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社区教育网络建设

社区教育网络建设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22 14:57:0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社区教育网络建设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社区教育网络建设

篇1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信息因素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潮流。我国很多地区的学校校园教育网的建设已经实现数字化和现代化,但我国边远地区的校园教育网建设较为落后。校园教育网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是什么,边远地区如何具体开展校园教育网?本文就是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一、校园教育网的概念

校园教育网是在学校范围内和一定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为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教育提供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协同工作的计算机网络。首先,校园网应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先进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这就要求:校园教育网是个宽带和专业性很强的局域网络,如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平台、多媒体演示教室、教师备课、电子阅览室考试资料库等,都可以在该网络上运行。如果一所学校包括多个专业学科(或多个系),也可以形成多个局域网络,并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连接起来;其次,校园网应具有教务、行政和总务管理功能。概括地讲,校园教育网为学校师生提供教学、科研和综合信息服务的宽带多媒体网络。

二、校园教育网建设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强弱的标志,校园教育网的建设是顺应信息化潮流与社会发展的需要。21世纪的教育必须要适应信息化社会需求,因此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特别是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中”强调以网络技术作为基础,以各种信息技术为依托,以教育软件和教学网络资源为支持来推进教育改革。同时,校园教育网极大地方便了一线教师对网络的需求,也使一线教师享受网络教育的便利,十分有利于促进教育优质化、信息化的发展。

三、边远地区校园教育网建设的建议

边远地区地理位置在我国边疆地区、地理条件艰苦、经济条件较贫穷,校园教育网的建设落后和不全面,甚至没有条件进行系统的校园网建设。

边远地区校园教育网的建设要具有实用性、经济性、先进性、成熟性、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保密性、扩展性、可管理性,采用“主干千兆、支干千兆、百兆交换到桌面”的总体原则,为了建设一个先进的校园网,避免重复投资,另外,要进行长远的规划,在重要设备上不能采取迁就的方法。建网时要确保为网络几年后的扩展留有余地,对于重要设备采取“宁缺毋滥”的思想,计算机网络的技术更新换代、设备价格降低和性能提升的速度都很快,如果抱着“一步到位”的思想,就可能会使先期巨大的投入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因此,在校园教育网规划中,重点先选好网络主干设施的重要性超过服务器设备,现有布线可以重用或者重组,路由交换设备也能通过降到下一级子网的方式继续发挥作用,最大限度地保护投资。在校园教育网主干技术及关键设备选择时应长远规划,选择符合学校需求的主流厂商的产品。产品需要经过严格广泛的测试,选择成熟,有广泛使用用户,且技术先进的产品。

校园教育网建设的最终目标为教学、管理和科研服务。建成的校园网能够高质量、高效率地为各个部门日常办公提供服务,根据资金情况逐步建设丰富的网上应用系统及教学资源,发挥网络资源共享、信息快捷、无地理限制等优势,真正把现代化管理、教育技术融入学校的日常教育与办公管理当中,并且可以很好地支持多媒体教学、课件资资源共享、VOD视频点播、远程教育等教学应用。

篇2

领导干部是否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社区教育的重要性,是否高度重视社区教育工作,是关系到社区教育各项工作能否深入开展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都将“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战略部署写入了报告之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从国家层面和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这就意味着,我国不仅要建立现代学校教育体系,还要建立终身教育体系。这就要求我们要把社区教育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的要求,教育部开始积极推动社区教育实验工作。2004年,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省的社区教育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社区教育的发展水平却是极不平衡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对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一。因此,只有充分调动领导干部带头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在新时期抢抓社区教育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自上而下带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以实际行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工作部署,推动教育更好地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

2.抓领导组织网络建设,是调动各方面工作积极性,加强社区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强大工作合力的迫切需要

社区教育作为一项面向群众举办、吸纳群众参与、赢得群众支持的社会性活动,对于提升群众的精神文化和生活品质、消除各类不和谐因素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社区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对社区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具体来讲,社区教育工作不单单是教育部门一家的事情,它还需要文化、宣传、民政、统战、妇联、共青团、工会、关工委等相关部门来齐抓共管。如此一来,各部门的协调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只有首先抓好领导组织网络建设,才能有效调动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切实提升社区教育管理水平,优化各类社区教育资源,才能把社区教育工作真正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统筹制订发展规划,才能把社区教育与社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真正把各项举措落到实处,从而促进社区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目前我省在领导组织网路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河南省在社区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上来看,我省的社区教育工作才刚刚起步,基础比较薄弱,发展相对滞后。就领导组织网络建设方面,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

1.领导重视不够

一些领导干部对社区教育的内涵缺乏深刻理解,对新时期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充分认识。从我省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教育部门,也普遍存在于其他相关部门。这就造成了一些地方的社区教育工作进展缓慢,工作成效甚微,更谈不上把社区教育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了。

2.机构尚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畅

一些市、县(区)教育部门对社区教育缺乏工作指导。就我省目前情况而言,首先,省政府尚未成立负责社区教育全面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全省社区教育总体发展规划亟待出台;其次,教育部门内部尚未明确社区教育工作的具体职责,一些地方教育部门积极主动开展社区教育探索实践,但缺乏上级部门的工作指导;再次,其他相关部门尚未成立配合教育部门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相应机构;最后,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和公益组织参与社区教育活动处于自发状态,缺乏统一管理和制度引领。

3.各部门之间缺乏统筹协调,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尚未形成

社区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政府主导下,教育、宣传、民政、文化、人社、司法、人口计生、卫生、农业、财政、科协、共青团、工会、妇联、关工委、老龄办、流动人口管理等部门,都应在社区教育工作中发挥作用。但由于缺乏对社区教育工作的统一管理,各部门各自为战,工作成效不明显。我们认为,造成目前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在于我省缺乏一个能够切实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的强有力的管理机构。

三、建立健全社区教育领导组织体系的措施

为了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意见》指出:“各地要把社区教育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社区教育工作领导机构,明确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形成‘党政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我们认为,要建立健全社区教育领导组织体系,应在教育部相关精神的指引下,结合我省省情,多措并举,切实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

1.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形成党政统筹领导社区教育工作的总格局

社区教育必须依靠政府主导推动,这是深刻理解和全面推进社区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为此我们建议,省政府可成立一个由多部门党政主要负责人联合组成的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出台相应的工作指导性文件,明确各部门社区教育工作职责,制订社区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从而把社区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布局中。各市、县(区)也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并由党政主要负责人负责社区教育各项工作的开展。政府统筹领导的管理体制,有利于相应的管理机构、人员和经费等保障制度的层层落实,有利于把社区教育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工作考核体系,从而推动我省社区教育健康持续发展。以北京市为例,2007年,北京市委、市政府以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为契机,成立了由市委组织部、宣传部、教育工委、市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组成的北京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首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决定》。正是在北京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下,北京市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展开,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2.充分发挥教育部门的主管作用,建立三级管理网络

那么,社区教育应该具体由谁来管呢?《意见》明确指出,社区教育工作领导机构的办公室设在教育行政部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开展社区教育作为推进社区建设、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措施,纳入地方教育发展计划,纳入教育检查评估范畴,采取得力措施,不断推进社区教育工作。在《意见》指导下,我省一部分省辖市的教育部门已经率先在社区教育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2013年10月,省教育厅副厅长尹洪斌在全省社区教育研讨会上指出:“要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的领导,教育部门要主动靠前,把开展社区教育纳入地方教育发展规划,并下决心去抓好这项工作。”从我省目前社区教育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郑州、平顶山、信阳等地的社区教育工作起步早,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在领导组织网络建设方面,它们都形成了市、区(县)、街道(社区)三级管理网络,随之建立了领导责任制、工作责任制、协调责任制和督导责任制,做到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心中有压力,从而强化了教育部门在开展社区教育工作中的管理职能。然而就省级层面而言,我省教育行政部门对新形势下的社区教育工作仍缺乏强有力的领导和管理。为此我们建议,可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适时调整机构设置和人员分工,使此项工作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具体负责,形成省、市、县(区)三级管理网络,使全省教育部门在统一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社区教育各项工作。

3.强化分工协作,多部门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我们知道,社区教育工作是涉及社会发展和管理的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因此,只有建立跨部门、跨行业和跨区域的领导体制,才能保障社区教育各项工作的有效推进。在政府主导下,各级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应由多部门联合组成。为了确保各部门在工作中能够密切配合,一方面,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根据各部门特点和优势进行合理分工,以明确各部门在社区教育工作中的职能;另一方面,应及时建立社区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通过联席会议,各部门工作计划,交流工作经验,探索建立多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运行机制,形成强大合力,高效率推进社区教育各项工作的开展。值得注意的是,从全国其他省份社区教育的发展情况来看,社会建设的内涵在不断深化,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也需要不断完善。例如,民间组织也是社区教育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既可弥补行政管理力量的不足,也可以在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社区居民之间起到桥梁与纽带作用。因此,民间组织也应成为社区教育领导组织网络建设中的一环。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为民间组织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与服务环境,调动和吸引民间组织参与社区教育管理。

篇3

中图分类号:TP311.52

近年来,社区居民的流动频率和规模同比上升,居民的自主性、多元性、流动性、分散性明显增强,思想活跃。同时,随着移动技术紧密结合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移动互联网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基于移动互联网安全社区宣传教育平台建设的现实意义

2013年7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了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指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较2012年底增加约4379万人,发展速度迅猛。移动互联网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区应坚持与时俱进抓安建,加大对信息化、新技术的关注和调研力度,及时引入新理念、新方法,全力打造一款手机应用平台,将现代移动互联网络信息技术引入街道安建管理,通过推进安建信息化工作,扩大安建的宣传教育舞台和辐射范围。同时,紧紧围绕社会管理创新,坚持贴近社区、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方针,以辖区社会单位和人民群众的实际安全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利用移动互联网新技术整合社会资源,创新安全社区管理的方法和途径,以街道(社区)安建创新引领社会管理的创新。

2 基于移动互联网安全社区宣传教育平台可行性分析

2.1 媒介优越性。相对于纸媒、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插上移动互联翅膀的手机应用这一新传媒不仅克服了排版印刷、摄录编排等繁琐程序,大大缩短了信息时间,显得更为灵活便捷、及时性突出、传播性强,而且数字化的信息无线推送与更新,规避了纸张等耗材的消耗与浪费,更为低碳环保,顺应了新时期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要求。因此,充分借助智能移动设备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搭建安建各促进项目组织及互助共建者间的联系和社区自治的畅通及快捷渠道,提升安全社区的建设水平和实时宣传教育能力。

2.2 客观需求性。近年来,社区居民的流动频率和规模同比上升,居民的自主性、多元性、流动性、分散性明显增强,思想更加活跃,同时“朝往暮归”的生活模式成为广大中青年群体参加安全社区建设、参与社区自治服务管理的瓶颈。这类群体迫切需要一个移动应用平台来帮助其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满足其对移动互的诉求。运用移动信息化技术,借助广播式移动感知工具,在安建组织和居民之间建立能突破时空限制、方便快捷的联系通道和工作平台是破解社区居民参与局限性难题、提升安建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重要趋势,同时也是推动安全社区服务管理创新的有效手段。

2.3 管理模式革新。移动互联信息化技术可以完善各种信息的采集模式、共享机制、决策支持,很巧妙的克服上述弊端。将移动信息化技术落实于安全社区管理是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实现动态条件下社会管理、提升社会管理效能的有效手段。可以实现“科技化、人性化、精细化”的安全社区宣传、服务与管理,让广大居民享受“均等、高效、健康、安全”的安全服务、社区服务及志愿服务。

2.4 顺应变革性。移动信息化技术落实于安全社区管理及社会服务管理是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推进人性化、精确化、规范化管理,全面提升安建促进项目组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提高安建的科学化水平,顺应形势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

2.5 目标可实现性。安全社区手机应用服务软件,是基于移动终端为载体,提供基于Android\IOS\Windows手机系统的服务平台,使用GPRS\WCDMA等无线网络与服务器进行连接,建立起一套可移动化的无线安建APP系统。其功能定位、内容涵盖等完全自主设计,并且前期微博、微信、微群“三微一体”安全社区平台聚合问题的解决奠定了技术基础,所以通过较低的制作成本投入便可达到覆盖社区所有人员及社会组织的安全社区教育宣传平台。

3 手机安建应用软件宣传教育平台的主要功能构思

3.1 设计便捷的安建服务功能窗口。安建应用软件应全面展示辖区内安建促进项目和服务信息,涵盖了安全社区诞生背景、创建理念、社区安全促进组织以及社区安全促进项目等。辖区居民可以通过自助查询,与相关部门文字、图片、语音、视频交流等方式获取各类安全社区服务信息,大大提高了服务效率,提升了服务。

3.2 拥有畅通的安建互动渠道。街道高度重视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民意征集和民意诉求,手机应用软件可设立留言板块,通过移动互联网络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接受监督、解决问题,拓展密切联系群众的新途径,以即时、便捷、高效的安建良性互动平台解决好广大居民群众的迫切诉求。

3.3 构建特色社区自治平台。构建手机应用软件,志愿服务与安全社区建设相结合,搭建居民、社会组织参与安全社区管理的智慧网格管理平台,提供动态的网格选取模式及动态的项目管理方式,每个群众个体都可以自主申请成为所选区域的网格长或网格管理员,利用智能手机图、文、音、影等多媒体手段,及时准确地上报空间环境、安全稳定、网情舆情等社区管理问题,并进行相关模块问题的处理。

3.4 形成全面的安建教育宣传阵地。利用手机应用软件这一灵活便捷的移动网络平台,全面发挥移动互联新媒体的教育宣传作用,公开安全社区活动信息、实时工作动态、展示街道建设成果等。用户通过手机等智能终端可在第一时间查询安建项目组各项活动,了解项目开展目的、查看工作动态,知晓工作成果,提升辖区居民和社会组织对街道安建工作的知晓率与认同意识。

4 手机安建应用软件宣传教育平台功能评价

4.1 满足民生需求。安建手机应用软件平台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及时获取各类安全促进项目开展情况,满足居民日益提高的社区安全需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提升了群众对街道安全社区持续建设的满意度和信赖感。

4.2 拓展安建工作。安建手机应用软件平台提升了安建组织的信息化建设水平;搭建了面向辖区所有社会组织及居民特别是“朝往暮归”中青年群体的沟通及教育宣传平台;加强了安建组织与社会组织及居民的互动交流,居民及社会组织可以通过手机反映问题、表达诉求、谏言献策、监督检举等,并得到及时的针对性的回馈和解答。

4.3 培育社区文化。素不相识的社区居民尤其是中青年群体通过手机应用平台自发地组织参与到老年人安全、精残智障安全、居家安全等各类安全促进项目互助活动,在公益活动中彼此建立起友谊,培养志同道合的公益梦想,传递公益正能量。提倡志愿服务、互助交友,促进安全社区邻里文化建设。

4.4 助推社区自治管理。安建软件平台的推广和应用,能使居民自主、自助式的成为网络管理员或监督员,利用移动智能终端参与社区自治管理,破解时间与空间的束缚,扩大参与管理主体覆盖面,调动社区居民自主积极性,手机平台用户参与程度将影响以自主理念为导向的社区管理方式形成,助推社区自治管理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一、我国学前教育的现状

我国利用社区进行学前教育的模式时间还不长,很多街道和社区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但是通过社区进行学前教育是基层行政区组织与社区管理组织相互融合、互助的一种形式,这使社区居民对其十分认同。目前,我国的社区儿童教育正处于提高阶段,完善这一内容对社区资源的整合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就我国的学前教育网络在创建的过程来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区域因素

不同社区在管理范围上都有着不同的界限划分,这使社区学前教育在开展上形成不了统一思想,社区之间的管理形式多种多样,尤其针对儿童教育问题上的开展及不协调,同时根据儿童学习过程中所涉及的教育、医疗、保险等问题上没有统一的管理规定,使其基本上处于一个分裂的状态。

2.缺乏社区意识

虽然在很多社区中都开展了学前教育服务网络,但是这些社区服务形式缺少责权意识,不能形成统一的社区基础。在很多时候社区中的居民只具有自身意识,并没有社区单位意识,这使社区学前教育服务网络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同时社区内各个单位也形成不了有效的教育配合。社区单位和幼儿园只是一个传统上的共建单位,没有单位愿意在资金和教学水平上进行投资,这使很多儿童只是在学习小学的知识和课程,根本接受不到学前教育。

3.学前教育研究性较少,缺少理论支持

就目前社会服务和教育建设度来说,针对学前教育的研究相对薄弱,而且缺少合理的理论性指导,当前政府缺少对于教育政策的支持。学前教育的需求很大,私营教育机构针对此建立了很多学前教育机构,这些教育机构虽然满足了教育市场的需求,但是其专业性和教育质量相对较低,有的甚至存在教学内容上存在漏洞。例如,我们发现处于学前教育的儿童受家长的影响很大,他们的言行深受家长在生活和成长环境的熏陶,所以学前教育应该着重儿童素质的培养,并且通过家长的介入使家庭中的气氛发生改变,更加适合儿童成长,并使孩子知道如何学习,怎么学习。但是,很多私营教育机构却将学前教育放在对小学知识内容的学习上,如果出现教学困难就容易促进儿童产生逆反心理,并且影响儿童的后期发展。

二、以社区为依托的学前教育服务的完善途径

1.完善组织机构,建立社区学前教育机构

建立社区学前教育机构是发展学前教育服务网络的基本前提,它不是某个部门通过一项制度的规定就能完成的,而是由教育、卫生、人事、社区等多个部门共同协作下才能完成的,建立社区学前教育机构需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教育小组,并且配备专职的学前教育人员,以社区为单位完成教学研究体系的建立。

2.完善学前教育人力保障机制

要想保证学前教育的规范性、科学性,必须建立一支由专业和兼职老师相互结合的学前教师队伍。首先,可以有当地教育部门牵头,派遣一批业务精湛、有责任心的教师进入社区负责学前教育。其次,组建社区自己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这些老师必须经过专业的审核和业务员答辩,要挑选最优秀的人才。最后,定期聘请专家教育团队,这些专家可以针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兴趣、成长阶段进行考察,合理解决学前教育中遇到的难题。针对学前教育的特殊性,还可以组织义务辅导员,这些辅导员可以由多职业的人士构成,在课外对儿童进行社会常识、社会礼仪的指导,使儿童能够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3.将学前教育质量放在首位

社区学前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教育的整体发展,我们所建设的师资队伍必须将学前教育的质量放在首位。首先,将教育发展最为前提保证,在很大程度针对教师素质、业务能力进行完善,并且针对教师、教育助理、学生家长等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培训,将不同地区的教育形式吸取到自身的学前教育过程中来。其次,学前教育不仅是一项课题,更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法,可以选择不同的教育志愿者进行学前教育活动观察,并且保证活动的质量。

4.提高学前教育的物质保障

学前教育不仅需要有着完整的组织机构作为基础,更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支持。要对学前教育的设施和器材进行一定的投资,同时还要兴建适合6岁儿童使用的大型户外活动器械,并且建立儿童特有的活动区域,所以加强资金的投入,对保证学前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加强学前教育体制的研究,使其能够积极发展

在社区进行学前教育研究是对于教育资源扩大化利用的一种体现,同时也可以让社区中的儿童能够获得更加平等的教育权利,并且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水平,使每个儿童都能够接受较高的学前教育。所以,我们针对学期教育和幼儿园的相互融合特性,提出了以下发展策略。

1.针对社区学前教育的薄弱环节进行研究,使学前教育能够平衡发展

目前的学前教育主要由两个薄弱环节,一是学前教育质量问题,另一个则要加强社区内流动人口、弱势群体儿童的学前教育。

首先,我们针对社区范围内的幼儿园、托儿所进行统计,并将每个单位的环境、师资能力等进行登记。根据此制定了相关的管理条例,并针对此进行严格的审批把关,加强了管理督察力度。对条件差、教育水平低的托儿所通过培训、考核、评星级托儿所等活动,促进其快速提高。通过幼儿环境创设、幼儿游戏活动组织等培训,通过伙房管理、财务管理等的培训与监督,通过社区内强园带弱托等措施,使我区的个体托的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办园差异逐渐缩小。

其次,开展国家支持的“阳光启迪”工程,让在生理和心理方面有特需的孩子接受科学的训练和教育。康教中心根据特殊孩子的实际情况,设置适宜的课程,并邀请知名康教专家定期指导教师进行训练。另外,积极倡导幼儿园落实“全纳教育”的理念,将智障儿、自闭症儿童、肢残儿等特需的儿童在普通幼儿园随班就读。同时针对特困、离异、智障的孩子建立了手拉手关系,幼儿园对特困的家庭酌情减免托儿费,使每个家庭中的孩子都能够拥有一个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

2.针对社区管线内的学前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优势互补

每个社区会因为规模、环境、地理位置都会有着很多不同点,这就使有的社区教育资源过盛,有的社区教育资源贫乏的局面,所以加强这些资源的整合是实现教育社会化的捷径之一。

首先,要将社区幼儿园的教育功能逐步提高,幼儿园作为社区学前教育的基础,自身就拥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但是这些资源是需要通过适当的方法才能被加以利用,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幼儿园开放日”来提高幼儿园教育资源的辐射能力。幼儿园在开放的过程中可以定期发放宣传材料,定期举办讲座、建立自己的网站,开办“社区玩具图书馆”“社区教育公益课堂”、办起亲子园等形式,加强与社区居民的沟通,帮助家长了解亲子教育的意义,掌握科学育儿的方法,为居民提供有价值的早期阅读材料,指导家长掌握育儿方法,使各种资源在互动中互利,在服务中实现双赢。

其次,壮大教育志愿者队伍。儿童学前教育不是一个单一的学习知识的过程,现阶段国家提倡素质教育,这就需要通过多种教育方式来丰富和完善教学过程。我们可以吸取各行各业的优秀工作者作为学前教育的志愿者来参加教学过程,同时建立早教人才库,使这些人才能够流通,并且出现在需要的位置上。在学前课程的选择上,可以将社区资源作为幼儿园的基础建设资源,利用社区中的部队、学校、公园等环境,带领儿童进行参观,树立其爱生活、爱社会的思想。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对整个过程实行互动,让社区和幼儿园的学前教育相互结合,在创造和谐的社区的同时,建立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社会课堂”。

最后,要让幼儿园在学前教育过程中发挥如下的作用:一是幼儿园中的学前教育是社区服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设属于社区服务的范畴,社区在这一过程中要积极发挥规范和辐射的作用。目前,很多地区都提倡教育主管部门要配合社区教育,积极发挥针对学前教育的职能性,并且根据行政、教研的网络优势来开展学前教育。二是教育行政部门在起始阶段就十分重视学前教育的专业性指导,激励推崇将示范性幼儿园建设成为学前教育的核心单位。所以,在社区中很多示范型幼儿园已经能够完成儿童的学前教育任务,并且形成了以文化知识、道德品质、社会礼仪为内容的教学形式,并且将素质教育相互融合,形成新型学前教育体制。

四、针对学前教育服务网络构建的展望

在社区学前教育服务网络构建过程中,分散的教育资源会被重新整合,并且形成了多计划、多形式的社区早教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为学前教育的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条件,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社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全新的学前教育模式,并且形成了完整的教育内容。

首先,全新学前教育观深入人心。较为完整社区早期教育体系,为家长和婴幼儿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便捷、优质的早教服务,让居民在受益的同时充分认识到早期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积极参与社区早教活动,乐于做社区早教志愿者,热衷宣传早期教育活动。

其次,社区居民在学前儿童教育的问题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很多家长不再将文化知识和对小学知识进行预习放在学前教育的首位,而是更加踊跃的参加相关的亲子活动,并且积极寻求科学的育儿方法。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科学的育儿方法和新型学前教育理念已经被广大家长所接受,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素质教育。

最后,幼儿园的功能观在转变。幼儿园与社区的密切联系,既提高了幼儿园对社区的影响力,又强化了社区对幼儿园教育积极影响,实现了互补双赢。幼儿园的一切资源向社区开放,延伸了幼儿园的功能,使幼儿园具有了多层面的教育功能、辐射带动功能和服务功能。

篇5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在脑科学的研究取得新进展的情况下,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和动向。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人口的流动等因素使社会向多元文化方向发展,这种发展趋向必然会反映在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方面,人们已经认识到早期儿童所受保育和教育的方式以及儿童在早期教育生态环境中所受到的各种成人和其他儿童的影响,是与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连的一整套价值观念和信仰有关的,多元文化开始成为托幼中心、学校和家庭的一部分,家长和社区的实质性介入成为学前教育关注的一个问题。脑科学的研究的新进展,使世界各国政府普遍关注0-6岁,特别是0-3岁儿童的保育和教育问题,使每一个儿童在出世前以及自出生的那天起,就能受到良好的保育和教育,使他们的发展潜能可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开发。有人作过统计,在儿童早期,对婴幼儿每投资1美圆,相当于对该儿童在高中阶段投资7美圆,可见,早期保育和教育是投资少,收效多的项目。

近年来,世界各国政府和一些国际组织在极力推行“保育和教育相整合”的理念和实践,“早期儿童保育和教育”(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ECCE)这一整合性词汇开始被运用,在政府政策、社会运行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不少国家开始大力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整合性学前教育机构,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整合性的教育、保育和健康服务。以英国为例,为了让处境不利的家庭和儿童摆脱贫困、摆脱伤害,通过社会提供有效服务的方式,对儿童及其家庭进行教育、培训和帮助,已经建立了100个左右的以社区为基础的整合性早期教育中心,它们在提高全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儿童健康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英国、德国、希腊、葡萄牙、澳大利亚、美国、日本和我国的学者建立和参与了国际合作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在世界主要国家逐渐推行。

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我国学前教育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向。由国务院转发的中央10个部委签发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2003年1月27日)指出,我国的幼儿教育改革的总目标是“根据城乡的不同特点,逐步建立以社区为基础,以示范性幼儿园为中心,灵活多样的幼儿教育形式相结合的幼儿教育服务网络,为0-6岁儿童和家长提供早期保育和教育服务。”当今,在我国城市和农村中,社区的功能正在逐渐加强,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整合性学前教育服务网络,正是当今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特别是在政府将主要教育资源用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前提下,通过社会集资的方式,以社区为基础,大力发展具有整合性功能的服务网络,就更为必要。

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少量的以社区为基础的整合性学前教育机构已经有了雏型,许多问题急需研究和解决,例如,在以社区为基础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的建立中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所能起的作用的问题,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学前教育机构教育的和谐发展问题,以社区为基础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的运行机制问题,以社区为基础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的功能整合性问题,以社区为基础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的质量评价问题,在不同发展水平地区推进以社区为基础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的问题,等等。

以“在以社区为基础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的建立中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所能起的作用的问题”为例,政府应为此类服务网络的建立制定政策和发展方向,提供部分经费,对服务质量实施评价,对从职人员进行培训,发展国家或地区的实施纲要,等等。非政府组织包括社会团体和组织(如基金会、妇联、研究会,等等)、民间企业和机构,等等,它们则可对此类服务网络的建立提供支持和帮助,包括道义上的和资金上的支持和帮助,例如,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募集资金、根据各种需求设计与之相适合的服务模式、对家庭和儿童作宣传,等等。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过程中如果能相互协调,相互补充,那么,这种类型的服务网络的建立就会顺利得多。

以社区为基础的整合性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服务网络由服务中心组成,每一个中心的具有多种服务功能,包括对0-6岁儿童提供高质量的保育和教育,为家长提供教育和家庭支持,由社区对居民提供各种教育咨询和服务,提供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服务、培训和研究,等等。由于功能上的多样性和整合化以及组织上的网络化,能有效地保证对儿童保育和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以英国攀。

格林中心为例,这是一个以贫苦家庭和移民家庭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中心,其整合性功能包括(1)提供高质量的保育和教育(如:为1-4岁儿童提供根据需要而定的保教组合,2-4岁儿童的保育,4-11岁儿童的游戏,5-11岁儿童的校外俱乐部,为有特殊需要/情况的儿童提供整合,玩具图书馆,等等);(2)社区为基础的健康服务(如:孕期测试,婴儿食品,婴儿按摩,健康咨询,与健康有关的学习班,等等);(3)与家长一起的工作(如:家长对保育学校的参与,家长参与对儿童的记录,建立与家长一起工作的文档,,家长小组活动,等等);(4)提供家庭支持服务(如:对所有儿童进行家访,家庭咨询服务,对单亲家长、少女家长的特殊咨询和服务,等等);(5)培训和研究(如:水平1、2和3的婴儿课程,家长对保育学校课程的学习,基本技能的学习,家长教育/社区成人教育,NVQ评价中心/水平2和3的NVQ

/会计课程,保教专业的硕士课程,开发大学网络学院的学分课程,等等);(6)对家庭的直接服务(如:社区午餐,社区非正式聚会,为家长和儿童举行的家庭活动,巴士出租,等等);(7)社区新生成的服务。

以社区为基础的整合性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服务网络的运行原则为:(1)通过就近的整合性中心的服务,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合作的教育、健康和社会服务的最有效途径。(2)服务中心对当地儿童及其家庭的需要应是有弹性的和有责任性的。(3)保教是以个别化和集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课程应与0-5岁儿童的发展相适合,应认识到游戏和语言是儿童早期学习最重要的事。(4)服务中心应尊重儿童和家长的个体差异。(5)服务中心应认识到教育自儿童出世起即开始,而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他们对子女承担早期教育的责任,因此,对家长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6)在服务中心内,家长教育和成人/社区教育保证对家长实施的教育应具有效性。(7)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应是受过严格培训的,能公正地为参与者提供服务中心各种的条件。(8)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应是有资格的,并经由社区认同。

以社区为基础的学前教育服务网络的建立和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需求,对于解决儿童保育和教育面临的挑战具积极意义。在我国,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协调一致和共同努力下,建立和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服务网络,能充分发挥社会基本组织(社区)的作用,以较小的投入,取得较大的效益,减少各自为阵,相互扯皮的现象。可以相信,以社区为基础的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服务网的建立和发展将为我国广大儿童的健康和教育提供保证。

主要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058

1 重庆地区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早在九十年代就有学者提出这样的观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的就是指的使用校园网络手段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我国网络教育的观点的正式提出还是在这个世纪初。网络教育的主要方式有网上讲座、网上问答、网上咨询以及网上交流等等。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经由网络作为媒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的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网络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传统教育模式来说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可以让高校在校学生随时了解的全球信息动向,这种教育模式更加符合当下信息化教学。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以及互动性。

2 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相对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是重中之重。目前在重庆地区其网络思想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是由党政工团人员以及辅导员所组成的,在这其中辅导员的作用最大,其他社会学老师与哲学老师等对其进行辅助。随着网络思想教育越来越被普及,在重庆地区有些高校,对网络思想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也越来越重视,经由对其师资队伍不断的提高以及完善,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下这么几个工作分工:网络辅导员、网络管理员以及网络评论员。

在重庆地区,网络管理员主要是从事的重庆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的组织,换句话说也就是领导阶层。对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进行组织协调,以及在网上建立相应的平台,对网络辅导员以及管理员工作流程进行安排,并且组织和策划与思想教育有关的各项网上活动,并且制定实施计划,然后进行宣传,对于网络辅导员以及评论员所反馈的情报进行及时有效的归纳总结。

在网络思想教育的过程中,网络辅导员占有绝对主导地位,主要是由政治辅导员、哲学系以及社会学系的老师组成,其主要工作就是在网络上建立起来与学生进行交流的网络教育平台,保证网络教育的及时有效,增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引导其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和学生进行交流的平台可以是BBS、校园网以及QQ、MSN等等。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务必需要专业的平台,这就需要网络导员对网上的教育平台进行建设,可以组建专题网站、网页、以及生活文化类网络平台,保证网上的教育活动能够顺利展开,其本质就是对思想教育工作进行建设与管理。

网络评论员能够对重庆地区思想教育教师的进行有力的补充,首先要对党的总体方针有所了解,热爱党,热爱祖国,有着坚定的信仰。然后经由自己对党的方针政策以及学院实际情况的了解,将其进行合理的融合,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宣传。网络评论员主要的工作平台可以是博客、论坛、网上社区、学校贴吧等等,并且就思想教育问题在网上进行探讨与分析,在网络上跟帖、转贴以及发表与思想政治相关的帖子,尤其是当重庆地区发生较为重大事件的时候,在非常时期,对于网上的舆论进行及时的引导,发表正能量的帖子、支持正面消息,最大化的对网上各种负面消息进行消除,从而使得重庆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和谐稳定的进行。

3 加强重庆地区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建设与管理的措施

3.1 增加资金投入

由于客观的历史原因,重庆的经济发展远远比不上沿海,其硬件设施有所不足,网上思想教育工作需要一定的硬件设施作为保障,加大对重庆地区网上思想教育的资金投入:首先重庆地区的各个高校需要对其资金进行合理配置,纳入财政预算,可以将其用于网络思想教育工作师资队伍的建设当中去,对教师进行深造,又或者是引进新的老师。其次积极主动的寻找其他的资金筹措方式,通过社会对重庆政治教育的关注度,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比如寻求一些大型的IT产业机构对其进行支持,从而建立起网络上思想教育的基金;作为奖励来鼓励那些优秀的教师,最后能够通过有偿服务的方式来进行资金的筹集,比如拉网上赞助、以及经营合法的上网机构,借此来筹集一定的资金。

3.2 完善规章制度

重庆地区网络思想教育主要分为三个主体,网络管理员、评论员以及辅导员,对此我们要对其有明确的划分,实行岗位责任制,确保每个岗位的工作人员能都充分的发挥其职能,另一方面对网路思想教育老师的引进、上岗制度与培训方式等都务必要有一套完整的方案,使得网上思想教育工作能够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管理,从而使得其工作可以顺利开展。

3.3 挂职制度的实行

挂职制度的落实有利于网络思想教育工作更好的开展,在重庆高校从事网络思想教育的工作人员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选派一些较为优秀的教师到沿海思想教育较为先进的高校进行挂职学习,这不仅仅可以有效的提升老师个人素质以及能力,而且还可以通过对其他学校先进教育方式的学习,将其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让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的水平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在选派到沿海学习的老师当中,可以适当的把少数民族教师作为优先考虑,通过学习与锻炼,让重庆地区网络思想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王迪.欠发达地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研究[J].毕节学院学报,2009,27(7):80-83.

[2]李高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交互主体的构建路径[J].职业时空,2009,5(10):174-175.

[3]马志强.重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建设与管理研究[D].重庆农业大学,2009.

篇7

本次会议将设置真实生动的“现场研究课”、“专家报告”、“教师沙龙”、“校长论坛”和“圆桌会议”等多种高互动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我们诚挚地邀请全国各地的学者、教师培训机构与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工作者、中小学教师及校长参加会议。本次会议规模约为300人。主办单位:首都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重点实验室

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承办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协办单位:深圳市巨龙科教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会议日期:2011年10月18日报到,19日.20日开会,21日

为教育考察

会议地点: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树小学(天府校区)

会务费:700元,大会统一安排食宿,食宿费自理。

会议网站:省略/colo/

大会微博:新浪http://weibo.省略/TOPIC_teachtrain

秘书处联系方式:

首都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重点实验室联系人:张敏霞

电话:010-68902177 Email:zhangminxia01~

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联系人:张静然

电话:010-66490924 Email:amyet@126.COIll

征文要求

本次会议将征集以“教师专业学习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为主题的学术论文,主办方将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并将被录用的论文收录进会议资料光盘。凡被评为一、二、三等奖的优秀论文,会议将颁发获奖证书及奖品,并择优推荐获奖论文参加大会交流,同时还将向核心刊物推荐获奖。投稿截止日期延长至2011年9月20日。会议针对8月31日前已经投稿的论文,会及时进行评审,并将于9月10日左右通知论文作者其评审结果;对于9月1日.9月20日之间的投稿,会议将于9月30日左右通知作者其评审结果。

论文征文主题包括,但不仅限于此:

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新方法与新模式

新技术支持下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学习

中小学教师网络培训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

基于网络的校本研修与教师专业发展

新技术新方法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发展

数字化校园环境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专业发展故事讲述:我所亲历的新的教师学习方式

篇8

一、会议主题

均衡共享和谐共进

二、会议专题内容

1.区域网络资源建设的机制与体制的探索与研究。

2.区域信息资源的应用和开发,资源开发与知识管理。

3.网络资源库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4.跨区域间、校际资源合作建设的新举措、新方法。

5.以教师教学应用为目标的区域教育资源建设新探索。

6.重点课题开题报告。

三、会议时间及地点

1.会议时间:2007年3月下旬。(具体待定)

2.会议地点:江苏省常州市。(具体待定)

四、会议代表

1.中央电教馆有关领导。

2.课题专家组成员。

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教馆、教研室等分管教育技术研究的有关领导。

4.相关地区部分教育部门领导。

5.相关学校主管领导及科研人员。

6.企业界代表。

五、其他

1.会务费:380元/人(含餐费、资料费、会务费)。

2.会议代表的住宿由会务组统一安排,费用自理。会议代表的往返交通费用自理。

3.欲参加会议者请于2007年3月15日前,将填写好的“参会回执表”通过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发至组委会。

六、联系人

王晓军(北京)010-87663458-8083,13311596091

篇9

新课程改革正在神州大地上如火如荼的展开,在德育教学中,一个突出的改变就是提出了“生活德育”的口号,这个口号的提出,不仅在德育的课程基本理念、建构方式、教材编写要求、课程评价侧重等几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而且在德育的网络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出现,不仅是对以往德育的一个反思,也是对有效德育网络建设的一个重新阐释。

一、以往德育网络存在的问题

在以往的德育中,学校作为德育的主要阵地,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家庭和社会作为辅助阵地,其重要性一直没有得到重视。虽然以学校为主,家庭和社会为辅的德育教育网络一直是德育网络建设的基本框架,但建立在以往德育课程上的德育教育网络,很难把学校、家庭、社会这三者结合起来,其原因在于:

1.德育在学生总体测评中地位薄弱

长期以来的教育政策使得文化成绩一直是衡量学生好坏与否的主要标准,而学生的道德水平作为文化成绩的辅助评价标准并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对于家长而言,孩子如果成绩好,在品德方面只要不出现重大的问题,道德水平的高低往往不会成为影响家长评价的因素。加之高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使得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文化成绩,虽然在近几年的高考选拔中,对道德的要求也是逐年上升,但出于升学率和学校声誉的考虑,学校经常会人为拔高学生的道德评分,尤其是成绩优秀而道德水平不高的学生。这就给学生和家长传达了“德育不重要的讯息”,从而使得家庭这一德育环节一直处于薄弱的态势,随之社会对此也会采取漠视的姿态。

2.德育的课堂化难以开展校外德育网络的建设

德育教学一直以课堂教学为主,这是我国多年以来的惯例,忽视了其他的德育方式,往往是出了课堂,德育也就算是结束了。这种德育方式人为的把德育分割了开来,没有看到德育是渗透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教育,教育方式的刻板,使得家庭和社会都没有看到自己在德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家庭往往认为德育是学校的事情,加之学校往往不主动采取措施进行社会德育,所以家庭和社会也就在无形之间被排斥在德育的圈子之外。

3.书面考试为主的德育测评把德育限定在书本上

德育的测评一直是引导德育教学的指挥棒,而以书面测评为主要考试方式的德育测评把德育变成了道德知识的教育,重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轻学生自身行为实践,重道德认知考察,轻道德情感内化。这种测评方式使得德育教学很难在课堂之外开展下去,学校及师生都没有在课堂之外,书本之外进行德育的意识。这就使得家庭和社会德育的开展比较困难。

二、新课程改革对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教育网络的促进

“生活德育”的提出,使德育教育网络的建设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时间上,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在空间上,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校里,而是把德育扩散到了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渗透在了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包括了家庭和社会。其理论立足点在于:

1.生活德育符合了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

作为社会人的学生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来自于各个方面的信息的冲击,仅仅凭单纯的书本德育很难全面的反映学生生活的实际。生活化的德育在德育内容上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社会生活是道德及其教育的起点,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社会生活之中,起源并服务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增进社会团结的社会需要,脱离了人与他人、集体、国家的社会关系,无所谓道德可言。生活化的德育把学生真正融入进了这个社会,真正地去体验这个社会的道德准则,而社会生活本身是综合性的,它从家庭、集体、社会、国家、世界等不同方面,呈现出人与他人、社会、环境、文化的多种多样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而对人的道德发展提出了多角度、多层面、多水平的要求。[2]

2.生活德育重视社会实践内容的教育

新课程内容是动态综合性的,其立足点在于学生的生活范围是逐渐从家庭、学校、社区向更广泛的社会领域扩大的,他们的思想品德是伴随生活范围的扩大而发展的。因此,当前学校德育课程以“品德与公民”为主线,按照学生生活范围不断扩展的逻辑,从“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家庭、学校、社区、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等相互递进的层面,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内容有机综合于“品德与生活”(小学1-2年级)、“品德与社会”(小学3-6年级)和“思想品德”(初中)课程之中。[3]这样的建构方式,既使当前学校德育课程适应了学生成长的动态性,又使学校德育与社会和家庭德育紧密结合了起来,充分调动了家庭和社会的积极性。

转贴于 三、新课程改革中德育教育网络建设的注意点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模式长期以来一直被作为口号在提倡,虽然说的很多,但在实际实施中却存在诸多困难,一方面固然因为以往德育课程设置上的不合理,没有提供可以调动家庭和社会参与的机制;另一方面学校在建设家庭和社会德育环境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从而使得校外德育网络的建设一直处于很薄弱的地位。因此在构建三位一体德育网络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学校要与家庭保持密切联系。

以往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基本上以家长会为主,偶尔穿插一些教师家访或者家长的校访,但无论数量还是时间上都是屈指可数,对学生的德育发展并不能产生多大的实际作用,因此,学校在与家庭的联系上应将家访作为对班主任考核的内容之一;同时,办好家长学校,分期分地区举办各种活动,交流和推广经验;其三,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期研究对学生的教育问题。[4]

2.学校与社会有机结合,创建良好德育社会环境。

社会德育一直是我国德育领域较为困难的领域,随着社会媒体的迅猛发展,各方面的信息对学校德育起着巨大的冲击,如何在这种变化迅速,充满各种诱惑的时代环境下让学校德育的效果真正体现出来,社会德育体系就必须充分建立起来。社会德育的建立,应该包括两方面,其一是小社区德育体系,这包括学校所在社区的德育建设和学生所在社区的德育建设两个领域。随着社区范围的不断扩大,社区对学生的影响也与日俱增,成为不容忽视的力量,如何对这股力量好好加以利用,也成了放在学校和家长面前的一个难题。要建立良好的社区德育网络,要求学校充分调动社区的教育资源,互相合作,为学生提供一些参与社区建设或实践的机会,并且充分发挥社区的监督反馈作用,对学生的不道德行为要迅速做出反应和向学校反馈。社会德育的另一方面是大社会德育体系,这是针对全社会的德育而言的,这是全民素质的提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不仅仅是学校的一己之力可以为之的。对于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学校的教育目标和社会的教育目标必须要保持一致,在其中,社会大众媒体的作用不可忽视,而事实上,媒体已经成为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工具,其拥有的观点往往成为了学生主要的道德引导机制。因此,加强媒体的道德宣传力度对学校德育的成效起着重要的影响。

总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网络的建立对受教育者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在教育方式及教育内容上各具特点,难以互相取代;三者的分离与脱节也不利于德育的发展。因此,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德育网络,是取得教育合力,提高德育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方式。[5]

参考资料

[1][2] 乔建中.当前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走向.[J]思想·理论·教育.2003.12

篇10

在我国,农村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而农民的健康状况成为现在党和国家重视的一大问题。在开展农村公共卫生教育时,要和当地实际状况相结合,重视培养人才,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卫生健康教育考评体系。

1因地制宜开展乡村健康教育宣传栏工作

在落实农村公共卫生健康教育体系的过程里,要想从根本上做好健康宣传栏工作,就要考虑到农村的实际经济状况,在这一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工作方法,从多个角度筹集资金,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措施:首先,要重视村庄的环境问题,建设卫生乡村,发挥各个乡镇的积极力量营造良好的环境,在各级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推动下建设村庄的宣传栏,每周每月出版一些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同时也是进行新农村建设和宣传的重要基地。其次,要实现和医院医疗服务工作的有机结合。对于一些乡镇的卫生院来说,要积极建设和农村公共卫生有关的宣传栏,为农村医疗服务工作做出贡献。通过多个卫生院共同出资,使用统一的宣传板样式,在招投标以后建成健康宣传栏。最后,要实现健康教育宣传栏和村务公开栏建设的有机结合。通过和村委会的协调,放大尺寸。通过这样的方式把一些无用的公开栏建设成宣传阵地,为农村居民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基础,发挥教育宣传栏和村务公开栏的教育作用。

2加大对农村健康教育人员的培训力度,重视网络建设的作用

2.1加大对农村健康教育网络建设的重视力度

通过乡村卫生服务网络的作用,建设良好的农民健康教育网络,吸取一些专业化的网络宣传员,同时建设成涉及乡镇和村庄的健康教育网络体系。

2.2加大对健康教育网络宣传员的培训力度

在进行网络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大对健康教育网络宣传员培训力度,对于区疾控中心来说,要通过一些防疫工作例会制度进一步开展健康教育培训。对于各个乡镇卫生院来说,要借助于乡村医生的月会进行科学的健康教育培训,对所有网络宣传员进行分类,及时开展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农村健康教育队伍的总体素质,大大地提高了农村健康教育工作效率,有利于从根本上落实好相关的农村健康教育卫生工作,达到农村健康卫生教育的目标。

3加大宣传力度,合理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要想使健康教育宣传栏发挥其作用,有关部门印发了一些宣传资料,通过防疫医生和村公共卫生联络员的努力,将其发到各个村中,在每个宣传栏上张贴宣传材料。对于区卫生行政部门来说,要出面进行协调,通过疾控部门妇保院和卫生监督所的共同参与,使宣传资料可以及时到位。除此之外,要在日常工作里注意维护宣传栏,在乡村医生和公共卫生联络员的努力下及时更新相关的宣传材料。

4完善农村健康卫生教育有关的规章制度,加强考核力度

为了进一步规范健康教育工作,有关部门将健康教育工作档案通过电子邮件形式下发,各乡镇卫生院接收电子邮件。对于各个乡镇的卫生院来说,要统一有关资料收集样式,认真填写相关的档案,实现健康教育台账工作和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另外要和当地的具体工作要求相结合,指导各个地区的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另外,要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考核验收过程里涉及健康教育工作,在一定时间内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及时的检查,加大评估考核力度,在拨款时要充分考虑到考核的实际结果。在农民健康工程开展以来,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实现了新的发展。具体来看,针对农村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工作主要有以下四点体会:(1)要想在农村更好的开展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必须出面。开展农民健康工程后,有关的部门开始重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制订出科学的工作方案,提出合理的实施措施。对于有关领导来说,加大研究部署力度,重视农村健康教育工作。(2)要和当地农村的实际状况相结合,遵循因地制宜原则进行农村健康教育工作,在这一基础上开展工作。由于农村经济比较落后,要争取资金,从多方获得资金,推动健康宣传栏建设。(3)在开展农村健康教育工作时,要通过多种形式和多个渠道,通过多个部门的作用开展工作,同时要使用多点结合的方式,增强农民健康意识,在实际工作过程里,要实现单位之间的有机配合,保证工作可以顺利开展。(4)要加强业务指导、完善健康教育考评制度。通过教育队伍建设,及时开展业务指导,保障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不过,由于很多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对于农村的健康教育工作资金投入不够,由于缺乏专门的健康教育工作机构,所以实际效果欠佳。对于农村居民来说,长期以来有一定的习惯,在实际实施过程里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必须进一步探索。事实上,健康教育工作比较系统,花费时间比较长,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广,所以必须通过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参与,在这一基础上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可以从农村居民的意识高度着手,加强对其意识的培养力度,在这一基础上提高农村居民的实际水平,使农村居民有健康的身体工作和生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通过强有力的考评制度可以进一步提高工作的规范性。

5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农村建设也实现了新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要重视农村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工作,加大重视力度的同时增加经济投入。文章通过分析开展乡村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工作的措施,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篇11

1.综述

目前,在国内学术界对“农村信息化”的概念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不同的作者所研究的领域与认知有所差异,从而造成当今“农村信息化”的概念是众说纷纭,百花齐放。作者认为《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中对“农村信息化”所做的定义通俗易懂,能较全面的反应事物的本质。即“农村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农村管理和农民生活的应用的程度和过程。在现阶段,对三农影响最大的信息技术是通信和互联网技术,故本文主要从通信和互联网领域来研究农村信息化发展对策。

2. 当前农村农村家庭信息化进展状况

2.1信息化程度低

要完全实现信息化,就须构筑和完善六大要素:建设信息网络,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培育信息化人才,制定和完善信息化政策。比照城市的六大要素建设,目前上海农村地区信息化程度显然较低。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和支持我国农村信息化工作,为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氛围。为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相继启动 “金农工程”、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工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农村*员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项目。这些国家级重点工程的建设,客观上促进了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改善。尽管如此,上海农村信息化的条件,同上海城区高度发达的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相比,依然显得相当薄弱。

调查发现,郊区农村光缆的铺设和宽带网的覆盖面、教育网站的设施建设等,远未达到社区教育信息化之所需。崇明等远郊农村地区只有半数建立起了区县级的社区教育专业网站,其他村镇级教育网站,基本空白。信息化教育网络的立体化建设较市区远远落后。设备陈旧。部分乡镇级的设备配置大多较为落伍。尽管每个学校也配备了一些电脑,供居民免费上网使用,但不仅数量有限,且计算机设备以落伍、陈旧者居多,使用很是不便。

2.2农村居民上网技能缺乏

计算机进入农村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可以说不迟于城镇。但是计算机的普及率根据各地区的发展程度不同而不同。须建立在农村居民“学习信息化”的条件之下,而“信息化”的学习方式,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由于农村大量中青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农村留驻人口的年龄特征趋向老龄化,性别趋向“女性化”,所以居民整体文化水准有所下降,加上来自工作和家庭责任的双重压力,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已无暇顾及学习,通常是一些农村干部、农村科技人员以及部分专业农民和少数有学习积极性的普通农民在参与学习。至于自觉地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信息化学习的比例就更少了。对崇明县城附近港西等三个行政村的调查显示,在“是否有兴趣进行信息化学习”的问题上,表示“没有兴趣”的占70.2%,只有9.8%的村民表示“有兴趣”。在上海其它农村地区,情况略好于崇明,如嘉定、青浦等对信息化学习有兴趣的农民在15%左右,但同城区几乎“人人皆学”、“处处在学”的情形相比相比,参与度同样明显落后。调查数据表明,剔除农村城镇的居民,现阶段上海农业居民获取信息的途径90%以上依然通过广播、报纸、电视、书刊等传统信息媒体获得,学习信息化程度低下特征明显。

2.3资源整合和利用率低

信息化资源包括信息化教育软、硬件设施和信息化课程性资源。社会信息化资源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依托,也是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依靠。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资源是实现社区教育信息化的最有利的凭借条件。目前上海农村在开拓社区教育信息化途径过程中,与所在地中小学的协作尚未全面启动。有少数几家如浦东、嘉定、青浦等区能较好利用中小学、高校和各种社会办学力量的软硬件设施和信息化教学资源外,大部分郊区农村还未能有效地发挥所在地学校的信息化网络平台和信息资源的作用,资源的整合度差。此外,已有的社区教育网络资源,如“上海终身学习网”、各区县的教育网站,看似内容丰富,但针对农村居民特定需求、深受农村大多数居民欢迎、实际可供利用的资源相当有限,整个网络资源在农村的利用率一直不高。信息化的特征之一,就是数字化和网络化。涉及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由于服务范围广、数量少、区域间隔太大,“没有哪个电脑销售商愿意为了更换一个鼠标或者一个简单的内存条故障,跑上百里山路。”江西一些信息产品销售商告诉记者。此外,上网对于众多农民仍是一种“奢侈行为”。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推算,中国平均每个网民家庭全年上网接入费用为900元。上网在城镇开始列入平民化消费,但这一费用对绝大多数农民而言过于奢侈。由于社区教育信息化在农村的开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思想重视程度,投入等,均不甚理想。社区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含金量不高。现阶段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农村的信息化设备较为落后,信息资源形式单调、简单,以文本为主,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相对较少,缺乏生动、活泼的形式,数字化水平不高。另一方面,农村居民使用电脑和多媒体技术的本领不强。虽然近几年农村开展过“百万家庭网上行”、“千村万户”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过程,但由于涉及面不广,且受教育群体本身缺乏家用电脑,难以强化训练等原因,绝大多数拥有电脑的农村居民,还只懂得简单的网上浏览,不但难以开展依托信息技术的学习活动,就是简单的网上提问、发信等互动能力大多不具备,难以提高信息化学习的兴趣。

3.加快农村家庭信息化建设步伐展策略

3.1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增强农民信息意识

提高农民文化水平的关键,一是加快发展 农村 教育 事业,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二是建立和完善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民培训体系,全面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资源开发

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重点整合并传播农业技术、应发挥市场的引导机制积极利用民间投资,着力推进社区教育信息化工作,最要紧的是要“抓住”老百姓。资源建设要体现农村特点即体现区域特点。把信息化资源建设同关心农村居民的劳动、就业、生活、兴趣等结合起来。

3.3 要做好农村信息应用示范家庭

做好农村客户的分群和摸底调查。除了上网看电影、玩游戏、聊天等,还要推广通过网络查找招工信息、了解国家惠农补贴政策和农资物品的价格及供求信息,安装和调试网络解答使用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通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举措,引导大家从低层次被动接受信息运用信息发家致富。

总结

农村家庭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其在农村的推进工作可谓长路漫漫,需要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能动地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发挥各种积极因素合力推进。其中,“宣传发动”是前提,“体制建设”是保障,“队伍能力建设”是核心,“网络信息化资源建设”是基础,“激励机制”是动力,“科研工作”是后盾。只有在目标明确,规划科学,管理有序,领导有方,各方齐头并进持之以恒的推进下,农村家庭信息化工作才会显现勃发生机。(作者单位:内蒙古凉城县医院信息科)

参考文献

[1]李向升,农村信息化竞争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 特区经济,2010(12):347-348

[2]王博 李向升.提升中国农村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特区经济,2010(10):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