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通货膨胀带来的好处

通货膨胀带来的好处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17 14:46:5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通货膨胀带来的好处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篇1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6.048

1引言

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是多元化的,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概念普遍全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在朝着这个趋势发展。当然,几乎现在没有哪个国家还在持续着闭关锁国的状态独立的发展经济。经济一体化带来的益处可想而知,无论是人力资源的全球优化配置,还是资金配置的不断流动,或是各国物质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都无不显示出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巨大魔力。然而其中人们也渐渐因经济的发展认识到另外一个与经济息息相关的名词――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一般定义为: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用更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在一段给定的时间内,给定经济体中的物价水平普遍持续增长,从而造成货币购买力的持续下降。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通货膨胀所带来的是物价的全面上涨,而不是个别商品的单方面加个上涨。通货膨胀的主要特征就在于:对象的全面性、持续性,以及不同程度的危害性。

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其产生原因为经济体中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变化导致物价水平的移动。而在货币主义经济学中,其产生原因为:当市场上货币流通量增加,人民的货币所得增加,购买力上升,影响物价之上涨,造成通货膨胀。该理论被总结为一个非常著名的方程:MV=PT。

与货币贬值不同,整体通货膨胀为特定经济体内之货币价值的下降,而货币贬值为货币在经济体间之相对价值的降低。前者影响此货币在使用国内的价值,而后者影响此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值。两者之相关性为经济学上的争议之一。货币贬值所影响的只是货币本身的购买力,而通货膨胀所影响将会是经济运行中的方方面面。例如,我国外汇过程中经常就会出现货币贬值和升值的情况,所影响的便是货币本身,涉及的范围面就比较窄,但是若是出现通货膨胀,影响的便是全国性的各种商品,包括货币也会受到影响。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对通货膨胀的会计问题研究作如下的分析。

2公司企业在面临通货膨胀所受到的影响

通货膨胀造成物价上涨,公司企业的运营中就会出现库存更好的消耗现象,同时库存商品也有可能以更高的价格出售。这样看似对企业的运营是有好处的,但是这样就会导致账面利润虚高。另一方面,企业负债账面就会相对情况下出现缩水,从而企业公司的负债减少。我们可以知道的是,这种情况的发生,对于负债较高的企业是比较有利益偏向的。所以综合比较来看,企业股价就会因此大幅度的上升。

此外,如果是从生产运营方面大量依赖原材料的企业,原材料就会因为通货膨胀造成价格幅度上升,而最终的制造成品就会因为滞后的原因上涨程度较慢,这样就会间接导致企业所获得的预期利润大大下降。通货膨胀对于这一种企业来讲就是一个比较大的损害。

通货膨胀对于企业来说可以有两方面的形势,首先如果通货膨胀表现的是一种稳定的通胀率,这样不但不会降低企业的利润,反而会有利于企业,企业亦可以根据通货膨胀的渐进演变制定相应的战略应对。其次如果通货膨胀表现出的是一种非常不稳定的形势,例如出现急速的通货膨胀,或者通货膨胀出现的是一种变化速度极快的状态(例如1949年的统治区的通货膨胀,表现出非常强烈的不稳定性和变化速度极快),如果是这样,企业对未来成本的把握就会变得非常困难。

3在公司企业建立通货膨胀会计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常情况下,通货膨胀会对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模式造成如下的问题:首先会形成会计信息不一致,另外就是生产耗费的成本补偿严重不足,企业的日常再生产能力严重下降,还有会高估计收益,利润会出现账面上的虚高,造成账面收入与实际不匹配,收入的超前分配。最后出现的问题便是我们经常见到的企业故障:失真的会计账目报表信息导致的错误的企业决策。

通货膨胀条件下,为了对比的反映出物价上涨带来的不正常因素和由此引发的对会计信息不良影响,必须要建立一种普通的通货膨胀来临时准确衡量企业运营的会计结构体系。这样也可以在各种外部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下,保持最准确的内部企业会计信息,确保企业的长久良性循环发展。

根据物价的一般指数或者说现实成本资料,将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加以调整就是通货膨胀会计。

篇2

通货膨胀一般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它在现代经济学中意指整体物价水平上升。通货膨胀是一个向来被经济学家关注的词。对于通货膨胀的危害,凯恩斯曾指出,再没有什么比通过摧毁一国的货币来摧毁一个社会的基础更容易的事情了,这个过程涉及破坏经济过程的所有隐藏经济法则的力量,并以绝大多数无法诊断的方式进行。下面就通货膨胀在我国产生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措施作以下分析:

一、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过快。2003年以来,我国GDP速度一直在10%以上,而且呈逐年加快的趋势。在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影响下速度才有所放缓。但经济总的趋势是迅速增长的。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某些经济结构问题更加突出,特别是投资与消费的比例结构和三次产业结构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改善,而且日趋严重。在这样的状态下,过高经济增长和过快投资增长无疑成为了通货膨胀的动因。

(二)我国实施过度的重商主义发展战略。这种发展战略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可以动员全球的资源涌到中国来,坏处是中国的资源和国民财富大量廉价流失,发展的结果被外人所利用。

(三)我国国际收支长期双顺差,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在结售汇制度下,随着国际收支顺差的逐年增加,我国的外汇占款也逐年递增。由于对应于外汇储备而发行的人民币也将参与国内商品的购买和投资,导致了相对于国内商品而言,货币供过于求,流动性过剩,物价上涨2007年中国外汇储备净值达1.53万亿美元。据2008年底的权威数据,中国共拥有1.9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的外汇储备额达到2.1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8%。这是中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2万亿美元。

二、通货膨胀的影响:

(一)阻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降低中国的国际竞争能力。中国经济已经是一种外延型的经济,技术的含量还不高,在国际上主要靠价格低廉来赚取微薄的利润。如今市场上的商品标签随处可见”MADE IN CHINA”。通货膨胀会得中国经济长期无法摆脱在国际分工中的低端地位,甚至有可能使得中国在与其他劳动密集型经济在争夺国际市场份额的竞争中处于劣势。那么我国必然会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加重国家的负担。

(二)给投资和消费带来的巨大的不确定性。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一种商品价格的上涨,并非是由于市场的真正需求的上涨,而只是由于生产者的投机冲动或者消费者对价格进一步上涨的恐慌造成的。由于并不是每一个生产者都能掌握市场的全面信息,因此这种由不确定性带来的投机和恐慌很可能推动没有根据的进一步的投资冲动,而此时的消费也变得更加混乱。盲目消费,抢购风随之而来。

(三)使得中国的收入分配结构更加不平等从而影响人们生活。土地、资本和其他财产所有者可以在轮番涨价的通货膨胀中通过提高土地和产品的价格来降低通货膨胀损失,甚至在通货膨胀中获得一些收益。由于低收入民众只有工资收入,工资上涨的幅度永远也比不上物价上涨的幅度。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他们货币收入的实际购买力大大下降,即实际收入水平下降,从而导致生活水平的下降。

三、应对通货膨胀的措施

(一)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通过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来减少总需求,降低物价水平;提高利率,收缩信贷,缩紧银根,减少市场的流动性;提高贴现率提高准备金率和减少信贷总额;同时,现阶段人民币升值预期比较大,热钱会想方设法进入中国,如果热钱的流入只是套利,损失的只是汇率。那么对于货币需求没有影响。但是如果热钱涌向房地产等行业,就会增加货币流通速度,拉动货币需求。我国政府需继续加强资本管制,防止热钱涌入;并且加快人民币汇率改革,让其快速回归均衡汇率。否则,货币政策会失效。

(二)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人手:一方面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二者不可偏废。若一味控制总需求而不着力于增加总供给,将影响经济增长,只能在低水平上实现均衡,最终可能因加大了治理通货膨胀的代价而前功尽弃。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人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三)加强金融特别是特定经济部门的监管。虽然在目前的金融自由化大趋势下,各国提倡金融以及经济自由化,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经济中不稳定性因素多而复杂,并且我国刚刚彻底的实现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因此,我国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在取消一些不合理的金融、经济管制的同时,也应该通过不断完善的法律以及通过体制的不断完善加强监管。总之,中国整体的宏观调控应当全面考虑各种经济政策目标的成本和收益,在综合排序的基础上权衡利弊。由于通货膨胀会导致生产和流通领域的紊乱,并产生巨大的再分配效应,其中利益受损最严重的是中低收入阶层。因此,应坚持反通胀的目标,需要在充分考虑这些牵制力量的基础上,统筹兼顾,妥善决定反通胀政策措施的力度,精确制导。

篇3

上世纪70年代,美国卷入越南战争,军事开支迅速膨胀,美国的贸易赤字剧增,债务攀升。对美国拥有大幅贸易盈余的西欧国家开始担心美国的偿债能力,并把美元外汇储备按35美元/盎斯黄金的国家价格从美国那里换回黄金。当美国发现自己的黄金储备已经无法应付未来的债务时,就关闭了黄金兑换窗口,美元随即贬值,以美元计价的石油等大宗商品期货价格随即大幅攀升,引发了一场西方世界都被卷进去了的通货膨胀。

美国的国会预算办公室估计,美国政府要付的债务利息将从目前的占总税收的9%上升为2020年的20%,2030年占36%,2040年将占58%。在如此沉重的债务负担下,美联储最近不断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虽然美联储辩解,如此印钞票的行为是为了让美国经济早日摆脱通货紧缩,但是其真实目的意在冲销实际债务。虽然美元已经与黄金彻底脱钩,美元的价格已经不受任何约束,但是其仍是国际大宗商品期货的定价货币,美元的贬值便与通货膨胀产生了直接的联系。随着量化宽松政策的出台,石油、黄金等期货的价格已经开始上扬,但随着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逐渐趋于稳定,大宗商品期货的需求增加,它们的价格有可能继续攀升,并传导到经济的各领域,引起全面的通货膨胀。

如果未来几年,中国都将面临全球通货膨胀的外部环境,那我们的汇率与利率政策都应该把这一重要因素考虑在内,并从这一点出发去调整我们的政策。

上世纪70年代也是通货膨胀时期,西欧几个国家在本币不断升值的压力下,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德国在西德马克升值的背景下,中央银行仍然维持较高的利率,以控制通货膨胀。同时鼓励工会与资方谈判,签订工资增长的幅度,以防止工资增长太快而影响通货膨胀。而法国因为担心升值会影响出口、增长与就业,一方面在汇率与利率上反复调整;另一方面在法定最低工资、物价控制等方面加大政府干预力度。最终的结果是,西德因为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反而稳定。法国因为物价和工资变动太大,影响了投资。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日元大幅升值,日本也采取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慷慨的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然而,这些政策导致了严重的金融泡沫,而上世纪90年代初泡沫的破灭又导致了日本经济长期的衰退。上述外国的经验值得我们注意。

我们的舆论一度担心人民币汇率升值会影响到中国的出口,从而引起就业形势的恶化及经济增长前景的暗淡。然而,若我们能够控制住货币升值的节奏和速度,名义汇率升值则对遏制通货膨胀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中国是石油等能源及铁矿石、各种金属的大宗商品进口大国,人民币升值对稳定这些进口品的价格会有帮助。另外,如果我们只注意防止人民币的名义汇率升值,由于通货膨胀、国内工资上涨等因素,人民币的实际汇率也会升值。这就是某些舆论说的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道理。实际汇率升值也同样会影响我们的出口竞争力。

篇4

第一个问题――是否继续执行量化宽松政策――可能会在美联储内部导致大规模的纷争。当初决定开始执行货币宽松政策时,伯南克曾经面对来自地区联储分行行长的反对,他们的反对主要是基于此举会导致通货膨胀。而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并没有加剧通货膨胀,但一些地区的联储银行行长仍然有这种担忧。

假设失业率在2013年至2014年间继续小幅下降,那么它将很快达到一个较低的水平。在这个失业率水平上,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的许多成员表示他们会停止量化宽松政策,甚至会实行相反的货币政策。这就意味着,未来将产生关于是否继续执行货币刺激政策的重大争论。即使达成退出货币刺激政策的协议,仍然会存在关于退出步伐的争论。

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的构成就会对最终政策结果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是由总统任命并经国会批准的7位委员(包括主席在内)组成。12个地方联储分行行长中的5位是该委员会的投票成员,但全部12个分行行长均需列席委员会的会议。目前委员会中有两个空缺。如果萨默斯当选主席,相应地,耶伦就要离开。那么,在接替者由参议院批准之前,就只有4位委员对货币政策进行投票。鉴于奥巴马政府提名候选委员和参议院批准候选委员是迟缓的,这些空缺要存在一段时间。

这意味着,如果萨默斯当选主席,在假设其他委员都支持他的前提下,他还需要赢得5位具有投票权的分行行长中的至少一位的支持才能实现他的政策目标。鉴于美联储具有调和不同意见的传统,这种运行机制将会把美联储货币政策推向一个更加紧缩的方向,因为地方分行行长在前几年里都明显表现得比委员会委员更加谨慎。

值得注意的是,基本上没有真正支持对由量化宽松政策所带来的通货膨胀过度乃至失控的担忧的证据。通常情况下,过高的通货膨胀率是一段长时期的高就业率以及前段时间通货膨胀率逐渐升高的结果。此外,在很多情况下,通货膨胀的高涨归因于战争、自然灾害或政府的垮塌。目前还没有因上述原因造成的通货膨胀突然大幅上升的事例。

这意味着,美联储应该有充裕的时间按它选择的步调来扭转量化宽松政策,而不需要担心经济会突然变成恶性通货膨胀。

事实上,如果经济超过容量并进入通货膨胀的阶段,则将前景堪忧。美联储也可以使用其“前瞻性指导”的近期经验来扩大收回储备的影响力。关于其意图的一个明确说法是:即使银行系统内部仍然有过量的储备,也可能会导致长期利率上升并造成经济增速放缓。当然,美联储也可以选择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能够迅速减少系统中超额准备金的数量。由于上述原因,与扭转量化宽松政策相关的技术性问题的程度被严重夸大了。

下任美联储主席面临的第二个主要问题是金融部门是否需要政府更多的监管来遏制不正之风。2010年通过的多德-弗兰克(Dodd-Frank)金融改革法案使得美联储的监管权力大幅增加。虽然这项法案的许多条文是狭隘的、技术性的,但美联储连同其监管伙伴――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据此被授权可拆分大型银行。它还可以以更高资本要求的形式施加惩罚,这些惩罚可以部分或完全抵消商业银行通过其“大而不倒”的地位所获得的隐形融资优势。

如果萨默斯成为美联储主席,那么美联储不太可能会加强监管。萨默斯曾经是克林顿政府时期减少监管的支持者,并在奥巴马政府前期使大型商业银行度过金融危机中扮演重要角色。他不太可能会改变以往立场。并且,他个人与金融部门的关系也非常紧密,曾经从这个行业获得数以百万计的演讲和咨询费。

耶伦在监管问题上的立场是明确的。她在这方面一直都不积极。近年来,她的注意力大部分集中在货币政策上。

下任美联储主席必须解决的第三个长期问题是:理论上经济会在某个时点到达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在这个时点上,美联储将面临一个艰难的决定,即是应该把重点放在将通货膨胀率稳定在2%的目标水平上,还是应该继续压低通货膨胀率以便观察在没有通货膨胀压力积聚的前提下,失业率会降至多低。

产生这个关键问题的原因有两个。其一,失业率对劳动者是否有能力获得就业机会,以及处于基层的大部分劳动者能否获得全额工资均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因为失业率直接影响到劳动者的议价能力。在低失业率时期,即使领取最低工资报酬的劳动者都能够确保实际工资的增长,享受生产率增长所带来的好处。这在上世纪90年代得到了清晰说明,那时处在工资分布下半部分的工人取得了自70年代以来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稳定持续的工资增长。在此期间,如果失业率再次下降到相同的区间,那么这些劳动者也许可以再次获得加薪。其二,关于失业率降低多少才会触发通货膨胀压力并没有广泛的定论。这与20世纪90年代早期和中期的情况不同,那时在经济学界对失业率降至6%便会引起通货膨胀这一观点非常一致。格林斯潘并不是一个正统的经济学家,他对上述观点不予理会,并允许失业率低于6%。压倒耶伦和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其他成员的反对,即使失业率降至5%以下,格林斯潘也仍然维持低利率。最终,2000年全年失业率的平均水平低至4%。

这种情况证明格林斯潘是正确的。尽管失业率降至结构性失业率可接受标准的近两个百分点以下,但是核心通货膨胀率并没有显著增加。格林斯潘无视正统经济学观点所作决定的结果是数以百万计的劳动者找到工作、数以千万计的劳动者得到加薪。

篇5

中图分类号:F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1-0045-02

1 研究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中国”在西方国家盛行,体现在金融问题上就是“中国输出通胀论”。2002年下半年,西方社会盛行“中国输出通缩论”,认为中国出口产品价格持续下降时全球通缩的罪魁祸首之一,其代表人物是摩根斯丹利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在他名为《中国因素》的世界经济报告中,将2002年世界经济的疲软归因于中国向世界大量出口廉价商品,致使许多国家出现通货紧缩的征兆。

2003年,西方社会风向逆转,随着中国需求对全球大宗商品需求和价格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他们又提出了“中国输出通胀”的论调。英国央行行长默文•金(MervynKing)在2006年6月曾指出,全球通货膨胀正在推高英国通胀水平,他特别提到了来自中国进口品价格上涨的威胁,理由是中国的劳工成本有上升趋势。在美国,有数据显示,自2003年起,价格就一直在下降的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价格现在也开始回升,就像来自其他低成本新兴国家市场的商品价格一样。

短短一年时间,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的看法出现截然相反的变化,这充分说明“中国因素”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日益增加,如何在国际经济事务中有效地发挥这种影响力,就成为中国政府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本文选择美国作为代表,利用1994年到2005年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年度数据与同期美国通货膨胀指数来计算并分析其相关性,利用数据来说明中国出口商品对美国通货膨胀指数的影响程度,分析其原因,进而指出我国是否能够输出通缩或通胀,为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正名。

2 研究问题的分析

在对中国出口商品与美国通货膨胀进行相关性分析之前,我们先对美国的通货膨胀进行一下观察。美国的通货膨胀率1994年2.6%,1995年2.8%,1996年2.9%,1997年2.3%,1998年1.5%,1999年2.2%,2000年3.4%,2001年2.8%,2002年为1.6%,2003年2.3%,2004年为2.7%,2005年为3.4%1。其中,2000年至2002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从3.4%下降到1.6%,具有通货紧缩的征兆,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西方世界出现了“中国输出通缩论”;2003年美国通货膨胀率又上升到2.3%,在这种大背景下,又出现了“中国输出通胀论”。由此可见,西方世界这两个相互矛盾的论调与美国当时的通货膨胀率是休休戚相关的。

我们再来看一下美国1994年-2005年的进口数据。美国1994年的进口额为6892.2亿美元,1995年为5742.8亿美元,1996年为8220.3亿美元,1997年为8990.2亿美元,1998年为9446亿美元,1999年为10588.6亿美元,2000年为12576亿美元,2001年为11802亿美元,2002年为12025亿美元,2003年为13031亿美元,2004年为15255亿美元,2005年为17327亿美元1。从这些数据来看,从1994年2005年,美国的进口额是也稳步上升的。既然中国对美国的商品出口额和美国的进口额都是稳步提高的。我们就有必要来研究一下中国对美国的商品出口额占美国的进口额的比例。通过计算这个比例1994年为3.11%,1995年为4.30%,1996年为3.25%,1997年为3.64%,1998年为4.02%,1999年为3.96%,2000年为4.14%,2001年为4.60%,2002年为5.82%,2003年为7.10%,2004年为8.19%,2005年为9.40%。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对美国的商品出口额占美国进口额的比例也在逐步加大,中国在美国的进口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从而可以得出中国与美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就这个结果就说中国对美国的商品出口给美国带来了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还不具有说服力。我们在看数据趋势的同时,还需要注意其绝对值,注意到1994年中国对美国的商品出口额占美国的进口额比例仅为3.11%, 2005年这个比例也不过9.4%。区区不到10%的比例就说中国商品出口给美国带来了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就没有多大说服力了。还有一个我们需要考虑的因素,那就是中国对外贸易中的转口贸易因素。加工贸易在中国的出口贸易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如附表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长期以来,加工贸易占中国商品出口的50%以上,这部分所谓的出口,其实就是中国人代为加工从中赚一点加工费,代工产品输出到国外,最终的产品定价和中国没有什么关系,完全由外方决定,所以说在考虑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时,需要单独考虑这个因素。如果刨除转口贸易这个因素,中国对美国真正的商品出口额占美国进口额的比例(转口贸易比例按50%计算),1994年为1.56%,1995年为2.15%,1996年为1.62%,1997年为1.82%,1998年为2.01%,1999年为1.98%,2000年为2.07%,2001年为2.30%,2002年为2.91%,2003年为3.55%,2004年为4.10%,2005年为4.70%。由此,可见2002年的比例仅为2.91%,2003年的比例仅为3.55%,凭这个数据说中国对美国的商品出口额导致了美国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就更站不住脚了。

3 结论

通过对上面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美国近几年的通货膨胀率时高时低,中国对美国的商品出口额逐年增加,美国的进口额也逐年增加,中国对美国的商品出口额占美国进口额的比例也逐年增加。但是据此得出中国对美国的商品出口导致了美国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结论还需要考虑这个比例的绝对值大小,虽然中国对美国的商品出口额占美国进口额的比例的是不断增大的,但是这个比例的绝对数值尚不到10%,如果刨除中国对外贸易中的转口贸易因素,这个比例更是不到5%。区区的5%的比重就得出中国对美国的商品出口导致了美国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结论,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综上所述,中国与美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中国对美国的商品出口额占美国进口额的比重不断增大。但是中国对美国的商品出口对美国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影响微乎其微。

参考文献

[1]钟伟.“中国因素”有能力向全球输出通货紧缩吗[J].中国改革,2003,(1).

[2]刘金山.又一耸人听闻的言论-“中国输出通缩论”辩[J].探索与争鸣,2003,(02).

[3]龚震.“通缩”到底感染了谁[J].中国海关,2003,(4).

[4]张光远.关于“中国输出通缩论”的简要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3,(1).

篇6

在2007-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下,我国的CPI指数呈明显的上升的趋势,伴随而来的是物价水平的不断飞速上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约。在投资者个人的投资理财中,如何才能在愈演愈热的通货膨胀的环境下实现个人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已经成为了个人投资理财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一、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纵观中国近几年来以蔬果、肉蛋、粮油、蒜、绿豆等为首的农副产品呈现疯涨之势。涨幅之快令人咋舌。甚至还有学者将大蒜一类与黄金这类投资理财产品进行比较,他们认为炒大蒜都要比投资黄金回报更高。姑且不论这样的比较是否恰当,但是却也从侧面体现了如今物价飞涨的事实。如果说物价飞涨困扰我们的是温饱问题,房地产泡沫则是让老百姓难寻安身之所,而这一切似乎都在遵循着历史的足迹走向相同的结果——通货膨胀。自从2008年以来,中国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我国食品的价格不断上涨,使我国的CPI指数一直保持着上升的趋势。据统计2011年1月我国的CPI指数已经一路飞升到了5.5%,2、3、4月更是一直持续在5.4%-5.6%的涨幅居高不下,同比去年增长了4.9%。众多的经济学家们认为,CPI数据预示着中国经济开始出现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的定义

想要了解通货膨胀对我们造成的危害,以及我们应该利用怎样的方式来规避和化解它对我们不利的影响,那么我们必须先清楚它的概念,纵观经济学界,对通货膨胀的定义有多种解释,相比较而言笔者更倾向于这种解释:

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

三、通货膨胀下居民投资的困境

温总理以前曾对通货膨胀做出了一个合理而形象的比喻:“它就好似一只猛虎,一旦将它放了出来,就再难把它关回去。”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严重的问题,如今的通货膨胀对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手中的钱越发变得不再值钱了,这样,他们就迫切需要找寻一个理性的方式至少来达到保值的目的。

然后在当今愈演愈烈的通货膨胀的危机下,居民在追寻合理的投资保值的方式中会面临许许多多的困难,同时这也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一)收入与物价不成比例增长

通货膨胀直接导致纸币贬值,如果居民的收入没有变化,生活水平质量就会下降,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但在通货膨胀下,人们为了规避通货膨胀,都在不停的炒作实物,一些日常基本必须的农副食品已经被炒得很离谱,完全违背价值规律的作用,导致居民的消费支出日益增加,但是工资的增长速度却十分缓慢。然而按照目前来看,若将钱存进银行,只能造成负利率的现象。

(二)盲目跟风投资房地产

通过我们小组的问卷调查,在当前通货膨胀的影响下,27.2%的人选择投资房产,从长远来看,房地产是最适合对抗通货膨胀的资产之一,笔者所说的房地产是最适合对抗通货膨胀的资产之一是在通货膨胀还处在初期比较温和的阶段,而如今中国的通货膨胀已经超过5%达到恶性通货膨胀的阶段,并且由于中国的特殊性,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目前的经济隐患正是房地产行业。不仅因为我们是人口大国,在很大程度上对房产有着刚性的需求,更因为富商和财团的投机行为的严重,加上一直以来被所谓的专家和学者叫板了一年的楼市的拐点非但没有出现,反而房价如芝麻开花节节高。面对国务院空前绝后的控楼压制政策,在短期内却收效甚微,这些都在无形中给了对房价期望较高的人民更多的底气,而正是由于这种对于房地产而言过高的预期势必会形成一种失去理性的偏执。

(三)投资证券领域的困惑

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21.65%的居民选择投资证券领域,而我国居民在证券投资领域多数是选择投资股票和债券。曾有一种经济学观点曾阐述到:良性的通货膨胀对股市是利好的,而恶性通货膨胀对股市则是起抑制作用。面对央行不断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抵挡通货膨胀的影响,加大社会上闲散资金的回收力度,那么流入股市的资金必定在不断的减少,银行在预期上所承受的风险更大,但是收益却更小。大盘的银行权重股会损失惨重,估价下跌,这就导致股市在很大程度上会趋于萎靡的状态。

(四)盲目跟风投资黄金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黄金作为一种投资产品越来越得到重视,据统计发现2.70%的居民选择投资黄金。笔者认为黄金有三大好处,第一就是它的可分割性,这一点是很多实物商品所不具备的,第二是黄金的体积小,第三是黄金的可即时兑换性,在任何国家任何地方,黄金都是可随时兑现的。但是目前黄金的情况是从250美元一路飞升到1400多美元,但目前国内的黄金投资途径有:实物金、Au(T+D)以及“纸黄金”,国内的Au(T+D)尚未对个人开放;而纸黄金手续费高出国际标准1美元多,并且不允许实物交割,加上银行的纸黄金交易平台不是国际标准盘,在“纸黄金”交易中,银行是永远的赢家。所以,适合个人投资者的黄金投资渠道就只有实物黄金。实物黄金在理论上是可以持有,但是面对目前的现况及价格因素的考虑,笔者认为实物黄金是不太适合大量持有的。

(五)理财顾问的非专业性

通过笔者所在小组的调查可以发现,23.68%的居民认为制约投资的因素是缺乏专业的投资分析意见。在这一点上主要表现为:居民以及投资者的投资理财能力明显不足,各个理财机构在开发各类理财产品时过多地看重了营销手段,从而忽视了对理财产品本身业务的多样化和专业的需求化。这种目光短浅的行为与理财业务“量身定做”的业务内涵相去甚远,从本质上扭曲了理财业务是以人为本的精髓。更何况还有一些机构受法律法规的限制,投资渠道相对较狭窄,很多领域无法涉足,所以很难为客户提供最佳的投资理财建议以及投资理财的产品。

四、居民投资的理性投资选择

通过笔者所在小组的讨论以及收集的数据,我们认为对于居民消费者而言,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找适合自身的投资保值方法,而不应该盲目跟风或者眼高手低,要充分衡量自身承受风险的能力,才能做出属于自己的投资理财的理性选择。为此,针对以上居民的投资面临的困境,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应对策略:

(一)适当采用保险方式规避风险

在当今高通货膨胀的预期下,任何形式下的投资都是风险与收益并存的,当人们面临生病,养老意外等各种突况之时,能及时到来一笔现金,确保人们的正常生活不受危机干扰的影响,确保生活的有序稳步前进。总而言之,保险虽然不能向某些理财产品那样带给我们丰富的收益,但是它本身所具备的保障功能是其他投资理财产品所无法比拟的。

(二)理性对待房地产的投资

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知道,真实的住房的价值应该是他的使用价值而非投资价值。这种偏执的观念是极度危险的。中国独有的社会体制决定了国家政策的直接性,迅速性,如果通货膨胀进一步的恶化,物价水平超过了经济发展水平,必定还会推动房价的不断上涨,面对日益增长的泡沫房地产,会使市场逐步失去理性,房地产泡沫终将破灭,至此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合理规划。

(三)合理投资实物,减少手持现金

当今最大的实物投资无疑是玉器和黄金。如今玉器收藏目前正上演着疯狂的石头,据调查显示,1980年,一级和田玉山料的价格为每公斤80元,到2009年已突破每公斤100万元,今年更爆出一块20克特等的带枣红皮小籽料以200万元成交,平均每克达到了10万元的天价。与此同时,钻石也在迅速升温,从去年5月至今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全国的钻石销售量突破10亿元,其中2克拉到5克拉的钻石的钻石同比增长已经超过了40%,裸钻价格的涨幅更是超过了黄金。面对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玉石和钻石无疑也是首选的保值品,但是饰物比裸钻和裸玉石也许会更好,因为饰物可以佩戴,美观大方,不用占用其他储存空间,节约储存的成本,而且当前随着人们的观念的上涨,比如结婚的人更加迫切追求钻石等,玉石从某个侧面来说也是收藏家和喜欢装饰的人的爱好之一。对于黄金来说,虽然当期黄金价格过高,但是从保值的目的出发,我们建议每年固定的时刻买入50克左右的黄金,每一年买一次,不用担心未来的涨和跌。比如居民从40岁开始购买,每一年买买到60岁,那差不多是20个50克黄金单位,那么从60岁退休的时候,笔者建议他每年卖出50克,这样就可以补充他的退休的那部分收益,从一辈子来看,其实是最保值的。

(四)投资不再流通的人民币和纪念币

老版人民币的和国家限量发行的纪念币的保值。纪念币是国家在某一特定时期限量发行的,具有很高的价值,且数量极其有限,而老版的人民币,也随着新版人民币的发行,而逐渐退出流通领域进入的投资领域。据悉,现在市场上普遍已经没有2元钱的纸币的流通,但是在2年前左右,2元钱的纸币还是随处可见,如今据我们调查,一张2元钱的纸币(未翻新)的已经炒作到了50元钱,相对于它本身的价值来说整整2年期间翻涨了25倍。所以说老版的人民币的升值和保值的空间是非常大了。

五、结束语

总之,在通货膨胀环境下,无论任何投资都应该从投资者个人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仅看潜在回报率的高低,同时还要考虑流动性需求、投资期限、风险承受能力、投资工具的选择等因素,这是个人投资理财的基本原则之一。这样既能保持较好的流动性,又可以增加收益,更重要的是它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篇7

20世纪90年代以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局限性日益显现,许多工业化国家开始采用一种新型的货币政策理论框架――通货膨胀目标制。西方发达国家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之后在促进经济增长及抵制通货膨胀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新西兰、加拿大、英国、瑞典、芬兰、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发达国家率先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接着,巴西、波兰、捷克、智利、以色列、南非、泰国、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也纷纷效仿。这些国家的实践结果表明: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后通货膨胀率明显下降,基本达到了稳定物价的目的。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为4.8%,涨幅比2006年提高3.3个百分点。2008年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7.1%。其中,城市上涨6.8%,农村上涨7.7%;食品价格上涨18.2%,非食品价格上涨1.5%;消费品价格上涨8.5%,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6%。由此可见,目前我国通货膨胀现象较为严重,我国在通货膨胀率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如何控制物价上涨是政府需要调控的重点。既然通货膨胀目标制在其他国家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国能否也采用这种新型的货币政策呢?

一、通货膨胀目标制主要理论观点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基本含义是:货币当局预测通货膨胀的未来走向,并将此预测与已经确定的通货膨胀目标相比较,根据两者之间的差距决定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整和操作;如果通货膨胀预测结果高于目标或目标区上限,采取抑制性货币供给调整:如果通货膨胀预测结果低于目标或目标区下限,采取松动性货币供给调整;如果通货膨胀预测结果在目标区范围内或非常接近目标,货币政策倾向则可以保持不变。有专家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种货币政策策略,它包括五个因素:(1)对公众宣布通货膨胀的中长期数字目标;(2)一种价格稳定的制度性的承诺,并以价格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其他目标从属于该目标;(3)不仅是货币总量或汇率,其他各种信息和变量都可被用来确定政策工具模式;(4)通过与公众和市场交流以增加货币政策的透明度;(5)为保持通货膨胀目标,应增加中央银行的责任度。

与汇率目标相比,通货膨胀目标制使货币政策集中于国内的经济状况,对国内经济冲击进行反映。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优点在于,货币与通货膨胀之间的稳定关系对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成功并不重要,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并不依赖与这一关系,而是使用所有可用信息去决定货币政策工具的最优设定。其优点表现在以下几点:(1)通货膨胀率的公布简单易行,并且很容易被公众所理解和接受;(2)通货膨胀目标制拓宽了央行与公众的沟通渠道,增强中央银行的责任感,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为衡量中央银行的业绩提供了一个相对严格的量化标准,从而也就有利于货币政策的制度化;(3)消费者可以享受价格稳定所带来的其他好处,避免或减小通货膨胀所造成的社会损失,如市场体制扭曲,分配不公等。另外,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可以降低通货膨胀水平及其易变性,提高产出增长并降低了其易变性,降低通货膨胀的持续性。

二、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前提条件

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执行需要三个先决条件。第一,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即中央银行能够独立地执行货币政策。第二,货币当局有愿意和有能力不钉住其他目标,如汇率等目标,不使通货膨胀目标从属于其他目标而使政策无效。第三,货币政策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并且与大众进行良好的沟通。

1.中央银行应有相当程度的独立性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指的是在三个大的领域必须排除或大大削减政府的影响:人事的独立性、融资的独立性和政策的独立性,而后者可以分为目标的独立性和工具的独立性。任何国家要考虑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其货币政策,其首要条件是中央银行应有相当程度的独立性。即便说中央银行未必需要拥有完全的法律上的独立自,但是货币当局至少必须具有为了达到某些名义目标而采用货币政策工具的自由。为达到这一要求,国家不能显示出有任何“财政主导”的迹象,换句话说,货币政策的实施不应受纯粹的财政上考虑的支配或制约。

2.货币当局具有单一货币政策目标

一个选择固定汇率制的国家会将其货币政策目标从属于汇率目标,从而在追求其他名义变量(如通货膨胀率)时变得无效。如果通过固定汇率制的变相形式来放松这一限制条件,那么从理论上讲,汇率目标是可以与通胀目标同时并存的,但前提是这种目标足够清晰明确,并且中央银行的行为能够表明通胀目标在这两者发生冲突时处于优先地位。然而,实践中这两种目标的并存会带来一些问题,因为货币当局可能不会事前就将这些优先目标以令人信服的方式公之于众。相反,公众可能会从货币当局面临汇率压力时的实际反应来推测其优先目标。而且,在此情况下,货币当局到底是调整工具组合以维持汇率目标还是允许汇率波动超出预定范围,以及对这两种行动过程是否公开,理论界至今仍无定论;而事实上,这两种过程恰恰能向公众传递恰当的信号或提高货币当局的可信性。因此。避免这些问题的最安全的方法是货币当局不要对汇率水平或其跨期变动做出承诺。

3.货币政策具有较高的透明度

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核心内容是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决策结果的公布,以及对决策理由的解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拟定的《货币和金融政策透明度良好行为准则》中,把透明度定义为“一种环境,即在易懂、容易获取并且及时的基础上,让公众了解有关政策目标及其法律、制度和经济框架,政策制定及其原理,与货币和金融政策有关的数据和信息,以及机构的职责范围”。从目前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各国近年来的货币政策实践可以看出,他们主要是通过引导和管理公众的市场预期来实现。如果中央银行不能通过及时准确的政策信息披露来正确引导公众预期,就将会增加公众预期错误对宏观经济的扰动,致使货币政策操作滞后于公众预期,最终必然加大调控的试错成本。在实行通货膨胀钉住制度的国家,其货币政策无一例外具有很高的透明度。

从理论上来讲,满足了上述三项基本要求的国家都可以采用与通货膨胀目标制相一致的方式实施其货币政策。除此之外,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还必须具有对国内通胀建立模型及进行预测的技术与制度能力,能够准确评估政策工具变化对未来通胀的影响,同时密切关注货币政策传导对主要宏观变量的影响方式。

三、我国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条件分析

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大部分国家,其宏观经济运行都有了较大的改善。因此,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一种新的货币政策框架越来越受到更多国家的青睐。从实践看,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必须具备一些前提条件:中央银行有相当的独立性、有明确的单一的货币政策目标、有较高的统计和预测通货膨胀的能力、信息透明度高等。我国是否具备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条件呢?

1.我国中央银行缺乏足够的独立性

目前,在政治独立性和组织独立性方面,我国央行都不具备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条件。由于政府与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并非完全一致,所以在两者的目标发生冲突时,缺乏独立性的中央银行可能会屈从于政府,从而无法完成既定的通货膨胀目标。因此,通货膨胀目标制对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要求相当高。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较低:(1)货币发行不独立;(2)制定和执行金融政策上不独立;(3)监督和管理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方面不独立。另外,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来看,由于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是寡头结盟的市场结构,而国有商业银行又在其中居垄断地位,货币政策主要依靠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渠道传导,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这些方面会使中央银行在进行货币政策操作时受制于政府和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考虑,使相应的货币政策操作可能缺乏呼应,从而会使中央银行公布的通货膨胀率有实现不了的风险。

2.我国不具有明确的单一的货币政策目标

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相对薄弱,但是通货膨胀目标制要求中央银行将物价稳定作为首要目标,并且目标期的实际通胀率是否落入目标区间被认为是评价中央银行政策绩效的首要标准,这常常会激励中央银行“不顾一切”地去完成自己的目标,这种唯“物价稳定”是图的作法有时会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构成一定的威胁,而这也是中国政府最不希望看到的。譬如,当通胀率上升时,中央银行会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若通胀率上升是由过度需求引起,则紧缩性货币政策就是正确的;但若是由供给条件恶化引起,则紧缩性货币政策会进一步减少产出,增加失业。1991年加拿大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不久,就受到了全球石油价格上涨引起的供给冲击,但中央银行为了实现通货膨胀目标,反而提高了利率,从而引起经济的严重衰退,1990年~1995年加拿大的产出损失累积高达4000亿美元,平均失业率高达15.7%。由此可见,我国暂时还不具备这个条件。

3.我国货币政策的透明度程度不高

中国人民银行的问责机制将随着其独立性的增强而加强,其透明度和沟通状况正在不断改善,但是通过与其他国家央行的透明度和问责机制建设相比,我国的中央银行问责机制建设仍旧比较滞后。按照货币政策委员会条例的规定,货币政策委员会只是人民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议事机构,货币政策委员会议案和例会讨论的重要内容不得对外提供或公开发表,有关议案表决通过后形成建议书,人民银行在向国务院报送有关货币政策重要事项的决定方案时,将建议书或会议纪要作为附件一并报上。媒体所报道的内容就是每个季度之初,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一次例会,然后在有关报纸上发表非常简短的“会议纪要”。由于“会议纪要”简短而且均为原则性表述,所以传达出的信息量有限,公众从中了解到的,充其量是未来一个时期的货币政策取向,而没有更多实质性的具体内容,这种信息披露方式,透明度应该说是不够的。

四、结论

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条件,换句话说,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暂时缺乏可行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以后也会将其拒之门外,我国中长期内应放弃货币供应量目标,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把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直接钉在通货膨胀率上,同时将利率、货币供应量和经济景气指数等其他主要经济变量作为监测指标,以长期性的“核心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目标,重构一个通货膨胀目标制下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

参考文献:

[1]艾洪德武志: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政策的适应性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5(8)

[2]贺力平:“货币政策新方向:反通货膨胀目标制及其理论依据[J].经济研究,1998(2)

[3]生蕾:从西方实践看我国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可行性[J].求索,2007(9)

篇8

当前中国经济有两个问题在反复争论:第一,经济是不是过热,说过热有理由,说不过热也未必没有根据;第二,中国的生产能力过剩,说生产能力过热有大量证据,反驳方则认为相应的政策在逻辑上讲不通。我认为,GDP增长10%以上不热,那增长多少才算热?另外,投资率高到45%-50%,不止是一年、两年,历史上从来没有这样高的投资率,这不过热,什么叫过热?

宏观政策无所适从

就像盲人开车

许多产品产能扩张,从增长率上是说不清楚的。比如钢铁,产量是美、日、俄的好几倍。其他的供应比如电力,一年新投产的发电机装机量相当于法国总的装机量,我们一年装一个法国,这样快还不热吗?不同的判断导致的政策结论截然不同。宏观政策长期无所适从是非常危险的,就像盲人开车。

今天我们做分析判断的时候,要做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国的、多经济一体化的分析。现在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是2000多亿美元,是美国建国以来最大的,当年跟日本发生贸易摩擦的时候,也比这个数字也小得多。美国毫无疑问需求大于供应,所以,长期的贸易逆差。这和90年代美国经济持续繁荣带来的美国人消费习惯有关。中国1000多亿美元的顺差主要来自于欧盟和美国,这种环境下,单说中国是过热还是过冷,说不清楚了。

把美国和中国的需求加在一起看通胀问题

中国这几年的投资是中国历史上空前、人类历史上空前,建设的速度之快也是空前的。哪一个城市都有开发区,从上到下比比皆是。如果说不热,也不符合现实。我们把美同和中国的需求加在一起,再看热不热,肯定是热的。

篇9

中图分类号:F822.5

一、货币供应量对通胀解释力的变化

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率直接影响近期变弱。图1给出2000年以来的货币供应量(M2A)和通货膨胀率变化情况(M2A=M2+其他存款性公司对其他金融性公司负债未计入M2部分+存款型公司债券),蓝线表示货币供应量月同比增长率,红线表示CPI的月同比增长率。2008年6月以前,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率对通货膨胀率影响显著,2000年1月到2008年6月,按交叉相关系数的最大值算,货币同比领先通胀7个月,解释力达到70%~80%。然而,2009年货币同比增长率最高水平发生在1季度,到2010年4季度的高通胀有7个季度的时间差,关系显著异于前期。

总需求和通货膨胀率对货币弹性近年显著减小。在20世纪90年代,名义总需求对M2的弹性估计为1.7,特别在1994年的高通胀转变为1999年的通缩过程中,甚至通货膨胀率对M2增长率的弹性也大于1。总需求和通货膨胀对以货币数量变化为结果的宏观调控非常敏感,可谓宏观调控“四两拨千斤”。2011年以来宏观调控似乎变成了“千斤拨四两”。货币猛烈紧缩,总需求和通胀率变化相对比较小。1996年以来M2同比增长率最大值为2009年11月份的29.6%,2008年下半年以来CPI同比增长率最大值为2011年7月份的6.5%,即使认为这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通货膨胀率对货币增长率的弹性也显著小于历史水平。

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的调整也无助于提高货币供应量对本轮通胀的解释力。2007年由于部分进入了股市的资金没有计入M2统计范围,所以直接用M2解释通胀效果不佳,但调整之后的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率解释力有显著提升。而今年以来,其他存款性公司负债未计入M2部分其实增长率更高,导致经调整的M2增长率甚至略高于M2,所以调整货币供应量口径对于解释本轮通胀率作用微弱。

二、通货膨胀率表现出国际传导

国内通货膨胀率和进口价格涨幅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图2给出了2000年以来的工业品生产价格和进口价格月度同比增长率变化情况,蓝色表示进口价格同比增长率,红色表示工业品生产价格同比增长率。图中可以看出两者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变化趋势一致。举例来说,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国内的成品油价格也上涨,铁矿石价格也如是。图3将消费者、生产者价格取均值,与进口价格同比增长率情况比较,结论和图2无区别。这两个物价指数与GDP平减指数的区别在于服务的计算,而服务在进口中占的比例很小,所以此处没有用GDP平减指数。

对这个相关性可能的一个解释是大国效应,即国内货币供给和名义投资增加,引起国内价格上升,同时导致进口需求和进口量增加,再引起进口价格上升。如果这个逻辑成立,那么国内通胀和进口价格通胀都是由国内货币供给决定的。但这不能说明国内通胀和国际通胀之间有因果关系或者传导关系。甚至于即使进口价格变化领先于国内价格变化,也不能说明两者的传导或因果关系,只能说明“出口转内销”比“国内直销”的速度快。

从更多的数据分析来看,中国货币供给是决定大宗商品国际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甚至主要因素。但世界其他经济的影响也很重要,不能说国内通胀与进口价格通胀的关系完全是通胀的出口转内销,即现象上的通胀国际传导是存在的。国际传导会使本国央行货币政策失去很大的独立性。

通胀国际传导的一个简单逻辑是,按一价定律,可贸易商品的国内外价格变化是接近一致的。在固定汇率情况下,国内外通货膨胀应当接近一致。而在浮动汇率情况下,有部分研究证实,大的通胀传导可以被屏蔽掉。如20世纪80年代,美国通胀率较低,而拉美国家由于发行了过量货币承受恶性通货膨胀,但拉美通胀不会传导到美国去。这是因为拉美通胀厉害后货币就贬值了。不过,对于比较小的通胀,浮动汇率也还是难以完全屏蔽的。

三、通货膨胀同时受货币供应量和国际传导影响

通货膨胀国际传导受本国货币供给影响。假设货币决定总需求,那么给定总供给和货币,即给定总供给和总需求,进口价格的相对上升必然导致不可贸易商品和服务价格的相对下降。就是说给定企业和家庭的总支出,一部分商品的价格上升了,在价格弹性小的情况下,这部分支出增加了,购买其他商品的支出必然减小,导致其他商品的价格下降,即国际传导对通胀无影响,通胀由当前货币量决定。例外的是,对家庭而言,如果进口商品的价格弹性很小,可能导致支出的变化,但这是由储蓄率变化实现的。在这个意义上,即使给定总供给,当前的货币不能决定当前的通胀。但在较长时期,储蓄相对变化的空间小,平均而言通货膨胀率还是由货币决定或者在很大程度上由货币决定。

通胀由货币供给和国际传导同时决定。考虑一个小国开放经济,有两种产品,一是国际交易成本为零的可贸易品,二是国际交易成本为无穷大的不可贸易商品。该国汇率固定在低估本币的水平上,同时关闭民间资本市场,政府无限量收购外汇。假如国外通货膨胀率上升,国内货币供给不变甚至减小,由于国外的商品价高,于是国内可贸易产品全部出口,没有进口,净出口增加,国内产品供给减小。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政府实行紧缩政策,但由于国内供给减小,仍然可能产生通胀,至少通胀对货币供给增长率的弹性小于1。通过这个渠道,产生了通胀的国际传导,但这传导是通过固定汇率和供给量的变化实现的。反之,货币供给较大幅度增加,伴随国外通货膨胀率降低,也可以通过净出口减小带来国内供给量上升,从而只导致较小幅度的通胀。

以我国为例来看货币供给和国际传导对通货膨胀的作用。我国汇率固定,可以预期在国内通胀低于国际时,顺差增大,国内供给减少;国内通胀高于国际时,顺差减小,甚至产生逆差,国内供给增加。图4给出了2000年以来货币供应量M3与国内供给量同比增长率的变化情况 。其中国内供给等于GDP减去货物出口加上货物进口,三者都按不变价计算,货物进出口为海关口径贸易量。其中,2000-2005年按2000年价格计算,2006-2011年按2005年价格计算。

图4显示,2004年下半年以前货币供应量对国内供给影响不大,但之后的影响越来越强。可能是因为中国进出口占世界其他经济GDP 比例近年来持续大幅度上升,因此国际传导作用越来越强。具体来看,2009年国内货币供给增加,但由于外需严重下滑,企业出口转内销,增加了国内供给,所以即使2009年货币量大幅增加,也没有通胀显现。2011年,国内货币政策紧缩,即内需减少,但外需走强,贸易顺差导致国内商品供给大幅减少。图5中,2011年2季度出口正常,进口减小,这个缺口就形成了国内供给的减少。因而虽然国内货币紧缩,但依然出现了通货膨胀。

四、对经济形势分析和宏观政策的含义

通货膨胀受到货币供给和国际传导双重影响这一事实对我国当前经济分析和政策制定有重要意义。如果接下来外部经济相当疲软但不发生短期的猛烈衰退,那么目前情况对中国非常有利,甚至可能出现一波持续时间比较长的高增长。

外部经济的疲软首先有利于抑制商品价格,改善或相对改善中国的贸易条件,增加国内供给,为内需的较快增长提供资源条件。2010年3季度从实行紧缩转向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很快就引起了通胀上升,被迫再次紧缩。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那时的外部经济还比较强,美国还寄希望利用财政赤字迅速改变内需疲软的困难。而在全球经济较高增长的同时,商品价格也随之迅速上升。当前情况和那时不同,眼下外部经济比较弱,如果中国实行和2010年3季度相当的政策,并根据外部经济情况适时调整,结果会大有不同。另外也由于农产品价格上升,农业生产投入有所增加,目前农产品价格已经开始趋于平稳。

如果外部经济发生了近似2008年那样的猛烈衰退,中国可能出现一段时间的通货紧缩。这主要是由于现在对2009年的扩张政策有很多负面评价,因此难以再像之前那样在短期内猛烈扩张银行信贷。对2009年政策比较负面的评价主要来自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大量贷款可能产生较多坏账的担心,另外也有观点认为目前的通货膨胀在相当大程度上与当时的信贷扩张有关。不过后一点相对并不重要。因为,如果出现了通货紧缩,对通胀的担心很快就会减弱。

篇10

关键词 通货膨胀预期 汇率 外汇储备

一、通货膨胀预期的概述

通货膨胀预期指公众对后一段时期内可能发生的通货膨胀及其幅度大小的事前估计,其分为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而理性预期是最新的假说。

适应性预期是指人们在对未来会发生的预期是基于过去的,在估计或判断未来的经济走势时,利用过去预期与过去实际间的差距来矫正对未来的预期。

理性预期的基本含义主要有两个方面:(1)人们在进行预期的时候,不仅仅凭过去的经验,而且还要考虑到未来可能发生的种种情况,特别是政府政策变动的效果;(2)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为了追求最大利益,经济体系中的每一个理性经济单位,会充分利用可得到的各种信息,根据一切重要经济变量的变化考虑问题,对每个内生变数的变动态势有清楚的了解,从而可以预期通货膨胀的变动。

二、我国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背景

国内天然气、自来水、汽柴油、电等基础性消费品有的已涨价,有的正酝酿涨价,民众对通胀的预期越来越强烈。

(一)物价持续不断上涨

2010年11月CPI同比上涨5.1%,创28个月新高,环比上涨1.1%。2011年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9%。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0.3%,非食品价格上涨2.6%;消费品价格上涨5.0%,服务项目价格上涨4.6%。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1.0%。最近,多个领域的消费品掀起涨价潮:康师傅部分方便面拟从4月1日起提价5毛;宝洁、联合利华旗下洗涤用品3月底陆续上涨,涨幅5-10%;青啤、燕京、雪花对部分品种或优势市场提高出厂价。物价持续不断的上涨,增加了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

(二)货币投放速度高于实际经济增长速度

最近5年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最需要资金的5年,GDP累计增加了102%,翻了一倍,但同期货币供应量翻了2倍以上,所以货币供给的增加量远大于实体经济的增长量。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面临出口下滑、实体经济回落的危险。为避免经济的急速下行,中国政府迅速启动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以帮助宏观经济重回增长轨道。“4万亿投资”成为扭转中国经济下行的主要动力,但同时带来了市场上流动的货币迅速增加的副作用:银行信贷激增,货币供应量快速上升,资产价格特别是大城市房地产价格随之迅速上涨,通胀预期正在快速形成。

(三)汇率上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将会推高通货膨胀预期。当汇率急剧贬值的时候,进口商品价格的突然上涨,成为一个新的偶发因素,传导到国内商品价格体系,同样由于存在商品的比价效益,导致国内商品的上涨。同时由于国内本币的汇率降低,又进一步刺激了商品出口,减少了国内的商品总供给水平,这又第二次加剧了国内商品的供需不平衡,导致价格上涨。因此在汇率贬值的情况下,存在通胀预期成为一种必然。

(四)外汇储备和外汇占款增加,热钱大量流入

截至2011年3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0447亿美元,首次突破3万亿关口。央行行长周小川4月18日坦言:“外汇储备已经超过了我国需要的合理水平,外汇积累过多,导致市场流动性过多,也增加了央行对冲工作的压力”。外汇储备上升,外汇占款将会持续增加。目前由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导致经由外汇占款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持续增长,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上升。高外汇储备是货币和信贷增加的外部源头,它不仅表现为外汇储备增加,还表现为日益上升的外汇占款。

在美国仍旧维持宽松货币政策的情形下,热钱势必会在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之前极力谋求利润最大化,从而纷纷涌入中国、印度等亚太国家,再加上我国的经济形势好转及央行加息,热钱会大量流入,会进一步增加流动性,推动市场行情上扬,增加资产泡沫和相关商品的价格,继而增加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

三、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措施

(一)加大对物价的改革,以消除通货膨胀预期为前提

价格改革措施的出台造成的物价上涨幅度往往超出改革设计者的估计,这就难免促使人们把价格体系改革与通货膨胀联系在一起,产生通货膨胀预期。因此,只有消除通货膨胀预期,稳定公众心理,才能为价格体制的改革创造良好的条件,而整顿经济秩序,消除经济中的过热现象又是消除通货膨胀预期的重要一步。

(二)灵活运用多种政策手段

管理通货膨胀预期关键在于调控流动性:控制货币发行量,谋求最优的货币供应数量。最优的货币供应量应该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确保资本市场的流动性;确保消费者对物价的理性预期。

货币供应不能仅仅着眼于“GDP增长”,还应着眼于“控通胀、稳增长”。当前货币政策要真正回归“适度”,要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操作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探讨宽松货币政策退出路线,保持流动性合理适度,及时回收过剩流动性。

(三)增强汇率的灵活性

坚持用渐进性的办法来推进汇率改革,增强汇率的灵活性。适当加快人民币升值速度,减少通膨胀国际传导压力。

长期来看,一个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其实际汇率必然升值,这是一个必然规律。实际汇率升值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名义汇率升值,另一种是通过通货膨胀的形式实现。而实际汇率是名义汇率通过通胀调整过的汇率,所以如果名义汇率不升值,就会产生通货膨胀,如果要想抑制通货膨胀,就得让名义汇率升值。人民币升值不但对抑制通货膨胀有好处,对我国在国际上的货币购买力的提升作用也是明显的。

适当加大人民币升值幅度有利于解决高外汇储备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减少外汇的储备增长速度,货币政策可以起作用,就是利率政策、汇率政策,适当加大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幅度,这是一个途径。

(四)加强对外汇储备的管理,使外汇储备适应经济的发展

解决高外汇储备需货币、财政、外贸政策相配合。要解决目前中国经济问题,保护资本市场价格增长过快的问题,只靠货币政策这一个工具是不行的,必须采取组合拳的办法,除了货币政策之外,我们的外贸政策、财政政策,甚至我们的产业政策配合到一块儿,减缓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中国的外汇储备主要来源于三大块,第一块是外贸顺差的问题,这两年外贸顺差很大,今年全年的贸易顺差肯定超过去年,一到四月份的贸易顺差过去年增长了80%。第二大块就是利用FDI,去年短暂的放缓之后,今年FDI还在增长,一到四月份达到两百多亿。第三块经常项目和FDI之外的钱,不能说是热钱,但是相当一部分是热钱,还有一部分海外上市资金回流,导致外汇储备速度大大超过去年。这么大的外汇使得流动性过剩,通俗说就是钱太多了,表现在MR的增长速度20%,比去年同期快了8个百分点,去年被期MR只有12%左右,今年一到四月底达到20%,那么多钱在投资渠道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全部流入了股市。加强对外汇储备的管理,控制热钱的流入,降低通货膨胀的预期。

要应对通货膨胀,必须对通货膨胀预期采取有力的措施,降低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更好的引导消费者合理理财,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戴艳军,崔彦峰.当前我国通货膨胀预期的成因及其治理.商业时代.2010(10).

[2]宋晓颖.浅析我国经济存在的通胀预期.人口与经济.2010(8).

篇11

关键词 通货膨胀 物价变动 会计模式

传统的以历史成本和币值不变为主的会计体系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的优点,会计报表的编制和审计的成本较低,而且己被人们所熟悉。但在通货膨胀时期,这种模式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却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作为物价变动会计的一部分,消除通货膨胀影响的通货膨胀会计便应运而生。正如我国著名会计学家葛家澍所言:“只要物价变动不能遏止,个别物价的涨落或一般物价水平的升降幅度不可无视,物价变动会计就有相当重要的存在价值。”而且“即使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动并不明显,但特殊物价变动仍可能非常显著。”

2007年至今,我国物价上涨幅度较大。因此,当前进一步开展物价变动会计的研究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一、通货膨胀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1、通货膨胀对企业资产的影响

通货膨胀直接影响到企业资产的计价。在通货膨胀期间,货币性资产的名义价值不变,但其实际价值会因购买力下降而受到损失。同时,企业拥有的债务,会因货币购买力下降而获得利益。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如果不剔除物价变动的影响,就很容易导致报表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判断。为了提高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和相关性,企业急需采取有力措施去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

2、通货膨胀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

在通货膨胀条件下,企业的营业收入是以现实的物价水准来计量反映的,当企业采用历史成本核算原则时,其与收入配比的成本、费用很大部分反映的是按过去的物价水准所计量的资产价值,两者配比的结果,会出现低估成本,虚增利润,难以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的情况。造成的直接矛盾是成本补偿不足,它既影响企业当前利益,又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

3、通货膨胀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3.1货币性资产不断贬值

银行存款在保值储蓄中所受影响较小,但现金、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等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则日益贬值。这是因为,在通货膨胀条件下,虽然其账面价值不变动,但会因物价上涨而降低购买能力或兑现能力,从而可能形成一种资产损失。

3.2库存物资原价偏低,流动资产补充不足

库存资产平均储备期约一百天左右,其原价与领用时的市场现行价有一定差距,而我国会计制度只规定发出材料用先进先出法和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后进先出法实际上是一种不允许使用的方法。材料费用低,计入成本数不足,再生产所需储备资金不能相应补充。要维持简单再生产,补充必要的储备资金,势必又会对改变流动资金短缺状况起相反作用。再者,库存材料发生盘亏损耗时,昔日记载的价格已不能反映损耗的真实程度。

3.3固定资产更新无力

对于各种固定资产,其价值会随着经营活动的进行而逐渐以折旧的形式转入产品的价值之中,在通货膨胀条件下,按现行会计上的折旧计算方法计提的折旧必然使折旧费用偏低,从而,一方面造成企业的固定资产无力更新,再生产能力大受影响,另一方面使国有资产遭受侵蚀,造成产品成本或利润不实。

3.4企业税负加重,实际盈利能力并未增加

由于销售收入与成本计价时点不同,受通货膨胀影响,企业利润增加不少,其实是虚增了利润,使企业多缴纳所得税,承担了本不应该承担的纳税义务,但经营能力并未随之改变。从长远看虚增利润对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效益无任何好处。

二、国外消除通货膨胀对会计实务影响的方法

1、局部消除法

它是指试图在不动摇历史成本会计基本框架的前提下作出局部的改革。其主要表现为:

1.1存货采用后进先出法

这种方法是指生产产品时,假设后购进的存货先发出,并按购入时存货价格计入产品成本的会计方法。

其优点是当期销货中的原材料成本更接近现行成本,使成本与收入达到更好的配比,较好地体现当前销货收入与销货成本相配比的原则。其缺点是歪曲了期末存货的价值,因为期末存货以早期价值列报,与当前价值可能相差较大,造成企业财务状况失实。

1.2固定资产折旧采用加速折旧法

快速折旧法的特点是前期折旧额计提得多,后期计提得少,它与直线法相比,折旧的速度加快了。如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

上述通货膨胀条件下的会计处理方法,都试图通过改进成本计算,完善配比原则来达到企业收益真实的目的,但都未曾考虑到企业资产的真实性,甚至会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最终未能解决成本补偿不足的问题。一般来说,局部改革法只能从某一局部改善会计信息的质量,但无法对物价变动给企业造成全部影响做出衡量。

2、全面消除法

它是指改变现行会计模式,以另一种会计模式取而代之的改革之举。

2.1一般购买力会计

它是以一般物价指数将会计报表中的数据加以调整,从而消除变动影响,按货币的现行购买力的不变价格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其特点是对货币性项目直接计算损益并计入企业净收益,对非货币性项目,按期末一般物价指数调整为报告期货币单位,然后与报告期收入相配比。

2.2现行成本会计

这种会计模式,将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都用现行成本重新计算,以现行成本与现行收入相配比,求得净收益。将价格变动引起的历史成本与现行成本之间的差异,作为持产利得直接记入所有者权益。

2.3现行成本/一般购买力会计

这种会计模式,在计算产品现行成本的同时,还按一般物价指数进行调整,即在现行成本的基础上,再用一般物价指数调整利润表中非年末发生的项目得到持有利得,用一般物价指数去调整货币性项目得到一般购买力损益。

2.4变现价值/一般购买力会计

这种模式将现行成本/一般购买力会计中的现行成本换成了变现价值,处理方法与现行成本/一般购买力会计相同。

三、国内外消除通货膨胀对会计实务影响方法的环境比较分析

1、会计信息的披露范围较窄

美国现行会计准则中,鼓励但不强求企业披露物价变动的补充资料,准则委员会同时声明,如果再次发生通货膨胀,可能再次要求披露物价变动影响信息。《国际会计准则第29号公告》――“恶性通货膨胀中的财务报告”,要求以恶性通货膨胀环境中的货币为记账本位币的财务报告,应该以资产负债表日的不变购买力为单位重新表述。

我国除股票上市公司在发行股票前需公布资产评估及其账项调整的资料外,有关物价变动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影响的信息,尚未被列入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的范围内。

2、会计准则与相关法规滞后

国际、美国、英国和巴西等会计准则委员会都过对通货膨胀会计处理的准则,指导企业在通货膨胀时期减轻通货膨胀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目前,我国只有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9 号――外币折算》里有一条“企业对处于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的境外经营的财务报表,应当对资产负债表项目运用一般物价指数予以重述,对利润表项目运用一般物价指数予以重述,再按照最近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进行折算。”的规定。但对本国处于通货膨胀时期的会计处理没有提出指导意见。

3、企业管理当局对通货膨胀会计不了解

发达国家很多都经历过会计准则要求企业使用通货膨胀会计的处理方法的时期,其管理者对通货膨胀会计有了一定的了解。而我国大多数企业为中小型私营企业,管理者文化程度不高,也没有经历过国家会计准则要求采用通货膨胀会计处理方法的时期,对通货膨胀会计的效用不太了解。不愿意花费成本去采用一个未接触过的会计模式,只在法规要求的特定情况下才使用资产评估、重述报表等减轻通货膨胀影响的方法。

4、会计处理手段及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低下

发达国家会计已经经历很长的发展时期,各方面的理论都比较完善,会计人员较为受企业重视,接受教育培训较多,对通货膨胀会计的处理方法较为熟悉。

而我国会计处理手段尚停留在传统会计的完善阶段,会计人员不太受企业管理当局的重视,受教育培训的程度不够高,对通货膨胀会计处理方法不熟,或者是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通货膨胀会计。

5、疏于通货膨胀会计的研究

发达国家大都经历过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期,对通货膨胀会计有较丰富的研究,并且深知通货膨胀的危害,不敢疏于对通货膨胀会计的研究。

而前些年我国物价水平没有发生通货膨胀,反而有些通货紧缩,使得对通货膨胀会计疏于研究。

四、我国适用的消除通货膨胀对会计实务影响的对策

1、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通货膨胀会计模式

1.1坚持中国国情与国际先进经验相结合的原则

一方面,应从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不同的行业特点选择采用不同的适合本行业的通货膨胀会计模式;另一方面,在加强对我国通货膨胀会计模式研究的同时,注意吸收和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和成果,少走弯路。

1.2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实际意义上的通货膨胀会计,将会使企业账面利润减少,从而短期内会减少国家财政税收。因此,必须首先考虑国家财力的允许状况,同时企业账面利润的减少也会使得企业职工个人收入减少。这与通货膨胀条件下职工要求合理提高工资水平极易形成矛盾。但从长远来看,企业获利后必将对国家和个人进行分配,实施通货膨胀会计并不会导致三者的利润减少。

1.3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与资本保全原则

通货膨胀会计方法体系的设计应具有科学性,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可行性,能使企业资本得以真正保全,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得以真实反映、消除虚假利润。

但要同时考虑到成本和企业的承受能力,在企业财力和人力可以承受的情况下实施。没有必要实行统一的通货膨胀会计,只能由分行业采取通货膨胀会计模式中的部分来实行。例如,报表使用者只想了解企业的资产状况,报表就只需用现行成本或资产评估调整编制资产负债表就可以,对其他报表不需做调整。

2、根据政策法规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

2.1存货的计价和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法

2006年2月15日,我国开始施行《企业会计准则―存货》中,明确规定对于企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来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去掉了过去在主则中允许施行的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同时在新的准则中,《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指出,企业可以根据固定资产所包含经济利益预期实现方式来选择折旧方法,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其中,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都是加速折旧法。这两种方法在一定的程度上减轻了物价变动对会计的影响,使我国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的能够反映资产本身的价值与其经济内涵。

2.2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当企业在通货膨胀时期购进资产,在通货膨胀过后,货币购买力升高,资产的账面价值将高于可回收金额,会造成账面价值高于资产的真实价值,这时就出现了资产减值。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增加当期费用,减少资产,减少当期利润。如果少计或不计资产减值准备就会减少当期费用,增加资产,从而虚增当期利润。按未计或少计减值准备的账面价值计提折旧将会造成多计成本,不能反映真实的营业利润。通过计提减值准备可以消除通货膨胀过后的持续影响。

2.3资产评估

资产评估的优点在于它可以满足人们在各种条件下了解资产价值的需要,以便人们据此从事有关的经济活动。

3、改进财务报表的披露范围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设想。历史成本原则仍然是编报企业财务报表的基础,但在会计年度终了时则应提供物价变动影响的补充报表。根据企业经营特点采取不同的调整方法。

企业资产中,货币性项目占比重较大时,可以采用一般物价水平会计;机器设备占比重较大时,可以采用现行成本会计;固定资产和存货占比重较大时,可以采用重置成本会计。

4、加强对会计及相关人员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