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5 05:43:2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课外活动实习计划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n the teaching method that two pieces of thread forms a rope
Lu Zhidian Xiang Fei
【Abstract】The writer has analyzed the basic contradiction met often in teaching work applying the law of contradiction, studied the principle that should be followed for both contradiction sides coexisting and the way for actualizing it. Through extraction and summary, the teaching method that two pieces of thread forms a rope has formed and also practiced combining the practical teaching work.
【Keywords】Law of contradiction Teaching method
矛盾规律(又称对立统一规律)构成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和实质内容,“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当然,矛盾规律也是广大教学工作者探索和研究教学工作的根本原则。在教学系统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对基本矛盾,如何教引导着如何学,如何学又反作用于如何教,教法和学法作为矛盾的双方,共同构成了教学方法。诸如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习知识与专题研究等方法,都是教学中不同侧面的矛盾。运用矛盾规律探索教学方法,就是研究和探索教学中不同侧面的矛盾双方,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共处于提高教学质量的统一体之中。矛盾双方好比两条线,研究使之处于统一体中的方法,犹如拧成一股绳,因此,运用矛盾规律探索教学方法,也可形象比喻为“两条线拧成一股绳”教学方法,简称“两条线一股绳”教学法。
1.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两条线”,拧成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绳”。组织教学活动,研究教学方法,有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之分。一般来讲,课内活动是指课堂教学,教师按照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规定的学时,通过课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的教学。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类教育活动。即按照教师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段内,学生个体或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预习、复习、实验、作业、研究等自主学习活动。课内活动是最基本的教学活动,课外活动是课内活动的必要补充。从教学时间上看,课内活动时间规定严格,不得随意增减,课外活动时间较为自由,可视情而定;从教学要求上看,教学文件对课内活动要求明确、具体,对课外活动要求较为原则和宽泛;从组织形式上看,课内活动规范、有序,课外活动较为随意和多样等等。因此,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是一对矛盾,过分强调课内活动的重要性而忽视课外活动,难以使教学内容得以巩固和灵活运用,过分强调课外活动的重要性而忽视课内活动,必将降低教学内容深度和降低教学效率。同时,矛盾双方也有同一性的一面,因为无论是课内活动还是课外活动,其目的都是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如何使矛盾双方处于同一体中,统一于教学目标实现上,使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两条线,拧成一股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绳,需要进行系统设计和综合实施。
1.1 设计与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实施方案。课程实施方案是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总体设计,它主要是用于指导具体的课堂教学改革。课程实施方案上承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下启讲课教案,要从教学模式、讲课方法、教学手段、课外活动等各个环节进行设计,要做到内容特点分析准确、教学目标制定合理、实施方法可行、传授知识与任职岗位需求融合自然。设计与制定课程实施方案,一是要分析该课程在形成学员知识、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所起的作用,阐明该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与其它课程特别是前后课程的关系,并从该课程的思想教育性、思维抽象性、方法多样性、应用广泛性等多角度、多视点透视课程特点。二是要分析制定课程教学目标,并将这些目标与课程中的具体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有机联系,为具体教学改革指明方向。三是要研究并给出实施课堂教学的方法途径,如应明确给出如何优化教学内容、拓宽信息获取渠道、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构建“大课堂”,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自习时间和课外时间等方法,梳理清楚实现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环节的相应关系等。
1.2 设计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实践训练计划。为了实现课程实施方案中确立的“大课堂”教学思想,把课内活动、课外活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实施教学,还应设计制定与课堂教学对应的课外教育实践训练计划,充实和细化课外活动内容,与课程实施方案互为补充。为确保课外活动实施的可操作性,教育实践训练计划应按照训练内容需要将教育全过程分成若干教育阶段,各阶段根据培训重点确定相对集中的主题,围绕主题设计相应的教育训练活动。这种方法可概括为“阶段化、主题式”课外活动设计思想。设计与制定教育实践训练计划需要把握好三个关键点:一是根据训练内容,合理划分教育训练阶段;二是根据各阶段培养重点,科学确定训练主题;三是做好课外实践与课内教学的有机结合,使二者协调一致。例如制定专业技能培训计划,可以按照“巩固、完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维修素养教育”、“信息和研究素养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自学改装能力培养”、“总结归纳和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等六个专题逐步深入,并且对每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活动方式、计划安排、要求和考核方式等等各个环节分别给以明确。为达到课外活动与课内活动协调一致之目的,要在课程实施方案和教育训练计划的设计上,使二者拧成一股绳。课程实施方案和课外教育实践训练计划为实现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两条线拧成一股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绳勾画出了具体蓝图,把蓝图变为现实还离不开具体的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的具体实践。一是要按照课程实施方案和教育实践训练计划组织并实施好课内、课外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实际情况对两个计划作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教学过程既要按照计划要求实施,同时也不能把计划看作是教条,教学过程还要对两个计划进行再创新;二是要加大对课外活动的投入,提高对课外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课外各种活动的引导、组织、管理和考评力度,使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两条线均能充分发挥作用;三是要做好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的结合,使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条线”,拧成共同培养任职能力的“绳”。在时间和空间、教学计划和教学资源方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占有量相互冲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作为一对矛盾,长期以来一直是教学研究中关注的问题。迄今为止,从我国工科高校“限定的专业性”实践教学时间占总教学时间的比例来看,大概为27%左右,与发达国家工科院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别,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在时间的安排上,脱节现象时有发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作为矛盾双方除了有对立性的一面外,同样有同一性的一面。对于院校教育来说,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其共同点都是直接为培养学生未来的任职需要服务。但如何组织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使矛盾双方处于同一体中,统一于任职能力培养上,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两条线,拧成一股共同实现任职能力培养的绳,在进行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坚持三个方面。
2.1 坚持融合性原则,提高促进作用。对于原理性课程与原理性实验来说,教学过程中,许多原理需要实验验证以加深对原理的理解,实践中多种现象需要理论揭示原因以充分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通过对两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才能使两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决不能各自封闭,互不相干。无论是采用虚拟、仿真实验进行课堂演示,还是专门开设的实验课程,都应进行有效的融合。例如,在讲授通信原理课程时,可以分别采用软件仿真和真实电路两种实验方法与理论教学进行融合。讲述编码原理内容时,首先把仿真课件引入课堂教学,除了教师用于演示编码过程外,学生也可自选数据,自己编码,其结果可由学生和课件两种形式做出评判,结合出现的问题教师最后进行小结。其次是课后要及时安排相应的真实电路实验,通过实践、分析、研究,完成实验报告。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和反复深化,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2 坚持交叉性原则,实现有机结合。对于仪器设备课程与实习来说,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既要求学生深刻理解装备的工作原理,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设备的检查、使用、保养、维护、修理等多项技能。因此,除了坚持融合原则外,还应坚持交叉原则。即在条件许可情况下,每讲完一个知识单元、一个部件、一部设备都要穿插相应实验、实习活动。学完设备再实习、讲课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叉进行、反复循环、逐步深入,使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培养得到有机结合。
2.3 坚持贯通性原则,达到完美统一。任职能力是基础能力、专业能力、管理能力、发展能力等等多种能力的集合。任职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完整的教学体系、周密的实施计划,需要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体系始终。设置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体系与实施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活动,需要遵循融合和交叉原则,同时还需要遵循贯通原则。任职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应始于入学,终于毕业,需长期坚持不懈,通过在校期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反复深化,通过连续、不间断的系统学习与训练,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交叉、贯通,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通过这种形式的循环往复,才能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完美的统一,才能实
现和达到任职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
3.知识学习与专题研究“两条线”,拧成共同形成创新意识的“绳”。只强调知识学习,不关注研究能力培养,学习会失去目标;仅注重研究能力培养,放松对知识学习的要求,研究能力将成无源之水。对学员的认知结构来说,输入是接受学习,输出是解决问题。无论是哪一门课程知识的学习,都是开始于知识掌握,最终归结到对某一类问题的解决能力上来。知识学习与专题研究也是教学活动中的一对矛盾,存在许多对立的方面,同时,矛盾双方也具有同一性的一面,知识学习是为了掌握新理论,科学研究是为了解决新问题,共同点集中表现在一个“新”字上。即知识学习与专题研究的共同特征就是认识和探索新的未知领域,知识学习与问题研究所培养和训练的重点都是创新意识。如何将知识学习与专题研究统一到创新意识形成上,使知识学习与专题研究两条线,拧成一股共同实现创新意识形成的绳,需要运用正确的教学策略。
3.1 教学要讲究方法。通过学习激发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员应给以精心引导。一是要强化学科知识的基本概念学习。基本概念是学科拓展和创新的主要生长点,对学科基本概念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也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就教学内容设计而言,对基本概念要进行螺旋式过渡学习,对重要概念要反复加以强调。二是要重视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在理论思维中的再现。通过学习学科的背景知识和发展过程,使学员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形成的历史发展脉络,不但知道问题答案是什么,还知道了问题是如何出现的、如何解决的。无论哪一门学科的形成,都是一部创新史。三是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实物、实景、实事。通过紧密联系实际,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融合更多的体验性内容,既为解决问题存储了更多可资提取和利用的形象材料,也更有利于发现问题和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
3.2 研究要联系实际。通过专题研究培养创新能力,教师应给以精心组织。就学员的知识基础水平而言,不能求大、求全,但一定要结合岗位和工作实际,力求有所突破。一是在组织和开展研究性学习前,要选好题目。贴近专业,贴近岗位,从实际工作中收集案例,从实际工作中发掘研究的问题;二是在开展和实施研究性学习中,要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要把理论与实践相分离,要用理论研究成果指导实践,并通过具体实践检验理论成果,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反复深化,逐步加深对未知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三是专题研究结束时,要进行归纳和总结。引导学生用已有知识解释研究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指导学员结合自己亲身的研究经历,向理论层面升华,提炼出符合工作实际需要、具有推广意义的新技术、新的操作方法和新的维修经验。通过“小革新”、“小发明”、“小创造”等专题研究工作,将知识用于指导实践,解决工作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
3.3 学研要相得益彰。知识学习与专题研究属不同性质的教学活动,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作用不一,需要学习和研究相互协调,彰显各自的优势。一是学习要突出基本原理,为创新奠定坚实基础;研究要重在掌握基本方法,为创新磨练基本技能。二是学习要增加新理论、新技术,为创新提供知识储备;研究要涉足工作中需要解决和改进的实际问题,为创新引导研究领域。三是学习要加强创新思维能力训练,为创新提供科学方法;研究要注重严谨作风的养成,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和旁征博引的研究,为创新训练良好素养。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学习知识内容,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和开展自主性学习,其结果必然是将学习与研究两条线,拧成一股实现创新意识形成的绳。
参考文献
1 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Development elementary school after school sports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Take the earth right flag Mongolian national minority elementary school as the example
Wang Fei
【Abstract】Not only th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fills a prescription the function to the student intense study, moreover to promotes student's physical and moral integrity to have the obvious actual effect, is raises the student health standard the powerful method, also is advances 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the important action.The author through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law and in the earth right flag Mongolian national minority elementary school practice on the spot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law proposed the Mongolian national minority elementary school carries out th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the question as well as solves this a series of question method and the suggestion.
【Key words】The elementary student;After school sports;Research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质健康被现在的老年人越来越重视,而被青少年一代在快速的生活节奏中所忽视。尤其在小学阶段,繁多的作业以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让我们不得不担忧小学生们因缺乏体力活动,而出现体质下降的现象。
课外体育活动,首先是巩固提高体育教学的成果,更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任务,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每周上两节体育课是不够的。在体育活动中,需要人体各组织细胞分解能量物质供机体活动,能量物质在分解的同时,又不断地合成,这种分解与合成,在活动结束时,在保证营养供应的前提下,物质的合成大于消耗,并在一定时间内进退过原有水平,这就是“超量恢复”原理,这原理的根本所在关键是超量恢复的时间,据有关研究表明,每周进行五至六次体育活动,每次一小时,并安排适宜的运动量,对于发展学生身体,改善生理生化功能是比较合适的。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育的有效补充,开展课外活动是最受小学生欢迎的一种活动方式和教育方式。小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愉悦身心,积极探索,主动学习,积累经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认知社会,其情感和能力都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1.当前土右旗蒙古族小学小学生课余体育活动开展现状
国家明文规定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但是实际的一小时锻炼又有多少学生充分利用到了呢?一方面部分体育教师为了避免学生锻炼出事故大大降低了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许多体育器材在学校里只是一种摆设;另一方面学校领导的不重视,以致造成学校其他学科的教师对学生体育运动锻炼的忽视,尤其在土右旗蒙古族小学,在6名体育教师中,4名为专科以上学历,从事专业体育运动,而其他两名体育老师,则有一名曾经从事语文教学,还有一名为音乐老师进行兼职代课。由于体育专业知识和体育教学技能的有限,小学的体育课等于是学生的休闲课,毫无实际的运动,甚至连体育课都被其他课程所取代。体育运动可以锻炼一个人克服困难、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品质,可以培养人的团队合作精神。这些都是文化课无法替代的。
2.当前土右旗蒙古族小学小学生课余体育活动开展存在的问题
课外活动计划的制订不完善,无落实。
在土右旗蒙古族小学大多数的班级根本没有制定课外活动计划,任课教师的备课本中偶尔插几次课外活动名称,仅此而已,课外活动随意性大。有一部分的班级尽管有课外活动计划,但很不完整,只是提纲式地罗列出活动名称、大致时间、步骤等,缺乏活动的目标、具体时间安排、过程安排等,造成活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只有少部分的班级教师能够根据教育的需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制订出较为详尽的活动计划并积极组织实施,即使如此,还是缺乏教师对整个活动的的调控策略及活动意外的预防措施,计划不够完善。还有极少数的班级制订的课外活动计划形同虚设,没有得到落实。
3.开展小学课外活动发展的对策
3.1 积极贯彻新课标下的课外活动发展方向
《新课标》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大力贯彻新课标的思想,把新课标的理念融入到课外体育活动中,使学生在娱乐中得到锻炼,在娱乐中得到成长,利用科学的手段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3.2 有组织,有目的开展小学生课余活动。
以土右旗蒙古族小学为例,学校如能每天都安排一节“二课堂”体育兴趣小组。其目的是在学校和老师的统一安排与指挥下,使学生有目的,有组织的进行课外体育活动。其组织形式是把每年级的学生按其对体育的兴趣以及结合学校的设施来进行分组,学生可按其对体育的爱好来报名,如“田径兴趣小组”、“足球兴趣小组”还有“乒乓球兴趣小组”等。
3.3 成立课外活动小组,提高课外活动的指导水平。
为了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各级各类学校都设立了语文教研组、数学教研组、英语教研组……但课外活动的研究却一直没有进入“组”内。究其原因,还是重视程度不够。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课外活动的重要性已不容忽视。学校要提高整体教育水平,要办出特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就必须成立课外活动研究小组,通过全体教师群策群力,集思广益;通过互相交流和不断学习,认识到自己在指导学生课外活动中观念、方法、能力上的不足,提高自己对课外活动的指导水平。惟其如此,课外活动才能走出在低层次、低水平上徘徊的误区,向高层次、高效率上发展。
4.结论
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它不仅确保了学生每天达到体育锻炼的要求,而且有利于学校体育整体改革的实施,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它不仅发展学生的体能,增强学生心理健康,还能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团结协作、关心集体等优良品质。课外体育活动是人人参与、群策群力、组织管理、全校上下通力合作的系统工程,对提高师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颇有益处,既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又使学生变被动参与为主动锻炼,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与策略》[J].2006.
[2] 《农村实施新课程的问题与对策》[J].2006.
[3] 王佩铭,刘炎辉.体育与健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 《小学体育新课标解读》[M].2010.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广大职业院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建立起适应当今学生发展的教学体系,不但要从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成果创新等方面全力推进,还要重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素质教育入手,紧抓学生课外活动的形式创新与管理创新,不断地吸引学生参加适合自己发展、有利于自己进步的课外活动。
一、我校课外活动现状分析
1.活动组织轻率混乱。
我校团委利用PU平台,对学生活动进行了动态的跟踪和管理,但是在活动组织的源头上缺少投入,缺乏重视。一些班级学生为了凑满积分,自发组织一些质量较差甚至影响恶劣的活动,比如一些学生把打牌比赛申请为课外活动,邀请全院学生参加,这会导致学生误解大学生课外活动,认为参加活动都是应付交差,没有任何实效性。
2.活动过程缺乏监管。
我院许多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较弱,虽然申请了PU平台的活动,但是刷完积分过后认为自己的目标已经实现就提前离场,或者是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不能吸引学生,学生发生中途离场的情况已经屡见不鲜。如果放任这样的情况不监管,只会让学生“有恃无恐”,与我们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完全相背离。
3.活动缺乏总结创新。
活动结束后很少有人思考这个活动的成功之处和失败之处,以后还要不要开展此类活动,以后开展什么样的活动等问题。许多专业性较强的活动,比如“科技竞赛”、“文化艺术节”、“心理研讨会”等缺乏专门的教师指导,这样只会导致我校开展的活动缺乏科学性、指向性,试问学生如何愿意参加此类活动?
二、实行分层分类课外活动的意义
1.针对实际情况,推进特长培养。
从班级的整体情况出发,我们会发现班级往往有这样的三类学生:第一类学生,热爱学习,对老师布置的任务能保质保量地完成;第二类学生,表现一般,但是大多数的集体活动都能参与;第三类学生,学习较差,对班级事务、各项活动从不关心也很少参加。如果让所有学生都参加同样活动,第一类学生就会出现“吃不饱”的现象,第三类学生就会出现“吃不下”的现象,这样无疑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实行“课外活动分层分类”,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开展不同的活动,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增强活动开展的有效性。
针对以上三种类型学生制订不同的课外活动构成方案,比如喜欢学习的,就让他多参加科技竞赛,技能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各方面发展比较均衡的,就让其科技、文艺、公益类的活动都参加,争取全方位发展;厌学的、自控能力弱的,就让其多参加公益活动,让他在奉献中学会成长,这样就增强了课外活动开展的目的性与指向性,增强了社团老师对活动的指导性,更贴合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
3.促进我院的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
“课外活动分层分类”方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长和创意,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主体精神,提高学习效率,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课外活动进行分层分类是我院教学改革的一部分,是促进学生学风建设的重要武器。
三、分层分类课外活动实施的具体方案
1.成立工作小组,落实工作细节。
课外活动改革方案如何能实施下去,必须有一支强有力的执行队伍做保证。我院成立了一支以党总支书记为首,以班主任、辅导员为主体,任课老师全员参加的组织队伍,确保改革计划的实施。党总支书记负责整个方案的决策规划,辅导员、班主任负责整个方案的细化与落实,任课老师则负责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促进方案又好又快地进行。
2.学生自愿报名,班主任辅助分类。
根据班级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将学生分为科技型、全面型、特长型三种类型。科技型的学生要求平时学习成绩较好,专业动手能力强,希望接受更多更新的专业方面训练;全面型学生主要定位于那些在班级中不一定优秀,但是能够全面发展,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生活都表现得比较均衡的学生;特长型学生主要指那些有特长,但是学习和各方面表现不一定好的学生,比如有的学生打电脑游戏获奖,有的学生参加创业取得一定的成绩等。
学生分类工作主要以学生自愿报名与班主任推荐的形式进行,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套餐,但是很多学生在选择的时候会怀有投机取巧的心理或是对自己不够了解,所以我们要求班主任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帮助学生选择“选课套餐”。
3.根据学生需要,设置选课套餐。
我们针对以上三种类型的学生制定了三种选课的套餐,希望通过具体套餐的设定,让学生的课外活动选择更具有指向性。以下套餐按照每学期修满30个积分计算:
套餐A:科技类15分+文体类8分+公益类7分(科技型学生选择)
套餐B:科技类10分+文体类10分+公益类10分(全面型学生选择)
套餐C:公益类15分+文体类13分+科技类2分(特长型学生选择)
其中结合我院PU平台的实际情况,制定科技类活动包括PU平台中的学术创新、技能培训、实习创业类活动;文体类活动包括PU平台中的文体艺术、身心发展、道德修养类活动;公益类活动包括PU平台中的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其他类的活动。加强学院工作和学校工作的相互融合,提高工作效率。
4.以品牌活动为主线,提高学生参与度。
在合理的选课结构的前提下,我院还针对每一个年级的群体增设了一些质量较高、学生喜爱的品牌活动,比如大一学生刚进校,我们可以组织“电子积木趣味拼装大赛”、“英语情景剧比赛”等内容有趣、形式丰富的活动,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和督促学生加强英语学习;大二的学生对专业知识已经涉足较深可以组织“创新杯”电子设计竞赛,“富士康助理线长的选拔”等活动,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和加强对顶岗实习的准备。对于即将要走入社会的大三学生,可以开展“主流电子元器件识别比赛”和“模拟招聘会”等活动,增强其就业意识,督促其对求职做好准备。
5.加强跟踪管理,落实考核要求。
在方案实施中,我们要进行动态的调整和总结才能确保方案朝正确方向发展,工作小组应该对每一次活动进行研究与总结,不断调整计划,适应学生的真正需求。对于学生,严格要求其按照已制定的标准选课,必须依据套餐标准修满学风,如未能修满上述要求学分的,下学期必须补齐。该方案的评价标准以学校PU平台统计结果为准,由院学生会秘书部同学统计。
在新时期,要提高我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学校就应当更加重视和切实搞好大学生的课外活动,认真分析高职院校大学生课外活动的现状,把握大学生课外活动的规律,吸收其他院校在大学生课外活动中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取长补短,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适合我院学生发展的课外活动运行机制,使我校学生的课外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并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沈慧.应重视对大学生课外活动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16).
[2]刘汉英.大学生课外活动与四种能力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9).
1 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课外活动内容应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出发点,适当扩大、加深。如讲叶的结构,就配合做叶脉书签。讲环节动物之前,可开展采集和养殖蚯蚓的活动。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内容既要相互配合,又不能脱节,也不要重复。有的教师用课外活动时间来补课或复习,这显然是不对的。应根据不同年级的生物学课程,结合学生的兴趣来安排活动内容。
2 应以实践活动为主。与课堂教学不同,课外活动应以实践为主。但课外活动必须以理论为指导,在实践活动中要讲授理论。如养蚕小组主要进行养蚕活动,在活动中运用和学习有关知识。有的生物教师不注意以植物学知识去指导学生采集制作植物蜡叶标本,致使学生对做的很多标本都不认识。
3 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学校要绿化校园,或承担有栽培食用菌、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等生产、科研任务,就可结合需要进行安排。有的学校生物学课外活动小组,开展当地动植物资源的考察,还就地取材制作了大量动植物标本。不仅有利于当地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所制的标本支援了许多学校和科研单位,并为本校开展生物科技活动创造了充裕的物质条件。
生物学课外活动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采集制作生物标本。适合初一二年级的活动小组。采集对象可根据当地资源及教学需要而定。植物可采集不同的根、茎、叶、花和种子;各种植物类群;本地特有的或经济价值较高的药用、油料等植物。动物还可采集各种无脊椎动物和鱼、蛙、龟、蛇等小型的并允许采集的脊椎动物。采回的生物,根据需要和可能制成各种标本。植物可制成蜡叶标本、浸制标本和立体标本等。动物可制成剥制标本、浸制标本、骨骼标本、透明标本、血管色素注塑标本,昆虫标本及生活史标本等。
2 植物观察、培养、栽培、解剖、生理实验以及杂交实验。生物学教学中常需要植物活体(包括微生物)作实验或演示观察。最好组织有关年级的活动小组长期管理,并探讨一些与教学有关的解剖观察和生理实验。这不仅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还可作教师实验教学的小助手。高中学生可做植物组织培养和杂交实验。
3 动物的饲养、解剖、生活习性的观察。动物学教学和实验,需要各种动物活体,课外活动小组开展饲养小动物,并作解剖及习性观察的研究,不仅可解决实验材料,而且还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4 自然界生物及其生态观察即组织学生到校园郊外或动、植物园,直接观察各种生物的分布、生态环境,生物各类群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识别常见植物、动物;进行生物个体生态观察和各种植物群落的考察。
5 参加环境保护的公益活动。这是生物学课外活动的重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在校内外积极参加绿化工作,可要求每人每年种一定数量树木,并落实种好管好的责任制。有条件的还可建立自己的花木苗圃。
(2)保护有益动物,消灭害虫。开展爱鸟周、爱鸟月活动,招引益鸟,进行濒危鸟类的人工孵化、饲养及放出等活动。保护稻田青蛙,创造适宜蛙卵和蝌蚪生长发育的良好条件。参加拯救熊猫等珍稀动物的活动。配合协助消灭当地危害较大的农业虫害。
(3)除害灭病,增进健康。参加消灭老鼠,捕灭蚊、蝇等活动。协助学校搞好学生视力调查和健康普查,以及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卫生工作。
6 参加生物园、生物角工作。生物园或生物实验园地,是配合生物学教学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的场所,是露天的生物实验室和教室,也是生物学课外活动的重要基地。它可用来上生物学课,或进行观察、实验、参观及实习;并提供教学演示的实物、标本及实验材料;在生物园开展生物学课外活动,可利用活的生物,进行科学实验;生物园还是绿化、美化学校的重要支柱;此外,结合当地农业生产需要,利用它进行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可向农村示范、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因而中学应创造条件建立生物园。园址最好设在学校或附近。园地规划视其面积而定,面积甚小,应先满足生物学教学要求;面积大则可划分为植物分类区、动物饲养区、生态区、苗圃、温室、工具室等。各年级生物学课外活动小组,均可在园地进行种植、饲养、育种及生理实验等,并可参加生物园的建立和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014-03
大学生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它是在教学计划之外,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兴趣和爱好,引导和组织他们开展的各种有益的政治性、学术性、知识性、健身性、娱乐性、公益性的活动。开展学生课外活动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学业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右江民族医学院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现状调研,了解其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影响因素,分析存在的问题,继而探索相应的对策,引领学生形成参加活动的正确态度,以适应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医学专门人才。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右江民族医学院部分学生为调查对象,选取大一、大二、大三共3个年级(大四、大五两个年级因外出实习,不便调查),共600名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
二、调查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相关的书籍、报刊等文献资料,以及通过互联网查阅关于学生课外活动文章与报道,总结分析当代大学生课外活动的发展现状。
(二)问卷调查法
采用自编的问卷《右江民族医学院“学生课外活动现状”调查问卷》,从右江民族医学院随机选取四个专业学生,每个专业每个年级各专业随机发放50份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共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87份,回收率为97.8%。取样具有男女性别因素、年级因素、专业(临床、护理、检验、药学)因素以及样本的异质因素,确保调查对象具有较好的广泛性与代表性。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认知情况
1.学生对课外活动具体项目的了解情况
一是知晓程度。由表1可知,有小部分学生对学校进行的各项课外活动有所了解,有较多学生比较了解学校大概开展哪些课外活动,超过一半的学生对学校有哪些课外活动只是略知一二,而有极少部分学生则完全不知道。
二是课外活动宣传途径。课外活动可通过学校、社团、班级下发通知,在宣传栏张贴海报、板报、通知和公示,经教师与学生介绍,浏览校园网站,登陆易班或其他网络公众平台等途径了解各方面信息。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学生是通过校园宣传栏(40.6%)和学校、社团、班级下发通知(47.4%)等途径来了解学校的课外活动信息,其他学生是通过教师、学生介绍(7.6%)以及网络(4.4%)等途径了解。因此,宣传栏与下发通知这两者仍是学校课外活动宣传的主要途径。这说明学生获取课外活动仍是以传统的通知方式为主。然而,这些宣传途径以及这种宣传力度,学生并不满意。
三是学生对学校课外活动宣传的评价。针对学校课外活动的宣传,大多数学生(73.6%)觉得一般般,少数学生觉得满意(12.3%)、比较不满意(10.5%)或者不满意(3.6%)。由此看来,学校对课外活动的宣传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学校的课外活动宣传,各种问题均突出:宣传缺乏创新(34.7%),宣传形式陈旧老套,不足以让人产生参与的愿望;宣传时间短(30.4%),导致错过了解活动开展时机,不知道有相关的活动正在进行;宣传力度不够(23.9%),覆盖范围不够广泛;甚至有一部分活动是宣传太早(9.4%),导致在紧张的学习中容易遗漏活动的开展;其他缺点(1.6%)。
由上可见,学校的课外活动在宣传上存在较多的问题,导致学生对学校的各类课外活动知晓程度偏低,直接导致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变少,因此,改进宣传途径将是今后改进课外活动质量的主要方向之一。
2.学生对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程度
对于大学生是否应该多花时间参与课外活动,绝大部分学生(80.1%)持以肯定的态度,只有小部分学生觉得无所谓(14.8%)或者是不应该(5.1%)。
对于学校开展的课外活动,49.7%的学生是主动了解有关信息、知识,希望获得名次、积累经验等;35.4%的学生是被动了解,只留意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抱着试试的心态参加;10.6%的学生觉得参加课外活动可能会影响学习、生活,有兴趣但参加较少;4.3%的学生对课外活动不留意、不感兴趣。由此可见,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是较高的。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认识到参与课外活动对自己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如72.2%的学生认为参加课外活动可学习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73.9%的学生认为可学习相关技能,提高操作能力;其他的如可广交朋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72.2%),可锻炼自己、积累社会实践经验(72.2%)或者可获得荣誉或学分(30.0%)等,仅1.7%的学生认为意义不大。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不仅对学校课外活动表示认可与与支持,还意识到除在第一课堂学习文化知识外,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人际交往、自身潜能、兴趣爱好等对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也很重要。
(二)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具体情况
1.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目的
根据表3可知,绝大部分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目的是主动积极的,其中最主要原因是为了锻炼自己、积累社会实践经验(56.6%),其次是学习知识、提高技能(21.1%),其他的如兴趣爱好(6.2%)、结交朋友(8.8%);也有部分的消极目的如增加学分(5.8%)、觉得无聊(0.7%);被动的目的如组织要求(0.8%)。可见,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各种能力的欠缺和当今社会对工作能力的要求,因此大学期间会比较重视个人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有意识地从课外活动中锻炼自己,提高专业技能,积累实践经验,为今后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做准备。
2.参加课外活动的频率
如表4可知,只有部分(26.4%)学生经常参加课外活动,绝大部分学生(65.4%)只是偶尔参加,其他小部分学生几乎不参加(7.7%)或者从不参加(0.5%)课外活动。从这个参加频率来看,绝大部分学生为“偶尔参加”,在课外活动中充分锻炼自己的可能性较小。
3.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强度
从表5可知,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强度不大,而影响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时间长短的因素中,学习压力居于首位,占63.5%。可见,学习任务繁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对课外活动的参与。其次是课外活动种类少(44.6%),每年都是一样的活动,缺乏新意,导致学生参与兴趣的缺乏。其他如认为没有意义(24.4%)、有更重要的事情(29.0%)、不知道有活动(18.2%)或者专业、性格等原因(1.2%)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时间长短。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学生一切以学业为重的心理以及学校课外活动在内容、质量、组织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
4.学生参与学校各种课外活动的类型
如表6所示,学生参与度较高的有社会实践类(27.4%)、知识竞赛类(21.4%)、文体活动类(17.2%),可见学生对自身能力的锻炼、知识的拓展、艺术修养方面比较重视。而社会实践类位居首位与大部分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目的是为了锻炼自己、积累社会实践经验相符。也有部分同学比较喜欢参加学术讲座类(14.1%)和体育竞技类(12.6%)的活动,说明学术的科研创新、身体素质的提高也得到较多学生的重视。但是科技创新类和征文演讲类很少学生参加,仅占2.6%和2.1%,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大部分学生与其他当代大学生一样,缺乏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同时也体现出学生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缺乏。另外,调查发现,征文、演讲类活动的组织形式死板以及强制性要求也是其不为学生所喜甚至使学生出现厌烦情绪的主要原因之一。
5.影响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因素
59.8%的学生一般参加与兴趣爱好相关的课外活动,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占25.5%,与学分相关的占11.4%,与奖励相关的占3.3%。于影响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因素,主要是看个人能力是否足够(37.2%)、对活动是否感兴趣(33.3%)以及准备时间是否充足(26.9%),专业和能否加分有一定的影响,而其他因素如是否在校内举办、个人性格以及是否有奖励或者实践分等影响不大。
(三)学生希望参加的活动类型与形式
从表8可知,学生希望参加的课外活动类型呈现多元化的现象。其中排在首位的是青年志愿者类(26.3%),体现出学生作为医学生,希望能帮助他人、乐于奉献、为人民服务的心理。而科技创新类仅占6.6%,说明学生因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的欠缺而对科技类的课外活动望而却步;团日活动类仅占7.3%,说明团日活动组织形式僵化、内容枯燥乏味,从而使学生对其存在一定的厌烦情绪。
由表9可知,学生希望参加活动的形式的主要有四种:团体参与型、个人竞技型、学习探讨型以及讲座观摩型,反映出学生活动大众化的愿望和自重视自我表现集体需要的趋向。
(四)学生对学校课外活动的评价与建议
1.学生对学校课外活动的质量评价
从表10可以看出,只有6.6%的学生对学校课外活动的质量表示满意,而63.0%的学生认为质量一般,说明学校开展的课外活动总体较好,但仍有很多活动内容一般、反响不大、效果不好,无法达到活动开展的目的。因此,学校和社团或其他学生组织在开展课外活动时,应丰富内容、面向大众、贴切实际,避免形式主义,切实提高活动的质量。
2.学生认为课外活动存在的缺点
对于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具体存在哪些缺点,依次是缺乏创新(28.4%)、基础设施不够(19.4%)、通知不及时(15.3%)、内容单调乏味(14.4%)、安排不合理(13.0%)、组织与管理灵活性不够(7.9%)、其他(1.6%),反映了学生对出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开展的要求―― 能通知及时、宣传到位、组织灵活开放、创新形式、丰富内容以及能有更好更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特别是希望能改变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活动形式以及枯燥、乏味的活动内容。
三、调查结论与对策建议
通过调查及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学校课外活动的开展状况整体较好,大部分学生积极性较高,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比较明显的、值得重视的问题。现将本次调查的基本结论总结如下:
第一,学生对本校现有课外活动的认知度较高。但是,很多学生只知道本专业的部分课外活动,而对于其他专业或者校方的不了解甚至不知道。对此,可适时对活动进行宣传并创新宣传的内容、方法、形式等,延长宣传时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活动的参与度。
第二,学生参加活动的目的较为主动与明确。大部分学生对学校开展的课外活动表示支持与肯定,认同其积极意义与必要性,参加目的较为积极主动且明确,如拓展知识、积累经验、提高技能等。同时也有部分的被动、消极目的,需要学校注意这方面的苗头,展开相应指导工作。
第三,学生课外活动评价不高。大部分学生对课外活动有提高质量、加强创新、贴切实际、面向大众等要求与希望。活动主要存在内容与形式缺乏创新、基础设施不齐全、通知不及时、安排不合理、管理不灵活的缺点。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课外活动的支持与指导,争取打造参与度高、质量好的精品学生活动。
第四,学生希望参加的课外活动呈现多元化。大多数学生对课外活动有团体参与、可锻炼自我的要求的同时也表现出实践应用、服务社会类型的要求趋向。
此外,在时间支配上,学生的需求有一定的矛盾化情况,一方面希望各种课外活动不占用课外时间,另一方面希望能增加课外时间,这个问题与右江民族医学院学生的医学背景密切相关,医学生的专业学习任务繁重,学习时间必须得到充分保证,因此,今后的课外活动设计应该更多地考虑与学生的专业紧密结合,使学生一方面缓解学习压力,另一方面能够精进学习。
研究表明,参加课外活动,有助于培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提升职业能力。面对日益精进的专业化要求,我们更应该重视课外活动在学生能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学美,胡振宇.大学生课外活动现状分析[J].金田,2014(7)
[2]陈振夏.大学生课外活动参与状况调查与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9-60)
[3]沈慧.我国大学生课外活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8(1)
1.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外就业指导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课堂教学的观众,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内容,而是在真实的情景中,通过自身主动参与,运用思维、情感、感觉,形成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2.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就业指导课外活动是将就业指导的知识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用性与参与性,能够全方位立体化地训练大学生各种能力,如沟通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还注重对学生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和求知欲望的培养。3.凸显教学的体验性。课外就业指导活动可以说是一种体验式教学,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景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自我思考、自我体会、自我升华及行为锻炼,会对学习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通过实践的经历,找到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目标更为明确,就业准备更加充分。
1) 紧抓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把课堂教学的效益加以提升。
语文课堂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这两大部分构成,其中阅读又分为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这两大部分,我的设想是在教现代文阅读时注重教会学生整体把握文意,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紧抓知识点的剖析,对知识点的理解注重方法的传授,让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同时,以阅读促写作,提醒学生注意模仿好的立意与好的结构,把相关内容化为己有。
文言文的阅读贯彻“在理解的基础上的读读背背”的原则,放手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理解文意,难懂的字词学会自己查阅相关资料,真正做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境界。使得学生的探索积极性得到保护和发挥。
写作教学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平时材料的积累,指导学生摘录、点评、写随笔,让他们积累广泛的感受材料,以备不时之需;第二步是规范的写作训练,这是指编排在课本中的表达部分的指导与训练,认真备课,指导学生学会规范的表达,作文的批改规范到位,以正面鼓励为宜。
2)抓住机遇,结合学校科研课题研究,做好本学科的课题研究,促进教学。
3)加强课外活动指导,为学校文化氛围的创设出力。
在课堂教学之余对学生的课外活动悉心指导,让学有余力、学有特色的同学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利用竞赛,学科活动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办手抄文学报,锻炼能力,提高兴趣。
二.班主任工作计划
1、抓好班级一日常规,杜绝迟到旷课现象,抓好自修课纪律,提高效率。
2、提高板报、墙报质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良好的班级文化。
3、利用班级刊物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励学生。
4、通过组织班级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增强班级凝聚力。
5、定期开展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3-089
2014年1月14日,北京市教委下发《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行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为《通知》),要求各中小学在下午放学前的15时30分至17时为学生安排课外活动,以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全面提升北京市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该活动已实施了一年多,为了了解活动开展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我们决定进行调查研究。
一、活动实施现状
《通知》中指出,本着教师及学生自愿参与的原则,鼓励全校师生积极参与活动,以便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本次调查的19所中小学中,学生参与率均达到80%以上,说明学生对开展该活动持肯定的态度。64.2%的学校教师参与率达到80%以上,也说明教师对课外活动的支持度很高,并且每所学校都具有各自实施活动的特色。如E中心小学自主研发的网络选课系统,既有效调动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H小学多样的课程内容,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W小学积极利用周边单位的资源,聘校外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受到了教师及家长的一致好评。
二、活动实施问题
从现状中我们发现,自《通知》下发以来,“课后一小时”活动的实施情况是可观的,但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活动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资金不足
多所学校反映资金问题是目前最难解决的问题。大部分经费用作外聘教师的劳务费,导致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专业课程需要的器材,器材的不足便直接影响了课外活动的质量。
2.场地有限
首先,很多学校因为占地面积较小,本该在室外进行的活动只能选择室内,这样对课程实施效果有很大影响,也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专业教室不够,学生无法完全参与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
3.时间太长
有些学校表示在开展本活动之前,学校便已经安排了课外锻炼的时间,再加上本次活动规定的1小时,低年级学生精力有限,活动太久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4.外聘教师存在隐患
首先,校外教师对班级的掌控能力较差,虽然具有专业知识,但无法较好的控制课堂纪律,导致课程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其次,有些学校聘请校外教师的变动性较大,不能保证课程的完整性,便无法使课外课程有一个系统的课程方案,同样不利于活动的开展。
5.校内教师的劳动强度过大
根据教委规定,发放的经费不能给予校内教师,但是聘请外校教师存在许多隐患,导致本校教师几乎要全程参与课外活动的开展,这无形之中便延长了校内教师的工作时间,有些教师难免会感到烦躁,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质量。
三、活动实施策略
面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便该活动能更有效地在各中小学顺利开展。
1.增加经费的支持
有了充足的经费,就可以修建专业的教室和购买专业课程需要的器材,既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又解决了校内教师劳务费的问题,消除教师因劳累而产生的抵触情绪。
2.充分利用学校活动场地
面对活动场地有限的问题,建议各学校针对自身情况,有效地利用场地,如利用楼顶的空地建造具有安全保护措施的操场等。
3.合理安排活动时间
面对低年级学生活动时间过长的问题,各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安排活动时间,以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如尽量将平时课外锻炼活动融入“课后一小时”活动中,避免重复锻炼,浪费学生的体力与精力。
酒店管理专业职业素质的养成关键要靠校内教学的课堂。学生在文化课上能学到知识,这是提高一个人的基本素质的必须条件。学生在专业课上能接触到更多酒店管理专业的行业常识,这些能帮助学生更快的进入角色融入职场。学生在技能课上训练的专业技能可以让学生更顺利的走上实地工作岗位。学生在形体、礼仪等课程上学到的内容,教会了学生如何以优雅的站姿、端庄的坐姿、轻盈的走姿等得体的肢体语言和礼貌的服务用语来展现自己良好的职业形象。总之,通过精心安排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在课内得到职业素质的极大提升。
课内教学对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学内容上。对课堂的要求,教学的组织等过程也可以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起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学生进入校内专业实训场地都要求身着整齐的制服,整理仪表,长期坚持的结果就是学生在专业实训场地会下意识的注意自己的着装,进入企业后就不会觉得受到束缚,能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尤其是上技能训练课的时候,涉及到的课前准备和课后收场等工作都应该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和学习守时、负责、清洁、高效,并逐渐固化成他们良好的职业习惯。
课外活动的锻炼和提高
高职院校除了课内教学以外还有很多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职业素质的培养仅仅依靠课内教学也是远远不够的。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酒店行业各岗位的技能比赛、演讲比赛、文艺比赛、体育比赛等,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心理素质、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另外,应该鼓励学生成立酒店协会、礼仪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相关协会,积极开展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等。
高职院校在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中一般都安排有校外的实习实训环节,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个学生与行业零距离接触的机会,做好职业素质的培养工作。学校对校外的实习实训基地要做好筛选,选择硬件达标,管理到位,对实习生教育比较配合的企业。以免学生因实习实训基地管理混乱而对整个行业产生错误的认识并养成坏毛病。好的企业,能激发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当然,学校不能把学生放在校外不闻不问,要做好校外实习实训的管理工作,相关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老师都要到位。
在校外实习实训的过程中,学生亲身感受了行业的要求,企业的要求、岗位的要求,他能结合自身的实际,修正自己的职业规划,自觉进行职业素质修炼,以达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这种内化的动力比外界的压力要更加有效。有很多的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感到自己的语言能力还不够,自觉加强了外语的学习,主动寻找机会和外国客人练口语,甚至还有学生拜客人为师学习一门新的语言。
专业导师的感染和熏陶
参加了学校举行的青年教师评优课及教案设计比赛,王芳、王海雁老师分获教师评优课、教案设计的一等奖。通过看课与评课进一步提高了全组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案设计水平。
组织好高三年级体育会考、初三年级体育中考的工作。把握住健康关、安全关,校医务室做好监督、审查工作,任课体育老师每堂课有考勤,训练有记录,考核测验有成绩,做到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初三年级体育备课组的老师精心准备,与年级组协商共同制定出《初三年级体育晨练计划》,为初三年级同学提供技术指导。高三体育教师,利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对高三同学进行指导练习,三月份全体高三同学顺利通过会考。
我校与首都体育学院进行合作,该院派学生到我校实习,我校部分体育教师对实习生进行教学指导。这种合作已经进行多年,我校准备与该院进行多方面的合作,如教学、训练和科研等方面。
在业余训练方面,各位教练员利用课余和双休日时间进行训练。高中男篮在2004年8月获得北京青少年锦标赛男子组冠军。
2004年12月我校承办了北京市振兴中华杯武术比赛,我校武术队第七次蝉联团体总分第一名。
田径队克服场地困难,2005年4月参加海淀区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获得男高组100米冠军,并达到一级运动员标准,男初获得跳远冠军,团体总分在我区名列前茅。
为了扩展学生的发展方向,培养高素质人才,我校新成立集体育、科技为一体的无线电测向运动队,学校给与了很大的支持,他们有信心在未来的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我校与首都体育学院进行合作,该院派学生到我校实习,我校部分体育教师对实习生进行教学指导。这种合作已经进行多年,我校准备与该院进行多方面的合作,如教学、训练和科研等方面。
在业余训练方面,各位教练员利用课余和双休日时间进行训练。高中男篮在200X年8月获得北京青少年锦标赛男子组冠军。200X年12月我校承办了北京市振兴中华杯武术比赛,我校武术队第七次蝉联团体总分第一名。田径队克服场地困难,200X年4月参加海淀区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获得男高组100米冠军,并达到一级运动员标准,男初获得跳远冠军,团体总分在我区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