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社会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

社会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23 14:56:4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社会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社会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

篇1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138-0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教育的意义与作用也日益突显,作为基础教育的幼儿园教育也随之备受关注。幼儿园教育是人类教育的奠基阶段,对人的发展起着极为关键的影响作用。同时,与之并列的幼儿家庭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指导要点中就指出:“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园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经过三年的发育,进入幼儿时期。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人生熏陶逐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某个动作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幼儿教育应与幼儿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的完整培养达成幼儿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因此,幼儿在园教育应该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相连,环环相扣。

第一、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人们把幼儿局限于课堂教学之中,这些都是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孩子虽然在园内有经验丰富的老师,有较大的活动空间,有浓郁的教学氛围,还有让幼儿体验集体生活的环境条件。但是孩子的一切始于家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和家庭,幼儿和教师,家长和教师都是密不可分的。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因此,协调家庭教育是幼儿园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前几天,我刚入园不久发现有个叫亮亮的小朋友头部起了一个疱,就问他:“你的头怎么了?”他低下了头,委屈的对我说:“是我妈妈拿衣服架子打的。”我说:“你是不是没有听妈妈的话。”孩子摇了摇头说:“不知道。”然后,他哭了。我就蹲下摸着他的头对他说:“亮亮别哭了,你是男子汉,等妈妈接你的时候,老师和她谈一谈,告诉她以后不要打你了,你也要听话,你如果做错事情了,改了就是好孩子。妈妈打你不是不喜欢你,她是永远爱你的,老师也一样爱你!”亮亮点了点头说:“我不哭了,我也爱你!”这时,听到孩子说“我也爱你”的时候,我的心感觉暖暖的,感觉听到了他的心声,他笑了,我也笑了。等到放学的时候,我把他的妈妈叫到一边了解了一些情况以后对他的妈妈说:“孩子的天性就是凭自己的兴趣做事,无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我们都必须正确面对,都要找到自己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我们可以做正确的诱导,决不能用我们不太恰切的思维定势去给他们下定论,误导他或打骂他们。你这样做有可能会给孩子的心理上留下一些阴影。为了孩子的明天,让我们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互相配合、共同努力,一起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从这一事实案例可以看出幼儿不仅需要在家庭教育上得到呵护和关爱,更需要在园内与教师有认知上的交流,情感和心灵上的互动。时刻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爱和家庭的温暖。所以说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第二、幼儿园教育是作为幼儿社会教育的重要途径。

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第二个环境也是踏入社会的第一步。

孩子的世界和我们一样,就是一个小社会,有各种各样性格的人,有各种各样的情形、状况每天都在发生或有可能发生。孩子在这里学会学习、生活和做人。

我们要想有效的促进幼儿社会化,就必须充分发挥幼儿园的小社会功能。

首先,社会化是一个过程。一个人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逐渐充实,从而形成个性,融于社会,成为社会成员,这个过程就是社会化。幼儿的社会化学习主要是学习与人交往,与社会交往,学习待人接物处事的规范。社会上有正直善良、有虚伪欺诈、有真善美的事物,教师与家长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典型事例随时随地有目的的对幼儿进行教育。

篇2

二、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核心

学校是除了家庭之外,影响儿童最大的社会正式机构。学校会影响孩子的社会和情感发展,学校的主要职能是向孩子传授知识,为他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础。然而,并非每所学校教育的教育效果都一样,学校的教学效果参差不齐。著名的教育学家麦克尔•拉特认为;“教学效果高效的学校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社会技能,培养他们社会礼仪,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并且使学生在达到义务教育所规定年龄之后,仍然能接受教育,以确保获得就业所需的技能。”学生特征和学校环境相互影响,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影响,比如某种教学活动对一些学生有影响,而对另外一些学生则未必有效。这就要求学校教育要将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文化背景考虑在内。在家庭、社会、学校三者教育之中,学校教育具有自觉性、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的特性,然而这些特性的前提是强制性,学生需要在特定的学习阶段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这就规定了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知识。正是由于学校教育的强制性,学生才有权利学习知识。或许有人对学校教育的强制性持否定态度,认为这样教育下的学生是书呆子,然而对于当今社会,我们无法否认学校教育强制性的作用。学校教育是系统的、全面的教育,这种教育可以弥补家庭教育带来的不足,有些学生未能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学校教育可以给予弥补。学校是青少年教育的中心。学校是一个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孩子进行知识、技能、品行等更为全面的补充教育。三、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延伸社会教育是指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外的社会文化教育组织对成员进行的教育。它对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起着辅助作用,它具有形式多,内容多,影响广的特性。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社会教育无处不在,它对学生思想的影响极为广泛,社会教育是多方面的教育,同样也是终生教育。凡是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尤其是家庭情感危机、市场经济侵染、安全诚信、不良文化因素等等,均对学生构成了严重的冲击和危害,所以要积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社会信息进行反馈,使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进行辨别。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到社会的大课堂,体验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学习社会规范。扩大社会交往,养成现代素质。一直以来,提到到教育,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学校,这种观念必须转变,众所周知,狭义教育也即是学校教育具有局限性的,许多教育任务学校教育无法承担。一些研究结构表明,一些教育任务学校无法完成,即便是在教育经费充裕的情况下。目前教育的定义正在发生改变,即把传统的学校教育之外的非正式教育纳入教育的范畴,此外还强调教育与社会的联系。社会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它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影响具有双重影响,良好的社会教育则有利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发展,相教育的一些不良因素则会削弱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力量。例如,学校的德育的实效性差,大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社会上的消极因素的影响。例如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一些利己主义,这些消极因素都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产生不良影响。目前社会上有这样一种说法”5+2=0”,意思就是说一个星期七天,五天的学校积极教育加上两天的消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教育效果等于零。虽然这种说法是片面的,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反应出社会教育的重要性。目前,对于青少年思想中的一些不良因素,在学校教育中无法解决,在学校教育中也未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学校教育只能告诉学生如何辨别是非。所以我们应当格外重视社会教育,因为社会教育的特性要求我们这么做,此外学校应当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让学生自觉地融入到社会课堂中来,同时学校应当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社会相结合,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社会知识相结合,相适应的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同时社会教育应当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党和政府当更多的宣传主流文化,弘扬主旋律。为当前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良好的依托。正如当前提出的正能量,我们社会需要这种正能量。同时对于青少年而言,应当从自己做起,用自己的正能量来影响整个社会。

篇3

但我们有些农村的家长们,能做到以上所说,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少之又少,除不进行家庭教育外,他们的言行还给学校教育带来不少负面影响。例如,在我刚步入教师行列之时,有一年夏天,我给三年级孩子布置了些家庭作业,第二天早上,检查时,一个女孩子没写完,我问起原因,她说:“晚上我妈不让我开灯写,她要睡觉,怕蚊子咬。”听了这句让我意想不到的回答,我很吃惊,我想这如果不是孩子的谎言,那么这能说明什么呢?说明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习,不肯做一点点牺牲,这能算是称职的家长吗?我想在我们周围,像这样的家长大有人在。更有甚者,一次,我告诉班里的孩子每人必备一本字典,隔了好几个星期,班里一名女生还没拿来,我问她,她告诉我说:“我妈不给买,说要字典没用?”家长竟然连字典的重要性都不知道,足以说明无知,这样的家长要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人才恐怕难。

篇4

小学是个人发展的起步阶段,小学教育是个人成长中的奠基工程。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典型的育人学科,它担负着培养孩子们正确的思想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的重要任务。而现阶段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仍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是旧的积习,一方面是伴随着社会发展出现的新问题。本文将深入剖析这些当前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和理念发展,探讨可实行的对策,从而充分发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德育作用。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其特殊的教学意义,因而在传统的课本教学和知识灌输中失去了其本身的魅力而降低了孩子们的学习乐趣。课本上的知识是道德准则和生活经验,泛泛而谈只能显得枯燥无味。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上,教师不应当是宣讲者,更应该是引导者;学习的内容也应当从书本上既成的准则和事例,变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才是教学实践对品德与社会真正教学目的的回归。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依然面临着重重阻力。在升学、择校等种种压力之下,文化课的重要性被过分放大,而品德与社会这类课程的重要性却被家L与社会忽视。而道德的培养是孩子成人、成才不可或缺的内容,是不容忽视的。这样的社会趋势对孩子的学习兴趣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而,重申品德与社会教育的重要性,给予品德与社会教学充分的肯定,才能给它更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价值得以更好地实现。

其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学之间的矛盾也是一重阻碍。孩子在家庭与学校中的身份地位都是不同的,两种环境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是有很大的差异。家庭生活也是品德与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两者在施行的时候却会发生一些冲突。家长对孩子的宠爱使得孩子们在一些处事方式上会混淆和矛盾,产生一些任性的误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延伸,因而,对于学校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更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才能对学生的成长有更好的帮助。

二、生活化教学的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意义

由于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特殊性,其生活实践意义的要求产生了生活化教学的需要。生活化教学扭转了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方式,创新了教学理念。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老师为主,宣讲为主,变成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以生活实践为中心,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生活化教学打破传统的教学框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的细节入手,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体验者和创造者。

生活化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也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知识并非只是课堂上老师讲的大道理,而是自己的生活中切实面对的问题。在游戏、角色扮演、情景演绎等种种活动中,他们会自觉地成为知识的体验者,成为知识的实践者和传播者。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涉及的内容广泛,如何将这些丰富的内容引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参与其中并收获知识,考验的是老师的课堂设计和引导能力。老师从主导者到引导者的转变需要老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表达习惯,在幕后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并在他们创造的同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支持。这种学生与老师双方的转变也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趋势,需要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

生活化教学是课堂学习与真正的社会生活实践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志于教育而寓教于乐,让传统课堂教学从较为枯燥乏味转化为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了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意义。

三、信息技术运用与课堂延伸

利用现代媒体拓展课堂教学可能性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使得知识更加立体和多样化,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生活化教学开拓的教学新内容可以由信息技术进一步丰富和加强,创造在视听和沟通上的新途径。通过现代化的手段,让知识能够更加有趣和形象,迎合小学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兴趣,吸引孩子们自觉投入与学习,从而使得课堂教育更为高效和充实。

信息技术与现代媒体的运用丰富了课堂的表现形式,而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课堂不应当局限于学校的教室,而可以延伸到校园的方方面面。校园生活的舞台应当成为品德与社会教育的开放性大课堂。校园是一个由教师、学生和工作人员组成的相对简单的一个小社会环境,教学和模拟有着较强的可实施性。良好的校园德育氛围的建设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孩子们成为彼此的老师,校园生活也成为孩子们的老师。这样的课堂延伸和校园德育建设对于孩子的教育有着润物无声的作用,使得学生在校园中自然地学习和成长。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德育活动,制定相关的校规校纪,使得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成为学校面貌的重要方面。如此,学生对于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之中,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将美好的道德深入学生的内心。

四、结语

小学是每个人的学校教育起步阶段,而其中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德育意义需要得到社会与家长更大的认可,发挥其真正的作用。而与此同时,学校与教师也应当投入更大的热情与努力,参与到它的建设和创新中去。让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孩子们成为知识的主人,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世间的真善美,用心灵去辨别善恶是非。学校和教师要正确认识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实践性,通过创新来解决当下面临的问题,让它在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要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人们思想上有认识,行动上却不够重视。家长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学校追求的是升学率,社会注重的是经济效率,社会实践仍然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到底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这本书里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光教给孩子知识,只重视孩子的文化学习,这不是完全的教育。完全的教育,是把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培养的工作。作为一个人,孩子不仅需要知识,他更需要灵魂!他还有情感、意志、信仰、交往、行为规范等方面需要培养和发展。为避免我们的教育变成没有灵魂的教育,就要重视孩子的需要,不仅让孩子学,更要让孩子在实践中用,学用相长,才能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对社会实践需要有一个再认识的过程,摆正它在教育中的位置,才能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对于教育的推动作用,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使三者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使教育真正为人服务,对人有帮助,使我们的学生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社会实践是对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有效沟通

1.从教育目的来讲,三者追求的目标一致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素质提高的教育目的,成为现时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追求的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怎样使两者结合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当前,实践的活动方式使三种教育力量为了共同的愿望和目的结合起来,从不同的角度向学生进行一致的教育。

2.从学生本身发展的需要来讲,他们的才能、个性和潜能急待有发挥的场所

传统的教育形式重知识的传授,选拔人才的方式也是重知识的考核,造成的缺陷之一是中国缺少有创造力、有开拓精神的人才,才能的发挥、个性的培养、潜能的挖掘受到了限制。呼唤个性与能力、鼓励独创有思维,迫切需要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机会,自我教育的场所。从学生本身发展的需要来讲,他们缺乏锻炼,渴望自主自立,在掌握一定理论的基础上,有必要开辟除课堂教学以外的其它的教育途径。我们的家庭、学校与社会只有共同创造学生参与的环境,才能形成一个新的教育资源,解决学生的燃眉之急。实践作为一种可行的方式,必会成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关心的焦点,成为沟通三者的剂。

3.从教育过程来讲,发挥双主体作用,必须为学生创造发展能力的情境

教育说到底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担负着塑造人的完满人格和高尚精神世界的基本职责。社会越发展,文明越进步,教育对人本身的关注就越显著。近半个世纪以来,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大致经历了一个由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到人本位的发展历程。教育过程就是将社会本质和社会要求"内化"于受教育者主体的过程,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学习、创造活动的主体,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发展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社会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最丰富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去面对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分析、思考和解决,检验自己的水平,认识自己的不足,激发学习的内在需求,自觉自动地完善自我。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很容易使教育成为一种外部的说教,缺乏亲和性和说服力。实践活动能使教育隐藏起灌输的痕迹,时刻赋予学生活动主体的角色,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把理论知识变成实际技能,活学活用,增长见识,促进教育由量变到质变,使教育内容转成学生自身稳固的东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转贴于

4.从三者沟通的手段来讲,以往的形式与方法存在局限

学校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教育教学的成功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的教育配合,以往三者在联系方面仍然重外部教育、轻学生参与。实践的沟通方式,它所具备的优点在于能焕发出三者教育的活力,组成同一教育目标中的不同的教育层次,各司其职,避免重复教育,构成强有力的教育联合体。

二、充分发挥实践的作用,形成整合向上的教育合力

1.家庭教育中父母正确意识的树立首先重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劳动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现代中国人的劳动意识淡漠,劳动能力、自理能力差。生活中有许多本该由孩子自己承担的责任,被家长包办代替了,使得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应当具备的劳动能力减弱或丧失。这是因为我们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劳动是孩子应尽的义务,家庭是由家庭成员组成的,每个家庭成员在享有家庭权利的同时,也应承担家庭义务,孩子即使年幼即使未成年,他也是家庭成员,他也应尽义务干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因为这是他应尽的义务之一。从另一角度来说,劳动是儿童生活的基本权利,因为孩子在劳动中学到知识,获得乐趣,因此,父母不要剥夺孩子参加劳动的权利。劳动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部分,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大有好处。

其次,注重与孩子的思想、情感交流,鼓励孩子参加实践。父母是儿童的启蒙者,家庭是儿童、青少年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经济上的联系,生活上的依赖,使学生和家长形成了极为密切的关系,极易接受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家长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动员和引导,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参与态度,这是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父母与孩子互动的过程。孩子在参加社会实践之后,父母一定要倾听孩子的感受,与孩子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帮助孩子总结和提高。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一定要注意与孩子建立良性的积极的双向沟通关系,这样才能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使教育活动能在父母、子女之间顺利进行。

篇6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004-02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教育观点、教育方式和方法,是能否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介力的关键,家长学校则是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力的桥梁。

一、家长学校能促进教育合力的形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文化条件逐步改善,人们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每一个家庭及社会都会对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耍求。但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经常碰到有些学生家长不配合学校教育,造成学生难教的问题。个别学生迷恋于黄色书刊、电视、录相、电游、桌球……,社会上的腐败对学校教育带来很大的冲击。学校只有面对现实,改变教育的单一性、封闭性,立足校内,联系家庭和社会,力求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协的统一。家长学校对于提高家长科学育人的水平,使家庭教育的观点、方式、方法和学校同步,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增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家长学校能充分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

家庭教育的传统方法己不适应新时期教育的需耍,打骂、溺爱等陈腐教育方法更是不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家长学校介绍学校教育的目的、任务,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推广科学育人的成功经验,能使家长的教育与学校保持一致。

家长的思想品位、劳动态度、兴趣爱好、文化程度、个性特征,时刻影响着子女,他们的一言一行,常常是子女仿效的榜样。家长学校组织进行“家庭教育环境・与孩子成长的关系”的学习和讨论,可使家长充分认识创造良好家庭教育环瑰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改变一些不良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更加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三、家长学校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桥梁

学校教育有专职教育工作者、专门的设备、科学的方法、集中的时间,按照一定规律对学生实施科学、系统的教育和训练,是起主导作用的。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年长者在家庭中对儿童的影响和教育,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家长学校向家长汇报学校的教育内容、方法、效果及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使家长及时了解学校教育的信息,促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配合,保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协调一致。

家长学校是增强家长的教育意识,提高家长科学育人水平,改善家庭教育环境的有效方式,是沟通学校、家庭、杜会教育信息,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协调一致的桥梁。

篇7

一、家庭教育及其特点

家庭教育简称家教。是指在家庭内,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女实施的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有以下特点:

(一)先导性:家庭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为未来成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全面性:父母既要关心孩子的身体成长,又要关心他们的思想、学习,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

(三)连续性:父母是子女的终身老师,家庭教育就是终身教育,子女的一生与家庭教育永远相伴。

(四)权威性:特殊的血缘关系,使父母的权力和威信有强大的人格感化作用。

(五)情感性: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关系是什么感情也无法超越的,并且将伴随孩子一生,关系会越来越更加密切。

(六)灵活性:时间、地点、场合条件不受限制,可利用一切机会对子女进行教育。

(七)感染性:家庭教育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子女在与父母的生活中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是父母的一言一行。

(八)传承性:良好的家庭教育,一代影响一代,代代相传。

二、家庭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一)全面关心、爱严结合。既要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又要教育子女做一个诚实、正直、善良、有责任心等良好品质的人,同时又要关心子女的身体,心里健康成长。对子女的“爱”是父母一种天性,一种本能,对子女严格要求,使之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同时严而有度,严格而不苛刻。

(二)榜样示范,循序渐进。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孩子的模仿对象,因此,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要先做到。家庭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要针对孩子的兴趣、爱好、性格,制定目标,选择内容。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切不可盲动,操之过急。

(三)正面引导,要求一致。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要民主平等,用事实讲道理,用行动作榜样,用健康,积极,向上的方法教育孩子,同时父母对孩子提出的教育要求一致,要通力配合,要求和期望不能随意性太大。

三、家庭教育的误区与解决办法

(一)误区

1.溺爱。关爱不等于溺爱,爱孩子但不要害了孩子。关心疼爱孩子是每个做父母的本性,但对孩子从小就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该严格时必须严格,该宽松是也该宽松。

2.专制。严格不等于专制,方法不能简单粗暴,不能无视孩子的实际情况,按自己的主观愿望塑造孩子。不能阻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不能造成孩子巨大的压力,缺乏自信,养成不良习惯。方法简单,方式粗暴,会造成孩子的被动屈服,个性丧失,木讷呆板,也易造成孩子与父母的完全对立,严重者还容易有暴力倾向。

3.放纵。放手不等于放纵,不能缺乏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以各种理由对孩子采取放任自由的方式。有的父母以让孩子自由,顺其自然发展为由,不问不闻,等到问题严重了才醒悟。有的甚至以孩子不听话为由,说什么自己管不了,国家管。有的不与学校,老师配合,为孩子护短。如此等等,放纵孩子,最终孩子没有成人成才,害了孩子一生。

1.树立全面发展观,加强养成教育。父母既要注重言教,又要注重身教,要重视孩子的文化成绩,又要重视孩子的思想品质和体质的培养,要全面发展,全面培养。要加强孩子养成教育的培养,注重方法,讲求实效。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每个家长都关心的问题。家长要牢固树立全面发展观的思想,全面培养孩子,注重孩子个性,让孩子全面发展。

2.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保持一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之间关系密切,孩子的教育都需要三者紧密合作,高度一致。父母要主动经常与学校老师沟通,及时了解和掌握各方面情况,与老师要求一致,配合进行教育,使孩子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教校育,健健康康的成长。

3.父母教育孩子思想要统一。父母的教育方式方法很重要,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在教育中,父母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要统一,要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形成合力,切不可你唱你的歌,我吹我的调。

篇8

家庭教育是相对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教育形式而言的。它的显性特征往往是通过与其他形式的教育比较分析出来的。了解其特征和重要性有助于我们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一、家庭教育的特征

(一)深远性

从教育对子女产生的影响上,家庭教育的效用是深远的,甚至有时候能够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家庭教育往往伴随着孩子出生就开始了。一些幼教专家更是认为,胎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婴幼儿的启蒙有相当大的作用。从这个角度看,家庭教育很有可能从孩子还在母亲肚子里就已经开始了。这个时候的教育是最原始的,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启蒙教育是孩子学习一切知识、本领的基础。这时候的教育可能没有专门的教育形式,父母本身的言行可能就是这种启蒙式家庭教育的起点。这种教育简单但又不被察觉,但对于幼儿来说在他出生前或者刚出生时接受到的世界或是社会的第一个信号就是家庭成员给予的。这种信号一般表现为父母等家庭成员的和睦程度、家风、父母本身的文化素质等,这些都能对婴幼儿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比如,在父母时常吵架的家庭里出生的孩子长大后就会比较缺乏安全感和不够自信。可以说,家教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道德水准和价值取向,这种影响无不是深远的。

(二)不可替代性

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可以说,家庭教育是唯一能否伴随人的一生而存在的一种教育形式。学校教育更多的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社会教育也有所倾向,二者都是一种被动的传授。而家庭教育更多的是一种互动,它以亲情为纽带,教育者可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同时受教育者也能够很容易的理解这种教育的内涵,并接受这种教育方式。也就是说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效果上看,家庭教育都是不可替代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说是人成功的重要基石。

(三)首要性

家庭教育在各种教育形式中居于首要地位的。一是就产生的时间上来看,家庭教育先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产生,上文已经提到,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腹中婴儿,孕妇的一颦一笑都有可能影响到孩子,这是家庭教育最早的开始。二是从产生的影响上来看,相较于其他教育,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是最为深刻的。这种影响来源于母体的天然影响和家族家风的传承,是有极为深刻的文化延续性的。而且从遗传学的角度,本家族中的人也更倾向于有类似的行为和生活习惯,会更容易接受自己家庭的教育。因此,被教育者的接受度越高,教育的作用就越显著。家庭教育在这一点上是明显优于其他教育的。

(四)综合性

家庭教育本身不排斥其他教育,且能和其他教育相结合,在人的多个方面发挥出巨大成效。家庭教育往往是其他教育的基石,同时又高于其他教育。一方面,当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时,家长、学生和老师成为了教育的铁三角,学生在学校学习书本知识,回到家可以由家长监督完成相关作业,重要的是家长会在做人上给予孩子一定教导;当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时,人与社会上形形的人来往,在获取了金钱和能力的同时,会接受一些挫折,会感到迷茫,家人在这时会给予关怀和安慰。这两种结合中家庭教育起到是基础的辅助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家庭教育在其他教育都实效的时候,总能为人寻找出解决的路径,因为家庭教育更多是在情商上给予人动力和勇气,在这一点上看它又优于其他教育。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对子女情志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子女情趣和志向有很大影响。家庭教育中,家长往往不需要用学校教育中的那种方法,家长自己的自律本身就是孩子的正面教材。家庭里家人之间的相处方式也可以成为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方式。家风、家书、家庭习惯和家人本身这些都可以是对子女有重要影响作用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用引导的方式在子女尚未入学和形成价值观前就带给了他们对这个社会、世界、人的初始判断,正是这个判断对他们今后的兴趣和志向起了关键作用。

(二)对子女情商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子女智商的影响固然重要,但在情商的培养上,家庭教育的效果更加显著。情商往往是影响人生活快乐与否的关键。学校教育注重的是对子女的知识培训,社会教育有利于一个人的情商塑造,但更多在于成年后的培养。家庭教育如同一颗种子,在一个人幼年时播种,越长大作用就越凸显。子女往往是在家人的个人经验、生活心得甚至家族智慧的基础上成长的,高情商或者注重情商培养的家庭出身的小孩在成年后往往能更适应社会。研究发现,幸福、和睦的家庭里的孩子长大了会更自信、更有安全感、更有克服困难的能力。家庭教育在情商影响上,更多的是让孩子在润物细无声中逐渐体会,在无形中给孩子成长的动力和能力。

(三)对子女职业成就的影响

家庭教育几乎决定了一个人未来的职业选择和成功程度。老话说的好,三岁定终身。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家庭所营造出来的学习氛围、以及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因子越好,孩子在未来就越有学习的能力,就更容易成功。同时,一个人选择什么职业往往要依据自己的专长。而专长往往是在一个人小的时候就开始有兴趣的先导才能发展下来。

三、如何发挥的家庭教育的作用

(一)以身作则

家庭教育的重要主体之一就是家长自身。很多时候家长会苦恼孩子学习不自觉,会对孩子施加压力。殊不知家长自己每天督促孩子写作业的时候自己却在做一些诸如看电视、打麻将等休闲娱乐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家长的话就不再有权威和说服力,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对他们的不公平待遇,因此,对于家长要求他们学习就不会认同和理睬。在很多书香门第,家长自己就很会统筹安排生活,而且在学习、看书上就有自己的心得,在生活中就会熏陶到孩子。孩子在幼童时很多是处于好奇的模仿,正是这种模仿使孩子不自觉的把家长当做自己人生的第一个老师,第一个崇拜学习的对象。如同傅雷一家,从傅雷的家书中,我们就可以窥探出,傅雷及其夫人对傅敏和傅聪的影响。傅雷是翻译家,傅聪在其影响下有了英文的基础,才有可能出国留学,才可能有了外国妻子的结合,在国外开那么多音乐会。因此,家长的自律、家长的个人素质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方式。

(二)因材施教

一个人自身的主客观因素实际是影响他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在认清楚孩子的基础情况和基本意愿以后才能更好的了解他,从而教育他。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沟通的过程,只有通过艺术性的沟通和了解,加上细致的观察,才有可能发现孩子真正的喜好和长处。要以兴趣为主导。通过发掘孩子的喜好,也就是他的兴趣来选择教育方式。可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要注重和孩子的沟通。沟通方式很重要,一些家长就比较擅长沟通。比如他们会在孩子很平静的时候把之前犯的错误拿出来说。沟通的时机也很重要,一般不能选择孩子吃饭的时候或者当着同龄人面前说教,这样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的智商和情商发育不同,因此沟通内容也需要慎重考虑。如不能总是责怪幼童成绩不够好,而是应该多多鼓励。不能总是要求未成年的孩子牺牲睡觉和业余时间去补习班等等不合理的要求。至少有效的沟通能增进孩子与家人的亲近感和信任感,这是有效教育的前提。其次,是努力发掘孩子的兴趣。可以在平时生活学习过程中,多多细致观察孩子,和他的朋友圈建立沟通途径来了解他的兴趣爱好。特别是不能将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父母的虚荣心强加到孩子身上。要通过观察,发现孩子对什么事物的注意力会比较持久,再加以科学的引导。

(三)氛围营造

父母应根据家庭的经济状况,尽可能好的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外因的重要性。为爱孩子营造学习的氛围包括良好的家庭氛围和邻里关系、父母、亲属、孩子的朋友、甚至邻居的个人素质及教育理念。美国小孩每年寒暑假都会有学校组织的夏令营,其实这个就是通过孩子的交友来拓展他的视野,通过外因影响他情志的一个例子。家庭教育亦是如此,孩子在成长的时候,世界观和人生观都还在形成过程中,周围的一些因子对于他来说都是新奇的,都可能对他产生影响,而家长能做的就是尽量避免一些不好的人或事务。

参考文献:

篇9

二0二0年9月25日

9月24日,非常有幸能在实验小学聆听了榆次区太行小学教育集团实验小学崔文利校长关于“家长学校智慧家庭教育”的家庭教育讲座第一讲。听了崔校长的精彩讲座并进行了现场互动和面对面沟通之后,感觉受益匪浅,感悟颇深、收获良多。

崔校长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如何能做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让孩子们能在快乐中学习,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崔校长从多方面通过生活中真实的例子,运用浅显的语言,从教育现象、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进行了科学的讲解和详尽的阐述,为我们今后如何教育和培养孩子,使其成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对个人、家庭、国家和社会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有用之才,提供了很多可供参考和借鉴的经验办法。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做个合格好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

篇10

世界上曾经出现过不少古老的文化,但大多中断了,像中国文化这样绵延数千年而不衰的是罕见的。一个国家的文化,对自己的人民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中国文化用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哺育每一个中华儿女,使其凝聚为一体,同心同德为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不懈的奋斗。中国文化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不同文化的整合,它是在多元一体的格局下发展起来的,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它从多元文化中吸取精华,纳为己用,整合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中国文化还体现着浓厚的民族精神,从实质上看,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也就是中华民族特定价值系统、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内在特质的基本风貌。

我们今天学习中国文学,是为了把握民族文化的精神和特质,对其进行如实的批判和科学的抉择,更新民族思维方式、价值休系和心理素质,用新的思想文化体系来充实我们的精神境界,用新的思维方式与方法,使中国文化更好地与世界文化相融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传统文化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所以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进行中国文化知识的传授,让孩子进行学习,这既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又便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教育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够世代相传,并不断提高全民族文化素养的根本大计。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孔子这样至今还受人景仰的教育家,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在近代有、徐特立、陶行知等先行者,通过自己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推动了我国古老文化的革新。今天我们应该继承这个进步的传统,通过教育工作,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受到我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同时从当代世界先进文化的精华中吸取营养,全面学习包括科学在内的文化知识。

教育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儿童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因为它对孩子品行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与儿童文化教育的融合

1.学校教育是进行中国文化教育的主渠道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是事关民族生存发展的大事,是每一个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小学语文教材十分重视通过母语教学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所选课文中蕴涵的伦理准则、道德规范以及其展现的秀美江山、人文建筑,让儿童时时刻刻的受到民族传统文化与文明。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锄禾日当午》,教育学生要珍惜粮食,体会农民伯伯种田的辛苦。而《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等展示伟大的中国古代建筑和国画艺术。传统的汉语文化为后人保留了一笔巨大的使用不尽的精神财富,那么多凝聚着汉语人文情致的诗文、民歌、对联、成语、农谚、童谣、儿歌等等,都值得我们反复玩味,反复品鉴,反复吟诵。

现在,很多小学开设了第二课堂,孩子们学西古琴、国画、软笔书法、中国武术等等。这些课程的开设对孩子认识中国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当今的学校教育,对中国文化的重视程度在不断的增强,并努力培养孩子的人文气质,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孩子对中国文化的鉴赏能力。但是要想取得明显的效果,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长以及社会的支持。因而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刘中国文化的传承,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对学校教育不足的有效补充。

2.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进行中国文化教育的扩展与补充

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社会大环境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也十分明显,会影响他们的政治方向、人生观、价值观等诸多方面。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着他们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随从性。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更要求社会教育立足大局,创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

孩子的德育培养最直接的途径是家庭教育。我国古代就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以道德、礼节为主的礼法教育。中国自古以来都把少儿教育作为家教的关键阶段,而且教育目的非常明确:一是教育少年要分辨是非、自我勉励,立志做人:二是教育少年要勤奋学习,修性养德,立志做人;三是教育少年要规范行为,安分守己,不断成熟。四是要注意教子方法和效果,做到言教和身教结合。这依然可以作为今天家庭教育的准则。

颜之推在‘家训》中指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一个人的成长,与基础教育的好坏有直接关系。在少儿教育的基础L进行成人教育,能收到好的效果。

当现在的学生们从课堂上的书本转入课外的录像文化、视窗文化等其他的大众文化时,表明学生接受世界并做出相应的反应,也就是说当今的学生更容易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例如,广告、网络、电影、电视片、卡通片、电于游戏、书籍、报刊等,正因为如此,大众文化中所包含的中国文化的知识就更易于孩子们的接受了。例如,在中央一套节目中播出过这样一个公益广告:年轻的妈妈正为自己的老母亲洗脚,自己的小儿子看到后,也端来一盆水,喊着:“妈妈洗脚!”旁白立即出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孝敬父母是中国的传统美德。”这样的广告直观而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并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中国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在其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有着许多可借鉴的文化精华和己经形成了的某种具有深刻影响的观念性和制度性的文化遗产。它儿乎囊括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最基础的包括衣、食、住、行的物质文化:修身养德、自强不息的个人价值文化到安邦治国、统率百姓的政治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而它所蕴涵的中国文化,在当今社会中也是十分常见的,例如:陶瓷文化、茶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仍然影响着现代中国人的生活。而思想与价值文化更是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心中,由孔子、老子所代表的儒家与道家,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社会中两种主要的思想与价值观点,直到现在我们现代人还是一直在遵守与执行着,并将它们视为真理传授给下一代。我们可以通过影视、书籍等有效方式向孩子们逐渐渗透,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简而言之,无论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努力的将中国文化的优秀部分传授给我们的孩子,使他们从小就学习到中国文化的精华,从中吸取长处,不断的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二、在小学教育中进行中国文化教育的具体实施方略

1.学校教育中的实施方略

首先,应该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一般指学校的整体文化,包括校容校貌,教学与管理制度,全校师生的共识及所遵循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种浓烈持久的精神氛围等。校园整洁美观,后勤设备完善,教室宽敞明亮,使学生感到舒适、安全;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规范成员的行为,教师要热爱学生,学生要尊敬老师,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建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制订校训组织各种科技文化活动,举办学术讲座,组织学术团体,开展文体活动,建设健康的校园精神文化。

其次,“教育以人为本”。学校教育中的“本位”应该是教师,也就是说优秀的学校教育,应该具有高素质、高文化修养的教师,教师是孩子的直接教育者,正所谓“名师出高徒”,高文化修养的老师,当然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

再次,应该强化课程设置。想要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孩于多接触一些经典之作,那么在课程设置时,就应多从这个角度出发,多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例如,可以进行经典教育,开设教授古筝、琵琶等古乐器的音乐课,开设软笔书法课,开设国画课等等。

2.家庭与社会教育中的实施方略

作为学校教育的辅助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对中国文化的弘扬,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的实施方略,主要体现为:

家庭教育,首先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家庭的环境建设要给予重视,可以在墙壁上挂上一些名人名言、名家名画,书橱内可以摆放一些经典著作。

其次,父母应该有良好的兴趣爱好。例如读书、书法,孩子当然会受到熏陶。

再次,父母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及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父母的良好品质便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具有了良好的道德品质。

篇11

世界上曾经出现过不少古老的文化,但大多中断了,像中国文化这样绵延数千年而不衰的是罕见的。一个国家的文化,对自己的人民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中国文化用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哺育每一个中华儿女,使其凝聚为一体,同心同德为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不懈的奋斗。中国文化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不同文化的整合,它是在多元一体的格局下发展起来的,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它从多元文化中吸取精华,纳为己用,整合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中国文化还体现着浓厚的民族精神,从实质上看,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也就是中华民族特定价值系统、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内在特质的基本风貌。

我们今天学习中国文学,是为了把握民族文化的精神和特质,对其进行如实的批判和科学的抉择,更新民族思维方式、价值休系和心理素质,用新的思想文化体系来充实我们的精神境界,用新的思维方式与方法,使中国文化更好地与世界文化相融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传统文化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所以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进行中国文化知识的传授,让孩子进行学习,这既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又便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教育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够世代相传,并不断提高全民族文化素养的根本大计。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孔子这样至今还受人景仰的教育家,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在近代有、徐特立、陶行知等先行者,通过自己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推动了我国古老文化的革新。今天我们应该继承这个进步的传统,通过教育工作,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受到我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同时从当代世界先进文化的精华中吸取营养,全面学习包括科学在内的文化知识。

教育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儿童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因为它对孩子品行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与儿童文化教育的融合

1.学校教育是进行中国文化教育的主渠道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是事关民族生存发展的大事,是每一个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小学语文教材十分重视通过母语教学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所选课文中蕴涵的伦理准则、道德规范以及其展现的秀美江山、人文建筑,让儿童时时刻刻的受到民族传统文化与文明。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锄禾日当午》,教育学生要珍惜粮食,体会农民伯伯种田的辛苦。而《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等展示伟大的中国古代建筑和国画艺术。传统的汉语文化为后人保留了一笔巨大的使用不尽的精神财富,那么多凝聚着汉语人文情致的诗文、民歌、对联、成语、农谚、童谣、儿歌等等,都值得我们反复玩味,反复品鉴,反复吟诵。

现在,很多小学开设了第二课堂,孩子们学西古琴、国画、软笔书法、中国武术等等。这些课程的开设对孩子认识中国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当今的学校教育,对中国文化的重视程度在不断的增强,并努力培养孩子的人文气质,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孩子对中国文化的鉴赏能力。但是要想取得明显的效果,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长以及社会的支持。因而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刘中国文化的传承,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对学校教育不足的有效补充。

2.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进行中国文化教育的扩展与补充

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社会大环境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也十分明显,会影响他们的政治方向、人生观、价值观等诸多方面。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着他们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随从性。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更要求社会教育立足大局,创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

孩子的德育培养最直接的途径是家庭教育。我国古代就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以道德、礼节为主的礼法教育。中国自古以来都把少儿教育作为家教的关键阶段,而且教育目的非常明确:一是教育少年要分辨是非、自我勉励,立志做人:二是教育少年要勤奋学习,修性养德,立志做人;三是教育少年要规范行为,安分守己,不断成熟。四是要注意教子方法和效果,做到言教和身教结合。这依然可以作为今天家庭教育的准则。

颜之推在‘家训》中指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一个人的成长,与基础教育的好坏有直接关系。在少儿教育的基础L进行成人教育,能收到好的效果。

当现在的学生们从课堂上的书本转入课外的录像文化、视窗文化等其他的大众文化时,表明学生接受世界并做出相应的反应,也就是说当今的学生更容易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例如,广告、网络、电影、电视片、卡通片、电于游戏、书籍、报刊等,正因为如此,大众文化中所包含的中国文化的知识就更易于孩子们的接受了。例如,在中央一套节目中播出过这样一个公益广告:年轻的妈妈正为自己的老母亲洗脚,自己的小儿子看到后,也端来一盆水,喊着:“妈妈洗脚!”旁白立即出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孝敬父母是中国的传统美德。”这样的广告直观而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并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中国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在其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有着许多可借鉴的文化精华和己经形成了的某种具有深刻影响的观念性和制度性的文化遗产。它儿乎囊括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最基础的包括衣、食、住、行的物质文化:修身养德、自强不息的个人价值文化到安邦治国、统率百姓的政治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而它所蕴涵的中国文化,在当今社会中也是十分常见的,例如:陶瓷文化、茶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仍然影响着现代中国人的生活。而思想与价值文化更是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心中,由孔子、老子所代表的儒家与道家,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社会中两种主要的思想与价值观点,直到现在我们现代人还是一直在遵守与执行着,并将它们视为真理传授给下一代。我们可以通过影视、书籍等有效方式向孩子们逐渐渗透,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简而言之,无论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努力的将中国文化的优秀部分传授给我们的孩子,使他们从小就学习到中国文化的精华,从中吸取长处,不断的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二、在小学教育中进行中国文化教育的具体实施方略

1.学校教育中的实施方略

首先,应该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一般指学校的整体文化,包括校容校貌,教学与管理制度,全校师生的共识及所遵循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种浓烈持久的精神氛围等。校园整洁美观,后勤设备完善,教室宽敞明亮,使学生感到舒适、安全;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规范成员的行为,教师要热爱学生,学生要尊敬老师,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建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制订校训组织各种科技文化活动,举办学术讲座,组织学术团体,开展文体活动,建设健康的校园精神文化。

其次,“教育以人为本”。学校教育中的“本位”应该是教师,也就是说优秀的学校教育,应该具有高素质、高文化修养的教师,教师是孩子的直接教育者,正所谓“名师出高徒”,高文化修养的老师,当然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

再次,应该强化课程设置。想要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孩于多接触一些经典之作,那么在课程设置时,就应多从这个角度出发,多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例如,可以进行经典教育,开设教授古筝、琵琶等古乐器的音乐课,开设软笔书法课,开设国画课等等。

2.家庭与社会教育中的实施方略

作为学校教育的辅助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对中国文化的弘扬,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的实施方略,主要体现为:

家庭教育,首先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家庭的环境建设要给予重视,可以在墙壁上挂上一些名人名言、名家名画,书橱内可以摆放一些经典著作。

其次,父母应该有良好的兴趣爱好。例如读书、书法,孩子当然会受到熏陶。

再次,父母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及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父母的良好品质便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具有了良好的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