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0 16:24:3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知识管理概念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Wiig认为:信息既可以是一整套的真理、信念、观点、概念、判断、期望、方法,也可以是组织上有自己的特点的事实和数据。这样看来,信息是段落中一组有意义的数据,而知识也是有意义的数据,只不过是一整套用来描述信念、各种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可能的后果,曾经有过的经验、数据罢了。知识与信息的区别是知识具有预见性并且可以用来指导活动,而信息仅仅是一组数据。知识是由信息构成,并用于指导人的活动。在实践中知识管理研究者倾向于采用包容性强的知识概念。系统性的知识经常被分为很多类,例如Nonaka和Takeuchi把知识分为未知的和已知的。Choo把知识分为:隐性的、显性的、文化上的知识。Boisesot把知识描述为个体、专利、公共知识和共同的感觉。
知识管理的研究者们最关心的是隐性的知识。隐性的知识是被定义为以行动为基础的,在实验中得到训练,而不大容易解释或者描述出来的知识。但是在组织知识的构建过程中却是一种基础性的知识。Tsoukas和Vladmirou认为:隐形的知识并不是那种可以被显性的知识所包含的知识,但可以通过社会交流活动或者社会交往来传播,并且可以通过外部化过程使之明确。而Polanyi认为:隐性的知识之所以不能表达,是因为我们知道的要比我们能说出得多。也就是说,人们不能用词汇明确的表达出隐性的知识依然保持存在人类的内心深处。知识管理的研究者们认为显性的知识有完整的结构和明确的意思,它可以被编码,更容易交流和共享。因此,这种类型的知识通常等同于信息,它们可以用信息技术的方式储存、管理,形成信息管理系统。然而,知识管理行不行?尤其是隐性知识能不能管理?人们是有疑虑的。Courlay认为知识本身是不能够管理的,人们管理的只是知识的代表,这实际就是知识管理的焦点。Abranl认为,知识所处的氛围以及使用的条件是知识能够管理的唯一尺度。
可见,在知识管理中将信息看做显性知识的等价物。这就提供了组织管理中评价各种各样所用到的知识的一个不太充分的评价标准,因此,信息和数据的管理是知识管理中的重要支柱。通过创新活动人们可以把信息改造成为组织可以共享的知识。信息管理涉及诸如管理显性知识的相似过程,但也涉及了一些差别比较大的过程。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客观性是非常不同的,信息管理的最大目标是确保信息的存储和取回。而知识管理的最大目的是把组织的结果结合得更紧密些。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组织也能通过“信息流”和相关的过程得以评估。知识管理采用与信息管理相同的方法,提供了用来评价复杂信息,考虑更多信息转换的框架。
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概念性框架
知识和信息始终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在组织过程中流动着。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二者的过程和步骤有所区别。信息管理关注的是“用来控制组织记录所需要的计划和活动”。Wilson认为,信息管理涉及信息技术对组织的信息源管理。Choo提出了一个信息管理的环状过程模型,它牵涉到五个基本的步骤:信息需要的确认、信息的获得、信息的组织和存储、信息的分配和使用,而每一步都需要计划组织以及对一系列由信息技术为支撑活动的协调和控制。Choo认为:在保持知识的创新和实用方面,信息管理是关键性因素,并导致“智力组织”。Cronin认为,信息管理诞生的初衷是为了更经常地控制系统性的记录信息,并尽量减少对这些数据的使用。在信息管理过程中从技术方面讲人被认为是信息的仲裁者和规划者,而信息管理工程还是倾向于实施和保持信息的体系,并且把信息源和技术放到了很重要的地位。与之相比,在知识管理中,人类管理的部分是至关重要的。Nonaka和Yakeuchi描述了四种知识转化的过程:交往、外化、联结和内化,每个过程都涉及从一种知识的形式转化到另一种知识的形式。这个模型主要关注在组织共享中知识是怎样创造出来的与如何评价知识管理中活动重要性之间的关系。lruggles确定了三种主要的活动:涉及新方法、新方式创造的知识的繁殖,知识的编排以及知识的转化,保证知识在个体和部门之间转化。他们忽视了组织知识结构链条中获得和储存知识等一些步骤。
因此Oluic-vukovic 2001年提出来了另外一个模型,他把知识运行的链条分为五各环节:收集、组织、提炼、描绘以及传播,这个模型不仅把信息的循环方式聚集得更紧密了,而且又把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的方方面面结合起来。France Bouthillier和Kathleen Shearer基于对知识管理文献的理解,对Oluic-Vu-kovic模型过程作了一些轻微的修改,形成了新的概念性框架。他们首先将“收集”这一部分成三个不同的过程:知识的发现、知识的获取及知识的创新。其次,他们认为在知识的流动过程中,知识的提炼不算是一个主要的步骤,仅仅是知识创新的一个方面以及储存、组织过程中的一个步骤,因此将知识的提炼和描述的过程删除。第三,将共享知识作为一个独立的步骤添加了进去,这个步骤实际优化了先前模型中提到的知识的传播。知识聚集到一块以后,剩下的事就是存储和共享。知识的共享也就是知识从一个人传播到另外一个人以及更多的人。知识的共享在知识管理中占据了主要的位置,个人知识在组织中被发现并作为内在的知识;同时更加注重外部知识的发现、获得,把外部的知识带到组织中来。在知识管理中,人们更关注知识的共享。知识要想更有用,它必须被群体共享。
共享知识的目的可以概括为:第一,创造一个能够学习和共享的环境。第二,不同知识的人之间的相互交流。第三,不断的接触信息。第四,能够把知识转化为信息。第五,压缩精简知识以便交流。第六,传播知识。知识管理的目的主要是知识的创新。首先,内部的知识可以与其他的内部知识联合起来创造新的知识。其次,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并进行分析进而获得新知识,这是信息的附加价值,也更加方便知识的创新。于是,知识管理的步骤可以概括为:•内部知识的创新•内部外部知识的共享和使用•知识的发现、共享和使用•内部知识的创新和使用•外部知识的获得和内部外部的分享•外部知识的获得和共享在这个概念框架内知识的创新是有基础性假设的,对已有知识的补充或通过分析信息获得新知识是知识共享的结果。共享知识是知识管理的主要目标,这是目前知识管理所显示出来的最重要的特征。在知识管理的其他过程中,譬如知识的获得和创新仅被认为是组织领域的一部分,就像训练、研究、发展和知识的存储、组织被认为是信息管理的部分一样。其结论认为:知识管理主要关注隐性和不能形成文件的知识。而信息管理是管理信息和显性的知识。#p#分页标题#e#
小结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19-0112-02
知识管理是近年来兴起的热门概念,它既是一门理论科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作为理论科学,知识管理研究试图通过界定知识管理的定义、范畴、内容和运作机制等途径将知识管理自身加以完善,使之成为一门系统化的全新的管理学科;作为应用科学,知识管理实践试图通过大力发展相关的知识管理技术、工具和方法等促使知识管理效用得以最大化的发挥。知识管理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处于一个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理论体系的过程之中,这就从客观上决定了我们在讨论知识管理研究现状的时候,必须兼顾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两个方面,方可对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现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那么,在我们开展实施知识管理之前,必须对知识管理的概念、主体以及基本框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1知识管理的概念
知识本身并不会产生价值,它必须藉由创新,再通过企业的商品化运作,才能产生实际的效益。因此,研究各界学者对于知识管理的定义对于研究高新技术企业知识管理影响因素有着重要的意义。
知识管理已经出现了二十多年,知识管理的框架已经逐渐成型。但是,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企业界对于知识管理的定义都还没有达成一致,各界学者出于各自不同的研究目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知识管理的定义给出了不同的界定。
Petrash(1996)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将适当的知识在适当的时间给适当的人,使其作出最佳决策。
Wiig(1997)将知识管理定义为,组织系统的、明确的对其知识资产进行充分的探索和利用,以提升组织内相关工作的绩效。他认为,知识管理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自上而下的监督、推动与知识有观点活动;创造和维护知识基础设施:更新组织和转化知识资产;使用知识以提高其价值。
BecMna(1997)认为,知识管理是指组织利用正式的管理渠道获取有用的经验、知识和专业能力,使其能帮助组织创造新能力、提升绩效、促进研发并强化顾客价值。该定义强调知识管理的内容和对组织的目的。
Malhotra(1997)认为知识管理的目的是组织为了解决适应、生存、提高面对环境和改变的能力问题。从本质上来说,它具体包括组织从数据和信息中、从有创新能力的员工中寻找知识以提升企业绩效过程。
Yerna Allee(1998)认为知识管理是帮助人们对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帮助和发展支持人们进行知识交流的技术和企业内部结构,并帮助人们获得知识来源。
林东清(2005)认为知识管理是组织为了提高生存能力和竞争优势,对组织内外部的个人、群众或团体内有价值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定义、获取、存储、分享、转移、利用和评估等工作。
清华大学刘冀生教授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知识及与知识有关的资源的管理,“知识管理”的概念可以从狭义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所谓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而广义的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对于知识管理,人们一般认为,它是一个组织作为一个整体在组织内外知识的海洋中,充分利用各种工具和手段,对知识的捕获、应用、和创新的过程,目的是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使组织中的个人能够做出最恰当的决策,而作为组织则提高了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综合以上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于知识管理定义的理解,知识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已经得到了众多学者的认可。高新技术企业是高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产业,这与知识管理强调的知识创新、通过知识创造企业效益的目标不谋而合。因此,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知识、实现创新的有效途径,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来源之一,是帮助且企业寻找、发现、组织和转移重要信息以获取竞争优势的过程。
2知识管理的主体
企业知识管理是指企业开发必要的环境和条件,协助企业组织和个人,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对知识资源及其收集与整理、交流与共享、应用和创新过程的管理,以谋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这个定义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2.1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容层面
强调企业知识管理主要是对知识过程及经知识过程逐渐形成的知识资源进行管理。知识过程主要由知识的收集与整理、知识的交流与共享、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四个过程组成,统称为知识管理的核心过程。
2.2企业知识管理的活动层面
强调知识管理不仅仅是技术相关性问题,而是一种“社会-技术”系统,即对“人、过程、技术”的有机集成(见图1)。因此,需要紧紧抓住知识的收集与整理、交流与共享、应用和创新过程等活动,并结合软、硬环境的建设,将企业文化、信息技术和知识管理核心过程等有机联系起来,创建出完整的知识活动:
2.3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层面
企业知识管理的根本目标是培育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谋求可持续发展。
2.4企业知识管理的环境层面
强调知识管理的实施需要环境建设的支持。这里的环境条件主要包括企业知识管理战略、企业文化、组织结构、激励机制几个方面。在它们的有力支持下,企业才可能成功地实施知识管理。
3知识管理的基本框架
知识管理可看作是一个循序渐进又互相影响的过程,至少包含四项活动,分别是:知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知识管理的四个主体则是知识管理活动的参与者、管理者。其框架如图2:
知识获取是指通过学习或者其他各种方式收集企业(个人)所需要的知识。
知识应用就是将企业(个人)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去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知识共享就是在企业一定范围内进行知识的传递活动,不仅使有需要的员工能掌握知识,也使有需要的客户能获得他们所需要的知识,这最终也是为了给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这里所讲的知识共享的范围不只是企业内部的员工,也包括外部的客户。
知识创新是一项对原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升级活动,是一种螺旋上升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Petrash.Cx. Dow’s journal to a knowledge value culture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J].1996,14(4).
[2] Wiig. K M..Knowledge Management:Where Did It Come From and Where Will It Go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M].Pergam on Press/ Elsevier,1997.
[3] Beclnnam. Thomas J.A Methodology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nd Soft Computing[M].Canada:Banff,1997.
[4] Malhotra, Y.Knowledge Management in Inquiring Organizations.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s Conference in Information Systems,1997.
[5] Vema Allee.知识的进化[M].珠海出版社,1998.
[6] 林东清.知识管理理论与实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7] 刘冀生,昊金希.论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知识链管理[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
[8] 杨波.如何进行知识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 黄河,陈娟娟.知识管理研究[J].舰船电子工程,2004,24,(4).
[10] V.Sambamurthy,Mani Subramani.special issu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J].MIS Quarterly,2005,29(1).
[11] 奉继承,赵涛.知识管理的系统分析与框架模型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4).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普遍提升,人们对于服装的审美观也发生了改变,尤其是对流行趋势的变化,更是了如指掌。面对庞大的流行数据,设计师为了能够随之对其进行运用,建立时尚知识管理系统十分必要,以该系统为前提的服装概念设计也更加能够体现流行趋势。但是当前阶段对于该系统的创建依然存在相关不足,基于此必须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一、时尚知识管理
按照相关定义可以将时尚知识管理理解为以时尚、集成等为基础的,可以为服装设计提供支持的数据集合。时尚知识管理主要具有如下特点:① 主题性。这里所提到的主题性,也就是时尚知识管理中所具备的所有知识与数据都是以相应主题为基础的,针对服装设计风格、颜色、面料、款式等,选择合适的服装设计元素[1];② 集成性。时尚知识管理中所具备的数据来源十分多样化,但是原始数据格式却不相同,所以必须要对其进行集成。将知识列入管理系统中进行转换,再次格式化并排列,以此获得具有单一性的物理映像;③ 时变性。所谓时变性,也就是时尚知识管理系统中所包含的数据都会受时间的变化而更新,为了很好的适应这一变化,数据需要通过更高层次进行综合;④ 非易失性。时尚知识所标志的时间与地点等均是客观存在的真实数据,并且会被长时间的保存下来,在知识管理系统方面的要求主要体现为加载、查询等。
按照时尚知识管理系统结构的一般性,可以将其体系结构设置为以下几个方面:① 时尚知识词典。这一环节为整个系统的数据库,主要是对时尚知识的体现形式与规则进行规范;② 时尚知识来源。这一环节是对来自于不同途径的时尚知识进行采集;③ 时尚知识整理。这一环节是对不同的时尚数据进行抽取、转换与储存;④ 时尚知识发掘。这一环节主要作用是发掘时尚知识;⑤ 前端决策支持。这一环节是对时尚知识决策支持交互界面进行提供。
二、时尚知识管理的服装概念设计
(一)构建时尚知识决策结构
决策支持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向服装设计师提供智能化的基础知识,通过对相关信息、模型的利用,真正实现对人机交互系统的创建。为了有效构建这一系统,需要认识到以下几点:① 该系统的使用对象为决策人员;② 该系统主要强调了支持这一概念,也就是能够帮助决策人员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③ 该系统重点强调了交互这一处理形式,因此需要认识到与人有关因素在决策结果上的影响。
(二)形成服装概念设计
(1)决策支持
一方面,要形成服装时尚风格。时尚这一因素是通过不断的演变而进步的,每一时间段的时尚均是以之前时尚为前提,且可以将其看作之前服装风格的延伸。各种时尚潮流的兴起均会为社会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活力。对于一个开放性的社会,不同的时尚都可以实现自由发展,进而对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丰富的内容[2]。针对现如今服装行业的发展现状而言,几乎所有的服装品牌都会在新一个季度推出多个风格的时装主题,这些主题有些是对之前的延续,而有些则是全新的设计风格。由此看来,越来越多样化的服装主题不仅创造了时尚风格多变的品牌形象,同时也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另一方面则是要在时尚风格的基础上推荐排序基本原则。其一是时尚的引入阶段,也就是时尚刚刚兴起的阶段,还未满足大部分人对于时尚的需求时,却可以为人们带来新鲜感的时期;其二为接受时尚阶段,即时尚已经广为人知却被接受的时期,这一阶段是时尚风格被广大消费者接受的阶段,同时也是服装产品获利最高的阶段。
因为不同的品牌有不同的定位,目标消费群体对于时尚的敏感度也存在很大差异,所以系统决策所支持的时尚风格推荐排序自然也就不尽相同。一般会将服装品牌划分为以下几种,即时尚引领品牌、市场追随品牌两种。前者主要是针对具有较高时尚敏感度的消费群体,而后者则主要指的是紧跟潮流的消费群体。
(二)服装元素概念设计决策支持
服装设计元素即组成服装设计风格最为基础的单位,其中主要涵盖了色彩、面料、造型以及图案等元素。而服装概念设计则具体包含了对风格主体对应的时尚色彩概念、时尚面料概念、时尚造型概念以及时尚图案概念等。
这一项工作现阶段主要是由设计师按照设计主题搜集图片,并通过图文的形式将故事进行表述,尽管这种表述形式十分直观,然而因为多数服装企业中缺乏系统的时尚知识管理观念,致使一些无效操作存在,很难对概念设计效率进行控制,进而导致资源的浪费。
文章中所提到的时尚知识管理当中,都是在不同的渠道搜集时尚信息,另外则是依靠不断积累所得服装知识欤其中储存了诸多服装设计风格色彩、面料、图案以及款式的相关信息,以此为服装元素概念设计奠定了扎实的基础[3]。一旦明确了新服装产品的时尚设计风格之后,便可以利用知识管理系统中的决策支持系统快速捕捉到与之相对应的色彩、面料、图案与款式,随后再利用筛选和排序形成不同类型的服装元素设计界面。
(三)决策人机交互系统
利用人机交互的形式对服装概念进行设计,主要是以用户与系统互动为前提,获得服装时尚风格色彩、面料、图案、款式等概念的决策支持,通常包含了以下设计流程:① 选择关键词;② 选择设计主题;③ 选择时尚数据信息;④ 概念整理;⑤ 终端形成。
在选择关键词方面,用户需要限定概念设计的年份、季节与分类等关键词,为用户提供多方面的选择。在排列主题概念方面,则需要在系统中设置时尚风格主体信息字典,将时尚风格主题倾向与风格主体进行连接。一般一个品牌一个季度仅需要确定5个主题即可,用户便可以根据系统提供的风格主题选择设定的概念主题。随后,将系统中所有的主题概念进行整理,以此为用户提供更为多样化的时尚主题概念。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水平逐渐提升的基础上,人们对于服装的审美观念也得到了提升,同时服装概念设计也需要向信息数字化方向创新,通过建立信息化的时尚知识管理系统,为服装概念设计方法提高智能化支持。与此同时,人们对于服装的选择要求也越来越个性化,在服装设计选择当中融入了更多的个性与自我观念,从而使得服装概念设计成为引领时尚的先驱。
参考文献:
问题的提出
我国正值经济转型时期,其市场体制和规则还有待完善,加上传统的文化背景,关系网络和社会资本成为一种对正式制度的补充(Xin & Pearce,1996)。最近十年间,企业间的横向和纵向社会关系网络逐步扩张到错综复杂,尤其是在知识密集性行业,社会网络已成为组织结构和组织间基础框架的新范式(Miles & Snow,2002),它帮助企业转移风险、获得新市场和新技术、加快产品推进市场,促使企业与网络伙伴技能互补(Gulati & Nohria,2000),为企业提供了参与市场竞争所必须的灵活性,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响应能力。如今,面对日益动态复杂的竞争环境,单个企业更应采取竞合的方式,通过构建动态的关系网络来参与全球竞争。
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急需知识的有效应用和创新;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的经营也需要更广泛的技术知识、文化知识和管理知识。知识与技术创新正在改变着当代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并被各国普遍认为是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的引擎(谢富纪、徐恒敏,2001)。所以,无论是学术界还是生产领域,知识管理早已成为一个大家都关注的话题。出于竞争的激烈和创新的要求,企业不能仅靠内部的知识来经营和创新,同时,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知识的广泛整合,而不是单一的知识(De Boer et al.,1999)。社会网络的广泛建立、知识与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企业除了建立内部知识网络和知识库以外,还需要积极有效地建立外部网络以吸收和整合外部供应商、客户、竞争者、合作伙伴、中介机构等组织的知识,只有综合利用企业内外知识才能真正提高企业能力和竞争水平。因此,基于社会网络环境下研究跨组织知识管理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跨组织知识管理的概念
(一)知识管理的概念
不同学者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兴趣出发来探讨知识管理的含义,从而出现了知识管理研究的百花争鸣现象。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知识管理领域存在两大观点,即对象论和方法论。对象论观点认为,知识是被管理的对象,则知识管理就是要通过各种手段对知识进行有效管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顾敏(2001)提出,知识管理是解决对知识或信息进行创新、组织与扩散问题的过程;方法论观点认为,知识是一种管理方法,则知识管理是一个运用知识进行管理的过程。彼得・德鲁克(1993)曾认为,知识管理的核心是使知识产生作用,即通过系统地、有组织地去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
尽管知识管理存在多种定义,但都离不开以人为中心、以知识为基础、以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为基本目标。知识管理对企业而言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活动,这项活动不会自发地实现,需要组织主动建立各种激励机制和软性环境,为知识的采集、整合、应用等创造良好的环境。因此,本文认同Wiig(1995)的观念,即知识管理为一连串协助组织获取自己及他人知识的活动,透过审慎判断之过程,以达成组织任务。
(二)跨组织知识管理的含义
纵观研究者们对知识管理的定义多立足于企业内部,主要是基于企业的原子模型假设,即视企业为独立个体而非网络视角。但随着企业社会网络的出现,企业的经营活动与多个组织息息相关,并从单一的二元关系发展为与多组织间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网络关系,相应地,企业的知识管理也应从关注企业内部的知识活动发展到关注跨组织的知识活动。因此,结合社会网络环境和知识管理的定义,本文将跨组织知识管理定义为企业利用自身的网络位置和网络关系,通过一连串的跨组织知识活动以协助企业有效利用组织边界内外的知识资源,最终达到提高组织业绩的目的。
跨组织知识管理的内涵
(一)跨组织知识管理活动
Andersen(1996)认为知识管理包括对知识的识别、收集、创造、组织、分享、应用和适应。Davenport等(1998)认为知识管理包含了四个流程,分别是知识组织和存贮、知识转移、知识创造和知识应用。陈小让(1998)认为知识管理包括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和利用。Huseman 和 Goodman(1999)将知识管理分为指认并获取知识、评价知识并排列其优先顺序、分享知识和创造知识四个过程。McAdam(2000)提出知识管理体系可以分为四种括动:知识建构、知识内化集成、知识扩散以及知识应用。王众托(2004)认为知识管理是识别、收集和选择、保存、传播与共享、转化与生成、吸收和使用知识的过程。黄蕴洁和刘冬荣(2010)在综合文献的基础上,将知识管理活动分为四个过程,分别是知识获得、知识转移、知识分享和知识应用。将以上对知识管理活动的研究整理出来,如表1所示。
综合以上对知识管理活动研究的文献,本文发现学者们对知识管理活动的探讨主要集中在知识获取、知识整合、知识应用和知识创造四个方面。因为创新过程是一个知识转化与生成的过程(王众托,2004),而知识应用能直接为企业增加价值,因此,知识创造和知识应用可以被反映在企业的创新绩效当中。所以,在本文的研究中,认为跨组织知识管理活动包括跨组织知识获取和跨组织知识整合。
(二)跨组织知识获取和跨组织知识整合
跨组织知识获取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的网络位置和网络关系从网络其它组织或个体中收集和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跨组织知识获取对企业有重要意义,作为一种资源,知识有存量和流量之分。知识存量是企业长期积累的知识,是企业经营生产的基础;知识流量是企业知识的流动部分,它们改善、更新或增强已有的知识。企业要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从外部不断获取新知识以补充知识存量的不足(Winter & Zollo,2002;Zott,2003)。
根据以往对知识整合的研究及企业本身需求,本文将跨组织知识整合定义为企业根据战略目标需要,利用自身的网络位置和网络关系,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网络组织中的知识资源进行组合、集成和提炼的一个动态过程,以此形成新的核心知识和知识体系。跨组织知识整合超越单个组织边界涉及到多个组织,要比企业内部知识整合复杂,主要包括知识整合需求确定、合适整合对象选择、整合平台建立、整合冲突解决机制建立等任务。随着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以Grant(1996)为代表的研究者们不断强调知识整合对企业创新而言是最为重要的能力,因为知识经过整合后才能指引企业在快速变动的环境中使产品与市场有效结合,从而快速开发产品以供应市场需求。企业面临着高度的模糊和不确定性(Daft & Lengel,1986),必须坚持不懈地整合和重组各种知识。
跨组织知识管理的测量和检验
跨组织知识管理的问卷参考了Lyles & salk(1996)、Yli-Renko等(2001)学者的研究,共包含10个测量题项,其中,跨组织知识管理的测量包含“本企业从外部网络中获得许多有关产品设计的知识”、等5个问项,跨组织知识整合包含“本企业能根据需要把不同企业的专家汇集起来,集中解决某项问题”、“本企业能将不同部门、团队或个人的知识在目标任务层面上进行有效整合”等5个题项。所有问卷都采用Likert7级量表进行测量, 样本主要集中在华南地区,共发出问卷350份,回收270份,回收率为77.2%,剔除有残缺项、前后差距太大、同一题项重复评分的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216份。
(一)探索性因子分析
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采用正交旋转观察各特征根的值,运用Kaiser 法作为确定因子数目的标准,选取特征根值大于1的特征根,从而得到不同项目的因子载荷,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跨组织知识管理量表通过方差最大法旋转后,有2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分别对应于本研究的2个变量,这2个变量共解释了方差变异的87.651%,满足Weiss(1970)提出的解释方差的累积比例需大于50%的条件。2个因子的测量项目在其对应的因子上相对于其他因子而言都有较大的因子载荷,并且都大于0.5,这表明所检测的跨组织知识管理量表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
(二)验证性因子分析
经过软件AMOS6.0运算后,跨组织知识管理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如表3所示。跨组织知识管理的验证性因子分析中,Cronbach'sα值大于最低要求0.7;建构信度值大于最低要求0.6,T值达到显著水平,由此可见,跨组织管理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跨组织知识管理的量表中,跨组织知识获取、跨组织知识整合的标准化系数大于最低要求0.5,并且跨组织知识获取、跨组织知识整合的平均方差抽取量也大于最低要求0.5,因此,量表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从模型拟合情况看,x2/df 值小于2,GFI值大于0.9,AGFI值大于0.9,NFI值、CFI值均大于0.9,RMSEA值不大于0.05,量表的整体模型拟合度较好。结合以上分析,可以认为量表具有较好的建构效度。
结论
跨组织知识管理是企业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它不仅注重在企业内部实施知识管理程序,并且能与外部的供应商、顾客、合作伙伴、竞争者、研究单位和中介机构等组织有效交流知识,进而形成一个能创造价值的知识网络。但是,跨组织知识获取和跨组织知识整合不是一个任意的自发过程,需要一定的因素作为支撑。企业的战略规划、企业间的关系、企业的网络位置、学习意图、领导参与、知识的性质等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跨组织知识获取和跨组织知识整合,企业应该能动地将这些因素控制在对其有利的范围,扫清企业从社会网络中获取知识和整合知识的障碍,明确跨组织知识管理的任务和目标。面对创新的复杂和风险,企业应该加强同竞争对手或研发机构、产业链成员之间的开发合作,通过鼓励边界人员对外宣传、组建跨组织团队、加强组织交流和进行跨组织合作。
参考文献:
1.Andersen A..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Assessment Tool(KMAT)[M].London:Arthur Andersen KMAT Study,1996
2.Davenport T., Delong D.W., & Beers M.. Successful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jects[J].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98(4)
3.陈小让.知识管理: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新趋势[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1998(6)
4.Huseman R., Goodman J. .Leading with Knowledge[M].London: Sage,1999
21世纪的到来,使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社会经济形态一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知识管理成为当今企业管理的核心。而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是掌握知识的员工,所以知识员工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财富资源,因此,知识员工的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焦点,企业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立足,就不得不关注如何认识、培养、领导和管理知识员工的问题。
一、知识型员工的概念
加拿大企业管理咨询师赫瑞比(Horibe・F)于2001年把知识员工作为智力资本分为三种类型:人力资本、结构资本、顾客资本。我们都知道,管理的作用是如何把这些资源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要在知识员工管理方面树立企业的竞争优势,首先必须认识清楚知识型员工这个概念。
“知识型员工”也称为“知识工作者”,或“知识员工”,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为人们比较普遍接受的的知识型员工的概念是:“本身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并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工作效率的脑力劳动者。”
知识型员工有其不同于普通员工的内涵和特殊性。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ler Drucker)认为知识型员工是那种“掌握和运用符号与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他们一方面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本身具备较强的学习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辛考茨基(Dzinkowski 1999)认为“知识员工是那些创造财富时用脑多于用手的人们,他们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值”。他把知识员工看作智力资本,包括他们的版权、研究成果、运作良好的数据库、品牌忠诚等。因此,知识员工是指在企业中从事生产、创造和应用知识的活动,为企业做出创新型贡献,带来资本和货币快速增长并以此为职业的人员。他们以知识为载体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增值。
知识型员工在个人特质、心理需求、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等方面有着诸多的特殊性:具有专业特长和较高的个人素质。知识型员工一般都受过良好的专业教育或培训,拥有较高的学历,掌握了较高的专业技术和技能;具有开阔的视野,较强的学习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个人能力素养;具有实现自身价值的强烈愿望。知识型员工往往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他们很难满足于一般事务性工作,而更热衷于具有挑战性、创造性的任务,并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渴望通过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个人才智,实现自身价值;具有很高的创造性和自主性;是富有活力的群体。知识型员工倾向于拥有一个自主的工作环境,不仅不愿意受制于物,而更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
由于知识型员工身份的特殊性,他们的工作也有其独特属性:
1 知识员工的流动性
戴维・尤里科(David ULrich 1998)教授认为,具有高度智慧资产的员工(高层次的知识员工)实际上是一种义工,这不是说他们的工作不需要报酬,而是说您所聘用的工作并不是他们的主业或者说他们同时有好几份这样的主业――这就是流动性。他们留在一家公司服务并不是他们的“需要”而是他们的一种“选择”,即选择一家有利于发挥他们专业知识的企业工作。但是,正是这样一种流动性适合知识领域中复杂的专业工作性质。
2 工作环境的不确定性
知识员工之所以流动性大与他们这种工作环境不确定性有关,道理很简单,既然哪里都可以工作,他们就难免会到一个更好的工作环境中工作,有可能的话他们会身兼数职。这样就导致知识员工实际上很少依赖管理层的领导,相反,如果员工之间存在技术上的互补的话,这倒会让知识员工产生一种依赖感,因为知识工作很少可以由一个人独立完成。而他们通过相互交流可以产生协作,协作就会形成团队,比他们的独立工作更有效的多。这就给知识员工的管理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工作环境具有不确定性。
3 工作产出的无形性
知识是什么?知识是不同信息,信息是零碎的,但是如果我们从中提升了一些抽象的看法,那么这些看法就是知识;知识是指方法;知识是指主意想法。无论是抽象、方法、主意,都是无形的成份居多。知识员工工作的无形性表现在:对这些无形看法、方法、主意的产生、存储和传播,并在产生、存储和传播过程中增值和产生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知识员工的价值创造过程也是无形的。知识产出的无形性导致无法用传统的计划和考评方式进行管理。
二、知识员工的管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知识工作的性质有复杂性、不明朗、不肯定而且风险高等特征。这样的工作性质根本无法按照传统企业的组织方式,把工作切块由相关部门按照工作惯例来完成。所以,知识员工的管理给传统的结构化组织管理带来了空前的挑战,同时也给企业的各层次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因为,在传统的组织管理体系中员工被假设为一个被动的执行者,管理就是对执行者分配任务和考评,这样一来,员工的创造性就难以发挥,,知识员工就难以创造价值。要发挥知识员工的价值创造就必须变革传统的管理方式。
面对知识员工的流动性问题,我们的不少企业常常为留住员工和避免知识资本的流失而忧虑。企业通常采取的措施是:通过提高薪酬、提供晋升机会和提高工作挑战性来建立知识员工对企业的忠心。这些方法对企业来说短时间内有效,但时间一长就变得是一种负担,因此从知识员工需求出发建立一种长效激励机制是目前我们企业管理最重要的工作。
财富管理是泛金融服务领域的一个崭新分支,虽然尚处于萌芽起步阶段,但未来成长空间巨大。而对于各类机构来说,财富管理市场则正处在诸侯并起的时代。
目前,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券商资管、信托、保险、第三方及诸多非典型金融机构(如私募、PE、合伙企业基金等)纷纷投身财富管理业务领域,或开发理财产品,或销售,或投融资对接,皆高举财富管理旗号,但难掩诸多硬伤与先天不足。
来到海贝财富,你面对的绝不只是形形的投资产品,而是为客户量身订做能够满足他们所有财务需求和人身愿望的全盘、综合性计划。
在吴旸看来,这些问题存在四个方面:分业监管格局下的混业金融服务,让财富管理业务领域热闹而无序;自主资管能力与投融资一体化服务不足让财富管理根基不牢;市场理财工具与可见理财产品匮乏,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专业财富管理领域人才难觅。
然而这对非典型金融机构的机会与挑战:打破行业壁垒,利用时间差,抓紧在分业经营的现状下提供混业的服务,以客户为中心,抓紧培育客户教育客户并牢牢树立专业的系统财富管理理念。
财富管理不论财富大与小,在吴旸看来,首先是需要培养财富管理的观念。为此,海贝财富前期做了许多财富观念的培训,不断去教育客户。这种需求普遍存在,与客户没有冲突,不可真正意义做到独立客观。
对此,吴旸的观念是在公司发展时要做到需求引领,独立客观,做到真诚卓越。
“很多机构都说自己的核心是什么,其实核心永远是客户,脱离了客户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在吴旸看来,这样的结构似乎应该改善。海贝财富的理念核心就是一切以客户为中心,匹配和挖掘客户自身内在真实需求,不断去深入了解和教育客户,培养客户正确财富管理理念,从而能实现变产品驱动模式为咨询驱动模式;
产品先行,是近年来各类金融理财机构信奉的理念。然而真正意义的财富管理则应坚持恪守独立客观的原则。吴旸告诉记者这个概念市场都在提,但能真正做到的不多,有很多局限性,更多的是利益相关方的利益驱动,因此以产品为中心、买产品给客户就变成目前市场上的通行做法,海贝财富却反其道而行,眼光放得很长远,在长期教育培训客户的基础上,形成咨询服务、专家服务的价值观,只有客户真正接受了咨询报酬的模式后,独立客观的操守才不会变质。
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总书记提出了“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而教育的现代化,既包括教学设备,管理设备等物质条件的现代化,也包括教学思想和管理方法的现代化。对于政治课教学来讲,最迫切的、最具根本性意义的还在于实现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和新课改理念的实施。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和新课改理念在初中政治活动课中能得到最直观的体现。但是,初中政治课教学普遍处于尴尬状况。一方面,从学生的健康成长、人材的培养、民族的前途、国家的发展需要出发,政治课起着其他科不能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从存在的实际情况看,在教学中普遍表现出的是老师难教,学生厌学,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几乎是“挣扎着前进”。
作为初中政治教师,应当寻找初中政治课教学瓶颈的突破口,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全新的新课改理念。而活动课是在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以各种各样的活动为载体,强调学生的参与过程和情感体验,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探究意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重要教学形式。活动课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以及在活动中获得的体验,它对于学生视野的开阔、知识的丰富、情感的升华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在政治活动课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创造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学知识、用知识,培养创造型人才。
二、创设情境,营造初中政治活动课的良好氛围
活动课切忌传统的政治理论教条式讲授方法,情景教学法是营造良好的政治活动课氛围,是上好政治活动课的重要形式。情景教学法就是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积极设置课堂教学情景,通过“感知——理解——深化”三个教学阶段,把教学从“静态”变为“动态”,由“平面”变为“立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情景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如我在初三“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这节课,通过播放纪录片《改革开放三十年成果展》,展现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情境,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好处,说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同时,让每一位学生谈谈自己身边、家庭、学校近几年发生的实实在在的具体变化。通过情景展示和前后对比,让学生明白正是由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改革开放,才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从而使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八年级思想品德(上)“交往要讲艺术”一课中,我就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个打电话找同学的活动,让学生来表演,切身感受礼貌用语的作用。
情景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理解、内化知识,发展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都是颇有成效的。在教学中,我总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丰富、合理的活动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在参与活动中去观察、操作、思考、探究、交流,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主动、轻松愉快地学习,使每个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三、以情感人,使活动课真正“活”起来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列宁说得好:“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情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情对人们的行为起着巨大的作用。在教学中,若师生双方心意相通,便较易完成教学目标;若双方情感交流发生阻碍,那么知识的交流也会受影响。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投入并始终保持高度热情,以此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情绪,使学生思维和智力活动处于兴奋状态。同时,除了课本上的实例外,补充一些同学感兴趣的身边的例子,深入浅出的讲清道理,如初一第一课“新环境,新同学”,我让每一位同学分别作自我介绍,一方面完成了教学任务,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演讲能力,使学生感觉学习既不枯燥,也不神秘。课堂"活"起来,师生之间的感情就容易沟通,情感共鸣就能产生,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就能增强,自己就更能发挥在情感教育中的导向作用,从而促进教学的进行。
四、形式多样,让课堂成为学习的乐园
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配合教学,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从而促进教学,这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首先,我除了组织同学认真参加学校的每项活动外,还先后组织了社会调查、义务劳动、野炊活动。其次,还组织了辩护论会、演讲会、故事会、诗歌创作朗诵会、歌曲欣赏会、哲学小漫画创作展评、班歌创作评比等活动,还成立了“求索”课外活动小组,专门学习讨论学生中感兴趣的话题。同学们在活动中不仅增长了知识、才干,而且感受到无比乐趣。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了同学们的参与意识。另外,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使学生们的情绪随我的语调而变化。如讲“祖国的治乱兴衰,关系个人的安危荣辱”时,我以悲愤的语调历数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疯狂掠夺,愤怒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屠杀南京30万同胞的暴行。“侵略者展开杀人比赛,尸横街巷,血流成河。血泊中的婴儿哭声伴着刽子手的狂笑……”随着我声音的颤抖和拳头的挥动,同学们个个绷紧小嘴,闪动泪花。我点明了“落后会挨打,贫穷就受辱”的道理。我话锋一转,“沉睡的雄狮苏醒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在东方!”最后,我在黑板上写了“国耻我辱、国兴我荣”八个字,同学们齐声高昂地朗诵了起来,达到了自我教育能力,推动了教学工作的目的。
五年制高职教育是以初中毕业生为起点,由于学制为五年,时间较长,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要求既不可能像三年制高职扎实,职业技能的要求又不像中职那样简单,它是以就业为导向、今后需求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既可以做高级技术人员也可做一线技术工人。
《仓储管理实务》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强很强的课程,涉及的基础理论和知识面广,既带有基础性又带有专业性,而五年制高职生从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方面看,与三年制高职的学生相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根据这种情况,成立了课程改革小组,在教学内容、课时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探索,对以前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改进。
一、选择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时
仓储管理实务课程内容包括仓库的规划,仓储作业,库存控制,仓储商务,仓储技术与设备等。出于对五年制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还比较差的情况,需加大操作实践性强的仓储作业、仓储商务和仓储技术与设备部分的实训课时,并结合案例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授课内容及课时分配见表1。
如表1所示,理论课时和实训课时的比例为1:1,仓储概述和仓储规划与设置的实训通过实地参观讲解达到教学目的,模块三到八的实训按照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根据仓储课程及五年制高职生的特点,先让学生手工填写各种单据,账册,模拟仓储作业流程,使学生能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基本仓储作业训练,熟悉各个环节的操作原理及要求,为最后的自动化立库综合实训打下基础。模块九仓储商务管理的实训通过设置不同的仓储业务,模拟商务谈判,让学生自己拟定仓储合同。在最后的自动化立库综合实训中,布置不同的仓储任务,进行一次完整的、系统的自动化立库的仓储作业实训。
二、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结合
1.采用启发式教学
五年制高职学生表现出调皮活泼,上课容易走神这个问题,我们需引导他们去思考,抓住他们的注意力,最后达到教学目的。比如,学习商品出库的基本要求时,可预先安排几个学生根据课程内容设置的情节模拟商品的出库,然后根据提货人员拿着涂改过的凭证提货,仓管员未检查凭证的情况下,把新入库的一批货物出库,最后导致诈骗等情节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出商品出库的基本要求――“收有据,发有凭”,“先进先出”,“三不三核五检查”等。
2.案例教学
对于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喜欢听故事,因此我们在每一章节中穿插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或作为引子,或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或作为课堂讨论,学生3个人一组,采取竞赛或辩论的方式。
3.课堂教学和实训相结合――模块同步仿真教学法重点学习
高职院校学校的实训一般安排在学期末或学期初,这样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加之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差,很容易忘记学过的内容,通过以上的分析和在物流公司的实地调研,结合我院的实训基地情况,提出了同步仿真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步进行,校内的仿真实习和校外实习相结合。首先进行模块的理论教学,一个模块的理论教学结束后,紧接着实训此模块的内容,最后又回到理论的角度总结实训,实现了同步仿真仓储活动的效果,不仅仅让学生“学知识”,而且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同时改革实训小组的分组,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参加到实训教学活动中来,模拟仓储活动中所涉及的主要角色,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整个仓储活动的流程及仓储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
三、多方位考核的考试制度
考试,是完成每门课程学习所必须经历的事情,通过考试,可以督促学生对近期所学的课程进行系统的、综合的复习,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然而,考试方法是否适当,对学生的培养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好的考试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改善学习风气,促进教学。
我们改进了以往平时成绩(作业,出勤)20%,卷面成绩50%,实训成绩30%的评定方法,其中平时成绩增加了案例讨论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实训成绩增加了职业素养部分,培养学生认真工作的态度,爱护仓储设施设备,保持仓库整洁的良好习惯,坚持正确的职业导向,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同时加大了实训成绩的比重,具体分值比例为:平时成绩(作业,出勤)20%,卷面成绩30%,实训成绩50%,强调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是传统的“死记硬背”、“依葫芦画瓢”完成一张笔试试卷和简单的仓储操作。
四、结语
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最重要的是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呵护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天性,帮助他们树立规范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兴趣、激情、自信,培养责任感以及舒展的个性和创造性。
五年制高职学生仓储管理实务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还有大量工作等着我们去做:在理论教学方面,我们要编写合适的教材,结合专业特色,更新知识点与后续课程相衔接,同时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合理配置设备,增加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实训内容,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学到今后就业所必须的技能。
参考文献:
[1]何锡涛.新老五年制高一职教育的比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8-125-01
公立医院会计是对城市公立医院经济活动的过程、结果作登记、分析和总结,医院财务会计人员能力大小和业务水平高低对医院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好坏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城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对管理的要求也更加严格;随着改革的推进,医疗机构的投资形式和主体也日趋多样化,公立医院会计管理手段、管理理念及部分会计制度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医疗改革形式发展的需要。因此,改革更新医院现有的财务会计制度及管理手段、管理理念十分必要。笔者在本文中拟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关于医药分开与药品“零”差价
我国城市公立医院普遍存在较严重的“以药补医”现象,多开药、开贵药以弥补医院运行经费不足的现状。医药自古一家,单纯强调医药分开无助于新的医药改革。当前,为改变以药养医现象,弱化医院及医生的逐利现象和不正常的医疗行为,全国县以上医院取消了药品差价,在会计核算上取消了“药品进销差价”科目,明确规定药品“零”加成。
对城市公立医院取消了药品差价后产生的政策性亏损,必须由财政补助或通过合理调整、提高医疗收费价格来弥补,否则医院的运行成本会进一步增加。
二、城市公立医院管理费用的控制
城市公立医院管理费用主要是行政管理部门和总务后勤部门发生的直接或间接费用,并在医院业务开支中占较大份额。而医院财务会计部门在核算管理费用时,主要是按科室占用的建筑面积或科室人员数等因素,将“管理费用”分摊到“医疗支出”等科目中。医院管理费用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医院规模的大小和管理程度高低。因此,严格控制医院规模既豪华建筑和高精尖的医疗设备,控制公立医院行政后勤人员数量,控制不必要的各项开支,降低并控制医疗服务成本,才是城市公立医院管理费用控制与改革的主要任务。
三、城市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改革
当前医院的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按使用年限计提折旧,虽然反映了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和已经提取的折旧,但医院的固定资产如房屋建筑物从购建到报废时间较长,而大量的医疗电子设备价格昂贵、使用周期短(一般为5年)。由于城市医院人口和病人数量不同,医院设备使用和损耗程度有较大的差别,形成医疗设备价值回收期和损耗不同,医院的固定资产是以原始价值来反映,很难了解设备的完好状态和新旧程度,容易出现资产的虚增。因此,除了会计制度的“累计折旧”和“折旧”科目考察固定资产的损耗状态外,还应该增加固定资产“投入―产出”分析,对医疗电子设备的日常使用数量进行统计、分析、核算。
四、公立医院无形资产核算要细化
城市公立医院作为高知识、高技术密集行业,无形资产表现在医疗技术非专利及专利技术两方面,如医院良好的信誉、专家的技术水平及知名度、高精尖技术设备等方面。随着城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医疗市场准入的放开,出现大量股份、合资和私人医院,除城市公立医院的设备、技术等可以合作入股外,专家或医院优良的信誉和知名度也成为合作资本。因此,当前在城市公立医院的会计制度中应该对无形资产作更具体的界定和细化,为城市公立医院无形资产核算提供具体操作与指导。
五、完善专项资金补偿渠道,重视专项资金的监管
目前,医院会计设计上缺少必要的公益类专项资金的监管科目,国家缺少相应、完善的公益性支出补偿办法。医院主要的公益开支是财政部门的专项资金或专项拨款。许多医院开展的公安、交通事故“绿色通道”,便利了病人的抢救,但是,抢救费用的追缴发生了困难,医院出现了大量的欠费现象;而社会公益资金的申请、审核、确认、补偿手续十分繁杂,实际补偿到位的比例较低,导致城市公立医院抢救病人并付出大量人力、物力支出,反而出现了大量欠费和坏账。
因此,笔者认为随着新的医疗改革进一步推进,在城市公立医院会计制度中,应单独设立公益性支出,即政府专项支出资金。同时重视并强化专项资金的监管,及时补偿医院开展的公安、交通事故、无主病人等“绿色通道”抢救后产生的大量欠费和坏账,从而确保城市公立医院成本的及时、合理补偿与正常运转。
参考文献:
一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
认真学习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度规范及岗位责任,要求每一个医务人员掌握和遵守法律法规、制度规范及岗位责任、职业道德。做到爱岗敬业,热情服务。上半年院内投资万多元,把名人员送到省、市级医院进修学习,有名人员分别参加了省和市举办的妇科、儿科妇幼保健学习班期。同时为了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水平,全面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每周五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定期组织考核,为了确保学习质量,把考试成绩和个人经济效益挂钩,极大调动了一线医务人员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习为每一位医务人员熟练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每一位医务人员都做到了对技术精益求精、潜心向学、积极进取,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月份,在职职工共撰写篇,在省级刊物篇,市级篇。并且在学习中不忘教育全体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尊重、关爱、方便、服务病人的人文精神。使广大卫生人员牢固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和职业形象。按照“爱国守法、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十二字公民道德规范,采取有效措施,掀起学习宣传教育活动的。让每个患者感受到在我院就象到了自己的家一样,感受到现代医院的文明之风。
二完善和开展各项医疗技术:
我院底子薄,临床工作开展比较晚,面对这种现状。领导班子没有因陋就简,而是严把质量关,全面保证业务科室建设符合国家或省的基本标准,并且严格执行各项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确保医疗技术安全有效。针对目前抗生素滥用的现状,医疗质量管理领导小组没有随波逐流,而是严格规范使用抗生素,控制医院感染,努力减少并发症。
三充分利用现有设备,购置必需的医疗器械,全面提高诊治水平:
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以免造成资源浪费。为了不断提高我院医疗水平,满足临床医疗需要,年初院领导班子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一步到位,多方筹集资金万元购置了半自动生化分析仪、麻醉呼吸机、尿十项分析仪、立式高压消毒锅等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医疗设备。对现有的设备及时进行保养维修,保证运转正常,操作规范,检查治疗效果安全可靠,计量器具精确可信。
四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实行规范化管理是提高服务质量的关键,我们始终抓住不放。首先健全制度强化责任。认真落实院长查房制度,行政总值班制度。医技科室强化集体审阅片制度、临床病人随访制度,实验室室内质控制度。临床科室强化首诊医师负责制,住院医师小时负责制、三级查房制度、会诊制度、术前讨论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等项制度。同时认真贯彻执行手术分级管理规定,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严把术中操作关、术后观察关。上半年共完成妇科、产科手术例,无一例出现差错事故。医疗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临床业务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了。
五保证药品、试剂及医用材料的质量,确保病人治疗安全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5-0041-02
模拟上课与说课之间的区别何在?从准备到过程把握,最根本的不同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在模拟上课或说课活动中,会出现将两者混淆的现象?如何准确、有效地把握模拟上课与说课的技巧?这些都是需要认真探讨的重要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更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所必需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
一、模拟上课与说课的关联点
模拟上课与说课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其中,前者是在没有学生的前提下,模仿真实课堂完成的虚拟教学活动,其核心既没有学生,又是在上课。而说课,却是教师通过语言表达的方式,说出课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如何教、为什么那么教等内容。其核心是“说”。
同一内容的课用不同方式表达,例如,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课,即使模拟上课和说课在形式上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是,假如采取模拟上课和说课两种方式呈现的话,教学目标、重难点等是完全一致的,不是说采取模拟上课的方式教篮球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时候,是这样的目标和重难点,采取说课的方式又是那样的目标和重难点。无论采取哪种方式来呈现,同一内容的课其目标和重难点是不改变的,假如出现了不同,不是模拟上课的设计出了问题,就是说课设计不够准确。
就不同内容的课而言,模拟上课和说课没有共同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或许有人就会认为二者之间就没有了任何关联。其实不然,二者的关联点在于目的相同。即都是用于体现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只是模拟上课更倾向于课堂教学能力,说课则倾向于课前设计能力和现场表达能力。明确了这些,教师准备参与这些活动,就会更加突出重点,把握其关键,不会再混淆概念。
二、模拟上课与说课的考核点
无论是模拟上课还是说课,组织这样的活动,目的既然是考察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就需要进一步明确考核的点何在。模拟上课和说课尽管有其关联性,但本质上的不同十分明显。总体而言,模拟上课是要考察模拟水平,说课是要考察设计和说的能力。具体而言,要考察的是二者的流程与内容呈现。模拟上课究竟上的是哪些内容,即流程中哪些环节需要详、哪些环节需要略;说课的时候哪些内容需要详说,哪些内容需要略说,甚至哪些可以不说,都需要十分明确。
首先,模拟上课,一般情况下以基本部分主教材教学为多见,明确了模拟范围,就更加清晰了模拟上课的流程和内容,即教师的讲解、示范、指导学生练习环节是核心,或许其间会有组织学生展示和评价、讨论等,但是,那些都是因课的需要而设的,并非所有的课都需要后面这几个环节。该详的是讲解、示范,该略的是学生练习,点到为止,而不是用常规课堂教学的练习时间呈现模拟上课的练习活动。教师的指导也是如此,根据事先设计的指导方式,课堂上有所呈现即可,而不是一直在滔滔不绝地指导。另外,从前后衔接上,假如是基本部分主教材教学环节的模拟,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都可以省去,只是在主教材教学要结束的时候,可以进行简单的小结。
其次,说课,一般都是说全课,即一节完整的课是如何设计的、为什么那样设计,以及如何上。在说的流程上,很多组织者都是让一线教师完整表达教学设计文本,如从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到目标设置、重难点确定,再到教学流程、场地器材布置、密度负荷预计、安全防范、课的特色、效果评价等。除此之外,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是如何设计的,设计的意图,将如何上这节课等需要有一个清晰表达,这样的话,教师的设计思路与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都会十分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