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3 08:19:1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教学设计典型案例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8-0152-03
项目教学法就是将一个完整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自己制定项目方案、实施项目计划,进行质量检测,最后完成项目展示和评价。在整个项目过程中,老师解惑起主导作用,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完成整个项目,将各科知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并灵活运用。数控加工实训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融合了数控编程、数控加工工艺学、金属切削等多门课程,其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数控编程和数控加工的能力,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整合的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
一、项目教学法在《数控实训》中的应用
1 选课题、制定项目任务书。项目课题的选定是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一个桥梁,选择课题时,需将数控加工工艺与数控编程两门课程整合在一起,设计出符合实际生产的选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生产实际的能力以及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2 分小组、制定项目方案。教师布置项目工作任务,对教学班级进行分组,小组讨论制定工艺方案。在此环节中,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教师解惑完成项目工艺制定方案,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创新、分析、比较的能力,也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实施项目计划。学生根据自己在各个小组里的分工,开始按照已确定的工作步骤和程序进行加工。通过这一教学环节,学生能切身体验到从制订工艺到具体实施,最后形成产品的喜悦。在这个环节中真实的体现了“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充分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和实践操作联系在一起。
4 项目展示与评价。这个阶段是整个项目的升华。学生完成作品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各小组进行成果汇报和展示。评价分为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先由各小组进行自我评价,可以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供他人借鉴,阐述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主动弥补,以点评小组成员在整个项目完成过程中的表现情况。
教师评价时,不能只注重结果,而要注重过程,每个小组的水平参差不齐,要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会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教师在评价时要指出问题的所在与解决的方法,比较各组的方案,总结各组的特点,引导他们互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实施方案,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在评价中得到提高。
以数控车实训中常用和典型的轴类零件的加工为例,如图1。阐述项目教学在数控车实训这门课程中的应用。
1 项目任务分析。教师布置工作任务,学生查阅资料或提出问题,教师解惑,学生填写零件图工艺信息卡片,如表1。
2 分小组、制定项目方案。教师布置项目工作任务,对教学班级进行分组,小组讨论制定工艺方案。教学流程如下:
(1)确定加工顺序:小组讨论,教师听取学生的决策意见,学生填写加工顺序卡片,如表2。(2)选择刀具、切削用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查阅资料,听取学生的决策意见,学生填写刀具卡片,如表3。
(3)确定工件零点,绘制走刀路线图,编制程序清单,如表4。
3 实施项目计划。为了检测自己所编程序是否正确和安全性出发,各组先用仿真系统进行模拟加工,确认程序以后按照各组组员分工,在车床上团结协作完成项目任务。
4 项目检测。①学生对加工完的零件进行检测:②教师与学生共同填写零件质量检测结果报告单;③各小组检查、点评;④教师填写考核结果报告单。
5 项目展示与评价。①根据做出的实际工件,学生填写加工质量分析报告;②每个学生都要完成一份个人工作过程总结;③各小组完成项目自评、互评表,如表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135-01
1 焊接类专业课实行案例式教学的必要性
焊接作为一种重要的材料成型方法,在机械制造,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等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据统计约有45%~50%的钢材通过焊接成型后才在各行各业得以应用。同时,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焊接专业却一枝独秀,焊接专业的人才成为就业市场的“香饽饽”。基于强大的社会需要,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焊接相关的专业或方向,并对专业或方向的培养方案进行了大幅的改进,在强调基础的前提下,强化了应用和实践环节的培养。目前焊接专业或方向的主要专业课程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焊接成型原理及材料焊接性;焊接成型工艺及设备;焊接电源及自动控制;焊接结构及制造技术;无损检测及质量控制与管理。可见,焊接类的专业课包含的范围很广,涉及材料,机械,电子,力学等诸多学科,其中既有复杂的材料科学及成型的基本原理,又有机械电气力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及冗杂的工艺。目前,高等教学的规模不断扩张,逐步由之前的精英教育转变了大众教育,而高校的教育资源和与之配套的设备及设施相对缺乏,再加上大部分同学的专业基础较薄弱,对该专业的基本原理及基本技能掌握不够扎实,传统的教学法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专业的发展。工程案例教学法结合典型的具体实例,将深奥的原理及冗杂的工艺融入到具体的工程案例中,极大的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而要保证案例式教学方法的成功实施,必须精心进行教学案例的设计。本文结合我校实际,以低合金高强钢厚大件的焊接为例,阐述了焊接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典型案例的设计与应用。
2 工程案例的设计与应用举例
低合金高强度钢,是指在碳素钢中加入总质量分数不超过5%的各种合金元素,以提高钢的各种机械性能的钢材。这是一类可焊接的低碳工程结构用钢,其含碳量通常小于0.25%,比普通碳素结构钢有更高的屈服强度和屈强比,拥有较好的冷热加工成型性,良好的焊接性,较低的冷脆倾向、缺口和时效敏感性,以及有较好的抗大气、海水等腐蚀能力。作为工程结构用途的低合金高强度钢,人们主要使用其力学性能,以满足结构件在承受载荷时能保持稳定的形状,而不致由于产生明显的变形或断裂导致失效。低合金高强度钢不仅性能优良,而且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在热轧状态或经简单的热处理后便可使用。厚大件低合金高强钢的焊接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就是开发高效焊接方法,同时,一般低合金高强钢的可焊性并不是很好,屈服强度在460 MPa以上的低合金高强钢,正火处理,碳当量在0.47%以上。这种钢在焊接时存在一定的淬硬倾向,很容易产生冷裂纹,焊接性较差。焊接融合区是最薄弱的部分,有明显的不均匀性,组织性能突变等。厚板低合金高强钢常出现的焊接缺陷主要有:较大的焊接残余应力和变形;焊缝裂纹;层状撕裂以及气孔、夹杂、未融合未焊透等。可见,低合金高强钢厚大件的焊接面临的诸如,高效焊接方法的开发;焊接裂纹;残余应力与变形等问题,也是焊接专业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和难点及重点。如果能够以此为基础巧妙的设计和引入典型的工程案例,可以将这些重要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进行讲解,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例如,由我们主导完成的工程机械动力臂焊接方法及接头性能评价的课题,就可以作为典型的工程案例来使用。在项目实施之前,该公司采用的是传统的手工或半自动焊接方法,生产效率低下,同时由于人工操作随机性较大,焊接接头质量很难得到保障。项目实施后采用了双丝双弧焊接机器人技术,使生产效率得以大幅提高,同时接头质量也得到了保障,以此作为切入点,引导同学们认识和探索焊接新工艺和新方法,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新工艺方法焊接时,采用双层焊一次焊接而成,而双层焊的层间温度的控制,对焊接质量的影响可谓至关重要,以此作为工程案例,可以引入和讲解多层焊的焊接热循环这一关键知识点,通过具体的实例帮助同学们理解抽象的理论。
1.过于追求课堂间学生的活动形式而弱化了地理学科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不少地理教师在公开课或比赛活动中,为了体现新课程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新理念,精心设计情境导入,内容呈现生动活泼,小组合作探究风生水起。笔者在参加青年地理教师教学能手大赛中担任评委时,遇到如下情形:上课内容为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各位选手都能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如有些以导游的形式带着学生欣赏各种地貌,有些则用谷歌地球软件展示,有些老师精心制作亲历的旅游电子像册配上动听的音乐等等,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性强。但课后反思:大部分老师缺失地质作用概念的介绍、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性质对比、板块构造学说的讲解与应用这三大块内容,我们不禁要叩问:这节课究竟培养了学生什么地理素养?学生的什么地理核心能力得到提高?又如,高二“区域地理”教学时,某教师把“中亚”“西亚”合并,按“地形、气候、水文、土壤与植被”四块内容进行分组讨论,尽管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得以充分地展现,但是它在本质上割裂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违背了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整体性原理,因而是一堂不可取的地理课。
2.过于追求生动震撼的直观动画视频情境而忽略了地理问题情境的精心创设
新课改倡导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课堂教学。就其本质而言,现代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而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是内容,是目的。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否则徒有其形,不见其神,这样的形式就有作秀之嫌,甚至过多花哨的形式反过来会冲淡主题,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如过于追求景观图艺术照片漫画等媒体呈现而冲淡了地图、统计图表、示意图、逻辑框图的应用与深度解读;穿插过多过久的富有感染力的视频和动画,反而干扰了学生对核心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3.过于追求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而疏忽了传统的地理“三板”基本功的训练与应用
不少地理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在上课时遇到突然停电或电脑发生故障的情形下,出现无法顺利地继续开展教学工作,或照本宣科,草草行事,勉强拖到下课的现象。还有些老师运用现代媒体如行云流水,得心应手,而在黑板上竟然没有一个粉笔字、一幅板图或板画,听课老师提出中肯建议,上课老师却说既然投影屏幕上已经出现了,何必多此一举。诚然,现代教学媒体为当今课堂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与技术,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加强了师生、生生间的交互性,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地理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赏心悦目;但也带来了视角疲劳、浮光掠影、不易用笔记录、难于铭记在心等负面影响。而在多媒体出现之前,曾经支撑传统地理课堂教学的“三板”(板书、板图、板画)基本功的训练与应用,虽然一度被遗忘和忽略,现又重受关注和宠爱。“三板”的应用和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各有千秋,优势互补,应用起来相得益彰,不可偏废,必须有机结合,促进地理课堂效益最优化。
4.过于追求预设中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而压抑了课堂中的动态生成
目前中国基础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偏重学生收敛性思维的训练而疏忽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长此以往会导致一个民族的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不足。不少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媒体选择、教学过程中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等每个环节都精心斟酌,一丝不苟,偏偏忽略了课堂中最能闪现意外的思维火花、最富于创意的动态生成这一重要环节。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科学、合理的预设不仅不会压抑生成,反而能够充分考虑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精心挑选或设计有利于激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开放性问题、创疑激趣、循循善诱,更有利于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深度互动和动态生成。
5.过于依赖典型案例的剖析而忽视了选择非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提升迁移
案例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中倡导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不少老师未深刻理解案例教学法的本质内涵,误把案例当成举例;把教材中的典型案例分析方法当成是解决同类地理案例问题的“灵丹妙药”,缺乏举一反三、灵活迁移的能力。
二、原因分析
当然,地理教学设计中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以上五种现象无法完全涵盖问题的全部。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重视新课改理念之形,忽视了新课改理念之神;重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目标达成、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之形式,忽视了所有教学形式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与核心能力的提升这一内容和目的。重新认识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关系,有利于澄清纷繁芜杂的地理课堂表象,探寻高效地理课堂的本真,防止在内容与形式两者关系处理过程之中有失偏颇,有利于高中地理课堂高效教学模式的建构和实施。
三、改进策略
地理素养分为地理科学素养、地理人文素养和地理信息技术素养三个部分。实际上,这三个部分也是相互包含的。地理学科核心能力是指赋予地理学科特色的、有别于跟其它学科共有的普通能力的特殊能力。如:综合性与地域性是地理科学的两大基本特性。综合性反映在中学地理学科之中就表现为整体性;地域性反映在中学地理学科之中就表现为区域差异性或案例的典型性及非典型性。因而中学地理学科核心能力即整体性及区域差异性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课程改革再怎么改,高中地理课程的终极目标和本真依然是学生地理学科核心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其主要策略为:倡导地理课堂自始至终都必须贯穿“问题驱动”,实现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案例化)、思维图示化(各类地理图像――也包含“概念图、思维导图等等”),通常称之为“三化”。在“问题驱动”的课堂结构中,必须设置一连串的问题构成问题链,要注意各问题之间的梯度与逻辑关联,总体上遵循先易后难、先典型后非典型、先具体后抽象再回归到新的具体问题的设置原则。以下主要探讨如何从整体性与案例的典型性及非典型性两个方面入手改进地理课堂教学设计。
四、整体性原理与地理教学设计
不仅自然地理环境存在整体性规律,在人文地理环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也存在着整体性规律。图1反映了地理环境间普遍存在的整体性规律。为此,在教学设计中,必须体现整体性思想,切忌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和分析地理问题,教学设计各环节必须渗透和贯穿整体性原理。如分析气候的形成因子除考虑自然方面因素外,也要考虑人类活动;高三复习气候专题除分析气候的形成因子外,还要复习气候对其它自然因素的影响、对自然环境的整体影响、对人文地理各要素的影响乃至对地理环境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影响。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纽带和连接点,具有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属性。又如必修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一节的教学设计,无论是新课还是复习课,都必须贯穿整体性原则,人文地理内容核心能力要求是“区位”分析,在前面学习人口迁移、城市化、农业、工业等内容时,都离不开“交通运输”这一共同的重要区位因素(影响因素)的分析。实际上,人文地理环境与自然地理环境一样,都存在整体性特征,突出表现为人类活动受制于各种区位因素,同时它本身又构成其他人类活动的区位因素,交通运输亦然。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强调交通运输的布局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这种“互动”关系,结合关联案例引导学生加深对“区位”复杂性、动态性的认识,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案例的典型性及非典型性选择与地理教学设计
传统的地理教学高度关注典型性案例,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建立起一般的思维模式(答题框架),然后把它当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工具,机械地套用在所有同类问题的解决之中。实际上,地理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具有鲜明的地域差异性。从典型的案例中提炼出来的一般原理只有与实际情境的特殊性与非典型性相结合,才能丰富、调整和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实现知识迁移,才能促成学生螺旋式递进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的提升,才能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
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调整改革,尤其是高考制度的改革,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不仅仅是简单的机械传授,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教得有效、教的有意义,强调教师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渐地案例教学就被引入到学校教学之中。地理教学也开始运用案例教学的方式。199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规定结合我国东北地区、黄淮海平原、南方红壤丘陵低产区、黄土高原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柴达木盆地、长江三峡、西南地区八个典型地区的具体案例学习我国的国土整治与开发问题。这是我国第一次明确指出要使用案例进行地理辅助教学。新的地理课程标准中也大量出现“结合实例”、“举例说明”、“根据有关资料”、“以…为例”等字眼,都是对案例教学的强调。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地理教学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这时教师如何进行地理教学案例设计就成为教师主要关注的问题,需要教师做出相应努力。按照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实现地理案例教学的科学设计需要从一些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科学制定目标,为地理教学案例设计提供方向
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目标的设计主要依据三部分内容:一是地理学科内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地理课程标准”,关于每一部分的地理知识具体学生应该掌握哪些内容其中都做了相关的规定,教师要按照其中的要求为学生制定科学的目标。二是学生的需要,这也是教师进行案例教学设计时依据的主要内容,教育就是人影响人的活动,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或者生活中的教育来影响学生。教师进行地理教学案例设计时,必须根据学生的已有水平,比如:高中的学生使用的具体例子就不能是初中水平的例子,都虽然都是案例教学,但是如果教师使用的案例是学生早已熟知的,那么这样的例子毫无意义,而且是对教师时间的浪费。所以案例教学设计目标的制定一定要依据学生的需求进行,符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让地理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提供的案例既是典型同时又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其三就是目标的设计要符合当代社会的需求,就时间来看,既能满足学生当代需求,同时也能为未来的需要提供保障这是最好的;就空间来看,既能够满足个人需求,同时又能够满足学校、社区乃至民族的需要是最好的。目标选定好以后,要采用恰当的表述方式,既要包括知识方面的,同时又要包括技能和情感方面的,选择恰当的动词进行表述。
二、广泛搜集素材,为地理教学案例设计提供充实的内容
教育来源于生活,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生活。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明显的事实是,我们的社会生活正在经历着一个彻底的和根本的变化。如果我们的教育对于生活必须具有任何意义的话,那么它就必须经历一个相应的完全变革。”他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高中地理教学采用案例教学就是生活化教学方式的最好诠释。所谓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通常,案例教学要经过事先周密的策划和准备,要使用特定的案例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争论,形成反复的互动与交流,并且,案例教学一般要结合一定理论,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地理教学采用案例形式,案例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这就需要通过多种方式、途径来选择恰当的案例。首先,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广泛的搜集,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工作的工具,因此教师要通过网络来广泛地搜集地理教学的案例。另外,还可以通过地理教师间的探讨合作生成课堂教学案例,发挥团队的作用。每个地理教师可以将自身在地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发现的典型案例或者是其他方面的内容在地理教师团队中进行分享,在分析的过程中,教师们通过彼此的合作生成具有典型性的教学案例,而且这种方式生成的教学案例往往既实用,又具有典型、实用性。
三、切实编写内容,为地理教学案例设计提供严密的文本
目标和素材都已具备,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科学的设计,通过落实在纸面上的方式来组织想要进行教学的内容。尤其是对于新型教师而言,必须要将地理案例教学的目标,内容以及所要采用的案例通过文本的形式来落实到纸面上,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组合实现有机的结合,发挥整体的作用,而不是将这些分散的内容零散地呈现给学生,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呈现方式不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另外内容的编写过程,还包括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用的教学方式方法,这些都要考虑到。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要通过这三方面来实现科学的案例设计,既能够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地理的兴趣,更好的获得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于促进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艳霞.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分析[J].才智,2010,(18).
[2]陈炳莲.高中地理必修2案例教学的模式与程序[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8).
[3]于向阳.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新探[J].知识经济,2010,(20).
本文作者:刘琳工作单位:江苏师范大学学院
“基础”课“道德两难”案例应用的可行性
(一)“道德两难”案例应用的特点1.教学设计以情感目标设计为重点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的目标体系。“基础”课教学要培养什么样的能力,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培养什么样的态度等有关学习者发展的问题,在教学设计时都要用具有可观察、可测定性的术语精确地加以表述。“基础”课教学要实现的总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传统教学注重认知领域对道德和法律知识的讲解传授,对于大学生是否领会、如何应用、怎样分析、综合创造以及评价判断等,缺乏更为有效的方法来具体展现和反馈,而贯穿于以上认知领域分目标实现的恰恰需要情感领域的教学设计,情感目标在“基础”课案例教学中应当是实施的重点。情感学习包括学习者的接受或注意、参与反应、价值评价态度以及价值观组织比较,从而形成个人品质性格等等内容,这是一个价值标准不断内化的过程。2.教学策略要遵循“引导—发现”程序教学程序是指教学内容各组成部分的排列次序,也就是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基础”课要实现学生在情感价值态度方面的目标,通过案例,让学习者了解典型人物或典型案件的存在,并且在案例中体现符合教学目标的思想和行为,展示典型人物的命运或典型案件的后果,因而案例教学比直接的劝服更具有效果。“引导—发现”程序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程序[2]。这个程序要求教师按问题创设出认识上解决难题的情境,以案例材料引导学生分析、综合和比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方案并进行假设和验证正误,作出认识上的结论。3.教学方法需要多种方法结合并且以讨论法为核心遵循“基础”课案例教学的程序进行教学,教师和学生必须采用一定的方法、形式和媒介。过去把教学方法的使用局限在教师运用的层面,仅仅作为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并传授知识技能的方法,这是有失偏颇的。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渠道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教师的传授。教师应当是学习主题、目标和情境的设计者,指导学生去如何有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启发学生主动去探索、思考和选择知识。“基础”课教学应围绕形成学生价值观点的核心目标,通过对案例主题的群体讨论,启发学生群体思考,让学生在参与、倾听、表达、协作、论辩等过程中形成对价值观判断的理解和独立思考能力。案例讨论法在“基础”课中的使用,并不排除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和练习法的辅助应用。(二)“道德两难”案例应用的关键1.“道德两难”案例与大学生道德经验紧密相关大学生具备较高层次的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但欠缺的是成熟的道德知行统一性。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在大学生日常实际生活中得到了有效展现,但是在大学生群体中也出现了某些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的败德现象和违法行为,比如“拼爹”现象和药家鑫案件,尽管只是个别案例,但是从一个侧面凸显了高校“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当中针对大学生思想实际的“灰色地带”。道德两难案例的应用要凸显针对大学生实际生活中的道德经验设置道德两难情境,提高大学生面对实际道德困境中的知行判断和理性选择能力。道德两难案例情境的设定可以是学生身边真实的道德两难问题,还可以是社会实际发生的热点、焦点问题并且有可能被大学生遭遇的道德两难问题。在道德两难案例中设置的道德冲突规范必须是真正的两难道德选择而不能是非常明显的善恶抉择,这样才能推动大学生在道德两难实际案例中的道德推理选择能力的发展。2.“道德两难”案例的问题设置必须具有开放性“基础”课道德两难案例的问题设置是案例教学成败的前提条件。只有围绕道德两难案例的问题系统完整地体现对道德冲突多方面的考察,并且这些问题容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引导性,才可能实现道德两难案例的教学目标。例如在上文提到的海因茨偷药救妻的案例中,教师可以设置的问题:海因茨该偷药吗?为什么应该或者不该?假定要死的是一个陌生人,海因茨应该为陌生人偷药吗?为什么人们应该尽其所能搭救别人的生命?不论用什么方式都行?为什么人们一般都应该尽其所能避免犯法,不论何种情况下都应该如此?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具有开放性的讨论空间,只有如此才可能在充分的讨论基础上实现价值观引导。(三)“道德两难”案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应避免的误区1.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法混同案例教学要实现的目标是通过案例材料结合教学主题,使学生把握概念和理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提出行动方案以及结合理论与实践的高级能力。但在“基础”课教学实践中,受限于案例编写的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虽然冠名为案例教学,但实际上是举例教学。这种举例教学通常把现实的例子作为课堂讨论的材料加入课堂讲授中,作为对某一原理的现实注脚,或为增加说服力,或为增加趣味性。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并不是以围绕案例的问题教学为向导进行教学设计,无法体现出案例使用的“引导—发现”程序以及价值评估判断功能。2.案例教学的案例设计不合理道德两难案例材料的益处是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对两难情境中具体行为选择的分析讨论,判断评估学生所接受的价值观念意识是何种情况,在评估基础上进行引导教学。但由于对“基础”课案例教学方法理解运用方面的偏差,易产生案例教学设计环节的某些缺失。首先,对案例的编写并非按照案例教学的设计方法来编写,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其次,案例教学进程并非以问题讨论为主体,在教学策略上对于教学的顺序和节奏、教与学的方法尤其是学生如何学的方面,无法发挥案例教学的整体功能。最后,案例教学中的测试性案例使用设计方面缺乏,导致对教学效果有效评估的困难。在通常理解的案例教学中,所使用的是真实和典型的案例材料,这种案例带有明确的道德和法律知识的结论性倾向,但是在教学中往往缺乏对测试性案例材料的运用。
“基础”课道德“两难案例”教学的建议和原则
1.教学案例筛选需要真实与虚拟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形成一定的思想意识,提高道德情操和具有法律意识等是“基础”课的教学目标。从案例教学最早应用的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案例选择来看,倾向于真实的案例应用,这是由法学教育的自身特点决定的,因为法律问题探讨的是规则应用的事实。在“基础”课法律部分的案例教学设计中,必须应用真实的案例达到教学目标。而对于“基础”课中应用案例教学实现情感价值目标,在案例筛选方面需要把握真实案例与虚拟案例的结合。这两种案例在教学中具有不同的价值,真实案例的分析引导可以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道德两难”特征的虚拟案例分析可以评估学生的情感状态和价值判断。真实案例的选择需要贯彻的原则是针对性原则、典型性原则、时效性原则和启发性原则。在教学实践中,主流媒体提供的比如“焦点访谈”、“道德观察”、“今日说法”、“3•15”晚会等,都是真实案例的渠道来源。虚拟案例的编写可以参照真实案例的情境,设计两难的困境或问题,可与实际生活产生“认知的相似性”,在分析或选择过程中有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实际应用。2.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主导原则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是重要起始,这种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案例,并且设计围绕案例开展的教学环节,对案例材料和演示进程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有效划分和问题设计。首先,教师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素养。“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德育的主渠道,在道德两难案例的教学应用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理论素养优势,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道德两难问题,阐述符合课程教学目标的人生价值观,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其次,教师要具备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力。对于道德两难案例的编选需要教师在现实生活基础上,挖掘具有时代感的新知识、新观念道德两难案例。“基础”课教学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基础”课教学表现出很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强调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切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切实解决大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真正体现“基础”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再次,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教师必须依据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念,结合自己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以各种方式和方法对师生在教学中的活动进行精心设计。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为理论基础[3]。3.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导向原则道德两难案例教学要处理好案例选择与教材导向的关系。案例教学的方法除非是在法学和商科教学中可以实现课程全部内容的案例教学覆盖,在“基础”课中,适当选择适合于道德两难案例教学的难点内容开展案例教学,形成“基础”课案例教学改革的课型之一。道德两难案例是具有开放讨论空间的案例,在组织讨论的教学环节中,由于学生各自的生活背景以及道德经验各异,提出不同的价值观念十分普遍。因此,需要教师正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导向原则,在案例讨论总结的环节要引导学生正确深入地理解规则的重要性,理解多元价值并存的合理性和导向性,理解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提升道德和法律教育的效果。案例教学实践已经使这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得到巩固完善,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05年课程新方案”已经实施多年,新课程改革后积极探索新课型教学,通过道德两难案例教学,把思想道德教育理论和法律知识融入与现实结合的案例当中,不但真正体现“基础”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而且切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提高其实践抉择能力。
体育教学案例就是选择在体育教学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教育事件,研究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再运用科学的教育理论加以分析,进而揭示其所呈现的现象价值和所蕴含的规律。
二、体育教学案例的表达形式
1、意外式教学案例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发生的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事件和问题进行研究的案例。其特点是问题集中、矛盾突出,故事虽然不复杂,但能以小见大,给人以深刻启示。
2、主题式教学案例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片段或某个环节,按照作者的需要说明某一个主题,表达某一个思想,体现某一种方法。其特点是主题鲜明,内容新颖,注重专题的研究,富有学术价值。
3、综合式教学案例是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教材中的一课或一节内容的典型实例,就某一问题或现象引发的思考,从多维度以理论剖析实践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方式。其特点是体现教学活动的整体性,以师生教学活动为主线,对学生突出表现和教师教学机智给予浓墨重彩的描绘。
三、体育教学案例的要素
一类是对典型事例、教学片断或某个环节的简单叙述、反思和评析。这类案例的要素一般包括标题、背景、故事描述、分析与反思。其特点是短小精悍,以小见大。
另一类是将某个问题置于特定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案例中进行研究,以研究的问题为主线进行描述。这类案例的要素一般是由标题、案例的背景、问题的提出、案例描述、案例的反思与评析、得出的结论等几个程式化的部分组成。其特点是篇幅较长,事例较多,过程复杂,文章更趋向于理论研究。
四、体育教学案例与一般教学文体形式的区别
1、与教学叙事的区别
教学叙事是指教师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自己在教学中发生的问题,然后将自己怎样遇到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教学过程“叙述”出来。它重在叙述,有一定的情节性和可读性,还必须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而教学案例是就教学中存在的某个事件进行简单回顾或描述,经过认真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找到恰当的解决方法,最后还要认真反思,总结揭示其规律。
2、与教学论文的区别
教学论文就是教师将平时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或研究进行总结,并运用综合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讨论。教学案例是真实、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是讲一个故事,通过故事描述来反思、总结教学的利弊得失。广义地讲教学案例也是教学论文,但不是所有的教学论文都是教学案例。
但是我国大多数高校师范生的培养模式是“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教学实习”,除了“教学实习”,其他三个方面都是偏重于理论,实践层面的教学技能鲜有涉及。课堂教学实践经验的缺失,导致了大多数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不足,教学设计预见性和可行性较差。
如何解决师范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的脱节,有效发展其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因此,我们开展了“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设计优质案例库的建设”及其应用研究。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相关研究
虽然有的研究从“教学设计解决的问题”角度对教学设计能力进行了描述(秦政坤,2001),也有研究从“教学设计流程”角度对其做出了阐述(张景焕等,2004),但实际上,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大部分的研究都是根植于教学设计这一概念,将其作为一个不言自明的概念来运用。在此,本研究并不追究“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是什么”,而是强调其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问题求解的复杂高阶思维能力。
最初将教学设计能力作为研究对象,是始于对教育技术能力素质的调研。20世纪80年代,北京师范大学提出电教类专业人员的能力体系,明确其中心为教学设计能力。
但随着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新技术的发展,教学结构的要素发生了新的变化,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对教师的能力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渐渐意识到教学设计能力应当是教师必备的一种能力素质,于是对教学设计能力的研究逐渐从教育技术人员这一主体转向了对中小学学科教师。2002年,王铟、朱京曦、刘莉、乌美娜等人通过问卷调查,得出21世纪中小学教师应该具备以教学设计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技术能力。[2] 此后,张景焕、金盛华、陈秀珍、姜春霄、林刚、王玉江、陈秀珍等人,也相继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3]教师这一主体的教学设计能力得到明显关注。
师范生是教师未来发展的强大后备力量,这一特殊教师群体的教学设计能力发展尤其值得关注。但笔者2012年1月在CNKI以“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为主题精确检索2004-2011年的文献,结果仅为10篇,其中主体为师范生的仅为3篇,可见对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研究还比较薄弱。
基于此,本研究在优质教育理念指导下,构建案例库支持系统,以期利用优质案例的典型示范作用,开展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研究。
三、优质案例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对教学问题求解的循环反复过程,更是一个高阶思维过程,[3]具有很高的复杂性。它要求教师是一个有着反思意识、对独特的教育情境有着敏锐感知力的独立行动主体,“建立和生成一种对教学的深刻的自我认知意识和能力,要比仅仅掌握教学设计的系统化流程和具体设计技术具有更深刻的意义”。[4] 其能力发展并不是一个静态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反思过程。
教学设计优质案例是教师丰富经验知识的外化,是经典教学决策的结晶,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利用优质案例将教学设计的高阶思维过程深入浅出地展现出来,师范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相关信息,能够较好地弥补自身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尤其是可以激发反思,促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
总的来说,教学设计优质案例可以在教学设计知识的习得、教学设计经验的获取和反思倾向的形成三个方面促进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
其一,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之间的差距,提供真实情境中的教学过程,将抽象宽泛的概念、原理性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有助于师范生对教学设计基本知识的意义建构。
其二,通过案例呈现问题,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有助于理解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获得教学设计经验。
其三,从不同角度观摩优质案例,激发师范生表达和讨论的欲望,有利于掌握处理问题的技能与技巧,促进反思倾向和创造力的形成。
四、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优质案例库系统的设计开发
基于优质案例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上述重要作用,本研究以优质教育理念为核心,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精心设计并开发了案例库支持系统。
1. 设计理念
(1)新型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体系为指导
考虑当前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和师范生培养的需要,重新构建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体系,为师范生提供有效指导实践的相关理论知识。
(2)特色优质案例为中心
从各地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成果中挑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优质案例,并对每个案例的特色一一加以剖析,力求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提供丰富且具有代表性的优质资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衔接。
(3)共建共享交流机制为后盾
除了师范生用户以外,引入一线教师、教学专家等实践经验丰富的用户参与,建立起案例共享和互动交流的平台。借助资深用户的指导,为师范生解疑答惑,帮助其走出纸上谈兵的误区,形成反思倾向,深化后续发展能力。
2.系统设计
根据优质案例库的功能需求,将整个系统分为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见图1):一是资源管理系统;二是交流管理系统;三是用户管理系统。
(1)资源管理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是对各类案例资源、理论学习资源、开发工具资源等进行管理。用户可通过直接访问对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各类资源进行浏览学习、分类查询、点评、下载,同时还可以通过上传功能分享自己的优质案例,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2)交流管理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为用户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用户可以针对具体案例发表自己的观点,浏览、评论他人的观点,也可以进论坛社区进行深度交流;管理员可以对用户间的交流进行监控和调节。
(3)用户管理系统
该子系统主要是系统管理员对用户操作进行管理,负责系统的良好运行。管理员可以增加、删除、修改和查询用户信息,以方便协调各类用户间的互动交流,还需要审查用户分享的资源,保证资源库的优质性。
3.内容设计
优质案例库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师范生建立一个优质案例观摩学习平台和交流反思空间,实现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持续性发展。根据能力发展的需求,本研究分别从理论层面、实践层面和反思层面对系统内容进行了设计:
(1)理论层面
结合时下信息化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师范生能力发展的需要,从教学设计专家视角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体系进行构建,为师范生提供有关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案例库结合实际的优质案例,分别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信息化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策略、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信息化教学评价等方面,为师范生提供了一个全方位指导实践的理论体系。
(2)实践层面
从实践者角度出发,将优质案例提炼概括为教学过程设计案例、教学资源设计案例和综合研究案例三种类型,每一个案例都经过精心的分析(见图2),以呈现其特色优质之处,达到示范促进作用。其中教学过程案例包括课例、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资源案例则包括专题学习网站、多媒体课件等各类教学辅助资源;综合研究案例整合了中小学一线教师团队开展的信息化教学综合研究典范。这些真实的案例将其信息化教学的过程完整地呈现在用户面前,有助于师范生了解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需要,培养后续发展能力。另外考虑到实践操作的需要,专门设计了“开发工具”模块,提供各种各样的工具,辅助师范生开展有效的教学设计实践。
(3)反思层面
为了促进师范生反思倾向的形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案例库除了作为案例共建共享的平台,更是一个交流反思的空间。师范生用户可以方便地上传、下载案例资源、对案例进行反思总结点评,也可以登录论坛空间与一线教师、教学专家用户进行深度交流,消除疑惑,反思提高。
优质案例库从以上三个层面为师范生提供了大量可供借鉴学习的各类优质材料。师范生不仅能够从理论层面获得知识巩固,也能从实践层面得到技能提升,更能从反思层面满足后续发展需求,再结合课堂教学的奠基,就可以大大提高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
五、优质案例库系统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有效支持
本研究根据优质案例对师范生的三大重要作用,设计了相应的优质案例库支持其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发展。在课堂的基本理论教学基础上,如何有效利用优质案例库系统,实现有效支持,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对此,本研究从以下方面做起,以提供有效支持:
1.全民参与的共建共享机制
案例库的建设将以共建共享的方式持续建设下去,所有用户在各自的权限下均可推荐分享优秀资源。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师范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发展倾向的形成,也有利于案例库系统本身的旺盛生命力。
2.优质案例的严格把关手段
要利用好优质案例库,首先要保证案例库的优质性。本研究拟从各方面对案例进行严格过滤:遵循“优质”、“示范”和“共建共享”的原则,从中小学信息化教学一线,精心遴选了一大批不同类别的优秀实践成果;共享的案例需要通过专家的审查方可纳入到系统中;对所有案例都进行专业剖析,去粗存精,凸显点睛之处。
3.多层用户的深度交流形式
优质案例库不仅仅是资源共享的平台,更是用户交流反思的空间。除了师范生用户外,特别引入了一线教师、教学专家两类用户,将可交流的范围扩大化,提升交流的层次,以期产生深度反思,促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后续发展。
本研究从优质教育理念出发,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案例库支持系统进行构建,旨在帮助师范生弥补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生成对教学的深刻自我反思意识,达到能力发展的最终目标。虽然笔者提出的优质案例库支持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发展构想在理论上得到了很好的支持,但仍处在前期实验阶段,尚需等待结果形成进行效果验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通知 [EB/OL].省略/ji_chu_771
/20060323/t20060323_150612.shtml, 2005- 11- 16.
[2]王铟,朱京曦,刘莉,乌美娜.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2,(3).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2-0041-03
一、引言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新课改涉及了从课程理念到教学模式、从课程目标到知识体系,从教学方法到评价方法等诸多方面的变革,这对执行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教师就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作为信息技术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面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和一般规律,熟悉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掌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技能,对培养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高师院校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主要采用以“教师”、“书本”、“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本课程教学内容中许多知识点都比较抽象,如“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等,若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讲解,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一些枯燥的名词,而难以有效地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中,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脱节,从而很难真正实现课程目标。从教学方法上看,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的教学方法缺乏示范性和实践性已成为制约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师范生实际教学的能力无法由理论学习直接转换得来,必须逐步通过对真实教学情境的直接或间接体验来获得,作为改革本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措施之一,就是要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教学中尝试采用案例教学法,从而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
二、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及优势
1.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是美国当今师范教育、师资培训中非常盛行而有效的一种方法。师范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以真实的、包含典型问题的中小学教学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中,组织学生通过观摩、评议、思考、总结、尝试等形式,来建构新知识,提高学习者教学技能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方法。
2.案例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的应用优势
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案例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文本形式的教学设计方案和视频形式的教学实录。所采用的案例要具有真实性、情境性、典型性等特点,一般通过观摩、设疑、讨论、反思等教学形式进行。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应用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1)在理论与实践的沟壑之间架设了一道桥梁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在教学中必须结合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开展才能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技能,而教学技能的提高必需经历由“模仿”到“熟练运用”然后逐渐到“创新”的过程。一方面,来自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典型案例使学生“身临其境”,认识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复杂多变等特点,深刻体会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教育教学理论、各种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内化,及时有效地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同时,通过对具体教学案例的观摩、评议和反思,能够给予学生较多观摩、评议、实践和思考提升的机会,让学生在观摩评议中学,在模仿尝试中学,在总结提高中学,在试讲实践中学,使学生不断得到处理各种具体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训练,逐步培养学生对现实教育教学问题的决策能力,获得初步的信息技术教学技能。
(2)促进师范生传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在观摩、讨论和反思案例的过程中,学生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需要对教师提供的案例材料认真观摩思考,根据所学的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讨论案例中涉及的问题,对案例进行反思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可以说整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体系是一步步建构起来的,他们获得的是在观察、分析、研讨和反思中学到的、有着真实背景的知识,学生的学习不再以单一的接受学习为主,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有利于师范生多种能力的培养
在观摩案例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思考,才能发现和揭示其中所隐含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分析讨论案例时,要踊跃发言,说出自己的观点,大胆与别人辩论,辩证地借鉴他人的看法,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会从不同视角来研究案例,对案例进行反思,提出自己的其他解决方案,有利于学生反思能力和教育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案例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可有效地解决传统教学模式所带来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内化和实践技能的训练,是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笔者在本课程的信息技术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说课、教学技能训练等模块教学中尝试采用案例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的操作程序如下:
1.课前精选案例
恰当的案例的搜集和选择是案例教学成功实施的前提。首先,选取案例要紧紧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案例中的材料要与知识点有机结合,如信息技术课程模块中要求学生了解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历程及各阶段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特点,笔者在教学时选取了几段不同阶段中小学信息技术(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视频,学生观摩之后对各阶段的特征讨论分析并进行总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其次,选取的案例要有典型性,一方面案例中要包含典型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学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经常会遇到的教学问题;同时选取的案例要涉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如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模块中,学习讲授法时,笔者选取了北大附中李冬梅老师的《信息及其特征》这节课的教学实录,本节课理论性很强,比较适合讲授的教学方法,也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技术基础”部分的典型内容,为学生关于信息技术课程中理论部分内容的教学起到典型的示范作用。
2.案例教学的实施
(1)理论知识的准备阶段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首先必须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的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包括信息技术课程理念、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理论知识的准备阶段,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采用教师讲解、学生思考讨论的方式进行,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作为实践的先导,为下一阶段的案例评议分析打下理论基础。如在组织学生分析一些优秀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方案之前,必须先要使学生理解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内涵、基本流程、各环节的含义等理论知识,然后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案例观摩阶段
案例观摩前,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提出观摩案例时需要思考的问题或者一些要注意的方面,提示案例的观察点及相应的讨论要求,采用切实有效的手段将学生引入具体的案例情境,组织学生观摩案例。笔者在教学中采用的案例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搜集的一些优质网络资源(包括文本形式的教学设计、说课方案和视频形式的教学实录),第二类是见习时实地采集的相关专业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录,还有一类就是实习或教学技能比赛时录制的学生教学片断,尤其第三类案例中的“准教师”和学生各方面都最接近,所以能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作为师范生,在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后,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要经过长期的观摩、实践、反思、改进这一过程,初期阶段他们需要从优秀的教学案例中进行观察和模仿,来获得直接具体、有价值的教学经验,逐渐提高自己的实际教学技能。
(3)案例分析评议阶段
分析评议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案例讨论中,关键是“脚手架”的搭建,教师要构造一系列特定的案例问题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及时引导学生抓住案例本质,把案例中的内容与相应的信息技术教学理论、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联系起来,运用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围绕案例中的典型问题、疑点进行深入全面的思考、分析、讨论,要创设一个轻松民主的研讨氛围,鼓励学生自由大胆地从不同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大家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彼此借鉴。
(4)自主探究、提升反思阶段
在综合评价学生的各种观点见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案例中观察到的优点进行总结提炼,多角度地审视案例中的不足,启发学生以案例为契机,抽象概括出解决案例中涉及的普遍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提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给学生提供创造迁移的实践机会,为学生以后创造性地解决此类问题打下基础。本阶段是学生运用教学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并形成专业技能的关键,是案例教学的最高境界,能够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十分有利于师范生以教学技能为核心的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们应当把案例教学作为改进学科教学论课程的教学效果的基本策略之一。无疑案例教学在我国教师教育中的应用还在探索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教学策略的改进、网络环境下教学案例资源库的建设和管理等,从而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的效用。
参考文献:
[1]黄卫国.案例教学模式在教育学课程中的运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In order to get good teaching effect, teachers must have good teaching design. Based on the teaching idea of working process, this paper uses the case study method to design the course of international freight forward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gives the teaching design case of a knowledge point. Teachers should carry out teaching design scientifically and rationall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irements of teaching objects, so as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instructional design; cours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0 引 言
上好每一堂n是教师最基本的工作职责,也是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但如何上好一堂课,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却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虽然“教无定法”,但要想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有好的教学设计。而不同的课程,针对的教学对象不同,教学设计也会千差万别。自2008年以来,国内高职院校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已得到广泛认可,并已经在教学工作中得到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国际货运》是高职物流专业核心课程,如何设计该课程自然引起了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师的广泛关注。张建奇等[1](2016)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对国际海运货代岗位任务及岗位要求进行了设计,并提出了初步的教学实施方法;彭娟等[2](2012)采用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设计方法,设计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现有的设计主要侧重于对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理念的应用,对课程开发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对教学设计、教学考核与评价的设计则很少,难以对教师设计好一堂课进行课堂教学提供示范。与现有研究视角不同,本文以《国际货运》课程为设计对象,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理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及评价考核等方面,进行该课程教学设计,为高职院校教师提供教学设计的思路和案例。
1 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思路
工作过程是指个体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国际货运》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均围绕国际货运工作展开。课程开发的思路是,(1)进行社会调研,确定国际货运的典型工作任务;(2)对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要求进行分析,确定职业综合能力和素质要求;(3)根据职业综合能力分析的结论,确定培养学生具备职业能力的学习情境;(4)对学习情境分解,确定一个个学习任务。据此开发教材和教学设计。笔者按此思路开发的教材见文献[3],学习情境及对应项目如表1。教学设计主要是为了解决教什么、如何教以及如何考核与评价的问题,主要包含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活动设计、考核与评价方式设计,下文将详细说明。
2 教学设计
2.1 教学目标与内容设计
2.1.1 总体目标
通过教师讲授、演示,指导学生动手实训,完成项目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和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了解并能运用国际货运的相关业务知识,具备揽货、国际海运、国际空运、国际货代纠纷处理的职业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商务沟通、谈判能力和诚实守信的职业素养。能够胜任国际货运岗位的工作。
2.1.2 教学内容及具体目标
按项目化教学的方式,将课程设计成7个项目模块组织教学,每个项目的功能对应表1中的学习情境。而这7个教学项目再划分为若干教学任务(即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具体的教学目标及学时安排如表2所示:
2.2 教学方法设计
2.2.1 设计思路
为激发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渴求,变“被动灌输”为“主动求知”,以“真实任务导入、分析任务”“讲授关键知识与技能点”“演示实例”或“研讨问题解决方案”“单项任务实训”或“软件实训”“学习测评”或“课后作业”5个板块来进行教学设计。如图2所示:
2.2.2 教学方法
主要有:讲授法、案例法、模拟法、归纳法、启发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在教学实施环节,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灵活选择。
2.3 教学活动与评价设计
2.3.1 教学活动设计
每个教学任务的教学活动分为6项,如表3所示:
2.3.2 教学活动评价
对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评价,采取模糊评价(优、良、中、差)的方式,从4个维度,按百分制加权评分,每个维度权重各占25%,其中优85分、良75分、中60分、差50分。评价得分=(1)课程参与度得分×25%+(2)回答正确度得分×25%+(3)实操结果正确度得分×25%+(4)作业正确度得分×25%。
3 教学设计案例
以下以“如何查询班轮公司船期表”一个知识点为例,说明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与考核。如表4所示:
在教学设计时,要对现有的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提高教学单元颗粒化程度,注意建立教学单元的“三点”支撑功能,即让每一个教学单元均具有吸引学习者注意力的“看点”,引起学习者求知欲望的“思考点”,学习者聚焦探索问题解决方法的“发力点”。
4 结束语
好课程始于教学设计,落实于教学实施。按文中的教学设计方案,笔者对本校高职生开设的《国际货运》课程进行了详细设计,制作了配套的PPT课件、教案、课程教学网站,编写出版了教材,经过了3届学生的教学实践,均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在实践中,由于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即便是同一门课程,其教学设计也可能千差万别。因此,教师应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要求,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采取科学的方法设计课程、实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一.构建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教学设计与开发的必要性
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改革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之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与开发是以工作中典型工作项目为载体来设计教学活动,以实际岗位中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围绕工作任务的需要,以典型产品、服务或技能为载体设计学习内容,组织教学,整个教学过程最终让学生掌握岗位所需要的各项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岗位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工作任务来设置和组织教学内容对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塑造职业能力作用凸显。第一、它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整体工作思路,善于从整体去把握每一个工作过程和理解每一个工作任务。第二,依托工作任务设置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能够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他们主动学习理论知识和掌握操作技能,以求减少毕业后的实习试用期。
高职院校的学生强调动手能力强,但他们缺乏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酒水知识与操作技能》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酒水知识,而且要能够向客人提供酒水调制的服务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的《酒水知识与操作技能》课程教学设计与开发,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各项工作任务为载体、以掌握专业技能为课程目标、以工作过程导向为课程的实施原则的教学模式,它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工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及其对职业岗位的适应性都起到推动作用。
二.探讨构建基于工作过程教学设计与开发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的理论依据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Work Process Based Curriculum Design Method)是由德国不莱梅大学技术与职业教育研究所(ITB)Felix Rauner教授和他的同事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它是以现代职业工作整体化分析和描述为基础进行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方法,又称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也称为BAG课程开发方法 [1]。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设计方法主要由三个基本步骤组成:第一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通过确定调酒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调酒师能力要求和酒水服务内容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的顺序和难度等级,详细描述。第二步,设计教学内容。在对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设计教学内容,准确确定和描述职业要求掌握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给出每一个任务要求的学习目标、内容和基准学时要求,按照工作环节进行排列,完成课程的教学计划。第三步,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编写教学大纲。
(二)基于工作过程教学设计与开发的关键因素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与开发关键因素建立在系统地描述工作流程,按照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案,其关键因素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内容的序化[2]。
1.课程内容的选择
通常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概念、原理类型和方法、过程类型,分别解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和“怎么做”、“怎样做更好”的问题。传统的《调酒与酒水知识》课程设计中分别介绍酒的知识与调酒的技能,学生不能从整理上认知调酒师的工作职责和系统把握工作任务,完成教学之后并不能很好地胜任调酒师工作。而基于工作过程的《调酒与酒水知识》课程教学设计与开发,将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成具有逻辑工作过程的学习体系,强调的是获取自我建构的隐性知识——过程性知识,主要解决“怎么做”和“怎么做更好”的问题,有利于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尽可能地获取与调酒师工作过程有关的经验和策略
2.课程内容的序化
第一,根据工作过程选择的课程内容主要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学习为主,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酒水知识与操作技能》课程应加强学生酒水调制和酒水服务的技能学习,酒水知识等理论性知识为辅。第二,《酒水知识与操作技能》课程结构应按照调酒师工作过程展开排序,根据服务过程来传授相关课程内容,从而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调酒工作岗位在服务内容方面,根据工作过程的逻辑线索,可把工作任务分为开吧、酒水服务和打烊;在管理内容方面,可分为:酒水管理,器具管理,酒水服务质量管理和酒吧人力资源管理等。每个项目具有相对独立的工作任务,根据工作过程来编排课程内容,有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课程内容,自然形成工作过程。
(三)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方法设计及开发
1.教学模式重新设计
形成了基于酒水服务与管理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综合运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情景模拟法、案例分析法和现场教学法,促使学生完成一系列学习任务,经历酒水服务与管理整个工作过程,掌握酒水服务与管理操作技能和技巧,形成酒水服务与管理应用能力。
2.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在采用任务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过程中,我们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主要有:(1)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即完成“酒水接待服务”为依据,序化教学内容,学生必须从“侍酒前准备”、“迎接客人准备”、“酒水服务”、“结账与收银”、到“送客与收尾服务”,在具体的任务引领教学下,以酒水服务者的身份,完成从接受客人点单服务到送别客人的整个酒水服务任务的学习。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学习专业技能,以具体的工作任务,引领学生进入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酒水服务与管理操作技能,充分体现高职教学“教、学、做、评”一体化的特点,进一步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一体化的教学模式。(2)情境模拟法。建立校内仿真调酒实训室作为教学环境,实施情境模拟法教学。通过情境模拟将酒水服务与管理的工作原理引入课堂教学,帮助学生讲抽象知识具体化,加深对酒水知识的理解;可以利用教学设备加强对调酒技能的掌握。特别是调制酒水的几种方法,例如摇和法和分层法需要学生课后反复练习,切实掌握调酒的技术。(3)案例教学法。针对酒水管理的课程内容,将实际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之中,由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在案例中采用角色扮演,将学生分组,分别扮演案例中到餐厅或酒吧的客人和服务者,根据案例,训练学生沟通能力、对客服务和应变处理等专业能力。(4)现场教学法。根据课程内容,将课堂教学引入到实际环境中,例如酒吧器具的认知和清洁教学、酒水仓储管理和对客服务技能等知识的训练。并安排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进行适度实战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巩固知识点并提供教学反馈。通过真实的工作环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调酒岗位工作任务的整体认知,突破传统教学形式,丰富课程教学方法。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酒水知识与操作技能》课程应用
案例:鸡尾酒调制能力训练
(一)引入任务,提出问题
教师介绍本情境的任务安排和教学目的。本工作任务是:首先,理解鸡尾酒的传说、分类、基本结构和装饰艺术;其次,深刻理解各种调制原理、方法、原则、步骤及注意事项、品尝步骤等。教学目的即通过课程教学,掌握鸡尾酒调制的技能和理解鸡尾酒知识。
(二)分析任务,归纳总结
学生自行分组,课前制作英式调酒幻灯片和寻找英式调酒视频,分别向其他小组介绍并自行归纳总结鸡尾酒酒水知识和调制方法。观看之后,各小组进一步讨论,总结出鸡尾酒的分类、特点、调制要求和调制基本步骤。这一环节根据课程内容需要组织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情景模拟法和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完成调酒技能的理解和识记。
(三)完成任务,评价成果
任课老师进行总结点评、补充和动作指导,规范鸡尾酒调制的动作要点。各小组之间进行相互评价,找到自己的不足。通过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学生能从宏观上把握岗位要求的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学习效果较传统任课教师“教师说,学生听”要更好。教学评价是项目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导向教学实施过程中,它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导向性的作用。
四.小结
“创新”这个词,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反复被提及,它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为祖国培养未来建设者的高职院校应将创新教育融入到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酒水知识与操作技能》是一门操作性、使用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以调酒师岗位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对《酒水知识与操作技能》课程进行了开发和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作为世界上先进的课程设计方法之一,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专业技能的把握,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林,鲍洁,王莉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及实施条件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8(13):50-53.
[2]朱强,江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42-44.
[3]易云霞.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以《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46—47.
[4]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2―0074―01
人类在21世纪初进入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正面临着社会变革带来的严峻挑战。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农村教师要迅速抢占信息技术发展的制高点,发挥更多的专业自主性和创造性。发展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已成为推动教育改革、实现农村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文结合笔者工作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信息技术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实际上就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因此,信息技术对教学设计的影响可以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角度来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突破“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取向,将二者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不仅将信息技术看成是辅助教师“教”的形象化教学工具,更加要强调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协作交流工具,并依靠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为学习者个人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小组的合作学习、合作探究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现状
由于农村教师的个人素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差异性,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教师教学设计观念和能力的发展。尤其在农村学校,信息技术资源的匮乏直接影响着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的教学设计观念方面,大部分农村教师在备课中凭直觉了解学生的特点,凭经验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方式缺乏科学教学理论指导。在教学设计方法的应用方面,大部分农村教师并不经常使用教学设计方法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而在教师的信息技术观及应用方面,大部分农村教师具备正确的信息技术观,认为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是为达到教学目标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服务的。但是大部分农村教师只能掌握一般的操作,对使用新型教学媒体没有信心。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策略
1. 基于网络的自主协作学习,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基于网络的自主协作学习能满足广大农村教师的不同需求。依托网路资源,教师能够根据自己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可以在不同时间地点进行学习。同时教师更有机会将学习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在教学设计的实践中学习理解相关基础知识,进行在线或离线的自主协作学习。
2. 通过案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利用信息技术环境,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案例场景,选择典型的教学设计方案或教学录像,并对其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和交流,最后揭示案例的理论和实践含义,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借助于案例,不仅可以缩短教学情境和现实情境的差距,还可以从经验活动中获取、内化、整合知识,还有助于提高教师表达和讨论的技能,发展教师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