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积极心理学的起源

积极心理学的起源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16 16:16:0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积极心理学的起源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积极心理学的起源

篇1

一、格式塔心理学原理概述

格式塔心理学是一种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格式塔是指形状、形式或被视觉分离出来的一种整体,因此,格式塔心理学也被认为是“形”的心理学。中文将格式塔翻译为完型,所以,根据其字面意思也称其为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是1912年在德国诞生的,发展在美国,其主要的代表人物有苛勒、魏特海默、考夫卡等。当时的研究学者认为,任何行为和经验都需要保持其整体性,不能将其分化为感情元素,而破坏其完形性,因此,该理论被称为格式塔(完形)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从早期的人类知觉研究到现在的学习、记忆研究,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最早提出格式塔心理学基本观点的是魏特海默,他对格式塔心理学做了一个系统的概述;苛勒通过对黑猩猩的实验研究,将格式塔心理学引入到知觉审美中;考夫卡作为宣传者对格式塔心理学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研究。

二、格式塔心理学视知觉特征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贡献是其在视知觉方面的研究,知觉也是其早期的研究重点,也是格式塔心理学得以存在的基础,考夫卡曾说过,格式塔理论与知觉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格式塔心理学中所研究的一个整体就是由知觉活动组织而成的。格式塔心理学通过对“形”的研究,表明任何人对“形”都有一种组织能力,由于 “形”本身具有大小、位置、方向的不同,因此,不同的组织者会有不同的感受。格式塔的研究学者通过大量的研究,将许多知觉组织原则集中起来,经行分析与整理后,使其成为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其原则的学习,使设计者可以从全新的视角与思维着手平面设计研究,对平面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原则及其对平面设计的启示

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主要有完形原则、简洁原则、视错觉原则、图底关系原则和异质同构原则等。

(一)完形原则对平面设计的启示。魏特海默认为在人的视知觉中,存在着一种对事物整体性与完形性的追求,将其称为整体性或完形。完形原则是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中最为基本的一个原则。完形原则是否适用于当今的平面设计?通过实践可知完全可以。我们将优秀的作品与一般作品进行比较,发现优秀作品之所以招人喜爱,主要原因就是设计者打破了常规的设计理念,将组织结构与视知觉相结合,从而呈现出一种特有的规律与特征,虽然许多作品不能在视觉上堪称完美,却可以使图形通过视觉在人体大脑皮层中形成强烈的兴奋。在面对这些图形时,欣赏者不是消极感知,而是创造性的对图形的各要素进行重组,在大脑中形成完整的个体。

平面设计师在设计时,可以通过对完整形状的分解,使视觉感受变的陌生,从而产生一种新奇和自觉完整的想象。还可以将一些人们意识中不可能分解的文字图形进行虚缺,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打破常规思维,赋予图形新的视觉效果和意念。

(二)简洁原则对平面设计的启示。格式塔心理学在对人们知觉完整性进行保持的同时,又对图形进行简化。当视知觉面对复杂的图形时,会在不破坏图形的前提下,无意识的对该图形进行简化,从而体现出图形的本质特征。

对于平面设计来讲,简洁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平面设计中的构成要素简单;二是平面图形用简洁的方式表达复杂的内涵。当前,我们在平面设计中对简洁的理解有一定的偏失,只注重形式上的简洁而忽视其相对意义的简洁。因此,我们应该通过简单的形象图形,表现出复杂的意向和效果,这也是当今平面设计的发展趋势。

(三)视错觉原则对平面设计的启示。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方面就是对物象表达中的错视研究。视错觉指的是人们对事物形态的主管判断与真实性的心理与生理的错视现象。主要原因是知觉的恒常性所导致。由于人们对事物的判断总是以记忆中的印象、经验和知识进行判断,而完全忽视客观事物的不完全规律性。

根据视知觉具有恒常性的原理,在进行平面设计时,可以通过打破这一原理,对于人们熟知的事物或图像,采用其他的结构、色彩等,突破横常性,使其与人们记忆中的形象产生很大的差别,形成视觉冲击力,才能对观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四)图底关系原则对平面设计的启示。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在艺术表现中,为了凸显某些图形需要采用一定的背景进行衬托,比如,寂静的环境中钟声清脆,绿叶中红花鲜艳。我们在平面设计中通过巧妙的运用图底关系,可以使所要表达的图像体现出一种奇异的视觉效果。图底关系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主要体现为融合方式和共生组织方式两方面内容。

(五)异质同构原则对平面设计的启示。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任何事物都能以基本相同的结构与图式存在于人的大脑中,这种现象称之为“异质同构”。平面设计中运用异质同构需在建立联想的心理机制的前提下,依据事物在形态、性质、内容上的相近性进行联想,获得创意图形,无凭空设想,是图形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使观者从联想的事物中,感受到不同的意境。

四、结语

随着我国信息化水平的发展,平面设计要想取得一定的发展与提高,更应该加大对图形的重视。当今的图形设计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丰富的表现形式与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加快了图形的创意新领域的诞生。因此,只有从人的视知觉入手,掌握好人们的心理与生理需求,才能创作出经久不衰的平面图形。本文通过对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的研究,从其不同的原则入手,分别分析了不同原则对平面设计的启示,得出结论为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应用于平面设计,可以使平面设计更加符合人们的心理与生理特征,可以促进平面设计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7.032

军校是培养军官的摇篮,对学员管理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员的培养质量。心理契约理论从心理和人性的角度出发,为军校学员的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

1 心理契约和军校学员管理

美国管理心理学家施恩将其定义为“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从本质上来说,心理契约不同于传统上的“文本契约”,而是一种情感契约,通过双方内隐的不成文的相互责任以及微妙而含蓄的心理期望来约束和引导管理双方的行为,从而减少管理双方的误解和矛盾。

在军人与组织关系中,除了正式的规章制度和明确的岗位职责外,还存在一种隐性的心理契约。对于学员管理而言,学员希望干部能够理解他们的情感、体谅他们的困难、关心他们的前途;干部则期望学员能够自觉的服从管理,配合干部的工作。这些相互期望就构成了学员和干部之间的心理契约。

2 心理契约在学员管理中的意义

2.1 心理契约有助于传统管理的“柔化”

依法从严是我们开展管理工作的基本手段,但是条令和规章制度更多的是对学员行为上的约束,缺乏对学员心理活动的影响。现在的青年学员思维活跃、个性张扬;自律观念弱,民主意识强,刚性的制度容易引起强烈的逆反心理,如果能够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就会将对学员的约束从单一的行为层面扩展到心理层面,由外在动因拓展到内在动因,将消极的强制转变为积极的主动,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益。

2.2 心理契约能启发管理双方的“自觉”

无论是学员,还是干部,一方面他们希望对方能够感知自己的期望,同时为了权利、义务的对等交换,必然会尽可能准确的去感知对方的期望。一旦感觉到自身的期望被对方感知,并得到尊重和落实,自身必然会主动的去履行自身应尽的义务,也就是最大程度上去满足对方的期望。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为了换取对方履行对方的义务,满足自身的期望,自身也会主动的去感知对方的期望,履行自己的义务。这样一来,二者的行为都成为自觉。

2.3 心理契约能增强管理双方的“引力”

军校严格的等级制度和上下级观念,学员和干部之间更多时候是因为工作和职责带来的联系。心理契约的存在则会将二者之间的联系由单纯的管理层面上升到情感的层面,二者的相互支持和配合并不是由于职务和角色带来的强制义务,而是由于“心灵感应”而达成的相互“补偿”和感恩。虽然二者之间仍然会存在角色不同带来的距离,但是心理契约却从情感层面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2.4 心理契约能实现管理双方的“共赢”

学员和干部之间在很多时候的诉求也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这种不一致达到一定的程度就可能会造成矛盾的爆发。如果二者之间有意识的建立和维护心理契约,在维护心理契约平衡的过程中,二者的诉求(期望)就会根据情况的变化做出适时的调整,形成相互信任,和谐共进的平衡状态,管理工作会顺利开展,学员的自身诉求也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达到双赢互利的目的。

3 构建心理契约的基本途径

3.1 确定客观的相互期望

心理契约发挥作用的重要标准是学员和干部之间对彼此的期望相互感应并做出有效的回应,因此,双方期望的客观与否直接影响到心理契约构建的成败。对于学员干部而言,客观的把握学员的期望更为重要。只有把握住了学员客观、真实的期望,才能做出及时、有效的回应。对于干部对学员的期望,同样也要客观合理,可以通过专题教育、会议传达等形式知会学员。

3.2 建立高效的沟通机制

心理契约并不是象“纸质契约”一样,一旦确定就具备相当的稳定性。随着主客观情况的不断变化,二者之间相互的心理期望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任何一方期望的变化都会引起心理契约的失衡。要想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必须建立其高效的沟通机制,及时而明晰地将合乎情理的违约理由和变更契约内容的意思传递给对方,使二者之间的心理契约能够平稳的调整。

3.3 构建完善的激励体系

军校学员虽然处在强调整体和服从的环境之中,但是作为个体的人,其需求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构建完善的激励体系。学员的期望无外乎三个层面:一是物质需求层面;二是精神需求层面;三是个人发展层面。对于物质层面来说,军校的特点决定了金钱和物质奖励象征意义更重于实际意义。从精神层面来看,学员往往把领导的鼓励、组织的肯定看得更有意义。从个人发展的层面来看,学员把学校看成是自己毕业后个人成长的起点,迫切希望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作为管理干部而言,应重点从后两个层面着手维护和强化双方的心理契约。

3.4 营造人本的组织文化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尊重人、关心人。这一点恰恰和心理契约理论的核心内涵相对应。组织文化最大作用就是促成组织目标和成员理想的一致性,形成组织成员间的吸引力和成员对组织的向心力,从而在组织内部形成一股强劲的凝聚力。因此,营造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可以促使学员干部树立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只有具备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干部才会产生和学员之间构建、维护心理契约的动力。同样,对于学员来说,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也会影响到学员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在他们,摒弃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能根据主、客观情况的变化主动的维护心理契约的平衡。

参考文献:

[1]Schein EH.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80:5-12.

[2]张丽平等.军队内部心理契约的特点分析[J].军事健康教育,2006,(1):31.

[3]徐强,许虹.聘用制下军队院校教员队伍文职人员“心理契约”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07,(1):52.

篇3

一、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思潮,由Seligman于1998年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倡议及定位。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特点集中表现在一切从“积极”出发。即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

积极心理学指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激发学生内在的激情,帮助他们发展综合技能,承担起生活的责任,成为有社会能力和责任心、心理健康的成年人。这一目标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一致的。

二、传统心理学教育的不足

心理科学本应具有三项使命,即治疗精神疾病,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发现并培养有天赋的人。传统心理学多指消极心理学,研究主要是以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为中心,对于健康、勇气和爱则很少涉及。传统心理学主要关注人类的弱点和问题,如神经衰弱、抑郁、焦虑等症状。

当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虽然以学生的心理健康为目标,但在实际工作中基本沿袭了以往的消极心理学模式,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问题和困惑,似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解决心理问题。在这种消极心理学模式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取向是学生的心理问题,将精力放在那些具有情绪困扰、行为失调以及适应困难的个别学生身上,而很少把注意力放在广大的普通学生身上,忽视了学生发展过程中美好的和积极的方面,忽略了积极的心理体验和积极心理潜能的开发,使心理健康教育本末倒置。

三、运用积极心理学完善学生的知、情、意

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状态的关注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的结合不但有理论上的可能性,也有现实的必要性。积极心理学使个体最大可能地体验到积极的情感,并获得积极的发展与完善。但在现实中,大部分民办高职学生始终与“消极”相伴,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无法获得积极的发展。因此,积极心理学理论是使民办高职学生走出心理困境,以积极的状态、满怀希望地投入到学习中的一剂不可多得的良药。

1.培养学生积极的认知品质

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成绩普遍不理想,得到教师及家长的肯定较少,大多数学生存在自信心不足、自卑、迷茫等悲观心理,对自己的主观评价和客观分析比较消极。但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认为,民办高职生尽管在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方面不能得心应手,但在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方面有自己独到的优势和潜能,这些优势和潜能将是他们人生的支撑点和增长点。多元智能理论提供了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从不同角度发现和肯定学生的成就和优势,不仅能重新唤醒他们的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立,而且能激励他们做人的勇气,引领他们健康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积极心理学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异,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智力优势,主张“扬长”。高职生心理教育重视一般智力的开发与培养,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的创造力。高职生心理教育更注重人固有的智力优势,在帮助学生了解、认识自己优势智力的前提下,鼓励、支持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优势智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发展途径和发展领域。

2.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民办高职院校生源多样,学生缺乏社会和生活的经验,对人生和社会的认识飘忽不定,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消极情绪会造成缺乏目标、害怕失败、夸大或扭曲事实以及对未来悲观失望等,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重视生产实践,决定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区别于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职生在校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校外实习,他们存在着动手能力强、创新性高、自知力较好等积极的心理特征,而这些经常是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所忽视的,也因此使得一些学生过度关注自己的负性心理,而不能发现自己的积极心理,导致自我效能感水平偏低,潜能无法充分发挥。积极情绪具有激活功能、拓展功能、构建功能和缓释功能等。积极心理学能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与愉悦感,并能增强个人能力,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下转第151页)(上接第103页)等。

3.培养学生积极的意志品质

学生的意志品质主要包含自觉性、坚定性、果断性和自制力四个方面。不少民办高职学生由于在这四个方面有所欠缺,导致学习成绩差,意气用事,冲动易怒,做事情虎头蛇尾。教育实践证明,大多数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智力不一定都高,但学习都自觉主动、有恒心、独立、自制等。由此可知,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促进学生努力学习,从而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有着很大的意义。

(1)注意培养学生意志的自觉性。进入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业成绩上往往是较差的学生,而产生此种情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大部分民办高职学生将学习视作一种被动被迫的行为。要加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首先得让他们确定一个积极而明确的学习目的,了解学习的意义所在,而不仅仅是将学习当作不得已而为之的任务。除了学习方面,自觉性在生活中还体现为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可以通过纪律制度化进行加强。具有自觉性的人,在行动中既能坚持独立性,不轻易受外界影响,又能不骄不躁,虚心听取有益的意见,为了实现合理的目的,能自觉地遵守纪律。

(2)注意培养学生意志的坚定性。意志的坚定性在于能长久地坚持学习和工作,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不会气馁,遇到任何挫折都不会灰心,具有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而这种意志力是当代学生所匮乏的,在民办高职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体现为很多学生心理承受力弱,经不起挫折。积极心理学能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坚定性,有顽强的毅力,充满信心,为正确的目的而奋斗,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为了达到目的,持之以恒,百折不回。

(3)注意培养学生意志的果断性。现今的高职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在他们需要做出人生选择的时候,往往被父母代劳了。这样的学生往往缺乏跟外界社会的沟通,缺乏做出判断与选择的能力。而在民办高职学生中,果断性的缺乏更多地体现在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没有追求,得过且过。要培养这一类学生果断性的意志品质则要从源头出发,凡事不代包代办,给他们自主选择的充分的空间与权力。在面临挫折时,要鼓励他们自己做出判断与选择。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的发展变化和掌握信息材料的能力,通过分析比较,去伪存真,明辨是非,迅速而坚决地作出决定,停止或改变已经执行的决定。

(4)注意培养学生意志的自制力。近年来,民办高职院校所发生的学生冲突绝大部分是由于当事人缺乏自制力造成的,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制力是教师教育工作的重点。而自制力的缺乏不仅表现为争强好胜、打架斗殴,在学习上也表现为无法完成学习任务,在生活上则放纵放任。自制力差的学生通常无法将学习作为求学阶段的主要任务,往往容易染上一些不良习惯,如沉溺于网络或是游戏当中。积极心理学能帮助学生克服自我方面的担心、羞涩、恐惧等情绪的冲动或干扰以及疲劳、负担过重、知识和能力不足等障碍;即使遇到失败和挫折,也能忍受各种痛苦和折磨,冷静地分析挫折原因并坚强地面对挫折。

参考文献:

[1]甘雄.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0(24).

[2]崔丽娟.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路[J].心理科学,2005(2).

篇4

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民用客机的广泛使用,国家对航空领域内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空气动力学与飞行原理作为机务维修专业学生的专业课,作为新疆职业大学特色课程之一,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全面建设势在必行。鉴于该课程在我校实施的特殊性,我们提出的教学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课堂理论教学、实训基地的实验教学和创新实践三个过程,使学生基本掌握空气动力学的基本特性、研究方法;掌握飞行原理的基本理论,并能熟练应用该原理。培养学生认真谨慎的学习态度,以及发现问题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创新实践的能力。

构建现代教学理念 深化教学体系改革

在空气动力学与飞行原理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以培养合格的机务维修工作者为目标,以机务维修考试为指引,从增强学生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实操能力、提升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目标入手,始终把机务维修手册作为培养学生的基本规范,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熟练的动手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计划建立“课堂理论教学+实训基地实验教学+创新实践”相结合的符合学生职业需求的教学体系,并对实际教学内容做了相应调整。在进行课堂教学方案设计时,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加强和实操过程相融合。课堂理论教学分为“空气动力学基础”和“飞行原理”两部分,而“空气动力学基础”部分又分为“大气物理”和“空气动力学”两部分,在大气物理部分,以大气层为研究对象,重点介绍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物理参数之间的变化关系;而在空气动力学部分,重点突出流体运动基本参数,以及机翼在气流作用下的各种作用力的形成及变化趋势。在飞行原理部分,针对现有常用飞行器外形特点,介绍了飞机飞行基本理论,及其不同姿态下的稳定性和操纵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结合相应视频影像资料,使学生进一步开阔视野,了解本课程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本课程的认识。其中“空气动力学基础”部分课堂讲授30学时,实操过程6学时,创新研究2学时;“飞行原理”部分课堂讲授24学时,实操课学时6学时,并将创新研究融入实操过程之中。最后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设计。

(1)课堂理论教学

该教学过程强调理论概念的清晰化和数学公式推导的严谨性。注重遵守概念清楚明白、推理过程严谨、重点举例讲解为原则,运用基础部分突出概念理解、原理分析、理论推导的方法;应用部分突出理论知识的运用,参数的设计分析和引导学生正确方法论的教学理念。组织主讲教师对本课程的课程标准及教学方案进行讨论,分析本课程的重点、难点及授课方法。同时,在知识传授过程中,适时地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流体力学的前沿研究方法及试验思路,及对力学研究有突出贡献的力学家们的科研事迹,有效提高同学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谨慎的生活方式、学习习惯。对学生日后职业素养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2)实训基地的实验教学

该教学过程以动手实操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将显示和定量分析、感性认知和理性分析相结合,重视理论分析结果对试验过程的指导作用。根据本过程的基本培养方案要求,我们在该过程计划将试验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研究,详细设计实验内容、改善实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针对该部分开设的8个学时的实验课程,我们详细讨论了各个分项试验的教学方案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新实践的培养

该教学过程强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第一,依托现有实验设备,在讲授试验方法的同时,向学生传授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国际顶尖的科研进展,以开阔同学的视野,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第二,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充分利用学生课外活动和扩展理论及实验教学内容,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其中,为了更好的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校和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建立联系,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共同培养合格的机务维修人员。经过几年的教学体系试验,该教学体系效果显著,学生在该科目的学习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

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在具体实验教学过程中,广泛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与实际生产相结合

为了培养学生探究性、主动性学习习惯,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能力,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为现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利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

2.传统板书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针对本课程性质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传统板书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一方面,该课程需要数学推导演绎的逻辑推理知识很多,特别是理论教学部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推导,传统的板书教育更能使学生理解掌握,更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需要学生更形象的了解空气动力学与飞行原理的基本知识。为此,我们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虚拟实验、教学视频、影像资料将抽象、复杂的流动现象展示出来,从而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知识内涵。相比较而言,多媒体教育技术具有信息量大、丰富、直观的特点。例如介绍翼型特点、翼型扰流特性、机翼受力特点分析等知识更适合多媒体教学。

(1)创新实验实践教学方法

针对不同深度难度的教学内容,我们开展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讨,具体形式与指导方法如下:

1)统一指导和典型示范相结合

对于以传承实验知识为主的专业基础实验平台,强调基本理论、方法的验证和实践,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统一指导下独立完成。对于稍有难度的实验,可先由指导教师理论指导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典型示范,然后由学生分组根据实验指导完成。

2)自主设计和小组协作相结合

对于可以体现学生实验的设计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综合实验,如机翼的空气动力实验等,这类实验要求学生了解空气动力学实验设备的系统构成,验证流体动力学的基本定律,能熟练掌握气体压力、流量的测量方法,理解机翼在空气动力作用下的受力情况,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遇到有不同程度的探索性实验,通过这类实验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3)教师指导方法

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由主讲教师一人承担负责,讲课内指导和课外兴趣小组紧密结合。在整个过程控制上,计划建立实验预习报告、实操、实验报告和考试相结合的教学机制,更系统更全面综合培养学生个人能力。同时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将理论和实验课程挂网,构建良好的师生交流平台,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结语

篇5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知识型员工作为企业重要且特殊的群体,有着独特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如何调动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其潜能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是企业的核心议题。然而,近年来员工因压力大,“过劳死”、“轻生”等负面新闻屡见不鲜。企业在员工激励上是否存在误区,企业该如何引导员工塑造积极的信念,如何激发员工的潜能,营造积极快乐的团队氛围等均是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1.知识型员工的内涵及其特征

知识型员工,1959年由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Landmarks of Tomorrow》中提出, 是指那些掌握并运用符号与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德鲁克进一步完善了其内涵,认为知识型员工不仅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知识提高工作效率,其本身也具备较强的学习和创新知识的能力,知识创新力是其最主要的特征[1]。加拿大学者弗朗西斯・赫瑞比认为知识型员工是智慧创造的价值高于其用手创造价值的员工,他们通过自身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为产品带来附加值。著名的安盛咨询公司在长达数十年的新经济研究中,认为知识型员工主要包括专业人士,具有深度专业技能的辅助型专业人员及中高级经理。目前,知识型员工的概念已被扩展至大多数的白领和职业工作者[2]。

知识型员工包含以下几个要点:(1)为企业内部员工,而非个体工作者;(2)致力于与知识相关的工作;(3)对企业的贡献包含技术、理念和管理创新等;(4)拥有知识资本和知识创新能力,可为企业带来知识资本增值[3]。知识型员工的特征主要有:(1)具有较高的个人素养及学习领悟力;(2)追求工作效率和工作自主性;(3)劳动复杂性高,注重工作环境;(4)需求多样,创造性鲜明,重视支持,渴望挑战;(5)组织忠诚度低,流动性强;(6)追求职业发展和进步,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1-5]

2.知识型员工的需求及激励现状

对知识型员工需求的把握是进行有效激励的前提。组织行为学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而动机来源于人的需求。知识型员工的特征使得他们具有相对特殊的需求。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仆经实证研究得出的经典玛汉・坦姆什模型认为,知识工作者的激励因素分别是个体成长、工作自主、业务成就及金钱财富。安盛咨询公司与澳大利亚管理研究院对澳大利亚、美国和日本多个行业的员工进行分析后得出知识型员工前5位的激励因素分别是:报酬,工作性质,提升,同事关系,影响决策。中国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的前5位分别是:报酬与奖励,个人成长与发展,有挑战性的工作,公司前途及有保障和稳定的工作[6]。可见,知识型员工在基本的物质报酬需求基础上,具有个人成长、取得成就、社会支持等更高层次的需求。如何有效激励知识型员工将决定企业竞争的成败。然而,当前企业在知识型员工激励上仍存在以下不足:

2.1 重视物质激励,忽视精神激励

企业在员工激励上往往片面注重员工的物质需求,多以工资、奖金等物质手段进行激励,而甚少关注员工精神层面的需求。尽管物质激励有其独特的功能,是企业激励不可或缺的一环,但知识型员工具有较高的精神需求,若一味采取物质激励而忽视精神激励,会严重挫伤其积极性,影响工作效率。

在IBM、微软等著名企业中,除了给予员工较高的物质报酬外,还有企业独特的精神激励体系,如微软的MVP(最有价值专家)、IBM的“杰出贡献奖”。因而企业在激励过程中应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才能真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2.2 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人本管理”思想缺位

企业文化已不再是个新名词。然而,在企业经营中,大多企业并未给予其足够的重视。有的企业文化建设只是照搬照抄一些知名企业的管理理念,或自己创造名词,重形式,轻内容,导致企业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无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同时,企业缺乏“人本管理”思想。企业的中高层领导因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严重的“官本位”思想,多以自我为中心,将员工视为企业的附属物,一味想要最大限度地“压榨员工价值”,而忽视其重要性。知识型员工大多抱有“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具有很强的自尊心,认为自己是知识分子理应受到尊重。这两种不同思想的碰撞,使企业和员工陷入尴尬的境地。

2.3 缺乏动态的绩效评估系统,员工发展空间小

绩效管理不科学、薪酬待遇不公平也是企业激励存在的重要问题。相当一部分企业长期存在薪酬、福利不合理的现象,归根结底是因为企业缺乏动态的绩效评估体系。一些企业即便做了一定的考核,也因方式单一、过程形式化等原因,未能真正明晰员工的实际绩效。

此外,员工的发展问题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轻培训,重使用,员工入职后,只让其埋头苦干,而未将其成长与企业的发展有机结合。有调查显示,我国大多国有企业每年员工的培训发展费用严重不足,部分企业年均员工培训费用竟不足总工资的5%。培训需求无法满足,发展空间小等导致众多知识型员工对企业丧失信心,最终跳槽以谋求更好的发展。

2.4 激励过程缺乏有效沟通,激励效果不明显

当前企业结构已逐渐从“金字塔形”朝“扁平化”发展,但因企业的一些规章制度,使得信息流通仍需经过重重关卡,上下级间缺乏有效沟通。员工作为执行者,处在相对被动和封闭的环境,执行力大打折扣,企业又多依据执行力衡量工作绩效,如此一来,因沟通不畅而引起的低绩效使员工的积极性严重受挫,无法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久而久之,便易产生消极心理,爆发如“富士康员工跳楼”等极具危害的事件,最终阻碍企业的长远发展。另外,大多企业的激励措施针对性不强,所有员工均采用相同的激励措施,而未因人而异,按需激励,这就导致激励效果无法达到预期,进而妨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知识型员工激励策略

积极心理学是上世纪末美国心理学界新兴的一个心理学思潮,强调人性的优点与价值,关注人固有的、潜在的品质和美德,倡导用积极的心态解读人的心理,从而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获得幸福的生活[7]。

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对美国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进行调查时发现:具有积极情绪的人业绩比负面情绪的人高88% ,而负面情绪人的离职率是积极者的三倍。因而将积极心理学引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8]。

3.1 发掘和培育员工的积极人格,重视员工的精神激励

研究表明,具有积极心理的人较常人具有更好的社会道德和更佳的社会适应能力。发掘和培育员工的积极人格,应当从建立美好品质开始,注重激发个体实际或潜在的力量,获取自信、希望、乐观和韧性使其能体验成功和快乐[9]。

无激励状态下,普通员工能发挥自身能力的10%-30%;物质激励下, 可发挥50%-80%;对于需求层次较高的知识型员工,精神激励更利于其能力的发挥[10]。故企业在物质激励的基础上,应加强员工的精神激励。首先,学会欣赏员工。莎士比亚曾说,我们得到的赞扬就是我们的薪水。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赞赏,以知识创新为企业做贡献的知识型员工更是如此。皮格马利翁效应指出,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这说明,在企业中管理者自身的情绪及其对下属的态度将显著影响员工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满意度。因此,要想进行有效的精神激励,企业管理者需学会自我情绪管理,给员工积极向上的情绪感染并要善于发现员工的优点及时赞美和鼓励,以帮助员工树立自信,克服自卑等消极心理,提高其抗压力和受挫力,构建积极人格。

3.2 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实行分散管理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积极情感体验,源自内在动机和工作环境。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要将技术、设备、规章等“硬件”同信念、价值观、目标等“软件”相结合,重视提升员工的幸福感,运用情感激励,关爱员工,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认同感[11]。“以人为本”的核心是注重人性的美好,实行人性化管理。企业管理者要发自内心地尊重、信任员工,构建人人受赏识,人人被尊重的文化氛围,使员工体验到工作、发展、创造带来的快乐,使其能主动承担责任和义务,为企业无私奉献[8][12]。但知识型员工具有较高的主观能动性,若仅依据“以人为本”管理,恐怕收效甚微,因而,需对其实行特殊的分散管理。例如,微软公司就十分重视给予员工充分的自由,在总部,每位员工都有一间供自己自由发挥的相对独立的办公室。

3.3 明确企业目标,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评估体系

希望是个体对事物的渴求与坚持,并设法达到目标的行动过程。一个对企业对自我充满希望和信心的员工,其工作积极性和效率会显著提高。期望理论表明,人们在预期自身行动有助于目标达成的情况下,才会被激发去行动以达成这一目标,即激发力量=目标效价×期望值。因此,企业要设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并在运营过程中不断向员工传递目标思想,使员工对其有明确的了解并将其内化为坚持,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奋斗。同时,企业目标应当涵盖员工的个人目标,使员工在企业目标实现的同时实现个人目标。

知识型员工十分重视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当企业无法满足这一需求时,他们会另谋高就。因此,企业对知识型员工激励的首要任务便是重视其职业生涯管理[13]。企业应当依据自身发展及工作需要,结合员工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素养,并积极协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使员工的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相协调。同时,建立动态的绩效考核评估体系,依据考核结果,进行适当的奖励,并逐步完善探亲假等福利制度,让员工在精神层面增强对企业的归属。

3.4 完善企业内部沟通,构建契合企业发展的激励体系

知识型员工敏感、自傲,不喜受操纵和控制。管理者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可适当放权,让知识型员自主决策,提升其受重视感。企业各级领导、员工之间,需加强沟通与交流,精简信息传达流程,让非机密性信息在公开、畅通的环境下流通,以便了解任务动态,发现企业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和改进。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只有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时,人才会衍生更高层次的需求,激励才会更有效。因而,企业在构建激励体系时,应当从员工的实际需求出发,将企业的发展战略同员工的发展相结合,秉承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有针对性地满足知识型员工的需求,发挥其潜能,提升工作效率。同时,借鉴优秀企业的激励举措,及时调整完善不合理的激励措施,构建一套有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促进企业进步与发展并契合企业生存的激励体系。

4.结语

结合企业知识型员工的实际需求,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通过挖掘员工的积极心理品质,激发其内在潜能,诱发其积极情绪,建设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真. 浅谈知识型员工及其有效激励机制的构建[J]. 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 2012, (2):83-84.

[2]张瑞玲, 丁韫聪. 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综述[J].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5, 3(11):98-100.

[3]周炜. 知识型员工激励策略探析[J]. 经济与管理, 2007, 21(3):74-77.

[4]李军. 知识型员工的特征及其激励[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11):124-127.

[5]蒋春燕, 赵曙明. 知识型员工流动的特点、原因与对策[J]. 中国软科学, 2001, (2):85-88.

[6]张望军, 彭剑锋. 中国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实证分析[J]. 科研管理, 2001, 22(6):90-96.

[7]励骅.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企业管理策略[J]. 未来与发展, 2009, (3):68-71.

[8]武成莉, 宋宝萍, 王淑敏.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组织员工激励策略研究[J]. 中国商贸, 2010, (29).

[9]孙平, 李晓萱. 企业员工积极心理的培育与提升[J].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18(1):38-39.

[10]金莹. 积极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石化, 2008, (4):48-49.

[11]屈植. 知识型员工的特征及其激励[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 (13):49-50.

篇6

中图分类号:G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般来讲,我国大学生科技园的功能主要定位于技术创新产地、企业孵化器、人才培养中心、产学研整合示范点、综合服务基地等。如今,世界已经进入网络时代,技术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发展,很多企业在投产时候还是新兴产品,到厂房建成恐怕就已经成了落后技术了。为了迎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挑战,我国的大学生科技园有必要也必须培养并建立更多的功能,以满足经济和技术发展的要求,从而带领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孵化出更多的中国硅谷。

1大学生创新科技园的含义及定位

大学生科技园,大学生科技园,大学生创新科技园等各高校都在做,可以说各有千秋,但大部分定位的主要功能是孵化中小企业,转化科技成果和培育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现代的大学生创新科技园的定位和功能与以往的大学生学校科技园不尽相同,现代的大学生创新科技园定位于面向大学生,以学生为主,以提高大学生的项目运作能力,就业竞争能力,创业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基于这样的目标,学校的科技园在建设过程中,对创新项目的设立,项目的运作和管理等都有自身的特点。

1.1 面向学生,服务学生

创新科技园采用项目申报立项的方法,只接受学生申报,学生可以自主提出申报项目,自主进行可行性调研,自主选择技术方案,鼓励学生自己选择指导教师,但不强行要求设立指导教师,创新科技园只是起到服务,督促、检查,指导、培训的作用,涉及具体项目的运营管理完全由学生自主决策,包括经费的使用,项目的进展规划等,使学生在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过程中提升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了解项目的运营与管理过程。

1.2团队合作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创新训练中来,也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利用创新科技园的平台发挥自己的潜能,学校特别规定必须以团队的形式申报项目,团队人数不得少于3人,同时为了防止团队中人数过多,滥竽充数,也规定不得多于8人。希望通过项目运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1.3建立实际的工作任务与环境

在学生申报创新训练项目之初,学校就要求学生把科技园当做客户对待,项目组要转换角色,按照实际的规范化的要求拿出设计方案,一旦获得科技园的资助,需要与科技园签署项目协议书,项目运作完成后按要求提交项目的自检自测报告,验收报告等,这一系列的要求使得学生能够在学校期间就可以积累实际的工作经验,掌握规范的工作方法,这对他们提高就业竞争力,提高科研开发能力带来极大的益处。

2新时代大学生科技园的功能

2.1 国外资源

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与国外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与国外的企业、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可以提高大学生科技园技术支持企业的发展能力。国外资源主要包括:①人才资源,归国留学人员,外国技术人才;②技术资源,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或与外国合作进行技术研究开发;③资金,引入国外风险资金。大学生科技园借助社会声誉,获得国家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利用境外技术资源,从而完善理论和技术发展体系;同时,也能对境外的技术发展和相关知识作用及时反馈。

2.2 科研机构

大学生科技园内的创业企业一般都是高新技术企业,这些创业企业在某一高科技领域内从事技术服务或产品生产;但是,由于企业规模较小,资金有限,自己没有能力购买大型实验设备和建立相关的研发平台,所以需要借助学校和科研机构的实验设备和平台来实施自己的研究。同时这些技术支持企业也需要同独立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进行交流,获取最新的信息,寻求帮助。独立科研机构资源主要包括:中科院、社科院各研究所;地方政府所属研究院;大型公共实验平台。技术的发展要求不断学习和吸收。技术交流和信息互补是创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2.3 大学生创新科技园的建设和管理——大学生创新科技园运营与管理是根据科技园的任务和工作内容来确定

在项目征集阶段,学生可以提出各种奇思妙想,不受任何局限地发挥想象力,学校把这些奇思妙想统统到科技园的网上去,供学生探讨、思考和启发,有些想法可能幼稚,有些想法可能目前无法实现,但给学生充分发挥和畅想的自由,灵感可能就来自于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另一方面学校也从企业和社会征集来的需要解决的科研问题,项目来源可以是学生,教师、公司,企业等。征集到项目后,经过初步的筛选,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可行性、实用性的项目,分类放置到可选项目中,由学生自行组织项目组来选择项目申报,提交项目申报书,科技园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评审,评审通过的将获得一定的资助经费。

在项目进行中,科技园先对所有参与项目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如:规范的技术文档写作培训,项目管理和实施培训等。

项目完成后的科技转化工作由科技园,项目组,校企合作办共同完成。

在机构设置上,大学生创新科技园成立了常设机构一创新项目管理组,由管理组负责各种管理制度和规定的起草,公布和具体协调实施。

在项目实施的管理上科技园对学生采取了“扶持,放手、规范”的措施:

扶持,不仅是资金的扶持,也包括场地设备的支持,技术、法规培训的支持,完成项目后参与的学生还将获得教务处认可的学分并记入档案,科技园给学生颁发相应的项目证书,获得专利的科研项目也会获得科技园的经费支持。如果是大四的学生还可以将申报成功的项目转化为毕业设计课题,同样获得学校认可。

放手,由学生独立完成项目,不强设指导教师,虽然鼓励学生自己选择指导教师,但对指导教师无任何要求,既没有资历的要求,也不会对指导教师进行工作量和工作业绩等相关考核,完全是自愿行为。

规范,主要体现在技术文档方面,要求学生做好项目报告,其内容应包括,设计方案书,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测试方案书,测试方法和测试数据,技术说明书或使用说明书,验收方案书等:如要求技术方案撰写清晰明了,图示详细,表达准确:对技术说明书的撰写,以ISO9000标准来要求,要做到使专业人员很容易看懂,不会产生歧义,关键数据指标无遗漏;对使用说明书的要求是表述详细完整无缺陷,要做到使非专业人员看完后,无任何疑问,可使用会使用。

科研成果必然涉及到知识产权的问题,为减少纠纷,学校在双方签署的协议书中已详细规定了相关的知识产权归属,明析了法律责任,这样对参与的学生也起到督促和警示作用。

对大学生申报的项目结项验收工作,是由科技园管理组从用户的角度,以用户的身份来进行的,如:功能和性能的测试验收,文档资料的移交,技术答辩等,其中任何一项不符合用户的评审要求都会被拒绝验收,项目组可以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补充修正之后继续申请项目验收,如果3次被用户拒绝验收,将被判为不合格,参与项目的学生也不会获得学分,剩余的资助经费也随之停止拨付。

项目申报立项的训练方法,其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项目主管通常是由好学而又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他得到的锻炼实践机会最多,而项目组成员,尤其是一些主动性较差的学生,在项目小组里总是少做或者不做工作,有“南郭先生”骗学分之嫌疑。

如何杜绝“南郭先生”需要学校认真思考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和考核方式。

3结束语

对于大学生科技园而言,其核心功能定位应是依托大学生的科技资源优势对有市场潜力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并进而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其基本功能定位应是技术创新中心、企业孵化中心、人才培养中心、产学研整合示范基地和综合服务基地。在对世界经济发展作出分析之后,我们得出了大学生科技园作为国家技术地前沿基地,还应该具备:网络中枢作用、技术辐射中心、产业集群吸引地和标准化基地的作用,以及促进官产学研会结合、促进高校技术创新等。

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篇7

作者简介:陈粟宋(1959-),男,江西吉安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李建红(1973-),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理工学院讲师,硕士。

课题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青年项目“基于知识共享的政校企协同培养高技能人才研究”(编号:GD11YJY03),主持人:肖坤;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职业教育研究专项课题“中高职衔接培养高技能人才”(编号:GJA094005),主持人:赖卫平;2010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子项目“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编号:GZZD20110003),主持人:高新和。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1-0088-05

为加强高职院校领导能力建设,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增强高职院校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教育部组织了多期“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笔者于2011年9月4日--10月1日,有幸参加了为期近一个月的赴加拿大考察培训。通过听取报告、专题座谈、深度访谈、参加会议、实地考察等多种研修形式,对加拿大的教育制度、政策、法规、职业教育模式等有了全面的认识,对加拿大社区学院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开发、教育教学方式、学生服务、教学质量评价等诸多方面有了深刻的了解,下面重点剖析新卡里多尼亚学院的办学模式特点及给我们的启示。

一、新卡里多尼亚学院办学模式特点

(一)办学模式多元化、形式灵活开放

新卡里多尼亚学院实现了完全的学分制,多元的学制课程,职业教育与学位教育的衔接,职教、成教、普教相互沟通,树立了为全社会人员提供终身学习的思想。学院以社区为依托,又充分服务于社区,并把为正规大学的预科教育同为社区服务的各种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它不仅提供为期两年的大学一、二年级的预科教育,还为参加继续教育的成人提供补偿教育,也为学员的就业和职业技能的提高与更新提供职业技术教育,同时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结合企业与生产的实际开展教学。他们的理念是让教职工在工作中充满乐趣;“解决学生就业、促进学生发展、帮助学生成功”。为此,学生提升自己的学历,为就业而学习职业技能,或为工作提升和从事新职业进行培训,也有人单纯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来学习。各个学院还从企业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人作专职或兼职教师,并从当地知名人士中选出校董事会的成员,直接领导并管理学校,还让当地企业行业的行家担当学科或专业顾问,参与专业设置与教学计划的修改等。学院与社区的密切合作既有助于学院方面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又有助于社区经济的繁荣。

为最大限度满足尽可能多的人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要求,学院采用了灵活而开放的办学形式。学院有一个主校区,5个分校区。采取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普通预科转学分教育与继续教育、全日制教育与短期培训、理论与技能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形成了多元化、多规格的办学体系,学院还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设立入学资格要求,学习形式和学制也灵活多样,有全日班、业余班等多种形式,学生有两年、三年毕业的,也有只学习一年、二年转移学分的。由于新卡里多尼亚学院实用性的教学目标或开放灵活的办学形式,获得了蓬勃发展,有2000多名业余继续教育的学生,3800多名全日制大学生,学生的平均年龄28岁左右。

(二)专业设置对接市场,课程开发多样化

新卡里多尼亚学院的办学使命就是满足地区的教育需求和市场需求,因此,专业的设置、课程的开发,是针对社区经济的发展,从社区职业岗位的需求出发,随时予以增减和调整,以便使人才培养的规格、能力结构适应社区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它充分尊重了市场需求和个人的特点,有很强的针对性。具体来说,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有以下几个方面:有根据产业就业预备性的短期和长期课程;有商业、健康、社会服务的专业课程;有为继续学习而提供的成人教育课程;有大学转学分课程等等。可以提供超过50多种证书、文凭,保健课程、工程技术以及提供英语语言培训课程等,并设有学徒培训、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大学预科、短期培训等等。

篇8

1.科学课中小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习惯远未建立

科学课中小学生创新能力薄弱,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习惯并未建立。“小学生创新能力”是指小学生在现有的知识水平前提下,通过探究,发现新的知识、观点和方法,并掌握其中的规律,新颖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生的创新,并不需要“开天辟地”式的创新,更不需要从无到有“原始性的创新”。在科学课中,学生缺乏对知识的思考过程,不能举一反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创新思维习惯的建立,创新能力的培养便无从谈起。

2.缺乏有经验的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国近年来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施时却困难重重,仍旧有部分科学课程以“满堂灌”,以书本知识为中心。有些学校的科学课,对于需要做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却是靠小学生背记实验步骤来进行授课。有部分科学教师虽然重视科学实验,但对于烦琐的准备材料的过程却偷懒回避,最终对于科学实验也属于随便应付的态度。有些老师则因为在学校从事多年的教学工作,年复一年,形成了职业怠倦,缺乏创新激情。

3.学校并没有给小学生提供创新平台

小学生参与知识创新和技能创新的机会远远不够,学校并没有提供创新平台。目前的大部分小学,班级人数仍旧是50人以上,分组实验时,人数也达到了5 ~ 6人。实验时,并不是所有的小学生都有机会动手,都是几个平时更有主见的小学生占据主导地位,在思维与动手实验上均影响了其他同学。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往往限制住实验器材,让学生设计实验;甚至完全告知实验步骤,对于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极为不利。

二、科学课中小学生创新能力薄弱的应对策略

1.拓展视野,激发科学探究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创新

在科学课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创新。其实,小学生对部分自然科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体验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想法,教师应针对教学中探讨的科学问题先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如果在科学课堂上一一去提问,一堂课的时间明显不够,教师可以预先让学生采取画画和描述等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再根据学生的最初想法设置一些问题激发他们去思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并在前期经验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此外,在科学课中,探究问题可以不局限于教材,可以围绕科学课设定相关的周主题、月主题。比如:某周科学课上的是《昆虫》,可以拓展成周主题,组织学生观看电影《昆虫总动员》,推荐阅读课外书籍《法布尔昆虫记》等,鼓励他们去观察昆虫、研究昆虫。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兴趣建立以后,小学生的想象力就会更加丰富,也会自然而然地主动去探究、思考和创新。

2.提高科学教师自身创新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性思维

科学实验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自由地接触相关的材料,也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实验材料,通过学生自由地摆弄、熟悉和探索,做出尝试性的创新和解释。如:教师在上《空气的热胀冷缩》这一课时,教材上的实验是:把气球套在锥形瓶上,分别放置在冷水和热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从而得到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教师往往只准备了气球等有限的相关器材。在这一探究实验中,其实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自己想除了在锥形瓶上套气球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来证明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这时候,有的学生想到了在锥形瓶口抹一些肥皂泡泡来观察热胀冷缩的现象。这样就会使得这一科学知识探究起来更加有趣,小学生也会因为这是自己想出来的办法而且还被教师采用而感到高兴。小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大胆想象,并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尝到创新的乐趣,就会更加激发起探究兴趣和创新意识。

3.建立开放性的小学科学实验与制作实验室,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9

1.激励方法单一,“大锅饭”现象仍还严重目前,许多国有企业仍主要采用“工资+奖金”单一陈旧的激励方法,而且分配方式上的平均主义仍非常严重,这种平均分配的激励方式极大地抹杀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员工的创新精神,严重地影响了经济效益的提高,成为束缚企业快速发展的桎梏。

2.没有建立差别激励机制,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大多国有企业没有建立起差别激励机制,优秀员工的付出和所得明显不匹配,其价值无法得以体现,这极大地挫伤了优秀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尤其是一些优秀员工得不到管理者足够的赏识和重用,无法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终必然形成优秀员工“跳槽”,出现“金凤凰另觅它枝”的人才流失现象。

3.对员工缺少中长期激励,阻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国有企业对员工多采用薪酬等短期激励方式,很少采用利润分享、股权奖励、退休金计划等中长期激励方式。短期激励方式,使得员工与企业间的利益关系短期化,不能最大程度上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构建以人为本、科学合理的员工激励机制,为国有企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

针对国有企业的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诸多问题,国有企业应从自身实际出发,进一步加大激励机制的改革力度,不断创新,健全激励制度,建立以人为本、科学合理的员工激励机制。

1.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目前国有企业普遍采用的激励模式是物质激励,物质激励的主要形式有正激励,如发放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负激励,如罚款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金钱万能”思想在相当一部分人的头脑中滋长起来,有些国有企业也一味地认为只要多发奖金就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但从实践效果看,并未达到预期的目的。这足以说明国有企业要取得最佳的激励效果,单靠物质激励是远远不够的,也是难以达到的,还必须重视精神激励作用,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第一,国有企业一定要充分尊重员工个人利益,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一是尊重员工的人格,这往往会产生物质激励无法比拟的效果;二是尊重员工的建议和意见,要员工自己做出承诺并努力实现,充分发挥员工参与管理的作用,实现团队的沟通与互助,提高组织效率;三是尊重员工的发展需要,企业应帮助员工设计并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计划,使之有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四是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发展机会,使员工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及对企业的贡献,获得公平合理的职位升迁、学习深造、或是创造新事业的机会;五是创造令员工心情舒畅的工作氛围,通过平等的交流沟通、融洽的同事关系、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使员工快乐的工作,达到最佳的工作状态。六是要善于发现和不断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对有突出贡献的员工给予重奖,使他们产生实现价值的成就感、自豪感、荣誉感;

第二,用企业精神激励员工。现代企业管理中,最有效的管理方式是运用“企业精神”激励员工,把外激励转化为内激励,实现激励的最高境界。外激励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缺点,它只对部分员工有激励作用,而对另外的员工则可能是效果很差或者根本无效。而内激励则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它可以依靠员工认同的目标、理想、信念等精神因素去强化自己的工作动机,激发自己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奇迹。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105-03

心理契约理论是管理心理学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最早应用于企业中雇员的管理,目前逐渐扩展到其他的营利组织或非营利组织。教学医院作为临床教学实践基地,具有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使命,实习学生与临床带习教师之间不存在企业中雇员与雇主那样的经济契约关系,也不可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来规制师生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笔者认为,如果在教学医院的临床带习教师和实习学生之间通过心理契约来影响对方的心理和行为也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一、心理契约理论概述

1.心理契约概念的厘定。Argyris是第一个运用心理契约的概念和术语,Levinson视心理契约为“未书面化的契约”,Kotter认为心理契约是一种“内隐契约”,不同学者对心理契约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总体而言,可以分为两个学派,一方是以Rousseau等为代表的“Rousseau学派”,强调心理契约是雇员个体对双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是一种狭义的心理契约理解;另一方是以Guest等为代表的“古典学派”,强调雇佣双方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是一种广义的心理契约理解。笔者更倾向于“古典学派”的广义观点,认为心理契约是雇用双方对交换关系中彼此责任义务和承诺的主观理解,强调双方的双向期望。

2.心理契约的履行。心理契约不像正式法律契约那样强制履行,它一般是自我约束和自我履行的。在履行过程中,雇主和雇员双方作为理性人,他们都会倾向于追求自身利益。欲把心理契约履行关键表述清楚,还需从心理契约的结构入手分析。心理契约的结构有二维和三维两种观点,Rousseau和Parks等把心理契约分为交易型心理契约和关系型心理契约。前者关注经济方面的需求,包括组织为雇员提供经济和物质利益,雇员承担相应的工作任务;后者注重社会情感方面的需求,关注双方长期的、稳定的联系。Tijorimala等则主张心理契约的三维结构,认为除了交易维度、关系维度外,还包括发展维度。笔者也比较倾向于三维结构。在履行关键上,交易型心理契约的关键就是双方的一次性博弈是否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化的利益,关系型心理契约的关键是组织和雇员双方是否能在长期发展中互利互惠;发展型心理契约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组织和雇员的成长,强调未来发展。另外,笔者还认为心理契约的履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影响因素也很纷杂,除了以上论述的因素外,也与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压力有紧密的联系,同时心理契约的自我履行还与个体的心理特征差异有关。

3.心理契约的违背。心理契约违背指个体在组织未能充分履行心理契约的认知基础上产生的以失望与愤怒为特征的“情绪混合体”。在心理契约违背发生后,并不是所有的雇员都会采取一种敌对的反应。根据雇员反应的性质可以分为破坏性反应和建设性反应两类,具体包括以下四种:一是离职,通常这是处理契约违背时的最无奈方式,但绝不是对心理契约违背的唯一反应;二是申诉,即表达不同声音、不同情绪;三是沉默,即忍受或接受不利的情势并期望能有所改善;四是破坏或忽略,包括被动的忽略或主动的破坏,通常在申诉渠道不存在或者冲突自始至终都存在的情况下最为普遍,它包括忽视个人的职责以损害组织利益或采取各种行为,如故意破坏、偷窃和怠工等。在这四种反应中,申诉、抗议是一种建设性反应,第四种是一种破坏性反应。同理,教学医院心理契约违背也将会对实习学生带来消极的影响,实习学生的反应也有建设性反应和破坏性反应两类,建设性反应有申诉、提意见等;破坏性反应有不思进取、行为叛逆、忠诚度下降、损坏公物、公然与临床带习教师作对等。这些很典型的不良态度和行为,是心理契约违背对实习学生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以及在组织行为的实际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行为方式。可见,心理契约违背在教学医院实习学生管理中是客观存在的,由此产生的行为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是从以人为本、学生成人成才的角度,还是从教学医院有效管理、创建和谐临床教学实践基地的角度,都应重视心理契约并有意识地建立心理契约管理机制,特别是从规避心理契约违背行为风险的角度,有针对性地化风险为动力,把教学医院实习学生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教学医院的心理契约分析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由学生向临床医生转变的最重要过程, 是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临床技能相结合的关键阶段,是医学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临床实习不同于在校教育,学生远离了熟悉的校园环境,由学校生活转向了医院生活,由课堂学习为主转向临床实践为主,由纵向知识传授转向横向知识联系, 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生活模式及角色身份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临床实习的过程中,教学医院是重要的载体。实习学生虽然不是医院的正式雇员,但实习学生与教学医院之间同样具有心理契约。笔者结合教学医院及实习学生的具体情况,主要从教学医院心理契约的特点和违背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教学医院心理契约的特点。笔者认为,教学医院的心理契约包含交易型、关系型和发展型三个维度。交易型心理契约是临床带习教师和实习学生之间应有的规范遵守和规则服从等形成的心理契约;关系型心理契约主要强调临床带习教师和实习学生之间在实习过程中形成的互动、合作关系;发展型心理契约关注临床带习教师为实习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和素质能力提升提供的支持和帮助。三个维度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例如良好的发展型心理契约有助于在师生之间培育起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反之亦然。根据心理契约的三个维度,笔者认为教学医院除了具备心理契约的共性外,还因教学医院的特殊性而具有一些个性特征。一是一致性。对实习学生来说,遵守教学医院的规章制度、完成实习作业、对教学医院负责实际上就是对自己负责;对教学医院来说,为实习学生成才提供硬件和软件保障是实现教育目标和功能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学医院与实习学生具有目标上的一致性。二是内驱性。心理契约的主体方是实习学生,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临床医学实践教育要以实习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就要尊重实习学生个性,发挥其主动性,促其充分、全面发展。三是教学医院角色的双重性。教学医院作为心理契约的一方,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实习学生的意愿和要求,努力创建良好的环境来兑现实习学生对教学医院责任的认知;另一方面,由于实习学生作为求学者,其心理状态还不甚成熟和稳定,对自己和教学医院的责任和义务的认识还可能存在偏差,需要教学医院对其心理契约内容加强引导。四是动态性。教学医院心理契约关系在整个实习期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其间实习学生在教学医院的引导下创建、信守、并不断修正和巩固心理契约,只有当实习学生认为教学医院兑现了其承诺,创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安全温馨的实习环境等,实习学生才会为教学医院发展贡献自己的真诚、热情、精力和时间。五是教学医院心理契约以关系型和发展型为主,主要依托于临床带习教师和实习学生之间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形成的互动、合作关系,以及临床带习教师为实习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和素质能力提升提供的支持与帮助。

2.教学医院心理契约违背。在教学医院心理契约关系中,实习学生是关键一方,实习效果的好坏也主要依赖实习学生是否积极努力。根据笔者的了解,教学医院中的实习学生对教学医院及自己的认知还有待提高,教学医院经常发生心理契约违背状况,主要表现为实习学生对实习重视不够、敷衍了事、不能掌握应会的操作技能,指导教师也对实习学生没有耐心,往往双方都有失望情绪。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实习学生缺乏对教学医院的深入了解,也缺乏适应能力、吃苦精神、团队精神、自信。另外,教学医院作为临床实践教学的病人资源匮乏,带习教师自我保护意识较强也是发生心理契约违背的重要因素。一是缺乏对教学医院的深入了解。尽管很多教学医院都开展了实习前系列教育,但是教学医院的教育只注重学习实习管理制度、实习计划和实纲以及病历书写和基本操作技能等内容,对实习医院的实习环境、实习学生活介绍不多,这样会导致学生对教学医院产生许多不合理的期望。二是缺乏适应能力。大部分的实习学生仍保留学校里的学习方式,学习主动性不够。实际上临床医疗实践学习,只有深入病房,了解病人的病情,认真观察病情变化及治疗的反应,才会有更大收获。三是缺乏吃苦精神。实习学生经常抱怨手术操作机会少,没有学习机会,但当轮转到住院病人多、周转快的科室,又觉得辛苦和劳累,经常以各种理由不参加值班。四是缺乏团队精神。有的同学在实习分组时就闹矛盾,有的在体格检查操作时不愿意相互配合,实习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较重,不接受临床带习教师的批评,不愿意与他人合作。五是缺乏自信。一些实习学生偶尔受到临床带习教师的批评就感到委曲和自尊心受到伤害,甚至要求更换临床带习教师或离开实习医院。一些实习学生受到患者的不配合就不知所措,不敢向患者自信地介绍自已。六是作为临床实践教学的病人资源严重匮乏。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病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并有权拒绝成为见习和实习的对象。病人的拒绝与不配合增加了实习学生临床技能训练的难度。七是相关法规对学生实习的制约。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执业医师法以及举证责任倒置等法规的实施对临床实践教学各个环节增加了难度,带来许多困难,使得临床带习教师风险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带教压力增大,致使学生实际动手训练的机会将更加减少。

三、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教学医院实习学生管理策略

本文分别从心理契约形成、结构和违背三个角度对教学医院实习学生的管理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策略。

1.从心理契约形成的角度。教学医院真实地向实习学生提供有关信息是构建良好心理契约的基础。相关工作人员应向实习学生如实介绍医院现有的科室设置、专业特色等,当前所能提供的实习条件、带习教师队伍建设情况、教学特色、实习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等,让实习学生和家长对教学医院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真实的印象,使心理契约的创建较为真实、合理。实习学生进入医院开始实习以后,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指导工作,以达到他们心理契约的修正和维持。比如,可以开展座谈会及时修正实习学生对医院不合理、不科学的心理期望,帮助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优秀品德及健康积极的心态,这样有利于实习学生心理契约的兑现。

2.从心理契约结构的角度。教学医院实习学生心理契约是医院与实习学生之间建立的相互信任、相互依存、共同合作的关系。由于教学医院实习学生心理契约有三个维度:交易型、关系型和发展型,且以关系型和发展型心理契约为主,因而笔者从物质激励、情感激励以及发展激励等三个维度阐述,寻求一种以科学的激励策略来保障实习学生心理契约实现的途径。

一是物质激励。教学医院应向学生提供安全、整洁、资源充足的实习生活环境。对实习学生来说,完备的实习设施、优秀的带习师资、充足的图书资料、方便的后勤服务、有序的管理等应是教学提供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也是实习学生心理契约中最现实的内容。另外,教学医院也应根据实习学生的具体表现,设立一定金额奖励制度,评奖过程应公平公正,促使实习学生崇尚勤奋、追求上进,引导学生形成、坚持公平的心理契约内容。对于家庭特别困难的实习学生,教学医院也可以建立资助体系,比如减免收费、发放补助等措施,让实习学生充分体会到教学医院的人文关怀。

二是精神激励。教学医院可以对实习学生采用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给予学生家庭式情感抚慰,这样不仅能增进实习学生与医院、带习教师的感情,还能使得实习学生对医院产生归属感,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感。教学医院也需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营造一个心情愉悦、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搭建一个能尽情施展才华、潜心治学的舞台是医院对实习学生的一项重要责任。和谐的人际环境包括实习学生间的信任尊重及合作帮助,师生间的密切沟通和医院、带习教师对实习学生的关心等。教学医院还要加强对实习学生的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当今实习学生的心理变得越来越脆弱,甚至出现了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因此及时有效的心理救助是必需的。实习学生远离亲人,在遇到困难时,会对医院、对带习教师产生亲人般的依赖之情,温暖、人性的关怀能够拉近实习学生与带习教师的距离,从而使其在以后的实习、生活中能够按照教学医院的期望前进。

三是发展激励。教学医院心理契约中医院对实习学生具有当下责任和发展责任,实习学生对医院也有当下责任和发展责任两种。实际上,教学医院责任和实习学生责任本质上是一致的,教学医院和实习学生有共同的愿景。通过提供一个共同愿景,教学医院提供给实习学生一个有吸引力的未来,会激发实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减少教育工作中的控制和协调,有利于把实习学生的生涯计划和教学医院的发展目标管理两者结合起来,有效抑制教学医院与实习学生在目标上的偏差,以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创造一个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工作环境。

3.从心理契约违背的角度。实习学生满意度是衡量教学医院临床实践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信息是否对称在实习学生心理契约满意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实际实践教学工作中要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教学医院与实习学生之间应该加强交流沟通。教学医院要如实履行对实习学生的承诺,采取座谈会、调查问卷等各种形式的对话活动,适时了解实习学生的心理需求,跟踪实习学生心理变化的轨迹,不断调节和修正学生心理契约的内容,以期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教学医院还应该加强对带习教师的管理,让带习教师也参与到心理契约教育管理活动中来,以形成全员教育的氛围,这种教育可以扩大信息传播范围,提高信息传播速度,增强教育效果,提高实习学生的满意度,减少心理契约违背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原.企业员工的心理契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曹威麟,朱仁发,郭江平.心理契约概念、主体及构建机制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2)

3.叶迎春.综合医院教学管理探讨[J].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9(1)

4.刘晓晶,吴海燕.浅谈医院在医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3)

5.李毓琴,张明.医学生临床实习面临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08(2)

篇11

随着全球体系的加速形成,兴起于 20世纪 70年代西欧和美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学(IPE),日渐成为学界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从理论和方法论角度而言,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形成了三大流派以及若干核心原理,包括 自由主义与相互依存理论 、现实主义与霸权稳定理论 以及激进主义与世界体系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化与国际经济政治化的日益明显和相互渗透,为国际政治经济学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研究素材和新颖的思维视角,也昭示着其已经步入新的变革时期。

一、 自由主义与相互依存论

自由主义强调市场对国家的决定性和强制性,其观点承袭了西方主流经济学和政治学的理想主义传统。自由主义把国际关系的发展看作是一部市场进化的历史,当今世界体系是由全球性的现代化所塑造,并有赖于三种力量 的推进:一是经济力量,即开发市场、利用新资源的能力;二是技术力量,如通讯、运输 、制造手段的革新;三是组织力量,即管理经济活动的方式。灵活应对主要由上述三种力量推动的市场化构成了国家生活的主要内容~13(P14)。国家间稳定的贸易与经济交流、深化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由此凝结的互惠纽带,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国家问的合作关系,从而成为培植国际和平的源泉之一 。对此,相互依存理论(interdependence theory)从民族国家与全球市场的权能关系角度 ,给出了学理推断和说明,其也成为自由主义中最重要的分支理论之一。

相互依存理论认为国家间的经济依赖状态是一种客观情形 ,各类国际行为主体(国家、国际组织与跨国公司等)活动的终极 目的是促进全球资源配置的均衡化和效用最大化,实现全球福利的普世化 ,从而为国际和平提供一种功能性的保 障。为此 ,必须限制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从而强化 国际经济关系的正向博弈功能,使各类国际行为主体通过合作关系的不断推进而共享利益,以推动国际经济体向均衡化发展。经 由相互依存的组织网络形成的技术上合作、行为上共处的国际体系,为更多的使用非政治方式和非军事手段来解决国际冲突提供了必要条件。

很多学者的研究证实,相互依存状态并不必然地意味着国际行为主体问的合作一定就是平等互利和非零和的关系。由此,罗伯特 ·基欧汉(Rob一ert 0.Keohane)和约瑟夫 ·奈(Joseph S.Nye)提出了复合相互依存理论(complex interdependenctheory)。该理论的创新之处是引入了成本一收益分析法,指出相互依存关系包含着代价,而事先指明某种关系的收益会大于代价不太可能。这取决于国际行为主体对自身价值和依存性质的判定[2(P14)。很多学者注意到,相互依存关系的达成及其程度受到交往单元的数量与损失程度两大变量的迭加作用和影响,致使依存关系中权力的来源更加复杂,形成所谓的敏感性 (sensitivity)和脆 弱性(vulnerability),依存 的双方或多方只有相对受益(relative gains)和相对受损(relative loses)。换言之,国际社会中的相互依存关系大多是非对称的从而造就了国家间的竞争与合作。相互依存关系的递进与发展 ,非但没有弱化国家的政治权威 ,反而是相互依存的非对称性所特有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为国家新的政治权力提供了来源与动力。为此国家间必须保持适度交流(以不引起对方感到威胁为底限),以减少相互依存中的对立因素并使之趋近于对称,从而强化由此派生的国际协调与国际合作的基础,即国际制度 (international regimes),使之成为调节和控制国家间关系的一般性制度安排C33(P320—324)。

二、现实主义与霸权 稳定论

现实主义源于重商主义和德国历史学派。现实主义认为国家是政治经济问题的中心,市场依赖于国家的存在。马克斯 ·韦伯(Max Weber)认为重商主义意味着现代 国家的形成 以及资本主义的赢利经营转移到政治上(4](P370—375,727)。弗雷德里克 ·李斯特(Friedrich List)的“生产力理论”认为 ,权力较之财富更重要,并决定着国家的主权独立和财富保持C5)(P46—47)。国家应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和贸易,并依赖保护主义手段确保本国的工业竞争力。

现实主义从国家中心论出发,对内强调干预主义,对外主张保护主义,并认为政治权力框架决定经济利益分配。民族经济的发展与国家财富的增长依赖于国家“为寻求权力而斗争”的能力。本质上,国际经济关系是相互冲突的,世界经济竞争的零和博弈特性,凸显国家安全和军事力量对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竞争作为国际交往的一种常态 ,意味着增强自身优势和削弱竞争对手。霸权稳定理论(hegemonic stability theory)尤为明显地体现了现实主义的诉求和预期。

霸权稳定论主张由单一的霸权 国家主导国际体系,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创立结构和秩序,以便规避无政府状态(anarchy)下国际体系的失序风险。罗伯特 ·吉尔平 (Robert Gilpin)从基本力量模式(crude basic force mode1)角度,给出了霸权国家确立的三大标识:一是形成以霸权国家为中心的经济势力范围;二是建立以霸权国家为核心的金融货币权势;三是霸权国家具有适应全球经济变化的超凡能力。从公共产品(public goods)角度而言霸权国家所提供的诸如自由开放的国际贸易制度稳定的国际金融体系以及国际政治和安全机制等虽然体现了霸权国家的意志和夙愿,成为巩固霸权国家权力和地位的重要工具,但也有益于体系内的成员国。因此,霸权也被认为是维持无政府状态下国际体系稳定与和平的一项条件。

霸权稳定论突出了政治结构变动对 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它尤为关注国家体系以及国际政治关系在组织和管理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并视国家安全和政治利益为首要目标。基于对霸权战争尤其是世界政治变革的系统研究,罗伯特 ·吉尔平从因果机制(causal mechanism)角度阐明了霸权 与国际体系的关系 ,并指出了统治或控制国际体系的三种途径:一是国际体系中政治联盟 间的权力分配,从形式上有单一结构的帝国主义或霸权主义、二元结构的冷战体系,以及多元结构的均势体系;二是国家间威望的不 同层次 ,威望 (prestige)就是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的声望,并 由此决定哪些国家实际上统治国际体系;三是国家间互动的一系列权利和规则—— 国际条约,其所依据的是居于支配地位的集团或国家的权力和利益 ,有学者称之为“统治者实践的模型”[6](P35--42)。

现实主义认为,霸权 国家塑造和维持国际体系稳定与和平的基础是其强大的生产能力所带来 的“经济剩余”。这种“经济剩余”会因边际收益递减法则和经济结构的“软性化”而趋减,从而导致霸权国家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能力和意欲逐渐减弱,以致其所确立的国际体制最终归于瓦解,国际社会再度进入失序状态。可见,由唯一主体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很不稳定。由此 ,罗伯特 ·基欧汉提出了霸权后合作理论。通过增加维持秩序的主权 国家的数量来分散负担国际公共产品,交涉形态的多元化有利于有关国家协调立场,从利害关系的连续微调中达成利益一致,从而实现国际体系的结构性稳定。

三、激进主义与 世界体系论

激进主义的最大创见是立足于世界政治经济的边缘地带(第三世界)而非核心地区(发达国家)从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后果角度来探究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的互动演化[7](P54)。激进主义认 为从本质上国家间关系是一种国家与国家社会力量间的关系。世界体系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力量(核心地区与其统治力量),只要可能总是要对世界进行政治、经济和精神的改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从本质上就是一种剥削关系。摆脱与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最终实现发展中国家的非殖民化和现代化 ,成为激进主义的一项核心命题。世界体系理论,world system theory)是其 中一支较为典型和发展相对较快的学说。

世界体系论主张对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和社会变革展 开长时段 (1ong term)和大范 围(1argscale)的研究,以充分显现世界体系的“社会时间”和“地理空间”特质。伊曼纽尔 ·沃勒斯坦 (Immanuel Wallerstein)认 为,世界体 系是一个 由政治、经济和文明三维组成的实体,它具有单一的劳动分工和多元文化,而非一维的“国家”和“社会”。世界体系中政治单位间的联系围绕经济利益分配展开。次序地呈现出中心(center)、准边缘(semiperiphery)和边缘(periphery)三级结构,并最终被政治安排和文明认 同所强化[8](P462—470)。

世界体系论的一项假说认为,资产阶级必定利用其主宰物质生产过程的巨大优势来统治世界,并通过建立某种制度来保证这种统治,不符合这种制度安排的国家将受到打压。由于国家间政治经济关系受制于某种世界性的生产方式,只要介入这一过程的国家都存在相互作用和影响。在生产方式中居于主导地位的霸权国家必然对国家问的政治关系发挥着领导作用,因而存在外围或非中心国家的挑战以及中心结构 内部霸权与挑战霸权的斗争E9;(P5—1 3)。世界体系论的最大贡献是对霸权的兴起和衰落,即国际体系在单一中心霸权和多中心力量平衡间的波动周期及其规律的系统研究。乔治·莫德尔斯基(George Modelski)提出一个循环序列(103(P229—230):第一阶段,严重政治冲突(全球战争)时期,国家对秩序的期望很高,却很难实现 ;第二阶段,世界秩序(世界权力)初创时期 ,国家仍然对秩序的期望很高,这种秩序实为霸权的产物;第三阶段,霸权合法性减退 (hegemonic delegitimization)时期,国家对秩序的期望让位于各种安全范式 ;第四阶段,权力分散(deconcentration)时期 ,国家对秩序的期望及其有效性(availability of order)都降至最低点。这种循环序列构成了世界政治的一个霸权周期,即长波周期(一般为 100年)。

对于世界政治 中权力“集中”(concentration) 和“扩散”(diffusion)的波动周期,伊曼纽尔 ·沃勒斯坦从世界体系的运行动力角度给出了分析和解释。他认为世界体系中存在两个范畴的运动:一是阶级范畴的运动,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抗争,其动力是资本积累;二是地理范畴的运动,即核心地区和边缘地带的依附与对立,其动力是不等价交换El1](P80—81)。从构成中心和边缘关系的主要层面而言,双方的结构和地位经由一定条件的催生可以互相转化换言之,中心和边缘并非一成不变的,核 fl,地区会 出现停滞并沦为边缘地带;边缘地带也可能上升为核心地区或准边缘地区。所谓“一定条件”,主要是三种类型的跨边界交换 :一是经济交换(商品、劳动力、资本流动等);二是政治交换 (战争、侵略、精英联盟等);三是文化交换(信息、规范、意识形态、宗教等)。上述三种交换的结果, 并不意味着必然会形成一个单一的集合体,但从 中心化或边缘化中出现的经济两极化必然会伴有政治两极化,即核心地区成为强 国,边缘地带沦为弱国,从而形成了帝国主义的霸权。

四、结 语

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在全球体系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从本质上反映了国家权力与世界市场之问的关系,这种关系又直接表现为各种类型的国际行为主体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和博弈。由于直面国际关系现实问题,国际政治经济学迅速发展起来 ,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概念和假说,产生了一批影响深远的学说。目前流行于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是大量 的个案研究 (case—studies或 issue—studies)[12](P178—179)。这反映出,国际政治经济学虽然突破了传统政治学与经济学的学科分野,而且日益融会了两大学科的基本原理,但其仍然受限于理性主义(rationality method)的分析框架。这导致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主要流派长于解释 国际行为主体在给定结构下的行为选择以及系统的维持,而不长于解释结构的变化和系统的更新①,由此从分析方法和分析语言上预留了巨大的延展空间。国际政治经济学不妨借鉴建构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引入作为解释结构变化 和系统更新 的新变量 ,比如身份认同(identity)等概念 ,以便增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科重释性和问题 回应性。

参考文献 :

[1]朱文莉.国际政治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美]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转变中的世界政治 [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1 992

[3]浦野起央.国际关系理论史[M].劲草书房.1997.

[4][德]马克斯 ·韦伯.经济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5][德]弗雷德里克·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商务印书馆 .1961.

[6][美]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7]樊勇明.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8][美]伊曼纽尔 ·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9]李滨.国际体系研究:历史与现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