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25 14:42:5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校园当今现状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而言的“新媒体”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校园文化生活,并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具有新的特质。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向新媒体延伸的现状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而言的,是当今新时代伴随着系列高新技术的发展出现的一种媒体形态[1]。为区别以往校园的四大媒体:校园广播、校报、校园新闻板和校园电视,当今意义上的“新媒体”主要包括校园互联网网络、BLOG、校园论坛、微博、微信、虚拟社区等。随着承载着新兴的校园文化的新媒体涌入高职院校校园,新媒体一系列的传播媒介、科技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并使校园文化具有了新的特质,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内涵。当下,新媒体对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冲击与渗透,形成了校园新媒体网络亚文化,使得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呈现出较强的互动性和交互性等新的特点。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而如何利用新媒体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和迫切,更是值得我们深刻思索的新课题。
二、新媒体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一)大学生对新媒体网络文化的认知与关注
高职院校校园新媒体网络文化是现代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当今校园文化中的亚文化,更多呈现出时代特征,对塑造健康校园文化,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有着重要的现实需要[2]。对于新媒体网络文化的表现形式,校园互联网网络、BLOG、校园论坛、微博、微信、虚拟社区、网络原创视频等最受大学生的青睐,并且认为不同类型的高校网络文化应该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二)校园文化与新媒体网络文化共同发展
校园文化既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有形的校园文化可通过院校所在的区域的地理标识,各具特色校园环境、风格迥异的校园建筑、意义深远的校名、校徽、校训、校歌等有形载体来呈现;而无形的校园文化是高校在科研教学、学生文体活动、校园生活中孕育出的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校园氛围、人文精神。新媒体网络文化富含的价值体系、舆论导向以及生活方式,都无形中贯穿于校园文化中,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整体把握传统校园文化与校园新媒体网络文化的互融共进。
(三)高职院校新媒体网络文化建设现状。
现状表明,部分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只停留在信息的层次,虽然在一定层面上提供了BBS、留言板等交流沟通平台,但在学生和学校之间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交流互动较少。当下校园新媒体网络建设现状中存在诸多不足,如:内容单调,更新速度慢,缺乏符合高职院校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形式,缺乏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信息交流受阻,缺乏学生互动,高职院校缺乏对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等。现有校园文化渗透教育没有充分依托新媒体网络平台的技术优势,从而进一步利用新媒体对传统校园文化渗透教育的提升。
三、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一)拓展校园文化载体,传承中不断创新
随着当今高新科技的普及,校园新媒体网络建设也日趋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在深入利用新媒体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同时也丰富了课余文化生活。针对新兴网络文化良莠不齐,的情况,高职院校应迅速用正确积极的思想占领新媒体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思想、先进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在校园新媒体领域的蔓延[3],引导积极健康的校园新媒体网络文化。学院应当作为校园新媒体网络文化的引导者,结合时代特征,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网络平台,使之校园新媒体行之有效,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而服务。
(二)定位明确、特色鲜明,打造校园文化品牌
高职院校有区别于本科院校不同的校园文化特色,不同的职业院校间也往往因为办学导向、人文底蕴、校史制度的差异有着不同的校园文化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落实到高职院校校园新媒体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就应紧紧围绕高职教育中弘扬“职业”灵魂,塑造“职业”形象,培养“职业”素质等职业性教育特征,通过校园新媒体网络平台立足于本校校情,找准院校定位,把握时代特色,形成具有强大感召力、凝聚力的校园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苏毅清.网络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2(1).
[2]周辉.网络文化视域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2013(03).
[3]丁金诺.论新媒体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2(03).
【作者简介】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1-0121-02
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生法制教育,目前呈现出一种良莠并存的矛盾现状。而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各国都已把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因此我国法制以及大学生法制教育体系的建立是难以在自身范围内实现独立自主的,它的实现建构过程是要同文化结构交互作用,一体化发展的过程[1]。因此有必要从文化视角出发来分析与研究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旨在使大学生自身形成一种文化的价值思维和判断能力,最终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主动抵制破坏法律秩序的行为,以期更加完善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体系,提高当前高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一、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矛盾现状
法制教育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2]。而随着当今经济文化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院校的法制教育亦逐步纳入正轨,自1986年国家教委决定在高校开设“法律基础课”至今,高校在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领域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体系已基本建成,且具有一定的成效。法律知识及法律制度为大学生所熟知,并且大学生的知法、守法、用法意识普遍增强,大学生群体法律素质总体呈现稳定、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人生观、价值观、法律观的主流取向是积极、进取、务实的。
但是随着国内众多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群体的规模日渐庞大,加之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思潮并存,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等给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原有的法制教育体制已逐渐凸显出与时代不相符的缺陷。例如,近几年有关在校大学生犯罪的报道频频见诸媒体,2002年的清华大学生刘海洋伤熊事件等,这些“天之骄子”怎会做出如此令人震惊之举呢?这一问题不能不引起教育者的沉重深思。据一项关于“校园犯罪”调查的可靠数据显示,在犯罪的51名大学生中有16人来自重点院校,占了总数的31%。在大学生犯罪中,其中不乏博士生和硕士生[3]。从这些事件及数据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主要矛盾现状为大学生法律认知与行为的严重分离。
2009年发生在我们吉林农业大学校园里的一幕令人惋惜的悲剧就用血淋淋的事实使学校、社会和家庭深深地意识到当代大学生对法律的认知与行为的严重分离。2009年11月的某天深夜,吉林农大的大四学生郭某因之前与同寝室一名室友的矛盾拿起之前买好的剔骨刀将室友残忍杀害,事后郭某居然还镇定地用自己的手机报警。可见,郭某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为是犯罪却仍然不计后果地去实施。近年来同类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不能简单地看作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一个表面现象,这已经透射出大学生群体的精神信仰、心理状态、情感感知与具体行为的严重失衡。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的感情细腻丰富、思维活跃、感受灵敏,同时心理起伏较大、做事容易冲动、承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较低。但是社会是复杂的,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处世心态和正确的行为原则来约束自己。郭某清楚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的却仍然放纵自己犯下难以弥补的错误。这正体现出平时他所受的所谓的“法制教育”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流于形式,被动接受,并没有从心理上去真正接受、掌握法律知识。因此,他在杀人的时候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犯罪行为,法律的实用性也未起到应有的作用。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这种法律认知与行为严重分离的现状必须得到家庭、学校及全社会的重视。
二、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问题的文化分析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产生了巨大变化,文化变迁带来了多元文化的冲突与撞击,文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大学生群体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引起了大学生所处的校园文化的全面变化,只有揭示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出现的学生法律认知与行为严重分离的矛盾现状的深层次文化原因才能使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走出困境。
(一)物质文化原因分析
当今是全面推行市场经济的时代,经济体制的转轨使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随之形成了当今时代环境下的新物质文化,深深影响着作为校园文化基础的物质文化,同时这种新物质文化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亦产生了深刻影响。
新物质文化有助于当今大学生形成符合时展要求的法制新理念、新思想及形成健康文明的法律价值观。市场经济是一种具有开放性、平等性的自主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立的同时与之配套的法律制度应运而生,为人们营造了公平、公正、平等自主的物质文化环境和法律环境并建立了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济模式,这必然利于激发当代大学生巨大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成为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主体之一,利于增强他们的法律主体意识、确权维权观念以及充分尊重和保护财产权的法律思想。同时市场经济还具有理性化的特质,以自由、平等、信用和契约为基础确立了一系列法律规范和程序,在这种新物质文化的熏陶下必然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养成公平正义、诚实守信、法律至上的健康的法律价值观。
但同时,新物质文化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提出了挑战。现代市场经济的营利性、自主性和等价交换的特征唤醒了人们的利益意识,推进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腐朽了人们的思想。由于人的趋利性使得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小团体主义等盛行,一些人为了利益,不惜突破一切道德底线,甚至铤而走险,触犯刑律,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沦丧。更有甚者把权力作为商品,为满足私欲以牺牲政治原则为代价,进行权钱交易,权权交易,走上犯罪道路。这些不良的社会观念和思潮充斥在大学生周围并时时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使部分大学生的行为与法律认知严重分离,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二)精神文化原因分析
所谓精神文化是指属于精神、思想、观念范畴的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的特点,反映其理论思维水平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心理状态、理想人格等精神成果的总和[4]。当今社会电台广播、影视电视等媒介所传播的多元文化信息所形成的社会文化氛围耳濡目染地影响着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知能力,及自身的日常行为活动。这有助于大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能力,与时俱进,了解并掌握当今时代最前沿的法制观念及思想,从而指导大学生日常的行为活动。但媒介中传播的一些与当今道德价值相背离的低俗文化及不适宜的行为模式也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得某些大学生的价值观扭曲,陷入无法自拔的恶性循环,而最终酿成恶果。同时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大学校园中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网络皆是人们必备的信息搜集与沟通工具之一。一方面,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大大拓宽了大学生的求知途径,有助于大学生时效意识、竞争意识、平等开放意识和新型人际交往习惯的形成。另一方面,网络具有一定的缺陷和虚拟性,既传播文明又倾泄垃圾,既开启民智又制造蒙昧盲目。而某些大学生对网络交往中的信息又缺乏甄别过滤能力,沉迷于网络,网络的这些不利因素严重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使得大学生对法制教育的接受流于形式,对法律知识的认知和行为严重分离。
(三)校园文化原因分析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的整体文化,包括校舍建设、授课内容、管理制度、全体师生的共识及所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种持久深厚的精神氛围[5]。一方面,学校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法制氛围自然地感染着校园中的大学生,引导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和思维模式的变化,进而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同时学校组织的文明向上的文化活动充实了学生的精神生活,使学生具有更高的法律意识,使守法由国家强制力的外在强化转化为个体对法律权威及法律所内含的价值要素的认同。但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对滞后性使社会不良文化有了可趁之机,某些思想意志不坚定的大学生受到不良文化诱惑,道德滑坡,行为失常脱离正轨,这也与高校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缺位有着莫大的关系。
综上可见,高校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表面,更需要针对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问题的文化成因进行深刻地反思。赋予法制教育以文化的神韵,用厚积薄发的文化力量来塑造大学生的法律价值观,让先进文化发挥主导作用,抵制不良文化的入侵,为当代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营造一种进取拼搏,努力向上的文化气息和浓烈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刘进田.现代法制的社会基础:物的依赖关系[J].法律科学,1990(3).
[2]路士国.浅谈在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J].硅谷,2008(8).
[3]沈义,殷文剑.救救我们的“天之骄子”――关于大学生犯罪的调查与思考.
[4]曾丽雅.关于建构中华民族当代精神文化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2(10).
[5]吴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策[J].华北电力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河北保定.
The Cultural Study of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Legal Education
各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利用好校园媒体,积极发挥校园媒体的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的作用。在中国的高校校园媒体的数量较为庞大,主要由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肩负宣传校园任务的校园媒体;第二种,具备较强功能性的专业校园媒体刊物;第三种,以消遣与娱乐为主的校园媒体的文学作品。校园媒体形式则是以广播,电视以及网站等为主。在网络技术、大数据高速发展新时代,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进步,智能手机等一系列高科技产品,成为校园媒体的主流。
由此,要利用好当前各种主流媒体,发挥媒体宣传和便捷的优势,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较好的效果,首要前提是进行媒体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工作,完全发挥出校园媒体自身的宣传优势,使校园媒体能够高效率的运用资源。校园媒体资源进行融合发展主要是以单个媒体为基础,进行各校的媒体信息的交流融合,再利用多个媒体平台向师生展开传播。
二、校园媒体融合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新时期的媒体是以互联网为主进行校园信息传播,这在校园中的影响力较大,在众多的校园媒体中能够深刻感知到新时期下的机遇和挑战。而且当今大学生更喜欢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消费,校园媒体面临着校园媒体影响力逐渐减弱的挑战。
虽然以往的校园媒体有一定固定的受众群体,不需要担心校园媒体的营利问题,然而在新时期下校园媒体自身存在的不足日益明显,问题主要包括不能够保证传播的信息具备一定的实效性,无法和读者进行及时沟通,媒体传播的形式过于单一等,因此校园媒体需要走融合发展之路。
首先,校园媒体的融合发展受众具有一定的受众性。高校进行校园媒体宣传时主要的受众群体是全校的师生。在高校内部的校园媒体通常情况下会定位为全校师生,校园媒体不会对受众市场进一步的划分,而受众的一致性增加了高校校园媒体展开合作的可能性。
其次,媒体的特点可以相互间的进行弥补。以往的高校校园媒体以广播报纸为主,其自身的表现形式过于单一,依托于互联网发展的新媒体则呈现出丰富的表现形式,这符合校园媒体受众的个性化需要。新时期下的校园媒体据有较强的互动性,师生可以对自己有兴趣的信息进行评论等。
最后,促进信息的统一与非同质化。在高校的校园文化中具有高度统一的特性,校园中的信息传播内容主要以学校活动以及党政为主,因此几乎所有的校园媒体信息传播的统一性较高,而且学校间能够采集到的传播信息几乎一致,正是因为这种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才会造成人力与物力资源的大量浪费,由此高校媒体需要进行融合发展,并共享资源,对于受众市场进行细分。
三、促进媒体融合发展,努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1加强校园媒体管理,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高校中需要对媒体管理体制进行积极的改革,改善在校园内盛行的多样化形式媒体共存的现状,将校级新闻中心作为总体的领导部门,在下属部门中增设广播站,有线电视以及校园新闻网等多个部门,把所有分散在校园内部的校园媒体进行整合,共享媒体信息与人力资源,有利于提高校园媒体的工作效率与宣传效率,进而有更好地服务于优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3.2拓宽信息传播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
在各高校内部运用的媒体信息传播手段几乎一致,这使校园媒体合作变得疏远,在校园内形成报网与广电两个校园媒体阵营。需要先进行校园媒体自主融合,才能够实现校园媒体的大融合。
对于校园媒体的传播方式以及机构进行整合工作,有利于促进校园媒体的发展,减少实现信息共享的流程,这有利于校园媒体运用自身本不具备的优势和其他媒体一同做好信息的传播工作。校报上的文章信息能够利用校园网络或是电视广播等方式传播给更多的人,相反,校园网络等媒体的主要内容可容易在校报上进行传播。
3.3丰富校园媒体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趣味性
校园广播记者可以在校报上宣传自己采集的新闻稿件与节目内容等,在校报上可以公布有关校园广播或是有线电视中主要的节目内容摘要等等,在节目播出之前,积极引起更多师生的注意,使更多的人能够及时收看校园内部的电视节目。校园电视不同于校园广播,它具有图像优势,它能够向师生传达更清晰,更具体的信息,使校园信息报道更具电视化。
网络传播不会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校园媒体传播的信息会有更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增强校园内广播媒体电视节目自身的深刻性和权威性,可以把可评论性的新闻稿件加入校园媒体报道中,以改善校园新闻报道内容没有深度的现状。校园媒体节目编排的人员可以利用校园网络搜集大量的信息资源,以丰富校园媒体报道的内容。利用校园手机网络可以使听众与校园广播电视之间的距离更近,使校园广播电视具有一定的互动性。
网络是当今世界最便捷的工具,也是涉及范围最为广泛的工具。但是,网络存在危险,只有正确的使用网络,才可以完成预期的目的。当今,大学生是接触网络的最大的群体,并且,这个群体十分庞大,他们的时间自由、思想散漫、目的不一,这就非常容易沉迷于网络,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因素。
一、自身因素
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正处于高速转变的过程,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只有通过网络,才能满足他们了解世界、汲取课堂以外的知识。但是,在他们了解世界的同时,有一部分会沉迷于网络,这是那部分大学生不能坚持面对现实生活的压力,非常容易选择逃避,到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寻求安慰。
(一)不能适应的转变
当今的大学,都是以自学为主,很少有人监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并且,大学生没有了升学的压力,这些和高中比起来,有着重大差异,这就使得他们在刚刚踏进大学校园的时候,思想意识很是散漫,很不适应学习方式。然而此时,新生有大笔时间接触全新的网络,毫无抵制的接受者网络上的诱惑力,这就使得部分学生逐渐沉迷于网络。
(二)大学生心理需求
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有积极探索世界的心理,他们在电脑和网络方面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满足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另外,不断增加的竞争力较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稳定程度。而且,他们的自制自立能力很是缺乏,从而导致网络成瘾。
(三)大学生的辨别能力偏低
如今,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勇于挑战和冒险,易于接受新的事物,但是他们辨别真伪的能力很弱。再加上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正处于向成熟转变的过程中,校内单一封闭的生活促使他们极易接受网上新奇、刺激的信息,从而沉迷于网络。
二、外部因素
(一)校园文化匮乏
众所周知,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但在网络时代,大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通过网络更加迅速,范围更加广泛,致使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的思想中占得比例越来越小。如果再不加强校园文化工作,再不正确的使用网络,就只能面对网络所带来的冲击了。所以,对高校而言,建立并丰富校园思想文化,是首要的工作任务。
(二)校园周边网吧林立
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这个群体消费能力非常可观,这就使得校园附近的商铺成为风水宝地,就大学生而言,网吧作为一种理想的消费场所,见缝插针般出现在其周边。与此同时,部分网吧采取了各种手段加强竞争力,比如:买赠活动、假期优惠、提供优惠午餐等,使得那些拥有很多自由时间的学生长时间沉迷于网络。
另外,部分网吧网络安全意识非常淡薄,同时又疏于经营管理,这就使得进入网吧的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然而,大学生由于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无法抗拒外界的诱惑,这为大学生网络成瘾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三)缺少家庭的沟通与监督
家庭是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因素之一,许多大学生都是家乡来到异地求学,没有了原来的那种严管严教的约束,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逃避学习。而家长往往忙于生计,渐渐地忽略了与子女的交流,这就使得其子女缺乏应有的亲情,以及对他们现状的理解和监管,从此导致他们把精神寄托于网络,并借此释放心中的压力。
(四)缺乏对网络的监管
网络是双面的,既是人们了解社会、联系社会的渠道,也是社会影响人们的工具。如今,网络法律监管尚不健全,一些网络游戏、网络暴力等问题也越来越恶化,从而,自控能力较差的大学生慢慢地迷恋网络。
三、结语
消除大学生的网络成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仅凭学生自身的力量很难有所改变,要从网络中走出来,还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田菩提.“大学生上网”负面影响分析及消解对策[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2] 程乐华.网络心理行为公开报告[M].广州经济出版社, 2002.
中图分类号:D6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123-02
一、女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调查
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笔者结合本研究的目的制定了一份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某大学各专业大一到大四的女生,从而通过调查总结出女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20份,有效率92%。
1.女大学生恋爱观的现状
恋爱观是个体对恋爱的基本理解和观点,其中包括恋爱动机以及恋爱的外在表征,因此笔者从恋爱动机和恋爱行为两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
(1)恋爱动机
笔者根据分析将女大学生恋爱动机分为:寻找人生伴侣、随大流、证明自己的价值与魅力、因寂寞而寻找感情寄托、其他等五种,其中有30.65%是为了寻找人生伴侣,而7.56%选择其他,剩下的则选择了其他三项,这说明当今女大学生的恋爱观整体是健康的,但是也有其中一大部分不是单纯为了结婚而恋爱,而是因外界环境或者虚荣心的影响,这明显呈现出一定的盲目性。
(2)恋爱行为
笔者为了总结出女大学生对恋爱的度的把握,还对其恋爱行为进行了调查分析,其中笔者根据程度不同设计了牵手、拥抱、接吻、和发生性关系五个层面,其中停留在接吻及以内的占到65%,剩下的则为发生性关系,可见女大学生在校谈恋爱期间有一大批会和异性发生性关系。
2.婚姻观的现状
婚姻观是对婚姻的看法,关系到大学生婚恋观的健康,因此笔者在结婚的动机及婚姻与爱情的关系两点进行了调查分析。
(1)结婚的动机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结婚的目的性也越来越强,这也严重影响了当代女大学生的婚恋观,调查发现,当代女大学生有36%选择因为相爱而结婚,而35%是为了组建一个家庭,还有16%是因为工作或者其他经济利益,还有6%是因为性的需求而结婚,可见女大学生结婚的动机相对比较纯洁,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健康因素。
(2)婚姻与爱情的关系
婚姻和爱情的关系也是影响大学生婚恋观的重要因素之一,调查发现一半以上的女大学生认为爱情会逐步转化为亲情,而有38%的女生认为婚姻会使得爱情平淡,5%的女生认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可见绝大多数当代女大学生对婚姻和爱情的关系比较乐观。
二、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的成因
通过上述调查可以发现,当代女大学生的婚恋观整体上是较为健康的,但是不少女大学生对恋爱观和婚姻观存在一些不良倾向,甚至有些大学生的婚恋观存在很大问题,如果不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纠正,则会严重影响她们的生活,而且会对一些婚恋观健康的学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给家庭、社会带来危害。
1.从社会学方面分析
人的需求会产生动机,而动机可以支配个人行为,因此大学生婚恋观的研究离不开动机学相关原理的支撑,为了恋爱而恋爱是当代女大学生恋爱观的普遍误区,正如前文调查显示,很多女大学生的婚恋动机仅仅是停留在恋爱层面,不是出于爱情本身,而是仅仅为了弥补空虚、盲目攀比等。
有些女大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仅仅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寻找精神寄托,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大部分是第一次远离父母,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内心非常孤独,因此急需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而因女性性格特点导致很多女学生喜欢自己的倾诉对象为男性。随着两人的交往不断加深,则异性朋友会逐渐发展为两性关系。
从众心理是中国人普遍的心理特征,其不会因学历的变化而发生根本改变,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女大学生大部分对自我缺乏正确的认知,会因为没有恋人而感到自卑,特别是一个寝室中其他女同学都有男朋友了,而自己还没有男朋友,这样会很没有面子。当然这种随大流的心态也是因为周围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校园充斥着言情小说、爱情剧集、社会恋爱和网络行为的不良风气等等,这些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女大学生的个人行为。
2.从心理学方面分析
大学生谈恋爱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现在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谈恋爱甚至会被同班同学耻笑,这也导致女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受到影响。
当今女大学生很多不注重内在修养,而是依靠外貌、金钱等进行盲目攀比,她们认为自己只要有光鲜亮丽的外表或者有花不完的钱就足够在同学间炫耀,甚至有些女学生为了展现自己的魅力,同时和几个异性朋友交往,和谁都不确定明确的恋爱关系,将恋爱作为满足自己虚荣心的工具。
当今校园很多女大学生表现出“爱无能”现象,只是追求爱的过程,不注重结果,导致其恋爱的过程中根本不会考虑到任何婚姻问题,从不考虑对方的感受,缺乏责任心。她们仅仅将爱情作为一种情感体验,满足其精神需求,盲目强调爱的权利而回避爱的责任。
3.从伦理学方面分析
当今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已经不像80-90年代那么单纯,而掺杂了更多的附加条件,特别是当今女大学生伦理思想的变化,导致部分大学生婚恋观发生扭曲。有些女大学生谈恋爱是为了排忧解难,有些是当作一种时尚,有些是为了展现自己的额魅力,有些甚至认为恋爱是大学生活的“必修课”,有些把恋爱看做是今后处理婚恋问题的经验积累。诸如此类问题严重背离了婚恋的基本伦理底线,这严重影响了当今女大学生的婚恋观。
三、正确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婚恋观
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存在即有存在的价值,正如俗语所言“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年不多情”,面对女大学生婚恋问题,绝不可一棒子打死,也不可横加阻拦,而应当在不提倡的基础上积极引导,正确对待,帮她们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1.将婚恋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作为人生的必经之路,婚姻及恋爱非常重要,对大学生得让婚姻和恋爱进行教育及引导,是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共同责任,而其中学校教育又是最重要的环节,因为婚恋观大部分是在大学期间成熟,且大学生婚恋观很容易在大学期间因一些不良影响发生扭曲,因此大学婚恋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女大学生的婚恋教育更要加强,大学期间要安排必要的课程,比如心理健康教育、恋爱、性健康教育等,使她们充分认识到自身情况,树立树立自尊、自重、自强、自爱的意识,从而更加审慎地对待自己的人生大事。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树立正确婚恋观
作为一个半开放性的浓缩社会,大学校园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我们要努力构建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针对女大学生婚恋观念的现状定期举办必要的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等专题讲座,增强女大学生对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的认识。同时加大社会参与度,让她们更加了解社会需求,增强婚恋认知度,树立健康的婚恋观。
3.加强社会广泛参与,担负起社会责任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部分文化产业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不惜放弃自身的社会责任,从而迎合大众的低级趣味,而年轻一代的女大学生可以通过报刊、电视、网络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她们辨识度有限,认为存在就是正确的,从而受到了很多不良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呼吁社会承担起相应责任,广泛参与到营造健康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共同为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结语
作为人生的重要 阶段,大学是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的关键期,如果校园婚恋原因影响了女大学生的今后人生道路,则非常令人惋惜。因此,高校应当重视及加强女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引导她们的人生道路,为她们以后顺利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高校都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我们也发现,当今部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说明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详细如下:
1.1 教育效果不好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非常复杂的,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教育效果不好,这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当前的大学生都个性十足,思想突出,不愿意被束缚和约束,这些原因都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非常的难做。
1.2 教育方法不当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过时了,已经满足不了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今信息技术异常发达,大学生基本都选择通过微信、微博和QQ空间等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都比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这时如果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还采用传统的方法就不适合了,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
1.3教育内容不够丰富
传统模式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太多的互动,这样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教育内容不够丰富,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根本性的作用。如今已经进入网络时代,如果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还局限在正面案例和负面案例上,就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2.1 采用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变成大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网络有着信息容量大、覆盖面广、信息传递速度快、直接面向对象、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等优点,越来越受大学生欢迎,甚至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说网络教育是今后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大学通过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重视网络资源的投入,通过信息和网络传媒技术, 多角度、全方位地把握当今全球发展态势、最前沿的动态和大家关注的社会热点以及焦点问题,提出正确的观点,进而很好的教育和引导大学生;(2)构建相应的德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重视大学的党建和团建网站、校园网、学院网、班级网的建设,借助网络,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网络变成宣传校园文化的工具;(3)在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重视网络的监控,规范网络行为,建立网络环境中的行为道德规范,帮助广大学生增强网络法制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防止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
2.2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大学是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这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学可以借助社会的教育资源,加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进行心理互动,营造一个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互动对话的生态教育环境。
2.3 组织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1)组织基本国策以及形势政策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径,定期组织形势报告会,让大学生掌握当前的形势变化,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感。(2)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学有着丰富的人才资源以及研究优势,应该创新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路径,理论同实践相结合,让大学生知荣明耻,促进社会的和谐。(3)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方式,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敢于创造、勇于创新、善于创业的精神,进而培养出他们良好的品质和精神风貌,进而为社会多做贡献。
结束语
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书籍的基础上,结合实践经验,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指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教育效果不好、教育方法不当、教育内容不够丰富,最后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主要包括:采用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营造良好的校@文化、组织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参考文献:
(一)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内容
在人格定义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划分大学生的健全人格一般包括,良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正常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能否良好地疏导自己情绪的能力[1]。大学生的人格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他能否健康地成长、适应社会的挑战等,因此大学生应该主动地进行自身人格的建设与维护,全面地发展自身的人格建设,使自身能够平稳健全地发展。同时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建立的初期,自我意识的形成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因此更多时候需要学校、社会等方面的疏导与教育。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心理健康是一个与人格健全相对的概念,我们一般将其定义为“能够将身体、思想、情绪等多方面合理地综合,适应周围环境,正常进行人际交往,在工作中发挥自身价值,过积极快乐的生活”[2]。我国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状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拥有正常的学习能力;情绪乐观向上,思想丰富有内涵;行为意志健全;个性独立统一;心理成长符合当时的年龄与身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其健康成长的基础与必要条件,也是他们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就当今调研的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将近三成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且发生过自杀等事件,在校咨询相关问题的大学生也不断增多。因此学校心理健康的疏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健全人格培养的作用与重要性
(一)发展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意义
人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风貌与状态,因此具备健全的人格是当今大学生应对激烈的挑战与机遇所必须具备的特质。拥有健全的人格可以游刃有余地处理、完成日常的工作,并且可以很愉悦地与周边人相处,反之可能会在工作、交际等方面产生严重的障碍,甚至会导致心理疾病。因此在大学生人格建立健全的青年时期,要重视人格培养的教育与引导,帮助大学生建立起完善的人格,这是当今大学教育所要承担的任务,也是全社会共同的目标。
(二)心理健康能够帮助大学生健全自身人格与品质
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这“三观”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支柱作用,是大学生人格建立的根基,也是大学生借以学习为人处世道理的工具[3]。当代大学生应该正确积极地看待周遭事物,拥有一颗始终积极向上的内心与乐观的处世态度,这样才能积极发展未来学习工作中应有的所有品性,这也就要求高校积极地承担起责任,开展切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积极上进的思想与意志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学校与社会可以积极地通过心理健康引导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应对与敢于参与竞争的意识,鼓励学生勇于开拓创新,不断地提升自身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消极情绪和自身人格障碍问题,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通过适当的竞争与压力来促进学生更快进步,以适应当今社会激烈与快速变化的环境。
三、培养当代大学生人格的方式与途径
(一)积极建立与完善心理教育组织机构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与发展的主要力量,拥有健全的人格就是对未来社会最好的贡献。因此我们要在高等院校内建立层级式的教育结构,将学校、学院与班级三个层级做好分工,建立网状管理方式与反馈机制,及时高效地关注有发展障碍的学生,并对其进行必要相关的教育[4]。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学校心理教育部门的优势,积极地在校园范围内通过多种渠道来宣传人格培养的理念与重要性;聘请优秀的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地发现大学生所存在的普遍问题,并寻求解决的方式;班级层面也要根据学校方面下达的指令与方向,积极地通过开展班会等形式向同学们宣传学校心理疏导的方式与渠道,让有心理问题的同学能够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通过几层组织的通力合作,相信可以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良好的疏导与教育作用。
(二)对边缘、特殊群体的心理状况加以关注
在学校内一些出身比较贫困、家里曾经有个变动、身体生理存在一定缺陷的学生,都是我们所谓的边缘与特殊群体。这个群体中心理问题的发生频率更高,而且问题比较严重,因此高校的心理问题工作者一定要对这个群体给以更多地关怀。根据每个同学问题的特殊性,加以不同性质的关怀与疏导,区别对待,特殊关照,让这些学生体会到学校与同学的亲切关怀。鼓励他们勇往直前,正视自身的缺点并且克服它们,帮助他们构建健全完美的人格与精神状态[5]。
我国近年来在经济发展上已取得长足进步。然而在文化艺术的发展、传播上却仍处于缓慢摸索前进的阶段。这在专业的音乐艺术类院校中亦是常态,在非艺术类普通高等院校中更是成效甚微。再者,在普通高等院校中,对于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着重视“理工”技术,轻视“人文”艺术的现象,因此更加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挽救音乐艺术培养与教育的颓势!
一、音乐艺术教育于高校之现状
1.低存在感
应试教育模式之下,音乐艺术课程常常无人问津!大学阶段,虽然学校环境更加开放,人才培养从单一的应试教育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途径。然而思维定式的严重侵蚀还是使得学生对于这种所谓的素质教育课程漠不关心,难以取得应有的艺术教育培养和熏陶的目的,提高全面素质更无从谈起。然而更加致命的是,学生对音乐艺术兴趣索然的时候,作为校方,却大都对音乐艺术教育持有一种忽视的态度。这就使得学生根本没有途径接触到更多的音乐艺术,就更别谈培养艺术兴趣,提升艺术修养了!音乐课程边缘化,冷淡化,校方下意识的在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上将音乐艺术教育排在了较靠后的位置。而且放任学生的漏课、逃课行为,在课程制度管理上根本没有做到像其他学科一般重视,造成极低的“存在感”,作用全无!
2.低“出场率”
从目前我国高校教育情况来看,虽然在校内开设有各种与音乐艺术相关的选修课或者活动,但是却几乎都只浅尝辄止,根本无法真正展现音乐艺术的全部内涵。而且校方在高校音乐教育第二课堂及校园文化的建设上,进程缓慢!使得在工科技术氛围极为浓郁的大学校园,几乎难觅音乐艺术的踪迹。除了每年必备的元旦文艺汇演之类的活动,便再也没有可供学生表现艺术,分享音乐美感的平台。多元化的舞台就是音乐的第二课堂,多样音乐活动就是音乐艺术交流和发展的“东风”!然而现状令人堪忧,普通高校的音乐之风至今还在沉寂之中。
3.难“发展”
音乐艺术的低存在感、低出场率,两者双重影响之下,直接造成了音乐艺术教育在艺术氛围本就稀薄的普通高校中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更灾难的是,普通高校中音乐艺术发展似乎走入了死胡同,发展艰难!其一,教育资源缺乏!长久以来,以工科为主的普通高校并没有足够的教师资源和音乐教育资源储备,更没有给相关学科教师学习交流的机会,这就陷入了即便想教好音乐,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其二,校方对音乐艺术文化氛围如何建设,经验缺乏,也没有先例可以参考。再加上各高校和艺术类院校没有交集,短时间难以形成合作,也难以寻求到足够的教育帮助。重重影响下,高校音乐艺术建设举步维艰!
二、音乐艺术教育存在的意义
音乐艺术并不是专业艺术类院校的专利。恰恰相反,对于普通的非艺术类院校来说,音乐艺术教育的必要性更加不容忽视。音乐艺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如今传播最广,也是最能为广大学生所接受的艺术形式。相较于其他的艺术门类,音乐艺术以其丰富性、直观性和大众性,更能引起学生共鸣,易在学生中得到推广。另外,音乐艺术教育在高校的普及,可以起到对高强度的理工学科的缓冲、中和作用。同时,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创造性思维,挖掘出学生深藏的潜能。音乐艺术教育还能陶冶情趣,培养学生理性思维之外的感性思维,学会用另一种眼光看待世界,体悟从其他学科无法感受到的世界之美,人生之美。[1]因此,音乐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具有非常高的美育价值,对大学人才培养,素质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艺术教育的转变与革新迫在眉睫。
三、普通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
1.从思想层面的转变、革新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激发出人们心底的共鸣。而普通民众却总将其定义为一种贵族文化,认为只有少部分人可以真正走入其中的世界并了解音乐艺术。这种思想已然陈旧!当今的新时代,信息交流广泛、频繁,音乐借此能够毫无国界的传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所以高校应该从教育思想层面做出根源性改变,抛却那些将音乐束之高阁的言论,真正将音乐艺术的精髓通俗的表达出来,传递给每一个学生。从源头做起,设立音乐教育公开课,开展音乐艺术交流活动,强化音乐艺术在校园的普及,提高“存在感”,“出场率”,让同学们也从思想上重视起来。
2.塑造良好的音乐氛围
在课程教授,老师引导学生更多的接触音乐艺术的同时,校园音乐艺术的氛围塑造也不容忽视。校方可以通过组建艺术社团的方式,鼓励同学发展艺术特长。也可以在校园布局建设上多多引进音乐艺术元素。由老师带领普及校园音乐交流,传递前瞻性的音乐艺术,同时激发学生的共鸣,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音乐艺术的学习中来。最后,通过创立新的素质评定体制,将音乐等艺术素质纳入到综合学业考核中来,使学生重视音乐艺术,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有动力。[2]音乐艺术教育是一项特殊的素质审美教育,对于受教育者来说,这是一次好处难以估量,对品格修养、气质塑造、陶冶情操乃至性格的形成有着正面的良好作用的精神洗礼。音乐的世界往往是天马行空的,没有固化的逻辑,没有死板的框架。在普通高校推行音乐艺术教育,就是要让我们在这样的音乐世界中解放天性,训练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感”,从而达到音乐艺术教育的真谛。[3]与专业的学科教育相辅相成,彼此促进。从而培养出当今时代真正素质全面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彪.许静实施音乐类卓越艺术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必要性分析.[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5(7).
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信是一个社会性的概念,隶属于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更是一种无形的资产,是一种外在的声誉和资源,在个人的身上表现为美好的德行和高尚的品质。高等院校是社会精英的培养地和输出地,要有效解决大学生诚信危机,高校必须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强化对大学生的诚信观念教育,并组织学生进行开展相关典型模范人物的学习,使在校大学生切实感受到诚信的力量,从而树立诚信的理念。推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重塑当代大学生诚信形象的迫切要求。
一、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分析
(一)学习行为的诚信缺失。当代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学校为了学生能够能更好的学习,给学生提拱了很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比如图书资料,网络资源等。但在此过程当中,一些学生为了尽快在学术上取得一些成果,就在做科研的过程中抄袭他人的学术论文或剽窃他人的科研成果,此种不诚信的现象给高校科研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此外,在大学考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生想要“走捷径”以便取得优异的成绩,于是大学考试中的作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大学生在考试中表现出的这种不诚信行为严重影响了高校校园文化氛围,不利于诚信校园的建设。
(二)诚信缺失导致助学贷款违约。为了使贫困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积极实行了助学贷款政策,此项政策的慈善性质不言而喻。从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来看,我们都知道,内因决定事物运动发展的方向,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就诚信而言,它是人的一种内在品质,在一个人的成长发展中属于内因,作为内因的“诚信”在事物的发展中是起主要作用的,当今社会,高校中很大一部分助学贷款违约行为都是由于助学贷款申请者诚信意识淡薄造成的,助学贷款违约不仅会给银行带来经济损失,长此以往也会使助学贷款这项政策难以实行下去,更会使社会上不诚信的风气越来越重,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就业时的不诚信现象。大学生毕业找工作“难”的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究其原因,难道真的是当今大学生综合素质不高或用人单位太过挑剔吗?显然不是这样,大学生在接受了四年的高等教育之后进入社会,虽然社会经验不足但是专业领域的知识已掌握的相当完备,据调查显示,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尤其在签单位时,由于诚信意识淡薄,违约率居高不下。大部分毕业生都想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或者是本人的户口所在地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而就当今的就业形势而言,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怀揣着“骑驴找马”的心态,不管什么样的工作,先签订下来,等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就立马毁约,这种不诚信的行为给用人单位带来了极大地不便,同时也使许多知名的企业降低了对应届毕生提供就业岗位的数量。
二、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更注重利益价值的追求。大学生在大大学期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此时的大学教育除了给学生教授书本知识之外,也会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以增加社会阅历,此时学生在三观尚未完全形成的情况下极易受到外界不良风气和行为的影响,导致大学生对社会上不诚信行为的心理认同与模仿,从而使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越来越薄弱。
(二)学校因素。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本应是素质教育,即德、智、体、美全面的发展的教育,但现实情况中,大部分学校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偏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过分追求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尤其是诚信方面的教育,致使许多学生不注重个人道德品质的提高,诚信意识淡薄。
(三)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接受道德教育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孩子最早的也是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和行为习惯都对孩子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表现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者某些家长自身的不诚信行为或言语,会引起孩子不自觉的模仿,这就为孩子将来道德品质,尤其是诚信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埋下了隐患。
三、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
(一)加强社会诚信机制的建设。建立健全社会诚信机制,制定相关法律条例,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制定法律法规,建立完善市场信用制度。在全社会范围内积极树立诚实守信的典型人物,加大宣传,扩大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并对社会上的失信的企业和个人给予惩罚。重视政府诚信建设,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度,打造诚信政府。
(二)加大高校诚信教育的力度。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宣传途径和方式越来越多样化。高校应充分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利用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扩大诚信教育的宣传范围,宣传诚信的社会意义,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诚信校园行”辩论赛,演讲赛,合唱比赛,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诚信教育相关活动的积极性,为校园创设“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并将诚信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既丰富了大学生的知识内涵,又提升了同学们的诚信意识。
(三)注重父母诚信言行的榜样作用。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老师,对孩子言行产生的巨大影响是难以想象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引发孩子模仿,要注重形成讲诚信的家庭氛围,同时父母也要通过与孩子的及时交流与沟通解决孩子道德情感等方面的问题,潜移默化地给孩子灌输诚信观念,进而培养其诚信意识。
参考文献
教育只有培养更具创造力和锲而不舍、追根究底的人才,才能解决新世纪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在面对新时代更多元的世界文化,也需要一种具有团队精神、愿意与他人合作、肯随时随地学习新知识和不断充实自我的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规颁布后,素质教育思想逐步深入人心,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同,教育者推进素质教育的自觉性、积极性不断增强,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认真探索,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涌现了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好的教改典型。各级中小学都把教育科研工作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显然,以目前的教育现状是不能满足这种要求的,教育必须改革。因此,课程改革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主要问题之一。创建一所品牌学校,必须把课程改革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抓住这一机遇,改变观念,革新知识,迎接挑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在改革中求生存、求发展。
二、异彩纷呈的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是师生教育生活的场所,一所整洁有序、设施完善、充满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的校园,是师生完整教育生活的基础。我们必须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以优化、美化、净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打造“具有活力、实力、魅力的学校”为发展目标,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做努力,让学校文化与校园环境建设相融合,与提升校园品位相融合。
5月21日,2012梅赛德斯-奔驰“明日之星”青少年网球训练营在宝迪网球俱乐部城阳网球馆拉开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50名小朋友齐聚于此,接受国内著名青少年网球教练指导,巩固强化网球基本技能,学习当今先进网球技术,提高网球水平。参加“2020之旅”青少年网球赛,切磋技艺,共同进步。该活动由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主办,北京比格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全程运营和推广。青少年运动员及教练员的食宿、服装及网球装备均由主办方免费提供。
训练营采用训练和比赛相结合的形式,参加“2020之旅”青少年网球赛用以检验训练结果。冠军选手将于10月底在北京接受澳洲教练指导。最终,关添一、陈渔分获男女单打冠军,均入选10月在北京举办的“明日之星”青少年全国训练营,全国训练营中表现突出的话,将会参加2013年在澳大利亚珀斯西澳网球协会举办的国际训练营,接受澳洲高级教练的指导。
从娃娃开始培养网球兴趣
2012梅赛德斯-奔驰“明日之星”小学校园网球项目青岛站活动于5月23-25日在青岛实验小学和银海学校开展。
该项目主要针对零基础的小学生进行专业的网球基础培训,包括握拍、正手、反手等。分三天,每天为孩子们上一节网球课,旨在提升孩子们的网球基础技能,培养网球兴趣。周日,孩子们来到中国海洋大学的2012梅赛德斯-奔驰“青春网球校园行”的活动现场,体验丰富多彩的网球趣味游戏,例如:“击球入洞”,“挺进抢七”,“Mini网球擂台赛”,“Wii Game网球游戏”等,全面展示网球运动的乐趣。
MINI网球赛检验训练结果,最终来自青岛市实验小学的江宜锟和李姝镜两位小朋友分获男女单打冠军,来自银海学校的金兑炫和张青洋两位小朋友荣获男女单打亚军。
“青春网球校园行”走进美丽的海大
2012梅赛德斯-奔驰“青春网球校园行”青岛站活动于5月26-27日在中国海洋大学举办。来自青岛的五支代表队参加了此次活动的团体挑战赛,其中包括的有东道主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