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4 15:50:0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信息科技发展历程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前不久,我到无锡市的辅仁高级中学听课,一上午听了生物、化学和体育三节不同的课。在听了一节化学复习课后,我有一种莫名的失败感,因为作为一个曾经学得还不错的学生,再次聆听高中化学课时,我却如同听天书一般,忘记了曾经擅长的化学方程式。因此,我深深地陷入了思索:既然今天忘记了曾经学过的东西,那么当年为什么还要学化学呢?由化学我也想到了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到底要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呢?
我国的信息技术课程历来都是将学生的能力发展放在首位,但在实际教学中,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仍然是教师教学的首选目标。信息技术工具及其操作当然不可或缺,但更为关键的还应该是学生的能力发展。例如,2016年的世界经济论坛就明确提出:“到2020年,创新力(creativity)、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和复杂问题解决能力(complex problem solving)将成为工作场所最为重要的前三项能力。”可见,只关注传统的操作技能是不符合未来世界对人才的需求的。从学生个体内在发展的角度来说,让学生沉浸在理解、设计和建造一个新系统的创造性过程中,是符合学生成长需求的。从全世界信息技术课程发展趋势来看,超越技能也已成为共识。例如,英国的Computing课程提出,应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思维”和“创造力”来理解和改变世界。同时,美国提出的计算机科学教育也强调计算思维的培养。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改革迎合了发展需要,在课程目标上全面改革,基于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内容体系将使学生不再只关注软件操作,而是真正追求全面发展。
当然,信息技术课程既然关注学生能力发展,就不能只在课程内容上改变,还需要改变教学方式。现今,基于项目的学习等新型方式已逐渐走入中小学教学,国内许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改革方面也都做出了突出贡献。改变,从课程开始,落脚于教师的教学。作为教师,如果能品味课程的能力培养价值,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将教学方式的改付诸行动,那么我们必将给予学生一个崭新的信息技术学习体验,使其获得成就终身的学习经历。
中图分类号:TP393.0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4-1003-03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emote Sensing and GIS Excellent Course Website
CHEN Wen-yang, XU Hui-p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takes the Remote Sensing and GIS Excellent Course Website for an example to discuss the important contents and problems in particular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course website. Also, some methods and advice are offered for website construction in four aspects, such as the preparation, web design, key technology and website update and maintenance. The Multimedia courseware is one of six standards in excellent course website. So two types of multimedia coursewares are designed for different teaching effects.
Key words: excellent course; website construction; remote sensing; GIS; multimedia courseware
2002年,同济大学海洋学院开设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并将其作为一门公共的大平台课程在全院教授。几年下来,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迅速成长,并申报成功校级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就是“高水平且有特色的课程”。因而,不能陷入一般化,而应体现引导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引导教师教学创新,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1]。精品课程网站是精品课程建设和评价的窗口,是精品课程网络化学习的平台,是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媒介,也是精品课程示范辐射的载体[2]。因此,重新设计与创建课程网站是冲刺上海市精品课程的关键所在。我国各高校都在加强教学网站,尤其是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精品课程网站是一个非常好的媒介,它发挥着在网络中传播知识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的重要作用。学生通过网站可以快速了解课程面貌,找寻自己需要的资料。因此,怎样布局网站,较大的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都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1 网站制作工具的选择
制作网站包含很多的内容,整体风格的把握,具体页面的设计与制作,图片的筛选,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动画以及录像的创建等等。本网站使用网站设计基础语言HTML,脚本语言JavaScript。设计过程中主要利用Dreamweaver软件进行网页制作,它的集成性和可视性使得网页的编写轻松很多,并且使开发人员能够快捷地创建代码规范的应用程序,发挥着主导作用。另外,很多时候需要编写一些JavaScript小程序,产生更好更美观的视觉效果和一些特殊效果。
在精品课程网站中一般会使用大量图片,但很多图片的分辨率很高,直接上传到网站往往加载过慢。因此需要使用Adobe Photoshop、CorelDraw等图形软件缩小分辨率至实际所需的大小,且一般存为Gif或Jpg格式。另外,遇到一些图片需要特殊处理也都要用到这些软件。课件是精品课程网站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既集合了老师所授知识点的精华,又达到了美观化、可视化的效果。本站中主要使用软件Powerpoint和Authorware制作课件。动画由于图像质量高、播放流畅且数据量小、生动形象的特点得到了广泛应用,常用的格式为.swf和.gif,本网站使用前者。本站中使用的一些教学flash起到了很好的“手把手”教学目的,让学生跟着操作,直观方便,也不会遗漏步骤。
2 页面设计
2.1 页面布局
页面布局是网站各部分内容呈现的位置关系。网站布局有左右框架型、上下框架型、拐角型等很多种,我们采用了大多数用户操作习惯的“上方固定,左侧嵌套,右侧显示主要内容”这种综合框架型布局方式。其中上方是网站Logo以及一级导航,左侧嵌套了一级导航的树型子菜单,右侧显示对应的具体内容。
导航的设置必须简单清晰,避免使用下拉式或者弹出式菜单,层次不宜多,否则会使人“迷路”。因此,我们设置了横向的一级导航栏,包括首页,教学内容,教学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成果,教学特色七大版块。左侧又设置了竖向的蓝色二级导航按钮,例如教学条件下划分了两个项目:硬件设施和教学软件。二级按钮下又可拓展出三级导航按钮,用深灰色表示,例如教学软件下的专业软件和多媒体软件。另外,针对仍然需要进一步分级的情况,我们采取两种方法。一是在网页内部设有绿色的平级切换按钮,例如专业软件下的Erdas,ArcInfo,Mapgis,ccgis等四个绿色链接;二是在网页内部设置图片链接,例如多媒体软件下的三幅图片。整个网站在首页和一级页面间采用星状链接结构,一级和其它页面之间用树状链接结构,供读者方便地穿梭于整个网站中,并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
2.2 首页设计
首页的设计至关重要,首页是进入网站的第一道也是最重要的门户,是连接各子页面的中介,更是网站的灵魂,通过首页可以映射出网站的全部内容[3]。首页,应该努力创造出赏心悦目的感觉,并适当安排动态画面,动静结合。
本网站无论是从总体风格、色彩、Logo还是动态的图片循环播放,均力求凸显了本专业的风格。如图1,主页中部的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十多幅图片的循环播放,张张都代表了与本专业有关的国际、国内发展方向和成果。最新公告近期的消息,并保证及时进行更新,保证学生能了解到本专业最新的合作事项、学术会议以及一些教学活动安排。友情链接为学生提供了最相关的网站资源,学生们通过对这些网站的访问可以更进一步开阔视野。页面右上方的帮助中心提供了重要的帮助flash,详细解说专业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效果。
2.3 子页设计
子页的设计要与首页相辅相成,风格一致。子页主要利用页面布局分为三部分,上部与首页相同,主要是网站Logo以及一级导航。左侧主要是二级导航,右侧显示主要内容,具体阐述。划分模块力求清晰易懂,继而设计好网站的链接结构,避免因各种资源的简单堆砌而导致缺乏内在的条理,让人有如身处云里雾里。例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简介,参考教材,教学大纲,申请表以及历年试卷。网站公布了05-06年考试样题及答案,让学生对考试形式和内容有整体概念,便于复习。教学条件主要包括硬件设施和教学软件,其中有对专业软件的资料介绍,使用教程下载,也有自主开发的三套多媒体软件的推出。教学成果包括老师声情并茂的课堂录像,获得的一些评价,获奖情况,学生作业示例(如图2所示),还有已取得的项目成绩等。
2.4 色彩设计及文字处理
不同的颜色决定了网站不同的风格和基调。当风格确定下来以后,网页中出现的文字、图像、FLASH的色调就应当符合网站的主体风格,达到统一的效果[4]。精品课程网站是教育类网站,为体现知识性与科学性,本网站使用蓝色、绿色这类中性色调,给人以宁静、平和、淡雅的感觉。在首页中,由于图片等元素众多,只选用了蓝色、绿色及浅灰色用以装饰,避免花哨。同时,为了使其不缺乏生气,还加入了一些动态元素。在子页中,主体部分会产生比较多的文字叙述,因此选用了渐变的浅黄色背景配以淡紫色标题及黑色文字,略微调动读者感观,吸引其继续阅读。
网页的文字是重要的组成元素,且比重最大,如果处理不好会使学生读着吃力。因此子页将标准的黑色宋体定为主体字体,标题使用淡紫色的华文新魏,搭配浅黄色背景,感觉统一大方,又可调动读者阅读的积极性。
3 网站设计的关键技术
3.1 网站模板及CSS
制作网站时,很多页面之间都有着很多共同之处。比如本网站中每个页面的网站Logo,联系我们,帮助中心,一级导航等上半部分内容和最底下的版权信息都是相同的。这些内容不产生变化,但设计每个页面时却都要重复操作,不仅浪费时间也容易遗漏,因此我们引进了模板。模板中存放各个页面中的公共元素,这样在设计某一页时只需要先调动模板载入公共部分再继续编写即可。同样的,对模板的改动将会应用到基于该模板的每一个页面中。
设计网页时,会发现相同类型的元素具有相同的属性,例如正文的字体、颜色、大小,已访问过和未被访问过的链接设置等等。这些设置同样是重复且量大的,CSS就是解决这类问题的。CSS又叫层叠样式表(Cascading Style Sheets),能够把内容与表现相互独立,布局统一的网页对应一个CSS文件,在这个CSS文件上做的修改将随即应用到所有相关的网页中[5]。CSS可以统一设置网站中文字的显示效果,链接效果,对齐到不同网页元素的效果,表格效果等等,同时也可以分类定义同一网页中的文字。
3.2 教学录像
授课内容录像是精品课程网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远程教学的关键力量。因此保证它的正常播放,流畅播放是非常重要的。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建议服务器端视频文件使用avi、wmv、asf或rm格式,使用流媒体服务器对外。由此本网站选择流媒体技术。流媒体采取的是边下载边播放的方式,能有效利用有限带宽,很好地实现实时播放。并且,采用流媒体技术不会在用户端留下任何拷贝,因而有效保护作者的知识产权[6]。本网站使用的录像格式为wmv格式,利用windows自带的media player播放器播放,普及性高,且播放流畅,易于学生在线点播。
3.3 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是本网站重点打造的对象,通过图、文、声、像等多媒体手段全方位传授课程重点知识。遥感多媒体课件和地理信息系统多媒体课件的建设对于提升精品课程层次十分重要,因此每一章节均由多名教师共同讨论确定,并在各章结束提供大量的测试题帮助学生自我检测,及时查漏补缺。并且做了两套课件,一套是用Powerpoint制作的课件,介绍课程中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提纲挈领,把握重点;另一套是用Authorware软件制作的课件,是进一步搜集资料,归类处理,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制成的更具观赏性且内容更为丰富的课件,可供同学们扩充知识面,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使用。
另外我们还开发了一套图形处理与解译系统,供专业所需,能针对各种图像做各种变换,格式转换,阈值变换以及哈弗曼编码分析等等。考虑到保护知识产权,本网站只提供软件截图和大致功能介绍,使用介绍。如果有同学需要,可以点击网站上方的“联系我们”给我们留言,说明来意用途。
4 网站的更新维护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紧跟国内外前沿科技,把握时代脉搏。学习理论课程的同时,又有实践课,还有野外实习,计算机软件操作。丰富的课程设置能让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获得全方位提高。因此网站的维护更新必不可少。公告栏用于显示最新学科相关新闻、合作事项、学术会议以及一些教学活动安排,这些信息更迭频繁,需要定期维护。课程取得的一些成果,项目成绩,学生作业示例,教学录像,试题库等都会依情况进行更新,将最新的资料充实到网站中。
5 结论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精品课程网站从准备到完成的整个建设过程中,以专业特点为根本,立足学生角度,尽量满足学生的使用习惯,让他们充分利用网站的优秀资源。当然,除了对网站的内容积极准备外,还要对网站建设的知识有较为全面的掌握。其中,合理地设计网站的框架,确定网站的风格,解决关键技术,又是精品课程网站设计的重点。此外,我们还要不断完善该网站,以辅助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这门精品课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宋烈侠,杨承运.谈精品课程建设与评估[J].医学教育探索,2004,3(3):13.
[2] 李学农,陈庆.精品课程网站设计策略及创建思路[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20(5):389-391.
[3] 袁高庆,韦继光,等.《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网站的建设[J].菌物研究,2006,4(3):66-69.
[4] 刘菲.网站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运用[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6,6(7):127-128.
一、引言
信息不对称指的是缔约当事人一方拥有某些信息而另一方并不拥有。不对称信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事前的不对称信息,发生在当事人双方缔约之前,是指自然状态所具有的一种特征、性质的分布状况,而非当事人造成的;另一类是事后的信息不对称,发生在当事人双方缔约之后,是其他人无法观察到,事后也无法推测的行为。现代企业融资与投资的分离带来了以下两个基本问题:(1)投资者无法直接了解融资契约签订前企业的产出,即事前的信息不对称;(2)融资契约签订后经理人的行为不易直接被投资者观察到,即事后的信息不对称。这两方面的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直接问题是企业的外源融资成本增加。因此,现代财务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寻找合适的融资契约,降低外源融资成本。学者研究发现:兼具股性和债性的可转债能够用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外源融资成本。可转债是指持有人有权选择到期收回本金或按规定条件转换为普通股的债务性证券。作为一种包含未定权益的混合性证券,可转债灵活的契约设计一方面可以满足激励相容条件,防范人的道德风险;另一方面也可以向外部投资者传递更多的信息,解决逆向选择问题。因此,除了降低债务融资息票率方面的解释外,许多研究者开始从信息不对称方面解释可转债的发行动机,并取得一定进展。本文将从解决事前的信息不对称和事后的信息不对称两个方面对可转债的发行动机进行综述。
二、事前信息不对称及相关问题研究
( 一 )事前信息不对称与逆向选择问题
Myers和Majluf(1984)指出,由于现有股东和潜在股东之间关于企业的真实价值或投资机会的信息不对称,好公司增发新股的折价现象会非常严重,这使同现有股东相比,新股东从项目中获得的收益更多。此时在现有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假设下,好公司不得不放弃一些有价值的投资机会,留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的将是劣质公司(逆向选择问题)。在企业代表现有股东利益行事的假设下,Brennan和Kraus(1987)证明了显示均衡的存在性,即企业可以通过一个精心设计的财务契约向资本市场传递企业收益的信号,无成本地解决逆向选择问题。当信息不对称是关于项目风险(项目收益的方差)时,企业可以通过发行可转债解决逆向选择问题。Brennan和Schwartz(1982)分析指出,由于可转债的价值对于发行公司的风险变化是不敏感的,可转债发行人与购买人在可转债定价方面更易达成一致,因此能够解决风险方面的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问题。他们并预测可转债融资多发生在高风险公司、风险很难预测的公司、或投资政策容易改变的公司。曾鸿志和何小锋(2009)通过引入信息透明度和成本因素,对Brennan和Kraus(1987)的模型进行了拓展,指出合理设计可转债可以传递关于风险的有利信号,从而降低融资成本。Kim (1990)研究了可转债转股比例在解决信息不对称方面的作用。可转债内含的期权成分决定了现有股东与外部投资者分享风险的程度,当现有股东拥有关于未来收益的私人信息时,未来收益预期状况越好,现有股东越不愿与外部投资者分享风险,转股比例因而越低;反之亦然。因此,可转债转股比例可以向资本市场传递关于企业收益的信号。王春峰、李吉栋(2003)构造了一个可转债契约的信号传递博弈模型,创业者通过转换价格向风险投资者传递项目的状态信息,从而减轻资本市场中的逆向选择问题。
( 二 )可转债的宣告效应研究
Stein(1992)则证明了在面临高财务危机成本的假设下,企业在选择融资方式方面是存在分离均衡的,即不同类型的企业会通过选择不同融资方式向资本市场传递信息,以解决逆向选择问题。在他的模型中,好企业选择发行普通债,中等企业选择发行可转债,差企业选择发行股票。由于可转债附带的赎回条款会在公司股票价格上升时帮助实现强制性转换,因此对其未来前景持乐观态度的公司选择发行可转债实际上是一种后备性权益融资。但是,Stein的模型是以现有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基础的,夏辉和何佳(2005)指出,当公司监督治理机制缺失,企业目标是控制权收益最大化时,在融资方式选择方面也会存在混同均衡,即好企业在其控股股东操作下有可能会发行可转换债券和股票,同样中等企业也会跟随好企业发行股票。在实证研究方面,Davidson等人(1995)对Kim和Stein的模型进行了检验,发现可转换债券预期转换时间(转换期权预期达到实值的时间)越短,其宣告效应负的绝对值越大,这一结果支持Kim的模型,而检验样本中可转换债券平均预期转换时间要小于1.5年,如此短的转换时间表明企业实际是把可转债融资当作后备股票融资的一种方式。因此他们认为Kim的模型和Stein的模型实际上是互为补充的。研究者还通过可转债的宣告效应对上述模型进行了检验,Smith对美国市场的研究发现,可转债的宣告效应显著为负(-2.07%),但这一效应介于权益融资(-3.14%)和债务融资(-0.26%)之间,这一结论与Stein、Kim模型的预测结果一致((p3-29))。但Kang和Stulz(1996)对日本市场,DeRoon和Veld(1998)对荷兰市场的研究却发现了正的宣告效应,这可能是由于荷兰和日本等国家的企业由银行部门牢牢控制,经理人按股东利益最大化行事的假设在这些国家的正确性值得怀疑。在对国内资本市场的实证研究方面,我国学者刘娥平(2005)对国内上市公司首次宣告发行可转债的效应进行研究,发现了显著为负的宣告效应,但明显低于股票增发的负效应,这一结果支持Stein(1992)、Kim(1990)的模型。但牟晖等(2006)对截止2004年底发行的全部可转债研究发现,偏股型可转债的负宣告效应小于偏债型可转债,他们认为这是由于二元化的股权结构下债性证券相对于股性证券传递了更多关于公司的负面信息。徐子尧(2009)对我国资本市场不同融资方式进行比较发现,可转债融资成本低于股票融资成本,这一结果支持Brennan和Kraus(1987)的模型,表明可转债融资能降低逆向选择带来的融资成本。
三、事后信息不对称及相关问题研究
( 一 )股东与债权人之间事后信息不对称与资产替代问题
Myers(1977)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当公司的资本结构含有风险性负债时,权益价值最大化和公司整体价值最大化会导致截然不同的投资决策。由于债务具有固定偿还和有限责任的特征,一个具有财务杠杆的公司股东更倾向于高风险的投资项目,这一问题即是债权人所面对的被广泛称之为“资产替代”或“风险转移”问题。在一个有效市场上,债权人意识到自己由于资产替代问题可能蒙受的损失后,将会要求更高的债券回报率,从而提高债务的融资成本。Green(1984)认为,由于内嵌在可转换债券里的看涨期权会影响股东支付函数曲线的形状,发行可转债可解决债务融资带来的“资产替代”问题。Green假设公司的投资目标是股东价值最大化。在一个单期模型中,股东价值(股东关于公司的剩余索取权)是一个关于公司未来现金流的凸函数,凸性的剩余索取权会导致公司对高风险性项目的过度投资。然而,当发行的认股权与普通债券相联系,或者普通债券被可转换债券替代,对公司收益上限范围的剩余索取权的形状变成凹的,从而减轻增加公司经营风险的倾向。由于这一假设认为可转债的发行动机是解决普通债务融资带来的资产替代问题,因此对于那些由于投资者关注资产替代的概率而可能遭受较高融资成本的公司来说,可转换债券是其替代普通债融资的最好选择。Myers认为,如果公司处于财务危机,股东或许通过投资于风险极高同时有巨大潜在收入但也存在极高潜在损失的高风险项目而进行“赌博”,据此,具有较高财务杠杆水平的公司以及高财务危机可能的公司会优先选择可转换债券而不是普通债券。另一方面,小公司和年轻公司由于具有较高的项目风险,进行普通债融资时可能成本较高,也倾向于选择可转债融资。Titman和Wessels(1988)则指出,具有大量固定资产的公司,发生资产替代的可能性较低。因为这些固定资产可以作为债务抵押,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借款人处置公司资产的能力,使其难于资产替代。而实证研究也支持这一理论关于融资公司特征方面的假设:可转换债券的使用与财务杠杆呈正向关系,可转换债券发行人一般比普通债发行人的规模小而且成立时间短,可转换债券发行人多为较高的收益增长、以及有形资产所占比例较小的公司。
( 二 )股东与经理人之间事后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
上述研究都假设企业的目标是现有股东利益最大化,忽略了企业经理层和股东之间的委托关系。然而,在公司实际治理结构中,还存在着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由于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事后信息不对称,管理层自利可能会损害股东利益,产生道德风险。因此,此时的研究重点是设计一个激励合同以诱使管理层选择对股东最有利的行为。当管理层不以股东利益(公司利益最大化)行事而醉心于建立企业帝国时,就会产生过度投资问题,而有意识地将负债引入企业的资本结构以减少自由现金流,可以避免管理层过度投资的趋向。然而, Stulz(1990)指出,过高的负债比例又会使企业面临破产威胁,管理层顾及企业财务杠杆所产生的破产成本以及自身相应的在职损失,会出现投资不足的情况,同样损害股东的长远利益。Isagawa(2000)认为,发行可转债可抑制管理层自利。通过选择发行数量和发行面值,一个合意设计的可转债可以通过其持有者的转换行为,调节未来的资产负债结构,从而解决负债比例带来的过度投资或投资不足问题――当负债能够解决过度投资问题时,可转债就不会转换为股票;只有当债务比例不当引起投资不足时,可转债才会选择转换为股票。当投资项目附期权时,采用单一期限的债务融资方式就有可能出现过度投资。阶段性债务融资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但是又会提高发行成本,增加融资企业的财务负担。Myers(1998)指出,发行可转债的优势在于,当实物投资期权有价值时,可转债执行转换可以将资金留在企业内部,节约再次融资成本,降低企业财务杠杆;当实物投资期权无价值时,可转债不会执行转换,从而无成本的解决管理层过度投资的倾向。由于可转债的转换决策取决于初始投资项目的投资成果,因此Myers预测可转债融资更适合专一化经营的公司而非多元化公司,因为这类公司初始投资价值与后续期权价值相关度更大。与此同时,由于Myers模型认为可转债的一个主要优势是降低后续融资成本,因此可转债转换后必须能有足够的内部资金支持后续的资本性花费。在针对我国资本市场检验事后的信息不对称与可转债的发行动机方面,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周绍妮和朱琳(2009)发现可转债融资比例与现金股利发放率显著正相关,据此,他们认为发行可转债可以降低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问题。可以看出,可转债由于其灵活的设计方式、兼具股性和债性的特点,研究者可以从不同角度解释可转债的发行动机,那么在实际资本市场中,企业发行可转债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呢?Lewis(1998)对解释可转债发行动机的三个假设―Green(1984)的资产替代假设、Brennan和Schwartz(1988)的风险信息不对称假设、Stein(1992)的后备性股票融资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同时支持Green(1984)和Stein(1992)的假设,但并没有找到支持Brennan和Schwartz(1988)假设的有力证据。他认为解释可转债发行动机的各种不同假设之间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不同性质的企业可能为了解决不同的外部融资问题出发而设计不同特征的可转债。Bancel和Mittoo(2004)对欧洲市场的调查发现,尽管大多数管理者认为自己发行可转债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后备性股票融资及降低息票利率,实证结果也并不完全支持Stein(1992)假设的预测,他们同时还发现了支持其他大多数假设的一些证据。据此,他们认为可转债之所以有吸引力,是因为它灵活的设计方式可以满足不同特征公司的融资需要,因此不能用某一片面的模型完全概括可转债的发行动机。
四、总结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兼具股性和债性的混合性证券,可转债灵活的契约设计方式可以向外部传递更多的信息、保证其价值与企业未来风险相对独立、调节企业未来现金流分配及资产负债比例。可转债的这一特性保证了它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外源融资成本方面的作用。理论与实证研究均表明,可转债灵活的契约设计方式可以用来满足具有不同信息不对称问题企业的融资需要,这也正是可转债受到投融资者青睐的原因之一。然而,尽管目前关于发行可转债降低逆向选择成本(事前的信息不对称)方面的研究已比较充分,对于可转债与事后信息不对称方面的研究仍不够深入,同时相关的初步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向:(1)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委托―关系(资产替代或风险转移问题);(2)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委托―关系(过度投资与投资不足问题),对于可转债是否可以解决控股股东与中小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委托问题,目前尚无人研究。因此,可转债调节未来现金流分配的特性是否可用来设计一个激励合约,以防范控股股东的道德风险,解决控股股东掏空中小投资者利益的问题?这将是一个值得今后关注的研究方向。
*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预算软约束视角下政策性负担影响国有企业恶性增资行为研究”(项目编号:10JYC630329)资助
参考文献:
[1]曾鸿志、何小锋:《基于资产风险信息不对称的可转债融资信号模型》,《当代经济科学》2009年第3期。
[2]王春峰、李吉栋:《可转换证券与风险投资――可转换债券的信号传递机制》,《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3年第第12期。
[3]夏辉、何佳:《有控制权利益的企业融资工具选择――可转换债券融资的理论思考》,《经济研究》2005年第4期。
[4]刘娥平:《中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发行公告财富效应的实证研究》,《金融研究》2005年第7期。
[5]牟辉、韩立岩、谢朵、陈之安:《中国资本市场融资顺序新证:可转债发行公告效应研究》,《管理世界》2006年第4期。
[6]徐子尧:《我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动机研究―基于融资成本的分析》,《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第2期。
[7]周绍妮、朱琳:《可转换债券与中小股东成本的关系研究》,《生产力研究》2009年第5期。
[8]Melicher R. W., Hoffmeister J. R., Issuing Convertible Bonds, Financial Executive, 1977.
[9]Myers S.C., Majluf N.S., 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 hav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4.
[10]Brennan M.J., Kraus A., Efficient financing under asymmetric information. Journal of Finance, 1987.
[11]Brennan M. J., Schwartz E. S., The case for convertibles, Chase Financial Quarterly, 1982.
[12]Kim Y. O., Informative conversion ratios: a signalling approach.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1990.
[13]Stein J.C., Convertible bonds as back door equity financing,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2.
[14]Davidson W. N., John L. G., Thomas V. S., Signaling with convertible debt.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1995.
[15]Smith, C.W., Investment banking and the capital acquisition proces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6.
[16]Kang J., Stulz R. 1996, How different is Japanese corporate finance?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new security issues.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996.
[17]DeRoon F., Veld, C., Announcement effects of convertible bond loans and warrant-bond loans: an empirical analysis for the Dutch market.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998.
[18]Myers. S. C., Determinants of corporate borrowing.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1977.
[19]Green R., Investment incentives, debt, and warrant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4.
[20]Titman S., Nessels R., The Determinants of Capital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e, 1988.
[21]Kuhlman R.B.,Radcliffe C.R.,Factors affecting the equity price impacts of convertible bonds.Journal of Applied Business Research, 1992.
[22]Jensen, M. C., 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 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6.
[23]Stulz, R., Managerial discretion and optimal financing policy.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0.
[24]Isagawa N.,Convertible debt:an effective financial instrument to control managerial opportunism.Review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0.
张静教授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学技术史的专业研究人员,主要从事气象文化与气象文献研究,有着扎实科研水平和丰富的科研实践,发表了一系列与气象文化相关的文章(《方以智中的气象学思想》等),参与了国务院重大古籍整理项目《中华大典・地学典・气象分典》的编纂。《气象科技史》(以下简称“张著”)是张静教授多年来相关研究成果的结晶。张著勾勒了始于远古,止于20世纪中期的世界气象科技发展历程。著者在丰富翔实的历史文献基础上,以人类对大气现象的认识、利用及干预为线索,从气象科技史的不同侧面予以了全面的研究:既有天气现象认识史、大气光象认识史等通史性研究,又有如天气预报发展史、物候学和气候学发展史、气象仪器发展史等专题性研究,并对中国历代重要气象人物和气象典籍进行了勾稽和介绍,传播了前辈科学家们的科学精神。该书文献丰富、考证严谨、结构完整,将气象科技史的学术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一、南信大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的新成果
南京气象学院(后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因“气象”立校,以“气象”强校。中国气象史志研究会成立之初挂靠于该校,俨然该校是国内外气象科技史研究重镇。该校以王鹏飞教授、陈学溶教授等为首的气象学家们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气象科技史方面的研究,奠定了该校气象科技史研究的传统,发表了《王鹏飞气象史文选》、《中国近现代气象学界若干史迹》等气象科技史著作。2010年该校成立了气象人文研究院,之后该校的科技史硕士点也利用自身特长,突出科技史的气象特色,该校的气象科技史研究是传承而又发展着的。张著是该校气象科技史研究继承与发展的成果,是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的又一重要学术成果。
二、谋篇布局的逻辑性与内容的完整性
张著是一部综合性著作,内容涉及气象通史和气象专题史的诸多方面。该书结构合理,条理清晰。
(一)谋篇布局的逻辑性。认识是实践的基础。该著先是叙述从古至今人类对天气现象(风、雨、雷、电等)、大气光象(晕、虹、宝光、海市蜃楼等)认识的历史过程,接着展开人类对天气现象的利用与干预(风能的利用、人工降雨等)、天气预报发展历史进程的研究。只有在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在过程中总结规律并利用,才能预测未来天气状况,为生产与生活提供方便。例如,古人就是通过观察云的颜色及其变化、风向与风速的变化等归纳天气变化的规律和预报气象的方法等。古人通过观察动植物的变化,石头、炭、琴弦等对大气湿度的感知来预测晴雨。早期的天气预报就说人们通过观测天象、物象等变化的个体的经验总结。这些经验的总结都离不开对物候与气候的观察与认识,所以著者在天气预报发展史的后一章内容中,补充阐述了物候学与气候学的发展历程,增强了该著的逻辑性。
(二)内容的完整性。该著在天气现象认识史和大气光象认识史中,详细叙述了每种现象的观察认识史,每种现象的认识史都包括观察、记录、命名、分类和现象成因的探讨。在每一章节的编写中,著者都全面完整的阐述了中西方的各自发展历程。
人类最初的气象观测以目测为主,随着观测的深入,气象观测仪器逐一诞生。由于古代和中世纪的气象理论比较零散且主观,著者在书中第3章给我们列举了科技革命之后,在气象仪器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之后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大气认识理论。现代意义上的天气预报也是源于气象观测工具的发明。著者另辟一章,叙述了气象观测与气象仪器设备的发展史,补充了前几章中气象仪器部分的内容,使得该著的内容更具完整性。
三、文献征引多途
该著汇集和综合了大量珍贵的文献,参考文献有古籍、国人的研究著作、论文还有国外气象文献等。古籍包含了历代史书、历代文人文集、还有历代农书、历书等;研究著作、论文有气象史志、气象学家文选、出土文物研究(如甲骨卜辞)等;国外的气象文献不仅有气象研究专著,还有气象年报等。多方面的资料使得该著资料辑录翔实,文献征引多途,体现出该著内容的严谨与丰富。如:古人对海市蜃楼的观察与认识。著者指出,古人所记的蜃景中,海市居多。引用了《晋书・天文志》中:“凡海旁蜃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北夷之气如牛羊群畜穹庐,南夷之气类舟船幡旗。”对海市蜃楼的描述记载。举例了元末杨r的《观海市记》中:“春夏见,秋冬少见。大雾之后,天晴见,天阴不见。微风见,无风不见,大风不见。风微急,其见也速而巧。风微缓,其见也迟而拙。”对海市蜃楼现象出现的季节,以及其出现的气象条件,并提出海市蜃楼与风速有关的叙述。此外,张著介绍了西方人对海市蜃楼的记载,如英人合信说撰的《博物新编》中的“空中船像”。文献的引用,分别引自三种不同文献的记载,不同朝代甚至不同国家,体现了该著旁征博引,文献取用多途的特点。
研读之后,笔者认为,张著如果能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涉及,将会带给读者更多的启迪。
第一,该著在梳理中国气象科技发展的同时,也对西方气象科技的发展作了整理,虽未在章节中对中西方的气象科技发展作比较研究,但读者在阅读时也能感受到二者的不同。如若著者开辟章节,系统整体的讨论二者的不同,并对二者不同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会让读者更清晰明了地了解到二者的不同。正如洪世年教授说的那样,“所谓史者,不论是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基本具有两个部分,其一为史实,历史事件与史事述评,其二为对史情的发生、演变与影响的分析。”第二,该著的编写是源于科技史研究生课程的开设,学生在做研究或写作的过程中,都会遇到怎样搜集资料这个难题,如若著者在书的附录中可以跟读者分享搜集资料的经验与心得,该书则更具教材意义。
综上所述,该著是我国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又一重要学术成果,该著视角独特、立足史料、考证严谨,系统地探讨了气象科技的发展历程,也传播了历代气象学家的科学精神,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与学术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静.方以智《物理小识》中的气象学思想[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2] 《气象分典》编纂委员会. 中华大典・地学典・气象分典[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2014.
晋城市于1985年建市,回顾反思三十年来晋城科技的发展历程,总结盘点科技工作取得的成果与经验,从科技的视角展现晋城市三十年来波澜壮阔的改革建设实践,是我市今天纪念的理由,明天腾飞的依据。
一、我市科技发展历程
纵观我市科技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建市之初到九十年代,建市立章、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筑牢基础阶段;九十年代到新世纪初,科教兴市、小康市达标、新农村建设,经济起飞阶段;新世纪初至今,经济转型、综合改革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科学发展阶段。
建市之初的八十年代,市委市政府适时确立了“靠资源起步,靠科技腾飞”的发展思路,依托“五小”工业(小铁厂、小煤矿、小化工、小水泥、小水电)起步,促进本地乡镇企业的起飞,为全市的经济腾飞和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阶段,改革科研机构、建立科研生产联合体制等促进了科研与生产结合,初步形成了全市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九十年代,我市全力加快小康建设,实施开放活市、科技兴市、依法治市战略,晋城市被国家科技部命名为“科技工作先进市”,科技工作在全市大局中起到了领唱作用和较高的显示度。通过实施“煤转肥,煤转电,煤转非”战略,培育新兴产业,推进持续产业。我市农村小康建设在山西省乃至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进入新世纪,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使全市步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科学轨道。全市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形成了以清洁能源、煤化工、电力、中高档铸造“四大基地”和高新技术、建材、农副产品加工、旅游等“产业”为主的“四梁八柱”的经济框架,推进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升级。农业结构调整势头良好,形成畜牧、蚕桑、蔬菜、小杂粮、干鲜果、中药材六大特色产业;新型煤化工基地稳步发展,煤层气综合开发利用长足成长;以旅游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对外开放和合作的深度广度大大提高;循环经济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低碳城市、园林城市、花园城市、旅游城市、文明城市、创新型城市的建设与时俱进,大大提升了晋城市的城市品位和影响力。科技为全市的科学发展和改革开放发挥了支撑和引领作用。
二、科技局对第一生产力的保障和服务作用
我市三十年的科技发展始终体现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思想,贯彻“面向、依靠、攀高峰”方针,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与时俱进,制定和实施科学的发展战略与发展规划。1995年以来,我市成立了“科技兴市”(后改称“科教兴市”)领导组,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先后制定了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十二五高新技术产业规划;2003年,邀请北京师范大学等3所院校的有关专家,编制了《晋城科技发展行动方略》。
以项目实施带动科技工作大盘,促使第一生产力发挥第一的作用。科技项目是科技兴农、科技兴企的重要载体。30年来, “三个坚持”显成效,一是坚持以项目争资金、引技术、招人才、促发展;二是坚持向上多争取项目、向下多挖掘项目、向外多招引项目;三是坚持围绕项目想事、跟着项目干事、依托项目成事。通过项目带动达到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出现实生产力的目的。
新世纪以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为指导方针,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人才为核心、公共研发体系为平台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努力破解重点领域和主导产业的技术难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工作,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我市连续七届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三、科技创新的工作重点
(一)科技投入与科技创新。科技研究与开发经费(R&D)是我国科技目标考核的一项刚性指标,我市及6个县(市、区)均已达到国家规定的本级财政决算支出比例的要求,我市多数企业用于技术和产品开发的经费占到年销售收入1%以上,其中科技先导型企业达2%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5%以上。科技投入力度的加大,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
2004年始,山西省财政厅和省科技厅颁发晋财教[2004]12号“关于印发《山西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科技三项费主要用于支持我市科技研究与开发和科技产业化环境建设及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2013年,晋城市财政局和市科学技术局颁发晋市科字[2013]28号“关于印发《晋城市科技研发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管理暂行办法》,主要择优支持我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和《山西省科技进步条例的颁布和实施》,市级科技研究开发经费逐年攀升,达到或超过《科技进步法》的规定要求。
(二)人才工作与科技创新。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设方面,市委、市政府制定了相关政策文件,如《晋城市吸引优秀、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晋城市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安排意见》、《晋城市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建立了人才资源开发资金;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建立了稀土、抗磨材料、陶瓷建材、特种铸造、机电液、印机、丝麻、糠醇、食品饮料等14个技术中心或研究开发中心;在信息支持系统建设方面,建立了晋城市科技信息和生产力信息两个网站;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方面,在全市建成蚕桑、中药材、大麻、小杂粮农业产业化基地4个;在科学技术普及和科技宣传方面,早在1997年就建立了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2004年市直和6个县(市、区)分别建立了一所比较规范的星火学校。
(三)科技条件与科技创新
1、产业基础。我市煤炭行业通过整合发展,将建成亿吨级的煤炭基地,促进采煤技术的进步与升级以及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我市新型煤化工产业以煤炭气化为基础,形成了以高浓度氮肥、甲醇、二甲醚、合成油等产业链,通过60万吨烯烃项目的建设,煤化工产业链延伸到烯烃及下游精细化工;我市在煤层气勘探开发、管道输送、液化、发电、车用燃料替代、民用、工业燃气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我市铸造行业经过多年发展,铸管和汽车配件已经具备一定规模,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以富士康科技工业园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蓬勃兴起,成为我市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2、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我市在煤炭、铸造、麻纺、丝绸等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型煤化工、煤层气、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要建成行业公共研发平台和产品检验检测平台;逐步建立覆盖全市的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科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技术交易市场、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等要素平台;加快购置一批先进的科研和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建设一批标准化的实验室和检验检测中心,为全市科技创新提供物质保障。
3、科技中介。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围绕我市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构建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和网络,尤其是加强信息传递、技术转移、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科技咨询、科技评估、孵化器、政策指导、成果转化、风险投资、人才培训等新型科技中介。
4、风险投资。我市目前风险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创造良好的市场、投资环境和有效的风险投资运行机制,设立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和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吸引社会资金参与风险投资。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习惯并逐渐依赖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等工具处理企业中的大小事务。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工作的效率,提升工作的质量,进而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然而信息化应用成果大量涌现的同时,也面临了资源共享程度低、计算处理能力出现瓶颈、维护成本逐年加大等问题,如何优化整合、科学调配信息资源,成为当前企业信息人员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云计算技术的产生恰好解决了以上遇到的问题,它通过网络统一管理和调度计算资源,进行整合企业信息资源,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
2、云计算概述
云计算是指IT基础设施或服务平台、软件应用的交付和使用模式,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它是一种通过网络以便捷、按需的形式从共享的可配置的计算资源池(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和应用等)中获得所需服务的业务模式。
云计算的发展历程就像供电的发展历程一样,前期如需使用电力资源,使用方需要建设自己的发电站站,使用自给自足的方式。后来随着科技发展,发明了小型发电机,使用方不需建造自己的发电站,只需购买小型发电机即可使用。在后来建成了统一的电网,使用方只需接入电网,按使用量缴纳电费即可(图1)。
同样,信息技术先从大型机开始,最初的大型机占地较大,计算资源有限,并且价格昂贵,使用局限性较大。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PC互联网的出现逐渐取代了大型机,使得信息化技术迅速普及。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不断增加,PC互联网面临了资源共享程度低、计算处理能力有限、维护成本逐年加大等问题,为了解决此问题一种新型的信息化技术―云计算应运而生(图2图3)。
图1:供电发展历程
图2:信息技术发展历程
图3:信息化应用演进趋势
3、云计算的特点分析
云计算使用共享的基础架构,将存储在大量分布式计算机中的大量数据、处理器资源、存储资源等整合在一起协同工作,将资源池按需提供服务,具有如下特点。
(1)实现灵活的、动态的扩展
使用规模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灵活、动态的伸缩扩展,可以随时增减存储和计算资源,满足企业用户对信息资源不断变化的需求。
(2)实现按需提供资源服务
云计算将所有的资源在物理上以分布式的共享方式存在,在逻辑上以单一整体的形式呈现给客户。
(3)使用方便
客户可以按其所需以便捷、安全的方式获得云中的相关信息或服务,而无需管理。
(4)信息资源的整合程度较高
云计算依托互联网技术,面向海量的处理信息,信息孤岛问题将得到了很好解决,企业信息资源可以高度整合,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5)强大的计算能力
随着使用者对计算方面的要求逐渐增加,以前根本不可能在单机的计算机完成很多的计算任务,现在可以通过将无数的普通计算机利用适当的调度策略联合起来,在恰当的调度下让它们分工合作,进而完成只有超级计算机才能完成的任务。
(6)安全可靠的存储数据
因为具有严格的权限管理策略,所有在云计算中,可以得到免费的最可靠最安全的服务。可以放心的与指定的人分享数据。
4、云计算对中小企业的意义
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占企业总数99%以上,并且每年以数十万计的速度在增长。然而大多中小企业生命周期较短,如何才能促进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每个企业管理者和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
企业在发展中若要不被淘汰,就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利用先进科技手段,实现信息化管理,而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关键在于提高信息化使用的效率,提高信息化产品质量。云计算的产生为中小企业带来了希望,它可以提供企业办公、客户关系管理、语音通讯、项目管理等全方位的信息化技术,为企业的发展增添了活力。
5、云计算技术在中小企业信息化中的典型应用
云计算在知识、基础设施和资源等一系列问题上实现共享,先后推出办公桌面虚拟化和服务器虚拟化等。采用在企业内部建立企业自己的云计算中心或者购买专业云公司的公有云业务,将运算单元、存储单元等集中起来,实现统一管理。
公司办公人员在公司或外地出差办公时,只需通过互联网访问云平台即可实现正常办公,从而避免公司重要资料的外泄和丢失等风险,同时将公司各种服务器全部集中到一起实现了统一管理和维护,大大节省了管理和维护成本(图4)。
图4:云桌面
6、云计算带来的价值分析
(1)按需使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节省中小企业开支
将运算、内存和存储等资源集中,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分配相应资源,动态资源调配,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节省了中小企业的投资。
(2)集中化的管理,节省大量维护成本
在云计算里,企业IT部门工程师通过控制中心管理成百上千台虚拟终端,实现实时更新,打补丁都只需要更新一个“基础镜像”就可以实现,大大节约了管理和维护成本。
(3)更低的能耗,降低中小企业运营成本
云计算瘦客户机终端能源消耗只有普通PC的十分之一,采用Pad或手机功耗更低,长期使用,不仅提供了安静、绿色环保的办公环境,而且为中小企业节省大量的运营成本。
(4)更高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一、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
人作为科技的唯一主体,科技的首要也是基本价值取向必定是指向人的,即在科技实践活动中,必然直接或间接地显示人类各种主体的各种需要。而近代工业文明片面发展科技的工具理性,单纯追求物质效益的结果,导致了科技的人文价值的失落。当代科技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呼唤科技的人文价值的回归。首先,科技的本质决定了科技的人文价值属性。科技作为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要方面的价值客体,从价值关系理论上说,科技具有人文价值。其次,科技的发展负载着人文价值目标。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终极目标。科技的发展历程,也充分体现了它为社会发展、为人类进步的最高人文价值。具体表现为:科技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存条件,使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了革命性的变革;科技创造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使人们更理性地看待自然、看待社会、看待自己,从而更好地为自己谋福利,同时也推动了哲学、文艺、道德等人类精神生活的发展。最后,客观现实呼唤当代科技的人文回归。当代科技的人文价值应该是一种全面的人文价值,是科学技术在各个方面对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具有的意义和价值,一句话,科学技术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
二、科学技术的环境价值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成为工业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对应用系统进行分析,满足技术形式的发展要求。机电一体化包含了产品和技术两方面,基于控制结构的特殊性,需要从市政道路、给排水形式和结构形式等方面入手,确定最佳控制形式。基于一体化技术形式的重要性,工作人员要对各个项目进行严格的审核,确定技术类别,发挥技术体系的最大化作用。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基于机电一体化控制形式的特殊性,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要及时对技术类型进行分析,掌握信息技术的运行标准,确定最佳发展形式。以下将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1.应用范围广
根据一体化控制形式的特殊性,为了对干扰形式和控制结构进行分析,必须从具体发展现状入手,对控制结构进行解析,不断扩大应用范围。由于信息技术控制机械设备的运用范围比较广,而微电子技术是信息技术控制设备运行的一种方法,在后续设计和干预过程中,期应用范围比较广,要求工作人员及时对技术类别进行分析,确定系统有效的防范机制[1]。
2.发展前景广阔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机电一体化发展形式有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在计算机技术的前提下,其发展前景比较广阔,在整体控制过程中,其发展前景比较广。基于控制形式和结构体系的特殊性,要求机电一体化工作人员了解应用技术的特点和类别,掌握技术体系的干预形式,进而扩展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范围。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历程
基于现有控制技术的特殊性,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必须对应用类别进行分析,掌握技术的发展形式。以下将对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
1.初期阶段
在初期发展过程中,电气技术的应用范围比较小,在战争期间,对电子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机械产品在战争起到巨大的刺激作用,此外由于机电结合形式比较特殊,为了将其应用到其他领域,必须对技术类型和控制结构进行分析。但是初期阶段受到技术形式的限制,在其发展现状不容乐观[2]。
2.发展阶段
在机电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受到技术形式、计算机你技术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其发展速度比较快,为了使其适应不同领域的发展要求,需要对技术形式进行详细的分析,掌握具体控制标准和结构形式,对控制机制和思考形式进行分析。同时大规模以及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以及微型的计算机都飞速发展起来,这些发展给机电一体化技术也提供了十分充分的物质基础。
3.后期成熟阶段
在后期成熟阶段,由于一体化控制形式本身比较复杂,为了满足控制形式的本质性要求,需要对控制结构和体系进行解析,明确具体划分标准。同时通信技术和光学技术取得了突出的发展成就,在此过程中,需要对设计形式进行更新,不断扩展发展空间。
三、机电一体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机电工程在市政工程,给排水系统中有重要的作用,基于发展形式的特殊性,需要及时对控制结构进行分析,掌握一体化发展形式的具体要求。以下将对机电一体化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1.智能化
智能化发展形式是未来科技必然的发展趋势,在智能化控制结构的要求下,所有的管理形式都将采用自动化控制形式,自动化控制形式能减少工作效率,弥补人工操作的失误,其准确率比较高。此外在后续控制理论应用阶段,涉及到生理学、智能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形式,为了减少干预性因素的影响,必须明确智能化体系的要求,使其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等能力,进而不断扩展其应用范围,实现更高的控制目标[3]。
2.系统化
系统化控制形式在后续发展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由于控制结构本身比较特殊,因此可以采用系统化的组织形式,对协调机制和综合管理形式进行分析,不断扩展技术的应用区间。系统有效的协调机制对综合管理对重要的作用,在干预过程中,要注重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形式,使其适应技术体系的控制结构。同时工作人员要不断对技术进行升级处理,满足一体化发展形式的整体需求[4]。
3.简单化
繁杂的操作形式对机电控制结构有一定的阻碍性作用,在后期控制过程中必须对应用结构进行简单化处理,适应技术体系的控制类别,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技术形式进行简化处理,保证操作形式的合理化和有序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操作技术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因此可以实现远程操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对程序进行调整,简化处理形式,达到理想的应用效果。
4.微型化
微型处理系统在当前技术体系应用中有重要的作用,在后续处理过程中要及时对信息和信号进行处理,满足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微机控制系统的干预形式比较特殊,需要对电路、微型传感器及执行器进行分析,满足系统结构和微型控制体系的要求,进而不断扩展应用区间,发挥已有技术的最大化作用。同时由于机电技术的应用范围比较广,在微型处理过程中需要对不同的区域进行分析,掌握技术类别及实用条件,为了避免出现技术结构单一的情况,必须对操作内容进行简化处理,使其适应具体应用形式的要求,进而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
结束语
随着机电工程发展形式的特殊性,在后续控制和干预过程中需要及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满足现有控制机制的最大化作用。由于一体化发展技术的应用类别比较复杂,如果存在技术操作不当或者失误的情况,会增加后续管理难度。因此在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要从具体工程的应用现状入手,发挥科技形式的最大化作用,不断扩展其应用领域,进而提升技术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柴武军.关于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及发展研究思考[J].工业设计2015,10(01):78-80.
软件工程作为新兴的科学技术,目前已经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课程,软件工程到目前为止已经有30年的发展历程了。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时,随着汇编语言等各种科学语言的发展,计算机应用的领域的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从而加大了对软件技术的更高要求,最后造成了所谓的“软件危机”,换句话说,就是当时的科学技术对其要求已经远远超过了其现有的技术和效率。软件工程技术就是为了改善“软件危机”问题而提出的新兴技术概念,这就使得传统的软件研发技术从个人研究演变成为了一个群体工作的工程,本文主要针对这种发展历程以及其所带来的影响进行概述。
1 软件工程技术的发展历史
可以说软件工程技术的每一个发展历程都有着很大的历史意意义。软件是根据现实存在事物以及外界变化的而随之发展的,这就要求软件在发展的同时也要遵循客观事实的发展规律,同样的客观事实的发展规律也会促进软件工程技术的发展。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而只有解决了相应的问题才能够更好的让软件工程技术发展起来。
2 软件工程技术的主要内容
一般情况下,可以讲软件工程研究的内容归类成三个类型:第一点,想要研究软件工程技术那么最重要的就是要研究清楚软件的实质并且建立相应的模型,换句话说就是研究软件的构成部分以及建立的结构模型,只有仔细的研究上述内容后才可以为软件工程技术的高效发展提供前提保证。与此同时,类型结构相似的模型研究也会有助于软件工程技术的研究,并且有很大一部分可以作为软件生产自动化等提供技术支持;第二点,对于较为特殊类型的软件工程可以具有针对性的研究其特有的技术,这样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软件系统的工作效率和效果。第三点,对于不同领域需求的不同可以研发多种类型的软件工程技术以及有针对性的软件工程。
软件系统的研究也可以分为软件的语言系统和软件的工程系统。所谓的软件语言系统指的是用来编写软件的语言所构成的系统,其中包括需要级语言系统,功能级语言系统还有实现级语言系统共,每一种不同的软件语言系统的适应性软件使用都有所不同。可以说软件工程技术重点是用来探究高效率的将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数学理论技术科学的结合在一起后怎样更高效的开发软件。
将软件工程技术具体化后可以分为一下几项:在研究内容中学习软件研发手段并作为软件的学习手段;在研究内容中把软件的生命周期等价于软件工程;除此之外也可以在研发内容中把软件工程的历史进程作为软降的背景和工具。所谓的软件系统软件工程系统也可以分为操作实施和语言处理等等。可以说语言处理系统和操作系统就是软件工程技术中的基础。操作系统可以在进行软件系统管理时进行资源管理的系统,从未高效的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语言处理系统的主要任务就是编译软件系统中每一条的程序,举个例子,语言处理系统中的汇编系统和编辑系统就可以将原本由操作人员编写的软件程序编译成可以被计算机系统识别并翻译的程序,而数据库系统主要只是含有简单的数据库和数据库的相应系统,数据库系统的主要作用就是帮助其他需要大量数据的软件系统的研发和执行。
3 软件工程技术的研究目的
简单来说,软件的研发过程的本质就是将高难度的概念转换成低难度的概念,从而实现将高难度的技术操作转换成低难度的技术操作。一般的规模较大的软件在开发过程中的内容也还是非常复杂的,例如软件开发时的相关工作人员的选择,相关技术的选择,相关手段方法以及研发中需要的资金投入和研发时间的匹配等等,所以我们可以将软件工程技术简要的描述为使用计算机研究技术与其相关的理论知识还有科学合理的挂历方法,按照一定的进程,做到符合软件需求者的具体要求的定义的研究学科。对于软件工程来说和其他工程一样都必须具有相应的目的和特定的原则。
软件工程技术的主要活动就是针对用户的不同需求来进行设计与研发的过程。只有明确了用户的需求才能将需求转换成虚拟的程序设计。软件系统以及相应的处理过程都是进行软件工程的重要依据。软件设计的首要目的就是设计一个最佳的程序结构,这样根据结构设计出来的软件才能够具有最佳的使用效果。原始的工业发展都是以满足需求者的需求来进行生产和制造,在这个生产制造的过程中,产品的构成时整个生产过程的核心。经过多年的发展可以看出,软件程序的开发也必须使用上述流程。所以,软件领域的前景发展是否客观主要还是要依靠于“产品”是否满足客户的需求。
4 软件工程技术的发展前景
在20世纪末期,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网络资源也逐渐积累起来,因此未来将网络中的全部资源进行整理分类,并将其作为网络有用资源去服务用户就是软件市场开发的主要优势。网络平台具有原始软件不具有的高度资源共享性,因此未来软件工程需要做的就是克服这一问题。从另一角度分析,软件开发人员的传统理念与方式都需要进行高进,目前最需要的就是开发更家适应于当下科技发展的新型软件开发技术与系统。并且,网络的发展渐渐的从原始的操作为主的模式转换成了中介通讯模式,这样为软件技术开发在未来的发展空间便更加广阔。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软件工程是一项具有特殊性的产品,软件领域越来越广泛,同时软件工程的复杂度也越来越高,因此软件工程的研发对我国的市场经济以及我国技术领域都具有这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卢东晓.关于软件工程技术发展趋势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4):86-86,88.
[2]刘堂宇.浅析目前软件工程技术在网络时代背景下的发展[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8):76-77.
[3]黄晓峰.浅谈网络软件工程技术的相关发展和对策[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17):370-370.
作者简介
>武汉鼎师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鼎师电子书包是一个产品,一个真正能为教育工作者解决问题的智能教学终端,更是一套真正为教育工作者设计的教学应用模式。既能向终端用户提供学习所需,更能将教学数据进行收集和深层次的数据挖掘。为人人通工程解决最后100米的问题。
>成都永业有限公司
从实验室气流控制概述,通风系统的发展历程,通风控制设计方案及实验室智能化集中监控系统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成都永业实验室控制系统。
>北京中教启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数字星球系统是信息时代的教学仪器之一,也是目前国内首先实现三维立体动态展示的单体数字化教学仪器。它通过国际先进的三维图像处理平台,方便教师将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转变为球面图像,结合精密光学技术,瞬间展示于数字化球形投影屏幕,动态立体的再现科学现象与过程。
>北京凌伊动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了《智慧校园给力搭档:数字学习解决方案》(最新一代数字化实验系统)新产品。
>国芯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建院以来,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在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中药新药研究开发,中医文献发掘研究,以及蚕业药用资源、海洋生物资源等开发研究诸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我院科技人员共研制胃复春、养胃冲剂、黄芪生脉饮、肝血宝等新药30余只,获得各级科技成果奖励140余项次,其中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近70项次。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10余部,编辑出版《浙江中医杂志》450余期、《养生月刊》近300期。从科技综合实力看,我院曾在全国省级及以上中医药科研机构综合评价中总评价名列榜首。
2000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与原浙江省第二中医院、浙江省精神卫生研究所实行机构重组,组建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三院重组后,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的科研内涵建设得到加强,科研与临床结合更为紧密,中医药科研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
近9年来,我院确立了以中医临床医学研究、中药新药开发、中医文献信息研究、蚕业药用资源研究、中西医结合精神卫生等为重点研究领域,先后建成6个省医学重点学科和中医药重点学科,2个国家中医药二级实验室,4个省中医药重点实验室。在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2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中医药重点学科5个,省级中医药重点专科7个,省级中医药重点实验室4个。承担各级课题250余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部级69项。获国家专利9项,开展横向课题、技术服务110余项,转让新药7只。获得各级科技成果奖励30项次,其中“蚕砂提取物研制中药二类新药生血宁”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传承国粹五十载,创新发展铸丰碑。从《医方类聚》的整理研究,到蚕业资源的药用开发,我院50年的发展历程表明,推动中医药科技进步必须做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这篇文章,继承是中医药发展的基础,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动力。要在系统继承中医药的学术思想和宝贵经验、保持中医药优势特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自主创新,挖掘中医药的科学内涵,丰富和完善其理论和技术体系。创新离不开传承,传承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传承与创新和谐发展,就能促进中医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