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商务谈判的基本模式

商务谈判的基本模式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17 16:17:5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商务谈判的基本模式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商务谈判的基本模式

篇1

关键词:

教材;实践;国际贸易

党的十提出,未来几十年要把我国建设为贸易强国,特别是提出“一带一路”战略设想,对国际经贸人才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素质等有了更高要求。实践运用能力国际贸易人才对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实践运用,是国际贸易人才所需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其强弱直接影响职业生涯的发展前景。诸如新客户的开发能力、国际市场营销能力、对外谈判能力、处理贸易纠纷的能力、渠道的管控能力等,均需要国际经贸人才在实践中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加以锻炼。

一、国际贸易实践教材建设现状

教材反映和传承学科的规则和习惯,是一种制度,其作用在于,为学习者建构相似的知识背景、话语体系和思考路径,上承课程思想,是课程思想的物化表现;下接教法设计,对教法的策略、技能、技术和手段具有限定作用。实践教学教材的编撰,基本形成了所谓得术、得法和得道三种模式。得术模式下,实践教学教材体系的应用性体现为可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简明扼要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框架或基本模式,一般兼具教材与工具书功能,国际贸易实践教材主要集中在这一类;教材内容上,通常具备详尽的进出口业务背景知识介绍、流程描述、模式及案例分析,有的依托诸如SimTrade等外贸实习平台软件。这类教材的作者往往与产业联系紧密,有丰富的阅历与经验,其教材编的写从商品选择、市场行情、开发客户、建立营销渠道、价格的核算、贸易融资、商务礼仪、接机饭店服务、商务谈判到国际贸易合同的起草与执行、船运安排、海关报关、办理保险和国际结算、外汇结汇和核销业务、出口退税、外贸单证、外贸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等,覆盖外贸行业的各个业务领域。我国现有国际贸易实践教学的优秀教材或原创性教材。例如,中国商务出版社的《国际贸易操作与核算》、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国际贸易合同实践教程》(双语教材)、《国际贸易实战操作教程》、《国际贸易实训教程》、《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学习指导书》、《国际贸易单证实务习题集》、《国际贸易谈判实验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的《国际贸易业务实训教程》、《进出口贸易仿真综合实习教程》、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的《国际贸易业务模拟实践教程》、首都经贸大学的《新编国际贸易单证实务》、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的《国际贸易实务实训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的《国际贸易实习教程》等。这类教材内容离散,容易导致学科内涵的经验化和外延的碎片化。

得法模式认为,具体业务领域的操作之术是无法穷尽的,是教学双方在时间和精力上都无法负担的;好的实践教学教材,应探索一种不受时间限制和更为全球化的方法,使学生在面对国际贸易的实际问题时,为其提供系统的思考和方法,学生的学习重在得法而不在得道。只有习得了方法论体系这一撬动应用的杠杆,学生才能专业化地应对未曾经历的产业事实、产业转型和产业新动向,也只有围绕这一方法论,学科才是理性的和凝练的,实践教学才可能有效展开。这类教材的作者往往有着良好的一级学科教育背景,在实践教材编撰过程中,意图突显方法论的杠杆作用。例如,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的《国际贸易实务研究:实践与决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国际商务谈判•理论案例分析与实践》、中国实务出版社的《联合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教程》、《外贸跟单: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电子商务》、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习题与实训指导》、《国际贸易会计实务》、《进出口税费核算实务》、《外贸企业会计实帐演练》、《国际贸易实务(葡萄酒方向)》等。该类实践教材以论文集或与理论教学教材结合的形式出现较多,较易陷入管理学、市场学等工具性学科,虚化专业本位,使教材呈现工具性知识加一些国贸专业知识的两张皮现象。得道派超越过程描述和定理总结,讲求对专属学科特定的领域和特有矛盾的探索。其理想中的实践教学教材,绝非工具性技术和工具性学科在专业领域的殖民,而是通过发掘专业学科现象的本质属性,构建学科的本体论系统。编撰过程中,这类教材超越从业人员和相关企业应用的层面,从社会性存在的高度,突破部分性和限制性视野,把国际贸易当作一个整体或一个系统去理解其自身结构和功能,通过对因果关系和数量关系越来越科学的认识,建构以知识为基础的平台,从手足操作型的应用升级到形式逻辑平台和数理逻辑平台上的应用。例如,科学出版社的《国际贸易新发展:理论、政策、实践》。但这类教材在使用中,更偏向于理论教学而不是实习实训。

二、其他专业实践教材建设的启示

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为适应多样化的实践情境,其教材的设计也是多样化的。下面是对其他专业实践教材设计色化、多元化的归纳总结,对国际贸易实践教材的建设有着可资借鉴的启示。1.以项目贯通的任务型实践教程无论是哪个专业哪类人才的培养,都需要培养他们具备某些专业技能、技术的应用能力。事实上,不少专业核心技能、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是按照讲授课程的知识点或知识体系进行内容组织的。但有些专业的综合应用能力最能反映在一些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上,例如,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最能反映在软件项目开发上,需要综合运用很多技术,又要锻炼应用软件总体设计的大思路和大局观,还要同时培养良好的管理决策、团队合作、交流和文字与口头表达能力等工程素质。为此,其实践教材的设计基于项目任务,在充分考虑学习者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和技术的整理与挖掘,形成实践教学案例,提出多个学习型任务,出版有《软件综合开发案例教程》、《C#程序设计实践教程》,其中包含股票软件实现案例分析与实践等项目。再如,某校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自动化专业,与企业高管和工程技术人员合作,把实际工程中的概念、案例、项目、企业定岗实习等整合到实践教材中,编写了《虚拟仪器项目实战》、《物联网技术应用与开发》等实习实践教材,指导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研究、联合攻关等。2.以信息化融合各实践模块的立体化教材随着信息化步伐的加快,有些专业开始探索立体化教材的开发,以实现各实践课程模块的融合、资源共享和师生互动。立体化教材建设一般包括主教材、多媒体课件、实验实习录像片、网络实践教学资源平台等。主教材是符合实践基本要求和大纲全部知识点的教学信息的载体,例如,环境工程专业的实习主教材,就选定其专业特色的实习基地某电厂,概述电厂基本结构、电厂烟气处理及污水处理原理及实际运行时的重要参数、主要设备的实物图片及设计图纸等;多媒体课件则利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更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同时,信息量大、人机交互性强,能迅速展现课程资源;实习网站则涵盖厂区概况、平面布置、工艺流程等可实时更新的实习内容,并有在线答疑等师生交流环节。3.学生可自主选题或设计选题的分级、分层次实践教程这种实践教材的设计,形式上是任务书式的,内容上体现多层次、分级别,实践选题包括基础型、设计型、综合型等不同类型,可由学生自主选题甚至自主设计选题,教材的运用上强调指导和引导,其分级设计尤为有特色。例如《电工技术实验导航》,其基础性等效电源定理的实验分级,包括第1级仿真实验(用仿真软件设计电路,1学时)、第2级设计验证(对等效电源定理进行验证,1.5学时)、第3级创新应用(利用实际电路实测电路的等效电源模型,2学时)。这类教材变灌输为启发引导、研究讨论,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方面培养其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国际贸易实践教材建设的思路

1.教材的建设应建立在国际贸易实践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之上针对目前实践类教材内容离散,容易导致学科内涵的经验化和外延的碎片化的问题,实践教材的编写应从国际贸易实践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着手,发掘专业学科现象的本质属性,构建学科的本体论系统,探索一种不受时间限制和更为全球化的方法,使学生在面对解决专业实际问题时,能有系统的思考和方法。只有习得了方法论体系这一撬动应用的杠杆,学生才能专业化地应对未曾经历的产业事实、产业转型和产业新动向,也只有围绕这一方法论,学科才是理性的和凝练的,实践教学才可能有效展开。实践教材的编写应力图集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之术、应用之法和应用之道,通过发掘专业学科现象的本质属性,构建学科的本体论系统,反映和传承学科的规则和习惯,为学习者建构相似的知识背景、话语体系和思考路径,上承课程思想;下接教法设计。

2.教材的建设应以履行实践教学目标为首要任务实践教材旨在帮助学生充分把握专业实践要求,顺利而有成效地完成国际贸易业务的专业实习实训,因此,实践教材的编写在意图突显上述方法论的杠杆作用时,为免陷入经济学、管理学、市场学等工具性学科,虚化专业本位,使教材呈现工具性知识加一些国贸专业知识的两张皮现象,其编写应从市场对工科背景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实践技能出发,以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5年7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外销员、国际商务师等外贸工作人员职业技能鉴定相关标准为主要依据,联系各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的实际,使实践体系的理论指导在其应用性上体现为可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简明扼要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框架或基本模式。教材内容上,应具备详尽的流程描述、模式及案例分析,其框架、流程、模式和案例,可通过模仿创新方便地应用到对应的专业领域;在教材的表现形式上,要尽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教材的建设应力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之术、应用之法和应用之道的融合为集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之术、应用之法和应用之道,实践教材的编写应积极探索实践课程的模块化或项目贯通型的教学,采用立体化教材,将工科类背景应用性国际贸易人才的实践技能体系划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核心技能和综合拓展技能三大层面融汇贯通,各三个层面的技能突出各自核心能力培养同时,也反映技能之间的相互渗透、逐层推进,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技能体系。基本技能包括计算机、商务英语等应用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市场调研和预测能力等,该模块的实践环节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社会实践、生产型实践、专业模拟大赛等。专业核心技能包括进出口合同执行能力、国际电子商务能力、国际金融、应用财务知识的能力、运用国内外经贸政策的能力等,该模块的实践环节适合采用模拟型实验实训教学、认知实习、专业定岗实习、毕业实习、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等。综合拓展技能包括跨文化沟通、拓展新业务、建立及维护客户关系、日常商务管理能力等,该模块的实践环节适合采用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课题研究、商务谈判模拟大赛、社会实践、国际贸易模拟综合实验等。尤其要重视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始终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力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特色鲜明。

参考文献

[1]王强.新形势下卓越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问题的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7):237-238,127

[2]曹国新.我国旅游实践教学课程——教材和教法研究述评[J].旅游科学,2009,23(1):67-73

[3]蔡建平.计算机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教材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3):215-218,221

[4]李亚,彭海云,李骞,刘辛,李靖,王洪峰.基于认知规律的程序设计类实践教材编写[J].计算机教育,2013(12):108-110

[5]施云芬,孙萌,王旭辉,魏冬雪,杨锐.环境工程专业立体化实习教材建设[J].山东化工,2012,41(10):96-97,100

[6]付兴建,刘小河,陈雯柏.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下实习教材建设探讨[J].大学教育,2015(8):7-8

篇2

一、高职商务英语课程的特点

从语言的角度看,商务英语是商务环境中应用的英语,但从内容而言,商务英语又不能脱离商务。其特点是:①以目的为导向;②以自我学习为中心;③目的性和实用性较强。

目前,绝大多数从事高职商务英语教学工作的英语教师包括笔者都没有商务英语的学历背景,不了解真实的商务工作环境,英语教师的知识更新与行业发展变化有一定的差距。往往用讲授基础英语的方法来进行商务英语教学,以词汇和语法教学为主;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先进的设施如网络解决我们教学中遇到的一些专业方面的问题,但对商务基本理论课程,如对外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法、公共关系学、商务英语洽谈、等一系列应用型实践课程了解得不是很系统。这种教学模式只是在形式上把英语和专业结合起来,其基本模式是:分析商务英语中某些句子的语法现象:逐句翻译成汉语以解句义。这种“语法——翻译”教学法虽然解决了学习者涉外商务英语时所遇到的“既看不懂也记不住”的难题,然而课堂中缺少师生双向交流的机会,学生接受的是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育,教师难以帮助学生获得以英语为媒介进行商务交流的能力,未能体现“目的为导向、以学生为自我学习中心”这一商务英语特点。因此,“语法——翻译”教学法不断受到商务英语教学界的排斥。

二、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方法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入校前,英语水平普通要比本科院校学生要差,有的院校在招生时根本不看英语单科成绩。这样,高职院校更应把学生外贸操作能力加强,弥补英语的不足。那么根据现状让我们看看来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该采用何种教学方法:

1.传统的讲授法必不可少

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入学时英语基础比较薄弱,一般的语法知识都还没有掌握扎实,更别说他们能用英语对话了,这种现状决定了讲授法必不可少。从商务专业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教学而言,传统的讲授法仍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应将基本理论、基本概念讲得清楚、透彻、明了,做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逻辑严密。只有在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这一前提下,教师才可从容地将以学生为中心的交际教学法得以充分运用,并最终实现培养学生商务专业技能这一教学目标。

但另一方面,讲授法的缺点是众所周知的,缺少双向交流沟通的机会,课堂气氛沉闷、单调,难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适度使用讲授法。

2.案例法是主体

案例教学是一种注重师生互动的开放式研究型的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商务英语特点决定了案例法是其主要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欧洲兴起的外语教学法,一直主要用于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工商管理、法学、医学、国际商务等学科领域。基于商务英语教学内容的实践与应用性及商务专业技能的培养目标考虑,案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应成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

现以本校商务英语专业所选用的教材体验商务英语《综合教程》第三册第二单元Brands中的案例教学来说明案例法四个环节的具体实施.

(1)案例准备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品牌,学生在学习了跟品牌相关的一些语言和商务知识、掌握了如何主持召开商务会议的技巧后,进入案例学习,学习意大利知名咖啡品牌Caferoma如何解决品牌危机问题,从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分析和辩论

首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教材中提供的案例材料对Caferoma出现品牌危机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在小组讨论中学生根据本单元所学的跟品牌相关的知识,各抒己见,在每个成员发言后每组派选一个同学总结知名咖啡品牌Caferoma市场份额降低的主要原因。归纳起来,学生主要从品牌形象、品牌忠诚、价格及仿冒产品等方面分析了Caferoma品牌危机的原因。接着,让学生讨论解决办法。教师此时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把握讨论方向,鼓励学生团结合作,群策群力,共同找出应对危机的策略。经过大家的商讨,学生们提出了产品重新定位、设计广告、开展产品促销活动、重新定价、拓展品牌和开发新产品等解决措施。

(3)案例总结

这一环节主要由教师开展,主要是对学生所提出的解决办法进行总结,肯定他们共同所做出的努力,也指出他们遗漏或不足的地方,从而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撰写报告

作为教学的最终产出,要求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写出案例分析报告。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商务报告的格式和文体规范。

3.任务型教学法

在教育部制订的《英语课程标准》英语教学策略方面,明确提出“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要求“老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任务型教学中老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导向,通过给予学生一定的任务,让学生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在“做”中学,重点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来解决实际商务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根据课前设计出的具体可操作性的任务或活动,教师在教的过程中,首要环节就是引入任务,然后通过同桌活动、小组活动练习、角色扮演、实际模拟训练、师生问答、小组讨论、会议报告、两方辩论、角色扮演等各种互动的语言活动形式指导学生完成任务。然后,各小组可指派代表向全班对案例进行分析,阐述各自观点,并做小结发言。学生与学生及教师与学生之间为了完成任务而协作交流,在交流中双方会运用多种策略,调动一切语言的和非语言的知识和技能去寻求沟通,努力用语言做事。这种强调“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方法就是任务型教学的理念。

4.互动合作教学法

不管是案例法教学或任务型教学,教学模式都应是师生互动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有机结合。《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的要求决定了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合作模式。

互动合作的教学模式是通过组织课堂活动,模拟真实的情境,引发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强调多边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获得信息的过程,及时反馈,强调教师作为普通一员与其他成员共同活动。老师不再是惟一的信息源和惟一的主体,而充当了多重身份,如课堂互动交流的参与者,课堂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监督者和评价者。老师课前需要精心设计课堂活动,课堂上组织活泼多样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通过互动合作,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教师权威的淡化和角色的转变,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增强.

5.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商务活动中的很多环节,单纯靠老师的口头讲解是不够的,用多媒体这种直观的手段会留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进行商务英语谈判的学习时,给学生播放一些商务谈判的现场录像或视听材料,让学生置身于具体的商务谈判场景之中,既能感受到谈判紧张、激烈的气氛,又能学到一些具体的谈判技巧,甚至还能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学到一些有关商务礼仪方面的知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结论

按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我们所说的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特征。过去我们的课程教学实际上只注重培养职业能力的一个方面,即专业能力,而忽视了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以及工作过程知识的培养,而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只有通过学生在接受项目学习任务,在团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而获得的,单纯靠教师的教学而没有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是不行的。因此,商务英语教学要解决的问题是“教”与“学”的问题,而教学中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可以较好地解决教与学相结合的问题。在项目教学中,项目载体的选择很重要,课程每个项目的学了要培养专业能力外,还应该考虑到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即学生在解决一个个项目任务的过程中,达到培养综合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丁应强.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体系的探索与研究[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 2010年03期.

[2]叶兴国. 新形势下的商务英语教学与研究[C].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年10月.

篇3

关键词: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学分制

Key words: comprehensive quality;evaluation system;credit system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5-0240-03

0 引言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推行,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关键。本文在分析高职学生核心素质能力定义的基础上,探讨了学分制评价基本模式,剖析了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论证了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的创新路径。

1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是实施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我们在构建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坚持科学性与人本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将学生核心素质能力培育与学分定量评价制度紧密结合一起,以个人申报集体评议为基础,按照预先设定的测评指标体系,对高职大学生的核心素质能力进行学分制激励评价。

1.1 高职学生核心素质能力定义

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在不同学者的解读下,一般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学生核心能力、大学生创新能力、大学竞争能力、大学生职业能力等,但其内容大部分都可以概括为“是指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1],但这些定义往往却没有考虑企业对高职大学生能力的需求,因而导致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与企业人才需要脱节的问题出现。因此,本课题组借用企业核心能力的基本内核将高职高专核心能力划分为职业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人发展和创造的基础,是以个人专业能力为核心,掌握信息收集和筛选、制定工作计划、独立决策和实施的能力,从而形成一种可以快速融入社会,被社会认可,独具个人特色的核心能力。

学习能力就是怎样学习的能力,因所处环境和接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下形成的、积累性和概括性的经验或习惯,它直接影响了学生在进行学习时取得的成效。其本质上要求学生学会对日常学习工作进行反思,对实践结果进行阶段性总结,从而进行针对性的学习,通过对学习和实践的反思形成一种自我激励的能力。与此同时,学会学习也意味着其他能力的隐性发展,学习能力是其他职业核心能力成长的必要基础。

创新能力即指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运用新的思维或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日常学习以及实践积累的感悟,形成的工作学习方式的能力。创新力是以其他核心能力为依托,进而成长起来的能力,需要相关基础的积累,是一种具有综合性、独有性的核心能力。

创业能力指拥有发现或创造一个新的领域,致力于理解创造新事物的能力,能运用各种方法去利用和开发它们,然后产生各种新的结果。创业能力是高职大学生核心素质能力的直接表现。可以说,创业力是其他核心能力能够成功地综合运用的结果和呈现。

1.2 学分制评价基本模式

学分制是一种重要教育模式,其与传统教育模式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学分”或“绩点”对学生学习实效性进行综合管理的评价制度。对高职大学生核心素质能力进行学分制评价,构建出以“基本分+奖励分-惩罚分”的素质拓展学分制度模式,是健全顺应时展潮流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是实践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育人理念,促进高职育人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目标的重要举措。

2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体系的形成不够重视。部分高职院校虽然根据教育部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将职业能力、专业能力作为基础课程加入了课程设置当中,但实际上部分教师并没有真正重视综合素质能力的教育,未在教学过程中将各项核心能力、评价体系贯穿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如调查组通过问卷调查关于“你对学校素质评价制度的看法是?”的问题中,表示认同的仅有18.23%,高达32.23%的受访学生表示不认同,选择“不知道”和“无所谓”的分别占18.68%和30.86%(如图1所示)。

可见,高校的素质能力评价制度并没有得到学生的真正认同,甚至还有些同学“不了解”或“不知道”学校的素质能力评价制度是什么。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当前高校教师还是以传统综合测评体系作为学生能力评价标准,评价比例还是侧重于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往往“会应试”和“背多分”学生能够成为这种评价制度的“受宠者”,这种评价导向的“误区”、评价功能的“片面”、评价方法的“单调”严重地阻碍评价制度引导性和激励的发挥。

其次,高校的素质能力评价制度只注重静态数据的分析或偏重共性表征信息的搜集,忽视个体个性的表现,忽略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导致评价结果不能正确评价学生能力,无法科学合理地将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测评结果。如部分高职院校的综合测评制度按照学生的年级、学习成绩、参与实践活动的表现等来评价学生,这虽然能够通过一定的指标来定量描述学生在某一阶段的表现,但却不能反映出大学生在成长过程的动态变化。而且在这种综合测评制度中,往往采取“一票否决制”的方式,譬如学生如果出现违规违纪的情况,就取消一切的评优评奖,更有甚者还会影响学生下一个学年乃至整个大学生涯的评优评先,这种评价的方式不仅不能够充分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而且还会严重地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你认为学校的综合测评制度合理吗?”的调查反馈中,有高达73.24%的受访学生认为“不合理”(如图2所示)。

可见,这种缺乏对高职大学生多元动态发展进行反馈的单一评价制度,最终会导致学生不能充分的认知自我存在,成为一部只知道学习的机器,变成“高分低能型”的存在,这必然不符合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造成他们进入社会后很难快速进行学生角色与员工角色的转换。

最后,当前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部分高职院校仍处于理论阶段,缺乏针对实践性的各类具体实施方案。部分高校虽然有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评价的范围之中,但在评价准则中却没有进一步地对实践活动类别进行细化和归类,不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通过“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去真正地拓展自己的核心能力。有42.83%的受访学生对于“你认为学校开展的课外实践活动对你有帮助吗?”问题的反馈是“没有帮助”,有12.42%学生认为“学校没有举办或者自己不知道有课外实践活动”,这种对实践性活动缺乏有效规划进一步导致大学生“知易行难”、”纸上谈兵”的状况出现。

3 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的创新路径

3.1 以职业能力为切入,提升评价体系的全面性

职业能力是高职学生将来能在社会安身立命之本。在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的标准中应该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一起,通过实践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育人理念,开设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将职业能力、专业能力作为基础课程加入到课程设置,结合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并形成可持续的、科学的学生能力培养指标。譬如要加大学生在“第二课堂”或“校外实践活动”表现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测评体系的评价比例。从而让学生在认真学习相关职业能力教程为第一课堂之外,也能在课外通过开展商务谈判、礼仪风采、技能大赛、学生素质联赛等的第二课堂、校企合作社会实践基地的第三课堂中得到职业能力的锤炼、提升和深化,从而改变过去学生综合测评制度当中偏重学习成绩的“应试教育”评价模式,提升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3.2 以学习能力为目标,增强评价体系的人本性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薄弱,我们应该通过综合素质能力评价的引导与激励,进一步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将学生素质能力的评价与“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知行合一”的实践式教育模式紧密结合一起。例如,可以将专业课本的内容变成一项项的“任务”与“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运用相应的专业知识“动手”去解决这些任务,并且根据这些“任务”的完成情况来认定和评价学生的能力素养。这就打破过去“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机制,并且在此过程中能够真正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极大地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中真正寻找到对该专业的兴趣点和兴奋点。

3.3 推行“素质拓展学分”制度,凸显评价体系的发展性

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开发、塑造和深化学生的潜在能力,譬如“创新”已经成为“新常态”背景下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自主创新能力无疑成为大学生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如何让学生自觉培育自主创新能力,这离不开大学生评价体系的引导,其中“素质拓展学分”制度的推行是重要的环节。在推行“素质拓展学分”制度的过程中,有几点是需要注意:一是推行的主体必须成立专门的部门机构,如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素质拓展的认定工作本质上就是一种内容复杂、涉及面广、认定时间长的繁重工作,如果没有专门负责的人员进行规划设计、协调沟通、跟踪反馈,这必然会使大学生的素质拓展流于形式。二是推行的内容必须细致,在以“基本分+奖励分-惩罚分”的学分制度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应该将“奖励分”的内容进一步地阐释和细分,让其能够基本囊括大学生素质拓展的方方面面,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的同时获得加分的奖励,极大调动他们投入、参与和创新的积极性。三是推行的形式可以灵活多变。譬如可以建立网络素质拓展学分的“微商城”,利用新媒体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素质拓展的项目、完成项目对应的学分、学分记录直观地展现在他们面前,并且获得的素质拓展学分可以发挥类似“虚拟商品”的功能,用以兑换一定比例的奖励分、公共选修课学分。激发学生素质拓展的主体要求,增强学生自我发展的动力。

3.4 积极打造学生创业平台,完善评价体系的实践性

首先,要求高职院校在课程中设置创业相关课程的同时积极开展各类创业竞赛活动,在创新实践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环境下,培养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实践能力、市场敏感度等,具体而言,如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创业指导、创业法律指导等基础理论,在课程外积极开展“淘市场”、“商务谈判”等校内创业比赛,形成激励机制,出台《学生学科竞赛奖励办法》、协同就业指导中心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等激励学生参加各类创业大赛。其次,在校园内构建大学生创业基地,为高职学生进行创业提供平台,强化学生实践意识,建立健全的创业基地的管理机制,探索基地的运行模式和长效机制,力求培养一批创新创业人才。在校园内发展对创新创业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社团,激发学生创业兴趣,营造良好创业氛围。最后,形成工学结合模式下人才培养,要求教育模式应是向创新教育转变,重视学生潜能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或行业共同培育人才,进行优势互补的合作,将学校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的各种资源整合,以“培养适合企业或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校园内形成良好创业文化”[2]。

综上所述,提升评价体系的全面性、增强评价体系的人本性、凸显评价体系的发展性、完善评价体系的实践性是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的创新路径。

参考文献:

[1]金泽.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基于普拉哈拉德与哈默尔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视角[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6).

篇4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国际贸易和商务活动日益频繁。英语应用在国际商务活动这一特定语境下,其语言特征与其他日常生活口语不同。操一口流利的英语从事国际商务活动是成功的职场人士必备的技能之一。因此,培养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高校众多专业的培养目标。笔者任职的学院,是一所民办高校,办学目标非常明确,即培养“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高级实用型人才”,并始终贯彻“一体两翼”的办学模式,强化计算机与英语教学。而笔者所在的经济系更是走在学院教学改革的前沿,开设双语课程和《商务英语》课程,旨在加强学生的英语,尤其是商务英语,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将学生培养成当今市场上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因此,继两年的大学英语后,经济系的电子商务专业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大三学生,将开始学习两个学期的《商务英语》课程,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毫无疑问,经济类专业学生在电子商务、国际贸易、金融、商法等经济方面的专业知识比英语专业的学生扎实,但与英语专业学生相比,课内外可以使用口语的机会较少,学习英语的氛围也没有那么浓厚。因此,如何结合专业特点,有效提高他们的商务英语口语水平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课程定位

对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商务英语课程的定位是: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专门用途英语―商务英语。开设的课程有《商务英语口语》、《商务英语精读》、《商务英语阅读》、《翻译》、《商务英语写作》、《外贸函电》等,都是一系列围绕商务英语而开设的具体课程,贯穿大学四年的学习中,具有系统性、连贯性。学生锻炼口语的机会很多,提高较快。而对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商务英语课程的定位是: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国际商务―国际商务英语。《商务英语》仅作为专业英语学习,要在有限的两个学期内有效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挑战性确实很大。

2.影响学生口语水平的因素

据笔者了解,大部分学生都已经学习英语达十年之久,但能运用英语流畅地进行交流的人数并不多,“哑巴”英语的现象非常普遍。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影响学生英语口语能力主要有以下因素:第一,英语基础薄弱。笔者所在的学院属于第二批本科B线的高校,招收的很多学生就是因为英语基础较差,高考成绩不理想。第二,学生自身的心理存在问题。在教学中,笔者通过提问环节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羞怯心理,不敢主动回答问题,或者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够自信,会不自觉地紧张,害怕出错。第三,学习者的学习态度不良。一般可分三种,抱积极态度者、抱中立态度者及抱消极态度者。英语基础较好、学习目标明确的学生在课堂上非常活跃,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能主动发言。抱无所谓态度的学生,通常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被提问时才发言。而态度消极的学生很多是因为基础差,觉得没兴趣、没用,根本就不想学。他们不想参与课堂活动,即使被提问也不怎么发言。第四,演练口语的环境不佳。英语是中国学生的第二语言,缺乏听说的环境,仅是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接受训练远远不够,因此,口语水平总是得不到提高。第五,教师的有效指导不到位。一直以来,学生接受的英语教育都是以应试为主,比如中考,高考,英语四、六级,重点都放在词汇和语法方面,口语没有得到训练。以上种种因素,造成了学生的“哑巴”英语。

3.提高商务英语口语水平的策略

大三的学生学习英语一般有十年之久,未通过国家统考的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学生仍然以过级为目标,已通过的学生则觉得任务已完成,或者英语已经够用,不想再多花时间。让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商务英语》上,并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有何良方?以下是笔者结合工作实践经验进行的探究。

3.1明确商务英语的含义及其特点。

笔者认为有必要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向学生明确该课程的重要性,并让他们明白什么是商务英语以及商务英语口语所涉及的各个层面,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1.1商务英语的含义

国内外的众多专家、学者均认为,商务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ESP)的一个分支。ESP可分为学术用途英语和职业用途英语,商务英语则属于职业用途英语的一种(David Carter,1983)。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商务活动涉及越来越多的领域,比如,国际贸易、国际投资、技术转让、商务谈判、国际融资、国际运输、国际旅游等都属于商务英语的范畴。可见,商务英语实际上指在商务活动和经济活动中所使用的英语。

3.1.2商务英语口语与一般口语的区别

作为ESP的一个分支,首先,商务英语有其明确的特殊目的和专业性。其词汇、文体风格都与一般口语不同。其次,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商务场合需要用到多种技能,如telephoning skills(电话技能),negotiating skills(谈判技能),presenting skills(作演示报告的技能),meeting skills(会议技能),socializing skills(社交技能)等,这些技能需要通过模拟现实商务活动情景进行专门学习或训练才能掌握。再次,商务英语是跨学科的课程,融合了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教学,如财务金融、商务谈判、国际贸易、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公关礼仪、跨文化交际等,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一般语言技巧,而且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从语言测试学的角度将商务英语口语能力进行分解剖析,大致可分为以下六个层面(何光明,2008):第一个层面,听力能力(一般听力,商务英语听力);第二个层面,基础口语表达能力(基础语言知识,常规语言知识,应变技能);第三个层面,商务词汇;第四个层面,商务表达习惯;第五个层面,商务知识;以及第六个层面,跨文化交际能力。一般口语能力只涉及其中的第一、二、六层面,而商务英语口语能力覆盖全部六个层面。因此,不难发现,尽管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但很多学生仍然无法利用商务英语口语顺利地进行沟通。意识到商务英语的重要性和特点后,大多数学生都能端正学习的态度,认真对待。

3.2温故而知新,巩固商务英语口语基础并提高。

语言学家Weir和Bygate(1992)认为口语能力由语言微技能(micro-linguistic skills)、常用表述技能(routine skills)及交际应变技能(improvisation skills)这三种技能构成。语言微技能是指语言形式,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等知识。常用表述技能(routine skills)指典型的日常交际用语和传递信息的技能。其中包括:(1)运用“问候、介绍、感谢、道歉、后悔、意见、愿望、抱怨、劝告”等日常交际用语的能力。(2)描述或叙述事件、事物和人物等的技能。交际应变技能(improvisation skills)指交际过程中遇到问题能随机应变地解决并完成沟通的能力。包括如何做到措辞得当、结构清晰、内容表达完整、互动顺畅等。

如前所述,经济类专业的大三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英语口语基础,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应用语言微技能和常用表达技能,但应变技能还有待提高。鉴于此,笔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学生的基础,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来讲授新的技能,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主要包括两方面:(1)将一般英语口语各场合下的功能句型应用到各种商务情景中,指出在商务场合下使用要注意的地方。如在学习社交技能时,结合一般口语中的介绍、问候等功能句型,介绍在商务社交中,要懂得如何介绍自己、介绍他人,以及使用哪些话题与他人进行闲聊。(2)融合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进行综合性教学。商务英语的交流常涉及谈判、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大胆地将所学的专业知识用英文表达出来,表达正确恰当的要及时表扬,表达错误的要及时指正,并引出正确的表达语。如,在讨论Marketing的相关问题时,可引导学生用英文说出低端、中端和高端市场,营销组合及其包含的要素等。温故而知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巩固了学生的口语基础,使学生在无形中提高了商务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3.3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提高商务英语听力水平。

听是输入,说是输出,沟通要顺利进行缺一不可。因此,听力理解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口语交际的质量。基于大学四、六级的听力水平,学生须利用各类商务教材来提高自己的商务英语听力能力。因此,笔者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搜索相关的听力和视频材料,进行学习和模仿。同时,笔者向学生推荐口碑较好的系列商务英语口语素材,如“随大山商访加拿大”、“洋话连篇”、《走遍美国》等。在每个单元的学习中,还会推荐内容相关的视频短片或者影片,供学生学习。如在学习Employment的时候,笔者利用KPMG公司的实录面试视频进行教学,并让学生课后观看与职场有密切关联的影片“The Devil Wears Prada”。这些听力和视频资料,内容真实、新鲜生动,深受学生欢迎。

3.4通过泛读,扩大商务词汇量。

流利的商务英语口语要求学习者不仅要具备一般口语词汇,还应当掌握一定量的商务词汇,尤其是与自己职业相关的词汇。从词汇学的角度,商务英语词汇包括(1)旧词新义;(2)特定用语;(3)缩略语。扩大商务用语词汇量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学习者必须持之以恒,利用网络和出版物,阅读大量的经贸文章,关注最新商务动态,并注意相关内容的英语表达,多留心,多积累。因此,定期布置泛读任务,并进行抽查可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3.5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Dell Hymes)(1971)首先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理论。上世纪80年代初,学者卡纳尔(Canal)和斯温(Swan)对海姆斯的交际能力学说作了补充,使之有了相当的使用价值,并得到了应用语言学界的广泛认可。而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学者巴克曼(Bachman)的交际语言能力学说对交际能力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目前,普遍认为交际能力有四个主要部分:语法能力(语言规则知识)、社会语言能力(在不同的社会语言环境中恰当地理解和表达语言的能力)、话语能力(根据不同的题材,把语言形式和语言意思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口语体或书面篇章的能力)及应变能力(为提高交际效果所使用的能力)。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法,可有助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技能。这些教学法包括:语言展示法、任务教学法、交际教学法及案例教学法。

3.5.1语言展示法

指的是将充分准备好的专题知识,通过与学生的互动,由学生用英语展示或表演出来,其他学生讨论补充,教师讲解总结,最后综合评分的教学方法。Davies & Pearse(2002)指出,英语教学是否成功在于学习者是否能真正用英语交流,即灵活掌握听、说、读、写四大技能。笔者定期布置专题内容,让学生课后查找相关资料,做好充分准备,并在下一次课的“五分钟表演时间”环节进行商务对话,表演完毕,让其他学生提问作点评,然后笔者再作讲解总结,提高学生的自学和交际能力。

3.5.2任务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task-based instruction)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这种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鉴于此,笔者围绕各单元精心设计口头任务,让学生根据任务制订计划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计划,完成任务。任务教学法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是有效改变以往以教学讲授为主的教学现状的最佳途径之一。

3.5.3交际教学法

交际法认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廖瑛,2005)。基本模式是围绕相关主题开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模拟对话和讨论等互动形式,以达到了解和掌握专业交际目的词汇和表达法的目的。在课堂上,笔者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真实水平来组织课堂活动,给予学生必要的指令和引导,让学生形成相互合作的习惯,培养实际操作能力。采用交际法,教师的角色要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交际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则要变被动为主动,获取交际能力。

3.5.4案例教学法

又称“苏格拉底教学法”,重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其起于哈佛商学院,故又名“哈佛教学法”。该方法强调以学生为课堂活动的主题,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讨论和分析为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在商务英语课堂上使用案例教学法,可培养学生在掌握商务英语口语的基础上,增强学生解决实际商务活动中所碰到问题的能力。

以上多种教学法,基于任务,学习目的明确,能明显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有助于学生提高商务英语口语水平,获取交际能力,顺利完成商务沟通。

结语

经济专业类的学生学习《商务英语》的时间只有一年,基于他们的口语基础迅速提高商务英语口语水平并非易事,除教师的努力外,还需要学生和学校等多方面的努力和配合。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不断探索研究可有效提高经济类专业学生商务英语口语水平的策略,并在课堂教学中付诸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觉前路漫漫,望与广大同行一起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刘伽.商务英语口语创新教育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8.

[2]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朱曦.任务教学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5.

[4]常漪,徐庆宏.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的实践探讨[J].榆林学院学报,2008.9.

[5]何光明.如何提高商务英语口语[J].New Oriental English.

[6]蔡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口语教学[J].外语界,2006.2.

篇5

商务英语教学在我国的快速发展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起步的。20世纪80年代,由于沿海各大城市乃至内陆地区对外经贸业务的快速发展,对会英语、懂商务的人才提供了客观需求,推动了商英教学的快速发展。各高等院校应时而起,纷纷设立商务英语课程或专业。20世纪90年代,商务英语教学进人全面发展阶段,开设的范围扩大,形式变得多样,由原来有商务基础优势的院校扩展到职业院校、私立学校和中外合作办学的院校,教学内容也随之拓宽。在生源争夺战中,为吸引优质考生报考本院校,存在不顾本校师资及硬件设备欠缺的情况下,便增加诸如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营销英语、单证与报关、旅游英语、饭店英语等所谓热门课程的现象。进人21世纪,商务英语的发展进人积极提升阶段,主要表现在理论研究、学术层次开始提高,教学者不只停留在教书阶段,而是开始审视教学模式、总结教学方法,对教材的编写提出见解并总结经验编写新教材与此同时,商务英语教学在提升中继续发展,课程设置者和管理者开始根据社会需求关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计划,规范商务英语教学,加强课程建设

商务英语的发展历程表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支持推动了商务英语教学的发展,为其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提供了发展动力。

一、人才市场对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技能和素质的要求

目前人才市场对商务英语专业的需求有两种:一是应聘者进人单位后能独立处理进出口报关、涉外文秘、涉外营销等业务;二是以前有过相关L作经验的人才。社会对英语教育或英语文学专业学生的需求很低,而多达60%的英语类人才需求是针对诸如商务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外语+专业)的关于社会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需求,也有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最急需人才的涉外岗位中,外贸业务员占40%,涉外文秘占20%最重视的岗位索质为职业道德(占80%),然后是发展潜能(占20%)。最重视的职业技能为进出口业务处理能力和人际关系与社交礼仪知识。这表明,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发展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注意设置文秘课程、礼仪课程、职业道德课程和与外贸相关的业务技能等课程。毛忠霞的调查结果显示,人才市场对营销方面人才的需求占60%,这表明用人单位对大部分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是熟悉市场营销业务,具备推销的技能和策略,具有了解和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

因此,学校应该按需求比例调整人才培养方向。而目前设有商务英语专业的学校大多设置较多的语言基础课程,使得学生在专业技能及实务方面的知识捉襟见肘,结果是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相关专家们也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在多次学术会议上提出了很多调整语言教学与专业教学在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_L的修改意见。

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及其实现的方式。高校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专门教育,所以高校教育应突出服务经济、讲究教学的技术性和实践性、科技成果的应用性等一系列与生产有关的教育特色。

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能够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参与和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应用型人才。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可分解为:英语交际能力、商务沟通能力、商务业务能力、综合能力(即英语素质、商务素质和综合素质)。英语素质包括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商务素质包括基本的国际商务知识和业务操作能力、国际贸易实务;综合素质包括人际沟通、团队合作、计算机应用、办公室事务等。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有学者给出比较形象的“宽、厚、活三维能力”模式说法。“宽”是宽基础能力,即要求学生具有较宽的英语与商务专业知识基础和人文知识基础,具有扎实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功,以适应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厚”是厚专业能力,即拓宽专业口径,不断加大经贸、金融、管理等专业主干课程的“浸泡式”教学或“双语”教学的力度和范围,从而突出了该专业“英语+商务”的复合型人才的特色;“活”在于增强适应未来岗位的柔性化特征,加大专业选修课的门数,鼓励学生参加其他专业,如金融、保险、工商管理、经贸等开设的辅修课程。课程教学要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根据社会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在一定时期内调整专业选修课,增强毕业生的择业能力和竞争能力。根据以上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合理设置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综合实践教学,保证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形成,从而适应专业职业岗位要求和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因此,为了使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能够很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就需要相关高校在课程设置因地制宜的前提下,解决好目前存在的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

三、目前商务英语课程设置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1.目前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基本模式。相关学者的调查结果表明,各地开办的商务英语课程差别很大,大致可以分为四种模式:第一种是“英语十商务知识”模式。即在基础英语课程(听、说、读、写、译)里加少量的商务英语课程,如经贸英语、外贸函电等。学生完成了英语专业课程,但商科专业知识笼统、零散、缺乏系统的体系,仅能了解某些概念和进行部分具体操作,从事商务工作的能力不足。第二种是“商务英语”模式。即在基础英语课程之外设置一系列商务英语课程,如商务谈判英语、国际贸易实务英语、单证实务英语等,课程的系统性增强。但是此种课程设置的核心是英语,学生对于商务知识因基础不好,没有相关经验,直接用英语来接受商务知识,听课过程中难度很大;绝大部分教师是英语教师,能说清英语,但不一定能用英语讲清楚商务,结果是学生接受和掌握得不太好。第三种是“英语十汉语商科课程”模式。即在英语基础课程之外列出汉语商科课程,聘请商务专业的教师授课,学生可以学到较为系统的商科知识。但由于基础英语是英美人生活背景下的英语,英语和商务知识没有经过在商务背景下的磨合,不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第四种是“英语十商科专业方向(英语)”模式。与模式一、模式二不同,为了增加商科课程的系统性和深度,开出专业方向的主干课程,要么是国际贸易,要么是国际金融等,而不是笼统的商务课程,师资是能够使用英语操作的商科专业教师,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商科某一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实质是全英双专业课程。与模式三不同,商科课程与国际接轨,同时增加英语浸泡量。由于此种模式要兼顾基础英语和商务两种专业体系,同时还要在商务背景下锤炼商务英语,对教师和学生的压力和负担很重,商科课程也不易深化。

审视这四种模式,会发现:一是四种模式都各有缺点。模式一比较陈旧,已经不能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模式二比较前卫,目前国内具备这种师资的院校较少,不具有广泛性;模式三中英语和商务知识各自为政,不相融合;模式四体系较为庞大,处理不好英语和商务方向的关系,会造成重点不突出,商务知识得不到深化。二是课程设置在执行人才培养目标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还存在着缺陷。

2.当前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四个缺陷0(1)课程的局限性和不系统性。课程设置者或者局限于基础英语的设置,认为学生英语基础不好,需要在基础英语方面补课,因而需要少设商务方面的课程,其结果是学生在升学与本科院校学生的差距被进一步拉大。因为这种局限性加之专科学生的学制较短,课时有限,所学商务知识不够系统,毕业后可塑性和竞争能力不强。(2)课程的残缺性和重复性。层次较高的商务英语课程,因课时所限,缺乏前期相应的知识储备做基础,学生对英语授课的接受存在困难,根本达不到商务英语课程大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由于各课程界限模糊,相同内容在不同课程中重复出现的情况屡见不鲜,如信用证部分,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和单证与报关都有讲述。(3)课程设置不是基于社会需求,而是基于本校的历史、基础或教师资源。这样会出现同称商务英语,有的学校侧重于外贸,有的学校侧重于国际经济法,有的侧重于金融等。(4)专业实训在摸索中无所适从。实训是高校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有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把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但很大一部分院校在实训项目的内容选择及实施办法上缺乏科学有效的机制。

四、针对商务英语课程设置问题需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决策者在进行商务英语课程设置时,往往更多地考虑以往的课程设置内容和现有的教师情况,对社会需求进行全面调查的较少。许多课程设置者为了省事而又能快速地完成任务,往往照抄以前或者别校课程设置的模本。真正的课程设置是一件艰辛的工作,需要处理好以下几种问题和关系:

1.配备好对工作认真负责的课程设置团队,明确分工,相互合作。主要的工作有:收集整理近两三年本校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和工作方向;走访、调查和网上收集当年商务英语专业招聘单位的需求情况和预测需求发展趋势;整理数据,分析研究数据得出社会需求情况;借鉴前沿研究成果、本校和别校课程设置内容;进行新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

2.处理好社会需求和课程体系完整性之间的关系。课程要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建立突出高校特色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过分强调学科的完整性会减少对学生具体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样,过于突出某一具体专业知识或技能也可能破坏学科的完整性。商务英语涉及的内容非常广,学生不可能全面掌握。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很难培养出具体的实用技能。这就要求我们在设置课程时既要考虑到学科的完整性,又要照顾到市场所需求的具体知识和技能。通过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整体知识和能力构成的分析,确定公共课模块培养学生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专业基础课模块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素质,使学生听、说、读、写、译各项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专业技能课模块培养学生的商务知识和技能;专业选修课模块巩固和拓展专业知识和技能,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技能实训模块强化和巩固学生的英语、商务能力和操作能力,为学生就业实现“零”对接。这种模块式的课程设置框架既突出了社会需求导向,又兼顾了对学生各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如思想道德素质、英语语言素质、商务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

3.处理好英语基本技能与商务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之间的关系。商务英语教学,既要培养普通英语技能,即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语言技能,又要传授商务知识和技能,涉及贸易、管理、法律、金融、会计等众多方面。

篇6

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为我国和社会带来创新型人才短缺的挑战。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末,经过多年的发展后,得到了各级各类教育主管部门、高校的重视。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系统的教育,培养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一、商务英语专业现有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商务英语专业创新创业现有的模式基本上有三种,分别为渗透式教学、独立式教学和复合式教学。渗透式教学指在不打破原有教学计划和教育秩序的基础上,加入相关的教学或实践内容,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该类活动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举办的全国商务英语实践大赛。全国商务英语实践大赛要求各被邀请的高校大三学生以团体的方式,在所在学校深入分析国内外知名企业成功的管理经验。比赛主题多围绕商务管理、营销、运营、会计等相关课程知识,围绕特定的主题选择一家或者数家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资料、图片、数据和样本等,深入分析和探索企业开拓与创新的实践和发展前景,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或见解。独立式教学是将创新创业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按照创新创业的目标,进行系统的教学。有固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时等,有规律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该类课程有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从英国引进的面向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国际商务经营英语”课程。该课程是一门为期一年的创业课程,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介绍分析中外企业家的特征、讲解企业运营的原理,组织学生建立不同的创业团队,建立自己的小企业,通过寻找目标客户群,进行市场调研,确定经营的产品,要完成包括争取风险投资、进货、产品营销等方面的风险投资分析,学生经过前期的充分准备,可以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平台或者利用网络门店等形式开展商业活动,完成联系供货商、安排物流、商品宣传、产品销售等环节,最后完成商业计划书和商务报告等。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商务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提升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复合式教学是在专业的实践性环节设计和开展“商务项目设计”活动中,综合利用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商务技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创业能力。“商务项目设计”是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计划中集中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项目设计的内容可以是“任何工商组织经常进行的商务活动”,具有实用价值、可操作性和难度适中。要求学员运用所学知识,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市场调研和项目分析,分析商业现状和顾客需求,确定顾客群,进行核心小组座谈,进行优劣势分析,进行成本预算和风险分析,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拟定项目实施计划表,完成商务项目计划书。明确学习任务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商务项目设计过程中,逐步发掘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能力。其间学生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可以自主选择项目、自定工作计划、自行实施调查研究并自主完成项目设计。渗透式教学、独立式教学和复合式教学三种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无论哪种教学模式,都表明了我国商务英语专业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和支持。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师资力量不足、缺乏经费支持等原因,导致在商务英语专业实施的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形成科学完整的训练体系,只能停留在思想教育层面上,创新创业的简单训练上。

二、商务英语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立体”模式

(一)打造复合式的创新创业课程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打造复合式的创新创业课程,是指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时候,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一体化考虑专业教育和创新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设计从专业认知到行业体验再到职业定位的递进式教学,做到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课程和活动既相互独立,又有机融合。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既要考虑专业的学习要求,又要考虑创新创业的要求。在专业基础课程上,重点是培养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在专业课程上,开设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写作、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谈判等专业课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虚拟或真实的商务情境,帮助学生获取商务知识,了解企业的运作和管理,培养商务技能;在专业实践环节,以专业课程知识为基础,以校内外的商务实训室和实训基地为依托,教师指导学生撰写商务项目计划书。要求学生通过商业分析、顾客状况、核心小组座谈、SWOT分析及目标分析,制定项目实施进度表、项目实施流程图、成本分析、项目框架图及风险分析等,最后形成商务项目计划书。学生通过真实的商务实践,了解企业创办、管理和运营的基本技能,提高对商务项目运营的认知和社会需求,提升了后期与企业对接进行实践操作的创新创业能力,还可以掌握更多的商机识别、企业成长和金融财会知识。此外,学生在掌握扎实的英语专业基本功的同时,通过对商务项目的感性认识和仿真操作,又掌握了一定的商务知识和技能,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成功率有很大的帮助。

(二)构建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精神

教育为主线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时,以专业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线,进行一体化设计,形成“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的强应用、开放式的环形实践教学体系。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

三、商务英语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立体”模式的实施

(一)构建商务英语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1.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融入专业教育过程。通过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的通识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同时,开设与市场需求岗位相关的、针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帮助学生通过了解企业或公司对商务英语专业的需求,了解其运作流程,创设虚拟场景,开展虚拟项目,帮助学生提升创新创业隐形能力。2.定制培养和学分替换。在完成教学计划课程教学的基础上,邀请企业专业人员来校授课,按照企业要求培养学生,通过企业考核的学生可以用企业课程学分替换学校部分选修课程学分。3.社会实践与顶岗实训。利用课余和假期,安排学生参与校外社会实践,进入真实的商务英语场景进行体验,或者在校外实训基地接受真实岗位实践能力训练,在社会实践或顶岗实训中参与的项目可以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

(二)商务英语专业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构建

1.以赛带训,推动创新创业活动的有效开展。深入实施专业训练和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分别开展专业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并组织学生参加校级以上专业技能大赛和市级以上的创新创业活动,对表现突出的师生给予扶持和奖励。2.丰富形式,构建创新创业培训体系。通过构建“课程+实训+定岗实习”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又将创新创业技能贯穿其中,邀请来自企业行业的专家和优秀校友等,举办有关创新创业经历、企业经营管理和相关财务税务、法律知识等方面的讲座,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优化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结构。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对学生开展创业团队培训,在创新创业实训过程中为学生提供量身定制服务,提供“一站式”的创业指导和服务,为他们的创新创业活动提出建议,对他们的创新创业活动进行评估等,综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三)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架构

为了确保商务英语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从不同层面,由不同部门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机构。在学校层面,由校办、学生处和校友会等相关管理部门成立了密切市场衔接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中心,统筹对外联络沟通,对内协调管理;院系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领导和工作小组具体负责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包括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建设、实践活动的组织等;组织人事部门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发展中心,负责校内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兼职教师和社会特聘教师的管理。

(四)搭建丰富的文化载体,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通过学校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等平台,对创新创业相关政策进行解读,举办各种宣讲、展示活动等,全方位、多方面向学生宣传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广泛宣传创新创业教育的重大意义,在学生中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的事业观和成才观,掀起投身创新创业的热潮;通过学校每年举办的文化科技艺术节等,举办创新创业讲座和科技文化艺术节专项活动,营造创新创业光荣,敢闯敢干的创新创业观,培育典型案例,树立正确导向。

(五)构建创新创业考评标准体系

考评体系是教学活动的要素,也是对教学活动效果和质量管理的工具。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能够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方面起到较大的引导作用。为了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对商务英语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精神鼓励层面,而应该强调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考核,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评价。在设计考核方式的时候,将过程考核和全面考核相结合,注重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形成性考核过程中可以加入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主动性的评分,在终结性考核中加入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测评。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立体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人才需求和质量导向,对于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技能训练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只有不断整合校内外资源,密切关注商务英语相关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变化,才能培养出与商务英语相关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创新创业人才,才能使商务英语专业教育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黄林楠,丁莉.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158-160.

[2]王芳,冯展极,何明霞.从美国服务学习看我国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实训设计与改革[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03):62-64.

[3]叶兴国.关于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几点思考.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297-302.

[4]曾尔雷,黄新敏.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发展模式及其策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12):70-72.

篇7

关键词:

创业教育;定制式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国家指导文件为纲领,以建筑类高职学生创业瓶颈问题为导向,以创业岗位需求为基础,通过适应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建设学校创业平台,以套餐式、定制式培养为抓手,促进形成以与社会资源有机结合的双创教育体系。最终,形成与创业需求相适应的新型教育、教学体系,为学生创业迈好第一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建筑类职院校学生创业的特点和瓶颈

建筑类职院校学生在学校获得了一些创业所需的基本的知识和一些专业技能,由于缺乏社会历练的过程,往往解决具体问题缺乏实践经验、眼高手低。一般具有以下特点:思想活跃,具有创造性;缺乏社会历练,实际操作能力不强,缺少管理经验;经济基础薄弱,往往需要家庭和社会资金的扶助;对创业项目的选择具有很强的盲目性和偶然性,创业过程中缺乏耐力和持久性。学生创业过程中,往往遇到以下瓶颈问题: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支撑链条不完整,特别是传统学校教育与创业所需的知识体系、实践经验相割裂;缺少创业所需的资金和场所,缺少让社会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有效途径,需要高等院校搭建平台,形成高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创业是个风险过程,目前还缺少给大学生试错的机会,往往初次创业失败就失去了再次创业的勇气。因此,急需对学校教育进行改革,通过模拟创业课堂等活动,使大学生在校内就认识到创业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并在其中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并通过终生学习来不间断地建立与创新、创业相适应的完整知识链条,掌握创业的一般过程和所需的基本条件,从而缩短大学生创业的试错过程。

二、创业岗位需求分析方法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多元化,创业岗位也纷繁复杂,如何在其中寻找适合的创业岗位和项目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需要合理的分析框架化繁为简,从而有力地指引大学生合理选择创业项目和岗位。本文以建筑工程类创业岗位群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逐层分解和细化岗位划分,并通过企业调查和实践专家打分,建立创业岗位群,并理清不同岗位在岗位群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和重要性,从而确定出哪些岗位适合创业。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依据该框架建立起来的基本分析框架,结合社会新动态、市场信息、个人基本条件和爱好、家庭和亲友参考意见等方面,采用逐层深入的方法,筛选出适合发展的创业岗位。其初步框架如表1。

三、校企合作打造大学生双创平台

(一)区域联动建立互动平台

与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立互动平台,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针对区域需求,行业发展等最新情况适合创业项目指南,引导在校师生识别创业岗位需求,捕捉创业机会。由行业协会提供本行业涉及的相关企业业务领域、业务工作流程、相关岗位以及相应的工作任务等,结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初步确定适宜的毕业生创业岗位群,典型的创业岗位是基于市场需求的直接和具体体现,以此作为信息平台的基础数据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同时提供项目论证、管理咨询、商业等各项服务。

(二)校企合作协同开展双创教育

目前,高职院校都致力于打造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行业和企业是创业教育的对接主体和受益主体,一方面校企协同模式下学校创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在社会企业的资源帮扶与培育下,提高了企业的社会认知度和认可度,为企业源源不断地提供了后备人力资源。另一方面,学校创业教育的各个环节融入了企业元素,其教育实践活动为学生创业提供了真实的背景。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资金和设备等优势资源。鼓励和提倡以企业为主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和创业奖学金,有实力的合作企业也可直接对学生创业的优良项目注资,由企业提供初期的经营指导和社会关系的协调,从而间接地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范围与发展空间。实现“企业建在学校,师傅走上讲台,师生走进企业”的协同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同时,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让学生在毕业前一年里到企业的真实环境中,融入企业真实的市场竞争,经历失败、成功的实践尝试,培养学生敢于创业的勇气和胆识。

四、面向创业岗位需求的套餐式、定制式培养课程体系

(一)增加与创业新要求相适应的课程和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建设是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载体与依据。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纳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列入教学计划,使创业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实现融合,提高创业活动与所学专业及获得的技能关联度,进行专业性创业活动,从而提高创业教育水平。在学校现有校内外实训基地教学、顶岗实习等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围绕创业岗位,调整参与式教学的内容和主要环节,使之与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时代要求相适应。建立创业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方式,促进人才培养与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保证教学内容紧扣创业岗位,形成较为完整知识体系,掌握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同时,一定要补齐现代企业管理、税务、商务谈判、市场营销、创业与理财等方面的创业必需知识。

(二)分组化进行创业套餐式教学

创业课程分为创业必修课程和创业选修课程。创业必修课程是所有学生必须要学习的。创业选修课程分为三种套餐式课程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业计划和意愿,选择三种套餐内容创业课程,分别对应生产型创业岗位、服务型创业岗位和销售型创业岗位。生产型套餐注重创新与创业相结合,创新是驱动力,是创业的基石。教学方式以理论与实训相结合为主。服务型套餐注重培养知识理论的“准、达”性,以客户为上帝,提高熟练程度,以高效、快捷为目标。教学方式以实训为主。销售型套餐课程注重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模式、基本规律,强化沟通技巧和对客户内心的掌握,所以需要强化应变能力。教学方式以情景与实战相结合为主。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质选择一种套餐来学习,如果修满一种学习套餐的学分,可以再选择一种来学习。学习中途如果有觉得不适合的,给予改选一次的机会。这样就能切合实际地提高创业教育的针对性。

(三)建立健全学生的创业学分考核制度

实施弹性创新创业学分,创新学分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相关创业套餐课程学习,并参加与之相关的科研、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取得具有创新意义的成果或实践经历,经学校认定后确认的学分。参加各级技能大赛的比赛的成绩可作为相应课程的加分项,在国家级知识竞赛或院级以上的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相关成果的,经学校认定可以抵冲部分选修课学分。创业学分高者可提前尝试创业实践,创业学分低者就要增加其他课程的学习来提高综合学分,否则延时毕业。创业学分的弹性设定最大限度地鞭策学生努力去提高自己的创业技能与创业实践能力,形成一种倒逼机制,激发创业力量。

参考文献:

篇8

财经英语是经济文化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综合能力课程,是隶属于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该课程的教学定位、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成功的范式,因而尝试对此课程进行模块化教学改革实践,针对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体改革,以期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进一步推进应用型高等院校财经英语课程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系统化,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顺利对接。

关键词:

财经英语;模块化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随着全球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由单一的专业性人才转向国际化、专业化、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要求职业人具备较高的跨文化、跨语言和专业化的沟通与应用能力。各大高校及时应对这一市场需求,积极转变教育培养模式,进行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上的改革,以满足市场的人才需求。财经英语即是新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综合能力课程,是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后续必修课程之一,专业财经英语应用能力则是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然而,目前该课程的定位、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成功的范式。笔者尝试对此课程进行模块化教学改革实践,以实践研究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进一步推进应用型高等院校财经英语课程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系统化,保持教学质量良好稳定提高,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顺利对接。

一、财经英语课程现状

财经英语属于ESP教学,是其一个重要分支。谷志忠[1]、赵军峰[2]、罗娜[3]、廖莉芳等[4]、周慧等[5]都曾对高校ESP教学现状进行过调查研究,发现高校ESP教学现状问题不容忽视。吴琼[6]具体研究了财经英语的教学现状,分析说“目前财经英语常见的教学模式是专业词汇讲解、解释语句和翻译段落,教师是课堂活动的中心,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并总结问题为“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笔者将各位研究者对ESP及财经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可简单表述为:

1)教学理念落后,仍以传统的“知识传授”为主,没有真正转移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的“能力培养为中心”,无法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程教学理念;

2)教学内容上,仍是先知识后技能,知识与技能两条割裂的教学脉络,且课程内容设置散乱,能力培养目标不明确;

3)教学方法与手段滞后,仍以讲授法、汉语为主,丧失英语语言氛围,较少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实验法、案例教学法、情景与仿真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及任务教学法等来提升学生的财经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4)与其专业的课程体系衔接不紧密,选修课与专业课划分并不明确,各大学自主定位其归属,无统一标准;

5)师资知识结构不匹配,缺乏既懂财经专业知识又会外语的复合型教师;

6)专业的课程实习平台或基地的缺失,学生很难得到实际的观摩和锻炼。针对如上诸问题,笔者尝试对财经英语进行模块化教学改革,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二、模块教学理论

ESP教学及研究始于西方国家,西方自20世纪60年代起即已开始ESP研究,相比较,我国起步晚,发展和相关研究滞后,在财经英语课程上体现出来的种种问题也是发展的必然。蔡基刚[7]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有一种渴望有效率、有效果、有目的学习英语的态度。”考虑到当今现实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迫切的学习和改变的需求,财经英语改革势在必行。胡壮麟[8]曾分析《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英语教学将向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方向发展,还列举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已经将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进行了模块化设置,模块课程中包括科技英语和商务英语等。由此启发我们:财经英语课程也可尝试引入模块化理论进行教学改革,以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财经英语应用能力及相关素质。侯继红等[9]、伍德勤[10]、徐理勤等[11]从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改革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模块教学在我国高校教学实施的可能性和适用性。袁翠[12]借鉴澳洲模块教学模式改革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其研究为财经英语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鉴于此,笔者针对财经英语课程先期出现的问题,借鉴国外模块教学理念和ESP教学理论及研究,对该课程进行模块化教学改革实践,以此研究为未来ESP教学研究提供参考。模块化教学概念来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现有文献表明,加拿大、美国和德国等国家的高校自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进行了大量模块化教学探索,其教学改革目标是为学生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定义“模块”:为满足学生实现特定学习目标,组织有计划且能以独立单元存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13]。李君奇指出:“所谓模块教学,是指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规范、技能要求,调整课程设置与结构,将课程内容分解成若干个专业模块,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于一体的教学模式。”[14]关于模块化教学的定义,众说纷纭,但目标都是指向引导学生提高能力进行自主学习,满足学生特定职业需求。从模块化教学的定义及改革实践来看,该模式更加注重学以致用,注重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培养学生能力,而非简单灌输书本知识。教学研究内容也从原先单一的书本知识及研究转移到兼顾尊重学生学习风格、学习特点和学习进度方面,从而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也使教育更加面向市场(学生),促进了教育的现代化。袁翠[12]借鉴澳洲SWANTAFE模块教学模式,按岗位需求将应具备的知识和应掌握的技能进行分解,按相应的模块组织教学和培训,在商务英语专业进行试点改革后,发现“商务英语专业的学风、教风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职业技能意识明显提高”。以上文献调研给财经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启示,即按市场需求和学生需求设计模块教学方案,摈弃传统翻译解释式教学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真正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和专业知识的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研究发现,财经英语模块教学改革,具体模块及能力匹配方面研究较少,笔者尝试通过对市场需求及学生需求的了解,对财经英语课程进行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分析、组合、匹配,将零散的教学内容重新进行模块组合,并与职业培养目标和能力目标相结合,以目标为导向,配以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实现对财经英语的模块改革目标,完成学生发展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顺利对接。

三、财经英语课程模块改革实践

(一)模块设置课程体系模块化设置是模块化教学的依据和体现。在设置各个模块前对学习者及其未来工作单位进行需求分析是成功教学的先导。周慧[5]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社会用人单位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情况,“一是知识结构需求,二是能力结构需求,统计结果显示用人单位认为商务谈判、商务沟通和英语知识是商务英语人才所必须掌握的最重要的知识,而问题分析解决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适应能力、自我调节能力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能力”。王亦兵[15]指出:“ESP教学中,侧重的是通过对专业相关的英语文章的学习来掌握专业领域的知识,并能够使用英语进行阅读、交流、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在特定语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Mirela-CristinaPop等[16]分析指出,在当今日新月异的世界,需在课程设置中将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等诸目标考虑在内,以帮助学生实现就业、创业或继续硕士课程学习。因此,财经英语课程模块设置应包含英语语言知识、财经专业知识和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在模块教学改革时需充分考虑和体现ESP教学的特点。在立足市场和学习者需求基础上,并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理论与实践,笔者对财经英语课程进行了模块化改革设置。财经英语模块划分及其对应能力培养如图1所示。从图1可见,财经英语课程模块化分为语言基础、专业理论、专业实务、财经综合等四大一级模块,并在此基础上分别细化为语言、听说读写等十二大二级任务模块,并列出对应的十大能力模块,实现了任务模块与能力模块的匹配,确立了该课程模块化体系,以此形成了基于能力导向财经英语课程模块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依托。课程模块设置既帮助授课教师明确了教学目标,也帮助学生指明了努力方向。

(二)教学模式和手段改革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合乎学习者需求,还需要对教学模式和手段进行改革,因为单一的语法或阅读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教学。高年级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促使教师必须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促进各个模块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多样化,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课程为适应任务驱动的模块化教学的需要,将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调查实习等教学方法与手段付诸实施。强化模块设置的完备性和系统化,避免走“财经英语学习等同于英语学习”的传统路径,打造“英语+财经知识+经贸实务技能”的综合能力培养课程。模块设置的不完整或缺乏系统规划,将无法实现基于能力导向的国际化、应用型和复合型课程人才培养目标。模块教学的难点即是科学合理设置课程模块。课程模块教学下需再设置子模块,按照职业岗位需求设置学习模块,以点带面,形成一系列科学组合课程系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主动性。如在财经交际模块下,笔者选取财经商务领域常见工作场景之一“Presentation(汇报)”做模块教学改革,改革后教师采用任务教学法帮助学生了解汇报的基本模式和技巧。任务实施前,学生需准备一个简单汇报表演,体会如何实施,并发现困难点和疑问,有助于教师了解对学生教学指导的方向。任务中,教师需及时点评,并就汇报做视频展示,分别解释清楚汇报成功的关键因素和策略。任务后,教师安排学生再次组织汇报,并对学生汇报进行评分,考核学生对此模块的掌握情况。通过该模块,学生大部分能掌握如何做汇报,掌握汇报的要点,主次分明,层次清晰明了,环节设计合乎财经商务领域惯例,语言基本符合要求。没有学过该模块课程的学生则无法达到相应水平。通过改变满堂灌的讲座式教学法,新的教学模式注重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组织、分析、表达等能力。基于任务或调查项目开展相应学习活动,学生不再被动听讲,等待教师统一答案,而是变为“我要学如何做”,主动查找差距,修正并提高技能。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变为学生能力成长提供了机会。不同教学模块应选用不同教学方法,因教学主题内容和学生水平而做相应调整,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如教授财经调查写作模块,针对大四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宜采用项目驱动法,如布置学生组织调查大四学生就业目标的任务,要求对毕业生群体进行访谈调查,学生独立采访、记录、统计相关数据,并按要求完成撰写英文商务报告。以此类推,一个学期即可学习12个相应子模块,基本完成财经英语一学期的模块化课程,帮助学生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顺利向未来职场过渡。教学手段改革后,教师需要科学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音频和视频教学相结合,将工作常见场景做生动演示,让学生有直观印象,先观摩,再点评,再模拟,最后进行考核评估。单一的讲解无法诠释丰富的工作场景,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教学视频短片不宜太长,3~8分钟左右解决一个场景演示,充分展示某工作场景的核心内容和环节。这需要教师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和信息筛选,避免课堂时间浪费,主题偏离,降低教学效果和效率。音频或视频材料过多则会分散学生注意力,降低学生对英语语言表层形式的关注和习得。以上两项改革均需要教师提升自身素质和对课程有充分驾驭能力,明确教学目标与目的,筛选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合理利用教学手段。因此,这部分也是教学改革的难点所在。

(三)评价模式改革评价反馈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评价调整个人的学习状态和方法,教师以此了解教学效果,调整下一步教学。财经英语模块化改革后采用N+2考核模式,结合过程和终结性评价两种方式同时进行,书面和口头交际考核双管齐下,以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偏废相关能力的发展。在完成子模块教学后教师参考相应科学的、系统的、可行的量化指标对教学情况进行评估反馈,具体量化指标如表1.教学评价与反馈在多数教学过程中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一个学期的学习均在期末考试后才能得到一个具体分数的总结反馈。这种终结性评价会使学生长期处于茫然、无目标的状态。改革后的评价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每完成一阶段学习能总结学习成果,书面的或口头的表达都可以让他有诸如此类的感性认识:学习了,进步了,体验了,成功了。评价模式多元化也是改革后的一大特点。以往的评价只是书面或听力测试,改革后的评价可以是书面或口头汇报,内容都与财经工作直接相关,如书面商务报告、市场调查分析;汇报形式可以是个人或团队汇报表演;综合能力汇报评价可以是小论文形式,从现场调研、分析讨论到撰写成文,等等。评价形式因不同模块有多样化调整,不拘泥于笔试,避免学生能力发展单一,只会简单选择答案。笔者通过口语活动、英文汇报、现场讨论访谈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反馈,现场点评答疑,增加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用英语”的能力。此外,教学活动评价增加了专业知识运用和职业综合能力考查,更具有专业和职业导向,充分满足学生乐意尝试接受挑战的学习需求。改革后的评价体系不仅发挥了教学的督促功能,还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兴趣。

四、教学实践效果与启示

笔者在应用型高校房地产经济学大四毕业生班级开展了财经英语教学,按照上文所示设置了相应子模块,对课程进行了模块教学改革。过去的两年实践表明: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兴趣明显增加,课堂参与度高,学习效果良好。在教学评价反馈信息的指引下,学生能够始终保持学习兴趣,积极参与互动合作活动,展示出良好的口语表达水平,并乐于尝试书面商务翻译和调查报告撰写,体验学习的乐趣。同时,学生们对未来职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明确了各自的学习任务和方向。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和深化,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也有所提升,两学期学生评教分数总体提升,总分从94.794提高到96.522,对教师教学改革后的各项满意度都很好,且逐年有所提高。毕业班学生常见问题是旷课率居高不下,教学效果欠佳,教学改革成功改变了教学中的尴尬问题,学生也因此获益。改革实践为未来研究带来了启示:

1)财经英语模块化改革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保证良好的教学水平;

2)模块教学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入发展,对各个模块进行更规范的内容筛选,设计多种层次任务活动和实践活动,并明确其能力导向;

3)模块教学改革需要更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和优质教材;

4)需要构建学生实习平台,为学生提供更为真实的实践锻炼,真正培养国家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五、结束语

财经英语课程模块教学改革是改善当前教学现状、解决相关问题的出路之一,模块设置与职业技能匹配是其难点和重点。本文采用的改革实践样本是基于应用型高校学生群体而设置。对于各个不同学生水平和就业目标的学生群体而言,模块设置对应的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还是需要根据各自面临的不同市场进行需求分析以及学生学习或就业的需求分析,据此进行重组。因此该模式教学改革值得继续深化发展,拓展出不同能力层级模块课程,如设置初级、中级和高级,满足不同学生群体和社会的需求,相对应层级的教材和教学活动设计也需要未来广大教师继续探索和实践。从而,让未来财经英语人才培养充分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形成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谷志忠.高校ESP教学现状剖析与应对策略[J].外语电化教学,2010(3):25-29.

[2]赵军峰.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及教学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外语,2006,3(5):9-12.

[3]罗娜.EAP,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领域[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17(1):85-88.

[4]廖莉芳,秦傲松.专业英语教学现状调查报告[J].外语界,2000(3):26-30.

[5]周慧.商务英语需求和商务英语教学调查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10(6):47-51.

[6]吴琼.ESP框架下财经英语课程设置的改革与优化[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14(3):41-45.

[7]蔡基刚.中国台湾地区大学ESP教学对大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6):26-30.

[8]胡壮麟.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谈《教学要求》的基本理念[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36(5):345-350.

[9]侯继红,蔡敬民.德国高校模块化教学对应用型德语专业建设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1(2):95-96.

[10]伍德勤.建立模块化课程市场,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2(2):53-57.

[11]徐理勤,赵东福,顾建民.从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模块化教学改革看学生能力的培养[J].高教探索,2008(3):70-72.

[12]袁翠.借鉴澳洲模块教学模式改革商务英语专业教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6(4):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