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6 16:16:0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气象灾害预防措施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 S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0-0215-02
农业生产是在自然气候环境下所产生的社会与自然的生产过程,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部分都与自然天气气候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伴随着我国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在生产这一过程中,因为天气异常或者由于天气变化所导致的农作物产量减产等行为,称之为农业气象灾害。当前我国农业气象灾害一般包括很多,由于这些农业气象灾害不仅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还给农民带来了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分析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重要,只有充分掌握有关农业生产当地的气候变化,才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控制,更好地防灾减灾。
众所周知,农作物在其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水分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同时需补充营养,但是这些条件的前提需要明确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现如今,伴随着人类社会生活活动的变化,致使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由于全球气候急速变暖,再加之一些极端天气的出现,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不良影响,同时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致使农业减产甚至颗粒不收。针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更需要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和气象服务工作,同时根据不同气象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防御,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实现防灾减灾的目标,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高气象工作的服务水平。
1 阳信县气象灾害概况
根据近30年阳信县气象灾害记录资料分析,阳信县境内经常发生的自然气象灾害有干旱、涝灾、暴雨、冰雹、大风、干热风、连阴雨、霜冻、低温等。其中旱、涝灾害是阳信县最主要的灾害性天气,常频繁交替发生。有历史记录资料以来,1986―2015年旱涝灾害频繁发生,出现概率43.3%,干旱平均6.0年一遇;洪涝每3.0年一次,是气象灾害中导致农业生产损失最大的灾害,且旱灾明显少于涝灾。2010年8月阳信县境内出现连续暴雨天气,累计平均降雨量321.5 mm,全县9个乡镇全部受灾,农田大面积积水,排水困难,内涝严重。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因抗灾能力差,倒塌严重。据统计,全县农田受灾面积34 680 hm2,绝产面积6 759 hm2;损坏房屋6 395间,倒塌房屋5 855间;转移人员7 488人;受灾人口136 000人;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7 530万元。
大风冰雹灾害是影响阳信县农业生产的第二大气象灾害。大风多发生于春季,其次为夏季,夏季大风多伴有雷雨冰雹发生。冰雹一般多出现在4―7月,且以6月最多。1986―2015年大风冰雹灾害发生几率为36.7%,在自然灾害中仅次于洪涝。
2 阳信县主要气象灾害
2.1 干旱灾害
干旱是指降雨量少对农作物造成的影响,使农作物处于缺水的状态下,无法正常地生长。这种现象存在的时间越长,对农作物造成的影响越大,会出现减产和绝收的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农作物死亡,给农民的经济损失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农民的生活质量。阳信县干旱发生类型主要分为春旱、夏旱、秋旱、秋冬连旱等,其中以夏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最为严重,春旱和秋冬连旱影响时间最长。
2.2 洪涝灾害
涝灾是影响阳信县农业生产的最主要自然灾害,这一灾害主要可以分成洪灾、湿灾以及涝灾3种类型。引发洪涝灾害的原因众多,造成阳信县涝灾发生的最常见、影响最大的因素为强降水,尤其是夏季短时强降水和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根据阳信县土壤结构和地理环境,短时强降水或持续性强降水一旦达到暴雨或以上量级,受影响农田中会出现大量积水,若积水无法及时排出,会造成局部或大范围农田发生内涝,致使农作物大量减产甚至绝收。
2.3 大风冰雹灾害
大风冰雹灾害是灾害性天气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旱涝灾害更具影响范围广、局地性强、时间短、突发生明显等特点。由于天气系统的不稳定,在大气中形成强对流天气,经过大气的动力和热力共同作用的因素影响,加剧了风雹天气的产生。大风冰雹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较为严重,出现时会对农作物的枝叶、茎秆和果实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且不利恢复,降低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阳信县大范围种植梨树,鸭梨生产在农业经济生产中占重要地位,大风冰雹灾害性天气的出现往往致使鸭梨大范围落果、果实受损,影响鸭梨品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1-2]。
3 防御措施
3.1 干旱灾害的预防措施
对于干旱的预防,气象部门应该做好中长期气候趋势的预测分析工作,加强对天气系统变化的监测,及时做好预警,给农民提供完善的农业生产建议。根据天气形势的发展,适时开展人工降雨(雪)作业,为农作物生长发育提供充足的水分供给。另外,还应该重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通过推广节水灌溉的形式,加强植被建设,对预防农作物旱情发展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3-4]。
3.2 暴雨洪涝灾害的防范措施
暴雨洪涝灾害是夏季发生频率最高的气象灾害之一,具有范围广、强度大等特点。预防暴雨灾害,一是要早预报、早预防,气象部门根据天气形势的发展及早做出预报,各部门及时做好准备,为提前防御打下基础。二是要做好天气跟踪服务,一旦县域内降水量接近或达到暴雨,气象部门应及时暴雨预警信号,并密切监视天气过程势态发展,第一时间为领导决策和农民防灾提供可靠的气象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充分掌握,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三是要相关部门做好防洪工程建设和防洪防御机制,加强对农田内部水的排涝工作,注重排涝设施的维护,降低洪涝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4 建议
4.1 构建完善的灾害防御体系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由于农业生产和气象变化密切相关,因此政府相关单位要重视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统一部署,协调各个部门,联合协作,共同防御气象灾害,建立科学有效的防御体系。对气象灾害的发生能够做好提前的预案,进行有组织的防御、指挥。另外,加强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在气象灾害发生时进行预防,做好监测工作,以便提前做好防范,在多部门的通力配合下,把气象灾害的破坏降低到最低。
4.2 掌握气象规律,调整农业布局
造成气象灾害的原因主要与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相关,因此需要相关人员在预防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方面对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进行了解。气象工作人员要根据气象变化做好监测,及时对灾害发生进行测报,为农业生产提供气象灾害预警。在农业生产过程要进行合理的农业生产布局,增强抗灾减灾的能力,保障农业高效和优质生产。
4.3 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首先,对农业生产中气象灾害所带来的影响进行大力宣传,提高人们对自然灾害的认识,明确在农业生产中气象灾害产生的原因与破坏力,明确预防灾害的重要性,在遇到气象灾害时,也能够快速合理地进行响应,达到预防灾害的效果;其次,增强气象工作人员的基本技能,并提高防灾意识,增加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减少气象灾害所带来的农业损失,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总效益。
4.4 建立农业灾害保险与补贴机制
由政府主导,并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农业灾害保险的机制工作,联合商业保险及其他社会力量加入,国家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统一协调,建立保险新模式,避免农业生产过程中因为气象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因地制宜建立新型补贴模式,减轻灾害带来的影响,稳定农业发展。
4.5 增强生态环保意识
造成气象灾害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环境的变化,在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遵循自然规律,科学有效地开发土地资源,并利用我国水资源,做好相应的保护工作,同时加强环境治理工作,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统筹安排农业生产活动,避免因人类活动而导致环境出现改变甚至恶化情况的产生,尽量避免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气象灾害。
5 结语
总而言之,需要认识气象灾害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并将科研和气象业务结合,同时依照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对相关农业气象工作展开相应的分析,从而提供更加优质和高效的气象服务。另外,建立气象服务管理体系,做好对于突发事故或者重大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理。农业生产本身会受到气象变化影响,所以需要加强气象灾害工作的监测和预测,重视农业生产中因为气象因素所带来的影响,从而增强预防气象灾害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减少作物受灾情况的发生,保障作物的增产增收,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6 参考文献
[1] 于璐,蒋慧亮,王春华,等.浅析气象灾害对农业发展的影响[J].农技服务,2016(3):156.
中图分类号:P463文献标识码:A
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一般包括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
下面就三大气象灾害(气象地质灾害、暴雨山洪泥石流、雷电)引发的安全事故的应对措施及预防与逃生知识进行分析。
1山体滑坡引发的安全事故的应对措施及预防与逃生知识
1.1自然气象灾害衍生的安全事故往往突发性强,危害大,建立气象部门与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等的安全合作机制就尤为重要为避免人员的伤亡,防患未然,山西省各市、县、气象部门与安全监管部门和当地政府已组织突发灾害应急演练。并致力于灾害应急救援预案的建立和完善,将各项应急措施细化,并健全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将救险抢险的装备和物质准备好,保证反应迅速、处置得力、救援有效。为做好汛期灾害预警预报工作,避免事故的再次发生,利用气象预警信息平台的防灾预警信息互通共享,建立相邻地区防灾协调联动机制、基层农村群测群防组织,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
1.2除了期待灾害隐患普查工作的进一步进行,更重要的是要自己掌握一些预防与逃生知识在大滑坡发生前,有些异常现场要及时关注,比如出现泉眼、水井突然干涸,断流多年的泉水突然又复活了,井或钻孔水位突变等;有时能听到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声音;滑坡体前沿坡脚处,土体可能出现上隆(凸起)现象;滑坡体后缘的裂缝急剧扩展,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风;还有动物惊恐异常,植物变形等,另外,如果山体中部或前部出现横向、纵向放射状裂纹,或者山体上长期位移观测资料中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出现加速变化趋势,说明山体已进入临滑状态。
灾害发生逃生为重,易发山洪地质灾害的地区在汛期要特别关注气象部门的预警信息。一旦气象部门本地区将出现强降雨或地质灾害的预警,就要提高警惕,注意观察周围环境,晚上要考虑安排轮流值夜,防范突发灾害发生。掌握一定的避灾知识,事先选择好逃生路线也非常重要。发生山体滑坡时,要向垂直于滑坡的方向逃生。
2由暴雨山洪泥石流灾害引发的安全事故的应对措施及预防与逃生知识2.1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防灾减灾机制
针对汛期发生的山洪泥石流灾害,山西省政府通知要求:
2.1.1高度重视,提前部署极端天气下的各项应对工作
要扎实落实政务值班制度,加强信息报送工作,落实领导带班和24小时专人值班制度;要密切关注天气情况,加强监测预警和预报,及时预警信息,提早安排部署防范应对工作;要层层落实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责任制,确保工作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要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集中进行排查;要建立省直有关职能部门日报制度。
2.1.2加强协调,部门联动,建立畅通有效的应急联动机制
国土、住房城乡建设、水利、煤炭、安监、气象等部门要加强极端天气信息的沟通和共享,加强协调合作,按照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要切实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作为气象部门要做好极端天气的预测预警,做好极端高温、局部强降雨、雷电、大风等各种灾害性天气信息的及时,做好中短期的预报工作;及时制作短时临近预报,及时启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
2.1.3进一步增强应急保障能力
要确保紧急情况下通讯保障能力;要做好各种应急物资的储备,提高应急物资保障能力;要整合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做好救援设备、装备的准备工作;要提前制定撤离路线和疏散方案,落实应急预案中的各项保障措施;要通过新闻媒体,及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不断强化公众应急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公众自救互救能力,做好防洪避险知识的宣传。
2.2一般同时具备了以下3个条件,泥石流灾害是比较容易发生的(1)陡峭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2)有丰富的松散物质;(3)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如果某地同时具备这3个条件,气象部门应高度警觉,预防泥石流的发生。泥石流最典型的征兆就是,原本清澈的水瞬间变得混浊,一旦发现这些征兆,就要立即采取预防措施,同时立即组织人员撤离。要迅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不要在低洼的谷底或陡峻的山坡下躲避和停留。同时要留心周围环境,特别警惕远处传来的土石崩落、洪水咆哮等异常声响。发现山洪泥石流袭来时,千万不能顺着山沟的方向往下游跑,而应马上向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的两侧山坡高处跑。只要大家提高警惕,预警和防范措施到位,一定可以降低伤亡。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24.093
1 干旱
1.1 干旱对玉米生产的危害
在雨养农业条件下,长期干燥少雨,造成农田水分亏缺,降水量越少,水分亏缺额越大,干旱越严重。干旱是吉林省的主要气象灾害,特别是对吉林省中西部玉米生产区而言,每3~4年就会发生一次比较严重的春旱,造成出苗晚,出苗差,对当年的玉米产量有很大影响。吉林省夏季雨热同步,但个别年份有热无雨,造成伏旱,伏旱影响玉米拔节、抽雄,影响散粉,造成玉米植株高度降低,雄穗刚抽出苞叶即散粉,而此时雌穗花丝还没有抽出或抽出很少,授粉效果不好,穗粒数减少。灌浆期干旱,水分供应不足,则造成籽粒败育粒增加,果穗秃尖加大,穗粒数减少。晚秋季节出现干旱,这一时期,穗粒数已经确定,干旱主要影响穗粒的重量。
1.2 旱灾防御措施
一是加大农业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西部易旱区兴建引水灌溉工程,扩大浇地面积,利用该区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多打一些抗旱井,解决短期抗旱问题。有条件地方可以修建小、中型水库,以储水防旱;二是充分了解旱灾区域变化规律,合理安排农业结构,改良土壤,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土壤储水能力;三是广泛采用抗旱栽培技术,采用抗旱玉米品种,应用抗旱播种措施。西部地区还应掌握春季土壤水分变化规律,抢摘播种。还可以在播种期使用抗旱剂对种子及土壤进行处理,提高出苗率。玉米田干旱时实施铲趟,改善农田水热条件。多施农家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还可采用覆盖保墒等措施。最近几年来针对西部干旱区研究的玉米膜下滴灌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抗旱增产措施。
2 低温冷害
2.1 低温冷害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吉林省玉米低温冷害主要是夏季低温天气引起的。玉米种子发芽下限温度为6℃~7℃,发芽过程很缓慢,且易感染病害发生霉烂。长期间低温,发芽率降低。玉米拔节到开花期要求温度较高,日平均气温低于18℃不利于开花。灌浆期仍要求较高的温度,20℃以下灌浆速度缓慢,16℃以下则影响淀粉酶活性而抵制营养物质的运输与积累,导致减产。
2.2 低温冷害的防御
一是根据玉米品种熟期和当地热量资源合理安排品种布局。这是防御冷害的主要措施。低温冷害有自然气候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东部山区低温冷害,除了热量不足外,另一个原因就是越区种植了晚熟品种。种植晚熟品种,在积温较高的年份可以获得高产,但多数年份成熟度不好而导致减产。只有根据各地80%保证率下的积温及有效生长期安排相应的玉米品种,才能有效地避免低温冷害的威胁,保证玉米品种在秋霜前正常成熟;二是开展玉米生长季节内气候的长期预测研究,农民可以根据中长期预测预报,安排当年的玉米品种种植布局。高温年份可多安排些晚熟品种,而低温年可适当安排些早熟品种,这样既可以利用有利的气候资源,又可以减少和避免低温冷害而造成减产;三是加强田间管理,促进玉米苗早生快发。春季,根据气象条件适时早播,尽可能多的争取有效积温。在玉米营养生长期,遇到低温可多铲趟,改善玉米田水热气候条件,促进玉米苗生长发育。在玉米生殖生长期,遇到低温,可通过调整水、肥管理时间和数量,调节玉米生长发育。调整田间通风、透光,防御贪青晚熟。
3 大风灾害
3.1 大风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春季大风可刮走表层土,露出或吹走种子,折断或埋没小苗,加速土壤水分蒸发,导致土壤干旱。吉林省中、西部的干旱通常与大风有关。夏季的大风常造成植株倒伏。秋季的大风不仅可以造成植株倒伏,而且常常将植株折断。吉林省一年四季都有大风,一般而言,6级大风就会给玉米特别是生育后期的玉米造成很大伤害。而8级以上的大风会对玉米造成严重性伤害,春季大风可以刮走土壤,刮出种子,夏秋季大风可以折断玉米植株。因此,对于玉米生产而言,6级以上的大风就可以称为风灾。
3.2 风灾的防御
一是营造防风林网。防风林网既可以减少风对玉米植株的直接伤害,又可改善局部生态小环境,防止农田生态环境恶化,是大面积防风害最有效的措施。林网虽然占有一定的土地面积,但有林网的保护,农田免受风灾,水、热环境改善,其增产效应高于林网所占面积的损失,并且林网可防风固沙,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二是掌握栽培措施。选用抗倒伏的玉米品种是防御风灾的较好措施。减少氮肥的施用量,多施钾肥,也可以增加玉米的抗倒伏能力。玉米行向与大风盛行的方向一致,可减少植株阻力,减轻大风对玉米的危害。在拔节期对玉米植株进行化控,可有效地防止倒伏。
4 其他气象灾害
4.1 冰雹
冰雹活动路线有一定的规律性,往年发生过冰雹地区再发生的概率较大,目前防御冰雹最有效方法是利用火箭弹。在冰雹云层来临之际,用火箭弹射击云层,通过火箭弹的势力和动力,改变雹云的性质,变雹为雨,这个方法效果较好。
中图分类号:S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230199
1 农业气象灾害的种类
农业气象灾害主要是因一些气象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的一些不利的气象条件,这些气象条件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导致减产甚至绝收。主要是因温度变化引起的灾害,比如热害、冻害、霜冻等;也有因水分变化导致的一些干旱及洪涝灾害、雪灾雹灾等;因风引起的风灾,还有各种气象条件综合产生的干热风、冷雨、冻涝害等。农业气象灾害主要是指对农业生产产生危害的一些气象变化,与气象的概念不相同,在气象上一些天气变化,比如寒潮、倒春寒等都是正常的气象变化,不一定就是灾害,但如果危及农业生产,造成灾害则便成为农业气象灾害。
2 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特点
我国的地形地貌十分复杂,气候因纬度不同也有所差异,所以农业气象灾类也呈种类多、频率高、强度大的特点,像台风、洪涝、干旱、冻害、冰雹等在农业生产中呈多发态势,总体来讲具有以下特点。
2.1 季节性明显
比如沿海地区的台风,一般多在夏、秋季节发生,平时则很少刮台风,东北地区的春季干旱基本每年都会遇到,而夏季则相对要少一些。
2.2 区域性发生
如洪涝灾害多发生在降水量较集中的地区,一般都有河流湖泊,或者周围高山的盆地相对较多;台风则集中在沿海地区,而内陆地区则一般很少有台风发生。
2.3 局部性发生
有很多灾害的发生往往在多个地区发季,但不可能所有地区都发生同一种灾害,一般只在几个地区发生,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部性,像冰雹的发生,往往局部性更加明显一些。
2.4 多灾并发性
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往往呈多灾并发的特点,一旦有1种灾害的发生,便会形成连锁反应,比如台风来时,便会伴随暴雨而至,引发洪涝灾害,还会引发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损失。
农业气象灾害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但随着近些年来人们社会活动加剧,工业生产及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自然气候的分布和平衡被打破,农业生态也在渐渐失衡,极端天气变化越来越呈频发趋势,强度也越来越大,主要表现为大灾增加,农业受灾面积扩大,经济损失越来越重等特点。
3 农业气象灾害的主要防御对策
在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上要加强科学研究,研究不同灾害的发生规律,既要对单项灾害进行深入的研究,也要对不同灾害间的发生关系进行研究,深入研究各种灾害的群发性和多元性,分析其发生的机理,总结其发生的规律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防御措施。展开灾害的预警,做好提前预报,提高测报的准确度,也要对环境影响及生物抗逆性进行的研究,多角度、多学科的高层研究,综合不同气象因子的变化的进行综合研究。
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要提高农业生产的装备水平,针对不同的灾害进行有效防御。在农业生产方面,要大力完善农田基本建设,加强配套设施配备,发展水利灌溉、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全方位提高农业抗灾能力。根据地区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特别是其季节分布特点,进行作物和品种布局;根据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推行防灾抗灾的农业技术措施,以减轻或避免灾害损失,如适时播种,土壤耕作,合理灌溉,以水调温,增施肥料,改良土壤结构,灾前抢收,灾后补救等,提高抗灾能力。建立不同地区防灾抗灾、稳产增产的农业技术体系,从农业系统的整体着手提高抗灾能力,做到有灾防灾,无灾增产。
冷害:可以通过调节灌水进行土壤保温,比如日排夜灌,提高土壤温度,在根外施肥、喷水、施用营养剂等,喷施水面增温剂等都达到一定的增温作用。
霜冻:针对于霜冻,方法也有许多种,可以通过农业方法、化学方法、物理方法来进行防御。农业方法主要包括品种选择、调整播期、改良土壤、壮苗等措施,物理化学方法可以用熏烟法、灌溉法、喷雾法、防护林法、覆盖法等措施,都能达到防御霜冻的效果,减轻危害。
干旱: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根据干旱发生情况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及时进行灌溉,保证墒情。要选用抗旱品种,人工降雨、喷洒化学抗旱保水剂等进行干旱防御。
洪涝:建设水库、堤坝等水利工程减少洪涝;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储存土壤水;改良土壤结构,建立合理的排灌系统。
中图分类号:S6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208
1 樱桃的生物学特征
樱桃喜光,需要在特定的低温条件下才能停止休眠,特定温度一般在0~7℃范围内,在樱桃的生长期间需要充裕的阳光,樱桃生长地区的平均温度一般在10~15℃的范围内,降雨量一般大于600mm,海拔范围在600~1500m的范围内,樱桃生长需要对气候具有严格的要求,但是樱桃对于土壤的要求较低,避免使用黏性较大的土壤,并且对于盐碱化的土地完全不适合樱桃的种植。
2 樱桃主要气象灾害指标
2.1 成熟期连阴雨
根据相关研究显示,气候灾害对于樱桃的产量、质量等因素具有不容小觑的打击,因此,采取适当的措施降低气候灾害对樱桃的打击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2.2 花期低温寡照
樱桃在一般情况下,雄花与雌花同时绽放,并且雄花的数量要远比雌花多,花期在10~16d范围内,根据相关信息表示,樱桃的花期一般在3月份,在花期时间,需要有一定的温度条件,若温度过低,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花朵的开放与传粉,甚至会导致花朵柱头的受伤等;若遇上多日的阴雨天气,不仅会导致气温降低,还会导致樱桃生长所需的日照不足,这同样会影响樱桃的产量,甚至会导致樱桃颗粒无收。
2.3 幼果硬核期干旱
在4月份的上旬,一般是樱桃的幼果硬核期,在该段期间,樱桃的果实成长较快,因此,该段期间的樱桃生长需要大量的的水分,若产生干旱,就会导致樱桃的果实发育较小,果实干瘪,果核无法正常硬化,在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果实发黄脱落,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当年樱桃的产量。
3 樱桃主要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
3.1 搭建防雨棚
若在樱桃的成熟期遇到连续的阴雨天气,就必须对樱桃采取必要的防雨措施,可以搭设临时的遮雨棚,降低雨水对樱桃的危害;可以在阴雨天气的隔隙及时对樱桃提前摘取,在最大范围内降低阴雨天气对樱桃果实造成的损害。而对于已经受到危害的果树,应该防止积水,并将果树的根据土壤扒开,增强土地的通透性,达到对于果树抢救的目的。
3.2 加强保温
在樱桃面临低温寡照问题时,做好樱桃的保温防冻具有不可忽视的必要性,对于大规模的樱桃种植地,可以通过烟熏的方法对樱桃达到一定的保温效果,对于规模较小的樱桃果园,可以通过薄膜包裹以及石灰刷树干的保温措施,且以上措施的成本较低,操作难度不高。
3.3 加强灌溉
在樱桃的幼果硬核期,水分对于樱桃的正常生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避免干旱对樱桃产量的影响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若樱桃在幼果硬核期产生干旱,就务必需要采取一定的补水措施,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使用沟灌或者畦灌的方式,而在部分先进地区则采取喷灌技术,有效提升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较少了水源浪费。
3.4 加强对于灾害的防御建设
气象灾害对于樱桃的生长而言具有较大的危害,大部分的气象灾害主要包括降温、干旱以及阴雨天气等,这些气象灾害对于樱桃的花期、果实形成等都存在一定的威胁,因此,加强对于气象灾害的防御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例如建设自动站,加强对于天气的预测,尤其在樱桃生长的重要时期,果农更应该密切关注气象的最新变化情况,及时采取相关的防范措施,最大程度降低损失,提升樱桃带点的经济效益。
4 结论
综上所述,气象灾害对于樱桃的正常生长具有不可预估的危害,因此,对于樱桃主要气象灾害的指标以及防御措施的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本文主要针对樱桃的生物学特征进行简单介绍,并系统分析了樱桃主要气象灾害指标,例如成熟期连阴雨、花期低温寡照以及幼果硬核期干旱等,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例如搭建防雨棚、加强保温、加强灌溉以及加强对于灾害的防御建设等,希望能为我国农户的樱桃种植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建议,提升我国樱桃的产量与质量,降低气候灾害对樱桃生长的影响。
赣州市是气象灾害多发地,做好气象灾害的预报服务是气象工作的立足点。因此,要把提升气象灾害的预报服务能力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努力为政府组织防灾减灾提供可靠的决策信息和具有针对性的灾害防御建议。
1.1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网络建设,为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提供可靠依据
为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赣州市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气象现代化建设。1995年建成中等规模静止卫星云图接收站;2000年开始兴建赣州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并于2002年9月投入业务运行;2005—2007年,赣州市连续3年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区域天气观测网,截至目前共建六要素自动站2个,四要素自动站227个,两要素自动站52个,基本实现了1个乡镇1个自动站的目标;雷达延伸系统投入业务运行,开发了区域天气观测网资料查询系统,实现了雷达资料、卫星云图资料、闪电定位资料、区域天气观测网资料及灾情信息的网上查询,强化气象监测资料的实时共享。这些现代化探测设施的投入运行,提升了对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对每次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都做到全程监视,并为气象灾害的预报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对:2002年9月下旬出现的秋汛,2005年6月19—23日全市性连续性暴雨,2006年的“端午水”,2006年1、4、5号台风暴雨过程,2007年6月2—14日汛期集中降水过程等的预报服务,这些监测系统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1.2加强预测预报业务建设,提高气象灾害预报水平
多年来,赣州市极为重视气象灾害预报技术的开发研究,除市、县气象台站自行总结研究外,还多次组织全市气象预报技术骨干进行预报大会战,成果汇编成册,并投入气象台站日常业务使用。近年来,以建设现代气象业务体系为主线,重点加强预报预测系统建设:一是丰富指导预报产品,每天增加2次对17个县市局120 h的指导预报服务,同时在气象内外网、“12121”系统上。加强对雷电预警和人工增雨作业条件预报业务的研究,将成果投入业务运行,增强市台对基层台站雷电和人影业务的技术指导能力。二是全市台站普遍建立并开展了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业务,初步建立业务流程、工作制度。三是市台综合运用各种预报技术和经验,重点加强责任区6 h内气象及相关灾害短时临近预报警报和对基层台站的指导和对外服务。四是精细化预报进一步加强,市台开展7 d内分县预报,县局开展分乡镇天气预报,提升了台站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水平。
1.3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扩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
除传统的电话、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外,还通过12121声讯、短信、网络等现代传播媒体,广泛传播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使政府、组织、企业、群众等各界均能及时掌握气象防灾减灾信息,从而主动采取防灾减灾措施,避免灾害造成损失。赣州市气象台和会昌、信丰县等气象局积极争取地方资金,2005年就研制了短时灾害天气预警业务平台,将短时临近预报制作、资料及手机短信集成,有利于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的开展。2006年开始在全市气象台站推广应用短时灾害天气预警业务平台。为使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能及时在大众媒体中进行传播,全市气象台站加强了与广电部门合作,签订了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在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上的协议,建立了规范化的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度和业务、流程。
1.4建立突发灾害天气服务基本数据库,保障气象灾害服务的针对性
近几年,赣州市台站普遍建立了县、乡、村级及部门负责人手机号码库和山塘水库、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数据库,绘制了山塘、水库及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图,为各地分类开展针对性气象服务和预警信号的奠定了基础。
2加强综合减灾体系建设,保障气象灾害防御有序开展
为进一步加强和发挥科学技术在抗灾减灾、趋利避害中的作用,更好地为政府决策服务,开展综合减灾组织体系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气象综合减灾工作的开展。
2.1成立各级减灾委
为提高政府对综合减灾的管理和协调能力,赣州市、县人民政府均成立了减灾委员会,减灾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当地气象局。通过减灾组织、减灾信息和减灾资源的整合,完善了灾害应急指挥、保障和防范3个体系。
2.2成立赣州市气象、水文—地质灾害防御技术中心
为提高赣州市地质灾害多发区、易发区的实时监测和实时预报能力,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赣州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的通知》(赣市府发(2005)8号)精神,赣州市防汛指挥部成立了由市气象局、水文分局、矿管局组成的赣州市气象、水文―地质灾害防御技术中心。中心设在市气象局,中心主任由市气象局分管副局长兼任,中心副主任分别由市水文局分管副局长、市矿管局分管副局长兼任。遇有重大天气过程时,成员单位派出主要技术专家,参与全市气象、水情水位、地质信息的联合分析会商和山洪地质灾害预警的、更新及解除工作。中心成立以来,每年组织10余次技术会商,并及时地质灾害预警报告,有效指导各地开展暴雨、山洪、地质灾害的防御。
2.3开展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工作
根据省局《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方案》的要求,2005年9月14日赣州市政府以赣市府办字〔2005〕126号文下发了“关于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工作的通知”,对全市气象灾害的普查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各县(市)政府也相继下发了文件。市、县气象台站根据要求先后开展了普查,并对重点灾害隐患地区进行了实地调查。截至目前,市、县两级灾害普查分析和评估基本完成,现已开始编撰《规划》全文。
2.4建立气象灾害信息员网络队伍
2007年初,赣州市建立了覆盖全市乡村的气象灾害信息员网络,并陆续开展了气象灾害相关知识和防灾减灾知识的科普教育培训,明确了气象灾害信息员职责:一是及时收集报告气象灾害情况;二是及时向群众传播气象台站接收到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三是引导或带领群众主动采取防灾减灾措施;四是协助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目前,兼职气象灾害信息员队伍已经发展至5 000人以上。气象灾害信息员在2007年6月上中旬集中降水、9号台风“圣帕”的防汛抗洪救灾及2008年1月下旬至2月上旬抗冰救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2]。
3加强气象应急管理,保障公共突发事件应对有序
3.1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为加强对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保证气象灾害应急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提高对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2005年下半年,赣州市气象局就把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安排专人负责编制《赣州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经过讨论和修改,于2006年2月24日经赣州市人民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2006年2月27日正式印发全市实施。《赣州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对气象灾害应急组织体系和职责任务,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应急响应、后期处置、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和明确。该预案的印发有助于保障各项防灾减灾措施的落实和应急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各县(市)局也在市局的指导下开展了预案的制定工作,17个县(市)当地政府全部印发了本县(市)预案。
3.2制定《赣州市气象应急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保障工作预案》
为保证在《赣州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及市政府其他突发公共事件各有关专项应急预案启动后,赣州市气象部门能根据应急工作的需要快速、有序地组织起气象应急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气象服务工作,使部门内各有关单位能主动、迅速地进入应急响应工作状态,市气象局于2006年5月25日印发《赣州市气象应急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保障工作预案》,明确了各科室、台站的职责、任务,成立了应急指挥和管理机构,建立了应急预备队伍。该《预案》的建立,为气象应急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起到了重要作用,保障气象服务工作有序、规范进行。全市县(市)气象局也相继组织制定《气象应急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保障工作预案》。
3.3加强应急能力建设
除气象灾害应急外,赣州市印发的20个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中有11个预案把气象应急作为应急救援的重要支撑。为满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气象服务的需要,赣州市局加强了应急能力的建设,购置了车载式移动气象站设备1套,专门为应急配备了移动上网通讯装备、雷达延伸系统等一批业务软件投入应急业务运行,实现了现场与非现场气象资料的交换与共享,全市建成了18支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作业分队,并对气象应急人员开展了应急装备的操作和应急知识的培训,提高了应急人员的综合素质,其综合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明显提升[3-4]。为检验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和重大气象灾害时的气象服务能力,锻练队伍,从2006年起,市县两级气象台站每年都组织开展1次以上气象灾害应急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气象服务工作演练。通过演练使应急队伍得到实战的锻炼,找出了应急管理、自身业务技术、仪器装备、后勤保障方面的差距,为今后应急体系的建设和应急能力的提高理清了思路。
4结语
气象灾害防御与应急管理是一项全民性的社会活动,不仅需要政府组织、规划,部门间密切配合,专家出谋划策,还需要广大群众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要实现对气象灾害的防御,不仅需要气象部门的准确预报,还需要完善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并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气象防灾减灾意识。
5参考文献
[1] 廖远三,陈文献.永嘉县气象灾害防御的应急实践和保障措施探讨[J].浙江水利科技,2011(6):62-63,66.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239-02
Research on Characteristic of Mai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and Its Defensive Measures in Facilities Vegetables Production of Huanghua
LIU Jin-yu 1,2 SUN Ai-liang 3 DONG Hang-yu 4
(1 The 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Nanjing Jiangsu 210044; 2 Cangzhou Municipal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Hebei Province; 3 Huanghua Municipal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Hebei Province; 4 Meteorological Science Insititute of Hebei Province)
Abstrct According to the phenophase and management features of facility vegetable in Huanghua of Hebei Province,on the basis of extensive investigation,the meteorological data of wind,temptrature and fog from 1990 to 2012 were analyzed,and the changing tren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trong wind,cool,fog and continuous rain were found out,which were the mai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facilities vegetables production of Huanghua. On this basis,th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defence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facility vegetable;meteorological disaster;defensive measure;Huanghua Hebei
黄骅市位于河北省东部,濒临渤海,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和高效农业的快速发展,黄骅市近年来设施农业发展很快,目前已拥有蔬菜(含瓜果类)播种面积5 254 hm2[1],其中设施类达1 100 hm2,共有各类温室、拱棚超过1.8万座,年产各类瓜果、蔬菜12万t,是京津地区重要的蔬菜供应地,也是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在种植制度方面,春秋棚占85%以上,其他则相对较少,占15%左右。但是通过大量的走访调查发现,大风、强降温、寡照、雪灾等各类气象灾害发生较多,每年都给设施蔬菜生产造成较大损失,很多农业气象专家对当地的气象灾害特点进行了研究探索,杨再强[2]、陈永川[3]、魏瑞江[4]等对影响当地设施蔬菜生产的气象灾害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黎贞发[5]等对当地设施种植业气象灾害进行了风险分析,这些都对发展当地设施农业做出了贡献。该文针对黄骅市制约设施蔬菜发展的气象灾害的发生特点进行研究,找出了防御这些灾害的具体措施,对促进黄骅市设施蔬菜乃至设施农业的良性发展意义重大。
1 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所用黄骅市1990—2012年大风、温度、能见度、天气现象等气象资料,来源于河北省黄骅市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其他资料来源于黄骅市统计局。采用对比分析法,对黄骅市设施蔬菜生长的主要季节(10月至翌年3月)内的多年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明确这些气象灾害的变化趋势和特点。
2 主要气象灾害
2.1 大风
大风灾害是冬季、春季对设施蔬菜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如果防御不当,轻者刮飞、刮破棚膜和草苫,重者将整个设施彻底毁坏,使棚内蔬菜突然遭受冷害和冻害,造成巨大损失,严重者造成绝产。统计黄骅市1990—2012年(10月至翌年3月)大风次数(图1)发现,大风次数呈明显的减少趋势,出现次数最多的年份是1996年和2001年,分别为8次和9次,2004—2008年则连续5年大风次数为0。在月度分布表中,23年间以3月出现次数为最多(共34次),其次是2月和11月,分别为17次和11次,其余月份均在10次以内(表1)。
2.2 强降温
大幅度的降温,会使设施内的温度降到适宜温度以下,造成发育缓慢,生长期延长,发生冷害和冻害,轻者减产,重者绝收。按照强降温的统计标准[6],以日最低气温≤5 ℃,且该日最低气温24 h内下降≥8 ℃或者48 h内下降≥10 ℃作为一次强降温过程进行统计(表2),发现1990—2012年共发生强降温14次,平均每年发生0.6次,从年际分布来看呈现明显减少的趋势,14次强降温过程中20世纪90年代共发生9次,2000—2012年则仅发生5次,从年内分布来看1月发生较多,其次为12月,此时黄骅市主打设施蔬菜品种正好处于开花结果期,短期内强烈降温,造成一系列的不利影响,及时根据天气预警信息采取增温措施,加强管理,对丰产丰收、趋利避害十分重要。
2.3 极端最低气温
极端最低气温是决定设施整体布局[7]、结构及种植品种的重要参考指标,极端最低气温的高低,持续时间的长短对设施内蔬菜生产及管理措施影响极大[8]。管理不及时,措施跟不上,将造成严重冷害和冻害,造成减产绝产。
由图2 可以看出,1990年以来,黄骅市年最低气温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这种变化趋势对发展设施蔬菜生产有利。其中,23年间极端最低温度值为-18.2 ℃,出现在1990年2月1日,其余大部分年份在-16.0~-10.0 ℃变动,占78%,-10 ℃的年份占9%。根据年极端最低温度变化情况,及时改善设施的管理措施。
2.4 寡照
连续的寡照天气过程,一方面使植株得不到光照,无法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养分消耗得不到补偿[9],长势缓慢,同时由于较长时间得不到太阳辐射也会使棚室内的温度不能回升,持续下降,当低于蔬菜所需温度下限时,就会产生冷害或冻害;另一方面,除直接造成危害外,还会因通风换气不良,有毒气体不断积聚,相对湿度大而产生气害,促进灰霉病、菌核病等一些低温病害发生流行[10],加重损害。造成寡照农业气象灾害的天气过程主要有大雾和连阴(雨、雪)天。
2.4.1 大雾。按照有效能见度小于1 000 m的标准[11],统计黄骅市1990—2012年历年(10月至翌年3月)大雾天气过程出现日数(图3),可以看出,大雾日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且斜率较高(达-0.445 7),这种变化趋势,对设施蔬菜的生产也是很有利的。另外,通过对年内出现时间进行统计发现(表2),在设施蔬菜生长季节内,以12月出现次数最多为93次,月内平均每年出现4~5次,其次为11月和1月,分别为66次和52次。
2.4.2 连阴天。按照魏瑞江[12]对寡照天气的确定标准,以连续3 d无日照,或4 d中有3 d无日照,且另外1 d日照时数≤3 h为轻度寡照灾害;以连续4~7 d无日照或连续7 d日照时数≤3 h为中度的寡照灾害;以>7 d无日照,或连续10 d以上日照时数≤3 h为重度的寡照灾害。统计黄骅市1990—2012年寡照灾害的发生情况(表4)可以看出,除10月和翌年3月相对较少外,其余月份均出现次数较多,重度寡照灾害以12月较多,平均每年0.2次,轻度灾害除3月较少外,其余月份出现次数相差不大,平均每年发生2~3次。从年度分布来看,进入2000年以后,各种程度的寡照灾害发生次数有增多的趋势,这与近年来黄骅境内大量引进化工企业有关。正常情况下,连续阴天寡照天气都伴随着强降温天气过程,对设施蔬菜的生长影响极大。
2.5 大雪
大雪对设施蔬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13]:一是对大棚的破坏作用,积雪堆积在大棚上面,将棚室压塌压坏;二是遮挡作用,使进入棚室的光照严重不足,光合作用不能正常进行,进而影响蔬菜的正常生长,使发育期推迟,易诱发各种病虫害的发生。由表5可以看出,黄骅市降雪主要出现在11月至翌年3月,占92.4%,其余月份占7.6%,这其中又以12月至翌年2月为多。以降水量>1 mm的统计标准,对1990—2012年降雪次数进行统计(图4),可以看出,进入21世纪以来降雪次数有增加趋势。
3 结论与防御措施
3.1 结论
近年来,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黄骅市冬季平均气温也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影响黄骅市设施蔬菜主要生长季的气象灾害也出现了一些变化,极端最低气温呈缓慢升高的趋势,对发展设施蔬菜有利,但每年的波动性较大,多数在-18.0~-10.0 ℃波动;强降温天气过程发生次数呈减少的趋势,但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由于黄骅市现有设施加温设备相对落后,每次强降温过程都会对黄骅市设施蔬菜生产造成一定损失;大风、大雾天气过程发生次数呈明显的减少趋势;寡照天气现象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大雪天气过程有增加的趋势。
3.2 防御措施
3.2.1 建立预警措施。这是进行预防和规避各类气象灾害的前提条件,只有预警措施建立的好,在各种气象灾害将要到来之前,及时将这些信息传达到设施蔬菜管理者手中,才能有效地、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类防御措施[14]。近年来,黄骅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投入力度很大,气象预警大喇叭、显示屏、手机短信等都广泛应用,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做好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工作非常重要,同时各种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的建设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2.2 增加设施投入,提高设施抵御各种气象灾害的能力。目前,黄骅市各种设施蔬菜生产的硬件投入还相对较低[15],以春秋棚居多,因此抵御各种气象灾害的能力也普遍较低,补光措施、加温设施等还相对落后,遇到寡照、强降温天气到来时,防御措施非常有限,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3.2.3 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对设施管理知识的学习,定期召开针对各类不利气象条件的管理措施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对灾后管理的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可以明显减轻灾害损失,同时加强与植保部门、农技推广部门和各乡镇蔬菜管理部门的联系,发挥部门联合作用,将损失降到最低。
3.2.4 调整种植结构与品种。使种植结构更加合理,更加适合黄骅市的气候特点,主动规避各类不利天气条件的影响。例如,针对寡照天气增多的趋势,可以增加短日照蔬菜品种或绿叶蔬菜的种植面积,或者增加各类食用菌的种植等。
4 参考文献
[1] 黄骅市统计局.2012年黄骅市国民经济统计资料[M].黄骅:黄骅市统计局,2013:1-10.
[2] 杨再强,黄玉娟,朱静.江苏省设施农业寡照灾害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43(2):64-69.
[3] 陈永川,曹艳,朱冰雨,等.吐鲁番市设施农业的气象灾害特征及应对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7):8052-8053.
[4] 魏瑞江,李春强,康西言.河北省日光温室低温寡照灾害风险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8,17(3):56-62.
[5] 黎贞发,李春.天津市设施种植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及对策[J].天津农林科技,2012(4):32-33.
[6] 河北省气象局.河北省天气预报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7:40.
[7] 白青,张亚红,傅理.极端低温条件下日光温室保温性能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2010,19(11):154-160.
[8] 徐凤霞,王琪珍.低温寡照对温室大棚蔬菜的影响及其防御对策讨论[J].现代农业科技,2007(21):15-16.
[9] 夏卫国.温室大棚蔬菜气候灾害防御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9(23):152.
[10] 赵培宝,任爱芝,秦永红.灾害性天气对日光温室蔬菜的危害及应对措施[J].农村科技开发,2003,26(3):17.
[11] 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38.
[12] 魏瑞江.日光温室低温寡照灾害指标[J].气象科技,2003,31(1):50-53.
最近几年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大型的工业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它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时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加快了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在严峻的环境背景下,各种气象灾害也频繁发生,给渔业生产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渔业作为经济风险十分大的行业,在气象灾害的破坏下,许多渔民不但没有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甚至有部分还出现了亏损,严重影响了渔业的发展,为了减少气象灾害给渔业发展带来的影响,进行事先的灾害预防是十分重要的,以下主要介绍预防渔业气象灾害的具体措施。
1 建设完备的气象灾害预防机制
气象灾害以其种类多、范围广、频率高、持续时间长、群发性突出、连锁反应显著及灾情重的特点,给渔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此,为了减轻气象灾害给渔业生产造成的严重影响,必须在灾害来临前采取预防措施,建立完备的气象灾害预防机制,以其来强化渔业的抵抗灾害的能力。
具体措施表现为,对本养殖区内气候特点进行分析,剖析历年来各种气象灾害给本区渔业发展带来的影响,进而重新制定防灾方案,在确立方案时需要考虑到可能影响到方案变动的因素,最好确立一个备选方案,以提高其应变性及实用性。
确立方案后,对具体的防灾人员进行培训,让广大渔民能够掌握具体的防灾策略,在面对气象灾害时不再是束手无策的状况。
另外,还需要加强与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
第一,拉近与气象灾害预报部门的联系,适时掌握气象信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确定可能产生的灾害类型,进而制定出防范的措施。
第二,与信息传递部门协调,让其在最早的时间内对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进行事先通告,以便于广大养殖户能够根据自身养殖情况进行具体防护。
同时,设计抗气象灾害专栏,让广大渔民能够懂得如何去抵抗气象灾害,进而最大限度减少其养殖的经济损失。
2 加强防灾基础设施的建设
加强防灾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减轻气象灾害给渔业带来的影响的客观物质基础。
首先需要了解该区域水体的特征,根据该区域气候的特点建设渔业防灾基础设施。在基础设施项目设计时,综合考虑各结构对气象灾害的预防功能。
其次,气象灾害给渔业造成影响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于对水质,即渔业生产环境的影响。此时,需要适时更换水源,排除水中的一些细菌、对渔业生产有危害的生物体,建立完善的水循环系统,确保尽可能减弱渔业生产所受到气象灾害的影响。
另外,为了保障气象信息的及时流通,需要在各渔业区域建设能够随时获取气象信息的媒介,确保渔民能够得到完善的渔业信息支撑,进而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气象灾害给渔业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仅会使广大渔民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因而,为了减轻气象灾害给渔业带来的严重威胁,必须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建立完善的气象灾害预防机制,强化渔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提升防灾水平,减少灾害给渔业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气象灾害;设施农业;影响;对策;安阳市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206
引言
设施农业大都是以日光塑料大棚为主,近些年来发展迅速,已经逐渐成为北方地区农业支柱产业之一。安阳市设施农业面积规模逐渐扩大,形成了大面积棚海规模。由于近年来气候的不断变化,我国大部分地区也开始频繁出现各种灾害性天气,并且发生种类较多,影响范围广,对设施农业造成的危害较为严重。因此分析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气象灾害种类和特点
安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山区,东部为平原,属于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复杂多变,气象灾害频繁出现,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全市GDP的4%左右。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各种灾害性天气频发,气象灾害发生种类多、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等,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大风、霜冻、雷暴、冰雹、连阴雨等。
安阳市近50a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年平均气温上升明显,冬春季气温上升显著,而夏季趋于降温,出现了“暖冬”、“春热”、“凉夏”现象。年平均降水量呈小幅增加趋势,但时空分布不均,春、秋季降水量减少,夏季降水量显著增加,极易引发旱涝灾害。2008年秋季到2009年冬季安阳市降水量较少,比常年同期偏少近9成,全市农业受旱面积严重。2016年7月19日,安出现特大暴雨,城区降雨量高达280mm,截止20日6时,林州、安阳县共计20个乡镇受灾,农作物受灾0.607万hm2,直接损失3亿元,其中水利设施直接损失8000万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对全市设施农业安全生产、经济安全和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
2 气象灾害对设施农业生产的影响
2.1 冰雹
安阳市每年因冰雹造成的灾害损失巨大,降雹天气对局部地区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冰雹天气往往伴随有大风、强降水,可造成机械性破坏,掀翻大棚草帘、棉毡等,刮坏砸烂大棚薄膜,严重的冰雹大风天气会使设施农业遭到巨大破坏,使得棚内蔬菜的枝叶、茎秆和果实受到损害,出现损叶、折杆而减产;蔬菜开花坐果时期,很容易出现落花落果现象,影响蔬菜产量和质量;蔬菜收获期,蔬菜会被冰雹砸烂、砸坏,在夏季高温天气条件下极易出现腐烂,造成严重损失。
2.2 低温冻害
在农作物生育期内气温低于作物所需的临界温度会使农作物受冻。安阳市出现低温冻害的概率较大,对设施农业造成的危害也较为严重。低温冻害温度急剧下降,棚内温度也会大幅降低,出现不同程度的冷害或者冻害,轻则会使设施农业减产,重则作物死亡,甚至大面积绝收。
2.3 连阴雨
安阳市以秋季连阴雨为主,其次是春末夏初连阴雨。持续连阴雨天气会造成光照和热量严重不足,农作物植株很难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植株体内养分消耗很难得到补充,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延缓农作物生长。若连阴雨天气持续时间较长,阴雨寡照会造成棚内温度急剧下降,一旦棚内气温低于蔬菜正常生长温度下限,就容易出现冷害或冻害。连阴雨天气还会阻碍棚内正常通风,棚内有毒气体集聚,再加上棚内的相对湿度较大,极易引发各种病虫害。
2.4 大风
大风天气很容易使设施农业出现机械性损伤,会使温室内大棚草帘或毛毡被刮起或掀翻,损坏大棚薄膜,大风形成的高速气流会加快热量传输,使气温下降,不利于棚内蔬菜生长,影响蔬菜产量和品质。
3 预防气象灾害对策
3.1 加强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
安阳气象部门要不断优化气象监测业务系统,充分利用各种观测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做好天气预报预测和灾害性天气预警,提升灾害性天气精细化、时效性和精准化水平。借助于各类预警信息系统,做好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工作。
3.2 提升防灾减灾意识
加大设施农业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充分认识了解气象灾害原因、影响和发生规律及防御对策,及时有效采取应对措施,提升对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最大限度降低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增强设施农业经济效益。
3.3 调整种植结构和品种
加强设施农业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合理调整设施农业种植结构,选种抗逆性较强作物品种,主动规避不利天气条件对其的影响。应对设施管理知识加强学习,针对各类不利气象条件的管理措施定期进行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对于农业生产而言,极容易受到气象灾害的威胁,从而导致农作物产量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必须要对农业生产现状进行了解,对气象灾害的特征进行具体分析,并且通过一系列的防灾减灾对策,促使我国的农业生产能够顺利开展,进而使我国每年的农作物产量可以得到保证。
1农业气象灾害现状
1.1对减灾防灾工作缺乏重视
所谓的防灾减灾,实际上就是采取多种对策或措施,来对气象灾害产生之前展开管控的过程,与救灾工作相比,我国当前对于防灾减灾工作来讲,其投入的力度不足。对于农业的气象灾害而言,不确定性是其最为明显的特征,气象灾害的出现不限时间、不限空间也不限地域。因此,在对其展开预测期间,极容易造成失误的现象出现。由于在开展防灾减灾期间会面临诸多的不确定性,而如果相关部门对此缺乏认识,没有认识到防灾减灾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农业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得不到顺利的开展。
1.2对于农民是否精准获取相关信息无法得到保障
如果气象灾害信息被农民接收到之后,则需要利用多种对策来对气象灾害展开防御,从而避免农业气象灾害给农作物带来较大的威胁,虽然农业气象灾害信息的收集与传递看上去较为简便,但是,其属于比较繁杂的系统工程。当前,在开展气象服务期间,经常会面临气象灾害信息传送不及时、不完善的情况,从而对气象灾害的预防与防御造成极大的影响。
1.3建设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的力度不足
针对于气象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来讲,基础设施建设十分关键,属于不可缺少的重要存在,对于多种减灾设施来讲,其日常的维护工作必须要积极展开,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必须要不停完善。然而,对于目前的现状来看,多数地区在气象灾害的预防设施建设方面比较缺乏,同时也没有展开定期维护的工作。例如:在雨季到来前夕,必须要将水利基础设施加以维护,从而将防洪性能提升,但是,由于缺乏资金,或是设施的维护队伍水平不高,都会导致基础设施无法得到有效养护,极容易造成安全事故或危害的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阻碍。
2农业气象灾害特征
2.1干旱
在农业生产期间,主要是因为降水量低,空气中水分含量不足,造成土壤缺水干裂而被称之为干旱气象灾害。此种干燥天气会导致农作物严重缺水,对农作物的生长速度造成极大的影响,同样也会对产量造成影响。在我国,出现干旱气象灾害的几率非常高,普遍性、区域性、季节性是其最为明显的特征[1]。特别是对于东北地区与西北地区而言,最容易受到干旱气象灾害的影响,其干旱发生频率非常高,长期干旱会导致河流干涸、人、畜、农作物缺水,从而对农民的经济收益造成巨大影响。
2.2洪涝
对于洪涝气象灾害而言,主要是因为连续降雨、暴雨,造成雨量集中,地面径流量大而造成的,会淹没大片土地、农田。对于洪涝气象灾害,会严重毁灭农作物的生长,从而导致农作物面临减产或是绝收的现象。另外,由于受到洪涝影响,也会将生态平衡打破。洪水的淹没会造成害虫的聚集、蚊蝇的滋生、动植物的腐败,从而导致农作物虫害发生。对于洪涝灾害而言,普遍性、区域性、破坏性、可防御性是其明显的特征。2.3台风台风气象灾害属于热带气旋的一个类别。在气象学中,热带气旋中心持续风俗在每秒32.7~41.4m,即12~13级,则被称之为台风[2]。台风的发生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具有的危害,对植物幼嫩组织带来直接的冲击,其破坏力非常大。对于台风气象灾害而言,季节性、旋转型、毁灭性、不可抗性是其主要的特征。
2.4冰雹
所谓的冰雹灾害,实际上就是因为强对流天气,从而导致剧烈性气象灾害发生,同样也会带来大风、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会极大的破坏农作物的生长,并且会摧毁农作物,从而造成农业生产面临极大的经济损害。而冰雹具有历时短、局域性、年际变化大等特征。
3农业气象灾害防治措施
3.1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促进农业发展
3.1.1将农业生产实际状况作为依据展开气象服务工作。不同种类的农作物,其环境的需求也存在着差异与不同,在进行农业气象灾害服务工作期间,必须要将农业结构、农作物种类作为依据,从而展开气象灾害的服务工作,确保其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带来良好的效果。在开展农业气象灾害服务期间,必须要将农作物的培育地区、生长规律等作为依据,从而向农民提供更加具有精确性的信息,例如:降雨信息、风象信息等,从而保障农民能够将气象灾害预防做好。同时,农业气象灾害服务服务还需要通过常规的农作物气象灾害服务转换为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并且将农业生产状况作为依据,展开农作物产量预报等工作,促使农业气象灾害服务水平获得提高。
3.1.2将气象信息运用并展开农业生产工作。对于农业生产工作来讲,其无法与气象灾害服务分割。在开展农业生产工作期间,必须要加强对农村地区气候情况的观察,从而做好农事安排。将农村气候灾害的发展趋势作为依据,将气候变化图进行编制,并且将气象信息牢牢掌握,从而调节农业生产体系,促使农作物能够得到重新布局,不断引入全新的品种,从而防止农民在种植农作物时会发生盲目跟风、肆意农作的情况。
3.2将农业气象灾害预防机制完善
当前,我国在农业方面的发展十分迅速,而针对于农业气象服务的工作而言,具有极高的质量要求。对于气象工作人员来讲,其工作的重点必须要放置在农业气象灾害预报的真实性、准确性上,从而为农民带来更加精准的气象灾害信息。当前,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服务工作人员来讲,普遍存在职业素养偏低的现象,对于气象灾害机制的设立存在不健全、不完善的现象,从而导致农村区域展开气象灾害服务工作时,无法将预测到的灾害结果准确率加以保证,也无法将防灾减灾的实际需要得以满足。所以,想要将农业气象灾害预防机制健全,通常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措施处理:首先,需要开展多种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形式,并且将农业气象灾害的分析、评估体系加以完善,从而对农村地区重大的农作物灾害发生条件做出预报或是预警,不断的扩展气象灾害服务范围及区域。其次,对于气象灾害的预报平台,依然需要进行改善与建设,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报平台来讲,主要由多个部门以及多个组织构成,并且由政府统一展开监管与协调,对每一项工作做出细致的划分,确保每一个部门都可以分工合作,并且将沟通体系设立完全,促使气象灾害的应急响应系统能够组成,共同展开农业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工作。
3.3及时农业气象信息
二、危机与危机管理的概念和特征
政府危机管理是政府针对各类突发危机事件的管理,其目的是通过提高政府对危机发生的预见和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及时有效地处理突发性重大气象灾害到来的影响,恢复灾后生产生活秩序,稳定群众情绪。为此,必须首先要清楚什么是危机。危机与微机管理的概念危机的多样性界定了微机管理的丰富内容。一般说来,危机管理中的“危机”,包括了紧急事态、风险等表述危险状态或者紧急事态的情形。危机相对于人类生活中正常的社会关系、秩序而言,它可以在一个地域发生并造成有限影响,也可以在一国或全球范围内发生,造成全球性影响。简言之,危机就是影响群众正常生产生活,导致社会偏离正常轨道的非均衡状态。危机影响群众正常生活、导致社会偏离正常轨道,对社会公共安全、稳定造成较大影响,政府有责任、有义务建立健全危机管理体系,并通过研究危机、危机预警和救治危机恢复社会的均衡状态。危机的特殊性质非预期性,即有关事态即状态的发生时不能或者难以预测的,是一种打乱既有体系或部门分体系运作,对于体系内变量的一种急遽而突然变化的状况。危机性,即该事态含有高度危险,可能构成对社会体制的人生命、身体、财产等要素和技能产生严重的影响,因而,排除这种危险性成为优于其他任何价值取向的行政目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即事态的未来发展推移具有不可叛定性,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多样性和变换性,因而要求危机管理的应对策略具有随机应变和具体应对性。紧迫性,即由于可供选择判断的时间有限,一旦放置,就有导致不均衡化、恶化,甚至引起社会不稳定因素,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因而要求迅速实行救援策略、恢复策略等加以应对,在相当短的时间内作出政策选择。
三、分析危机发生的原因和政府危机管理的过程
⒈危机发生原因
分析危机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种:由自然产生的,如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由人为引起的,如美国9•11时间。由人为导致的自然危机。这种危机可能占有的比例最大,如由于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导致气候变暖而导致冰川范围减小,海平面抬升,引起气候变化,形成各种气象灾害;人为大量砍伐森林破坏生态平衡,导致风雹、洪涝、干旱频繁发生,诱发地质地震灾害等等。自然危机具有周期性、规律性和不可抗拒性,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人们对自然危机的认识、研究相对较早深入,对自然危机的管理机制也日渐增强。政府职能科技部门基本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自然危机,提前采取决策服务措施,而且能够在自然危机发生后采取积极、有效的救治行动,比如地震、洪水、台风等天灾能够通过应急系统提前预警和积极救治,把自然危机在城的损失降到最低。关键是政府在社会公共管理事务中,对这种自然灾害带来的非均衡状态的重视程度,对灾害应急管理系统的建设和保持该系统正常运转的投入程度,即具有足够的防灾减灾责任意识,监测预测系统、人工影响控制、就职应急预案系统建设的投入资金,等等。
⒉政府微机管理的过程
微机管理过程论将危机管理分解为如下两个层次:
⑴预防减灾和事前准备
①预防建在的措施和对策。为了避免、减少重大天气气象灾害发生危机时减少其负面影响,而采取的事前措施和对策。如:洪水灾害,其发生可能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可以通过事前预测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损害。因此,观测体系的建立、发生危害现象的研究、生产自救和政府救灾,是有效预防灾害的措施和对策。②事前准备的措施和对策。为了提高危机等发生时的应对能力,通过危机是的应对体制和活动来减轻损害而进行准备的措施和对策。因为通过预防措施和对策并不能将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化为零,因而事前准备非常必要。认真准备气象灾害发生时的应对机制,为提高灾害对能力而采取措施和对策。对于预测到的再燃灾害,在组织人事甚至命令系统等方面,政府必须事前准备与日常工作化不同的非日常工作化的制度。
⑵快速应对和恢复平常
①快速应对。气象灾害来临之前和刚发生之后,为应对紧急情况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有的时候,即使采取了预防减灾的措施和对策,即使做好了事前准备,由于气象灾害事态多样化,也难以穷尽具体细致的问题。一旦发生,与人民生命财产有关的重要价值受威胁,要求快速采取相应措施。②恢复平常。是灾后为恢复平常时期的状态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由于灾害影响的程度和范围不同,所造成的损害也各不相同,因此。恢复平常的任务有轻重之分,对恢复平常阶段的任务和责任设定应该注重合理性。若气象灾害严重的活,要恢复灾前的状况就需要较长时间,甚至可能出现无法完全复原的损害,切不可笼统而抽象地谈责任机制。从恢复平常到复兴的时间轴应该尽可能地缩短。否则政府公共事务管理能力将受到质疑。
四、气象灾害政府危机应急管理的重点
气象灾害作为突发事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县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灾害特点、技术能力和财力物力来看,应重视从以下方面加快气象应急体系建设:
⒈提高重大灾害性天气和短期气候预测准确率,着力构建小型雷达、网络通讯为主体的短视灾害性天气预报监测平台。
⒉增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加快对强对流天气跟踪监测和快速反应能力,建立定点、定时、定量的灾害天气临近预报业务系统。
⒊完善我县监测体系的建设,加大政府投入,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等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即开展人工增雨、消雨、消云、消雹等作业,进一步提高我县人工影响天气水平。“气象部门已经把‘安全气象’作为气象发展战略之一,其核心内容是位军事、生态、能源、粮食、水之源、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全方位的气象预警服务。”“建立气象应急体系,防御重大气象灾害,这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从国家层面上看,目前已建成了由地面观测、地面遥感到高空遥感的立体气象观测体系,分布于全国所有县以上城市的4600多个气象站,极大地提高了地面气象要素监测的时空密度。124个高空探测站点对地面至30公里高空大气的歌中气象要素进行探测,74部先进的多普勒雷达能够同时对200公里半径范围内的降水量分布和区域降水量进行较准确的估测,在防汛抗洪及城市积涝防御中发挥重大作用。
五、结论
⒈培养气象灾害危机意识。气象灾害危机意识是灾害预警的起点。人们“好了伤疤忘了痛”往往缺乏危机意识,所以要不断地通过宣传教育,并通过模拟气象灾害危机情势,不断完善危机发生的气象灾害预警与监测系统,能够使政府和公共培养良好的气象减灾意识,时刻做好防灾减灾的心理和物质准备。
⒉进行预见治理。政府气象灾害预防的目的除了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进行预警之外,还要预料一个气象灾害解决后的未来可能情势。为此,一方面构建明确的政府部门间气象灾害处理的管辖范围。有助于政府进行及时、有效的预警治理;另一方面加强战略规划、长期预算气象防灾减灾基金,以及时进行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提高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赖程度。
⒊构建我县气象防灾减灾预测预警体系。政府危机管理的最理想状态时将危机消灭在潜伏时期或萌芽时期。这有赖于政府有干部们对气象灾害危机发生与程度、趋势和结果的预警预报能力。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气象灾害影响、危害程度更大,势必要加强就见气象减灾危机管理体系,以降低危机发生的风险和预警成本。
⒋建立一个相对统一、系统的气象灾害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减灾成本,实现气候资源、气象灾害信息共享。这里所谓的成本既包括预备的物质成本,也包括制度成本。同时可以保证决策的有效性和各部门之间的合作,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灾害紧急状态急机制。⒌重大气象灾害的周期性规律,对我县各级政府带来挑战。要勇于面对这种挑战,积极采取措施,动员全社会参与,寻求危机根源,理性选择就职目标,进一步评估可能产生的后果,使整个社会保持了正常和稳定的发展局面,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