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5 14:42:5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互联网时代特征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韵味”是建立在互动与参与基础上的情感投人,这又依赖于互联网为电视体育传播创造的技术条件。当下,“刷个存在感”是大众在互联网平台获得自我认同感的重要途径,面对“科比谢幕战”这场盛大的媒介事件,自媒体平台为“存在感”的产生提供了营养的土壤。具体体现在:
1)数字化。科比谢幕战的转播以互联网为载体,实现了网络电视、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多平台的共享,“数字信号”对“模拟信号”的胜利有效克服了电视音像稍纵即逝的弊病,通过对符号的数字化编码、存储、再现、分享,让电视体育变成能够回味的艺术品,为受众情感的酝酿与扩散提供了可能。
大生态新要求
开放共享是互联网的重要属性,有了互联网,企业面临的市场将不再受到空间地理的限制,而是可以面向全域全局。而由于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拥有能满足互联网条件下经营所需的资源,与外部企业合作、加强产业链合作,建立开放合作共享的生态系统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重中之重,也是适应互联网开放共享属性的必然要求。
企业生产链向生态圈转变。互联网时代,企业内部生产管理和外部合作竞争均由原来的线性链条向生态系统转变。从企业内部来看,由原来的链条式运营、层级式管理等链条式、条线式组织管理和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成为生态圈。生态圈以用户为中心,企业各类资源要素围绕用户层层向外扩展延伸,形成多要素共同组成和互动互促的生态系统。从企业外部来看,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模式由供应链为中心向生态圈为中心转变,在与上下游企业合作中,从以供应链为中心到以生态圈为中心,企业合作模式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生产链条的线性关系,而是向着广、深、密三维交叉的方向延伸,生态圈内各个衍生覆盖业务模块经过有机的协同而形成系统,合作共赢。由行业龙头企业、基础电信企业、大型互联网企业等发挥龙头带动作用,通过生产协作、开放平台、共享资源等方式,带动支持上下游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成为各行业普遍现状。
用户处于企业生态圈核心。随着互联网高度普及,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数字新媒体大行其道,社会化媒体的强互动性和高活跃度,使信息传播由以往的自上而下式单向线性流动变为多向、互动式流动,打破了信息在时间和空间层面的不对称,极大地降低了用户选择的转移成本,使用户主导地位完全建立、用户时代真正到来,用户在企业生态圈中成为不可置疑的核心。用户成为核心,对企业发展运营带来了全方位颠覆式变革,要求企业首先要树立用户思维,在企业所有经营活动中都要坚持以用户为核心。
大数据新要素
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交汇融合引发了数据迅猛增长,数据已成为基础性战略资源,日益对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活动以及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以数据流引领技术流、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深刻影响了社会分工协作的组织模式,促进了生产组织方式的集约和创新,推动了社会生产要素的网络化共享、集约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济运行机制,成为提升企业核心价值的重要驱动力。
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带来两个“第一次”全新变革。首先,不同于劳动、资本、设备等传统生产要素,企业第一次不是从外部获取资源要素,而是来源于企业自身。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和高度普及,企业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可数据化,只要是企业有生产经营活动,就有相应数据“源源不断”的产生,而且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越活跃,产生的数据量越大,给企业积累的生产要素也就越多。其次,企业的生产要素第一次不是越用越少、越用越贬值,而是在使用中越来越多、价值越来越大。传统生产要素,如资本在规模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总有用完的一天,设备随着使用也不断损耗折旧,劳动成本投入也会越来越大,而数据作为生产要素,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要素边际价值递减规律,数据越挖掘,其价值越大,而且越挖掘沉淀的数据越多,数据总量将越来越多,可实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大数据在促进商业模式创新优化上大有可为。数据产生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也应用于生产经营全过程。大数据的应用促进企业在生产经营上实现产品数据化、渠道数据化、营销数据化、研发数据化以及管理数据化,将企业打造成为数据驱动型企业。以数据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可促进企业资源优化配置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以用户管理为例,利用大数据技术,企业可更迅速、更及时、更准确地把握客户需求,开展大数据分析,深入洞察客户需求,提升数据价值,为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有效支撑。
大融合新趋势
互联网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c经济社会全面深度融合,从零售、物流等领域逐步向一、二、三产业全面渗透,尤其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促进了消费者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参与,倒逼各产业触网转型。同时,也使网络经济异军突起,基于互联网融合应用的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
从范围来看,融合覆盖三大产业。互联网在农业中的融合应用成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动力,互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的应用持续深入,初步形成了互联网农业,智能化、网络化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互联网在工业中的融合应用有力促进了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互联网技术与制造技术、产品、装备不断融合创新,智能工厂和智能制造模式已经成型,工业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获得明显提升;基于互联网的工业云、工业大数据、工业电子商务等技术在制造业的集成应用,催生了众包研发、众创设计、网络众包、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协同制造、精益管理、远程服务等一批新模式。互联网在服务业的融合应用推进服务业网络化转型,运用互联网开展服务模式创新,成为越来越多传统服务业企业的选择,设计、咨询、金融、交通、物流、商贸等服务业企业均触网转型,推动服务业网络化、信息化发展。
从形态来看,融合呈现三大业态。首先是线上线下融合。主要有互联网企业整合线下资源实现由线上到线下的业务资源融合,传统企业主动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触网转型实现由线下到线上的业务资源融合,以及综合型企业通过积极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深入推进垂直一体化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发展融合这三种类型。其次是不同行业跨界融合。随着互联网在各行各业的不断渗透,产业互联网化和互联网产业化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传统企业挟产品和服务触网跨界,互联网企业挟用户和粉丝延伸跨界,导致各行各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跨界融合成为企业竞争的常用策略。通过跨界融合,使企业快速进入新的业务领域,获得新的技术和人才,通过与原有业务的整合,完善企业整体生态系统,提升企业发展能力。最后是实体虚拟融合。以金融业为核心的虚拟经济承担着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重大价格发现等重要基础。而互联网明显具有实体经济的功能,同时又能够优化资源配置、降低交易成本,这就使互联网成为促进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融合的天然桥梁。近年来,各地涌现的通过“产业+互联网+金融资本”模式,促进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融合,就是实体虚拟融合的最佳例证。
大平台新战略
伴随知识社会的来临,无所不在的网络与无所不在的计算、无所不在的数据、无所不在的知识共同驱动了无所不在的创新。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催生了创新2.0,而创新2.0又反过来作用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态的形成与发展,重塑了物联网、云计算、社会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形态。“互联网+”不仅仅是互联网移动了、泛在了、应用于传统行业了,更会同无所不在的计算、数据、知识,造就了无所不在的创新,推动了知识社会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的创新2.0。Living Lab(生活实验室、体验实验区)、Fab Lab(个人制造实验室、创客)、AIP(“三验”应用创新园区)、Wiki(维基模式)、Prosumer(产消者)、Crowdsourcing(众包)等典型创新2.0模式不断涌现,推动了创新2.0时代智慧城市新形态。
智慧城市作为推动城镇化发展、解决超大城市病及城市群合理建设的新型城市形态,“互联网+”正是解决资源分配不合理,重新构造城市机构、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问题的利器。譬如在推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基于互联网思维,搭建开放、互动、参与、融合的公共新型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与教育、医疗、交通等领域的融合,推动传统行业的升级与转型,从而实现资源的统一协调与共享。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智慧城市正为互联网与行业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应用土壤,一方面推动了传统行业升级转型,在遭遇资源瓶颈的形势下,为传统产业行业通过互联网思维及技术突破推进产业转型、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了新的空间;一方面能够进一步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产业发展,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结合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并催生了跨领域、融台性的新兴产业形态。
同时,智慧城市的建设注重以人为本、市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开放创新空间的塑造以及公共价值与独特价值的创造。而“开放、透明、互动、参与、融合”的互联网思维为公众提供了维基、微博、Fab Lab、LivingLab等多种工具和方法实现用户的参与,实现公众智慧的汇聚,为不断推动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创新2.0推动的创新生态所带来的创客浪潮,互联网浪潮推动的资源平台化所带来的便利以及智慧城市的智慧家居、智慧生活、智慧交通等领域所带来的创新空间进一步激发了有志人士创业创新的热情。也正因如此,“互联网+”是融入智慧城市基因的,是创新2.0时代智慧城市基本特征。
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
创新2.0研究群的学者也就“互联网+”与智慧城市建设展开了讨论,认为“互联网+”实际上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有利于形成创新涌现的智慧城市生态。
互联网的出现,是近代科学技术进步的标志,通过长期摸索与积累经验,互联网逐渐被应用在各个领域与各个行业,因而衍生出“互联网+”的概念,“互联网+”不仅使人与人的距离更进一步,也为加快各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互联网+”同时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工作与“互联网+”的紧密结合,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一、“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
互联网被称为“第四媒体”,是继广播、电视、报刊之外,最重要的一项信息传播方式,呈现出较强的实践性、技术性和互动性特点。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时候,应用互联网可以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持,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效果、影响力和渗透力一个重要载体。
但是,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信息传播的空间限制,这种互动和完全开放式的传播特点,堪称一把“双刃剑”,导致一些不法信息或不良信息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对人们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二、“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特有的优势
(一)“互联网+”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天地
思想政治工作是机关单位强化工作人员树立正确思想意识的重要工作内容。思想政治工作,时刻需要做到与时俱进,所以在当前的“互联网+”环境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入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其具备的传播性广、接受性强的优势,使得思想政治工作在互联网环境下更容易展开,同时提升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便捷性,以便能够及时在机关单位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二)“互联网+”为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手段
思想政治工作虽然具有较好的渗透性,但由于人类思维逻辑的特殊性,导致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难免有意见的保留与情感的隐藏,使相关的工作人员无法了解其内心的真实想法,长而久之,在机关单位的工作中,便容易出现问题,而“互联网+”的出现,为思想政治工作又打开了一扇新的天窗,让表达方式与教育模式发生了变化,从而保障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互联网+”推进了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现代化进程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原有的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已不再适用于现代的发展,由于思想政治工作针对的对象各有不同,使得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具备灵活多变的教育模式,根据不同人群应使用不同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结合实际情况,在不改变思想政治工作本质的情况下,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微度修改,从而使其在不同人群中,均能得到普遍接受。“互联网+”的出现,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互联网知识,对互联网有基本的了解,提高对“互联网+”概念的基本认识,进一步加快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进程。
三、“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要求更高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要对思想政治工作有深刻的了解,并具有坚定的立场,同时需要掌握互联网专业技术,而且能够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与处理,避免因互联网环境问题,影响到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对互联的基本特性与要能够做出具体的分析,在思想意识方面,也要求有较高的悟性,从而保障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及宣传力度。
(二)导致主流价值取向错位
网络的互通性使得互联网的信息无法进行规避与筛选,从而导致部分机关干部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由于东西方价值观念的不同,西方价值观对于东方人而言,具有一定的诱惑力,长期的接触使机关工作人员难免对思想政治工作产生抵触心理,进一步导致对价值观理解的错误,西方价值观中,的确存在需要我们学习的文明精神,但机关干部应学习西方价值观的优势部分,严格抵制其中的劣势部分,努力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
(三)对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提出挑战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使用已延续多年,特别是在应用与技巧方面具有一定的经验,而“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将现代的互联网技术与思想政治工作相融合,成为更加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因此而受到挑战。与“互联网+”的工作方法相比,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无法跟上现代的快节奏发展,也不具备时代优势,所以“互联网+”的工作方法替代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
互联网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通过不同的途径散播信息,而思想政治工作又灵活多变,因此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对于“互联网+”前提下的思想政治工作而言极为重要,操作过程也较为简单,但需要注重对思想政治工作程度的把握,控制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因“互联网+”的特殊性,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前,需要充分考虑其余影响因素,并了解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对象,择优选择符合实际条件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在有利于长期稳定发展基础上,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与效果。
四、结语
“互联网+”与互联网相比,不再是单一的概念,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际存在的系统。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利用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在加强工作效率的基础上,提升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机关单位的发展与规划,始终无法离开思想政治工作的帮助,而与时俱进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是可长期稳定并维护机关单位基本权益的有效措施。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已经影响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移动成果的展示,如智能手机、移动式平板电脑都已经深入到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除此之外,据2013年的不完全数据统计显示,在我国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中,网民的人数规模就已经达到了6.18亿。其中,55.1%的网民人数主要集中在20-39岁之间,而且在该年龄段中,学生的比例占25.5%,并且学生所占比例中有67.2%是中学生。所以,由以上数据所得,学龄人群在互联网使用群体中还是占有较大比重,已经成为他们的天下了,现在已经随时随地都能看到大量的“低头族”了,而且使用移动互联网终端能够随时随地的将自己的信息与他人共享,可以随时随地的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与学习,方便信息的传递。由此可见,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下,学生的教学模式也应该随着时代的进步而逐渐进步,逐渐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如何能够更好的将移动互联工具用于学习中,将其变为学习工具,方便教师与学生更好地进行教学内容方面的交流与沟通,成为教师与学生进行学习交流的在载体与平台。所以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下,移动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势必会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成为教育教学发展的新方向[1]。
一移动互联网所具的时代特征
移动互联网是一种包括终端、软件以及应用三个层面的、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利用无线电的通信方式来获取各种业务和服务的新兴业态。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具有三项时代特征:
(一)移动化特征
在移动化互联网的时代下,通信移动化、商务办公移动化、娱乐移动化甚至于教育教学的移动化等,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透露着互联网具有移动化的时代特征。
(二)差异化的时代特征
在移动终端隐秘性与私密性的前提下,这就要求移动数据必须具有差异化,移动互联网的数据必须细化,才能保证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不会出现错传等现象,因此,具有差异化的时代特征将会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服务的主流。
(三)个性化的时代特征
随着各种移动网络技术的兴起,例如大数据、数据挖掘、物联网等技术。企业要想实现差别化的服务,就只有具有向用户提供差别化、个性化服务的能力才有可能占领一席之地。此外,个性化的时代特征也能更好的保护移动终端的私密性[2]。
二移动教学的相关概述
(一)移动教学的概念
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下,教育教学也必须紧跟时展的潮流。因此,移动教学就是将教学内容和相关知识与移动互联网紧密联系在一起,利用移动智能设备进行教学工作,开展教学活动。其具体指教师利用学校提供的移动教学平台,通过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再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内的内容与老师指定的教案系统的、全面的、有目的展开教学。教师和学生能够利用移动多媒体等智能设备通过移动教学平台根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进国民行交流。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与约束[3]。
(二)移动教学的实施条件
移动互联网教学存在泛在性的特点,即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随时随地都可以实现移动教学,但是必须在有移动网络覆盖的前提下。移动网络教学需要有智能移动终端的辅助以及在互联网的帮助作用下才能够实现。根据我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不完全数据调查显示,截止到2015年,我国的国民用移动手机连接互联网的所占比例达到了88.9%,其比例远远超过了固定互联网设备所占的比例,另外,我国网民的平均每人每周的上网时间长达26.1个小时,并且还持续处在上升阶段。
三移动式信息化创新型教学模式
(一)电子教材的信息化
传统的教学所用的教材及资料都是用纸质版的文字和图片呈现给学生的。但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教学设备相应的会比较丰富,不论是在文字还是图片等方面的处理等,都相比纸质版的更加生动丰富多彩,此外,移动互联网设备的使用,还增加了音频、视频、动画等更加形象生动的内容,形式也更加丰富,这对于教师在教学方面是个重大帮助,这样一来,不仅会减少更多写板书的时间,还能更清楚的向学生解释所要教授的内容,一改以往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更好的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使用移动网络设备,能够最大限度的摆脱简单的、纸质版的文字所要表达的局限性,可呈现一个全新的教学方式,还能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因此,电子化的教材将会是移动网络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4]。
(二)移动式教学下的互动化
学生对某项陌生事物的学习与认知总是有一个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过程,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从错误认识到正确认识的过程。在这期间,只有进行反复的探索,反复的实验求证,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然而,在传统的认知过程中,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有经验的教师进行长期的教授,但是,使用移动互联的移动教学模式,使电子教材程序化,就可以大幅度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学生和教师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互动,也可以其他与同学进行互动,进行商讨,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反复的论证,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所以,电子教材将互动化学习这一特征充分的展现了出来。
四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移动教学的困境
以上讲述的电子教材的信息化、程序化以及互动化虽然能够为教师的教学带来更加便利的方法,并且具有随时随的学习的优点,但或多或少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对于移动教学给传统教学带来的冲击仍是不可避免的。其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矛盾:1.学校对学生的出勤率进行的规定与使用移动教学中对学生要求的自主学习的特点相矛盾。2.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通常是教师主讲,学生进行学习,但是在移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帮助学生负责解答疑惑,这样一来,两种教学方式就产生了矛盾。3.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主要是系统全面的进行讲解,这样一来就与移动互联网模式下的教学方式相背离,移动教学进行的是片面式的碎片性的学习,与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是有很大出入的。五关于解决教学困境的主要措施开展移动教学首先就要对其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全面的统计,积极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1.提高其教学模式的认可度。要想使移动教学能够在学校进行推广,就首先要提高学校及教师的重视程度和认可度,逐渐改变以往的学生上课出勤考核方式,既不能放弃原先的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方式,保证学生的上课出勤情况,又要培养、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2.改革创新型教学模式。学校的教学模式要充分与移动教学相结合,为学生建立自我发挥的平台,改变以往的传统的教师主讲,学生记录的模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好移动设备的优势,转变教学的主角,学生主讲,教师负责提问,培养学生自己探索问题、寻求答案的能力。3.系统教学变为重点讲解。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授课主要是根据课本以及教材的顺序进行授课,这样虽然具有条理性,但是却失去了其中的乐趣,学生听起来难免会觉得枯燥乏味,所以,可以充分利用移动教学设备的资源,在授课中进行穿插讲解,可以将其教授课程分章分节,在其中插入视频、音频等,实行片段式讲解,将重点着重剪出来,这样不仅会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还会使学生对于重点知识更加印象深刻[5]。总结以上内容,移动教学将会是一个更加方便、生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但其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的阻碍与困难,不过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下,移动化教学模式归根结底具有不可避免的而发展趋势,将会成为一种教学的潮流。
参考文献
[1]刘丽君,熊才平,林利.利用手机短信互动平台实现移动教学实验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3):68-72.
[2]温川雪,周洪建.面向智能手机与Web平台的微课移动教学系统的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14(12):60-66.
[3]余飞,刘思宏.移动互联时代的教学信息化初探[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85-87.
自然特征交流便捷化:互联网中数字化信息传播速度快、数据量大、多样化,在互动、互联和社群网络交流中,人们的信息、情感交流和知识学习十分便捷。知识大爆炸: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新知识、新技术爆炸性增长。信息对称化:由于交流便捷、科学技术普及和生活、工作需求,消费者、被管理者主动掌握的信息越来越多,信息越来越向对称化方向发展。社会特征追求个性化:互联网打破人们的时空、身份、地位、层级、经济等限制,通过平等沟通、开放交流、低成本转移,使人类的情感、个性得到解放,具有关系平等和更大的文化、精神、价值追求机会。组织扁平化:互联网具有去中心化和资源共享特点,加上现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促使管理生态化、决策民主化,使工业化时代“金字塔”型自上而下组织领导结构,向互联网时代扁平化的分工协作组织结构转变。活动社会化:互联网增加了自组织的便利,相似追求、喜好、价值观的人群,按照“1:9:90规律”,组成不同、分散的社群网络,形成对现实经济社会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各类虚拟、非正式组织。经济特征创新常态化:网络具有信息、资源整合优势,伴随技术进步快于市场需求增长,产品生命周期出现迭代现象,创新成为常态,消费者情感体验需求超过功能体验需求。数据资源化:大数据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体数据,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关注相关关系。大数据是人类认知与交流的全新思维,已经成为经济社会活动的重要资源。长尾规模化:网络网民规模大,边际成本递减、消除产业链部分中间成本,选择搜索便利,小规模生产可以实现低成本经营,小规模需求成规模复活,这是长尾理论的核心。
互联网时代的自然特征、社会特征、经济特征,将对工业设计的理念、组织管理模式、工业设计流程产生深刻影响,现代工业设计需转变产品设计、组织管理、战略决策模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工业设计组织管理特征工业化时代工业设计的组织管理,基本以生产企业内部设计部门为主。工业设计,根据企业的战略和要求、市场调研,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设计理念,围绕高端客户、大众需求和比较明显的产品生命周期,以产品功能、性能为重点,进行初始产品和升级、换代产品设计,设计偏重科学、技术、美学。组织管理模式为金字塔形,决策重视自上而下,依托优势和主要竞争者制定设计策略,相关和支持产业以社会上科技型公司、设计院(所)和大学为主,重视内部价值链整合,产业链、社会资源整合程度不够。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社会思维、跨界思维贯穿整个工业设计始终,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体现在产品研发整个环节,工业设计向人性化、智能化发展。科技创新是重要基础,但更强调对消费者精神情感需求的把握。工业设计也不再单纯是设计部门或设计人员的事,需要客户参与、直接互动、沟通体验。企业内部设计人员的地位将变得十分重要,要求综合素质高,有前瞻性眼光,重视大数据资源,善于与客户互动沟通,能准确把握市场发展趋势,了解市场真正需要的产品,技术性设计技能降到次要位置,发挥社会化资源整合优势。决策重视自下而上,关注纵向产业链、横向价值链。不同时代工业设计主要组织管理特征详见表1。时代目标市场组织结构设计部门相关支持员工素质设计重点工业化时代大众需求金字塔型内部为主科学技术科技型功能性能互联网时代个性需求扁平型社会化情感体验综合性精神情感产品不同时期的工业设计管理特征产品初期产品初期是根据新的科技理论或现实需求,而目前尚未存在的创造型、实用性新产品。产品战略以功能、性能为核心,产品侧重高新科技品质,目标市场为重点、高端用户。组织管理具有明显的工业化时代特征,组织管理以金字塔形结构为主,决策重视由上而下,大数据预测核心因子为新科学技术理论或目前尚未存在产品及替代性产品的需求,相关和支持产业以科技型公司、设计院(所)和大学为主。
产品中期产品中期是指目前市场上已经存在,市场处于产品发展期,或主流市场处于产品升级、换代期。产品战略追求多功能、低成本品质,产品以形式产品和外延产品设计为主,目标市场主要为大众用户。随着产品市场成熟度的增加,组织管理特征由工业化时代向互联网时代转化,金字塔形组织向扁平化组织转化,决策由上而下向由下而上转化,大数据预测核心因子为大众用户需求,相关支持由依托科技型公司、设计院(所)和大学向客户精神情感互动体验转化。随着科技发展和技术转移、扩散的加快,产品核心、关键技术越普及,升级换代速度和组织管理特征转化速度越快。产品后期产品后期是指目前市场上该产品市场已经成熟,主流市场已被瓜分,处于突出个性化产品期。产品战略体现产品的独特文化、精神和价值,产品以个性化设计为主,目标市场为长尾市场的个性化需求用户。组织管理具有明显的互联网时代特征,决策重视由下而上,大数据预测核心因子为独特的文化、个性化的精神和价值追求,工业设计依托消费者精神、情感互动体验,科技型公司、设计院(所)和大学相关支持为辅。
文章对互联网时代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概括论述了互联网时代工业设计的组织管理特征和工业设计在产品不同时期的管理特征,提出随着产品市场成熟度的增加和市场的开拓,工业设计特征由工业化时代向互联网时代转化,产品核心、关键技术越普及,升级换代速度和组织管理特征转化速度越快。通过对互联网时代的工业设计特征进行初步探讨,使工业设计师或工业设计管理者对互联网时代的工业设计特征有一个基本了解,适应时展要求,促使工业设计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李昱单位:济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如果说,以美国泰勒制为代表的管理1.0,是以简单组织适应简单环境;以日本丰田制为代表的管理2.0,是以简单组织适应和驾驭复杂环境;以中国海尔经验为代表的管理3.0,就是以复杂组织适应和驾驭复杂环境。“人单合一双赢”是管理3.0的核心:人单合一体现了复杂性管理适应性的一面,意在实现价值;双赢体现了复杂性管理能动性的一面,意在创造价值。
面向复杂性管理,总结新的管理模式,推动企业管理变革,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当前现实意义在于搞活企业,通过总结提炼中国的管理理论,推动我国企业摆脱机械僵化状态,灵活响应快速多变的市场。历史意义在于从管理角度回答中国为什么成功,通过总结提炼管理的中国理论,为丰富21世纪的世界管理宝库做出中国贡献。
充分认识和把握企业管理变革的时代特征和方向
互联网时代是21世纪的时代特征。尽管我们可以从互联网带来的诸多细节变化上,总结时代特征,但对管理变革来说,最主要的是把握“变革”这两个字的内涵特征,变革意味着范式的变化,而不光是细节的变化。将所有细节过滤掉,管理上根本的范式变化,是简单性范式变成了复杂性范式。
与一般口语意义上的简单、复杂不同。复杂性理论所说的简单,对应的是机械性;复杂对应的是生物性。因此,管理的复杂性范式。不在于管理工作复杂不复杂这种外在特征,而在于管理是否以做活(又称做优)为内涵。比如,自组织是复杂性范式的内在特征,是使组织机体灵活的内因;机械性的管理再复杂,由于不具有自组织特征,是不灵活的,因此不能称为复杂性管理,顶多可算作复杂的简单性管理。在面对环境变化时,自下而上形成秩序的复杂性管理长于应变,而自上而下形成秩序的简单性管理更适合环境稳定不变。
1、对管理变革的环境挑战的认识
环境变化是管理变化的动因。当前企业管理所面对的环境变化中,什么是互联网时代的标志呢?环境的复杂化,也就是简单性市场变为复杂性市场,可以作为根本的一条,其它时代特征都是派生的。以往总结管理经验,也常提到市场环境多变,环境的复杂化虽然也具有市场多变的特征,但复杂性市场是指这样一种特殊的多变:市场呈现非线性的、混沌的变化,因需求个性化、多样化而带来的市场不确定和风险,由分布式网络带来的订单的离散化,由需求升级带来的体验化……。区别在于,这是一种与生产方式转变同步的市场性质的质变,以往的市场变化,万变不离单一品种大规模生产的总套路(如传统“中国制造”);互联网时代的市场,开始围绕小批量多品种而变。
当前提出互联网时代的管理变革,不是为变革而变革,而是因为环境发生了质变。以往的管理经验,更适用于适应简单性市场的变化,而不适于如今的复杂性市场的变化。管理变革针对的是新的挑战。
2、对管理变革的应战方式的认识
管理1.0和2.0,都是在传统机械观指导下,对市场挑战的管理反应。其中,管理1.0应战的对象是简单性市场。核心的管理理念,是降低管理复杂性,以简化、机械的管理,面对一成不变的市场。我国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科学管理,主要是这样的管理。它适合短缺经济时代大批量生产的市场条件。管理2.0应战的对象是复杂性市场的变化。我们上世纪90年代以来流行的丰田精益制造,就是这样的管理经验。响应的是需求多样化、差异化的挑战。丰田经验面对的已不再是单一品种大规模生产,而是多样化、差异化的市场,但其指导思想,仍然是以简单对付复杂(而不同于复杂性管理的“以复杂对付复杂”)。带来的问题就是成本随复杂性提高而提高,无力从根本上解决低成本差异化问题。当市场复杂性达到互联网时代的质变点(从复杂的简单性市场,变为复杂性市场)时,丰田经验暴露出企业末梢对市场的反应迟钝,而这正是简单机械系统的顽症。
管理3.0是在组织有机论指导下,对复杂性市场挑战的管理反应。海尔改造三洋的成功管理实践已表明,应对复杂性市场,需要用复杂性管理,引进人人都是CEO的去中心多元化管理。管理3.0在实战中具有相对管理2.0的极大优势。人们很容易误会,以为分散权力,以复杂性对付复杂性,会造成管理成本的上升和控制力的下降。但这些在海尔的实践中都并没有出现。道理很简单,复杂性管理本质上是一种低成本差异化管理,企业一旦像生物有机体那样对市场进行自动反应,就会进入无为而治的境界。无为而治应是更省力,更具效能,而不是相反。
复杂适应与创新是复杂性管理的主要内涵
复杂性管理包含适应与创新两个基本面,偏向一边就不全面。一般人论及复杂性管理,谈的大多只是前一个方面,即复杂适应性管理。强调企业如何无条件地适应市场。它的理论来源是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但实际上,复杂性管理还应有另一面,即复杂创造性管理。强调企业发挥对市场的能动作用,创造市场。它的理论来源是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道理很简单。复杂性说的是有机生命体。生命体对环境既有适应的一面,也有征服的一面。如果只是消极适应,那生物体就与石头没什么两样了。强调创新有现实意义。因为我国企业在从事传统中国制造的30年中,已形成了消极适应市场的惯性。消极适应的结果,是导向了低附加值的价格战。常言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如果管理不能激发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向高附加值的上游走,那么管理的复杂性,就体现不出人之为人的特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3.0是能本管理。
我们看到,“人单合一双赢”的海尔经验,恰好是二者的统一。人单合一,说的是复杂适应;双赢,说的是复杂创造。
对于这次改版,最大的改变是颠覆了原有的“在线离线”概念,QQ头像不再代表在线状态。
QQ头像过去一直都通过是否“点亮”附带表达是否在线,这是一个持续了十多年的习惯,是QQ上最重要的认知之一。这一认知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在线即可沟通,不在线的人,就是发了消息也不能即时回复,这是典型的PC时代特征。
而在移动互联网的趋势下,弱化在线,增强异步消息,一直是QQ考量的优化点。新版调整的初衷,是希望让QQ更好利用移动终端硬件能力,消息随时随地可达,不同终端体验一体化,全面拥抱移动互联网。
但就是这一调整,让初次面对QQ全新手机版的用户来说,表示有些不适应。QQ团队表示,“QQ全新手机版上线后,很多用户都反馈了宝贵的意见。我们内部也非常重视,QQ团队正在诚恳、积极面对用户各种声音,并且考虑做进一步优化,在弱化在线状态的前提下,使得细节上处理更合理。”
其实,QQ全新手机版基于移动互联网使用场景更新了不少功能。如推出“群助手”,减少群消息频繁推送;新增手机建群功能;底部页签由5栏变4栏。除此以外,手机与电脑无缝文件传输、扫二维码加好友、从通讯录加好友等新增功能,各处细节更简洁、设计更精细、更符合扁平化趋势。
QQ的自我变革
移动互联网正迅猛改变着人们的沟通方式,此次QQ全新手机版正是顺应这一趋势,放下“两个包袱”。
“两个包袱”指的是,PC QQ产品原则向手机版的延伸,以及非智能手机的产品体验。QQ已经有14年的历史,手机QQ也有10年的历史,长期发展积累了可观的用户,也带来了固化的产品设置和习惯,不利于自我创新发展。QQ必须顺应移动互联网趋势,从战略和思维上摒弃这两个包袱。
中职学校是法治教育的主阵地,中职学生是法治教育的重要对象。长期以来,以讲授为主要形式的传统法治教育已很难以适应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中职生的教育发展需求。“七五”普法规划中指出:“要充分运用互联网传播平台,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推进互联网+法治宣传行动。”因此,从“互联网+”的层面探析当前中职校法治教育的现状和特点,厘清当前中职校法治教育出现的主要问题和困惑,探索“互联网+中职校法治教育”改革的出路与对策,对提高中职校法治教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增强中职生法律意识和用法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一、“互联网+”时代下中职校法治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已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成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不可缺少的内容和手段。作为新时代的中职生,其成长历程受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方式、互联网技术已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烙下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是典型的网络时代青年。与此同时,作为正值青春期的中职生,具有认知能力差、自控能力不强、易冲动、叛逆等特点,如果他们法律意识淡薄,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巨大的伤害。亚里士多德说:“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守,仍不能实现法治。”因此,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来规范中职生的行为举止、预防违法行为,如何运用“互联网+中职校法治教育”这一手段来正面引导中职生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促进中职学生健康成长,既是这个时代不可回避的课题,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学校领域的不断实践和运用,互联网与中职学校法治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越来越明显,必然会进一步促进互联网技术和数据资源的发展,丰富互联网的实用价值。同时,互联网数据中丰富的法治教育资源,互联网先进的设施和手段,定会掀起新一轮中职学校法治教育改革的,特别是互联网中丰富而生动的音视频资源、最新的法治观点和法治动态、不受时空限制的远程法治教学等内容,对突破传统法治教育手段单一、效果不明显的教学困境,是一种有效“良剂”。在特别强调信息化教学的当下,“互联网+”技术下催生的微课、慕课、O2O课等教学方式,以“新、奇、趣”的优势迎合了中职学校法治教育的迫切需要,在实践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对规范新时期中职学生的言行举止,自觉做一个法律的守护者和践行者,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二、当前中职学校法治教育的现状
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这一角度来看,中职校法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教育的“合力”和“活力”,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呈现形式滞后于互联网发展的时代需要,教育过程中重知识、轻运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仍然突出。(一)中职校法治教育工作缺乏系统性和影响力。长期以来,重技能教育、轻法治教育是部分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虽然都能认识到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受技能是硬指标、法治是软指标的“惯性”认识的影响,导致学校法治教育工作中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在具体抓实抓细法治教育的工作中,就出现了“走样”和“打折扣”的情况。学校往往把法治教育责任传导给政教处、学生处的中职生行为管理工作和德育课的法律教学工作。对普遍存在自律能力和认知能力不强的中职生,仅凭法律课和中职生日常行为管理的法治教育,是缺乏吸引力与影响力的。(二)中职学校法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落后于互联网时展的需要。中职学校法治教育的手段和内容的呈现形式滞后于互联网发展的时代需要,导致法治教育的效果不明显。长期以来,传统的中职学校法治教育主要采取法治讲座、法律课教学、法律教育展板等形式,这对普及法律知识、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有较好的作用,但这种形式缺乏互动性与参与性,在引导中职生体验、参与、运用、认同、内化、践行等方面的功效欠佳。在法治教育内容的呈现形式上,单一的法律知识讲解和案例教学,已经落后于时展的需要。“七五”普法规划中指出,“要采用喜闻乐见的教育宣传形式,突出实效,便于人们接受和理解”。因此,作为中职学校的法治教育,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应该突破时空的局限,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源、网络法治在线以及微信和微博为主的新媒体等先进手段,直观、形象、生动地调动学生对法治教育内容的好奇和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探索,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三)中职校法治教育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重知识、轻实践,重理论、轻运用仍是当前中职校法治教育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无论是法律课教学和法治讲座,还是法治校园广播和法治展板,都突出对法律知识的传授和影响。中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参与、内化和践行法律要求,却有待证实。同时,对于实践性较强的法治主题班团会、法治辩论赛、模拟法庭等法治教育实践活动,受学生素质差异和组织难度的影响,在具体开展的过程中教育效果也不明显。
之前和一个好友聊天,她感叹道,身边的男孩子们都对创业蠢蠢欲动,个个都是挣大钱、当霸道总裁的雄心壮志,这不,有人就从国内最好的互联网公司辞职去做旅游项目了。我开玩笑说,女孩子其实也差不多,可能格局小点,但是代购啊、开淘宝店的网红比比皆是,我自己也曾经下了代购的海,不知道最近的新海关政策会不会让他们的创业梦死掉。
这个对话放在10年前,20年前,也许并不会出现,因为那时候,互联网时代还很遥远,没有出现马云他们成为互联网经济的领头人。
之前零碎地接触过一些有关企业互联网思维的信息,在我的想法里,它的核心是极致的产品+用户体验,顾客的概念变成了有主动意识的用户。其实,产品和客户在几千年的商业社会里向来是最受重视的环节,但是互联网让这种重要性进一步放大了,个人的主动性也正得到全面彰显。
读陈老师的《激活个体》,受益匪浅,看了两遍,做思维导图时又过了一遍,之前零散接触的东西在这里有了更清晰和具象化的表达。我觉得陈老师想要表达的主题之一是,在这个因互联网平台的存在导致个人意识超强的时代,组织(企业)和个人的关系在发生变化,企业的作用更偏向于提供资源和平台,个人价值正在崛起。组织可持续性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在于组织内“对的人”的存在。面对这种形势,企业应保持组织活力,弱化结构,激发个体,走向“水样组织”,保持成长,而不是单纯追求成功和利益,忘记思考。
这本书很吸引的我一个点是大量鲜活案例的引用,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陈老师好几次提到的褚橙案例。因为太感兴趣,我把《褚橙你也学不会》看了,目前在读同作者的《海底捞你学不会》。我想,褚橙案例对企业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作者一再强调极致的产品和褚老的认真是褚橙成功的根本原因,且电商销量只占了总销量的15%。但在这个互联网时代,线下营销和渠道做得再好,不顾及网络宣传和平台运用,对一个企业尤其是传统大企业来说,直接后果是失去大片潜在市场,长远来讲,无疑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坐吃山空或被拍死在沙滩上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故步自封是一个危险的信号,面对这个真正日新月异的世界,企业是应该知行合一,积极思变的。我们要做到的不仅是“活下去”,而是充满生命力和成长力地“活下去”。
再回到开头的小对话,它带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特征。而对企业内部的个人来说,借陈老师一句话说,“人人是创客”,依托企业平台,激发自己创造的活力,为企业服务,共生成长,同样是不被互联网时代淘汰的必然选择。当然,想法都是有的,最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像自己想的那样去行动。
思维导图——杨月制
《激活个体》经典语录推荐
1.创造未来比预测未来更重要。
2.唯一可以衡量生命的是时间;生命唯一的意义,就是将所学的知识传递下去;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是知识。
3."生而生”就意味着寻找到可持续性,让组织具有可持续性,让组织成员、价值链成员共生成长,共享价值。
4.传统企业之所以感到焦虑,正是没有正确预见到这30亿互联网用户的理解,正是错过了这30亿人造就的庞大的规模市场。
但是在媒体造势和资本追捧下,互联网成为企业转型、个人创业的面子工程,拯救实体经济的万能处方,似乎不向互联网转型就不叫转型,不在互联网领域创业就不叫创业。在浮躁、急功近利的氛围中,很多企业实施互联网转型,或简单粗暴地开网店,建网络渠道,称之为O2O战略;或不切实际,人云亦云地建互联网平台,脱离了企业发展,并不解决实际问题,反而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在过去的一年来,很多传统制造、零售企业在实施电子商务战略后,依然没有走出困境,反而可能被电子商务的大量投入拖累业绩,削弱了传统制造业务和实体门店零售;大量怀着拯救实体经济美好愿望的O2O创业企业,因经营不善或者融资不畅而歇业。
另一方面,领先的互联网企业在快速发展后呈现的问题也在近期集中爆发,带来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如阿里巴巴平台上肆虐的假货,百度的“魏则西事件”等等。很显然,假货、虚假宣传等侵权、违法违规行为并不依赖于互联网而存在,但是互联网企业向公众广泛提供的虚拟空间和信息服务,扩大了这些行为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互联网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互联网实质上就是基于TCP/IP协议的信息网络,其开放的特征使之区别于局域网成为世界连接节点最多的信息网络。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以及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极大地变革了人类信息处理的方式,提高了信息处理的效率。可以说,互联网是通过信息层面来作用于生产、交换和消费环节,比如帮助控制和优化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消费的信息不对称水平,提高交换效率,减少库存水平等等,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离不开物质基础。因此,实体企业转型决策中,必须要从自身实际问题出发,了解哪些环节和流程可以利用互联网来解决和改善,全盘否定实体是不可取的。
而因为短期的泡沫和负面影响,否定互联网也是不可取的。人类进入信息社会的趋势是不可逆的,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泛在的互联网对社会经济信息处理能力将更完善和智能,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会越来越全面和深远。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说,置身于这样的社会发展和技术发展环境下,互联网化发展是必然选择,不拥抱互联网将意味着被时代淘汰。但拥抱互联网并不是简单地建官网、开网店,或是复制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等诸多形式层面上的互联网化。互联网化转型的过程中,必须要从自身实际能力出发,要理解互联网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理解互联网对人的行为产生的深层影响,掌握互联网时代社会经济活动的规律,使企业的思维方式真正实现互联网化,即用互联网思维组织企业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真正把互联网的信息处理能力融入企业发展中。
互联网思维实际上是符合互联网时代特征、发展规律和趋势的思维。互联网思维是开放的,传统的思维只要符合互联网时展规律也同样是互联网思维,比如雷军把引领小米走向成功的互联网思维归结为专注、极致、口碑和快,这其中要诀同样存在于传统企业的成功经验中;互联网思维是多元的,不同行业和专业会有不同的理解,比如生态经济、平台经济、粉丝经济等都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活动中获得成功;互联网思维是动态变化的,它随着人类应用互联网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