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2 14:57:0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教育现代化的含义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民族教育在通常意义上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民族教育是指对作为有着共同文化的民族或共同文化群体的民族集团进行的文化传承和培养民族或民族集团的成员,一方面适应现代主流社会,以求得个人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或本民族集团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民族教育又称少数民族教育,指的是对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人口居于少数的民族成员实施的复合民族教育,即多元文化教育。因此,语文教育不仅仅只是书面上的一种教育,还包括许许多多的社会原因。而在语文教育现代化方面出现了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张志公。20世纪60年代初,张志公提出语文教育科学化问题;70年代末,阐述语文教育科学化;80年代初,张志公举起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大旗,参与并指导语文教育现代化的教学实验和理论建设。他潜心第二次研究传统语文教育,吸取外国语言学和教学论的成果。他领导并指导英语、俄语、汉语文的教材编写工作和研究工作,指导小学“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教学实验,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主编《现代汉语》教材并亲自讲课,应邀在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辞章学。他赴美、日等国和香港地区讲学,考察中小学教育工作和语言学的研究工作。这种中外古今的研究领域,这种语文教育的全方位调查和实验,这种政治和学术的特殊经历,这种坚实、广博的专业技能,为张志公建设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和民族化相结合的理论提供了条件。
民族教育在通常意义上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民族教育是指对作为有着共同文化的民族或共同文化群体的民族集团进行的文化传承和培养民族或民族集团的成员,一方面适应现代主流社会,以求得个人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或本民族集团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民族教育又称少数民族教育,指的是对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人口居于少数的民族成员实施的复合民族教育,即多元文化教育。因此,语文教育不仅仅只是书面上的一种教育,还包括许许多多的社会原因。
而在语文教育现代化方面出现了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张志公。20世纪60年代初,张志公提出语文教育科学化问题;70年代末,阐述语文教育科学化;80年代初,张志公举起语文教育现代化的大旗,参与并指导语文教育现代化的教学实验和理论建设。他潜心第二次研究传统语文教育,吸取外国语言学和教学论的成果。他领导并指导英语、俄语、汉语文的教材编写工作和研究工作,指导小学“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教学实验,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主编《现代汉语》教材并亲自讲课,应邀在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辞章学。他赴美、日等国和香港地区讲学,考察中小学教育工作和语言学的研究工作。这种中外古今的研究领域,这种语文教育的全方位调查和实验,这种政治和学术的特殊经历,这种坚实、广博的专业技能,为张志公建设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和民族化相结合的理论提供了条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已在各个学校各个班级被广泛使用,几乎各科教师教学中都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课文的内容,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引入到要学习的课文内容之中。如学习《张家界》一文,教学前在网上搜集张家界的景色图片,结合课文内容,制作“张家界美丽风光短片”。上课伊始,播放短片给学生看,学生在激动、惊呼与赞叹声中,对张家界产生了喜欢向往之情。接下来,教师用满怀激情的语言导入课文内容的学习:张家界的景色被誉为“中国山水画的原本”、“缩小的仙境,放大的盆景”、“山的代表、山的典型、山的精灵”,作者是如何把这样的奇景描述出来的呢?我们一同来学习课文。学生此时还沉浸在美景之中,在老师的引导下,会迫不及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内容,学习的兴趣由此被激发。
二、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语文课的教学,不需要逐字逐句的讲解和学习课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特点,根据他们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和他们的认知及理解能力来引导他们更深入地学习。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语文课堂上,许多课文内容的学习,都离不开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弄懂了重点句子的含义,理解课文也就水到渠成。如学习《论快乐》一文,在了解了作者,弄懂了字词含义,明确了文章的层次后,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自己喜欢、感兴趣的句子并从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f一说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原因。学生在文中找到了不少好句子,在交流对这些句子的理解时,对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师在课件中显示其内容,在学生读句子谈体会时,适时适当地点拨,对学生谈得不准确、不透彻的地方,引导大家再补充、再讨论。通过抓句子中的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是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句子的含义。在理解句意的同时,教给了学生理解句意的方法,可算事半功倍。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指导感情朗读,加深对作者情感的体会
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学中,好的文章,重点片段,该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文意并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呢?结合学习内容,可采取不同的朗读方式帮助理解。如教学李清照的《一剪梅》时,在介绍了李清照的词的特点,了解了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后,引导学生朗读这首词。先以多媒体课件显示这首词朗读的节奏,再请同学根据划分的节奏进行朗读。接下来,课件播放朗读背景音乐,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这首词。学生全身心地倾听老师的朗诵,对整首词的内容情感有了初步的了解感受。很多同学被老师的朗诵深深打动,情不自禁地热烈鼓掌。此时抓住学生心理,告诉他们,要想象老师这样朗诵这首词,一定要先读懂整首词的含义,其次要领会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结合重点字词的含义理解和词中含有的典故以及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介绍等,使学生较容易地理解了全词的意思。在感悟词意的同时,学生一次又一次反复地朗读全词,体会作者的情感。最后,配乐让学生齐读,分组读,个人比赛读,随着朗读次数的增加,学生体会的情感越来越真切,朗读的感情越来越真挚。此处的教学,多媒体发挥了任何教学手段都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168
1 前言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子系统,在塑造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胜任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性技能人才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和责任。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国际上已经形成了庞大的管理体系和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虽然起步晚,但是其发展势头丝毫不逊于发达国家和地区。但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高职院校自身的生存空间变得狭小起来,传统的高职教育管理模式已经明显落后于现代化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因此,用现代化的管理视角来分析和规划其教育管理模式是必要且迫切的。
2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现代化的含义及其重要性简析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院校从本质上是与普通高等院校有区别的。承担的主要任务就是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也与一般高等教育院校不尽相同。出于这种考虑,我们不能简单套用普通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模式,不论是从思想观念、管理手段、管理体制上,我们都要充分考虑到高职院校的特殊性状况。
当今的管理,不论是企业还是教育都要实现现代化的转变。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以人为本”,另外,现代化也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过程组合[1]。现代化是适应社会不断革新而成长起来的具有物质和精神层面双向结合的实体性概念。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就是要求高职院校自身要在发展过程中吸收先进的时代精神,在教育管理的模式中实现整体的转化,从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到学校的社会关系制度层面、教职员工心理人格素质方面都要实现现代化的转变。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实现现代化是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的。简明扼要地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拓展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空间,提高自身教学质量,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实现高职院校的本质目标,使其办学形成独具特色的竞争力;其次,高职院校的教育能够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急需的高级技术人才,推动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能够让科学技术的推动力量成为社会进步的第一生产要素,成为国家现代化发展的中流砥柱;最后,我们在研究和推广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现代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体系理论,能够推动社会的长足进步和发展,在一个高职院校中能够成功运用的现代化教育管理模式,也能够为其他院校提供借鉴和参考。
3 推进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现代化的途径和措施
我国《教育现代化实施纲要》已经对教育管理提出了明确的现代化要求,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由于认识肤浅、投入资金不均衡、管理体制经验化等众多原因上,已经呈现出了许多问题,导致培养出的人才质量不高、实践教学体系落后、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严重脱节等现象产生。因此,我们必须从观念上加以重视,从行动上加以创新,逐步完成教育管理现代化的转变,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益的同时,为国家和社会提供建设需要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
3.1 管理理念的转变
在上述的现代化管理含义中,我们所强调的最核心的理念就是以人为本,这也是与当今中国科学发展观所秉承的理念相一致。我们必须在管理实践中突出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人的主体地位,一切从人的个性、需求出发,以人为根本,改变以往过于强调等级制度和照章办事的死规定。传统的高职教育管理模式中,往往采用科层制管理体系,没有真正体现人本和谐的思想概念。我们在转变过程中,要以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做指导,管理者必须以创新开放的思维对待学校的工作人员和学生。
我们在管理层上不仅要强调以人为本,提高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尊重人才,发挥他们的潜能,而且在服务学生方面也要转变观念。我们必须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未来的信念,全方位地服务于教师和学生,弱化行政权力,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基础[2]。
3.2 管理手段的转变
在传统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手段中,许多地区都没有先进的高技术设备和计算机网络系统,许多工作都是由人工或者是半自动化进行完成的。以往教育管理手段的行政化主要体现在召开会议、文件、开展文艺活动等等,这些手段的实现往往有些出于形式化、有些带有强制性的色彩,不仅不能及时有效的完成院系的日常工作,而且有时会产生懈怠,在统计管理中也容易出现差错。
而现代化的教育管理手段以先进的科技为依托,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同样也体现在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所采用的基础装备上,建立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即以现代技术方法和电子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自动数据处理系统[3],利用高科技的网络体系和软件,进行信息的传达、资料的备录、教师生成绩的查询和日常教育活动的管理,这大大节省了管理人员的时间,提高了办学效率。
3.3 管理人才的转变
我们所要探讨教育管理现代化的转变均是围绕人才的培养展开的。21世纪最贵的就是人才,同样,居于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的应该是管理人才。而教育管理人才又与企业管理人才不尽相同,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整体形象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我们要对高职院校的管理人才从信念上进行塑造,提高他们的教育热情;其次,管理者也应努力强化自身的综合素质,不论是教学还是管理,都应吸取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够适应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现代化的步伐。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与社会、企业、经济的繁荣进步结合在一起,高职院校的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就业形势相当严峻的社会背景下,学生掌握一门过硬的技术本领,才能在社会立足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付达杰,何先应.实训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成人教育,2010,(1):45-46.
1.终身教育的含义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突破了传统教育中将职业与教育分开的观念,认为教育可以贯穿人的一生,人在不同的阶段可以接受不同的教育,并且这些教育是与人的职业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从空间上看,教育应该与人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应该相互联系,共同促进人的发展。
2.职业教育的含义
职业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使人们有目的、下意识、有组织的去接受专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的教育,培养了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教育。其中包括高职高专及以下水平的职业教育层次,而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则属于技术教育层次。
二、终身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1.存在于不同层面,内涵一致
终身教育的目的是为现代化的社会输送更加专业人才,是基于传统教育理念的出去创新模式,可以使人们逐渐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的教育模式。可以指导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实践是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将实践的理念落实到职业教育的每个环节,才能培养出适合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的人才。职业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人们的专业技能,还要培养人们的职业素养,规范人们的职业道德。而终生教育则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公平接受知识的机会,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终生教育的目的是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建立一个促进人们终身学习、共同发展进步的环境。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都是为了支持个人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而进行的,所以要根据社会、经济、文化所提出的要求进行,设计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教学体系。既可以开发个人的潜能,也可以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2.职业教育为终身教育理念的形成奠定基础
根据终生教育的理念,人在处于婴幼儿时期就应该接受教育,到了老年时期更不应该放弃学习,教育应该是贯穿人的整个生命的,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不应该放弃接受教育的机会。劳动者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技能,从而迸发出创造力,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做出贡献,这便是终身教育的理念与本质。
3.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主体
传统的职业教育是为了替社会培养人才,为高一级的学校输送人才,但职业教育是针对各行各业的在职人员的。职业教育可以为在职人员提供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机会,通过职业教育,人么可以得到职业上的提升与发展,职业教育也是人们不断的更新理念。可以说,没有职业教育,就没有终身教育的建立。对于教育来说,职业教育的时间跨度最长,活动空间最为广阔,载体最为多元化,包含了各行各业的教育机构。
4.职业教育的大众化
终身教育的目的是要求职业教育可以面向全社会,面向各行各业的人们。首先,现代化的建设需要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与高素质的职业者,科学家、工程师与管理人才等等,都需要终身教育来扶持。其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人力资源的缺乏,特别是高技能创新人才的缺失。所以,这就要求教育要面向大众,只有将教育全民化、终身化,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才能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
5.职业教育的社会化
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要能培养处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才,所以职业教育一定要适应社会的全面化与现代化的发展,也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社会化的涵义是:社会需要哪类人才,就要开办哪类学校或培训班,这是职业教育为了满足社会化需要所做出的调整与主动适应。同时职业教育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写作,这样便可以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发展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
6.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密不可分,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不断调整的产业结构使得职业教育要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从传统的一次性教育发展为可以贯穿人们生命的终身教育。在该过程中,除了要结合不同职业人员的职业类型与市场需求,还要加强社会观察,收集来自于社会各界的信息,并进行有效划分,结合学校教育,调整学校的教学模式、专业课程,以适应职业教育的需求与发展目标,以便于有针对性的培养专业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现代化过程的动力因素
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整合运动变化过程,期间必然受到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有些因素起促进作用,推动现代化的进程,有些因素起反作用,会阻碍现代化的进程。对推动现代化进程起作用比较大的因素,可以称之为现代化的动力因素。
1.宏观层次的影响因素
一般考虑,宏观因素包括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等。国际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全球化、国际体系、国际地位、国际地理、国际互动等等诸多方面。国内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国内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教育、自然环境等。
2.微观层次的影响因素
一般而言,微观因素包括个人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等。首先是心理因素。现代化是由人完成的,人的行为是受心理因素的影响。人的情感因素中,好奇心、好胜心、虚荣心、上进心、事业心、恐惧感、荣誉感、成就感、责任感等,都会影响人的行为。而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的行为和价值取向,最终都会作用在现代化的过程中。
其次是社会因素。现代化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受社会因素的影响。知识、制度、观念、结构、历史、传统、家庭、组织、利益、权力、地位、稀缺、资本、资源、市场、创新、适应、交流、合作、冲突、竞争等。都会影响社会选择和社会行为,影响现代化。
就南京作为城市或地区现代化研究而言,微观层次的影响因素更重要。
二、现代化的动力模型
现代化动力因素发挥作用的过程,需要建立现代化动力模型,就目前研究成果现代化动力有多种模型(见表)。
1.适合南京现代化过程的创新驱动模型
就南京现代化进程所面临的环境条件而言,南京的动力模型应当是创新驱动模型(见图)。
就一个城市和地区现代化而言,显然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宏观层次的动力肯定很重要,但不是一个市一个地区所能左右得了。加快实现现代化的步伐,只能更多从微观层次思考。
2.现代化动力的定量模型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力函数:
Y=A×Ka×L1-a
其中,Y为产出,A为技术进步乘数,K为资本,L为劳动,a为资本的产出份额,(1-a)为劳动产出的份额。可见,现代化的动力构成中,技术进步、人均资本增加、人均技能提高最为重要。
三、南京现代化动力机制与关键环节
1.“四个第一”是南京实现现代化动力机制的形象概括
教育第一基础的含义:教育投入、教育体系、教育公益与市场并重。
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含义:科技提高劳动效率,实现高效劳动。政府要为释放科技生产力修桥铺路。
人才第一资源的含义:创新人才第一资源;人才体系第一重要;人才发挥作用的机制第一要务。最终归结到人均技能的提高上。
创新第一驱动力的含义:通过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知识创新,形成产品创新,增强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形成新文化、新生活。进而进一步推动创新实践活动,形成一种以现代化为主要特征的新文明。
着眼于南京人文底蕴深厚,义务教育扎实,高中教育普及率高、质量好,大学教育普及度远高于全国,科研院所集中度高,院士等高层次人才集中等各方面因素,南京现代化的创新驱动是比较充分的动力。
2.南京现代化的人才制约因素
科教优势是南京的最大优势,但南京的人才体系并不完善。南京目前三种人才相对短缺:
一是创业型管理人才。核心技术理念转化为商品推向市场,需要优秀的管理人才。因为优秀管理人才的缺乏,南京科研成果本地转化率一直较低,制约了南京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是大学、研究院所与孵化器、企业之间的联接人才。因为种种原因,大学、研究院所实现技术创新之后,所能做的就是申请专利,然后让技术休眠。如果政府在每一所大学、科研院所都安排恰当的联络人,及时了解技术创新情况,并进行评估,及时推荐合适的项目进入孵化器、进入企业的生产应用,将会大大加快技术创新与转化速度。
三是国际法律、会计、审计等服务人才。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因为中国的法律与国际通行法律还有较大的落差,在创新、创业到走向全球市场的过程中,需要大量国际法律、会计、审计人才,但这是南京人才体系的一个缺口。
3.南京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一是市场化。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看,所有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都是市场经济自由度最高的国家,而没有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无论是朝鲜、古巴、伊朗、利比亚等,没有一个实现现代化,可见市场化是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充分市场化能释放本地优势,是南京现代化动力机制的基础。实现充分的市场化,减小直至消除垄断,增加民营经济权重将是一个最显著的标志。
二是政府服务化。政府最大限度与直接经济活动脱钩,实现简政放权,建立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用政治学的语言表述是为社会服务,用专业的行政学语言表述就是为公众服务。它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的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中,把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并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公正执法”为标志,并承担着相应责任的政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政府管理领域的具体体现。
三是表达充分化。创新必须有充分自由的表达。政府层面允许有不同意见。专家层面不同意见可以公开讨论。公众层面,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就算是奇思妙想和荒诞不经都不会受到谴责。表达的充分自由,才能打破旧观念的桎梏,释放创新的激情。
四是南京要成为艺术与流行文化的设计中心。通过各类创新人才、世界级艺术机构以及传统与新兴媒体的集聚,让南京成为艺术与流行文化的设计与推广和出口中心。南京是东西南北各方文化的汇集地,古为吴楚文化交汇地,两次南渡带来了中原主流文化,加上江南独特的文化底蕴,南京有条件成为艺术与流行文化设计中心的所有条件。政府需要建设类似纽约斯坦福艺术中心的功能集群。将博物馆、演艺中心、影剧院、画廊、电影制片厂及艺术家们集聚起来。因为艺术产出,将会引爆创意、旅游等一系列产业,进而改进城市的经济文化结构,推动南京的现代化。
四、关于南京现代化的建议
1.建立行业公务共技术平台。推动支柱产业异地搬迁升级、本地建立石油、电子、钢铁等公共研发技术平台,推动支柱产业向支柱生产业转变。
2.建立政学研企稳定的服务链接。政府工作人员渗入高校、院所内部、及时发现创新萌芽,提供支持。及时发现创新成果,推向产业孵化器、推介到企业落地转化。及时发现创新人才,提供相应条件,实现拴心留人。
3.支持建立公共知识分子窗口。让公共知识分子得以充分表达,推动农民、市民向公民转变。
4.建立现代化的文化艺术中心。
5.完善人才体系建设,对市场急需人才,加大政府投入,可以考虑政府出资,请合适的大学开展专项培训。
6.推进南京完全市场化建设,逐步缩小垄断行业、垄断比例和市属国资企业和平台在整个经济活动中的比例。
【关键词】
高校;教师;信息素养
新时代背景下信息化、网络化迅速推进,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对全球经济和社会正产生巨大的影响,并引导世界进人信息时代。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应积极响应信息化的新时代要求,即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养。高校也因此将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1 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含义及构成
1.1 含义
教师始终是高校教学中的核心元素和骨干力量,其信息化素养将直接对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高校教师的信息化素质体现为其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主要涵盖了以下几点:首先,要具备汲取信息的欲望,以及更加敏锐的洞察所需信息的意识;其次,准确的把握信息需求,最快的搜集到最多的有效信息;再次,具有甄别所获取信息的能力,对其进行批判性的评价并切实应用;最后,要具有维护信息安全的意识,在遵守信息道德的基础上合法使用信息。[1]
1.2 构成
这里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第一,基本信息素养,这点是最基本的要求,主要指的是教师要具备的信息方面的一般意识、观念、技能与知识;第二,学科信息素养,这点主要是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具备的专业信息知识和能力;第三,科研信息素养,这一点主要是针对教师在科研活动中信息知识的积累和运用;第四,特殊信息素养,指的是一些特殊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信息知识和能力,如信息管理人员、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者等。[2]对于某些高校教师来说,前三者在也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部分。
2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培养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必要性
2.1 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水平是衡量高校教师综合素质的标准之一
随着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素质的教师要精通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交流工具,并借此对资源进行高效的收集、组织以及应用,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借助网络渠道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这需要高校教师不断地进行学习和自我完善。高校只有培养一批具有信息化素养的高素质教师,才能适应新时代条件下的发展要求。
2.2 教师信息化素养水平在教学质量改善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教师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教育信息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我们力求走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模式,而若想做到教育信息化,教师信息化是其基础,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越是熟练,就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识记专业知识,产生学习兴趣;同时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又推动了教师信息技术手段的掌握以及学科水平和专业能力的提升。[3]只有掌握了信息技术,教师才能活跃于高校教师群体中,才能与学生更快更好地进行沟通,实现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和教师自身的人生价值,从而提高教师生命活动的质量。
2.3 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教育信息化实际上就是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依托,广泛而深入的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和协作,其特点可以总结为:多媒体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四点。[4]教育信息化的成熟将会给高校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等带来巨大冲击,由此看来,教师信息化的推广和发展将为高校教育信息化铺平道路。在教师熟练掌握并运用信息技术,具备较高的信息化素养之后,才能积极推进高校信息化,实现教育信息化。
3 如何提高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
3.1 逐步转变高校教师的教育理念
高校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决定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只有意识并确立教育信息化观念,才能从根本上将信息技术应用大教学工作中。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是新手事物,教师要想适应随之而产生的新的教育方法、教学环境,必须要转变更新教育理念。只有如此,教师才能由单一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学习中的组织者、引导者、管理者和学生成才的设计者,培养出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
3.2 着力培养高校教师日常工作中的信息化素养
3.2.1将现代信息技术纳入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是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技能,因此将信息化技术纳入教师岗前培训是势在必行的。
3.2.2鼓励教师参加学位进修。主要是指教师为获得相应学位的,内容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的进修。鼓励教师参加学位进修可以使高校获得更多专业的信息人才,更好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工作中。
3.2.3实行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一种快速高效的培训方法,可利用教师的工作之余组织其参加信息技术讲座,计算机教学的观摩等等。
3.2.4鼓励教师自主学习。主要做到以下几点:积极加入到网络论坛的交流与讨论当中,勇于发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大量阅览信息技术方面的书籍、报刊等;积极参与各种研讨会、发表教学成果等。
3.3 改善高校信息化教育环境
首先,高校领导要积极创造教育信息化的技术环境,鼓励和支持教师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从行动上支持教育信息化的进展,如划拨经费支持新教学手段的事实和应用,亲自参与教师培训方案的制定当中。其次,高校还应该完善考评标准,建立健全各项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积极性,加强对教师信息能力的考查力度。
总之,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对高校信息化、教育现代化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信息化素养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国家、教育部门、高校、教师等多方面的努力。高校必须转变观念,将新时代的信息网络技术应用到教学工作中,切实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以备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庄丽娜,孟凡一.对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3期:464
学前教教育信息化就是指在学前教育的过程中恰当的运用信息技术,开发出适合幼儿学习的教育资源,培养幼儿各方面的素养,尤其是信息素养,辅助对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开发。近几年,信息技术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有渗透,儿童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已非常普遍。引导儿童理性的应用媒介技术,在当今显得尤为重要,但很少有人关注这些,很少有人对学前教育的信息化的含义进行探讨。对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含义正确理解有助于学前教育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下去,因此分析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含义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一、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含义
学前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更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我国在工业、农业等各个方面应用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加快我国现代化的进程。教育信息化就是在教育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素养,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
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对象的身心发展特征与国家信息化,教育信息化不同,因此学前教育信息化有其独特性。学前教育信息化的本质特征就是应用信息化技术,而其根本目的则是培养幼儿的信息素养,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更。很多地方套用小学的信息化模式,造成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小学化趋势,因此我们需要区别小学的信息化,建立学前教育特有的信息化模式。学前教育信息化并不是要求幼儿园必须有机房,而是要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来看,为幼儿的各方面的发展提供尽可能良好有效的环境;不是要求幼儿掌握多少信息化知识,而是要对幼儿信息化素养进行启蒙引导;也不是要求教师要掌握很多信息教育的技能,而是能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资源,善于抓住幼儿的学习时机。因此,学前教育的信息化更多的是从幼儿的身心发展需求出发的。
二、学前教育信息化内容
深入分析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含义,可大概将其分为基础设施配备、信息化资源建设、幼儿教师培养以及教育教学活动优化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基础设施配备。作为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前提,相关的信息设备是必不可少的。配备基础设施,首先要考虑的是幼儿身心健康,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来建设网络设施和开展信息技术活动,并且技术设备要采用辐射小的,比如多媒体的配备要是环保型的。
第二,信息化资源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水平比较低,发展不平衡。除了依靠网络来对资源进行共享外,还需要政府大力推进各区域幼儿园之间的交流,促进资源的互动与共享。
第三,幼儿教师的培养。学前教育信息化必不可少的就是一支高信息素养的幼儿师资队伍,所谓高信息素养的幼儿教师就是能够将信息技术进行适当的整合,在游戏等活动中引导幼儿掌握信息技术。
第四,教育活动的优化。前面提到的设备、资源以及教师都是为教育活动所做的准备,及幼儿教师应用信息化设备与资源创造主动的学习活动,促进幼儿的发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幼儿园活动中,使之成楹⒆友习的一部分,帮助儿童建立对计算机的敏感知识,培养儿童的兴趣。
三、学前教育信息化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幼儿独具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学前教育信息化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牢记学前教育信息化根本目的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学前教育信息化最主要的还是教育为主,无论环境如何改变,也不能忘记教育的根本目的。幼儿教师不要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机械的进行教学,从而丢弃了学前教育的根本。
第二,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恰当”。计算机的利与弊是人们普遍讨论的问题。好多人对幼儿园普及计算机和互联网持怀疑态度。这也不是没有根据的,如果信息技术运用的不恰当,很有可能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在幼儿园谨慎,恰当的运用信息技术,比如限制儿童接触计算机的年龄与接触计算机的时间,教师要在幼儿使用信息技术时对其进行引导,支持,促进儿童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
总的来说,对于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含义还有存在种种问题。当今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更要引起我们对信息化更深刻理解,儿童是接触知识的新起点,从小抓起,是对学前教育的肯定,也是对学前教育信息化的独特见解。
参考文献:
[1]游达,杨文超.儿童教育需要回“温”--论儿童教育的“热”“冷”现象及其对策[J]. 现代教育科学. 2010(02).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优势
(一)抽象概念实现形象化。数学知识在内容上具有较强的抽象化。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比初中的数学知识更加深入和复杂。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具有循序渐进的特点,而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相对更加抽象一些。例如学生在学次函数的时候,首先需要理解题目要求,然后再把函数式通过画图的形式进行图形化,整个过程就是从抽象到具象的转变过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需要把抽象知识进行具象的内容有很多,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可以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比如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映射概念教学时,学生单纯的从教师的讲解中很难理解概念的正确含义,那么针对这种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师可以通过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设计出相对直观的课件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生动、具象化的多媒体演示,会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这类知识。
(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演变过程。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函数图像知识的传授时,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函数图像的动态过程。高中阶段数学中的一部分概念必须通过推导和演化才能得到。如果学生能够正确把握概念的演化和推导过程,就能够准确理解学习中出现概念的含义。数学教师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无法向学生展示概念的演化和推导过程,而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就能够很好的实现。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向学生展示函数增减性的演化过程,学生可以通过直观的演示过程提高认识,并能更加形象化的理解知识点。由此可以看出,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三)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能提高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由于计算机技术能够帮助教师把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实现具象化的转化,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学习形式,这种转化不仅能够节省了教师进行知识讲解和演示的时间,而且还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学生把握知识的数量和质量,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另外,高中数学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课本知识重点和脉络进行梳理,摒弃了传统的板书过程。教师通过制作PPT课件的形式,把需要讲授和总结的知识利用多媒体展现出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问题的时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策略
(一)合理使用课件。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教学工具,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要注意以下三点:1、课件内容的选择要恰当。虽然高中数学的难度增加了,但是有些教学内容并不一定必须采用课件的形式进行教学。例如一些简单的教学内容,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通过教师的讲解和举例完成可以达到有效教学。另外,课件的制作需要耗费教师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对一些现代化教学设备资源短缺的教师,如果所有的知识点都要通过现代技术进行教学的话,会增加这些教师的压力和负担。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授课之前,要清楚哪些知识需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而哪些不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2、课件呈现模式可以多样化。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多采用PPT的课件形式。现代教育技术中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几何画板、以及Flas等软件,进行课件制作。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知识的需求,采用不同的课件制作形式。3、课件要实用、易操作。教师在制作课件内容时,一定要本着操作简单、知识点明确的基本要求,才能充分发挥课件的作用。教师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简单明了的课件才会受学生的欢迎。现在信息技术非常发达,在互联网上可以找到很多优秀课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下载。
(二)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一般来说,课件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只占有一小部分。现代教育技术所涵盖的范围还包括各种教学硬件和软件,还包括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技术是系统化的一个整体,不能单纯的理解为电脑课件。和传统的数学教学不同,现代教学技术更加突出“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硬件基础,而教学软件则体现了现代教育的软件基础。现代教育技术为高中数学教师提供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在选择和应有上都要适度。
1.人才现代化含义
党的十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实现人才现代化。
人,作为客体存在,是生物的人;作为主体存在,又是社会的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以客体为存在基础,通过主体意识的能动作用,去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人才现代化的含义是:人的生物性、社会性、意识性与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相一致的实现。根据这一含义,我们可以认识到,人的现代性转化是立体的转化,包括了生物性、社会性、意识性等方面。现代化的人必然是符合现代化的要求,并能推进现代化社会向更先进的未来社会迈进。
2.现代化的人的素质构成
⑴健壮的体魄与全面发展的体能
这是现代化人才的“物质基础”,没有强壮的体魄,在现代化社会快速生活节奏与高信息负荷的“压迫”下,将会难以适应。而且现代社会对人的身体的要求不仅仅是健康的肌体,还要求大脑皮层神经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强壮的体魄与全面发展的体能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主要要求。
⑵合理的知识结构与现代的思维方式
这是现代化人才的基础素质。所谓“合理”应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先进性。知识结构的内容能反映时代特点,汇集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内容;二是绩效性。知识结构具有较强的功能,满足人们各种活动的需要;三是动态平衡性。知识结构具有良好的自我调整和新陈代谢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需要。现代社会由于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效益的追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要把单一性思维与全方位思维、纵向与横向思维、求同与求异思维、单向与发散思维结合起来。
⑶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与勇于开拓的精神
这是现代化社会竞争中夺取胜利的重要条件。它的根据是合理的知识结构与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在现代社会的竞争中,现代化的人的思维应具有独立自主的意识,不受固有观念和模式的约束,勇于标新立异,善于独辟蹊径,发现开拓新的领域,在创新中求生存,在开拓中求发展。
⑷顽强的意识品质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意志品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单独提及它,意在强调其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里,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在竞争的主动与被动、领先与落后的高频变化中,以及长时间的相持中能否坚持到底,夺取最后胜利,不仅需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物质基础,而且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和乐观、自信、自制、自我调节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为“精神”基础。
二、职业学校体育对促进人的现代化的作用
职业学校体育,对促进人的现代化过程中有如下作用:
1.能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运动技能,同时运动技能对专业技术操作具有迁移作用
众所周知,体育对增进人的健康,增强人的体质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学生在接受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掌握了各种运动技能。而运动技能提高的学生,专业操作技能形成较快。因为运动技能与专业技能都具有动作技能的同一内涵,运动技能与专业技能是动作技能的外延,两种技能对人的能力和心理品质的要求具有同一性。体育运动与专业技能的目的虽然不同,但是就其生理机制来说是基本相同的,是在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建立起来的暂时性的联系,相似的动作刺激,能引起类同的反应。体育运动的基本技能、技巧掌握的越多、越牢固,“自动化”的程度越高,大脑皮层的强度均衡性、灵活性、可塑性和分析综合能力提高,它不仅能引起体育运动中相似动作的迁移,对专业操作技能的形成也具有迁移作用。
2.有助于学生现代化思想方式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预测能力
一要深刻领会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教育现代化既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既是实现“两个率先”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市全面达小康的先导和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强势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受教育机会,促进社会公平公正,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可以优化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要努力构建分工合作、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
2007年5月,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教育厅制定的《江苏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主要指标》,共16项,内容涉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成人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各级各类学校的现代化建设水平,教育经费投入,教育均衡发展,素质教育实施,教育公平,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安全工作等各个方面。与南通市制定的乡镇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相比,面更广,量更大,要求更高,是一个对县级教育工作进行评估的综合指标体系。因此,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需要各部门协同配合、各镇共同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参与的创建工作。在我们教育系统内部,同样需要建立各职能单位分工合作、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根据16项评估指标涉及到的内容,我们已经初步对工作任务进行了分解,将16项指标落实到具体的职能单位和同志。在工作中,各单位不仅要根据各自的职责做好达标建设的推进工作,而且要强化全局意识,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职社科作为牵头科室,要在朱新华局长的带领下,具体做好整体的协调、联系、推动、服务等工作,分层次、分步骤地有序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工作。
三要全面落实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工作举措。
一是加强领导,全力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将是我市教育系统2008、2009两年统揽全局的工作,是重中之重。市里将成立“*市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育局。我们在座的各位将是推进此项工作的具体责任人。各科室和相关单位的负责人要以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为工作重心,统筹安排好科室、单位的各项工作,全力以赴地投入创建。只要安排得当,创建不仅不会影响日常工作,反而能够促使我们争先创优,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