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17 14:46:5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电影摄影与制作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作为一部农村题材的西部片,《秋菊打官司》运用陕西方言,贴近现实生活,富有地域特色的方言使得人物的言行举止显得真实可信。秋菊的扮演者巩俐、庆来的扮演者刘佩琦以及王善堂的扮演者雷恪生都不是陕西人,但是在大银幕上他们都操着一口地道的陕西方言。影片中巩俐的造型尤为成功,她挺着大肚,头上扎着两根麻花辫子,裹着鲜绿的头巾,身穿红格子的大棉袄,黑灰色的肥腿大棉裤,脚踩红色棉鞋,乡土气息浓郁。后来孩子满月,秋菊穿上大红色的棉衣棉裤,头上裹着喜庆的红头巾,形象地表达出这个农村家庭对于新生命的热烈期盼。村长王善堂的形象也很逼真,他穿着黑色的棉袄,双手揣在袖子里,棉袄外披着的中山装的口袋里别着一根钢笔。这些扮相都是鲜活的逼真的。此外,影片运用景深镜头以及隐蔽拍摄等技巧进一步强化了故事的纪实色彩。与张艺谋导演以往作品中精雕细琢的影像语言、隐喻意味浓厚的场面调度、个性化的色彩运用相比,《秋菊打官司》堪称返璞归真制作,导演尽可能淡化技巧。镜头记录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小城市街头的各色人等以及街道上车水马龙的场景。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影片中大量的镜头是运用隐蔽拍摄的方式完成的。一身村妇打扮的秋菊挺着大肚子和妹子在集市上卖辣子,周围的群众并没有认出这是演员巩俐,辣子也成功交易。这种纪实的影像使得观众在观看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逼真感。
秋菊的性格随着她的一次次外出逐渐丰满起来。她先是自己到村长家讨说法,被村长一口回绝。然后她和妹子到乡里找李公安,李公安协调之后,村长只答应给经济赔偿但并不认错。秋菊决定继续讨说法,她卖了辣子筹了路费,到县里继续告状。县里维持原先的调解方案,秋菊就到市里讨说法,但还是没有得到村长的道歉。秋菊顶着更大的压力继续讨说法。三番五次的告状不但花费了不少的钱,也让秋菊一家在村里成了人们指点议论的对象,丈夫庆来已经由最初的支持秋菊变成阻挠和愤怒。但秋菊还是拉上了一车辣子又去了市里,踏上了讨说法的路途。由此可见秋菊是一个倔强、执着、坚定的女性,她的坚定背后是一种模糊但强烈的权利意识,她觉得村长虽然是“领导”,但是打人是不对的,应该给庆来道歉。钱是次要的,关键是要个“说法”。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教学活动应遵循学生本位主义,因此教师应结合所任课班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与心理状况以及喜好等要素,制定系统化的知识预先方案,以便在授课之前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大程度调动,从而使学生能够藉由先期性的课程知识预习,实现对教师所要讲授知识的感性认知,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自主研习的模式感受到获益知识的快乐。科学地设计前置性作业,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为在一些农村学校,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教师在教学中要照顾到学生的发展,势必影响到教学进度,导致经常出现课时紧的现象。但若有了科学的前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课堂容量会大增,不但可以保证正常的教学进度,而且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遗憾的是,部分教师对前置性作业的重要性存在认知不足的现象,如一些教师尽管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了先期性学习任务,并安排了前置性作业,然而其此种做法多是因为执行教学大纲而为之,实效性不强;另有一些教师虽然认识到前置性作业对学生学习效能提升的重要意义,然而因未能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同样未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此一来,学生在课前阶段不会对所将学习的知识进行先期性预习,在课堂上因对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未能做到先期性了解,因欠缺学习热情,导致英语学习效果欠佳,基于前述情形,英语教师在授课前应结合学生学情,合理地为学生设置前置性性作业,以便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效度。
2. 前置性作业的类型
2.1 活动性前置性作业(activity assignments)
此种作业形式乃是指英语教师按照即将在课堂上讲授的相关教学内容,预先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借助知识报告、双人对话、日常购物等方式进行知识输出,进而有效地提升学生英语口语运用能力,强化语言工具的实用性。这样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用语言做事,从做中学,从学中做;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长的快乐。在教学Warming up部分时,常可采用这种作业类型。
2.2 展示性前置性作业(assignments to display)
在Warming up 等教学内容讲授前,教师应依托小组合作式学习模式,为学生布置作业内容,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状语从句前,事先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并要求小组成员进行内部细致分工,具体职责包括资料文献收集、资料文献整合归纳、作业内容汇总以及课堂宣讲等,同时要求每一小组在课堂上对其他小组的讲解不完善的知识内容进行补充,进而使学生充分掌握与领悟了状语从句的相关知识点。
2.3 巩固性前置性作业(assignments for consolidation)
此种作业形式的目的在于实现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进而提升学生知识创新运用能力。此种作业形式的具体方式为教师在划定知识范围后,要求学生自行完成知识素材的收集整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进而使学生具备融汇贯通的能力,使其具备创造性思维。
3. 前置性作业的设计要点
3.1 注重趣味性
教师为学生布置的前置性作业应彰显趣味性特质,原因在于唯有使学生具备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够保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自主行使对知识的探究与习得。
3.2 注重层次性
考虑到教师所任课班级的学生学习程度存在差异性,因此基于保证前置性作业效度的考量,教师应合理设置前置性作业内容,尽可能照顾到班级所有学生。在具体的作业内容方面,应设置必答题与选答题,必答题要求所有学生必须作答,选答题则赋予学生自主选作的自由,从而保障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诉求得以满足。
3.3 要便于学生自评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C-0068-03
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无论是对于教师的教学来说,还是对于学生的研习来讲,都是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式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通过完成一个个工作任务而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以工作任务为教学主线,教学主体则回归学生,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仅仅起到主导的作用,依据工作任务需求、岗位与学生发展的需求、相应专业课程改革的需求选取教学的内容。基于工作过程来进行教学是一种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的新型教学方法,它的目标在于让学生可以把握其专业所需的基础知识技能,具备探索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面学习专业其他课程做好准备。
一、高职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课程的特点分析
高职院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掌握相关专业理论与实践操作技术知识,具备从事相关岗位的全方位的素质与综合就业技能,适应一线技术岗位的高级技术型人才。高职教育与一般大学本科教育,或者是大多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同,大学本科教育更关注专业理论性知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则更关注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而高职教育中所教的专业理论知识要求没有本科教育要求高,仅要求掌握基础性的理论知识就可以,但对实践操作技能却比中职教育要求更高,高职教育不仅要避免流于本科化,同时还要防止被中职教育同化。针对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这门课程来说,由于它在理论方面比较抽象,在实际教学的时候需要去繁化简地进行理论教学,原则就在于满足学生工作岗位实际需要就可,同时还要重点加强与实践操作结合紧密的理论部分的讲解。教师需要关注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之后的实际应用技能的培养,淡化那些繁杂理论知识的推理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技能。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培养具有一线岗位(如电子产品开发、装配、检测、维护等工作岗位)职业技能的人才作为目标,结合实践操作的工作任务,并将某些具有代表性的电子商品作为教学载体,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体系化的课程教学设计。在学生学习策略中突出工作过程的实践操作方面,选择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式,将教学与操作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操作动手,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学习到知识,经过实践性的探究、设计、调试并尝试自己制作典型电子电路,确保他们可以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技能,从而适应就业市场对于求职者的需求。
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坚持下面五点原则:一是在确定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的时候,需要以相关专业的最终培养方向作为其根据;二是经过解析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之后,才可以得到确定的能力目标评估表;三是确定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这门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时,则需要根据岗位技能的实际需求;四是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的时候需要以典型电子产品为载体;五是依照电子生产行业的实际操作技术规范进行教学考核方案的制定。
(二)设计理念
教学内容制定、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实施方案、教学评价标准的设计等方面是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这门课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在进行实际操作的时候需要根据电子行业、电子相关企业的发展,并结合当地电子产业结构与电子相关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结合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这门课程的特点与教学目标,从相关专业的具体规划设计、课程设计等步骤开始,全阶段都要加强与校外合作企业的联系,做好这些步骤才可以完成科学合理的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课程的教学设计。
(三)“工作过程”分析
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教学方式的基础就在于“工作任务”,这种教学方式强调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进来,也就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切地参与工作任务设计、执行与管理,在完成一个个工作任务的时候完成实际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式往往是采取小组合作的策略,教师与学生一起设计工作任务,学生一起又或者是分小组完成整个工作任务。
如前所述,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这门课程在理论与实际操作技能方面有较高的要求,是相关专业的关键课程之一。学生学习这门专业课程,在生活中有什么用途,怎样才可以将在这门课程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这是整个学习阶段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那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怎么才能将这个关键体现出来呢,答案就在于突出高职院校学生的具体特点与高职院校教学的特色,加强培养高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教学设计分为以下环节:
1.依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提出科学、合理的“工作任务”。
2.资讯:首先由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的实验教学演示,让学生理解基础的理论知识,然后将班级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工作任务的布置,小组的人数一般为3至5人较为合适,学生针对自身的工作任务研讨、搜寻相关资料。
3.计划、决策:在这个环节首先由学生设计出具体的工作计划,并将其设计理念与实施策略以书面的形式写出来,然后将方框图画出来,并将原理图也设计出来,选取合适的电子元件,如果有需要还可以进行仿真实验,在此时教师可以进行适度指导,并开展小组间的交流活动,最后将工作任务实施方案确定下来。
4.实施:学生自行确定小组中成员的分工情况与成员之间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合作,院校给予相关器材的支持,让学生可以正式开展工作任务的实施。
5.检查、评估:工作任务的评价工作可以结合自我评价、各个小组间相互评价与教师评价这三种方式,并且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是学生自己,小组间互评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方式,而教师在整个评估环节中只是起到一种指导调控的作用。首先要求学生以多媒体等形式充分演示工作任务设计得到什么样的成果与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学习心得,然后采用5个级别评分制度进行自评,其余小组依据其演示情况与工作任务完成成果,进行充分讨论,然后从成果、沟通表达能力、小组合作等方面给予评分,教师依据实际情况适时进行点评。
(四)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化教学设计
我院在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中,通过对本课程传统教学模式所构建内容的深入分析,结合了大多数电子企业典型电子产品设计、制作过程,本着学生“够用、能分析、会操作”的原则,将原有教学体系下的基本内容(半导体元件、基本放大电路、负反馈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振荡器、直流稳压电源、逻辑代数基础、基本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脉冲产生电路、模数转换及数模转换等)设计成了三个基本教学情境:OCL音频功率放大电路,直流稳压电源电路,限时抢答器电路。三个学习情境都各自有自己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学习载体,通过完成这些工作任务,学生就可以掌握电子分析和制作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把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例如在OCL音频功率放大器这个主教学情境中,设计了电子元件的认识及检测、前置放大器、音响音调控制电路、音频功率放大器的制作这四个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融合的环节作为子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完成这些“工作任务”中,能循序渐进地完成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目标。在直流稳压电源电路环节中设计了整流滤波电路、直流稳压电源等子学习情境。而在限时抢答器环节中则设置了第一鉴别电路、数码显示电路、计时单元电路、报警电路四个子学习情境。三个主教学情境与十个子学习情境相辅相承,构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的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特别注重对每个学习情境中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独立资讯―互助讨论―独立分析来完成工作任务,保证学习过程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下面以“音频功率放大器的制作”为例,说明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思路:
了解认知阶段(对应企业“电子产品组装与检测”工作中的识读电路原理和印刷电路板装配图工作过程):教师下发项目任务书,并讲解任务性质。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了解相关知识。
资讯阶段(对应产品生产流程安排):教师进行任务演示,并指导学生制定工作计划。学生根据任务中的要求,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收集、翻阅如元器件、放大电路特点与分析方法等方面的资料,并制定出完成制作、调试电路工作任务的具体步骤。
计划决策阶段(对应产品生产材料的采购):在教师的审核指导下,学生按方案实施工作任务,对于一些关键环节进行分组讨论。例如需要什么样的电子仪器,如何绘制电路装配图,如何分析与调试电路,在制作中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实施阶段(对应产品的装配、检测调试和性能分析阶段):教师在这个阶段需要进行及时的技术指导,而学生则需要集中精力,进行电子元器件的检测、焊接、调试、电路性能分析、排除故障等工作,并做好每一步骤的记录,进行相关参数计算和分析。此阶段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关键环节,也是学生最容易出问题和需要老师细心指导的环节,教师一定要认真把好这一关。
检查阶段(对应产品开发制作的总结阶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撰写制作、测试报告,教师验收学生的作品。
评价阶段(对应产品合格检查阶段):学生互相检查、交流工作学习心得,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最后进行总结,主要是对学生工作中的关键点和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总评等。
实践证明,高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改革符合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给高职教育实施职业特色化教育带来了新的思路探讨方向。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专业在进行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通过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学生普遍反映能真正学到了有用的知识,同时对学习也更感兴趣。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设计,不是简单地改变教学模式,而是要在课程中大胆引入实际的工作环节,让学生接触实际,接触工作,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训练。加强校企合作是这种教学改革得以持续发展和进一步深化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童乃诚.高职课程教学内容建设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4)
[2]钟新跃.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0(1)
随着职业院校电子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程度越来越高,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也成为中高职业院校电类专业毕业设计的重要课程,它集实用性、技术性、趣味性于一体,以实训教学为主,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对已学电子技术与技能基础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由于这门课程既要求有较好的电子技术知识,又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职校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先讲理论,然后配以实训,等到开始实训时,大部分学生因忘记理论知识或者对其理解得不够深入而在实训时无从下手,因而常常感到厌烦和惧怕这门课程。为解决这种问题,我们通过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现状、学校现有电子设计与制作的实训设备以及企业对学生的岗位技术考核要求,确定采用项目驱动法来组织这门课程的教学。
一、教学准备
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强调的是扎实的电子专业理论基础、熟悉电子专业特定的工艺规程和方法以及心到、眼到、手到。特别是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产品的使用条件越来越复杂,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些都对职业院校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那种传统式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企业对电子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此,我院教师依据国家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以及行业职业技术规范和现代电子企业的生产技术要求,由长期从事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考评工作、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与相关行业企业专家合作开展教学攻关,共同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内容。另一方面,狠抓学生电子技术基础素养的培养。针对职校生生源质量逐年降低的客观现实,在教学管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下大力气,通过开设电子应用兴趣小组、成立学院电子技术协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电子专业技术的兴趣。同时邀请企业一线的工程师、技术人员“传经送宝”,及时在教学内容中引入电子行业的最新技术、最新工艺、最新操作规程。通过这些举措,真正实现了我院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与企业就业的“无缝对接”。
二、项目驱动法的内涵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近年来职业院校使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法,由于其能够很好地实现职业教育的关键能力培养的目标,因此深受好评。在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采用项目驱动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教师布置的项目任务为主线,全面系统地讲解电子产品设计、制造的工艺流程和操作技能,从实用的角度,以图解的形式,用项目技能训练任务驱动的方式,形象直观地向学生介绍电子产品设计、制造的程序和工艺要求。在项目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到学校当前电子教学设备的状况,力求做到实验材料易得、制作容易、由浅及深、实用性强。在实施过程中,既可以使用万能实验板制作,也可以在已有的实验板、实验箱或实验台上完成。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近些年,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之下,高职高专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一些具有操作性的课程开发体系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体系便是其中的一种。这一课程体系最早是由德国教育学者Rauner(劳耐尔)教授以及他的团队――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的研究者们共同创立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思想与理论。这种全新的教学体系对全世界的职业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备受我国教育界的极大关注。
劳耐尔教授指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因此,在以工作过程为核心的教学体系中,摒弃了以往只注重理论知识却忽略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模式,而是采取先确定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工作任务确定工作过程,再通过工作过程确定职业行动领域,进而确定职业学习领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这种将学习与工作过程相互整合的对应体系可以通过项目实训教学、情景教学、岗位模拟教学等教学方式体现出来。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发生了以下的变化:(1)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2)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行动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3)课程内容由单一的理论知识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知识;(4)教学方式由以往的陈述性教学变为以情境教学和任务教学为主的教学。(5)教学环境由单一的学习场景变为多功能的工作环境。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接受职业教育的过程始终是与将来的工作过程紧密联系的,这不仅让学生经历了工作过程,掌握了工作过程知识,而且解决了以往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问题。《酒店英语》讲究实际操作,注重能力。从事酒店英语专业的学生应具备从事酒店服务所必须的英语语言能力及实际岗位的适应能力。
一、酒店英语课程开发思路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高等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以往的高职课程往往是本科压缩型,教学内容多倾向于专业理论知识和抽象的专业技能,学生虽然在校期间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是因为缺乏实际的操作经验,所以他们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后,还需要将理论与实践逐渐地融合。为了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培养学生的操作过程技能,《酒店英语》以“工学结合,职业导向”为教学理念,以酒店英语专业对应岗位群的职责、任务分析为依据,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完整的工作模式来进行教学,从抽象理论知识转向工作过程知识,让学生通过参与工作过程,将“用”与“学”整合在一个完整的过程当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素质。
二、酒店英语课程开发方案
1.岗位调查与分析
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岗位调查与分析是课程方案的出发点。高校教师深入到具有代表性的大酒店进行调研,调查酒店的发展现状、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及其变化趋势、岗位工作职责、相关资格证书及毕业生就业岗位等,为确定培养目标提供依据,并与企业专家、业务一线人员、课程专家等一起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归类与整合。
2.确定岗位工作任务
通过分析工作过程,确定对应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酒店英语专业的学生主要的岗位群涉及了礼宾服务、前厅服务、客房服务、餐厅服务、商业中心服务、处理投诉服务等工作任务,而将这些工作任务整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工作过程:有客人来到酒店,对客人进行礼宾接待在前台为客人登记入住信息引领客人进入客房接待客人在餐厅用餐为客人提供会议、宴会、健身和娱乐等商业服务为客人结账,欢送客人离开。这些典型的工作任务是职业岗位中相对独立的但又是相互关联的,并且每个工作任务都有其自身的工作流程。在教学过程中,把这种工作过程转化为工作情境,使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相一致,学习情境与工作情境相统一,让学生在完成每个任务操作的同时,就能够体验到来源于真实的岗位工作。
3.进行课程设计
根据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进行以工作结构为基础的课程设计,从而实施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项目任务教学、理论知识教学、校企互动教学、岗位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课程开发方案如表1所示。
三、酒店英语课程教学设计
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中,项目课程反映的是真实的职业活动情景,具有鲜明的实用价值,学生在这样的项目活动中,学习的主动性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学生在完成某个项目任务的同时,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协作和合作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将讲解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注重对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其教学过程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1)由教师对本次工作任务进行讲解、演示,并为学生布置任务、提出要求;(2)全体学生进行分组、策划、分工;(3)学生进入模拟的工作过程;(4)模拟的工作任务结束后,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评,教师对学生在模拟工作任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5)在熟悉工作任务的前提下,教师再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同时,把关于酒店英语专业的资格证书的相关培训引入到教学计划中,将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学历教育的内涵要求,突出知识的基础性和技能的专业性。
根据酒店工作流程,可以把酒店服务活动分成6个具体的学习模块:礼宾服务、前厅服务、客房服务、餐厅服务、商业中心服务、处理投诉服务。然后,将这6个学习模块所涉及的理论、技能及相关知识进行具体的任务设计,让学生完成这些工作任务。课程教学设计如表2所示。
上述的课程教学设计都是以酒店业务的操作流程为依据的,学生通过这样的工作任务模拟训练,既能内化进行这些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理论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又能培养从事酒店英语服务的实际应用技能,从而大大地提高将来对实际岗位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同时,学校一方面要加大对“双师型”教师人才的培训,另一方面要与相关酒店积极合作,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职业属性,即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教学过程与职业的工作过程具有一致性,而工作过程既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又利于提高他们主动求知探索的积极性。因此,我们的课程教学设计要以职业活动中的工作过程为依据,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让学生经历源于真实的工作过程,这样,我国的高职教育就会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行业的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壮国桢.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博士论文,2007,(4).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飞速发展,普通数码相机性能的提升,将普通数码相机所摄照片转化成数字地形图、数字高程模型DEM、三维坐标点云DMS等产品的理论[1][2][3]越来越完善。典型的生成点云数据的数字近景摄影测量过程需要精确的控制点测量数据。最常见的控制点测量方法是使用全站仪进行测量[7]。文献[3]中张祖勋院士等人提出了多基线近景摄影测量方法,该方法解决了传统数字近景摄影测量中交会角、点匹配和精度这三者不相容的问题,并将空三测量和光束平差首次引入近景摄影测量中。这个方法不需要任何测量设备而获得精确的控制点坐标(X,Y,Z),但该方法获取的控制点坐标精度还不是很高。因此本文通过加入约束条件优化光束区域网平差法,提高计算所得控制点坐标的精度,并对实验结果的精度进行分析和评估。
一、控制点坐标获取算法
在本算法中控制点的坐标由独立的摄影测量平差法求得,该方法使用待测对象已知的空间信息和校准框架计算控制点的相对空间位置,而后通过不同摄站对待测对象进行拍摄,通过空间前交会确定其它未知点的坐标。此算法中涉及到的待测对象空间信息包括:模拟场地内校准框边线所提供的平行约束,已知可测量距离,校准框或场地中其他物体上点之间的高程差。这些信息作为光束区域网平差的一组约束条件解算出控制点的坐标。
光束区域网平差法是获取精确相机参数和物方坐标的摄影测量方法,该方法解算这些参数时需要一个初始的外方位元素近似值。我们采用的文献中的算法在实验场地中利用平行约束条件来获取相机的外方位元素。用校准框的四个顶点之间的距离以及对应平行线确定旋转矩阵和摄站x0。
此算法的优点在于可以直接求得外方位元素,进一步用于光线束平差法的解算模型中。如图2 所示,此实验中影像的摄影方位不知,但采用上述算法求得影像的相关参数。一旦已知外方位元素就可用来求解未知点的坐标初始值,而后用于进行下一步的平差计算。
表1 参数用于领带点生成、光束法空中三角测量和数字高程模型提取
一旦控制点的物方和像点坐标手动输入到LPS后,利用表1所列参数的连接生成程序就可以运行了。LPS中的连接点生成程序采用组合的多影像匹配技术,即高分辨率到低分辨率的灰度匹配,特征匹配和块匹配。生成的连接点和手动测量的控制点由LPS用光束法空中三角测量处理以确定影像的外方位参数。测区控制点的布设方式使得LPS可以自动计算方位参数的初始值。因为相机实验之前已进行标定,在空三测量时相机的内部参数作为改正数保持不变。而后LPS自动地形工具利用光束法空中三角测量的结果生成不规则三角网用于生成DEM。
三、实验结果及分析
。
四、结论
通过以上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由加入约束条件方程如距离或高程差的近景摄影测量方法得到的地理模型精度较高,精度检验实验中两步法生成DEM计算所得结果的最大LEM为3.4mm。由近景摄影测量方法获得的控制点的坐标与全站仪测量得到的坐标相比,在X和Y方向的最大偏差在±20mm以内,而在Z轴方向的偏差能达到±10mm的精度。因此使用条件约束方程,如距离和高程差的光束法近景摄影测量法能够提高计算得到的控制点精度。
参考文献:
[1]测绘科学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在高速公路边坡物理模型变形测量中的应用.李 欣,李树文,王树根,任伟中.2011.09 ,36(5)
[2]多基线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系统测图作业方法探索.缪志选,李祖锋,巨天力,鹿恩峰.西北水电,2010,4:21-23
[3]多基线-近景摄影测量.张祖勋,杨生春,张剑清,柯涛.地理空间信息,2007,5(1):1-4
[4]于希娟.双目立体视觉技术的理论研究与程序实现.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04,4-5:42-43.
1 电脑制作手段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随着电脑和网络技术的提升,数字信息化社会对于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方式。从服装设计这一领域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电脑技术满足了人们对于绘画图案的虚拟展示,以空间感和立体感来对服装产品进行设计和制作,电脑辅助服装设计中Photoshop、cad等软件的应用将工作量大、设计重复等传统服装设计问题进行完善,色彩、图案等元素的设计效果能够快速被展示出来,便捷的修改和复制手段不仅节约了设计师的时间,也令绘画在现代化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成为了服装设计的必然趋势,无论是色彩构成还是服装面料创新,都能够以新颖的方式展现出来。
总体来说,电脑制作手段的多样性令三维技术、虚拟技术得到了发展,服装效果与绘画元素逐渐融合,为服装设计领域带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增加了服装设计的视觉冲突性和设计便捷性。
2 电脑制作手段对于绘画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作用
作为服装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元素,绘画的应用能够保证服装的整体轮廓得到勾勒,服装的外形引人注目,增强服装设计的层次感与节奏感。在现代化服装设计中,无论是中国传统绘画内容还是抽象型绘画元素都得到了展现,而电脑制作手段的应用更加促进了绘画元素与服装设计领域的结合。下面,我们从不同角度分析电脑制作手段给绘画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所带来的作用。
2.1 绘画图像模拟
在传统的服装设计手段中,绘画需要通过手绘、印刷等方式展现在布料上让设计师进行对比,这样复杂的工艺不仅浪费了金钱和精力,还导致设计流程被增多,设计师设计时间减少,设计水平受到了影响。但是,在电脑技术手段之下,绘画图像模拟技术令二维的图像作出三维的设计效果,CAD完全代替了传统的纸张和布料,将设计师设计好的绘画内容真实、快速地展现在电子屏幕上,利用技术手段模拟布料材质,从视觉上达到真实布料的效果,令设计师能够快速感知设计水平,与不同设计之间进行对比,寻找新的设计灵感。
总体来说,绘画图像模拟技术,是对于服装设计理念的颠覆,借助于电脑技术手段,设计师终于能够快速优化设计流程,将图形处理与绘画修改等操作一气呵成,利用简单的电脑技术进行绘画在服装设计中的位置、排列、组合的改变,以天马行空的创作思维来构建合理的服装设计思路。
2.2 快速扫描与印刷技术
作为我国金顶奖获得者之一,祁刚曾经设计的“喜上眉梢”这一主题的衣服曾经便随着高圆圆走入了戛纳电影节之中,其中的中国风绘画元素是该服装设计的亮点,利用电脑技术手段中的印刷技术完成了数码印刷。
该设计制作方式正是电脑技术手段与设计师设计的完美结合。栩栩如生的中国风绘画,将中国古典元素带入了国际舞台,以灵动的绘画内容展现了中国服装设计的特点。
2.3 软件处理
对于服装设计来说,绘画元素的处理是设计师需要重点关注和设计的内容,在CAD等软件的影响下,无论是绘画变色、拼接还是马赛克都可以快速进行处理,数码印花和电脑绘画保证了绘画内容的快速有效性,在这样电脑处理的基础上,或古典或现代的绘画元素都能够得到融合与改变,增加了不同色彩元素之间的对比性与鲜明性,保证了不同绘画风格造就的不同服装设计风格。
无论是怎样难以搭配、难以协调的绘画风格,都能够进行组合从而达到既定的视觉效果,增加绘画元素对于服装设计的影响。这样的电脑技术手段应用,令色彩、剪裁、图形都成为了绘画元素在服装设计中应用的重要组成。
结语
通过上文对于电脑制度手段的介绍,我们可以基本了解了在当前服装设计中绘画元素的应用的内容和操作方式,各种电脑软件的存在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服装设计方式,令设计师的工作效率得到提升的同时,还增加了服装设计的可能性,令绘画内容能够淋漓尽致的展现在服装中,增加了服装设计的表现能力,令服装设计领域得到了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当前,高清电视家庭服务产业的发展正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一些发达国家已将社会信息化提高到国家战略发展高度,纷纷制定国家信息化战略,而高清电视也已成为这些发达国家制定的信息化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低成本高清电视媒体资源制作的特点是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掌握标准,建立和依托多个全球性的标准化组织,形成对高清电视家庭终端和网络的技术优势,实现高清电视家庭产业的战略性发展。而随着高清电视媒体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越来越多种类和形式的高清电视媒体走进了我们的视野。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低成本高清电视媒体资源制作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措施。
1.高清电视的概况
1.1高清电视的优点
随着我国相关部门的大力推广,当前高清电视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高清电视媒体资源制作在欧美国家应用已比较广泛,在2006年,就已经开始在世界杯上推广应用,而我国2008年北京奥运会全部采用高清媒体资源制作。上个月,英国电信的接入部门Openreach就宣布,作为其超高速宽带计划的一部分,将在月底实现光纤网络接入到英国500万栋楼宇。根据这项耗资25亿英镑的计划,英国电信的超高速宽带网络将在2015年覆盖英国2/3的家庭和企业。区别常规标准清晰度电视媒体资源制作,高清电视媒体资源制作在声画方面的技术优势使它能够充分还原一个最接近现场的效果。真正的高清电视,观众在3倍图像高度的距离上观看高清节目时,收视感受类似于观看真实景物,画面质量可达到或接近35mm宽银幕电影的水平,图像清晰度可达到DVD两倍以上的水平。16:9的宽屏幕画面,也更符合人眼的视觉习惯。其次,高清电视媒体资源的立体声能使各种声音被充分捕捉,对于最大限度追求现场效果的用户绝对是一种震撼。同时开展高清电视制作是为高清电视开播积累节目、是技术储备、锻炼队伍,提高电视节目制作水平的重要措施。但是我们知道,高清电视媒体必须有相当数量的节目支持,现在全国各电视制作机构的高清电视节目的制作数量仍然很少,导致媒体资源缺乏。
1.2高清电视的的特点
高清电视是用户真正获得高清晰度电视服务的综合性概念,需要具备的基本要素为:高清电视机、高清机顶盒、高清传输通道以及高清电视节目。其中符合标准的高清电视机必须要同时满足至少六个条件,即(1)能接收、解调由高清晰度信号调制的射频信号;(2)图像清晰度上,广电总局于2009年12月指出其图像清晰度必须在水平和垂直方 向上均大于等于720电视线;(3) 高码率成为高清电视媒体资源的另一个重要特点,主要是指能解码、显示1920×1080i/50Hz或更高图像格式的视频信号;(4)图像显示的宽高比为16:9;(5)要能输入、处理和显示其他的图像格式如720×576等;(6)要能解码、输出数字电视声音[8]。
2.低成本高清电视媒体资源制作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2.1传统设计与应用措施
(1) 双主机切换措施
双主机切换措施是采用由一个控制面板同时控制两个主机的方式,一个为标清信号通道主机,一个为高清信号通道主机。它的优点是可同时获得标清、高清信号,标清与高清信号可同步切换,不存在转换损耗和信号延时。其缺点是由于采用双切换主机,导致成本增加,不符合低成本高清电视媒体资源制作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的要求。
(2)单主机双系统措施
单主机双系统措施采用高/标清兼容切换台,一台切换台主机同时具有高/标清两套处理系统,切换台设置为高清状态时进行高清制作,设置为标清状态时进行标清制作。其优点是高/标清信号能同时接入系统,从而操作比较方面。缺点也是由于标清、高清信号同时接入系统,导致成本增加。另外,在系统中也可以加入高标清兼容的矩阵以解决兼容问题。
2.2低成本高清电视媒体资源制作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1) 设计与应用标准
我们知道,低成本高清电视媒体资源制作系统的设计与应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需要在高清电视媒体资源录制过程中会需要用到有价值的标清媒体资源,这就需要系统能够提供一套高标清信号可以同时输入井自由切换调用的解决措施。我们在本系统设计中,采用美国GE公司的混合/效果切换台,该切换台支持标清、高清信号同时输入,其全面采用Wideband宽带硬件,能处理HD/SD的信号,同时采用独特的像素内插技术和非编的分辨率独立技术,像素内插技术,组成了格式融合技术,从而形成高清画面。
(2) 系统特点
首先,不同格式信号同时输入:混合/效果切换台是一个多分辨率的多格式切换台,在保持所有输入信号在切换台内部总线中都是保持原来格式的同时,能直接输入高清16:9和标清4:3的信号。
其次,多种信号同时调用输出:混合/效果切换台具能是把不同格式的视频融合在一起,从而使切换台可以随意调用内部总线中不同格式的信号输出。同时当前网络的快速发展为媒体资源提供了大量的来源和平台,而我国正在推行的“三网融合”是为了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形成适应性广、容易维护、费用低的高速宽带的多媒体基础平台,实现手机、电视、计算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在功能上交叉融合,比如手机上可以实现电视机和电脑的功能,比如手机电视、手机上网;电视上也能实现电脑和手机的通讯等功能;计 算机也具备电视机、手机的功能,三网的融合是国家信息网络建设的巨大进步,在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已经先行实现融合。比如JAV智能电脑电视自今年3月上市,取得 了非常好的市场效果,产品供不应求。同时系统中的数字视频压缩技术使得带宽的利用率更高并且有更强的网络适应性;摄像机视角方面也将有很大的改观和突破,如静止的机位模式将改变为自适应的切换模式、固定的相机视野将改变为广角鱼眼并由软件修正、单一镜头采集方式改变为多个分镜头采集并组合显示等,形成了更加逼真的效果。
3. 结束语
总之 ,本文的低成本高清电视媒体资源制作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可实现高标清同时输入、高标清同时输出和高标清同步切换的功能,也建设了一个低成本高清电视视频资源库,能是为广大用户提供电视素材的支援。
参考文献:
[1] 施国强.有线电视网络技术手册[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117-119.
[2]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GY5075-2005.城市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设计规范[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3] 霍云.64QAM调制与模数整体平移[J].有线电视技术,2005,12(9):74-79.
[4] 赵培忠.高清电视前端设备及技术浅谈[J].有线电视技术,2007,7:56-57.
[5] 丁立勇.高清电视产业发展前景[J].中国集成电路,2005,12:79-80.
1.综合制作类课程
综合制作类课程中最有代表性的是“507制作一”和“508制作二”,这是两门必修课。507是影视制作基础课。要求学生使用一件数字DV设备和一套学生用的灯具拍摄5分钟左右的故事短片,不需要同期录音。制作周期平均每周一个,共需完成5至6个。完成后在课上演示,教授进行点评。因为整个制作过程中包括编写剧本、挑选演员、确定拍摄地点、找帮手、搬送器材、拍摄和剪辑等所有的工作,这都需要每个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所以没有影视制作经验的学生大多数被累得晕头转向。所有的技术问题,都是通过边做、边学、边问的方式解决的,所以在课程开始阶段,学生们往往很狼狈。在完成507课程后,学生就会对影视制作有一个非常直观的感性认识。508与507不同,要求学生两个人一组,合作完成两部电影短片。两部短片中,两个人分别作编导和摄影剪辑,然后在另一部短片中调换职位。这种以项目为驱动的“边实践边学习”的教学思路,充分体现了美国影视制作专业的教育理念。“507制作一”和“508制作二”后面的很多专业方向类课都是要求修完这两门课程之后才能修。
2.专业方向类课程
这类课程主要包括导演、制片、摄影、剪辑、录音的课程。修完“507”和“508”之后,学生可以选择一个方向的课程主修,也可以选修一些其他课程。不是所有的课程都是在“507”和“508”完成后才能选修,比如电影市场运作、视觉表现、电视制作、电影美术、视觉特技等课程。每个专业方向都有几门专业必修课,例如在摄影方向的课程共有五门:(1)彩色摄影。这门课程主要学习镜头、光圈、景深、色彩等一些摄影的基本知识。在课堂上教授会安排一些手动功能的相机拍摄人像、静物等专题练习。最后是一个题材自定的创作作业,时间比较充裕,最后在课堂上做演示并阐述自己的创作思路。(2)电影摄影机。这门课程相当于“初级电影摄影”,比较系统地学习电影摄影的基础知识,包括摄影机、灯光、镜头、色彩控制、焦点、影调控制、感光度等各个方面。该课程只在第一节课全部讲述专业知识,其余课程主要是课堂作业,每次上课时间为3小时,分配1小时讲授知识点、分析作品、点评学生作业,另外2小时在学院影棚完成课堂作业,作业内容是模仿电影中一段精彩镜头的影调和照明效果。学生要分2至3个小组,每个组7到8人,轮流做摄影指导、掌机、摄影助理、灯光组长、灯光助理、电工和演员。(3)电影摄影实践。这门课程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综合训练,目的是掌握构图、影调、灯光、色彩的综合运用。这个阶段主要是课外作业,方式是教授设定一个简单的故事情节,学生们自行发挥,使用照相机拍摄,交5~10幅一组照片来表现这个情节,上课是学生演示作业和教授点评。第二阶段是学习使用高清摄影机和各种设备,由专业摄影技师讲解,然后是分组作业,方式与“电影摄影机”课程相似。第三阶段是学习使用阿莱电影摄影机完成几组课堂作业和一组课外作业。(4)中级电影摄影。研究生课程更加系统地学习电影摄影的知识与技能,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学习光学、摄影机构造、镜头原理与构造、影调、运动摄影、灯光照明、色彩控制、滤镜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内容比“电影摄影机”深入很多。二是实践作业,方式和“电影摄影机”课程的相似。(5)高级电影摄影。研究生课程,内容和“中级电影摄影”基本相同,区别是作业使用35毫米胶片电影摄影机。
3.联合制作类课程的教学方法
这类课程是一个班学生共同完成一个影视项目,学生分别担任剧组中导演、制片人、摄影指导、美术指导、录音师、剪辑师等职位。原则是竞争上岗,在这个领域谁最强,谁就“上岗”。因为竞争的不仅是岗位,还有教授的个别指导。对于每个学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学习的机会是不均等的。
4.毕业创作
毕业创作的时候。如果学生家庭的经济实力雄厚,可以选择自己当导演,自费拍摄一部毕业作品。也可以选择寻求赞助拍摄,拥有资金来源的学生有决策权。不要求每一名学生都当导演,只要在一部毕业作品中担任过导演、制片、摄影、美术、剪辑等主创职位,就可以毕业了。
二、器材的管理
南加大电影学院有大量的影视器材需要管理。南加大的器材由器材中心统一管理,实行“制作号”管理制度,器材中心对每门课使用器材的时间、数量和规格都有规划,并给每门课的每个学生都编制了工作号。学生借器材要提前24小时预约,中心会提前准备好器材,放在中心外面的小推车上,每个小推车贴一个有工作号的表格,学生来取器材时,就可以将有自己工作号的小推车上的器材全部取走。还器材时不需要和工作人员当面交接,只要把借的器材放在一辆小推车上,然后贴上有工作号的表格,就可以离开了,这样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一百多年前,摄影术产生,有人曾断言,摄影将取代绘画。经过一百多年的事实说明,摄影最大的特点和优点就是能准确记录瞬间的历史事实。尽管在此期间也有很多的摄影家通过高超的摄影技术模仿绘画的各种效果,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绘画所传达的画家的个人情感及绘画作品的材质美感及画家的技艺美,是照片无法取代和复制的。绘画和摄影都在各自的领域中向前发展,数码摄影也是如此。
传统摄影经过长期的发展,成为人们记录生活、记录历史、表达摄影家个人情感的方式。它具有可复制性和稳定性。一张存放数年的负片,只要影像没有消失,复制就成为可能。而经过显影和定影技术后的负片和正片,具有存放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稳定性。传统摄影的成熟性还包含摄影暗房技术的成熟。通过暗房技术,摄影家可以得到各种不同特殊效果的图片,充分保障了它的技术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传统摄影较为复杂的工艺性和不可预见性给摄影家带来了创造的兴趣。摄影家通过摄影的一系列工艺过程取得的艺术照片,会给他们带来心灵的愉悦和。
数码摄影技术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是电子技术、照相技术、通讯技术及电子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如今数影字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绘画、摄影、动画、动态影像、平面设计、雕塑甚至行为艺术、观念艺术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学科门类的界限已经日渐模糊。他们互为素材、相互借鉴、相互启发。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视觉艺术”将被数字化的一统整合成为一个新的综合性的艺术门类。 数字化条件下,摄影、绘画、设计、动画等图像艺术都受到数字技术很大影响,摄影在其中是先行者,受到数字技术的影响相对更大,对于摄影来说,数字技术的应用无异于一次革命性的浪潮,这个浪潮首先促使了摄影器材、设备和技术的更新,进而在摄影思想、摄影理念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响。数字技术对现代摄影技术环节和工作流程带来的革新;数字技术和摄影数字文化对摄影人群划分、摄影作品传播、交流、和评判体系的影响。
作为数字技术在电影摄影技术与电影后期技术中目前应用最为广泛,数字特效技术早在上个世纪中期就已经开始应用到电影制作过程中了。不过刚开始的时候,数字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还相当局部和有限,大多只是帮助导演把图像进行“无缝拼接”,消除原来“电影魔术”中明显的人为痕迹和不真实感。乔治·卢卡斯就是这方面的最早使用者之一,而他的《星球大战》系列影片也因此受益匪浅。许多观众恐怕到今天也不会忘记《星球大战》中充满立体感的太空战舰,10多米高的会走路的陆战坦克,还有那些嗡嗡作响的激光剑,这些逼真的视觉形象给了人们巨大的感官享受。
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带来的数字技术破天荒地把许多原来电影表现不了的题材变成了可能,依靠数字影像合成建立的全新的电影形式与风格,迅速加快了电影创造财富的速度。从依靠模型和图像剪贴的“电影魔术”到数字技术的跨越,就像给电影行业加入了催化剂,它所带来的无限可实现性不仅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还促使导演把新的想象搬上银幕。
作为迄今为止全球电影票房最高的电影《泰坦尼克号》,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更是投入了大量资金用电脑制作出冰海沉船的壮观场面,创下了全球票房收入18亿美元的最高纪录。凡是看过《泰坦尼克号》的观众,都会深刻感受到其数字化的特技效果在影片中的惊人效果。要制作出令人眩晕的史诗般的场景并非易事,在整整两个月的时间里每天连续24小时进行数字特技制作,从未间断。在数字特技制作中,把电影镜头拍摄出来的图像先进行数字化,制造出数字化的人、数字化的船、数字化的海洋、数字化的浪花和烟雾。在制作过程中,为了产生数字效果,首先要将胶片上拍摄的每帧原始图像扫描后送入计算机中,并以独立文件存储。然后数字艺术家们在工作站上利用专门的软件,根据影片镜头提取和生成数字图像元素。生成了全部的数字图像元素后,数字艺术家们还要让各个数字图像元素颜色使之和原始相片一致。
中图分类号:J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213-01
电影的发展历史已经经历了超过了一百年,在这一百年期间,电影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从无声到有声,从平面到三D,从胶片到数字的华丽蜕变。电影事业在我国的发展就像破茧成蝶般华丽而艰难。我国的电影事业也在摸索中不断的发展。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也说过:“电影事业的发展,可以说是摄像机的解放运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发展口号,在重视科技创新的背景下,我国在各方面都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信息行业、农业、工业等都有较大的突破,科技防范应用在生产上,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使质量大大的提升;科技广泛应用在信息上,使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的提高了,也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方面,科技的发展也推进网上购物发展起来,也拉动了物流行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同样也推动着电影摄影造型表现力的发展。设备的创新和技术的进步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为电影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生命力,引发了电影在影像和表意等方面的深刻变革,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和听觉的全新体验。如今,电影制作者已经把数字技术运用到电影制作的前期和后期中来,极大的丰富了银幕上的视觉效果,让人们感觉到银幕的制作比传统的银幕效果更加有想象力。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电影摄影师带来了空前的创作空间。作为新一代的电影摄影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好好钻研传统的电影制作技巧,还要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把制作新技术带到电影摄影制作上来。
环境空间为影片剧情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场所,完善视觉系统,为电影营造整体、系统的格调。影片环境空间的设计与美学有重要的联系,在电影拍摄中环境空间不仅是造型元素,更是摄影师对自身感悟的艺术性表达。优质的环境空间蕴含了摄影师对影片主题思想的感悟以及对精良画面、电影美感的追求,环境空间不仅是电影情节的载体,也是对文本内在意象的丰富和发展。
传统电影制作以实景拍摄和美术部门在导演和剧本的指导作用下设计场景为主,拍摄过程艰辛而效率却难以保证。在实景拍摄中受自然因素与非自然因素影响,阻碍了摄影师在空间造型方面对美学的追求之路,而在摄影棚中的拍摄虚假、粗糙,难以营造浓厚的氛围,使电影张力大受影响。
在数字技术的带动下,电影环境空间造型中广泛应用抠像与计算机合成技术,使得环境空间设计更贴近剧情发展,电影画面更具美学价值。数字时代造就了先进的数字技术,数字绘景技术也应时代的潮流而生。数字绘景技术依托于计算机绘画功能,绘制影片中所需要的搭建昂贵或不存在的场景,进而在实拍后抠像技术的处理下对图像进行合成,以满足影片对环境空间的需求。这种新型的环境空间处理方式挖掘了电影发展的无限潜能,为电影发展注入新的生机。电影《十二宫》上映与上个世纪70年代,讲述了旧金山的杀人恐怖事件。由于影片有真实故事为以及,所以在其制作中导演力求电影彰显其真实性的风格。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影片在虚拟的城市里开展,让人切实的反受到了旧金山城市的气息,丝毫看不出现代技术的破绽。
在网络时代的带领下数字技术迎来了发展今天,数字技术在电影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数字技术所带来的视觉效果渗透入每部电影中,其对电影创作者的思想感悟也产生一定影响,为电影从业者带来无穷灵感。但是万变不离其宗,电影艺术中最为重要的是电影摄影如何合理有效进行,用视觉语言讲述电影情节,在为观众带来心灵震撼的同时,震撼观众的眼球。数字技术为电影带来细腻精良的画面,赋予画面语言性,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使观众拨开物质表象看到更为深层次的精神内涵。数字时代为摄影师提出了高要求,其不仅要熟练掌握摄影技术,而且还要广泛涉猎光学系统、后期校色系统、存储备份系统等方面,对整个影像数据链有系统的了解。新时代摄影师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对摄影师的定位,对摄影师在知识和专业上提出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谷建良.数字时代的电影艺术[J].东方艺术,2005(12).
[2]刘进,林渝娜,丁宇,方红峰,秦建伟,黄亮,张帆.数字时代的特技大片读解第78届奥斯卡最佳视觉特效影片金刚[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