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6 16:16:0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消费水平概述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前言
体育消费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一种健康消费模式,它的兴起和发展有以下几个促进因素:1.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2.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善;3.人民参与体育活动思想观念的树立。随着经济的发展,甘肃省已经具备了体育消费兴起和发展的条件。本文对甘肃省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找出了影响体育消费水平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相关的发展对策。
二、对甘肃省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调查研究
1、甘肃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总体水平分析
调查显示:城镇居民当中,2013全年的体育消费额达到了304775元,消费最多的为体育用品及体育信息支出为222648元,观赏体育竞赛表演支出为2034元,体育健身活动支出为80093元,增长了78.7%。城镇居民对到现场去观赏高水平比赛的兴趣越来越高。从人均消费量上看,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仅有70元,相对经济发达省份还差很多。受经济水平的制约比较明显。
2、甘肃省城镇居民不同季度体育消费统计数据的对比分析
调查显示,2013年甘肃省城镇居民在四个季度的体育消费额总体差别不大,三季度最高为86699元,人均消费为19.99元;其次为二季度80294元,人均消费为18.50元;四季度消费额为75387元,人均消费为17.67元;最低的为一季度70362元,人均消费为16.12元。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二、三季度是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比较活跃的季节,尤其是第三季度,是体育消费的黄金季节,可见甘肃省居民的体育消费具有季节性。
3、体育消费时间的统计数据分析
调查显示:城镇居民当中,2013全年的有偿体育消费时间达到了23383小时,其中有偿健身的时间花费较多,达到了22768小时;有偿观赏体育时间虽然为597小时,人均时间仅为5.06小时,这个时间相对于全年的365天来说,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三、甘肃省居民体育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1、甘肃省经济水平总体较低,影响体育产业发展
甘肃国土面积广阔、生态地位重要,但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地处交通要冲、区位优势明显,但基础设施薄弱、瓶颈制约严重。因此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2013年全省GDP总值为6300亿元,人均GDP为24438元,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末几位。这严重影响了甘肃省体育产业的发展。
2、甘肃省的传统文化对体育消费的影响
甘肃省地处西部,老百姓更注重社会价值,讲究节俭、朴素,为未来考虑往往超过对现实生活的考虑,储蓄率较高。因此,其体育消费需求相对而言较低,体育产业不太发达。传统文化中的重文轻体,导致人们不愿或参与体育活动的愿望不强的现象也不容忽视,这一点在我国知识界表现的尤为突出。
3、消费者个体特征对体育消费水平的影响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影响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价格高,没时间和消费地点远不方便。 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影响因素不一样。
25岁以下的人群,主要的影响因素为消费价格偏高。
26-50岁的人群,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工作忙,消费场所距离远。
50岁以上的人群,主要的影响因素为体育消费价格高,经济条件差。
四、提高甘肃省居民体育消费的发展对策
1、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经济,为居民体育消费增长提供源泉
体育消费受收入约束,扩大体育消费需要宏观经济增长保持较快增长,因此,首先应该大力发展经济,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进一步开发大西北的重要时期。因此,必须继续抓好和利用好我们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调整经济结构,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最终带动体育消费水平的上升。
2、加强体育消费观念的宣传,转变居民健康投资意识
甘肃省地处西部,老百姓讲究节俭、朴素,对未来的考虑往往超过对现实生活的考虑,因此储蓄率较高。大家的体育消费意识淡薄。我们要不断引导居民的体育消费,使人们认识到作为一种新的居民健康投资与消费,体育健身是一种最好的疾病预防手段,把得病花钱的事后控制,改变为通过体育消费锻炼身体减少得病机会的事前预防中来,逐步培养居民的体育消费意识。
3、细分体育消费市场,加强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
根据人们的不同的体育消费需求,开发不同的体育消费产品,以满足大家不同的需求。如青少年喜欢游泳、轮滑、球类等项目;中青年则偏好健美、登山、滑雪和体育旅游等;中老年更青睐以动为主的太极拳,锅庄舞,体育民族舞蹈和保健医疗操,以静为主的修身养性气功、垂钓等活动。同时也急需一批体育营销人才。相关的企业可以通过组织员工集中培训,招聘一些非体育部门的经营管理人才以及与相关的体育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使体育经营企业成为体育院校培养体育经营人才的试验田,两者联合,资源共享,达到双赢。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2010]22号2010.3.19.
[2] 蔡军,苏明理.陕西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水平及发展策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6)54-59.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经济生活巨大改善,以及近十几年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全面实施,体育消费在人们的整个经济消费中更加突出,近年来体育方面的消费表现出越来越好的趋势。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每年大学生的招生人数也创出新高,在高校的两千多万的大学生既是繁重的脑力劳动者,又是各种兴趣爱好者,无论从学习角度还是从兴趣角度看,体育方面的消费将在他们的各种消费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宁夏师范学院是宁夏唯一一所师范高等院校。2006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升为本科师范院校。经过十年的发展,宁夏师范学校共有10个二级学院,30多个本科专业,全日制本科生近6000人,全校女大学生占75%以上,所以研究女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学校拥有体育设施相对较齐全,这对调查宁夏师范学院女生体育消费情况提供了平台。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宁夏师范学院9个二级学院女大学生(不包括体育专业女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在学校图书馆检索中国期刊网和网络相关资料,比较系统查阅了体育消费方面的相关资料和论文,为本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
2.问卷调查法:对宁夏师范学院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现状内容设计了相关调查题目,制定调查问卷。在宁夏师范学院9个非体育专业学院各随机发放40份调查问卷,共发放360份问卷,回收355份,回收率98.6%,其中有效问卷350份,有效率97.2%。
3.专家访谈法:为了本次研究工作更科学合理,多次向校外专家和体育学院老师进行访谈。
4.数理统计法:通过对有效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和整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统计处理分析,得到有效数据为研究提供一定的支撑。
三、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消费概述
体育消费是指人们用于体育活动及相关方面的消费,主要包括用于购买体育服装以及运动器材,购买体育期刊、书报等实物型支出,用于观看各种体育比赛、表演、展览等所进行的观赏型的消费以及用于参加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健身训练、体育健康医疗等参与型消费。
体育消费是现代生活消费的一部分,是指人们在体育活动方面的个人劳务消费支出。在市场经济改革的进程中,体育消费业已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消费市场,体育产业伴随体育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将对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增长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
(二)宁夏师范学院女大学生支配课余时间情况调查
通过调查访谈看出宁夏师范学院女大学生余暇时间从大一到大四不断的增多,女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在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里,女大学生支配课余生活的方式多样化。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在课余时间选择运动的女大学生仅仅占9.4%,有绝大部分女大学生对课余时间的支配存在一定不科学性,有27.1%的女大学生在课余时间用来电脑和手机上网,还有18.5%的女大学生课余时间选择逛街购物,还有12.3%的女大学生选择休息睡觉,浪费掉很好的课余时间。
(三)宁夏师范学院女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频率
参与体育运动的频率越高,体育消费的次数也就越多,体育消费的水平也不断提高。通过对宁夏师范学院女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频率的调查分析发现,大部分女大学生体育运动意识淡薄,大部分不能感到参加体育运动和一定水平的体育消费对学生个人在心理、生理、价值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不能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调查显示(见表2):每周参加1-2次体育运动的占29.7%,偶尔参加体育运动的占13.7%,每周参加3次以上体育运动的仅占7.7%,还有48.9%(近一半)的女大学生除体育课外从不锻炼的,这也是我院女生体育消费水平较低的重要影响因素。
(四)宁夏师范学院女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
体育消费金额从某种意义上可以反映出体育消费水平。通过宁夏师范学院女大学生在体育方面的消费金额的调查可以反映出宁夏师范学院女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通过调查发现(见表3):每学年每人体育消费100元以下的占12%、100-200元占47.7%、200-300元占23.1%、300-400元占12.9%、400元以上仅占4.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宁夏师范学院女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较低,大部分人每学年体育消费在200元以下。
(五)宁夏师范学院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分析
调查发现见表(4):宁夏师范学院女大学生中有40.2%体育消费的动机是娱乐消遣,并没有认识到体育消费会给自身带来什么意义,还没将体育与自身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体育意识还是很淡薄,需要进一步的加强正确引导,树立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还有12%的女大学生认识到了体育的健身功能,将强身健体作为体育消费动机。有30%的女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是对体育运动感兴趣。这部分群体就需要积极的引导和鼓励;体育消费动机受到身边同学影响的占6.9%,还有10.9的人的体育消费动机是因为交际和学习的需要,认识到体育的社会功能,为将来走上社会奠定一定的基础。
四、结论
宁夏师范学院女生逐渐对体育的健身和社会功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是还缺乏终身体育习惯。“花钱买健康”的观念不强,体育消费水平与体育锻炼的参与频率相关性不强,体育消费还存在地区差异,城市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要高于农村。宁夏师范学院女生体育消费观念真在逐步转变,终身体育的观念得到一定加强。通过校团委,学生会加强宣传力度,呼吁大学生“走出网络,走向操场”。 (作者单位:宁夏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基金项目:2016年宁夏师范学院科学研究基金资助(课题名称:我院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项目编号: NXSFYB1651)
0 前言
近年来,由于全国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的政策,加大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力度,多措并举的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克服了金融危机和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使得全民农村经济保持了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农民现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消费水平继续提高。但农民消费水平依然偏低,并且农民的消费结构不合理,局限于食品类等生存基本需求品,在衣着装饰等方面的消费极少,而影响农民消费水平的根本原因是农民的收入。本文通过对农民消费支出的分析来更有力的了解农村近年来的发展状况,从而能够为以后的发展提更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1 数据说明
国家数据网采集的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数据如下:
表1 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
单位:元
2 主成分
2.1 主成分原理概述
主成分分析是考察多个定量(数值)变量间相关性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它是研究如何通过少数几个主成分来解释多变量的方差――协方差结构,其功能在于简化原有的变量群。这些综合指标是原来指标的线性组合,我们称之为主成分。通过这种方法主成分分析常被用来寻找判断某种事物或现象的综合指标,并给综合指标所蕴藏的信息以恰当解释,以便更深刻的解释事物内在的规律。
2.2 主成分分析确定的一般原则
在主成分分析中希望用尽可能少的主成分包含原来尽可能多的信息,有以下几点原则:
(1)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2)特征根;(3)综合判断。
2.3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步骤
在实际操作中,主成分分析主要是按照如下的步骤来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的。
第一步:对原p个指标n×p个原始变量标准化。目的是为了消除变量之间在数量级上或量纲上不用而产生的影响,以使每个变量的均值为0,方差为1。变换标准化的公式为:
x■■=■,i=1,2,...n;j=1,2,...,p其中,■j=■■xij;
Sj=■,j=1,2,...,p
第二步:根据数据的标准化矩阵建立各指标的相关相关系数矩阵:
R=■X■X■ (1)
其中R为对称矩阵所以取其上半矩阵即可。
第三步:求出协方差矩阵R的特征根λ为■1≥■2≥…≥■p>0与因子负荷量的估计矩阵■=(■ij)p×p,从而得到标准化变量的主成分表达式:
■■■=■■■X■=■■X■■+■■X■■+…+■■X■■,j=1,2,...,p
第四步:求出方差贡献率及累计方差贡献率:
e(j)=■=■,me(j)=■=■
第六步:确定主成分和主成分得分和综合得分,结合专业知识给出主成分蕴含的信息,给予恰当的解释,并利用它们来判断样本的特性。
3 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数据分析
在前述消费支出数据中,表1的数据对判断农村居民的消费侧重方向有着重要的价值.数据分析报告如下。
3.1 数据的标准化
首先对x.mat文件进行原始数据的导入,然后对数据进行标准化;用自定义函数stand求标准化后的矩阵;X0=stand(x)。
3.2 不同指标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之间的相关系数分析
利用3.1中所求出的标准化矩阵X0来求相关系数R;直接调用Matlab中的cov函数本文中取R=cov(X0);得出的相关系数为表2。
结论:
(1)从表中我们了解到了各指标的相关度的大小,8个指标之间有高度的正相关性。
(2)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可能有复杂的规律,有必要做进一步实验研究以确定这种规律。
3.3 不同指标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分析
利用3.2中所求的相关系数R,直接调用Matlab中的eig函数求特征跟和单位正交化特征特征向量[V,D]=eig(R);其中D为特征值V为因子负荷量矩阵;利用函数求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
表2 农村居民各消费的相关系数
表3 特征值、方差贡献率、累计方差贡献率
结论:由表3各指标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累计方差贡献率可以看出前两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7.17%,因此我们可以确定主成分1、2占农村居民消费的比例较高.因此我们知道农村居民收入消费支出与食品消费和衣着消费有高度的相关关系.我们不难看出,虽然农村居民的消费整体有了提高,可主要集中在衣食住,即使食物较以往降低了,可见农村的消费还是比较保守的。
高端旅游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越来越得到国内其他城市的推广发展和人们的高度重视,并逐渐成为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首先对高端旅游及其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行了简要概述,然后分析了承德市发展高端旅游的优势与劣势,最后探讨了推动承德市高端旅游发展的对策与措施,以期能够更好地实现承德市旅游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关键词】
承德市;高端旅游业;发展;探析
1.概述高端旅游及其发展的重要意义
高端旅游主要是指具有一定素养的旅游个体或群体在旅游消费水平、消费层次及消费方式等方面明显高于平均消费水平和消费层次,且明显不同于大众旅游的一种正在兴起的旅游形式。它是我国大众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也是消费趋向于个性化、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与国家综合国力迅速提升的一种重要标志与表现。近年来,高端旅游已逐渐成为各地政府、旅游投资商及旅行社较为关注的热点之一,也成为了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高端旅游,能够为人们开拓新的消费领域,满足人们消费个性化的发展需求,进一步提升人们的消费水平和城市的消费品位,进而大大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水平和发展层次,国家的综合实力也将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与提升。
2. 承德市发展高端旅游的优劣势分析
在发展高端旅游过程中,承德市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优势与劣势,对承德市发展高端旅游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值得深入分析与探讨的。
一方面,承德市发展高端旅游具有显著的优势。承德是一座因为避暑山庄的兴建而诞生的城市,其经历了先出现园林、后才有人居住的特殊发展历程,促使承德成为一座不可复制的历史文化名城。这座城市具有现存最大的皇家古典园林和避暑山庄,拥有着独一无二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和发展优势,符合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潮流,广泛吸引着国内外的众多游客。另外,承德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毗邻京津,是京、津、唐经济中心的主要城市之一,具备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比较适宜于发展高端旅游业。
另一方面,承德市也存在不利于发展高端旅游的劣势因素。承德市的交通条件尚不够完善,交通发展相对比较滞后,较好的旅游资源优势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进出困难”制约着承德市高端旅游的发展。由于地处山区,承德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旅游产业起步早,但是发展缓慢,其自身具备的丰富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产品优势,区位优势尚未形成市场优势。除此之外,承德市的旅游资源淡旺季较为明显,开发的旅游产品品种较少,缺乏系列文化主题等等,这些都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承德市高端旅游的持续发展。
3.推动承德市高端旅游发展的策略研究
3.1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端旅游产品,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
高端旅游是旅游业不断发展进步中的必然产物,符合旅游市场的趋势发展和人们的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相对于传统的“大众旅游”来说具有独特的魅力,逐渐成为了消费者主要选择的旅游产品。承德市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可开发的高质量、高品位的旅游项目很多,比如马术、滑雪运动、高尔夫活动以及狩猎运动等时尚旅游产品与承德市的当地资源可以合理结合,多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端旅游产品。交通条件和相应旅游配套设施对于发展高端旅游具有很大的影响,必须进一步完善相应的高端旅游产业配套设施的建设,从而促进高端旅游的发展。
3.2 塑造承德旅游品牌形象,加强高端旅游宣传
旅游品牌形象对于一个地区发展旅游业尤其是发展高端旅游是非常重要的,当代社会,品牌效应对于地区或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引领消费者对于当地旅游产品进行消费体验,同时也体现和表达了多数消费者对于旅游产品的认同。承德市具有厚重的文化内涵,人文资源底蕴深厚,对文化旅游产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并将城市发展规划与高端品牌旅游产品进行有效地结合,塑造承德旅游品牌形象。同时,加强高端旅游的宣传和推广活动,抓住发展机遇,整合优势资源进行高端旅游产品包装,加快承德地区高端旅游产品的开发,在公众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
3.3 优化发展环境,创新营销手段,培养引进人才
加强承德地区旅游环境建设,促进生态环境发展,针对当地季节发展不均衡现象制定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发展冬季旅游产品,消除旅游淡旺季带来的不利影响。创新营销手段,加快承德高端旅游产品的推广,提高当地旅游产业的市场竞争力,积极筹划和拍摄具有当地特色的高端旅游产品宣传片,定期举办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节和特色文化活动,提高承德高端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加快高端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加大专业高端旅游人才的培养力度,为承德发展高端旅游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同时提供优厚的待遇和政策支持吸引大批高端旅游领域的人才投身承德高端旅游发展事业。
3.4建立健全有关高端旅游的政策法规,完善高端旅游市场运作机制
为进一步加强承德市高端旅游的发展,就必须要根据承德市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利于高端旅游发展的政策法规,并确保相关的高端旅游关联部门、行业能够严格遵照执行,便于更好地规范、净化高端旅游发展的市场环境,并对出现的相关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另外,还应该借鉴其他省市发展高端旅游的成功经验,形成适合于承德市的高端旅游发展模式,进一步完善承德市高端旅游市场的运作机制,政府部门只是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对于旅游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投资决策等等并不插手,为承德市的高端旅游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李佳;蔡红.北京市高端旅游发展探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03)
[2]丁金胜.关于发展高端旅游产业的思考――以青岛市为例[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5)
[3]钱海涛;张野.承德建设国际化旅游城市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S1)
[4]商俣君.上海地区高端旅游市场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2,(09)
作为全国经济大省的广东,对外交流频繁,流动人口和外来人口众多,市场高度开放且包容性好,任何一个品牌都有发展机会。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广东省市场酒类总销售额约为200-300亿元,占到全国的1/10以上,位居前茅。
广东酒市目前现状及特点:区域差异缩小市场齐并;酒类品种丰富选择多元;高端利润占主流,中低端普罗大众;渠道细分开始形成。
广东各酒种竞争发展状况:白酒高档占销售额主流,中挡贴牌居多;葡萄酒代购代销转向贴牌销售;进口烈酒上升势强;地产酒不断崛起。
广州酒市概述
广州是中国第三大城市,毗邻港澳,位于珠三角的中心,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国主要城市的三甲,是中国南方重要的商埠及交通枢纽和港口城市。
来自内地各省份地区的各类经商和务工者,更有为数众多的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往来人士,不仅带动了广州与国内外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同时也带动了广州地区的酒类市场的飞速发展与繁荣。目前广州酒类消费总量58个亿左右。
由于长期处于沿海及对外贸易的前沿,使得广州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度要快于其它同类地区,使得广州市场有着非常高的包容性。如同广州消费群体组成的多元化一样,广州酒市也呈现多样性和多元化。广州成就了一批知名酒类品牌,不少的品牌都是从这里走向全国市场。
深圳酒市概述
深圳作为最早的经济特区和改革开放的敞口,城市社会经济活跃,政务、商务消费力强,消费群体稳定,消费群体中产阶级每年激增,财富膨胀,品牌意识增强,消费集中度越来越高;市场潜力空间巨大,酒类市场年销售额在55亿元以上,且白酒、葡萄酒、洋酒(烈酒)等整体态势依然处于上升周期。
深圳消费者在购买酒考虑的因素分别为:质量28.57%,品牌23.81%,价格14.29%,产地4.76%,口味28.57%。在消费酒水中,啤酒和白酒各占39%,葡萄酒占10%。消费者买酒场所为酒店(酒楼)、夜总会、卡拉OK厅、迪厅和酒吧(以上场所为直接饮用)以及超市、购物中心和连锁便利店(多为家庭聚会或送礼用),餐饮及夜店内酒的消费量占总消费量的70%以上。
东莞酒市概述
东莞市处于穗港经济走廊中间,是广州与香港之间水陆交通的必经之地。据估计,2007年东莞市场酒水销售额将近40亿元。近年来,东莞市白酒市场相对平稳,增长幅度不大,葡萄酒增长加快,平均增长率达30-50%,洋酒平均增长率10%多,整个东莞市场酒水市场年平均增长率为15%。作为华南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东莞酒店、酒楼林立,商超、卖场众多,批发市场辐射力强。由于东莞的酒店和台湾同胞较多,夜场饮用白酒比较流行。
东莞市场的酒水销量令人刮目相看,东莞市场对于整个广东省乃至华南市场都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和样板效应,可以说,做好了东莞市场有助于企业缩短产品在广东市场的导入时间,加快其走向全国的步伐。这也是为什么好多白酒品牌争相进入东莞州市场的重要原因。
佛山酒市概述
佛山地处广东省中南部,全年酒类商品销售总额45亿元左右,其中白酒类约32亿元。中档白酒是佛山酒类市场的主力军,从市场销售的情况来看,其市场份额占据了5成以上。因地处省会广州市西南端,长年以来都是广东甚至华南的酒类流通中心之一,尤其是粤东、粤西等部分市县的酒类商品采购中心。
目前佛山主流渠道还是餐饮,有将近一半的酒类商品是在餐饮渠道消费掉的,并且大部分餐饮终端是不收进场费的,但是对品牌的要求相对较高,一般情况下,新进不知名品牌欲进驻餐饮终端,难度比较大。受历史原因影响,大流通也是佛山酒市相对活跃的渠道,已办理酒类零售许可证的零售商达17000家之多,覆盖了整个佛山五大区,据当地酒商测算,有将近20%的酒水是通过烟酒行直接销售给消费者。
惠州酒市概述
惠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南部、南临南海大亚湾,毗邻广州、东莞、深圳、香港。据估计,惠州市酒水市场容量约有20亿元左右。惠州是洋酒的天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奢侈品在惠州的消费已经形成一个较大的市场,洋酒消费已经占据了惠州酒类市场将近70%的份额。惠州洋酒的消费群体在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大众消费。目前洋酒的销售网络已经覆盖了餐饮、商超以及夜店。在惠州市场,洋酒正是凭借着其高档次品牌形象和时尚元素冲击着国内白酒品牌的市场份额。
汕头酒市概述
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部,有“华南之要冲,粤东之门户”的美称。汕头有着深厚的商贸底蕴,历史上曾有“百载商埠”的美誉,作为我国率先对外开放的五大经济特区之一,经贸繁荣发达,葡萄酒消费水平较高,同时因其受到外来因素影响,具有较大份额的洋酒消费,在终端消费场所中逐渐呈现出专业化的趋势,还发挥着洋酒集散地的作用。截止目前,汕头酒类零售企业3000多家,涉市品牌7000多个,全年酒类商品销售总额18亿元左右。
汕头是一个相对专业的酒类市场,新品进入,尤其是洋酒,需要在融入市场氛围的前提下,加大对夜场的开发与维护力度,有利于快速提升产品销售量和品牌影响力。
中山酒市概述
中山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南部,北连广州,毗邻港澳。居住人口235万(其中外来居住人口100万)。中山素为“鱼米之乡”,曾被誉为广东“四小虎”之一。
中山的加工业发达,故商务消费较集中。中山市整个酒类市场总销售额约30亿,当地消费额约12亿元。从宏观来看,单个品牌销售量在减少,但总体销售量在增加。中山市消费水平与内地相比偏高,知名高档酒的销路普遍很好。目前白酒仍是但受本地市场、人口数量的局限性、和营销上跳不出老套路的影响,多年来白酒销量没有大的突破而略见颓势和沉闷。中山市的消费者消费观念较为保守,其他区域市场形态无法复制到中山。由于马爹利、轩尼诗华南总设在中山,所以进口烈酒销售额巨大。
江门酒市概述
江门与中山紧邻,是著名侨乡。作为侨乡,江门经济发展很快,消费者购买力较强,酒水市场潜力巨大。2007年,江门全年白酒消费总额26亿元。
江门属于半封闭市场,消费行为理性,较注重性价比。年轻的消费者乐于接收新鲜事物,因此,随意性购买仍占有一定比例,一定程度促进了酒水的消费,引来不少新酒种、新品牌的进入。目前江门市场上白酒、葡萄酒、洋酒各自的消费人群并无重叠,市场表现尤以葡萄酒最为强势。白酒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中高档白酒上,葡萄酒竞争主要体现在国产葡萄酒与进口葡萄酒的对决。高档白酒和洋酒的消费受季节性影响明显,主要销量集中在中秋和春节两节。从市场前景看,江门消费者注重饮酒健康,葡萄酒市场潜力巨大。
湛江酒市概述
湛江是广东最南端的城市,是广东人口大市。截止目前,湛江市已获许可证的酒类生产企业53多家,获证酒类批发企业86家,酒类零售企业2835多家,涉市品牌6800多个。全年酒类商品销售总额21亿元左右。
作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湛江经济发达,外来务工人员高达70余万人,成为白酒消费的主力。湛江消费者多属于理性消费,对品牌的选择专一和品牌忠诚高。受泊来文化的熏陶和面子消费因素影响,洋酒在湛江的消费量很大。高档价位的洋酒在湛江高档酒店、酒楼等场所表现强势,而中档洋酒则被追求现代时尚的年轻消费者普遍接受。由于强势推广和市场的深耕细作,牢牢占据当地酒楼、大排档等餐饮终端。
珠海酒市概述
珠海是中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著名的海滨旅游城市。珠海地接香港,水连澳门,经济发达,具有先天的地缘优势和便利条件。珠海受港澳酒类消费态势的影响较大,是国内烈酒及进口葡萄酒的集散地之一;白酒市场则受广东省大环境的影响,竞争也较激烈。
据估计,2007年本地市场酒水销售额近16亿元。尽管在市场推广、文化宣传、产品结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容纳性等方面,珠海不如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但也有其本土特点:首先,高端白酒在珠海的销量较大,多以运作多年的优秀品牌占主导;其次,进口葡萄酒和洋酒多以政府、商务、宴请居多,但受市场推广不利等因素影响,并无品牌消费意识;第三,葡萄酒的小众消费群体已经建立起来。
韶关酒市概述
韶关位于广东省北部,被称之为“广东的山区”。酒类经销商、批发商、零售商约有三千多家,没有全国总的经销商,大多为地区级经销商。
整个韶关市酒类年消费额在10亿元左右,人均年消费量不足400元。韶关消费有些跟风,注重促销和随赠小礼品的消费者并不多,只要在珠江三角洲看好的品牌,在韶关的走势都比较好。韶关虽然是广东北部的一个不够发达的地区,但近年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发展已在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中排名第10位,外来人口也越来越多,随着经济格局的进一步调整,韶关将会在制造业、旅游、交通运输等方面有长足的发展,不久后的韶关,也是广东酒类消费的主要市场之一,潜力巨大。
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劳动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劳动经济学是一门交叉科学,不仅与经济学理论密切相关,而且与社会科学也有十分重要的联系。因此,对于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大系统的发展而言,劳动经济学能够提供能加更加综合、全面的观点和角度。当前,在我国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向主要有:劳动者工资报酬、消费能力,就业类型以及培训,劳动效率的影响要素,劳动力结构以及人口基础等。劳动经济学的发展成为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必要补充,又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旧的经济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内容范围比较广,研究成果实用性比较强。同时,劳动经济学属于典型的交叉学科,其发展和进步也带动了其他类型学科的发展。总之,劳动经济学是一门十分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劳动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有一段历史,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我们不能止步于此,应该更加努力研究,缩短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从而使之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1.2消费金融概述
消费金融是指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的金融服务方式。在当今我国急需扩大内需的情况下,该种金融服务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有效地发展和拓展我国的消费金融,能够推动我国的消费需求,实现我国的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消费金融具体研究内容比较广泛,包括居民的收入、消费以及投资等多个方面。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消费金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消费金融的深入研究必将对推动我国的经济的长远发展。
1.3消费金融发展现状
消费金融是为消费者个人提供金融业务服务的。其市场主体结构比较简单,即金融信贷机构和消费者个人两部分。这种新型的金融形态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比较短,各个方面的制度体系不够完善。首先,我国的消费金融服务机构比较少,主要是一些大型的商业银行。由于缺乏必要的管理体系,服务水平比较低。消费金融在我国发展起步比较晚,到80年代中期,才开始有商业银行开办了住房贷款业务。消费金融的发展比较缓慢,业务种类单一。到21世纪初,才刚刚出现购车贷款、助学贷款等新的业务形式。然后,消费金融的市场环境不够完善。个人信用制度的缺失为消费金融机构带来了极大的风险隐患。个人信用制度是一个人能否遵守信用的判断依据。近几年来,在上海等大城市已有相应的制度形成,但是发展还不够完善。另外,我国缺乏消费金融信贷担保制度。信贷担保是一种有效地约束机制,能够有效地降低信贷机构的风险。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制度建设还存在缺失。
2.劳动经济学视角下的消费金融特性分析
消费金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体系,不仅包括人的经济行为,还包括人的社会行为。在消费金融服务需求者可以是消费者个人,也可以是一个家庭。在劳动经济学视角下的消费金融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消费者金融
消费者金融关注的问题是在一个给定的金融环境中,消费者凭借自身拥有的资产怎样完成一系列的消费活动。在消费者金融方面,学术界主要研究的对象是消费者在进行资产的配置时所面临的约束以及潜在的风险。
2.2个人理财
个人理财即个人财务计划。是消费金融机构为消费者个人提供的资产配置、管理计划,如何有效地投资、税负管理、个人收入的管理等等。近几年,由于居民人均收入的增多以及消费者理财意识的提高,个人理财这项业务的发展相对而言发展比较迅速。
2.3家庭金融
家庭金融就是以家庭为单位来考虑消费者金融服务。家庭与个人不同。家庭属于社会群体,其消费行为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就目前而言,企业选择以及专业教育等家庭金融业务的重点。
3.劳动经济学视角下分析消费金融发展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收入水平的普遍提高,我国的消费金融将会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另外,我国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阶段,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在劳动经济学视角下来研究消费金融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1丰富信贷结构
一直以来,我国的商业银行为了避免经营风险,信贷结构比较单一。虽然,这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银行的经营风险,但是对银行业务的长远发展不利。消费金融的虽然都是一些贷款金额比较小的业务,但是该业务覆盖面比较广、客户群体众多。充分发展消费金融可以丰富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促进银行的稳定经营。另外,通过消费金融服务,金融机构还可以拓展客户群体,为其他的业务挖掘潜在客户。
3.2对供需的动态匹配起到了平衡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大生产的规模日益扩大,而我国的内部消费市场需求变化比较慢,这样很容易出现生产过剩。如果企业产品长期存在库存积压,将会导致资金周转不良,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不利。消费金融的发展为消费提供了动力,能够有效地扩大内需,从而实现供求平衡。
3.3平衡消费者整个生命周期的消费水平
有劳动经济学理论可知,消费者在少年和老年阶段的消费需求比较大,而在这两个阶段的生产水平却比较低。消费金融的发展可以使年轻人预先消费掉其将来的一部分收入,即我们常说的“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通过这种方式,消费者可以提高自身生活质量,而不会对将来的生活产生影响。消费金融的出现使得消费者生命周期的消费水平得以平衡,有效地减轻了社会负担,促进了社会的良性发展。
3.4促进消费者的全面发展
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能够促使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发生转变,使消费者逐渐向着理性、文明等消费观念方向发展,从而促进消费者消费能力的提高。而消费者消费能力的提高,又能从一定程度上提高消费者的生活质量。消费金融能够促进消费者解放思想,提高消费能力,进而使人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4.劳动经济学视角下的消费金融发展策略分析
4.1完善消费金融制度
我国的金融业发展起步比较晚,各方面的体制不够完善。而消费金融作为一种新颖的金融形式,由于受到我国的传统观消费观念和理财观念的影响,一直止步不前。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我国的消费金融体系得不到全面发展。如果这一现状得不到改善,将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由劳动经济学理论我们可以知道完善的消费金融体制是消费金融得以长远发展的保障。因此,要想使我国的消费金融得到长足的发展,就必须完善消费金融体制。如加强个人信用制度建设、信贷担保制度建设等,立法部门要完善相关立法,使得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降到最低。另外,要开发多层次消费金融产品,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的需求。如开发农民信贷业务等。
4.2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良好的消费环境是扩大内需的基础。近几年来,我国的出现了很多食品安全问题,如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地沟油、过氧化氢超标的鸡爪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消费者产生畏惧心理。即使消费者具有购买能力,也不敢去购买。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加强市场监管和质量监督,确保消费环境的安全。另外,政府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加强相关立法,严厉惩处扰乱市场秩序的生产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使得消费者能够放心消费。另外,要完善社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认真处理消费者投诉事件,严格按照规定执行理赔。创造良好市场环境有助于培养消费者正确的消费观念,促进居民消费的良性循环。
4.3不断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
二、劳动经济学视角下对发展消费金融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来看,消费金融的存在有其自身的必然性与客观性。消费者对消费路径进行合理的优化,对于消费效益最大化有着不断的追求,特别是在消费价值比较高的商品时,消费者的这种追求是消费金融需求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劳动经济学视角下,我国发展消费金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消费金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信贷结构
消费金融贷款的覆盖面积十分广泛,虽然消费金融贷款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发放分散、操作资金成本较多、额度小等,但是消费金融贷款的出现,为信贷结构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我国个人信贷的逐渐完善,消费金融贷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我国在信贷方面承担的风险,对我国金融信贷资产结构进行优化配置。同时,消费金融中的贷款者,能够发展为我国金融机构贷款中的新客户,促进了金融机构中新业务与新产品的发展。
2、消费金融的发展,有效平衡了供需的动态匹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金成本的不断集中,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过剩现象也越发的频繁。根据对劳动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如果生产需求不能够与生产规模同步扩大,那么就会导致大量商品堆积,严重阻碍社会产品的再生产,阻碍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所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消费金融的发展,提高消费者在消费方面的能力,增大消费者对于消费产品的需求,以确保供需处于一个平衡状态。
3、消费金融的发展,能够有效的平衡广大消费者的消费水平
通过劳动经济学中对于劳动者的概述,我们可以发现,劳动者在年轻时期与老年时期的消费需求比较大,而劳动者在年轻时期与老年时期中的劳动生产水平非常低。消费金融的发展能够让未来在收入方面处于一个稳定状态的年轻劳动者提前对一部分收入进行消费。通过对这一部分收入的比例进行合理的控制,能够有效的提高年轻劳动者现阶段的生活水平,且不会对未来生活水造成任何的不良影响。对于消费者的整个消费阶段而言,消费金融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消费者在各个阶段中消费水平的平衡,确保消费者在生活方面的总体质量。
4、消费金融的发展,对于消费者的整体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消费金融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不仅是消费者的购物能力,还包括消费者增加自身知识、才干进行的一系列物质消费。发展消费金融能够有效的提升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与习惯,使消费更加的科学合理。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各个方面的能力与素质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同时增强了劳动者的能力,对于社会发展的贡献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与社会的稳定。
三、劳动经济学视角下促进消费金融发展的策略
我国消费金融的发展时间比较短,与西方发达国家中的消费金融相比,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例如:我国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所以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在消费金融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不相同。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劳动经济学为视角,对我国消费金融的发展策略进行深入的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我国消费金融的发展。
1、提高我国广大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劳动经济学视角下,促进我国消费金融的发展,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提升我国居民的整体消费能力与水平。对于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对税收政策进行调整,完善分配制度等一系列有效方式来实现,政府应当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降低税收。同时,还要重视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使居民在消费方面能够大胆消费,在消费过程中不用考虑过多因素。另外,还要重视消费金融贷款制度的完善与创新,使居民能够预先进行消费,促进消费水平的增长,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2、创造与提供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
政府应当针对消费金融发展的实际状况,完善消费金融中的法律法规,降低消费者在消费金融中承担的风险。就目前来看,我国消费金融发展过程中,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在消费金融实践中不断的补充与完善,提升消费金融中的透明度。同时,还要引导居民树立现代消费观念,使居民形成一个合理的消费金融观念,为居民在消费金融方面创造与提供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以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与消费水平。
3、建立健全的消费金融制度
就目前来看,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的发展呈现良好的态势;但是,我国消费金融体系比较单一。劳动经济学视角下,政府应当大力扶持村镇银行、社区银行以及消费金融公司等一系列规模较小的金融机构,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完善消费金融体系,丰富消费金融体系的层次。我国消费金融在发展过程中,还要重视消费金融制度的健全与创新,对新型消费金融产品进行开发与研究;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员结构体系非常复杂,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居民收入也不均衡,单一的金融消费产品无法有效的满足我国不同消费水平的消费者在消费方面的需求。通过分析劳动经济学,我们可以发现,消费者与劳动者还包括我国农村中的广大居民,我国农村人员的数量非常多,所以在建立健全消费金融制度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农村居民对于消费金融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要对消费金融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确保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利益,使其能够享受现代消费金融发展产生的益处。我国金融机构也要升自身在服务方面的质量,不断的进行创新,根据我国广大消费者在消费方面的实际状况,对一系列具有竞争力的消费金融产品进行不断的开发。
关键词:
居民消费需求;财政;税收政策;国家经济
一、前言
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必须依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财政税收政策,通过居民消费需求来刺激国民经济实现进一步提升。国内财政税收政策对国民经济持续发展造成一定阻碍,尚未全面实现刺激居民消费的效果,居民消费需求不高,消费水平偏低,财政工作人员要进一步加强政策研究力度,提出新型消费政策改善现状。众所周知,我国人口基数大,居民消费能力呈日益上升趋势,财政政策的提出可有效实现刺激居民消费需求目标,税收也因其强制性与覆盖范围广特点发挥特有效果。所以,财政税收工作人员应结合我国实际发展国情,研究与改进相应政策,以便更好实现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财政税收政策与居民消费需求的关系
税收在政府总体收入中占有很大比例,而消费是有效拉动国家经济的根本动力,税收对居民消费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政府课税会使得居民自身可支配收入减少,消费水平长期停留在原地,未能实现长足发展,居民消费类型的减少也从侧面导致商品销售持续性出现一系列问题。税收税率与居民消费总量呈反比。政府采用低税率模式,则会发挥积极作用,对促进局面消费水准有明显效果。总体而言,政府税收政策变化对居民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向会产生重大影响力,此类调节功能主要表现在:针对居民个人收入采用征收个人所得税方式调整征税起点,可达到降低中低阶层个税征税率要求,中低阶层劳动人民负担得到有效降低。居民自身可支配资金较为宽裕后,就会进行不同程度消费。另外,对消费征税税率做出调整也是刺激居民消费的有效手段,居民如果采用资金银行存储方式,政府可降低银行利率,刺激居民大力进行消费与投资行为。除此之外,政府应用国债发行方式,以此拉动居民消费实现进一步提升带有强烈针对性色彩。因此,税收政策改进会对居民消费产生直接影响,对经济的影响也极具针对性。众所周知,利率问题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自一九九六年至今,利率呈不断下降趋势,但基于财政发展过程而言却是在不断上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基本形成,但政府宏观调控在实际经济发展过程中依旧发挥导向作用,我国名义利率呈下降趋势,但因物价水平今非昔比,利率下降本质也是一种财政扩张表现,并无实质性作用,总体而言依旧处于上涨趋势。此类理论与实际不一致的情况给商业银行与企业投资造成资金过剩,政府结款需求开始面临更大压力。从实际政策引导与居民消费需求历史发展轨迹而言,民间资本投资与管理可实现边际效益获取。财政支出在居民消费中发挥重要作用,政府拉动作用明显,其财政支出可当做私人消费替代品,此类公众支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具有双重影响。可有效推动居民购买力上升,对部分财政支出与公共支出进行替代,互补形式相辅相成。政府投资与民资投资可实现有效协调,信贷导致资金竞争日益加剧,可减少民间投资部门对政府财政扩张造成的不利影响。
三、当下税收政策刺激居民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居民消费中存在的问题我国税收政策在刺激居民消费水准等层面已获取一定成就,但仍有进一步开发国民消费潜力的必要。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仍处于初级水平,消费能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我国国情重点表现在贫富差距大以及消费不均衡等层面,政府税收政策在居民消费调节层面力度仍旧不足。最终使得很多居民有了把钱存进银行的想法,其主要原因为:个人所得税未能发挥应用的效果,居民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未能达到预期标准,费用扣除范围与实际情况不符,税率政策在设计上存在某些弊端等,种种国内税收政策问题成为业内人士争相讨论的话题。由此可见,我国当下对财政与税收政策优势发挥不足,即使取得部分成绩,但与预期消费需求效果相差甚远。主要表现在国民消费能力不强,整体贫富差距拉大导致消费结构失衡,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相悖等方面。政府在税收政策力度上存在欠缺,使得大部分民众认为把钱存入银行才是一种高尚的理财方式,国内商品消费得到遏制。
2.造成问题的原因此类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不能满足大众实际需求,缺乏一定科学合理性,可行性不高。再加上我国经济回升速度较快,财政人员自身专业素质有限,很难准确适应现代化经济增长要求,不能很好抓住最佳发展机遇。不可否认,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发展阶段,在经济体制层面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去不断完善,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国内经济虽然从根本上实现腾飞,但经济体系在运行中也会掺杂新旧体制下的诸多问题,容易引发一系列矛盾。由此可见,我国现行税收政策背后的诸多问题需相关从业人士共同努力建设和完善。由此可见,税收政策不合理是其主要原因。经济发展速度快,与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回升阶段冲突,财政人员对当下国民消费形式与需求认知不全面,使得部分制度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出现困难,新旧体制交替也是现阶段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
四、进一步刺激消费增长的税收政策
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历史经验可以看出,不断刺激居民消费实现稳步式增长意义重大。针对当下我国税收政策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相关工作人员要努力完善自身素质,加大财政税收政策研究力度,找到最佳方案实现居民消费水平增长效果,增长趋势保持正确发展方向。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整改当下消费税收政策众所周知,税收政策在居民实际消费过程中发挥了重要引导作用。政府可通过改革调整消费税的策略来指引国民消费走向正确方向,促使居民消费结构实现根本性转变。政府可对减少消费税征收范围进行慎重考虑,例如取消部分化妆品或烟酒,汽车轮胎生产材料等生活必需品的税收,并加大对高档家电或电子产品税收力度,也可通过降低某些交通工具商品的消费税,使得商品价格下滑后居民消费欲望增强,例如降低摩托车,电动车等商品的消费税。众所周知,扩大内需是我国长期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发展令世人瞩目,但也伴随着一些失衡现象出现。消费作用随着时展不断下降、国民收入差距扩大、资源使用过量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并称为新时期中国三大失衡难题。究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资本密集型与工业主导产业链的市场格局,表现在一旦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引发全球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则会强调出口前景不佳状况下以经济平衡与内需增长为突破点,国内短期危机政策主要采取投资策略,以此保证消费持续增长。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消费者信心下滑趋势,但要从根本上提升我国消费者消费欲望,还需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当下我国经济逐渐复苏并得到很大程度巩固,政策焦点应逐渐从短期刺激转移到结构调整上来,只有增长格局实现平衡才能从内需中获得更大提升。另外,居民消费在整体格局中发挥的作用应得到充分重视,使得政府不再片面倚重投资或工业,服务业与消费应及时提上日程,工资与居民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例提升,可用一种可持续方式加强消费作用。企业产能与居民消费能力扩大,外部不平衡现象减少,劳动密集型经济发展模式可有效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户收入增长也是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重要举措。再平衡也可减少环境污染,进一步深化政府对教育,社保及卫生等方面的调控,以保证我国未来经济增长逐步转向服务业为主,工业为辅的社会结构形态,新资源全面应用于增长突出的行业领域,实现服务行业吸引力高于工业生产领域的效果。
2.完善个人得税个人所得税调节对居民手中可支配资金造成直接影响,再加上我国居民贫富差距拉大,消费水平呈现参差不齐局面。政府可采用降低中下阶层居民收入税收的方法来缩减贫富差距,从而提升居民整体消费水平。要对个税征收点进行适当改革,不断创新税收模式,应用综合与分类相辅相成的混合所得税模式,划分不同消费层次对象,并依照具体情况征收所得税。针对征税对象带有明显投资性特征的群体,在没有消费费用扣掉项目的前提下可应用分类课征举措,股息、利息、红利所得的收入等就是其中典型的表现。倘若属于劳动所得报酬则需应用综合课征,比如项目承包过程中获取的劳务报酬,薪水等,并对费用扣除范围进行适当拓展。重点把个人财产作为主要扣除对象,例如医疗费用,教育费用或购房费用等。另外,在税收政策制定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针对个人赡养老人及子女不同情况予以仔细考虑,然后以不同税收扣除范围来实现公平公正效果。在执行过程中要对我国中低阶层居民生活状况予以充分考量。也可依据实际情况调节超额累积税率,对征税对象要有足够的重视。
3.新增其他税收当下我国税收政策对社会保障体系涉及程度不够,社会保障机构在现代社会构成中占有重要位置。也要对其进行相应的税收工作,政府要充分利用自身行政职能特色,不断建设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工作人员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可将集体企业、国有企业或私营企业、个体户或社会团体等考虑在社会保障税缴纳体系范畴内,以此来实现刺激居民消费目的。不用参保对象需有不同税收计划以供选择,常见税率征收标准为:养老保险征收税为单位缴纳20%,事业保险由单位缴纳1%。医疗保险由单位与个人各自上交3%,基于此方式的税收征收也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变动。
4.加大各项税收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各项税收扶持力度主要针对人群为失业或待岗人员,可有效提升社会困难群体收入与消费水准。因此,深入完善扩大就业各项税收扶持政策是社会大势所趋,部分安置就业企业限制得到适度放宽,政府实行相应政策进行辅助,税收缩减对企业发展负担减轻效果明显。我国就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居民收入增加会直接改变消费能力。不断鼓励企业广泛雇佣农民工劳动力进行作业,并将其纳入特殊对象扶持群体中。再配合降低税收利率,依据实际情况提供相应资金扶持等措施。对于自主创业、个体户及困难户群体可以考虑增设其它优惠税种,贯彻执行优惠政策。并定期减免并监察营业税,教育附加税及经营建设费用等,以此来激励更多居民进行创业,只有居民收入得到提升才能从根本上拉动消费增长,最终促使居民消费水平与国家经济实现均衡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居民实际消费水平与政府财政税收政策紧密联系,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的发挥能有效引导居民消费方向,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政府应集思广益,利用科学高效的税收手段,实现我国国民经济与居民消费水准双向提升,财政税收政策必须要具备高度可行性与可靠性,基于当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与大众消费习惯来制定合理税收方案,以保障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新宇.扩大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税收政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4(09):23-45.
[2]王蕾.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税收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5(07):33-36.
消费主义概述
“消费主义”一词起源于美国八九十年代,它的发展过程有一个相当长的时期。18世纪西欧国家有少部分人崇尚享乐主义,到19世纪初演变成炫耀性的消费主义。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的发展,消费主义随着西方的商品和消费方式进入中国,并冲击着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意识和价值观。
消费主义是人们在消费的过程中不以自身的实际需求及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为消费目的,而是一味的求奢追奇,浪费物质和自然资源,从而得到自身的满足,并把这种消费看做是生活目标和人生价值。消费主义的特征是奢侈消费,超越对物质的使用价值的满足。比如一些白领紧衣缩食买名车名包,他们并不是出于实用,而是把其当做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在当代消费主义的影响下,不是为了满足实际需要为目的的消费,而是在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的消费欲望的生产,被刺激起来消费欲望激情的满足,如有的消费者为了满足虚荣心进行奢侈消费。只有激发起消费者的消费热情,商品的生产目的才能得以实现。
当代艺术设计概述
建立在为公共服务的基础上的当代艺术设计,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兼具艺术形式美感的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艺术设计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物质与功能的结合,为人服务的社会进步的产物。当代艺术设计在消费主义的刺激下创造出被设计的商品,设计不仅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消费能力的表现,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喜好、审美和价值观来选择商品。艺术设计还体现出人们对优质的物质生活的追求,是当代物质文明进步的表现。所以,并不是“设计面前人人平等”,选择商品还受制于受众的消费水平。
当代设计在高科技革命的支持下,那些被人们视为相互独立甚至矛盾的方面,比如形式与功能,如今呈现出一种共生共融景象,比如我们常用的手机。十多年的时间,随着技术的发展,它已经由外形简陋、功能单一的通讯工具发展成为展现个性,样式多样且拥有强大功能的数码终端产品。
消费主义与当代艺术设计
消费者的消费欲形成消费市场,当代艺术设计引领消费观念,设计者积极调动消费者的热情,为满足消费者的消费欲而进行设计。消费者的欲求不断增长,产品选择性就越多。商品通过款式和功能的更新,用视觉效果调动消费者的情绪,引导消费者的消费方向,形成了买卖双方的相互需求和不断刺激的循环模式,即是在当代消费社会下的艺术设计和消费主义刺激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消费主义的角度看,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促进消费,达到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目的。当代艺术设计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由“为需求而设计”转变成为“为消费而设计”。如通用公司总裁斯隆和设计师厄尔创造了汽车设计的新模式,即有计划的废止制度。他们主张通过设计式样的定期改变,形成一种有计划的式样老化过程,造成消费者对更新换代式样的追求,从而促进商品的销售。可见,人们消费的目的不再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而是在不断的追求新的商品欲望的满足。设计不断迎合着消费者,还诱惑着消费者,而消费者也沉迷于“被设计”的商品的物质欲的满足中。由于这种消费目的的转变,人类社会才从以物质社会转变为消费社会。
现代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以提升。当代社会倡导积极消费,理性和适度消费,但是受众的消费观还会受其他因素影响,如社会经济水平、心里认知水平和文化素养等。但是,市场经济长期以来鼓励人们积极消费、超前消费,从而导致不必要的过度资源的浪费,比如过度设计的商品包装随处可见。因此,当代消费主义社会下的设计者应树立适度的、积极的、绿色的设计观念。
消费主义下的当代艺术设计的发展
生活艺术化改善着人们的生活质量,而艺术生活化也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德国美学家韦尔施指出:“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闻的被美化的真实世界里,装饰与时尚随处可见。”受众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容易受消费主义观念的引导和诱惑,这就需要设计者在良好职业操守下,设计出符合人、社会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真正绿色健康、积极环保的商品,并引导消费者消费欲求的方向,形成良好的社会大众文化发展氛围。当代设计也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表现出合情合理性的特征,才能与当代消费主义的消费观互相促进、积极的发展,为设计提供更多的尝试和创新的可能。
一、前言
随着全球经济与金融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金融体制也在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与时俱进,以求与世界发展接轨。消费金融市场的兴起与发展逐渐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由于消费金融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还不成熟,各方面都存在不足,需要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完善,促进其进步。
二、消费金融概述
(一)消费金融的内涵
消费金融,是指向各阶层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的现代金融服务方式。[1]消费金融在提高消费者生活水平、支持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一金融服务方式目前在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均已得到广泛使用。消费金融公司具有审批速度快、无需抵押担保、服务方式灵活、贷款期限短等独特优势,广受不同消费群体的欢迎。
(二)消费金融的表现形式
消费金融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消费金融公司。所谓的消费金融公司,是指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中国境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主要包括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一般用途为个人消费贷款、信贷资产转让及同业拆借、发行金融债等。设立消费金融公司这样一类新型金融机构,是促进中国经济从投资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的需要。
三、消费金融市场的国内发展状况
(一)发展现状及问题
1.消费金融体系实力和信用都面临巨大的挑战。消费金融市场离不开金融机构的作用,一个良好的金融机构,必须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以及过硬的品牌。在市场优胜劣汰规律的支配下,那些专业从事消费金融的公司,往往实力和信用度都不高,很难与传统银行的个人信贷部门竞争。因此,在市场中留下的消费金融公司,大多是由传统银行设立,只不过是从这些传统银行原有的个人信贷部门独立出来而已,或者是引入了国外成熟的独立从事个人消费信贷的公司,所以没有独立性、缺乏个性。
2.消费习惯和消费思想影响了消费金融的发展。中国传统的消费习惯和量入为出的消费思想,决定了消费贷款的需求不足。同时,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以及发展的巨大经济压力,促使预防性储蓄的需要和行为逐渐产生。另外,借钱消费,这一消费观念对于传统中国消费思想影响下的人们来说很难被接受,所以,消费金融市场也会面临缺乏需求的挑战。
3.消费金融市场法律法规不健全。消费金融市场要想平稳、健全地发展,离不开法律法规的管理与规范。但目前相关的法律体系和制度建设还不成熟,短期内也不能够完成。面向中低收入群体的无担保、无抵押消费贷款模式,在我国基本上没有实践过,因此缺乏相关的借款人违约处理、客户信用状况查询等体系和制度法规。所以,当前的试点基本上是摸索阶段,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短期内也较难有较大规模的发展。
4.个人信用体系建设落后。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不对称信息会增加借款人的道德风险,并导致金融系统不得不提高贷款利率以降低损失,这样会引起逆向选择,借款人基本都是有信用问题的群体,最后消费金融公司的借贷市场变成了“柠檬市场”。而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短期内无法实现,因此,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将面临信用危机的挑战。
5.消费金融机构发展存在一定的不足。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离不开消费金融机构的发展。对于传统的金融体系而言,很难有针对性地提供消费金融服务。不同的消费金融服务机构各有优劣。银行的风控能力强、资金成本低,以房贷、车贷及信用卡业务为主,劣势是体制僵化、时效差。消费金融公司与银行相比,面向客群不同,更灵活、高效。但总体来看,传统金融机构多以提供对公服务为主,在针对个人消费金融的运营上,无论从业务流程、风控技术上都有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发展相对较落后。
6.消费金融市场规模小。消费金融市场规模扩展进度缓慢,主要的制约因素是融资成本较高。当前,只有银行可以吸收公众存款,其他金融机构的融资来源主要是靠注册资本、资产证券化,但是都不能大规模推行,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
(二)发展前景
消费金融在国内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不成熟但是发展空间很大,发展前景看好。[2]伴随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超前消费意识的增强,负债消费、提前消费正形成趋势。随着居民消费信贷杠杆的提升,消费金融领域潜力很大。当前,最迫切需要的是提高国民的消费水平与消费能力,要通过减税让利等方式扶持与促进企业发展,同时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税收政策调节国民收入差距,让多数国民具有不断扩大消费的经济能力。例如,可以通过出台更为严厉的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将房价稳定在与国民普遍消费能力相适应的水平等;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水平,解除国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只有在国民消费水平与能力不断得到提升,敢于放心大胆地消费的情况下,再借助消费金融公司等贷款制度创新,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目的。同时,才能够实实在在的促进金融消费市场的不断发展。
四、消费金融市场发展策略
当前,消费金融市场的消费信贷需求者多数是收入水平不高的消费群体。这些消费信贷额度较小、时间短、不集中,此外,消费金融与商业信用联系很强。还有一点就是为消费金融市场提供服务的机构逐渐形成垄断趋势。这些消费金融发展的特殊性,必须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仔细的分析研究。这对于消费金融的发展,消费产品的生产,消费金融市场政策、制度的制定具有重要作用。[3]在此发展前提下,要切实制定消费金融市场发展的策略,促进其不断发展与成熟。
(一)增加消费金融市场需求
扩大内需,提高消费金融市场需求是扩大市场规模的必然要求。
1.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在现阶段具有必然性。由于各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各地区、各企业的劳动者的实际收入必然会有所差别。我国现阶段在分配方式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原则。同时,由于每个劳动者劳动能力的差异,也必然会造成收入上的差距。这种收入差距是合理的,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但如果收入差距的悬殊,对于消费的需求就会产生限制,不利扩大消费市场的消费规模,还会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和扰乱社会的稳定秩序。
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人们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更能够大胆消费,增强消费欲望。一般来说,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组成,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在建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社会共济模式,即由国家、单位、个人三方共同为社会保障计划融资,而且这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改革趋势。社会保障是我国一项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使人们生活安稳无忧,有更多的闲散资金用于消费,不仅提高了消费水平,提高了生活质量,更加刺激了消费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
3.注重农村消费信贷的发展。长期以来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信贷市场已被忽略。但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潜力巨大的农村市场多为空白,中国有8亿多农民,消费信贷在农村的广阔发展空间是显而易见的.经过社会调查显示,有一半以上的农民对消费信贷有迫切需求。因此,加大农村消费信贷的发展,能够为消费金融市场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4.树立新的消费观念。消费观念的形成和变革,是与一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人们逐渐摒弃了自给自足等消极的传统消费观念,代之以量入为出、节约时间、注重消费效益、注重从消费中获得更多的精神满足等新型消费观念。由于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消费者开始注意同类产品在质量上的差异,并对创新的产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消费观念不仅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也直接影响人们的未来预期和未来消费。消费观念越超前,其在旅游、汽车、金融投资和进修等方面的比重就越大。
(二)提高消费金融服务水平
1.改革创新消费金融的产品。根据社会发展及人们发展需要的不同,要有针对性的开发创新消费金融产品,最大程度的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对消费金融的产品要进行不断的规划与研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进行开发,提高生产能力。
2.做好消费金融服务工作。提高消费金融的服务意识,促使相关金融机构做好服务性工作,对于提高消费金融的服务水平是很重要的。要加强消费金融政策制度的宣传,树立品质形象,增加信誉度,不断根据消费需要创新服务理念,改革服务形式,提高人们的消费热情。
(三)建立健全消费金融制度与法规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有效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消费金融制度与法规,有助于其规范化发展。根据消费金融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和发展依据,不仅能够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利益,也能够切实促进消费金融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
五、结语
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虽然目前发展还不成熟,但通过不断的探索与改革,相信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前景定会一片光明。
(作者单位为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
参考文献
一、引言
农民工,指具有农村户口身份而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它兼有农民与工人二者的双重身份,主要指在第二、第三产业中务工的农民。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农民工及其家属在城镇及城市就业近3亿,占我国流动人口90%以上,其中农民工人数已超过2.1亿,已大于由城镇居民构成的传统产业工人群体。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新成员和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却不容乐观,作为拥有农村户籍却从事非农职业的特殊身份工人,农民工已成为城市生活中典型的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因此,针对解决农民工一系列问题的社会政策体系亟待构建,本文从反映农民工问题的社会现象入手,讨论农民工问题的提出及解决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挖掘致使这些现象及问题出现的深层原因,从而提出政策性建议。2009年寒假我们调查小组针对安徽省阜阳市,巢湖市部分农民工作了问卷调查,结合实际交流的形式掌握了农民工及其家属的真实生活状态和相关信息。
二、“农民工队伍”现状
近几年,农民工队伍日益壮大,2009年我国外出农民工达1.45亿,比2008年净增49万。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极度不均衡是大批农民离开农村,进城务工的根本原因。首先是城乡经济水平差距大。据统计,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3661元,城镇居民为11234元,而到2009年,城乡收入差已超过1.2万,巨大的生活水平差距来源于收入差距过大,部分农村资源禀赋的匮乏或其开发能力的缺失使该地区工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非常困难,外出打工成为部分农村地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次是城乡社会资源发展不均衡。以医疗资源为例,我国目前的医疗资源配置极不合理,优质医疗资源过多集中于大城市,农村的医疗水平要低得多。首先表现在专业人才的欠缺,在全国农村乡镇卫生院中,本科以上学历仅占1.4%,职业医师40万,护士师17万,分别仅占城市相应资源的1/2和1/8 。另外表现在医疗设施数量有限,质量落后。集中的社会资源吸引大量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形成”打工潮”。
三、农民工就业权利的缺失
(一)现象简述
1.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农民工就业经历了“农民工返乡潮”到“用工荒”的复杂现象。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内众多出口产业缩减生产,大批裁员,大量农民工只好提前返乡,随着国内及国际经济的逐渐复苏,工厂恢复生产,又出现招工难的现象。
2.“用工荒”与“ 技工荒”并存,农民工与企业对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
(二)对现象产生原因的深入分析
从表面上来看,”用工荒”和”技工荒”似乎表示劳动力供给不足,可目前看来,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现状并未改观。据统计,我国现存的9.5亿农村户籍人口中,有5.3亿劳动年龄人口,主要包括农民工和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两大部分,非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约有3.2亿,其中有1亿左右剩余劳动力有待转入其他非农产业。由此可见,农民工总量供大于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就业压力将始终很大,对“佣工荒”,“ 技工荒”等问题出现的深层原因分析如下:
1.经济发展模式的制约。从农民工自身角度来讲,在目前中国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农民工作为城市特殊的就业人群劳动力成本被严重低估,具有低待遇,低收入要求,低文化水平的特性,身处于产业链底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待遇被长期低压。然而,新生代农民工多为80,90后,与父辈农民工相比拥有更高地学历和一定的专业技能,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已具备产业工人和城市居民的基本素质,同时也有全新的价值观和择业观,他们要求更加体面,体现自身价值的工作和更高的待遇和收入。这与企业的“低劳动成本”原则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因此,对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力供给有减少的趋势。
2.农民工劳动力与企业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民工队伍不断壮大,但根据问卷调查统计, 所调查外出农民工81.1%在外是建筑工人或街头小贩,具有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到73%,68.3%农民工没有接受过任何职业培训,劳动力素质和就业能力普遍不高,熟练技工和高级技工稀缺,难以满足企业对工人文化水平和专业能力的要求,即难以为企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提供条件,这就造成熟练技工供不应求的局面,出现“技工荒”。
3.农民工劳动力的非正规就业状态解释了金融危机下农民工就业所经历的“返乡潮”。金融危机来袭,农民工因其所处的特殊就业状态,在裁员大潮中首当其冲。2009年春节前返乡的大约7000万农民工中,因企业关停裁员,找不到工作收入低等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有关的因素返乡的农民工为1200万,占返乡农民工的17.1%。
(三)政策性建议及问题的解决对经济发展的可能影响
1.改善农民工劳动素质。这就需要政府政策的配合,利用国家财政作用对农民工进行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主要包括提高其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增强其就业能力。对企业而言,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满足企业对劳动力技术素质的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力素质一起升级,将价格优势发展为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形成新的可持续的比较优势,企业的生机和发展可以创造更高的利润率,有利于解决农民工待遇问题,提高劳动力成本,改善农民工生存状态。
2.保证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关键是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和户籍制度,保障提高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就业地位与稳定性。
四、农民工经济权利及社会权利的缺失
(一)现象概述
1.收入低,与城市正规产业工人收入差距大。调查问卷中显示,67.6%的农民工工资1000元以上,虽然从绝对数字上来看工资水平达到了其打工所在城市的最低工资水平,但现实是,高达83.8%的农民工日工作时间超过法定的8小时。18.9%的农民工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大量企业通过计件工资等手段加大劳动强度,用超时劳动掩盖低工资率,这是农民工高工资的主要原因。若以小时工资计算,所调查的农民工平均工资约为0.53$/h,远远低于中国平均水平0.8$/h,而世界最高工资国家德国是30$/h,泰国也达到了2$/h ,中国农民工作为全世界工作时间最长的工人群体,工资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外,81.9%的被调查农民工表示工资有被拖欠的经历。
2. 农民工及其家属消费水平低。据统计,农民工人均消费仅为城市居民的1/5到1/4。所调查农民工月消费水平400元以下的占到81.1%,而所调查家属月消费低于300元的占67.6%。而从全国范围内来看,国内消费占GDP的比重连续大幅下降,低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平均水平。2008年我国国内消费率仅为48.6%,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消费率分别为80%和74%,内需不振成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在社会公共服务方面,政府支出占我国政府总支出远远低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的平均水平。以下分析将得出,调节收入分配以提高农民工消费水平,加大政府投入以填补农村社保问题的巨大缺口,是拉动内需的潜力股。
(二)对现象产生深层原因的分析
1.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社会转型的不同步是导致农民工收入低以及城乡收入差距大的根本原因。中国工业化速度远远快于城市化速度,作为农村居民的重要收入来源,农民工收入即农民工工资并没有随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而有明显上涨,城乡户籍制度的阻碍即城市化进程的滞后使农民工难以享受到经济水平的发展带来的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而始终处于高工作强度,低收入水平的状态。因此,当中国的生产能力已经可以满足人均3000$GDP消费水平的时候,中国的主体居民―9亿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只有不到700$。另外,农民工作为非城市居民,缺乏最基本的话语权,工会等维权组织及必要的法律保护。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农民工在平等协商中处于谈判的弱势地位,很难为自己争取到合理地工资水平。
2.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低效率。税收是调节一次分配失衡导致分配不均的重要手段。目前中国的税收来源主要是在生产环节而非消费环节征收的增值税,因此,地方政府可能会更加重视工业的发展,更愿意将更多的财政收入注入以生产为目的的企业,而不注重主要针对劳动力的以消费为目的的社会公共服务的发展,容易导致税收调节的失效。
(三)政策性建议
1.以政府的力量设立工会或其它非营利组织,提高农民工的利益博弈能力和维权意识。
2.在扩大农民工收入,缩小贫富差距问题上,首先加大政府干预初次分配的力度,税收调节是主要手段,提高个人所得税税基以促进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同时运用行政法律手段限制国有企业高管人员酬薪的提高幅度;其次,加大调节次级分配,调整政府支出结构,增加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达到缩小贫富差距的效果。
3.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强调政府作用。首先在公共财政方面,在城市设立公办学校,用财政支出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 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用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公共服务来提升农民工群体的安全预期,从而释放其消费能力。其次,从制度安排上打破城乡的分隔限制,逐步改革户籍制度,加快城市化进程,促使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同步进行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董振国,邓华宁. 《中国人口流动”两极分化”》.《望》,2010
[2]王健君《城镇化:后危机中国新动力》.《望》,2010
[3]张辉《求解”收入倍增”困局》.《望》,2010
[4]王健《城市化-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中国经济报告》,2010
[5]盛来运,王冉,闫芳.《国际金融危机对农民工流转就业的影响》.《中国消息报》,2009
[6]李培林,李炜.《近年来农民工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态度》.《中国社会科学》,2010
[7]丁业震 《理顺扩大内需三种关系,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中国国情国力》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