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创新意识的来源

创新意识的来源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15 14:49:0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创新意识的来源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创新意识的来源

篇1

临走时给他男朋友

说了这样一番

心痛的话语说

我真的不想在这

个世界上生存下去了

活着对我来说真

的没有什么意义

不想你为我承受

所有的痛苦你知道吗

你越这样的痴情

这样的情深意重

我的心就越痛

痛的我难以自拔

因为在这条爱路上

走的真的很累很累

再见了我最爱的人

请你原谅我的残忍

我今生无缘做你的妻子

来世一定要做你的新娘

在没有我的日子里你

一定要好好的照顾自己

我会在遥远的另一个

篇2

1968年,DUDYRICK和WIYOFE首资证实,通过输注蛋白质降解,人工合成的肽,能使狗获得长期生存和生长,这一技术的临床应用,开创了临床肽营养治疗的新时代,在之后的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出现了用生物酶催化蛋白质获得多肽的技术,并实现了工业化和产业化,人类获得生物活性肽的能力和数量大大增大了。酶法多肽的诞生,给临床营养支持治疗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质基础。目前,临床肽营养支持治疗已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的临床医生们已通过生物活性肽营养治疗,挽救了千万个患者的生命。

篇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要创新,教学思维要创新,教师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提高,对教师的要求:1.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广博的专业知识;2.具有驾驭全局,随机应变的能力;3.具有开展数学活动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有下面三条途径:问题教学,变式教学,研究性学习。

一、课堂教学中要注重问题的教学,以问促思,以问促变,以问促创新意识的培养。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年轻时在学校当教师,特别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他总是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包括操作性活动和思考性活动及实践性活动),从而获得主动发现的机会。

1.问题的来源及选择: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俗话说:“学问学问,要学要问。”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发现书本的问题,收集大家思考的错误问题,根据生活实际的需要所提出问题作为问题的来源。例如,“角的概念的推广”的内容,我们用时钟拨快,拨慢的区别来作为问题,从而引入角的新概念;又如,从国际象棋的计算问题中,发现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

2.讲究问题呈示方式:对于问题,教师应把它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最好能由学生根据情境自己发现问题,将发现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展示问题的过程,因为对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来讲,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3.问题的解决: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是独立操作(或思考)还是集体研究,小组讨论?是先独立研究再相互交流,还是带着问题看书自学?这与所研究问题的难易程度有关。通常的做法是,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活动,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交流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交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及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及问题解决后进行小结,将触发思维的因素(即问题是怎样想到的?是什么使我这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进行展现,将引导思维的方法,策略进行提炼,让学生分析把握,为今后创新打下基础。

二、课堂教学中注重例题的选择及例题的变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教师对教学中的例题的设计和选择,要有针对性;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尽可能延伸出更多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关于x的方程有解,试求实数t的取值范围。对这样的问题,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用不同的解法,让学生思考,然后再进行变题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解法1:将方程转化为,借用二次函数当自变量取定义域上的一个子集时,其值域的求解问题模型来解决;

解法2:将方程变为问题归结为求函数的值域,采用三角换元的方法,易求得答案;

解法3:令则问题等价转化为两个函数图像有交点时t的取值范围,通过数形结合可求得答案。

解法的多样性能促进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但还必须对例题条件,结论进行变式,延伸,比如,将上例进行变式,提出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变题1:关于x的方程无解(1解,2解…),试求实数t的取值范围。

变题2:若关于x的方程cosx-sinx+a=0在[0,π]上有解,试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变题3:若直线y=x-t与有交点,试求实数t的取值范围。

变题4:若关于x的不等式 恒有解,试求实数t的取值范围。

2.教师在例题分析中要注意问题的变更,诱发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要善于对例题进行变化,并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某种近似于探索的体验,去发现数学中的真理,让学生体验数学创新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教师要通过对例题变化,例题的解答教学,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利用有形的和无形的活动,激发学生的认识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归纳,猜想,转化,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思想。

3.教学中要注重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和探索。

新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就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它是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的方式,从数学的角度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参与性、创新性;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包括:强调师生共同建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强调在活动中探索研究,围绕主题搜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强调学生的实践,特别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地位。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直接、有效的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充分给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提供自由遨游的空间。正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所言: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总之,教师通过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个重大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懈努力,共同研讨,交流;教师要鼓励,重视学生的创新,对求新,求异的学生大加赞赏,对于不成功的思路,也应充分肯定、鼓励,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被激发,学生的创新才能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篇4

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问题,对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提出有效的创新意识培养策略,对促进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对相关问题展开研究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一、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在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之前,追本溯源其真正的来源是生活实践。人们在漫长的岁月里,在生活实践中经常要用到各种各样的数量关系和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人们逐步从这些应用中发现了它们蕴含的数学知识,渐渐的这些源于生活实践的数学知识形成了数学知识体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习数学也要从数学知识的本源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的实践认识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的内在规律,通过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认识数学的定理、法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非常必要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实践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性的教学情境中,体悟到看似抽象的数学知识其实是来源于具体生活实践中的,要让学生在生活实践的教学情境中学会发现数学问题,学会提出数学问题,学会探究、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促进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师在讲授圆的知识时,这部分数学教学内容在小学阶段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教学内容,要开展好这部分教学,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量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实践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出示与圆这部分知识紧密关联的动态教学内容,具体的做法是这样的:教师可以出示一个熊猫的动画形象,让熊猫骑着自行车前进,熊猫所骑自行车车轮的形状是各不相同的,有的熊猫骑的是三角形的轮子,而有的熊猫骑的是椭圆形的轮子,还有的熊猫骑的是五边形的轮子,最后一个出场的是骑着圆形轮子的熊猫。这时教师可以抓住时机提问学生,你们看看哪一个熊猫骑得最快,这样的问题一经提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探究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在强烈求知欲的驱使下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的激发,在彼此的合作与探究中,将抽象圆的知识通过生活实践情境的创设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因此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二、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原动力,只有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感兴趣了,才能真正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人,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要围绕教师的教学活动而展开。教师对数学知识的机械讲授难以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因此,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乐于探究,乐于思考,乐于创新,通过探究兴趣的有效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解决疑难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知识是一个丰富的宝库,在浩如烟海的数学知识中,有的知识相对来说较为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掌握,而有的数学知识则较为深奥,需要付出艰辛的探索才能探寻出它的答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看似不难的问题对小学生来说却是难度非常大的,要解决好这些疑难问题,就要求教师备课伊始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不断拓展教学思路,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探寻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这些疑难问题的内在规律,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创新途径,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以疑难问题的解决促进小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培养。

例如:教师在教“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时,举这样两个例子,一个是540÷73,另一个是95÷25。讲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问,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对于被除数与除数而言,二者的试商情况有什么差别?”这样的问题一经提出,学生的探究热情会一下子被点燃起来,学生针对这个问题会不断思考,踊跃发言,提出各不相同的创新观点与创新发现,在彼此的合作探究中疑难的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篇5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育,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去对权威、传统进行挑战,突破条条框框,思维定势的局限,形成自己独特、新颖、富有创新的见解。

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本着物理学科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密切与实际相关联,来源于生活,解释生活现象,高于生活,是一门综合学科。笔者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感觉到要想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除了在教师备课的过程中,要在分析教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注重落实好教学目标,有意识的渗透创新教育的思想之外,更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

一、新课,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启蒙

新课的导入更是激活创新意识的最佳良机。导入的创设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心理状态,顺着学生的认知规律,讲究知识的铺垫、台阶或过渡,达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引发学生的兴趣。

八年级是物理的起始阶段,新课的导入是否成功,直接影响他们爱不爱学物理,想不想学物理。这就要求教师在接受传统的教育按照教学大纲传授教育之余,进行创新。因为只有教师的创新才能更好的带动学生的创新。在讲序言的时候,应用“奇特、新颖、有趣”的实验。力、热、声、光、电、磁的部分知识用实验来展现,用多媒体来激活:有苹果落地,有奥运会上惊心动魄的场面,助跑、跳高、铅球的飞出,观众们时刻关注着他们的动作,他们的表情,等等,有生活中的豆腐切刀,冷、热水的交替,有回声测距的奥妙,有池水变浅加强安全教育的场面,有电的时代的展望……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心,有了探究的兴趣,以及浓厚的求知欲和兴奋感。正是这兴趣与好奇心,促进他们去思考,去探究,去创新,它们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新性的一种内在动力。物理学史的大量事实证明,强烈的创新意识来源于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热爱。

二、复习课,是激活创新意识的阶梯

九年级是中考前的冲刺阶段,九年级的复习方法也就成为重中之重。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一般情况下是以专题复习,或以章节复习,中间贯穿一些典型例题。笔者在教学中,实施每一章,或每一个专题中以知识网络复习,并时时刻刻穿插一些中考试题,横向以2010年外地典型中考试题为切入点,纵向以近5年河北省中考试题为突破口,研究题型,以及中考的命题趋向。措施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层次性、渐进性的提问,适应学生水平的教学起点,小步前进。让他们在每跨出新的一步之前,都有充分的准备,使他们能够调整学习步骤而避免过多的疑惑和挫折,以便能更好的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如果学习太容易,他们会感到厌烦,如果太难,他们会产生挫折感。最能激发学生动机的是,让他们做出一定努力并达到较高的成功水平。本着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与他人不同的见解,逐步形成创新意识。教师在提问、举例、讲评问题时,不能就题论题,还要注意多样性,就题拓展发挥,倡导“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一题多问,培养学生的全面性;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多题归一,培养学生思维的收敛性”的训练。

三、实验课,是激活创新意识的最佳途径

在初中课堂教学中,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阵地,因此,实验教学在整个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为培养他们的物理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常用的间接测量的实验方法、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以大量小的实验方法等。教师通过选择典型的实验(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小实验、习题实验等内容),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和辨析来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能力。

四、讨论课,是激活创新意识的升华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差异很大。通过讨论甚至争论,学生的认识更加完善,表现出很强的互补性,更为重要的是,在讨论时大家积极开动脑筋,思维与思维的碰撞产生了智慧的火花,创造性思维被激活,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五、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是创新意识的延续

人们的价值观念正经历着从重视人的创造物的价值到重视人自身的价值的转变,而对人的品质评价已趋向于提倡人的创造性、开拓型的性格。因此,最终应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上。凡是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个性品质,都是创新需要的,这些个性品质称之为创新个性。创新个性具有相当的完整性和持久性,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和决定性的影响。

篇6

一、创新意识及其特征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所谓创新意识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人、延伸或推广。创新意识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发现新规律、新事物、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新设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精神,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源泉。

二、创新意识的培养

1.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教师的创新要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

2.通过对数学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要让学生从“为了获得一个好的考试分数而学习”,端正到“因为数学有很大的用处而努力学习。”在教学中,我主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活动性:留给数学活动课程一席之地。要注意区分活动课与课外活动:二者虽有联系,但有着本质的区别。要多形式、多内容,积极组织开设并搞好活动教学的研究及评价。

科学性:数学的发展规律是来源于实践,又最终服务于实践。如学习黄金分割后,我就让学生知道0.618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当外界环境温度为人体温度的0.618倍时,人会感到最舒服;古希腊的帕提侬神庙由于高和宽的比是0.618而成了举世闻名的完美之作;画人像时腿长与身高的比是0.618的人体最美;二胡的“千金”分弦的比为0.618时奏出的音调最和谐;华罗庚的“优选法”也采用了0.618等等。

实用性: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发展为能力,进而增长才干、学以致用。教学的内容要加强实际联系,如:利率、证券、风险投资方面的应用。

这样,学生就能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有关,与我有关,数学是有用的,进而产生“我要学数学”的浓厚兴趣。

3.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能使学生主动地融入问题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也能够化解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

例如:在《有理数的加法》一节,我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一位同学在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上,先走了20米,又走了30米,能否确定他现在的位置位于出发点的那个方向,与原来的位置相距多少米?分组讨论,由小组的代表说出本组成员的想法。答案(包括了全部可能的四种分类情况): ①先向东走20m,再向东走30m;②先向东走20m,再向西走30m;③先向西走20m,再向东走30m;④先向西走20m,再向西走30m。 2.组织交流、共享发现:讨论如何根据实际意义转化为数学表达式。通过讨论,很快有四位同学说出下面四个等式:(+20)+(+30)=+50;(+20)+(―30)=―10;(―20)+(+30)=+10;(―20)+(―30)=―50。设置上面的问题和活动,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们发现新问题的能力。 3.探究本质,统一认识:观察上述四个算式,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并总结、归纳出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我们在充分认识“情景”在教学中的作用的同时,要防止认识上的偏差,并非是所有的课的导入都必须有一个“情景的创设”,《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这个现实背景既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来源于数学本身。数学教学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绝不是所有的教学都必须从生活中找“原型”。

因此我们在“情景的创设”中,首先要注意:情景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课的内容和不同的学段来创设,切忌牵强附会,让情景成为课堂的“摆设”或使情景牵强化、庸俗化。其次,“情景的创设”必须目的明确,切忌在情景中“兜圈子”、“绕远路”。

篇7

要让创新真正走进课堂,教师首先需要转变观念,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要尊重学生,善待学生,要和学生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思维敏捷,想象丰富,敢想、敢说、敢问,并乐于发表独特的见解.

例如,在讲“盐酸的化学性质”时,我做了向盐酸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的实验,观察到紫色石蕊溶液变为红色后,我说这是氢离子作用的结果.这时有个学生突然站起来,提出盐酸中有那么多微粒,你怎么知道就是氢离子作用的结果呢?问题一提出,学生议论纷纷,课堂顿时活跃起来,这位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并孕育着可贵的创新意识,我及时表扬了他.然后,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了盐酸中究竟含有哪些微粒,并找来蒸馏水、氯化钠溶液以及硫酸溶液,让学生自己做探究实验,通过观察,认真分析和讨论后,全班学生终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并心服口服.

事实证明,利用化学实验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也就创造了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样的氛围中,课堂上过分拘谨的场面消除了,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这种氛围里,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望解决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萌发并不断滋长.

二、利用化学实验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好奇心,激活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实验问题,虽是被人们早已认识了的科学事实,但是作为实验过程中的认识主体——学生来说,它仍然是一个未知的科学事实.如果教师只是按教材中的实验方案“按方抓药”去“表演”实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而不是主动地去探索,这势必会挫伤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认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抓住对实验的兴趣感和好奇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好奇心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

因此,在演示实验中,我把实验中涉及的实验事实化为能引起学生兴趣或争议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做“二氧化碳制取”的实验时,我提供给学生许多实验药品,让学生自己根据实验条件的高低,反应的快慢,药品的价钱,制得二氧化碳的纯度等方面考虑,选择合适的药品.在选择实验装置方面,先让学生自己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自行设计,全班有的学生设计了一支试管和带有单孔导管的胶塞.有的设计了一支试管和带有导管和长颈漏斗的胶塞.随后,我带领学生从实验操作的难易、药品的添加、反应速度的控制、药品的节约以及反应能否随关随停等方面分析了这两种实验装置的优缺点以及下一步设计要解决的问题,再次要求学生进行实验设计,这时学生的热情高涨,他们个个好像都成了专家,在不断地设计,否定,再设计.终于设计出他们认为满意的装置,打开一看,令我吃惊,有的学生把原来的长颈漏斗改为分液漏斗;有的把装有石灰石和带有导管的试管底打破放入烧杯的盐酸中;有的用U型管,一端放入有孔塑料板,将石灰石放在有孔塑料板上,并带有导管的胶塞塞紧,U型管的另一端来添加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该实验设计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在润物无声中得到了培养.

三、改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实验,增加实验创新成分,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8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生产第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个人事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企业、国家快速发展的强劲动力。尤其是学生的技术应用创新能力,他是第一线高技能人才推动技能革新、科技进步、发明创造的基础。创新能力来自主动创新意识的培养,来自不断地学习、吸收、转化、创新的过程。在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并加以引导、培养、鼓励是值得教育工作者研究的内容。其根源在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主动学习的动力和意识。

1 培养高职学生具有主动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经过学校的课程体系的安排,从理论学习到实践锻炼,应初步具备了从事某一专业领域的生产、应用能力。在校期间对理论学习不够重视乃至厌学心理是较普遍现象,导致自身能力的下降。但是在实践锻炼中充分认识到自身理论水平的不足或意识到仅仅在学校的课程体系安排下学习,是远远不够的,造成理论学习的欠缺和实践锻炼的不充分。这就需要学生能克服厌学心理,主动地学习和实践,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激发主动创新意识,在学习中提高自身理论素质。

1.1 主动创新意识的驱动作用,在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增强理论修养

能发现问题,来源于开展和品味学习、工作、实践的过程;来源于能意识到学习、工作、实践过程中的可创新性;来源于自身掌握有足够知识水平而具有创新能力。其基础在于主动学习、主动获取问题的能力。

(1)主动学习。经过在校课程的学习之后,在实践过程中意识到操作程序、工作流程、生产对象可改造,但是不知道怎么改造;通过学习,进一步认清了工作原理,生产对象的构造,提出改进的方法路线。从主动学习中,不断积累知识、积累经验、积累创新点,在实践过程中运用。通过综合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他人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刺激、强化主动创新意识的形成。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结构、不同材料进行组合、升级,进而创新、创造。

(2)获取问题。主动创新意识可分为自悟主动创新意识和感悟主动创新意识。自悟主动创新意识是通过自觉学习、提高修养而达到对学习成果、实践对象的转化、提升、创造。可能会产生全新的思想、全新的工具、全新的理论。感悟主动创新意识是学习、实践中通过对某一对象的认识或不同对象的互相联系,运用自身积累的知识而发现工作对象可改造、可创新。这是一种受外界环境刺激而产生的主动创新意识。总之,能从工作、学习、生活中提取出问题,是主动学习的结果。

(3)快乐学习。主动创新意识是当工作对象与认知水平处于不平衡状态时,要么主动学习,要么主动改变工作对象。这都离不开通过自我观察获取问题,又通过不断学习而使问题得到解决。高职学生目前对于理论学习的热情普遍不是很高,如果能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快乐,那么学习和思考都将是快乐的。对于怀着快乐的心情去积极工作学习,就不会对学习产生厌倦,而是主动、积极地学习。

1.2 主动创新意识的指导作用,在不断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把握研究方向

善于思考问题是主动、积极、重视的态度,端正的心态才能产生正确的思维,才能做出正确的行动;善于思考问题是具有主动创新意识的前提;善于思考问题是最终能解决问题的根源。

(1)加强理论修养,为正确思考问题指出明确方向。通过在学习、实践中的不断思考,当理论水平上升到能解决或超过当前对象的理论水平之后,提出了当前对象可改进、可创新的方向。这需要在学习、实践中发现问题之后,需要对问题进行论证,提出的问题是否合适?能不能解决问题?通过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只有正确的问题和主动创新意识的碰撞,才有可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2)加强理论修养,指明正确的技术路线,寻找突破点。正确的指导思想为解决问题指明合理的技术路线,在这个技术路线的指引下,沿着正确的思维才能找到突破点。解决问题的道路可能有百千万条,但是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可能不是很多,真正能走到成功的只要有一条就可以了。关键在于突破点的寻找,就像导火索能引爆整个炸弹一样,突破点能为解决问题创造出行动的新平台、思维的新境界、主动创新意识的新动力。

(3)加强理论修养,跨学科、跨专业、跨层次学习各类知识。当前高职院校、本科院校乃至社会人士普遍存在“学以致用”的观点。学习工作中用得到的知识,对于工作中用不到的知识不用学。且不论工作的不同深度对知识的要求不同,光就承担的岗位而言,普通职员、部门经理、总经理对于知识的掌握力也是不同的。“学以致用”仅仅是初次工作时的基本知识要求量,根本谈不上对工作、实践对象的改变、创新。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职业人,不能拘泥于“学以致用”,可以在“致用”中不断在主动学习。要从有主动创新意识的角度出发,全面地不断完善综合知识,从中得到启发、得到思考、得到创新。

1.3 主动创新意识的调控作用,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建立成功理念

主动创新意识是创新工作机制、改善生活方式、改变学习方法的思维方式,能有效改善工作、学习、生活质量。由于创新过程可能较为漫长,影响了安逸的生活,这时要经得起磨练。要有“自古英雄皆寂寞”的勇气去积极面对创新的过程,包括主动学习的过程。

(1)建立信心,志在必得。主动创新意识是发自内心的想去改变、创新、创造,但是会受到在实践过程中的挫折的影响。主动创新意识的“星星之火”需要有满腔的信心来支持,要有志在必得的决心和毅力,要有作长期艰苦奋斗的打算,要对成功有崭新的认识。主动创新意识是贯穿成功全过程的动力。

(2)努力实践,屡败屡战。要坚定地努力学习,努力实践,不断完善知识体系和实践体系。主动创新意识在实践中无法前进,无法取得进展,那是方向的不正确或者是理论水平的不足。任何想法的尝试都不是一帆风顺,一下子就成功了。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3)标新立异,敢当先锋。主动创新意识不仅是改造、改变意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创新、创造。当今我国科技缺乏新异,都在模仿中成长,没有独立创新的能力,缺乏独立创新的意识。要敢于想象,敢当先锋。一个想法可能得不到别人的支持,那是别人不具有共同的主动创新意识,思想上无法形成共鸣。在创新的道路上要走自己的路,坚持到底,必能成功。

2 高职学生具有主动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

当高职学生具有或初步具有了主动创新意识,对于他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都能产生推动作用。其主要表现为能认真对人、对事、对物,做事细致、得体;能勤于思考,主动发现创新点;能将不同事物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工作的开展。

2.1 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提高学习能力,主要在于能从学习中寻找到快乐。在精神境界上得到享受,把学习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就会变得越充实,主动创新意识就越强,目标也会越远大。从而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最重要的方法是学习与思考统一、理论与实际结合。对所学知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零散的东西变为系统的、孤立的东西变为相互联系的、粗浅的东西变为精深的、感性的东西变为理性的。善于学习,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显示其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2.2 灵活应变工作生产

在工作生产过程中遇到困难是常见的现象。具备主动创新意识的工作者通过学习,能够独立开展寻求解决困难的途径、方法;次者向上层汇报,在上层的帮助下解决问题;再次者丧失信心,无力解决问题。在工作生产过程中要具备不断推陈出新的能力,要具备能改善工作流程、工作环节、工作方法的能力;要具备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生产、提高效益的能力。这样的人才到哪里都是受欢迎的。如果作为通才的领导能想到,而作为专才的从业人员无法提出那是应该感到惭愧的。以此之心激发主动创新意识,促使不断学习。

2.3 全力投入科研创造

科研创造是企业、国家、民族不断前进发展的不竭动力。具有主动创新意识的人能将满脑子的知识应用在生产实践中,而不是做一个有脚的书柜,毫无用处。现在对于科研的投入资金是巨大的,是要目的是激发全民族的主动创新意识,从而推动国家科技的进步。高职学生在一线的生产工作中从实用的角度考虑,改善劳动环境、改变劳动工具、提高劳动效率、改造生活用品等等方面入手,坚持创新、创造,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必能为我国科技的进步作出贡献。

3 培养高职学生具有主动创新意识的途径

高职学生适合于从事生产管理第一线的工作,已初步具备了理论修养。但是在校期间对理论学习的不重视是其个人职业生涯的瓶颈。在实用主义占领大家思想的今天,似乎一切与工作无关的知识都可以忽略。殊不知,学习、工作、生活是一个综合体,不能单独存在。这就需要每个人的综合知识能否应付得了,或者是超越得了。所以不但要学习专业知识,而且要学习非专业知识。综合知识可以包括古今中外经典著作、物理、机械、化学、经济、金融、货币、美学、哲学、医学、天文、地理、英语、数学等等。综合知识对发挥主动创新意识解决问题有指导作用。在校期间,通过各种途径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主动创新意识是培养生产第一线的创新型人才的根本途径。

3.1 在学习中,提高兴趣,增强主动创新意识

在教育过程中,教和育两者同样重要。教是传授理论知识、专业知识,育是阐明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方法、心态。两者通过教师潜移默化,不断提高学习兴趣。通过鼓励、表扬等方法刺激能主动学习、思考的学生,通过批评、纠正懒于学习的学生。学生通过努力,想得到教师的认可赞赏,一个想进步的学生教师是要重视和关注的。从“学以致用”中不断提高学习兴趣,才能主动学习各类综合知识。

3.2 树立榜样,鼓励超越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目标往往持怀疑态度,认为不可能实现。其实质是学生不想付诸行动、懒于思考。这时需要教师将成功的例子引入,最好使他们能亲眼目睹成功的过程。榜样的素质应该是相近的,不能将相差较大的人拿过来比较,这样起不到树立榜样、坚定信心的效果。合适的榜样能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操作能力。鼓励发挥主动创新意识,超越榜样是可以实现的。

3.3 在实践中,激发探索和思考

根据学校的课程安排,参观工厂车间、施工现场或者在其中实习、实践。通过这一过程,引导学生对工厂车间、施工现场的工作流程、工作方法、工作机具从降低工作强度、工作难度、提高工作效率上思考提出改进的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在建筑施工现场实习期间,看见一木工在力矩死角钉一枚钉子,花了十分钟也未能成功。如果改进工具,把榔头改造成气动或电动,减少力矩死角的影响。回到学校能主动地学习,查找相关书籍资料,提出改进的方案、图纸,再会同相关专业人士讨论,最终解决了这一问题。

3.4 在竞赛中,发挥主动创新意识

在校期间,每年都会有各级竞赛。在竞赛前的集训期间,是学生最能主动学习的时候。通过集训,无论是理论素养还是动手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教师的指导起到了一部分作用,主要还是学生充分发挥了主动创新意识的作用,对比赛的各环节的不断训练、探索,不断熟练仪器设备的性能,不断改进操作方法。在工程测量竞赛集训期间,经纬仪对中整平环节由平时的3分钟缩短到90秒。

4 良好的环境是实现高职学生具备主动创新意识的基础

高职学生来到学校之后,带着高中时的学习惯性,能认真努力学习。但是来到学校之后不久,发现没有像高中时那样老师看着,于是渐渐放松了。学习上没有人监督、督促,加上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导致想学的学一点,不想学的就不学了。总之没有了学习的氛围。从创新创业的角度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主动学习的态度,具备主动创新的意识。

4.1 营造氛围,鼓励创新

全面营造主动创新氛围,以点带面全面发动。以优秀的学生党员带领广大学生全面发展。党支部工作重点放在学生党员的引导培养上,以一个学生党员联系3名入党积极分子和5名业余党校学员走在创新创业的前列,自然在班级中形成龙头学习群。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自然形成,整个系部学院的学习氛围也会慢慢形成。

4.2 建立机制,鼓励创新

建立奖惩机制,让有主动创新意识的学生能得到荣誉,优先评优评先,优先推荐入党。把走在队伍后面并拖后腿的同学要严格按照学生手册的要求予以惩处。通过抓两头,促中间,达到全面提高主动学习意识,从而才能有主动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4.3 选配导师,鼓励创新

优先选派热衷于主动创新意识的教师参加到各种类活动中,正确指导学生的成长。包括专业教师、心理教师、基础课教师,只要有困难,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老师予以解决,这是选派指导老师的目的。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中尤应选派指导老师。

4.4 提供场地,鼓励创新

为能主动学习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场地,包括教室、实验室以及仪器设备的支持。目前大部分学校有学生创业园,但是学生在其中的目的是以产生利润为目的的创业而不是以学习为目的的创新。在提供了场地的同时,要对项目加以适当的引导,重点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意识出发,鼓励创新,推动科技进步。

4.5 经费支持,鼓励创新

在购买图书资料及必要的零件器材上予以经费支持。鼓励开展产学合作,与企业接轨,服务企业,到企业中去锻炼、去实践、去服务。在申报专利、工法等环节,加强对大学生科技研究的支持力度。开拓企业资源,对接企业,直接服务生产第一线,从企业中获取经费。

总之,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当正确树立每一个学生都是人才的观念,努力做好本职教育工作,引导、激发、培养学生的主动创新意识。创新可以是改变外观、改动零部件、改善性能,也可以是在原来基础上的彻底改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职学生以平和的心理素质,不断适应工作环境;以较强的动手能力,不断增强实践水平;以“致用”的学习方式,不断扩充理论知识;以主动创新意识,不断提升自身价值。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职院校党建研究会2012年度科研项目(2012B07):基于培养主动创新意识的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1] 洪晓林.大学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知识经济,2010.2.

篇9

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我始终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是指要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达到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要求。“上不封顶”是指教师在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引”和“学”

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即求“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三是带着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他途径和办法,即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时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持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是会逐步形成的。

篇10

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创新。一个民族是否具有创新意识是决定这个民族能否进步的标志,也决定着这个民族和国家能否不断地实现经济的发展。求知欲,好奇心,独立性的思维等因素是创新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处于初中教育的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是最强烈的阶段,也具备相应的创造力和创造精神。现下对于创新性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学校的教育也不断地向创新方向发展。初中教育作为学生思维方式的启蒙阶段,也为了满足这一时期的学生的心理需求,学校应该从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框架里挣脱出来,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意识,将课堂气氛变得受学生欢迎和喜欢。在这个时代潮流的引领下,作为思想品德思想教育基础的初中思想品德学,需要强化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这已经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

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性

现如今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地改革以便适应当下的潮流。改革后的教材没有了以往呆板严谨的编排风格,教材里面引进许多生动活泼和引人入胜的内容来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这样为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客观的依据,使学生和老师一起在新的教材里分享心得和体会,同时也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他们潜在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同时,21世纪是我国各方面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一个世纪,也是我国在世界上地位不断提高的一个世纪。作为国家的接班人和国家的未来,学生肩负着光荣的历史使命。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此为契机,使他们能够不断地开发出自己潜在的创造力,他们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是他们的动力,因此努力使课堂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有利于加强学生们的创新意识的提高。

二、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原则

首先,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和成功的先导。不断激发学生对于创新的兴趣有益于学生创造力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里摒弃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用新型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情景模拟,情景再现的方式巧妙地引发问题;或者通过灵活、幽默的语言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学生们就能够在课堂中积极主动,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其次,质疑。“思而不学则殆”,这就要求教师要鼓励学生们不断地提出疑问,把自己内心的想法都说出来,对于所提的问题,不论正确错误,成熟幼稚,教师都应积极地予以回答,并对其加以表扬。最后,肯定学生们的个性。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任何人的思想都有异于他人的时候,而这个就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必要条件。所以教师应该不断地发现学生们的闪光点,善于发现他们的个性。鼓励能够满足同学们的成就感,给予他们表扬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

1、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景

教学氛围能够影响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轻松愉快的心情能够让人更好的接受其他事物。因此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下,有助于提高学生无意识的心理参与。而且,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压力和焦虑都会减到最小,是学习的最好的心理状态。这样的氛围学生们的心理和身体都能感到舒适,使其更容易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自己会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把自己的热情融入到学习的大环境中去。音乐,游戏,表演这些情景都能极大的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他们会在课堂上增强自己的主人翁意识,这些情景下,学生们的学习效果要比传统的学习方式强得多。例如在将讲到“团结的力量”的相关内容的时候,先进行拔河比赛,接着播放《团结就是力量》歌曲,同学们在游戏和歌曲中都能感受到团结这种精神带给人们的激励,豪迈的音乐也能激发同学们的激情。在这些情景之后教师可以根据里面的内容进行提问。在音乐,游戏等因素的影响下,学生们发散的思维能得以激发,创新精神也得到了提高。

2、创造性地思考能够增加课堂的内涵

教师应该不断引导学生们独立的思考。发散性,创造性的思维都能使学生自己深度发掘课堂隐含的内容,这些也都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们创新意识的方式。教材里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学生们也应该把自己在课堂中学到的内容融于生活。感受生活中的人和事,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思考以及对于社会的认识。不断地创新的思考,也有利于学生对于社会时事的关注,不至于脱离社会这个大的环境,在以后进入社会时能够更好的适应。

例如,当下的社会时事思想品德问题都可以让学生们进行创造性地思考,在关注时事时也能提高创新意识。就当下昆明火车站被袭击一事,教师也能让学生们进行思考,用自己的方式说出他们的想法,不至于局限于一种思维,他们这样都可以在探索中得到不同的答案。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1-0121-02

创造,是提出新观点、新发明,形成新事物的过程。创新,是创造新事物的过程。创造与创新能力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甚至国家之间的竞争评价指标之一就是创造能力的强弱。如何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摆在社会、学校的一道难题。从创造活动的过程出发,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构成要素,继而形成一定的创造能力,是一种可行的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是人类在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与改造过程中产生与发展的。创造思维,又称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高度发展的人类思维形式。创造性思维作为思维的高级形式,不仅具有人类思维活动的一般特点,而且具有表现为思维发展的突变性、跨越性的自身特有的思维突变,亦即不是在现有概念、知识基础上的循序渐进的逻辑推理,而是依靠灵感、直觉或顿悟的非逻辑形式。创造性思维往往超越惯常的思维模式与方法,给人以“特立独行”的印象,但是在遇到原有理论知识体系、在传统思维模式下所不能解决的难题,创造性思维就显示出了它的威力。此时,也就是在已有的知识与方法下所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况,恰当运用创造性思维可以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结果。

应用创造性思维、解决具体问题的表现因人而异,但是作为人脑的高级思维形式,产生于人类认识与改造客观实践的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有效运用这种思维的能力,即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种超出常理、超越已有的思维定势,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个性心理特征。因此,创造思维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通过一定途径加以培养的。

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知识与技能等三方面的内容进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与技能在创新活动中表现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三要素,三者有机结合形成创造思维能力。

二、创造思维能力构成及其关系

创新,一般是指创造新的事物。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法、创新知识与技能是创造过程的三要素,三者有机结合,引发、促进创新的产生与发展。在创新活动过程中,这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地发挥作用。

(一)创新意识

意识,在哲学意义上,指的是精神。在思维学中,意识是人脑认识活动的保持和认识结果的保存状态,是一种思维状态。创新意识,指的是在创造过程中指向创新结果的思维状态。正如匠人所依赖的手感、音乐家所依赖的乐感、球类运动员所依赖的球感、翻译家所依赖的语感一样,创新意识是在大量的客观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是从事各种具体实践活动的经验积累,是主客观互动的产物。创新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是创新欲望、创新思维模式或方法、观察及分析问题能力的集合,是上述几种心理活动的综合,是对创新活动过程、创新思维状态的整体把握与思考。有时,创新意识直接表现为直觉、灵感、顿悟等。

在创造活动过程中,创新意识起着导向性作用,是创新的关键。创新意识唤醒创新者的创新欲望,形成创新动机,开始创新活动。在创新过程中,创新意识不断激发、鼓舞创新者去探求、思考,运用不同的观点、角度观察与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途径以及思路,直至寻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将问题解决,从而产生新发现、新发明。

(二)创新思维方法

创新思维,或者说是创新思维方法、创新思维模式,是创新活动过程中表现为不同于传统思维模式的思维方式、思维方法。例如,辐射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等等。

创新思维方法在创新活动中起着工具性作用。通过不同的思维模式选择与运用,创新者寻找可行的问题解决思路、评价与检验可行方案,最后完成创造活动,实现突破。从方法论的角度,创新思维方法本身就是对传统思维模式的变革,所以,创新思维方法就是一种创新。但是,与创新意识相比,创新思维方法只是具有工具性作用,只是一种思维工具,在创造活动中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这种导向作用体现在创新具体方向、方式的选择,不是创新意识贯穿于创造活动全过程的导向性作用,而且,创新意识还有启动创造活动、激发灵感的产生等作用。

(三)创新知识与技能

创新知识与技能指的是创新者在创新活动过程中所使用的知识和技能。它在创新活动中产生着基础性作用。创新者运用一定领域的专门知识与技能,往往又是多领域的知识与技能,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这在创新过程中是一种基础性作用。

创造思维能力三要素的关系可见下图。

创新意识处于创造思维能力的顶端,是最为重要的导向维,贯穿于创造活动全程,是创造活动的方向性选择;创新思维方法是工具维,在具体的创造活动中,选择不同的观察角度、不同的解决问题思路;创新知识与技能是最基本的基础维,观察、分析、解决问题都需要某一领域或多个领域的知识与相应技能。

或者,以三维坐标的形式表达为如下的关系:创新知识与技能和创新思维是基础性能力,创新意识是高级能力。

在这个三维坐标系中,创新意识是关键维,没有创新意识,创造活动无法开展。创新思维方法、创新知识与技能是基本维。

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法、创新知识与技能在创造过程中的作用

英国心理学家沃勒斯在《思考的行为》中提出了创造活动的“四阶段模型”。 创新思维过程分为:第一阶段,准备期——明确问题状态。在这个阶段主要的活动是发现问题、搜集资料、从前人的经验中获取知识和启示。第二阶段,酝酿或潜伏期——初步进行研究。运用传统的知识和方法对问题提出各种试探性方案。第三阶段,明朗期——问题得到解决。在这个阶段往往需要摆脱既有的知识和思维方法,突破常理、一般性方法,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求得突破。第四阶段,验证期——检验所有结论。

在这创新四阶段中,我们可以发现创新意识的作用轨迹:准备期是创新的起始阶段,是创新的出发点,创新意识带领着创新者从普通思维状态进入创新思维状态。这是一个转折点,创新者从惯常的、工作的一般状态进入创新状态,进入一个高度紧张的思维状态,即创新思维活动状态。第二阶段,创新意识指引着创新者进入研究或发现过程后的初步思维活动。第三阶段,是创新活动的最为关键、最为艰难的时期,在创新意识的作用下,创新者不断思考、观察、发现、提出解决方案,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选择适用方案,摒弃不可行方案。一般地,当灵感或顿悟出现时,问题得到解决。这一反复寻找可行方案的过程,是创新意识在发挥导向性作用。

最后阶段,创新意识的作用仍然继续,只是没有在第三阶段中明显、强烈。在验证期,创新意识结束创新行为,旧的创新行为消退,创新者回到正常的行为状态,或者,问题解决方案导致产生新的创新行为,或者进入新一轮的创新活动周期。综上所述,创新意识引发创新活动,指引着创新结果的产生,在创新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

创新思维方法所产生的作用是工具性作用。在创新中期,在酝酿或潜伏期和明朗期创新思维通过变换、选择不同的思维方法、思维模式指引着创新方向及选择。酝酿或潜伏期是对问题进行初步研究,选择问题解决的初步方案,明朗期需要运用不同的创新思维方法,寻找恰当的突破口。综合不同的思维方法、解决方案,在创新意识的带领下,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后方案。

创新知识与技能所发挥的作用是基础性作用。在创新初期,创新知识与技能是运用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明确问题,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在接下来的阶段里,创新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对问题进行初步研究,寻找可行方案;然后,某一领域、多个领域的知识与技能综合运用,经过艰苦的探索与思考,选择、评价可行方案,最后确定解决方案并进行验证。

四、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法、创新知识与技能三者作为创造过程的创新三要素,是创造能力、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内容与途径。

(一)创新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在创新的过程中,对创新问题的认知、分析问题、提出可行方案的思路及方法需要有知识与技能的储备,这是基础性环节、必要环节。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获得,通过生产实践、社会实践获得。另外,创造性思维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往往是多学科的知识,文理兼融并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并用。因此,应该坚持“通才”培养,培养拥有复合型知识与技能的人才。

(二)创新思维方法的培养

创新思维方法可以通过学习创造学、创新思维课程,同时加以必要的实践。培养创新者多方面的兴趣,增广其见识,培养多角度、多层次、不同方式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三)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在创造活动中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是创新的关键,但是,它的形成也最为复杂。创新意识与道德、意志、思维方法有关,来源于实践活动,它是一种素质,是一种纵观全局的能力,是创新知识与技能、创新思维方法的有机结合,又高于二者,是一种能力素养。所以,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培养是建立在崇高的道德情操基础上,建立在坚强的意志上。同时,培养创新精神,鼓励实践,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形成创新意识。在以社会利益为先的前提下,创新才有源头,才有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田 运.思维辞典[K].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