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19 14:54:1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篇1

2林业高校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中取得的成果

2.1以高校校为依托,开展有针对性的生态教育课程

2011年秋北京林业大学首次开设生态文明课程作为全校公选课.并在与生态文明密切相关的专业中开展绿色科学研究,推进高校创造绿色科技,促进学术创新.高校教育科研资源丰富,应该充分利用,做好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并积极开展生态文明相关课题的研究,以科技创新推进生态文明的进程,培养学生自觉形成生态文明观.

2.2以专业为导向,开展有特色的生态教育教学活动

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不能真正的将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保护生态是每个地球公民的责任与义务.林业高校的大学生是努力开拓的践行者及行动先锋.学校应积极鼓励学生在学生社团及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中广泛开展生态文化活动,打破传统的被动教育模式,增强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如森林日(南京林业大学学生社团)、爱鸟周(东北林业大学阳光志愿者协会)、自行车日(西南林业大学徒步协会)、绿色咨询(北京林业大学师生)等有利于传播生态文明教育思想的文化活动.这些生态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学生参与到关注自然保护自然地行列里,而且这些活动的展开都要走出校园,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社会宣传和实践,这也推动了社会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从主观上影响广大人民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队伍中来.在定期开展的生态活动中,不同年级的学生依次参与进来,这也使得这些活动会影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他们提出倡议并号召身边的同学遵守生态文明公约、不断完善活动体系,增加活动的参与性及教育性,达到一个良性的循环.

2.3以文化建设为平台,积极搭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注重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育是教育界的先进,做好林业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能为其他的打好基础.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活动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举措.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要实践育人,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中能够充分体验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日常生活中的教育资源是异常丰富的,在课堂外充分利用教育资源,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接受教育,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养成生态文明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该校以林科为优势,以生态建设为平台,携手社会各界共同搭建了我国首家高校森林博物馆———中国(哈尔滨)森林博物馆,旨在“凝聚森林文化、传承行业精神、彰显生态平衡、耦合经济社会”,长效发挥“收藏与积淀、教育与研究、展示与交流、文明与进步”的社会功能.在传统教学的同时,利用博物馆包罗万象的馆藏对全校乃至社会各界传播生态文明的思想,进行潜移默化的生态文明教育.我国高校博物馆,尤其是林业高校博物馆,在发挥其教育育人功能之上更对于生态文明思想的广泛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大力建设,推行其发展.

3林业高校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实施对策

篇2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B

引言

树立生态文明观,培养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养成生态文明行为习惯,是党的“十”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实现美丽中国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必然要求。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现状又如何?《黑龙江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研究》课题组在2012年6-9月以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哈尔滨华夏计算机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黑龙江生物科技职业学院,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学生为对象,就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当时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状况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态文明知识较为“欠缺”;生态文明意识不够健全;生态文明行为存在缺位的现象。

可见,当前高职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还存在很大的距离,对此,课题组对生态文明教育新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与学院学生工作处、院团委、教务处及任课教师通力合作,切实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时隔近一年后,2013年,课题组再次就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状况进行问卷调查。

一、调研概况

本次调研时间为2013年3-4月,调研对象以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生为主体,采取调查问卷的调研形式,调研内容分两类问题,一是封闭式问题,包括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行为以及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等;二是开放式问题,主要是调查大学生对高职院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的建议。为了与第一次调查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更好地反映目前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状况,本次调查问卷保留了第一次调研问卷中的26道题,另外,新增了5道调查题。调研方法分层随机整群抽样,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46份,有效回收率为90.42%。问卷的发放充分考虑了性别、年级、专业、等因素,有效地保证了调查对象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此次课题组调研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归纳总结,了解高职院校开展一系列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后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现状,试图为探索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新模式、途径提供依据。

二、调研结果对比分析与结论

1.生态文明概念及其重要性认知度提升

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概念及其重要性认知度将直接影响自身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行为等各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在对生态文明概念的认知上,选择“一般了解的”占59.56%,同第一次调查相比(以下简称“同比”)上升38.4%;“听说过的”占31.16%,同比下降27.38%;“完全不清楚的”占10.1%,同比下降10.2%;可见,对生态文明概念的认识理解有所提高。在回答生态文明与国家安全、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及自身利益的关系问题时,多数学生都认为生态文明与国家安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及自身利益的关系密切。只有2.03%认为其与自身的利益无关,同比下降5.10%。

这说明大学生已经意识到生态文明对于人类走出当前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生态环保基础知识愈来愈深入人心

大学生对环保基础知识的了解程度,则是衡量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提高程度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程度提升的一个鲜明的标志。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通过“校园里的宣传栏”、“学校开设的有关课程”“途径获取环保知识”的占50%以上。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生态文明行为形成方面愈来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被问及“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时,能够正确回答是“6月5日”的占63.46%,同比上升34.1%;选择其它时间或选择“不知道”的占37.44%,同比下降32.43%。

当被问及“您认为下面哪一项是工业‘三废’”。选择“废水、废气、废渣”占88.71%;选择“废电池、废家具、废家电”占3.25%;选择“废电视机、废电脑、废冰箱”占4.70%;选择“废铜、废铁、废钢”的占2.25%。由此说明,大学生对工业污染现象比较关注,大部分学生对工业中的“三废”现象比较了解。

当调查,“您是如何利用分类垃圾箱的”?其中有33.76%的学生选择“知道分类标准并能严格遵守”;39.95%的学生选择“大致了解但并不经常遵守”;19.12%的学生选择“稍微知道点分类标准,但不区分对待”;还有617%的学生选择“根本不知道分类的标准”。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于垃圾分类回收已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只有少数学生还不知道垃圾分类回收的标准。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由于高职院校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高度重视,生态环保基础知识也愈来愈深入学生的心灵。

3.“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逐渐形成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大学生对人类在生态系统中地位、作用和责任的认知状况,这直接决定着他们能否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当被问及“您认为人与自然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时,选择“人是自然的管理者,利用自然资源天经地义”占5.63%,同比下降14.02%;选择“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应顺应自然”占19.89%,同比上升1.03%;选择“自然和人都是平等主体”占84.48%,同比上升22.95%。可见,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面对生态危机的挑战,应抛弃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树立新的生态文明观。视自然为朋友,人与自然共同繁荣,和谐相处,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念逐步在树立。

当被问及“您认为物种的多样化与我们人类的生存有何关系”?选择“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占71.4%,同比上升18.46%;选择“关系不大”占5.12%,同比下降6.83%。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已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受益的绝非仅仅是环境,更为重要的还是人类自身。当被问及“您认为环境保护最主要的意义是什么”?时,选择“保护环境的同时改善人类自身生存环境”占42.63%;选择“人类给子孙多遗留一些自然资源”的占15.47%;选择“人类能更持久地利用自然资源”占34.07%;只有7.83%的调查对象选择“为人类以后彻底征服自然服务”。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已经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保观念正在由“要我环保”向“我要环保”转变。

以上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已经能够正确的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将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培养自觉的生态文明意识。

4.生态文明行为习惯正在养成

生态文明行为是生态文明素养的外化和集中体现。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状况具体表现为他们的绿色消费观念、对生态环保类公益活动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的日常环保行为。

绿色消费观,是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重要的助推力。当被问及“对于餐馆提供一次性木筷,您的看法是……”?选择“是我经常性的选择”占16.5%,同比下降21.53%;选择“我偶尔选择”占21.46%,同比下降9.21%;;选择“方便,但破坏境,我不常用”占31.05%,同比上升19.12;认为“生产一次性筷子必然破坏森林,我坚决不用”占27.19%,同比上升11.62%。由此说明,大学生的绿色消费观念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

自觉参加校内外环保公益活动,是高职大学生生态生态文明素养提升的主要标志之一。当被问及能够“经常参加校或社会上保护生态环境的公益性活动”时,选择“经常”占25.95%,同比上升15.98%;选择“偶尔参加”的占35.4%,同比下降4.4%;选择“从没参加”的占38.62%,同比下降10.52%。表明大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能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

当调查“假如您在公共场合,有垃圾要扔而又没有垃圾桶会怎样”?时,调查对象中只有6.34%的学生选择“看周围没人,就随地扔了”,同比下降10.13%当调查“看到有人将垃圾随手扔掉,您会怎么办”?调查对象中选择“会上去劝阻他们”占18.36%,同比上升5.15%;选择“不赞成那样做,但不会上去劝阻”占68.46%,同比下降2.86%;选择12.19%的被调查者则认为“与自己无关”,占12.18%,同比下降316%。由此可见,与第一次调查结果相比,均有一定程度的好转,这是尤为可喜的。

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生态文明素养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当被问及“您去超市购物时,会自备购物袋吗?”,选择“经常自备”的占32.31%;同比上升3.09%;选择“从不自备”的占13.52%,同比下降2.8%。当被问及“宿舍水房里一同学大开着水冲衣服,这时您会怎样做”?选择“自己过去帮他关掉”占46.23%,同比上升4.41%。

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正在逐步将生态文明意识转化为生态文明行动,观念与行为之间的距离在逐步缩小,高职院校大学生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正在养成。

三、生态文明教育经验

1.丰富教学内容,构建“众星捧月”的生态文明教育模式

“众星捧月”是指各专业、各类课程都应利用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充分挖掘和发挥自己潜在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共同为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而努力。一是设置独立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如《生态伦理》课,通过生态伦理课的教学,系统的向学生传授有关生态文明的知识。二是向其他课程适当渗透,如“两课”教学中,在思想教育部分可以通过加强生态文明理论教育引导,注重价值引导与价值认同,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奠定正确的思想意识基础;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可向学生渗透生态旅游、文明旅游等内容,进行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渗透,从而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在《大学语文》课中,发掘具有生态文明思想的文学作品,从中更好地了解生态文明赋予人类的意义,更深层次地理解与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构建“众星捧月”的生态文明教育模式,丰富了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打破一些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只是局限于环境生态学课程的单一局面。

2.以学生校内外活动为依托,营造浓郁的生态文明教育氛围

大学生能否积极参与到校内外各项生态环保活动中去,是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生态文明观的确立一个重要标志。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各种环境保护公益活动,是学校浓郁的生态文明教育氛围形成的重要保障。学校学生工作处以及校团委应高度重视校园生态文明教育氛围的营造,发挥各自的潜力和优势,组织开展一系列相关的生态文明教育、环保宣传和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开展系列生态文明教育主题活动——“回顾勤俭历史实现中国梦”、“公寓熄灯一小时我为节能尽份力”、“旧物改造手工艺品展示”、“生活社区跳蚤市场”、“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我的身边事’校园DV比赛”等。多姿多彩的校内外环保公益活动有效地调动了大学生投身环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好学校各方面的资源,如教学环节中的实习、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参观学习等,让学生深入社会,体验尝试各种各样的生态现状,达到对外部环境更为全面、客观的认知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营造了浓郁的氛围。

3.充分发挥校报、校园网的“喉舌”作用

利用校报、校园宣传和网络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导和监督作用,通过对校报和校园网及校园广播,精心设计、编排,为师生打造一个优秀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平台。比如,在校园广播、校报中开辟“生态文明窗口”、“生态校园”专栏,发表与生态文明教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相关的文章,对所开展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进行报导等。充分利用校园网,链接各类生态文明教育网站,聚集生态文明资源,满足学生的个性化的需求和接受多样化的指导,为学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搭建起一条健康、全面、快捷的网络服务平台,方便学生访问、学习,是学生宣传和表达生态文明思想、学习和掌握生态文明知识的一个重要平台,使网络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新载体和生力军。

4.与“学术”联手,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影响力

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发挥学术报告、专题讲座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独特作用,专题讲座具有较强的层次性和针对性,可以根据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量身定做相对应的生态文明教育主题专题讲座内容。如笔者所在的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组织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专题讲座;结合党的“十”报告精神对生态文明知识进行专题辅导“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等多场专题讲座。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与学术活动的联手,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更好地开展融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同时也大大提升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影响力。

四、结语

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潜移默化、长期积累的过程,他需要各方面的同心同德,共同努力。充分利用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发挥一切可以发挥的优势,挖掘一切可以挖掘的潜力,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做出贡献。只有这样,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才能沿着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

[参 考 文 献]

[1]王淑英,孙克俭.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调查分析——以黑龙江省高职院校为例[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4):49-51

篇3

(一)生态文明教育引入教材中将生态文明教育引入到教材中是指将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资料及资源进行整合,通过科学合理方式编入到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教材中去,这样能够更好的在思政课堂中进行生态文明的教育,并且还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其思想素质。如何将其融入到思政教育教材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先组织相关的专家或是有生态文明方面知识及研究的教授共同来进行思政课程融入生态文明教材的编写,编写的教材应该从自然环境及资源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常识等进行编写,对于其环境的保护及资源的使用等方面也需要进行阐述,因为所涉及的方面较大,因此,对于在内容上要力求简约易懂,要能够让学生容易接受并容易记住。第二,需要从形式及政策上加大对生态文明教育融合到思政教育教材中的力度,通过举例来阐述现代社会中生态环境遭受到的破坏,比如空气雾霾现象的发生,水源及土壤受到严重的污染,沙漠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很多的动物开始面临灭种危险,有些甚至已经灭绝等等问题。让大学生能够清楚的认识到现代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危机,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让学生能够认识到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生态文明教育引入课堂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其中不仅可以通过教材来进入课堂中,还可以通过思政教育的教师自身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及理解,从本质及现实方面来对生态文明教育进行阐述,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自身对现代生态环境的现状进行自我观念的表达,并将其本质及现实意义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引入课堂实质上是将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出来,通过课堂教育来完成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通过课堂教学来向学生们表述现在生态环境上的现状,通过表述人类该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作为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并介绍生态中的存活方式,通过选修课或是必修课或研究性学习等形式来让学生对其进行了解,通过对现代生态环境的认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及习惯,这才是现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在高校思政课堂中对于如何有效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有着一定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不断的创新,要充分挖掘出思政教育教材中有利于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资源,并且需要能够结合学生的兴趣及关注度来进行相互融合,要能够适时的,恰到好处的将其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及习惯。

(三)生态文明教育引入头脑生态文明教育引入头脑是指通过高校思政教师对生态文明知识及理念等进行实践的方式来加强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并通过其要求及所形成的价值观来改变现在的大学生对于生态环境的思想,让他们能够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并且要能够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怎样才能让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头脑中,这是一个非常高深的问题。这不仅需要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好课堂这一阵地外,还需要能够充分发挥社会实践这一教学手段。所有理论性的知识都需要通过实践来得到印证,所以,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生态文明是现在社会非常关切的问题之一,要让大学生通过自身的学识来对现代生态问题进行思考,研究其问题的根源并找出如何解决的办法,这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开动大脑,还能让学生了解到自身的学识,强化自身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度,让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促进学生情感认知,使学生自觉地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及习惯。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让学生能够从平常生活中的小细节里感受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做到不踩踏,不浪费水电等,加强其生态文明的意识,让生态文明行为成为自然反应,让其真正的融入大脑,放在心里。

二、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原则

(一)注重课程融入的科学性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所教授的内容较多,教师应该将生态文明教育进行具体细致的分类,然后在融入到相应的思政课程中去,这是科学的将其融入到思政教育中的基本要求。比如在进行基本原理概论这门思政课的讲授中,需要能够让大学生明白其所讲述的基本观念、立场,教师要能够将生态文明与基本原理相互结合起来,让其能够融入其中,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二)强调课程融合的灵活性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这需要两者之间相互衔接,相互融会贯通,这样才能促进其和谐统一的开展。教师在进行思政教育课程的教学时,要对课程的内容有着非常深入的认识,不能被其内在的理论结构所限制住,要能够做到既尊重它又能够顺应时展的需求,要能够紧绕时展这一主题,严格的按照其要求来进行课程的教学,教学内容要能够与时共进,要充分的将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体现出来,将最新的成果融入到教学中,让教学内容得到优化,让教学的内容充满时代的特征,这样在教学中才能让学生更加的信服。同时,高校思政教师还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日常生活,要能够从生活中的小事中发掘出具有教育意义的生态文明教育事迹,在课堂中适时的提出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其与实际生活有所联系,会让学生产生亲切感,让教学的质量得到提升。

(三)强化融合研究的主动性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需要及时的更新教学观念,要能够对思政教育课程进行创新,研究出更具科学性和吸引力的教学方法,同时还需要能够符合现代大学生的接受范围,要能够有效的提高其综合素质,并满足高校对于创新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的需求。在平常的教学中,高校要营造出有利于教学的氛围,积极鼓励教师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学术研究及探讨,要激发教师对学术研究的热情,这样才能让教师不断的创新出更多的教学方法。同时高校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来将教师对生态文明教育宣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要通过创设适当的情景来激发教师对社会中生活百态的关注度,让教师在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时能够清晰明了的回答上来;高校要加大对思政教师在思政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上的研究的支持力度,让教师能够无后顾之忧的去进行深入的研究,解决在实际的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断的完善教学的方法。

篇4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0(c)-0232-02

生态危机是当代世界面临的全球性难题。目前,我国生态问题十分严重,尤其是雾霭天气、水污染、资源的浪费等现象特别突出。为了克服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党的十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当代大学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生力军,其中设计艺术类大学生将承担低碳设计、绿色设计、循环设计的历史重任,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特别是设计艺术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1 国内外研究动态

国内对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主要有:一是生态文明概念。一般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进化状态,是人类对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反思与超越;它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一道构成人类文明系统。[1]二是生态文明建设。大多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克服生态危机,建设“两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途径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生态文明体制、完善生态文明法规、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等。[2]三是生态文明教育。有学者认为,生态文明教育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生态文明知识的传授和生态文明能力的培育活动,包括公民生态文明教育与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两大类。加强全社会生态文明教育特别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一些学者对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3]国外学术界关于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主要有:一是生态文明观的历史演进。1215年英国《大》内含生态文明观念。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的生态文明观。1866年,德国学者海克尔正式提出“生态学”概念,此后,生态科学、生态哲学、生态交叉科学迅速发展起来。20世纪70年代,面对石油危机,西方生态运动兴起,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理论。[4]二是生态文明的学术流派。西方关于生态文明的学术流别主要包括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是世界的中心,改造和保护自然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人的利益;非人类中心主义主张自然界是世界的中心,人应当服从和保护自然界。西方既不赞成人类中心主义,也不赞成非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5]三是生态文明教育。国外生态文明教育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社会生态文明教育,主要通过生态运动,如绿色运动、环保运动等对全体公民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二是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主要通过开设生态文明课程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除了生态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课之外,开设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美学等选修课程。[6-7]

2 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选题意义。在当代世界,设计艺术已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推行生态设计。设计艺术类大学生将承担生态设计的历史重任,他们的生态文明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生态设计乃至生态文明的发展。因此,该研究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推动生态设计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研究价值。推行生态设计,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具有生态文明素质的设计师队伍。设计艺术类大学生是生态设计的生力军和后备军。开展该课题研究,可以明确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的目标和内涵,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有效对策,建构适应于设计专业特点的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丰富和创新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理论,而且有利于提高设计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从而推动生态设计乃至生态文明的发展。

3 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的目标与研究内容

3.1 研究目标及理论依据

(1)研究目标。构建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模式,为提高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培养效果,推动生态设计乃至生态文明发展提供学理支撑和决策建议。(2)理论依据。生态文明理论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是本研究的理论渊源;西方生态文明理论是本研究的理论借鉴。

3.2 研究内容

(1)研究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及其培养的内涵和特点。设计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是指从事低碳设计、绿色设计和循环设计所必备的主观条件,包括生态文明观念、生态文明品质、生态设计能力等三个方面。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是指高校对设计类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念教育、生态文明品质培育和生态设计能力培训的活动过程,具有实践性、综合性、时代性等特点。

(2)探讨构建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是从发展生态设计的客观需要来探讨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从塑造生态设计师的内在要求来探讨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三是从深化高校设计专业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探讨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3)调查分析我国设计艺术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现状,特别是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了解我国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4)构建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新模式。该培养模式拟分为三大模块:一是生态文明观念教育模块。包括两类课程:生态文明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在生态文明专业课程方面,主要开设低碳设计、绿色设计、循环设计等课程;在生态文明选修课程方面,主要开设生态文明科学、生态文明哲学、生态文明伦理学、生态文明美学等课程。二是生态文明品质养成模块,包括两个方面:生态文明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等心理品质的养成;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生态文明能力培训模块,包括两类:专业实践训练和社会实践训练。并探讨三大模块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分析该培养模式的特点:即创新性、时代性和科学性等。(见图1)

(5)提出优化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环境的建议。首先,分析培养环境的构成要素,包括国家政策、新闻媒体、社会风气、家庭教育、校园生态文化等;其次,探讨培养环境对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的影响;最后,从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等多个层面提出优化环境的具体建议。

参考文献

[1] 于晓霞,孙伟平.生态文明:一种新的文明形态[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2):40-44.

[2] 束洪福.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对策)[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4):54-57.

[3] 赵秀芳,苏宝梅.生态文明视阈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11(4):66-68.

[4] 伯克特.马克思和自然:一种红色和绿色的视野[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篇5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起步较晚也是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起步较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发展生态文明的意识是在工业化进程发展较快的过程中才逐步开始出现的,而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也不过是在近二三十年来才开始有了较迅速的发展,这就说明我国生态文明本身开始引起重视时间是非常短的,而且我国对于生态文明的发展并没有提出较多的要求,这也就使得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也起步较晚;其次,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由于涉及的知识范围非常的广泛因而容易产生较多的问题,因为需要从较多的角度来分析相关问题才能了解我国生态文明发展的具体思路也才能取得较好的发展,我国生态文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出现了这些问题因而起步晚发展滞后;最后,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在新时期的转换过程中也出现了相当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使得生态文明的发展严重的滞后了。这就需要相关人员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去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来促进相关问题的解决。在当前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存在诸多问题的情况下,相关部门必须要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弥补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起步较晚的问题。虽然起步晚,但是如果发展快还是可以实现生态文明的高水平发展。

二、高校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

生态文明的进步依赖于生态文明教育的不断开展,当前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还不尽如人意。存在生态文明教育意识不强、观念落后,尤其是高校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在认识上存在着误区。

首先,从高校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宏观规划与指导上看,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这种误区不仅表现在生态知识结构的不合理上还表现在教学计划的不科学教学目标的盲目性等方面。这就严重制约着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和研究。

一方面,高校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长期性和系统性缺乏深刻的认识,认为生态文明教育只需要加强对生态文明基本知识的了解就行,不需要对生态文明教育进行深入的系统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生态文明教育难以得到真正的发展。

另一方面,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是与我国社会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等问题相挂钩的,这就使得我国社会各领域中相关问题的发展就会陷入一种难以把握的状态之中,特别是难以解决生态环境发展与人们生存问题之间存在的矛盾,因为要促进生态环境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建立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基础之上。同时我国高校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并不明确,一方面并不知道发展生态文明教育对于培养生态文明发展人才的重要性,也没有认识到发展生态文明教育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重要性,因此会产生认识上是误区。

高校对生态文明教育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进而使我国高校在实现生态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会产生诸多的问题。这就要求高校要积极提高认识,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来加深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解。

其次,从具体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角度看,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认识也存在误区。在有些高校中很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生态学是一门专业性极强、对专业能力要求极高的理科学科,对于一般人来说,生态学是难以在文科和工科学生中进行比较深入和透彻的讲授的,更难以将其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进行开展,这就使得生态学难以作为公共教学课程在高校教学中实施。当然,在实际情况中生态学虽然在理论上比较深奥,往往需要对生态模型、相关公式和系统性的理论进行分析,但由于它是描述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它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所以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其深奥的原理和知识点同样可以用生动合理的例子来进行浅显易懂的表达,对于大部分理工科和文科学生来说都是能够比较容易接受并进行深入学习的。生态学在高等教育中存在着教育地位缺失的问题,这与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对于不同领域人员的滥用是有紧密联系的。目前,一些对生态学毫无了解的政府官员都企图打出生态文明的发展招牌以蒙骗群众,动辄就以“生态环境保护”和“科学发展观”这些术语来作为口号进行宣传以期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事实上,部分官员在实践中却往往采取反生态反环境保护的行为,使“生态文明发展”仅仅变成一种姿态一种不具有实际的价值和意义的空洞口号,这无疑是对生态学的科学严肃性和地位的严重削弱,因而导致社会上形成一种伪生态学的怪现象。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必须要根据我国社会生态文明教育发展的状况来深入的分析我国社会生态文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生态文明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三、生态文明教育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需要有一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强,思想素质好,十分精干的师资力量,师资力量充足,教学质量优良提高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水平的重要保证。然而,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还存在着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的问题。

篇6

关键词:生态文明;师范生;教育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及教育意义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同志在党的第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生态文明作为人类迄今最高级、最新型的一种文明形态,是指人类在遵循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相互间和谐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所取得的物质制度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生命本体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发展,它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对于促进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具体的讲,生态文明的内涵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二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三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 [1]。通俗的讲,生态文明是一种品德,是一种习惯,是一种修养,是一种人文精神并被人们广泛行动的准则。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 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2012年党的十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并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是十的突出亮点,也是我们党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在十七大报告中,“生态文明”一词出现两次,用一个小自然段论述,共94个字。十报告中,“生态文明”出现了15次,用了7个自然段,共1398个字,并单列一章专门进行论述。从十六大的三位一体到十七大的四位一体,再到十的“五位一体”,进一步形成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一是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和意义: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二是阐明了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三是阐明了生态文明的重要地位:“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四是阐明了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

党的十报告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要用新思路新举措来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措施,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和攻坚方向 [3]。学校承担着思想文化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应该成为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主阵地。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新的环境教育,新的环境教育又推动大学模式转变,进行“绿色教育”,创办“绿色大学”。学校环境教育是我国环境教育的主渠道,高师院校是我国环境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基地。“环境保护,教育先行;环境教育,高师先行”,“惟有了解,才能参与;惟有参与,才能投入;惟有投入,未来才有希望” [4],培养师范生具有自觉的生态文明理念与保护自然生态的良好习惯,使他们成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只有师范生领会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从自己言行出发树立典范,从教后才能对中小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以身示范才能更好的对中小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这是高师院校对师范生培养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现实意义。

二、高师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本次研究采用无记名随机调查问卷、定向访谈的方式,对不同专业在校师范生做了关于对生态文明重要性的认识、对生态文明的参与度、对生态文明的现状和满意度方面随机调查了13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253份。

调查表明,师范生生态文明含义的认知度不高,对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内涵不是很清晰;师范生经常从自身利益角度判断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师范生生态文明知识获得方式主要是网络媒体;师范生参与维护生态文明的意识很强烈,但还没有将这一强烈意识直接转化为行动;师范生参与维护生态文明的实践程度不高;师范生在对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上更倾向于生态环保意识,解决方法上主张全民积极参与;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上主张法律措施,推行绿色消费;师范生认为目前的生态文明教育范围小、幅度浅、力度小, 教育方法偏于简单、粗放, 理性说教多、情感体验少。要进入课堂、深入头脑、形成习惯还有差距,但积极倡导加强。

值得可喜的是:师范生对目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对生态文明的具体措施也积极支持。同时也建议高师院校加强教育工作者的生态文明水平,在师范生专业建设中强化生态文明教育的教育内容并且加强相应的制度保障。

三、高师院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

1.在各学科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根据不同的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建设、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大纲的安排上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渗透,使生态文明教育进入课堂。一方面,可通过开设生态文明教育通识课,讲授针对性、实用性强的教育内容。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开发实践型、活动型课程。

不同的专业可设置不同的课程,如理科:生态学、环境监测与分析环境伦理学、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如文科:生态学、环境法学、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学、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通过课程设置,把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的渗透各学科,指导师范生在研究中去学习,深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帮助师范生建立起新的生态文明价值观、道德观和新的生活方式,使其具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具有较强的搜集、筛选、概括、应用信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2.在实践中推进生态文明教育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比书本知识更能启迪人的心灵,更能培养大学生对自然生态的情感,树立和增强生态文明的信念,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的践行能力。 [5] 因此,高师院校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师范生的生态文明综合素质。在师范生中开展的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可以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例如:可以组织有关生态文明的主题班会、报告会、讲座,开展生态文明知识竞赛、摄影、演讲、征文、作品设计大赛,充分利用环保节日(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气象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开展相关主题教育,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建立相应的生态文明教育网站,进行生态文明的传播和交流,进行“绿色教育”、创办“绿色大学”。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生态文明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师范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提高其对环境资源和生态问题的关注力度,从而在高师院校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氛围,在广大师范生中传播生态文明观念、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增强生态文明意识、提高生态文明践行能力。

3.在体系上完善生态文明教育

高效、有序的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高师院校必须有专门的组织机构来统筹实施,完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以保证“点”上激活、“面”上推广。组织机构应由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财务管理、后勤服务等部门组成,以确保生态文明教育的纲要制定、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生态教育评价、经费来源。高师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办公室根据实施纲要,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形成层层抓落实、人人都参与的工作格局,有力推动高师院校生态文明教育深入开展,使生态文明成为师范生的一种品德,一种习惯,一种修养,一种人文精神并被他们广泛传播。

[参考文献]

[1]路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J].理论导刊2010年第9期.

[2]本刊编辑部 .环境教育,任重道远――首届全国环境教育发展论坛暨在京召开[J].《环境教育》2013年第Z1期 18-23.

[3]周生贤.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J].求是. 2012年第19期16-19.

[4]周德锋.关于高师院校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课程体系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第6期1840―1842.

篇7

一、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应对生态危机下提出的新课题,它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中把人的问题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强调人类面临自然、面临社会环境以及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教育给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注入了新内涵,要求大学生不断的提升综合素质,达到全面发展,为高校培养时展需要的合格接班人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

二、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一)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的素质发展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当代的大学生除了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之外,还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强健的身体素质,不仅要学习处理人际间关系,还要重视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大学生走在时代的最前沿,是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不仅具备新技能、新知识,而且思维活跃,思想敏捷,是青年中群体中的优秀分子,他们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是祖国宝贵的人力资源,他们还肩负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和生力军。因此,培养他们具备较高的生态文明素质,强烈的生态环保意识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前提,也是衡量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否全面发展的重要量度,只有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完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二)生态文明教育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在帮助他们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社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生态文明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仅重视人类自身发展,却忽略人和自然关系的历史性总结和升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想上,其要求受教育者要树立一种良好的人生观和自然观以及生存发展观,更加的注重人,注重人的可持续发展,有意识地控制人类自身在发展中对自然的盲目行为,这种发展要求人与自然关系相和谐的,这种教育纵向上注重以人为本,人在生命的发展过程中的可持续健康的发展态势,在横向上则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因此,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生态伦理道德,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态保护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大学生“地球家园”的责任意识,教育他们要学会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自然,从根本上增强他们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他们处理生态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具备时展所需要的生态文明素质。

(三)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他们掌握着当代先进科技知识,且觉悟力较强,他们即将进入社会工作,是社会竞争的先锋力量,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因此,不仅可以充当传播生态文明观的先锋队,也是监督、保卫、建设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发展的主力军。作为未来我国社会发展的未来主力军,大学生是否重视环境问题、是否具有生态文明意识、是否掌握生态文化知识、是否身体力行生态保护行动,将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整个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因此,发挥好大学生态文明的文化引领作用,实现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才是提高我们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之道。

三、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因此,在这一教育过程中就要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培养他们的生态文明理念,陶冶他们的生态道德情感,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与生态发展观。从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来看,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都是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不可或缺的方式方法。

(二)加大高校师资队伍的生态文明教育力量

高校教师对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只有极少一部分的高校教师很好在教学中自觉贯彻生态理念。办学之道,师资为本,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样需要一支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师资力量而只是盲目地开设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课程,必然使教育流于形式,无法实现最终目标。因此,加大高校教师生态文明教育力量是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重要保证,也是在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途经。

(三)发挥大学校园文化的潜在教育功能

现有的教育生态学表明,校园所具有的规模和组织结构、所提供的物质环境、推崇的价值观念、熔铸的行为模式等等,构成了受教育个体的学习情境,他们对受教育者学习行为造成了明显的影响。校园是学生在学校生活、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良好的校园环境与氛围对学生能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如洁净的校园、醒目的环境保护宣传标语等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增强都会起到作用。因此,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育离不开校园文化的熏陶。

(四)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宣传作用

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报纸、广播、互联网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新闻媒体的影响力日益增大。目前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获取有关生态保护信息的。因此,高校不可忽视新闻媒体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四、结语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个庞大和开放的体系,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潜移默化和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探讨的方面还有很多,如认识上、教学上、师资培训上等,这其中有很多方面都需要政府、教育部门、高校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只有这样,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才能沿着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

篇8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3-0076-02[ZW(N]

[基金项目]本文系衡阳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生态文明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实践研究”(2013C2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妍君(1982―),女,湖南永州人,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指按照生态文明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目标,结合大学教育的原则和基本规律,以生态文明观――人与自然以及生产力的和谐发展为出发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诉求,对大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行为,使大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形成生态文明道德观,自觉遵守自然规律和生态系统原理,并指导自己的生产、生活、消费行为,为自然、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服务的教育实践活动。

二、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内容

(一)生态危机观教育

大学生既是高效生态文明教育的对象,也是新时期先进的生态文明观的传播者、发扬者。但由于大学生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校园里学习,很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及其严重后果的认知不足,从而可能会有意无意地忽略、放任自身可能会危害生态的行为;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生态现状及危机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首要前提。

(二)生态科学基本知识教育

生态科学基本知识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缺乏生态科学基本知识,大学生就无法正确认识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危害及其对人类社会各领域的连锁反应,更没有正确有效的理论来指导自己有利于生态保护和治理的行为。大学生通过学习生态科学的基本知识,学会从生态系统、生态平衡、自然规律的角度来认识、分析和解决有关生态保护、生态破坏后的修护以及科学防治等路径、方法,学会以生态文明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理解生态文明的内涵,有助于他们去除糟粕吸收发扬精华,成为生态文明的传承者。

(三)生态文明观教育

生态文明观教育是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生态自然观教育、生态伦理观教育和生态价值观等内容。

1.生态自然观教育

生态自然观教育要求大学生正确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又存在一种对立的关系。改变过去“以人为主”对自然环境过度索取,而进行有效保护的错误观念和行为,正确认识人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位置,认识到人在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依赖、依存的一面,善待自然环境及其他生物,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促进人类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与发展。这就是生态自然观的主要内容,也是生态文明观建立的基础。

2.生态伦理观教育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共荣为根本追求的,只有人们以更加理智、明智和自觉的态度来尊重、保护自然生态,反对过度索取、开采、破坏,重视保护和建设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并把这样的认识升华为自身的道德素质,才能真正有益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人类社会长远的发展。生态伦理观教育凸显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伦理底线和伦理责任。

3.生态价值观

传统的价值观基本是以人为中心、人定胜天的理念,追求索取自然、改造自然、以自然及其资源无限度为人类服务,从而导致了人类社会反被自然报复,蒙受巨大的自然灾难和经济、社会损失。要建立生态文明观,就要从大学生的理念入手,不仅仅让其认识到自然生态平衡与人类社会和谐关系的重要性,更要让他们对自然有一种精神需求,即乐于走入自然、融入自然,享受自然的美好,感受到自然对其生命的伟大意义,实现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统一。

(四)生态文明法制教育

在现实生活中,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并不像有关民法、刑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容易被人们忽视,而其直接的后果就是人们缺少了对相关法律的了解和法律威严对人的约束,从而人们放松了对环境破坏的警惕。

生态文明教育必然要求对大学生加强生态法制教育,国际上有关生态环境的条约、协议以及国内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条文和规定,都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认真学习和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对当代大学生熟知生态环境法律制度、增强环境保护法律意识、丰富环境保护知识、规范环境保护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延伸

(一)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高校思政德育教育整体规划

生态文明教育是高校思政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呼唤的价值观之一,因而,应当在学校思政德育教育和考评的整体规划中明确提出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建设目标和具体要求,尤其要把这种目标和要求放入到高校的教学改革的蓝图中来整体考量。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取得符合高等教育目标和社会价值的成果。

(二)建设好生态文明教育必修课

上至教育领导部门下至学校各院系教师都要对生态文明教育加以重视,将生态文明教育相关课程列为高校必修课,尤其要深化其在有关环境保护相关专业院系的地位。而公共基础课程方面,如思想品德修养、法律基础等课程中,应突出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和正确对待自然、保护生态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教育等一系列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的内容。

(三)组织编写专业教材

教育部门要组织专家编写专业教材。教材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同时,要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经验,更重要的是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材也可因地制宜,针对当地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环境,把当地的乡土地理、历史、人文传承等内容整合在教材中,既有综合课程教育的理念,又有符合当地需求的教育特色。作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理应在教材编写方面发挥示范基地的专业性、权威性,对教材的编写和教学的引导起到引领作用。

(四)构建生态教育课程评价体系

第一,评价主体的权威性和广泛性并重。评价主体既要有生态、环保领域的专家,也要有授课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大学生代表、政府职能部门代表和社会公益群众代表。第二,课程评价对象的立体性,即要对课程内容、授课方式、学习效果、实践活动等项目进行评价。第三,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既要质与量的评价结合,又要具体问题与综合应用评价结合,还有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0-0087-03

游客教育“Visitor education”主要针对旅游目的地的游客,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向游客传送低影响技术知识等信息,改变游客行为,减少旅游活动对资源的影响的一种措施[1]。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发展,它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2]。对游客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有环境责任感的游客,提高游客的旅游素质及生态意识水平,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

云南省有九大高原湖泊,在二次旅游创业中,围绕高原湖泊流域开展的休闲度假旅游是其中一个重点。而高原湖泊流域休闲度假旅游中最具代表性的当数特色客栈休闲体验游。日益增加的客栈及其客人,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给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带来极大挑战。因此,建立高原湖泊流域客栈游客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加强对入住客栈游客的教育,提高其生态文明意识,减少旅游活动对流域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是新时期保护高原湖泊,促进当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文章以洱海流域为主要研究基地,力图通过对洱海流域客栈游客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找到一条保护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环境的新途径。

一、洱海流域客栈游客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1.洱海流域客栈发展状况。洱海是云南省九大内陆高原湖泊之一,是著名的大理苍洱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是“全国城市近郊保护得最好的湖泊之一”。但是洱海水质依然面临着极大威胁。在针对洱海污染源的调研中,有25%的被调查者认为旅游活动及旅游项目的开发是当前洱海的最大污染源[3]。而在洱海流域的旅游开发中,客栈旅游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截止到2013年底,洱海流域已有1500多家客栈,并且还有部分在积极建设过程中。在双廊古镇,客栈日平均入住率为95%,游客平均停留天数为10天左右,远远超过大理市统计平均每位游客停留1.3天的时间。2011年,洱海流域客栈共接待游客100万人次,日接待约3000人。这意味着客栈游客在洱海流域开展的旅游行为对洱海的影响要更大。

2.洱海流域客栈游客生态文明教育现状。课题组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及网络搜索等方式,对洱海流域地区针对客栈游客的生态文明教育现状进行了研究。

当前,针对客栈游客进行的生态文明教育基本还处于空白状态。在旅游管理机构设置方面,没有专门的游客教育和管理机构。2012年,大理州成立了云南省首家旅游发展委员会,之后组建了导游服务公司、集散中心等,从各个方面加强对大理旅游业的管理和引导,但并没有成立关于游客教育与管理的部门。旅游委下设的“培训教育科”的工作内容并没有涉及游客教育。在洱海保护局、大理市旅游局、大理州环保局等的政府网站上,都没有出现对游客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2012年完成的《高原湖泊流域客栈经营服务规范》中,并没有就“游客教育”内容做出要求。在一年一度的导游年检及培训中,也没有出现关于游客教育的课程。在《大理州“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及《大理滇西中心城市总体规划》中输入“游客教育”和“游客生态文明教育”进行查找,查找结果为零。客栈协会至今没有举办过关于对客栈游客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活动。在经营过程中,多数客栈业主对游客的破坏行为并不过问,也不加以干涉。只有少部分客栈内部粘贴有绿色宣传标语。

洱海流域随处可见“洱海清,大理兴”,“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等的宣传标语,在一定程度上对游客起到了教育作用,但是由于没有针对性,教育效果非常有限。在针对客栈游客生态意识的调查中,游客对洱海生态环境的基本情况及基础知识不够了解,对哪些垃圾可回收,哪些垃圾不可回收尚不清晰,对生态行动的践行度不高,对环境保护承担责任的意识很弱。

因此,应当尽快建立洱海流域客栈游客生态文明教育体系,针对入住客栈的游客开展有效的教育,提高游客的生态文明意识,开展负责任的旅游行为,减少对洱海流域生态系统的破坏。

二、洱海流域客栈游客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建设建议

鉴于当前洱海流域客栈数量的快速增长及洱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结合客栈游客的特点,洱海流域客栈游客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建立应如下述。

1.教育目标体系。参考布鲁姆教育目标的分类,洱海流域客栈游客生态文明教育应达到以下目标。

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客栈游客应该了解关于洱海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理解开展洱海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养成负责任旅游价值观,自觉遵守洱海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主动参与环保活动并进行宣传,开展低碳旅游活动。

2.教育内容体系。内容的设置要以能够达到目标为原则。开展洱海流域客栈游客生态文明教育应包括以下内容。

(1)“负责任的旅游”价值观的教育。游客的价值观对其旅游行为有较大影响。有什么样的旅游观,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旅游行为。“负责任的旅游”是一种新型旅游观,是世界旅游组织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的。其核心是强调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对目的地旅游资源与环境负责,对当地居民与文化负责,对目的地发展与形象负责,对其他游客负责”[4]。开展“负责任的旅游”价值观的教育,让客栈游客改变传统只重个人享受,认为目的地的环境、文化、发展等与自己无关的理念,以负责的心态开展旅游活动,从而有意识地减少一些不文明的旅游行为。

(2)洱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教育。开展游客教育,不仅要让游客建立“负责任旅游”的价值观,还应让游客了解洱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些基础知识。具体为:洱海流域基本情况的教育,包括洱海成因、构造,洱海流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及开展洱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迫切性等的教育。

(3)游客不文明行为的教育。针对游客已经出现或有可能出现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对游客进行教育劝说,例如,不能乱丢垃圾,不要购买用受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制作的餐饮制品、纪念品等;在客栈内部不大声喧哗、浪费水,在不更换房间的时候,不需要每天更换床上用品、低值易耗品等,提倡“绿色消费”。不能下洱海钓鱼、游泳、捕杀珍稀鸟类等。

(4)洱海流域少数民族风俗及基本礼仪的教育。洱海流域居住着汉族、白族、回族等多个民族,而又以白族为主。多年的旅游发展,已经让当地居民对游客的到来习以为常,但是游客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依然会引起当地人的反感。由于客栈大多由民居改建而成,游客与当地居民接触的机会较多,游客需要了解当地居民的风俗及基本礼仪,学会尊重当地人的生活方式。

3.教育支持体系。教育支持体系包括政策支持、制度保障、师资构成、教育载体、服务体系[5]等几方面。

(1)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政府一直是洱海保护的主体。在客栈游客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政府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洱海管理局、大理市环保局、林业局等相关政府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对游客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当前,我国关于游客教育的立法还没有。为了保障游客教育活动的开展,应由大理州旅游发展委员会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比如,《大理州游客教育管理条例》等,从政策上保证游客教育活动的开展;在旅游规划制定中,应有关于游客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在《客栈经营服务规范》中,应对客栈开展游客生态文明教育有明确的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客栈给予取消经营资格或降低其级别的惩罚。

大理州旅游发展委员会在机构设置上,应成立专门的游客教育领导小组,负责管理和监控游客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并划拨专项教育经费进行游客教育活动的开展。

(2)师资构成及培训。教育体系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由于客栈游客的流动性特点,旅游目的地针对游客开展的生态文明教育应属于社会教育的范畴。

在客栈游客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客栈业主应该是最合适的教育者。一方面,由于洱海流域客栈主要的吸引点便是不受污染的高原湖泊洱海,因此,洱海良好生态系统的维护对客栈经营者有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客栈业主是与游客接触最多的,由客栈业主对游客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效果会更好。其次是导游。当前,入住客栈的游客中,并不完全是散客,还有一部分是通过旅行社的安排入住客栈的,这部分游客与导游的接触较多。导游员在导游的过程中对游客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也比较具有可操作性。负责游客教育管理的部门应定期对客栈业主和导游开展关于游客教育理论、技能及洱海流域生态知识的培训,普及生态知识,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使客栈业主们的生态意识从浅层过渡到自觉层次,在与游客接触过程中,引导和监督游客的旅游行为,维护洱海的生态系统。

此外,在客栈游客生态文明教育中,要把村镇干部发动起来。村镇干部在和客栈业主的联系中有较大优势。通过村镇干部对客栈业主进行洱海环保知识的宣传会有更好的效果。再通过客栈业主去影响游客。

在客栈游客生态文明教育中,协会也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应该积极发挥客栈协会或科研院所的力量,利用洱海保护月或者其他时间,制作宣传展板,到客栈比较集中的地方,开展游客签名活动;到客栈内部分发宣传资料,现场讲解保护知识;在游客教育中心播放专题影片,举办专业教师讲座等方式,开展针对客栈游客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

最后是社区居民。在针对客栈游客的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当地群众的主要工作是以身作则,自觉遵守洱海保护条例的相关规定,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去感染游客。同时,对游客的一些有损洱海生态系统的行为进行干预,以民间执法人的形式维护洱海的清澈。

(3)教育载体。教育载体可以储存、复制或传递教育信息。在客栈游客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可使用的教育载体如下表。

(4)服务体系。在开展针对客栈游客的教育过程中,政府各级部门应做好游客教育的服务工作。可以建立专门的游客生态文明教育网站,健全游客生态文明教育的信息服务、技术咨询服务,为客栈业主、导游及游客提供充分的信息。

4.教育的评价体系。游客教育属于非常规的社会教育,游客教育的效果评价不能采取学校教育的评价方式,而应该有自己的特点。结合游客教育目标体系,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游客在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前后生态文明知识、意识、价值观的变化。另一方面,要看游客的旅游行为。可借鉴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方法对游客的旅游行为进行研究。在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后,游客的绿色消费行为有无增加,例如,是否自觉遵守洱海保护的一些规定,不随便向洱海里扔废弃物,对客栈内低值易耗品的消费有否降低,床单、被套的更换次数是否有所减少等。

三、结语

通过游客教育干预手段来调节游客的旅游行为,对促进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发展是必需且可行的。客栈游客是赴大理的旅游者中与洱海接触最密切的,其旅游行为对洱海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也是最大的。洱海流域客栈游客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建设,将提高游客生态文明教育的可操作性,教育效果会更明显。此外,对客栈游客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可为以后更大范围内游客的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借鉴,是实现洱海流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高原湖泊流域生态环境的一种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文首文,徐洁华.游客教育的概念、体系与意义刍议[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94-96.

[2]余志健.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教育[J].教育探索,2007,(3):67-70.

篇10

旅游地理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重点研究地理环境对人类旅游的影响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旅游地理学是一门交叉边缘性学科,教学内容涉及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民俗学及经济学等内容。旅游地理学的学科特征在于实践性与综合性,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旅游发展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旅游资源的分类、旅游地理信息系统及旅游可持续发展等。

(二)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

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推广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教育重点在于培养人们的生态文明理念与意识,从而实现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保护。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建立起人与人、人与自然及自然生态内部的和谐关系,为生态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在旅游地理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

(一)当前我国生态状况堪忧

当前,我国生态状况不容乐观,经过以牺牲环境为前提发展经济的阶段,我国环境承载力逐渐降低,污染物总量远远超出环境容量。旅游地理学发得以发展的前提在于地理环境的优化,而当前我国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严重阻碍旅游地理的发展,如水土流失、沙尘暴、空气污染、土地荒漠化及水资源、森林资源等匮乏等。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理念,为环境优化奠定思想基础。

(二)中职旅游地理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传统中职地理教学重视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及实践技能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对学生综合素养与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传统教学方式将学生束缚在课堂上,使学生学习旅游地理的兴趣降低,从而影响学生专业水平的提升。中职学校学生有其特殊性,如学习习惯不良、学习能力不足及学习态度较差等,因此,通过在旅游地理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理念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并通过现代信息教学手段的应用,将课堂理论知识与实际需要紧密结合,做到学以致用,从而实现教学水平与质量的提升。

(三)中职学校学生生态观念滞后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全面健康的生态观念的树立是非常必要的。而当前中职学校学生生态观念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尚未树立起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念。传统教育重视学生分数,而忽视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面的教育。其次是学生的生态责任感薄弱,中职生在未来的从业过程中需要用强大的责任感作为积淀,而责任感的薄弱则使学生难以从自然与人类的整体利益出发从业。再次是学生生态情感道德缺失,通过教师的有效教学为学生建立起一个关于生态评判的道德标准,从而实现道德教育的升华。最后则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缺乏生态文明行为,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不乱扔垃圾及杜绝使用一次性餐具等,都需要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加以规范。

三、生态文明教育与旅游地理的结合

(一)生态文明教育是落实旅游地理教学目标的前提

中职旅游地理的教学目标对生态文明教育进行了明确指示,要求学生运用旅游地理的专业知识与所学技能解决与实际相关的问题,并就环境与人类的和谐相处进行深入探究,以展开更进一步的地理实践活动与专业研究。通过教学中生态文明观念的渗透,正确引导学生树立起生态文明理念,并在从事旅游相关活动时能够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立角度出发,这是符合当代旅游经济发展的根本价值观的。除此之外,旅游作为与自然环境联系紧密的产业,在其人才培养理念之中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实现旅游地理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

(二)旅游地理教材中涉及的生态文明知识

当前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地理教材中涉及生态文明的相关知识,除旅游相关基础知识、景区景点介绍、旅游地概况及导游知识之外,对生态文明进行深入探讨。教材以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以旅游者、旅游资源及旅游业为主线,涉及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自然生态环境具有客观性,人类在从事旅游及相关活动时必须尊重自然的客观性、遵循自然规律,而这一切都基于正确生态文明理念的树立。

四、关于旅游地理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策略研究

(一)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旅游地理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的应用实现学生思想的解放。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因此,课堂开放性首先要转变师生的课堂地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掌握课堂学习主动权,这是旅游地理教学的灵活性、兼容性及多样性等的综合体现。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可以采用探究式、讨论式、活动式及专题式等方式,切合旅游地理教学的多元化与灵活性。基于开放性课堂,教师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生态文明教学,能够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同时在注重地理实践的基础上更好地培育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念。除此之外,开放性课堂更注重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生态文明之于生活的重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生态文明教育之中。

(二)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落实

落实生态文明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学生的日常行为活动,而对于旅游地理教学而言,通过二者的有效结合达成教育目的。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是循序渐进的,首先通过生态文明教学帮助学生树立起生态文明理念,其次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从而实现从知到行的有效转变。旅游地理教学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从而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如学生可以自发组织课外地理环保小组,对人们旅游出行进行环保宣传,将生态文明理念与地理教育与旅游行为有机结合起来。

(三)充分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传统地理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甚至严重阻碍生态文明理念的落实。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及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在旅游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广阔的、信息丰富的平台,为学生自主探索生态文明知识提供可能性渠道。教师在进行生态文明理念教学时借助多媒体手段,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电子教科书、网上公开课及专业教学论坛等,学生可以有效拓展教师讲授的生态文明知识,同时培养起探索与创新精神。滞后的教学方式必然影响教师的教学,难以培养出现代化专业人才。因此,生态文明理念教学只有借助多媒体技术才能得到深化与拓展,同时实现地理教学的跨越式发展。

(四)转变教学评价体系

中职学生通常由于学习成绩不好才会就读于职校,而教师、家长及社会都对中职学校的学生存在一定的评判偏差,使学生产生自卑情绪。在自卑情绪的支配之下,学生对旅游地理的学习缺乏积极性。教学改革需要从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入手,建立起更科学完善的教学与成绩评价体系。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质量,还是学生的学习成绩,都需要重新衡量。生态文明理念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看重学生成绩,而要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及生活实践活动的改善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除此之外,学生学习信心的树立还需要在教学中深入浅出及灵活考察。

篇11

最近几年来,许多高校给学生开设环保课程,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大部分学生的环境保护和责任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由于有的学校对生态文明教育仍不够重视,措施较少,致使有的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淡薄,破坏生态环境、浪费自然资源的现象和行为时有发生,其表现有:(1)对生态环境的感知和关注程度低。对环境污染现状、原因、后果和环境保护措施、生态文明建设等问题感知程度非常低。(2)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如:有的学生不爱惜公物,甚至破坏公共财产,毁坏公共设施等现象时有发生。(3)浪费自然资源的行为如:浪费水、电现象时有发生;乱倒饭菜还是学生的常见行为。大学生是本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骨干力量,对他们进行生态文明意识教育,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显得非常重要和紧迫。

二、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

(一)认真研读党的方针政策,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投入力度

学校应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如成立“党的十精神”宣讲团,分专题开展宣讲活动。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分层次、分类别、分批次举办学习贯彻“十”精神的主题培训班。采取宣讲会、讨论会、座谈会和研讨会等多种形式,深人解读“十”精神,加深大学生对“十”报告的深层次理解[2]。首先,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理论教育与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方法,生态文明教育也是实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通过专业课程和公共基础课,加强大学生生态理论知识教育,培养他们的生态文明理念,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与生态观。其次要加强生态文明专业教育,高校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积极研究教学方案,开设生态文明的专业课程,有条件的还可以设立专业的院系,通过系统、全面地教育,培养专业的生态研究、建设的人才。另外,还可以开设选修课,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了解生态文明知识和生态建设的发展。

(二)构建立体式的生态环境教育教学体系,实现生态理念全面渗透

为了实现生态理念的全面渗透,即生态理念“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必须构建立体式的环境教育教学体系。第一,结合地域特色,应重视对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并列入教学计划。充分利用学校与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更好地满足大学生对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的需求。第二,把环境教育应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将环境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为环境教育的开展提供组织和机制上的保障,使学生形成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发展观,从关心身边的环境问题人手积极采取行动,共同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第三,应在各门学科教学中体现生态理念。应本着“普遍渗透,有机结合”的原则,使其逐步从部分相关学科教学活动上升为全体教师对学生全方位的环境教育层面。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生态文明从我做起

将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有效载体。应该说,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离不开实践这一重要的环节。学校可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公益活动,开展各种主题日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校外实践中增加生态文明的体验。结合高校思政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生态文明意识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体感受。每学期我们都会跟衡水著名企业进行联系,如:衡水老白干、养元、冀衡药业等,安排学生到企业考察参观,观看企业发展的宣传片,参观企业文化和创新产品展,在企业的发展中,始终贯穿一个主题:低碳环保节能,让学生对生态文明的意识有了更具体的理解。在新形势下培育生态文明意识,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找寻教育资源,在实践中接受生态文明教育。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亲自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如参加本地动植物资源、环境污染状况、水质调查、空气监测,参加环境保护志愿者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