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生物遗传现象教案

生物遗传现象教案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20 10:46:4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生物遗传现象教案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生物遗传现象教案

篇1

生物新课标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关注学生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生物新课程的内容满足了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充分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新课程三维目标。我在使用生物新教材这几年来,在实践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反思,现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要有终身学习的思想理念

生物学新教材在内容上有很多反映生物科技发展前沿的内容,时代性和实践性更强。比如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25章现代生物技术中介绍了如何制作酸奶、米酒,以及沼气发酵技术等生产生活中常用的传统发酵技术,另外还介绍了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现代生物技术。这些新内容的出现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教师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媒体充斥我们的生活,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从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中获取新的知识,大大拓宽了视野,书本上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知识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不能把眼光局限在课本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上,要不断从各种媒体获得新的信息。尤其是在二十一世纪这个生物科学的世纪,教师更加要注重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多了解生物科学发展的前沿信息,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挥洒自如,使自己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二、要淡化自己的学科角色

新教材强调各学科知识的综合化,这就要求教师要全面拓展自身各学科知识,提高自身修养,在课堂上能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淡化自己的专业学科角色。比如生物新教材中有很多实验涉及到化学知识,如:甲烷气体的性质,用双缩脲试剂检测食物中的蛋白质,二氧化碳遇石灰水变浑浊,用加碘变蓝的方法验证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等等。新教材中还有不少地方用到数学知识,如探究“植物对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时,要用干湿计测量,还要将测量数据进行整理,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数学知识,教会学生画坐标的方法。另外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充分应用一些古诗词,如“春来江水绿如蓝”说明春天藻类植物开始生长;“应怜屐齿印苍苔”说明苔藓植物在雨后生长;“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说明鸟类的繁殖行为,等等。这些诗句可让课堂变得优美丰富,富有文学韵味。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淡化自己的学科角色,将科学知识融会贯通,在课堂上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使课堂变得丰满,让学生学起来更有情趣。

三、要灵活调整教学方式

以前我们备课,教案上都比较详细地规划了本堂课的时间安排,甚至学生回答问题的内容、活动的内容、活动的结果都在教案上有所体现。现在我们强调探究式学习,教师在课前就很难预测学生某个环节到底会出现什么探究结果,即使课前有一个大致的设计,到了实际上课时还是会有很多出乎预料的情况发生。例如有一次下午第一节,我到一个班上课,学生正在看教室里的电视,我仔细一看,是中央10套的“走进科学”栏目,节目是“揭秘熊猫犬”。上课铃响后,我没有让学生关上电视喊上课,而是走到教室后边与学生一起看电视。原因是我本节课安排的内容就是“遗传与变异现象”,要求学生能初步区分出生物的哪些现象是遗传,哪些不是遗传。熊猫犬是松师犬被宠物美容师经过复杂的修剪、洗烫、染色后改造出来的很像熊猫的犬,这个事例正好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遗传与非遗传的内容。节目完了,我临时改变策略,把本节课的课题改为:由“熊猫犬”说开去。学生兴趣高昂,讨论激烈。下课了,我发现虽然没有按原计划授课,而是临时调整部分内容,但学生成为本堂课学习的主人,对课本内容理解得非常轻松、非常透彻。因此可见,如果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的教学,教案中只能预先设计教师的教学行为,而很难准确地对课堂上学生的行为进行预设。

四、教书更要注重育人

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能且只能通过培养人、育人来间接地得到实现,恰如鲁迅先生所言:“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学科特点,找到激发点,及时触动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然后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寓教于乐,寓教于情,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例如:在讲“人的生殖和发育”一节时,教师在讲台上必须大胆开放,严肃认真,用科学的态度来引导学生学习,在这种前提下,学生会端正学习态度,逐步走进一个科学而神圣的学习环境中,在严肃的气氛下逐步感悟到新生命的孕育过程,深深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从而富有一颗感恩的心。又如在讲保护环境的内容时,举例:黄河,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土高原曾栖息着多种动物,为我们祖先的生存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优美的生存环境。然而,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疯狂掠夺,这里茂密的植被遭到了严重破坏,曾经水草丰美的黄土高原今天已经变成了只生寸草的秃岭。黄河水中含沙量逐年增加,黄河断流现象已经使我们司空见惯。现在,我们到哪里才能体会到那种“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观呢?再从我们身边的环境说起,看看那些污染的河流,那些由于环境污染导致的新生儿、畸形儿;随着电锯声响,成片的森林消失,许多珍稀动植物品种濒临灭绝;世界各地吞噬一切的海啸,臭氧层出现空洞,等等,这都是由于我们人类的贪婪和无知造成的。同学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要随手乱丢垃圾,不要浪费粮食,节约用水,节约用电,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筷子,等等。这些内容的点拨,可以强化学生对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的关爱对人类所生活的环境的关注,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更加向真、向善、向美。

篇2

1.忽视了教材中思想教育的题材

在备课中,重视教材中寓思想教育于知识内容教学的备课。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需要经过长期的反复教育,要经历一个知、情、意、行的内化过程,不是三言两语、一两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当前社会,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功利思想的影响很大,教育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再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评价教师的教学成绩时,只看重知识的教学效果,这就导致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管知识传授,不管思想教育的现象。其实,生物教材中有许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爱自然、爱国家、爱科学的教育题材,但却被有些教师忽视了。新课改要求学科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因此在高中生物教材中设置了许多相关资料,有的教师在备课时,忽视了对教材的挖掘,没有在备课中加以体现。

2.轻单元重课时

有的生物教师在备课时,往往习惯于一头扎进课时备课,备课前不能从整个高中生物学知识体系认识该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只对当节教材知识和教学方法进行挖掘,教案书写认真,环节也很齐全,但忽视了该节内容与前后章节的联系,不能清晰定位该节内容在整个高中生物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及对后续教学的影响和作用。这在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身上表现得较为突出,因为这些教师知识储备不够,教学经验和教育水平有限,搞不清该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挖不出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不到各章节编排顺序的原因,因而不知单元备课备什么、怎样备,构建不出知识框架,使课时备课各自孤立,单元备课有形式无内容,或者干脆就没有单元备课。例如,苏教版教材“遗传的分子基础”一章,许多教师在备“DNA的结构和复制”一节时,不能从DNA结构和基因的关系以及DNA在整个“生物遗传和变异”教学中的作用,来把握该节教学的难度和深度,没有及时进行“遗传物质”专题的单元备课和教学,使得学生不能对DNA、染色体、基因等概念进行比较理解,割裂了对转录、复制等过程的理解。

3.忽视相关学科的关联性

教师备课不能跨学科辅助生物教学是因为教师知识面窄,不注意其他学科与生物学相关知识的联系和思考。生物学科知识与化学、地理、医学等知识联系紧密,有些生物学知识结合其他学科知识教学,效果会更好。例如,在“酶的浓度和底物的浓度对酶促反应有影响”的备课中,如果用“化学反应平衡”来讲解,学生就容易理解了。再如,生态系统和环境的教学可以结合地理知识讲解群落初生演替主要阶段的特点。

4.重知识轻能力

只有通过主动的思考和参与,才能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习惯和品格,提高其综合能力。在备课时,正确地处理知识传授与学生智能发展的关系,从发展学生智能出发传授知识,注意把能力的培养寓于知识的教学中,做到出发点在知识上,落脚点在能力上,要重视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等学习方式对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讲解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师讲得再明白,分析得再透彻,也代替不了学生的思考。

目前社会上对教育的功利化需求还相当明显,应试教育还有较大的“生存空间”,使得部分教师更注重对知识的传授。例如,对于苏教版教材中的实验“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有的教师备课时只注重实验原理、材料、过程、现象等知识的讲解和记忆,不设置学生实验来增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甚至也不设置“应选什么颜色的叶子作为实验材料?为什么?”“同学们有哪些办法将一片绿叶中的色素提取出来?”等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

5.重形式轻内容

有的教案书写工整、项目齐全,但教学内容很少,空洞无物,不实用。相反,有的教案内容具体、祥实,操作性也很强,但书写潦草、项目残缺,形式不规范,特别是无板书设计,教后感更是五花八门、不着边际,甚至无教后感。前者的主要原因是个别教师缺乏事业心和教学热情,写教案是为了应付检查,只是做表面文章,所以备课肤浅,有形式无内容,达不到备课目的。后者是由于教师不注重理解教学目标要求,不注意重难点的确立,更多地关注知识,为了简单省事就将教案中应有的项目省略了,这容易造成授课时偏离教学目标,混淆教学内容的要求等级,难以把握教学难度。

6.重“写”轻“思”

教师的教学思想还停留在“灌输知识”的认识层面,没有认识到备课是教师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备知识,还要备上课的思路、方法及学情,没有反复推敲、修改学案,在上完课以后,没有认真反思备课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不知道教后感写什么,致使备课仍停留在写教案的认识上。很多的时候教师写教案前,没有潜心研究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教材,没有翻阅资料,没有完成一定量的习题训练,没有讨论和全面的思考,没有精心的安排,只是照抄课本和教学资料中的有关内容,备出的课脱离实际,缺乏新颖性和趣味性。误认为备课就是简单地撰写教案或制作课件,没有认识到教案和课件只是繁杂的备课过程的一个环节,故重写,不重思。其实,备课是一个教学艺术研究的过程,教师备课的最高形式是教育科研,教师若没有强烈的事业心、极大的教学热情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没有教研意识,不注重教学资料和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就备不出有创意的课,写不出高质量的教案。

二、解决教师备课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目前教师备课存在的各种问题,都与教师的敬业程度和专业素养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学校应通过思想教育、专业培养、优秀典型引领等途径,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是备课的主体,是备课过程的思考者、设计者和实施者。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知识技能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备课的质量。一个有高尚道德情操、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一定会主幼暄薪萄ё柿希主动学习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也就一定能备出高质量的课,写出优秀的教案,上出精彩的课。

2.加强教学过程管理

篇3

生物教师工作计划一

一、教材分析

高中生物新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共六大模块,高一上学期学习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参照生物课程标准,共需36课时,共六章,本学期的教学资料有:走进细胞、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和细胞的生命历程。本模块选取了细胞生物学的最基本知识,以及细胞研究的新进展和实际应用,这些知识资料也是学习其他模块必备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由于深圳学生在初中阶段开设的是科学课,一般科学课的教师专业是物理专业,所以学生在初中阶段的生物学基础打的并不是太扎实,所以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学初向同学们灌输生物课程的重要性,要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多做实验或观看实验视频,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

三、学期教学目标

经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在微观层面上了解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的物质统一性,活细胞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部分和整体的统一等,有助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构成。经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本事、归纳、总结分析本事;经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确定和利用本事;经过评价,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本事和评价本事;经过课堂练习,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本事、发散本事和迁移本事;经过对知识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对于自身的了解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四、具体措施

1、在教学处领导的指导下完成各项教研、教学工作。

2、全面贯彻执行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结合本组实际,进行教学改革。学习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新课程的具体要求,利用备课组活动时间,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深入研究教学方法。

3、组织好每周年级组团体备课,定时间定资料定主备人(具体分工见教学进度表),主讲教师简要介绍讲课资料的整体构想、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的确定和解决策略、教材处理方式和讲授顺序、训练习题选择和知识的检查及落实等,然后由大家团体讨论研究,共同分析教材、研究教法、探讨疑难问题、提出改善意见、完善讲授、训练资料及评价标准、对下一阶段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以及做好教后反思。

4、完成作业批阅和评价工作以及教案、听课笔记的检查。

5、认真做好新的教师传帮带工作,新教师要经常听老教师的课,备课组长也要跟踪听新教师的课,使他们迅速成长,尽快到达学校的标准和要求,以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

6、进一步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切实提高现代化设备的利用效率。每位教师认真钻研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进取制作课件,改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发挥现代化设备的作用。

7、加强网络教研,组织本组教师进取参加互联网互动平台,进取参加网络问题的研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8、配合生物学科组搞好本学科团体教研工作,切实为提高学校生物整体教学水平和高考备考工作而努力,兴教研之风,树教研氛围。

9、完成本学期新课程学生研究性学习和评价工作。

10、规范实验室使用制度、做好各项文档工作。

新学期我们将继续本着团结一致,勤沟通,勤研究,重探索,重实效的原则,在总结上一学年经验教训的前提下,认真地完成各项教研任务。

生物教师工作计划二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教学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工作核心,以规范常规教学为基点,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的研究、实践为重点,以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为切入点,以特色发展为突破点,力争使学校教学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特提出以下工作计划:

二、教学重点工作

(一)提高教师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全体教师上上下下以主人翁的精神,对自我提出更高的要求,领导做表率、骨干带好头、全员来参与,使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地高效运作,全体教师要团结协作,拼搏进取、视团结为生命,互帮互助讲奉献,力求在合作提高自我的整体素质,凝聚团队智慧,让学生的成绩得到切实提高

(二)继续加强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教师们继续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习本学科新《课标》。备课和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切实做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施教;加强教学研究,狠抓过程落实。备课、讲课、听课和评课都以新课程为标准,教师们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切磋教学技术,改革旧的教育教学理念。让此刻新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使教学工作扎实稳步的向前推进。

(三)调整教育常规要求,突出实效性。

教师教学常规本学期,将本着抓过程管理、突出实效的原则,对教学常规重点做如下要求:

1、备课:备课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编写教案)。备课至少要做到通读全册教材,熟读单元教材,精读课时教材。备课的基本要求是:在钻研课标和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撰写教案。做到:资料科学、准确、全面,结构完整;形式规范、合理、清楚;详略得当,切实可用。教案应具有创新意识,不生搬硬套公共教案,不照搬教参代替教案,不用往年教案代替现行教案;教案在上课前编写好。具体要求:具体要求要根据学生的情景,合理使用教案

(1)各种课型(包括新授课、复习课、实验课、讲评课、作文课)都要有书面的教案。电子教案除了要有教材分析、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传统教案应有的环节外,还应根据需要增加具有课件、资料库、友情链接等能够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的新环节。

(2)要求重教法、学法指导的设计。针对本班学生具体情景,教案要有自我个性化的改善或创新。

(3)备课要有个人教学工作计划、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

(4)每节课要有知识、本事、德育目标、重点、难点、学具等,教学过程(导入、教学方法、学法指导、例题、练习、归纳、板书设计等)、小结、作业分类设计等。

(5)要有单元教学后记或反思。

2、听课:

(1)听课记录重在体现评课意见,包括他人评价和自我的评价;

(2)每学期听课节数不少于12节。

3、作业:日常作业要求教师本着分类(根据实际情景能够分成2—3类)、适量、有布置就要有批改的原则,批改要规范,要求有等级、鼓励性评价、日期,等等

具体安排:

第一周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二、三周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四周复习检测、

第五、六周基因的本质

第七、八周基因的表达

第九周基因的本质、表达复习、期中复习备考

第十、十一、十三周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第十三、十四、十五周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复习检测

第十六、十七、十八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十九、二十周期末复习备考

生物教师工作计划三

一、本学期教材资料分析

生物是农业科学、医学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高中生物必修部分包括三个模块,分别为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而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是以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构建知识体系,包括科学家访谈,走近细胞;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细胞的生命历程等部分。具体资料分析如下:

1、走近细胞主要是让同学们明白生命活动是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了解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了解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了解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2、组成细胞的分子,介绍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水、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有机物的结构和功能,这些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在本部分资料中,糖类、蛋白质和核酸是重点资料,教学中要重点突出。由于学生缺乏有机化学的知识,这将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同时,要重视实验教学,让学生学会规范化的实验操作。

3、细胞的基本结构要求学生掌握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教师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多媒体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4、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要求学生掌握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生物膜的结构,了解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5、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主要介绍降低化学反应的酶,酶的作用和本质,酶的特性;细胞的能量ATP;ATP的主要来源(ATP),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6、细胞的生命历程,主要介绍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细胞的衰老和凋亡,细胞的癌变。细胞的增殖部分主要讲述细胞增殖的方式和过程。这部分资料能够使学生在了解细胞生命系统的物质组成、结构功能之后,进一步认识细胞这一生命系统的产生、发展过程。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及特征是这部分资料的重点。因为本部分资料大都微观而抽象,教学设计应注重训练和学法指导。

同时,要切实把握好教学资料的深度和广度。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部分。是生物个体发育重要的生理过程和生理现象。其中细胞分化,高度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全能性,细胞凋亡的含义,癌细胞的特征及细胞癌变的原因等资料是教学重点。教学中应加强学科内知识的联系。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既是前面所学细胞资料的延伸,也是理解生物体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基础和前提。所以,要加强基本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学生经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职责感;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构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本事,以及交流与合作的本事;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具体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明白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明白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2)了解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3)进取参与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播,促进生物科学知识进入个人和社会生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构成科学的世界观。

(2)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3)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准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

3、本事目标

(1)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

(2)发展科学探究本事。课程具体目标中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事三个维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学情分析、教学对策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初中生物课程的学习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刚从初中进入高中的高一学生,生物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十分差;与初中的生物教材相比较,高中生物教材的知识涉及更广泛,资料更丰富也更抽象,知识的层次更深,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对于学生的学习要求更高。造成学生感觉高一生物难学,教师感觉高一生物难教,针对以上具体问题,教学过程宜适当放慢教学进度,以便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初中所学知识与高中生物知识相关的资料,以便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计划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首先,深入学习新课标的有关理论,领会新课标的精髓实质,明确新课标的.目的要求,把握新课标的教学方向,使得学科教学有的放矢,做到事半功倍。从宏观上把握生物教学资料,了解章节资料的地位,使自我的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明了。从微观上细心揣摩章节资料。将章节资料放在整个教材体系的大背景下研究,使教学资料具有全面性和完整性,也使章节资料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

2、严格执行“教学五认真”的要求,做到充分备课,认真上课,精心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准确地考查评定。生物科学是十分人文的一门学科,自我要认真研究高一学生的心理状况,仅有全方位地把握学生的情景,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取得教学上真正的主动。

3、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变学生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多用研究性学习、探讨性学习的方法,同时也要使教学更富有人文色彩。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94-01

一、对科学发展方面的价值

(一)还原科学发展的真实性

新版教材调整顺序的首要理由是还原科学发展的真实性。遗传定律是生物学家孟德尔在1665年提出的,比减数分裂过程的1891年早了两百多年,因此在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孟德尔遗传定律确实先于减数分裂出现。顺序调整之后会纠正学生“减数分裂在前,遗传定律在后”的误解。事实上,1665年罗伯特・胡克在自制显微镜下发现了细胞。1667年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在自制显微镜下发现了蝌蚪型的,但是直到1884年才由寇里克纠正是寄生虫的误解,证实是人体或者动物自身的细胞。1875年德国的赫德维希通过在显微镜下海胆的受精全过程,然后发现了众多游向卵细胞,但是卵细胞最终只允许一个,并且是头部进入的事实。1883年比利时的贝内登通过对马蛔虫的研究发现,和卵细胞都只有体细胞染色体的二分之一,而受精之后的受精卵在体细胞对数上又恢复了原状。随后,在1887年来自德国的生物学家对减数分裂进行了预想和推测,这一预言在1890年由德国的细胞学家鲍维里证实。最后,在1891年亨金对减数分裂看的全过程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描述,于1905年Farmer等人将卵细胞与之间的分裂正式命名为减数分裂,并沿用至今。

(二)理解孟德尔的伟大之处

在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之前,生物学界已经有了部分关于减数分裂的研究成果。但是孟德尔在研究过程中,并没有借用前期关于减数分裂的成果,而是通过自身的想象,创造性的找出了假设演绎法。并且运用假说演绎法独立的完成了推理实验,得出了高度概括的遗传分离定律以及自由组合定律。试想,如果先讲减数分裂,并用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去解释遗传定律,学生就无法体会孟德尔的创造性思维,无法理解假设的创造性和预见性,更无从体会孟德尔的伟大之处。

二、对教学方面的价值

(一)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

假说演绎法是孟德尔运用于遗传定律的研究过程的一种科学方法。新版教材中运用了大量篇幅,介绍孟德尔使用假说演绎法研究遗传定律的过程,教材编写者此举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并且运用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旧版教材中先讲减数分裂,用减数分裂的原理去解释遗传定律这样的做法,就抵消了解释假说演绎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也是旧版教材没有涉及假说演绎法的重要原因。实际上,现代教育提出以人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以及发展其创造性思维为目的,而不是单纯的为了学习知识而学习。正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渔”,可见方法和能力的重要性。而在新版教材中,对于这一模块的教学目标是学生理解孟德尔的遗传定律,掌握实验中的假说演绎法以及孟德尔的创造性思维,并且运用遗传定律解释遗传现象。从这一教学目标看出,教学顺序的调换,正是“授人鱼,不如授人渔”的体现。

(二)展示新课程的理念

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的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极好素材,符合科学研究从现象、问题、假设、推理、论证直至结论的一般流程。学生可以充分借鉴这种模式进行探究式学习。因此,先讲孟德尔的遗传定律,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科学意识等综合素养,而且能够很好的体现新课程注重学生素质而非成绩的理念,更好的促进教育的进步。

(三)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

顺序调整之所以在社会上引起如此大的反应,一方面是由于教师不适应新的教学顺序,唯恐降低了自己的教学效率,砸了自己的“饭碗”。但更重要的是,大部分家长和教育学家害怕顺序调换之后,给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上加大了难度。事实上,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实质上就是减数分裂原理的核心内容。所以,教师在先讲孟德尔遗传定律时,即使学生不知道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也会在孟德尔的假说中找到理解遗传定律的支点。值得一提的是,孟德尔的假说往往比后期的减数分裂更简单明了,更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消化。例如,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配子中单个出现”假说与后期的减数分裂相比较,显得更加精简明了,更易于学生的吸收和理解。另一方面,新版教材与旧版相比,除了调整了遗传定律和剑术分裂的顺序,也对部分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删减,使孟德尔定律更加清晰简明的呈现在学生面前,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有鉴于此,家长和教育学家关于“调整顺序,是否会加大学生理解难度”的疑虑应该打消,没有存在的必要。

三、结语

对于新版教材调整孟德尔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的教学顺序这一问题,社会各界众说纷纭。笔者通过对顺序调整的意义以及价值的分析,阐明顺序调整对还原科学真实,理解科学界的不易和伟大之处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另一方面,这一调整更易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及对科学方法的掌握运用。因此,教师应该积极调整心态,重新设计与顺序相适应的教案,尽自己最大努力体现新教材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张玉明.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先讲遗传定律后讲减数分裂”的价值分析[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2,(8):56-57

[2]胡道旭.孟德尔实验科学方法的分析与应用[J].中学生物学,2011,27(10):31-32

[3]王海娟.“孟德尔思想”在《遗传定律》教学中的体现[J].新课程(教师版),2010,(9):51-52

篇5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从多方位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应从不同的角度来提升和挖掘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能够不断改进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全面创新,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够自主地进行学习,消化知识、挖掘知识,在与知识打交道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各种思维能力,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打造出有效而高效、科学的生物课堂。

一、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主体性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并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只有学生在课堂上敢讲、愿意讲,才能在课堂上保持一定的主体性。当遇到问题时,教师应该鼓励他们自己通过合作、讨论、对话、交流、探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适当的时机教师从旁给予其引导、点拨,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例如,在讲述教材“生态系统”一文中,首先应该让学生掌握好生态系统的含义,再让学生阐述现阶段由于生态系统的破坏,地球上的物种怎么样?环境怎么样?并组织他们进行交流和探讨,最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二、注重“以学定教”的教学方法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

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率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备课,然后按照教案进行有序教学,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阶段学生发展的需要,21世纪给予人们的要求就是培养出一批批新型人才,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备课,并及时地修改教案,做到灵活、高效教学。例如,在教材“孟德尔遗传定律”一课的讲述时,教师在制定教案时的内容势必会是先让学生看相关的理论知识,在通过实验来证明这一理论知识,倘若学生更愿意先通过实验的研究,来得出最终的理论知识。那么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适当的改变教案编写策略,达到“以学定教”。

三、将多媒体技术融合到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不断进步,多媒体教学技术是必然产物,走进校园,深入课堂,通过多媒体可以将抽象的、无法展现的、动画的,以逼真立体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在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课堂上略显重要,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在这门学科更能充分地发挥。例如,在教材“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一课进行讲述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感与形象感给同学们展示出细胞的体貌、形态,并让同学们获得更多细胞的知识,大家知道,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无法避免的,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细胞衰老与凋亡两个阶段的差异,使学生对此了解得更形象更直观。

四、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

(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一种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或者是同样的解题思路得到不同的结论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方式,这种思维多存在着一种求异思想,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寻找出结论的成就感。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个好方法。在我国,学生们大都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大都养成了死记硬背、循规蹈矩的学习方法,往往只按照某一种教师给出的阶梯思路进行解题,这就迫切需要学生打破传统的学习观念,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所谓“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于某种事物、现象和主张发现问题所在,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做出主张的思考。高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他人、自己、教师等所得出的科学研究成果以及结论等表示质疑,敢于对他人的结论产生怀疑,并开始自行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得出另外一种结论的现象。主要的措施如下:

1 刻意出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讲述课堂知识或者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可以故意出错,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对教师得出的结论进行怀疑,并主动思考,最终得出自己的正确结论。例如,在学习“显微镜的使用”一课时。教师可以故意在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上面出错,让学生对教师的这一做法产生质疑,并寻找正确的使用方法,对教师的行为产生批判性思维。

2 充分利用生物学实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生物课是以实验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学科,学生在不断的实验开展中能够提升其观察事物与发现事物特点的能力,并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提升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并在生物实验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篇6

1.实现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紧密结合

(1)要注意精选课件内容。需要用的就用,不需要用的就不用,在内容上实现“无缝连接”。对于那些用传统方法不便展示的生物过程辅之以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发挥其优势,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感染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神经兴奋的传导,神经冲动以电流的形式传导,虽然电流是真实存在的(生物电),但它却看不见,摸不着,学生是观察不到的。如果靠学生自己去想象,难度是较大的,而借助多媒体课件用电影的形式展现,变抽象为直观、形象,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神经冲动的传导”这一知识点,突破本节的难点和重点。

(2)在时间上实现无缝连接。课件的内容要便于多媒体过渡,比如黑板和显示屏的过渡。在制作或者选用课件以及编写教案时,要设计过渡内容。使用时要把握好切入时机,不要因为切换时机不要因为切换时间过长而“冷场”。要准确把握这些时间的长短及其相关因素,做到心中有数,实现时间上的“无缝连接”。

(3)在空间上实现无缝连接。在硬件设施上,必须使用多媒体计算机与黑板及其他媒体的有机结合,合理安排其空间位置,学生的视线跨度要尽量小,操作要方便,切换要迅速和自然,且视听效果好。

2.课件内容要详略得当

课件视觉效果好,而且字体是采用标准字体,再配以不同的颜色,学生看起来非常的清晰、舒服。关键在于其内容:内容太详尽了不行,那与直接展教案无益,会使学生忙于记笔记;内容太简单了也不行,一些重点内容、难点内容就无法展示给学生看。所以在制作课件时,要做到详略得当,在保证课程内容的基本章节结构完整的前提下,对一些重点内容、难点内容尽量多作一些说明,或多采用一些图像(图表)的形式来给学生进行演示,而对一些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则只作简单说明,或只列出要点。

二、多媒体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1.模拟自然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授《生物与进化》一章时,与《生物》教科书配套的“桦尺蛾”的视频案例,全长3分钟。内容简介如下:

英国有一个小山村,再村外的树林里栖息着两种桦尺蛾,一种浅色,一种深色,树林里的小鸟以桦尺蛾为食。几十年后,这个小山村变成了工业城市,工厂排放的黑烟渐渐把树干染成了黑色,由于黑烟的污染,浅色的桦尺蛾停息在黑色的树干上,目标显著容易被鸟类发现而不易生存下来;深色的桦尺蛾停息在黑色的树干上,体色与周围环境比较一致,不易被鸟类发现而生存下来。这就是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蛾占多数的原因。

通过这个视频的案例,可以让学生亲临其境,更深的理解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更深的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2.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例如,在讲授《遗传的基本定律》时,一些课件对孟德尔的生平进行介绍:奥国人,天主神父,主要工作,1856-1865经过8年杂交试验,1865年发表《植物杂交试验》。以及孟德尔的《遗传定律》被发现的过程。

让学生了解孟德尔科学成果的取得,是因为前人科学的选材,科学的设计实验程序;创造性的把统计学与遗传学研究的结合。培养学生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的品质,以及科学的创新精神。

利用多媒体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家的科学成果的认知模式,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篇7

硬件建设是实现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基础,它包括现代化教育的配置及合理分布,以及连接、维持设施正常运转的保障措施等。软件建设主要指的是以不同介质记录教育教学信息的各种软件的购置、开发与制作。实践表明,硬件的更新能促使软件的升级,有利于制作出更高质量的软件,使软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教育教学软件的购置、开发与制作,反过来又能充分发挥硬件的效能。在软件建设中,对通用性较强的生物学科教学辅导类软件和教学资源库,主要是通过出资购买。但目前由于生物学科方面的教育教学类软件较为缺乏,因此主要还是用“二条腿”走路的办法,即根据本地区、本校生物学科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师自己动手,有针对性地制作相关教学软件,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多方筹集资金,购买相关软件和硬件。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信息技术与生物课 程整合的保证

师资队伍建设的中心是师资培训,师资培训主要指的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更新和发展以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水平的提高等。努力加强对教研组学科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大力开展校本研修,特别是对中老年教师加强信息技术的培训和进修,更新其思想和观念,掌握制作和使用技能。定期举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听课会和成果研讨会,组织青年教师进行现代信息技术技能大奖赛、信息技术教育示范课评比、课件制作比赛、网站制作比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但产生一大批高质量的、非常有个性的生物教学辅助类软件,而且促进信息应用水平的提高,从而也使教师达成共识。如果不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再好的现代教育技术条件都难以发挥促进素质教育的作用。

3 信息技术在教师备课过程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备课过程很重要,只有做好充分准备,才能胸有成竹、有条不紊,才能收放自如地指导学生学习。

备课包括3个方面。一是备教材,包括本课中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些必须让学生掌握,哪些需要了解,教材在章节中的地位、作用、与前后知识的联系等。二是备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身心变化,因此需要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等。三是备教法。该课中的难点,通过哪种教学形式才能突破,才能让学生牢固掌握、记忆深刻,这些都是备课过程中应该解决的问题。研究表明: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多媒体技术把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内部结构、生理过程等形象地、动态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加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感知、理解和记忆。

在备课时采集信息资源主要通过下面的办法。

1)利用网上的资源。网上有许多图片、课件、教学的文字资料,甚至还有试卷,在需要时可以下载。比如在准备“环境保护”一节课时,可以从环境保护网上下载一些有关环境保护如“赤潮及其危害”“酸雨及危害”“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环境激素污染的现象和危害”“过度排放与污染”等的文字材料及图片资料;在准备“遗传与变异”一节的教案时,可以从网上搜索近亲结婚与遗传疾病的典型例子,如“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家史”“达尔文的悲剧”等资料。

2)实地拍摄照片。可以用数码相机拍摄很多的生物资源图像,输入电脑中。比如,当出去旅游时,在玩的同时可以收集资料,例如在登山时,将山里那些珍贵的植物拍摄下来,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料。在拍照时要注意拍摄植物的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多种景别的图片,叶子、花、果实等的特写都将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料。将这些直观的教学资源整合到教案之中,课堂里的内容就非常丰富,让学生看到他们平时看不到的东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3)扫描图片。有一些图片在网上找不到,这时还可以用扫描仪扫描图片。

4 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学习材料,增大课堂的教 学容量

优化课堂教学不只在于上好一节课,而是使教学成为一种创造,一种探索;使学生的学习不只是学到知识,而是获得能力,受到教育。传统的教学注重的是教师对学生这个“知识的容器”注入了多少知识,学生完全成了课堂上的客体,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探索的主动性愈来愈少,以至殆尽。信息技术则使教学内容由单一、固定、陈旧的文字材料转向多样化、个体化、更新更快的多媒体支持下的学习材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对不易观察、难以再现的现象、规律等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实现微观放大、宏观缩小、瞬间变慢、历史重现等,从而给学生探索研究提供充足的感情材料,也为其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如“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一节中,通过信息技术的处理,在短短的几分钟就能完整展示青蛙体外受精、受精卵发育成蝌蚪、蝌蚪发育成幼蛙、幼蛙发育成成蛙的过程。而在传统教学中是很难完成这个探究过程的。

5 师生交流、整合信息和资源,促成生物课堂师 生互动、激慧求真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认知过程,是师生间知识传递、转化、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过程。教学过程的核心是课堂教学,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关键环节。由于教师和学生都借助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前期作了准备,也就是说,信息技术为教师和学习者创造了一个相互合作和信任的环境,因而如何把这些教学相关的信息合理、生动、互动地表达出来,才是课改的核心落脚点。

篇8

高校承担着把学生培养成为基础实、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与国际接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这种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基本理论功底,而且需要有较强的实验操作技能,可以说实验教学过程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遗传学实验是生命科学本科专业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行的遗传学实验多偏重于理论的理解,过于程序化且受学时限制,学生真正动手操作时间较少,可自由发挥的空间太小,从而导致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不强,极不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在综合性大学开拓探索出一条新的教学方案,以实验教学为平台,培养和造就国际生命科学前沿领域有竞争力的一流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生命科学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校根据遗传学实验存在的实际弊端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整合为生物专业大实验的要求,对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考核机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尝试。

一、教学内容的整合。建立“基础性――综合性――创新型”三层次的教学体系

遗传学实验有30学时,原有的实验教学项目包括人类的皮纹分析、果蝇的饲养观察、果蝇的伴性遗传、自由自合定律、粗糙麦胞菌杂交、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制备和观察等项目,验证性的实验也就是经典的遗传学实验占的比重太大,与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严重脱节,探究性实验教学内容缺乏,实验室开放少,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本校实际,本着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学理念,对遗传学实验的教学大纲重新制定,对实验项目重新进行了整合和删减。由于粗糙麦胞菌的杂交实验效果不是太明显,把此项目删除。人类的皮纹分析、果蝇的唾腺染色体的制备和观察作为基础性试验的模块;把果蝇的饲养观察、果蝇的伴性遗传、自由自合定律等单一验证性实验整合为果蝇的设计综合性实验模块;新增基因突变的遗传分析模块中的植物多倍体的诱发与鉴定实验做为设计综合性试验。新增分子遗传模块中亲缘关系的遗传分析、分子标记的遗传分析和DNA提取方法的改进等作为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可以选做一个。当然,学生在实验设计合理的情况下得到老师的允许,也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1.教学设计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老师把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等,抄在黑板上,由老师向学生讲述过程,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去做。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即使有了不一样的实验结果,也很难自己解答疑惑。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创新性和实践性人才的培养。

在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中本着“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理念,进行研究式的教学探索。在实验教学当中采用多媒体和数码显微互动系统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在讲述过程中注重本实验的前言部分的介绍,让学生多了解实验的背景和意义。对于综合性的实验项目以植物多倍体的诱导和鉴定为例进行介绍。老师先把多倍体的产生、原理与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有多少植物已经用于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基础。然后对学生提出多倍体诱导的方法有几种啊?3个同学组成一组,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可以选用不同的植物不仅仅局限于大蒜、洋葱,采用不同的诱导方法,如高温、低温、射线照射、化学药品处理等。由各个小组的同学查阅资料,制定详细的实验方案,并由各个小组的代表用PPT的形式汇报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和意义。然后由同学们讨论实验的可行性,并由专人记录。方案通过以后,由同学自主安排时间到实验室进行实验包括实验的准备、试剂的配置的、植物的培养到多倍体的观察和鉴定以及照片的拍摄全部由学生在两周内完成。实验结束后,由各组代表用ppt的形式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汇报,并对此次实验的收获进行总结。最后,以大论文的形式上交实验报告。这样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强化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对于创新性实验项目,我们依旧采用这种“学生为主体,老师为辅”的研究性的理论教学的理念,对10种植物的15种品系进行了亲缘关系的分析,既采用了分子生物学的新手段,又利用遗传学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实现了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实验的有机整合。当然,我们也鼓励学生的创新性的实验项目与老师的课题或者与自己的科研立项相结合。

二、教学手段的改革

采用多媒体网络和数码显微互动化系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量大,许多实验图片可以直观的在多媒体上看到,更有利于实验的顺利进行。例如在果蝇唾液腺染色体的制备的实验中,学生很难想象果蝇唾液腺的形状,在剥离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一定的困难。采用多媒体的话,就解决了这样的难题。数码显微互动系统的建立,更能使老师方便直观的对各个学生进行指导,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在实验室方面实行全天开放的原则,保证了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的顺利进行。

三、遗传学实验的网络化建设

遗传学实验不仅有宏观方面的性状观察,更多的是微观领域的研究,如果蝇唾腺染色体的形状、植物多倍体的染色体的图片,这些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很难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确切的印象,在学生的实验中往往很难准确地把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提供了+快速传递信息的途径,这就是网络教学。因此将遗传学实验做成网页,以网页的形式传递信息,为学生提供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学习模式,学生可以在这样的条件下自主学习。目前,遗传学实验网页包括了实验教学大纲、教案、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步骤、操作规范等等。一些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公布和学生的报名情况都可以在网络上操作进行。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在进行具体实验前通过浏览该网页达到预习的效果,从网页中得知他所要进行的实验的目的、原理,所要使用的实验仪器,实验可能会得出怎样的结果等,对实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至在实验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也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四、改进了考核方法。综合评定学生技能

为了达到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在实验课成绩的评定方面也作了新的尝试。过去单凭学生交上来的实验报告评定成绩,普遍存在有些学生上课不认真、不动手、实验报告相互抄袭的现象,达不到锻炼学生、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目的。我们现在把实验成绩分为四部分:一是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二是实验过程和结果的汇报以及心得,三是实验时自己做的装片和结果图,四是大论文的成绩,包括论文的规范性、翻译的准确性等等。

在本次的遗传学实验改革中,我们本着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学理念。建立了“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多层次的教学体系;在教学设计上主要是本着“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理念,进行研究式的教学探索,学生自主设计方案,自行实施,老师起到导学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在教学手段上主要是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数码显微互动系统;建设遗传学实验网页;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综合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经过两年的尝试,学生的科研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个别学生的论文已正式发表,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成就感,并且同学们的合作意识也有很大的增强。

随着遗传学实验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遗传学实验教学方法变得越来越迫切。我们通过增加遗传学实验中的前沿实验,开设设计性及创新性实验,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利用现代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增强与学生的交流,有利于培养出具有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皮妍,林娟,郭滨等_改革遗传学实验教学方法培养新型创新人才.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0):86-88.

篇9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3-0063-02

【作者简介】唐凤,南京市第一中学(南京,210001)教师,一级教师。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为指导,提倡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但是,以知识结构为中心、教师的主体地位突出等这样一系列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在这样的背景下,崔允t教授提出了基于学生立场的教案变革,并指出:学历案是教师从期望学生学会什么出发,设计并展示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以便学生自主构建或社会构建经验、知识的专业方案。

学历案以“预期学会什么”为方案设计的起点,经历一个有指导、有计划的学习过程,最后以评价学生“是否学会”为终点。简单来说,就是学生怎样学会,主体是学生。学历案有“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个要素。在学历案的编制过程中,最难确定和叙写的就是“学习目标”,而学习目标的确定就是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的过程,也是高效课堂的必要保障。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确定和叙写学习目标呢?

一、什么是学习目标

1.学习目标的概念及分类。

学习目标,即教师预期学生经历了学习之后形成的结果。按照涵盖范围的大小可以分为学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各级学习目标的制定都依照课程标准,学生的学习最终落实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关注的往往是课堂层面的学习过程,但是,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对于知识技能的掌握、某种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往往要经历一系列连续的学习过程,所以,能体现课程观的单元目标,甚至是学段目标往往是更加重要的。

2.学习目标的构成要素及叙写。

学习目标的构成要素有“行为主体”“行为表现”“行为条件”“表现程度”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是与学生具体的学习行为相对应的:

学习目标的叙写在体现四个要素的基础上,采用三维叙写的形式:(主语即学生)通过什么样的过程,了解/理解/应用什么知识与技能,形成/具有/发展什么能力/态度/素养。

3.学习目标的制定过程。

教师根据课程标准,从学情出发,将所学内容分解成不同层次的核心概念,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学习的途径和策略,同时,通过具体的课堂检测及时反馈学习的状况。

二、例析学习目标的确定

“减数分裂”是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部分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包括减数分裂的过程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

首先,根据课标要求,确定关键词,拓展出本节的核心概念。

学习目标的主体是学生:学生通过什么途径能够学会什么。学习的途径是教师课前预设好的,学习目标也是可观察、测量和评价的。

由此,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就确定下来:

1.绘制有丝分裂重要时期的图像,观察减数分裂的图像、视频,小组讨论分析、绘制减数分裂的过程,说出各个时期的特点,形成知识迁移、观察、分析的能力。

2.观察雌雄配子形成的图像和视频,说出异同。

3.观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变化,构建模型表示染色体、NDA的数目变化,尝试用相关知识解释常见的遗传和变异的现象,阐明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形成的方式,理解减数分裂和遗传变异之间的关系。

学习目标的主体是学生――学生通过什么途径能够学会什么,学习的途径是教师课前预设好的。学习目标既是学生的目标,同时也是教师教学思路的载体,所以,学习目标一旦明确,也就实现了双重作用:教师的教学思路自然十分清晰,学生的学习目标自然十分明确。

三、反思与展望

笔者作为一名教学一线的高中教师,初遇学历案时,曾经满是抵触:已经有了教案为何还要编写学历案呢?有这个必要吗?在使用学历案教学一个学期后,感受颇深:学历案的使用让教师在教学中切实转变了观念,从以前备课时总是思考的“我该怎么教”转变为现在从思考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的“W生该如何学”。可以说,学历案的编制和使用的过程,促使教师对学习活动的过程、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体这样的问题进行了深度的思考。

在应用学历案进行的教学中,教师对学历案的编写设计是以学生学习的过程为主线进行的,课堂活动也是学生的思考、讨论、生成等活动,很好地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此外,应用学历案的教学,还很好地实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学习方法和评价任务都是指向教学目标的,所以,提高教学评价的准确性,针对性极高的习题,既可以将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也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当然,在实现了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背后,往往是教师大量细致的设计和准备:学习小组的确定、收集的资料与教学活动的适合程度、学生资料展示的形式和时间长短、学生探究活动的形式和时间等等,都需要教师在立足学生认知行为的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教学过程进行耐心的指导。

篇10

以往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是以教师“教”为主体的,各种多媒体教学工具在教学中只起到辅助作用。电子书包教学系统,具有一定的简洁性,而且教学资源比较丰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能够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有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研究和发现[1]。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通过与计算机、多媒体进行现代化教学技术相结合,促进教学环境的改善,提高了教师“教”的效果。传统生物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生物知识的灌输,而在电子书包教学中,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活动是围绕学生开展的,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需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生物学习方法,利用电子书包进行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实现,使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成为可能[2],促进生物教学效果的实现。此外,电子书包的应用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环境,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实现数字化的学习方法,有助于教学资源的整合,使初中生物教学的氛围更加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加高涨,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创新能力。电子书包的应用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电子书包在初中生物课堂应用新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显然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要求,电子书包是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技术是提升效益的手段,而电子书包可以实现三赢”的理念,恰恰与生物新课程标准要求是相符合的。为此尝试基于电子书包对生物教学模式构建进行新的思考和探索是有意义。针对目前传统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生物新课程标准要求,在电子书包教学环境下,中学生物教学模式可以分为课前预习模式、课堂混合模式以及课后巩固模式。

1.课前预习模式

在课前预习模式中,教师备课时,提供相关生物课学习资源(阅读资料、思考题、练习题、拓展资源等)和预习学法指导,学生可以根据指导进行课前的预习,学生自主独立完成,并进行小组成员之间或师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最后将完成的预习作业及标记出的难点和解决不了的问题等提交给教师。另外,根据学生反馈的预习情况,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以及预习状况,对生物教案进行适当的调整与修改,以提高教学效果。

2.课堂混合模式

基于电子书包的课堂教学,将传统教学与网络环境学习相结合,同时,也将各种教学媒体、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这种混合式教学,促使课堂教学的方式趋向多样化。

(1)生物学中有诸多抽象的生物现象,教师可以利用生动的动画加以展示。例如在学习《鸟类在生殖与发育》一课时,由于学生只能认识公鸡、母鸡、鸡蛋等,其他几乎一无所知。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利用电子书包推送一些相关的动画、图片到学生手持终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2)遇到复杂费时的生物实验,教师可以利用电子书包教学系统中的相关实验资源,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既省时又直观,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动植物临时装片的制作》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电子书包推送一些相关的视频图片到学生手持终端,让学生一边进行实验,一边进行观看,以保证实验效果。

(3)而对于一些思考及探究则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有关信息,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对网络的好奇心又拓展了他们的视野,增加了知识,可谓一举多得。例如,在讲授《生命的起源》一课中的“化学进化论和宇宙进化论”时,可以让学生举行辩论赛,再用电子书包中的投票功能进行投票,同时还可以利用电子书包中的分组研讨的功能,让每名学生都发表个人的看法。这样不但能够增加学生的知识,达成教学目标。而且能使全体学生都参与讨论,突破了传统教学中受时间和学生性格的限制。

(4)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教学也是比较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教师在课前需要明确教学的目标以及重难点,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电子书包可以创设多个小组进行探究,将生物教学的重难点转变为各种讨论题,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并将小组的学习意见呈现在班级的论坛上。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指导,实现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生物教学效果的实现。利用电子书包进行讨论,可以让许多平时不敢说话的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与学生进行及时的反馈,对生物教学的重难点进行突破,实现良好的生物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一课教学时,可以将本单元内容分为8个部分:生物的无性生殖、植物的有性生殖、昆虫的生殖与发育、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鸟类的生殖与发育、DNA是主要遗传物质及生物的变异、人的性状与遗传、人的性别决定及遗传病和优生优育[7]。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使学生的生物知识体系更加完善。除此以外,也可以利用电子书包提高多层次的练习及其及时的反馈功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总之,教师能够根据生物学科的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等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来完成学习,达成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紧密结合。

3.课后巩固模式

当课堂混合模式教学结束时,学生在做生物作业之前,对于未理解和掌握的问题可以与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也可以回顾课堂中学习内容。在完成复习之后,再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和层次化的拓展学习资源,从而使学生拓宽视野和进一步提高生物素养。在此过程中,教师在线辅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巩固,了解学生学习掌握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并进行敎学反思,再次调整教案,更好地提高生物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从其教学流程来看,此教学模式是与我国教学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学习不再受时间限制,也不再受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实时或非实时地学习,真正实现“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该教学模式既关注了学生独立思考和个性化学习,也注重培养了学生人际合作和交流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充当的角色就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探索、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

三、结束语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电子书包教学是一种比较高效的教学方法,在电子书包的环境下,生物教学的资源会更加丰富,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以及探究学习等能力意识的形成。新课改要求促进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电子书包教学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有助于促进学生生物素养的提升,实现良好的生物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忆梅.电子书包引入课堂对教学产生的影响[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4(35):47-48.

[2]吴晓超.电子书包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与挑战[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3):7-8.

[3]徐显龙,苏小兵,吴永和,王新华.面向电子书包应用的课堂教学行为模式分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8(2):84-85.

[4]陈锐,姜婷婷.电子书包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辩证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2(18):13-14.

[5]周榕.电子书包课堂教学应用的现象解读与推进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10(11):103-104.

[6]刘春玲.电子书包走进生物课堂:《开花和结果》教学案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5.4(3):42-43.

篇11

针对传统遗传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确立注重基础、加强能力、提高素质的全面发展教育观,对遗传学的实验教学内容加以优化,设置模块式课程实验和综合实验,结合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上的改革,重点突出实验的设计性、综合性及创新性,实施全天性开放实验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遗传学实验课程教学质量。

 

遗传学实验课程是遗传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农学、医学类等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实验[1-2]。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以染色体作为代表的经典遗传实验内容和遗传规律的验证性实验已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要求[3],对现行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整合和优化势在必行。笔者基于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在湖南农业大学校级本科教学改革项目的支持下,在遗传学实验课程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 整合实验内容,制定实验教学目标

 

传统遗传学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现象[4]:即染色体操作及经典遗传实验内容多,分子及群体遗传实验内容少;内容单一具体的验证性实验多,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少;课外补助时间完成的实验多,课堂计划学时内完成的实验少。生科院遗传学实验的授课对象是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和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如何在有限实验学时内将经典遗传学实验内容与分子遗传学实验技术实现有效衔接。笔者根据专业培养计划,结合学科发展现状和趋势,重新编写了《遗传学实验技术》教学大纲。明确了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实验目的和基本要求、实验项目的具体内容、实验考核方式及办法、实验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以及教改说明。将遗传学实验20学时及实践教学的0.5~1.0周(生物技术0.5周,生物科学1.0周)进行合理整合,具体归纳为5个实验模块,即遗传学实验技能训练、果蝇经典遗传、染色体细胞遗传、群体遗传及分子遗传。将遗传学实验技能训练、染色体细胞遗传和分子遗传等3个实验模块整合在0.5~1.0周的连续性实验周中。在教学改革中,基于多年来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探索,以及科研实践的经验体会,吸取了国内外成熟的经验和信息资料,自编了一本通俗、易懂、实用性较强的实验指导。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将遗传学实验中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的一些规律、技术、方法用视频或flash动画等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对实验的细节有更加直观、深刻的印象。将这些课程数字化资料上传到学校校园网上,使学生随时查阅,随时学习,学生进实验室后明确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目前,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具有完整的实验及实践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课程教案、讲稿、多媒体课件、自编实验指导书等,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良好的保障。让学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加以理解,理解后能掌握,掌握后能加以应用。

 

2 加强实验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建设是保证课程教学水平提高和教育教学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为切实加强实验教学,取得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全面安排实验双线教学,即由主讲教师全面负责组织教学,辅导教师密切配合共同参与整个实验过程的管理和答疑工作,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在不同的班级间互换角色交叉排课,使授课教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效率,也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每轮实验前建立实验预做制度,确保实验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教师队伍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2人,都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既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验实践经验的中年教师,又有年富力强勤奋钻研的年轻教师,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为1∶40左右,是一支在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院结构、师资配置上合理,工作上精诚合作奋发向上的教学团队。

 

3 整合教学资源,建立新型实验教学体系

 

我校生物科学技术学院实验中心是省重点实验室,依托植物生产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省级普通高校基础课示范实验室建设和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基础课实验室建设,在实验教学中已实现多媒体辅助教学,构建了显微数码互动教学系统,添置了先进、实用的新设备,提升了仪器档次和自动化程度,真正达到优化组合,合理配置资源。为遗传学实验技术课程的开设和实践教学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平台,对实验内容进行了精心选择与安排。

 

3.1 设置遗传学实验技能训练模块,整合细胞遗传实验模块

 

将显微数码互动教学系统的使用、实验用具器皿的准备、药物试剂配制及连续性实验中的实验组织、注意事项、公用仪器使用等内容整合为遗传学实验技能训练模块,同时将动、植物染色体制片技术(包括减数分裂、果蝇唾腺染色体制备、染色体结构变异、多倍体诱导)等经典遗传实验内容整合在0.5~1.0周的综合实验中,通过0.5~1.0周连续性、全方位基本训练,学生系统掌握了细胞遗传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为本科毕业论文的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3.2 整合果蝇经典遗传实验模块

 

果蝇的杂交实验是遗传规律研究的经典实验。从亲代的杂交到子一、二代的自交、性状鉴定、数据统计分析,实验流程长达2个月以上。尤其是处女蝇收集选择,必须实施全天性开放实验室才能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全程。而传统的遗传学实验,一次课仅有3~4 学时,许多实验操作不可能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为保证实验结果的正确性,教师不得不“包办”大部分的实验过程,只选择最后的步骤让学生观察和实践,是典型的为验证而“验证的实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得不到拓展,实验兴趣和求知欲望得不到满足。因此,将果蝇生活史的观察与饲养、单因子分离规律、双因子自由组合规律、伴性遗传、两点与三点基因定位5个验证性实验整合为1个果蝇经典遗传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设计1~2个杂交组合的实验结果来验证4~5个遗传规律。通过亲本品系的合理选择、培养基配制、果蝇的饲养、亲本的设计、转瓶培养、子一、二代观察与鉴定至最后的实验结果统计及结果分析等环节,能全面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应用程度,让学生真正明白了实验设计方案对实验成败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5]。该模块设置2次课堂实验,共8学时,分别以实验设计与亲代杂交,中期实验数据统计与交流,实验结果汇报总结为主要内容,实验室全天性开放,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觉主动地完成各项实验操作,教师督促指导。在PPT课件汇报实验结果环节,要求学生将原始实验数据进行具体分析,即使实验结果与实验的预期值不相符合,只要学生能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并提出相应补救方案,实验就算通过。通过该模块内容整合和实验实施,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团队意识和工作责任感,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3.3 优化群体遗传实验模块,增加分子遗传综合实验模块

 

由于遗传学理论课学时缩减,群体遗传学理论部分的讲授主要集中在遗传平衡定律的解释分析上,遗传平衡定律的应用、扩展及生物学例证则要通过学生自主实验来加以实现,并应证所学理论知识。为此,将人类味盲、嗅盲基因群体的基因结构调查与分析,整合为群体遗传实验模块。实验提供几种味觉、嗅觉鉴别的化学药剂。如苯硫脲(PTC)、薄荷香精、黄连、乙醇、乙酸、氨水等。教师以人类典型味盲、嗅盲基因结构调查分析为主要内容进行指导,再将学生分成几个实验小组,组长带领组员从文献的查阅到调查方案的设计、药剂配制(课余时间完成)、实验的实施到结果分析均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设置2~3个实验因素,每个实验因素设置2~3个水平,包括调查群体的基因种类、调查对象以及实验所用的味觉或嗅觉鉴别药剂的浓度系列等均由学生安排。该模块计划课时为4学时,学生通过邀请教师、学生组成随机的孟德尔群体,尝味相关药剂进行人类味盲、嗅盲基因群体的基因结构调查与分析,准确尝味不同浓度的相关药剂是保证实验结果的重要前提,稍有心理因素的干扰就可能导致实验结果的偏差,要求受试人排除一切心理因素干扰,细细尝味、嗅味各种药剂,实事求是地报告实验结果,通过该实验模块教学使学生对群体遗传有全面系统认识。传统的遗传学实验教学中涉及分子遗传学实验较少且系统性不强,利用0.5~1.0周的连续实验周,尝试以教师的科研材料为基础,增加植物的遗传转化与鉴定方面的实验。例如利用教师科研工作中构建的β-葡萄糖苷酸酶(β-glucuron-idase,GUS) GUS报告基因系统,以拟南芥、烟草为材料,将工程农杆菌浸渍拟南芥花序和农杆菌侵注烟草叶片瞬时表达等为内容进行植物遗传转化实验,学生通过对转基因和非转基因对照材料的抗性筛选及组织化学定位染色,可以从显微镜中非常直观地观察到基因在植物器官、组织和细胞中表达的特异性,明白基因表达的组织特异性主要决定于该基因的特异性启动子。只要知道启动子在什么部位表达,即可推测出该启动子所启动的基因的表达部位。通过植物遗传转化和鉴定实验模块,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为后续的基因工程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课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启示[5]。

 

4 在实验教学组织形式上突出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

 

通过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实验模块的设置,加强了遗传学实验的系统性和整体连贯性。前期安排基础性技能训练和相关遗传学规律的验证实验,中、后期通过0.5~1.0周的连续实验周,以教师的科研材料为基础安排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实验。在果蝇的经典遗传模块,群体遗传和分子遗传模块实验中,实验室全天候开放,学生分成实验小组,组长负责并带领组员,查阅文献资料,确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实施。由于实验中每个项目和环节都责任到人,学生增强了责任意识,更加关注自己的实验结果,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观察、数据记录整理及结果分析,保证了实验的系统性和连续性,突出了设计性、综合性、研究性的特点。学生在写课程总结的时候,几乎都提到:实验期间,加深了同学之间的深厚友谊,大家团结协作,互相帮助,互相补充,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5 建立行之有效的实验考核体系

 

经过教学内容的优化和实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考核体系,考核内容包括以下几项。

 

5.1 实验设计方案撰写

 

综合实验前的实验设计方案撰写占考核总成绩的30%。通过这个环节的训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热情,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分头查阅大量的专业文献资料,通过课堂或小组集中讨论环节,最终确定实验方案,看到自己的实验设计能实施,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不仅开拓了知识视野,也增强了学生做实验的兴趣和信心。

 

5.2 实验报告撰写

 

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规范化的实验报告。包括前言、实验材料与方法、实验结果分析、讨论4个部分,做到实事求是、数据可靠、书写格式规范、分析得当,要求实验报告的重点放在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部分。实验报告的撰写占考核的50%,通过该环节的训练,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阐述分析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5.3 实验技能考核

 

采取了实际操作结合当场提问的方式进行,包含实验操作的规范、仪器的正确使用、实验中的注意事项以及一些课堂讲解过的理论知识。除了以上考核内容外,还把学生实验课的出勤率、值日的表现等作为考核内容之一,占考核的20%,以此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和严谨的科研作风。

 

5.4 创新与建设奖励

 

在综合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能表现出较好的创新思路,如设计方案的独特、新颖,实验实施中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等,教师都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加分。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实践过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气氛,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6 结语

 

遗传学实验课程经过近3年的整合、优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构建了一个完整、科学的课程模式和体系,为培育具有创新精神、高素质、高能力学生做出了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