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5 14:49:0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低碳技术的应用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1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并且开始向往一种新的宜居方式,在这种情况下,绿色建筑受到人们的认可和关注,同时这也适应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人们节能意识、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的社会环境下,绿色低碳建筑技术成为国家应对气候变暖的重要战略。
2绿色低碳建筑
所谓绿色低碳建筑,从本质上说,就是在组织开展施工作业的过程中,通过降低资源的消耗数量,进一步降低施工作业对环境产生的污染,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自然环境的平衡性,以此推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对此,需要按照绿色低碳的理念,设计相应的建筑物,对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进行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建筑施工企业应用绿色低碳技术的重要意义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国民经济的过程中,面临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一方面经济发展所需的石油一半依赖进口,这一现象直接威胁到国家的能源安全;另一方面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要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源需求缺口不断扩大,导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断增加,而缓解气候变暖问题必然要大幅缩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这时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与其他行业相比,建筑行业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施工企业需要推广使用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为了实现建筑行业的持续发展,树立节约能源意识,秉持绿色低碳理念是根本。在这种情况下,推广使用绿色低碳技术具有重要意义。3.1降低能源的使用率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在工程项目施工技术方面,与传统的建筑项目相比,节能低碳建筑有着本质的不同,主要表现为在施工过程中使用新型原材料,例如,在施工中选择使用隔热保温材料,以保持室内温度,实现节能的目的,或者将新型原材料应用到建筑物的外层,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建筑物的热量散失。3.2减少电能消耗量随着经济的发展,电能成为人类生产、生活中重要的能源形式。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能源日趋紧张,尤其电能最为明显。在我国,由于电能主要来源于火力发电,为了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必然要消耗大量的煤炭资源,同时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通过推广使用绿色低碳建筑施工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电能的消耗量。3.3减少用地面积在我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数量逐渐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必然要求有相应的建筑用地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进而加剧了用地紧张程度,这种现象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更为严重。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尽可能多的建设建筑物,唯一的途径就是大力推广使用绿色低碳技术。3.4节约水资源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虽然庞大,但是,由于人口基数更大,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降低人均淡水资源的数量,甚至有些地区出现水资源短缺的现象。在建筑行业,通过推广使用水资源循环再利用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减少用水量。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通过探索绿色低碳建筑水资源的再利用技术,或者对建筑废水进行净化处理,重复使用建筑用水,以此节约水资源。
4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应用面临的问题
与传统的建筑技术相比,绿色低碳建筑技术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在应用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1)技术创新程度、集成度有待进一步提升;(2)绿色低碳建筑技术优化措施比较单一,在推广应用过程中,普遍存在技术堆砌的现象;(3)在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国家有待进一步调整和完善;(4)在运行效果方面,按照绿色低碳标准建设的建筑,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5)在应用绿色低碳建筑技术方面,还没有明确气候的适应性。
5绿色低碳建筑技术的发展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正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的建设进程,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能源消耗,还是资源供应都面临巨大的压力,但是庞大的人口红利,依然能够推动未来GDP的快速发展。在当前,乃至未来一段很长的时间内,大力推广应用绿色低碳建筑技术是解决能源、资源紧缺的重要举措。这是因为,在未来的发展中,绿色低碳建筑技术依然有着强劲的发展势头,主要表现为:(1)在未来的建筑规划、设计、施工,以及拆除等过程,都会融入相应的绿色低碳建筑技术,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传统的建设模式;(2)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无论是实用性能,还是集成程度,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将会进一步提升;(3)在推广应用绿色建筑技术的过程中,将会更加侧重绿色和低碳的融合,随着技术的发展,将会出现智能建筑、生态建筑等新型的建筑;(4)绿色建筑将会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在选择使用低碳建筑技术的过程中,将会更加侧重投入、产生比;(5)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将会更加完善,为未来低碳建筑的发展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
6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建设低碳绿色建筑将会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迎合了国家制定实施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发展目标。在我国,推广应用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将会面临更多、更复杂的问题,可以说是任重道远。但是,绿色低碳建筑技术能够拓宽建筑行业的领域范围,基于此,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学术界都要高度重视绿色低碳建筑技术,进一步推动该技术在我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振强.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化顶层设计——兼论省级以上地方政府发展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的政策特征与深化建议[J].建设科技,2015(7).
[2]叶祖达.低碳生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体制分析框架——以无锡太湖生态城项目实践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4(7).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b)-0046-01
1 低碳经济及低碳建筑的概述
1.1 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主要是利用污染低、排放低、消耗低的经济模式来减少碳的排放量,最后能够使经济健康发展。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的目的是为了达成经济利益、产量的最大化,并没有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不但影响了生态平衡,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危害及不便。所以,危害人类生存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必将被新的经济模式所代替,低碳经济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低碳经济适用生活的很多方面,比如说建筑、交通、电力及石化等等。建筑行业的发展所消耗的能源及带来的污染是非常大的,不容忽视,所以更应该实现低碳建筑技术,在不断的发展经济的同时,节能减排。
1.2 低碳建筑
低碳建筑是“满足人类对居住舒适性要求,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阶段,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碳排放量的建筑。”是为了能够节能减排,能够循环利用能源的建筑。
2 约束低碳建筑技术推广的因素
2.1 是因为建筑行业缺乏低碳意识
低碳建筑可以说是刚刚起步的产品,因为建筑行业本身的自律意识薄弱,建筑师的绿色低碳意识也不强,人们对低碳建筑的认知度还是比较低,消费者也没有太多的低碳消费的需求,所以没有太高的低碳意识,所以低碳建筑很多时候并没有落实,而是一句空空的口号。人们对低碳建筑没有全面的理解,政府对低碳建筑的宣传也没有太大的力度,这些都约束了我国低碳建筑的推广应用。
2.2 是因为没有更多的与国际的交流合作,也缺少政府部门间的沟通
针对低碳建筑的开发与管理没有有效的系统,行政监管不科学也不完善,没有发挥管理系统应发挥的作用。因为管理系统的不合理,所以一些部门的鼓励低碳建筑的政策无法落实。低碳建筑专业机构的发展也比较缓慢落后,对一些专业人员的培训也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低碳建筑的技术理论没有与实际很好的应用,建筑的废物排放量评估系统不健全,缺少低碳建筑识别方式,低碳建筑、一般建筑较易混淆,还有一些低碳建筑的示范推广没有发挥大的作用,所以约束了低碳建筑的推广应用。
2.3 是因为没有比较健全的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同时也缺少低碳建筑补贴税收政策
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低碳建筑管理的法律法规。一些涉及建筑的法律法规,只是关注建筑节能的问题,但针对碳排放的控制方面及违规排放的奖罚办法还不全面。政府在税收政策里,土地政策及产业政策里没有高度重视低碳建筑,也是主要的因素。
2.4 是因为经济与技术因素
随着我国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低碳建筑的推广已经被政府及行业内部开始关注。那么,约束低碳建筑的推广应用的关键因素是低碳建筑的成本比较高,低碳建筑的经济效益短时间不突出,所以建设单位针对推广并应用低碳建筑技术没有太大的动力,政府的鼓励措施没有太大力度,节能减排工作多依靠企业。另外,低碳建筑施工的难度比较大、针对低碳技术的创新也不足,所以推广应用比较困难。
3 在建筑行业推广应用低碳技术
3.1 加大对低碳建筑技术的宣传,培养低碳意识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人们对低碳建筑的态度影响人们对低碳建筑产品的需求量,需求量的高低关系开发商是否有开发低碳技术产品的动力,所以人们对低碳建筑技术的态度非常的重要。因此,要不断的加大对低碳建筑技术的宣传,培养人们的低碳意识,不断的强化低碳理念,消除误解,全面理解。比如利用电视、网络、广播等媒体宣传低碳活动,设立低碳教育基地、低碳咨询机构和公众参与社团等。
3.2 加强政府的监管
各级政府应严格依照法律法规推广应用低碳建筑技术,建立有效的行政监管系统。加大执法力度,全面推进节能减碳的工作。对建筑碳排放量进行监控统计,对新建建筑进行全过程的碳排放量监督管理,严惩违法行为。全面开展建筑节能减碳工作,建立对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服务绩效考核、专项考察,政府施行优惠政策、激励措施,对应用低碳技术的企业,国家应从税收、财政支持、贷款等方面给以优惠,奖励推广低碳技术的企业,惩罚高能耗、高排放量的建筑,正确引导低碳建筑技术的发展。
3.3 健全法律体系
低碳建筑的推广应用离不开健全的法律法规,目前的法律法规无法查询低碳建筑管理的定量指标,缺少对低碳建筑节能减排的专项检查、监督管理和考核评价制度体系,所以政府有关部门应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定和颁布实施低碳建筑相关法律,建立一个完善的低碳建筑评价标准,这样更能够有效的推广应用低碳建筑技术。
另外,还要建立低碳建筑认证体系。用法律的手段对建筑碳排放量标准进行界定,对于符合要求的建筑授予低碳建筑标志或者称号,以此大力推动低碳建筑的发展,激发企业的积极性,向社会推广以达到建筑减碳效果。
3.4 重视技术研发,培养专业人才
积极开展同国外发达国家的战略合作,借鉴其低碳建筑技术和推广经验,实现我国低碳建筑推广发展的目标。要加大低碳技术投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企业要借鉴外国的低碳技术,加强与研发机构的沟通,提高我国的低碳建筑技术。政府为开发低碳建筑新材料、新技术提供经济支持,同时低碳建筑技术的推广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因此,政府应加大对高校建筑人才的培养力度,及低碳意识的培养。在鼓励开发新材料、新技术的同时,还应建立相应的产品、技术淘汰制度,对落后的产品和技术禁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峻。生态平衡遭受严峻挑战,全球化变暖的情况不容乐观,同时地球上可利用的能源也逐渐减少,越来越缺乏,所以说,要走低碳经济之路。目前,建筑业是耗能与排放比较严重,所以推广应用低碳建筑技术非常必要。这样,才能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最后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面对各种高消耗、高污染的现实状况,作为耗能大户的各类建筑物的建筑施工企业,只有掌握了先进的低碳化、节能化的施工技术,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由此可见,就低碳背景下建筑施工技术的改进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笔者做出以下几点探讨。
1 、低碳经济环境下改进建筑施工技术的重要性
虽然我国幅员辽阔,资源种类繁多,但人口基数大,使得我国已成为最大的能耗大国之一。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的人口云集于城市,使得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被不断的升级利用,城市人口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在增加了不少的建筑面积。我国当前正以年均20亿m2的速度递增,并呈高发态势,而这些建筑中95%的建筑都是高能耗建筑,如此发展下去,只会更快的降低人均能源占有量,将与世界用能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基于这一现状,在“十一五”期间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上,我国“十二五”规划中对能源的节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建筑施工企业,在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同时,也迎来了“十二五”的大好发展机遇。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能源被大量不合理的使用,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全球温室效应等不良后果。在这种不良趋势下,上世纪八十年代,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随之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ic )也得到了各个国家的广泛认同。低碳经济是指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低的经济发展方式,近20多年来,国际上对低碳经济的综合评价研究主要针对CO2 减排技术开发出大量的减排评价模型,用来研究在全球、区域、国家范围内对经济领域或者部门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己成为当前的社会热点。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业也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也存在着因不合理的使用能源资源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后果。从减少环境污染和降低能源消耗的角度出发改进建筑技术己经成为当今的热门课题。建筑节能不仅仅是关注建筑投入使用后的节能,而且还从一长远考虑,关注节能技术的使用和节能材料的选择。总的来说,建筑节能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协调,深入研究,协调工作。要达到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要从多方面入手,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改进建筑施工技术。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着力改进建筑施工技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建筑施工技术的改进,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实现建筑智能化、低碳化。那么建筑节能就必须从建筑施工到使用投入采取一系列的节能环保措施,除选取节能的建筑材料之外,还应配合先进的节能施工技术,但这是一个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从多方面加强建筑节能措施的应用,在改进施工技术的同时,降低工程造价,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的基础。
2、关于低碳背景下建筑施工新技术的推广及应用
智能化、低碳化的建筑必须采取低碳施工技术。所谓低碳化的施工技术,就是改进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的施工技术,从而降低建筑的能耗和环境的污染,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实现智能化、低碳化的建筑。基于此,笔者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一)建筑施工管理绿色化
为确保建筑施工顺利进行,关键就在于管理,而为实现建筑施工低碳化,同样需要对建筑施工进行管理。因而必须转变管理理念,采取绿色化的施工管理方式,确保管理过程中的组织纪律的明确性,从根本上保障施工全程低碳化,进而尽可能的降低能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
(二)施工过程中环境保护措施的改进
传统的施工技术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这些污染主要来源于建筑施工过程中设备的噪音、产生的粉尘和光污染等,且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大都很细,极易被人体吸入,而由于建筑施工周期一般较长,这样就给人体造成巨大的伤害。产生这些粉尘的原因主要是来与材料堆放不规范、机械作业以及道路扬尘而引起的,因而为降低施工过程中粉尘的产生,必须加强施工过程中环境保护措施的改进。对于高空粉尘作业,应选用取湿法作业,并加强相对应的保护措施,通过覆盖和屏蔽,有效降低施工过程中队环境带来的粉尘污染。通过对设备进行改造升级,引进先进的施工设备,在减少机械设备的碳排放的同时尽可能的降低给环境带来的噪音污染。
(三)加强建筑原材料的节能改造
当前,有关建筑行业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标准还有待完善,又由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很多施工企业在建筑原材料选材方面的还缺乏规范化的标准,加之原材料生产企业生产的原材料质量良莠不齐,使得原材料的成本占整个工程成本的60%以上甚至更多。使用大量的建筑原材料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建筑垃圾,不仅造成了巨大的能源浪费,也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因而加强建筑原材料的节能改造是低碳背景下建筑施工技术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对原材料进行节能改造,实现建筑原材料的循环利用,从而降低建筑原材料的消耗,进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建筑垃圾的产生。此外,传统的建筑施工需要大量的模板,势必会拖延工期,因而应在控制模板质量的前提下,采取租赁的方式缩短工期,从而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四)加强建筑施工用地的保护和利用
虽然施工阶段的阶段节地工作没有设计阶段重要,但还是应加强施工阶段的节地工作。注重施工道路和临时设施的设置,合理规划和布局临时性的设施,结合实际需要就占地面积进行合理控制,以达到高效利用土地的目的,从而将建筑空间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
(五)加大地下设施与文物以及资源的保护力度
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应在施工之前对地下设施、资源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并采取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从而确保建筑施工现场四周的建筑物、管道、管线能安全运行, 尽可能的保留施工现场周围的文化遗产,在施工时如果发现大量文物,应马上停止施工,并上报相关部门做好协调工作。
(六)节水与水污染控制技术
建筑施工用水的比重很大,因此,在施工现场一要保护地下水环境,用隔水性能好的边坡支护技术,在缺水地区或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地区,基坑降水尽可能少地抽取地下水;二要对于化学品等有毒材料、油料的储存地,应有严格的隔水层设计,做好渗漏液收集和处理。
(七)高效保温墙体技术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应采用蒸压粉煤灰添加气混凝土来砌块作为建筑物的护墙,这是一种利用火力发电厂排放的粉煤灰作为主要原料,经过先进的生产技术加工而成的一种新型墙体材料,对于建筑物的保温节能具有很好的效果,它的利用不仅减少了建筑资源的浪费,有效地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而且有利于环保,是一种很好的绿色建材产品。
(八) 地源热泵技术
地源热泵技术是一种高效的节能技术,不仅可以有效的降低能耗,具有一定的环保功能,而且对于环境的影响较小,便于日常的维护工作,其原理是利用地表层中储存的能量来对温度进行调节,由于室外气温变化很大,但地表以下的地温却相对稳定,一般来说地温全年相对恒定,夏季的时候建筑物内多余的热量会不断地排出,并为大地所吸收,从而使建筑物内的温度保持一定。
(九)太阳能建筑技术
太阳能的使用对于建筑物来说,具有使用无污染、安装方便、安全可靠、不消耗燃料、不受环境限制、维修维护简单等特点,它是最适于建筑物节能环保的一项应用技术,目前,我国建筑行业施工技术中的太阳能技术已经被普遍应用。
结语:总之,建筑施工技术的改进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就目前而言,当前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已难以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建筑施工企业,为切实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实力,应在降低施工成本的同时,注重施工技术的改进,切实降低建筑能耗和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实现建筑的智能化、低碳化。
参考文献
[1]曹小琳,胡剑龙.低碳经济模式下的建筑低碳转型研究[J].基建管理优化, 2010,(03)
引言:
作为人类生活最根本的内容之一,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始终都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和活动。由于建筑是一个步骤复杂且会牵涉到大量建筑资源的过程,因而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有物资浪费和次生废物排放等现象,这与人类生活所应该倡导的绿色健康理念存在着根本上的冲突。目前,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提速,城市化的发展越发趋于规模化,低碳化的建筑施工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它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1.低碳建筑施工的内涵及其特征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不断趋于国际化,各类建筑拔地而起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谓的“低碳建筑”其实就是指在建筑物的整个建设周期内,从建筑材料和设备的制造过程到施工建设过程再到使用过程等各个环节做到能源的最省化、无污染化,此举的根本目的就是能够在整个建筑施工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进而达到提高能效并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如果从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来分析,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说的低碳建筑具备这样几个特征:其一,从建筑施工前的设计阶段来看,作为专业设计人员就应该从当地的各项气候条件入手,科学合理地采用利于节能减排的建筑总体设计思路,有效控制好建筑物的布局、朝向以及体型系数、窗墙比列等各种建筑要素。其二,从建筑所涉及到的材料选择和细部结构来看,低碳建筑通常都会最大限度地选用那些有利于主体结构保护并能够有效避免热(冷)桥产生的节能材料、节能设备。另外,低碳建筑还尽可能地引进风能、太阳能以及地源热泵等技术等和太阳能技术等自然能源的驱动设备,更好地实现了对自然能源的科学利用。
2.影响低碳建筑施工的因素分析
目前,随着绿色建筑理念的逐步深入,低碳建筑施工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作为广大建筑商开始将节能减排的宗旨落实在了建筑施工过程中。但是,由于低碳施工在技术上仍旧存在着很大的薄弱性,常常直接导致了低碳建筑施工无法最大限度地达成设计中的绿色低碳预想,这是因为在建筑施工现场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着大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和汇集,客观地影响了低碳建筑的正常施工。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施工现场废弃物的碳排会直接影响低碳建筑效果。这是因为,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着大量建筑废弃物,在未能充分注意做好对建筑废弃物的回收和再利用工作的前提下,必然地会额外增加建筑成本,降低了建筑过程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违背了绿色节能的建筑宗旨。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大量的废弃物需要进行处置或运输,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又会不断产生二氧化碳,正是这些大量碳排的客观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决定了低碳建筑效果的优劣。其次,在进行废弃物的处置和运输时,由于事先缺乏合理的安排,未能拟定相应的碳排量执行计划,导致了运输车辆和运输方式的随意性,进而导致了碳排量的不断增加。另外,在建筑施工现场,由于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也经常性地会出现故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低碳施工效果,因此,在加强对机械设备进行维修和保养的同时,能够尽量引入那些可以加大变频节能型机械无疑是保证低碳施工的重要途径。
3.建筑施工技术低碳化策略分析
由于建筑施工是一个涉及到很多因素的复杂过程,施工人员的文明意识、建筑施工材料的优化选择以及对建筑节能技术的追求等客观因素,都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建筑施工技术是否真正体现了低碳化。
3.1施工人员文明施工意识的主动树立
客观地说,在建筑施工现场,施工人员的能否做到文明施工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低碳化施工的效果。因此,作为现场施工人员,首先必须树立明确的文明施工意识,从主观上将低碳施工理念落实到现场施工行为上,严格要求自己在面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粉尘以及噪音等污染时,务必要主动采取积极有效的除污措施。由于建筑施工必然地存在着大量的粉尘污染,在施工时如果能够适时地引入加湿或覆盖遮挡等有效处理措施,便可以将大量的粉尘污染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而可以真正降低施工中大量的扬尘对人体造成的严重危害。
3.2建筑材料的“绿色化”选择
由于传统的建筑施工缺乏科学化、标准化的管理意识,导致了对于建筑材料的选择和管理管理也严重缺失,这样一来,使得传统的建筑施工往往存在着高能耗的不良现象,与时下所倡导的“低碳施工”理念相去甚远。基于对低碳化建筑施工的要求,作为建筑商,理应强化自身对于建筑材料的“绿色化”选择意识。其一,注意在保证建筑材料高质量的前提下, 尽可能低选用价格相对便宜的建材,通过降低建筑材料的采购成本的方式努力提升建筑施工的经济因素。其二,在进行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本着节能降耗的原则,做好对各类建筑材料使用监督与管理的同时,也要努力采用满足低碳建筑要求的节能新技术,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材料的循环利用率,降低建筑施工成本,还可以切实有效地减少建筑材料垃圾及其所产生的大量碳排,可谓是一举多得。
3.3进一步优化建筑施工技术
为了使建筑施工技术不断趋于低碳化,在进行建筑施工过程中,务必要本着降低能耗的宗旨,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努力提高各种能源的利用率。这就要求建筑商在进行建筑施工前,首先需要真正立足于低碳节能的基点上,树立清晰的建筑结构的系统意识,突破建筑单体的局限,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整体上对整个建筑所涉及到的各种建筑资源进行科学的考虑和统筹的安排。其次,还要巧妙引入风能、太阳能以及地源热泵技术等自然能源的驱动设备,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好那些可再生且取之不尽的新型清洁能源,真正体现建筑施工的低碳化。同时,为了确保施工各工序的合理性和时效性,在施工设计安排中,还要根据器械的实际负载合理选择施工机械设备, 力求做到所选择的设备在功率上既不会因过大而造成不必要的施工能耗,又避免了因过小而影响了施工进程。另外,由于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还需要做好对水资源节约使用,一旦处理不当,水资源的无端浪费便成为必然现象。
4.低碳化理念在建筑结构中应注意的几点细节处理
除了上述对于建筑施工技术层面上的要求外,落实到建筑结构的具体构件来说,为了更好地体现建筑施工技术的低碳化,还应该注意到对于以下几个建筑结构常见问题的细节性处理:
4.1关于墙体节能施工技术的细节处理
为了保证墙体更好的节能效果,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通常情况下可以采用在墙体内侧或者外侧加上保温层进行保温处理。由于室外保温层虽然保温效果明显由于室内保温层,但是由于常会因为自然因素而出现与外墙体之间结合不牢固的劣势,因而在进行该项技术处理时,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可以采用在室外保温层施工原料中添加粘性添加剂的方式,效降低裂缝以及脱落等问题的同时,也保证了墙体的保温效果。而在进行室内墙面的节能施工处理时,为了不影响墙体的保温效果,务必要做好相应的线路及管道敷设孔洞等的合理预设,力求做到既不破坏到管线,又不影响保温层的保温效果。
4.2关于建筑门窗安装材料的细节处理
在进行建筑门窗安装材料的选择时,一方面需要从导热效率上来看,根据具体实际选用合适的门窗材料。其次,为了充分保证门窗的节能效果,在进行门窗材料的选择时,还要参考其透风性、耐风性以及密封性等重要指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各类门窗安装时,为了防止其出现漏水漏风等问题,既要确保其安装的位置准确到位,还务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密封膏或者水泥等密封材料做好对其密封性的处理,以进一步保证门窗的保温性能。
4.3关于建筑屋面节能技术的细节处理
对于建筑实体来说,在进行屋面节能技术处理时,除了需要严格按照施工设计合理设计好屋面厚度外,在屋面材料的选择上要注意以下两点:其一,尽可能选择那些密度相低强度大且吸水能力较强的保温材料,以保证屋面能够发挥其保温作用;其二,在进行坡面材料的选择时,一定要考虑到外界温度对室内温度的影响,选用那些颜色相对较浅且反光能力强的材料。
5.结语
1 城市轨道交通耗能分析
1.1 城市轨道交通耗能状况
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主要靠消耗电能,其电能的消耗量是相当巨大的。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的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4年底,全国22个城市开通建设轨道交通骨干线路101条,运营里程长度达到3155公里。其中,北京地铁的里程数达到527公里,2015年预计增至626公里。以北京轨道交通为例。2012年能耗为13.16万吨标煤,耗电为8.53亿度;到了2013年能耗为16.45万吨标煤,耗电量达到11.24亿度。《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年度报告2013》的数据表明,中国54个城市规划了总数超过450条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里程超过15000公里。在运营里程数相同的情况下,各地的能耗量与北京处于同一水平。全国轨道交通的里程数越长,能耗量越大,而且能耗量将会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如果能够通过低碳节能技术的应用将城市轨道交通的能耗降低,这将产生巨大的财富,为地铁运营部门节省大量的能源开销。
1.2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各部分耗能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主要包含车站、运营车辆、车辆段设备和维护车辆等几大部分。通过对上海、 广州等中型城市地铁最新的能耗统计,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几大部分的耗能情况[1]如下表1.2所示:
表1.2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几大部分的耗能情况
2降低城市轨道交通能耗的技术应用
2.1 低碳节能设备的应用
2.1.1 地铁站的照明应用环保型LED灯
LED光源具有光效高(110lm/w)和寿命长(3万~5万h)等显著特点,而传统光源中最节能的荧光灯也仅有80lm/w的光效和约5000h的寿命,这种新型光源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上正逐步开始大批量运用。如深圳地铁5号150节车辆项目中,总共采用4800个20w的LED照明模块替代了36 w的荧光灯管,节能可达40%以上,年节电约超过40万kw・h[2]。近年来的实践证明,采用LED照明的主要效益反映在:地下空间照明效果优良,照度和光均匀度均可达到使用要求;照明灯具可保证3万小时的使用寿命;照明节电(与传统灯具比较)在30%以上;人员对视觉感受和舒适性的反映均满意,各地城市轨道交通均可采用。
2.1.2 屏蔽门系统
屏蔽门控制具有减少噪音、避免冷气流失;能保证乘客的安全,防止卧轨事件的发生;降低车站空调通风系统的运行能耗等优点。据相关数据显示,运营远期时,屏蔽门系统在空调季节的用电量比传统集成式闭式系统节约25%。而在通风季节时用电量将比集成式闭式系统节约12.6%[3]。可见屏蔽门系统既提高了安全性,又具明显的节能优势,适合各地城市轨道交通推广使用。
2.1.3 自动售检票(AFC)系统
票房售票机BOM、车站计算机系统SC以及线路中央计算机LCC,E/S编码分拣系统、清分中心CCHS的计算机系统操作界面考虑采用节电模式,在没有操作时暗屏运行。自动售票机TVM在不影响乘客使用的情况下也可考虑采用本方式。可节电30%。
车站设备SLE应采用高效节能型产品。闸机AGM及导向设备、自动售票机TVM的LED显示设备采用发光效率高及高效节能型LED,可节电40%。闸机AGM转杆操作机构采用节能型的液压操作机构,在静态或挂杆时为节电模式,应考虑降低功率消耗或不耗能,可节电60%。读卡器设备采用低辐射节能型设备,以降低辐射功耗,可节电20%。
2.1.4 变频自动扶梯
采用变频自动扶梯,在空载的情况下行,减小其速度可降到额定速度的1/3左右,可使扶梯处于待客状态,低速运行,这样就使得自动扶梯的机械能耗降低。采取此项措施可能降低能耗10%-30%左右。
2.2 新能源的应用
新能源以其低碳的特点,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城市轨道交通也应结合所处的环境条件,采用新能源,来降低能耗达到低碳节能的目的。
2.2.1 开发太阳能光伏发电
在我国青藏高原、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北地区以及云南、广东、海南的部分低纬度地区,光照充足,太阳辐射总量达到在5000MJ/m2,可充分利用太阳能进行光伏发电[4]。光伏发电是根据光生伏特效应原理,利用太阳电池将太阳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在地铁车站附近的广大绿地内各类地下建筑物的上方及其出人口外侧或透光玻璃(天棚的上方,以及地铁车站内设置有“天窗”的地段),铺放太阳能电池板,可建立地铁车站和相邻区间专用的小型光伏电网为试点,在取得成效的前提下,日后更争取并入城市大电网, 使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能运用于整个地下空间。其装机容量可部分甚至全部满足地下空间内部照明、甚或部分设备的供电量需要。
2.2.2 地热能
地源热泵是利用大地作为热源,由于在一定深度下的地层常年保持恒定的温度,远高于冬季的室外温度,又低于夏季的室外温度。因此,地源热泵可以克服以室外空气为热源的空气源热泵在夏季高温和冬季寒冷天气时热泵的效率大大降低的主要技术缺点,又有可省去室外机或冷却塔等优点。
实例有维也纳地铁2号线延伸段的四个地铁车站(U2/1Schottenring站,U2/ 2Taborstrasse站,U2/3Praterster站和U2/4Messe站)的深基础结构如桩、地下连续墙、基础底板以及隧道结构都被当作热交换元件。通过地下结构获得的地热能主要用于地铁车站管理用房、地下商场的供暖和制冷。四个能源车站设计总制热量为449kw,设计总制冷量为231 kw [6]。
3总结
采用相应的低碳节能设备及新能源的应用可以明显降低城市轨道交通的能耗。城市轨道交通的低碳节能措施是需要不断发展前进的,本文所提到的两个方面的低碳节能措施也并不是全部。城市轨道交通低碳节能的发展仍需要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颖.城市轨道交通低碳技术应用研究[J].机车点传动,2010,(6):1-15
[2] 吴寿良.LED照明灯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J].智能建筑电气技术,2014,8(5):23-25
[3] 苏航.地铁屏蔽门系统与集成闭式系统运营耗能比较[J].制冷与空调,2008,(8):190-192
水稻种植大户对低碳农业技术的需求受农户自身因素、生产环境因素、经济和外部政策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本文假设影水稻种植大户响影响应用节约型低碳农业技术因素有以下3类:
(1)农户基本特征
农户基本特征主要包括户主的文化程度、农户的性质、是否外出打工。从理论上说,户主的文化程度与其技术应用行为呈正相关,决策者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技术学习能力越强,对相关技术的掌握和了解可能越全面,因而应用新技术的可能性越高;就农户的性质来看,本研究将稻农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稻农,另一类为科技示范户或村干部,作为科技示范户或村干部可能拥有比普通稻农更多的社会资源来优先获得和掌握新技术;农户外出务工可能会拓宽其视野,增强其对新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同时由于外出务工很可能会提高收入,因此其对新技术的投资具备一定的资金积累。
(2)农户生产特征
本文研究的农户生产特征有土地种植规模、家庭经济收入和土地所在地的地形。土地种植规模是影响农户技术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规模成本递减的原理,一定规模的耕地面积会降低农户投资农业科技的成本,从而学习和采用新技术的需求越强,农户规模偏小会阻碍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但也有研究发现只有当农户家庭耕地自有面积超过一定规模时才会实现规模成本递减,进而成为影响农户科技投资的因素[15];种植土地由于地形的差异会导致稻农在应用技术时的基础设施、信息的通畅条件等不同,进而影响到农户的技术行为。
(3)农户技术应用的政府政策环境
由于低碳农业技术具有正外部性、农户应用新技术的困难,因而在推广低碳农业技术的过程中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这种支持既有资金也有制度的扶持。
2影响水稻种植大户应用
(1)调查数据显示,样本农户中有63.70%的农户只有初中文化,20.98%和2.97%的农户分别具有高中和中专及以上的文化水平,12.39%的农户只有小学文化。从年龄来看,49%的户主在41—50岁之间,另外处在30—40岁和51—60岁的户主分别为22%和24%;另外样本农户中有24.51%的农户是更容易接触到新技术的村干部或科技示范户,有6.28%的农户具有外出务工经历。
(2)从农户的生产特征和政策环境来看,样本农户的土地种植规模、家庭经济收入的平均值分别为201.69亩和17.67万元,有59.14%农户的土地位于平原地带;在被调查的农户在采纳低碳农业新技术的过程中接受过政府支持的占比达到了66.39%。4.1.5回归结果与分析。根据上面的实证模型,本研究运用Eviews6.0软件对1069个样本进行Logit模型估计,结果见表2。从模型结果中的赤池信息量、施瓦茨信息量以及平均最大似然值看,模型的整体效果良好,检验结果LR值为65.62,在1%水平上显著;模型的McFaddenR2值为0.059,由于样本是横截面数据,所以模型的估计结果是可以接受的。根据估计结果,除土地所在地地形系数不显著外,其他系数达到了较高显著性水平,农户应用低碳农业技术的行为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第一,户主文化程度变量在1%的统计检验水平上显著且其系数为正。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户对低碳农业技术的需求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助于农户获得、使用和掌握新技术。但是总体来看,在已经应用低碳农业技术的266户农户中,由于整体文化程度偏低,知识水平不足,导致现代生产要素在传统生产应用中的低效或无效,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传授心得科学配方施肥时,农户掌握得慢或不能完全掌握,导致滥施化肥、农药等现象常有发生,在应用了技术的226户农户中48.9%的农户在应用技术后认为其对生产经营效益的作用不显著。
第二,农户性质变量和是否外出打工系数在1%的统计检验水平上显著且为正,说明科技示范户或村干部比普通稻农在技术的获得和使用上更具有便捷性,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无论村干部由于其政治地位的特殊性而更容易获得政府或企业的技术支持,而科技示范户由于其本身的经济实力强、能力强而成为技术应用的先锋代表;外出务工能够起到开拓农户视野,提高其对应用新鲜事物如技术的认知能力,进而有助于农户在生产中采纳新技术。
第三,农户规模变量系数在1%的统计检验水平上显著且为正,说明种植规模越大越有利于降低新技术应用的成本,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土地地形变量的系数为负,但不显著,说明地形差异对江西水稻种植中低碳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影响不显著,原因可能是调查的农户种植规模都在50亩以上,其耕地的地理位置都不会太偏,或因达到较大规模而具备一定的基础设施条件,因而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显著。
第四,政府的政策支持变量系数在1%的统计检验水平上显著且为正,说明政府的低碳农业技术推广政策发挥了作用,这些政策包括制度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在已应用了低碳农业新技术的226户农户中,有74.56%的农户获得过政府的支持,76.2%的农户对政府的技术推广政策满意或非常满意。由此分析可看出,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还是以政府推广体系为主,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其他技术服务主体的服务功能还未能建立完善起来的问题。
3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3.1主要结论
(1)文化程度越高越有助于低碳农业新技术在水稻种植中的应用,但水稻种植大户总体的文化水平偏低,不仅制约了农户对技术的有效需求,而且还影响了低碳农业技术的应用效果;同时外出务工具有拓宽农户视野的作用,说明正规教育和非正式培养都有助于提高农户的技术应用能力。
(2)土地经营规模在低碳农业新技术的应用中同样存在规模经济效应。
(3)政府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主体,但另一方面暴露出其他服务主体还未能有效发挥服务功能。
3.2政策建议
一是加强以农民职业培训为主的农村教育,努力提高水稻种植大户的教育水平,以提高农业新技术采纳比率及其利用效率,减少农业资源的投入,提高水稻生产的技术水平程度。同时重视在农村高中教育,尽快将免费义务教育延伸到农村高中或职业教育,此外通过短期培训、科技讲座、函授等方式,通过示范引导、进村式品种技术推广等多种手段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利用各类传播媒介,为农户接受和掌握新技术提供常态化的平台和服务,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充分发挥科技对粮食增产的支撑作用。
二是把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作为推动水稻生产技术进步的基础条件,引导农户家庭经营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鼓励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适度规模经营。例如鼓励农户采取联合与合作、与涉农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等方式,采取政府引导、能人带动的方式,利用市场机制等诸多管齐下共同促进土地流转规范运行,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家庭农业经营体制,大力提高水稻生产的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
中图分类号:TD406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随着我国逐步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机械制造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也更高,因此要采用低碳制造技术。尽管我国目前已初步形成低碳制造技术体系并应用比较广泛,但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2 低碳制造
2.1 低碳制造技术内涵
低碳制造在本质上是基于各种资源利用最大化与能耗最小化的现代制造模式,主要是确保机械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以实现低碳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各环节,尤其是资源利用、生产制造、物流运输及机械生产阶段,都要采取有效方法使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进而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低碳制造是由传统机械制造技术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有机结合了环保及节能降耗理念。低碳机械制造技术对于机械制造行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机械制造具有改进和优化作用。
2.1.1 清洁能源技术
主要应用太阳能、水能、风能、沼气能及潮汐发电技术等,不只是使传统能耗减少,也使排污量明显降低,对于生态环境起到保护作用。
2.1.2 低碳制造设计技术
低碳制造设计技术主要是以设计生产流程、模型及方法为切入点,目前,主要涵盖低碳制造设计原则与方法、设计数据库、评价基础与流程、设计标准及优化模型等众多领域。
2.1.3 低碳制造技术
针对低碳生产战略的发展,关键在于低碳制造技术。其原因是该技术以实际机械生产过程为重点,主要涉及制造工艺低碳化、低碳制造及车间低碳技术优化等。具体表现在处理和循环利用废弃物,主要由处理废气、污水及报废产品等技术构成。
2.1.4 碳汇技术
碳汇技术主要由煤炭捕获技术和掩埋技术组成,主要是利用碳捕捉技术分离出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将其利用碳储存手段封存并隔绝大气的技术。碳捕捉技术目前在国内比较成熟,但碳储存技术还有待于开展深入研究。
2.2 低碳制造体系
低碳机械加工制造通常可视为低浓度二氧化碳从系统资源和生产过程中的释放过程,低碳制造在资源利用、生产制造等领域都有应用。在实际生产中,采用有效方法使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并在各环节中加强节能减排以实现低碳的目标。资源利用率、能耗及碳排量是评估低碳制造的综合指标,低碳制造技术具有比较丰富的内容,由低碳设计技术、设计方法、评价方案及相关数据库构成评价模型。低碳制造体系结构包括产品低碳设计、生产过程及能源与原材料开发低碳化三方面内容,其中,低碳产品设计包括轻量化、模块化及生态化三方面设计内容,低碳生产过程包括加工设备、工艺及生产管理三方面内容,原材料和能源两方面内容构成低碳资源与原材料开发。
3 低碳制造技术的应用
机械产品设计在通常情况下,以创造最大经济效益并确保产品质量及功能作为最终设计目标。但随着不断提高的环保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对机械产品也具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对设计机械产品的过程中,还应尽量与“低碳”标准要求相符。此外,降耗对于机械产品设计也具有关键性作用。分析研究产品低碳设计,对于降耗、能源利用率提高及生态保护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要使低碳机械制造技术应用充分发挥作用,就应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不断发展,从而实现资源利用率提高和节能减排的明显效果,降低能耗与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3.1 轻量化设计
轻量化设计是综合考虑产品各要素的一种优化设计方法,在汽车、船舶、机械等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应用在机械产品设计中最广泛。究其原因主要是其优势十分明显:一是有效在原材料和产品加工、安装及使用过程中能降低能耗,进而使资源利用率有效提高;二是能源资源与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量,在运行使用时产品产生污染物的排放量可明显降低,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三是有效降噪降低噪声污染。在轻量化设计产品时,确保机械产品具有一定可靠性。
3.2 模块化设计
在机械产品设计中,模块化设计是比较先进的一种设计方法。按照不同功能,可将模块化设计系统分为多个不同模块。再结合实际情况和设计所需,优化组合不同模块而获得相应的机械产品,模块化设计在“低碳时代”已被机械、航天等领域广泛应用。将机械产品各功能性单元划分为若干模块,并对模块评估以达到降耗目的,进而确保设备功能及可靠性。
3.3 生态化设计
生态化设计基于对机械产品功能及可靠性的保证,降低能耗及保护生态环境的优化设计方式。涉及机械、能源、电子等比较广泛的领域,在设计过程中,一是对能源节约及绿色环保材料优先选择,使能源、资源利用率有效提高;二是尽量避免选用高能耗及有害材料,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生产的过程中,机械制造通常会产生大量污染物,不只是破坏生态环境,也对操作者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所以,机械制造企业应在产品设计中尽量采用生态化设计方法,选用较小污染、较高能源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高科技工艺,以实现机械制造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总之,能源供需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呈现出比较突出的矛盾,生态环境受到的破坏也日趋严重。因此,在机械制造中倡导低碳制造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实现低碳制造目标,采取有效策略实施低碳技术改进,而且还要在机械制造中不断深入开展低碳制造理论及其技术的应用,传统机械制造应采用低碳制造理论进行取代才能有利促进机械制造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水稻种植大户对低碳农业技术的需求受农户自身因素、生产环境因素、经济和外部政策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本文假设影水稻种植大户响影响应用节约型低碳农业技术因素有以下3类:
(1)农户基本特征
农户基本特征主要包括户主的文化程度、农户的性质、是否外出打工。从理论上说,户主的文化程度与其技术应用行为呈正相关,决策者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技术学习能力越强,对相关技术的掌握和了解可能越全面,因而应用新技术的可能性越高;就农户的性质来看,本研究将稻农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通稻农,另一类为科技示范户或村干部,作为科技示范户或村干部可能拥有比普通稻农更多的社会资源来优先获得和掌握新技术;农户外出务工可能会拓宽其视野,增强其对新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同时由于外出务工很可能会提高收入,因此其对新技术的投资具备一定的资金积累。
(2)农户生产特征
本文研究的农户生产特征有土地种植规模、家庭经济收入和土地所在地的地形。土地种植规模是影响农户技术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规模成本递减的原理,一定规模的耕地面积会降低农户投资农业科技的成本,从而学习和采用新技术的需求越强,农户规模偏小会阻碍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但也有研究发现只有当农户家庭耕地自有面积超过一定规模时才会实现规模成本递减,进而成为影响农户科技投资的因素[15];种植土地由于地形的差异会导致稻农在应用技术时的基础设施、信息的通畅条件等不同,进而影响到农户的技术行为。
(3)农户技术应用的政府政策环境
由于低碳农业技术具有正外部性、农户应用新技术的困难,因而在推广低碳农业技术的过程中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这种支持既有资金也有制度的扶持。
2影响水稻种植大户应用
(1)调查数据显示,样本农户中有63.70%的农户只有初中文化,20.98%和2.97%的农户分别具有高中和中专及以上的文化水平,12.39%的农户只有小学文化。从年龄来看,49%的户主在41—50岁之间,另外处在30—40岁和51—60岁的户主分别为22%和24%;另外样本农户中有24.51%的农户是更容易接触到新技术的村干部或科技示范户,有6.28%的农户具有外出务工经历。
(2)从农户的生产特征和政策环境来看,样本农户的土地种植规模、家庭经济收入的平均值分别为201.69亩和17.67万元,有59.14%农户的土地位于平原地带;在被调查的农户在采纳低碳农业新技术的过程中接受过政府支持的占比达到了66.39%。4.1.5回归结果与分析。根据上面的实证模型,本研究运用Eviews6.0软件对1069个样本进行Logit模型估计,结果见表2。从模型结果中的赤池信息量、施瓦茨信息量以及平均最大似然值看,模型的整体效果良好,检验结果LR值为65.62,在1%水平上显着;模型的McFaddenR2值为0.059,由于样本是横截面数据,所以模型的估计结果是可以接受的。根据估计结果,除土地所在地地形系数不显着外,其他系数达到了较高显着性水平,农户应用低碳农业技术的行为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第一,户主文化程度变量在1%的统计检验水平上显着且其系数为正。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户对低碳农业技术的需求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助于农户获得、使用和掌握新技术。但是总体来看,在已经应用低碳农业技术的266户农户中,由于整体文化程度偏低,知识水平不足,导致现代生产要素在传统生产应用中的低效或无效,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传授心得科学配方施肥时,农户掌握得慢或不能完全掌握,导致滥施化肥、农药等现象常有发生,在应用了技术的226户农户中48.9%的农户在应用技术后认为其对生产经营效益的作用不显着。
第二,农户性质变量和是否外出打工系数在1%的统计检验水平上显着且为正,说明科技示范户或村干部比普通稻农在技术的获得和使用上更具有便捷性,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无论村干部由于其政治地位的特殊性而更容易获得政府或企业的技术支持,而科技示范户由于其本身的经济实力强、能力强而成为技术应用的先锋代表;外出务工能够起到开拓农户视野,提高其对应用新鲜事物如技术的认知能力,进而有助于农户在生产中采纳新技术。
第三,农户规模变量系数在1%的统计检验水平上显着且为正,说明种植规模越大越有利于降低新技术应用的成本,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土地地形变量的系数为负,但不显着,说明地形差异对江西水稻种植中低碳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影响不显着,原因可能是调查的农户种植规模都在50亩以上,其耕地的地理位置都不会太偏,或因达到较大规模而具备一定的基础设施条件,因而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显着。
第四,政府的政策支持变量系数在1%的统计检验水平上显着且为正,说明政府的低碳农业技术推广政策发挥了作用,这些政策包括制度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在已应用了低碳农业新技术的226户农户中,有74.56%的农户获得过政府的支持,76.2%的农户对政府的技术推广政策满意或非常满意。由此分析可看出,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还是以政府推广体系为主,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其他技术服务主体的服务功能还未能建立完善起来的问题。
3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3.1主要结论
(1)文化程度越高越有助于低碳农业新技术在水稻种植中的应用,但水稻种植大户总体的文化水平偏低,不仅制约了农户对技术的有效需求,而且还影响了低碳农业技术的应用效果;同时外出务工具有拓宽农户视野的作用,说明正规教育和非正式培养都有助于提高农户的技术应用能力。
(2)土地经营规模在低碳农业新技术的应用中同样存在规模经济效应。
(3)政府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主体,但另一方面暴露出其他服务主体还未能有效发挥服务功能。
3.2政策建议
一是加强以农民职业培训为主的农村教育,努力提高水稻种植大户的教育水平,以提高农业新技术采纳比率及其利用效率,减少农业资源的投入,提高水稻生产的技术水平程度。同时重视在农村高中教育,尽快将免费义务教育延伸到农村高中或职业教育,此外通过短期培训、科技讲座、函授等方式,通过示范引导、进村式品种技术推广等多种手段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利用各类传播媒介,为农户接受和掌握新技术提供常态化的平台和服务,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充分发挥科技对粮食增产的支撑作用。
2绿色工业建筑设计标准和相关原则
2.1绿色工业建筑
在进行绿色工业建筑的方案设计时,必须要遵循以下几点设计标准:首先,要坚持环保、自然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建筑施工和保护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可以利用自然能源如太阳能灯能源降低污染和能源的消耗。其次,要根据建筑的实际的使用情况和用途来对绿色工业建筑进行设计,要保证绿色工业建筑的适用性、灵活性,在保证其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进行绿色、节能和低碳。最后,绿色工业建筑的建筑外形应该如同它的名字一样具有绿色、自然等设计特点,将生态自然、人文气息以及现代化特色融入到建筑的设计中,提高绿色工业建筑的外形设计特色。
2.2绿色工业建筑设计的原则
具体的设计原则在有以下几点:首先,要坚持保护环境的原则,要站在自然和建筑统一的观点上去进行绿色工业建筑设计。建筑和自然环境两者之间是统一的整体,要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前提下,进行自然环境的保护,降低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污染和浪费。在环境保护的原则上进行绿色工业建筑的设计,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建筑的环保性,还能提高建筑设计的特色性。其次,要坚持能源节约、高效利用的原则。建材资源和能源在建筑施工过程的消耗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当前我国资源消耗巨大的情况下,更需要加强对资源和能源的节约。此处的节约是在保证建筑施工质量的前提下进行的,是提高对建材和能源的利用率来实现的。只有高效的资源利用率,才能保证能源和资源的节约以及绿色工业建筑的施工质量。最后,要坚持建筑的适用性原则。建筑的根本目的是用来使用的,只有保证其使用的价值才能实现建筑的真正价值。
3关于绿色低碳工业建筑技术
要做到减少工业建筑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营造出绿色工业建筑的整体形象,必须要做到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采用绿色低碳技术,有效地运用各种自然资源,让能源以及资源的消耗尽量的减至最低:尽可能地保持工业建筑周边环境的生态平衡,做到对建筑地域环境的综合考虑,做到因地制宜。所以绿色工业建筑在营造中必须要从以下几个进行:
3.1注重选址
绿色工业建筑在进行选址时,必须选择一个合理的位置,做到对环境的破坏减至最低,进一步地让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基本功能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得到保障。确保城市的健康与安全。而一般情况下绿色建筑的选址除要考虑到常规情况下的因素外,还需注意以下原则:(l)避免选择生态敏感区。例如水体、森林、自然保护区等。(2)要保持建筑场地生态的完整性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在设计时尽量保留与利用地形、地貌,植被以及自然水系。(3)注意尽量减少建筑场地水土的流失。防止因工业建设而造成的自然灾害。
3.2优化布局结构
工厂总图设计要对厂区总体的布局、室内环境条件以及厂房的布置等进行深入的统筹与考虑、让设计方案不但能够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同时又做到节能节地。同时在总规划阶段,要重要考虑如何将环境进行最大限度结合,增加建筑的采光度,确保室内具有一定的温度、温度,建立立体的绿化系统净化环境。工厂总图按照产品的特性考虑生产工艺区划布局,按生产工艺流程布置备类厂房,厂房间设机械运输通廊,做到物料运输效率尽可能的高、物流路线尽可能的短、运行能耗尽可能的低。合理优选能源种类,保障经济供给、降低综合能耗。3.3节能与能源利用在工业建筑设计中,要结合工艺生产特性,采取多种的节能措施。做好在建筑体形、建筑布局、朝向等方面的设计,尽可能地采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并对东西朝向采取多种形式的建筑遮阳系统,即取到建筑装饰的效果,又减少夏季太阳的热辐射;外墙面采用低能耗的保温隔热建筑围护结构;高效的节能空调系统可采用地源热泵、污水源热泵;新兴的可再生能源,包括了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的利用。
3.4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在加强节水和对水资源的利用方面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首先,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在不影响施工进展的情况下减少用水。其次,可以对水资源进行循环使用,减少消耗。最后,对施工用过的废水要严格排放,不能随意的排放到水源或者土地中,要对其进行质检,达标后再进行排放。在一个建筑项目施工开展之前,要对当地的水资源进行质量检查,确定其是否满足施工要求。在建筑施工结束后,还需要再进行一次检查,并与之前的水质数据进行对比,若是出现污染现象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要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治理。
3.5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一项建筑项目的开展对建材的消耗是巨大的,而且由于对建材的利用率较低,往往造成大量的浪费。因此,必须提高对建材资源的使用效率,节省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建材使用量。在建筑项目的施工中可以提高对钢结构建材的使用,因为这种建材不仅便于使用,具有较大的可造性,而且钢结构还能够循环使用,能够极大的减少对其他建材的使用,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低碳建筑提出和低碳建筑概念
1.1 低碳建筑提出
当前全球生态环境以气侯变暖为主要特征日益凸显。在2009年12月联合国气候大会哥本哈根第十五次会议上,我国郑重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CO2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但是一个经常被忽略的事实是,建筑在CO2排放总量中,几乎占到了50%,这一比例远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建成1m2的房屋,约释放出0.8tCO2。此外,我国当前的大量建筑,还存在着因决策、生产、设计、施工以及维护管理等领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而产生的高耗能、高排放问题。有关数据表明,我国建筑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的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30%左右,研究者的保守预计是到2010年,我国的碳排放量将比2000年增加6亿吨。 一切迹象显示,走向低碳发展是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与低碳经济同步的低碳建筑将成为建筑界的永恒课题。
1.2 低碳建筑概念
学界目前没有明确的低碳建筑的定义,至于排碳量降低到什么程度可以称为低碳建筑,目前也没有具体的数值。低碳建筑可以被认为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实现尽可能少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建筑。定义低碳建筑可以参考低碳经济等相关概念。依据低碳经济的概念,我们可以将低碳建筑定义为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CO2排放量,为人们提供具有合理舒适空间环境的建筑。
二、低碳建筑的设计理念
低碳建筑的理念既包括能源的优化,节约资源及材料.也包括使用天然材料和本地建材,减少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对能源造成的浪费。在设计过程中,体现设计者对本土文化,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的充分回应,建筑理念包括:1.能源优化组合:包括引入天然气、轻烃或生物固体燃料.进行燃煤锅炉改造,减少碳排放,控制大气污染等新兴能源的利用也包括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2.节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尽量减少使用采暖和空调、按照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空调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自然风。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的采光通风。如建筑的开窗形式,应尽量满足自然采光和通风的要求;同时,设计中要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穿插其中,例如.使用各种自动遮阳、双层幕墙。可调节建筑外立面的设计等。通过采用不同的方法.既保址建筑物的现代化形象,又满足人们节能和舒适的要求。建筑在没计中,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3.节约资源:在选择建筑设计和建筑材料时,资源的合理使川和处置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优化建筑结构,减少资源的浪费,建筑结构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用可再生,可循环使用和耐久性强的资源节约型建材,争取使资源可再生利用。4.天然材料的采用:在材料的选择上,建筑内部要求选用低挥发,零挥发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尽量采用天然本土材料。建筑中材料的选择要经过检验处理,确保对人体无害后才能使用。5.营造舒适和健康的环境:建筑内空气要时刻保持清新,温、湿度合适,光线充足,让人们处于一种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之中。
三 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
建筑的低碳化发展建设依赖于多种技术手段。在高度节能设计的同时,优化能源利用方式、发展可再生利用能源、新技术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也是很关键的因素。
3. 1 节能系统的选择
建筑的能源消耗性存在地区差异性,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能源利用方式。比如北方城市采暖能耗在总能耗中所占比重较高,对煤炭的消耗也最大,就需要考虑在加强保温设计的同时寻求开发新的替代能源,大量缩减碳排放。南方城市对电能的消耗比较高,在加强隔热、遮阳设计同时,采用能耗低的电气设备,考虑建筑的通风与地冷的利用。改善城市的能源结构,尽量使用清洁能源,是当前建筑低碳设计的必然趋势。
3. 2 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
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充分考虑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满足建筑与环境之间的辨证关系。对太阳能的利用正在成为常规的能源利用手段。据悉,欧洲将开展太空太阳能电站实验,这个实验将收集太阳能,并通过红外线激光器,把能量传输给地球。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屋面系统就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方阵,为一些设备系统和展厅照明提供电力。而对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更是建筑低碳化规划设计中发展的趋势。英国 Graylingwell 社区利用太阳能光电版和热电联产系统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燃气热电联产设备不仅提供大部分的暖气和热水供应,而且能够发电将电能输送到电网或邻近的地。建于瑞典马尔默西部旧工业码头区的“明日之城———BO01 住宅”,广泛利用太阳能、风能和地热。小区 99% 的用电依靠风力发电,15% 的供热依靠太阳能,85% 由地热供热,100% 利用地热制冷,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全部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小区,为建筑、规划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例。
3. 3 新技术开发
3. 3. 1 变废为宝的水体开发利用理念
面对全球水资源的缺乏问题,将节水策略应与水环境系统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对雨水污水的尽量做就地处理,降低对市政管网的依赖。室外的铺装注意水体的循环、蒸发、吸收利用,减少热岛效应;考虑水的分类使用、循环使用与节水设计,加强水体处理应用于景观、灌溉用水,降低城市耗水量,从而降低城市污水处理的能耗,减少污水排放对水源的污染,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利用非传统水源,将污水“变废为宝”。在天津公馆项目上成功应用“污水源热泵空调系统”,实现冷暖及生活热水的三联供,且该系统不产生任何废渣、废水、废气和烟尘,环保效益显著。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所言,“在具备污水的条件下,污水源热泵空调系统是目前最经济的热泵应用方式。
3. 3. 2 建筑成为环境调节器
如果人工的建筑物在降低能耗、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同时可以同步改善现有的自然环境,那将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日本的“零排放住宅”,外墙表面的装饰材料“TAFCLEAR-E”超亲水涂料可以起到墙体自净、净化空气的作用。涂料中的“光解酶”成分,经过太阳照射后释放出的活性氧可以分解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建筑设计中建筑的屋顶绿化,以及景观化的污水处理沼泽,也可以起到相类的作用。这种像自然界的生物一样可以“呼吸”的建筑,让我们看到了在低碳设计的道路上,理念与技术的相得益彰。
四 结语
低碳建筑应从各地的实际出发,采取适度的技术和产品,让技术和产品相匹配,不只包括造价,还有各方面功能,都需要用低碳理念设计出来的。建设绿色低碳家园是我们的共同追求目标。低碳经济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中国的城市化、现代化进程还将持续很长的时间,只有选择节能减排的低碳发展模式,避免用孤立的眼光看待交通、污染、建筑、能源等问题,考虑整个生态系统的协同合作,建立建筑低碳排放体系,注重建设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以有效控制和降低建筑的碳排放,并形成可循环持续发展的模式,才能有效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建筑始终是一门工程与艺术相结合的科学,在建筑中贯穿生态设计的理念意味着高新生态技术的运用的同时,让技术和审美时尚相融合,根据具体设计所处的区域特征,在常规的设计中寻求调整的方法,以最小的投入换取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对文明的梳理,多学科的融入,在能源危机的时代中做出建筑师冷静的思考,将是未来建筑设计应对环境与资源问题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一、目前环境污染状况分析
目前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一直都非常的快,而且在发展的道路中,我国生产模式主要以粗放式为主,在提升经济的同时,这一模式也带来了诸多影响,严重损害了我国生态自然环境。 我国人口不断增加的同时,自然资源利用率也在逐年攀升,因为粗放式的生产模式,在发展城市化建设以及人口压力之下,使得我国自然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目前我国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基础设置建设产生了不协调的状况。另外,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不断冒出一些其他新的问题。
二、当下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主要问题
(一)环境污染治理手段单一。目前,在治理大型污染问题上主要以经济处罚为主,惩罚排污企业不合理的排污费用,按照应当缴纳的污费比例,对不合理排污企业进行多倍处罚。虽然这一措施在控制环境污染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也有利于筹集环保资金,但是从这一经济惩罚措施而言,主要问题还是非常的突出:第一,在实行经济惩罚当中,无法确定资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作为环保资金的重要来源,即排污费,还是预算之外的资金,并没有纳入财政预算的范畴。我国当下预算机制尚不成熟,时常发生拖欠挪用等问题。第二,排污收费制度的构建比较早,由于社会不断的发展,通过这单一的治理方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第三,收取的排污费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国家相关环保政策使得排污费无法应用于清洁生产和控制环节,大部分资金都应用于后期环境污染治理。
(二)企业对环境污染治理不够重视。工业污染是最主要的污染来源,中小型企业造成的污染所带来的影响非常大,为了追求利益,企业减少了环保方面的投入,甚至宁愿缴纳排污费也不愿意购置环保设备设施,进而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三)居民作用发挥力度不够。城市环境治理缺乏民间组织,大部分环保核心都是大学生,毕业之后进入社会工作,无法找到环境治理队伍,自身的监督以及协助作用得到不到充分的发挥。
三、低碳环保技术的应用
(一)污泥干化热能处理技术。净化生活用水是当前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当中最主要的一项内容。污泥是城市污水处理当中的产物,净化后的污泥有着丰富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还拥有许多有害物质,如果不采用技术对其进行处理,势必会影响到城市居民生活,甚至还会污染生态环境、二次污染土地。为了防止污泥污染环境,摒弃以往填埋法的处理方法,而是通过污泥干化热能处理技术来处理污泥,将其转变为居民可以使用的热能,实现资源二次利用。
(二)净化废弃、焚烧垃圾技术。焚烧垃圾是处理垃圾中主要的一种方法,关键在于燃烧是否充分,有多少剩余物,在燃烧过程中是否会产生有害气体,怎样去净化呢?解决这一问题迫在眉睫。众所周知,在焚烧垃圾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有害气体,直接会对大气产生严重的污染,应用阻燃技术来处理焚烧过程中的大气污染问题,是目前最优的环境治理技术,这一技术的应用能使得垃圾充分燃烧,在燃烧过程中也不会产生剩余物。
(三)被动式节能房屋技术。随着这几年城市不断发展,节能建筑成为了低碳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核心问题。目前,节能建筑中主要的几大类有:被动式节能建筑、主动式节能建筑、低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其中,被动式节能建筑是节能建筑发展的关键点,即是指在对房屋节能保暖中所使用的通风材料、保温材料、密封材料进行改造,对建筑的窗户、外墙以及屋顶采用隔热处理方法,创造一种相对隔绝的空间,在某种程度上防止外部过热、过冷的空气进入。在设计被动式节能建筑时,通过自动式加温通风技术、被动式房屋功能技术改良现有的房屋,被动式功能建筑房屋的核心在于建筑保温材料选择,以密封结构来围护外墙,有利于降低夏季、冬季对房屋内部热环境的影响,此外,房屋内墙材料的选择以重质高蓄为主,方便人体散热,吸收室外传热,将热量保留下来为室内提供热能。应用这一技术能够实现冬暖夏凉的效果。自动式加温通风技术,以机械手段规划房屋通风,内外空气循环交换,净化新鲜空气进而传输给房间内部,还可以回收房间的废气热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