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社会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16 10:16:1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社会市场经济体制

篇1

首先,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制度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人们在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解答与帮助,是社会福利制度好坏的主要体现。其次,社会工作属于助人为乐活动,因此,社会工作具有实践性特点,在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工作过程中,社会工作来源于宗教开展的慈善活动。然而,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工作仍旧以助人为乐为主要目的,以达到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要求。最后,社会工作属于一门专业,并且具有全面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1].

2 新时期,如何做好社会工作的转型

2.1 以社区工作为主要方向

在开展社会工作的过程中,做好社区工作至关重要,能够为社区创造良好的生活氛围,以逐渐改变小区居民的思想意识,在进行社区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开展社区工作的过程中,由于服务的主要群体是小区居民,应不断调动小区居民工作的积极性,积极投入到社区工作之中,以在小区中转变自身的社会角色,从小区居民逐渐转变为社会公民,为小区建设奉献自身的力量。因此,要想实现社会工作的顺利转型,应逐渐扩大服务的群体,不应局限在小组或者个案,以不断加快社区工作的进程[2].

其次,在社会工作转型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力过程,通过培力以不断激发社区居民行动的主观能动性,从优势视角方面分析,社区培力强调能力建设、资源的链接和陪伴成长,因此,在开展社会工作转型的过程中,应以这三种因素为主要方向。此外,应依据社区群体的实际需要,不断关注社区居民的受教育情况、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在开展社会工作的过程中,应为社区居民建立公共的活动空间,在公共空间建设的过程中,应包括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应定期组织社区居民参加各种公共活动,制定议事的基本规则,通过创造这种社区环境,以不断激发居民的积极性,为社区的改变奠定良好基础。

最后,在社会工作转型的过程中,应使公益性组织结构与社区志愿者活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而形成一股社会凝聚力,以逐渐形成共同治理的全新格局。现阶段,在社会治理的过程中,主要依赖国家的政治权利,或是依据治理人员自身的主观意愿进行社区治理,这种治理方式不利于激发社区居民的积极性。此外,在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参与式模式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是仍旧存在很多问题,现阶段,在社区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只依赖社区当地自身的力量,而不与外部进行合作,这不利于社区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开展社区工作的过程中,应积极与政府和市场进行合作,进而不断加快社区的发展进程[3].

在开展社区工作的过程中,应当依据社区的实际情况,使得公益网络能够与社区结合在一起,进而在社区之中形成一股社会力量,为社区治理奠定良好的人力基础。

2.2 以社会政策为主

现阶段,在开展社区工作过程中,应以社会的基本政策为准,对于社区工作存在的问题,也体现了社会政策存在的缺陷,因此,社会政策还有待完善。在社会工作转型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好社区工作,还应以社区工作为基础,为转变社会政策提出合理建议,以加快社会政策转变的进程。此外,在社会工作进行转型的过程中,应以社区工作经验为主,提出科学、合理的社会政策,进而为社会转型奠定良好基础。

2.3 做好权利的分配

在社会工作转型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权利制约性较差,以及无法保证公民的基本权利,这种权利关系,不利于社会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在社会工作转型的过程中,应做好权利的分配,确保公民的合法权利不受到侵害,为确保权利之间能够得到平衡,就应在社会工作转型的实践中,找到制约权利的主要因素,以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做好权利之间的分配[4].现阶段,在社会工作转型的过程中,经常会存在以下两种现象:

首先,由于受到政府权利的干预,在进行社会工作的过程中,大部分都体现了政府的意愿,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其次,在开展社会工作的过程中,主要强调技术性与专业性,却不能将社区志愿者与社会公益性组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而在社区工作的过程中,不能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优势。

篇2

节约环保的理念相对于社会的消费领域来讲,就是一个消费活动的整体社会氛围。有了一个理性的社会,实际上就是拥有了一个整体上的理性消费环境。因此,在理性消费环境的建构中,政府必须重视观念的引导,从整体着眼,从思想着手,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努力构建一个整体上理性的消费环境。政府部门应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表率。崇尚节俭,反对浪费,倡导节约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努力打造节约型政府,要对水、电等能源类消费品的使用采取价格累进制,加强价格调控的引导功能;制定相应的规划和政策法规来鼓励消费节能产品和使用节能新技术;加强对住房、汽车、装修等高档消费的政策引导,引导改善居民的消费结构;在政策层面鼓励循环产品的使用,大力倡导节约风尚,使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等节约行为成为居民日常行为习惯。

二、改善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引导理性消费

我国虽然已经告别私人产品和服务的短缺,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短缺仍然非常严重,公共消费不足。公共产品(Publicgood)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一般由政府或社会团体提供。有效供给是指产品的供需平衡。政府正是一方面以税收征收的方式取得财政资金;另一方面又将征税取得的资金从全社会的角度重新安排,用于公共产品的供给。

由于我国公共消费不足,导致了居民消费面临较多的不确定性与消费风险,在缺少保障的条件下,公共消费不足使得居民部门的储蓄率居高不下。只有公共消费解决好,我国的消费问题才有可能真正解决好。城市是一个充满公共空间的存在,除了住房的私人消费外,还存在着大量公共产品、设施、服务的消费。只有从政府层面上改善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才能为居民在纷杂的市场中理性的消费,更好地避免盲目消费。

三、运用法律手段创造诚信市场,引导理性消费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是诚信经济。市场经济越发达就越要求诚实守信,这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诚信对于交易双方来说,意味着双赢,它既实现了自我利益,又实现了对方利益。

而市场经济的求利性,致使一些人放弃诚信,试图以欺诈的手段来盈利。再加上我们长期缺少对诚信规范旺盛需求的商品经济,以及诚信规范得以确认和寄身的法律规制,使得法律化的诚信规范极为稚嫩,而其渗入普通道德意识中的就更加微乎其微。因此,法律意义上的诚信规范相对贫弱。在我国当前的经济环境中,不诚信的表现尤为突出。一个没有信用、没有秩序的市场,就不堪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更无法带来民众生活质量的提升。

运用法律手段保障和维护社会信用环境和信用秩序惩罚不诚信的一系列违规行为,加大对契约关系的法律保护,是我们法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于发展和完善的阶段,法律落实不到位是诚信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与政府的监管力度是不可分的。监管和奖惩力度有限,就不能有力地遏制失信行为,造成手心收益小,失信成本低,致使收信企业和个人也逐渐加入到失信的队伍中。政府必须加大对不诚信的经济行为的打击力度,强化市场经济的诚信机制:让恶意规避制度、不讲诚信的人付出高昂代价,让守规矩、讲诚信的人获得最大利益。市场诚信本身就是市场经济体制很好的一个组成部分。只要坚持不懈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内部就会产生一套调整规范人们行为的诚信体系来。

篇3

但是,教育有各种层次,各种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就有所不同,有些较为直接,有些则只是间接地与经济发生关系。因此教育在适应市场经济方面也要有所区别。

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全国人民文化素养,为儿童和青少年的个体发展,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工作打好基础,它不直接培养劳动力。而是为培养劳动力打好德智体资方面的墓础。当然,由于我国教育程度比较低,至今还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许多青少年在受完基础教育以后,甚至初等基础教育以后就要参加到劳动大军中去,因此基础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直接培养了劳动力,所以要考虑到它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使教育内容紧密联系实际,使毕业生能够较快地进人劳动队伍。但是基础教育毕竟有它自己的主要任务。要培养劳动力就应当在完成墓秘教育之后进行职业培训。帕锡臼是初等教育,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它的毕业生还不到就业年龄,因此在基础教育裔段不宜强调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职业技米教育就不向了。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就是为社会各种产业培养人才。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本来是两干不同的概念,职业教育是谋生豹教育,技术教育则是培养技术人员,或者以传授一定技术知识和技能为月的伪教育。祖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上的大多数职业都与技术有关,因此就统称职业技术教育了。学生受完职业技术教育以后就要进人社会,参加社会的生产劳动和其它职业。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就和市场经济有着较直接的联系。职业技术教育应该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来调整专业设置、课程计划和培养的方式方法。当然职业技术教育中也有一部分与市场经济没有直接关系,如师范、卫生保健、艺术、体育等专业,它们应该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不是根据市场需要来改革。

高等教育就比较复杂,这是因为高等教育的门类很多犷有理、工、农、医、文各类。各类中又分基础理论教育和应用理论教育。简单地说,有一部分专业是直接为生产部门培养技术人才的,如工、农、商、金融等专业,它们与市场经济靠得最近,有直接的关系,需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不断地调整专业设置、课程计划和培养方式。有一部分专业如医科、哲学人文科学就与市场经济离得较远。当然从提供劳动服务来讲,它们与劳务市场也有较直接的联系,但是这种劳动服务毕竟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生产,其服务的成果不直接进入商品市场。高等教育为市场经济服务的另一个方面就是给市场提供科技信息和科技成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信息和科技成果能够直接影响到生产率的提高,它与市场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高等教育具有多学科、高科技的优势,高等教育应该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做出贡献。这部分与市场经济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需要建立和培养科技市场来刺激高等教育的科技研究。成人教育和市场经济的关系也很密切。但是成人教育也分两部分,一部分属于补偿教育,主要是给未能完成正规教育的成人补习文化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这部分与市场经济没有直接的联系。另一部分是职业性的继续教育,是给成人以职业培训,这就要根据市场的需要,根据成人所从事的职业进行培训,使成人尽快地达到职业所需求的熟练技能。这部分与市场经济有直接的联系,而且成人教育办学灵活,可以适时地根据市场需要来调节。以上是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来看它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有诸多不同。不可笼统地讲教育要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来进行改革。

二、现在人们谈论得最多的是筹措教育经费的问题。当前教育经费短缺,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工资奖金倒挂,教师流失严重。有人把署仑归之于计划经济的结果,提倡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教育,使教育商品化,向企业用人单位收取培养费,向学生收取学费,以筹措教育经费。关于这个问题要具体分析。

首先要弄明白,教育经费短缺、体脑倒挂是不是就是计划经济的结果,我认为有一定关系,但并不能作必然的联系。回顾50年代,我国教育经费和经济建设是同步发展的,“一五”期间,我国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占基本建设总投资的5.5肠,当时工业固定资产增长1.26倍,而工程技术人员增长2倍。1958年以后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开始减少,“二五”期间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占基本建设总投资的2.6%,三年调整时期(1962一196动为3.2%,“三五”期间为1.,写。就是说,“,,期间达到最低点,可见轻视教育是“左”的思想路线的影响。1978年的工资改革是“”“左”的思想的遗毒,降低了知识分子的工资,使体脑倒挂至今扭转不过来。这与计划经济没必然的联系。谈它有一定关系,则是说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企业效益太低,造成国家财政困难,国家没有那么多钱用来办教育,只有市场经济的道路才能使我国经济有较大的发展,才能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才能提高教育经费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的比例。

有人企图通过教育参与市场来解决教育经费问题是不现实的,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教育要参与市场这句话如何理解?市场是多形式的,有商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证券市场,科技市场,劳务市场等等,与教育有联系的主要是科技市场和劳务市场。教育培养人的劳动能力,培养人才,学生毕业以后要进入劳务市场,我们姑且不去讨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是不是商品(这是有争议的课题),即使学生毕业后要作为劳动力受到市场经济的制约,架参与市场交换,这种交换也不是在学校和企事业之间进行的。任何国家都把教育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事业,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是通过国家财政拨款办教育,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是通过地方税收来办教育,都不是通过学校与企业的直接的市场交换进行的。在市场经济最发达的美国,教育经费来自地方(州)的税收。纳税人是全体公民,不论是不是企业主,也不论是不是有孩子在学校上学,都必须根据各自的收入交税。地方政府把税收的一部分用来办教育。由企业者用人单位来交培养费的办法只能局部进行,不能完全推行。如果全面推行,就会造成教育的萎缩,因为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它总是重视眼前的利游,而人才在企业发挥作用总是滞后的,越是高级人才滞后性越强,大多数企业不可能具有远大的眼光来储存暂时不能发挥效益的人才,因此任何国家的人才培养都是由国家来规划,来干预,不是由市场直接调节的,当然国家规划和干预要预测市场的需要。市场是有调节作用的,市场的调节作用通过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反映出来,就业情况好的学校和专业,申请入学的人数就多,学校根据这种反馈的信息来调整自己的专业和课程计划,而不是把毕业生(人才)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与企业直接交换。

有人主张教育服务是一种劳务,也是提供特殊的使用价值的一种商品,也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换。根据这个理论,学生成者家长就是买方,要购买这种劳务就要交费,因此交学费就是天经地米韵事。首朱释薄说听‘’我是同滋义务教育以后上学要交一定的学费的,但是这种知杯是教师务务的济澎家长和学校不是简单的买方和卖方的关系。家长送孩子上学校,’为了提高政子的劳动能力(使用价值),将来可以改变社会地位,获得经济利益。从这个角度来讲,教育是家长的投资。但是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它不仅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而且还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身体素质,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家长作为社会成员来讲,他既有一定的社会义务,又有一定的社会权利,在社会主义国家来讲,家长参加社会劳动,他的工资所得是劳动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已经交给社会,由代表社会的国家进行第二次分配。其中就有年轻一代的教育费用。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社会,家长是已经交过学费的,不过不是直接交给学校,而是交给社会,这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劳资关系是不一样的。我国目前实行的还是低工资制度。所谓低工资制度,即工资水平是低的,但社会福利是高的,社会主义时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种低工资制度会相应的改变,但是在目前工资制度没有根本改变的条件下,要用学费作为教育劳务的价值来偿还是不可能做到的。

当然,前面说过,我是主张收取“定的学费的,但要分什么教育,义务教育就不应该收费。世界各国实行义务教育从来就是免费的。因为所谓义务教育,也即是强迫教育,家长有义务也有权利送孩子上学,国家有义务办学,给孩子上学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如果要收学费,那末就有一部分家长因为经济困难而没有能力送孩子上学。因此许多国家在普及义务教育的时候不仅不收学费,而且免费为孩子提供午餐,提供教科书,为离校远的孩子提供校车接送。这一切都是为了便利孩子入学。当然在我国教育经费极端困难条件下,学校为了开展某种活动,适当收一些杂用费也是可以的,但义务教育在原则上应该是免费的,这是不容含混的。

义务教育以后的教育则是另一回事,属于非免费教育,可以收学费,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这一块。学费的多少可以按两种标准:一种是按质论价,辱量高的学校收费高,质量低的学校收费就低。另一种按毕业生的出路好坏论价,出路好的收费高,出路差的收费就低,例如旅游专业,非常走俏,毕业生分配到旅游局、大饭店,收入也高,这类专业应该收高额学费。这种收费的区别就是靠市场来调节了。

高等教育就比较复杂。国家要保证重点发展的专业,如基础理论,人文社会科学、师范等专业。其它专业也可象职业技术教育那样收费,但考虑到我国工资制度尚未改革,家长负担能力有限,目前收费还不能太高,还不能补偿所有的培养费用。

总之,学校收费问题,有市场调节的因素,也有别的因素,教育是国家的事业,关系到国家的兴亡,民族的盛衰,因此即使在市场经济很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一般学校都列为非营利组织,国家对私立学校也要有所补贴。只有极少数补习学校,特别是外国人办的语言补习学校之类才标明是营利的组织。这种学校一般是设备简陋,教学质量低下,学生到那里不是为了学习多少东西,而是去混张文凭。这类学校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不宜提倡。至于教师从事第二职业,课余到补习学校兼课,,或去当家庭教师,获取报酬。这种劳务实际上已超出我们通常讲的学校教育的范围,不在本文议论之列。

教育劳务还表现在提供科技信息和科技成果上。我认为这部分劳务是可以进久市场的。因为信息也是资源,也是物质财富增长的源泉。科技成果就更不用悦了,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改型换代的必要条件。学校理应从提供科技信息和科技成果中得到报酬。但是恰恰是这一块,科技市场在我国很不发达,可以说还没有建立起来。我们自己提供的科技债良和科技成果在我国很不值钱。我国许多企业到国外引进技术资料,要化很多外汇,但国内高校提供同样的技术资料,却只值外国资料的百分之几。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因此要在国内培育科技市场。这种市场的建立不仅会大大捉进我国科技发展和生产力如提高,而且会促进高等学校的应用科学技术的研究,增加学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收入,逐渐改变体脑倒挂的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可以为社会办学、多渠道集资办学提供条件。但也要看到另一方面,即市场经济是强调利润的,企业进入市场以后,就不会象过去那样慷慨地向学校交培养费。目前许多部属院校,由于部门领导职能的改变,实行政企分开,经费来源就断绝了,困难很大,就是这种反映。因此从总体上来讲,教育部门可以多渠道筹集经费,但办教育根本还是要靠国家统筹安排,通过立法,通过税收来解决教育经费问题,不能靠学校参与市场经济来解决。

三、关于学校办企业也是一个热门话题。我的观点是,在当前教育经费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学校利用国家提供的优惠政策创办各种企业,增加收人,‘用来改善办学条件,政善教师生活,这种做法是无可非议的。但这与办教育是两回事。就象国外许多企业家办学校一样,企业家办企业,用赚来一部分钱办学校。企业家任学校的董事长,并聘任一位专家当校长。企业是企业,学校是学校。所不同的是,国外企业和学校是分开的,我们则是企业和学校合一的,是一个法人地位。

学校办的企业当然要进人市场,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但学校的企业进入市场并不等于学校进入市场,学校办企业并不等于是学校企业化,许多同志把学校办企业说成是学校企业化,这是不正确的。

前面说到在当前教育经费困难的情况下,学校办企业,无可非议,反过来说,如果在教育经费正常的情况下,学校办企业就不一定值得提倡。因为办企业和办教育毕竟是两回事,能当校长的不一定能当企业家;能当企业家的不一定能当得了校长。如果校长又要当企业家,则对学校并不有利。教师也是这样,学校只能分一部分教师去办企业,不能让教师兼做企业家。也就是说,本来,办好一所学校需要校长和教师的全部精力,不能分散精力。因此在正常情况下,中小学不应该办企业,现在是不得已而为之,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地方办企业来养学校,而不是反过来。

至于职业技术学校,高等学校办企业则是另一回事,也可以有两种性质:一种是为了补助经费之不足办企业,如上面说的那样;另一种是结合学校性质和专业办企业,为了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了给学生提供实习的场所。第二种性质的企业是应该提倡的。职业技术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本来具有教学、科研、服务三种职能。这三种职能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不断发展的。中世纪时代的高等学校只具备教学一种职能,科学技术的进步,使高等学校开始从事科学研究,而且把科学研究和教学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工农业的发展,社会又赋于高等学校服务的职能,特别是美国在上个世纪肆立赠地学院以后,这种职能越来越强烈,影响到世界各国。·高等学校用什么来为社会跟务,就是用仑豹知识,用它的科技成果,当然也不排除办企如但更重要的是与企业合作,角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帮助企业培训人才,改进技术,雄高劳动生产率,瞬时从金业中获得应有的报偿。这种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和教学科研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最终是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也就是说最终是有利于教育,而不是削弱教育。

四、上面分析了当前教育界议论的几个问题,是想潭清一下,不是教育改革的所有问题都与市场经济体制相联系的。有的有联系,有的没有必然的联系。当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教育。教育的改革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屏,这是毫无疑义的、否则,教育就会脱离经济,脱离社会,脱离生活,教育就会缺落动力和活力,就会走进死胡同。但同时要正确理解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才能真正为市场经济服袅,「为繁荣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也就是说,教育发展有自身的规律·教育要尊重经磷规律,教育也要尊重自己的规律,教育如果忽视了经济规律,则教育就不能很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教育如果忽视了自身的规律,就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合格人才,也不能很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当前的主要矛盾是教育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变的需要,跟不上变革的形势。教育如何才能适应这种新形势呢?我想到的有以下几点:

(一)教育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的,教育要为市场经济培养人才。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竞争的经济。市场竞争,在当前科技发达的条件下,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因此教育要为市场培养人才,这种人才可以分几种层次和类型,一类是掌握高新科技的人才;一类是管理企业的人才;一类是具有一定文化素养,“掌握熟练技能的劳动大军,他们也是人才。这几方面的人才都需要具备市场竞争的意识,敢想敢干,勇于创新。当然在培养人才方面我们自然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要培养市场竞争所需要的人才,就要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改变当前应试教育的弊端,把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放在第一位,改变死记硬背,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做法,使学生生动活拨主动地发展。在教育改革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需要有专文来论述。

(二)教育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就要改革教育的管理体制。我国现在的教育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它高度集中,高度统一。这种体制使得学校办学机制僵化,缺乏生机和活力,学校办不出特色。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这种体制暴露了明显的弱点和不适应,因此必须加以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加强地方办学决策权和自。在上面讲到与市场经济联系较密切的部分更要放权。放权有几个有利:一是有利于地方和学校根据市场的需要培养人才,有利于专业的调整和课程计划、培养方式的调整,二是有利于学校和市场直接挂钩,参与科技市场的竞争,有利于把学校的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所采用,三是有利于地方和学校根据当地条件和学校的优势办出特色。

当然,放权也会有不利的一面。例如‘有些国家需要确保的专业,如塞础学科、国防科技、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可能就会萎缩,义如各地可能贪图小茄全,专业重复设查,办学效益较差,这些问题需要国家利用政策来调节,也就是说放权并不等于国家不管,该管的要管,不该管的不管,重点是在宏观控制上。

我认为,高等学校的办学权限和办学模式要做重大的改革。现在全国有1080多所高等学校,可以分几种类型,一类是国家重点学校,包括国家教委直属36所和中央各部委属60余所,约100所,这部分学校条件较好,师资力量雄厚;第二类是地方重点学校,每个省市自治区都有2一3所重点学校,省市自治区都化了本钱来武装这批学校,条件也较好,师资力最也较强;第三类是一批普通学校,规模较小、条件较差;第四类是一批专科学校,其中又有一部分是地方职业性大学,条件很差。随着经济的发展,高等学校不可能压缩,也不可能限制发展。过去总是由于经费问题和质量问题放不开手,今后在这两个问题上也要分分档次,分别处理。我主张,今后国家只管好一二百所高水平的大学,其它放并让地方上去办。特别一二年制的专科和短期大学要放开,地方或者团体,私人都可以办,经费自筹。规模不论大小,只要毕业生在市场上需要就可以办。质量问题可以由两方面来解决:一方面组织社会评估机构,由评估机构来检查评价它的质最,另一方面是冲破学历主义,改革用人制度,不要用学历来作为用人、定工资级别的标准,而是按能力用人,·按能力付酬。也就是说,一把质量问题也放到随行就市中去解决。我觉得在我国用人制度中冲破学历主义是改革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但这个向题太大,需要专门论文来讨论。这里不能深谈。

(三)学校内部体制要改革,特别是高等学校。

首先,要改变学校办社会的状况。现在看来把学校的社会服务设施归还给社会目前还不是时候。但市场经济的发展,迟早要走到这一步。当前的问题是把它适当分开,分别加以管理。在后勤管理方面,除一部分非营利部门外,完全可以引进市场竞争机制,鼓励竞争,在竞争中求发展。

其次,要改革报酬分配制度,把夯配与工作业绩联系起来,把岗位责任制,检查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结合起来。这三种制度缺一不可,岗位责任制是目标,检查考试制度和奖惩度是达到目标的保证。没有考核就不可能奖惩,没有奖惩,考核也就失去了意义。但目标是坚持岗位责任制,提高工作效益,提高学校办学的经济效益。

第三,进行教学、科研体制的改革。这是学校改革中最重要的中心环节,教学科研水平提不高,一切改革都失去了目标。要解决教学科研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矛盾,就要提高教学和科研的质量。这个问题也需要专文来论述。

第四,加强群众的民主监督。学校自扩大以后,不能是校长说了算,应该有一个民主渠道,发扬民主,调动教职员的积极性,同时对学校领导实行民主监督。

(四)为了实行深刻的教育改革,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在教育观念上加以变革。要树立大教育的观念。所谓大教育观,就是全时空,全民的教育观。在时间上来说,教育已经不是一定年龄阶段的活动,而是要贯串于人的一生,终身教育思想是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在空间上来说,教育已经不限于学校,社会、家庭都是学习的场所,国家、社会团体甚至于个人都可以通过各种媒介为人们提供学习资料。要鼓励青年自学成才,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中学习。不仅提倡人人受教育,而且提倡大家来办教育,以国家(包括地方政府)办教育为主,社会团体可以办,个人可以办,只要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金日狗有关规定,就允许他办学。

篇4

所谓市场经济就是商品经济的实现形式,也就是通过市场调IJ3]’-会济活动、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组织形式。

建筑业改革是走在国家体制改革最前列的行业之一,招标投标就是运用市场机制的典型范例。早在党的召开后的1980年,国务院就颁发了建国以来第一个关于招标投标的行政法规性文件,即《关于开展和保护社会主义竞争的暂行规定》,为大力推行工程招标承包制、改变单纯用行政手段分配建没任务的老办法开了先河。2000年1月1日已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则为规范招标投标行为,提供了法律保障。

军队建筑市场向社会开放也是比较早的。1986年l1月,总后勤部印发了第一部工程建设招标投标法规《军队工程建设招标投标暂行规定》。1994年根据国家建设部“工程建设施工招标投标管理的23号通令”,制订了《军队工程建设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办法》,使军队的招标投标活动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对规范我们招标投标活动推进了一大步。

从市场经济理论上看,招标投标制最大程度地适应_『市场经济体制。招标投标充分运用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使施工任务的获得方式由上级分配转变为由施工队通过投标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这一改变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了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有效利用:

一是实行招标投标制,有利于根据市场需求配置资源,作为建筑产品生产者的施工企业,其利益与建筑使用单位的选择是联系在一起的。建筑商生产什么产品要由市场需求来决定.而价格是影响市场需求的主要因素,建筑商势必要认真研究价格因素所引起的市场需求的变化,并据此调整和确定生产经营决策。只有能够真正满足使用单位要求的建筑商才能得到使用单位的认可,也才能获得利润。根据需求安排生产,按照市场需求进行资源配置,既可使用有限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又可使现有资源条件下的需求得到很好的满足。

二是实行招标投标制,有利于施工企业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的外在压力和追求利润的内在动力迫使企业必须优化组合生产要素,以有效利用各种生产资源,尽量以最大的利益,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节约。建筑业的成本是以定额来计算的,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就可能以低于定额的用工、用料完成一定的建筑产品,企业就可以从中获得利润。

三是实行招标投标制有利于企业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管理水平。市场调节资源促进企业不断改善内部条件,按照经济原则利用生产资源,不断改善生产手段和管理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从建筑生产来看,只有通过注重科学,加强管理,改善生产手段,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企业获得利润,同时也为社会、用户提供高质量、经济适用的建筑产品。

实行招标投标制,更具有多方面的实现利益。首先,实行招标投标.有利于落后工程建设程序.有力促进工程建设前期工作,有效地防止“三边工程”的发生,充分保证工程开工后的顺利进行。其次,实行招标投标制有利于加强工程造价管理,通过编审标底,把握工程造价管理的龙头,扭转造价管理的被动局面,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第三,实行招标投标制,有利于优胜劣汰,择优选定承包单位,为保证工程质量和工期打下良好基础。第四,实行招标投标制,有利于从源头防范和治理建设领域腐败现象。工程建设项目一般具有投资大、工期长的特点,加之建筑市场还不够规范,公开与竞争机制尚未健全,致使建筑领域成为违法违纪案件的高发区。只有实行招标投标制,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交易秩序,才能有效地防止幕后交易的种种腐败现象。

综上所述,工程建设实行招标投标制,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对于发展建筑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军队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工作应重点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实践中,如何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做好招标投标管理工作呢?我认为,应把握好以下五个问题:

一是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建筑市场的主体,最主要的就是招标单位一建设单位,投标单位一施工企业。没有合格的主体,市场机制就不能充分的发挥。目前,出现的工程事故、质量问题,大都与市场行为主体行为不规范有关。如綦江虹桥跨塌事件,就是建设单位将工程违法发包给不具备施工资质的企业承担所致。因此,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应当是招标投标管理中的首要问题。对于招标单位,主要是防止违规招标或假招标、肢解招标,对工期提出不合理要求等;对投标单位主要是防止不合格主体参加投标,如无资质、低资质,违法分包低于成本承包等问题。

二是对招标方式进行严格控制,确保建筑市场的客体一各类工程必须进入市场。只有所有客体全部进入市场,才能通过市场实现其有效的配置。主要是扩大公开招标面,普遍实行邀请招标方式,严格限制直接发包和议标方式。对特殊情况确需议标和不招标项目要严格审批。

三是强化工程主管部门对招标投标的宏观管理,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的建筑市场。现代市场经济与自由竞争市场经济不同,必须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辅以国家的宏观调控,以校正市场的缺陷和不足,实现宏观管理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这就要求工程主管部门及主管部门授权的招标投标管理机构必须加强宏观管理和监督,及时发现并纠正招标投标中存在的问题,防止出现为追求超额利润置工程质量于不顾的劣质工程,使用假冒伪劣产品、构件等等。

四是招标投标要体现“三公”,即公开、公平,公正。实现“三公”,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最佳状态。只有保持三公,市场竞争才能有序,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保持“三公”,要在培养市场、健全市场机制等方面的不断实践中,在法规规章上、操作方法上、政策引导上和招标方式等方面下大功夫,做好文章。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也欠健全,作为工程主管部门,立足“三公”、保持“三公”、实现“三公”显得尤其重要。,

三、对招标投标具体操作方式的思考

一是改革传统招标方式。按照招标投标法的要求,应取消议标方式,扩大公开招标。考虑到军队工程建设军事时效性等特点和降低招标成本,应实行邀请招标即有限竞争方式进行招标投标,以最大限度地吸引潜在投标人参加投标,拓宽竞争范围,提高竞争水平。

二是改变标底的确定方式。从制度上防止标底泄密。主要方式是淡化标底;由原来招标办审定的单一标底改为复合标底,或者不设标底,直接由投标单位报价加权平均。这样可以减少工作量,适应军队工期要求特殊的特点,但要防止不平等问题。

三是改进评标委员会组成,建立专家评标制度。按照招标法统一要求,评标委员会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专家参与,可以设想分级建立评标专家库,供招标单位在组织评标委员会时随机抽取聘请。

篇5

中图分类号:F830/ C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02

一、引言

社会主义的内生驱动力是让每个人都看到希望,希望就是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梦想,借助突飞猛进的信息革命,整个社会有能力通过互联网实现梦想管理,开放透明的环境将一改日趋白热化的竞争而代之和谐进步的协作。市场可以通过竞争达到资源优化配置,但目前它是以部分人的失败为代价的,如果及早合作,则可以避免对落后产能的再投入、对现有东西的再创造,实现真正的资源优化。目前急需政府建立社会各方高效沟通渠道,帮助市场参与者完成计划,这应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架构。金融是市场计划的直接体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首先要创新金融工程,而让梦想与资金更方便的结合才是真正意义的金融工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一切成为可能,互联网突然使社会级的群策群力变得现实,以梦想为视角的金融工程比以资本为视角更有效。计划本质上是信息处理,完善计划方法的最佳实践就是搭建一个信息平台,让人们的梦想以利益为标尺在上面充分碰撞。一个多方论证、满足社会需求、风险极小的计划完全可以由国家扶植,资本之所以参与价值分配,是由于它将承担计划失误的风险,计划的准确性更容易实现时,资本的主导作用就会降低,信息革命终将超越金融市场,取代单一价格指标,完善以更全面准确的信息,使社会穿透利润直面供需。这是社会主义重新焕发感召力的关键时刻,为人民的梦想承担初期的计划风险,设立国家风险投资与协作平台,此乃真正的中国梦工程。实际上,由于完全公开的名誉以及智库的参与,这一互联网金融工程的风险能控制到极小的范围。

二、具体方案

(一)建立风险控制机制让梦想可触碰

世间人是第一宝贵的,行业专家才是最了解具体风险的,首先建立智慧库,理清宝贵的人力资源,搭建智力共享评估市场;整理产品与技术信息,提供知识产权与评估支持并防止重复发明的风险;建立统一的国家级信息平台,引导企业和个人做长期生产和职业计划,促成计划之上的广泛合作,降低未来风险冲突;整理前沿问题库,加以悬赏,传播梦想,增加对高收益的关注度;设置国家信息中心由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协调各部完成此事。

(二)建立创新孵化机制让梦想都开花

设立无障碍无抵押国家风险投资引导基金,要求孵化企业经互联网市场由相应级别智慧库专家初审给出建议,并且财务完全公开,推荐配套专业技术与经营人才。

目前一些观念先进的地区已经设立政府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以吸引更多风险投资企业建立更大的风险投资基金,但事实上这些企业的投资条件相当苛刻,已投资金额甚至远低于政府引导基金,本身政府希望有限资金起到杠杆作用,而事实上却相当于将资金拱手让人,根本没有发挥出引导创新的作用。在开拓创新的阶段应该允许甚至鼓励失败,而资本显然是唯利是图的,只追求高回报,小的创新受到的很可能只是鄙视,这正需要社会主义体现相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彰显更多的人性关怀。以创新著称的以色列的经验值得借鉴,政府所设首席科学家办公室每年投资3-4亿美元研发经费,相当于低息借给企业,从创新获利中逐年返还,可以收回1-2亿,如果研发项目失败,企业无需返还科研“借款”。事实证明,这种模式对于国家财政乃至国家是非常成功的。政府要扶持创新,不能一边推卸责任,一边还等着分杯羹,正如《大学》所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民活则国活,民富裕则国富裕,现在急需要打开一条向上的社会通道,释放民间蓬勃向上的活力与创造力。可借鉴以色列,设立国家风险投资基金,考虑国情,基金占有一定股份,以弘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主义精神。机制的动力源即是梦想,社会主义追求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是和谐统一的,比资本主义的金钱追求带来更深层的心灵满足,击碎硬邦邦的金钱关系的外壳,使人类社会互助的本质特征充分呈现出来。

毫无疑问,资本主义塑造了现代社会,但显然种种社会问题表明,我们已经到了脱胎换骨的临界点,在这个过程中,一个社会主义政府无疑要发挥首要作用。宝贵的政府风投资金不能交由大资本集团代管,而必须整合社会力量深耕细作,要允许失败,毕竟尝试者也付出了激情、年华与汗水,并且留下了经验。

其具体实施方案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设立足够的国家风险投资基金及官方网络管理平台

创新和资本事实上不受地域限制,建立唯一的评价与管理门户是实现效率的不二选择,基于互联网的统一平台也将极大降低开发和使用的费用,提携社会各方的凝聚作用也才能发挥出来。一旦国家投资扶植起这种机制,等生态系统健全,靠社会资本就可以运作。

2.建立共享智库的开放咨询机制

人力资源自动初始化账户,由个人按级公证激活,可暂按职称系统将专业人才分门别类定级,与专业初中高级咨询师对应,研究生作为预备级有质疑咨询权,每个公民都有初始账户,各级别科研机构可自动成为对应级别咨询机构,会计系统也对接入库,智库有偿提供服务,任何创新团队通过咨询并接受7日同行质疑后即获得对应额度资金使用权,咨询报告完全公开,咨询师咨询历史永久保留,咨询师与咨询团队根据成功情况定级;质疑咨询直接批注在咨询报告上,7日后质疑与支持比小于二分之一则咨询结果生效,之后7日内咨询单位整理并公开定稿咨询报告,并考虑批注价值分配部分咨询费;若质疑与支持比超过二分之一,则在7日内完成第二版咨询报告,如报告改变立场则自留咨询费不得超过三分之一,再次接受7日质疑,如质疑生效则自动提交专业仲裁委员会,如立场得到支持则进入咨询完结阶段,如不受支持则由仲裁委指定单位完成报告并由其分配咨询费。并在项目启动时由系统推荐独立行业董事。

3.建立公正严格的会计制度

咨询审批额度按咨询师可设置为初中高5千、1万、2万,咨询机构按其专业与咨询师数量可承接相应咨询,如咨询需要可购买会计服务;资助通过后需立即选择系统推荐的会计单位开始记账;资金逐项支出,每笔支出必须即时入账并完全公开细节,任何人尤其是企业内部人员有权质疑,企业有义务给予解释;也可自行组织审计,如确有问题给予一定比例的监察奖励,同时违规者进入信用公开黑名单,账户封存整改;对于咨询难以认可或希望自筹的,项目允许通过集资或竞价的方式再筹资,需要经过公正的进入或退出会计程序;会计有义务对不再进展的项目提出终止,若项目发起人有异议,则再次进入咨询,若无异议或咨询不通过,由会计进行盘点,完成终止。项目每阶段到期盘点,需公开详细分析说明,偏离阶段目标超过30%,必须进行建议性咨询。项目成功完成目标,按计划或由会计充当公诉人协商保留国有股份或退出。

4.建立权责一致的咨询师进退级制度

若咨询师咨询结果正确累计10次,可参评晋级,若最近5次咨询结果3次有误,则降级处理并重新累计。咨询正确的判断标准是若通过则为收回成本并取得基础收益,不通过但咨询客户认可或虽被第三方通过但认可原咨询有重要价值或虽被第三方通过但未能实现基础收益。咨询有误的判断标准是若通过却未能实现基础收益,不通过但经第三方通过后收回成本并取得基础收益。咨询无效的判断标准是质疑人数达到10人且超过三分之二。建议咨询师进退级与职称同步,以加强权责一致。

5.创新是广义的创新

一切梦想皆是创新,因为每一个梦想都代表着进步的意愿,都值得鼓励、引导和帮助。只要创造新的社会价值、有可信的前景、相对可靠的背景和较清晰的预算,都算创新,例如一个培训利用本系统进行财务管理的培训班就是好的创新;策划一场广场音乐会也是创新。

6.弘扬社会主义精神

将实现梦想视做生命,岂是简单的资本主义的财富梦想所能表达的,更直接的弘扬人生价值,将以清新洗掉资本的铜臭,把相互控制的枷锁改造为相互协作的工具。我可以不要股份,但我要实现梦想。政府有义务对风投系统的意义进行宣传,建立心与心的连接,终将提升人类整体心灵境界。

7.凭空投入20万亿会不会引起通胀?

答案是不会,因为这20万亿只是意向,真正的投入是通过实际的生产力购买缓释,实体性生产投入将产生更大价值的产品,更重要的是这些产品是通过创新的方式产出的,其性价比会更高,因此不仅不会引起通胀,还将极大丰富物质供给。2013社会融资规模接近18万亿,因为评估未来比看重现在更合理,通过引导其主体将逐渐纳入该系统。

8.起初的混沌必然走向澄明

虽然开始的时候条件看似并不太充分,但建立了每个人尽力的机制,备底留案,大家会逐渐找到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前进的方向,就像面对新大陆,无论马上发现什么或发现多少,大家终将安顿下来并建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的新秩序。

(三)建立金融扶贫机制 走向共同富裕

政府扶贫效率不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扶贫金融市场化的关键在于动员社会力量,接受扶贫项目、捐赠和志愿者,以互联网金融工程为支撑,完全透明化运作,荣誉变现化。

三、结论

中国梦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跨越,如何完成制度设计并搭建支撑信息系统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随着协同的逐渐默契以及计划的越发周全,我们将能够迈入社会主义高级阶段,政府必须把握时机,才能在时代变革的洪流中保持政治稳定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夏斌,陈道富.中国金融战略2020[M].人民出版社,2011.

篇6

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确立并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政府经济职能未能发生转变,政府在经济职能管理上的一些问题日趋突出,对正常的经济活动产生干扰,阻碍了经济发展。因此政府在经济职能上进行转变,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的含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政府要从宏观角度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要制定规划、协调发展、服务人民、监督调控的职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有: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市场监管、提供公共服务等,来对国民经济进行战略性统筹安排。这些职能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对扰乱正常市场经济活动的违法犯罪进行有效打击,对市场正常运行进行监管,防止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受到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符合中国的国情,对中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政府在经济职能上的建设要对市场体系的建立与运行进行监督、对国有资产的管理要加强监管、加大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缩小贫富差距并消除两极分化、解决人民群众的就业问题。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上,必须要符合市场经济体系的规律与特征,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起着决定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一作用效果显著。但是,如果市场脱离政府干预,那将导致市场的决定作用失灵。价格由于供求关系出现变化导致价值上下波动,使资源出现浪费,部分行业出现垄断的情况造成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发生,最终出现对抗性的矛盾,造成社会动荡。市场配置资源本身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出现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发生,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就是例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存在市场因素的关系决定了政府要对市场进行适度干预来弥补市场的缺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这就要求政府的经济职能要不断进行转变。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政府经济职能要进行转变的要求。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再加上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所以在针对实际国情上,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来弥补市场的缺陷。并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政府在经济上要加快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同时要把发展方式进行转变,避免走向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能转变的方式

(一)从掌控市场职能转变为市场调控职能

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当中,政府包办一切,对所有经济社会事务进行直接承担管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市场配置的资源逐渐得到增加,使政府对相关资源的控制有所放松,但是政府在部分职能上面管理内容仍然较多较死。社会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仍然需要市场来发挥相应的职能,政府不应过多的干涉。但是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所需要的环境仍不健全,部分企业在经济管理水平仍然较低,市场经验能力不足。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发展无法对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无法进行正确的引导。因此政府在部分职能上要进行相应的宏观调控,对市场的管理上要有选择有重点。

(二)从直接管理职能转变为间接管理职能

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最大问题是我国政企合一现象,虽然政企分开的经济体制改革仍然在进行中,但是政企分开已经成为经济生活的重大趋势。只有将微观经济的职能交给企业,政府对市场经济活动的干涉有所减少,才能对市场经济条件的环境建设上有所完善。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将相关审批的项目要逐渐减少,政府在市场经济建设当中绝对不能出现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情况,在相关决策上要有透明度,积极鼓励公众参与度,通过转向间接管理的职能,为企业正常经济生产提供一个平等、独立、稳定的环境。

(三)从参与竞争职能转变为制定规则职能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我国确定到现在仅仅只有25年的时间,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得到确立。但是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的背景下,新旧体制的转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政府在经济体制的转轨上的问题要引起重视。但由于政府参与市场活动并进行监督管理的现象一直存在。因此,在职能转变上政府应为市场服务,来对市场活动进行监管,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

(四)从管制市场职能转变为服务市场职能

篇7

我国体育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封闭、条块分割的传统体育体制,历经多年的发展,虽取得了许多成绩,但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仍然没有完全实现向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开放的,依托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体育制度。体委机关政事不分、管办一体,陷入大量训练竞赛的具体事务中,宏观管理能力很弱;在项目管理上,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力量分散,有的事情统的过死。这种高度集权化的体育行政体制,严重束缚了社会各方面力量办体育的积极性,最终造成体育行政部门的工作微观化、短期化。20世纪90年以来,我国进行了以体育体制转轨为重心的改革。然而。历次的改革并未触及体制的核心,并未改变国家垄断的体育组织管理方式,并未改变以行政命令为主的体育管理手段,体育体制改革早已脱离市场经济改革的快车道,保守地缩在计划经济的保护圈内,扔不紧不慢地走在“双轨制”这一越走越窄的穷途末路上,矛盾不断激化。

一、现行体育体制与市场经济的冲突

(一)资源配置的冲突――资源不足,效率不高。

政府垄断体育事业,抵制了社会力量办体育的积极性,体育的运行处于低效率、高投入的状态,管理部门管得过于微观、太具体,过分依赖行政和计划,这和市场必然形成冲突。我国的体育体制是政府主导的集中管理型行政体制,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还是处于主导地位,体育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人员编制由上级确定,管理方式靠下发行政命令。一方面,政府提供的体育资源有限,远远不能应对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计划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体育体制很多时候不按经济规律办事,抑制了体育资源经济运行时自我的调节机制。

(二)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体制改革的负赘。

我国的运动管理中心是体育体制改革的产物,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最初的改革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有事业发展的需求,原有的体制正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心职能单一的弊病也日益凸显,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当前依靠的依然是几十年来形成的从上至下的体育行政管理体制。一方面是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固守原有的管理体制;另一方面管理中心的机构在不断增大,分工细化的同时,人员也在增多,但效率并没能得以提升。在管理框架上,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既是“办”竞技体育的业务部门,又是“管”竞技体育的行政管理部门。表面上国家体育总局放权给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但国家办竞技体育的权力没有放,而是将行政权力带入了市场,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成了一个混合体(半市场化组织)。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直接管理各单项运动协会,而各单项运动协会的主席几乎都是国家体育行政部门的官员或各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的主任等,协会和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是机构上相互交叉、目标任务同一的统一体。

(三) 产权冲突。

公共体育场馆中的产权问题:对经营者创收所得收入不按规定纳入单位的财务管理;对场馆的经营实体未按规定提取固定资产折旧和维修基金。职业体育俱乐部的产权问题:运营中由于产权不清晰,没有法人财产权,容易出现产权主体的虚置和缺位。如中国足协不仅拥有联赛的管理权,还垄断了开发和经营权。优秀运动员的产权问题:如2005年的“田亮事件”,1996年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加强在役运动员从事广告等经营活动管理的通知》,通知中规定在役运动员的无形资产属国家所有,运动员从事商业广告的收益由运动管理中心接收、分配,运动员所获收益,须报国家体育总局批准实施,而田亮参加的多数商业活动并没有取得游泳管理中心和体育总局的批准,所获得的商业酬劳没有上缴其中的一部分,还拥有自己的经纪人,产权矛盾重重。

二、发展对策

(一)下决心进行政府职能转变,明确政府和社会的事权划分,实行管办分离,把不应由政府行使的职能转移给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体育行政部门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贯彻国家方针、政策,研究制定体育行政政策和发展规划,依法加强行业管理和提供服务上来。同时不断激活、调动社会力量,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作用。

(二)国家体育总局于2001年颁布的《关于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工作规范化有关问题的通知》,对规范各项目的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业,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部分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的工作,未能严格执行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管理不到位、行为不规范。我们要做的是进一步规范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的管理工作,同时坚持“管办分离”,权利要逐步下放,让社会团体来办体育。积极构建由政府主导、社会实施、政府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的运动项目管理体制。

(三)以“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政事分开”为目标对体育体制进行改革。将国家体育总局和地方行政部门的职能逐步转变到宏观管理、行政监督和提供体育公共服务上来,而将职业体育经营、赛事举办权,甚至大型体育场馆建设和开发权等逐步交给社会和市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体育产权制度。继续推进体育协会的实体化进程,使其与行政机构脱离关系,真正成为产权独立、权责分明、代表俱乐部和运动员利益的法人实体。建立职业体育俱乐部“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结构。而单项运动协会应逐步退出联赛的经营权、控制权,最终退出对职业联赛的所有权。

参考文献:

[1]凌平.模式的变革与变革的模式――中国体育体制和运转机制变革的研究[J].体育学刊,2001,(01).

篇8

关于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受挫的原因,大多数人从经济制度、体制关系和宏观政策等偏重于宏观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与此不同,斯蒂格利茨在《社会主义向何处去》一书中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失败的原因——过度集权、产品质量、激励机制、选择问题、会计核算与价格体系、竞争的缺乏、创新与适应性等具有微观经济的特征;“在社会主义经济失败的标准原因的序列中,没能提供有效的激励被排在显著的位置上。也许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社会主义经济提供了激励……但是这种激励并没有直接作用于提高经济效率。”本文将之定义为“斯蒂格利茨命题”。

“斯蒂格利茨命题”的主要思想包括四个方面:(1)激励的实质是一个信息问题。如果一个组织或集权的机关具有某些信息来了解每个人此时正在做什么,或判断每个人应该做什么,而使产量最大化,那么就不存在激励问题了。(2)激励本身不是目的,其目的在于提高经济效率。直接作用于提高经济效率的激励结构被称为有效激励结构。(3)社会主义激励匮乏是指缺乏有效激励结构,其主要原因是:社会主义经济对平等的意识形态方面的约束阻碍了有效激励结构的建立;政党体系不仅提供了一种报酬机制,而且也提供了一种控制机制;政治体制充当经济激励机制的部分替代物,使激励的导向发生扭曲,即经济尺度衡量的晋升与业绩的相关程度要比政治标准差一些。(4)社会主义经济失败的其他原因都与激励相关。这些失败原因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构成激励匮乏的基础,包括过度集权、会计核算与价格体系不完备、竞争的缺乏等;另一类是激励匮乏的结果,包括产品质量低劣、缺乏创新与适应性等。因此,激励匮乏被排在社会主义经济失败标准原因序列中的显著位置上。

根据“斯蒂格利茨命题”的观点,解决社会主义经济失败的主要路径是建立有效的激励结构,以改变激励匮乏的结果。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结构?斯蒂格利茨认为,“激励问题与分配问题是紧密相关的”,建立有效激励结构的关键在于选择正确的激励结构方向,其中,“激励结构的一个基本方向在于报酬必须按照绩效(必须可以衡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只有这样,才会使劳动者勤奋地工作,使决策者作出提高产品质量的选择,使技术、管理等创新者和创新使用者对创新有内在的动力和需求。田国强也认为,一种经济制度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检验一种经济机制或规则是否运行良好的一个基本标准是,看它是否能够提供内在激励使人们努力工作并做出高质量的工作,激励决策者作出有利于他主管的经济组织的好决策,激励企业尽可能有效益地生产。

在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一样,面临着经济运行中的激励匮乏问题。为激活社会主义经济,两者都是从激励匮乏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即实行由计划到市场的转型。但是,两者转型的经济和社会后果迥然不同:中国的改革取得了成功,而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失败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巨大的差别?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是:中国的改革选择了渐进式的道路,这一道路是一条代价低、风险小,又能及时带来收益的成功道路,它最接近于“帕累托改进”或“卡尔多改进”,有利于保持改革过程中速度和稳定这两种要求之间的平衡;而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选择了相反的改革方式,产生了巨大的磨擦成本和社会动荡。中国在激励匮乏基础上的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还在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原始积累中起过积极作用;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初始条件,加上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中国社会主义的宪法制度通过改革在更大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宪法制度和利益结构保持了相对均衡,作为改革领导者和发动者的党和政府能在稳定和发展中实现经济和社会的转型。

无论是进行纵向比较,还是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横向比较,应该说,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是成功的。但是,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较,我国在成功的道路上还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因为,我们还没有创造出比这些国家更高的经济效率。正如列宁所说:“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资本主义可以被彻底战胜……社会主义能造成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

中国市场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还有很大的开拓空间。这是因为,我国的激励制度很不健全,而且已有的激励制度也没有完全作用于效率的提高,即尚未真正建立起有效的激励结构。例如,尽管我们一直强调按劳分配,但现实中平均主义分配的色彩还比较浓厚;在劳动力资源方面,一般劳动力大量过剩而高素质劳动力短缺;资本短缺与大量民间游资的存在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重大问题;人们都认识到技术创新对企业经济效率、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和国家经济发展、国际竞争力的作用,但我们却始终面临着技术创新不足或技术创新与技术使用者之间渠道不畅的难题;企业家是现代企业的驾驭者,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起飞的“先行资本”之一,也是我国目前最稀缺的生产要素,而我国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企业家成长机制。

这表明,如何建立有效激励结构,仍是我国学术界的重大研究课题。本文认为,除了人们一直在研究的如何克服平均主义,坚持并实现按劳分配的这一传统课题外,目前重点要研究的是以下两个重大问题:一是科学认识按劳分配的效率区间和非效率区间,并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解决这一制度在某些领域的非效率性问题;二是如何有效实现按要素分配,重点是建立按人力资本分配的机制;三是注重分配制度与个人行动的协调,使个人行动围绕组织目标的实现而运行。

二、按劳分配的效率区间分析

近几年来,学术界对按劳分配的效率问题讨论颇多,一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按生产要素分配论强调市场因素,但忽视了非市场因素作用,遵循的是效率优先原则。按劳分配论,特别是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论,强调非市场因素,但忽视了市场因素作用,遵循的是公平优先原则。”甚至有人还认为按劳分配“导致效率低下,利益受损”,似乎按劳分配只讲公平而不体现效率。本文分析认为,按劳分配既体现了公平原则,也体现了效率原则。但是,与经典按劳分配理论相比较,在现实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面对按劳分配发挥作用的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其效率也是有一定限度的,或者说存在一个效率边界。我们既不能否定按劳分配在现实经济中的效率性,也不能将这一分配制度的效率无限夸大。

马克思对按劳分配理论的论述,是对未来社会的分配原则所作的带有预见性的一般描述,或者说指出了按劳分配的基本规定性。但是,经典按劳分配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前提基础上的,包括存在着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劳动是人们获得个人消费品的惟一手段;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因而不仅按劳分配采取直接的实现方式,而且不存在价值实现问题,只要付出劳动,都将得到相应的回报;劳动力由社会根据需要直接配置,而不需要通过市场等途径分配;劳动力充分就业,不存在失业状况及由此对按劳分配实现程度产生的消极影响。

在现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经典按劳分配模型运行的经济社会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使按劳分配的实现范围、实现过程、实现形式及其效率区间等将会发生一系列变化。

(1)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发挥效率的分配制度,而现实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存在着多元的所有制结构。不仅如此,而且公有制经济也要探索多种实现形式。所有制方式决定分配方式,因此,无论是从全社会还是从公有制经济内部甚至从公有制企业内部来看,按劳分配必将与按生产要素并存,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情况下,按劳分配起主导作用。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经典按劳分配模型在实现形式上面临着一系列转型,即由“直接型”转变为“间接型”的实现方式,包括把劳动者的个人劳动通过市场这一曲折的途径转化为社会劳动,分配的中心环节由社会或国家转向企业,实行两个层次的按劳分配,分配尺度在形式上变换为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和企业平均劳动时间,分配的媒体采取货币这一劳动证书或劳动券的转化形式。这样,不仅按劳分配的实现过程会发生变化,而且由于劳动力性质也呈现二重性,所以,劳动不仅作为按劳分配的尺度参与对“V”的分配,而且,内在地派生出按劳动价值分配并参与“M”的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国有经济中劳动力的二重性也内在地派生出按劳动价值分配并使劳动参与“M”的分配。这既是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低工资”问题的需要,而且也符合国有经济工资改革的方向,即不仅企业的成果要经过市场评价,按劳分配的物质对象、劳动计量和实现过程还要与市场机制联系起来。更为主要的是,工资的形成、工资水平和工资管理也要逐步与市场接轨。

(3)从现实经济运行的角度看,经典按劳分配只是一种消费品的分配方式。而现实中的分配是收入分配。对于个人来说,收入中一部分用于消费,一部分用于储蓄。所以,收入分配超出了消费品分配的范围,为动员居民储蓄并转化为投资,需要有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

从生产效率的角度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效率包括劳动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劳动效率体现为同量投入获得较大产出,或同量产出所需投入较小,或以最小投入获最大产出。资源配置效率体现为资源的有效利用,且同量资源由于合理配置而获得较大产出。一方面,生产活动是多种要素的结合,是一种联合生产,劳动只是其中的一种要素,而按劳分配是一种劳动者主导型的分配方式,它虽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但单靠这一分配制度不可能动员劳动者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向生产过程投入资源。要解决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资本、技术和企业家才能等要素短缺的问题,有赖于按要素分配制度。另一方面,按劳分配事实上是以资源充分供给为前提的,其基本要求是劳动者所得与劳动投入成比例。这能够促使劳动者注重劳动效率的提高,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忽视资源利用效率,导致在追求劳动成果量的扩张过程中的资源浪费。

(4)与经典按劳分配模型的假设前提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劳动者是通过竞争性劳动力市场进入企业的,而且劳动力市场存在普通劳动力市场和高素质劳动力市场这一双元结构,在普通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简单)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状况。从总体情况看,在国有企业中,无论是高素质劳动者还是普通劳动者,他们通过按劳分配所获得的收入都低于其对应的劳动力市场价格,面临市场的挑战,按劳分配的实现必须适应市场的要求进行调适。

为解决目前高素质劳动者的收入低于市场劳动力价格这一突出问题,按劳分配的实现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劳动力价格状况,把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有机结合起来。两者结合的现实要求就是:在同等条件下,通过按劳分配所得到的收入水平必须与高素质劳动力的市场价值相一致。为实现这一要求,可以选择多种途径。例如,把企业资产的一部分以“劳动股份”形式分配给劳动者,或将企业部分资产以股份方式分配与劳动者出资入股相结合,使劳动者成为企业资产所有者之一;对于企业内部的技术人员,可以通过技术入股、技术成果转让的分成等方式参与收益分配;对企业管理人员特别是企业家,除了承认其劳动报酬、经营风险收入外,通过期权激励等方式进行收入分配。

对于普通劳动者来说,首先要争取的是劳动的机会,然后才是公平的分配。也就是说,就业与分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这方面,需要通过政府制定开放性即流动性的分工和就业政策,制定连接市场的分工和就业的政策,以及大力引导和鼓励寻找空档的分工和就业等手段解决普通劳动者“劳”的问题。同时,政府要通过相应的政策法规,保证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

(5)经典按劳分配理论考虑到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无论是从思想、道德、精神等方面还带有旧社会的痕迹这一因素,但经典分配理论只是把这一因素当作按劳分配的存在具有必要性的理由,而没有考虑到这一因素的存在对按劳分配实现的影响。劳动者存在的“搭便车”等机会主义倾向,也对按劳分配制度的效率产生不利的影响。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下,我们一方面要承认并充分发挥按劳分配制度的效率性,另一方面要正视按劳分配发挥作用的客观经济环境所发生的变化,科学界定按劳分配制度的效率边界,并在按劳分配制度效率界区外探寻其他有效的分配制度,即通过按要素分配制度解决按劳分配制度的非效率性问题。

篇9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需要秘书工作有相应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

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涉及到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需要有一系列相应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必须抓紧制定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秘书工作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领域和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体制发生重大转变的过程中,面临两个突出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一是如何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二是如何抓紧进行相应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

二、秘书工作要为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有利条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秘书工作要为这个决策服务。还要为胜利实施这个决策当好参谋助手。

秘书工作到底是怎样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做好服务呢?关键在于解决好两个根本问题。

一是,要按市场经济的要求提高服务质量。

二是,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秘书工作要进行自我改革。

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秘书工作部门要转变思想观念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涉及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深刻改革,必将引起人们也包括秘书人员行为规范、精神状态、生活方式、是非标准、价值观念的重大转变。

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关系,还必须给秘书工作部门的价值观念、是非标准、思维方式等方面注入新的内容。版权所有

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思想观念中,同其他党政部门一样,秘书部门还要特别注意破除"官本位"思想。"官本位"是与市场经济体制格格不入的。

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对秘书工作的服务质量要求应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秘书工作充分发挥服务功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督促。今后,党政部门的秘书工作基本也应从这些方面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核心问题是提高服务质量。那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秘书工作怎样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这里关键的问题是要把对服务的要求与市场机制作用密切联系起来。应该承认,在以往经济体制下的秘书工作,为领导服务的质量还是很高的。但是应该看到,保证和维持那种水平的秘书工作的服务质量,主要依靠人们的政治自觉性和责任感,并辅之以规章制度的约束,而不可能重视市场机制对秘书人员行动的激励和制约作用。相反,许多应该通过市场机制起作用的,往往被所谓思想教育和规章制度替代了。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单靠人的自觉性和一般规章制度的约束,来要求人们做好秘书工作是不全面的,不合理的,是难以持续地、全面地达到提高服务质量的。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把提高秘书工作的服务质量落到实处,除了高度重视人员素质、培养热爱本职的精神外,还要从注入市场机制方面多做文章。

五、秘书工作在注入市场机制中,要十分重视自身职业道德

篇10

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殊性

1、生产力水平比较低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乎都是在资本主义得到发展,通过资本主义改革或革命建立的资本主义国家,因此资本主义因素与市场在资本主义国家得到了充分发展,这就为市场经济体制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但是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在受到多年殖民侵略和战乱使我国的经济基础几乎被破坏殆尽。建国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恢复战争创伤以及快速建立工业化基础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慢慢显露出来,这种高度集中、政府安排一切的经济体制管的过严、过死不利于我国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这就促使我国开始探索更加有效率的更加合适的经济体制,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体制在发展经济上的的灵活性、效率性更加有利于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因此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发展经济的手段被我国引入,用以促进我国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2、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市场经济

我国虽然引入了市场经济体制,但是我国的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却是不同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的社会制度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我国要建设与发展的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而不是传统的含有资本主义意味的市场经济。虽然我们认识到了市场在发展经济上的优点,但同时我们更加要意识到市场经济并不是万能的,他有着自身的缺陷与不足,最重要的是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就必然会产生一定的非公有制经济,如何处理非公有制经济对社会主义的影响等等问题都相继而来。如何处理发展市场经济带来的问题,更好的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是对党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种挑战。

3、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与西方不同,西方的市场经济是依靠经济自身的发展而建立的,因而市场体系比较健全。而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则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我国的经济经济体制改革虽然历经多年却并仍处在转型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在短期内不会消失,政府与市场在经济领域将会有许多摩擦与碰撞,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为复杂。尤其是我国的改革开始进入攻坚期,继续改革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需要更大的政治勇气与智慧。

二、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现状

1、政府与市场边界模糊

在我国现在的经济建设中,政府与市场的边界问题一直不是特别明确的。目前经济建设中比较典型的边界模糊就是政府越位、错位、缺位的现象。首先,就是政府“越位”,政府在经济建设中关了太多应该交由市场来负责的事情。例如企业竞争,政府应交由市场来充分的优胜劣汰。其次,是政府“缺位”,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公共物品与服务的需求量巨大,市场在没有利益的公共领域几乎不发挥作用,而政府在这个领域的作用就要明显加强。最后,是政府“错位”。中央政府与各级政府之间的重叠机构太多,重复性建设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什么是政府应该管、必须管的,什么是政府要退出,由市场来管的,搞清楚这个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要突破。

2、政府地位突出与市场不足

(1)政府地位突出

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突出。首先,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虽然政府的职能在一步一步改革与完善,但这种经济转型期的历史阶段,使政府在经济领域的指导与干预不会在短期内消失。其次,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必然占有主体地位,这就使政府在市场中又以一个竞争者的身份出现,他的权力必然会影响各种所有制企业之间竞争的公平性。他的这种既是指导者又是竞争者的双重身份使政府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地位比较突出。这种政府在经济建设中的突出地位,使得“寻租”现象开始显现,权钱交易已渐露头脚。权力与市场的结合会造成经济主体的不公平竞争,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2)市场体系不健全

我国的市场经济与西方的市场经济有所不同,西方的市场经济是由其经济慢慢发展形成的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有比较系统的市场道德体系、诚信体系等等。而我国的市场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转过来的,本身经济体系就不健全,除了商品市场外,资本、土地、劳务、技术、信息等现代市场经济体系所必须的要素仍然很不完善。尤其是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还远远没有在各领域中发挥应有作用,市场体系仍不完善。这是我国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思考

1、界定政府权力,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要进一步调整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首先就是要明确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边界。要弄清他们之间的关系,首先就要明确我国经济体制发展的方向,是要强化政府职能转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最基础作用,还是要继续强化政府的直接干预。在经济体制发展方向上,十决定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健全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那么就是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我国特殊的情况又决定政府主导作用短期内不会消失,这就必须要界定政府权力,转变政府的经济职能,使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明确化。政府与市场必须分开,但我国目前政府的干预不可避免,那么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界定政府权力,防止政府越位、错位与缺位现象,同时防止权钱交易的形成。对一个转型期的国家而言,哪些权力与手段是现在必须要用而以后却要退出的,哪些干预是现阶段与日后都不能用的,哪些手段是需要长远坚持并不断改善的,这是政府权力界定所必须要回答的问题。政府只有找到了自己作用的关键点才会在经济调控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政府培育市场,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由于起步比较晚,体系还不健全,但面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压力,健全市场经济体系的任务已刻不容缓。而我国的特殊情况又为市场经济的健全提供了一种比较新的发展模式。

首先,政府部分代替市场,推动经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起步比较晚,在中国现阶段,市场经济还没有完全形成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要仅仅依靠市场机制引导经济发展存在着比较大的风险,而且需要的时间也比较长,这对于我国的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政府代替市场行使一部分资源配置的职能,以推动市场经济的更好发展,这是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转型期的国情决定的。但在我国市场经济相对成熟之后,原来由政府代替部分市场的资源配置就必须交还给市场,尤其是在经营性与竞争性领域,政府必须逐步退出,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其次,大力培育市场经济,完善市场经济体系。我国为了解放与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但是要想在短期内实现根本性转变,就必然会受到传统体制惯性的制约。新旧体系的碰撞不可避免的会引起经济观念的转变,最重要的是必然会造成利益调整等方面的冲突。这会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提出挑战,在这种时期,政府就必须拿出更大的政治勇气与政治智慧找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大力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系。

3、政府与市场良性博弈、合理共生

首先,我国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转变过程中,就必然会有新旧体制的碰撞,体现在经济关系中,就是政府与市场的博弈,即政府与市场争夺资源配置的基础地位。既然要建立市场经济,即使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也是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由政府向市场的转变,是一个重要的转变,这中间必然会涉及到政府与市场的博弈。面对这种博弈,我党必须要有更大的政治勇气与智慧找到突破口,实现政府在资源配置领域的逐步淡出以及政府职能的转换,真正做到政府在经济领域的宏观调控。

四、结语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必然会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在世界其他国家中并没有现成的模式,需要我国不断探索与创新,找到政府与市场的最佳契合点。

参考文献:

[1]高尚全.市场条件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J].宏观观察,2012,(09).

[2]赵荣.试析经济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J].太原大学学报,2009,(12).

[3]刘书明.现代市场经济与中国政府经济职能[J].社会纵横,2009,(04).

[4]刘志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J].改革与发展,2012,(02).

篇11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经济方向不可动摇

我国经过这些年的发展,逐渐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到一起,这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下发展市场经济,这是以前根本不存在的,是我国政府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一项创新举措,从逻辑上讲经济的发展方向虽然发生改变,但是还是在社会主义体制下,两者相互结合,体现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还分为很多类,其中以经济创新发展领域为主的经济体制除了扩大再生产之外,还必须要遵循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发展规律,各个体制之间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同时也存在着矛盾性,这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生产、交换、消费等多种放下,各个经济体制都有所结合与对立的方面,都必须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否则就会被市场所淘汰。

纵观世界各国的经济体制,也许有些国家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却没有对经济体制进行创新发展,当然这也是一种特殊情况,对于我国就必须要坚持以经济体制作为制度保障,否则就不符合我国基本国情了,市场经济要与特色经济体制相互协调发展,这才是我国特殊社会主义的根本所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经济条件需求也就逐渐增大,尤其是我国当前经济水平的发展现状,对于我国经济领域中的投资、金融、市场分配等都有所抑制,所以想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首先要解决经济体制的一些弊端,要对现有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深化机制创新,要从起点和形式上进行挖掘,要形成完善的特色经济体制。

二、经济市场的国际化和多元化是并存的

目前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经济全球化发展已经成为现今经济的一种趋势,世界经济贸易不再受地域、文化的限制,尤其是在特色经济领域,商品的交换方式、经营模式都开始发生转变,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国际化制度与经济已经快速融为一体,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体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济全球化不再是单一的,它是与多元化并存的,在多元化经济中占据着一定地位,特色经济与其他经济种类也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它体现了消费者对于商品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很多情况下,一些商品不能以其自身的商品价值来衡量,主要是看人们对于商品精神方面的追求与认同,商品更多时候只是一个载体而已,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也在促进着经济消费。所以说特色经济的发展也是未来国际化经济的一种趋势,人们必须要加强对特色经济的意识和认同,否则就会被市场经济所淘汰。

三、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在我国刚刚改革开放时期,社会经济体制主要是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在生产方式上也较为单一,全民实行公有制发展,人们的积极性无法充分调动起来,在农村与城市开展不同的合作经济体制,农村主要是以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多种形式开展,而城市就主要以手工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多种形式开展合作经济,这些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无论是个体经济、私有经济、还是公有经济,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会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护,国家会对各个经济体制的合法权益进行维护,同时也会有相关部门对其进行监督,这样就会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为健全。而文化创意生产的个体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更为突出,已经逐渐占据了主要地位。

为了适应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趋势,增强对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就必须要实现投资主义多元化发展,要让公有制经济与私有制经济进行融合,实行混合经济所有制发展制度,要实行多元化股份制度,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为健全,表现形式多样化发展。

在特色经济体制与多种经济体制并存的今天,特色经济体制要避免与其他经济体制进行碰撞、冲击,要多种经济体制共同发展,相互协调,进一步增强我国公有制经济的活力。

四、创新市场经济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

随着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新改革,也必须要加强对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政府要逐渐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要建立政府职责体系,发展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让经济与政府职能相互协调发展,实现政府的快速转型,建立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从而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公共活动的需求越来越多,政府对此要进行调整和安排,不见得所有的公共服务都必须要由政府进行组织安排,可以由一些非政府和非国有经济组织来承担,进行合理分工和合作,满足其共同精神需求,提高工作效率。

虽然公共活动可以由非政府和非国有经济组织来安排,但是并不代表着政府部门可以不对公共服务进行支出,而且政府部门对此还要加大支出,要尽量给予主办单位活动场所的安排,要给予举办方一些政府补贴和政策优惠,要根据当地居民的精神需求进行合理安排,政府要作为群众精神需求的主要支持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