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小学语文课程设计

小学语文课程设计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13 08:19:1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学语文课程设计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小学语文课程设计

篇1

首先,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小学语文教育越来越注重提高学生的口语和交际能力,因此,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听与说的取向发生了重大的转移。并且语文教学中更加注重语感的培养和言语的积累,对于所要背诵的篇数和古诗词的篇目以及课外阅读的数量都有了一定量的要求。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课外活动被实践活动所代替,更加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言语能力的培养。小学时期的学生更注重的是学习能力的培养,字词诗句的积累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以后的语文以及其它科目的学习奠定基础。

其次,随着2001年新课标的颁布,小学语文教育更加关注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培养,以此来适应社会的需要。小学语文教育的课程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使得语文素养能够深入到每一位学生当中。通过语文课程中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正确的理解和学习应用祖国的语文,培养创新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交际能力等,培育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品德,逐渐培养和建立健全良好的个性和人格,来促进学生德、志、体、美、劳全面发展。

最后,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内容应是开放的富有活力的。对于课本中的相关内容不应该只局限于课堂中和书本上,还应扩展到课外,让语文的学习更加立体和开放,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链条。大多数教师出于一些原因而不敢放开学生,加大了对于学生的课堂控制,使得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发问,突出学生的学习主权,教师的观念也应进行相应的转变,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引导学生正确学习。

二、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与安排

首先,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需要打破课堂与学科以及学校的限制,与实际的生活相联系,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和实践当中体会和学习语文,增强语文素养。教师也因此不再只是单纯的灌输知识,还有引导学生实践语文,体会语文,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教学质量。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不仅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有利于学生进行互相协作,提高口语和交际能力。课程的内容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改革而不断地发展,在进行课程的设计时,不仅要结合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还要考虑到学生自身和未来的发展状况。

其次,教材的内容应该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师范性以及实用性。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对于教学理论、教学知识和教学方法进行全新的阐释,体现教育的新观点;教师应在教学实践当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小学语文教育的内容,并且在其深度以及广度上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简明扼要,有深入浅,使得学生能够快速的记忆和理解,将经验融入到教材当中,提高教材的实用性。

最后,小学语文课程在内容于安排当中,应加强实践类的教学,以教师为榜样进行示范,学生进行模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进行及时的点评和探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现场的观摩,让学生融入语文学习的真实氛围当中,提高积极性。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时,应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多方式多方面的进行客观评价,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在进行知识的传授时,教材内容应与语文教学当中所需要的知识相连接,构建具有自身特点的课程内容。

三、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语文课程设计

首先,高师院校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语文课程安排分为两类,一是通识教育,一是针对中文类学生的课程。针对中文类学生所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中有基础课程和应用类课程。基础课程有中国文学、基础写作、汉语、儿童文学等,此类课程能够提高师范生的口语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于文字的解析和理解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教育事业打下基础。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感知能够让师范生更好的理解人类所生存的世界,体驗情感世界,开阔眼界,丰富精神世界,提高师范生的文学素养以及审美能力。学生在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后,就需要进行实践,将所学所识应用到生活当中,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为以后从事相关的文体工作或者是教学研究打下基础。

其次,在应用类课程中有教师口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书写以及班级管理等。小学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对于学生的心理非常了解,能够进行正确的引导,进行科学的管理,才能够建立一个良好的班级和学习环境,因此教师不仅需要良好的组织能力,还需要具备引导者的能力。此外教师口语以及书写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教师的作用而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篇2

2过程模式课程设计

过程模式课程设计指的是课程设计不再按照明确具体某一教学目标去设计教学内容,而是尽可能地展现教学内容的原理和逻辑的设计思路。过程模式理念源于西方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包括结构主义教育家代表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他们认为人的学习过程是认知能力逐步加深的过程,而不是我们预先设置了某一目标然后他们就能达到。这个教学过程更多地培养学生的认知知识的能力,是否达到某一目标完全取决于他们自身的认知结构。英国教育家斯坦豪斯明确提出,过程模式课程设计比目标模式更适合于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教学。

例如数理化等学科知识。依据过程模式课程设计原理,小学语文教学可采用开放式原理设计语文教学。第一,设置一般性的教学目标,这里的一般性教学目标主要针对的是培养学生思维和认知能力的目标,而不是侧重知识性的目标。第二,设置创造性的开放的教学活动。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游戏,情境设置等动态教学的方式,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与合作,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获得知识,并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第三,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知识,完成课堂教学。第四,在最后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应该更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认知过程的评价。

3自然模式课程设计

自然模式课程设计是建立在对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的综合折中的基础上的。最早有美国教育家瓦克提出,通过既借鉴目标模式的规律有序可检测的优点,又借鉴过程模式的过程开放发散有创新的优点,建构一种实用性的新课程设计模式。自然模式课程设计既反对单一传统的目标模式设计,又对过程模式的脱离课程目标的怀疑,主张课程设计应该综合考量各种教学因素。自然设计模式包括三个元素:教育立场、教学思考、教学具体设计。其中教育立场是课程设计者的主观意志和思想,是整个自然设计的引导;教学思考主要指的是教学过程课程设计的进度把握方案,要求要灵活开放;教学具体设计是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依据设计者的意志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然模式课程设计的折中原理进行课程设计。第一,设置开放性而不是标准化的教学目标,目标起着对教学的引导作用而非具体的规范。第二,主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属于参与角色,例如在一堂语文课中,对某个句子的修辞改用何种修辞手法,教师可提出不同的方案,由学生来选择,而教师则引导学生具体认知修辞手法是否与该句子合适,经过分析与选择后得出最优的答案。

4情境模式课程设计

情境模式课程设计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家史密斯提出的,并由斯基尔贝克和斯考特等人发展。情境模式课程设计试图通过对某一情境分析来解决和回答教学问题,在情境分析中运用和掌握知识。情境模式与课程设计的结合会涉及到多方面内容,例如某一情境的社会因素、学科因素、代入感等方面问题,通过情境分析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认知事物的能力。

篇3

二、小学数学课程的内容以及发展

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还要最大程度的展示数学的发展。小学数学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数学教育也必须和社会的需求相适应,所以运用现代科技和统计知识在小学数学课程中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地区特色,在数学课程内容上的安排也存在差异,但是目标是相同的,都是让学生可以在生活中熟练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加深学生对数学学习必要性的认识。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课程内容主要在两个方面发生了变化,第一,数学课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化;第二,数学课程设计的理念与人们对数学的认识也在变化。在对课程进行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数学自身的特点,还要满足学生的需要。

三、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设计

数学课程有两种,一种是针对全部小学数学教育的通识课程,还有一种是针对理科学生的课程。在此,我们对第二种进行分析。

1、必修基础课程

数学基础课的主线是几何、代数、分析。在高等代数的学习中,由于新概念的引入,形成了抽象代数。抽象代数在很多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计算机方面,通信领域。抽象代数的思想在基础教育的很多学科中都有体现。基础知识的讲解要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对数学家的介绍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分清主次,用现代的数学方法讲述传统知识。

2、必修应用类课程

这类课程包括模糊数学应用、数学建模以及概率论与统计等。而其中,概率和统计是新课程标准新增加的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使学生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要学会用随机的思想来分析数据。数学建模是一种使用数学工具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形成具体数学结构,然后再进行求解的一种方法。数学建模是一种可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方式,其主要是对数学方式进行全面的介绍,让学生可以更好的学习数学。

3、小学数学教育类课程

新课程标准中的学习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学习兴趣。这两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具有丰富完整的知识结构,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该根据当地情况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明白数学不仅仅是“工具”,也是文化的一种,是对人类社会进步非常重要的文化之一。

篇4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只有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生成和预设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预设是教师面对教材、面对学生应考虑的全面问题。生成是课堂教学实实在在的过程,因为教师是带着预设走进课堂,与一群并不知道教学设计的学生共同完成教学的。这个过程中的一切都是生成的,学生的参与充满变数,是推进课堂教学展开的重要因素。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只有对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精心预设,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只有对课堂教学预设的每一个细节根据新的课堂生成时时调控,才能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下面我就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预设和生成,谈谈认识,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目标预设,生成前提

对教学目标进行预设,就是根据课堂生成不断调整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细化为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目标的细化有助于教师把握课堂教学的具体任务和方向,使学生明白自己要学习什么,绝不是教师一味地教、学生一味地学,预设教学目标应该是衡量学生学习结果是否达到预定的依据,而不是衡量教师是否完成某一项教学任务。教师要静下心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弄清课文知识特色和学习要求,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能力训练素材和具有思维训练价值的学习内容,科学处置教材,将教材的内容内化为知识。因此,新课标要求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运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学会了……”、“懂得了……”等句式表述,尽可能地做到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把握性。例如:教学《船长》(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7课)一课时,我预设的目标是:通过朗读和背诵,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能分好角色体会。但在体会精神时,学生大多数是背诵课文,这就没有实现预期目标,生成与预设发生了冲突。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随着课堂的推进,预设目标会显出不合理、不完善,教学就要合理删补、升降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

二、学生预设,生成基石

语文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瞻前顾后的预设。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结果具有两重性:一是偏离目标的生成;二是面对学生积极意义的生成。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师要想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教师不仅要为课堂实施预先搭建好科学的大框架,使学生拥有尽量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思维类型等实际状态,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表现,在此基础上,选择相应的引导策略,避免放任自流。如:金秋十月,校园里到处飘着桂花的香气,看着学生兴奋地欣赏、谈论着桂花,老师预设了研究桂花的相关问题情境。果然,同学们接受了这一探究主题,纷纷根据兴趣提出了许多探究问题:桂花有哪些品种?怎样种植桂花?桂花和风土人情有怎样的关系?由此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提出了丰富多彩的探究问题。预设为生成性学习搭建了舞台,实现了为生成而预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种种错误,教师是难以一一预测的。教师不能为执行教案而按部就班,必须对学生这些认知错误,现场作出价值判断并决定如何纠错正缪,生成有效的教学资源。

三、教法预设,生成动力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教师上课时主要沿着自主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往往以自己的教学愿望将学生引入教学设计中,因而忽视了学生自己钻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以教代学。新课程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教学设计与课堂操作的关系,如此课堂就会变得更加充满智慧与创造。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法进行预设,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我们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开放式”、“民主式”的,包括以下方法:(1)“合作式”。“合作式”是师生、生生情感交流、培养“合作意识”的一种教学形式。(2)“质疑式”。“质疑式”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形式,我们认为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开辟质疑的时空,把学生的“质疑”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之中。为了有效上好课,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但是,这种设计不应当限制教师与学生的探索与创造。课堂的教学操作不应当“照案宣科”,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富有个性、具有独特精神生活方式和经验的学生,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就不能无视这个存在。正因为学生带着知识、经验、思考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课堂教学不应当拘于预先预设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纳入直接经验、灵活的成分和始料未及的体验,要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提倡生成的课堂教学,并不是抛弃原先精心设计教案的优良传统,而是在传统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师,重视学生涌动成长的生命历程,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处处闪现的生成点,学习处理好生成点中的智慧火花,学习处理课堂教学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关系,语文教学的天地将更广阔。

参考文献:

篇5

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过多偏重书本内容,脱离了生活和学生实际,加重了学生负担,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课程改革的目标做出了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作业的设计应当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改革作业的形式与内容,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下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我对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几点想法:

一、作业设计应体现其有效性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强烈愿望,而要改变这种现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则更需要有效地作业设计。因此在作业设计过程中,作业设计应能达到学习者所要实现的目标,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能体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性。

二、作业设计应体现其灵活性

传统教学将作业视为课堂教学强化知识的工具,偏重于重复训练。而我认为,作业应当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以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并积累大量的愉快而幸福的经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新课程下的作业设计应该是开放的,应该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

1.设计自主性作业。在传统的作业中,问题都是课本(或教师)提供,而不是学生自选的。这样的作业在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方面无所作为。这就要求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强调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其自我教育能力,从而逐步实现由依赖性学习向独立性学习、由他主学习向自主学习的过渡。

(1)教师考虑作业时,要针对学生的差异,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2)对于家庭作业,过去片面强调独立思考,没有把“合作”作为必要的素质来培养。自主性的作业应当允许学生选择完成的方式,可以在与爸爸妈妈的合作下完成,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完成。

2.设计生活化作业。“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把作业设计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在社会实践、家庭生活中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

(1)结合家庭生活,给家长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例如,在学习《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时,我布置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在家长的陪同下尝试在互联网上查找相关的学习资料,和同学相互交流或练习上网发电子信件。学生通过实践、探究、体验,不仅了解到国际互联网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更感受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精彩。

(2)结合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如,快到国庆节了,可以让学生动手做小国旗,搜集诗、办电子小报等,这样让学生的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学生就会乐于学,也能学得生动活泼。

3.设计趣味性作业。小学语文作业要讲究形式丰富、多样,既要有基础知识练习,也要有延伸发展练习,如:

(1)描一描。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把所学的内容画下来。如,在学习《燕子》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文本资料让学生把燕子的外形及它们在电线杆上休息的形态画出来,感受这种小动物的可爱。

(2)做一做。学完课文后将所学的知识实践一下,如,学了《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我让学生动手做实验验证课文所学的办法。还可以用目标设置来引导学生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对未知事物进行想象。如续写、补写、改写,就能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三、作业设计应体现其针对性

我们的教育对象存在极大的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此外,由于受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的知识和能力差异也是存在的,针对这些情况,在布置作业时,就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便于学生选择练习的量度和难度。如在教学中,我经常把作业设计成“自由练习”型。对某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减少他们的作业量或适当的降低作业的难度,让他们做一些抄写、简单动手的作业。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适当拔高要求,设计一些积累语言文字、扩展课外阅读、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作业。这样,学生的能力不但得到了锻炼,满足了他们渴求知识的心理,这样,学生能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各得其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自然会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也会慢慢地提高。

篇6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4-0157-01

作业设计是教学工作中的基本环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主要载体。教师布置适当的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语文作业设计的探索对于教学实践的深化和教学理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的弊端

多年来,语文作业单调枯燥,缺乏弹性,偏重书本,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这种封闭、僵化的作业模式,严重违背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极大的伤害。小学语文作业数量过多,形式单一,机械重复,往往是抄写生字词,解词造句写作文,反复写写要求背诵课文的篇章或段落。

1.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爱玩,可大量的作业充斥了他们课外活动和自由生活的时间与空间,使得他们产生厌学情绪。

2.学习的智趣被埋没。大量机械重复的作业使学生个性得不到发展,特长得不到培养,智能得不到及时的开发,势必对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潜能和创造智慧造成极大影响。

3.做过多的作业造成学生疲于应付,结果是书写越来越潦草,形成作业习惯、书写态度与作业质量的恶性循环。

针对以上情况,改革作业结构、方式、内容,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势在必行。现阶段,我们提倡的“减负增效”的内涵不应只是减少作业量,而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作业设计,为学生长远考虑,让学生愿学、乐学,学有所值。

二、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原则

1.提升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实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这是基于语文作业设计的基础性上提出的更高一个层次的要求。因此,作业的效果不仅是体现在对于基础性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发展,进而为他们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好的作业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激发学生的探索激情。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注重作业设计的趣味性和探究性

我们应在小学语文作业的形式上下工夫,增加语文作业的趣味性和探究性,让学生体验乐趣,感受成功。

3.注重作业设计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课程改革的目标也做出了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语文作业设计的几个类型

经过教学实践,笔者设计了以下几种学生感兴趣的、符合素质教育需要的、以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为主的多元化作业类型。

1.阅读与写作

1.1模仿写作

借助范文指导小学生进行仿写,能激发小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在仿写时,要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断。

1.2联想写作

要求小学生根据原文的叙述,合理推敲故事的发展趋向,这样形式的练笔,能够培养小学生想象的完整性和完美性,把小学生的想象引向纵深。

2.课外阅读

新课标强调:培养小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注重课内和课外的有机结合。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立足课内,注目课外,拓展性布置课外阅读作业,开阔小学生视野,帮助小学生积累语言,提高小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2.1开展预习性的课外阅读

让小学生围绕课文内容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探究性的阅读。这样既可以提供背景知识,帮助小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又在阅读、加工、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参与阅读实践。

2.2与课文内容结合开展课外阅读

这种阅读是在小学生学完课文后,延伸性地阅读有关资料,参与语言实践。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从小学生心理特点入手,将语言文字,内化为自己的言语表达需求,使小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强烈的表达欲,从而实现语言与精神共生的目的。

3.体验探究

《新大纲》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此,笔者经常设计各种类型的作业,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学生看重的并不仅仅是结果,更看重的是体验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从中悟到的创新学习的原理和科学的精神。

4.再现情境

对于那些意境很美的课文,教师可以采取画图的办法布置作业,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动手画一画,再现课文的情境,让学生从画图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在画中学,学中玩,无疑会有好效果。再现情境作业不仅加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充分运用了学生的想象力和画图的能力,达到了身心互动、手脑并用的训练效果。

5.进行表演

篇7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与核心,是培养人才的蓝图。”高等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要培养适应教育发展的高层次小学教师就必须立足本国小学教育和专业建设的实际,了解、参考、对照、分析、研究,总结经验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本文以首都师范大学、南京晓庄学院、鲁东大学为例具体分析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选取这三所高等院校的原因: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在这三所院校设置较早,发展相对成熟,课程建设经验亦较为丰富,具有一定代表性。从三所院校的课程设置体系看,基本上做到了从地区小学教育实际需要出发,建设具有各自特色的课程体系。

一、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理念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偏向于学科中心,如学科课程在首都师范大学占总学分的比重为33%~38%,在鲁东大学占总学分的33.33%。课程设置理念上过于强调学科专业知识的整合性、精深化而淡化了学科教育对人全面发展的作用。这显然是与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相冲突。学生学科知识体系的建立固然重要,但倾向过于明显势必会影响学科类课程与教育类课程和通识课程的关系,亦容易导致在课程实施中一味强调学术性,忽视了师范性,本末倒置,违背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二)课程设置形式上对选修课程重视不够

在小学教育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中,虽然选修课程的门类呈现多样化,但必修课程仍占绝对的地位,选修课程没得到应有的重视。一组数据可以说明:在南京晓庄学院选修课仅占总学分的11.8%左右,在鲁东大学占26%,在首都师大占25%左右,比例较少。选修课程又分为限定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笔者发现许多地方高等院校该专业的限定选修课程的修习要求与必修课程是一样的,并没有给予学生选择的自,没能充分发挥选修课应有的作用,亦不能实现设置选修课的目的。

(三)课程结构设置上的不足

1.通识课程结构不完善透过三所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学分学时分配表不难发现三所院校的公共必修课程承担了主要的通识教育任务,就其学分比重来看,首都师大21.3%,南京晓庄学院23.%左右,鲁东大学23.81%,而且公共必修课程的课程门类太少,主要包括政治理论占6门,体育、英语、计算机3门,通识选修课程门类相对较多但内容过于庞杂。2.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的关系问题有研究表明,“重学科专业课程,轻教育专业课程”与“重教育专业课程,轻学科专业课程”的现象都存在,但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失衡的主要表现就是前者。在搜集文献的过程中笔者就发现,大多数地方高校制定的该专业课程方案中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学科专业知识教育,轻教育素养的倾向。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对二者广度、深度把握不到位,没能协调好这两类课程之间的关系。3.教育实践类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性质:复合知识结构、多重专业技能、坚定地专业情意。其中多重专业技能主要包括教育管理工作能力、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反思和教育科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多种专业技能的训练和专业情意的感悟往往是通过教育是实践类课程的实施实现的。当前教育实践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课程内涵过窄,教育实践仅仅局限于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二是内容上偏重教学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反思习惯与专业情意的养成;三是在时间和空间上过于集中且学分比例偏小,通常高校都计划在大四上学期实习,连续实习8周,教育实践课程南京晓庄学院仅占总学分的9.5%,在首都师大只占13%左右。

(四)课程内容缺乏适切性的整合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学课程呈现整合趋势,以综合课程为主,综合性课程在小学课程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小学课程设置及教材编写基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基础教育性质的要求采用综合化设计,这就要求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提供相应的师资。但是目前小学教育专业尚未建立起与新课程改革切合的课程体系,学科间的壁垒依然存在,在学科之间渗透、融合、沟通方面做得不够。从另一个角度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还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教材体系建设并不成熟,因而课程内容的整合性有待加强。

二、改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对策

(一)拓展课程内涵,完善的课程支持系统

拓展课程内涵,形成新的专业课程设置理念,改变传统的课程设置偏向学科课程的观念,将课程设计类课程纳入到高等师范教育课程的体系,增加师德课程在该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比重。显然课程内涵的扩大离不开课程支持系统的支持。完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支持系统应做到:首先重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决策系统的研究,平衡课程决策体系;其次加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资源和技术支持的研究与融合,再次提高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管理的有效性,最后努力建构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框架。

(二)弹性设置选修课程

从满足学生全面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和真正体现选修课程的设置目的出发弹性设置选修课程:一是根据学校教学条件、学生需要、职业需求选择选修课门类,增加选修课课时学分比例,二是选修课程不能简单的进行限定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的划分,限定选修课程可以要求学生按类限选。

(三)调整课程方案,完善课程结构设计体系

1.改革通识课程结构通识课程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基础性的文理知识。当前政治理论课程在公共必修课程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其实可以考虑小学教育专业的独特性,在保证体系完整的条件下适当减少政治理论课程的比重,在师德课程和通识选修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大学英语亦占了很多比重,在当前基础教育英语新课程改革下,改善英语教学,减少冗长的课程设置。增加通识课程的门类,但避免过于繁杂,适当增加通识课程的课时学分比例,保证通识教育的有效进行。2.平衡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的关系学科专业课程是为让学生形成从事学科教学所必需掌握的学科理论素养而设置的课程,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育专业课程则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从事小学教育教学所必需掌握的教育理论与技能方面的教育,解决“如何教”的问题。在平衡二者关系时应注意:一方面,课程应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以满足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日后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课程向过于深奥晦涩的方向纵深发展。3.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可通过以下途径增强教育实践课程的有效实施:一是开设微格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演习训练,如在鲁东大学微格教学就是教育实践课程的一部分,学生反映特别有用,实践效果非常显著。二是切实落实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从实习目标出发,可以采取两段式教育实习模式,即大三上学期进行一次3~4周的教育见习,让学生走出大学课堂到小学里真实感受小学的日常教育教学情景,跟随小学一线老师学习;大四上学期再安排一次为期6~8周的教育实习,让学生到真实的小学课堂上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运用到教育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三是利用大学生实践社团的隐性课程功能。大学生实践社团如教师教育学会、121书法社、英语协会等组织的活动是学生乐于参与的,如果有计划地引领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则有益于学生人际交往和教学基本功的发展。

(四)整合课程内容,重视优质教材建设

针对当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内容缺少适切性整合的现状,一是要依据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增加从教小学的适切性内容,不断补充一线教学所需的知识,更新与小学教学教育教学直接相关的实用性强的课程内容。二是面对师范生所修课程门类不断多样化的现实,对体系过于繁杂的课程进行深入研究融合,加大部分相关课程之间及课程内部的课程整合力度,增强课程之间及课程内部的有机联系。如教育理论课程:教育通论、教育原理、当代教育学、教育学导论、教育学基础之间就具有很紧密的联系,在课程设置时可以进行必要的整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材建设相对滞后于专业发展,与基础教育新课程开设的综合课程的教材及地方课程相关教材的建设更是薄弱。因而要重视优质教材建设应做到:一是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专家及与教材开发相关工作者要有时代责任感,深入到小学教学的实际,认真研究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创建适切性强的教材;二是成立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开发协作小组,加强地区合作,听取小学教育专业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建议,联合开发高水准的教材;三是高等院校要多所选用的教材严格把关,确保学生使用的教材的质量。

三、结语

在多年的探究中,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上已积累了一些宝贵的建设经验,总体来看课程设置较为合理。然而,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仍处在探索阶段,没有更多的经验和资料可供借鉴和参照,虽然在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与此相同或类似的专业发展已相对成熟,建设经验亦较丰富,但由于国情不同,也不宜搬来即用,因此在办学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亟需解决。本文尝试发掘三所颇具代表性的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的问题,进而提出些许不太成熟的对策,希望能够对此专业课程的优化设置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高惠珠.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统整研究[D].西南大学,2010.

[2]罗燕冰,何俊华.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03).

[3]周卫勇.小学教师培养大学化的基本问题及其教学应付[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03).

[4]刘灿群.基于教师专业化的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6).

篇8

    众所周知,口语交际与书面交际有着根本的区别。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发生的,有明确具体的说话对象,这就要求交际双方能够很快地适应整个交际语境。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相对较小,社会经验尚且不丰富,面对不同的交际场合会有一定的交流障碍。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地帮助学生做好这些内容的准备,以促进我们的学生能够很快地适应所处环境,并作出应有的反映。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以及智力的培养都是很有帮助的。同时,口语交际在进行的过程中还会融合其他的因素,例如手势、表情,对于说话者的反应速度以及反应能力也都是有所要求的。可以说口语交际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对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是有帮助的。我们的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以便为更好地进行教学作出贡献。

    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借鉴其他有经验国家的成功经验,为我们国家的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作出重要的推进,这也是现代教育的积极一面,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带来众多的参考资料和成功经验。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大都处于身心发展刚刚起步的阶段,但也是他们成长的一个关键时期,因此,需要我们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足够的重视和帮助,以促进我们的学生在整个学习生涯中都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拥有丰富的学习能力,这也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最终目的。面对这种特殊的教育阶段,我们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要采取一定的策略。针对小学口语交际教学,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我们要区别不同年级学生的学情、要设计合理可以落实的教学目标、要注重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真正训练。口语交际教学更多的注重实践,因此,在日常的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就要抓住这一特点,积极地为学生创造进行口语交际的环境和场合。其实,这种实践也是相当容易实现的,因为,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都是一个实践的舞台,我们都可以借助这个舞台进行实践操作,这也是我们进行教学活动的内容之一。面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也要做出严格的区分,以帮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有不同程度的发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了解,以帮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得到提高。

    第三,我们的教师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地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学生多多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沟通,以帮助我们的教学活动取得成效。

    学生的学习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指出正确的方向。我们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的过程中要进行缜密的思考,同时,在课堂之外也要善于和学生进行交流,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及时的改正。小学生没有太大的思想压力,只要我们的教师多一点耐心和爱心,学生们都会很乐意与教师交流自己的想法。了解了学生的那些想法之后,我们就可以在教学上作出一定的改革,为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作出贡献,这也是我们师生都比较期待的事情。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堂应该着力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与学生进行必要的交流,我们就可以创设出和谐的教学环境,为促进教学的全面和谐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9

如果我们周围的事物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就会熟视无睹,语文学习也是如此。但如能巧妙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的兴趣,要有领先的意识、创新的思维、灵活多样的方式:

一、关心爱护学生,拉近师生距离

学生离开家人,心理上有一定的缺失感。教师要像他们的父母一样关心、爱护他们,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感触到老师的温暖,从而让他们消除一切心理障碍,产生对老师的信任、依赖。这样才能建立融恰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而形成亲近喜好效应。比如:学生有病,热心地去看望,主动联系家长,或亲自带学生去就医;学生生活上有困难,从经济上给以一定的帮助;学生之间产生了矛盾,主动地进行公正的调解,还要倾听学生的心声等。这样学生就会感到老师可亲可敬,是师长又是朋友,你所带的课程学生才会有兴趣学。

二、设计新奇巧妙的导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进入课堂,按着陈旧不变的步子,照老一套的模式进行语文教学,当然是平淡无奇、索然无味,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激发,注意力严重下降。反之,如果上课开始,教师能设计出巧妙新颖的导语,或激情四射、或制造悬念、或提问设疑、或新奇的故事等,这将会深深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出探究学习的动力。如学习《最后一片叶子》时我的导语是这样的:“生命是珍贵的,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乔安西病情沉重,奄奄一息,窗外的最后一片叶子是她生的希冀,寒风与冷雨的摧残,没能让那片叶子飘离枝头,使她获得了战胜病魔的勇气。而为了那片叶子的不逝,一个普通的画家贝尔曼在雨夜中以全身的精力创作了最动人的画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换来了乔安西的重生,这是多么憾人心魄的精神。下面我们来了解《最后一片叶子》讲述的动人故事,感受它体现的伟大精神。”这样的开场使学生的情绪得到了感染,引起了学生的高度注意力。

三、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预先设置并引入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使学生感同身受,以引起学生的情趣和情感体验。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激发学生独立的探索思想,而这种探索思想又跟活生生的情绪有机地联系着的,好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反之则会抑制他们的智力活动。”由此可见,情绪的调动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课堂上可展示图片,播放音乐、视频,用风趣幽默、富于感染力语言引入故事等,把学生带入某种特定的情境中,刺激他们的情绪,使学生感同身受,如见其人,如历其境。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有计划地大声朗读课文,也能起到激发学生情绪,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作用。在整体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表演,以便更深入地把握人物形象。这将学生带入一个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去感知作者的表现力和捕捉生活的能力,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学到了知识,培养了情感。

四、不吝惜对学生的称赞与期待,使学生内心深处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作为人都有得到他人肯定、认可的期许。我们努力发现学生的优点,并给予美好的期待,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教育效应的实验,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对学生的喜好、认可将影响到学生成绩的进步、智力的提高、思维的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要吝惜对学生的称赞,用发现的眼光,通过眼神、手式、语言肯定、称赞学生。使学生内心深处体验到成就感,从而产生更强大的学习动力。

篇10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271-01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不断逼近客体本身的反映过程。这个过程的基本思路是:感情知性理性。传统的语文从感性经验开始,在观察自然的基础上归纳出事物的性状,并以一定的词语进行命名,形成“概念”,并运用于相似的情境。有人认为学生这样掌握的“概念”就是理性知识。事实上,这些“概念”所反映的只是数量有限的同类事物的外部形状,并未揭示出不同类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因此,这只是一种知性认识,不能用于对普遍事物的解释,有待上升到理性认识。传统的语文教学误以为知性的认识就是理性认识,导致教学上孤立静止的思维方式和形式主义倾向。要使活动过程由知性上升到理性,在活动课设计时必须找准以下几个支撑点:

支撑点一:创情境,激发兴趣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和关系。”这句话就揭示了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学习特点,即知识的获得不能是被动的接受,而应该是自己到知识的海洋中去汲取。因此老师在语文活动课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更好的主动探索,主动上好语文活动课呢?我认为创设较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一个重要环节。有了学生的积极性,就一定能开展好每一节语文活动课。例如:我在上完小学三年级第二单元主题课文后,开展了几节围绕主题“声音”的语文活动课。一节活动课的内容是“噪音的危害”,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大家都参与活动中来,我在开展活动前,就用音乐渲染来创造情境,我先播放一首轻音乐“让我们荡起双桨”给学生听,所有学生都认真倾听着,我也和学生们一起被美妙的声音陶醉了,接着我就引导学生讨论美的声音的好处,在学生们全员参与的条件下,学生个个劲头十足,再接下来,我用反问提出活动的主题“噪音的危害有多大?噪音有哪些危害呢?”一下子,整个课堂“活”了起来,我只稍加组织,学生们就很快交流讨论出了许多有关噪音危害的有意义的知识。而学生们这节课所得到的这些知识,要是用传授的的教学模式,是靠我个人几节课也讲不好的,学生也掌握不好的。再如:“听声音编故事”活动课上,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得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全都参与到活动中,积极要救编井,达到培养学生获得真知的目的。只要懂得创情境,激发兴趣在语文活动课中的重要性,利用多种方法创设合量情境,必然使得教学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支撑点二:重实践,贴近生活

低年级语文活动课要充分让学生参与其中,为学生掌握、运言语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书的实践活动中亲自去“做”、在“做”中学习、运用语言,可见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开展一些贴近生活的语文活动是多么的必要。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语文“自立”单元中开展的“我会做家务事”活动中,我先跟学生们说,假如有那么一天我到你们家去进行家访,到时你们可要把自己做家务事的本领显出来哦,我要亲自看一看的,并且我还要求学生每人学做一道家常菜,到时我可能会品尝的。这一活动讲究的就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而且贴近学生们的生活,通过学生实践以后,我再来组织活动课,简直轻松自如,学生不但会做一些小事,还懂得了帮家人做家务的意义。自从我开展这个活动以后,许多学生更愿意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了,有的学生时常问我什么时候到他家去家访,到时好一显身手呢。在一次作文练习中,我又利用这一活动,布置学生们写一件自己动手的小事,在习作前的交流上,学生们个个都有自己亲身经历的事。说起来也特别有味道,觉得越说越有兴趣,写作起来一个个信心十足。结果这次作文成绩效果显著,每篇学习作都很充实,每件事记叙得也都很清楚。又如:我在植物单元所开展的实践活动中,为了培养学生学会观察,了解植物,热爱自然。我在上语文活动课之前,就布置学生利用课外时活动课上来,结果在活动课上,我检查到各种相关植物的作业,并利用这些作品上成了一节别开生面的语文活动课。有的同学带来了小花,并且用花盆栽得好好的,有的带来了小树苗,有的带了小草,还有人带来了种子。通过学生们各自的介绍述说,各种植物的特征,用去等都能很好的被学生了解和掌握。课后,我又把这些小花,小草,小树,留在教室,并将种子用小盆装满土,种在教室,让学生们继续观察发现。通过这些贴近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们的语文综合能力无形中提高了许多。在这些实践性的语文活动课中,学生们的独立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支撑点三:拓资源,丰富多彩

语文活动课如此重要,只有结合教材,结合校内校外资源,更多地开展活动课,变老式的传授学习为多样式,变枯燥的死记硬背式语文学习为丰富多彩的活动,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在活动中更好的提高自身语文素养。学校的语文活动课的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只要用心去挖掘,就有取之不尽的活动内容。例如我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就开展了不小这样的语文活动课,为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春天,我利用活动课,带学生爬山,开展面对大山进行空山回应的活动;夏天,我还学生观看清澈的小溪,嬉戏凉爽的清泉;秋天,我和学生们登上山顶,感受心旷神怡的感觉……当然有许多活动是在课外进行的,但这些活动只要是结合语文学科的学习而开展,通过合理的设计,一定有助于语文活动课的开展。

篇11

汉语是中华民族的通用语言,语文是关于汉语和以汉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中华文化的人文学科。语文教学法是一门研究语文教学本质和规律的学科,是一门具有语文专业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应用教育理论学科。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在中等专业院校执教语文教学法这门课程,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语文教学人才,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以下是本人关于中等专业院校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设计的一点浅见:

1 整合教材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现行的教材覆盖面广,内容丰富,很难在有限的课时中全部讲完。因此教师要整合教材内容,将类似的部分放在一起串讲,这样也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进一步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一部分不需要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则作为课外作业布置给学生,由学生自习完成,教师只需要进行略讲,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即可。

笔者对教学中等专业院校方法有以下几种:①初读。这是让学们对全本书进行阅读,从整体上对教材结构进行整理,教师可以从教材当中着手,把教材的内容还有结构详细整理出来,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如果目录不明白,那就没办法继续做学问了。目录和提纲非常重要,教师对学生指导的时候,应该从目录开始。②细读。这可以理解为,读每一个题目,还有每节课的前言,这样也会了解课程的内容,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一个思考列表,把一些内容盘螺在一起,在学生的脑海中有一个整体印象,这在语文教学中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2 加大课前预习任务,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中等专业院校的课程较多,课程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却很少,因此要加大课前预习任务,加快课堂进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上一节课的末尾就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作业,正式上课时收集学生的预习情况,根据学生的疑点难点进行解答,课后要布置课后练习和下一节课的预习任务。

同时,多做课前预习也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对学生从教后指导他们的学生进行自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加大课前的预习,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这样独立的思考方式会让学生能力慢慢地体现出来,学生在学习当中,慢慢地将知识融入在内容中,这样一来,就会激发出学生的成就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会有一些准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了预习、阅读;学会了动脑;最后把学的内容理解透彻。这便会让学生有一种学习的。让学生懂得一些预习的习惯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最有效的方法。

3 精心设计开场导入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场导入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序幕,是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第一步。开场导入方式的方法有故事导入、多媒体教学、模拟课程内容情景等。开场方式要有目的性、针对性,紧扣教学目标和要点;要有直观性、启发性,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开场方式还要兼顾趣味性、艺术性,发挥教师的教学魅力;当然,导入方式也要简洁,不能喧宾夺主,占用了主要内容的授课时间。

对于开场导入方式,主要有以下方式:1. 抓住领题,明确重点;2. 直截了当,省时提效;3. 以旧带新,自然过渡;4. 设疑导入,提高学习兴趣;5. 创设情境,优化学生的思维空间;6. 谜语导入,开拓思维 。

新课的导入有很多方法,除了上面叙述的以外,还有一些音乐、游戏、听故事、表演、画画等导入方法,但我们在导入新课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 求变,有灵活性;2. 求精,有概括性;3. 求巧,有趣味性。

4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时间毕竟有限,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前,让学生充分预习,收集相关课程资料;上课伊始,用精彩的开场导入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交流学生的预习情况,做出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和学生共同学习书本内容,探讨如何实施课本所传授的教学知识;鼓励学生结合学习和讨论的心得,进行模拟教学,检验所学的知识,强化学习效果;课末,课堂情况进行总结,并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任务。教学内容的安排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学生掌握为目的,不可呆板地按部就班。

总之,教师应牢牢把握中等专业院校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传授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从而培养出合格的语文教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