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2 15:45:1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企业资金流量分析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自由现金流理论概述介绍
自由现金流量是指企业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除了在库存、厂房、设备、长期股权等类似资产上所需投入外,企业能够产生的额外现金流量。也就是说,所谓“自由”的意思是强调它必须扣除必须的、受约束的支出,可以给不同的价值类型受益的最大现金流量。这种自由不是随意支配,而是相对于已经扣除的受约束支出而言有更大的自由度,其实“自由”是一种剩余概念,是作了必要扣除后的剩余。从外延上判断,自由现金流量的分类方法很多。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由于评估对象以及委托人所要求的价值类型的不同,现金流的计算口径也不同。
二、现金流量贴现模型的构成因素
1.现金流量
现金流量是指某一段时期内企业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数量。如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出售固定资产、向银行借款等取得现金,形成企业的现金流入;购买原材料、支付劳务费、构建固定资产、对外投资、偿还债务等支付现金,形成企业的现金流出。现金流量是企业价值的决定性因素,没有现金流入,企业的价值就是一种泡沫。
2.折现率
折现率作为一个时间优先的概念,认为将来的收益或利益低于现在的同样收益或利益,并随收益的时间向将来推迟的程度而有系统地降低价值。同时,折现率作为一个算术过程,是把一个特定比率应用于一个预期的现金流,从而得出当前的价值。折现率是一种特定条件下的收益率,说明资产取得该项收益的收益率水平。投资者对投资收益率的期望,对投资风险的态度,都将综合地反映在折现率的确定上。同样的现金流量也会由于折现率的高低不同而使其内在价值出现巨大差异。
3.预测期和终值
在评估中,企业终值是指预测期终了时目标企业的价值。终值在目标企业的总体价值中占有极大比重。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解释:一是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得预测期不可能太长,因而预测期之后的现金流对目标企业整体价值的评估将产生重大影响;二是当预测期恰好是企业的成长或发展期时,该期间的现金流往往被同期的资本支出或营运资本投资所抵消,但这些投资可能产生的现金流入要在预测期之后才变得明显。企业作为持续经营的整体,其残值的估计方法与一般资产残值的估计方法有较大的差异。确定企业终值常用到的模型主要有永续增长模型和市盈率模型。
三、企业价值评估的主要步骤分析
1.历史绩效分析
历史绩效的分析应集中于关键的价值驱动因素,投资资本回报率是最为重要的价值驱动因素。公司只有在投资资本回报率超过其资本成本时,才能为其股东创造价值。投资资本回报率以及公司为增长而将其利润进行投资的比例,会驱动自由现金流量,自由现金流量进而又可以驱动价值的增长。
2.绩效预测
对公司的历史绩效分析之后,便可进行公司未来绩效的预测。预测绩效的关键是明了公司在关键的价值驱动因素――增长率和投资资本回报率――方面可能或将要如何经营。由于增长率与投资资本回报率并非一成不变,所以还必须考虑第三个方面,即时间本身。
3.资本成本估算
(1)确定资本结构的目标市场价值权数
为确定被评估企业的资本结构,一般可综合采用以下两个途径:审查可比公司的资本结构;审查被评估企业的管理层明确或不明确的业务筹资政策及其目标资本结构。
(2)确定债务成本和权益成本
债务成本比较容易获得,因为公司向债权人承诺确定的未来支付流量。知道了这些承诺的现行价格,计算预期收益就很简单。一般是用同等风险债务的最新现行市场利率计算债务成本。
3.连续价值估算
(1)选择适当的方法
连续价值的计算方法很多,有现金流量法和非现金流量法。现金流量法通常包括两种:无增长永续年金法和永续增长年金法。非现金流量法在这里不作介绍。
(2)选择预测范围
对预测期限的选择,如果关系到连续价值估算所赖以支撑的经济假定的变化,那么对价值可产生间接影响。分析家一旦改变其预测期限,便可能无意之间改变了对经营状况的预测。
(3)估测参数
从根本上讲,估测连续价值的参数是整个预测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连续价值参数应反映出对公司及其行业长期经济状况的一致的预测。
4.连续价值现值折现
估算的连续价值是明确预测期结束时的价值。这一估算必须按照加权平均的资本成本重新折现为现值,然后才能计入明确自由现金流量现值。
5.结果的计算
以公司加权平均的资本成本对预测的自由现金流量和连续价值进行折现,就得到了公司的估计价值,其中减去债务的价值,就能获得产权的价值。
四、使用自由现金流贴现法的策略建议
1.自由现金流量评估价值存在的难点
(1)企业未来各期的自由现金流量大小难以确定。企业未来各期的自由现金流量高低是决定企业价值大小的关键因素,但合理预测企业未来各期的自由现金流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2)企业持续经营年限长短难以确定。对于第一个时期,要分别预测企业每年的自由现金流量;对于第二个时期,不需再关心企业各年自由现金流量而代之以估计的一个企业终值,对企业持续经营年限预测的随意性或刻意标准化常使得企业价值评估工作流于形式,导致评估人员本身也常常对结论表现出质疑和无奈。
(3)自由现金流量贴现率高低难以确定。若假定企业未来各年自由现金流量,以及持续经营年限能够准确预测,则企业价值大小主要取决于企业价值计量模型中贴现率的大小。
2.自由现金流量评估价值应当注意的问题
(1)企业价值评估模型中的持续经营年限应与企业战略规划年限保持一致。建议在采用两阶段模型预测企业自由现金流量时,明确的经营年限预测期应以企业战略规划年限为参考,明确的经营年限预测期以后的各年企业价值评估可采用零增长公式进行,替代对预计残值求现值的简单做法。
(2)企业战略规划与则务预算应兼顾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在制定战略规划与则务预算时应合理而充分地兼顾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在追求企业所有权利要求者自身则富最大化的同时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3)明确自由现金流量适用范畴。自由现金流量目前在国外的财务咨询、信用评级、投资银行等机构中被大量采用,由于其在衡量企业经营业绩及投资价值上的表现明显优于净利润、市盈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等指标,因此我们应在攻克难点及克服缺陷的前提下将其广泛应用于企业价值评估,同时在企业业绩评价及无形资产单项价值评估等领域进行大力推广。
总结:现金流量比利润更适于贴现,现金流量能更准确地反映经济现实,应用于企业价值评估,可使企业价值的评估更加正确、合理,且更有具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傅依、张平著.公司价值评估与证券投资分析,中国财经出版社.2007年版
2.费良成.企业价值评估发展趋势,中国资产评估.2006年版
一、企业价值与自由现金流量
(一)企业价值
企业价值的驱动类型可分为三种:增长驱动型,回报驱动型,成长回报双轮驱动型。京东从成立以来一直亏损,但是每股发行价格从2014年5月19日的19美元,到2015年11月30日以每股30.68美元报收。显然其价值不是依赖回报驱动,而是依赖增长;阿里巴巴自上市以来,伴随着收入与盈利的高速增长,其市场价值也在同步高速增长,可以推测,阿里巴巴的价值驱动类型为回报和增长双轮驱动型。
(二)自由现金流量
将价值与战略衔接起来加以研究,日益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自由现金流量(FCF)及其价值驱动因素模型将价值、现金流和战略一体化,提供了基于增长、盈利、风险三维度平衡战略观的战略分析思路和描述机制,将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与战略表达很好地进行了衔接,是连接价值与战略决策及其分析的最佳途径之一。公司自由现金流量的公式为:
自由现金流量
=税后经营利润-净经营长期资产值增加-经营营运资本增加
=税后经营利润-(净经营长期资产净值增加+经营营运资本增加)
=税后经营利润-净投资
可以看出,自由现金流量的驱动因素可分解为两部分:税后经营利润和净投资。根据净投资的期限长短,可将净投资分为短期净投资(经营营运资本增加)和长期净投资(净经营长期资产净值增加)。
二、税后经营利润
阿里巴巴的投资战略为“轻资产、多元化、重长期”,其盈利主要来源于服务费用,而“轻资产”的投资战略决定了其营业成本较低,非控股的多元化股权投资决定了其投资标的企业的亏损不会体现在阿里巴巴的报表上,中长期的投资战略决定了阿里巴巴营业收入猛增。如图1所示,阿里巴巴2012至2015年三年平均增长率高达54.48%,伴随着GMV增长的是阿里巴巴税后经营利润,阿里巴巴2013年至2015年税后经营利润增长率高达34.12%。
京东采取的自营商业模式注重“价值链的整合”,的投资战略可用“重资产、专业化、重长期”来概括,表现为注重市场占有率和营业收入的增长,彰显了京东牺牲当前盈利以换取未来市场的价值取向。这种投资战略的财务后果是当前税后经营利润为负值,京东的营业成本和销售及管理费用之和远远大于营业收入,直接导致营业亏损。但其亏损主要原因是股权激励费用的增加和收购腾讯部分资产所形成的无形资产摊销所致,按照非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核算,京东已实现净利3.63亿元。因此,尽管京东的税后经营利润对自由现金流的贡献为负,但这正是京东看重长期利益的重Y产投资战略的集中体现。
三、净投资:对自由现金流量占用有多大
由于京东执行的是专业化、重资产的投资战略。重资产、专业化的投资主要体现为存货投资比重大,2011-2013年京东存货占资产的比重一直保持在26%左右,2014年因新股发行上市,货币资金增加导致存货占比降为18%;上游类金融模式的财务特征是应付账款占全部资本来源比重高,2012-2014年京东应付账款占全部资金来源的比重35%-45%之间,同样因2014年发行新股融资导致其比重降低至24.61%。
而阿里巴巴采用“轻资产、多元化”的投资战略和“筹资性负债筹资”模式,轻资产、多元化的投资主要表现为存货投资低,应付账款占全部资金来源的比例非常低。阿里巴巴存货投资一直为零,应付账款占全部资金来源(总资产)的比例维持在0.5%左右,2012年达到峰值,占比也只有1.6%。
四、讨论
京东财务战略特征是重长期的“重投资、专业化、上游类金融模式”,垂直专业化的重资产投资战略决定其投资基本围绕着电子商务领域展开,由于注重长期利益的获取,短期亏损导致了负值税后经营利润,“重投资”导致存货占比高,类金融模式尽管为经营发展提供了资本,但仍不足以弥补负值税后经营利润和巨额净投资。
阿里巴巴的财务战略特征为“轻资产、多元化、筹资性负债筹资”,基于平台模式的轻资产投资使其获得巨额税后经营利润,而税后经营利润构成其自由现金流量的主体,阿里巴巴财务战略对自由现金流量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低存货、轻投资、高盈利”投资战略驱动的正值自由现金流量。
参考文献:
[1]徐光华,沈弋.企业共生财务战略及其实现途径[J].会计研究,2011(2):52-58.
[2]胡晓华.企业现金流管理对财务战略管理的影响[J].财会学习,2016(9).
商业银行备付金是高流动性的银行资金,以备不时之需。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资金盈余,即出现正缺口,说明备付金持有量过多,多余的流动性资金需要投资于收益性资产。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资金赤字,即出现负缺口,说明备付金持有量不够,银行需要以最低成本增加备付金的持有金,降低和消除流动性风险。因此,商业银行通过确定合理的备付金持有量,实现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双重目的。
一、商业银行资金流量分析
确定商业银行最佳备付金持有量的第一步是进行资金流量分析,包括资金流入、资金流出、资金净流量。
1.资金流入。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入包括银行资本金和正常经营过程中的流入资金,主要有吸收客户存款、客户归还贷款、同业存入或者拆入、收取贷款及同业往来利息、提供金融服务收入等等。
2.资金流出。商业银行正常经营过程中的资金流出,主要有客户提取存款、发放各项贷款、存放或者拆放同业、支付存款及同业往来利息、提供金融服务支出、支付税金、向股东派发红利等等。
3.资金净流量。商业银行的资金净流量是资金流入和资金流出的差额部分。具体计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法定存款准备金。作为央行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流动性差。从某种程度上说,法定存款准备金可以看作商业银行维持日常经营的费用支出。因此,商业银行在计算资金净流量时,法定存款准备金应该作为资金流出。
(2)吸收的政策性存款。我国商业银行吸收的政策性存款,需要按照存放余额100%缴纳存款准备金。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将该部分存款从资金流入中剔除。
(3)持有的纸币和硬币。商业银行持有的纸币和硬币,通常是专款专用,且总额相对稳定。因此,商业银行在计量资金净流量时,可以忽略该部分金额变动所产生的影响。
(4)同业存入或者拆入和存放或者拆放同业。同业间的资金往来通常是解决商业银行资金短缺或者资金盈余的应急措施,且相应的资金流入和流出在实际操作时难以区分.因此,商业银行在计量资金净流量时,对同业间的资金流量不予考虑。
商业银行需要进行资金净流量的定期分析,目的在于随时掌握资产、负债的总量失衡和期限结构失衡所导致的实际资金流量状况,并及时发现借款主体的违约行为所引起的资金流动异常。借款主体违约所造成的损失,预期部分由商业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和贷款业务收入等弥补,超过预期部分由商业银行的风险资本CAR 来弥补。商业银行将资金净流量的定期分析结果,作为备付金成本分析的基础。
二、商业银行备付金成本分析
确定商业银行最佳备付金持有量的第二步是进行备付金成本分析,商业银行备付金的相关成本包括持有成本、短缺成本和管理成本。其中,管理成本的名目繁多难以确定,且其和备付金持有量基本不相关。因此,商业银行备付金成本分析着重于持有成本和短缺成本,并综合为备付金的总成本,将此作为最佳备付金持有量确定和调整的依据。
1.持有成本。备付金一般是非盈利性,或者盈利能力很低的。备付金的持有成本即机会成本,是商业银行持有备付金所丧失的潜在收益。
假设商业银行的备付金持有量为X,持有备付金的单位机会成本为R1 .则商业银行备付金的持有成本C1为:C1=X * R1
2.短缺成本。短缺成本即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当商业银行的资金净流量和备付金持有量之和大于或者等于零时,商业银行不存在流动性风险,短缺成本为零。当商业银行的资金净流量和备付金持有量之和小于零时,商业银行需要额外筹资以弥补流动性负缺口,为此付出的代价即短缺成本。
假设商业银行的资金净流量为NCF,单位筹资成本为R2。则商业银行备付金的短缺成本C2为:
3.总成本。将持有成本和短缺成本综合为备付金总成本,则商业银行备付金总成本TC为:
TC =C1 + C2
三、商业银行最佳备付金持有量的确定
1.最佳备付金持有量的确定。最佳备付金持有量的确定标准,就是备付金总成本最低,从而实现流动性和盈利性的有效统一。备付金的持有成本、短缺成本、总成本和备付金持有量的关系见下图,X*表示的就是商业银行的最佳备付金持有量,如图1所示。
图1备付金成本关系图
2.最佳备付金持有量的定期调整。资金净流量NCF 的上下波动会影响到备付金的短缺成本C2,随之影响到备付金的总成本TC。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定期计算资金净流量,相应调整备付金的成本计算公式,将此作为确定最佳备付金持有量的最新依据。
假设资金净流量 NCF 减少,备付金的短缺成本曲线和总成本曲线都将上移,总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将右移,最佳备付金持有量将相应增加,如图1所示。确定最新的最佳备付金持有量之后,商业银行可以从两方面积极着手应对。
一是增持备付金,达到最佳备付金持有量的最新要求。
二是深入探究资金净流量减少的原因。
如果是由于借款主体违约率上升导致NCF减少,商业银行应该通过贷后跟踪监管,找到存在潜在坏帐风险的贷款,及早将其收回以避免更大的银行损失。如果NCF减少是由银行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失衡所导致的。例如,开展企业房产抵押贷款业务,提高了商业银行的中长期资产比重。由于借款企业购买自营性商业房产,购买机器设备、运输工具,对经营场所进行内外装修等等,都是借款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切实需求。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发挥社会经济发展的资金推动作用,同时通过积极有效的金融工具创新,来规避自身的流动性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1-0020-03
资金流量核算主要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康乃尔大学教授莫里斯·科普兰创立的,它是以整个社会的资金运动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的核算,主要围绕收入分配、消费支出、非金融投资和资金融通等经济交易,考察社会资金的流向、流量、余缺及其调剂平衡等问题。资金流量核算反映和描述了社会各部门资金的使用和来源,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与其他几种核算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既能反映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情况,也能反映各部门储蓄与投资的不平衡是如何通过金融市场活动进行资金余缺调剂,以达到总储蓄与总投资的平衡;此外,资金流量核算还是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制定经济政策和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
我国资金流量核算把我国所有常住单位构成的总体称为经济总体,把经济总体划分为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和住户部门,其中企业部门包括非金融企业部门和金融机构部门。通过分析把握经济总体及各部门的资金余缺情况,可以知道经济总体是盈余还是赤字,以及各部门是盈余还是赤字,可以为国家以及各部门提供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依据。为此,本文利用2000~2008年的资金流量核算资料对我国部门的资金余缺演化规律进行研究。
一、我国经济总体资金余缺
在资本交易环节,储蓄和资本转移净额一起构成可用于投资的自有资金的来源,而资本形成和其他非金融投资则构成资金的具体运用,来源与运用的差额就是“资金余缺”。非金融投资也就是资本形成总额与其他非金融投资的获得减处置之和。受资料来源方面的限制,到目前为止,中国的资金流量表中关于其他非金融资产的获得减处置一项还是空白,所以只能假定全部非金融投资等于资本形成总额。国民总储蓄和来自国外的资本转移净收入则是我国全部非金融投资的资金来源。因此,可以得到国民总储蓄和来自国外的资本转移净收入减去资本形成总额就是我国非金融投资的资金余缺。
由表1和图1都可以看出,除了2002和2003的其他年份,我国的国民总储蓄与来自国外的资本转移净收入之和均大于资本形成总额,说明这些时期,我们国家都是资金有余,而没有资金不足。并且由图1可以看出,在2003年之前经济总体的资金余缺情况变化不大,而从2004年开始不断上升,特别是从2006年到2007年,上升的幅度最大。
二、各部门资金余缺
考察各部门的资金余缺时,和考察经济总体的资金余缺一样,由于中国的资金流量表中关于其他非金融投资的获得减处置一项是空白,所以忽略该指标,假定全部非金融投资等于资本形成总额。但是国内各机构部门之间的资本转移不能忽略,特别是政府部门与非金融企业部门之间的资本转移经常发生,且数量不小。因此在计算各部门的资金余缺率时,应该将资本转移净收入考虑在内。资金不足部门的资金余缺率等于该部门的净金融投资除以资本形成总额;资金有余部门的资金余缺率等于该部门的净金融投资除以总储蓄与资本转移净收入
之和。
(一)企业部门
这里的企业部门包括非金融企业部门和金融机构部门,其资金余缺率见下表:
从表2和图2可以看出,由2000年一直到2008年我国企业部门的资金余缺率都是负值,说明企业部门一直是资金短缺的部门,需要向资金有余的部门进行融资;并且在2004年企业部门的资金余缺率最高,而在2007年最低,说明在2004我国企业部门的资金缺口最小,而在2007年缺口最大。
(二)政府部门
从表3和图3可以看出:由2000~2004年我国政府部门的资金余缺率一直为负值,而从2005年开始资金余缺率就变为正值,说明在2005年以前我国政府一直处于资金不足的状态,而从2005年开始转为资金有余的状态,并一直处于该状态;并且在2001年我国政府的资金余缺率处于最小值,而2007年处于最大值,说明在2001年我国政府处于资金最短缺的时期,即此时资金缺口最大,而在2007年处于资金最富余的时期。
(三)住户部门
从表4和图4可以看出:我国住户部门的资金余缺率一直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而且上下波动不大比较稳定,说明我国住户部门一直都是资金富余的部门;在2004年处于最低值,但相对其他部门来说也是一个较高的水平。
(四)各部门的比较
从表5和图5可以看出:和政府部门与住户部门相比较,企业部门是资金最短缺的部门,其用于资本形成的资金平均有37.2%来自其他部门;政府部门在2000~2004年期间处于资金短缺状态,在2005年以后资金富余,年平均有19.5%的资金借给其他部门;住户部门资金余缺率平均水平最高,是资金最富余的部门,年平均有65.6%的资金借给其他部门。
三、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我国经济总体基本上处于资金富余的状态。而对各部门来说,企业部门一直处于资金不足的状态,而且是各部门中资金最短缺的部门;政府部门有些时期资金不足,有些时期资金富余,平均来说是资金富余;住户部门资金余缺率最高,是各部门中资金最富余的部门,年平均有65.6%的资金借给其他部门,从而各部门间可以相互融通资金和调剂余缺。
参考文献
[1] 许宪春.中国资金流量分析[J].金融研究,2002,(9).
[2] 孙振声.资金流量核算讲话[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1990,(4).
[3] 杨灿,周国富.国民经济核算教程[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186-216.
中图分类号:F27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9-0156-02
经济学家认为,在资本社会,企业的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的管理才能四个方面。在我国试行改革开放初期,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吸引了众多外商投资者,大批外资企业落户中国,使得外资企业的数量迅猛增长起来。下面笔者就从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现金内部控制、银行存款内部控制和内部报告控制分析外资企业的资金控制问题。
一、货币资金内部控制
(一)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制度控制
建立内部监督制约机制,资金的管理人员应实行严格的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制度,合理设计会计、出纳及相关的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相互制约,形成相互制衡机制,确保资金的安全。会计、出纳不能相互兼职,不得由一个人办理货币资金流通的全部过程,也不能一人多岗,身兼数职。会计人员负责分类账的登记、原始单据的复核和收付记账凭证的编制;而出纳人员负责现金的收付和保管、原始凭证的保管、签发银行有关票据以及日记账的登记;内审人员负责收支凭证和账目的定期审计和现金的突击盘点以及银行账项的定期核对。会计主管负责收支项目的审核、各账户余额的真实性检查,对账单、调节表、盘点表、印鉴保管登记簿等资料的及时性检查、企业和企业负责人的印章的保管等;部门负责人负责审批收支预算、决算以及其他各项支出;会计系统利用会计档案的保管与核对,授权审批程序、现金盘点及掌握银行存款的动态等审查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信息,对货币资金的收付业务进行全面控制,确保收付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时性、可靠性。
(二)授权批准制度控制控制
授权批准控制制度要求企业明确规定会计及其相关工作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企业内部的各部门管理者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各自的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授权分为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一般授权是指日常状况下对正常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的授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稳定性;特殊授权是指特殊、紧急情况对正常或非常经济业务事项的特别授权,具有灵活性和特殊性,同时,这种授权方式也常常蕴含较大的风险,一般都比较谨慎。此外,对于重要的货币资金支付业务,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并建立连带责任制度,以有效防范货币资金被贪污、侵占或挪用。
(三)货币资金预算制度控制
货币资金的预算控制旨在对企业一定时期货币资金的流入和流出进行统筹安排。货币资金预算编制是否准确,会影响到企业货币资金的流转和货币资金的利用效益,甚至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因此,企业应加强货币资金预算的可靠性控制,避免或减少预算编制的主观性。货币资金预算编制完成后,财务部门负责人应认真监督预算的执行,定期比较经营过程中实际收支与预算的差异,并对重大差异进行深入分析,及时修正以确保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二、现金内部控制
现金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将现金流入与流出相分离,这也是现金使用安全的保证。现金流入与流出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业务流程,它们通过银行形成两者的有效联系。
(一)现金流入控制
现金的流入控制就是要搞清楚现金的来源、形式、金额等。同时,对于已取得的现金收入必须及时入账,不得私设小金库,不得账外设账,严禁收款不入账。
现金流入的主要来源是销售收入,每笔现金收入都应及时向客户开具正规发票,及时核对。为了实现相互制衡的控制机制,负责开发票及记录的岗位与负责保管现金款项的岗位严格分离,同时,严禁未经授权的任何人员直接接触现金。为了保证现金收入及时正确地存入银行,公司财务部门的出纳和会计应该督促有关人员及时将收入交存到企业的账户。
(二)现金流出控制
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在每天若干笔资金的支付中,现金支付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判定哪笔现金支出合法、合理,而哪笔现金支出有问题的关键点是看现金流出程序是否合法、合理,具体来说,就是要搞清楚这笔钱为什么要支出。判断现金流出程序是否合法、合理的依据主要有五点:一是审查现金流出范围,首先看是否遵循《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其次看是否符合对例外事项进行的特殊规定,保证满足所有现金支出的需要;二是审查支付申请是否有理有据;三是审查支付程序,看审批程序、权限是否正确,审批手续是否完备;四是审查支付复核,看复核工作是否到位;五是审查支付办理,看是否按审批意见和规定程序、途径办理,出纳人员是否及时登记。
(三)库存现金控制
企业的库存现金必须在规定限额内,收入的现金应及时送存银行,当天未能送存的现金应集中存放在保险箱内,不得坐支现金收入,做到库存现金日清月结。主管部门和负责人应进行现金账款核对和定期或不定期的现金盘点核对,具体来讲主要是检查账款是否相符,是否有挪用现金、白条抵库、超限额留存现金等现象。对于超限额留存的现金,要及时送存银行,如果账款不符,应及时查明原因,并按规定进行处理。
三、银行存款内部控制
(一)银行存款收入控制
1.银行存款账户管理控制
企业的收入及销售收入除了现金形态外,更多的会以支票、本票、汇票、银行转账、境外外币汇款等形式结算,企业应按照《银行开户管理办法》的规定,申请开设银行账户,不得跨行开户、多头开户、随意开户,也不能将企业资金以个人名义私存,以防有人在开设银行存款户中为个人谋取私利。
2.银行存款管理责任控制
企业发生的各项收支款项,除允许以现金方式直接结算外,其余款项必须通过银行转账。为加强银行存款内部控制,企业应该建立银行存款管理责任制,销售部人员负责销售;由出纳人员专门负责办理银行存款的收入业务;会计部门做好银行存款的核算工作,随时掌握银行存款的动态和余额,搞好企业资金的调度和收支平衡,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资金供应;内部审计部门应通过对银行存款内部控制系统的评审,促进企业加强银行存款管理,防止违规违纪问题的发生。
(二)银行存款支出控制
1.银行账户的管理
所有银行存款户的开设需有正式的批准手续,同样,银行存款户的终止也要得到正式的批准,不得随意更改或注销账户。
2.票据及印章的保管
各企业要明确各种票据的购买、保管、领用、背书转让、注销等环节的职责权限和程序,并专门设置备查登记簿,防止空白票据的遗失和被盗用,备查簿需作为会计档案加以管理。保管支票簿的会计人员不能同时负责现金支出账和调整银行存款账。同时,企业必须加强银行预留印鉴的管理,个人名章必须由本人或其授权人员保管,并且严禁由一个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以免舞弊,需要有关负责人签字或盖章的经济业务,必须严格履行签字或盖章手续,每一次印章使用都应作记录。
3.银行存款的核对
企业与银行之间的收支应每月至少核对一次。负责银行往来账调节的会计直接从银行取得银行对账单,并就银行存款账同银行对账单进行核对和调节。负责银行对账单调节和银行存款账面余额的会计不能同时负责现金收入、现金支出或编制收付款凭证业务,以防止应记但未记入企业收入账或支出账等不正当行为被掩盖。同时,企业也应重视与客户之间的对账,以确保资金的安全与及时。
四、内部报告控制
适时运用内部报告控制方法十分重要。企业应要求各部门建立和完善内部报告制度,全面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情况,及时提供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的重要信息,增强内部管理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内部报告除了报告货币资金业务的审批是否符合审批制度、现金余额是否账实相符等,还应包括以下内容:
1.资金流量分析
所谓现金流量管理指的是围绕企业经营活动、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而构建起来的管理体系。是对于现在或者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现金流动在时间、数量方面所作安排的计划、预测、执行、控制、报告和评价一整套过程。
现金流量管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企业现金流量结构分析,第二,企业盈利质量分析,第三,筹资与支付能力分析。
一、企业现金流量在企业财务中的重要性
企业现金的循环是企业生存的基本前提,是实现资本增值的关键性环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可以看作是企业所拥有和控制的经济资源,它不仅能够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是企业和业益的负债。一个企业的资金状况反映着企业各种资源配置和资源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资金是企业的命脉,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企业财务管理决策以现金流量作为依据。现金不只是企业资金流转的起点和终点,而且它还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整个过程。对于企业来说,现金的流动情况实际上反映着企业的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与现金及其流转情况直接挂钩,其流转信息室支持企业各种决策的依据。
其次,现金流量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必要信息。在企业实际的经营过程中,现金流量反映着一个企业最为可观的财务状况变化。对于企业内部而言,现金流量信息为企业的计划和控制实施提供依据;对于企业外部而言,现金流动信息能够提供给使用者企业相关的投资和理财活动依据。
总之,对于企业而言,现金循环周转情况与资本的增值效率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现金周转中的任何环节出现阻止都将会引起财务困难,对企业的健康发展造成危机。
二、企业现金流量管理现状分析
1、管理体系不健全,资金管理意识淡薄
一些企业领导者只注重企业利润,而忽视了对企业现金管理,即使有些领导明确资金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在资金使用上缺乏时间价值观念。当企业资金充裕,没有规划,当企业资金短缺则有为融资发愁。这样的企业经营模式是缺乏有效科学且协调一致的现金管理所致。
现金流量是企业筹资和用资的关键,由于一些企业在认识上的不清晰,只是片面的追求产量和产值,使得企业不能够通过现金流量信息对企业发展做出合理正确的评价,不能及时的规避企业风险,不能对已经开发和正在开发的产品进行价值预估。
2、资金管理方法落后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可逆转,许多企业迅速发展,跨区域经营的企业越来越多,企业如何对资金资金管理也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企业市场的扩大并没有带来资金管理手段上的革新,许多的企业仍然在用原有的资金管理方式,但是这显然与时展要求不相符合,因而在很多企业出现资金控制能力不足的情况也就成为必然。
对于那些跨区域的企业而言,由于地域分布广泛、分支企业众多,监控缺乏手段、资金管理失控、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尤为严重。这些问题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1)企业缺乏统一的资金管理;(2)企业没有完整的资金使用信息;(3)企业资金缺少规划,没有形成关联信息数据库。
三、加强企业现金流量管理的策略
1、强化企业资金管理意识
企业资金管理意识能够使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有条理、有计划,最终通过资金的有效管理实现企业的盈利。首先,无论是单一企业还是跨区域的集团企业,都应该树立起资金统一管理的意识,保证资金的规划使用。其次,树立其现金流量的观念。在具体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为财务管理人员不仅提供资金流量分析表,还要编制短期和长期的现金流量预测报告。第三,加强企业现金流入和流出分析,保证企业对自己的支付和偿还能力具有明确的预估。第四,提高企业资金风险管理意识,通过资金的使用情况预估企业项目的风险程度。
2、全面提升企业资金管理水平
从目前企业发展状况来看,集中管理资金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集中资金管理模式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形成完整的资金价值链,保证企业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调整战略方向,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提高企业信用等级,优化企业资金管理体系,最终提高资金的使用率。
3、灵活管理企业的流动资金
流动资金指的是项目投产后,为了保证正常运营活动用来购买原材料以及支付员工工资和和其他经营费用所必须的周转资金。企业一般都会留有流动资金用于周转。由于流动资金所具有的短期和偶然性特点,所以,可以选择投资金融债卷、国债、等信用程度较高,流动性较好的产品,这样既可以保证企业流动资金的安全,又能保证短期投资获得收益。
四、结语
现金流量管理是企业管理领域极为丰富的领域,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具有不可取代性。它能够给企业财务风险规避提供直接且可靠的经济数据。
现代市场是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企业要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不断的发展就必须依赖于有效的财务管理,而现金流量管理又是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从目前的企业发展来看,我国的现金流量管理水平较低,各种制度性措施尚不健全。在实际中,虽然各企业都尝试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但是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在理论上,我国对于现金流量管理方面的研究还极少,很多的研究理论都显得支离破碎。因此,我国应该提高对现金流量管理的认识,使其能够通过科学管理更好的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服务。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9)08-0010-06
一、引言
中国的消费率明显低于其他国家,并且近几年来还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按照GDP的支出法计算,2007年中国的国民消费率仅为48.8%。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消费率一直平稳保持在60%以上的水平,1997年后首次降到60%以下。近10年来,它呈加速下降态势,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
长期以来,中国消费率的低迷对宏观经济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在国内消费率不能如愿提高的前提下,政府不得不通过扩大投资和出口来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从而造成投资与消费结构的失衡,以及巨额贸易顺差所导致的贸易摩擦和过高的对外依存度。
对于中国低消费率问题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主要是在居民户的消费层面展开,并且往往从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人口结构变化和人口老年化趋势、不确定性和预防性储蓄等渠道来探讨其原因(Modigliani和Cao,2004;袁志刚和宋铮,2000;李焰,1999;刘建国,1999)。值得注意的是,国民消费除了居民消费外,还包含政府消费,并且随着近年来政府收入份额的提高,政府消费水平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的整体消费规模和比例。所以,仅仅针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分析,仍无法告诉我们:在国民消费中,居民和政府的消费率及其变化趋势是什么,各自对总消费有多大的影响,因而难以对提高国民消费水平提出更有效的政策建议。
我国资金流量核算把经济总体划分为四个国内机构部门,即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企业部门、政府部门和住户部门(其中的两类企业部门没有消费,只有政府部门和住户部门存在消费)。因此,资金流量分析是建立在各部门资金流量账户基础上的一种经济分析方法。为了能够对经济中各部门的储蓄和消费行为进行全面的研究,最有利的方法就是资金流量分析法。近年来,有部分学者开始从资金流量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的低消费率现象(何新华和曹永福,2005;任若恩和覃筱,2006;李扬和殷剑峰,2007)。上述研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中国低消费率现象,但是,都没有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反映各部门行为的部门消费倾向这两个关键点来揭示政府部门和住户部门的消费水平对国民消费的影响。本文试图对此进行一个补充研究,从各部门消费倾向、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结构中的地位,以及这些部门之间的相互影响来分析中国的低消费率问题。
二、国民消费率的部门结构
(一)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
下面采用资金流量表中的实物交易部分来分析中国的国民消费问题。资金流量核算中的四个国内部门的收入水平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得到。收入初次分配是指增加值在参与生产过程的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中的分配,以及生产者从事生产活动向政府做出的支付和从政府得到的补贴。前者指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后者指生产税和生产补贴。由于来自国外要素的收入要低于支付给国外要素的收入,因此,国民生产总值低于国内生产总值(许宪春,2002)。目
收入再分配是在收入初次分配基础上,以经常转移的方式进行的收入分配。经常转移包括企业和个人向政府支付的所得税、企业和个人向社会保险部门支付的社会保险金、住户从社会保险部门得到的社会救助、投保人从保险公司得到的理赔等。收入再分配的结果形成国内各部门的可支配总收入。国内各部门的可支配总收入之和就是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它等于国民总收入加上来自国外的经常转移收入净额。从资金流量表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年份的国民可支配总收入之和略高于国民总收入。国民可支配总收入是可用于最终消费和储蓄的资金量。其中,企业部门的可支配总收入全部是储蓄,并用作投资等,没有消费。政府部门和住户部门的最终消费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比例分别称为政府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两者之和就是国民消费率。相应地,政府部门和住户部门的最终消费占各自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就是这两个部门的平均消费倾向。
本文进一步把住户部门分为农村部门和城市部门。由于资金流量表中没有单独列出城乡部门的资金流量情况,因此,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农村人口的乘积作为农村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市人口的乘积作为城市部门的可支配总收入。按这种方法计算的农村部门和城市部门的收入之和,非常接近于资金流量表中的住户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城市(农村)部门的人均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纯收入)的比例,就是该部门的平均消费倾向。以上分析可由下面公式表示:
部门消费倾向=部门消费支出÷部门可支配收入
部门消费率=部门消费倾向×部门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之比
国民消费率=居民消费率(农村消费率+城市消费率)+政府消费率
本文所有数据如没有特别说明,均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由于迄今为止国家统计局只公布了1992-2005年的资金流量表,模型中数据的时间序列为1992-2005年共14年。
(二)实证分析结果
根据上述三个等式,可以计算中国的部门消费率和国民消费率,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1992~2005年国民消费率总体上呈下降态势,2002年后降速加快,14年间下降了7个多百分点。农村消费率一直呈现下降趋势,14年间降低了11个多百分点。相反,城市消费率除了2004年和2005年外,一直呈现上升态势,1992~2005年间共提高了3个多百分点。在14年间,城乡合计的整个居民部门的消费率降幅较大,达到了8个多百分点。政府的消费率在14年间的前半期略有下降,后半期略有提高,总体上比较稳定。鉴于1992~2005年农村消费率的下降、城市消费率的上升和政府消费率的稳定,可以看到,此间中国的消费率下降了近3个百分点。因此,可以合理地得到这样的结论:中国国民消费率的下降归因于农村部门。
为更清楚地探究农村部门消费率下降和城市部门
消费率上升的原因,可根据国民消费率的决定公式来分解各部门消费率变动的影响。表2是根据统计年鉴中的城乡消费数据和资金流量表中的实物交易表计算的农村、城市和政府部门的消费倾向、可支配收入占比。
从表2可看出,1992~2005年农村和城市的平均消费倾向都呈递减趋势,农村从0.841降低到0.789,城市从0.825降低到0.763。由于农村可支配收入占比从1992年的0.342快速降低到2005年的0.173,农村消费对国民消费的贡献将不断降低。城市部门消费倾向虽然也不断下降,但由于城市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占比的快速提高,其对于国民消费的贡献不断加大。可见,中国居民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部门,即农村消费倾向和其可支配收入占比的同时下降,导致农村部门消费率的快速下降。当然,农村可支配收入占比的下降有一定的合理性,那就是由于城市化所导致的农村人口比例的减少,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14年间城乡收入差距从2.6倍扩大到3.2倍。
与居民部门相同,中国政府部门的平均消费倾向在1992`2003年间也呈下降趋势。在此期间,共下降了12个百分点,但在2004年和2005年跃升了10多个百分点。对比发现,政府部门的消费倾向一直低于居民部门,且两者的差距越来越大。从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政府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占比不断提高,1995~2005年十年间共上升了4个百分点。2003年后,政府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就超过了农村部门的总收入。但由于同期政府消费倾向的下降,政府消费率基本保持不变。
从上述分析中看出,1992~2005年间中国消费率的下降,主要归因于农村部门消费率的下降。其中,农村部门消费率的下降,既与农村部门消费倾向的下降有关,更与农村部门可支配收入占比的急剧下降密切相关。农村部门可支配收入占比的急剧下降,除了城市化所导致的农村人口比例下降外,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是主要原因。与农村部门不同,政府部门在可支配收入占比上升的条件下,其消费率基本稳定,主要原因是政府部门消费倾向的下降。唯一导致国民消费率提高的部门是城市,城市可支配收入占比的快速提高,是城市消费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三、国民消费率和部门消费率下降的成因
下面,首先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来分析各部门的收入份额及其变化,然后分析部门的消费倾向及其变化。
(一)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在资金流量表中,可支配收入=初次分配收入+经常转移。所以,各部门的收入分配结果首先且主要取决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环节。农村和城市的初次分配收入虽然可通过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但资金流量表中的再分配环节没有区分农村和城市部门,而是把两者统称为居民部门。因此,在下面的分析中,将从城乡合计的居民部门角度来分析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结果。从表3可以看出,1992~2005年居民部门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占比下降了约6个百分点。因此,初次分配占比的下降是居民部门收入占比下降的第一个原因。
进一步看,居民部门的初次分配收入主要由劳动报酬净额、财产收入和增加值三项构成。其中,劳动报酬净额等于劳动报酬来源与运用之差,是居民初次分配收入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财产收入中的90%以上是利息收入,这与中国居民金融投资渠道狭窄有关。
从表4可以发现,1992~2005年劳动报酬净额占比下降了2个百分点,这是居民部门收入占比下降的重要原因。从劳动报酬构成中可以看出居民劳动报酬占比下降的深层次原因。因此,作为居民劳动报酬的来源与运用之差,居民劳动报酬净额反映的就是企业和政府部门向居民支付的劳动报酬总和。
根据表4,1992~2003年政府部门支付的劳动报酬占比呈上升态势,12年间几乎上升了1倍,但在2004年和2005年有所下降。而企业部门支付的劳动报酬占比总体上呈缓慢下降态势,14年间降低了3个百分点。居民财产收入占比的下降虽然明显,但由于其在居民报酬中的比重最小,所以影响不大。其增加值占比一直稳定在28%左右的水平上。
居民劳动报酬结构的变化对于我国居民消费率的下降有重要的影响:一方面,政府部门支付的劳动报酬占比上升,企业部门支付的劳动报酬占比下降,但总体上居民劳动报酬占比呈下降趋势,从而引起居民初次分配收入占比的下降。即使在居民消费倾向不变的假设下,居民消费率也会降低。另一方面,被很多研究资金流量表的学者所忽略的是,政府部门支付的劳动报酬占比上升和企业部门支付的劳动报酬占比下降,会导致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地扩大。根据统计规定,政府部门的劳动报酬主要是政府财政对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的人员所支付的工资和福利,企业部门的劳动报酬主要是企业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和福利。因此,居民劳动报酬结构的变化表明,本身就处于中高收入阶层的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的人员的收入分配地位会进一步上升,而中低收入阶层的工人的收入分配地位会进一步下降。根据消费理论,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会降低社会总体的消费水平。所以,劳动报酬结构的变化还会导致居民部门消费倾向的下降,从而降低居民消费率。
与居民部门的收入相对下降不同的是,政府部门在初次分配环节中的收入占比上升了。1992~2005年,政府部门初次分配收入占比上升了2个百分点,其中,生产税净额占比的上升是主要原因。政府部门收入占比的提高将会提高政府消费率,但同期政府消费倾向的下降则会阻碍政府消费率的提高。
(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各部门可支配收入是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基础上经过再分配而形成的。表3的数据表明,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过程,居民和政府部门的收入占比都发生了变化。可以发现,1992~1999年居民部门还因再分配得益,即经过再分配之后,其可支配收入占比比初次分配收入占比高出约2个百分点。但是,从2000年开始,居民部门的再分配收入占比与初始收入分配占比已经没有明显区别。在2003年和2004年,前者甚至低于后者。从资金流量表看,居民部门从再分配中的得益越来越小,甚至开始受损。其主要原因是,居民部门上交的收入税和社会保险缴费的增幅高于从政府部门获得的社会补助的增幅。由于居民部门在再分配环节中的资金运用对应于政府部门的资金来源,其资金来源对应于政府部门的资金运用。因此,居民部门和政府部门在再分配中的变化必然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可见,政府部门从再分配中的相对地位会上升。
事实上,政府部门从再分配中获利最大,2000年之后更甚。在1992~2000年,政府部门再分配占比相对于初次分配而言每年上升了约2个百分点,2000年之后每年就上升了近3个百分点。政府部门在再分配环节中的收入占比的持续上升,既得益于经常转移中的资金来源项(收入税和社会保险缴费)的相对增加,也和经常转移中资金运用项(社会补助等)的相对下
降有关。也就是说,资金来源的增加和资金运用的减少,共同推动了政府再分配收入的相对上升。
综上所述,从收入分配环节看,居民部门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收入占比逐年下降,且从再分配环节中的得益也越来越小,甚至2003年后经过再分配后的地位反而恶化了。由此判断,政府并没有发挥利用再分配机制去改善全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的功能。
(三)部门消费倾向下降的原因
表2的数据表明,1992~2005年间,居民的消费倾向缓慢下降,政府部门除了2004年和2005年外,也是下降的。资金流量表中没有列出居民部门消费和储蓄的具体条目,因而无法直接分析其消费倾向下降的原因。但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之间具有很强的内在联系。根据定义,政府消费是“政府部门为全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和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居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净支出”。大量研究表明,社会公共品的缺失会导致居民预防性储蓄的增加和消费倾向的下降,农村保障制度和农业保险制度的不健全是农村低消费倾向的主要原因。流动性约束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引起的收入不确定性,导致了城市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增长率的同时下降。可见,政府消费倾向的下降不仅会降低政府消费率,而且推动了居民预防性储蓄的增加和消费倾向的下降。
表5列出了教育、科学研究、社会保障等主要公共品和经济建设等其他财政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可以发现,在1992~2005年,公共品中最大主体的教育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下降了3个百分点,科学研究支出下降了1个百分点,社会保障支出上升较快。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除了社会救济外,财政支出中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支出,因而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非常低。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社会体制的转轨,中国社会保障支出明显增加,但企业仍是最主要的资金来源。那些迫切需要改革的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还没有完全纳入财政分配管理范围,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支出很少,主要体现在抚恤、救济等社会福利支出非常不足,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仅保持在2%左右,与发达国家40%的水平相差甚远,政府的社会保障职能还远远没有到位。
行政管理费支出上升明显,1992~2005年上升了6个百分点,其增长速度要高于同期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行政管理支出攀升的直接原因是机构和人员的膨胀,政府运行成本过高。非消费的其他支出比重则提高了1倍,从8%上升到19%。可见,中国的财政支出结构仍然很不合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不相适应,“缺位”和“越位”并存。一方面,财政支出范围过宽,超出政府职能范围,承担着一些不应承担的开支,如竞争性、经营性生产支出过多,财政供养人口过多,使财政负担日益沉重;另一方面,财政正常范围内的支出受财力影响而不到位,如社会文教支出和科学研究支出的乏力、社会保障的支持不足等。
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政府消费倾向的下降,对国民消费率的下降具有双重推动作用,它不仅会引起政府部门消费率的下降,而且还会因为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而提高居民部门的预防性储蓄,从而降低居民部门的消费倾向和消费率。居民部门低消费率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政府在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支出不足,导致居民对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而使预防性储蓄增加。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基本结论
1 1992~2005年中国国民消费率的下降主要归因于居民部门消费率的下降。
2 从居民部门内部看,农村消费率迅速下降,平均每年下降近1个百分点;城市消费率上升,但不足以补偿农村消费率下降对居民总消费的影响。农村消费率下降有其部分合理的原因,那就是城市化水平所引起的农村人口比例的下降。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农村部门收入占比的下降幅度超过其人口比例的下降幅度。因此,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是导致中国居民消费率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3 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看,居民消费率长期缓慢地下降,既归因于其消费倾向的下降,也归因于其可支配收入占比的下降。居民可支配收入来源于劳动报酬、财产收入和增加值。其中,增加值占比基本稳定,财产收入比例很小,劳动报酬是主要来源,包括政府支付的劳动报酬和企业支付的劳动报酬。1992~2005年,政府支付的劳动报酬占比几乎上升了1倍,而企业支付的劳动报酬占比每年都在下降,并最终引起两个结果:一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的总体下降。二是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也就是收入来源于政府支付劳动报酬的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和收入来源于企业支付劳动报酬的人员的收入差距的扩大。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导致居民消费倾向的降低。可见,居民收入结构的变动,尤其是企业部门支付的劳动报酬的相对下降,是我国居民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4 政府消费倾向的下降也推动了国民消费率的下降。1992~2005年,政府消费率总体上呈稳定态势,但这是与政府部门收入占比的稳步提高不相称的。政府可支配收入占比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再分配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上升趋势。这本应会导致政府消费率的上升,但政府消费率事实上却基本稳定。可见,政府消费倾向的下降阻碍了国民消费率的上升。更加严重的是,由于政府消费主要是政府提供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品和准公共品,因此,政府消费倾向的下降还会导致居民部门预防性储蓄的增加和消费倾向的下降,从而引起居民消费率的降低。
(二)政策建议
1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是提高国民消费率的一项长期政策。一是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要提高企业部门支付的劳动报酬。企业部门支付的劳动报酬的提高,不仅会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而且会降低社会收入分配差距。二是在国民收入再分配环节,要提高政府的社会福利支出,完善城市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扭转居民部门收入在再分配中的恶化态势。
财务管理系统主要完成企业法定会计核算、法定会计报表,以及强化内部管理功能,适用于集团企业及其下属机构。主要模块包括:
会计核算模块:按照国家颁布的会计准则、行业会计制度、证监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准则、人民银行外汇管理规定统一设置的会计科目,提供会计凭证制作、分权限审核、查询及打印等功能。利用系统分级设置的机构、业务类型、管理会计、预算项目等编码,在会计凭证编制的同时,提供自动集成或更新有关内部管理与控制所需要的会计数据信息功能,以构成分级核算、统计和财务管理的基础。
法定报表及法定财务信息披露模块:该模块包含个别会计报表和汇总/合并报表两部分。提供一定的手段来定义不同版本会计制度所对应的会计报表;提供各基层单位编制法定会计报表功能;与法定会计核算模块连接,并利用系统先进的财务智能化优势自动处理业务整合活动,自动使数据从各个单独的报表直接传送至合并报表;利用灵活完善的报表生成工具,充分挖掘会计信息,提供多层次和多角度的财务分析功能,能够按照相关会计准则的要求,向公司利益关联方提供能体现公司获利能力的各项财务信息,以实现公司报告的透明度。提供不同版本会计制度所对应的会计报表及企业内部自定义各类报表的定制、生成和输出;提供各基层单位编制法定会计报表功能,将基层单位财务报表与法定会计核算模块连接,自动核对更新报表信息,并自动使数据从各个单独的报表直接传送至合并报表。
应收账款管理模块:从分经营单位、分责任人、分欠费对象等多维角度,提供应收款项状况查询、供应商信用管理和账龄分析功能;建立应收账款管理台账,提供基层专业人员编制催收计划、登记催收记录,以强化对应收账款债权的管理和控制,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根据应收账款账龄分析统计和具体业务核算规则,提供计提坏账准备功能;提供单据审批流设置功能,支持应收账款核销审批工作流程。
其他应收款管理模块:可处理职工差旅借款及其他应收款项。提供对其他应收的挂账审批、账龄控制、清理催收、坏账核销等会计核算、查询、统计及财务管理功能。
应付账款管理模块:提供对应付款的挂账审批、账龄控制、清理催收、坏账核销等会计核算、查询、统计及财务管理功能。
资产管理模块:提供对固定资产的分类及账实统一管理,提供有关资产的折旧与摊销、修理、更新、报废、盘点等的日常管理和固定资产内部调拨等功能;提供资产减值准备计算功能;通过本模块折旧率参数的不同设置,支持折旧政策的变更和折旧方法改变的功能;支持固定资产集中核算和管理的需求,满足商业集团的操作流程;在资产集中管理的基础上,依据公司制定的资产管理政策,提供对资产使用机构资产数量、结构、分布及变动的管理功能。财务分析模块:财务分析模块是管理会计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下属企业的决策层和管理层提供服务,面向集团的财务分析决策在决策支持系统中实现。财务分析模块主要通过系统间的数据集成和数据仓库技术的应用,实现法定会计和管理会计信息可以随着业务的执行同时生成,互相参照,及时、准确地向各单位决策层与管理层提供有关与资产负债管理、盈利能力、偿付能力、业务经营结果、风险防范与控制等管理会计主题有关的决策辅助数据。
预算管理及控制模块:该模块由下属企业使用,集团层使用全面预算管理模块。业务系统中的业务预算数据的数据传递接口,根据业务预算数据提供编制基于业务活动的管理费用预算的功能。根据对费用科目的可控性分析,寻找可控科目。能够辅助识别可控业务费用项目与销售收入之间的计算关系。能够辅助识别可控管理费用项目的成本动因以及它们之间的计算关系。预算编制提供灵活的模型维护功能,用于维护各类模型,例如计算、模拟分析公司战略计划确定的各项分类别、有层次的经营指标以及根据利润费用率来确定的费用指标。提供预算调整功能。提供预算控制功能,通过与其他子系统的互连以及与其它系统的接口,实现实时预算控制以及事后监督预警。能够管理与控制预算控制的例外情况。预算分析模系统提供以实际的各项考核指标的基本数据为基础,编制各层次和部门年度财务及业务数据清单;根据财务管理系统中的各项基本数据和各部门的业务数据提交相关数据及公司总体财务数据(含报表),对各层次、部门、各项业绩考核指标的基本数据及年度报表进行汇总、录入处理。计算总体业绩考核指标,编制主要业绩考核指标汇总表,同预算指标和年度工作计划进行比较,计算差异及差异比率,并将之细分至各层次、部门;对年度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差异分析,编写年度差异分析报告;对各层次、部门和相关负责人全年的业绩进行考核评估。
二、集团资金管理系统
集团企业可以通过资金管理系统,规范资金业务的流程和标准,加大资金监控的力度,加强资金的统一调度、统一结算和统一借贷,在整个集团内部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与控制,实现集团利益的最大化。主要模块包括:
资金预算模块:资金预算管理包括资金预算编制审批、预算执行、预算调整、预算控制、预算执行情况查询和分析等内容。通过资金预算可以预测各期间现金流量情况及资金需要,有效控制整个公司的经营费用支出及资金运用,做到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资金预算内容包括资金来源(如经营收入、往来占用、融入资金、投资收入等)和资金流向(如经营成本费用、往来占用、融资偿还、证券/实业投资、购置资产等)。按预算期间分为月度、季度和年度预算。
资金账户监控模块:集团公司下属企业在工行、建行、财务公司等多个金融机构开有资金账户,有的企业在一个银行开有多个账户。目前银行提供了网上银行系统的客户端,可以实现网上划款、按单个账户的查询(余额、明细)、数据下载,但无法直接看到股份公司所有下属单位在所有银行的存贷款余额等总体情况,不利于公司总部对资金的及时掌握和调度。为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和在公司范围内资金的统一调度、有效利用,必须集中对下属企业在银行的开户情况、账户种类、账户头寸和业务流水进行全面监控,为及时掌握所有分子公司在银行、财务公司存贷款业务的全貌,需要一个能将银行、财务公司业务数据集成在一起的资金监控系统。
筹资管理模块:根据不同的资金来源、不同的管理方式,可以涉及以下方式:授信管理、信贷管理、票据管理、筹融资管理。该系统主要通过对集团所属分子公司资金授信协议的管理,及时掌握各公司授信额度及使用情况,为管理者提供快捷方便的数据查询功能,为公司提供一种有效的决策辅助手段。信贷管理系统是针对信贷管理部门(财务公司)而设计的。其主要目的是实现:存贷款合同管理、客户管理、业务处理、计息、合同跟踪与监控、存贷款业务统计分析等。本系统可作为业务系统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系统集成使用。
财务分析是指运用有关技术及方法在分析财务报表等各种数据的基础上对有关财务指标进行计算,然后对计算所得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对相关财务指标进行评价,据此分析过去、现在资金的使用情况,从而找寻资金在各种经营活动使用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合理对未来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优化,预测今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主要资金流向,这样便可使得企业资金向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形流动,使两者相互吻合。财务分析的对象十分广泛,可对企业的偿债能力、企业现金流量、企业的运营能力、盈利能力及发展能力和企业投资过程中的报酬进行分析。其广泛应用使得其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一、财务分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财务分析通过对过去、现在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分析使得企业经营者可以对企业一段时间内的经营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同时,还可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及资金流行进行预测,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财务分析可对企业的财务实力进行判断
从财务分析的内容可以反映出财务分析的这一作用,此处从不同的方面进行论述,财务分析可以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结果判断企业在债务偿还方面的能力;一个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可通过财务分析中的企业盈利能力进行判断;企业获得现金的能力可通过企业资金流量分析进行判断。财务分析中的企业发展能力分析是衡量企业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财务分析中对营运能力进行分析可以有效判断企业资产管理的效率。通过财务分析对这些方面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对企业各方面进行判断,根据这些分析指标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便可制定工作的重点和目标,根据各种方针政策对企业的资源配置进行合理优化。
(二)财务分析可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判断
一个企业的经营状况可以通过很多指标反映,通常情况下,企业的销售净利率、权益净利率以及企业的总资产净利率等指标都可以从不同方面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通过财务分析可以对这些指标进行分析,从而使企业管理者可以更为直观的发现企业经营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企业在经营中的优势,根据这些直观认识,企业经营者便可在今后的企业经营中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
(三)财务分析是债权人、投资者的决策
依据对于投资活动而言,对企业进行投资中存在的风险以及投资后的收益是其最为关心的,因此投资行为应有所依据,投资者投资的主要依据一般为企业的发展现状及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而与这两个方面有关的指标都可通过财务分析结果得以体现,如债权人和投资者可以通过财务分析结果获取企业的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方面相关信息,以此对投资风险等进行合理评估,据此做出投资决策。
(四)财务分析有利于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财务管理目标包括很多方面,一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二是实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三是实现企业经营活动中经济增加值率最大化、四是对企业资源配置进行优化。但不管是企业管理的哪一个目标其都依赖于财务分析结果,根据财务分析结果可以确定影响各目标的关键因素,发现企业今后发展的内在潜力,明确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使企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二、财务分析应用过程优化财务分析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起重要作用,也为一个企业的良好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但财务分析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很多不足,这些问题反映在很多方面,如分析内容背离客观要求、财务分析者不了解企业管理活动以及企业的决策活动,不能站在企业经营者的角度进行财务分析活动,因此所提供的各项分析结果在可借鉴性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财务分析达不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要求等问题凸显,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改进财务分析方法。
(一)增强认识,提高财务分析人员水平
对于一个财务分析人员,首先应保证对财务分析有深刻的认识,这包括财务分析的作用、内容、方法等多方面,其次,财务分析人员应对本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有一定的了解,在进行财务分析之前明确该财务分析的目的,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财务分析的可借鉴性即价值。
(二)对财务指标体系进行完善
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现在的经营状况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都是通过对各项指标的分析结果得以实现的,因此,一套完善的指标体系对一个企业未来的发展尤为重要,它也是财务分析的主要研究对象,没有一套完善的指标体系财务分析便会失去方向。一套完整的财务指标体系应符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应针对本企业进行设定,不应生搬硬套其他企业体系,而应是结合市场合理借鉴。
(三)构建财务分析思路框架
在进行财务分析报告前,分析者应有清晰的思路,应对即将进行的工作有一个完整的框架,分析思路应符合分析目的,一个财务分析者的分析思路直接决定了分析的视角,财务分析思路框架的构建应结合财务分析的方法、财务分析的实际需求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确定优化。从另一方面说,这也是由财务分析人员的业务素质决定的。
三、结语
企业财务分析在企业资金管理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企业经营管理者认识企业、管理企业的重要依据,本文介绍了企业财务分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包括对企业财务实力进行判断、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判断以及为投资者提供投资依据等多个方面,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企业分析在企业经营的各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是企业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推荐自我的重要手段。最后,本文针对当今企业财务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对财务分析方法提出几点优化,笔者认为,提高财务分析的效率首先应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指标体系,其次,应提高财务分析人员的水平,包括分析水平及对企业管理工作相对了解两个方面。
参考文献:
[1]倪霞丽.财务分析应注意啥[J].中国统计,2005.
[2]吴永影.财务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3]强尤佳.探讨财务分析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J].财会探析,2014.
直到近几年经济学家才开始认识到,研究资产负债表对于分析国家的稳健性或脆弱性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经济领域。野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辜朝明曾提出过著名的观点,即日本的通缩和最近的全球金融危机是资产负债表的危机,这种分析现在已被大多数经济学家所接受。
我们都担心资产泡沫,但是除非能控制泡沫的规模和泡沫融资的方式,否则我们不能评估这些泡沫是否会给经济带来致命影响。
例如,从美联储的季度资金流量分析报告看,美国的资产负债数据可能是最成熟的。
数据显示,美国经济正在复苏的道路上,家庭部门正持续去杠杆化(降低负债),家庭净资产自2007年危机以来显著增长,这要多亏股市和债市的复苏,增加了股权基金、共同基金和养老基金的价值。但是如果美联储一旦加息,这些情况可能就会改变。
家庭部门的复苏对于美国经济很关键,因为它占美国净资产的90%,而联邦政府是净负债状态。这与中国的情况截然相反,中国的家庭部门在国家净资产占比略低于50%,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占比达到25%,企业部门占有剩下的25%。
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的首个显著特征是国家仍然主导所有权,即使私人所有权自1979年改革以来取得了巨大进步。
第二个显著特征是中国对世界其他国家是净债权人。在2013年末,中国对外的净债权相当于GDP的21%。与中国相反,美国对外的净债务占它GDP的32%。美国联邦政府自2007年以来增加了7.2万亿美元的债务,而且美国仍是国际贸易逆差状态。
这是关键所在,中国影子银行问题并不是全球威胁,因为外国人并不持有很多中国的债权。中国影子银行基本上是国内债务问题。以国际的标准衡量,中国的影子银行规模约为GDP的50%和银行资产的20%,显著低于金融稳定理事会估计的全球平均水平,即占GDP的117%和银行资产的61%。
第三个显著特征是中国的大部分净资产是房地产,特别是住房、固定投资和土地,而美国的净资产大部分是金融资产。中国房地产价值总额在2011年达到GDP的611%,而美国这一占比为406%。中美两国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有大量固定资产投资,其占比为GDP的358%,而美国只有GDP的93%。这可以归因于中国企业和地方政府近几年投资的超高速增长。
当然,固定资产和房地产价值可能会被高估。即使考虑这个因素,中国在房地产(包括住宅)行业的投资在2011年达到GDP的253%。美国房地产在GDP的占比是314%, 但美国家庭平均收入远高于我国平均家庭收入。
第四个特征是美国经济高度金融化,其金融资产达GDP的1053%,是中国金融资产占比的两倍(GDP的546%)。从金融净资产来看,美国净金融资产占GDP的95%,而中国仅34%。
美国金融资产主要是债务工具和股权,而中国的金融资产大部分是银行存款和债券,其中外汇储备占比达到近GDP的一半。美国股票市场为GDP的148%,远高于中国的23%。中国股市的疲软意味着中国企业更依赖于债务融资,且是高杠杆的。
事实上,中国债务与GDP之比近几年快速增长,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企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扩张。
民间融资有各种解释,但准确的含义是指出资人与受资人之间,在国家法定金融机构之外,以取得高额利息与取得资金使用权并支付约定利息为目的而采取民间借贷、民间票据融资、民间有价证券融资和社会集资等形式暂时改变资金所有权的金融行为。改革开放后,以浙江温州为代表的民间借贷迅速发展起来。西部大开发,又使得如鄂尔多斯、榆林等能源富集地区的民间借贷也迅速得到发展和向周边地区扩大。支付市场:不仅仅局限于第三方支付市场,而是涵盖整个支付体系,即支付工具、支付系统、支付服务组织和支付体系监管等要素。目前,以《票据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为基础,以《票据管理实施办法》、《支付结算办法》、《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电子支付指引》、《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为补充的支付结算法规制度体系,以及以“安全高效”为目的的支付结算监管体系已基本建成。但从法律层面研究支付市场监管民间融资风险问题,还是比较新颖的课题。二者关系:民间融资是一种潜在的货币资本,也可以称之为“闲置资本”,是借贷资本的主要来源。资本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才能增殖,资本在货币形式上闲置下来就不能带来剩余价值,从而会失去其资本性质。所以,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是由其本性所决定的,也是民间融资产生的直接原因。要融资就必然产生资金的运动,资金运动就必然要产生支付结算行为。由此可见,民间融资与支付结算市场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二者之间这种联系又是通过各种不同的支付方式、汇划渠道、支付用途等诸多环节加以交割和完成的。近几年,公检法在清理、处置非法民间融资债权债务过程中,由于民间融资风险与支付结算市场监管之间关系不清,使案件债权债务处置、追回中存在诸多困难。所以,我们认为研究民间融资风险与支付结算市场监管之间的关系问题,有利于金融稳定,也有利于社会发展。
二、民间融资与支付市场关联度分析
(一)主体关联。民间融资只有以市场的身份进入市场经济的圈内,才能良性发展。因此必须分清主体关联的契合点。民间融资的市场主体主要包括自然人和法人两大类。其中,最常见最原始的民间融资模式是自然人对自然人的融资,这类融资是建立在亲朋好友之间互帮互信的基础上,它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是出于亲友间救的借贷,这种方式的借贷利率很低甚至为零。另一种比较常见的民间融资模式,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自然人对法人、法人对法人、法人对自然人的融资,这类融资的目的就是为了赚取高额利息。无论是哪种民间融资模式,其中各个主体参与民间融资的过程中,其行为都因主体身份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支付平台、支付工具等支付市场产品或要素。民间融资对个体融资关联不设门坎,又无法律保障,是主体关联缺陷之一。
(二)资金关联。民间融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城乡居民家庭和民营企业的自有闲置资金,在银行存款利率相对较低,投融资渠道较为单一的情况下,很大一部分闲置资金流向了民间融资市场。同时,由于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相对比较严格,一些小微民营企业无法从银行获取所需资金,即使满足商业银行贷款条件的大企业,由于银行贷款审批时间长、审批手续繁杂等原因,也无法及时满足临时资金需求,这种状况导致很多企业转向相对比较容易获得资金的民间融资市场。整个民间融资市场中资金筹措和资金运用过程,都离不开银行账户、支付平台以及支付工具作为中介。如前所说“要融资就必然产生资金的运动,资金运动就必然要产生支付结算行为,并借助支付平台”。
(三)风险关联。由于民间融资是游离于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一种资金融通活动,几乎不受国家现有金融法律法规的制约,因此,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很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社会。具体来说,建立在亲朋好友之间互帮互信基础上的民间融资,利率相对较低,出发点是为了帮助借款主体,缓解暂时性的资金紧张局面,且借贷双方信息对称、道德约束性较强,这部分民间融资风险总体可控;而以追求高额利息为目的民间融资风险相对较高,很容易引发资金链断裂,诱发金融风险,对当地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通过分析和研究民间融资的资金结算、交割及支付行为,可以判断其有无非法集资现象、是否发生集中兑付、是否投向“两高一剩”行业或涉嫌洗钱等,从而做出风险高低的判断。
(四)政策关联。民间融资作为正规和传统金融的补充,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从长远来看,引导、规范、阳光、透明是民间融资未来的必由出路。因此,从支付市场和支付监督层面,政策制定者和实施者,都必须有包容的情怀,对其中的风险和不规范的地方既要有一定的容忍度,又要促进其规范化、阳光化、合法化。所以,金融监管部门包括支付监管部门应通过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带有苗头性与倾向性的问题,通过合理引导,规范民间资本借贷活动,使民间借贷阳光化、规范化。
三、支付口径下的民间融资风险演变与完善监管功能的必要性
(一)榆林市民间融资风险演变过程。2012年下半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下行,榆林市煤炭价格大跌,昔日的“黑金”风光不再。与此同时,榆林市房地产价格也爆跌,“以钱生钱”的击鼓传花嘎然截止,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并发生了多起事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件是张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该案爆发后,榆林市民间融资案件如多米诺骨现象,一系列非法民间融资集资案件不断浮出水面。据统计,2014年榆林辖区市县两级人民法院累计受理民间借贷案件12955件,累计新发非法集资案件91起,涉案金额51.07亿元,民间融资风险仍在不断扩散。可以说,非法民间融资给榆林经济发展环境、投资环境、社会信用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值得注意的是,公安机关在调查张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时,发现其名下有105个账户,有12亿多元不明流出资金。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银行支付系统的漏洞,特别是支付结算环节、账户管理环节的漏洞,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银行支付市场监管功能,降低民间融资风险。
(二)对榆林市近十年支付系统跨行清算资金流动与区域民间融资风险趋势分析。榆林市跨行清算资金流量分析。通过对榆林地区近十年支付系统跨行转账流量分析,2011年到2013年资金流动波幅最大,也是榆林市民间融资最活跃的时期,而进入2014年回落又十分明显,榆林市民间融资进入最低谷的清理、处置时期。支付系统跨行清算资金流量与榆林民间融资起伏波动变化是一致的,也从中说明榆林民间融资的变化轨迹,可以通过支付系统跨行转账流量加以证明(见图1)。榆林市跨行资金流向分析。通过对榆林市近十年跨行资金流向分析,流出金额和笔数位居前六位的省份有内蒙古、北京、山西、山东、上海、江苏。而排在前三的省份恰是能源富集地区和房地产价格火爆地区。因此,从近十年支付系统跨行资金流向中也可以看出榆林市民间融资资金究竟流到何处,这点与实际调查结果是相一致的(见图2)。图1和图2显示出榆林区域民间融资异常变动轨迹,与榆林当地民间融资活跃期、发生风险期相向运行。榆林市民间融资趋势分析。据统计,近两年榆林市民间融资案件数量仍在不断增加,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依然居高不下(见图3),未办结案件存量仍然较大,民间债务危机仍在持续发酵,化解民间借贷纠纷任务依然艰巨,如何从民间融资危机中走出,还任重道远。
(三)完善支付市场监管功能,强化风险监测和预警。支付体系是由银行账户体系、支付结算工具、支付清算系统、支付服务组织和支付结算管理体系等要素组成。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其中,银行账户体系是支付结算的基础,银行账户资金收付离不开支付结算工具,支付结算工具应用离不开支付清算系统,银行账户、支付工具以及支付清算系统的维护与正常运营又离不开支付服务组织,而支付结算管理体系是保证支付体系正常运行的关键。完善的支付市场监管体系,可以有效防范和降低民间融资风险发生。同时,民间融资风险隐患案件,也提醒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支付市场监管力度。因此,对于民间融资领域存在的风险,可探索从支付市场角度入手进行风险提示和监督管理。
四、加强支付市场监管、有效防控民间融资风险的政策建议
(一)在法律政策层面强化支付市场监管。一是对非金融机构融资行为,制定基本法律约束,即以盈利为目的金融行为必须实名登记,运作公示,破产保障,资金必须通过公共支付系统以专用业务类型报文交割并接收监督,法律部门有查询或冻结权。二是法律界定分类监管权,授予某一主体统一监管职权,其它从属监管职权,防止“龙多不治水”现象发生。三是设立最低民间融资准入门坎,为监管部门提供必要的监管条件,比如设立民间融资专用账户,资金必须通过支付系统,强制使用资金用途并以专用报文发送,资金路径明晰且可查。
(二)在现有《支付业务风险提示》基础上,研究制定《民间融资支付业务监管办法》。一是建立民间融资资金异常交易和支付业务风险监测与排查机制,主要通过监测系统定期、不定期对大额支付交易资金进行识别、排查和预警。二是建立严密的民间融资账户管理真实性核查机制,主要是建立类似于征信管理查询系统的全国性企业、个人账户管理查询系统,该系统主要为监管机构检查和案件处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服务。三是建立对金融机构民间融资支付风险管理监督机制,对因管理不善、监控责任不落实。导致非法民间融资行为、事件和案件的机构,支付监管部门有权责令该机构退出支付市场或严肃查处。四是建立支付市场监管系统与反洗钱监管系统共享机制,以强化对非法民间融资和洗钱犯罪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