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15 15:00:4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篇1

中图分类号 X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3-04-96-02

随着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贯彻执行,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农民消费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可消费的工业产品也日益增多,生活垃圾成分和含量也在趋向城市化,产生量也逐年增加。据调查,农村平均每人生活垃圾量为0.86kg/d,全国农村1a的生活垃圾量接近3亿t[1]。城阳区地处青岛市郊,农村城市化进程较快,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本文以青岛市城阳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现状, 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提出了适合的农村生活垃圾综合利用与处置对策。

1 城阳区概况

城阳区是1994年6月青岛市为了建设现代化的国际城市而设立的新城区,东依崂山区,南接李沧区,西临胶州湾,与胶州市相邻,北与即墨市毗连。东西最大横距41.5km,南北最大纵距24km,距青岛市区中心35km,是青岛通向国内外的必经之路,也是青岛连接欧亚大陆桥的重要交通枢纽。城阳区土地总面积5.53万hm2,海岸线长91.6km,其中浅海滩涂达1.07万hm2,宜耕地1.66万hm2。城阳区共辖城阳、流亭、夏庄、惜福镇、棘洪滩、上马、红岛、河套8个街道,242个行政村(居民委员会),2010年末全区总户籍人口48.1万人[2]。城阳区《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2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910亿元,财税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5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 14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 855元。

2 城阳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2007年,环保部先后出台《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全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纲要(2007-2020年)》,要求各地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城阳区委、区政府以此为契机,2007-2008年连续2a将建立完善农村社区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作为全区重点建设项目,解决全区所有社区村庄生活垃圾清理问题。目前“居民投放、社区收集、街道清运、区集中处理”的社区垃圾清运处理机制日臻完善,这种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管理的模式走在了全国前列。主要有4种收集模式:

2.1 垃圾袋装不落地 该模式主要在经济条件较好的社区采用,如城阳村社区。城阳村社区共辖9个居民小区,目前已经全部实现了生活垃圾袋装化。社区居民用统一发放的白色可降解垃圾袋装生活垃圾,每天,垃圾车定点定时停放在小区,居民把垃圾袋投放到车里,随后,垃圾车将垃圾送往垃圾厂集中处理。

2.2 集中收集,地下垃圾站中转 部分还没有实现垃圾袋装化的村居,为了减少垃圾桶造成的二次污染,城阳区的一些社区建设了地下式的垃圾中转站。以大北曲前社区为例,地下垃圾中转站建在小区的边缘,全部置于地下。每天保洁人员负责收集生活垃圾投入箱中,当垃圾车来收垃圾时,保洁人员打开电源,大垃圾箱升起,并将垃圾倒入车内,然后垃圾箱降回地下“隐藏起来”。

2.3 生活垃圾“自产自消” 2006年惜福镇街道盛世家园小区引进2台“微生物有机废弃物处理机”,物业人员每天将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分拣后,将30%的废纸等可回收垃圾送至回收站,剩余大约70%的生活垃圾投入垃圾处理机。95%的垃圾在处理机内经过6~20h的生化处理后分解达标蒸发,剩余残留物形成有机肥用于小区养花育草。2台垃圾处理机每天可处理厨余垃圾逾400kg,小区日常产生的厨余垃圾基本上实现了有效处理和利用。与原来垃圾转运相比,“自产自消”成本较低,而且节省了不少小区绿地养护的费用。

2.4 户村收集相结合,集中清运 城阳区尚未进行旧村改造的村庄多采用这种模式,如上马街道王林庄社区。王林庄社区每户家里都有一个垃圾桶,每天的垃圾混合收集于垃圾桶中,同时在村主要道路上设置若干垃圾收集箱便于社区居民倾倒垃圾。村设有专门的垃圾收集人员定时将垃圾箱的垃圾集中收集运输到垃圾收集点进行处理。

虽然收集过程各有不同,但是城阳区各街道的垃圾清运和处理环节基本一致。城阳区除城区生活垃圾由区园林环卫部门负责外,其余实行街道负责制。各街道办事处下设环卫办,负责清运辖区内生活垃圾,辖区内所有社区的生活垃圾由各街道环卫车辆每天统一定点清运,做到日产日清,年累计清运生活垃圾逾22万t[3]。各街道办事环卫办将垃圾运到青岛市小涧西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置场进行无害化处理,清运率由2006年的59.6%提高到2010年的98.5%,从根本上解决了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杜绝了自行填埋导致的二次污染。

3 城阳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城阳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发现城阳区很少有社区对垃圾进行回收和分类处理,从收集到处置的均为混合收运,未建立完善的垃圾收运与分类处理的体系。一方面,社区居民环保意识较弱,对垃圾分类、垃圾处理等不甚关心;另一方面,各相关部门对垃圾收运处理重处置轻源头,加大了垃圾收运处理系统的处理负荷、处理难度和运行成本。再者,垃圾未分类,一些有害物质直接进入垃圾,增加了无害化处理费用和难度。另外,混合清运和处理,也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导致了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城阳区大部分社区受资金限制,环卫人员不足、环卫设施设备分布不合理的问题依然存在。而且,由于环卫设置和建设标准与标准要求相差甚远,垃圾收运大多靠人力作业,从而导致垃圾收运效率不高。

3.2 城阳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对策

3.2.1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 环保、环卫部门应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通过电视、网络、和文艺活动等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村民充分认识垃圾处理不当引起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严重后果,提高其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意识。

3.2.2 建立健全农村垃圾管理法规体系 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为指导,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法规和规范,使垃圾从收集到处理均置于法律法规的规范和指导之下,必要时可以采取经济激励和经济制裁。法规规范的制定注意其适用性,并侧重垃圾收集处理的规范及标准、农村垃圾分类收集指导、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方法等。

3.2.3 开展卫生评比,提高村民垃圾处理的积极性 为使政策法规有效运行,提高村民处理垃圾的积极性,应建立针对农村村民与家庭的卫生评比制度。在农村卫生监管员、评比员指导下,定期进行家庭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的检查,计分评比,进行合理的奖惩处理。

3.2.4 推动垃圾分类,加强资源回收 结合城阳区农村实际情况,推动垃圾分类收集。建立有关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法律法规,完善管理机制,从实际出发,加快关于农村垃圾分类回收的立法工作进程。政府加大投入,重视垃圾分类工作,购置垃圾分类的硬件设施,结合城阳区实际情况选择有效的垃圾分类方式。前期可参考国内已成熟的分类模式,将农村生活垃圾主要成分为:(1)厨余垃圾。主要是一些有机易腐物质,包括厨房剩余物、果皮、蔬菜残渣等;(2)废弃物品。要是废旧电器、油漆桶、过期药品、日光灯管、灯泡、废弃磁带光盘、发胶罐等;(3)有害垃圾。主要是废旧电池、过期农药以及各种废弃农药瓶等;(4)其他垃圾。即除去上述垃圾之外的剩余物,主要包括冬季燃煤的炉灰、建筑垃圾等[4]。

3.2.5 进一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技术研究 政府应从政策和资金上支持把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适宜技术研发和应用。参考环境保护技术文件《村镇生活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试行)》,针对城阳区农村生活垃圾特点,系统开展村镇生活垃圾处理的收集、运输、处理和管理技术研究。

4 结语

《青岛市城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期间,城阳区要建立完善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垃圾集中清运率达到100%,建立完善生活垃圾综合处置体系,加快生活垃圾综合处置设施建设,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到2015年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30%、集中清运达到100%、无害化处理达到100%。相信只要制定合理的法律法规,加强教育宣传,就能够促进垃圾收集、处理科学化、规范化,使其得到妥善处置,有效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管冬兴,邱诚.农村生活垃圾问题现状及对策探讨[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8(8):29-31.

[2]青岛市城阳区史志办公室.城阳年鉴(2011)[M].济南:黄河出版社,2011:45.

篇2

中图分类号:X7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4-0105-03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产量不断增加,组分日益复杂,现有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已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村生活垃圾已经成为我省乃至全国面临的重大问题。因此,加强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对策的研究已成为新时期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1 山东省农村生活垃圾产量及组分调查

本次研究选取了靠近内陆地区的济南市槐荫区26个行政村和沿海城市青岛市黄岛区29个行政村进行调研。对调查区域村庄的在校大学生进行统一培训,生活垃圾产量及组分调查于2011年7月份和12月份进行。具体调查方式为由调查员询问调查村的负责人,填写该村的垃圾来源、种类、数量、清运和处理方式等,选取自家和抽样该村其他生活水平差异较大的9家作为具体调查对象,每天每户发放4个垃圾袋,分别用于盛装草木、灰渣、其他(厨余、塑料、塑胶、金属、玻璃、木竹、危险废物),将24h内产生的全部生活垃圾按上述类别装入袋内。由调查员负责称重并记录。

据统计,济南市槐荫区26个行政村生活垃圾日产量合计29.721t,整个槐荫区农村生活垃圾日产量98.992t,平均每人每天0.81kg,青岛市黄岛区29个行政村生活垃圾日产量合计32.659t,整个黄岛区农村生活垃圾日产量165.825t,平均每人每天0.993kg。

济南市槐荫区农村生活垃圾组成成分见表1,青岛市黄岛区农村生活垃圾组成成分见表2:

从表1和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不同农村区域生活垃圾组分是有区别的,相同农村区域不同季节的生活垃圾组分也是有区别的。槐荫区生活垃圾中有机类组分含量占26%~28%,无机类组分含量占58%~63%,黄岛区生活垃圾中有机类组分含量占34%~38%,无机类组分含量占50%~57%,塑料和纸类的含量也比槐荫区多。

从两个地区的垃圾组分来看,生活垃圾中有机类组分含量占26%~38%,无机类组分含量占58%~63%,其他组分含量基本稳定在10%~12%之间。

青岛市黄岛区农村基本上可以作为山东省高收入、高消费农村区域的代表,而济南市槐荫区农村可以代表山东省中下游收入和消费农村区域群体。笔者对两个地区农村生活垃圾组分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山东省农村地区生活垃圾组分的一个整体状况。

2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居民垃圾危害意识低下

农村生活垃圾之所以随意倾倒,一方面是农村居民传统的生活习惯,养成了生活垃圾房前屋后随意倾倒的处理方式;另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居民对垃圾造成环境严重危害的认识不足,缺乏环境保护的主动意识,给垃圾治理带来了难度。

2.2 垃圾成分日益复杂多样化

过去农村生活垃圾主要以易腐烂降解的菜叶、瓜皮为主,有机物含量高,用堆肥农用方式基本可以解决农村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问题。但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的发展,农村生活垃圾如塑料、碎玻璃、石棉瓦等不可降解成分大量增加,这些垃圾被随意地倾倒在田间地头、道路两旁,垃圾占用土地、影响作物的生长、损害农民的身体健康,对大气和土壤环境也产生了相当大的污染,严重影响了农村正常的生活生产秩序。

2.3 基础设施不健全

基础设施建设是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的基本物质前提。长期以来,农村公共财政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重视生产性投入,对农村的公共环境卫生的投入少,导致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基础设施匮乏,管理也很不规范。我们发现,有的农村甚至没有统一收集垃圾的垃圾池,只好就地简单堆放,有的农村垃圾集中投放点较少,且距离村民居住点较远,为垃圾的集中收集带来了困难。据统计,2008年,山东省环保类基础设施中,使用洁净燃料的比率为62%,生活垃圾处理率却仅为22.9%。

2.4 无专项法律制度

关于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防治,目前国内尚无专门的立法,关于农村环境保护也没有专门的国家立法。根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49条规定,应由地方性法规规定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防治的具体办法,但是目前多数省市并没有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由此导致农村地区固体废弃物垃圾的处理无法可依,有些乡镇政府自行了一些防治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规定,但却违背了污染治理的基本规律。

2.5 资金严重欠缺

垃圾处理资金筹措十分困难。在农村垃圾收运及处理的每一个环节上都需要资金的大力和长期投入,如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及垃圾运输设备的购建、保洁人员的费用、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的建设等。而目前,农村垃圾处理资金保障机制还未建立,还未形成一套分配合理、行之有效地农村垃圾处理资金分担机制。

3 对策研究

3.1 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环保意识

篇3

[4] 冯刚.新农村建设中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篇4

这一威胁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国经济几十年来的迅猛增长已经对中国的城市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如果再任由中国的乡村环境被生活垃圾所污染和破坏,那么若干年后,也许我们赖以生存和繁衍中华大地,可能真的会没有一片净土。因此,发掘农村生活垃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探讨相应的治理对策,将有助于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村容整洁”目标的顺利达成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甚至为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预留了极大的空间。

一、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现状

1、一个典型个案——某乡镇的生活垃圾处理

笔者在湘南某镇工作时,镇政府所在地叫龟石渡,处于湖南境内最大河流湘江的支流蒸水河上游。龟石渡工商业尽管不是很繁荣,但仍然是5万多人口的政治、经济中心,聚集着1200多常住人口。由此而来的生活垃圾处理,成为了镇政府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生活垃圾的处理就是抛入蒸水河中。后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垃圾相应增多,在镇政府的要求下,居民把垃圾均倒放在3个集中场地;然后由镇政府承包给一个有手扶拖拉机的农民:每星期拖一次,每次150元,把垃圾运到离龟石渡2公里的荒山坡中倒掉。由于镇政府欠下数百万元债务,财政收不抵支,曾经采取过在工商户和设立在这里各行政事业单位中摊派垃圾运费的办法来支付垃圾的运费,但由于没有法律和政策资源作为保障,摊派的办法难以进行,最后也就不了了之,造成其中一年的垃圾有半年之久没有转运。由于该镇处于交通要道,堆积如山的垃圾发出难闻的臭味,不仅引来了漫天飞舞的苍蝇,而且引起了居民对镇政府的不满和上级领导的注意。镇政府在无奈之下,只得承担拖垃圾运费的支付责任。

从以上可以看出,龟石渡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就是垃圾转移,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从有人居住的地方转移到无人居住的地方。如果运输距离太长,不仅容易使沿途产生污染,而且会增加运输成本。问题在于,这个无人居住的地方距离龟石渡只有2公里,而且离有人居住的一个农户住宅不到500米。也就是说,垃圾的最终集中地,仍然与当地居民相邻,尽管垃圾转移了,但只能掩耳盗铃地改变垃圾对当地人居环境的视觉上污染,却没有在根本上解决生活垃圾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垃圾的最终集中地位于湘江的支流蒸水河侧旁,一下雨就会使垃圾污染过的雨水进入蒸水河,特别是一旦山洪暴发,就会使垃圾直接进入蒸水河;这将直接影响到蒸水河下游和湘江两岸城市居民的饮用水源安全,对河流的水生物和两岸的生态环境也构成了较大的威胁。问题更在于,该镇还有3个小集市和20多个集中居住的中心村,这些地方的生活垃圾任意地堆放着,在村口、田头、河边、房前屋后,一大堆的生活垃圾随处可见,连转移也没有进行。

2、从城市到乡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整体情况

笔者工作过的湘南某镇所在的县,不仅所有乡镇政府所在地的生活垃圾处理是采取转移的处理措施,而且县城的生活垃圾也同样是转移到与县城相邻的城郊小山沟里进行堆放,并再也没有采取任何处理措施。根据笔者调查了解到,不仅该县如此,而且整个湖南省、甚至全国农村地区也大多如此。这种处置方式所造成的后果可能反而是污染源的扩大,因为一到暴雨期,这些污染物又势必会影响到周边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媒体报道,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黄集镇的生活垃圾就被转移到该镇的胡岗村,堆放的垃圾已经堆成了两座体量不小的“山”,方圆数百米远,就能闻到腐臭味,还成了蚊蝇的乐园。离垃圾场只有100多米距离的胡岗村村民一组居住着400多人口,每到下雨天就污水横流,饮水井里压出来的水都有一股怪味。[1]农村生活垃圾普遍处理方式就是这样的不加处理的简单转移。

农村成为了城市转移垃圾的目的地。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带来了城市生活垃圾的迅猛增长,由于城市现有垃圾处理能力有限,城市生活垃圾开始“上山下乡”,呈向郊区和农村转移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5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5576.8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51.7%。[2]大量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生活垃圾转移到了农村!一些郊区和农村已成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存放地,占用和毁损了大量的道路、土地,污染了空气和水源,成为农村环境最大的污染源之一。

二、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原因

1、上级财政无投入而乡村财政无能力

目前,农村环保投入严重滞后。在一些硬件设施的建设上面,基层政府提供环保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的能力薄弱,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空白状态。几乎没有乡镇配备专门的环保机构和队伍,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工作尚未覆盖广大农村地区。环境保护机构的缺乏使得农村环境出现无人管理的局面,涉及环保的部门亦因为经费不足、人力缺乏而只能对环境污染持观望态度,只能“爱莫能助”。比如生活垃圾的收集系统,单凭乡镇自己的力量,靠哪个村或者哪个镇来做显然不太现实。乡镇自身不具备垃圾的处理能力,只有进行简单的转移处理,甚至掩埋都没有进行。因此,即使上有政策,无奈之下基层往往会“下有对策”。

2、农村生活垃圾与现代化市场消费如影随形

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农村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本不存在着农村之外的生活消费品垃圾的进入。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市场主导着农村生产、生活消费的各个方面。消费品主要是工业产品,而且一次性使用品在迅速增加,由于一次性使用的包装商品均是廉价物品,作为贫困群体最多的农村,消费群体最广,因而,现代化的市场消费给农村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生活垃圾。

3、农村环保治理责任缺失

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十分重视,但对农民健康的保护,以及农村环境卫生的改善等,似乎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环境卫生了,身体就会更健康;身体健康了,就可以少花医药费。农村环境保护意识不足所带来的直接影响是环境保护能力的欠缺,而这种欠缺又会加重农民保护意识的缺乏,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互动效应。农民对所生活地方的环境保护漠然处之,“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把自己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却把垃圾倒在家门之外就不再进行相关处理,弄得到处都是臭气冲天,不堪入目。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加快农村的发展。但是,“人”是发展的最终目的,人的卫生健康等都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发展就失去了意义,新农村建设也就失去了方向。

4、农村环保治理措施缺位

由于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环境保护的重点常常在城市,农村是环境保护的真空地带,环境管理体系和管理措施严重缺乏,这是当前农村环境治理上的典型病症。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曾指出:“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而我国农村还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1.5亿亩耕地遭到污染,每年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农村环保设施几乎为零。[3]显然,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的关键是环境治理措施的滞后:由于农村环保是环保工作的盲区,不仅表现在农村环保投入不足,基础建设缺乏,也使得相应的治理措施滞后,不能从根本上化解环境污染的根源问题。

三、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危害

农村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问题,不仅影响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而且严重威胁城乡居民生命健康。

1、造成水资源的严重破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人口总量的增加,加上农村分散居住的特点,使得农村的生活垃圾成为环境的重要污染源。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对洗衣粉、塑料制品的倚赖性高,这些日常用品产生的大量污染都得不到有效处理和排放,加之农村对废弃物的回收率极低,残留地膜和塑料废弃物因其自然条件下降解时间长,对环境产生长久影响。因此,日常生活用品所造成的污染也就没办法得到根除,处理不及时或不当,成为严重的生活废水。生活废水污染占农村环境污染比重达1/3,这些废水排入河流和小溪,造成水资源严重破坏。根据有关资料,农村387.9万人口中饮水不安全的达80.3万,占总数量的20.7%。[4]

2、存在传播疾病的危险隐患

农村生活垃圾,使井水变绿,使河水变臭,使近年来农村患病人数猛增。要么是突发心脏病,要么是突发脑溢血,还经常得一些莫名其妙的怪病。即使转移到垃圾场地,由于现在的生活垃圾成分相当复杂,既没有分类,也没有任何处理,甚至没有掩埋,所散发的废气和造成的污染,无论给运输沿线的农民,还是给垃圾场地附近的农民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不容低估的威胁。

3、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

过去在农村集镇生活的居民,可以经常到河沟里洗澡、摸鱼,河里的水清澈见底;现在的河沟里虽然有水,但漂满了各种生活垃圾、玻璃瓶、动物死尸等,每到夏季或阴天,散发着刺鼻的恶臭。过去在农村到处都是鸟语花香,农家小孩可肆意玩耍,放养禽畜也方便;现在由于很多空地垃圾成堆,农民只得看紧自家小孩,怕不懂事的小孩玩弄那些看似漂亮却有毒的垃圾,只得把放养禽畜变成了圈养禽畜,怕禽畜到垃圾场吃了受污染的食物发病甚至死亡。同时,由于臭水沟、露天垃圾场增多的原因,近几年来,农村的苍蝇、蚊子等害虫也越来越多,有些地方的田野已经成了蚊子的天下,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4、转移的处理方式使政府遭遇法律困境

随着《物权法》的出台,目前各地乡镇和县城这种生活垃圾的处理办法遭遇了法律困境。《物权法》第7章第90条规定,“不动产权利人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弃置固体废物,排放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噪声、光、电磁波辐射等有害物质。”《民法通则》第83条规定:“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相邻关系。给相邻方造成妨碍或者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85条也规定,“造成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应当排除危害,依法赔偿损失,并采取措施恢复环境原状。”根据这些规定,相邻一方在修建垃圾填埋场、厕所、粪池、污水池或堆放腐朽物、有毒物、危险废物、恶臭物、垃圾等的时候,应当与邻人所有或使用的土地、生活居住的建筑物保持一定的距离,或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防止空气等污染。如果未与相邻的不动产保持一定的距离,或其污染行为已损害邻人的,应及时处理,消除损害,排除妨碍,并应按环境保护法和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采取措施加以治理。显然,目前各地乡镇和县城这种连填埋也没有进行的生活垃圾处理办法未能达到上述要求,侵害了垃圾场附近农民的相邻权。据媒体报道,常州市武进区漕桥镇浒庄村农民董国良,由于住所和田地处于垃圾场附近,10年来天天闻垃圾场的恶臭,自家的田地也被污染,收成不好;因此以相邻损害为由将常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场告上法庭。[5]环境相邻权是基于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的加剧和人们追求高层次的生活需求的现实需要而提出的法律概念,无疑对我们政府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治理对策

1、政府部门的强力监管

农村环保工作起步晚、基础弱,针对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相关立法尚处于空白,现行法律中的一些相关规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给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治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要严格立法,建立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减少或禁止一次性使用商品的流通,在监管和惩罚力度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措施,避免出现监管法律上的真空。在现有监管体系下,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和配合,切实负起责任,提高监管水平,对不按要求故意倾倒垃圾污染农村环境的行为以及违法使一次性使用商品流通的行为进行严惩,使违法收益小于违法成本,促进人们行为自觉。同时,针对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作为公共品的属性这一特点,需要从制度安排上下功夫,建立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系统,加快各级环保机构的设置,增强环境检测站的监控能力。要探索相应的机制来确保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顺利进行,努力克服环境保护中可能出现的“搭便车”行为和可能出现的相关困境。

2、县市指导、乡镇负责、村级执行——规划协调生活垃圾的处理

应该肯定,目前各地乡镇和县城这种生活垃圾的处理办法,还是实事的,问题在于,农村的垃圾到底应该放在哪里?目前,国家和地方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因此,农村垃圾的一般收集处理的程序,垃圾堆放点确定的原则,方圆多大的村,人口多少的地方,该有几个多大的垃圾堆放点,责任人是谁,垃圾处理的资金来源,等等,对这样一些问题,都应该有个基本的规范和要求,需要加以科学规划。这么大的一个国家,9亿农民,这么多的农村生活垃圾,这不是一件小事情!有了科学规划,就有了行动的指南;有了“指南”,有觉悟、有条件的地方就可以按照规划先做起来;没有条件的,也可以逐步创造条件做起来。同时,科学规范生活垃圾的处理,最大限度保护农村生态,不仅关系到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问题,“一旦发展到人们日常的饮用水都难以保证的境况,其现实是十分可怕的”。政府要利用经济手段和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和群众参与垃圾资源回收利用,扶植或帮助建设废品回收处理中心,增加垃圾的综合利用率,促进垃圾资源化。、

3、政府加大投入,完善环境保护的基本设施

农村环境既要从思想上重视,更重要的是行动上要落实,而落实的首要问题和根本问题是环保资金投入和环境设施建设。就资金投入而言,因为绝大多数乡镇的财政债务很重,在“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中,上级政府无疑要承担更多的责任。特别是环保设施建设的问题,要加快建设垃圾场运转和处理的相关设施,尽量就地解决,不使污染源扩大,更重要的是从根源上根治,不能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否则贻害无穷。

4、通过制度和教育培养干部和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由于各级领导重视不够、合力不足,环保宣传教育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农村,一些干部、群众的环境意识不高,环境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识不强,对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环境危害认识不足,日常生产、生活行为缺乏必要的环境知识作指导,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因此,既要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又要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素质。改变传统的政绩观念,就要树立经济发展是政绩,环境保护同样是政绩的理念,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列入干部考核体系之中,放在同样的地位加以重视。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可以采取“一票制否决”原则,使领导干部真正从思想和行动上重视起来。同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环保工作宣传力度和强度,动员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地参与新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引导农民群众关注、理解与支持环保工作,提升农村整体环境质量。

引注:

[1]话说新农村:农村的垃圾应该放到哪儿?顾兆农,人民日报,2007-04-29第09版。

[2]别让城市垃圾污染农村环境,人民日报,2007-02-09第16版。

篇5

中图分类号:X79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0-0081-04

1 引言

绿汁江位于易门县西南部的绿汁镇内,与楚雄、禄丰两地毗邻。绿汁江属红河水系,属元江右岸一级支流,发源于楚雄州武定县猫街镇干沙沟村西麓,由北向南流经禄丰、双柏、易门、峨山、新平等县后汇入元江[1]。绿汁江流域径流面积8600 km2,河流长294 km,流域水力资源蕴藏量丰富。随着当地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各种生活垃圾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绿汁镇农村生活垃圾不仅影响了村容村貌,更严重的是污染农村生活环境和绿汁江的水质和生态,威胁着江下游居民的生活环境。当前,如何处置垃圾已成为当下的一个难题。因此,如何妥善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已成为绿汁江周边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2 绿汁镇农村生活垃圾的特点与分类

2.1 绿汁镇农村生活垃圾的特点

绿汁镇位于云南绿汁江边,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特殊,20世纪末该镇是铜矿开采的主要矿区之一,当年有“小香港”之称,矿产开采完后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随着政府对绿汁江水质及生态保护越来越重视,作为江边小镇,其农村生活垃圾对绿汁江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绿汁镇农村生活垃圾有如下特点:

(1)生活垃圾距离江面近。镇所在农村居民小组如木厂、绿汁、朋苴等行政村产生的生活垃圾距离绿汁江最近,部分村组甚至将垃圾直接投入江中,部分垃圾由于各种原因滞留于江边,雨水天垃圾渗水进入绿汁江。

(2)山区垃圾未做合理处置。距离绿汁江较远的村组,如者拉、龙格利、腊品、木厂、竹子等行政村的生活垃圾分布广泛且村组地处高海拔山区,而该区域雨季降水量大,80%的降水都汇入到绿汁江。村组生活垃圾由于运输成本受限,随意处置垃圾,雨季降水让随意处置的垃圾副产物一并流入绿汁江。

(3) 难降解塑料、农药瓶及农药包装物占主导。烤烟、果蔬生产遗留大量废弃有毒有害垃圾,这类垃圾随着时间推移很难降解。

2.2 绿汁镇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类

我国多数农村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垃圾、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大类[2],根据绿汁镇环境中心统计结果得出绿汁镇农村生活垃圾有如下分类,如表1所示。

3.1 对绿汁江水质的影响

(1)由于绿汁镇农村生活垃圾分布范围广,各村委会所处地势高,农村垃圾处理方式简单,雨季降水量大,大量堆积深山的各类垃圾渗滤液都随着雨水一并流入绿汁江。

(2)垃圾渗滤液中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酸碱性有机污染物并将垃圾中的重金属溶解出来成为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病原微生物三位一体的污染源[3]。由于生活垃圾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所以各村组的生活垃圾对绿汁江水质有较大的影响,如BOD5、NH3-N、水体总硬度、总大肠杆菌数及各种重金属[4]等指标都会发生变化。

3.2 对绿汁江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活在绿汁江周边的农村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由于运输距离远、处理成本高、各村组生活垃圾管理制度不完善,从而部分散乱生活垃圾直接投入江中,对江下游居民造成一定影响,同时绿汁江生态系统也受到影响。

4 绿汁镇农村生活垃圾产生和处理现状

4.1 产生特征

据绿汁镇环境中心统计数据可知,绿汁镇农村居民人均生活垃圾产生率与中国西南地区农村人均垃圾产生率0.68 kg/(人・d)[5]相近,其垃圾产生率约为0.70 kg/(人・d),其中可回收垃圾、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包装垃圾、无机垃圾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30%、5%、15%、40%。

根据绿汁镇环境中心2016年的初略统计数据,统计得出绿汁镇各行政村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数量如表2所示。

由表2可见,各行政村生活垃圾的产生数量与人口成正比,其中餐厨垃圾与无机垃圾占总垃圾的比重最大,有害垃圾所占比重最小;根据各行政村具体情况,餐厨垃圾、可回收垃圾及无机垃圾各村可以自行处理,对环境影响较大的有害垃圾和包装垃圾需要集中处理。

4.2 处理现状

根据绿汁镇环境中心2016年的统计数据,绿汁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如表3所示。

由表3得出绿汁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大体相似,离乡镇较近的行政村处理的方式较为合理,偏远高寒山区行政村处理垃圾的方式较为随意。

5 绿汁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选择

5.1 绿汁镇农村生活垃圾可选处理模式

符合绿汁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模式,经实地调查及查阅文献有“全集中”、“村镇县协同1”、“村镇县协同2”模式[6~8]。

5.1.1 “全集中”模式

篇6

一、贵州省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与日俱增。这些垃圾不仅污染环境、破坏了城市景观,而且传播疾病,影响人体健康,成为社会公害之一。

我国城镇约80%的城镇生活垃圾采取了处理措施,处理方式以卫生填埋为主,有少部分采取焚烧或其他技术,其中发达地区垃圾焚烧处理占比较大。

目前贵州省内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的有82个,在建的有12个,停运的有2个。运行的处理总规模达到11482吨/日,在建的处理规模为6260吨/日。

贵州省内垃圾收运系统仅地州城市及各县城建有垃圾转运站,建成的处理总能力达到13480吨/日,在建的处理规模为800吨/日。

贵州省城镇垃圾各种处理方式所占比例图

二、贵州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目前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总结为经济欠发达,面积较大,受教育程度较高地区适宜于源头分类减量就地消纳,适度集中处理的模式;经济较发达,面积不大地区适宜推进城乡一体化模式。如:四川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省85%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了治理;山东全面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70%的县市区实现了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安徽已全省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方案;广西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兴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清运设施达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目的等。

目前贵州省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65%以上,农村生活垃圾产量占全垃圾的45%左右,但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现状基本是空白状态,极少部分得到有效治理。

三、贵州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贵州山地居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和泥石流灾害,因此,农村村寨大多散布于山腰之上或山间平坝中较高的区域。村寨生活垃圾至今无统一规范的处理方法,往往就近抛洒于房前屋后,任由日晒雨淋,一定程度上对下游田地和水源造成了污染。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我省农村生活垃圾占比较大,约占全省垃圾的45%,农村垃圾产量约为13000吨/日,城镇生活垃圾产量约为16000吨/日,而我省现有的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仅为17742吨/日,转运能力为14280吨/日,转运设施及处理设施能力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2)数量庞大,成分日趋复杂。

(3)随意倾倒,难以收集处理。

(4)城市垃圾下乡,加重负担。

(5)危害严重。侵占土地,污染土壤;污染水体、大气,传播疾病;影响环境卫生。

(6)缺乏有效的环卫机制。农村上一级政府基本没有健全的环卫机构,有的部门虽然意识到垃圾的危害性,但是均停留在设想上、形式上,投入力度及执行力度远远不够。

四、贵州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

1、治理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设施建设迫不容缓。“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的意见”等要求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由于村庄数量较多,情况繁杂,对村庄生活垃圾治理需根据实际情况分门别类的针对设置治理模式。如把村庄分为城市规划区内的村庄、乡镇规划区内的村庄、近城镇的村庄、远城镇的村庄等;城市规划区内的村庄生活垃圾纳入城市生活垃圾收运体系与城市生活垃圾一并处理;乡镇规划区内的村庄生活垃圾纳入乡镇收运系统进入乡镇转运站一起运至城市垃圾处理设施进行处理;近城镇村镇生活垃圾采取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进行处理;远城镇村庄的生活垃圾采取户定点、组分类、村收集、村处理的模式进行处理等。

2、收集设施的设置

城市规划区内的村庄生活垃圾处理纳入城市收运系统,无需单独考虑收集设施;乡镇规划区的村庄生活垃圾收集后进入乡镇转运站,只需设置移动式垃圾收集箱(2-3m3)和配套的小型垃圾收运车;近城镇村庄垃圾收集需设施移动式收集箱(2-3m3)和配套的小型垃圾收运车,若考虑户定点、分类收集还需根据需要设置收集桶和分类池;远城镇村庄设置收集桶、收集车和简易处理设施。

3、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管理体系

完善垃圾治理的管理体系,指定相应的管理机制,是落实垃圾有效收集和处理的重要保障措施。建立管理机构,落实责任主体。做到县指导、镇主管、村执行,环卫工人落实,村民配合。层层责任考核,多方位监督。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同时探索收费体制,保证生活垃圾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行。

建议

篇7

中图分类号:X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1-0068-02

1 引言

贵州山地居多,由于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和泥石流灾害,因此,农村村寨大多散布于山腰之上或山间平坝中较高的区域。村寨生活垃圾至今无统一规范的处理方法,往往就近抛洒于房前屋后,任由日晒雨淋,一定程度上对下游田地和水源造成了污染。在和谐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积极探索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环保处理的有效策略,意义重大。

2 贵州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2.1 村民普遍无环保意识

经过大量走访调查发现,贵州农村居民大多没有环保意识,并不知道生活垃圾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在村里弯弯曲曲的小道边,随处可见村民们倾倒的大堆小堆的垃圾,包括火灰、纸屑、废旧塑料、废弃泡沫等,还有很多厨房垃圾。如果他们的房屋前面刚好是一个土坎或土坡,而且其下是林地的话,林中一定布满生活垃圾。在当地居民看来,生活垃圾丢在土地上,时间长了也就会变成土。许多人还片面地认为,垃圾丢在土里,可以变成土壤肥料。正是这种意识的存在,使他们很自然地将垃圾乱丢乱倒于房前屋后。

2.2 家庭及村寨均无固定的垃圾处理场所

调查发现,许多村民房前屋后僻静的角落都可能成为垃圾堆放场所,并无特定的位置专用于垃圾处理,更没有城市里常见的垃圾箱之类的物件。整个村寨也没有固定的垃圾处理场所。如果村寨比较大,各家各户的垃圾相互连接,寨子有多大,垃圾场就有多大。

2.3 村民普遍没有垃圾分类意识

生活垃圾包含许多种类,简单可分为有机物与无机物。对于有机物,时日一长,自然会在土地中分解;对于无机物,抛置于土地中,就只会对土地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调查发现,村民们普遍没有这种分类意识,无论有机物还是无机物,他们都作为垃圾一起丢到某个角落或其他冷僻处。

2.4 火炭灰导致村寨附近土地含碱量偏高

笔者对村寨周围的田土进行了抽样化验,发现这些田土碱含量都偏高,大一点的村寨旁的土地甚至已有碱化倾向,已影响到部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何以村寨周围田土碱含量偏高,这要归功于各家各户排出的火炭灰。贵州农村至今仍主要依靠煤炭或木材燃烧获得热量以加工食物或取暖,因此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火炭灰。每天早晨或晚上,村民们都会将火炭灰抬出家门,倒在房前屋后的田土边沿,有的甚至直接倒在土中央。时日一长,田土酸碱平衡自然遭到破坏。

2.5 由垃圾引发疾病的风险高

由于垃圾乱堆乱放,村民得疾病的风险相应增高。走在村寨中各家各户房前屋后的道路上,随地可见大堆小堆的垃圾,时时可闻到垃圾堆的腐臭味,处处可见群蝇乱舞。一些小孩没有大人照料,就直接在垃圾堆中玩耍嬉戏。正因为如此,村民们时时处于被感染疾病的风险之中。农村家庭一旦有人染上大病,往往使整个家庭返贫。

以上这些现象,对农村环境都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而且也影响到村寨容貌,进而影响和谐新农村的建设,因此急需采取合适的措施予以解决。

3 农村生活垃圾环保处理策略

3.1 加强环保宣传,提升村民环保意识

当前贵州农村垃圾处理乱象主要原因在于村寨居民普遍缺乏环保意识,因此,要改变农村垃圾处理现状,应从广大农民思想抓起。政府环保职能部门应当印制环保宣传手册向村民派发,手册内容一定要结合当地实际和村民生活实际,让广大农民通过手册深入了解生活垃圾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对他们未来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光凭手册宣传效果不一定理想,必要时应当在某些特定的节日组织特定的活动进行生动有趣的宣传,比如通过生动活泼的文艺表演告诉村民环保的重要性,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宣传手段。如地方老百姓喜欢的“打钱杆”、“跳花灯”等民间文艺形式,大可用于宣传环保,把环保知识和垃圾处理的一些方法,编制到“打钱杆”、“跳花灯”等民间文艺唱词中,让老百姓在娱乐中受到浸润影响,进而建立起环保意识。

3.2 加强卫生教育,改善村民卫生习惯

垃圾乱丢乱扔,源于村民不良的卫生习惯。有关部门有必要通过一定的手段对村民进行宣传教育,让他们意识到讲究卫生的重要性。卫生教育可以和环保宣传一起进行,两方面的内容本来就不矛盾,放在一起组织活动更方便,可以实现一举两得之效。通过卫生教育,最终要让村民意识到垃圾规范处理的重要性。在卫生教育上,可以结合学校教育,推行“小手拉大手”的活动,让中小学生影响家长。一般而言,中小学生在学校中接受教育,很容易接受有关卫生教育知识,也很乐意影响父母,推行“小手拉大手”活动,让他们回到家后,告诉父母有关卫生知识,并以他们的行动在家中带头改变卫生习惯,这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3 建立垃圾管理队伍

当地乡一级政府应牵头组织各村成立垃圾管理队伍,主要负责各村寨垃圾处理的指导和监督工作,各村寨可设一名或多名垃圾管理员,在村寨中适当的地方指定垃圾集中处理点,督促各户村民将垃圾清运到此。在条件成熟时,也可以采用向村民少量收取垃圾处理费的方式,设置垃圾处理基金,请专人负责村寨垃圾清运处理。此外,还可以发动中小学生义务参与各村卫生监督,扩大和加深垃圾管理范围与力度。

3.4 建立垃圾科学收集处理制度

乡一级政府应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村寨垃圾环保管理制度。制度要考虑可行性,其中应注意规范垃圾处理的流程。可在各村寨指定的地方修建垃圾处理站,村民每天将垃圾集中于处理站,再由村级行政机构派专人专车来清运或作无害化处理。制度中对清运和无害化处理的操作规范也应有明确的说明。

3.5 加大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力度

科学规范地处理垃圾,当然就需要一定量的垃圾处理设施,比如各村寨都应当有固定的垃圾处理站,站内也应当配备相应的设施。这些设施当然不能由村民来投资,而应当由政府财政统一划拨资金予以解决。切不可为处理垃圾而增加农民负担。

3.6 建立环保卫生奖惩制度

在条件成熟时,当地政府应当结合实际制定环保卫生奖惩措施,对严格按规范处理生活垃圾,积极保护生活环境的村民进行奖励,对不讲卫生,乱丢乱堆垃圾致环境污染的村民,应适当予以处罚。奖励的标准可高一些,但惩的标准不宜太高,一定要充分考虑村民的承受力,要注意到处罚只是手段,而非目标。通过奖惩措施,最终要调动所有村民对垃圾进行环保处理的积极性。

3.7 加强垃圾分类常识普及

村民生活垃圾在倒出时最好能作分类,以确保垃圾能被充分地作无害化处理,而且也有利于某些垃圾的再利用。为此,需要对村民进行垃圾分类常识的教育,让他们充分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分类的具体操作办法。

参考文献:

篇8

农村生活垃圾是指在农村日常生活中或为农村日常生活提供服务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一)农村生活垃圾成分

根据北京市环境卫生设计科学研究所检测的农村地区生活垃圾物理成分(见表1)可以看出,农村生活垃圾以厨余垃圾和灰土为主,二者含量之和介于75.6%―88.3%之间。近年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成分变化较大,厨余垃圾含量和含水率增长较为明显,纸类和塑料含量逐步提高,灰土含量有了大幅度下降,2014年的灰土含量比2010年下降了约36.8%,其他组分变化不显著。

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村的家禽饲养逐渐减少,厨余垃圾利用率降低,致使大量厨余垃圾进入生活垃圾,这也是导致生活垃圾含水率增长的主要原因;二是农村燃料结构有了较大改变,较多的农村地区由燃煤改为燃气,农民居民的生活品质得到提升,表现为生活垃圾中灰土含量大幅度下降。

对比表1和表2可知,农村生活垃圾的厨余垃圾含量和含水率正在逐渐提高,依这种趋势发展,预计未来几年会更加趋近于城区生活垃圾的物理成分;同时农村生活垃圾中灰土含量还是远高于城区,而纸类和塑料则远低于城区。

(二)农村地区生活垃圾产生量

据调查,农村地区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为0.86kg/d,表3是北京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2009―2014年的生活垃圾产生量,2014年生活垃圾总量为251.78万吨,人均约0.80kg/d,略低于全国平均值。

2009―2012年间,北京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生活垃圾年产生量变化不大,但2013―2014年有大幅度增加,同比增长了6.62%和13.8%。除人口增长因素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收集率的提高和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的治理。

(三)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收运及处理方式

1994年以前,北京市城市化程度不高,大部分地区属于农村范围,当时的垃圾处理方式主要以简易填埋为主。1994年建成第一座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阿苏卫生活垃圾填埋场,开始改变简易填埋的方式。截至到目前,北京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共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19座,设计处理能力14791吨/日,包括12座填埋场,6座综合处理厂和1座焚烧厂。目前,收运的农村生活垃圾基本都能进入无害化处理设施进行处理,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以上。

北京市农村生活垃圾主要采用两种收运及处理模式。一种是“压缩转运”模式,收运流程为“村收集镇转运区(县)处理”,通过建设镇(乡)压缩式转运站,转运站前端配备中小型收集运输车到各村巡回收集垃圾,运送到转运站压缩后,再由转运车运送到区(县)垃圾处理设施进行集中处理。另一种是“直运”模式,收运流程为“村收集区(县)运输区县处理”,即不建设镇(乡)一级的压缩式转运站,代之由每村建设一座垃圾收集站(或垃圾房、收集点),收集生活垃圾,存满后由区(县)环卫部门运送至区(县)垃圾处理设施处理。

二、北京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生量大、成分复杂、再利用率较低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不断增加。2014年同比增长了13.8%(见表3),超过了城乡垃圾产生量增长的平均值。同时,农村生活垃圾的成分发生了较大变化,生活垃圾成分以有机物成分(厨余)为主,玻璃、塑料、金属等可回收物质的比例相对不大,并且随着农村的发展和建设,农村地区垃圾成分与城市地区垃圾成分趋近,无机物含量尤其是灰渣含量大幅降低,厨余垃圾和可回收物的增加对原有的“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农村垃圾治理的基本思路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生活垃圾成分的变化决定了前端的分类模式、中端的收运方式和后端的处理技术,农村生活垃圾物理成分的复杂多样性增加了收运和处理的难度。

(二)投入不足,设施老化,专业化水平低

北京农村的垃圾收集车、村级中转站和转运车辆的配备标准主要是依据《北京市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09年―2012年),由于缺乏后续资金投入,现有设施严重老化,且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流动人口占比的增加,部分行政村垃圾桶缺失或损坏严重,垃圾房(箱)的数量过少,服务半径超出国家或地方标准,垃圾收集车数量少,未达到相关排放标准,且存在垃圾遗撒现象,造成“二次污染”。同样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地区保洁员配备标准参差不齐,管理松散,专业化程度较低。转移支付给区县的农村垃圾处理经费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和政策保障,各级行政部门的认识不到位,不能做到专款专用,虽然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标准在不断提高,但财政的支持力度不能同步, 加大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难度,对于财力薄弱的区(县)、镇(乡)和行政村表现尤其突出。

(三)体制不顺,规划缺失,责任制难落实

农村生活垃圾管理体制不顺。部分区(县)由农委主管,部分区(县)由市政市容委主管,还有些区(县)农村垃圾收运体系建设由市政市容委主管,保洁员队伍和清扫保洁则由农委负责。这种交叉管理的模式容易造成权责不清,不利于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的统筹管理。在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上,没有制定涉及市、区(县)、镇(乡)、行政村四级管理机构的整体规划,缺乏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和体系中的各个环节。农村厨余垃圾和灰土就地消纳设施建设标准偏低,存在造成二次污染的风险。农村生活垃圾管理缺乏相应的考核机制,有些区(县)收运未做到全覆盖,部分生活垃圾未进入正规终端处理设施。

三、北京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对策

北京农村地区既是首都区域发展的空间和载体,又是首都坚实的生态屏障,农村环境状况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农村居民的健康,也关系到每个北京人的切身利益。农村垃圾治理工作要以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破除城乡垃圾管理二元结构,加大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治理投入,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

(一)因地制宜,建立运行高效的垃圾处理体系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设施共建,服务共享”的原则,制定北京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规划,打破现有区(县)、镇(乡)、行政村等行政区域的限制,建立跨区域的“收集―运输―处理”垃圾物流体系,利用市场调控功能,优化配置垃圾处理资源,集约环卫运行成本,提高环境治理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形成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就近处理与区域处理相结合的设施设备布局。针对平原、山区人口分布情况,合理安排垃圾收运处理技术路线,人口相对集中的平原地区,将生活垃圾全部运到区(县)终端设施进行处理;人口相对分散的山区,建设区域性垃圾处理设施,尽可能采取就地处置的方式进行处理。

针对当前垃圾处理技术与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农村垃圾中厨余垃圾和灰土就地处理技术的选择应具备四个条件:一是技术成熟可靠,污染可控;二是处理设施简单,易于维护;三是投资运行成本低,性价比高;四是最终产品的资源化和排放的无害化。

(二)统筹兼顾,构建运转协调的垃圾管理体系

从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出发,统一协调,明确分工,建立和完善农村垃圾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市、区(县)、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垃圾管理机制。市级主管部门统筹规划,负责全市治理工作的指导、督促和检查,制定地方性法规、政策、标准及考核办法。各区(县)、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逐级明确各部门职责和任务,安排专人负责,建立长效管理的组织保障体系。环境卫生行业管理部门将城乡统筹工作纳入日常管理,明确负责农村环境卫生的管理机构,保障足够的基层管理和作业人员编制。农村工作部门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优势,作好群众工作,配合行业部门共同实现管理目标。

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费用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保障农村地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费用的公共支出。垃圾收集、运输、中转站设施设备的建设,采取总体打包、整体立项,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农村生活垃圾日常管理运行经费由属地政府负责解决,统筹使用市级财政转移支付的专项资金。

(三)着眼长效,形成多元参与的垃圾治理体系

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需要村民个人、村集体、社会单位和政府共同发挥作用。村规民约在农村事务管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破坏环境,人人爱护环境,自觉参与垃圾分类,规范投放垃圾,不以私利接纳外来垃圾,需要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能动作用,以良好的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鼓励村民自筹,以个人或集体的方式参与清扫保洁、收集运输的市场化运作,也可以通过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入社会资金,参与生活垃圾收运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推行村庄保洁和垃圾清运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的支持政策,采取公开竞标、整区县打包委托经营等方式选择专业的保洁队伍或环卫公司。

研究制定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以奖促治政策,发挥政府资金的引领作用,以奖励换取机制,以奖励促进自觉,以奖励培养习惯。对于治理效果好的村庄,树立标杆,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专门用于生活垃圾治理和村庄环境改善,使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各方认识到环境也是生产力,环境也能带来经济效益。把资金用在前端的污染防控,而不是把资金用在末端的污染治理。避免形成“村民挖坑卖土、收垃圾填坑挣钱、政府非正规治理埋单”的恶性循环,而是形成“村民爱护环境、环境产生收益、收益投入环境”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篇9

1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面临的严峻形势

随着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重视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持续推进,农村环保工作初见成效,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但农村生活垃圾问题的形势依然严峻,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瓶颈。

1.1农村生活垃圾“产量大”,呈增长之势

农村生活垃圾一般分为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其它垃圾和有害垃圾四种,是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过程中产生的炉灰、渣土、人畜粪便(不包括大规模工业化养殖场粪便)、厨余废物、废旧电器、园艺废物、商品包装、扔掉的生活用品等废弃物。由于居住条件的改善,各种建筑材料、包装材料、玻璃碎片等装饰品废弃物每年都在增加;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炉灰、食品袋、水果腐烂品、废电器等生活废弃品不断增多。加之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城镇剩余垃圾不断输向郊区和农村垃圾填埋场,其数量之多,成分之复杂,处理难度与日俱增。目前,农村每天每人生活垃圾量为0.86公斤,全国农村一年的生活垃圾量接近3亿吨,其中约1亿吨的垃圾来源于居民的随意堆放。有资料显示,在20世纪头10年里,我国耕地面积从1.28亿公顷减少到1.22亿公顷,因固体废弃物堆放而侵占和损毁的耕地面积多达13.3万公顷以上。其中,仅垃圾填埋场占地面积就有5万公顷左右,农村生活垃圾导致的环境与资源问题的形势异常严峻。

1.2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捉襟见肘,呈失调之势

自实施“以奖促治”为核心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以来,部分省(市、自治区)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出台了处理农村生活垃圾的相关政策,如北京市对农村生活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四川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机制建设等。与此同时,我国科研人员对垃圾处理相关技术也在研究,如卫生填埋技术、堆肥技术、焚烧技术等,并大量运用于实践中。然而,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污染仍呈加速恶化的态势,各级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虽然对消减垃圾污染能起一定效用,但垃圾处理的能力未能跟上垃圾污染的“脚步”。受农村地区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农村地区的垃圾处理率偏低,在广袤的农村,不少村落垃圾处理率为零。目前,国家与地方政府对农村生活垃圾的治理已经有所关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处理设施及其能力的匮乏,导致农村垃圾处理能力捉襟见肘。

1.3农村生活垃圾公害问题日趋严重,呈扩大之势

农村垃圾泛滥和无人管理的现状,不仅直接导致空气污染、江河污染、道路阻塞,还加剧了池塘、沟渠、河湖等地表水的富营养化和水环境正常功能的发挥,严重破坏了农村的人居环境。河流湖泊作为一种共有资源,属于公共物品,沿河的企业和居民能够不计成本地将垃圾自由排入。农村土地和水资源受到污染,不仅会影响到农民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到城市人的“菜篮子”、“米袋子”。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剩余垃圾被清运、倾倒或堆放到农村或城郊区填埋或焚烧处理,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与恶化。农村自产的生活垃圾和城镇“乡村化”的垃圾,在影响村容村貌的同时,还会导致农村居民的强烈不满和群体性环境抗争事件的发生,导致政府与民众间矛盾的激化。

2 农村生活垃圾的治理对策

农村生活垃圾对农村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困扰,已成为“三农”中的一个亟须破解的新问题。解决农村生活垃圾不是对垃圾简单清理的问题,而是一场改变中国农村百姓长久以来存在的不良生活习惯的革命。应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清洁工程建设为契机,积极推动“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等系列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本文则主要从农村生活垃圾问题的产生环节、收集环节和处理环节提出治理农村生活垃圾问题的对策。

2.1从垃圾产生环节看,需要完善法律法规

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从法律法规的角度处理固体废物产生的问题。德国政府通过的《废物处理法》对垃圾进行环保有效的处理,这一法律实施后德国垃圾填埋场数量大大减少;接着又实施了《废物防止与管理法》、《防止和再生利用包装废物条例》及其修正案、《物质闭合循环与废物管理法》等相关法规,要求可循环使用的材料必须在进行分类收集后重新进入循环利用,实现源保护和与环境协调发展。因此,应借鉴国内外成熟经验,加强对生活垃圾治理的法规建设,弥补法规的空白,并在立法过程中积极与新农村建设政策结合。倡导农民培养低碳生活习惯,从节地、节水、节肥等细节着手,强化村民的责任意识,提高村民环保自觉性的效果,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问题。

2.2从垃圾收集环节看,需要完善垃圾处理设施,建立健全环保机构

垃圾的收集环节涵括收集和清运两个方面。搞好农村生活垃圾的治理是实现村容整治的基础,是建设农村人居环境的前提。不少村庄因资金不足导致村民自治能力低下,村内无法配备专门的垃圾收集桶、垃圾回收站等收集设施,农村垃圾被迫堆放在房前屋后或道路两旁或进入河流。基于此,应充分考虑地方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完善垃圾收集设施,在村中提供并科学规划能够方便群众的垃圾收集箱、垃圾收集池,这是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工作的基本前提。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农村环保机构,积极探索适合地方特色的“村民自治、乡镇督查、县市监管”的农村环境保护体系,在村里配备专职或兼职环保人员,切实解决农村垃圾无人清运、无人负责、无人监管的“三无”局面,这是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清运效率的可靠保障。

2.3从垃圾处理环节看,需要加大投入实现无害化处理

治理农村垃圾污染是农村发展的需要,是增加农村经济收入的有效手段,而加大对农村垃圾治理的投入成了解决垃圾污染的关键。在国家环保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多元化环保融资机制,拓宽环保资金的筹集渠道,引进先进处理设备和高新技术,实现处理方式的科学化。在对垃圾的处理上,对于城市近郊农村,可以依托城市的垃圾填埋厂或焚烧厂加以解决;对于经济发达的偏远农村,可建设符合要求的垃圾焚烧发电厂或卫生填埋场,并将分散在农村的垃圾统一收集,集中处置;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农村,可实行分散式处理,组织农户对不可循环利用的生活垃圾,选择合适的场所,组织农户分户自行填埋。

3 结束语

农村生活垃圾是生活在农村社区每一位成员每一天都会面临的环境问题。然而,农村广阔的空间造成了人们的视觉错觉,垃圾问题的严重性目前并未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农村生活垃圾问题的处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特别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垃圾问题愈加突出。因此,应该从现在做起,在大力提高农村生活水平的同时高度关注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切实将农村垃圾问题提高到议事日程,因地制宜,将政策扶植与处理技术紧密结合,有效控制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加强垃圾分类管理,使农村生活垃圾真正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及无害化处理,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 焦守田,冯建国主编.农村垃圾的资源化管理[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篇10

中图分类号:X799.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1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垃圾处理作为城乡一体化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方面,直接关系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全面推进。我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缩小城乡差别、加速城乡一体化,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的一项重要决策,实践性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城乡环境卫生状况也是反应一个地方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解决好垃圾处理问题已成为改善环境面貌、推进社会主义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紧迫任务。对于以上的情况,我于2017年对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阴平镇菜园村以及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进行生活垃圾处理情况的调查,希望通过此次调研,了解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做对比,为政府决策方针提供参考。

二、生活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及乡镇所属主要行政村的生活垃圾清运现状调研得出:现有的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收运方式基本采用“村收集,镇转运,县市处置”模式,并形成一定规模化,但由于各种因素制约,其不足之处还是显而易见的:

1.农民本身的文化程度比较低,在处理成分复杂、数量较大的垃圾时,采取的方式往往是沤肥、焚烧和填埋等看上去科学的手段。但是这种方法本身便是不彻底的,会导致严重二次环境污染的出现。前端垃圾收集采用露天垃圾池,池内蚊蝇丛生,雨天污水横流,居民素质较低,垃圾随弃严重。

2.农村垃圾处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全民共同参与,需要农民的积极配合。但现在农民的思想比较落后,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都比较差,思想上面认识不够,这也给垃圾处理更好的进行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中转采用敞蓬车转运,垃圾及污水沿路抛洒,二次污染严重。

3.采用填埋、焚烧或直接露天堆放,对水及空气环境再次污染。

4.农村垃圾的处理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由于村庄可支配的公共产品有限,村庄自身无法拿出大量的资金来处理村庄内部的垃圾。而上级部门也没有用来处理垃圾的专项资金,因此农村产生的垃圾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环卫工人人员不足,待遇低,劳动强度大,积极性不高。

5.村里没有设置专门的垃圾分类设施,包括分发到每家每户的垃圾桶、村里的垃圾敞篷车,都是一体的,并没有具体是可回收和不可回收部分,增加了处理垃圾的难度。政府没有建立垃圾分类的配套设施,缺乏垃圾分类回收、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后续手段。没有规范的垃圾回收点,目前的废品收购仍处于自发的废品市场化状态。

6.农村垃圾桶一律采用绿色的方形垃圾桶,并没有根据当地特色设计一款可分类回收垃圾的垃圾桶和垃圾中转敞篷车。

7.机械化程度低,工作效率低。农村全部采用环卫工人隔几天每家每户进行垃圾清理,清理效率低。

三、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几点对策

1.进行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网络的建立和健全。想要城乡环卫真正的实现一体化,需要进行工作网络的健全,需要加强领导,进行专门机构的成立,需要专门进行这项工作的负责。需要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纳入到平时的工作和考核中去。将城乡的管理体制真正理顺,实行县、镇、村三位一体的三级环卫管理体制,打破城乡环卫一体化结构,走村收集、镇中转、县集中处理的一体化之路,最终实现统一化管理。

2.积极做好线上线下宣传工作。重视各个方面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将各方面的优势真正的发挥出来,进行工作积极性的调动,从而给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将地方电台等媒体手段利用起来,宣传工作开展的意义,让人们认识到其重要性。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改变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激发群众参与环卫一体化工作的自觉性。

3.加快完善环卫基础设施。根据新编制的《环境卫生专项规划》,统筹考虑我县城乡环卫设施发展相对不平衡的实际情意,逐步完善县、镇、村环卫基础设施。要大力提高收集、运输和处理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收集设施上,逐步淘汰简易垃圾堆放点、露天垃圾桶点,实现垃圾收运的分类化、容器化、密闭化和机械化。

四、生活垃圾分类的具体解决方案

1.了解到农村日常生活垃圾比较多,农村自家种植蔬菜和厨余垃圾比较多,从颜色具体分类的垃圾桶,蓝色:厨余垃圾,包括剩饭剩菜、蔬菜叶等;绿色:可回收垃圾,包括纸张、金属、塑料凳;红色:不可回收垃圾,包括瓜果壳、灰土等。

2.了解到农村日常生活垃圾比较多,农村自家种植蔬菜植物比较多,我们可以从颜色具体进行分类:不同垃圾不同时间进行回收,每户发放统一的表格,写着每日可以扔的垃圾种类和时间。如可回收垃圾是每周一、三、五进行回收,每周二、四、六回收菜叶、植物等垃圾。

3.政府对可回收垃圾进行统一采购,使用户在生活垃圾分类也能收到益处。

五、调查结论

根据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城l一体化”生活垃圾处理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一定要注意“城乡一体化”。垃圾收运、处理是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难解之题,必解之题,各地环卫管理部门应该因地制宜,选择最适合当地的垃圾收运、处理方案。同时建议我们相关部门协同合作,共创美好的卫生环境。需要政付部门在日常运作过程中根据各自特点不断的进行实践和总结.找到合适于本地区的行之有效的“城乡一体化”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吉崇矗张云,隋儒楠.沈阳市典型农村生活垃圾调查及污染防治对策[J].环境卫生工程,2006(2).

篇11

中图分类号:X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1-0391-01

一、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一)垃圾的堆放位置

1.统计地区常见的垃圾堆放位置如下:墙角、道路边角处、闲置的空地、土沟、土坑里等;

2.这些地方之所以会成为垃圾堆放位置在于这些地方离居住的地方近。垃圾堆放在这些地方比较显眼,成了农村“牛皮鲜”,严重损害了村容村貌,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农村垃圾的种类及成分

农村垃圾分类建立在"两桶一袋''基础上,即一个沤肥垃圾桶、一个焚烧垃圾桶、一个废品回收袋,实行农户家所有垃圾源头分类,具体分成五大类:l、沤肥垃圾:就是指易腐烂有机垃圾,如菜叶(根)、剩菜剩饭、瓜皮果壳、树叶、人畜粪便、动物内脏、动物尸体等。处理模式为:主要是沤肥和产沼气。建设沤肥窖或沼气池。2、建筑垃圾:主要是建筑施工中产生的废土、废砖、废石以及废陶瓷和煤渣等。处理模式为:可采取集中堆放、然后按指定地点填埋。可全部用于本村庄和农户的填塘平地、修道铺路。3、回收可利用垃圾:主要指废泡沫、废塑料、废橡胶、废玻璃、废电器、废铜烂铁等。处理模式为:以供销社系统牵头负责,采取市场运作,建立县、乡、村、组网络,合理布局废旧品收购网点,做到应收尽收。废旧品回收网点每月定期收购废品,并把废品收购的时间、收购目录和价格进行公示。4、封存垃圾:主要指回收不可利用垃圾,如:废电池、废农药瓶、废日光灯管等;处理方式:实行定点封存,由供销部门统一集中收集,环保部门参与集中封存处理。5、焚烧垃圾:不能回收利用的废品、杂物、破衣烂鞋脏棉等。处理方式:建立不同类型、不同大小的焚烧炉进行集中或分散焚烧,由保洁员收集,然后由垃圾清运车统一清运到大型焚烧炉焚烧;另一种是偏远的中心村也可建小型焚烧炉,偏远的村落由农户在菜园里自行焚烧后填埋。

(三)农村垃圾的常规处理

1农村生活垃圾的收、运状况

农村生活垃圾的手机、运输是指将农户家中的生活垃圾收集后,运输到垃圾处理场的过程。村庄生活垃圾的收集主要是采用配备垃圾屋、垃圾池、垃圾箱等防水,但是目前垃圾屋、垃圾池或垃圾箱的配置不仅数量不足,布局也不合理,给农户生活垃圾的投放带来一定困难,生活垃圾在房屋前后堆放的现象十分普遍;同时,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保洁员配备数量较少且工资较低。在农村连片调查过程中,山西省农村保洁员工资为100-300/月,全国绝大部分低于600元/月,远低于城市保洁员的工资水平,使得保洁员对垃圾收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垃圾得不到及时清运,垃圾屋、垃圾池或垃圾箱中垃圾溢出满的现象普遍,成为新污染源。在垃圾清运方面,垃圾运输的设备机械化和密闭化程度较低,以农用平板车和三轮车居多,运输过程中由于车辆密闭性差,垃圾中的灰尘和渗滤液体沿着道路滴洒,加剧了农村环境脏、乱、差的局面。

二、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环保意识

首先,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其领导亟需转变观念,切实将农村垃圾污染治理作为当前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村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环节和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纳入更为重要的议事日程。

其次,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形式开展对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方式的宣传,通过村民大会等多种形式,宣传关于农村环境整治的目的、做法,让群众了解农村垃圾治理所得到的好处。引导广大民众自觉保护生态和环境,以形成良好的环境卫生和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生活、消费习惯,以弘扬生态文明,发展生态文化。开展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培训,广泛听取农民群众对涉及自身利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的意见与需求,尊重农民群众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维护农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2.完善法律、法规建设

一方面,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作为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从其内容结构来看,明显偏重于工业污染防治和城市环境保护,有关农村资源利用和保护、生态保护方面的内容所占的比例较小。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垃圾污染问题以及防治农村环境污染、改善和保护农村环境,就必须大力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做到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加大资金投资

我国农村垃圾处理在资金投入和基础建设方面十分薄弱,地方政府在环保工作中没有设立相应的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治理的专项资金,要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改善农村的环境质量,就必须加大上级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

4.建立、健全垃圾处理体系

我国城市中基本上都建立了相对显著的垃圾处理体系,但在农村垃圾处理体系方面的建设还十分薄弱。因此,要做好垃圾的处理,要对垃圾进行源头分类,建立合适的垃圾分类模式。对建筑垃圾和炉渣等无机垃圾可实行铺路或简单填埋,其次,对可回收垃圾可回收变卖,可降解垃圾用于堆粪,有害垃圾集中回收统一处理,其他垃圾统一送至垃圾填埋场卫生填埋,最终实现垃圾处理的无害化。

结语

农村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是建设新农村的必然要求。要实现农村环境的改善和生活垃圾的最终无害化处理,在思想认识、经济发展方式、法律法规的建设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从法律上进行保障,资金上给予支持,思想认识上加以重视,运行机制上加以研究,处理技术上加以创新,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