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5 14:42:5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物联网发展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二、中国物联网产业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
尽管中国在物联网行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真正要迎接物联网时代,还有一段曲折的路要走,物联网的商业模式还有诸多的不适应。
1.规模与成本之间的矛盾。目前,物联网发展的最大问题在于行业应用缺失,商业模式过于零散化。中国物联网的应用水平还比较低,虽然有了一些基础运用,但是市场需求还是小规模的、低层次的,不能有效地在物联网上、下游各产业链得到广泛的应用,最终导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物联网的规模化。随着物联网的不断推广,其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到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各行各业的应用特点和用户需求不同,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物联网不能形规模化,随之而来的后果就是物联网开发、集成、部署和维护的成本较高。而小规模的应用表现不了物联网“物联”的大的意义,也不能形成多方力量共同推动物联网行业健康发展的组织机制,这样无疑是不利于物联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物联网产业化进程中中小型企业占比例较大,实力较强的龙头骨干企业较为缺乏,不利于形成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也不利于企业之间的协作,导致了整个物联网无法形规模效应,成本较高。同时,物联网产业链的构成不够完善,上游企业规模较小,在数量上不能满足物联网市场的需求。而部分中下游产业链发展较为成熟,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这就使得物联网产业不能形成规模经济,也不能形成整合的商业模式,制约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2.商业模式不清晰。现阶段,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还存在许多的问题。而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其商业模式还有很多不稳定、不完备的情况存在,商业模式不清晰已成为制约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由于中国物联网推进速度过快,缺少一个明确统筹规划的发展蓝图,导致现行物联网的发展完全处于自发的状态,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各自为战。整个行业缺乏统一的标准,没有形成高效、清晰的商业模式,使得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无序且盲目,各方资源共享不足,导致资源严重浪费,研究成本过高,这样非常不利于物联网产业的长足发展。与此同时,物联网产业链结构十分复杂,涉及终端制造商、应用开发商、网络运营商、最终用户等诸多环节,各环节利益分配困难,若缺少清晰的商业模式则难以实现共赢,进而导致商业模式的不可持续。因此,商业模式的不断完善、创新和多元化就成为推进物联网产业永续发展的持久动力。
3.物联网的融资问题成为其商业模式的关键问题。笔者认为,如果把商业模式简单的说成一种赚钱的方式,那么,物联网的资金来源———融资,就是可以赚钱的基础。近些年来,物联网的融资问题,似乎并没有得到像物联网发展过程中的其他问题的广泛关注,因为,物联网发展的大部分资金都来自于同一个主体,也就是我们的政府。物联网作为新兴的产业,其爆炸式的发展引起了诸多的争议,过快的发展和需求让人喜忧参半。以此同时,物联网未来发展情况的多变,资金需求数量的庞大以及收益的回收期过长,让物联网行业融资没那么容易。国家成了物联网行业的所有者,形成了物联网行业融资对象单一,融资主体的不活跃,不能充分调动市场在行业发展的作用。(本文来自于《经济研究导刊》杂志。《经济研究导刊》杂志简介详见)
三、改进措施
当今是一个商业模式创新的时代,一个产业能够长期持续的发展,不仅要看其在现实中的应用前景,更要看其所采用的突破传统思维的商业发展模式。
1.促进合作与共赢。物联网业务在整个发展链条中,各业务主体在资金、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不尽相同,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就要促进业务各方的充分合作。物联网企业要鼓励价值链中各主体发挥优势作用,减小成本的支出,实现最大程度的增值,提升商业模式系统的集成度和动态平衡,降低业务各方参与的成本,使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产品和服务实现收益的增长。只有集各方之力才能够使中国的物联网产业蓬勃发展,才能使物联网真正拥有长效、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最终达到共赢。
2.政府支持。政府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导向作用,政府政策方针的制定和实行对新兴企业的发展尤其重要。物联网作为当今社会的新宠,其发展除了需要强大的市场需求和充足的资源配置外,更需要政府对其的扶持、引导和优势平台的提供,这样才会使物联网在市场上拥有竞争力。此外,还要健全物联网产业政策环境。通过宽松的市场准入政策、优惠的税收政策和价格政策,引导国内各种形式的资本向物联网产业倾斜,打破行业壁垒,鼓励跨行业投资,引导民间资本,实现物联网融资的多样性,进而发展更有效的商业模式。
3.技术标准化。物联网产业的标准化是克服物联网产业发展障碍和降低成本的关键。物联网虽然是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革命性浪潮,但其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中国应尽快研发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并加快试点应用。无锡以其信息资源的集聚优势,作为江苏省物联网发展的科技示范基地得到优先、重点支持,成为了中国物联网发展的先导城市。无锡物联网的发展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物联网的发展水平,在物联网的科技创新方面更应该起示范作用,要首先攻克技术难题,提高创新水平,更可以建立物联网的产业孵化基地,专门用于物联网的研发和应用,最终形成大规模的产业化,从而降低物联网产业的成本,解决成本与规模之间的矛盾,提高物联网的盈利水平,发展有效的盈利模式,推进商业模式的发展。
可以看到,物联网作为新兴信息技术,经过一段实践的发展,正在逐步“由虚入实”,并在发展中呈现了与传统信息化应用所不同的特征,掀起了创新的浪潮。中国电信集团副总工程师靳东滨认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应用的创新,技术的创新、服务的创新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
碎片化市场急需标准化
靳东滨认为,运营商口中所言的物联网,更多的还是M2M,而并非广义的物联网应用:他们关注运营平台,目前运营商做的主要工作是资源和系统的集成,如果只是简单的系统集成,运营商在物联网领域深耕数年之后,也会又会上演当初在互联网时代“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的情节。不过,目前运营商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把物联网当作是未来信息化服务的转型方向。在国内,物联网主要是以传感网络为主发展起来的,虽然物联网的概念不局限于此,但仍存在一系列新特征和新问题。靳东滨将物联网的特征总结如下。
首先,物联网市场是一个碎片化的大市场。“很多人谈及物联网开发,会觉得市场空间很大,但是真正做起来的时候反而又觉得项目都很小。”靳东滨这样说。各行各业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物联网的需求让人觉得市场很大,具体到每一个用户,对产品数量的需求就变小了。由于客户的信息化需求很分散,在这样的背景下,现阶段运营商只能将这些需求整合在一起,提供集成的解决方案。一定要结合物联网产业链资源,与合作伙伴一起联合推进,从产业创新入手,在智能农业、智能养殖,在车联网等领域,形成一批可以拷贝的,有规模推广效应的应用。
其次,传感技术在不同行业的应用差异很大,这是由于物理信息、物质信息的范围很广,而传感器的种类和数量很多,其传递方式的不同为技术的推广带来了难度。
第三,业务的可管理性尚有欠缺。传统的传感网络应用一般局限于一个企业或部门内,对其可管理性的要求并不高而物理网需要的是一个公共的、开放的平台,采集的信息要为受众服务。因此需要业务的管理,这是传感业务向物联网发展的一大缺陷。
第四,是不同行业对技术需求特性的差异性大,成功经验在不同行业中的拷贝存在难度。靳东滨总结道:“造成以上这些特征和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市场增量需求缺乏、客户认知度不高物联网的商业模式尚处形成阶段,缺乏能引领市场的强势企业主导;缺乏完整的资源基础,如感节点,公共平台,IPV6等,导致资源无法整合:标准化进程较慢,没有推出标准化应用产品。”
专注服务模式创新
从未来发展来看,中国物联网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2010年-2013年,主要是应用的创新示范工程;2013年~2015年是技术创新和标准性创新:2020年是服务创新。运营商最大的资源是管道资源,但是物联网除了传输层之外,还有应用层和传感层。运营商可以跳出M2M业务的藩篱,从这四个方面入手,专注服务模式创新。
从整体产业链来看,传感产业链主要包括获取数据、传输。处理和数据的应用。在获取数据这一部分,由于传感采集的信息千变万化,因此从数据获取到数据传输中存在着多种网络相互沟通的困难,如原来通信网中没有的智能电表。其信息传递量非常小,它集中后需要通过3G来采集信息,当它集中后大量用户瞬间同时上传电表数据时不断启动信令,会使小数据流量多频次启动,导致瘫痪,这些问题不解决,未来物联网的通信接口和沟通问题就会成为发展的束缚。
在一些数据处理和数据应用的关键环节,由于缺乏标准的支持,如中间件、应用程序平台,所以导致API开发工作难度较大、时间长、成本高。为此,中国电信与标准公建的重要参与者和终端设备的合作研发者,如中兴和华为,联合推出标准。
此外,基础通讯层网络的建设也非常重要。中国电信和物联网应用的重要集成者和参与者以及开发伙伴共同开发物联网的应用,以了解目前物联网的需求;同时,中国电信在积极探索、建立一个物联网的管理或应用平台,以普及物联网并推动其产业化发展,并通过物联网的技术为社会提供成本更低、开发速度更快的平台。
不同角色各司其职
物联网的产业化需要有效、创新的商业模式作为支撑。靳东滨将目前物联网领域的主体分为五类:第一类是原来就存在的传感网络的应用,其网络层不依托于公众的通信网,传感网内部也可以形成这样一个应用。
第二类是通过传感网、M2M的终端连接到公用网,它可以是互联网、也可以是数据专线到应用层面。
第三类是在点对点的应用以外增加中间件,将不同网络中的信息通过中间件进行整合,然后集中到服务器上,这种情况下中间件起了很大作用。
第四类是传感网络资源成为一个共享的基础资源,将整合的资源传递到公共网络。中间件既要为本行业或本系统提供应用服务,也要为相关企业甚至是整体的社会需要提供服务。这样,相应的中间件管理就能够提供给不同的使用者。目前这个层面的应用最多,而未来这个层面的应用也将最具有发展空间。
跨越M2M技术藩篱
在过去,M2M解决的是机器通讯问题,没有业务的管理功能,这是其与互联网之间最大的差别。“所以当感知层网络通过接口和网络相接,M2M平台将提供终端的管理能力,即将不同的传感器通过优化路由连接起来,并且提供一个可靠的电路。—而在这个管理的流程中,它的管理知识针对终端网源的管理,是无法满足物联网应用需求的,因此在未来需求提供更多具备不同能力的应用中间件,以扩充M2M的功能,使它逐渐从M2M平台演变成为物联网提供公众的平台。
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2-0186-03
引言
“物联网”这一名词是于1999年由MIT(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Kevin Ashton提出的概念[1]。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指通过无线射频发射设备等信息传感设备将互联网与任何物品相连接,达到对其智能化的识别与管理。物联网掀起了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革命浪潮,综合了传感技术、嵌入式计算机技术、现代网络技术及无线通信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等,并将这些技术嵌入和装备到日常生活设计的一切可能物体中,通过这些物体网络连接,形成物联网,使人类社会真正步入智能化与统一化的时代。现如今,物联网的概念得到进一步完善,其作用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作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物联网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加快中国经济发展体制的转型、提高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着重大作用,它已成为当前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尽管物联网应用领域十分广泛,但是产业发展中仍然存在障碍。中国的物联网产业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成熟、稳定、有利可图的商业模式还没有形成。物联网作为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它的商业模式的创新才是决定物联网产业大范围、长期应用的关键所在。目前,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商业模式在企业竞争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由此观之,商业模式在物联网产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程度不容小觑。加快物联网的发展,当务之急就是寻找成熟、稳定、有利可图的商业模式,提高物联网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是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文献综述
商业模式,就其最基本的意义而言是指做生意的方法,是一个公司赖以生存的模式,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收益的模式。同时也是一种包含了一系列要素及其关系的综合性概念,用以阐明从事业务运作的具体方法和途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对物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越来越有必要。
有关物联网商业模式的研究数量不多,主要集中在商业模式的类型上,代表性的研究包括:
从服务提供主体和方式角度出发,中国电子商务中心提出了物联网发展的系统集成商主导、运营商提供网络连接、运营商提供数据流量、运营商为客户开发相关服务和运营商提供 定制服务五大类商业模式[2]。周晓琼(2010)根据中国移动现有业务发展总结了七种物联网商业模式,即企业投资自建型、企业自建运营型、定位平台型、免费开放型、全租赁佣金型、运营商系统集成型、运营商与系统集成商合作型、运营商产品库型模式[3]。通过对AT&T、Verizon、韩国SK电讯、中国移动等中外运营商运作商业模式的研究和分析,张云霞(2010)、陶冶(2010)等总结出通道型、合作型、自营型、定制型等几种类型的物联网商业模式[4~5]。其中,通道型和合作型模式由于由电信运营商和系统集成商配合完成,是目前使用最多的模式。而自营型和定制型模式,由于受开发、应用成本较高、风险较大的限制,目前实际应用还较少。李卓贤(2011)通过对现有物联网模式的分析总结,认为目前中国物联网的商业模式主要有通道服务、平台运营、应用服务、合作开发推广和产业联盟五种模式,其中前三种模式主要是以运营商为主体,为企业客户或大众开发并提供相关的服务[6];后两种模式则是从产业链的角度,通过运营商与系统集成商以及客户合作,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整个产业链上不同利益主体的共赢。
针对于物联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中国学者提出了诸多的看法,2011年在无锡举行的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暨博览会上,与会专家就指出,从整体上看物联网思维发展仍处于概念导入和产业链形成的初级阶段,产业的核心技术仍未突破,应用需求层次偏低,商业模式不够清晰,各地在建设上还存在重复投入、无序发展的问题。袁(2011)曾经提出物联网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面临主要障碍包括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缺乏、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缺失,产业模化应用不足、产业链不完备,商业模式不成熟[7]。丁学君(2011)指出标准体系问题、行业融合问题、商业模式的完善与创新问题和隐私及安全问题是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8]。
相关研究还有:温良(2012)认为,中国物联网发展存在的问题有在安全与隐私上存在威胁、缺乏统一完整的技术标准、商业模式不成熟、关键技术亟待突破、能耗及污染比较严重[9]。范鹏飞、王 波和黄卫东(2011)指出当前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面临以下三大问题:一是行业壁垒,行业参与度不够和行业资源开放度不高;二是没有形成产业链,规模化协同化比较少;三是物联网应用网络相对孤立,网络互联缺乏有效控制[10]。
总体来说,国内对于物联网发展问题的探究都是基于产业发展的角度,而对于物联网商业模式的选择的研究还不完善,需进一步的探讨。
二、中国物联网产业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
尽管中国在物联网行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真正要迎接物联网时代,还有一段曲折的路要走,物联网的商业模式还有诸多的不适应。
1.规模与成本之间的矛盾。目前,物联网发展的最大问题在于行业应用缺失,商业模式过于零散化。中国物联网的应用水平还比较低,虽然有了一些基础运用,但是市场需求还是小规模的、低层次的,不能有效地在物联网上、下游各产业链得到广泛的应用,最终导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物联网的规模化。随着物联网的不断推广,其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到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各行各业的应用特点和用户需求不同,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物联网不能形规模化,随之而来的后果就是物联网开发、集成、部署和维护的成本较高。而小规模的应用表现不了物联网“物联”的大的意义,也不能形成多方力量共同推动物联网行业健康发展的组织机制,这样无疑是不利于物联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物联网产业化进程中中小型企业占比例较大,实力较强的龙头骨干企业较为缺乏,不利于形成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也不利于企业之间的协作,导致了整个物联网无法形规模效应,成本较高。同时,物联网产业链的构成不够完善,上游企业规模较小,在数量上不能满足物联网市场的需求。而部分中下游产业链发展较为成熟,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这就使得物联网产业不能形成规模经济,也不能形成整合的商业模式,制约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2.商业模式不清晰。现阶段,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还存在许多的问题。而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其商业模式还有很多不稳定、不完备的情况存在,商业模式不清晰已成为制约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由于中国物联网推进速度过快,缺少一个明确统筹规划的发展蓝图,导致现行物联网的发展完全处于自发的状态,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各自为战。整个行业缺乏统一的标准,没有形成高效、清晰的商业模式,使得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无序且盲目,各方资源共享不足,导致资源严重浪费,研究成本过高,这样非常不利于物联网产业的长足发展。与此同时,物联网产业链结构十分复杂,涉及终端制造商、应用开发商、网络运营商、最终用户等诸多环节,各环节利益分配困难,若缺少清晰的商业模式则难以实现共赢,进而导致商业模式的不可持续。因此,商业模式的不断完善、创新和多元化就成为推进物联网产业永续发展的持久动力。
3.物联网的融资问题成为其商业模式的关键问题。笔者认为,如果把商业模式简单的说成一种赚钱的方式,那么,物联网的资金来源――融资,就是可以赚钱的基础。近些年来,物联网的融资问题,似乎并没有得到像物联网发展过程中的其他问题的广泛关注,因为,物联网发展的大部分资金都来自于同一个主体,也就是我们的政府。物联网作为新兴的产业,其爆炸式的发展引起了诸多的争议,过快的发展和需求让人喜忧参半。以此同时,物联网未来发展情况的多变,资金需求数量的庞大以及收益的回收期过长,让物联网行业融资没那么容易。国家成了物联网行业的所有者,形成了物联网行业融资对象单一,融资主体的不活跃,不能充分调动市场在行业发展的作用。
三、改进措施
当今是一个商业模式创新的时代,一个产业能够长期持续的发展,不仅要看其在现实中的应用前景,更要看其所采用的突破传统思维的商业发展模式。
1.促进合作与共赢[11]。物联网业务在整个发展链条中,各业务主体在资金、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不尽相同,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就要促进业务各方的充分合作。物联网企业要鼓励价值链中各主体发挥优势作用,减小成本的支出,实现最大程度的增值,提升商业模式系统的集成度和动态平衡,降低业务各方参与的成本,使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产品和服务实现收益的增长。只有集各方之力才能够使中国的物联网产业蓬勃发展,才能使物联网真正拥有长效、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最终达到共赢。
2.政府支持。政府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导向作用,政府政策方针的制定和实行对新兴企业的发展尤其重要。物联网作为当今社会的新宠,其发展除了需要强大的市场需求和充足的资源配置外,更需要政府对其的扶持、引导和优势平台的提供,这样才会使物联网在市场上拥有竞争力。此外,还要健全物联网产业政策环境。通过宽松的市场准入政策、优惠的税收政策和价格政策,引导国内各种形式的资本向物联网产业倾斜,打破行业壁垒,鼓励跨行业投资,引导民间资本,实现物联网融资的多样性,进而发展更有效的商业模式。
3.技术标准化。物联网产业的标准化是克服物联网产业发展障碍和降低成本的关键。物联网虽然是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革命性浪潮,但其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中国应尽快研发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并加快试点应用。无锡以其信息资源的集聚优势,作为江苏省物联网发展的科技示范基地得到优先、重点支持,成为了中国物联网发展的先导城市。无锡物联网的发展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物联网的发展水平,在物联网的科技创新方面更应该起示范作用,要首先攻克技术难题,提高创新水平,更可以建立物联网的产业孵化基地,专门用于物联网的研发和应用,最终形成大规模的产业化,从而降低物联网产业的成本,解决成本与规模之间的矛盾,提高物联网的盈利水平,发展有效的盈利模式,推进商业模式的发展。
4.建立更广泛的合作联盟。针对无锡这样的物联网产业优先发展的代表,如何转变为领跑的新一轮发展的核心优势,还需开创更多的选择。无锡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优势,在江苏的众多优秀的高校中建立更广泛的合作联盟。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为物联网技术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促进物联网产学研的紧密联系,提高产学研的层次,扩大产学研的规模,打造更大的发展平台。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可以加快物联网的发展创新,推动物联网的全面发展[12]。
5.物联网的商业模式应该遵循一条从公用为主―商用引入―融合发展的道路[9]。物联网在发展初期应把重点放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此时,政府作为物联网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集结政府的资金和环境优势,为物联网的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形成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先天优势,可以以免费和极低的资费来提高物联网的技术运用,增加用户对物联网产品的依赖程度,为进一步的扩张开辟道路。在物联网的技术应用和市场需求初具规模时,开始引入更高层次的物联网应用和进一步的创新,适应不同用户的物联网需求,开发不同的物联网产品,推广多元化的物联网服务,提高物联网产业的盈利水平。当市场步入良性竞争,又拥有较为完善的物联网发展环境的时候,可以推进整个行业的个体融合,强化不同类型市场的主导应用方向,形成全方位和多层次的发展产业网,提高市场的覆盖率和应用水平。
结语
没有一成不变的商业模式,物联网的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就需要不同的商业模式与之协调和适应,我们真正需要做到的是,我们需要深刻认识物联网发展的变化,来应对不断发展的业务层次,创造与时俱进的商业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力然.电信运营商物联网商业模式的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1.
[2]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http://.cn.
[3] 周晓琼.中国移动物联网商业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0.
[4] 张云霞.物联网商业模式探讨[J].电信科学,2010,(4):6-11.
[5] 陶冶.物联网产业商业模式的探索与创新[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0,(4).
[6] 李卓贤.云聚合:物联网商业模式的可行选择[J].通信世界周刊,2011,(1):19.
[7] 袁.基于产业经济学视角的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分析[J].学术交流,2011,(7):115-118.
[8] 丁学君.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研究[J].电子商务,2011,(5):8-10.
[9] 温良.中国物联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思考[J].广东科技,2012,(7):194-195.
[10] 范鹏飞,曹自立,黄卫东.基于运营商角度的物联网商业模式[J].通信企业管理,2010,(12).
[11] 郑欣.物联网未来商业模式探析[J].移动通信,2011,(21):82-85.
关键词: 物联网产业;综合评价;产业定位
Key words: Internet of things;comprehensive evaluation;industry orientation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9-0175-02
0 引言
物联网产业被称为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代表着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信息网络的发展方向。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将帮助我们事先社会生产生活中信息感知能力、信息互通能力和智能决策能力的全面提升,具有广阔的行业应用需求。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进下,我国物联网的发展进入了新纪元,物联网不仅成为牵动多个行业的产业焦点,更成为民众普遍接触和关注的社会热点。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物联网产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社会各方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于物联网概念而轻视其实际应用。
因此,对物联网产业进行科学的评价,从而确定产业发展定位,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
1 评价对象的确定
要做好区域物联网产业发展水平评价,首先必须确定评价的核心内容。对于物联网产业而言,其核心内容就在于物联网产业的关键技术。本文在参考前人研究文献和专利数据的基础上,确定了18项物联网关键技术,如表1所示。
除了评价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对象(地区)也是区域物联网产业发展水平评价的重要步骤。自从物联网产业被列入国家新兴产业目录后,我国各地相继颁布了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珠三角地区普遍处于物联网产业规划与本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双重背景之下。因此,本文以处于珠三角地区的S市为例进行评价,以期能够在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同时,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经验借鉴。
2 物联网产业综合评价
由于物联网产业在国内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仍然缺乏专门的物联网统计数据。为此,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即模糊综合决策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来评价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2.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在遵循科学性、具体性等原则的基础上,确定了产业发展水平、产业竞争能力、产业发展潜力和产业环境作为评价指标,并建立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2.2 确定权重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②根据评价指标体系,设定备选方案个数,建立递阶层次结构。③构造两两判断矩阵。对同一上层指标下的各下层指标之间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得出两两比较矩阵。
2.3 综合评价 在上述权重确定的情况下,利用模糊综合决策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从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S市在物联网产业关键技术发展极其不平衡。其中射频识别技术、色度传感、三维定位三项技术较高,而低功耗无线网络、角度传感器、碳粉浓度传感等技术发展水平较低。因此,在规划S市物联网产业时,应从这些关键技术中寻找思路。
物联网行业的应用需求和领域非常广泛,潜在市场规模巨大。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同时,还将带动传感器、微电子、射频识别系统等一系列产业的同步发展。因此,S市在发展物联网产业时,应结合物联网关键技术发展水平,着重培育物联网产业链,重点发展应用于绿色农业、工业监控、公共安全、城市管理、远程医疗、智能交通和环境监测等具有较大需求的领域。
3 结论
本文在总结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现状着手,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建立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物联网产业评价模型,设计了物联网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并以S市为例,验证模型的可行性,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1]樊梨.我国物联网产业价值链发展现状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0(17):26-27.
[2]黄卫东,岳中刚.物联网核心技术演进及其产业政策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4):47-53.
[3]罗瑞华,尹磊.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新西部,2010(18):60-61.
关于互联网的深入研究,我认为以下方面需要尽快展开,众多理论问题需要尽快破解。
一是需要对过去20年的创新成果进行梳理总结。除了根据国际通用的指标体系对我国互联网业在国际市场的总体影响力进行综合评估,我们还需要通过案例解剖或企业深入研究,梳理总结我国互联网业的创新经验和技术成果,并以此推断哪些成果未来能更好地与社会经济各领域融合。
二是研究互联网产业发展规律。互联网产业在中国异常醒目地崛起,具体是抓住了哪些机遇,适应了怎样的潮流,形成了怎样的规律。任何产业的崛起都不是偶然的,必有规律可循。
三是研究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模式。毫无疑问,互联网是创新的产物,这些创新是如何实现的?哪些模式值得推广?网络语言、网红现象因何而起?只有深入研究清楚互联网推动创新创业的真谛,才能更好地引导其发展、融合其发展。
一、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正在迅速发展,其服务将无处不在,且服务应用由用户决定。虽然物联网产业发展环境比较良好,但仍然存在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创新体系不完善,产业链条缺乏融合统一、发展不均衡,链条内外各行业间协作困难多,用户使用成本过高,产业盈利模式未明确和产业环境中的安全等问题。从我国现存的由网络运营商向使用物联网业务的企业客户直接提供通道服务、运营商与系统集成商合作、平台运营模式、应用服务模式或产业联盟模式等物联网商业模式可以看出,这些模式都不是从价值创造、维护和实现的角度提出的,而是从技术的角度提出来的,缺乏对设备商、集成商等重视,也忽略了客户的潜在互动价值和产业链的发展均衡问题。
二、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产业链商业模式结构构建与分析
借鉴李卓贤(2011)结合云计算技术提出的云聚合模式思想和陈志刚、韩正君(2010)提出的“物联网的本质是信息的聚合重构的,而物联网信息聚合服务的本质是价值的聚合和重构”,并比较现存的模式和对云平台化运营发展模式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以将云提供商作为物联网产业链参与者参与到以网络运营商为主导的物联网云平台化运营发展模式的产业链当中(如图1所示),对整个产业链结构进行优化。在用户缺乏独立提供该服务的经济和技术条件的情况下,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产业,即采用物联网云运营平台是一个可行有效的选择。
一般地,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应从元器件到设备、从软件产品到信息服务,物联网每个功能层都包含了硬件产品、硬件设备到软件产品、系统方案,还有行业应用系统的运维服务。其结构包括感应设备提供商、网络设备提供商、网络运营商、软件及其应用开发商、系统集成商、物联网运营及服务提供商等六大环节。物联网运营商利用云平台和服务提供商提供的资源,将云服务与物联网服务等其他内容通过计算等处理整合后存储在云平台的数据池中,然后按照终端用户的需求,将所需的服务或内容通过互联网络传送给终端用户。在这个平台上,物联网服务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网络运营商以及终端用户等参与者都可以交流互动,可以有效地避免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并且信息共享程度高。
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延伸和扩展,主要表现在:(1)信息多源化。(2)管理半径增大。(3)管理粒度细化而精确。(4)以被实时监控管理。(5)服务提供方式多样化。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产业可以通过物联网云平台为产业链上的各环节企业提品、信息和咨询服务等,使链式服务上升至网状式服务。(6)推进其他产业优化。由于自身渗透性强的特点,物联网产业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渗透到驱动物联网发展的工业、农业、环保、安全等应用产业,帮助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将物联网技术应用集成至产品中以实现产品升级,提升附加值与竞争力,产生更多市场与物联网产业相关的延伸产业。
三、总结与展望
基于云计算的由网络运营商主导的物联网平台化发展模式通过将云计算技术应用于物联网运营平台,从而使云平台及服务提供商参与到物联网产业链中,降低物联网产业建设和维护成本,提高了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加强产业价值链的薄弱环节,从而提升整条价值链的竞争力,在物联网产业和云产业交叉过程中获取利润。而在技术标准欠缺、各方利益机制及商业模式尚未明显成型等的背景下,发展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产业商业模式的同时存在如何实现跨行业的信息共享和保证公共数据安全等问题。
参考文献
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全球经济发展缓慢,各国逐渐转换轨道,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保持国家及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物联网的出现,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并积极的对其进行研究,由于物联网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政府的强力支持,因此,要认真分析物联网在政府公共服务中的作用,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从而为物联网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一、物联网在政府公共服务中的作用
物联网的应用,极大的改变了传统政府管理方式,促进了政府公共管理及公共服务的创新,可以说加快物联网发展,不仅能有效地降低政府部门的行政成本,提高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还能全面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物联网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信息的普及,这就加大了社会公民参政议政的力度,不仅能改变政府决策存在的片面问题,还能解决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促进了民主化决策的发展,为社会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提供了保障。同时物联网促进了政府管理模式从管制型向服务型的转变,物联网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社会公众建立了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实现了信息共享及资源整合,优化了公共服务方式,提高了政府行政质量,由此可见,将物联网应用在政府公共服务中是十分重要的。
二、政府公共服务中应用物联网存在的问题
2.1 存在信息安全隐患
物联网是对当前现有的互联网进行有机整合,从而实现人与互联网系统的高度互通,从而使得每个人的生物物品甚至是自己都处于被监控状态,物联网是通过对标签信息进行加密,从而实现安全保护,但当前的物联网加密方式过于单一,相关加密技术还不太成熟,同时在相关标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导致物联网信息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2.2 缺乏技术标准
物联网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程,需要建立一个庞大、综合、全面的业务管理平台,从而对收集到的各类网络信息、物理资源进行分类管理,并经过有机整合进行定向传输,但物联网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建设需要顶层设计及统一的技术标准,目前,我同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欠缺,从而对物联网的应用造成一定影响。我国在物联网技术方面,还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物联网的安全技术、隐私技术、物联网架构技术等技术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国际相关标准制定中,缺乏话语权。
三、物联网在政府公共服务中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3.1 建立完善的物联网信息安全体系
为确保物联网的信息安全,需要建立完善的物联网信息安全体系,首先要明确物联网监管体系的执法主体,有效地避免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的现象,执法主体要积极的和相关部门进行联动,从而对物联网安全体系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地监控、引导、干预,确保物联网的稳定发展。其次,对于不同领域的信息网络,要采用多元化、差异化的力’式,对物联网进行特殊性保护,特别是对于核心单位的信息管理系统,要加大人工管控力度,从而为信息安全提供保障。
3.2 加强技术创新
首先要优化顶层设计,从而为物联网发展指明方向,要根据实际情况,从全局战略目标及战略规划出发,依据科学的顶层设计进行全面布局规划,并加大物联网技术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而为物联网的正确发展提供保障。其次要加大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政府相关部门要大力支持和鼓励物联网技术的创新,加大物联网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等方面的技术研发。最后要制定物联网通用标准,加大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合作,在协议标准、技术标准等方面达成共识,并制定标准服务平台,整合国内自主研究力量,从而加大国内自主创新研究成果在国际的推广。
3.3 加强物联网相关政策的支持
中图分类号:C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3-0143-01
一、物联网与嵌入式的定义与主要技术
物联网是一门融合多门学科的技术,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设定的通信协议,为网络中的物体建立连接,物体之间能够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最终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监控和管理等目标。物联网的主要关键技术是传感器技术、RFID、人工智能技术、标准化技术四种技术。
嵌入式系统是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和电子技术与各行业的具体应用相结合后的产物。根据不同的应用,嵌入式系统也会用到许多其他的技术,如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
从两者的定义来看,物联网强调的是物联网中设备具有感知、计算、执行、协同工作和通信能力及能提供的服务; 嵌入式系统强调的是嵌入到宿主对象的专用计算系统,其功能或能提供的服务也比较单一。嵌入式系统具有的功能是物联网设备的功能的一个子集,但是它们之间的差异将越来越小。简单的嵌入式系统与物联网定义中的设备或者物有较大的区别,具有的功能不如物联网中的设备或者物,但是随着嵌入式系统不断发展,目前出现的一些复杂嵌入式系统(如智能移动电话)基本上达到了物联网的定义中设备或物的要求。
在技术角度上,嵌入式技术在物联网行业发展中始终处于核心、基础的地位。嵌入式系统是计算机应用的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只有把计算机嵌入到物体中去,物体才有大脑,它才具备思考、智能的能力;要想实现物与物互联、人机互联,必须赋予物体嵌入式CPU的智能部件为前提;从专业角度讲,物联网是嵌入式智能终端的网络化形式,或者是智能化的形式。
二、嵌入式在物联网环境下的应用
物联网与嵌入式系统都是多学科相互融合的综合性应用技术,而且物联网技术的关键技术传感器技术、RFID、人工智能技术主要是由嵌入式系统技术实现。
1)嵌入式系统实现传感器技术
物联网首先要对客观的事物信息的采集,所以需要传感器实现。嵌入式智能传感器是物联网技术的支柱,也正是嵌入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它是一种带嵌入式微处理器的传感器,是将嵌入式微处理器、智能理论和传感器相结合而成的产物,具有检测、计算、判断、网络、通信和信息处理等功能。嵌入式智能传感器最重要的是它具有数据通信功能,能与互联网络、2G\3G 网络进行通信,能与现有的网络传送数据实现全球监测,实现远程控制。
2)嵌入式系统实现RFID技术
物联网中采集完信息之后,需要对信息进行识别,嵌入式RFID主要实现的该技术,把RFID读写器嵌入在物体中,使得该物体具有RFID读写功能。嵌入式RFID还被广泛应用于交通控制、工业监测、安全防伪等物联网应用领域;嵌入式RFID在自动识别、物品物流管理得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3)嵌入式系统实现人工智能技术
信息使用RFID技术能够识别、区分,然后就要对信息进行处理,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信息的处理。嵌入式智能技术能够大大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使得事物的处理具备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具有反应的能力。
三、嵌入式与物联网的发展
嵌入式需要发展也离不开物联网,所以说物联网为嵌入式提供一个广阔平台,嵌入式扩展了物联网的应用范围,推动了发展进步。在应用领域方面它们几乎是相同的,当前物联网涉足的领域,嵌入式系统都已经在其中被使用了。综上所述,物联网与嵌入式系统关系非常紧密,物联网的发展离不开嵌入式系统的支持,而物联网又给嵌入式系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目前嵌入式突出的问题是两个方面:嵌入式数据库应用和嵌入式网络安全问题,也是物联网的最为关注,构建嵌入式系统的安全性和数据库已成为物联网在使用中考虑的重要因素。
总结:
物联网的发展引领一次新的信息革命,在未来的生活中将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在技术角度上嵌入式是物联网核心,所以物联网的发展与嵌入式系统息息相关,甚至主导着物联网的未来发展,所以一定对嵌入式的研究要加大力度。
参考文献
[1] 邬明罡.物联网技术体系初步成熟[N].人民邮电报,2010-07-29(007).
[2] 刘晓慧.物联网与嵌入式技术[J].电脑学习,2011,4(2):27-28.
[3] 何克丽.物联网时代下的嵌入式系统[J].信息技术学报,2010,12:12-26.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3)04-0063-03
0 引 言
物联网理念最早出现在比尔・盖茨1995年《未来之路》一书中。1999年麻省理工大学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是指依托射频识别技术和设备,按约定的协议与互联网相连,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监控与管理。2005年,ITU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物联网的概念并对其涵义进行了拓展。而后,世界各国都将物联网列入重点发展项目,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研究。现阶段对物联网的概念普遍认可的描述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系统,按照约定的协议,把物与物、人与物进行智能化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由此可见,物联网的基础和核心还是互联网,它是在互联网之上延伸的一种网络,只是将用户端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
1 物联网的发展
自美国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后,世界发达国家纷纷投入到物联网领域的研究中,许多发达国家将发展物联网视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积极回应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将物联网的计划升为国家战略,投入巨资深入研究物联网相关技术。
2006年3月,欧盟召开会议对物联网做了进一步描述。2008年在法国召开的欧洲物联网大会中的议题包括未来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挑战、物联网中的隐私权以及物联网在主要工业部门中的影响等。欧盟把重点放在EPC网络架构在经济、安全、隐私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上,希望建立一套分布式管理的标准。
2004年5月,日本提出“u-Japan”国家信息化战略,根据该战略,日本将建成一个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任何物都可以上网的环境;2009年7月,日本政府推出“i-Japan”战略,主要聚焦在智能政府管理、医疗服务和教育事业。
韩国“u-Korea”战略是要建立由智能网络、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以及其他领先的数字技术基础设施武装而成的技术社会形态。除发展泛在物流体系、泛在健康医疗等,也将完成泛在网络的基础建设,建立规范。
我国物联网的启动和发展并不落后于国际上的发展。物联网早期被称为传感网,中国传感网起步较早,1999年就开始了传感网的研究。2005年,中国RFID产业联盟正式宣布成立;2008年上半年,无锡市与中科院合作成立中科院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009年6月10日,中国科学院了《创新2050: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系列报告,描绘了中国面向2050年信息科技发展路线图和物联网发展路线图。在温总理关于“感知中国”的讲话后,我国物联网的研发、开发和应用工作进入了。工业和信息化部都已经将物联网规划纳入到“十二五”的主题规划,积极研究和推进。
我国在物联网发展方面具有五大优势:一、我国启动物联网核心传感网技术研究的时间早,研发水平位于世界前列;二、在世界传感网领域,我国是标准主导国之一,拥有专利多;三、我国是目前能实现物联网完整产业链的国家之一;四、我国无线网络和宽带覆盖率高,为物联网发展奠定了基础;五、我国有较为雄厚的经济支持。
2 物联网的结构与特征
2.1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可以划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是整个物联网的基础,它主要是通过传感器、RFID、GPS、二维条形码等关键技术实现信息采集、物体识别。它是物联网的感觉器官,相当于人的五官和皮肤等神经末梢。
网络层主要是通过各种有线、无线通信网络实现信息数据的快速、可靠、安全传输和信息的处理。它是物联网的神经系统,相当于人的神经系统,即自下而上地传输感知信息,又自上而下地传输控制指令。
应用层是物联网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是对采集后的信息进行数据集成、存储、智能分析等,进而实现智能应用。应用层分为应用支撑子层和应用服务子层:应用支撑子层主要用于支撑跨行业、跨应用、跨系统之间的信息协同、共享和互通;应用服务子层负责为用户提供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环境监测、智能电力等各种服务。
公共技术层与物联网体系结构的三层都有关系,不属于某一特定的层面,主要包括标识解析、安全技术、网络管理和服务质量管理。
2.2 物联网的特征
物联网自身具备三个特征:全面感知、可靠传输和智能处理。
全面感知:即利用RFID、传感器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
可靠传输:通过对无线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给用户。
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
在物联网中存在难以计数的不同种类的传感器,每个传感器都是一个信息源,每个信息源都有不同的信息格式,例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传感器等。感知到的信息内容也是实时变化的,传感器随时感知环境信息,当环境改变时传感器就会采集到新的数据,保证信息的完整性。物联网上的信息不断积累,形成海量信息,对海量信息进行过滤和分析,是有效使用这些信息的关键,面对不同的应用需求要从不同的角度过滤。
3 物联网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
3.1 战场态势的感知
未来战争是以信息战为主要作战方式,是继机动战、火力战等之后出现的以夺取制信息权为主旨的新的作战形式。在战场上大量建设和广泛布设各种传感器件,形成覆盖战场的物联网络,可以收集战场上不分兵种种类、不分专业、不计来源的多元化性信号来源,实现对作战地形、防伪设施、周边环境的勘察,对敌方、武器配置、运动状态的情报侦查,对己方阵地防护、人员动态、保障力量等各类信息,融合形成对战场实时的感知,为作战指挥、兵力调遣、进攻防御、部署战场提供强大的决策服务。将过去在战场上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处理、传送和运用的战场信息压缩到几分钟、几秒钟、甚至同步,通过多元信息实时处理和融合共享,将各种资源联为一体,实现战场实时监控、目标搜索定位、战场态势评估等功能,构建多维一体的战场透明网络,持续获取战场态势图,达成对整个战场的透明感知和实时掌握。
3.2 提高指挥效能
为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军事指挥由树状垂直指挥向横向扁平化发展,作战指挥机构可直接指挥前线士兵。物联网可以把一体化指挥平台延伸到各战略方向,联通下属部队及阵前作战单元要素,将物联网技术融入到现有武器装备平台提升改造中,有效融入指挥信息系统,以建立安全、灵活、高效的一体化信息作战指挥系统。当前我军建有指挥专网、战术互联网、军事综合信息网、移动通信网、短波综合业务网等,将物联网与诸多网络连接,将形成信息多源融合、可靠传递、指挥顺畅的扁平化体系,实现情报实时共享,策略优化决定,作战行动动态管控,作战效果精确评估。
3.3 精确的保障后勤
军队后勤保障体系对物联网有较大的需求,后勤保障能力在现代战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将物联网连接到军队保障体系中,就能够建立“从散兵坑到生产线”的保障需求、军用物资筹划与生产感知控制,以及“从生产线到散兵坑”的物流配送感知控制。通过给装备、物资嵌入射频标签,可以监控物资请领、运输到接收、储存和发放的全过程,实现对物资的全程跟踪管理;借助传感器网络对单兵定位,及时获取士兵的保障需求,根据需求及时分配物资,有效地实施作战保障力量适时、适地、适量的综合运用与智能感知动态管控。
3.4 高效的火力打击
未来战争的发展目标是“发现即摧毁”。借助物联网,指挥机构就能够根据传感网络传送进来的信息,经过融合分析与智能决策,自动连接到武器平台,在导航和定位技术的支撑下,追踪目标,发射武器。对目标进行打击时,还可根据传感网络,感知打击效果,对下一步目标打击进行决策。服务于军事的物联网,以更高的精度、概率、置信度得到所要打击目标的状态、位置以及威胁,为指挥员提供决策需要的实时信息,使火力打击的指挥程序得以精简。可利用精确制导武器实施重点火力打击和定点火力打击,显著提高火力打击的准确性和毁灭性。
物联网还能够满足平时军队的需要,通过物联网,可以建立智慧营区、智能仓库、车辆管理等。
4 结 语
未来战争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战争,物联网应用至军事领域,它扩大了战争的时域、空域、频域和能域,遍及每一个环节,对国防建设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前,我军物联网建设才刚刚开始,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关键技术需要突破,所以我们要着眼联合作战,把握时机,加强物联网在军事领域的发展建设。
参 考 文 献
[1] 陈柳钦.物联网国内外发展动态及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J].决策咨询通讯,2010(5):15-25.
[2] 国脉物联网研究技术中心.物联网100问[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0.
[3]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ITU Internet repo rts 2005: the Internet of things[R]. Geneva: ITU, 2005.
中图分类号:F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292-01
一、物联网的定义和发展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顾名思义,物联网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有两层含义,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是互联网,在互联网的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是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一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有四个关键性的应用技术D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智能技术以及纳米技术。物联网被看做“第四次工业革命”。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物联网未来可以在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一)射频识别(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替代人在各种恶劣环境中工作。
(二)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这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它是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
(三)智能技术就是能够代替人的脑力劳动的一种技术,它把人的重复性的脑力劳动被计算机所代替。
(四)纳米技术是研究结构尺寸在0.1至100纳米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和应用技术。
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专家的广泛关注,许多行业都加深对物联网的开发应用,并将物联网积极应用于社会各个行业。在我国,物联网产业的总体规模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预计在不远的将来物联网技术会被大量应用于社会生产、管理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2.1 云计算应用于互联网
物联网往往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离不开云计算的支柱。云计算可以从多个方面促进物联网更加快速,健康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发展规模庞大的数据计算工作,而且在云端更改数据的处理方式更为方便,可以做到一次更改应用于多个终端;2>物联网设备自身的计算能力往往有限,借助强大的云计算可以处理海量数据。
2.2 移动互联网应用于物联网
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相融合以后,将会发挥非常大的作用。智能化的家居生活能让物联网的应用更加具有生活化的气息,包括智能厨房,智能农业,控制遥控器,远程控制网络,自动定时和报警器等功能,让普通大众能够安装应用,更换扩展和维护都非常简单。
三、总结与展望
物联网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已成为星火燎原之势。物联网在工
业监控、城市管理、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领域正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智能,物联网将会惠及更多人。但是,物联网刚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技术标准混乱、产业链条盲目、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可是随着技术的逐渐发展,相信这些问题都将随着技术的成熟发展迎刃而解,物联网将会带领人们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在不久的未来,智能化物联网的应用将无处不在,当气象感应系统预知台风来袭时,交通感应单元自动通知渔船返港,高速关闭,居民及时转移;当发生车祸时,路面监控系统可以自动通知急救,提供最佳路线,并提示来往该路段的车辆绕行;每个月公共服务系统会自动记录水电费等,然后通知户主后从银行卡中自动扣款。这一切都会为人类的生活带来颠覆性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张铎.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与商业模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 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2010.
二十一世纪,物联网已经被很多国家提上战略发展方向日程。美国政府支持相关专家提出了围绕物联网的“智慧地球”计划,欧盟早在2008年初成立的微纳制造技术平台便是在全欧洲发展物联网技术的信号。与此对应,日本和韩国相继提出了适合于本国的“i-Japan 战略2015”和“u-Korea策略”,温总理提出的“感知中国”也是在给予市场积极的信心,推动我国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1 物联网概念以及内涵
物联网,字面意义为“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指由信息传感设备在一定的协议规则下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连接到互联网中,方便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用来达到物体的智能识别、定位跟踪等等目的。物联网包含的意义有两层:第一是物联网只是互联网在实物上的延伸和扩展,其基础架构仍然是互联网;第二,用户端不再是人,而是没有生命属性的物体,信息交换也不仅仅限于人和物,物和物之间也能进行通讯。其产业链从上至下有芯片提供商、终端设备开发商、网络供应商、软件应用开发商和用户等环节,所涉及到的技术有电子标签、传感器、智能卡、条形码等。
2 物联网体系结构模型以及意义
纵向上看来,物联网上游是制造行业,包括的硬件有网络设备、芯片、传感器等,设备供应商起主要作用,中游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把上游的相关设备和技术进行整合,同时为处于下游的的个人用户或者是企业用户提供服务,例如软件开发商、系统平台构建商,处在下游的用户和服务供应商。产品制造和提供服务是物联网的两大产业范畴。产品制造主要指物体感知设备,提供服务则包括网络服务业、基础设施服务业、软件应用等等几大类。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是各国经济转型的目标,而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经济的服务业正是服务业的核心发展方向。物联网服务业是服务业的新形势,它在物联网的相关应用中加入了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通信技术,通过相关物联网终端应用,企业可以提供给用户关于人和物、物和物之间的智能管理和控制服务。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方向之一,它必将在科教文化、娱乐医疗、通信物流等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影响国计民生的产业,涉及到政府公共管理市场、以企业为主的行业市场和以个人家庭为主的消费市场等等多个行业。
3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作为技术革命的物联网技术是未来计算机与通信联合产业的发展趋势,其特点是信息量巨大、接入设备复杂、物物智能等等。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离不开多种技术,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种:
3.1物联网架构。架构是指物体连接网络的网络模型,架构的目的是增强服务的健壮性、可扩展性和保证用户公平。现阶段可以采取的架构有集中式管理和分布式支撑两种。云计算和存储、基于事件驱动、非中心控制职能架构等等技术是解决问题的常用思路。
3.2统一标示。物联网搭建起来的网络中包含着海量的物品,正确对数目庞大的物品进行正确区分和有效率查找是统一标示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结构设计、标示分配管理、加密解密、映射机制等是统一标示的内容。主要运用的技术是射频识别技术,利用电子标签发送数据给读写器,利用RFID系统进行软件功能集合。
3.3网络通信技术。高层协议多样性和通信数据量大、通信范围广是物联网网络通信的特点。多协议之间的融合可以采用本体翻译技术,各种类别的组网方式譬如传感器组网、射频识别组网和DTN组网等,结合卫星通信、光纤通信,利用软件无线电和数据挖掘来实现大范围的海量通信数据要求。智能化是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使网络终端自发式地对于外界变化做出反应。
3.4安全和隐私保护。没有授权的识别访问、数据保密、用户隐私、企业机密等等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内容,牵涉到用户身份验证、云存储安全、高端数据的可用性在非集中管理方式下的实现问题。
4 我国物联网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策略
4.1我国物联网发展存在的问题。物联网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很多企业打着物联网的旗号在原来各自擅长的领域独自作战,开发的应用主要是闭环,所涉足的产业也很分散。但是行业缺乏统一标准导致这些新兴领域缺少成熟的商业模式,某一企业开发制定的物联网项目缺少可复制性,企业之间无法资源共享。编码与寻址问题没有统一。海量物品的唯一编码在我国物联网企业也没有完善。这是全球性的问题,涉及到所有物品统一的编码和寻址问题。协议算法局限。低功耗的多跳模式与传统协议算法存在很大差别,全新的适用于短距离节点之间的多跳算法没有出现。
4.2我国物联网发展战略。从国家战略层面进行协调和指导。构建完善的物联网是提升信息技术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产业形成期的我国物联网行业需要国家战略来改观混乱的产业界状态,国家对于物联网发展方向、关键技术做出明确指示和规范,对行业资源进行统筹安排。重视物联网在经济发展方向中的战略地位。标准的制定对于经济发展十分重要,在设计物品互连共通的统一编码、基础平台等方面制定标准可以抢占国际市场的先机。同时,将物联网技术与低碳环保的和谐社会经济发展观联系起来,这对于我国物联网方向的确定和重点领域的突破有着重要作用。完善商业环境。物联网的建设和维护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我国物联网市场的风险投资环境不够完善,不够成熟的商业环境使得人们对于物联网的接受认可程度较低,企业本身的投资回报率不高。工信部门和商业部合作,展开物联网商业环境搭建对于物联网企业的成长和物联网技术的成熟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
5 结语
物联网的兴起必带给物品的使用功能一场革命,也是我国未来服务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物联网的建立需要解决架构、统一标示等问题,我国物联网存在不少问题,国家可以从战略层面规划物联网发展,建立成熟完善的商业环境来促进我国物联网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