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4 15:50:0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对孩子心理辅导的建议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4 — 0079 — 02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各级政府及中小学校都成立了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中心为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等提供指导和帮助。目前来看,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中心工作的开展方式以现场指导与帮助为主。这种单一的方式对于未成年全方位的服务有限,不能建立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立体网络。而基于互联网的网站心理辅导或许能为这一立体网络的建立起到一定的作用。本文就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网站建设的理念、涉及的内容、网页的布局、以及网站的维护与管理进行探讨。
一、网站建设的理念
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不同,它是针对正常人群体尤其是学生群体进行的以促进其发展为目标的心理咨询过程。〔1〕因此,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网站的建设坚持发展与预防为主、矫正为辅的理念。未成年人大多为在校的中小学或职业学校的学生,学校内也应该建立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中心。总的来说,网站建设应该遵循发展的理念,对一些可能出现的常见的问题予以预防,并对有心理问题者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矫正,预防与矫正的同时也要使未成年人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因此,网页内容与布局设计都要牢记未成年人的“发展”及其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
二、网页的内容与设计
(一)三大登陆入口
对于未成年人的成长,除了他们自身的因素之外,还应该受到家长、老师的指导和影响,他们的成长的过程综合了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因此,在网页内容的设计时就应该考虑到除了未成年人本身之外的其他因素。因此,这里提出了网页设计的“三大登陆入口”。“三大登陆入口”是未成年人、家长、教师各自有一个登陆入口。
未成年人通过“未成年入口”进入之后,他们能获得关于他们发展和与发展相关的一些话题或解决常见的心理困惑的方法。他们可以在这里了解到自己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想法和行为,并不断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或修正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在这个网页里呈现出的内容可以根据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有所不同。内容可根据年级为依据来划分,大体划分为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和高中或职业中学等。帮助其成长的内容包括:图文并茂的文章、团体活动设计、在线测验等。文章的长短、团体活动的复杂程度、在线测验的内容等根据其身心发展而有所不同。
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个环境,家长的教育与引导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家长通过“家长入口”进入后,可以获得如何引导、如何与自己的孩子进行交流的方法。在这个网页上内容可以以常见成长阶段来划分,如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儿童前期、儿童后期、少年期等。针对不同阶段的个体,家长应该如何喂养、如何教育、如何引导、如何沟通等都可以通过表、图、文章、视频等资料呈现出来。在这个网页上,家长们还可以通过聊天室进行交流。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很多,他们的言行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非常重要。教师通过“教师入口”进入后,可以获得关于学生生理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情感的发展和人格的发展等方面的内容。这个网页上的内容与未成年人进入的网页的划分一致。根据各阶段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更加有效的方法与他们进行沟通,可以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更加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认知、情感,更加健全他们的人格。教师们也可以进聊天室进行交流。
(二)四大平台
通过以上的三大入口都能进入到各自的网页,进入网页之后除了上面叙述的内容还有四大平台,分别为信息咨询平台、预约平台、网上心理辅导平台和投诉建议平台。这四大平台中,信息咨询平台主要是为他们提供一些信息服务,预约和网上心理辅导平台主要针对有心理问题的未成年人,可能是学习问题,也可能是生活问题,如人际交往紧张、青春期问题等。投诉建议平台让他们就网页内容及其服务的质量提供意见和建议,对违背心理辅导原则的心理辅导者进行投诉等。
信息咨询平台主要是给未成年人、家长、老师提供一些必要的信息,如心理发展的内容、专家讲座、心理沙龙等信息的提供,或者他们对网页上不清楚的地方进行咨询。预约平台是家长或监护人与心理辅导者约定首次心理辅导的平台,这种预约是针对面对面心理辅导。网上心理辅导平台,是心理辅导者就未成年人的一些常见的心理发展方面的困惑进行答疑解惑的平台。〔2〕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留言板以及一些在线聊天工具进行。〔3〕要注意的是,这个平台仅对一般性的问题进行解答。如果发现有需要进行多次心理辅导者,则应建议其进行面对面心理辅导,如果面对面心理辅导遇上实际困难时,可在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情况下进行网上心理辅导。投诉建议平台上,未成年人、家长和老师可以就网页的内容提出建议,如中考、高考之前建议提供缓解考试焦虑方面的知识和方法,或者举办网上讲座。网站各板块的负责人应该及时查看建议并提供有价值的知识与信息。对投诉问题,网站的负责人应该进行核查,及时纠正不规范、错误的行为,并将结果告知投诉者,对于一些共同性的错误公开致歉并更正。
当今,在经济建设的大潮中,由于一些家庭成员外出工作,大量留守儿童出现在农村中。由于这些孩子长期远离父母,缺乏正确的教育、督促、关爱等,容易产生一些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这一系列现象已十分普遍,并且逐渐变得严重起来,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所以,在小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一项事关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任务。教师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在课堂上以及课外活动中,面向全体学生,预防为主,对表现出一定征兆的学生重点给予有效的心理辅导,使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面对学习,从而获得全面的、健康的发展。这是我们和谐社会建设中一个非常紧迫而急待解决的问题,值得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家庭、学校和社会应重视和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以确保他们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一些家长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管教,而他们只顾打工挣钱,却忽视了孩子需要的关爱和教育。虽然家庭收入提高了,但家长忙于工作,忙于应酬,很少回家。而且家长自身变化很大,由于家庭环境比以前富裕了,他们也开始注重享受生活,也学会了吃喝享受。家长与孩子接触交流时间很少,渐渐地与孩子疏远了,孩子的教育被完全推给了学校和教师。殊不知,这样反而把孩子推得更远了。其实,作为教师,我能理解父母的想法和做法,但不赞同。对于这件事,我静下心来深思,造成这种家庭教育的缺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深层原因。
第一,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避风港,父母可以说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远离父母,缺少父母的关爱,缺乏家庭的温暖,孩子容易出现心理脆弱,性格懦弱、孤僻,没有安全感,不容易信任身边的人,与同学的交往存在障碍等。
第二,由于父母不在家,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祖辈对孩子过于宠爱,因此一些孩子不可避免地变得傲慢、自大,以自我为中心,不听取他人的意见,缺乏约束。
针对这些问题,我思考了一些应对策略,给家长和教师提出一些建议,希望通过家校合作,能做大限度地避免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一、给家长的建议
建议一:制定策略,共同应对
如果孩子已经形成了不良的品质,想改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既然已经找到了原因,我们就应该制定合理的措施。比如孩子不爱写作业,家长可以陪伴在孩子身边,在孩子身边督促几天,慢慢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孩子喜欢撒谎,家长就经常和教师沟通,弄清孩子学习生活的真实状况,减少孩子撒谎的机会;对于孩子乱花钱的问题,家长则要适可而止,正确引导。
建议二:恰当指导,正确引导
学习虽然是孩子自己的事,但是在孩子已经有了不良的学习习惯之后,我们作为家长还必须给孩子恰当的指导,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减少孩子学习路途上的障碍,既不能包办代替,又不能不闻不问。我们应先扶后放,帮助孩子一点一点地进步。青少年时期,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这时期他们的思维逐渐独立,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也存在片面性和主观性,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对于这种悄悄来到的变化,他们自身可能没有思想准备,这时家长应该做好应对措施,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教育措施,帮助他们渡过“过渡时期”“危险年龄”这一关。
二、给教师的建议
建议一:平等对待,一视同仁
因为缺乏家长的督促,所以一些留守儿童的成绩可能会落后,但是教师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不能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更不能给留守儿童贴上“差生”的标签。对待这些学生,教师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他们在认可、赞扬和尊重中树立起自信。这样利用肯定性标签作正向的引导,激发了学生发展特长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建议二:倾注真情,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师爱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是儿童智力、道德、个性发展的风帆。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是促使他们健康成长的催化剂。留守儿童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往往有自卑心理,如果教师让爱心像清泉一样浇灌留守儿童干涸的心田,就可以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建议三:搭建平台,解开留守儿童的心结
为及时了解、排除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教师可以在班级开设“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灵的驿站”,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教师还可以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关爱留守学生的主题班队会,为提高心理素养搭建良好的平台。
我深知,在小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且非常必要的。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将面向全体学生,与学生家长一起,对表现出一定征兆的学生重点给予有效的心理辅导,使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面对学习,从而获得全面的、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
[2]张向葵.教育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10).
1.科学制订训练计划
体育教师在平时针对初中生进行中考体育项目训练时,应针对不同初中生的具体特点,有的放矢地制订训练计划,对不同初中生有区别地实施指导。为应对中考体育考试,学生步入初三阶段之后,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上需组织学生对需要考试的体育项目实施集中性训练。训练计划应尽可能具体到每节课,让初中生在集中训练的过程中充分体会竞争、合作。不过,仅仅只对初中生进行中考体育项目的集体训练仍远远不够。在正常的体育课堂之外,还应积极利用大课间和课余时间对中考体育项目进行训练,引导初中生针对自身中考体育项目中的薄弱项进行训练,重点突破,从而有效地提升初中生的整体体育成绩。
2.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中考体育项目虽然无太大难度,仅是一些常规体育项目,但仍有学生在中考体育项目练习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错误。对于这些错误体育教师必须予以充分重视,并针对不同学生存在的错误科学予以纠正。例如,有部分学生在跳远项目练习中,由于蹬伸角度较大,蹬伸力度不够,因此造成跳远成绩不佳。针对此种情况,体育教师需进行正确示范,让学生明晰只有蹬伸角度较小,腿部足够弯曲,方能产生更好跳远效果。除此之外,体育教师还应提醒学生在蹬伸时应尽可能用力,从而产生更大弹力。对于初中生在中考体育项目训练中的错误,体育教师应及时用智能手机记录下来,然后播放给学生看,结合视频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动作。在体育教师的长期坚持努力下,初中生的中考成绩会不断得以提升。
3.保持持续沟通交流
在中考体育项目训练期间,体育教师应与学生及家长之间保持持续的沟通与交流。为便于沟通与交流,体育教师可单独建立一个微信群,将学生及家长均拉入其中。在微信群中,体育教师可定期或不定期一些科学的中考体育项目训练方法,让学生学习、交流。微信群建立起来后,体育教师也应与家长积极沟通交流,告知家长自己的孩子在哪些中考体育项目上仍存在问题、薄弱点,进而引导家长帮助自己的孩子进行中考体育项目训练,帮助孩子纠正相关技术动作错误。在具体交流过程中,体育教师还应积极鼓励初中生及家长对自身提出意见。对于正确意见应积极听取,而对于错误意见也应及时向学生和家长解释。
4.积极做好心理辅导
体育中考之前,很多初中生均会在不同程度上产生心理恐惧,紧张、厌食是其通常表现。基于此种情况,体育教师在体育中考之前还应积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体育教师在平常中考体育项目训练过程中,应教导学生:只要平时多训练,多努力,就会在体育中考中发挥出更好成绩。对于体育中考并不需要紧张,体育中考只是对他们平时训练结果的一种检验。只要保持一颗平常之心,且适度兴奋,就能在中考中正常发挥。对于心理素质特别差的初中生,体育教师应对其进行专门心理辅导。应通过沟通了解初中生产生不良心理的具体原因,进而根据相应原因对其开展心理辅导。为更好地缓解初中生的不良心理,体育教师还可寻求学校心理教师的帮助,对即将参加体育中考的学生集中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5.考前几天停止训练
在体育中考的前几天,体育教师应停止对初中生进行中考体育项目训练。这样的做法便于初中生在考前能够得到很好休息,让他们的疲劳机体得以有效放松,让身体恢复至最佳状态,利于初中生在中考体育项目中发挥更好的成绩。在休息的这几天,体育教师应建议初中生多洗脚或洗澡,让身体得以尽可能放松。对于由于之前系统训练产生严重机体疲劳的初中生,还应建议其适当进行按摩,通过按摩让机体尽快恢复到正常水平。通过考前几天的身体放松,相信初中生在体育中考项目中必定会发挥更好成绩。
总而言之,体育教对中考体育项目训练应予以足够重视,积极采取有效训练方法,不断提升初中生中考体育项目训练的有效性。
班主任作为长期工作在教育一线的老师,与学生平时的相处时间是教师队伍中最长的一类人群。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知识的传授者和各科老师的联系人,是学校工作的传达者和实施者,是学校管理层面必不可少的中间人。
近年来,我们发现各地初中生自残、自虐等自伤行为在新闻媒体报道中屡见不鲜。学生因为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原因采取自我伤害行为来表达情感、逃避现实、舒缓压力、进行抗争。那么,班主任面对自我伤害的初中生应该怎么做? 我们不能单从理论方面来总结,而是要从现实层面来考量班主任的具体应对措施。
一旦班主任老师发现或是从其他科任老师、同学口中得知有学生出现自我伤害行为,应立刻查看该同学伤情。很多自伤行为是外伤,一目了然,不是学生能矢口否认的。一经查实自伤行为属实,班主任应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
一、班主任的劝导
班主任首先应查看伤患处,是否严重需要就医,如果外伤严重需立即就医,如果不是特别严重,例如小划伤、割伤、咬伤、抓伤等,待学生心情平复时,找机会和学生谈谈心,了解事情发生原因及经过。
班主任找到恰当时机与学生聊天主要目的要了解学生为什么要自我伤害,搞不清楚原因,是无法“对症下药”的。大致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愿意和班主任沟通的,当然谈话内容学生也许不会和班主任说实话,主观上排斥老师,不相信老师。但是只要学生愿意沟通,就有利于问题的解决。通过观察和详谈慢慢知晓事情的过程和自伤的原因。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辅导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和来访者之间的关系能给予后者一种安全感,使其可以从容地开放自己,甚至可以正视自己过去曾否定的经验,然后把那些经验融合于已经转变了的自己,作出统合。”那么,在可控范围内班主任可以进行心理疏导和劝解。班主任要尽量站在自伤行为的学生角度上给予充分的接纳,接纳学生这个人、接纳他做过的事、接纳他当下不稳定的状态。要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班主任老师对他的尊重和理解,绝对不能嘲笑他,使用批评性、侮辱性、歧视性的语言。让学生慢慢开口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念,进而接受他自己,鼓起勇气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挫折、困难,找到下一步的人生方向和目标。
第二种是不愿意和班主任直接沟通的,他们可能完全不理任何老师,无论班主任说什么都不予回应。此类学生就需要采取迂回策略,通过从学生信任的同学、同伴口中获取有效信息。初中阶段的学生开始从儿童向成人过渡,跨入青春期的大门,相较于小学时变得更有主见,与长辈逐渐疏离,所以班主任老师可以通过其他人的帮忙知晓学生自我伤害的原因。
如果短期内学生无法克制自我伤害的想法,班主任可以联合家长建议学生用替代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说割伤自己的学生可以用一些皮筋绑在胳膊上替代伤痕,拿皮筋弹一次胳膊替代割伤,转化心情后逐渐减少弹皮筋次数和皮筋数量,慢慢帮助学生改变过激的行为。再如喜欢看到自己身上伤痕累累的学生,老师可以建议她用胶布或创可贴来替代身上的伤口。还可以利用一些放松练习替代自伤行为,比如深呼吸、慢跑、俯卧撑等等。利用视觉、知觉的类似感知来替代严重的自我伤害行为,降低自我伤害的可能性。通过各种替代方法将危害健康及生命的自伤行为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此外,班主任还要将自我伤害学生的在校情况和家长沟通交流内容详细记录于《班主任手册》问题学生的跟踪档案和《中学生偶发事件处理记载表》中。特别是学生自伤行为的时间、地点、原因、师生面谈内容、结果、家长反馈。这种记录有助于下一步学生的心理治疗,避免学校、家长、老师三者之间产生不必要的误会、矛盾,有利于多方共同帮助自伤学生的心理康复。
二、学校干预
当班主任发现所管理的班级有自伤行为的学生之后,在制止学生继续伤害自己和心理疏导后,应向学校校长、政教处主任和家长说明该生情况,讨论是否需要学校干预,请校医进行心理辅导。如果监护人同意,学校愿意提供帮助开展校内心理辅导。
学校需通过多种途径重新树立自伤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学校心理辅导分为两种:团体辅导和个人辅导。
为避免给学生留下辅导是针对我的第一印象和排斥心理,可以采取团体辅导的方式。打着给全校或全年级同学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课程,或是开展主题班会的旗号,请校医来进行团体辅导,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全校、全年级可以进行案例分析式的演v和辅导,明确表示欢迎广大同学咨询商谈。班级在专业人士辅导下开展多个小组演讲、交流、讨论等形式,使性格内向的学生能够安定情绪、触动心灵、正视自身问题,从而配合干预治疗。
个人辅导采取保护学生个人隐私的单独咨询式辅导,是由一位单独的辅导人员单独面对自伤行为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方式,既保护了学生隐私,提供校方帮助,又让学生顾虑较少,配合程度较高。当然,这种方式有一个重要前提:被辅导学生是自愿来谈的,否则效果会大打折扣。校方辅导切不可采取过激强势的一面,强制要求学生来咨询室辅导。同时在辅导之前,辅导人员应与班主任详谈该生情况,包括自伤学生的性格、人际关系、家庭环境、学习成绩以及班主任所知晓的自伤原因、过程,制定针对性的辅导内容,稳定学生情绪,预防再次发生心理障碍。
三、专业心理治疗
当发现学生有自我伤害行为后,除了通知家长外,还需请家长来校商谈下一步如何帮助自伤学生。而班主任老师的劝解和学校的心理辅导失灵或者学生排斥时,校方领导和班主任有责任建议家长寻求专业的心理医疗机构为孩子就诊。
万一遇到家长不负责任,班主任需要督促家长早日重视孩子的病情,需求专业的心理治疗以及定期回诊。
许多中国人缺乏心理疾病的认知,一般将其等同于精神病、疯子,所以部分家长会有抵触情绪。这一部分需要学校和班主任老师做通家长的思想工作,教育家长们正确地看待心理疾病,自伤学生的严重情况已不是非专业人员能够干预缓解的。为了学生的生命安全着想,请求家长正视孩子的情况,带自伤学生去医院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诊治。
在监护人的同意下,班主任了解孩子就诊后的具体情况。视专业心理医生的诊断,孩子是否能够正常上学,是否要请病假修养,在校期间班主任如何配合医生的治疗,有哪些注意事项,等等,都是需要班主任关注和落实的。
四、家长配合
发现孩子的自伤情况后,班主任与家长要相互配合,密切交流。班主任需告知家长其子女的在校情况,除自伤情况严重的孩子送医就诊外,还要开展家庭心理干预。
家长或其他监护人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接受孩子的实际情况。家长不要觉得孩子有自伤的行为后相互指责,不要有鸵鸟心态,不能对孩子不问不管,更不能随意地辱骂、殴打伤害子女,发泄个人的负面情绪。如果家长给孩子更强烈的刺激,后果不堪设想。
班主任要和家长商议,父母在子女面前应该更加冷静,坦然接受现实,大家一起想方设法来帮助孩子。尽量保持良好的家庭氛围,不要给孩子异样过度的关照,也不要过分冷淡、漠不关心。理清学生自伤原因,如果是家庭原因,家长有针对性地改变才有效果。如果不是家庭原因,家长应慢慢走近子女心灵深处,获取孩子的信任,耐心听取子女倾述,帮助自伤学生重新面对自己,面对环境,面对困境。
五、学生支援关怀
很多自伤学生是自己心理起了变化,心理健康亮了红灯才采取过激的举动。周围的成年人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走进初中生的世界,引导自伤学生走出心理阴霾,不再伤害自己。而同伴同学则不一样,当学生小学毕业进入初中后,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同学,人类最先愿意亲近的是同龄人的同学。班主任老师作为班级的管理者,自然比家长、学校领导更易走近同班同学。
班主任老师找到和自伤学生关系较好或情况类似的同学、同桌,寻求他们的帮助,相当于在自伤同学周围“埋下眼线”。如果自伤学生有任何异样,请同班同学及时报告班主任老师。大多数时候初中生不信任家长、老师,不愿意说真话,那么我们请其他同班同学打听自伤学生的心理想法,找出自伤原因,这种途径反而是最便捷、最有效的。令自伤学生感受到来自其他同学的关怀、善意,对于心理治疗更有帮助。
许多自伤行为都是由工具造成的,例如小刀、剪刀、棍子、打火机等。班主任需要利用一次班会或自习的机会,开展校园安全教育,利用这种机会要求全班同学不准携带危险物品进班,有效减少自伤学生获取工具伤害自己的机会,同时也保护了学生的隐私权和脆弱心理。
2.道德行为差。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对事物分不清好坏和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造成一定程度的道德缺失。
3.学习成绩差。由于留守儿童大多数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或亲友临时监护的,这些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或责任心不强,没有能力或不能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督促和指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纪律涣散,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4.心理不健全。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父母的关爱,致使部分留守儿童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形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不少留守儿童性格内向,情感淡漠,情绪低迷,心理承受力弱,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郁自卑的思想,有较强的孤独感。
二、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1.监护不力、管理不到位,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许多问题。由于较长时间父母不在身边,年迈的祖父辈文化水平不高,既没有教育的精力,又缺乏教育的艺术。而有的亲戚和朋友的责任心差,许多只是口头应承而已,形成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盲区,导致留守儿童出现许多问题。
2.父母在外、缺乏亲情抚慰,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由于不在父母身边,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缺乏与父母之间深层次的感情沟通,缺失的情感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孤独、自卑、精神压抑、性格孤僻,不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导致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3.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的家庭教育氛围较差,孩子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对生活、学习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甚至认为“读书没用”。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实行留守儿童寄宿制,确保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孩子的有效监管,解决对留守儿童管理监护不力、管理不到位的实际问题。父母不在家,学校的作用就变得非常重要。在寄宿制学校中,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生活和安全责任实行全方位管理,教师既教书育人又扮演“父母”的角色,尽力为留守儿童创造较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解决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直接关心和临时监护人无力辅导功课等问题。
二是,"好学生"的压力其实大部分来自父母和家族。许多家长把现今社会竞争的压力不自觉地传导给了孩子们,父母和亲友对孩子的未来目标并不确定,因此常常产生过高的期望值,这种高期望值带来的无形压力,在考试和成绩有所变化时,往往会带来各种心理问题。当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达到了极限时,便会引发各种更严重的问题,如离家出走、自闭、抑郁、焦虑、强迫行为、各种躯体不适,甚至自残等等。
三是,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90后的学子们备受家庭的呵护,溺爱或过于严厉,都会让处于"三高"症状(高智商、高敏感、高脆弱)中的孩子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不能解脱。
六项建议降低焦虑值
考试焦虑和学业焦虑,如今在学生中十分常见,家长如何才能帮助孩子们缓解焦虑情绪呢?心理专家们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要从认知上调整对焦虑的认识。焦虑是伴随人们生活的一种情绪状态,没有一点焦虑的学生是不会有好成绩的。保持适当焦虑对学习和考试有很大好处。家长和学生都要学会与焦虑相处,利用焦虑处理遇到的问题。
其次,考生平时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不断对给予自己积极暗示,写一些鼓励自己的字条。特别是家长,要多鼓励,而不是指责、唠叨。
第三,过于焦虑时,放下手中的作业,依据现有条件或者唱歌、运动,或在专业老师的帮助指导下做深呼吸放松,或肌肉渐进式放松。
第四,心里积聚的烦恼和忧虑,要抽时间和同学、好友交流,和家人倒苦水,要把内心的压抑及时地宣泄化解在萌芽状态,而不要闷在心里,久郁会成疾。
笔者认为,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生活态度反映着学生的人格倾向,学习、情绪和人际问题又是他们在校生活中的主要困惑,应对方式则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水平。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上讲,这些方面既决定着学生的学习生活的适应程度,也决定着他们的终生发展。职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均非医学意义上的心理疾病或精神障碍,而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疑惑和精神烦恼,可以通过各种心理应对方法和教育措施得以预防和消除。为此我们开设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辅导课。授课时间为每两周一节,内容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从高一开始系列化的心理辅导或心理素质教育,帮助他们适当缓解高考压力,指导他们进行正常的人际沟通,学会正确看待自己以及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努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以激发学习热情。全方位完善学生心理结构,创设内外和谐的心理环境。
(二)组织同类学生进行团体辅导
在平时接触中,我们了解到各班都有一些父母离异的学生。毫无疑问,家庭的破裂对于子女的成长是极大的消极因素,这些孩子的心理会因为家庭的变故而发生很大的变化。一般来说,离异家庭的孩子在学习、行为、心理。品德等方面都容易出现一些困难和偏差。如导致子女养成不良品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被遗弃感以及怨恨感等消极情感等等。有些孩子因此缺乏生活和学习上的自信心,甚至产生行为障碍。还有些孩子思维及想象能力受到损伤,最终出现性格缺陷。他们常见的不良性格有散漫、保守、见异思迁、逆来顺受、随波逐流、目空一切、孤芳自赏、盲目冲动等。破碎的家庭带给孩子的是残缺不全的教育和多种负面影响,使孩子形成精神缺陷,抑制了他们个性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对此,我们把部分父母已离异或正面临离异的学生组织在一起,通过细致观察,了解心理特征,把握教育契机,给予关爱和情感补偿,培养健康心理,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正视挫折,培养顽强的意志力。用心理辅导手段来校正其的心理缺陷,同时亲近学生家长,加强沟通,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子观。并定期让他们互相启发,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事后了解,收效良好。
(三)运用心理周记进行个体辅导
“心理周记”的育人功能十分明显。为了改善班主任工作的现状,我校政教处对原自发性的心理周记作了制度化的要求。在心理周记中,学生们有的倾诉烦恼,有的寻求帮助,有的提出批评、建议,有的反映情况。教师则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给予疏导、教育和帮助。特别有意义的是:通过心理周记的沟通,挖掘出了打架、逃学、考试作弊等棘手事件和嫉妒、自傲等品德偏差的心理原因,经对症下药,解决了一些过去长期未能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心理周记制度的确立把原先处于不规范和无序的状态引上了轨道,班主任开始真正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到他们的经历和家庭环境,能有针对性地、真心诚意地为学生排忧解难,不仅有效地改善了师生关系,而且促进了整个班级管理的正常运转。 (四)改造谈话教育渗透心理辅导
个别谈话是思想工作的常用手段,但因过多的空洞说教,通常谈话效果并不理想,学生拒之以千里。真心诚意地“晓之以理”学生也未必领情。谈话教育中融入心理辅导技巧以后,往往容易走近学生的心灵。如有位学生考试作弊,监考教师就这样开始谈话“今天你把小纸条放在桌子上,老师想一定是有原因的,能说说为什么吗?”结果学生把事情的前因后果、班内的有关情况和盘托出,容易发现问题的根源,便于因势利导。如果用指责的口气“你为什么作弊”开场,谈话教育就无法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其效果可想而知。当学生犯错时,说一句“你这样做,一定是有原因的”;当学生遇到难处时,道一声“要是我也会和你一样……”这些心理辅导中表达理解的技巧,已被许多教师应用在日常的谈话教育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012-02
目前中职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还有很多的瓶颈和不足之处。其中,比较明显的一点就是对于中职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我们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没有做到的地方。其实,对于心理辅导工作,不仅在中职学校中没有得到重视,在某些普教中,也鲜有针对心理辅导工作的重视和扶持。可是,各类暴力和恶性事件的频发,却如同警钟一样不停的提醒着我们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真的是势在必行。要想有效地进行中职生心理辅导工作,首先需了解职校学生心理特点,哪些需要辅导的心理问题。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自卑心理严重
自卑心理是指自我评价过低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同时伴有害羞怕人,胆怯失望等情绪体验。受社会上普教热的思想影响,中职生被认为是因为成绩不理想,而从普教中“淘汰”下来的学生,有过这种经历,他们大部分会认为有能力的学生就去上大学了,而自己能力差所以才上了职校。因此,对自己的能力抱持着不准确的判断。有一大部分学生来自于乡村,在职校生源当中,他们占有很大的比重。这部分学生初次来到城市当中,因为原来生活环境闭塞,所以见识很少,而且大部分的家庭物质生活条件较差,因此,他们担心自己受到别的同学或是老师的歧视,自己也因为来自于乡村而感到自卑,表现为害羞胆怯,与人接触障碍等。
二、情绪自控能力较差
在职校当中,学生管理老师们最害怕,也是最常处理的就是各类打架事件。有部分学生,因为老师的批评而公然和老师对峙,严重影响课堂纪律。通过这些事件,能体现出部分中职学生的情绪自控能力很差,稍有不如意或是别人稍微“侵犯”自己的利益时,就会雷霆大怒,而很少会容忍,宽容,和大度。
三、厌学情绪高涨
中职学校的教学内容一般都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基础公共课的难度是明显低于普教的,可是即便这样,职校的学习成绩依然不高。分析其中原因,首先部分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没有打好基础。同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厌学情绪高涨。
四、社会性情感表现冷漠悲观
一部分中职学生由于一些过往经历或是社会当中一些消极言论的影响,仿佛失去了热情与活力。他们总是一副“看破红尘”的样子,好像什么都无所谓。遇到班级集体活动,不会热情参加,也没什么活动能让他们感兴趣。对于周围同学,他们漠不关心,甚至在看到同学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鲜有帮助。
五、抗压能力差
笔者在一次监考的时候意外发现了一个现象,一个班级的同学,竟然有大部分都有自残的倾向,甚至有很多女生,他们的胳膊或是用刀子割得一道一道,或是用烟头烫的一个一个的疤。自残是一种转移压力和痛苦以及焦虑的极端方式。当我看到这些孩子的时候,非常心痛,他们真的需要正确的心理引导。而这也是大部分中职生的一个心理特点就是抗压能力很差。
六、单亲家庭不利影响
随着离婚率的升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变成了单亲家庭,而在单亲家庭中受到伤害最大的就是孩子了。笔者曾经在一个班级中上课,班级的班风和课堂纪律都很差,笔者调查发现,班级中的60%以上的孩子都是单亲家庭。我们还会遇到这种现象,某个学生可能德智体都很优秀,但是突然之间变得厌学,易怒,表现很差。当我们去调查原因时我们会发现,原来这个学生的父母刚刚离婚了。不容忽视,单亲家庭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正确心理养成是影响很大的。
七、追求享乐,网瘾严重
如果你去中职学校周边的网吧,你会发现其中大部分的消费群体都是中职学生。中职学生迷恋网吧现象非常普遍,不少学生除了上网没有别的课余活动,甚至有不少学生因为上网而旷课。甚至有学生在网吧里一呆就是好几天,网瘾非常严重。长时间的上网对身心的危害是非常严重。
以上心理问题影响,对中职学生学习生活危害很大,因此必须及时解决,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一些改变的策略。
1、设立心理辅导咨询工作室
学校管理学生的工作,一般由学生科担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科可以解决学生的所有问题。如果学生科的老师对学生心理不了解的话,那么使用简单甚至粗暴的方法是不能解决学生的根本问题。因此,为了更彻底的帮助学生健康成长,那么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咨询室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好像是学生心灵的港湾,学生在遇到困惑或是需要心理辅导的时候,可以得到最及时,以及最科学,最有效地帮助。
2、聘用专业心理辅导人员
一些中职学校认为中职学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技能人才,因此对于心理辅导工作不够重视,造成心理辅导工作边缘化。在中职学校当中,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可谓是凤毛麟角。稍微做的好一些的学校,会送一些老师去参加心理辅导培训班,然后回校承担心理辅导人员的工作。因为受过一些专业培训,他们的辅导效果比班主任或者德育老师要稍微好一点,但是仍然需要更多的实践与学习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所以,聘请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是非常有必要的。
3、加大力扶持心理辅导工作力度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外来工子女入学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我校就有80%是外来工子女。这部分小学生随着父母的工作迁移到新的校园,适应力需要转变,体系化的道德素质需要建立,基于此,本文重点关注外来工子女的德育措施,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开展多种德育活动
为了更好地开展外来工子女的德育,必须尽可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德育活动。首先,要利用早晨的时间,开展德育。早晨的时间内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听一听国内外的新闻。因为新闻内容多数有专门的新闻用语,小学生年龄较小,很难理解,因此教师可以组织“校园新闻编写”活动,模仿“少儿新闻”的形式进行改变,由小学生轮流进行编写和早间朗读。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外来工子女能够关心身边的大事,产生社会责任感,感受到自身能力的增强是转变社会地位的关键,进而努力学习,积极上进。其次,利用班队会开展娱乐活动。班队会可以组织读一段报纸杂志上的好文章(好书推荐);可以让大家见识一下自己的一技之长(才艺展示);可以讲一则笑话或故事(一分钟演讲),以这些简单方便、学生都能参与的形式,创设和谐的班集体环境,让外来工子女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享受到生活的乐趣。另外,要开展规范教育。总之,外来工子女来自四面八方,思想行为素质参差不齐,德育活动做得好,学校校风自然好。要抓好德育工作,必须开展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德育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外来工子女早已融入这个快乐的家园中。
二、开展心理健康活动
小学生年龄小,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但是外来工的小学生却小小年纪就承担了许多压力,包括:生活环境的差异、学习压力、父母关爱等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学生就不会积极配合教师进行自我道德建设。首先,学校要开设心理咨询教室,教室内要有专门的心理医生坐诊,然后保证对走进教室的学生进行耐心的心理辅导并形成心理咨询的档案。当然,很多学生不愿意主动走入教室,教师要用鼓励的态度请学生和心理教师谈谈,不要用病人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其次,要重视班主任心理辅导能力的培养,班主任是外来工子女最长接触的成人,应该有一定的心理辅导能力,能够帮助小学生制订个人发展计划,了解他们内心的苦闷之处,并定期积极组织学生听专家、教授的讲座和看录像,参加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心理素质。另外,由于不少外来工子女从小或远离父母,或父母忙于打工,缺少与之交流,使他们从小缺少亲情关爱,没能与父母建立起依恋关系,造成心理缺失,形成孤僻、自卑、嫉妒、猜疑等性格。总之,学生的德、智、体等因素的发展都离不开心理素质的参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学校教育功能的实现,而且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能极大地推动儿童知识、技能、品德向更高水平发展。
三、家庭合作管理
在许多高考失利的考生心里,人生或许就是这样,不成功,便成仁。这是极其荒谬的想法,可它又非常现实,在有些人的头脑意识里,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式。
如何让考生突破心理牢笼,走出落榜的沉重阴影?考后心理辅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这件事情似乎提了好几年,始终沦于形式。例如有的学校虽设有心理活动室或心理辅导教师,但哪个高考落榜生愿意回到校园里寻求帮助?
做好这件事情,其实不难。许多城市设立了青少年心理干预热线(服务平台),设立热线的部门不妨在高考前后邀请专家“坐堂”,开设专门的考生心理辅导栏目。学校可以对那些考试成绩不理想的考生进行回访,给予特别照顾,也能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此外,家长在这时候也应及时给予子女关爱和鼓励。
考后心理辅导,难就难在有没有这个“心”。如果整个社会都把高考看成天大的事情,考生平时就会感受到有形或无形的压力,那么光靠心理辅导是很难让落榜考生尽快走出阴影的。每年高考前,整个社会如临大敌,考生父母为给孩子营造“良好”的考试环境,不惜在路口挡车拦人,这就是一个形象的注脚。在这种社会氛围下,落榜考生又怎么可能以轻松心态看待考试结果?
在这里,我并不想失之片面地把责任推给社会或高考体制,而是想说,既然全社会那么重视高考,就应当同等重视高考制度下的人,给予每一个考生同样的关爱。当人们为高考胜利者欢呼时,也应该给落榜考生应有的鼓舞,这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
高考并不是人生当中一道非过不可的坎,对那些黯然离场的考生,我们同样应当致以敬意。
链接
两点建议
・放下得失
Z生出身于工人家庭,家庭条件一般,父母老实忠厚。因全家从农村迁进城里的时间不太长,市里没什么亲属,因此与人交往不多,尤其是母亲先天残疾――跛脚,经常受到周围人的嘲弄,所以全家很少与人交往。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也较少。
二、问题行为概述
1.Z生性格孤僻,沉默寡言,独来独往,从不主动与同学交往,即使同学和她说话,她也总是勉强从牙缝里挤出最节省的几个字来应付搪塞。
2.做事小心翼翼、敏感、胆怯,不敢接受老师交给的任务,还特别在意别人对她的看法。
3.学习比较认真,能完成作业,但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学习成绩一般。
4.除学习外,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不能积极参加课内外活动。
三、分析与诊断
根据该生的行为表现及家庭背景,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该生的主要问题是自卑心理和人际关系上的自我封闭。
所谓自卑心理,就是看不起自己,感到自己处处不如别人的一种心理状态。有自卑心理的人并不是事事、处处、时时都不如别人,而是主观上产生的一种和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不如人的感觉。Z生家庭条件一般,又因母亲的残疾,常被人讥笑,再加上学习成绩一般,一直不受老师重视。因此,她对自己丧失了自信心,产生了较严重的自卑心理。
Z生在心理上处于自我封闭状态。自我封闭的形成是因为受到某种压力或刺激而抑制自己的感情,限制自己的行为,封闭自己与外人交往的空间,性格孤僻,不爱说话。Z生由于自卑,也由于父母不常与人交往及母亲在与人交往中受到不公正待遇,使得该生孤独感日益加剧,怕自己受到伤害,而拒绝与他人交往,逐渐形成自我封闭。自卑导致自我封闭,自我封闭又导致更严重的自卑,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四、辅导过程
对该生的指导宜采取行为调整与认知调整相结合,教师指导和集体帮助相结合,以学校为主、家庭为辅的综合指导方法。
1.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心理疏导
根据Z生的实际情况,我利用课余时间找她谈心,上门家访,与她推心置腹交谈,了解她的心事,通过慢慢与她接近、关心她,逐步走进了她的内心世界。与此同时,不失时机地帮她分析自己的心理状况,指正一些偏激的想法,排解她心中的忧虑和苦闷。
2.鼓励班级学生与她多交往,在学习和生活上多关心、帮助她
针对Z生性格内向、自我封闭等问题,我找到班级几名性格活泼开朗、乐于热心助人的学生,让她们主动接触Z生,和她一起学习,一起活动,遇到问题时,多征求她的意见。这些学生还主动利用休息日到Z生家里玩,帮助其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给她家里带去无限的欢乐。
3.抓住契机,让Z生感到集体的温暖
在Z生生日那天,我和全班学生为她筹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日活动。我给她写了生日贺信,充分肯定了她的优点的同时,又给她提出了期望。全班同学为她唱了生日歌,还满足她的三个愿望(在班级范围之内的)。同学们真诚的友谊温暖了Z生的心,她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从此,她转变了对集体活动的看法,并能比较积极主动地参加课内外活动。
4.创造机会,扬其长避其短,帮她重新树立信心
我发现Z生是个办事认真、劳动观念较强的孩子,于是我经常借机表扬她,并建议让她担任小组长,给她提供展示能力的机会。以后我又常鼓励她大胆工作,让同学们多支持她,增强她的信心。同时,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其不愿举手,怕答错了同学笑话的心理,找一些浅显易答的问题向她提问,慢慢地,她的胆子变大了,回答问题越来越主动。
5.争取家长配合,给Z生提供积极的家庭影响
Z生性格的形成与家庭的影响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我多次和Z生的父母沟通,给他们讲了Z生的心理问题,希望家长能够配合,多了解孩子心里的一些想法,与孩子多沟通,同时帮助家长分析他们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建议他们与邻居多交往,给孩子做出榜样。
五、辅导结果反馈
通过近一年的努力,Z生逐步摆脱了自卑和自我封闭的心理问题,自信心增强了,不再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能主动和老师倾吐心事,与同学们的交往也多起来。上课基本能主动举手发言,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对小队工作认真负责,集体活动也能积极参加。性格开朗了不少,回家能主动给父母讲学校里有趣的事情,跟邻居也能主动打招呼。
六、小结和建议
1.Z生的转变告诉我们,学生的心理辅导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我们应给予高度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