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健康教育的主体

健康教育的主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12 16:03:1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健康教育的主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健康教育的主体

篇1

这一模式从系统论和矛盾论的角度出发,要求以全体中学生的心理行为为主体,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性和实效性;同时要求家长和教师处理好两翼关系――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让教者(家长和教师)紧跟时代的要求更新教育观念;遵循受教育者(子女或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取舍教育方式,使学生在更合理的两翼关系中健康成长(该模式的理论架构图见下图)。

二、该模式的确立依据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每位学生健康成长并得到健康发展,是其追求的目标。因此,它应面对全体中学生而展开。中学阶段,中学生的心理正处于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认知评价能力低,因此,外界刺激易使他们产生不良认知,出现心理行为偏差;又由于缺乏心理调节能力,再加上性生理和性心理的逐渐成熟,他们往往情绪波动大,且负面情绪居多,甚至出现极端行为。另外,学生在中学阶段,面临两个重大生活事件:一是初一和高一学生的入学适应问题;二是初三和高三学生面临升学考考试问题。这两大校园生活事件带来的心理压力波及整个中学生的三分之二,能不能得到有效疏导,直接关系学生的学业成败,也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学校教育教学绩效。如果只面向问题学生,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性特征和发展的忽视,也与素质教育要求不相吻合,况且,在暂未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中,一部分是心理障碍的侯群。

“如果我们对儿童的问题不做概全性分析,而是坚持从个体自身找病因的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走向末日”。审视学生的生活,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就是其中的两个重大外在因素。有研究表明,学生心理障碍80%的因素来自身边的长者。教师现存的不恰当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会引发学生焦虑、自卑、恐惧、悲观、厌学、抑郁及敌对情绪体验和行为;同时,部分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情绪不佳、职业倦怠、缺乏耐心、社会适应困难、人际关系不和等会使学生产生师源性心理障碍。学生在师生关系中是被动角色,他们无法回避或调适这种关系,因此,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必须加大对教师的干预力度,确保教师心理健康的同时推动师生关系向平等、民主、和谐、温暖、互助、激励的方向发展,扫除中学生的师源性心理障碍,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发展性心理辅导。另外,家庭对中学生心理素质产生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这种影响通过亲子关系发挥作用。亲子关系是一种动态的情感渗透和教育,动态性表现为由童年的依从到青少年的半依从,再到青年之后的独立的动态过渡。父母的情感渗透和认知、价值观教育及行为引导应该针对子女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而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应体现动态性,允许他们独立,鼓励他们独立,引导他们独立。而家长的实际情况是:不重视子女的心理健康,也不了解子女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因而他们的教育策略和行为又成为子女(中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因素,使学生出现抑郁、焦躁、对立、夜不归宿、甚至离家出走、自杀和杀亲等心理和行为问题。所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还需帮助家长重视子女心理,尊重子女心理,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及时预防和处理因家庭结构、家庭职能、家庭氛围等方面的缺陷带给中学生的心理危害,让家长参与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

三、关于该模式的操作建议

在“一个主体加两翼”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要求对全体中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然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经济状况、自然环境、人文精神,因而生活在其中的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也就明显带有地区文化色彩;同时,由于社会新旧事物的交替和各种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出现,中学生的心理在个体性、阶段性、区域性的基础上又出现时代性特征。因此,要对当地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本土化研究,进一步增强解决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主体问题的效力。

解决“两翼”问题,就得从实际出发,通过培训、讲座、研讨交流等方式对家长和教师进行再教育,帮助他们掌握中学生(子女)心理特点、发展规律和基本的心理辅导技能,最终形成全员参与格局,大力推进中学心理健康教育。

篇2

现代医学模式的确立使护理从单纯的疾病护理转向全面的人的健康护理。健康教育作为整体护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预防为主”的理念背景下显得举足轻重。未来护理的发展趋势势必将护士推向健康教育的主要执行者。而临床反馈,护生在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中有诸多问题,如观念陈旧、生搬硬套、沟通障碍等。这些问题都直指教学改革。笔者采用以健康教育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取得了显著效果:

1 对象

本校09级高职护理专业2个班,班级人数均为109人,皆为女生,随机分为对照班和实验班。

2 方法

2.1教材及教学课时均采用校本教材:巫向前主编《临床专科护理》(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教学时数均为108学时(理论82学时及实训26学时)。

2.2传统教学方法 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重点放在护理措施上,健康教育只作简单讲解。

2.3健康教育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实验班采用以健康教育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教学重点除护理措施外,健康教育部分主要通过给予护生相关病例后使其根据评估内容实施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现以“乳癌护理”为例,介绍具体教学过程。

2.3.1设置典型病例,导入新课“患者,女,57岁,1周前洗澡时发现左乳外上象限有一蚕豆大小无痛肿块,遂来我院检查。”通过病例,按护理程序导入相关教学内容,并通过给予护生该病例的治疗过程,使其根据具体评估内容实施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最后由教师点评。

2.3.2制定健康教育计划

2.3.2.1入院教育乳癌患者对病情的不了解、对疾病带来的自我形象紊乱、对手术的紧张恐惧、对预后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往往使之产生负性情绪。护士可通过介绍病区环境制度,介绍主管医生和护士,帮助其尽快适应角色转变。此处可让护生练习自我介绍及病区介绍。

2.3.2.2术前教育乳癌患者术前最大的心理障碍就是担心失去将给家庭生活带来巨大影响,不知如何面对,因此护理人员应耐心倾听,建议夫妻双方坦诚讨论。若患者已怀孕或正哺乳,为防止疾病进展,应建议终止妊娠或哺乳。同时为配合术后恢复,应训练腹式呼吸及有效的咳嗽排痰。此处可让护生示范如何行腹式呼吸及有效止嗽。

2.3.2.3术后教育患者面对失去的事实,内心依然非常脆弱,此时家属的安慰非常重要。同时告知患者及家属术后患侧上肢因淋巴回流不畅会致肿胀疼痛等不适,应以软枕适当垫高,可外穿弹力袖套,下床时以吊带托扶,他人只能扶健侧。告知一次性负吸球有引流积液、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应时刻保持通畅,妥善固定,保证有效负压。此外应教会患者行患侧上肢功能锻炼:如术后24小时内活动手部及腕部,3~5天活动肘部,但不做肩关节外展运动等。此处为教学重点,要求护生熟练掌握功能锻炼要领。

2.3.2.4出院指导告知患者短期内避免患侧上肢负重,5年内坚持避孕防复发,教会患者如何正确选择、佩戴及保养义乳以改善外形,教会其正确的自检。此处亦为教学重点。

3结果

采用教考分离形式进行统考,对照班平均分为65分,合格率67%,优秀率10%,实验班平均分为68分,合格率81%,优秀率19%。

4讨论

4.1健康教育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改变授课理念随着医学模式和健康概念的转变,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广大护理人员的重视[1],护士是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如果不履行这一义务,有可能引起纠纷甚至诉诸法律[2],但调查显示,72.4%的护生认为自己的健康知识不能满足临床实践所需[3],这就要求教师必然要摒弃原先的授课习惯,转变为健康教育知识为主的授课理念。

4.2健康教育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可强化护生的健康教育意识调查显示,近87.5%的护士对护理健康教育相关理论知识了解不足,85%的护理人员对开展护理健康教育存在认识上的误区,84.5%的护士对护理健康教育程序的基本内容不了解[4]。健康教育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首先强调如何去预防疾病,以首因效应将健康教育知识印入护生的脑海[6],强化了护生的健康教育意识。

4.3健康教育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可提高护生的学习热情健康教育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要求护生知其然,促使护生知其所以然。譬如对乳癌患者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指导,护生若想弄明白为什么要锻炼肩关节就会促使自己学习乳癌根治术的相关内容,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护生学习热情。

4.4健康教育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可提高护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许多护生实习后反映,对于患者提出的某些具体问题只能简单作答,自觉胸中无墨;而临床带教反馈,护生在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中往往生搬硬套。其实,要真正实现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就要求护生能进行正确的健康评估,并据此分析整理,制定出个性化的健康教育计划。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可对病例进行细节修饰,帮助护生养成长期的思维习惯以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3

活动目标的制定要以身心并重的幼儿健康教育观为前提。注意幼儿的年龄特点,制订适宜的目标。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会减弱幼儿学习的兴趣。由于受到幼儿认知能力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目标往往难以实现。对于幼儿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或已经形成的态度和行为等一般不应作为目标,因为教育活动没有难度,幼儿的注意力不集中,所以会导致幼儿的学习兴趣,参与程度不高。每个年龄段的幼儿健康能力发展的途径、兴趣、已有知识经验等都是不同的,在设计健康活动方案时,一定要在了解本班幼儿已有知识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目标的切入点和难易程度。

二、在活动内容方面,注意选择全面合适的内容

注重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生理健康方面的人体认识与保护教育、生活卫生与习惯教育、饮食与营养教育、安全教育、运动与锻炼教育等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选择合适的健康教育内容。我们在设计健康教育活动前应在充分了解幼儿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健康教育内容。一方面要了解幼儿的生活,幼儿在生活中碰到的一些健康方面的问题,了解幼儿在生活中对那些与健康有关的知识感兴趣。另一方面要了解幼儿的认知。在选定健康教育的内容之后,对幼儿已获得的健康知识做到心中有数,设计科学提问,而不是盲目地把自己所知道的告诉幼儿。

三、在活动形式方面,注重形式的灵活多样性

(一)重视日常生活中的健康教育。幼儿健康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培养幼儿的健康行为,即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幼儿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幼儿健康教育也是生活教育,应当在盥洗、进餐、清洁、睡眠、锻炼、游戏等日常生活的每一环节渗透健康教育理念。

(二)重视游戏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活泼有趣的游戏形式表现出来,更容易被幼儿接受。要把有故事的情节、有角色扮演的游戏与一些健康安全道理、单调的动作练习结合在一起,提高幼儿活动的兴趣,也使幼儿在游戏中学到健康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三)重视健康领域与其他领域的渗透。一方面,各领域教育可以帮助实现幼儿健康教育的某些目标。另一方面,幼儿健康知识的学习过程、健康态度的转变过程以及健康行为的形成过程都离不开各领域特有的教育形式的密切配合。

(四)重视健康教育中家园配合的重要性。幼儿健康教育必须要取得家长的共识,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来,健康教育效果才能更快、更好、更巩固。在设计健康教育活动中,让家长积极参与进来,取得家长的配合教育往往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克服健康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一)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

有些教师往往会更多地关注幼儿的生理健康,而忽略其全面的健康教育。一方面这是受到片面的健康观影响,另一方面也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起来相对生理健康有一定难度,对我们的知识、能力要求也更高。而当前幼儿心理健康发育方面的问题却不少。因此,教师们在实施健康教育时,对幼儿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往往较少关注。

(二)健康活动设计中,对健康教育内容的认识存在片面性

有些教师不能把握健康教育内容的完整性,一般比较喜欢设计体育活动,忽视生活卫生习惯和生活自我服务能力培养等方面的问题,有的教师认为健康教育就是体育,有的认为幼儿健康教育就是“上健康课”,还有的教师认为幼儿健康教育活动不需要专门组织,仅仅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卫生习惯培养就可以了。这些认识都是片面的。

(三)在健康教育活动中忽略与其他领域的融合

有些教师对课程理念的整合还不能灵活运用,不能将健康教育融合到其他领域,或将其他领域的教育渗透到健康领域教育中。比如在语言教育活动中,有许多幼儿出现有害健康的不良行为,如咬指甲、挖鼻孔等,老师只专注自己活动的进度,而对幼儿的不良行为视而不见。或在健康教育活动中,不能灵活地将其他领域的内容融合进来,帮助幼儿理解和学习。

篇4

前言

按国家教育部门要在中小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许多学校开始探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成为学校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心理健康主题班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设置主题,由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主题班会的形式,是对学生进行心里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1.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重要作用

心理教育主题班会是班主任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召开的班会。主题班会通过心理教育的形式上展现,在主题班会上,班主任把握主题班会的重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双方互动,共同分享心理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是00后,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存在很多心理隐患,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召开可以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中学生学习心理知识,主动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学习水平。

2.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设计

2.1深入了解学生心理隐患,选定的主题

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主题的选取一定要有针对性,要贴近社会实际,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使学生愿意参与,参与后又能收获知识。因此,在开主题班会前必须做充分的调查准备工作,要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我们要明白, 只有引起学生共鸣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热点才能吸引学生,才能吸引和激发学生用心投入,只有依据学生的心理需求设计的主题才具有时代性和启迪性, 才能真正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预期目标。

2.2周密设计,便于操作

心理教育主题班会的成功与否除了主题要选准,关键还要有周密的设计。班主任作为这场主题班会的筹划者,要认真研究,做出详细设计方案。

(1)背景设计

背景设计应以简洁、舒适、温馨和适用为主要特征,让学生在主题班会上有轻松、优美愉悦的感觉,不能让学生产生拘束感和紧张感。布局的材料可以因地制宜,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座位不用传统的座位编排方式,而采用圆形的编排方式,让学生教师之间产生亲和感。

(2)过程设计

过程一定要有条理性、悬念性,步步启人心扉,在全体学生中产生共鸣,让中学生们能用心去感受。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在整个教育环境中,要让学生保持高度的参与性。为了让学生保持高度的参与,班主任则要在班会中提前设计好丰富多彩的活动。

(3)对象设计

学生是主题班会的参与者,也有可能是组织者。因此,主题班会一定要研究学生的特点,如他们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情感体验等,这样的主题班会才可以得到同学们的高度认同。

2.3班主任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班主任在确立班会主题时要做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并且依据主题班会的内容进行明确的分工,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每位学生都能且都乐意参与其中。此外教师应善于根据自己的教育要求和计划,融入学生的愿望,老师不刻意安排,但也不完全放手,做到心中有数,宏观把控。

3.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基本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确定了主题,制定了方案,接下来就要考虑以何种形式来呈现,笔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基本形式。

3.1专题讲座式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

它是一种比较正式,场面比较大的主题班会,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讲座,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或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解决某一普遍性学生心理问题的而开设的专题讲座。讲座可以安排自己的学校老师,也可以聘请当地专门从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专家以讲课为主。讲座结束后,一般还会组织一段时间的师生互动。这种形式的组织和实施方便,适合集中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3.2实话实说式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

中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看法,渴望独立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会有偏差。这时,我们可以围绕学生处理问题遇到的困难,结合社会热点问题,仿照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的形式,鼓励学生的交流和讨论,在学生们共同讨论的过程中, 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

3.3讨论会式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

讨论式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是一种极好的形式,有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力量。教师通过前期工作,找到特定时期学生们常遇到的共性心理困惑,大家共同讨论,找到问题的根尤。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老师要起到关键的引导作用,指出为什么有困惑,如何解Q困惑,并对学生循序善诱,帮助学生找到讨论的话题。

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还可以开展很多形式,如学习式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以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为主的主题班会;观看优秀作品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组织学生看一些有意义的文章和影视剧,并组织学生评论,写读后感和观后感;参观式心理健康教育题班会,带学生参观可以引起心理共鸣的地方,利用感性认识提升学生的理性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思想品德修养。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形式。

4.结束语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中学生学会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处理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如何对待人生中的挫折;帮助学生如何更好的了解自己,管理自己。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更要注重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的重要作用,采用各种灵活多样的形式,切实让主题班会起到育人作用,而非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詹万生主编.《班级德育,第五册》.北京市: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

篇5

日前,福建省龙岩市普教室组织了小学、初中、高中教师以“时间管理”为主题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小学以“做时间的主人”为题,初中以“时间都去哪儿?”为题,高中以“一寸光阴一寸金”为题,“实战”味道浓厚,很接“地气”,让教师们在关注本学段的同时,注意不同学段的衔接,让学生在螺旋式上升的教学中获得成长。通过观摩与评课,老师们觉得在教学活动实践中有很多现实冲突问题需要我们去求解与探索。

一、教学设计:与学生的课堂表现发生冲突时,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本次观摩课中,三位教师都按照教学设计完整地在40~45分钟上完一堂课,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她们都按照教学经验来设计,按照预设的步骤推进教学。然而,活动课中各个环节学生的活动却是难以预知的,特别是学生抛出的问题往往很新奇、尖锐,教师是接住问题进行较深层次的挖掘,还是继续按预设教学实施?如果不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会觉得不被重视;如果就学生的问题深入探讨,学生可能会有很多话要说,这样时间就捉襟见肘,整堂课的节奏就可能被打乱,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就无法完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据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应该围绕学生的活动展开,而不要太注重一节课教学结构的完整。一个主题可以分几次课来上,学生喜欢的就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学生遇到的问题就是我们应该和他们一起探究的问题。

二、游戏引入:与学生现有认知发生冲突时,应“直奔主题”

本次教学观摩中,教师都能运用游戏、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活动。其中两位教师运用了同一个游戏――“撕纸人生”,学生相继撕去吃饭的时间、玩耍的时间、聊天的时间、看电视的时间和上厕所的时间等,所剩下的就是少之又少的“学习时间”。活动中,学生用了大量时间小心翼翼地撕去一段一段的纸条。

在费时的游戏里,教师们都想通过游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时间的重要,从而进入活动主题。但学生们不一定会这样认为,他们在分享中就提出:“学习未必最重要,关爱生命才是可贵的”;“要在‘亲情’上多花时间,与父母、兄弟姐妹、亲朋好友在一起的时间太少了”……如此看来,教师的煞费苦心有时还不如适时“直奔主题”,突出实效。教师点题,学生思考,把主要的时间放在经过活动之后的小组讨论或个人分享中。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逻辑思维还不成熟,不管教师如何耐心引导,他们的思想仍然如脱缰的野马,在自我的心理世界里纵横驰骋。中学生也是如此,在还没有进入到课程教学和活动之前,他们思考的方向还是会与教师的期待有所偏离,应该允许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激发头脑风暴。

三、小组讨论:与学生的组织意识发生冲突时,应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

碍于场地,或者觉得小学生小组讨论不容易组织,小学没有设置小组讨论;初中教学也仅仅前后桌4人简单讨论。忽略小组讨论是不可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能力。小组讨论与分享是培养以上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在讨论中学会接纳,学会沟通,学会全方位看问题;在思想碰撞中产生思维激荡,同伴间的相互学习能把知识内化成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逐渐显露出来。

小组讨论出现问题的原因很多。比如,小学生和初中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讨论容易跑题、互相攻击,小组长的管理水平欠佳等。为此,教师要突出教学的主导地位,运用活动的组织管理策略,为小组讨论保驾护航。可以利用班干部的优势合理分组;可以利用课前“导学案”让学生熟悉活动内容,在设置讨论题时要紧扣学生实际。可以这样说,小组讨论与分享是活动课组织环节中的重点和难点,从中能看出教师的组织艺术和管理水平。

四、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需要发生冲突时,应突出学生的发展性

在活动课中,对于“时间安排和时间管理”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分配好、管理好学习时间是非常成功的,毕竟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但是,在学习之外的时间管理上,有些教师步入了误区,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学生,甚而误导学生利用吃饭的时间练英语听力,上厕所看“美文”积累作文素材,睡觉前“放电影”式回忆当日所学知识等,似乎非要在课余时间上“挤”出学习时间。不论何时都尽量“手不释卷”应该是学生的个别行为,不予提倡。有些教师对学生课余时间和朋友约会交谈,到快餐店消费等时间安排不太认可,竭力引导学生对休闲时间进行“改写、重构”,这是对学生个性发展和理性休闲的不重视。教师可以放空自己,多倾听学生这样安排的缘由。正如学生所说的:“只有会休息才会学习!”别再扼杀学生的休闲时间,除了学习时间的安排之外,他们还需要了解和认识社会,还需要适度的朋友交往,需要一定的“隐秘”时间独处。所以,当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实际需要发生冲突时,应抓住时机,耐心引导,尊重学生的安排和选择,把“话语权”交还给学生,是非曲直自有答案。

五、活动时间与活动结束的时间分配发生冲突时,应重视课后小结

开头重要,结尾也重要。教师们普遍重视课堂活动的开展,对课后小结则有所忽略,给人虎头蛇尾的感觉。从三节课来看,教师对课后小结都不太重视。有的安排一首小诗让学生朗读;有的因为时间不够草草结束,让学生意犹未尽。课后小结是活动课的总括,教师可利用这一环节巩固活动成效。可以适当表达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肯定、指出不足、提出希望,可以就某些学生精彩的发言点赞,可以适当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可以表达对学生未来生活的期待等。

六、活动时间与学生实训的时间发生冲突时,应设置课后练习

一堂课对学生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呢?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效果具有滞后性,如果能在课后安排一些思考性的、训练性的作业给学生,那么学生就会利用几倍于课堂的时间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弥补课堂时间的不足,特别是一些行为训练,需要特定的时间和场景为他们完成这些训练提供帮助。当然,课后作业是需要检查和分享的。可以在下次课前分享,也可以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把感悟在学习栏中张贴出来,供学生学习和交流。

篇6

高中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其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变化都是很大的,而且由于学习上的压力,会使他们面临很多新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严重地影响到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班主任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对高中学生的心理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高中学生乐观向上、健康成长。

一、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1)学校和班主任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不够。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工作的要求虽然已经在我国教育事业中提出多年,但是我国素质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依然不高,很多学校和教师不重视素质教育,只重视知识教育。即使有些学校在贯彻落实心理健康教育,但是老师只是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并不关心教育效果。同时,很多学校认为心理问题只会出现在少数学生身上,这也会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落实到位。

(2)班主任缺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和相应的知识素养。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这方面的工作经验和理论知识不足,也会影响到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有些学校在对高中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时,只是笼统地传授一些方法和理论,没有针对性,这就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

(3)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始终围绕学生的学习进行。很多班主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没有针对性,对所有学生都采用同样的方式,而且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是围绕学生的学习开展,只注重解决学生学习上遇到的心理障碍,而忽略了对学生生活上的一些心理困扰的解决。

(4)班主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忽略了对学生的主体探索。主体性是指主体在与客体交互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它集中体现为主体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障碍,不是代替学生做选择,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给学生做决定,这完全违背了学生自身的意愿。

二、高中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

(1)学校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调节情绪,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学生的心理素质好不好,直接关系着学生以后的人生之路能否顺利地走下去。因此,我国教育单位和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到高中教育的每个教学环节。

(2)加强对于班主任心理知识的培训,提供相应的硬件条件。学校应该定期组织班主任开展培训工作,帮助班主任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技能和方法,完善其知识架构。同时,要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获取渠道。

(3)班主任要注重自身心理修养,保持心理健康。作为高中学生的班主任,其本身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近年来,师源性心理障碍的提出引起了学者的重视。师源是指教师对学生不当的教育行为导致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因此,教师本身必须注重心理修养,保持心理健康。

(4)班主任要与学生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班主任应该加强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建立起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这是师生间沟通的基础。因此,班主任应该在教学中放低姿态,与学生平等交流,不得以师长的身份对学生施压。

总而言之,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高中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教育单位与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在教学工作中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篇7

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和青少年犯罪的多发,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家长和教师关注的重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使学生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远比只追求优异的学习成绩要重要得多。

一、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课概述

心理班会,顾名思义,就是利用班会这种灵活的教学形式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活动,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主题班会活动中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班会中切身体会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寓教于乐,在轻松与欢快的课堂氛围中培育学生的健康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班会活动课有别于传统的班会教育课。首先,心理健康教育班会课与传统班会课的选题不同。传统的班会课主题大多是围绕学校当前活动如“校庆”或者节日如“劳动节”等主题展开,多数情况下是由学校指定主题,定期开展班会活动。而心理教育班会活动课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与实时性,针对班级中学生的现状、产生的问题给予辅导和调整,选题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班会课与传统班会课相比形式更具有多样性。传统的班会活动课采取的形式多为教师进行理论讲解、学生表演节目或者参观学习等方式,重视的是对学生思想境界的完善与提高。而心理健康教育班会更侧重于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通过心理小游戏、心理话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辅导,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最后,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班会课与传统班会课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在传统班会课中,教师是课堂的管理者,课堂偏向于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然而在心理健康教育班会中,教师的角色有所转变,老师在课堂中起到的仅仅是辅助作用,负责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与指导,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课程活动。

二、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课易出现的误区

1.对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课重视不足

由于我国仍实行应试教育,对于学生的升学而言,成绩大于一切,因此,社会大环境包括家长、老师和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尚且不够,只注重追求学生的分数,对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应付乃至忽视的态度,因此,即使依照课程教学任务安排了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课,老师与学生也可能应付了事,老师简简单单几句话一带而过,课堂剩余时间由学生自由学习其他科目,这些情况都是由于重视度不够导致的。

2.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容易转为传统班会

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容易在无形中转变为传统班会的活动模式。由于老师长期处于应试教学模式中,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若要让老师适应心理健康教育班会活动课的模式,也是需要一定时间的,需要老师在精神与思想上有所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是课堂中的权威,“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对老师而言早已成为习惯,然而,在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中,如果老师仍不断采取“说教”模式,那么就会打击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使班会转为传统班会的模式。

3.心理健康教育班会课堂效果如何难以确定

课堂结束了,学生快乐地参与了,但是,课堂效果如何呢?这是困扰班会老师的一个主要问题。很多时候,心理班会的内容并不会直接运用到学生的生活中,可能只是起到一个预防作用,老师对于学生是否在课堂中受到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班会的课堂效果是否比传统课堂效果要好仍存在疑问。

三、对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课中误区的对策

首先,学校与老师要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对学生生命发展的重要性,提高重视程度,认真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予以认真引导与调整,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尽量避免学生误入歧途。其次,老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是心理健康教育班会中的参与者与引导者,而不是对学生的掌控者,起到的应是主持人的作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要在课堂开始前完成这一思想和角色的转变。在心理健康教育班会中,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避免老师的说教,避免课堂转向传统班会,枯燥又无趣。最后,老师要坚信心理健康教育班会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如果教师对此持怀疑的态度,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态度,进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很多时候它的效果不会立刻显现,但是它对学生的影响是积极而长远的。老师也可以在平时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用心留意,仔细观察学生是否在班会活动课后有所变化、有所改进。

心理健康教育班会活动课,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和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心理健康班会课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同时,由于心理健康班会课尚处于摸索阶段,出现误区也是正常现象,需要老师正确认识,积极寻找对策,完善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课。

参考文献:

篇8

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班主任是学生的导师,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家长,更是学生的朋友。班主任最易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能力、学习状况、人际关系、家庭背景以及其亲子关系。在学校里,与学生交往最密切、对学生了解最深入的是班主任。班主任不仅在情感上最接近学生,也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因此更能从情感、认识和行为等方面去影响学生;班主任方便通过观察、直接接触、与家庭教育结合等多种渠道全面了解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评定、早期干预和长期追踪辅导有重大意义。因此,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班级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班主任也理所当然地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和骨干。下面,结合多年的经验谈几点看法。

1.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基础

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既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更有助于人的社会素质,诸如后天逐渐培养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的提高。班主任在思想上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人的发展、对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社会价值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实现人格健全。要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必须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一方面,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为了开发智力、发展思维,因为就绝大部分人而言,在智力上并不存在显著的高低之分,而只有智力类别之分,因此必须着重开展学生个性心理教育,即进行自我意识、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习惯等的培养。应该说决定人的智力潜能的开发、学业和事业成败、生活质量提高的关键是人的个性心理健全和发展。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应该是学生学习心理、情感、意志品质、性心理、个性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科学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有三个层次:第一,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第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第三,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着眼于实现心理健康、预防疾病,更是为了优化心理素质,实现健全人格。积极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把重心放在“诊断和解除痛苦”上,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所以,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要定位在“发展”、“优化”和“开发”上,而不是心理问题的预防甚至“矫正”上。

2.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2.1 导向性原则

价值观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起着定向的作用。人文主义代表马斯洛承认“青少年不能没有导向”。学生毕竟不是成人,他们的心理尚未发育成熟,价值观尚未最后定型。在社会转型期,在意识领域价值多元的背景下,他们中许多人还不能独立地自我选择,需要班主任进行价值干预,进行澄清和引导。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依靠德育为自己导引方向。

2.2 自原则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应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调动学生自我心理发展的自觉性和能动性。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居高临下的简单灌输,必须淡化过程中的“教育”(说教)痕迹。应该帮助学生产生内在自信、自助的力量,提高学生对外界的适应性、和谐性,使心理健康教育达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

2.3 疏导性原则

班主任在教育实践中不再是强制灌输而是强调体验感悟,不再急于对学生暴露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作出判断,而是多采用活动性和生活性的教育方式。 班主任要视野开阔,深谙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各自的优点与局限,尽量做到取长补短。有些心理问题往往通过道德行为表现出来,有些道德表现往往反映着人的心理问题。班主任应突破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各自为政的传统模式,在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环境、不同场合都应接受不同行为规范的要求和制约,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在进行道德规范教育时,应针对学生个性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

3.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3.1 提高自身人格魅力

毋容置疑,班主任自身潜移默化的力量对学生的心灵世界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认同、示范、感召、共鸣、渗透等作用。因此,班主任个人的心理素养和人格魅力就是启迪学生自主育心,调节自我、塑造自我的外部环境。

3.2 开发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篇9

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改迄今有十多年,各学科的教学方式丰富多彩、多种多样,其中“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方式颇受师生的欢迎。笔者阐述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实施“自主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如何应对有关的问题。

一、观念的转变是实施“自主性学习”的首要任务

“自主性学习”是相对于传统的“被动性学习”、“机械性学习”而言的,学习的主体根据自身的能力和学习动机自己制订学习计划和目标。它要求教师一定要从观念上有根本的转变,充分认识到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独特的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及解决问题的方式。同时,每个学生的学习也存在着个体差异,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风格也都不一样。所以,不可能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教”与“学”的关系将从本质上发生改变。从原来的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多少就学多少的被动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生生互动、师生互教互学、相互沟通交流、相互启发补充,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则在教学活动中更多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点拨者和引导者。

二、实施“自主性学习”要敢于“放”

教育观念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方式的变革,体育教学方式的最大改变是更加注重情境创设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学生都有自身的体育感受,而旧的体育课程模式把成人对体育的认识和竞技化的方式强加给孩子,从而造成本来喜欢体育课的孩子变得不喜欢体育课,甚至也不喜欢体育活动。其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无视学生的心理感受。所以,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给学生更多自主自由的学习空间,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练习,自己根据自身运动和知识能力,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同时,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在练习中对自己学习进展和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反馈和调节。在学习后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总结、评价和补救。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放手让学生练习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放“羊”式教学,撒手不问,听之任之。而是要求教师要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适时地点拨和引导,正所谓点而不破、指而不明、引而不发。也就是“放”得要“适度”。其次,放手让学生练习还要有个“适时”,不可以无限地放手。据专家称小学生集中练习的兴奋时段,一堂课也就是二十分钟左右,所以,教师要在学生的兴奋期还没有结束时稍为收一收,给学生以意犹未尽的感觉,从而保持学生对下一个练习的期盼和兴趣。也就是说“放”要恰到好处,适时地“放”。再次,放手让学生练习要有目的性。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自主性学习”的显著特点就是: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放手让学生练习就是让学生有目的性地带着问题,自己去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技巧。教师再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做出指导、校正和总结。

三、实施自主性学习不能怕“乱”

“体育与健康”教学大部分是在室外动态中进行的,而活泼、好动又是孩子的天性,所以看教学秩序是否要“乱”?首先要看这个“乱”是否与教学活动有关?笔者认为,如果学生的活动是围绕教学目标并有利于教学的自由和自主恰恰就是新课改所提倡的。其次,教材的不同和活动场地的大小对课堂秩序要求也有所区别。如:在进行队列、队形教材教学时,就要求学生队形整齐划一、动作一致,以培养学生的协作、集体主义意识。对于较小的活动场地,有序地组织则是为了保证练习的密度。而投掷项目有组织的、统一的队形是为了安全和避免伤害。至于像游戏、球类、体操、跑步等教材,为了便于教学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笔者认为,就不必要时时刻刻要求队伍排的整整齐齐,要给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最后,学生中客观地存在着身体素质上的差异,有的学生能很轻松地完成练习,而有的则很困难,甚至完成不了。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素质的不同,区别的对待,有针对性地安排难易程度不同的教材。

四、实施自主性学习要远离“伤病”

篇10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日趋激烈,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普遍感到压力的存在,据天津市的统计,在该市5万名大学生中,约有 16%以上的学生分别患有恐怖症、焦虑症、多疑病症、强迫症、抑郁症和情感危险等。截止到1997年底,全国大学生心理疾病患病率已经达到24%,而且随 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健康不良者有增多趋势。

心理健康不良已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据北京市16所大学的调查,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人数分别占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一、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标准有一理性认识

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水平有一正确的认识,从而能针对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正常的认识能力和自我评价

2、就情绪的整体而言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反应适度

3、优良的意志品质

4、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适应能力

5、健全的人格

6、合理的行为

以上标准,应视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间有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关系。学生可针对有缺陷的方面,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加强自身修养,以期达到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

二、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1、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 加强对学生体育活动的锻炼,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 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由于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身体运动而实现的,所以,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 中,应充分加强体育课和学生的群体活动,并配以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为自己的心理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2、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 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 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偷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 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 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3、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 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 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4、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篇11

进行健康教育行为干预毕竟是出于患者治疗的需求,也是帮助患者及体检人群能够更好的了解自身情况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本院为探究健康教育对健康体检人群及住院患者行为干预的效果,故进行此次试验,现结果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日来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人群119人为对照组,选取2014年3月7日来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人群127人为观察组。对照组有男性69人,女性50人,年龄22岁~67岁;观察组有男性71人,女性有56人,年龄21岁~63岁;对比两组检查人群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结果(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随机将2014年6月份我院住院患者346例分成干预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有患者173例,患者主要来自胸心外科、肾病内科及普外科,其中男患者97例,女患者76例,年龄29岁~67岁;干预组有患者173例,患者主要来自消化内科、骨科及神经内科,其中男患者83例,女患者90例,年龄27岁~72岁。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所患疾病,结果(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干预。对观察组进行健康教育行为干预:(1)组织体检人员接受相关的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培训,规范标准体检人员的体检操作;(2)在体检之前,体检人员要了解体检人员的年龄。性别、所从事的行业及目前身体有何异样等情况,通过分析这些信息为体检人员选择合适的体检项目及相关事项;(3)在发放体检表时,告诉体检人员体检流程,在体检大厅显眼处摆放标志各体检项目的位置图,设立服务站点及时为体检人员提供必要的服务[1]。通过问卷调查两组体检人群对体检的满意度。

对对照组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干预。对干预组实行健康教育行为干预:(1)护理人员向每位患者及患者家属发放《就医指南保健顾问》,并讲解其中的内容保证每位患者及家属都能够了解其内容;(2)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帮助患者了解掌握自己的病情、所用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饮食注意事项、相关的护理方法及注意事项、有助于病情的生活习惯、帮助患者正确的认识所患疾病并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积极的配合质量;(3)定期邀请专家组织健康教育讲座,让患者能够获得更多的健康教育的知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比两组患者对健康教育行为干预的满意度[2]。

1.3统计学意义

应用 SPSS 18.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X2校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2.1两组体检人群对体检的满意度

观察组对体检的满意度为92.91%,对照组的满意度为64.7%,两组数据对比,结果(P

2.2两组患者对健康教育行为干预的满意度

干预组对健康教育行为干预的满意度为92.48%,对照组的满意度为56.06%,两组数据对比(P

3.结论

在体检之前通过对体检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能有效保证体检质量。在了解体检人员的基本情况后帮助体检人员有针对性的选择体检项目,不仅帮助体检人员进行不必要的项目消费及体检,也提高体检人员体检的效率;对住院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干预,让患者能够自主的进行一些护理,增加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了解,如此不仅能减少患者对医生护士的依赖,也能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3]。在实验过程中,接受健康教育行为干预的体检人群及住院患者都表示,健康教育干预减少了他们对病情(体检)的盲目性,在了解健康教育知识的同时,也懂得了如何利用这些知识更好的照顾自己。

综上所述,本院认为健康教育行为干预能有效提升健康体检人群及住院患者的满意度,帮助健康体检人群及住院患者更好的了解自己身体的情况及所需治疗的相关注意事项,值得在临床及体检护理中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变叶. 健康教育对健康体检人群及住院患者行为干预的效果研究[J]. 西部中医药,2013,04: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