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3 08:19:1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初中学习规划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目前,在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中,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已从偏重纯知识教学转向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的研究。数学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思想和方法。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会学生记住某些知识,也不是生吞活剥地告诉学生一些例题的解法,重要的是让学生具有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由知识转化为能力,并不是一个无师自通的自然的过程,而是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经常加于点拔引导,启发学生如何思考、如何联想,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拔下能够自主地寻找规律,才能把学到的有限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这种转化是一种学习的飞跃过程,是每一个教师都希望自己能够达到的教学目的。著名的数学家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写道:“把问题转化为一个等价的问题,把原问题化归为一个已解决的问题,去考虑一个可能相关的问题,……”。转化意识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解题意识,充分重视这种意识,可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从本质上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转化能力往往体现在数学解题之中。数学解题的思维过程,其实质就是一个问题转化和问题如何转化的思维过程。学生解题遇到障碍的原因大多是:无法把新问题化归为自己熟悉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自觉摸索化归方法,特别是在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适时介入点拨,揭示当一个新问题出现时,如何回归到旧知识的情景中谋求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推理和运算,这一系列的推理和运算就是一连串转化。合理地转化,巧妙的化归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主要策略。本文对几类常见的问题的化归策略作一些探究。
1.化抽象为具体
抽象的问题,往往不易被人理解、接受、操作比较困难,而具体问题相对而言,就易被人理解、接受,操作也较为方便、熟悉。因而化抽象为具体则往往能达到化难为易的作用。
例1:写出若a、b
分析:“若p则q”的否命题“若p则q”,它涉及了逻辑联结词的否定,这是一个对于初学简易逻辑的同学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且很容易出错的问题。对此我们从集合角度,把这个问题具体直观的在坐标系中表示出来。a0可表示为一个点集A,用图形表示。如图,不满足“a0”的点(a,b),在阴影的另一部分,即。它可以看作是X轴及以下部分(b≤0)和Y轴及右侧部分(a≥0)部分合起来构成,即两块区域的并集, a、b满足“a≥0或b≤0”。
因而,否命题为若a、b≥0则a≥0或b≤0。
这说明:“p且q”的否定为“非p或非q”,用集合的观点来解释,并结合图形,同学更容易接受并理解。
例2、 A、B、C是球O面上三点,弧AB、AC、BC的度数分别是900、900、600。求球O夹在二面角B-AO-C间部分的体积。
分析:此题难点在于空间想象,即较抽象。教师引导学生读题:条件即∠AOB=∠AOC=900,∠BOC=600,然后给出图形(如图),则可想象此题意即为用刀沿600二面角,以直径为棱将一个西瓜切下一块,求这一块西瓜的体积,(答:)。问题于是变得直观具体多了。
2.化一般为特殊
在一般情况下难发现的结论、规律,在特殊条件下比较容易暴露,而特殊情况下得出的结论、方法也往往可推广到一般场合,一般情况下成立的结论,在特殊情况下一定成立。因此,化一般为特殊往往能起化繁为简的作用。
例3:求原点到直线L:(3m+1)x+(2m+1)y-(17m+7)=0 (m∈R)的距离的最大值和这时m的值。
分析:直接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将面临求关于m的分式函数的最值问题。若观察直线方程的特点,一般中孕育着特殊:方程所表示的所有直线经过一定点。自然会想到用直线系方法,解决此问题极为容易。
解:将题目中的直线方程整理为:L:(x+y-7)+m(3x+2y-17)=0它表示过直线x+y-7=0和3x+2y-17=0交点的直线系,不难求出交点坐标为P(3,4)
故原点至直线L的距离为d≤=5
当OPL时,“=”成立,即dmax=5
kop=4/3,m=-7/18
3、化特殊为一般
一般化是与特殊化相反的一个过程。有些数学问题,由于其特殊数量或位置关系,孤立地考察问题本身,造成我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难以解决。这时,要把问题的某些因素或结构形式拓展到一般情况,借助一般化的结论或方法,使问题顺利解决。
例4:计算
分析:有的学生可能认为计算量太大,望而却步. 有的学生可能按照顺序与运算. 显然,死算不可取.
观察数字特征,可将数字一般化后,寻找化归途径,令a=2012,则
原式
故原式=2011.
运用一般化策略解决问题,要仔细观察,分析题目的特征,从中找出能使命题一般化的因素,以便把特殊命题拓广为包含这一特殊情况的一般问题,同时要求这一问题的解决应包含着特殊问题的解决
4.化陌生为熟悉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76-02
在教学工作者的不断实践与研究中,许多教学方法已经被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如何在这么多的方法中,研究一套适于自己的方法呢?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因此,数学教师需要不断总结、探讨如何更为有效地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数学思想成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金钥匙”。划归思想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思想,目前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还比较少。为此,本文将这种方法介绍给大家,以期共同提升教学水平。
一、划归思想概述
划归思想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数学思想,同时也是思维策略中最为基础、基本的一种。具体来讲,划归思想指的是在分析、处理数学问题时借助划归变换的方法使该数学问题得到转化,从而实现数学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的目的。作为一种有效的数学思想和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划归思想通常用于转化复杂的数学问题为较为简单的数学问题,将求解繁琐、复杂的数学问题转化为较为便于求解的数学问题,将尚待解决的数学问题转化为早已解决的数学问题。[1]
在数学解题的过程中,划归思想无处不在,它体现在解题的各个方面。该数学思想的功能在于将生疏划归为熟悉,将抽象划归为直观,将复杂划归为简易,将模糊划归为清晰。总而言之,划归思想便是根据运动变化发展的理念,从事物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入手,通过对有待解决的问题的变换转化,使原本生疏、抽象、复杂、模糊的问题划归为熟悉、直观、简易、清晰的问题,从而便于该问题的顺利解决。
二、划归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划归思想的渗透主要以待定系数法、整体代入法等划归方法和以动化静等转化思想为体现,不仅体现了数学思想的辩证性、唯物性,而且有助于学生更为深入、全面地认识数学这一学科,更好地养成数学思维,并促进学生的数学能力得以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实践和不断完善。在初中数学中渗透划归思想,需要紧紧把握好转化和归结的灵活运用,针对数学问题的繁琐、困难、抽象、复杂、生疏等特点,有针对性地将问题转化为相对简单、容易、直观、明晰、熟悉的问题,通过一般到特殊的转化、高次到低次的转化、综合到单一的转化、未知到已知的转化,来更为轻松地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2]
例一:在划归思想中,有个典型的例题,即鸡兔同笼的问题,已知一个笼子中有50个头和140个足,求解笼子中鸡兔分别几只?针对这一问题,可以按照划归思想来予以分析和解决,先对该问题的已知部分转化,由于我们可以明确该问题中隐藏的条件,即鸡有一个头和两个足,兔子有一个头和四个足,如果将已知成分变形为每只鸡以金鸡独立状站立,即悬起一只足,同时每只兔子以玉兔拜月状站立,即悬起两只足,此时笼子中头的总数不变,依然为50,而站立的足的数量变为70变为原来的一半,另外这种条件下每只鸡只有一只足站立,即足与头数量是一致的,而兔子的头与足的数量是1:2的关系,也即是每个兔子都会比头多出一个足,因而可以了解到有多少只兔子便有多少比头的数量多出来的足,由于足的数量是70,头的数量是50,即兔子的数量是70-50=20个,而鸡的数量是50-20=30个。利用划归思想,可以将原本较为复杂、困难的问题转化为直观、简单的问题,从而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二:在平面几何教学中,研究多边形问题可以借助分割图形转化为三角形来解决教学面临的难题,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或是将斜三角形相关的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来更轻松的解决问题。再或者是将梯形问题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问题,将弦心距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问题。
例三:举一个高次转化为低次的习题。已知条件是m2+m=1,问m3+2m2-1的值是多少?由于已知m2+m=1,则m2=1-m,m3+2m2-1=m(1-m)+2m2-1=m-m2+2m2-1=m+
m2-1=0。由于渗透了划归思想,将高次问题转化为相关的低次问题,通过降低有效降低了计算的难度,减少了计算的工作量,使问题得到简化,十分容易地便解决了问题。
除了上述三方面的例子外,划归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还有许多,可以说是不胜枚举,无处不存在。代数式的恒等变形、等比代换等等量转移手段,都是划归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表现方式。许多问题的综合性较大,难度较高,条件较复杂,有些隐蔽条件难以被发现,因此需要学生更为深刻的认识划归思想,更为熟悉地运用各种技巧和手段,通过转化和归纳来更快更好地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
三、总结
综上所述,划归思想是转化和归纳的数学思想,通过将研究对象进行转化,实现了难到易、繁到简的转变。然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还需要注意划归思想转化的等价问题,必须执行等价转化才能保障转化具有实际意义。教无定法,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需要结合实际,因材施教,灵活运用,才能最大化发挥划归思想的价值和作用。
数学学科的概念深奥且难于理解,而且数学公式繁多,不利于学生记忆和掌握,而数学思想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1. 化多元为一元
初中学生在遇到多元问题的时候,总是感觉毫无头绪,不知从何入手,例如方程或者方程组中含有多个未知数的问题. 如果学生掌握了化归思想,就会发现利用未知数之间关系将多个未知数转化为同一个未知数,题目就会简化许多,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例1 如果■ = -■ = ■,则■ = _________.
思路分析 对于含有多个未知数的题目,尽可能地减少未知数的数量为解题的关键,常用方法为加减消元与代入消元. 本题中可以采用引入未知量k,表面上虽然增加了未知数,但是利用未知数之间的关系,可以顺利地达到消元的目的.
解 设■ = -■ = ■ = k,则x = 3k,y = -4k,z = 7k,代入原式可得
■ = ■
= ■ = -3.
总结 以新引入的未知数消去题目中的多个未知数,从而达到将多元问题转化为一元问题的方法,可以有效简化题目的复杂形式,顺利找到问题的答案,此方法为化归思想中解决多元问题的常用方法.
2. 化整体为部分
当数学题目的形式过于烦琐复杂且整体性较强的时候,初中学生很难从中发现其隐含的关系,而利用化归思想中化整体为部分的解题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题目中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将其转化为自己熟悉的题目,顺利地找到解题的思路.
例2 解方程■ + ■ + ■ + … + ■ = 1.
思路分析 ①题目中的项数有100项,这实际上是告诉学生以常规的思路去分析题目是行不通的,题目必然有简单的解法;②仔细观察可发现,分母中的后一项都比前一项多1,而每一项都可以拆成两项,两项的差值正好与其相等,如■ = ■ - ■.
解 原式 = ■ - ■ + ■ - ■ + … + ■ - ■.
则由题可知■ - ■ = 1.
化简整理得x2 + 100x - 100 = 0.
解之,得x = ±10■ - 50.
经检验,x为原方程的解.
总结 ① 题目中的拆项看似将题目变得更为复杂化,实则可以通过消项简化题目;② 如果题目中每一项的分母之差为k,则只需在原式前面提取■,如■=■■ - ■,后面找准相消的对应项即可;③分式方程要注意验根,以确定最终结果的正确性.
3. 化函数为方程
函数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也是初中学生在学习和解题中经常出现问题的地方. 借助于化归思想,教师可以将函数问题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和熟悉的问题,从而为学生解决函数问题提供有效的思路,例如,将函数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
例3 已知关于x的函数y = (m + 6)x2 + 2(m - 1)x + (m + 1)的图像与x轴始终有交点,求m的取值范围.
思路分析 题目涉及函数图像的问题,如果学生从函数的角度进行分析,则需要画出函数图像,但是由于题目中存在未知数,使得函数图像无法确定. 如果从方程的角度进行分析,思路则会豁然开朗:已知关于x的方程y = (m + 6)x2 + 2(m - 1)x + (m + 1)始终有实数根,求m的取值范围.
解 ①当m + 6 = 0时,即m = -6,方程转化为-14x = 5,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存在实数根,即函数图像与x轴存在交点.
②当m + 6 ≠ 0时,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
Δ = 4(m - 1)2 - 4(m + 6)(m + 1)
= 4(-9m - 5) ≥ 0,
即m ≤ -■.
m的取值范围为m ≤ -■.
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分类思想、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对应思想等数学思想. 其中在解决初中数学问题中,化归思想是应用最多、最实用的. 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思想是化归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基本上离不开化归思想手段. 化归思想是可以将复杂问题通过转化为简单问题,是将难解的问题通过变换转化为容易求解的问题;总之,化归在初中数学解题中几乎无所不在. 化归思想的基本功能可以使初中生们将生疏化成熟悉、复杂化成简单、抽象化成直观、含糊化成明朗. 为此,在今后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化归思想的运用,为教学效率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化归思想的概念
化归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思想,也是一种最基本的思维策略,更是一种有效的数学思维方式. 化归思想方法是在研究和解决有关数学问题时采用某种手段将问题通过变换使之转化,进而达到解决的一种方法. 说到底,化归的实质就是以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以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问题,善于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变换转化,使问题得以解决.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化归思想的运用是可以把非标准问题转化为标准问题. 初中数学中可以在这些方面表现:在圆中已知弦长和半径求弦心距,可以利用垂径定理化归为直角三角形中勾股定理的三边关系;二元一次方程求解时可以化归为一元一次方程;求弓形的面积利用化归思想就可以转换为扇形面积与三角形面积之差或之和等等,这些都是化归思想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
二、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化归思想
在初中数学中应用化归思想,教师不应该只注重让学生记忆简单的结果,更重要的应该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 在教学中突出化归思想,使学生对化归的思想有认识基础. 在初中数学中的换元法体现了化归思想,学生在理解化归思想是模糊的. 在初中数学中有部分虽然体现了一些化归思想,但没有明确归纳过化归思想. 所以基于这些现状,教师对于初中数学的授课应该突出化归思想这一数学基本思想,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化归思想.
1. 化一般为特殊、将未知化为已知
将“一般化为特殊”是先解决特殊条件、特殊情况的问题,再通过恰当的化归途径将一般情况下的问题转化为特殊情况下的简单问题来解决,这是解决新问题获得新知识的化归方向. 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很多一般性问题是用特殊化来解决这些数学问题. 例如:在证明圆周定理时,可以先证明圆心在圆周角一条边上这样的特殊情况,把这种证明思路应用到圆心在角的内部、外部的非特殊情况证明以后,最后进行归纳总结,使新的数学问题得到解决.
数学问题的解决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归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可以通过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来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 在学习新知识时,化归思想的应用,可以是将新知识转化为已知知识点,从而很好地学习新知识. 例如:复杂的方程组可以通过一些途径转化为简单的方程组,最终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 这样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就是化归思想应用的过程,可以概括为“高次方程低次化,无理方程有理化,分式方程整式化,多元方程组一元化”.
例如,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O是正方形OMNQ的一个顶点,两个正方形的边长相等,那么无论正方形OMRQ绕点O怎么样转动,两个正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有变化吗?若是有变化则说明理由,若是面积不变化则给出证明. 先分析这道几何题:一般情况,两个正方形重叠部分是一个四边形,因为四边形是有不稳定性的,所以不容易确定这个四边形面积是否变化. 不妨将绕O旋转的正方形置于特殊位置,此时,可以看到重叠部分(AOB)的面积就是正方形ABCD面积的四分之一,现在就可以将问题转化为证明四边形OEAF的面积等于OAB面积. 这时,可以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比如割补法,来证明OAE与ODF全等就可以证明题目中的问题.
这个例子讲解了化归思想中将“一般化特殊”的应用,是顺利解决一些问题的途径,化归思想在解决新问题、讲解新知识中有着意想不到的作用.
2. 化复杂为简单,扩展学生解题思路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3-0046-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2013年4月,我市组织了中考化学实验技能考查。在考查中,学生出现的违规操作出乎意料、令人费解,如药品取用、装置气密性检查、加热操作、溶液配制等书面考查中正确率接近100%的操作,却在实验操作考查中问题频出。
《新课程标准》指出,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在课程目标中要求学生“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在内容标准中要求达到的目标是:“能积极参与做化学实验;能顺利地完成实验操作;能在实验操作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为更好地达成上述目标,了解学生实验考查中违规的心理行为,研究相应对策,考查一结束,我就组织本班27名学生进行了自我评价。为了保证真实的调查结果,没有预先设计表格及固定形式,仅以考查时的实验报告册为蓝本,请学生回忆考查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自我实验的不规范操作,并自行描述,同时填写有效实验评价。现将调查结果与分析和相应的策略简述如下。
一、学生实验自我评价调查结果与分析
1. 实验考查的内容
本次考查所选实验均为课标要求学生必做的实验活动,学生抽签任选一内容,单人单桌完成实验,时间15分钟:
试题1: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试题2: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
试题3:酸、碱的化学性质
试题4: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2. 学生考查的操作现状
27人的自我评价中,共出现22次的违规操作,其中有8次操作不规范导致实验未能成功。学生对于常用的仪器药品的实验操作,如液体的量取、药品的取用、气密性检查、气体的收集、滴管的使用、过滤操作等都有不足之处,实验动手操作过程中存在不少不良的实验习惯,如瓶塞未塞、药品用完没有归位、药品洒落桌面、火柴梗没有放到废液缸中、反应完的药品倒入水池中、实验完毕后没有用抹布把桌面擦干净等等。
而从后续的学生自我评价看,对于大多违规操作,无需教师点评,学生即能心知肚明,他们清楚规范的操作,这在平时试题考查中也已经展现出来,是什么导致了试题考查和实验操作考查的差异?学生的实践活动受其心理活动的影响,学生如此的“知”“行”不一还应从其心理动因进行分析。
3. 学生考查的心理分析
27人的自我评价中,紧张(或慌)这个词出现了12次(女生出现8次),兴奋这个词出现6次。6位使用滴管的学生中,有3位用到“抖动”这个词,且均是女生。
九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已向独立成熟方面发展,成人感逐渐增强,课堂上,他们不愿意再玩“举手回答问题”这样的游戏,越来越安静。但初中学生的心理毕竟处在发育时期,思想上并未成熟,其游戏心理仍存在,且猎奇心理较强,化学实验室里的有趣、新奇的瓶瓶罐罐、药品试剂释放了他们在课堂上的拘谨。
从考查过程中的表现及学生的自我评价看,考查过程虽然紧张却充满欣喜,一学生这样描述“很庆幸抽到化学实验,进了实验室所有的紧张便烟消云散了”。学生多用“紧张、兴奋”形容考查过程中的心理。实验考查后,一学生满脸激动的和我说“老师,我全部做出来了!”他的文化成绩不甚理想,但他在面对实验操作的考查时却毫无畏惧,欣喜迎接考查的到来,这几乎是所有学生的表现。
在调查中还发现,男女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存在明显差异:
男生胆大,敢于大胆犯规,他们敢于直接倒入药品、反复实验等,对自己的评价更多肯定,如“很轻松”“很好”。他们这样描述自己“直接把石灰石倒进试管了”“第一次盐酸多了,加了石灰石,盐酸又少了;拿开玻璃片很长时间才倒入澄清石灰水,没有浑浊”“开始很轻松,很快就做完了,一看别人还才开始,就又重做了一遍” ……游戏心理在男生中也较多存在,“发现固体还有点湿,又加热,结果固体就溅出来了,赶紧盖上灯帽;还偷偷尝了一下蒸发所得的盐”这样的现象在平时的实验中更为多见,为了好玩他们会将药品任意混合、随意加热等。
同样是将药品洒落,女生往往却是源于手的抖动,她们甚至会因为老师的一个动作、一句话而影响自己的实验节奏,“紧张”这个词也更多出现在女生的报告中。如:“验满时就是不满,估计是药品量不足的缘故,由于这个还把火柴盒扔到了水里,”“很紧张。称取药品时,没用药匙,而是直接倒的”“有些紧张,滴管伸入量筒中,氯化钠洒在桌上”“拿着胶头滴管的手在抖,在滴进试管时,手一直在抖,就有盐酸滴到外面了”“感觉太紧张,手一直抖,使用点滴板时,溶液滴得太多,都溢出来,混在一起。滴管伸入试管,药品洒了一桌。”……
由上述心理分析可见,好奇、兴奋、游戏、紧张、畏惧等心理干扰了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学生或因为好奇、兴奋、游戏不愿规范操作,或因为紧张、畏惧而违规操作。
二、运用“试误实验法”发挥学生心理因素在化学实验中的积极作用
1. 试误实验法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曾做过许多动物学习的实验,用以解释学习的实质与机制。其中,让饿猫逃出“问题箱”的学习是他的经典实验之一。他明确地指出“学习即联结,心即是一个人的联结系统。”同时,他还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关的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而正确的反应最终形成。
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其认知水平不高、动手操作能力不强,再加其仍存心底的孩童心理,导致在实验操作中,不规范行为较多,这其中既有故意违规,亦有无意识违规,既然失误在所难免,何不在可控的范围内,允许“失误”、“错误”的发生,毕竟“违规”并不是“违法”。适当地让他们与“误操作”、“不规范”亲密接触,既能减少部分学生因“猎奇”心理而导致的不规范操作,矫正好奇、兴奋对学生规范实验操作的干扰,也能使学生认识到只要认真、准确、细心的进行规范操作,化学实验就不存在危险和危害,减缓紧张、畏惧心理对规范实验的影响,从而逐渐形成正确、科学的实验态度。
2. 通过试误,减少非智力因素对规范实验的干扰
从引起注意的角度看,“试误”教学能造成新异性,加强了刺激作用,引起有意注意。从记忆的效果看,“试误”教学充分暴露错误,在主动参与的正误交锋中,学生能知错、改错、防错,从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保持长时记忆,从而能在今后实验中更多避免误操作。
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学生实验活动中,个别学生取用药品时,有少量高锰酸钾洒落桌面;一组学生在实验中先停止加热、后将导管移出水面;一组学生在实验结束后,立即清洗试管……学生动手经验不足,不能将所学、所看的知识运用至实际操作是难免的;也有学生是想看看“违规”会有怎样的后果,与其批评让他畏惧实验,不如将无心的误操作转化为教育契机。甚至,我还有意和他们一起犯错,一起和他们观看先停止加热后,导管内水柱的变化。表面上看,损失了一点仪器,但破裂的试管、污染的桌面却成为引发学生思考的教育资源,他们反思造成不良后果的小组原因,提出修正措施,这样的过程加深学生对“误操作”的认识,他们的违规仅是好奇并没有恶意,今后自然不会再犯相同的错误。
“试误”的过程同样会增加学生对实验的掌控能力,他们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了预见性,从而心中有数、心中有底,自然就不会那么慌了。
当然,允许学生多试一试、练一练,甚至是错一错,并不是可以在实验活动中为所欲为,对于活动中那些随意破坏活动规则、故意破坏仪器、危及学生安全等行为必须及时制止,试误不是允许犯错误。
3. 通过试误,将“玩实验”引向“做科学”
著名化学家戴维的科学之路正是从“玩实验”开始,凡教科书上记载的化学物质的颜色、气味和味道,他都要复验一遍,对新发现的化学物品,他更是要闻一闻、尝一尝,以获取过硬的第一手资料,这其中包含有趣而又著名的“笑气试验”。 正是这些屡屡出错,麻烦多多的实验让他逐渐成长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正如他所说:“感谢上帝没有把我造就成一个灵巧的工匠。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发而获得的。”
可见,学生爱玩是人之本性,何况实验室里的仪器、药品是那样新奇、有趣,实验结果又充满新奇、未知。既然如此,与其“堵”,不如“引”,“堵”会让他偷着玩,甚至可能玩出危险,不如加以引导,玩出科学。正如新课标所要求“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如“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综合实验,他们跃跃欲试,主动要求自己阅读实验要求、完成实验。我也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共分9大组进行,结果9组中仅有一组观察到进入广口瓶中的水上升至约1/5处,其他情况有多的、少的、没有吸水的。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各小组成员纠错找茬,进行自我反思,他们检查所用装置、反思自己的操作细节、与组员讨论失误的可能原因……并由此总结出分析实验误差(错误)的思路:装置、药品、操作。这些同样是实验成功的保证。这个时候我再给他们做一次实验的机会,个个都小心谨慎、认真思考,每个人都关注实验的每个环节的注意点,注意力高度集中,力争要万无一失。
如在“燃烧和灭火”实验活动中,设计这一自主探究活动:
实验目的1:探究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实验用品:A. 酒精灯 B. 火柴 C. 木条 D. 蜡烛 E. 烧杯 F.镊子 G.一集气瓶二氧化碳气体
常见的物品,却让学生玩出了多种花样。其中最引我注意的是:一组学生使用镊子夹住蜡烛火焰,导致熄灭。但在汇报时,该小组放弃了对这一方案的汇报,他们在小组交流时,认为这一方案是错误的。我请全体学生操作这一实验、思考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放弃对该方案的汇报。学生说这一实验中存在两个变量,既可能是镊子夹住烛芯导致隔绝氧气,也可能是金属制品导热性好,使蜡烛温度降到着火点一下而熄灭。这一看似错误的设计方案,却成为学生认识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对比实验的催化剂,激发学生对控制变量的深层思考,从而在下一活动中设计出令教师击掌叫好的方案。
实验目的2:探究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实验用品:A. 酒精灯 B. 火柴 C. 木条 D. 蜡烛 E. 烧杯 F.镊子 G.装有水的烧杯
学生在反反复复的“火生火灭”中寻找方法,而令所有人鼓掌叫好的是这样一个方案:用镊子一侧紧靠蜡烛烛芯,火焰熄灭。燃烧与温度的关系,常常利用的是升温的方式,教材中亦是如此,不少的降温往往伴随氧气的变化,难以控制一个变量。这位同学却以最简单的操作,说明这一问题,多年教学以来,教者也是第一次做。由“误”到“正”的过程,使学生“玩实验”中逐渐体会“做科学”的乐趣,体会化学实验的乐趣绝不仅仅是看现象的好玩。
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修正,逐步逼近客观事实或真理的过程。如何“误”而不“危(险)”,如何引“误”到“正”,如何由“玩实验”到“做科学”,需要教师不断研究,以智慧化解失误,不能将“试误”变为“失误”。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B-0010-02
顶岗实习是当前许多中等职业学校运用广泛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它对学生熟练地掌握操作技能,进一步学习企业管理,进而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等起到重要的作用。可是,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对即将参加顶岗实习的中职学生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使得顶岗实习的效果大打折扣,导致学生在从学生向社会人过渡转型的“黄金时期”内职业生涯指导的缺位。然而,众所周知,职业生涯规划是中职学生步入社会必备的环节,对中职学生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对中职学生应加强岗前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以帮助学生完成对自我生涯的探索与最初职业方向的选择。本文从在中职学生顶岗实习前加强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必要性及策略来进行探索。
一、加强对中职学生进行岗前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必要性
(一)中职学生顶岗实习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职学生顶岗实习不同于中职学校里的实训实操,也不同于到工厂参观及教育见习。在企业里,学生作为企业的员工,是有着明确的岗位责任和要求的。中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要参与企业的直接生产过程,系统运用本专业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和学习任务。这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是一个重大转折。在顶岗实习期内,学生既扮演学生角色,又扮演员工角色,同时受到学校与企业的双重管理。中职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复合型、技能型的人才,而企业的目标是获得有价值、有发展潜力的职工。两者的共识都是希望学生能尽快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适应成长,最终成为具有就业竞争力的职场精英。企业与学校应当共同承担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专业素质培养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员工培养的企业一般都会在新员工的岗前培训中包含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内容,比如性格测试、员工晋升发展方向、可接受到的培训、行业前景、企业文化、职业价值观等。但都只在入职前阶段设计该方面培训,并非覆盖学生整个实习阶段。何况,仍有很多企业还停留在仅重视职业技能培训的层面上,基本不涉及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内容。同时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中职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定位不明、对行业信息缺乏全面的了解、对制订生涯决策缺乏积极主动性。因此,必须对中职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其了解自己的兴趣,明确其自身的发展需要;认识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及自己与职业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了解其自身职业发展所面临的优势和劣势,使学生能尽快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适应成长,顺利通过顶岗实习,最终成为具有就业竞争力的职场精英 。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及作用
根据黄艳芳主编的《职业生涯规划》(广西版)的教材,对职业生涯规划下的定义是: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定出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就实践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从该内涵可以看出,对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在对自我及职场世界认知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性格、专业技能及价值观,结合行业环境的分析,对将要从事的职业以及自己要达到的职业目标做出方向性的选择,并制订出实现目标的可行性措施。
职业生涯规划对中职学生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它是M足人生需求的重要手段,能促成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着重引导学生了解并准确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进一步分析社会需求及所处的职业环境,从而做出最佳的岗位选择。在中职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前,就要对其进行充分的生涯教育,当我们的学生进入顶岗实习阶段之后,他们便可在现实工作状态中依据自己目标岗位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制定如何提升某些专门技能的发展规划。对于如何实现自己的长期发展目标,学生同样有机会在职场中寻找到榜样人物,再通过分析榜样人物的成功因素,比较得出自己今后所需重点培养的职业能力有哪些方面。总之,通过职场的历练学生有机会不断修正自己原先的职业生涯规划,真正做到规划有针对性、有导向性、有效果,使学生尽快完成从学生走向职场达人的华丽转身。
二、在顶岗实习前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策略
(一)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分层次的生涯教育
以黄艳芳主编的教材《职业生涯规划》(广西版)为基础,对广西中职在校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系统性的、分层次的生涯教育。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分析,包括(1)自我分析,如自身的兴趣、性格、能力及职业价值观等;(2)环境分析,如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及行业环境。在此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并制订相应的实施计划。此外,在教师进行生涯教育的授课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熟悉并懂得运用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基本步骤及方法。
(二)建立由多方人员共同参与的生涯辅导团队
成功的职业规划要贯穿职业发展的整个过程,这就意味着在学生尚未具有成熟的职业规划能力之前,各方共同的生涯辅导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建立起一支由校方与企业组成的生涯辅导团队。团队可由六方人员构成――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生涯课程教师、专业课指导教师、德育辅导员、企业人力资源部及企业带教师傅,他们各司其职,合作完成对学生顶岗实习前和实习中的生涯辅导。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生涯教育体系的设计、生涯团队构建与沟通、就业政策的宣传、招聘信息公布、执行实施过程中的监督、组织实习报告会、参加生涯设计比赛等;生涯课程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对学生的生涯理论指导、个体生涯辅导、组织生涯训练营、创业培训活动等;专业课的指导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对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指导;德育辅导员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管理,同时需要时常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心理变化、实习表现等情况,对学生给予价值观、就业观的指导,并积极与企业相关部门沟通;企业人力资源部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学生的职生涯培训,介绍行业背景、企业文化以及员工个人发展途径等;企业带教师傅的主要职责是通过现场真实的具体工作实践,以准职业人的要求来指导学生,引导学生处理好工作中的各种问题,提升各种职业技能操作能力,并经常与学校教师进行沟通。
(三)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专业技能学习及见习实践活动相结合
首先,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专业课是每一个中职学生在走向职场的主方向。因而对中职学生的生涯教育必须以专业技能为基础,引导学生在自己所学的专业中领悟未来的职业。其次,中职学校应带领学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周末及假期,组织各种社团广泛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课余实践活动。通过课余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达到自我认识进而学会自我规划的目的。再次,加强校内的技能培训,职业学校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学校应把技能训练作为教学重点来抓。学生只有掌握了工作必须的技能,才能在后续的顶岗实习乃至职业生涯中立于不败之地。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技能训练及比赛,通过训练和比赛激发学生学习技能的热情,掌握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而培养和提高中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
(四)多渠道宣传与多样化引导
第一,多渠道宣传。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校园平面广告、板报、校园广播台等多N平台对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意义进行广泛宣传。
第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比赛。每一年都开展全校性的生涯规划大赛、简历大赛、创业大赛,鼓励全校学生积极参与,将每个学生大赛参与度纳入学生学业成绩考核中。对获奖学生要引导他们如何将比赛成果运用到实际学习及今后的工作中;对创业大赛中获奖并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要进一步指导学生可以利用哪些渠道将理想变为现实。
综上所述,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完整性、合理性的问题,是目前各中职学校在把学生引向顶岗实习前首要考虑的问题。学校应拓展渠道,组成多方参与的生涯辅导团队,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分类型引导不同需求、不同专业的学生提升职业规划能力,从而使我们的学生在职业生涯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更好。
【参考文献】
[1]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杨 婉,范素文,邬瑞斌.基于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16)
[3]李 引.2015年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R].北京:麦可思,2015
【中图分类号】G420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不断探索生命的意义,在内心规划自己的人生理想,渴望年轻有为、事业有成。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繁荣与富强,不仅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更需要劳动者具有现代职业素养与创业精神、健康的劳动心理和创业能力以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和挑战。据有关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初中生虽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但都没有意识到如何去实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职业以及自己的兴趣特长不了解,其人生发展规划缺乏正确指导。许多初中生学习动力不足,面对学习压力选择的是逃避甚至辍学;在升学方面,不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有利于自身今后长远发展的高中学校,而是盲目地舍弃职业高中而选择普通高中。许多初中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思考,更多的是听从家长的安排。因此,有必要对初中生进行人生规划指引专题教育,以有效减少初中阶段的辍学率,使更多的初中毕业生自愿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并正确选择就读的学校类别,确保完成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任务,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
基于以上认识,近年来,结合新课程改革理念,我校在学生人生规划教育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我们将学生人生规划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制定了年度学生人生规划教育方案和实施计划,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政教处为指导机构、班主任和政治课教师为主要成员的学生人生规划指导工作领导小组,从学校层面上形成了对学生人生规划教育的高度重视,形成了可靠的组织保障机制。
二、我们将学生人生规划指导纳入了学校课程计划,每学期每个班级的学生人生规划指导课保证在7个课时,要求有三节政治课和四节班会课专门用于对学生的人生规划指导,分年级学生人生规划指导讲座每学期不少于一次,教学或讲座内容的设计是按照学校制定的学生人生规划指导方案和实施计划,在学校人生规划指导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协调下,通过开展集体备课或专题研讨后形成的学内容,做到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保证。
三、特别是近两年,我们以学校实施的"爱心阳光教育工程"为载体,把对学生进行人生规划指导作为爱心阳光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全体教师包教包帮学生,在全校师生结对子、交朋友、多谈心、勤沟通的氛围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指导学生规划自己的人生,特别是对后进生的帮助和指导效果更为显著。
开展人生规划指导教育以来,学生进一步明确了现在的学习和未来人生之间的关系,对未来人生的懵懂意识变得清晰而明朗,不少学生对自己的未来人生有了比较明确的方向,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确,学习动力充分,学习效果显著,过去常有的流失、辍学现象几乎绝迹,即使初中毕业中考无望的同学也并不因此而灰心丧气,因为他们对自身的认识清晰而明确,对未来的人生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人生规划指导教育的实践让我们更加明确地意识到,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并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人。帮助受教育者适应社会需要而生存是教育的基点,结合社会发展、明确个人发展目标是教育的目的,也是受教育者成人成才的动力源泉。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初中阶段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但是大多数人不懂得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并实现人生理想。初中毕业是人生发展的一次重要抉择,是选择升学还是选择就业?升学是读普通高中还是职业高中?就业是在本地还是到外地?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面对家长和老师的期望,不少学生感到困惑和迷茫。因此,初中阶段加强人生规划指引更显其必要和紧迫。而初中生人生规划指引,就是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学会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人生发展,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不同境遇能作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因此,开展人生规划指引专题教育是以学生的需求为本位,是学生成才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内容,是新时期学校德育的一项创新型工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8-0055-04
[基金项目]本文系课题“乡镇初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验研究――以三水区西南街道健力宝中学为例”(课题批准号:2013ZJK04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福辉(1966―),男,广东佛山人,本科,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道健力宝中学教师,中学一级;田元元(1983―),女,湖南常德人,硕士,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道健力宝中学教师,中学一级;李升祥(1977―),男,广东佛山人,本科,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道健力宝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一、研究背景
(一)国家、广东省、佛山市纲要落实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今后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把“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要“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成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教育基地”。《佛山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规划纲要(2013―2020年)》中提出,要到2020年将佛山全面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社会建设和发展需要各级各类人才,学生的发展存在个性的差异。基础教育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应时代的要求?如何让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有明确的人生规划与奋斗目标?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职业理想,规划职业生涯?要想让学生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应开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将来想从事的职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二)健力宝中学实际校情的需要
我校是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的一间普通乡镇初级中学,学生生源是在个别优质学校提前录取之后再按地段派位的,学生的起点较低,素质参差不齐。近四年,我校学生毕业后入读中职类学校的平均比率高达73.8%。
学校开展了《我很想规划未来,但不知道该如何做》的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想但是不知道如何规划未来的学生占78.8%,而仅有8.2%的学生在面临重大问题时能果断做出决策。由此可见,学生自身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准备不足,能力薄弱,急需外界加强教育与引导。为了帮助他们尽早了解职业常识,做好职业规划,确定未来的生活道路,我校开展了乡镇初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验研究。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职业生涯教育的概念出现在 20 世纪70 年代的美国,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美国职业教育改革运动主张通过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帮助个人建立切合实际的自我观念,实现与个人才能相适应的职业生涯目标,强调学校学生本位和工作本位的学习。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成为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学校教育和就业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存在以下几个共性:第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都被列入课程计划,以法律的形式强制实施;第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早,并在基础教育阶段(包括学前教育)就已经开始实施;第三,政府、社会、学校齐抓共管,多方形成合力。
(二)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内,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部分在大学阶段,也被称为“就业指导”。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都设有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仅有少数几个省份和地区,如山东临沂、河北石家庄、贵州黔西南等开展了初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探究。
尽管这些地区已经展开了实践研究,但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不系统。与大学、高职、中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比,初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太过稚嫩,大多停留在简单的问卷调查或几个学科教学的课例上。除此之外,多数探究仅在某个年级,并未在三个年级中形成较为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第二,不全面。研究内容还较少涉及师资力量建设、教学对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实效性等方面。第三,不深入。我国对初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多以“初探”为主,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如仅停留在初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问题的层面上,而对具体应如何进行操作、如何进行课程设计等实践问题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证研究。
三、研究意义
(一)学术价值
职业生涯教育在我国仍然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在不同教育阶段的实施状况有很大差异。基础教育阶段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相比发展较慢,任务比较艰巨。初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学术界理论甚少,还有很大的探讨空间。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帮助学生探索职业发展兴趣,谋求人生发展方向,并促进其完整人格、提升生命价值的活动。初中教育阶段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启蒙阶段,对初中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应用价值
在初中阶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帮助学生理性地认识自己,使其对各类职业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判断,初步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对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有一个大的选择方向。有了明确的职业目标,学生就能有效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为适应未来社会、迈向成功人生奠定坚实基础。
在初中阶段通过与中职、高职院校合作,建立科研共同体,实行初、中、高联通互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和明确未来的职业目标,同时还能促进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因此,本项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研究框架与实施策略
(一)总体框架和基本内容
第一,乡镇初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模式。通过搜集和借鉴已有的相关资料,研究和构建乡镇初中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模式,探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程序及操作策略。可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同时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来制定可操作性的开展模式。
第二,影响初中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针对初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查找我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调查的内容主要是依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操作性定义,编制调查问卷,尝试从我校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和对自我的定位及职业生涯规划设想与计划等方面展开调查。可结合各年级学生的不同情况编写不同的调查问卷,然后根据调查结果深入了解影响初中职业生涯规划的历史、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本身等各个方面的原因。
第三,设置乡镇初中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活动课程,并研发相关的校本教材。学校每月安排8个课时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每周开展2个课时的教育活动。校本教材的编写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顺利开展的关键,研发一套资源丰富、案例充足、符合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标准和教学要求的校本教材,对于初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总结实践成果,探讨乡镇初中与中高职联通互动的初中生职业生涯教育模式。
图1总体框架和基本内容
(二)具体实施策略
1.多方借力,创新模式
学校以职业教育“五年一贯制”为契机,与中职高职院校形成“科研共同体”。通过邀请中职专业教师给初中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高职院校教授进行专业理论指导,结合“五年一贯制”的中高职贯通培养实践模式,减少初中生心理上的迷茫,使他们意识到合适自己的人生路径,从而对升学或就业有清醒的认识,同时激发他们的职业兴趣,引导他们做好相关的人生规划。通过让学生到中、高职院校及企业参观学习,建立多种形式的学生社团等方式,探索初中、中职、高职联通互动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
2.分层实施,形成体系
七年级,利用班会课开展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生涯教育渗透到德育中;组织学生参加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教育讲座,参观中职学校或企业,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职业内容,了解自我,并制定和建立职业生涯发展档案。
八年级,建立“双师型导师制”社团。佛山市科研协作共同体单位派出专业教师对学校各方社团进行指导,这些教师既对学生进行相关专业的知识辅导,又对对该专业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九年级从两方面来开展。一方面是学生毕业发展选择指导,引导学生对升普通中学还是升职业中学做出选择;另一方面借助社团活动,充分发挥“双师型”导师的示范与引领作用,使学生侧重专业方向的规划,顺利完成中考志愿填报。
3.特色社团,提升活力
根据学校的实际校情,建立特色社团,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活力。我校的社团特色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从中高职院校引进了“双师型”的导师,既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指导,又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2)与广东省部分中高职院校形成科研共同体,每个社团均与相关职校的有关专业进行对接,学生毕业后可优先选择进入该校的该专业进行深造。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2六个特色社团
例如,我校的影视传媒社团,是以“心灵相约”“微电影”两个小组为基础的社团。参加社团的学生经过辅导老师的培训,参与了我校广播剧“心灵相约”与“微电影”学生作品的制作。其中,“心灵相约”广播剧在学校每周二、周四早晨播出,“微电影”学生作品则在佛山电视台三水分台“童心向上”栏目播出。此外,我校的影视传媒社团还与职业学校的影视传媒专业进行了对接。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而实践是获得创新的唯一途径。创意实践社团的创立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让学生为自己未来的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该社团由辅导教师向学生介绍发明创作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自己想出创意,动手操作,并小组合作完成作品。学生作品可择优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另外,该社团是与职业学校的物理与自动化专业对接的。
4.丰富课程,选择多样
当前,单一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校应建立丰富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努力提高它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给学生更多的自。
根据调查,我校有32.3%的学生选择了“了解自我,挖掘潜力”课程,有“科学规划学习与生活”课程需求的学生占22.6%,有“了解社会与职场”课程需求的学生占19.7%,有“升学规划”课程需求的学生约占15.5%,其他需求的学生占9.9%。丰富的课程体系将扩大学生的选择面,使更多的学生加入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队伍中来,从而使他们进一步了解自我,挖掘自身的潜力,提升对未来生活的科学规划能力。
五、研究成果
以中国知网作为文献数据库来源,检索到有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文献共2045篇,我们对文献进行分类统计,以此为基础分析我国初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的内容、角度、方法等,并对国内相关文献按调查分析、课程开发、学科渗透、实施路径四大方面作了简要综述,文献综述――《初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现状综述》发表在《课程教育研究》上。
参考美国《国家职业生涯发展指南》(初中篇)以及湖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任卓毕业论文《初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研究》中的《初中职业生涯规划问卷》,对健力宝中学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整理成文――《乡镇初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及对策》。
“乡镇初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验研究”课题作为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强师工程项目之一顺利开题,邀请到了省、市、区、街道的相关教育专家前来指导。
分年级不同方式开展实验研究;组建了“影视传媒社团”“创意实践班”“3D工作室”“平面设计兴趣小组”“小小化学家”“形体健美班”六个“双师型导师制”社团,积极组织有兴趣的学生加入到相关社团;邀请各类人才来校讲座指导,组织学生参观各类职业学校和企业。
六、总结与展望
在乡镇初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成才观,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力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学生的自我认识度较好,但他们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陌生,使得在乡镇初中开展此项教育需要更加个性化、系统化和长期化。学校应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潜能,引导学生及早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培养其自我规划职业生涯的能力。
参考文献:
误区一:以为远大的人生梦想就是目标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尤其是高中生,当问到他们未来有什么目标时,他们往往都回答得出来,而答案无非是“成为富翁”“成为一个成功人士”“做一个高级白领”,等等,但是当他们被问到如何实现这些高远的目标时却回答不出来了。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在于,很多这样的学生虽然胸怀远大理想,却缺乏学习和拼搏的动力。为什么?因为这些人生梦想缺乏具体的职业目标和计划,没有具体的道路方向和中短期目标指导他们具体要做什么和怎样做,因此起不到激励他们进取的作用。
误区二:不敢或不懂树立职业目标
初高中英语学习的有效衔接是高中生快速适应高中英语学习的关键,对于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优化英语学习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初高中学生在身心发展、知识结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固有区别以及初高中英语学习的内容、重点、方法等方面的客观差异,都直接影响着初高中英语学习的有效衔接。英语学习过程是认知的过程,对于英语学习过程的认识和反思是元认知理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现实应用。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相应的学科知识,更要教会学生科学掌握相应的元认知策略,并引导他们将元认知策略巧妙地应用到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来,不断促进初高中英语学习的有效衔接。目前,国内外对元认知策略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大多数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将元认知策略应用到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中的研究还很罕见。
一、元认知和元认知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J.H.Flavell)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了“元认知”的概念。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就是个体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是对认知的认知。
元认知策略是一种典型的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作为一个主动的个体,有意识地使用元认知知识对学习任务进行合理的安排、计划、监控、调节和评价,并不断优化学习方法和过程的策略。元认知策略大致可分为三类:计划策略、监控(注意)策略和调节策略。计划策略是指学习者个体对学习目标加以科学规划,对学习内容进行有效预习,对学习过程进行适当预设,对可能的困难做好充分预见。监控(注意)策略主要是指学习者个体结合学习实践,对学习过程加以密切关注,对学习内容进行科学解读,对学习检验做好合理监控。调节策略与监控策略有关,是指学习者结合学习实践的需要,在计划策略和监控(注意)策略的基础上,对学习过程进行合理调整,对学习内容进行再次解读,对学习方法进行不断优化。值得一提的是,元认知策略总是和认知策略一起发挥作用的。认知策略是学习内容材料必不可少的工具,有助于我们将新信息与已知信息整合在一起,并且存储在长时记忆中。元认知策略则是监控和指导认知策略的运用,有助于我们估计学习的程度和决定学习的过程。
二、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的现状及成因
当前,虽然愈来愈多的高中英语教师开始重视对学生进行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的指导,学生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的现状仍令人担忧。陈明丰在《新课程下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研究》一文中指出“高中英语教师关注到了衔接,但真正做的衔接工作却不是太乐观。”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当前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的现状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思想上有认识,行动上无落实;二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衔接的指导缺乏系统性;三是学生的学习衔接实践带有随意性。
导致当前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升学压力转移了师生双方的注意。尽管师生双方都已明显意识到初高中英语学习是存在差异的,是需要做好衔接的,但是升学的压力转移了师生双方的注意力。师生都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新内容的传授和学习上,集中在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上,集中在如何取得更高的分数上,无暇顾及不能带来分数直接提升的初高中衔接问题。其二,办学分离淡化了教师之间的交流。初高中办学分离的现状直接淡化了初高中英语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双方对学生群体的共同分析研究少了,双方分享教学反思的机会少了,双方探讨教学衔接的实践也少了,也就必然影响到对学生的衔接指导。其三,教材脱节影响了学生学法的延续。初高中教材在编写体系、环节设置、材料选择、重点呈现等方面严重脱节,影响了学生学法的延续。其四,教法单一导致了学生学法的单一。高中英语教师在教法上的墨守成规,使得原本就不主动参与多样学习活动的学生个体在学法上毫无创新,依然是延续着初中阶段的学习方法。
三、元认知策略在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中的应用
高中起始阶段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将元认知理论与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积极结合,将元认知策略贯穿于英语学习的全过程,在计划策略的应用中合理规划阶段学习,在监控策略的应用中不断优化学习过程,在调节策略的应用中不断反思学法创新,尽快完成初高中英语学习的有效衔接。
1.运用计划策略,合理规划阶段学习。高中低年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元认知策略中的计划策略,对阶段学习进行合理规划,强化衔接意识,并在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能力预设的规划中不断做好初高中英语学习的衔接。
(1)在规划中促进自觉衔接。学生在对学习进行阶段性规划时,要时刻提醒自己注意做好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要把学习衔接作为高中起始阶段英语学习的目标之一,要充分认识衔接学习对于高中英语的可持续学习的重要意义,形成做好英语学习衔接的自觉愿望。高中学生要正确对待做好学习衔接与应对高考压力之间的关系,不可因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压力而转移了对学习衔接的注意。
(2)在规划中做好内容衔接。高中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时,要充分认识到初高中英语在教材编写、教学内容、重点设置和考点呈现等方面的不同,要着重关注初高中英语学习内容的衔接。以音标和句子成分划分为例,尽管音标和句子成分划分在当前许多地区已经不是初中阶段的掌握要点,学生进入高中后依然要主动地规划这两块知识的学习,否则会严重影响后续的习得效果。
(3)在规划中预设能力衔接。对初高中英语能力要求的认识,也是学生在规划学习时的关键。学生要在制订学习计划时,对高中英语能力的要求有足够的认识,对高中阶段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合理的训练规划,突破初中阶段的简单模式。高中阶段对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词汇扩充能力提出了相对很高的要求,致使许多学生在起始阶段难以适应。如果学生在元认知策略指导下,将上述能力定为阶段训练目标,不仅可以尽快适应高中英语学习,还能为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2.运用监控策略,不断优化学习过程。高中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要在元认知策略的指导下,将监控策略应用于优化学习过程的实践中来。在监控策略的指引下,学生通过开展自主性学习,做好被动式习得与自发式习得的衔接;通过开展合作性学习,做好摄入型习得与探究型习得的衔接。
(1)开展自主性学习,做好被动式习得与自发式习得的衔接。被动式习得与自发式习得的衔接是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的重要内容。初中阶段,由于学生在年龄结构、认知水平、学科理解等方面的原因,英语学多是一种被动式的学习,表现为强迫背诵、频繁默写和经常检测等方面。进入高中后,学生要时刻监控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开展自主性学习,激发英语学习兴趣,尝试自发式习得,做好被动式习得与自发式习得的衔接。
(2)开展合作性学习,做好摄入型习得与探究型习得的衔接。合作性学习对学生的组织能力、集体意识有较高的要求,初中阶段尝试开展的合作性学习也往往是停留于形式表面,初中学生的英语习得模式大多是教师“授予”基础上的“摄入”模式。到了高中,随着英语知识的丰富、语法结构的复杂和文化元素的介入,学生要主动在监控策略的指引下,优化习得过程,通过小组学习、交流学习等合作性学习模式,尝试建构探究型习得模式,做好摄入型习得与探究型习得的衔接。
3.运用调节策略,不断反思学法创新。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并创新学法是高中生区别于初中生的显著特点。在英语学习中,高中低年级学生应在元认知理论的指导下,活用元认知策略中的调节策略,对阶段性英语学习不断反思,提炼并积累有益做法,发现并改进无效学法,不断进行学法创新。根据高中英语在能力要求、内容连贯和考查方式的变化,学生尤其应该在记忆方式的转变、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应试技巧的提炼上不断调节,加快初高中的学习衔接。
(1)在调节中实现记忆方式的转变。记忆方式的转变是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的关键,也是影响高中阶段后续英语学习的关键。初中学习的“强应试”性导致学生在词汇与重点结构的学习上客观形成了“强迫记忆”或“突击记忆”的短效型记忆方式。高中学生刚刚入校时,大多沿袭了这种机械模式,比如,在晨读课时无声默背单词,在外语课前拼命抢记课文等,其目的只是为了应付可能出现的“初中式”默写检查。高中阶段,学生在词汇学习时应更多关注词汇的构成规律、词形的变化逻辑和形意的比较习得,在语篇学习时也应更多关注语篇的逻辑联系和句式的实际运用,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应用的实践中记忆。
(2)在调节中开始知识体系的建构。建构知识体系是高中英语学习的重要内容,是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在内容上的直接要求。学生在初中时,并无知识体系的概念,也不会去比较不同学习内容之间的异同,只是通过记忆、练习等方式强化对零散知识点的习得。与初中阶段不同,高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思考,发现并掌握相关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才能应付形式多变的考查要求。以句法学习为例,高中学生在初中阶段宾语从句和状语从句习得的基础上,要建构包括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强调句型等在内的综合体系。
(3)在调节中尝试应试技巧的提炼。当前,应试结果依然是衡量高中起始阶段学生英语学习衔接情况的重要指标,应试技巧的提炼也就成了当前教育模式下的客观需求。学生进入高中后,结合高考英语考查题型的要求,应该在习得过程中不断调节应试技巧。高中英语在听力理解、单项选择、完形题空、阅读理解、任务型阅读和书面表达等分项上均形成了不同于初中的“构题模式”,初中阶段的应试技巧已不能适应高中阶段的现实需要。因此,学生必须在元认知调节策略的运用中,结合对学习过程的监控,不断适应新的题型,不断提炼新的应试技巧,才能完成初高中英语学习的有效衔接。
学生将元认知策略应用于初高中英语学习衔接,依赖于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关于“元认知理论”和“元认知策略”的科学灌输,对英语教师在学法指导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认知的策略,更要引导学生加强对认知策略的认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英语习得过程中开展经常性的元认知活动,不仅可以做好学习衔接,而且可以尝试开展反思性学习,对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在新课程标准中规定:应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初中语文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们的文学修养,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然而当前,在初中语文教学期间,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教学工作者进行深入思考并解决。以下简要针对其相关内容进行探讨,仅供参考。
一、自主学习的概念
自主学习指的是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知识探索与学习。一般来讲,自主学习可以被划分成以下三方面内容:其一,计划、安排自身的学习活动;其二,检查、评估自身的学习行为;其三,调节自身的学习活动。通过自主学习,学生们可以更深入的记忆相关知识点,并且提高教学效率。
二、当前初中学生在自主学习语文知识期间存在的不足
(一)教职人员自身观念较为落后
因为受到以往教学模式的作用,很多初中语文老师在讲解课程内容时,依旧严重落后的教学方法,以内容讲解为主,学生被动的进行背诵、记忆,并且教师在评估学生期间也仅依据成绩来判断,忽视了教学的内涵。例如:教师在讲解文言文知识点期间,采用的流程为:先为学生讲解文言文字词,然后带领学生逐句分析内容。此种教学形式教师占据了主导地位,长此以往,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当遇到问题时,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就感觉无从下手。
(二)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动机较弱
主动希望获取知识的心态被成为求知动机,如果学生们具备较强的学习动机,则会更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然而当前,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期间,很多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较弱,仍停滞在“要我学”的阶段,无法对学习内容产生积极性,将学习行为单纯的是为听课--完成作业的过程,从而降低了教学质量。
三、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自主能力措施
(一)转变教学思想
对于初中语文老师来讲,其自身的教学观念对培养学生们的学习自主性有着重要作用。想要提高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教职人员就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引导学生进行自学活动,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初中语文老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主”的观念,同时将此观念同教学活动结合在一起,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期间,问题需要由学生找寻,规律需要由学生总结。作为初中语文老师,应结合课程标准及教学情况,合理设定教学任务,同时多采用鼓励、表扬的语言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例如:教师在讲解“送东阳马生序”课程时,因为其篇幅较长,文言词较多,如果采用以往的教学方法,学生很容易产生厌恶心理,对教学质量造成影响。所以,在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将课堂交给学生,培养学生们的自主能力。教师先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预习,画出不懂的词句,理清文章的大致内容;之后进行小组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最终,老师将剩余的、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讲解,从而加深学生们的记忆。
(二)增强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动机
增强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动机对推动自主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就会以饱满的热情与精力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所以,建立良好的学习动机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动力。在初中语文教学期间,老师应帮助学生树立主人翁观念,提高学生们学习语文的独立性,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自信,进而更好的参与学习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三)为学生创建自主学习规划
想要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就需要让学生制定明确的规划,唯有有了方向与目标,学生采能够向着这一目标进行学习。教师应首先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规划的重要性,然后帮助学生找寻自身的优点与不足,设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规划,教师从旁给予建议,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发展。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制定每一周、每一个月、每一个学期的规划,并监督学生完成,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从而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们创建的学习规划应具备伸缩性与灵活性,进而为学生留存一定的发展空间,更好的提高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伴随着现今科学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并发挥了良好的效果。常言道: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作为初中语文老师,应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进而更好的发挥学生们的自主观念。例如:教师在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程时,就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在网上找寻一些鲁迅先生三味书屋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然后再引入语文知识讲解,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例如:教师在讲解“丑小鸭”课程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同名的动画片--丑小鸭,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之后在课程讲解结束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将课文内容改变成同名话剧,进行表演,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更主动的进行知识探索,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发展。
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及需求标准相应提高。作为初中语文老师,在进行教学期间,应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紧跟时展的步伐,同时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及发展奠定扎实基础。因此,对初中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与形成进行研究是值得相关工作者深入探讨的事情。
参考文献:
[1]于翔.家庭情境下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