方法,建立起适应形势发展的人口管理新机制。改革户籍制度,就要取消城乡户口的不平等待遇,以居民身份证代替户口制,凭身份证可以在全国自由流动,选择或自谋职业。农民人口对城市生活的憧憬成为一种吸引拉力,促使大量小农进入城镇就业谋生。这样,促使人口由小农逐步地向城市化过渡。户籍制度的改革促使了乡村与城市的进一步接轨,乡村城市化的目标性进一步增强,使得城乡统筹发展的速度加快,对于社会新型城市化发展推进具有明显的作用。

2.2 改革土地制度,建立进城农民土地退出机制

土地制度是制约和束缚农村城市化的重要因素,同时也阻碍了农村人口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因此,要全面实现农村化的任务必须进行合理的土地制度改革。而根据当地经济发展要求,进城农民土地退出机制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措施。进行,建立进城农民土地退出机制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市场化将统筹远郊城镇化和城区住房困境,避免县城“公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困扰,是平衡房地产价格快速上升的有效措施;有些地区远郊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外来科技、高学历人员以及普通工人,科学规划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富余部分用于市场化开发公共配套完好、价格合理的社区,可以吸引部分年轻外来人口和部分城市人口到远郊来购房置业,实现“产居融合”的低碳生活模式,这样既能够进一步增加农民的收益,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衡房价持续上涨的压力;同时,有条件的农村居民也可以自由选择到城市择业和居住,有效实现了城乡统筹发展;

第二,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价值取向。城乡土地二元制度的功能之一就是保障农村粮食生产、维护国家食品供应稳定的安全考虑,这是农村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是农业用地的功能。在禁止农用地流通的制度控制下,允许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农民补偿,使农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国家福利的机会,符合全体公民应该享有平等机会的现代化发展理念。

土地制度的改革有利于构建基层政府和农民自身的动力机制,一方面优化于农民的财产收入结构另一方面促进城乡一体化目标,减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2.3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加快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工作的重点问题,城市化进程中,“三农”问题同样非常严峻。虽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惠及“三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效果仍然不能让人满意。特别是,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方面,依然是解决“三农”问题中最薄弱的环节。很多城市县区在三农问题上,建立了适合自己发展的城乡统筹建设措施,但是,仅靠这些有限的手段是不够的,应该构建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较为发达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和业务品种比较丰富的农村金融产品体系,为“三农”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具体措施应包括,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的作用,以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为主要的金融中心强化为“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和责任,充分利用在县域的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的优势,更好地为“三农”和县域经济服务,鼓励和促进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同时,要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和引导其他金融组织为“三农”和县域经济服务;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适度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降低准入门槛。大力培育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组织,积极探索贫困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的有效途径。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在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的同时,切实加强和改进监管工作,防止出现新的金融风险隐患;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完善多种形式的农村保险体系,逐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和农业再保险体系;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适应农村金融服务点多面广的特点,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准入条件和范围,努力满足农户和农村微小企业的贷款需求。

3 结语

社会城市化发展使现代社会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的必然趋势,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因此,整个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文中所分析的“拉美陷进”就是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通过文章多方位,全面的分析,所能够对“拉美陷进”的预防带来一定的效果,为城乡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篇2

一、以制度创新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每一个地区都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即城乡发展不协调。

具体来说,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很不完善。二是市管县体制对农村要素产生了聚集效应。三是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制度尚未形成。四是农村土地制度以及户籍制度的改革严重滞后。这些问题的存在即是目前实施城乡一体化的直接原因。针对城乡发展不协调的现象,其制度根本即是城乡二元体制。那么,要想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就需要通过制度的创新来让城乡二元结构逐渐地向一元结构过渡,从而实现城乡发展的统一性。[1]其实,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就是非均衡性制度转向均衡性制度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陈旧的制度安排俨然已经无法满足于制度需求者,而新的制度安排对传统制度安排的代替过程,就是所谓的制度创新。通过对制度的创新,必然将有效提高制度主体在原制度安排当中的获益程度,让其愿意改变制度安排。对于城乡一体化而言,其将涉及多项制度安排的变革,而制度创新显然能够有效地加速这个过程。因此,制度的创新俨然已经成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与必要条件。

二、以制度创新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明晰土地产权,保障农民拥有土地所附带的完整权利

针对实际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对土地产权所有者的明晰有效界定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所谓明晰土地产权,即是明确土地所有者所占的比例以及具体的身份,或者是明确土地归哪一级集体所有。显然,土地政策的执行只有在明确了产权所有者的基础下,才能够得以落实到位,而农村土地的合法流转才会有一个基本前提。另外,让农民的完整权利(土地附带的权利)得到保障,即是对土地所附带的流转属性与处分权的还原,以此来为土地的流转创造有利条件。[2]显然,一旦农民的完整权利(土地附带的权利)得到了保障,其生产生活的积极性必然将得到有效的提高,而农业生产也将实现稳定性、长期性的发展。

(二)创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

就目前的财政体制而言,我国农村的公共服务与基本公共产品都主要由各级政府承担,而在如今农村财政支出有限的局面下,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显然将很难满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这样的情况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本要求相差甚远。因此,在这样的局面下,针对农村公共服务与基本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创新就显得刻不容缓了。在实际的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过程中,政府可以引进多方主体参与到其中,将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充分的应用起来。同时,政府应该将现代农业的建立作为切入点,以此来让农村的第三方资金优势与劳动力资源优势实现有机结合,从而让农村的公共服务与基本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与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3]

(三)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推动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

虽然,目前我国的土地制度逐步的开放了农村宅基地的流转,但从整体上来看,农村的土地流转制度依旧还不够完善。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土地流转制度的建立与健全来推动土地股份制的改革。在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目前大量农村劳动力要素逐渐的转移到了城市,虽然这部门转移劳动力所持有的土地保障功能却持续上升,但其收入功能却不断下降。另外,对于农业生产、粮食种植等,国家虽然都给予了各种补贴,但与务工收入相比,种植收入明显偏低。而由于受到天气气候的影响,农业收入始终都趋于一种不稳定的局面。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农民就逐渐地出现了转让土地的意向。显然,完善的土地流转制度必然将在这其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只有具备了完善的土地流转制度,农村土地才有可能实现规模化、集中化。当然,现实中必然将有一部分农民不愿意完全放弃自己的土地。因此,我们可以将其承包土地的经营权转变成为股份,让其参与到新的土地经营之中,然而再按照股份来分配最终的利益。相信,通过这样的改革,农村的土地、劳动等要素必然将得到有机联合,最终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中化。

三、结语

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其实就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走向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不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现代社会发展到如今这个阶段的必然选择,而其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其就是一个制度变迁、创新的过程。

(作者单位为黑龙江省佳木斯市财政局)

参考文献

篇3

(一)创新土地流转模式,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成都、重庆把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作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措施,有序地组织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1、以土地流转机制创新为抓手,因地制宜推进规模经营。成都市以农村土地股份化改革为突破点,因地制宜,招法灵活,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土地流转新模式,推进了规模经营。邛崃市羊安镇20__年在汤营村推行了以“村企合一”为依托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村集体以土地整理新增的部分耕地入股,市兴农公司为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投入100万元风险股金,成立汤营农业公司。汤营农业公司对入股土地每亩每年按800斤黄谷对入股农户进行保底,到年底还可分取红利。同时,农民也得到了“薪金收入”。20__年,村集体收入新增近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__年的4320元增长到6303元。目前,羊安镇巳创办了类似“汤营公司”的12家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达到6个,全镇土地规模流转1.8万余亩。

温江区在农村土地规模经营中,实施了“两股一改”,即: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农村集体土地股权化、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将原村集体所有的经营性资产、集体土地所有权量化确权到个人,合作社将农民入股的土地采取出租方式,统一流转给企业经营。成都置信集团国色天香乐园项目是温江区土地流转的特色和亮点。这个项目以旅游休闲为主题,以房地产开发为依托,总规模6000亩。项目一期租用天乡路社区土地1000余亩,用于项目区绿化、景观用地,且不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租期24年。土地流转金以每年每亩土地流转价格为当年1200斤大米的相应资金。项目不仅使农民有了稳定的租金、股金收入,更有效解决了当地80%以上农民的就业问题。20__年,社区集体经济收入由20__年的30万元增加到111.3万元,增长3.71倍;集体资产由16.58万元增加到3633万元,增长21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也有了大幅度提高。

2、以土地流转交易所为平台,健全完善土地流转服务机制。成都市、重庆市都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所,在区县设立分所,镇村设立信息点,形成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区县、镇村三级服务平台。交易所设立了土地流转信息触摸屏、土地流转电子显示屏,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载体土地流转信息,组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挂牌出让。同时,还规范了土地流转合同,建立了专家咨询机制等,实现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场化运作。目前,成都、重庆已与全国50多家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建立了固定的业务关系,与北京、上海、四川、贵州等省市的90多家企业达成投资发展意向。土地流转交易所作为土地流转的中介服务机构,为土地流转搭建了信息服务平台,使土地流转由原来自发无序流转、自上而下推动转变为有序流转、自下而上的运作,激发了土地流转的活力。

3、以各项优惠政策为激励手段,激发投资主体开展土地规模经营的积极性。一是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土地规模经营。成片集中并在同一县域范围内从事土地规模经营开发,建立规模化、标准化原材料生产基地的,给予一次性奖励。二是鼓励业主在其获得使用权的土地上投资兴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修建直接用于种养业生产和管理、服务的非永久性固定建筑物,其占地不视为建设用地,免相关手续和收费。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事种养业规模经营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可纳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优先支持,享受与民营企业同等的优惠政策。

4、以农村金融机制改革为动力,突破规模经营的资金瓶颈。一是建立健全了农村产权流转担保机制。成都市建立了农村产权流转担保股份有限公司,由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起,成都市现代农业物流公司、成都市小城镇投资有限公司、18家区县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参股。担保公司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流转、利用宅基地、农村房屋、新居工程等抵押融资进行担保。其中,以农村宅基地上建成的农户住房所有权作为反担保手段,已实施担保2198户,担保金额9381.2万元。二是建立了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面对农村金融机构匮乏、农业贷款融资困难等问题,成都市积极探索金融机构改革新途径。富登小额贷款公司、邛崃国民村镇银行、彭州民生村镇银行、大邑交银兴民村镇银行相继成立,运作情况良好。他们通过银保合作银企合作、银政合作,积极拓展业务空间,缓解了农户和涉农企业资金难题。

(二)采取有效措施机制,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实施农民向城镇集中,是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工程。不仅要解决好“人往哪里去”的问题,更要注重从保障农民安居乐业上提高质量和水平。成都市的具体措施是:

1、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制度,保障农民长远利益。加快户籍

制度改革,实行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是推动农民向城镇集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从20__年开始,成都市先后两次进行户籍制度改革。他们在实行一元化户籍制度的同时,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要求,积极调整户口迁移政策。农民在中心城区、区(市)县城区、建制镇同一住房居住1年以上的,可在实际居住地办理常住户口。在此基础上,还全力解决农民迁往城镇后的就业、社保、医保和子女上学等问题,使附着在户口上的二元差别和利益关系逐步剥离,为促进农民向城镇转移创造了重要条件。2、建立跨区域转移安置机制,使农民放心大胆离土离乡。成都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农民离土离乡、举家向城镇迁移,鼓励农民打破区域界限,跨区域向城镇集中。凡愿向城镇转移的农民,可选择跨区(市)县、乡镇,向市域范围内任何一个城镇迁移。进入城镇新型社区集中居住的农民,可依据宅基地及房屋置换城镇住房,置换面积人均35平方米,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匹配一定面积商业用房。自愿放弃原宅基地自行到城镇购房入户的,给予一次性货币补偿,土地被正式征用时,再按征地补偿政策给予补差。自愿并永久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还可申请再就业优惠证,享受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和社会保障优惠政策。目前,温江、双流、邛崃、金堂等地正在积极实行“两放弃、一退出”(放弃宅基地使用权、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集体经济组织)的跨区域转移政策,一些具有条件、愿意到城镇入户的农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3、通过土地整理引导农民向农村新型社区集中。他们积极依托土地整理和拆院并院,引导农民向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居住。一是改变传统的零星整理办法,实行以村为单位统一整理,成片实施土地整理和开发。二是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中,采取统规统建和统规自建相结合方式,灵活进行。三是稳步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试点。四是创新了就业安置机制。建立以“图强公司”为代表的非营利性组织服务公司。公司以社区集体资产入股,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维权等综合服务。农民自愿申请并通过公司培训,成为公司“员工”,按意愿推荐或派遣“员工”到企业上班,实现了农民上班有工资、失业有社保。目前,全市通过土地整理,共整合土地135.49万亩,启动农民新型社区近60个。

(三)创新产业促进机制,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成都市按照产业空间布局“区位寻优”和“一区一片”的原则,将全市产业发展划分为“三个圈层”,并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特色突出的项目。主要措施是:

1、建立了工业集中发展引导机制。为了保证工业规划的执行,成都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形成了工业集中发展政策引导机制。他们整合了5个产业推进办及商务局招商引资职能和资源,组建了投资促进委员会。负责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招商引资促进工作的议事协调,避免了投资发展中的无序竞争,形成了招商引资的巨大合力。

2、实行“产业飞地”,有效破解发展中的土地制约。成都市各区(市)县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不尽一致,区域发展很不协调。他们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实现区域对口合作,联办工业集中发展区。锦江区和金堂县签订了一体化合作协议。他们采取“2+1”的合作模式,由锦江、金堂两地政府和九龙集团,合作三方共同组建九龙服装委员会。利益分配上“三方”利益共享。九龙集团通过投资,获得“九龙服装工业园”特许经营权,园区入驻企业缴纳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两地政府按3:7分成。在此基础上,两地又共建了农业产业园和农业示范带,建设1000亩锦金“新希望”农业基地项目,大力打造“现代农业飞地”工程。

3、保障地区利益均衡,激发非工业集中区的发展积极性。为搞好工业发展中地区利益分配,重点解决好不发展工业乡镇的招商引资积极性问题,成都市创新了引荐地与工业园区“三分”政策。按一定比例分配招商引资任务数、项目税收、社会固定资产投入,个别地区还按一定比例解决非工业集中区乡镇的农民就业。这一政策的实施,有效地调动了不发展工业乡镇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形成了全县上下联动招商的整体合力。成都市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从规划、建设到项目引进,实现集中度达到了59.9%,在全国首屈一指。其中,郫县创造了“三天引进一个项目”的工业发展速度。

4、应用直接融资方式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在加快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中,郫县、新津县、大邑县等地积极引入bot融资方式,由私人机构筹资建设工业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待园区建成后,通过给予投资企业特许经营授权等方式作为补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大邑县、新津县采用bot方式筹集建设资金4000万元以上。郫县在现代工业港的建设中,仅有20__多万元是财政给予的启动资金,其余都通过市场配置资源、资源换取资金等办法筹集,成功实现了“小投入撬动市场大资金”的目标。

二、主要启示

主要有三点启示:

(一)组织领导力度大、系统性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成都、重庆专门从各部门抽调人员,由市委办公厅牵头,成立了常设机构——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委员会(统筹委)。区(市)县设立了统筹办,负责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运作和综合协调。特别是20__年以来,成都市谋划并实施了“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核心、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的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他们坚持“大统筹、大集中”的理念,以实现“全域成都”和“三大圈层”特色产业布局为目标,以“三个集中”(即: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为基本措施,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改革尝试思路宽、层面广。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在多层次多领域开展探索实践,不仅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而且初步建立起推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如:通过大力实施“三个集中”,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工业化、城镇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通过全面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从市到村初步形成了比较规范的政府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通过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施乡镇综合改革和村组管理体制改革,初步形成了城乡一体、高效规范的管理体制;通过积极稳妥地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形成了加强基层干部、有效管理的长效机制;通过大力实施城市经营,自上而下建立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投资机制,形成了推进城乡快速发展的动力机制,等等。为推进科学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和制度保障。

(三)创新招法灵活多样、因地制宜。成都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他们以地区区域范围、产业规模、经济基础为依据,科学划分 “三个圈层”,分别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和模式,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大力推进实施“三个集中”,在暂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实施“农业产业化”、“农

村发展环境建设”、“ 农村扶贫开发”三大工程。在这个大的思路框架下,他们积极鼓励各地区遵照规划、依据实际大胆开拓创新,灵活发展。形成了在整体发展中各具特色、风格各异的经验典型。如:锦江区、金堂县跨区域“飞地”合作,温江区、邛崃市各具特色的农村股份制改革,等等。三、对推进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领导和研究。区主要领导牵头建立区统筹委,深入研究探索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各项战略措施,在土地制度、社会保障、政府职能转变、产权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率先突破。

篇4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of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water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he necessit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water management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s well as the main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some ideas on the management structure, operational mechanism and the reform measures.

Key words :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water supply; existing problems; operation mechanism; reform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407.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水务管理一体化的含义

水务管理一体化是水务管理所涉及的各项职能和各个环节之间协调、统一的管理机制,对区域的防洪、排涝、供水、需水、节水、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及其回用、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地下水回灌等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取水许可、统一配置、统一调度和统一管理。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模式是处理各种与水有关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其实现了由一个部门对地表水与地下水、水量与水质的统一规划与调度。该管理新模式提出更加注重对城乡涉水事务以城市水务管理为平台进行规划与管理,提出建设一个科学的、高效的水务信息管理平台及管理体系。

二、城乡水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依据部分地区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现状分析,结合水务管理实际情况,城乡水务统一管理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管理体制方面

部分地区水务局目前仅有水资源管理职能、城市防洪职能和城乡供水管理职能,城市排水管理职能、城市节水管理职能和污水处理管理职能属其他单位管理,可以看出部分地区水务局没有真正实现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且与城建系统、环保系统的分工协作关系没有完全理顺,系统内政企、政事不分的问题较为明显。

2、运行机制方面

合理的水价(包括自来水和再生水的水价,同时应考虑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用户权益来制定)形成机制尚未建立,多元化、市场化的投融资渠道尚未形成,水务现代企业运营机制改革滞后。

3、政策法规方面

现有的行政法规不适应城乡水务统一管理新体制的要求,水务管理技术标准体系有待建立和完善,尤其是有关农村方面的水务规划与管理规范条例尚未建立。

4、队伍建设方面

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的思想观念、人员结构和业务素质不能适应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新体制的要求等。

5、信息化建设方面

部分地区城乡水务统一管理信息系统尚未建立起来,不利于管理信息的处理与共享,难以使水务管理系统科学、高效的运作,尤其是乡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更不完善,甚至空白。

总之,最根本的问题是管理体制不顺,职能划分不够明确,各部门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协调磋商机制,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公民平等权等未有明显体现,监督体系不够完善,水务信息一体化管理平台尚未完全建立。

三、实施城乡水务管理一体化的必要性

根据我国水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实施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有其必要性与必然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是适应新形式的要求

随着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用水量不断增加,并且对供水、用水的安全保障要求越来越高,这必然要求改变旧的、不合理的水管理模式,实行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新模式,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2、是贯彻中央方针政策的体现

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是贯彻中央治水方针,实现管理方式转变的必然趋势。当前,水利工作正处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关键阶段,今年,我国又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这就要求我们顺应时代的潮流,实现管理方式的转变。实现水务一体化管理后,必将有力地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是促进城乡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障城乡饮水安全的必然要求

水资源系统的内在联系,也要求城乡水资源进行一体化管理,以便更好地促进城乡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是合理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体制保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供水安全与农村用水安全必然要求。

四、水务管理一体化的运行机制构想

1、是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全面贯彻中发[2011]1号文件水价改革精神,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和《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推进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实际,兼顾效率和公平,大力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和服务业用水要逐步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制度,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合理调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稳步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度。调整水价要与改革水价计价方式相结合,真实反映水价成本,加大污水处理征收力度。从水源到供水、从供水到排水、从排水到污水处理逐步建立统一的水价体系,以价格杠杆促进节水。

2、是建立多元化的水务投融资机制。

国内外经验表明,供水、污水处理单纯由政府承担,无法保证正常投入,运营效果不好,必须走市场化、产业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路子。在充分发挥统一管理的体制优势的同时,继续用好现有投资渠道,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向水源工程、城市污水处理和回用设施的建设与运营,切实减少对政府的依赖,减轻财政负担。

3、是建立市场化的企业运行机制。

涉水事务统一管理后,必须建立“产权清晰、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水务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水务部门也要建立责权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健全国有资产补偿和保值增值运行机制。

4、是建立法制化的行业监督运行机制。

坚持依法管水、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和《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管理水资源,保护水环境,建立水资源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让公众参与水量分配、水价调整及涉及公众权益的用水管理。建立自动化、网络化的水量、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定期公布水资源状况,加强监测和监督管理,保证水量、水质安全,依法管水,健全供水应急预案。

五、水务管理一体化的改革措施构想

实现水务管理一体化,必需改变当前的水务行政管理体制,积极推进水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水务体制改革,具体措施详述如下。

1、推进水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整合行政职能。

a、整合行政职能。改变目前管水源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治污,管治污的不管回用的水资源以及相关涉水事务城乡分割、部门分割的管理体制,将分散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涉及城乡防洪、水源、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等行政管理职能调整归并为一体,统一由一个部门对城乡水资源和相关涉水事务实行集中管理。

b、理顺职责关系。水务主管部门管理的重点是涉水的执法、规划、许可、保护和调配等事务。政府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能,协调配合、积极支持水资源和相关涉水事务的集中统一管理,避免出现新的职能交叉、权责不清的问题,逐步建立新型的水务管理体制。

c、优化资源配置。按照新型的水务管理体制,相关部门要加大水利基础设施、防洪保安、污水处理、水环境监测等建设的投资和治理力度,保证水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供需平衡,逐步形成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治理协调推进的局面,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2、推进水务体制改革,组建水务集团。

建立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的水务管理体制,明确界定政府、企业、事业和社会中介组织在城乡水务中的职责,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盈利性企业、公益性组织、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参与,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的水务管理模式,建立所有权、经营权、监管权相互制约的城乡水务发展模式。在上述框架内组建水务集团。

a、水务集团的整合范围。将由水利部门管理及公用部门管理的自来水公司、排水公司、污水处理厂等涉水单位的固定资产、债权债务、工作人员无偿整体划归新组建的水务集团。

b、水务集团为企业性质。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监督有力、激励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c、水务集团的机构设置和职责。水务集团隶属政府,政府委托水行政主管部门代行管理。集团内设办公室、计划发展部、财务管理部、劳动人事部、技术设备部、稽查大队。负责城乡水源、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规划编制工作及工程的设计、施工、投融资工作;负责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用水供给;负责源水、供水、排水及污水处理管网建设与管理工作;负责水费收缴工作;负责节水工作。

3、加强领导,明确任务,积极稳妥推进改革顺利进行

a、加强领导、建立组织。为加强对水务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成立水务体制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水务集团筹备组,组长由预任的水务集团董事长或总经理担任。

篇5

一、指导思想

先是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完善城镇和村庄规划为龙头,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镇容镇貌、村容村貌整治为抓手,以构建城乡统一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为重点,试点引路,统筹发展,努力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城乡一体化工作任务。

二、目标任务

(一)全面加快小城镇规划工作

按照“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注重实效”的原则,结合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做好城乡一体化规划与乡镇总体规划的衔接,全面加快小城镇规划工作。其中:20**年底以前完成所有建制镇的总体规划修编;已提前完成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乡镇,要逐步做好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20**年前,全市所有乡镇完成新一轮的规划修编工作。

(二)切实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继续抓好小城镇的道路、供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垃圾中转站、公厕、路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其中:

1.20**年底前,全市所有乡镇全部实现生活垃圾集中填埋,其中1个乡镇完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的建设,1个乡镇完成污水管网建设;20**年底以前,有2个以上的乡镇完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建设,5个以上的乡镇完成前期调研、选址、论证、设计工作。

2.城市区的供水网络要向建成区延伸,到20**年使整个城市规划区全部用上自来水。城市规划区外的各乡镇要加快实施集中供水建设,20**年底前建成使用,有条件的乡镇可考虑建设自来水厂,并高起点规划供水网络,向中心村延伸。**镇、**镇、**镇等要着手实施热力、煤气等与城市区的并网工程,力争20**年底前并网使用。

3.按照小城镇总体规划的设置标准,20**年底以前,全市所有乡镇完成标准化公厕和垃圾中转站建设任务。

4.按照主干道路灯设置率100%和亮灯率98%的标准,科学实施小城镇道路亮化工程。20**年底以前,有8个以上的乡镇镇区实现道路亮化达标,20**年底以前所有乡镇实现道路亮化达标。

5.按照**市园林乡镇标准,大力开展小广场、小游园、道路绿化、庭院绿化、通道绿化和农家院房前屋后绿化建设活动。20**年底以前,5个以上的乡镇达到**市园林乡镇标准;20**年底以前,10个以上的乡镇达到**市园林乡镇标准。

6.20**年底以前,全市小城镇主次干道要全部完成硬化,建成区范围内背街小巷的硬化率达到80%以上,每个乡镇要建成一条三级以上标准的出口路。在20**年底以前全面实现行政村“村村通水泥(油)路”目标的基础上,将此项工作逐步向自然村延伸,实施联网路建设。

7.20**年底以前,各乡镇要建有2000m2以上的集贸市场和具有一定规模的便民超市各一处。

8.20**年底以前,在4个建制镇完成农民集中居住区的试点建设工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20**年前,完成全市所有建制镇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工作。

(三)坚持抓好小城镇镇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三清两建四改四化”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小城镇公益事业和管理手段市场化,解决小城镇管理中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和“脏、乱、差”等问题。按照**市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达的镇容环境综合整治十个方面的34项标准要求,常抓不懈,坚持搞好小城镇环境卫生、垃圾清运、污水排放、车辆停放、标牌设置、经营秩序、市政养护、管理落实等方面的工作,使城乡一体化的各项建设、管理工作齐头并进,务求取得实效。

(四)充分发挥小城镇的经济平台作用

1.加快小城镇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主体多元、共同参与的城镇建设投融资新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财力对启动社会投资的杠杆作用,探索对农民按规定建房给予类似城镇购房贷款的信贷措施;提高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的产业化水平,积极吸引外来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城乡建设。

2.引导产业和人口向小城镇集聚。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村居民向城镇集中”的思路,一是要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新安置办法,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宅基地置换、实物或货币化安置等途径,使农民低成本进入城镇居住生活。镇政府所在地的村要积极进行住宅集中统一开发,逐步取消宅基地。二是按照“土地集约、项目集中、产业积聚”的要求,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做好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农业产业化园区的规划管理和园区的标准厂房、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工作。三是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向小城镇延伸,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3.提升小城镇建设水平。加快镇区建设,加强镇容镇貌,以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积极做好农村集镇和建制镇规划管理和建设工作,要求在建设项目办理用地手续前必须先办理规划许可手续,通过“一书一证”和“一书两证”的办理,切实有效的保障城乡一体化的顺利实施。

4.加大招商引资,激活镇域经济。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走项目带动、产业支撑、特色建镇的道路;要根据各自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经济,形成特色小城镇。采取优惠措施,引导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第三产业经营管理领域,特别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垃圾转运以及宾馆、饭店、集贸市场、便民超市等方面,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开放建设、经营市场,工商税收每年增长25%以上,第

二、第三产业产值增长25%以上,到20**年,第

二、第三产业所占小城镇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达到28.7%和35%的水平。

三、具体措施

为保证我市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健康顺利进行,确定**镇、**镇、**镇、**镇等四个建制镇为我市的城乡一体化工作试点镇。各试点镇要按照近期目标要求,在村镇规划、垃圾处理、道路、公厕、垃圾中转站、亮化、绿化、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按照20**年和20**年两个时间界限,率先实现任务达标。要不等不靠,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主动加强与市直有关部门的联络与沟通,主动通报情况、争取政策、反映问题、总结经验,努力开创试点工作的新局面,为我市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全面推进,走出一条符合我市实际、富有**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

(一)规划编制和小城镇建设试点工作

1.**镇、**镇、**镇、**镇等四个试点镇要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于20**年前编制出近期建设规划、重点区域和街道的详细规划。

2.要通过“市场运作、政策引导、财政补贴、部门支持”等措施,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在20**年底前完成**镇、**镇、**镇、**镇等四个建制镇的农民集中居住小区建设;20**年4月1日起,全市13个建制镇镇区停办农户宅基用地审批手续。

3.严格执行小城镇建设“一书两证”(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村庄建设“一书一证”(选址意见书、建筑许可证)制度,强化小城镇和村庄建设工程项目的规划审批工作。同时,抓好**镇、**镇、**镇、**镇等四个城乡一体化试点镇的规划执法试点工作。

(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1.20**年底前,四个试点镇按镇总体规划设置标准,完成垃圾中转站和公厕的建设任务。

2.20**年底前,**镇完成污水处理管网建设项目,**镇完成无害化垃圾处理场的建设项目。**镇、**镇完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的前期调研、选址、方案论证、设计工作;20**年前,**镇要完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的建设,**镇、**镇、**镇要完成污水处理厂建设工作。

3.各乡镇要加快实施集中供水建设,争取20**年底前建成使用。

4.20**年底前,四个试点镇和**镇、**镇、**镇要完成小城镇规划区域内的所有背街小巷的道路硬化工作。

5.按照“近期目标任务”中有关道路、排水、公厕、路灯、绿化等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要求,各乡镇结合实际工作开展情况,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6.把好村镇建设规划选址关、施工许可关和建设质量安全监督关。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将建筑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向村镇延伸覆盖,建立村镇建设质量安全责任体系。

篇6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城镇化通常是指人口向城镇聚集、城镇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的过程。城镇化的实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工业能够推动农业的发展,是推力;城镇化能够拉动乡村的建设,是拉力;惠民制度能够帮助农民增收,是助力。三大力量相互作用,构成了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合力机制。文章还论述了城镇化的主要做法。

一、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新型城镇化”一词最早是伴随着党的十六大。新型工业化。战略提出,已有10余年。战略提出,主要是依托产业融合推动城乡一体化…。然而,中国百姓熟知新型城镇化是在党的十,特别是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正式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及其将之确立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动力和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之后,才越来越受到各行业和学界人士的关注。

新型城镇化是在城镇化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的,其在人口集聚、非农产业扩大、城镇空间扩张和城镇观念意识转化等方面与传统的城镇化概念并无显著差异。但实际上,在实现这种过程的内涵、目标、内容与方式上是有所区别的,因为各行业、领域的针对性和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新型城镇化至今尚无统一和明确的定义。所谓的新型城镇化是以民生、可持续发展和质量为内涵,以追求平等、幸福、转型、绿色、健康和集约为核心目标,以实现区域统筹与协调一体、产业升级与低碳转型、生态文明和集约高效、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为重点内容的崭新的城镇化过程。推行新型城镇化是为了:(1)积极应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发展的新形势;(2)弥补长期以来高速城镇化带来的弊端和损失;(3)最大限度地将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广大人民;(4)促进未来中国城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合力机制

以工促农,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推力作用。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我国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工业成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农业发展的推动力量。首先,工业能为农业注入资金。农业发展最缺的是资金,获得资金的一条重要渠道就是工业资金,工业资金可以通过工业税的转移、直接投资等方式流入农业领域,进而从资金上推动农业的发展。其次,工业能为农业提供技术。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是农业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加快农业发展,必须解决农业发展的科学技术问题。工业一方面能生产大量的先进农业生产工具;另一方面可以向农业输入科学的管理和经营模式。先进的科学技术将为农业发展注入强大的推动力量。最后,工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可以向农村转移。农产品加工业在农村安寨扎营,一方面可以为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吸引农民工返乡做贡献; 另一方面可以形成农产品的需求市场, 解除农民对农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进而调动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工业正以其独特的优势反哺农业,成为促进农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巨大推动力。

以城带乡,发挥城镇化对乡村建设的拉力作用。在新一轮的农业改革中,农业领域必将释放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大量的人口流向何处,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为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栖息地。户籍制度的改革与城镇化建设的加强,一方面吸收了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卸下了新一轮农村建设的沉重包袱;另一方面与农村毗邻的中小城镇的建设将对新农村建设产生辐射力,加快农村的道路、网络、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质的提升。因此,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将拉动农村建设的步伐,缩小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距,成为促进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强大拉力。

三、 推进城镇化的主要做法

1.规划引领是城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江苏省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编制了第一轮城镇发展规划,以后又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对镇村发展规划进行了多次调整。全省各省辖市根据城镇化发展实际,不断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各县(市)也依据城市总体规划,以提高集居率、提升城镇化程度为目标,编制了县域总体规划、镇村发展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

2.经济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支柱。江苏省共有涉及工业、服务业、农业的各类企业超过 200万家,它们已经成为城镇发展的经济灵魂。与此同时,在县域各镇基本实现了“一镇一品”的特色产业,有效推动了中心镇的建设。共拥有服装城、食品城、建材市场、汽车市场、汽配城等遍布城乡的数千个专业市场。

3.非公经济是城镇化发展的强劲动力。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是工业、服务业等非农经济,而新时期推动江苏非农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力量来自于民营、外资等非公经济。民资、外资的壮大既是长三角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也是城镇化的新模式。民资主体地位的确立,深化了城镇化的民间性、内生性,使城镇化有了自下而上的内在需求;外资的大量引入体现了城镇化的开放性、市场性,表明江苏具有吸取外部资源的区位优势,使城镇化有了由外而内的集聚能力。

4.制度创新是城镇化发展的必要保障。一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以苏州为例,建立了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场所、具有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准入条件,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促进人口自由迁移,加快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二是推进社保制度完善。按照“统筹城乡、全民保障”的总体思路,全面推进城乡社会保险制度并轨。

5.基础设施是城镇化发展的必要载体。一是大力推进交通建设。在构筑外部大交通格局的同时,大力加强镇村公路建设,全面完成了省、市、镇道路的改造,在全省形成了省、市、镇、村分级合理的全覆盖道路网络。二是生活污水处理量质并进,已基本形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城乡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和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系统“三位一体” 、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监管的城乡生活污水处理体系,城市和集镇生活污水基本实现了集中收集和达标排放。三是全面实施垃圾集中处理工程。形成了“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四是高标准实施各项配套建设。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加强集镇基础设施配套工作,集镇学校、医院、商场、农贸市场、文化娱乐场所等设施齐全,消防、环卫、通信、供水、供电、广电等设施配套,能够较好满足集镇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需求。

6.着力打造低碳城镇化建筑

⑴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发电和供热。通过能源结构转型,用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新型能源体系来取代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传统能源体系,这是低碳发展路径的核心,也是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中的本性选择。

篇7

一、指导思想

以市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昆明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部署,为实现我县城乡公交一体化目标,改革现行城乡客运管理模式,打破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的局面,逐步形成县、乡(镇)、行政村、自然村之间完善的城乡公交客运网络。结合城乡道路通行条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城乡公交安全运营,建立城乡资源共享、相互衔接、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畅通有序的公交客运网络运行模式,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大发展提供交通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对运输服务品质的更高要求作为出发点,为社会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经济、高效的运输服务。

(二)坚持市场导向、宏观调控。县人民政府把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纳入地方交通建设发展规划。适度进行宏观调控,加强市场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道路运输业,鼓励运输企业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公司化经营。依托我县骨干客运企业,对现有城乡旅客运输经营者,根据其经营主体和经营年限,按优化线路和自愿的原则,进行产权改造和资源整合。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成立公交客运的“航母”企业,统一经营我县的城乡公交客运,稳步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

(三)统一管理、有序竞争。交通主管部门和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切实履行“三关一监督”的职责,加大对公交客运营运秩序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公交经营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公交客运市场健康、规范、有序发展。根据道路保障情况和安全通行要求,研究制定统一的城乡公交车辆投放技术标准,加强公交客运安全管理。

(四)、坚持“路运并举”的方针,实现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与道路运输的良性互动,促进道路运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干线客运与农村客运互补发展,实现各种客运方式“零换乘”,促进道路运输质量、效益、服务的和谐统一。

(五)统筹兼顾、平稳过渡的原则

树立“大交通”理念,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由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领导,按城乡公交一体化要求,妥善处理好新开行的公交客运线路与目前在营的班线客运线路之间的关系,按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确定公交经营主体,实现农村客运向公交客运的转变和平稳过渡。

(六)、坚持公益性原则,道路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运输企业满足自身发展的前提下,要真正实现“人便其行,货畅其流”,以更好的服务回报社会。

(七)、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努力优化运输结构,推进增长方式转变,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三、具体措施

(一)、加快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合理设置和建设城乡公交站场,根据城乡公交车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城乡公交枢纽站、中转换乘站、港湾式停靠站、沿途简易停靠(招呼)站、终点站回车场等站场。

随着农村公路油路改造及路面硬化工程的不断完善,推行“路、站、运、安”一体化发展,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验收,同步使用,只要道路通行条件达到客运要求,要及时商请公安、交警、路政、运政、安监、乡镇人民政府等部门对该路客运通行条件进行评估验收,及时开通客运线路。

加快农村客货运站场建设,按照“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方针,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加快乡镇、农村客货运站场和公路沿线招呼站点建设。区域经营范围内,可采取站、运一体的经营管理模式,由公交经营企业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客运站、停靠点(招呼站)。客运站点的建设按照国家交通部一至五级划分,参照国家交通部站点建设补助标准由政府进行补助。

(二)、合理规划,形成完善的道路客运网络

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就是突出统筹兼顾,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干线公路客运与农村公路客运并举,统一纳入县域公交客运网络。使其成为以各客运站为节点,连接各条客运线路的“多层次客运网络”,各种客运方式互为补充,协调优化。

1、在××县城至昆明之间、与毗邻县之间,加快县际公交客运发展步伐。交通主管部门要加强市场调研,制定运力投放计划,合理投放运力,不断提高客运车辆级别、档次,增加安全系数,增强服务能力。在目前已开行的××——昆明、东村——昆明、鸡街东村——昆明、××——青龙——安宁、××——东村等几条线路的基础上,至2008年底还将开行××——团结——昆明(老昆富公路)、东村——禄劝、县城——散旦、县城——散旦——款庄——赤就——县城大环型线等线路的公交客运班车。形成以××县城为中心枢纽,幅射到市区和相邻各县以及县内几个主客流集散地的公交客运一级网络。

2、以乡镇为中心开辟农村客运新模式

随着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县到2010年将实现村村通油路(行政村),每一乡镇将配套一个农村客运站。目前已建成投入使用东村、罗免、赤就、款庄4个农村客运站。散旦客运站于2008年底将建成使用。以各乡镇为中心,创新客运经营模式,开避农村区域客运。至2010年底,逐步形成以农村客运公交化为目标、以各乡镇区域为经营区域、以农村客运站为枢纽、以各条通村公路为线路、以各行政村和学校为结点的农村公交客运网络。根据农村公路通行条件适时投放安全系数较高、符合国家有关营运技术标准的客车运营。在管理上实行“三定、四统一”,即定区域、定站点、定班次;统一车型、统一票价,统一驾驶服务人员,统一服务标准。运营时间上结合农村客流的特点,在核定经营区域内灵活调度,灵活发班,逐步实现农村客运与干线客运有效衔接,形成村村通客车的农村客运二级网络。

3、在县城城区范围内和大营、永定、者北集镇范围内,开行城镇公交。根据集镇路网、厂矿、单位、学校、村庄分布,统一编制城镇公交客运线路发展规划。打通县城及几个主要集镇内客运线路微循环,开通城镇公交客运,以解决人民群众上下班、上学、赶集、走亲访友等出行需求。目前拟开通永定——大营——工业园区——兴贡——永定的环县城公交客运线路、县城——北营工业园区——者北街、县城——沙锅村——明熙苑、县城——元山——松林等主要短途公交客运线路,经营上以城市公交为主,出租车客运为辅。合理布局公交站点,形成完整的城镇公交客运三级网络。

4、结合我县乡村特色旅游项目的实施,适时开通旅游客运,其线路一端在旅游景点,以运送观光游客为主,分定线旅游和非定线旅游。以填补班线客运与包车、出租车客运之间的空白,使多种客运方式有机结合、合理分工。

(三)、创新发展模式,鼓励城乡公交客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发展必然包括城市公交客运和农村公交客运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城市公交线短,客流集中,道路通行条件良好,政策扶持力度大,经营效益稳定,而农村公交客运点多、面广、线长、客流不稳定,道路通行条件差,经营成本相对过高,效益低下或无效益,导致各经营主体往往投热弃冷,即热衷于经营“热线”客运,而不愿经营“冷线”客运。通过市场竞争往往不能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格局。因此,交通主管部门应加强宏观调控,由我县交通局组建“××公交客运集团公司”,作为我县经营县际、县内城乡客运、城乡公交客运、出租车客运、农村物流的“航母”企业,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鼓励多方投资,多种经营方式。公交客运集团公司可由城市公交客运公司、出租汽车公司、农村公交客运公司、货运物流公司等组成,使其经营的线路、区域“冷热”搭配,优势互补,以实现规模效益。到2010年,运力达到:县际公交客运班车100辆、2000个客位,以中级以上中型客车为主;旅游客车20辆、200个客位;城镇公交车30辆;农村公交车70辆;客运出租车30辆;货运出租车200辆、800个吨位以上。经营范围涵盖到广大农村各行政村,实现“路运并举、通路通车”。管理上实行经营主体公司化,营运车辆标准化,从业人员资格化,经营行为规范化的集约化管理模式,这样既有利于公司经营效益,又有利于政府监管,更有利于解决人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提高了企业回报社会的能力,真正体现公共基础设施应有的功能,达到“三赢”的效果。

(四)发展农村物流,促进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健康发展

城乡间客流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副产品的流通、交易而形成的客流。我县是农业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速农副产品的流通是增加农民收入和增强我县经济实力的重要支撑。发展农村物流就是要与商务部门推行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紧密结合,打通产、供销环节,畅通农村物流,形成物流服务网络。既给农民群众带来了实惠,也给客货运输企业带来无限商机,真正实现人便其行、货畅其流,客货运并举,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农村人货混装,出行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的现状。

发展农村物流,就要以农村公交客运为依托,农村客运网就是农村物流网,农村客运站兼营物流中心(站),农村客运企业兼营农村货运物流,组建物流车队(组),发展货运出租车,在保证农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同时,也保证农副产品方便、快捷地流入市场,促进农民增收。

(五)完善机制,加强市场监管

1、进一步推行依法行政,创造良好的城乡公交客运经营环境。为经营主体创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经营环境,××县交通局做为我县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的行业主管部门,在县人民政府的领导及上级交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对本区域内的运输市场依法进行管理,维护道路旅客运输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法查处违法经营行为,为经营者创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经营环境。打破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支持符合资质条件的客运企业投资我县公交客运,鼓励多种形式的投资,不断加快我县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的发展。

2、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及其他法律法规,加强对城乡公交客运经营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监管,切实履行“三关一监督”的职责,督促客运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部规章制度和职业教育,提高运输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篇8

一、指导思想

以市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昆明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部署,为实现我县城乡公交一体化目标,改革现行城乡客运管理模式,打破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的局面,逐步形成县、乡(镇)、行政村、自然村之间完善的城乡公交客运网络。结合城乡道路通行条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城乡公交安全运营,建立城乡资源共享、相互衔接、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畅通有序的公交客运网络运行模式,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大发展提供交通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对运输服务品质的更高要求作为出发点,为社会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经济、高效的运输服务。

(二)坚持市场导向、宏观调控。县人民政府把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纳入地方交通建设发展规划。适度进行宏观调控,加强市场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道路运输业,鼓励运输企业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公司化经营。依托我县骨干客运企业,对现有城乡旅客运输经营者,根据其经营主体和经营年限,按优化线路和自愿的原则,进行产权改造和资源整合。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成立公交客运的“航母”企业,统一经营我县的城乡公交客运,稳步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

(三)统一管理、有序竞争。交通主管部门和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切实履行“三关一监督”的职责,加大对公交客运营运秩序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公交经营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公交客运市场健康、规范、有序发展。根据道路保障情况和安全通行要求,研究制定统一的城乡公交车辆投放技术标准,加强公交客运安全管理。

(四)、坚持“路运并举”的方针,实现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与道路运输的良性互动,促进道路运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干线客运与农村客运互补发展,实现各种客运方式“零换乘”,促进道路运输质量、效益、服务的和谐统一。

(五)统筹兼顾、平稳过渡的原则

树立“大交通”理念,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工作由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领导,按城乡公交一体化要求,妥善处理好新开行的公交客运线路与目前在营的班线客运线路之间的关系,按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确定公交经营主体,实现农村客运向公交客运的转变和平稳过渡。

(六)、坚持公益性原则,道路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运输企业满足自身发展的前提下,要真正实现“人便其行,货畅其流”,以更好的服务回报社会。

(七)、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努力优化运输结构,推进增长方式转变,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三、具体措施

(一)、加快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合理设置和建设城乡公交站场,根据城乡公交车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城乡公交枢纽站、中转换乘站、港湾式停靠站、沿途简易停靠(招呼)站、终点站回车场等站场。

随着农村公路油路改造及路面硬化工程的不断完善,推行“路、站、运、安”一体化发展,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验收,同步使用,只要道路通行条件达到客运要求,要及时商请公安、交警、路政、运政、安监、乡镇人民政府等部门对该路客运通行条件进行评估验收,及时开通客运线路。

加快农村客货运站场建设,按照“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设”的方针,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加快乡镇、农村客货运站场和公路沿线招呼站点建设。区域经营范围内,可采取站、运一体的经营管理模式,由公交经营企业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客运站、停靠点(招呼站)。客运站点的建设按照国家交通部一至五级划分,参照国家交通部站点建设补助标准由政府进行补助。

(二)、合理规划,形成完善的道路客运网络

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就是突出统筹兼顾,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干线公路客运与农村公路客运并举,统一纳入县域公交客运网络。使其成为以各客运站为节点,连接各条客运线路的“多层次客运网络”,各种客运方式互为补充,协调优化。

1、在××县城至昆明之间、与毗邻县之间,加快县际公交客运发展步伐。交通主管部门要加强市场调研,制定运力投放计划,合理投放运力,不断提高客运车辆级别、档次,增加安全系数,增强服务能力。在目前已开行的××——昆明、东村——昆明、鸡街东村——昆明、××——青龙——安宁、××——东村等几条线路的基础上,至2008年底还将开行××——团结——昆明(老昆富公路)、东村——禄劝、县城——散旦、县城——散旦——款庄——赤就——县城大环型线等线路的公交客运班车。形成以××县城为中心枢纽,幅射到市区和相邻各县以及县内几个主客流集散地的公交客运一级网络。

2、以乡镇为中心开辟农村客运新模式

随着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县到2010年将实现村村通油路(行政村),每一乡镇将配套一个农村客运站。目前已建成投入使用东村、罗免、赤就、款庄4个农村客运站。散旦客运站于2008年底将建成使用。以各乡镇为中心,创新客运经营模式,开避农村区域客运。至2010年底,逐步形成以农村客运公交化为目标、以各乡镇区域为经营区域、以农村客运站为枢纽、以各条通村公路为线路、以各行政村和学校为结点的农村公交客运网络。根据农村公路通行条件适时投放安全系数较高、符合国家有关营运技术标准的客车运营。在管理上实行“三定、四统一”,即定区域、定站点、定班次;统一车型、统一票价,统一驾驶服务人员,统一服务标准。运营时间上结合农村客流的特点,在核定经营区域内灵活调度,灵活发班,逐步实现农村客运与干线客运有效衔接,形成村村通客车的农村客运二级网络。

3、在县城城区范围内和大营、永定、者北集镇范围内,开行城镇公交。根据集镇路网、厂矿、单位、学校、村庄分布,统一编制城镇公交客运线路发展规划。打通县城及几个主要集镇内客运线路微循环,开通城镇公交客运,以解决人民群众上下班、上学、赶集、走亲访友等出行需求。目前拟开通永定——大营——工业园区——兴贡——永定的环县城公交客运线路、县城——北营工业园区——者北街、县城——沙锅村——明熙苑、县城——元山——松林等主要短途公交客运线路,经营上以城市公交为主,出租车客运为辅。合理布局公交站点,形成完整的城镇公交客运三级网络。

4、结合我县乡村特色旅游项目的实施,适时开通旅游客运,其线路一端在旅游景点,以运送观光游客为主,分定线旅游和非定线旅游。以填补班线客运与包车、出租车客运之间的空白,使多种客运方式有机结合、合理分工。

(三)、创新发展模式,鼓励城乡公交客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发展必然包括城市公交客运和农村公交客运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城市公交线短,客流集中,道路通行条件良好,政策扶持力度大,经营效益稳定,而农村公交客运点多、面广、线长、客流不稳定,道路通行条件差,经营成本相对过高,效益低下或无效益,导致各经营主体往往投热弃冷,即热衷于经营“热线”客运,而不愿经营“冷线”客运。通过市场竞争往往不能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格局。因此,交通主管部门应加强宏观调控,由我县交通局组建“××公交客运集团公司”,作为我县经营县际、县内城乡客运、城乡公交客运、出租车客运、农村物流的“航母”企业,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鼓励多方投资,多种经营方式。公交客运集团公司可由城市公交客运公司、出租汽车公司、农村公交客运公司、货运物流公司等组成,使其经营的线路、区域“冷热”搭配,优势互补,以实现规模效益。到2010年,运力达到:县际公交客运班车100辆、2000个客位,以中级以上中型客车为主;旅游客车20辆、200个客位;城镇公交车30辆;农村公交车70辆;客运出租车30辆;货运出租车200辆、800个吨位以上。经营范围涵盖到广大农村各行政村,实现“路运并举、通路通车”。管理上实行经营主体公司化,营运车辆标准化,从业人员资格化,经营行为规范化的集约化管理模式,这样既有利于公司经营效益,又有利于政府监管,更有利于解决人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提高了企业回报社会的能力,真正体现公共基础设施应有的功能,达到“三赢”的效果。

(四)发展农村物流,促进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健康发展

城乡间客流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副产品的流通、交易而形成的客流。我县是农业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速农副产品的流通是增加农民收入和增强我县经济实力的重要支撑。发展农村物流就是要与商务部门推行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紧密结合,打通产、供销环节,畅通农村物流,形成物流服务网络。既给农民群众带来了实惠,也给客货运输企业带来无限商机,真正实现人便其行、货畅其流,客货运并举,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农村人货混装,出行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的现状。

发展农村物流,就要以农村公交客运为依托,农村客运网就是农村物流网,农村客运站兼营物流中心(站),农村客运企业兼营农村货运物流,组建物流车队(组),发展货运出租车,在保证农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同时,也保证农副产品方便、快捷地流入市场,促进农民增收。

(五)完善机制,加强市场监管

1、进一步推行依法行政,创造良好的城乡公交客运经营环境。为经营主体创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经营环境,××县交通局做为我县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的行业主管部门,在县人民政府的领导及上级交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对本区域内的运输市场依法进行管理,维护道路旅客运输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法查处违法经营行为,为经营者创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经营环境。打破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支持符合资质条件的客运企业投资我县公交客运,鼓励多种形式的投资,不断加快我县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的发展。

2、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及其他法律法规,加强对城乡公交客运经营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监管,切实履行“三关一监督”的职责,督促客运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部规章制度和职业教育,提高运输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篇9

1.彰显特色,打造“优美小镇”。突出各镇的特色和定位,学习借鉴成功经验,结合重点镇、示范镇及“门户镇”建设项目,着力打造规划科学、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优美小镇”。改造提升亭口、巨家、枣园、丁家、洪家、彭公、相公等7镇的街道、给排水、绿化亮化等设施条件,努力完善社会保障、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公用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2.依托项目,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全面完成宇家山新型农村社区民居建设、给排水、道路硬化、绿化亮化等尾留工程,配合县扶农办抓好浅水塬扶贫产业园新型社区建设。

3.突出重点,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年建设新农村重点村10个,完成10个新农村重点村给排水、道路硬化、绿化亮化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休闲健身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美丽乡村”10个。

把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村条件、繁荣农村文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作为全年工作的主要内容,全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科学编制各类规划

按照“规划先行、突出特色、典型示范、分步实施”的原则,结合县城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和完善示范镇、村(社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各类专项规划,形成完善城乡的规划体系。5个“门户镇”要严格按照新修订的《县城总体规划》、《__县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规划__-2030)》等总规,进一步修订完善《“门户镇”建设规划》及各类详规,不断完善城镇建设规划体系。各镇(办)要将新农村重点村建设规划编制作为重点,结合村情民意,突出主导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要素,以人为本、适当超前、突出特色,按照美丽乡村建设要求进行编制。要严格各类《规划》的管理和实施,坚持实行多规合一,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切实增强规划的连续性、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按照“稳粮、优果、增菜、兴畜、提劳”的基本思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扶持发展苹果、核桃、畜牧养殖等农业主导产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一是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继续实施粮食高产创建、测土配方项目,确保全县粮食总产量保持在5万吨以上。二是不断提高“两果”效益。积极实施“优果”工程,抓好果园“换代、提质、增效”工作。在抓好塬面果园建设的基础上,发展山地果园,年内新建苹果园1.3万亩,新建核桃示范园0.5万亩,发展油用牡丹示范园0.3万亩。积极推广“四项关键”技术,全年完成树形改造4.5万亩,间伐1.5万亩,强拉枝18万亩,巧施肥26万亩,无公害17.5万亩,果实套袋20亿只。三是稳步发展设施蔬菜。新增设施蔬菜面积1000亩,积极发展香菇食用菌产业,扩大生产规模。四是做大做强畜牧产业。引导发展以生猪养殖为主,羊养殖为突破,养鸡、獭兔、肉牛为补充的多种养殖新局面,力争生猪存栏达到3.5万头。开展养殖技术培训,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确保防疫密度、挂标率、建档率常年保持在100%。五是努力提高劳务收入。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努力提升外出务工人员业务素质,发展劳务经济。全年外出务工人员稳定在4万人次以上,力争劳务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六是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稳步推进土地流转,扶持发展种植(养殖)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个、家庭农场10家、农业龙头企业2家、建成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个。

(三)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美、服务均等”的工作要求,以完善示范镇、村(社区)道路、给排水、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为重点,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示范镇、村(社区)和新农村重点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1.示范镇建设方面:亭口镇继续实施省级重点镇各类建设项目,不断提升城镇承载能力,打造县域经济副中心。巨家镇实施南大街综合改造、农贸市场建设和污水处理站建设等项目,完善城镇设施条件。枣园镇实施镇区立面改造、绿化亮化及民俗文化包装等项目,弘扬民俗文化,发展乡村旅游

。洪家镇实施马寨街道升等改造、给排水及绿化亮化等项目,将马寨街道打造为镇域经济发展副中心。相公镇实施镇区综合改造、污水处理厂建设及青龙山乡村生态旅游区建设等项目,着力建设县域北部经济重镇,扮靓“北大门”。昭仁街道办实施清风路拓宽硬化及人行道铺设,修建沧海文化广场,完成街道绿化、亮化,建好“县城后花园”。2.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面:全面完成宇家山新型农村社区民居建设、给排水、道路硬化、绿化亮化等尾留工程,力争年内群众搬迁入住。抓住异地移民搬迁机遇,抓好浅水塬扶贫产业园新型社区建设。

3.新农村建设方面:抓好沟泉村、浅水村、杨厂村、川丰村、四合村、田家村、十里铺村、公主村、孝村和龙头村等10个新农村重点村建设,新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3处、休闲健身广场7处,硬化村庄道路8.6公里、新修排水渠7.6公里,完成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同时,按照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提升绿化亮化美化水平,挖掘传统文化底蕴,发展乡村旅游业,打造成为“美丽乡村”。

(四)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

积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保障群众要求最迫切的社会保障、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公用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水平适度的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劳动力就业失业登记、就业培训、就业介绍等一体化管理制度,落实各类扶持政策,大力支持回长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工创业。逐步完善城乡居民“3+2”(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城乡居民大病二次报销)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医疗保障全覆盖。建立健全以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制度为基础,临时救助制度为补充,覆盖城乡、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和装备建设,建立和完善城乡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鼓励和引导优秀高校毕业生和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全面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加快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有线数字电视、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继续推进互联网络设施向农村延伸;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实施文化惠民演出和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加强城乡体育建身设施建设,满足群众精神层次需求。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形成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社区)卫生室为网底的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保证农民群众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五)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严格按照县委改革办要求,扎实开展农村改革各项工作任务,不断优化农村发展条件,增强发展活力。一是支持各类金融组织向农村延伸网点和机构,支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扶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二是加强县级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和镇级土地流转中心建设,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力争年内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三是全面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提高奖补标准,扩大奖补范围。四是以提高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为目标,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服务机制的创新,探索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管护新机制。

篇10

重庆是一个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传统农业与工业同在、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十分突出的特殊直辖市,是中国国情的缩影。2007年6月,重庆被获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为重庆城乡统筹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重庆市政府提出了七项重要举措,其中之一就是要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大力推进产业合理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产业是国民经济的组成结构,城乡产业配置得当是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探讨城乡产业的统筹发展,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产业的转换升级和协调发展,对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的探索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关系

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它不仅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和重要内容,也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突破口,还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通过统筹城乡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工业化、实现城乡互动,工农良性互动,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二者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

1、统筹城乡发展必须以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为前提。要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必须以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为基础,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推进,因此发展经济就成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工作,特别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三农”问题的解决,更是要依靠城乡经济的发展来解决。而国民经济是由不同的产业部门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本质上是各个产业部门发展的综合体现,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必须以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为前提。

2、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应有之义,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城乡产业统筹发展了,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推动城镇化,缩小城乡差别,推动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二、重庆市城乡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城乡产业发展失衡

由于特殊的体制原因和城市产业倾斜政策,重庆市长期实施“工业优先、城市偏向”的发展战略,在产业政策上,强调工业优先;在产业空间布局上,强调把工业主要放在城市;在资金流向上,政府通过税收、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等方式,把农业剩余积累由农村大量转入城市。这种城乡脱节的产业发展政策,致使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市的差距不断拉大,形成了严重分割对立、非良性互动的城乡产业关系,主要表现在:农村经济结构仍以传统型为主,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程度较低。农产品仍以农户小规模分散生产经营为主,未形成规模经济。农产品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程度低,市场竞争力弱。农产品市场规划建设滞后,流通主体培育不够,产品流通不畅。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数量少、规模小、带动面窄,市场流通中介组织发育不充分,市场专业化服务滞后,销售服务体系不配套。

(二)城乡产业脱节

2007年末,重庆市人均GDP已突破2000美元,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提出的产业结构的标准模式,我市已进入工业化的第二个阶段。但是,该阶段我市城乡产业发展仍出现比较大的脱节,主要表现在:

1、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协调性较差。直辖以来,全市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总体上看产业结构层次已越过“一、二、三”和“二、一、三"”的低级状态,形成了“二、三、一”的格局,到2007年第二产业占GDP的45.9%,第三产业占GDP的42.4%,第一产业占GDP的11.7%,但整个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协调性仍然较差、结构不尽合理。一是农业粮食、生猪两大传统产业仍然是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工业传统产业比重偏大;三是第三产业仍以传统的商贸、餐饮、运输服务业为主,新兴产业如中介服务业、第三方物流、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发育不足。

2、城乡产业投资失调,政策支农不足。财政对“三农”的有效投入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不高。2004年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609.9亿元,农业投资额仅占2.2%,而2007年全年所完成的3161.51亿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为59.74亿元,仅占1.9%,比起2004年还有所下降。二是金融信贷支农力度不高,农村金融服务主体缺位现象严重。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网点布局调整、收缩,农村信用社规模、实力有限且历史包袱沉重,农村正规金融供给不足。金融机构减少,降低了农村地区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部分农村地区因无法获取正规信贷,民间借贷现象突出。

(三)城乡产业结构同构

我市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在行业和产业结构上表现出高度的同构。从产值构成上讲,我市乡村工业与建筑业、交通等第三产业在乡村总产值中的比重与城市基本持平,这一方面使城乡生产要素得不到合理配置,造成产品生产上的简单重复和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低水平的市场竞争,使消费品市场结构性过剩不断加剧。在产业布局上,目前已呈现出过度分散化现象,突出表现在县级支柱产业缺位及市县间产业链的缺失。城乡产业结构趋同,产业布局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全市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层次的提升。

三、重庆市城乡产业分割的原因分析

1、国家初始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因素导致城乡产业分割。建国初期,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为实行赶超型的工业发展战略,跨越以轻工业为重心的发展阶段优先发展重工业,国家不得不通过强化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政策的超经济手段,靠牺牲农业利益来为工业提供原始积累。重庆与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采取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优先发展工业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这直接导致了城乡产业分割。改革开放以后,又由于工农、城乡发展不同步,使城乡产业结构的矛盾更加尖锐。

2、国家推行的有关政策和制度框架继续加剧城乡产业的分割。建国以来,我国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实施了“城市偏向”的分割式发展战略,在政策和制度等许多方面存在着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歧视,如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政策,使城乡交换关系长期处于不平等状态;政府的财政金融政策过度向城市倾斜,对农村投入太少,使农村资金长期处于“贫血”状态;严格的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导致了市民与农民的天生不平等;对农民的歧视性的劳动就业制度、城乡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广大农民享受不到国民待遇等等,这些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做法,人为地造成了严重的工农分割、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道壁垒,阻止了正常的城乡交流。

3、特殊的历史因素导致城乡产业结构矛盾突出。重庆是个重工业城市,建国建市之初所实行的服从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一系列强制性制度安排分割了工农和城乡关系,导致了以工业为主导的城市经济发展迅速,而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现代经济学表明:在工业行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与农村经济的关联度相对最高,但我市长期走的却是重工业发展路子,农业、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国民经济重型化,使之连接现代工业和传统农业、城市工业与农村经济的关联度十分薄弱。客观上滞缓了我市城乡产业结构矛盾的化解。

四、重庆市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就是指各级政府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时,必须对城市和农村的相关产业统筹考虑,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强城乡产业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产业相互融合、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一)以政府为主体、以深化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为动力推动城乡产业统筹发展

由于我市城乡产业分割的结构性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历史的政策、体制因素所致,因此,现阶段的统筹城乡产业协调发展,不是市场能够解决的,要依靠政府的政策制度创新,构建城乡平等的政策和制度框架,从而逐渐改变城乡差距的扩大。具体如下:

1、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采用倾斜的资源配置政策,对农村发展给予扶持。

完善农业投融资管理体制。放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增加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投入,建立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采取贴息、补助、税收等措施,发挥财政资金投入的导向作用,鼓励社会资本积极投资开发农业和建设农村基础设施。

3、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通过向农户、企业、信用社职工进行增资扩股,建立股份合作制带社区性的地方金融机构,增大向农村贷款的资金量。建立政府财政与金融机构贷款坏账分担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向“三农”提供贷款,增强支农服务能力。创新农村金融组织,发展新的贷款担保形式,推进诚信管理,探索建立各种类型的小额信贷组织。

(二)推进城乡产业融合,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必须以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为导向。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培育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扶持一体化。统筹城乡产业发展,需要强化三次产业的内在联系、完善三次产业的布局,形成区域分工合理、特色优势鲜明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具体措施为:

1、统筹城乡产业结构,使城市的产业布局与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合理分工,形成紧密的产业互动链条,由城市二三产业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由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城市产业层次的提升。

2、充分利用我市人力资源丰富特别是农村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通过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有机融合,促使城乡产业统筹发展。

3、通过农业与加工工业、服务业的互补性融合,拉长农业产业链,使农业生产链条不断向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方向延伸,加速形成一个以市场为导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规范化管理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带动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的一体化发展。

4、优化城乡产业空间布局。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农业、加工业、流通服务业各个环节会在空间上形成聚集的结点。即是农业、加工业、流通贸易业合理地布局在乡村、小城镇、城市这一地域空间上,以产业为纽带形成城乡之间的有机经济联系,各个产业在空间上的聚集为城镇体系的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使产业发展和城镇体系建设形成良性互动的过程,促使城镇体系和产业布局的合理化。

(三)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城乡产业关联度,推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

城乡产业协调既包括城乡产业的空间布局,又涉及城乡功能配置问题。要在空间布局确立的基础上,在市场范围内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城乡功能结构。要按照大市场原则建立统一的城乡市场,规范市场行为,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生产要素的功能互补与最优配置,进而构筑城乡产业协调发展机制。

1、加速城乡第二产业对接。目前乡镇工业与城市工业在两个不同的范畴里构筑起两个工业体系,各自相对封闭运行,重复建设产品同构、资源浪费低水平竞争愈演愈烈。为此,当务之急是推动城乡工业一体化。

2、新建产业要以城乡关联度高的产业为主。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时,要着眼于城乡统筹,大力发展城乡关联产业。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扶持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城乡关联产业。特别应引导城镇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在新建产业上,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用生产资料业等城乡关联产业为主。

3、推动城市科技、信息等产业下乡,对下乡产业给予政策支持。目前,农村第二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农民急需的科技、信息、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等明显供给不足,而这些资源大都集中在城市,与农村联系松散。所以应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协调配置城市资源,大力鼓励和引导城市相关产业下乡,开拓农村市场,带动农村发展。

参考文献:

[1]单鹏举,邢海晶.城乡统筹发展视角的产业支撑体系研究[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7,(2).

[2]黄蔚.直辖市重庆城乡和谐之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城市发展研究,2007,(3).

篇1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国县各有关规划,按照以人为本、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分期实施原则,扎实推进我县农村自来水工程规划工作。通过科学规划编制农村自来水工程,促进我县农村自来水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配置,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保障我县城乡供水安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工作任务

通过资料收集和调查研究,摸清我县规划范围内的人口分布、水资源状况、自来水工程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按照新时期城乡“三化”统筹和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要求,明确自来水工程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研究并提出总体思路布局与实施意见,为县政府研究部署农村自来水工程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并在年10月底以前完成我县农村自来水工程规划报告编制。

三、编制内容和责任分工

1、基础资料收集调查。资料收集内容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自来水工程现状等其他有关资料(含-2020年各种规划报告)。

责任分工具体如下:

各乡镇和县城建局负责按附表一格式收集调查年县城自来水和农村自来水供给基本状况;

县发改委提供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县统计局提供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县国土局提供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县水利局提供县水资源综合规划和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

县环保局提供县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

县城建局城市饮用水供水设施改造和建设规划和县总体规划;

县扶贫和移民办提供县农村扶贫开发规划和县移民搬迁规划;

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提供县工业园区等园区建设规划;

县委农工部提供新农村建设规划;

县卫生局和疾控中心提供年城市和农村自来水工程水质检测结果汇总材料;

县教育局提供年各学校基本情况汇总材料;

县财政局负责解决编制工作经费;

各乡镇提供乡镇总体规划;

县水利局还负责其它一些基础资料收集调查。

本次规划现状水平年为年。各收集调查的资料于年3月底汇总到县水利局。

2、规划编制。按发改农经字[]46号文件及县级农村自来水工程规划报告编写提纲要求编制。

责任分工:由县水利局会同发改委组织编制,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做好配合。

四、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我县成立以县政府县长为组长,副县长为常务副组长,主任、局长为副组长,县委农工部、财政局、城建局、卫生局、国土局、工信局、环保局、教育局、农粮局、林业局、扶贫和移民办、统计局、疾控中心等部门负责人,各乡镇人民政府乡镇长,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为成员的规划编制领导小组,负责农村自来水规划编制领导和组织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水利局,由县水利局局长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2、创新思路,健全机制。

根据政府引导、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用水户参与的新思路,切实加强政府引导,研究制定农村自来水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加强农村自来水工程运行管理,建立切实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保障工程的良性运行和持续发展。

3、统筹兼顾,优化整合。

要根据城乡“三化”统筹和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要求,给本地区的农村人口分布、水资源条件等实际情况,以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立足当前,兼顾长远。整合农村饮水安全十二五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城镇发展规划、移民搬迁规划等有关规划,统筹水源和人口分布,确定农村自来水工程覆盖县、乡、村的供水范围,推行“一县一网、一乡一网、多乡一网”等区域性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

4、明确分工,密切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