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3 04:50:3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学阶段是人生过程中一个极其特殊的阶段,被称为“反抗期”“麻烦期”或“危机期”,处在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自制力差,加上受周边环境的影响,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一、初中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心理压力大,对挫折的承受力差,自信心不足。学生间的学习竞争十分激烈,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失败,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
2.人际关系不协调。现在多为独生子女,学生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
3.早恋问题的困扰。初中生自身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从而影响到学习。
4.对网络的痴迷。现在有叛逆心理和患孤独症、自闭症等心理疾病的孩子越来越多,这些孩子在生活中有一些愿望,一些自尊得不到满足,就转到虚拟的网络中去寻求满足。
二、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更新教师观念,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骨干队伍
建立以科研处、政教处、团委及年级主任、班主任为骨干的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选配有较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教师作为课题研究组成员。学校为教师学习、培训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定期开展知识讲座、理论研讨、案例分析等,总结交流,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
3.开设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已不仅仅是个别初中学生的要求,而是一种时代的趋势。信任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等原则,这样才能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
4.家庭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如家长会、座谈会等。对学校教师反映的意见,要正确对待,既不要袒护孩子,也不能棍棒相加,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
目前,我国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量的实践问题迫切需要理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科学教材、专业资料以及教学评价机制的构建极为欠缺,心理素质与其他素质、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等需要进一步明确。所以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不仅需要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探索培养学生现代心理品质的途径和方法,同样需要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塑造学生美丽的心灵。
参考文献:
[1]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进入一个重要时期,当代中小学生也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极易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因此,在中小学、中职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我市各级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务必摆正位置,把它列入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常规工作,以积极认真的态度抓好这项工作。
二、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
我市中小学、中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市教育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管理与督导,领导小组下设指导中心负责日常工作,指导中心挂靠在德育处,各相关业务处室及教研部门予以积极配合。为方便各教育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中组指导中心设在福州八中,初中组指导中心设在福州十八中,中职组指导中心设在福州商贸职专,小学组指导中心设在福州教院二附小。请各县(市)区教育局也应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并有专人负责或分管这项工作,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制度,切实担负起当地中小学、中职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和指导工作,并及时将工作情况报市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备案。
三、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
根据省教育厅的工作部署,今年我市要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在普通高中、普通初中、中职校、小学选择部分学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推动面上工作的开展,并逐步向农村中小学辐射。具体步骤:
1、今年上半年,我局选择城区32所学校(初选名单详见附件1)作为首批实验学校,这些学校将根据实验学校的标准(详见附件2)认真整改,开展工作。6月底市教育局将根据整改情况予以确认授牌。
2、今年下半年,首批实验校必须对应挂钩农村1所学校或城市1所薄弱校作为联系校进行帮扶,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由城市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普及。
3、各县(市)区教育局可结合本地实际,选择部分城区和农村学校作为首批县(市)区级实验校开展工作,条件成熟时可申报市级实验校。各县(市)区要认真研究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特别要加强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要加强对学校教师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观摩与交流等多种形式,引导教师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强化教师保护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自觉意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当前,各地各校都要特别关注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针对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就业家庭等特殊家庭学生以及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抵抗挫折、克服困难的能力。
四、建立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各地各校要重视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以适应当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各校要有计划地吸纳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从事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专职人员的编制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纳入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系列,参加教师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各校要注意保护兼职教师的积极性,要按教师开展工作实际情况计算其工作量。各地各校都要积极为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创造条件。要制定专兼职心理教师的培训规划,按照规划逐步完成对教师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要把班主任、辅导员、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教师等直接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进行重点培训,列入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内容。
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1、各校应通过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开展个别咨询与辅导,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等多种形式开展活动。各职校必须把心理健康课纳入正式课程。教育活动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养教育;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
2、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全员参与,全程渗透。要努力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工作体制。同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在学校德育、学科教学和学生管理等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本次调查采取抽样问卷调查和组织抽样学校的相关领导、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人员、班主任、学生代表座谈的方式进行。共收回调查问卷349份,座谈会材料36份,其中经过市(州)或县、区汇总整理的座谈会材料8份。本次问卷调查收回的小学问卷155份(城镇学校73所、农村学校82所);初中问卷147份(城镇学校70所、农村学校77所);高中问卷47份(城镇学校39所、农村学校8所)。问卷统计显示: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319所,占被调查学校的90.4%,其中小学138所,占被调查小学的89.03%,初中137所,占被调查初中的89.03%,高中44所,占被调查高中的93.6%。在被调查的学校中,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105所,占30.1%,其中小学51所、初中38所、高中16所,分别占32.9%、25.9%、34%,有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占绝大多数;有62所学校有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占被调查学校的17.8%,仅有9人有心理咨询证书;有288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占被调查学校的82.5%,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占88.4%、76.9%和80.9%。从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上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校为284所,占81.4%,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135所、126所、23所,分别占87.1%、85.7%、48.9%;通过班队会活动的学校223所,占63.9%,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105所、85所、33所,分别占67.7%、57.8%、70.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的学校192所,占55%,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69所、82所、41所,分别占44.5%、55.8%、87.2%;通过心理咨询活动的学校211所,占60.5%,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81所、94所、36所,分别占52.3%、63.9%、76.6%;通过其他活动的学校138所,占39.5%,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62所、48所、28所,分别占40%、32.7%、59.6%。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绝大多数学校同时采用上述多种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排序上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班队会活动、心理咨询活动是当前我省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班队会活动、心理咨询活动是当前我省初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心理咨询活动、班队会活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当前我省高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
对学校选用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问卷调查结果:选用了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学校262所,占75.1%,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133所、98所、31所,分别占85.8%、66.7%、66%;有333所学校认为选用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是必要的,占被调查学校的95.4%;我省中小学选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出版单位主要有:长春出版社、东北师大出版社、吉林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等,还有一个县选用的是县内自编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在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的认识上:认为目前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校162所,占46.4%,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36所、89所、37所,分别占23.2%、60.5%、78.7%;认为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是正常的有318所学校,占91.1%,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150所、126所、42所,分别占96.8%、85.7%、89.4%;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得到解决的有241所学校,占69.1%,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120所、94所、27所,分别占77.4%、63.9%、57.4%;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很难得到解决的有107所学校,占30.7%,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35所、52所、20所,分别占22.6%、35.5%、42.6%,还有一所初中学校认为“不好说”。对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问题,从影响大小的排序上看,大多数小学认为家庭教育(结构)的影响、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阶段等是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其中有超过50%的学校认为家庭教育(结构)的影响是排在第一位的;大多数初中认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结构)的影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阶段等是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其中有超过50%的学校认为应试教育的影响是排在第一位的;大多数高中认为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阶段、应试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结构)的影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等是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对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大多数被调查的学校认为主要表现在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人际交往障碍、人际关系紧张、厌学、逃学、考试焦虑、闭锁心理、虚荣心强、亲子沟通等方面。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和对小学、初中、高中的对比分析来看,我省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表现出如下几个特点:一是我省90%以上的中小学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其中高中的比例略高一些,在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中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比例偏低,小学37%、初中27.7%、高中38.1%,而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比例偏高,且大多为班主任兼任。二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比较低,在被调查的学校中,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小学24人、初中25人、高中13人,取得心理咨询证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人数就更少,小学5人、初中4人。尽管绝大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过相关的培训,小学占88.4%、初中占80.5%、高中占80.8%,但仅靠短期的、非系统的培训难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要求。三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班队会活动、心理咨询。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班队会活动是主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初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班队会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是主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心理咨询、班队会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主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小学和初中的绝大多数学校都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四是93%以上的学校认为选用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有必要,选用了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学校的比例为小学96.4%、初中71.5%、高中70.1%。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与出版单位比较杂,据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我省中小学现在所选用的教材大多没有经过审定,而且大多数是通过非正规的渠道发行的,这也是学校在座谈中所反映的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五是“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的认识”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应引起高度关注,有相当比例的学校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学生的心理问题“很难得到解决”,而且有这样认识的学校比例呈小学、初中、高中上升的趋势。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小学占23%、初中上升为60.5%、高中达78.7%;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很难得到解决”,小学占22.5%、初中上升为35.5%、高中达42.6%。六是关于“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问题”,从影响大小的排序上看,大多数学校认为家庭教育(结构)的影响、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阶段等是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其中小学学段有超过50%的学校认为家庭教育(结构)的影响是排在第一位的,初中学段有50%的学校认为应试教育的影响是排在第一位的。从各学段来看,家庭教育(结构)的影响被公认为是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p#分页标题#e#
座谈会结果分析
通过对座谈会结果的汇总分析,大多数学校反映我省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困惑表现为: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受重视。行政领导不重视,学校不重视,家长也没有这个意识,心理健康教育课变成了摆设,上级部门检查了、有活动了就摆摆样子,反之就不上。绝大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都是为应付检查准备的“课表课”。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从座谈的结果看,绝大多数学校都反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严重不足,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更少,由于学校缺编,不能招聘到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多数为班主任,工作量又太大,影响正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缺少专业师资,绝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偏低,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由班主任或从其他学科“改行”担任的,还有一些不胜任其他学科的教师被安排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这些教师不是心理学专业毕业,又没有接受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或只参加过短期的、不系统的培训,对新形势下学生心理的特点、变化和规律等,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和研究,工作缺乏针对性、规范性和科学性,难以保证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缺乏适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目前大多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托于心理健康教育课,但目前尚无真正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现在学校使用的几种版本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大多没有经过审定,质量无从保证。这种现状对农村学校来说问题就更大,由于农村的学生和城市的学生在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方面的不同,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也有较大差别,比如说对于农村比较普遍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就是一个较大问题,而与之相关的内容在目前几种版本的教材中都未有涉及。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教师的培训提高、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设立、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都无法得到保证,很多学校没有符合标准的心理咨询室,有的与其他办公室混在一起,有的仅是一个空房间,难以达到心理咨询工作的基本要求。社会和家长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多数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由于家庭教育(结构)等原因造成的心理问题比较多,单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力量是很难解决的,应该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为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和建议
现在社会是一个网络化、信息化的社会,互联网技术已经应用到了我们生活、工作、学习中的方方面面,将互联网技术与具体教学课程相结合,也是教育教学实践科学化与现代化的体现。尤其在初中心理健康科目的教学中,运用互联网技术就十分的有必要了,互联网技术在初中心理健康教学课程中的应用——通过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测试和学生心理数据的统计分析,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和辅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这不仅是教育教学的目标的追求,更是教育教学的责任所在。
一、进行普遍心理健康测试,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在日常的心理健康科目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和家长还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科目的重要性,所以对心理健康的测验,总是会抱有一定的反感和偏见,普通问卷调查的测验方式,也不能保障学生的隐私性。所以这时就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在心理健康教学课程中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计算机上网的方式,进行相关心理健康测验题目的作答,这样既减轻了学生抵触和反感的心理,又有利于学生隐私性的保密。通过互联网收集到的学生心理调查结果,然后进行仔细的分析和研究,确定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再进行下一步的具体帮助和教学。比如,在心理健康课程“树立自信”的教学过程中,在讲授完具体理论知识后,就可以采用学生自信心测试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自信水平和心理状况,通过互联网搜取有关学生自信心测试的题目,让学生进行及时的网上做答,通过分析和了解学生的作答情况,就可以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心里自信程度。对于自信程度不够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帮助,帮助他们树立起强大的自信心,对于自信程度过度的学生,教师也要及时地沟通和了解,让他们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在学习和做事过程中,依据自身的能力,量力而行,这样既不对学生的自尊心造成伤害,又有效地帮助了学生心理状态的调整,可谓一举两得。
二、利用互联网生成大数据,分析学生心里健康水平
初中生正处在一个心理和生理都快速发展又急剧变化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学生很容易养成不健康的心理,所以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及时对于学生心理状况进行了解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综合性、便捷性”的优势,将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整体的统计和总结,利用互联网生成数据库的方式,或者是做成折线统计图等图表方式来呈现出来,这样就可以清晰地看出每个学生的心理波动情况,来了解学生是否处于一个心理健康的水平。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分析十分有必要,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于相关科目知识的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健康茁壮的成长。比如,在对心理健康课程“情绪的主人”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对于不同的情绪特点和影响有了一个充分清晰的了解和认识,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属于哪一种情绪类型,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及时地做出整理,并把收集到的信息,利用互联网做出大数据的方式,就可以直观地去看出哪些学生属于易爆易怒型的性格,又有哪些同学属于安静沉稳型的性格,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对于易爆易怒的学生,要及时进行情绪上疏导和排遣,对于安静沉稳型的学生,也要对于相关激情化的教育,促进学生性格发展的完善,教会学生控制自己情绪的办法,充分发挥心里健康课程和心里知识的巨大价值,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三、建立电子网络心理档案,追踪解决心里问题
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绝对不能局限于一本书或一个学期心里健康教育的课程中,而是要有一个长时间、系统性的过程,这样就可以针对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和特点,利用互联网技术,给予学生建立不同的网络心理档案。网络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利于对于学生心理状况的分析和及时了解,在既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前提下,去及时地帮助学生克服不良心理,在对学生心理健康隐私极大保密的情况下,给予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保护,这也是心理健康课程的最终目的。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一切困惑和问题,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还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比如,在心理健康课程“播种性格”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建立不同的心理档案,然后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缺陷,给予学生相关的心理教育和辅导,让学生认识到自身性格上的不足,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弥补和改正。当然这一教育过程中要以鼓励为主,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而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对自身性格的完善和帮助上来,让学生懂得的怎样理性地去控制自己的性格发展,从而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完美性格,这不仅对学生自身有重大的意义,对于学生的父母、老师、同学和周围的人,都会有非常大的影响,这就是心理健康课程的意义所在。初中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就是要针对这一时期学生易于波动的心理状态,给予疏导和帮助,让学生学习到心理知识,形成自我心里的调控,对于一些已经形成的心理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解决。互联网技术在初中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让教师更好地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利用科学化、现代化的手段,去分析学生的心理,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的辅导和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春凤.对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评价标准的几点认识[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01)
[2王自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效性问题探析[J].职业时空.2007(24)
[3]黄俊霞.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问题与展望[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23)
[4]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教育学刊.2007(08)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首先,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是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下“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已深入人心,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结合社会发展的现状和步伐,更深层次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是针对初中生特有的心理和身体状况而提出的,初中阶段是学生人格塑造、知识积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整个人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再次,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和教师与学生关系的需要。
二、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
1.转变教师角色,主动成为学生的“朋友”
健康的心理不是通过说教形成的,而是通过教师人格魅力在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这就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传统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对教师有较大的畏惧之心,致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件相当痛苦的事情,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时刻提醒自己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主动转变自身的角色,创建平等、轻松的课堂,构建具有挑战性和竞争性以及合作性的教学机制。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跟教师在一起度过的,因此相互间较为了解,在此基础上师生之间成为朋友是一件较容易的事情,与朋友一起学习就会使学生完全放下心理负担,轻松愉悦地学习,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但这种师生之间的朋友关系又难以把握,如果关系过于密切,学生眼里就再也没有教师,教学活动就难以正常进行,因此对于师生之间的朋友关系教师应把握好分寸,做到恰到好处。怎样才能在教学活动中使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呢?教师可以用语言去鼓励学生、赞美学生,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还可以用眼神和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课后要多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亲其师而信其道”,如果教师在学生中的印象较好,那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征服学生。
2.改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以自我为中心、忽略他人是初中生人际交往中比较明显的问题。为此,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固有模式,将“一对多”式教学变为“点对点、面对面”的教学方式,经常采用“合作式”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郑成功”一课时,笔者在教学中结合史实,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台湾在历史上有哪些名字?台湾是何时被谁占据的?郑成功是民族英雄,而为何文天祥却不是?历史上还有哪些与郑成功类似的民族英雄?同时在课堂上安排15分钟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郑成功具备哪些历史条件,讨论结束每组派一名同学进行汇报,汇报完毕学生自主评论,评论结束后,再对问题进行剖析、解答、总结,并讲述自己的思路。通过学生探讨、学生互评、教师总结等步骤,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在探讨中难免会产生分歧和摩擦,思想上的碰撞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助团结和相互学习,这一连串的步骤必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3.灵活运用教学手段
即使是最好的教学手段,一直保持一成不变,也不可能永远达到预期的效果,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长期集中在同一个事物身上,唯一的途径就是每天以不同的方式呈现这个事物。因此要使学生每天都能够认真学习历史,就要灵活地选择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中还要善于发现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灵活变通教学手段。
4.巧妙运用历史教育课本中的素材
初中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感性层面感知历史、积累史料,更要将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理解层面,使知识在内心得以升华,因此历史教师应巧妙运用历史课本中的内容,如:爱迪生经历近三十年终于研制成耐用的钨丝灯泡;居里夫妇在环境简陋的情况下,经过四十多个月的艰苦工作成功提取了0.1克镭;林则徐“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些都是历史教师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好材料,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永不放弃等品质。历史如浩瀚的大海,精心挖掘历史教材,巧妙地运用历史课本中的素材,使杰出的历史人物再现,用丰富的历史故事感染学生,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因此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下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历史老师应担负起历史使命,深度挖掘历史教育的潜能,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熏陶和感染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敢于面对挫折、战胜挫折,培养人格健全、适应时展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长治市第二职业高级中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职业中学,学校面向全市招生,学生一般中考分数较低,不能进入普通高中就读,还有部分没有参加中考甚至初中辍学在社会上的学生。学生特点是男生多,女生少;住校生多,非住校生少。面对生源质量差、教学难度大、管理不易的困境,学校在实际工作中,逐步确立了以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突破口的办学新思路,以强化组织管理,完善工作机制;实施师资培训,打造专业队伍;健全心育制度,推进科学咨询;坚持纵横结合,构筑心育网络;搭建活动平台,优化心育环境。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心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经过几年的实践,学校的办学质量不断提高。
一、强化组织管理,完善工作机制
学校确定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内容,从2004年根据教育部职成司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通知中的要求,详细地制订了《长治市第二职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并成立了校长牵头的首届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2006年9月,为进一步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度,该校率先在全市职业学校中专门设置了心理辅导中心,并通过该中心有针对性地为全校师生提供个体或团体业务咨询服务以及承担校级心理辅导教师和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任务,建立起了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团队,坚持以课堂教学和德育活动为
有效载体,积极组织广大师生有目标、有步骤、有秩序地开展一系列的教研工作。
二、实施师资培训,打造专业队伍
拥有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科研水平高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是一个学校能否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
关键所在。学校针对当前校内学困生、贫困生、心困生等“三困生”数量多的特点,在管理工作中确立了“全员培训、全员参与、全员负责”的教育方针,将心理健康教育业务培训列入了教师的专业培训工作计划,要求每位教师都必须按时参加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每位教师都必须积极投身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每位教师都必须选择若干名“三困生”进行定点辅导和结对帮扶,并对其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全程跟踪负责。学校利用
寒、暑假的校本培训时间,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外聘蒋乃平、缑国禧、黄云汉、李玉清等多名优秀教育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派遣教学骨干远赴河北衡水、江苏洋思、山西平遥、太谷等省内外学校学习经验,切实提高了本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专业业
务技能。在对专职教师和班主任的培训上,学校持续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为学校图书馆和心理辅导中心购置了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书籍、光盘,订阅了多种相关报纸、杂志,并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相关教师通过实地和网络两种方式进行业务知识的有效补充和业务技能的锤炼升级。对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业绩突出、表现优异的心理教师和班主任,该校除重点奖励外,还优先解决他们的职称、评优问题。通过实施专业师资培训计划,该校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以专兼职教师和班主任为主导,广大任课教师为辅的具有较强心理健康教育业务能力的专业师资队伍,这为不断提高该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和促进学校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健全心育制度,推进科学咨询
为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切实落到实处,学校先后制订了《心理咨询中心工作制度》《校内心理咨询师工作守则》《校内心理咨询工作流程》《校内心理咨询保密制度》《学生心理档案收集办法》《学校团体咨询活动规程》《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制度》《班级心理委员培训制度》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做到了有章可循,逐步驶入了目标化、常态化的良性发展轨道。作为该校德育工作的一项中心内容,心理健康教育领导组每年都会制订详细而
周密的年度和学期工作计划,按照相关规定有条件、有选择、有步骤地开展一些针对性很强的专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领导组还定期召开心理工作例会,总结前阶段的工作情况,部署下一阶段的具体工作任务。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学校开辟了专门的心理活动区和心理访谈区,而且提供了强有力的软硬件支持,建立健全了学生电子心理档案,购置了专业的心理测评系统软件。学校长期坚持实行了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制度,引导一批又一批“三困生”逐步走出了心理泥潭,步入新的生活。通过每月一期的心理论坛和每周一次的心育科研活动,给专兼职心理教师和班主任提供了相互学习交流和进行业务探讨的机会,通过持久有效的双向沟通,最
终达到了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坚持纵横结合,构筑心育网络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中,该校经过长期的深入探
究,逐渐摸索出了一条“纵横结合、三位一体”的教育新路子,在全校范围内构筑起了一张融学校、家庭和社会为一体,实行多边响
应、多级联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所谓“纵”,指的是在学校内部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组―心理辅导中心―学生心理互助协
会―班级心理委员会―心理委员―学生个体”的垂直教育管理模
式。心理健康教育领导组负责制订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为心理咨询提供必要的硬软件教育设施设备,并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内容提出指导性意见或建议。心理辅导中心则充分依托心理辅导室和心理教研组,针对学生不同时期的心
理状况,开展个别心理咨询、班级心理辅导和团体咨询活动等。学生心理互助协会是在心理辅导中心指导下成立的学生社团组织,是由一群喜欢心理学、关注自身心理健康、有博爱心的学生心理爱好者组成的,他们通过观看心理电影、同做心理游戏、举办心理沙龙、阅读心理资料、接受心理培训等各种灵活多样的形式来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和朋辈心理辅导。首先,从学校教育来看,通过校内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在加大对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的同时,充分利用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条件对学生心理状况及异常变动进行有效的干预,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始终保持一种较为积极、健康、平和的心态。其次,从家庭教育来看,该校不断加强与学生家庭的沟通,通过设置校园开放日、开通家校热线等多种方式建立起与家长的经常性
联系,并对广大学生家长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专题培训,提高家长对孩子心理状况的关注度,使家庭教育顺延学校教育的步伐,帮助学生提高个人心理素质。在必要的情况下,学校会征得学生同意采取班主任或心理教师专题回访学生家庭的常规教育模式,以增进对“三困生”的教育效果。
五、搭建活动平台,优化心育环境
面对中职学生管理不易的困境,学校本着“先成人再成才”的教育原则,主动搭建活动平台,努力畅通各类教育渠道,为优化教育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成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坚持将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了学
校的整体教学计划。在日常教学管理中,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要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科任教师要根据各自学科的特点加入相应
的心育内容。(2)坚持心理辅导室定时开放和心理教研活动定期举办的原则,确保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不丢失。每周一下午的三点至五点是学校的心理咨询时间,学生和教师可在前一个工作日进行提前预约,心理咨询教师将针对个体的不同心理状况进行一对一的当面辅导,帮助广大师生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情感困惑。每周三下午两节课后是学校心理教研组的集体活动时间,该校通
过举办心理沙龙的形式为心理教师和班主任搭建起相互沟通和交流的平台。(3)该校坚持借助学生社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的主导方针,通过生帮生、生带生,使学生在建立良好协作关系的基础上共同进步。学校成立的学生心理互助协会充分依靠各班级心理委员会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开办专门的心理小报,定期举办专题心理讲座,为促进学生和谐相处发挥了积极作用。(4)坚持以课余活动为载体,时时、事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络、黑板报、宣传橱窗等媒介,本着“让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一寸土地都育人”的精神,大力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在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与要求,这是课程改革追求的一个终极目标。因此,在思想品德课上教师不仅要重视智育,更应该重视“心育”,即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更要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情感教育 ,在知识和观念教育、思想方法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都要渗透情感心理的培育 ,要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必要的时候,可以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这节课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什么,这样学生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便于深刻理解与感悟。
一、思想品德课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整个教育内容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诸多途径中,思想政治教学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和不可低估的优势。思想政治课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可从以下几方面认识:
(1)从家庭社会因素看。有不少家长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则置之不理。其结果是,中学阶段不少学生对家长能骗就骗,能瞒就瞒,最终受害的是学生,心灵情感必然不健康。再加上现在社会中存在不少道德缺失的现象并因此误导了许多青少年,使中学生对行为的正确与否分辨不清。而思想品德课正是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对其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从而端正学生的人生态度与行为。
(2)从思想品德课学科特点看。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要让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的全局中,具有重要的特殊作用,而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重要方面,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点和原则也突出体现了心理的健康性。思想品德课是向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以指导他们行为的专门课程。
(3)从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过程角度看。该课程融合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基础,并以此为平台,将一些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实践相联系,以学生能够接受、乐于参与和能够促进思考、拓展体验、激感等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方式组织和表述教学内容,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4)从学生参与教学角度看。就新课程改革中,整个教与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整堂课也围绕着学生展开,同时课堂的进行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因素属于非智力因素,心理学研究证明,心理与认知相互影响,它能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健康心理的形成,影响着学生正确的行为的实施。思想品德课程正是从学生的心理教育出发,端正学生的思想,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正确的判断,提高学生道德践行的能力。
二、思想品德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掌握的技巧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学的过程中,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空间。有关研究表明,教学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制约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影响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教师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可创设不同的情境进行教学,如问题情境、幽默情境、故事情境、小品情境等。比如:教育科学出版社八年级思想品德中的《走进父母》一课,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表演小品,内容涉及平时学生自己和父母之间发生的小事,让学生感受父母对子女的最无私、最伟大的爱,使学生更加尊重、孝敬自己的父母。学生在诸如此类的情景与氛围中,心理素质得到了提升,同时也有利于知识的获得和课堂效率的提高。
(2)细品深挖教材中的心理健康素材,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我们思想品德教师可以在备课中细心挖掘,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例如在讲八年级上册《与挫折同行》时,导入新课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从头再来》,“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从头再来……”歌曲在激昂、感人的气氛之中结束。所有的同学都陷入了深思当中,我借机问:“这首歌向我们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听了之后你又有什么感受?”学生们动情之后,深有所感,积极发言,情感得到触发,并在交流中得到共鸣。我再适时地加以心理健康引导:“人生道路上我们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挫折,困难挫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要正确地对待它,勇敢地面对它,以顽强的精神和毅力战胜它,如何战胜挫折,就是这节课我们要了解的。”这样既导入了新课,又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
(3)激发学生成才动力,加强学生心理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习兴趣,进而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思想品德课程的设计的特点就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比如在讲课程内容中涉及情绪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交流当情绪冲动或低落时自己的表现,让学生一起讨论如何利用倾诉、转移、换位、自我安慰等方法,合理调节情绪,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调节情绪的方法,来指导自己以后的行动,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善于运用课堂提问方式,鼓励他们大胆发言,把预习或思考后得到的知识和想法充分表现出来。也可以请学生到讲台上来展示自己的想法。对能够提出自己见解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思考过但解答中有不足之处的学生,先肯定他们解答中的正确之处,然后用鼓励性的语言“你可以从某某角度来继续考虑”“请你再思考思考”等给学生加油打气,而不要轻易地让学生马上坐下;对于学生中新颖、简洁的回答,可以用“你的回答很棒”“你的想法很独到”等语言来激励学生,让学生有一种自豪感、成就感。
甘肃玉门油田第二中学由九年一贯制学校划转为一所完全初中,教师在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下已经处于职业倦怠状态。油田下山后学校交予地方政府管理,教师们又面临着体制的归属和福利待遇的下降等问题,使得教师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直线下降,教师的身心各方面受到了负面影响,教学质量长年得不到突破,学校呈现出负重不前的局面,发展进入瓶颈。
抱着对教育的一份执着和对学生终生发展负责的态度,学校领导想尽一切办法,借着学校成立完全初中改制发展的东风,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走上正轨,成立了阳光心理师生导航中心,包括个体咨询室、团体辅导室、发泄放松室,兼具档案室、培训室、沙盘游戏室等六个功能区,配备了一名专职心理教师、九名兼职心理教师。扎实高效的教师团队分别于2006年完成了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2010年完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的设计与实施”等两项课题。不断的摸索实践使全校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激发了教师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学校的管理思路和教学目标逐渐明确,教学质量稳步回升。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发展之路
(一)层级式培训辐射全校
1.培训骨干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在起步时类似于全国的普遍情况,是个别教师因为兴趣自发的行动。这一自发行动立即引起了学校领导的关注和重视,学校开始大力扶持这一新生事物,不断派出骨干教师到外省市参加专题的学习培训,争取最优惠的政策鼓励教师们参加国家级的心理咨询师考试,每周规定专门的时间让教师们参加心理小组的学习。骨干教师的示范效应激发了广大教师发展自身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素养的热情,两年多的时间里,学校已经有11名教师拿到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的证书,为学校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师资保证。
2.开展教师心理培训,优化教师心理品质
伴随着高强度的课时量、堆积如山的作业、学生的突发事件、家长的不理解、上级领导的检查、课题科研活动、公开课以及不良人际关系、不当竞争、社会地位、舆论评价等弥漫性的负面影响,部分教师长期生活在烦躁、焦虑、强迫性思维中,精神极度紧张,造成了教学困难、家庭矛盾、情感匮乏、师生关系紧张等一系列的困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根据我校教师的心理状况,对全体教师开展“谁动了我的奶酪――教师工作压力的心理调控”“走近沙游、走进沙游”等培训讲座,帮助教师认识职业现实,澄清错误观念,将“自为的生活”发展到“自觉的生活”。
根据为学生做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测试结果的统计评估,结合本年级学生日常学习习惯、行为表现等问题,组织年级全体教师召开学生心理问题会诊活动。心理教师反馈学生的学习焦虑、社交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方面的测量结果,帮助年级组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基本心理健康状况,在教育的过程中及时地针对学生的情况加以辅导和帮助,使所有科任教师更加清楚地了解了班主任对该班的管理目标和纪律要求,提高各班的班风学风建设水平。
为了提高班主任的管理能力,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利用每月的班主任例会,对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中的心理战术”“教育的新武器――教育诊疗”“魅力班会课是怎样炼成的”“学生心理发展路线图”等专题培训讲座,开阔了班主任的教育视野,使他们掌握了更多、更加积极的管理方法。
3.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心理讲座
七年级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会对初中生活产生一定的适应不良。如果能及时调整心态、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就会大大缩短适应不良的时间;如果长时间都处在适应阶段的话,就会无法融入初中生活,造成学习下降、心情焦躁、无所事事的后果。学校针对初一新生开展初中入学适应指导、青春期的情绪调控心理指导。对八年级开展思维导图在学习中的应用、打开记忆之门的钥匙等学习策略方面的指导。九年级学生因为面临中考,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学习焦虑和压力,学校开展了智慧备战中考、中考前的放松训练,有效解除考前焦虑。
4.家长学校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
经调查,我校有32%的学生是单亲家庭,还有未经统计的隔代抚养、空巢家庭等现象,家庭教育明显跟不上学生发展的需求。针对这种情况,我校从2006年开始举办家长学校,在十二期的家长学校培训中,以年级为单位,紧扣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本年级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给家长提建议,教方法。每个年级的讲座都竭力做到切中学生要害,直面家长需要,与家长零距离面对面的沟通交流,用真诚的心换取家长的信任与配合,培训效果从学生日益转变的精神风貌中得以显现。
(二)校本教材引领发展之路
为了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优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学校发展夯实心理基础,心理教师广积粮、深挖洞、高筑墙,汇集各方智慧,汇编了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涵盖教师心理健康讲座、一至九年级学生的成长路线图、学生逆反心理的归因分析及解决办法、教师工作压力的心理影响及其调控等。《班主任培训校本教材》包括班级管理中的25种心理效应、应对特别学生的妙招、班级情境中的师生心灵沟通、班级管理动态曲线、优秀是教出来的、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课的课堂管理、魅力班会课是怎样炼成的、班主任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生心理健康培训校本教材》包含巧妙化解人际危机、学习策略指导、责任与角色同在、告别考试焦虑、多元智能、思维导图等内容。《家长学校校本教材》包括了一到九年级不同年龄特点孩子出现的主要问题的解决策略,指导家长科学智慧地进行家庭教育。
(三)科研探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
1.课题研究提升专业水平
伴随玉门油田的改制,职工的买断退养,油田教育的变革重组,我校后进生相对集中,学生心理问题突显。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因地制宜,从2006年到2011年时间内,先后完成了甘肃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研究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和甘肃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课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的设计与实施研究”。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随着课题的完成在各自的专业领域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敢于挑战自我的创新精神,教学水平提升,专业发展呈现上升势头。
2.利用心理测评软件了解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我校使用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心理档案管理系统,为七、八年级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水平测试,发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和适应不良的学生占有相当部分的比率。心理教师将同一年级学生的测评结果进行归类比较分析,形成测试结果统计图和测试结果分析说明,把每一个班的主要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并提出整改策略;将测评中出现心理预警的学生逐一挑选出来,将各个方面的心理问题分析反馈给班主任,并提出应对方法,帮助孩子逐渐摆脱心理困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3.年级学生问题会诊提升管理水平
结合全体学生“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测试结果,召开了以年级组为单位的学生心理问题会诊活动,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其原因,用测评结果指导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工作。
(四)拉网式教育全面渗透心理健康工作
1.聘任心理辅导员挂靠年级组
积极鼓励全校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的学习取证的同时,聘任已取得心理咨询师证的教师为心理辅导员,充分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年级的优势及专长,每人挂靠一个年级,深入本年级了解学生和教师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工作压力及情绪困惑,及时就地解决问题及矛盾,避免更大的隐患发生。发挥科任教师的优势,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菜单式心理讲座面向各个年级、班级
利用教师们的兴趣特点和学科专长,让他们分别担任了“注意力和观察力的培养训练”“如何应对粗心”“人际关系之同伴交往”“树立自信 接纳自我”“幸福生活 快乐学习”“生命教育”“人际关系之亲子问题”等专题的讲座。鼓励他们在学习实践中总结经验,著书立说成为专家型人才。各年级组长、班主任可以根据本年级或者本班的实际情况,利用班会课或者课外活动时间有针对性地邀请心理辅导员做讲座培训。
3.个体咨询促进个性发展
学校每天下午两节课后对学生开放心理咨询室,学生预约后在这里接受个体心理咨询,宣泄情绪压力。教师鼓励求助者倾诉内心痛苦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探寻求助者的潜意识并使求助者自己领悟;协助求助者改进认知结构,学会合理思维;通过学习与训练来建立积极、有效的行为模式;帮助求助者排除心理行为障碍,促进求助者的自我愈合与成长。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助人自助”。
4.心理沙龙促进教师个性发展
学校每隔一周开展一次心理沙龙活动成为教师们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分享心得的重要阵地,大家在心理沙龙活动中学习心理咨询的技巧和方法,观赏心理电影,感受电影带来的心理震撼,交流分析学困生的成因及帮扶策略,在沙盘游戏中进行个人心理探索,获得人生的感悟和个性的发展。
5.心理社团开展同学间的互助活动
学校成立学生心理社团,每个班聘任两名热爱生活、热爱班级、独立自强、有较强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心胸宽广、关心同学,有较强的助人意愿、有奉献精神、有较强的保密意识的志愿者参加心理社团的活动。学生心理社团组织在同学之间开展健康有益的同学互助活动,帮助同学正确处理同学之间、同学与教师之间、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三、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培植了新的教师团队
我校从骨干教师培养入手,落实专人,鼓励在校教师积极参加心理方面的专业学习,给予最优惠的政策支持和物质奖励,激发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中来。利用“请进来、走出去”以及班主任例会和各项活动,对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技巧的培训。关注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开放心理咨询室,为大家免费提供咖啡、茶、糖果等,教师们可以在这里上网、备课、阅读、听音乐、做沙盘、按摩放松、拳击发泄等。目前,我校已基本形成由校领导亲自领导,以心理咨询师为第一梯队,班主任为第二梯队,全体教师为第三梯队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渗透式地优化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直接影响他们的教育教学行为。
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快速变化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当前小学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心理教育能力作为小学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反映和指标,不仅能有效地影响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还有利于教师自身健康和专业成长。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历经十多年的建设,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如何培养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可供我们直接参考的培养模式,诸如培养途径、阶段任务等问题都亟待我们去探索和研究。因此,本文将对这一问题作一蠡测。
一、培养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的意义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自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经历了80年代初中期的自发探索阶段、80年代中后期的积累成果阶段、90年代以来的推广普及阶段,一路迤逦至今已有了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内容体系,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没有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师教育能力相对薄弱成为问题关键所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匮乏;二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性不强。导致在心理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心理教育能力普遍不强、参差不齐等等,已成为制约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以山西省晋中市师资力量相对较好的榆次区为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情况要明显优于小学,60%以上小学出现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岗位空缺的现象[1],“学校每800~1000名学生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学承诺更是难以实现[2]。即便随着社会发展达到这一要求,也只能满足部分个体咨询的需要,我们现在提倡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以开发潜能、培养乐观、向上、阳光的心理品质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单靠一名专职教师根本不能实现。在这种现状下,作为小学教师主要来源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如果能在校学习期间接受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走入工作岗位后,就有能力主动配合专职教师开展工作,从而改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提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二、小教本科生“四位一体”心理教育能力培养模式
1. 构建知识体系
晋中学院自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积极致力于开发建设校本课程,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现有课程开设情况,开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教材,加大了小学心理辅导技能技巧课程的比例,适当增设小学生心理教育课程教材教法、小学团体心理辅导、小学生心理技能训练、小学生心理教育课程设计、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践等课程。同时,将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作为教材编写的价值取向,根据小学生的实际问题确定教学内容,编写出一套适合于全市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教材。如《小学社会心理教育》以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为出发点,内容选择贴切小学生社会生活经验,且专栏新颖,有利于学生准确捕捉信息,勾勒出形成小学生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初步框架;《小学科技心理教育》则从科普教育与科技活动中寻找心理规律,从心理教育的角度去提升科学教育的实效,加强小教本科生对小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科学品质的重视。目前,该系列教材已经出版并投入使用。通过理论知识体系的学习,学生首先打下了良好扎实的理论功底。
2. 搭建成长平台
(1)设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晋中学院积极与晋中市教育局沟通协商,于2011年7月成立了晋中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中心挂靠在晋中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该中心利用学院的人才和资源优势,通过心理技能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专兼职心理教师培训等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广泛吸纳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和优秀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者,并为其搭建培养、提升心理教育能力的平台。除定期开办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外,中心还开通了专家咨询热线,月刊《晋中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增置了《心育能力培养》栏目,理论联系实际,及时发现、解决小教本科生在培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力提升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2011年中心面向小教本科生开展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赛讲6场,校外服务活动53次,指导小教本科生心育论文44篇,有小教本科生参与并取得科研成果5项;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80场,个体心理辅导18例,小教本科生在老师指导下独立进行团体心理辅导124个班次(均有备案),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果和社会效益。
(2)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晋中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打破了传统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方式,但是还存在学生参与机会较少、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等问题,随后成立了晋中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研究会是以晋中学院教科院教师为主,小学教育专业全部本科生及致力于晋中市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各阶层成员广泛参与,集学术性、群众性、服务性于一体的社会组织。目前已拥有编辑部、宣传部、咨询部、策划部、调研部、信息部六个部门,拥有室内250㎡活动场地、室外900多㎡的拓展基地。在研究会里,学生们有了更大的舞台,他们组织论坛、参与学术交流、中外前沿研究成果,进社区、进学校进行心理健康小知识宣传,客观上讲,研究会的成立为小教本科生搭建了更多的实践平台,激发了学生参与心理教育活动的兴趣和动力。
3. 组建科研团队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晋中学院2009年出台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并率先组建了小教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科研团队,形成以大二大三为主,大一积极参与的稳定梯队,并设立了院级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形成了“省—校—院”三级评选模式,使三级科技创新项目互相促进和推动。通过组织科研讲座,引导学生申报课题,两年来学生团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向有“山西省初中班主任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公交司机心理压力源调查”、“山西省中学心理辅导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晋中市大学生村官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四个省级项目,“榆次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现状调查”、“晋中市社区公共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现状的调查”等10个校、院级项目。学生依托项目、科学调研、得出结论、提出建议,这样实践育人有了重要载体,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4. 打造品牌基地
通过对部分城区和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教师状况的调查发现,目前制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在数量、人员整体素质上存在问题。晋中学院主动与当地政府协商沟通,在全市城区、农村教育实习基地中各选取了10所小学,由具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的副教授带队,以小教本科生为主力,配合该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率先在这20所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于小学生以体验参与活动为主,一般需要1.5~2小时,他们在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并在心理辅导室建设上提出心理辅导机构设置标准化、设施科学化、师资专业化、管理制度化、监督工作具体化,以及高度重视解决心理辅导老师的职称待遇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方面进行了八个专题的积极有益的探索,成效不断显现出来,已逐渐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品牌基地,这不仅对当地其他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示范作用,而且对小教本科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有了质的提升,实现了双赢。
三、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的分阶段培养
1. 注重意识培养,制定学习计划
一年级重点围绕心理教育意识的形成。其教育的侧重点在于:
加强心理理论知识学习。通过“心理学”、“教育学”等课堂教学的途径, 加强心育内容,激发学生自觉培养心理教育能力的动力。
吸纳学生成为晋中市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成员。利用研究会的资源优势和便利条件,组织学生观摩、分析小学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分享小学教师教学活动的乐趣与经验,使学生充分认识心理教育在整个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教育观,提高自身的心理教育能力,制定学生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方案。
2. 加强技能训练,提高综合素质
二年级重点围绕心理教育技能的培养。独立地确立心育目标、准确地理解教材,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组织心理教育教学活动,初步掌握心育效果的评价方法。其教育的侧重点在于:
开设小学心理教育课程教材教法、小学生心理技能训练、小学生心理教育课程设计等,
以适应小学普遍开设心理教育课的需要。增设艺术类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满足小学生身心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的作用。针对小学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心理状况、学习阶段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开展多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譬如户外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开设小学生心理教育专题(系列)讲座、举办心理教育座谈会、出版心理健康教育刊物、建立心理教育网站等,使学生在高度认同、积极参与、感受心理教育氛围的同时提升心理教育的实践能力。
开展心理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小学心理教育课程教学竞赛,并制定奖励机制和鼓励措施,在活动中提高心理教育技能。同时,学院还注意提升实践的层次,比如在专职心理教师的指导带领下, 引导学生参与相关课题的立项和研究。
3. 调试心理状态 做好心理准备
三年级重点围绕心理状态的调试。加大技能的培训与考核,指导学生做好见习实习的准备工作,在学科教学和见习实习中加强心理教育能力的形成。其教育的侧重点在于:
开设小学各科教材教法选修课。以专题活动形式进行,每周1次;周一公布活动主题,周四下午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主题活动。选修课教材为校本研发,通俗易懂,有案例、有作业、有思考题,针对性强,有利于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全程指导。
加大心理实践课程比例。教育实习期间要求每个学生试教一定比例的心理教育课,使学生在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创造力、组织管理能力、操作能力、交往能力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参与学科心育和活动课心育的实验,探索心育规律。
4. 实现角色转换,强化职业能力
四年级重点在于角色转换。强化技能训练,通过顶岗实习,提高学生职业岗位适应和竞争能力, 促进学生步入社会、走向教师岗位的角色转换。其教育的侧重点在于:
开展仿真性的社会实践教育。在低年级心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深入实践岗位完成毕业实习工作。毕业顶岗实习是一个重点环节, 它是检验小教本科生心理教育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尺。
开展心理教育专题活动。举办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邀请专职心理教师、优秀小学教育工作者对心理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讲解与分析。积极参与心理教育实验,定期撰写心理教育论文,注重自我教育能力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09)12-0010-03
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早,于1987年发端,历经20多年风起云涌,取得了许多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近年来,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积极推进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全方位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作为工作重点,建立了一整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运作模式,提升了办学水平,推进了素质教育。为了提炼经验,发现问题,找到进一步发展的思路和方向,近期,南京市教育局对全市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逐渐明晰了以“规范管理、专业引领、品牌塑造、积极导向”为特征的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以规范化管理提升心育工作的品位
南京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发展之初就得到了行政的大力推动和规范管理,经过不断的摸索与整合,南京市形成了体系化的行政管理机制,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整体工作具有了较高品位。当前,其行政管理机制形成了两大模块:行政与服务体系和行政管理制度体系。
1.行政与服务体系是由三个三级子系统组成的立体网络结构
工作网络――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区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
咨询网络――市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陶老师”工作站)区县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陶老师”工作站分站)学校心理咨询室;
科研网络――市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组区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组学校心理健康教研组。
2.行政管理制度体系则是心育系列工作制度化的产物
在大量的课题研究和教育实践基础上,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制度,保障和促进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
首先是纲领性文件的制定,如1996年颁发了《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培训内容、途径方法,到教师队伍培训、考核评估等做出相关的规定;1999年制定了《南京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纲要》。
其次是各项具体工作领域的制度建设,包括学校心理教育专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学校心理咨询室管理与评估制度、学校心理咨询人员工作监督制度等。例如,为规范学校心理教育专业人员资格认证,南京市于2000年制定了《南京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咨询员资格认证实施办法》,并配套制定了《南京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方案》和《南京市学校心理咨询员培训方案》;2001年又制定了《南京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咨询员考核办法》;为促进学校心理咨询室健康发展,南京市于1999年出台了《南京市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暂行办法》,2002年制定了《南京市学校心理咨询室评估方案(试行)》,2006年对《评估方案》作了修订,正式颁布了《南京市学校合格心理咨询室建设及评估标准》,后为适应形势需要,又于2007年颁发了《南京市学校示范心理咨询室建设及评估标准》;为确保学校心理咨询人员工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南京市相继出台了《南京市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准则》(2001)和《南京市学校心理咨询人员工作规程》(2007)。
这些政策和文件的颁布施行,使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战略与策略的层面上都进入了规范化的运作轨道。
二、以专业化建设锻造心育工作的品质
南京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套专业化的操作模式,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规范地实施,为心理教育的品质提供了保障。这套实践操作模式包括五大模块: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规范的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多元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层级式的心理健康防护系统。
1.以科研课题引领教育实践,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科学化
南京是在全国最早启动心理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城市之一。早在1987年,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就着手研制出版了《儿童・少年・青年心理培育纲要》,这是国内推出的首个学校心理教育的指导性蓝本,出版后立即引起全国极大关注。紧接着该所又会同市鼓楼区教育局编写了《完善你自己――中学生心理百题》,这也是全国最早出版的中学生心理读本。此后,南京市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在科研引领之下健康有序地发展着。
“九五”期间,南京市几十所学校汇聚在国家重点课题《大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十五”期间,南京市又成功立项了教育部规划课题《中小学生心理监护系统的构建与运作》,集中了80多所中小学参与研究。此外,南京市还先后完成了《中学班主任与心理教育研究》《心育与德育关系的研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研究》等一大批各级心理教育课题。并且,全市逐渐建立了一批立足本市、辐射全国的心理教育研究中心,其中较具影响力的有“中小学心理信息采集与分析中心”“儿童感统训练中心”“儿童心理剧研究中心”“情感教育研究中心”“少儿心理科学院”等。科研课题整合了全市学校的心育资源,引领了全市学校的心育实践。2007年,南京市由教育行政领导亲自挂帅,从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启动了中小学生“学习力”研究,以多领域合作、多学科融合的方式开掘学生学习的心理潜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目前这项研究正在稳步进行中。
2.以专业素质建设教师队伍,使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专业化
首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和资格认证。2002年,在明确区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这两类不同工作性质的基础上,南京市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学校心理咨询员”两个层次的资格认证制度,成立了资格认证机构,制定了规范的培训方案,认定了培训部门的资质,提出了具体的考核办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咨询员资格认证,是一个符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要求的较为完整的体系,是促进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深入、规范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一项具有较高科学价值的研究成果。这项举措已被国家教育部编入高校相关学科教材。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99名教师取得了心理咨询员资格,1882名教师取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
其次,对心理教师进行职称评定。为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的稳定和专业成长,南京市开始了心理教师职称评定,目前暂属于政治系列。同时也开启了市级心理学科带头人的评选。
此外,在教师通识培训中,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分量和专业性,南京市还专门组建了由高校专家、一线优秀专业人员等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以专家数据库方式为各教师培训机构提供师资信息。此举得到了教师管理与培训部门的高度赞誉。
3.以评估督导改良心理咨询室,使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规范化
学校心理咨询室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重要阵地,为此南京市一直致力于心理咨询室的建设与完善,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一是明确心理咨询室的职能。要求学校心理咨询室不仅承担对上门求询的学生进行个别咨询的职责,而且要承担宣传心理教育、指导班级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实施专题性团体心理辅导、整合学校心理教育资源等任务。
二是认证心理咨询室的专业人员。要求这些人员必须经市教育局组织的心理咨询员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后持证上岗。
三是评估和验收合格心理咨询室。我们制定了合格心理咨询室的试行标准,从2002年起每年进行评估和验收,以市教育局的名义认定合格心理咨询室。为促进学校心理咨询室工作水平不断跃升,又于2007年启动了学校示范心理咨询室的评估验收。
四是总结和交流心理咨询室工作经验。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心理学术团体举办过多次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交流会和心理咨询室建设专题论坛,一些区县也分别召开过心理咨询室建设经验交流会。截至目前,南京市经过评估验收的学校合格心理咨询室已达551个,占市中小学总数的90%以上,并验收了首批47个示范心理咨询室。
4.以多样形式传递心育内容,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多元化
课程是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课堂是教育活动的主阵地,南京市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心理辅导课、心理活动课等,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全市有80多所小学先后开设了心理教育活动课,每周一节,每节20分钟;初中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课;高中则以选修课(有的学校还作为必修课)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常识和心理健康辅导。市里还先后编写了《中小学各年级心理教育实验读本》、《心理教育活动手册(幼儿卷、小学卷、中学卷)》等教材,开展了心理剧展演、群体心理素质训练、学生心理小论文征集等活动。许多学校还形成了自己的成果和经验,创出许多团体心育活动的形式,如“少儿俱乐部”系列、“校园心理剧”系列、“心育游戏”系列、“心育体操”系列、“音乐育心”系列、“心育小研究员”系列、“心育行为练习”系列等。心育课已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教育内容和形式。此外“同伴互助”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举措,全市许多学校建立了“同伴互助小组”“心理互助热线”,一些学校还设置“班级心育委员”“心理信息员”,使同伴互助落到了实处。
5.以三道防线建立防护系统,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层级化
在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实践中,南京市形成了三级心理健康防护系统。一级系统(心理培育系统)面向全体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育学生良好心理品质。这部分工作主要是由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规划、组织、管理,主要承担者是学校。二级系统(心理辅导系统)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对一般性的心理困扰、初始性的心理障碍进行辅导。这部分工作主要由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组织管理,“陶老师”和学校心理咨询室一起实施。三级系统(心理矫正系统)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援助,对患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干预与治疗。这部分工作主要由“陶老师”承担,学校心理咨询室配合进行。
三、以特色化运作打造心育工作的品牌
南京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意识地引进特色化的品牌运作方式,塑造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形象,使心育工作生动鲜明地呈现,以此提升教育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目前主要有以下三大品牌。
1.“智慧果”青少年性教育热线
在校本课程原则指导下,我校拟开发 “积极心理教育”特色课程,践行学校尚善教育理念。着眼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整合和补充作用。
一、课程背景
我校学生是珠三角新型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学生,学生主要来自农民家庭、农民企业家庭和拆迁补偿家庭,有少数是外来务工子弟。他们有着城市认同的强烈需求,但又摆脱不了农村生活习惯和文化影响。他们特别需要有人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
我校的团体心理辅导已具有一定的区域影响力。从2002年起就对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干预进行实践探索,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尝试,至今已自主开发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在高校心理专家的指导下,学校开展大中小型团体心理辅导共达170多期,初步形成了有本校特色的团体心理辅导课程体系。
二、课程内涵
(一)尚善教育
我校“尚善”的内涵包括以下三层含义。
第一层:崇善――懂得做人善。像许海、许铭先生一样,从善、行善,宽容、善待他人,善待自己的爱心美德。
第二层:修善――懂得做事善。像许海、许铭先生一样,勤奋拼搏,发挥潜能,积极进取、实现自我,超越自我,追求完美的善。
第三层:创善――善教善学。学校为师生搭建平台,在德育管理、教学管理上让师生充分发挥所长,形成乐教、乐学、善教、善学的氛围。
我们的“尚善”教育既是一个理念,也是一种手段、一个过程,是我校追求的愿景。
(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教育”是一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内容和途径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用积极的过程诱发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的一种理念。
“弘扬人类美德,激发积极情感”是我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它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使每个人实现自我并超越自我,保持生命生活的最佳状态。这与我校“尚善”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我校践行“尚善”教育理念的重要助推剂。
我校“积极心理”特色课程的构建,是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思想,以“系统化、层次化、多元化”为策略,以“学生、教师、家长心理潜能激发”为目标,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抓手,以“团体心理辅导+个性辅导”为手段,建立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以此践行我校“尚善”的教育理念,创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品牌学校。
三、课程意义
构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课程,践行尚善教育理念,有利于激发学生、教师、家长的潜能,促进学生、教师、家长三位一体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培养师生的感恩之心、从善之心,帮助他们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从而形成更健全的人格。有利于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其品牌价值,为其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四、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构建系统全面、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针对性强的校本课程体系;激发师生心理潜能,使之形成崇善、修善、创善的品质和校园文化氛围;打造富有凝聚力的学生团队、教师团队和家长团队,实现学校管理水平、教育科研水平、学校内在凝聚力的大幅度提升。
(二)具体目标
构建“三二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打造一支积极向上、业务精良、一专多能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开发一批团体心理辅导案例;
转化一批学习焦虑学生。
五、开发措施
(一)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实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开展
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围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师生心理潜能激发”的目标、“团体心理辅导”的手段,拟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方面开发和完善。
1.课程目标体系
心理素质是个体整体素质的基础,学生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一般不同年级学生在智力方面是有差别的,即获得知识有多有少;一般不同年级学生在个人经历方面也是有差别的,即初中新生都有“中小过渡现象”,初二年级学生有“八年级现象”,初三年级学生有“升学择业现象”。因此,我们在初中三个年级里构建如阶梯式上升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在初中各年级依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来实现不同年级的教育目标。
初一年级目标:认识自我――积极的自我感觉、自我概念和自我分析。
初二年级目标:悦纳自我――积极的自我评价、自我接纳和自我完善。
初三年级目标:超越自我――积极的自我突破和自我创造。
2.课程内容体系
学生课程是核心内容,由“三二六”板块构成。
“三”――三个台阶,即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年级。
“二”――两种类型,即全员参与的普及课程,可供选择的个性化课程。
普及课程,写进学校课程计划安排表,全体学生都必须参与,如每周一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每月一次的大型团体心理训练等。
开展个性化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心理状况、学习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主题的心理辅导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如同质人群的小组团体辅导。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张适合自己发展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表”。
“六”――六大模块,即智慧、勇气、爱心、正义、克制、卓越。
3.课程实施体系
为有效落实课程开展,实现课程的预期效果,我们从“四大课型”和“四种形式”两方面实施课程。
四大课型分别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团体心理训练课、心理主题班会课和学科渗透课。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课堂采取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等活动形式进行,最大程度地预防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及行为问题。每周每班1课时,专职心理教师授课。
开设团体心理训练课,以年级为单位进行,打造教师团队、家长团队和共同体团队,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团结合作精神。每月每年级两个课时,专职心理教师授课。
开设心理主题班会课,主要指导学生在情、意方面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每周每班1课时,班主任授课。
开设学科渗透课,全体科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挖掘教材中蕴藏的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种形式“如下:
以情境为载体的校内团体心理训练和社会情景下的团体心理训练;
以内容为载体的不同群体的主题团体心理训练;
以对象为载体的主题式督导团体心理训练(包括单一人群和复合人群);
以规模为载体的团体心理训练(包括年级大型团体训练、班级团体训练和小组团体辅导)。
通过不同情境、不同人群、不同主题、不同规模等的全方位的团体心理辅导体系,让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4.课程评价体系
对课程的评价。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目标要求科学、合理、细致,具有教育和发展功能;内容要符合学校办学思想和育人目标,体现学校的学校特色,体现学生发展的多元化、生动化;实施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对教师的评价。在全体教师绩效考评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内容。评价内容包括“五有”:有课程目标,有课程计划,有科学可行的教学设计,有实施方法,有评价办法。
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核实工作,纳入月常规检查、期末终结性考核,成绩优秀者评先、评优优先。建立教师心理成长档案,追踪教师个人心理健康水平发展。
对学生的评价。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即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含第三方访谈)等形式进行,同时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最终得分=心理健康活动参与(60%)+其他活动参与(20%)+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20%)。学生得分折合登记入学生心理成长档案。
5.课程管理体系
组织管理: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课程计划管理:依学校的课程目标和师生情况确定课程内容。
课程实施管理:强化动态管理,根据课程实施情况,适时调整或删减;有机地运用预设和生成策略。
教材管理:由教务处统筹管理,包括教师用书和各种道具器材。
人员管理:制定《许海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方案》,明确课程的操作、交流、奖励、监督等制度,激发师生参与课程建设的热情。
课程评价管理:建立和完善课程评价制度,每学年修订一次校本课程,以不断改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二)建设团体心理辅导的阵地,搭建积极心理搭建教育大舞台
建设校内团体心理辅导主阵地。在原有心理场室基础上,升级、改造场地场室,清晰划分功能。
建设校外团体心理辅导阵地。与户外拓展培训基地合作。户外拓展基地提供了校内无法比拟的自我挑战环境,能进一步实现学生潜能的激发。
引进先进的心理测量工具、统计分析软件。引进一套先进的、科学的、适合学校心理辅导的专业心理软件,满足大规模的测试、测量并及时反馈的需要以及个人信息动态更新的需要。
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网络平台。该平台有选课功能、咨询功能、自测功能和讨论功能。
(三)组建教师培训团队,提高“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执行力
构建“2+28+n”的团体辅导教师队伍模式。即以2个专职心理教师为核心,28个班主任为主体,n个科任教师、高校专家、外校骨干、家长等各方面的社会人士为支持力量的队伍。
构建“六步走”教师培育计划。“六步”即问题清单、目标导向、专家引领、校本培训、伙伴互助、共同体支持。同时通过行动研究――“问题+方案+行动+结果+反思”的螺旋式循环研究过程培训师资队伍。
(四)提炼精品项目,打造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力
把“三二六”课程体系打造成为精品课程,充分开发师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师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充分彰显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特色。
六、开发保障
(一)组织保障
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该项目的总体推进和组织落实,全程跟踪指导项目实施,保证整个项目科学、有序地推进,提升项目实施效果。
成立创建工作执行小组。主要职能如表1所示。
(二)制度保障
建立计划、总结、交流制。制定项目总规划,把项目建设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中,定期交流、互相借鉴。
建立指导、监督制度。教学部门每学年要安排专题指导、检查,指导、监控教师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具体工作情况,做出科学的评价。开课情况将在评选优秀教研组与备课组时做重要参考。
建立激励制度。把校本课程教师的工作考核纳入到日常考核与期末考核之中;有关校本课程的相关资料学校给予优先办理;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师,参加评优、评先、晋级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作为评选校级骨干教师和优秀课的优先条件。
七、总结
以上是我校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体系的主要做法。可见,开发校本课程,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要结合当地生活实际选择对学生实用的、具备研究基础的课程,确定课程目标。其次,要规划和建立校本课程的活动场室,作为活动开展的场所。
第二,要成立校本课程开发管理中心,专门负责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管理。校本课程开发管理中心有三个职能,一是全面统筹校本课程开发的各项工作;二是协调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课时设置;三是设置各种管理和奖励制度,激发课程教师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