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农村留守儿童的背景

农村留守儿童的背景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25 14:42:5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村留守儿童的背景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农村留守儿童的背景

篇1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01-02

留守儿童是指因为户籍政策等原因,大量农村居民外出进入到城市中打工,其孩子无法一同跟随,因而留在农村本地。现阶段国内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数量非常庞大,根据有关数据统计,在国内农村有大约六千多万的留守儿童,占据了整个农村孩童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七,这是非常令人震惊的数据。农村各方面生活与学习设施都较为落后,因此这一特殊的儿童群体接受教育的问题逐渐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广泛。

1.留守儿童的教育背景中出现的问题

1.1 学龄前留守儿童数量增多。根据相关统计数据的显示,现阶段国内留守儿童的数量正在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年龄构成出现非常明显的改变,学龄前儿童的数量急剧增长,在2016年这一群体数量已经达到了2400万。学龄前阶段的留守儿童大量增长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那么,提高对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程度就变得尤为重要。因为父母长期x家,大多数留守儿童都由家中其他亲戚进行抚养,其中大部分亲戚都是与孩子隔代的老人。老年人在教育孩子时多对其言听计从,非常溺爱,对于留守儿童健康心理的养成有非常大的负面影响[1]。并且长期生活在老人溺爱中的孩子,其生活与学习方面也没有良好的习惯,这对留守儿童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农村生活和学习方面的设施比起城市要落后一些,农村教育资源的稀缺对于留守儿童的培养具有十分严重的局限性。加上农村地区的教学机构无法全面满足留守儿童的学习需求,因而严重制约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培养。

1.2 家庭教育的缺失。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怀,虽然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能够有基本的保障,但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留守儿童从小就生活在有偿的成长环境中,无法体会到来自父母无私的奉献。因此,因为家境贫寒,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家庭中,父母为了生活变好所考虑的只有怎样赚钱,却忽略了与儿女之间的交流。孩子由于长期无法体会父母的关怀,对家庭自然缺少清晰的概念,时间一长,留守儿童的性格越来越内向,避免与人进行沟通,变得自卑、孤僻[2]。大部分留守儿童对家庭和亲情的认知有着不同程度上的缺失,其安全感和归属感都非常低,加上其他同龄人有意或无意的嘲笑,甚至会导致留守儿童内心自卑情绪的产生。事实上,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这类儿童家庭关怀的缺失。

1.3 学校缺乏对留守儿童的关爱。除了家庭得不到充分的关爱,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也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因为家庭方面的缺失,学校是留守儿童唯一接受教育,锻炼和培养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场所。除了教材中知识的传授,学校更需要重视的是对这类特殊儿童群体在人文方面的关怀。在大部分农村学校的实践授课中老师只做到了学科知识的教授,却忽略了留守儿童心理方面的需求。老师在课上和课下对学生的关注中只看到了作业完成情况和学生是否遵守纪律这两方面,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加之多数农村老师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无法及时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诉求,长期如此,留守儿童会越来越封闭自己,拒绝和他人交流。

2.新农村的构建下加强留守儿童教育力度的举措

2.1 加大留守儿童的教育力度。近些年来国内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面临着非常严重的教育问题,国家必须加大力度,全面重视起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怀。在新农村规划和建设中,有关部门需要切实地考虑到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有怎样的需求,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成立专门的留守儿童教育基金以投入到对这类儿童的教育进程中。

2.2 加强留守儿童的家庭关怀。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核心问题在于家庭方面的关怀,也是导致留守儿童数量逐年增长的主要原因。有关部门需要尽最大努力,依靠各种渠道的帮助,恢复留守儿童在家庭方面的关怀,借助网络等多媒体平台加大力度宣扬正确的培养留守儿童的方法,引导其监护人用正确的方法对其进行培养,避免由溺爱或不爱所产生的儿童心理畸形[3]。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宣传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责任,使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的父母明白自身应尽的义务责任,在外打拼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儿女的关怀。对于留守儿童自身也要多进行鼓励培养,带领并引导其参与活动,调动起留守儿童的积极性,使其尽快消除内心的自卑感与孤独感,融入到集体中来。

2.3 提高学校的重视程度。国家在新农村的建设下促进了农村教育方面的发展,各农村学校在确保完成指定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加强对留守儿童人文方面的关爱,除了学习方面的关心与指导,还需要对其思想和生活方面进行培养[4]。在外打拼非常不容易,许多留守儿童即使在新春佳节也无法和父母团圆,因此学校必须要以实际行动让这些孩子感受到与家庭一样的温暖,填补留守儿童内心中关于家庭的空白。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普遍不如普通儿童,因此学校需要时刻关注这些孩子的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展开有效的心理辅导教育。

3.结论

国内在全面构建新农村的进程当中,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许多农村居民背井离乡到城市中打拼,导致留守儿童的数量逐年上涨。近些年来国家加大了农村扶持的力度,在新农村的发展建设下,提高农村经济水平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农村地区的教育,保证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关怀的情况下也可以健康地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04:10-11.

篇2

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的建设使得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而留守儿童是当前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在新农村的建设中,需要能够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结合当地的情况,建设净化、美好的社区环境以及良好的家庭教育弥补措施,使农村留守儿童能够健康成长。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分析

(一)学龄前儿童数量增长速度快

根据我国相关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年龄结构在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学龄前儿童的数量剧增,而小学以及初中的留守儿童数量在不断降低。学龄前儿童数量的增加使得学前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管理的问题更加凸显。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所以这些儿童主要都是隔代长辈照顾和管理,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上都是采用顺从、溺爱的方式。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身心急速发展以及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这种教育方式无疑使得儿童的人格培养以及良好的习惯培养受到严重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缺失,心理问题加剧

心理需求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人性的需求方面,虽然留守儿童的年纪都不大,并且在隔代亲人的照顾下能够满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但是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会使得留守儿童的心理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进而不自信并产生自卑心理。而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以及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更重视给孩子更多的物质补偿,缺乏与孩子的心灵沟通,使孩子感受不到温暖和呵护,进而出现心理问题,性格孤僻、脾气暴躁、不愿与人沟通。

(三)学校更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

当前的教育中,一直都将科学知识的讲授作为重点,忽视了对学生心理需求的满足。教师也更注视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成绩,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情感关怀以及沟通和交流不到位。长此以往,留守儿童会出现自我封闭、逃学、厌学等情况。同时在农村的学校中很少设置心理疏导机构,使得儿童出现心理问题无法排解。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一)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

针对当前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数量大幅度增加的情况,各地方政府需要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虽然学前教育并不属于义务教育的内容,但是在新农村的建设中,政府要从多方面入手,解决农民的切实问题,针对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也需要加强关注。首先,可以发挥政府牵头作用,引导当地的企业、个人等参与到学前教育的建设中,鼓励民办幼儿园,为民办幼儿园提供免费的指导、业务咨询以及培训活动,从而使得留守儿童都能够接受到良好的学前教育,为以后的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良好的学前教育也能够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使留守儿童能够更健康快乐的成长,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强化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所有孩子的第一阶段也是最重要阶段的教育,但是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一年到头可能才回回家与孩子们团聚,平时最多是打电话联系。导致在家庭教育中难免会存在缺失,孩子由于缺少父爱母爱各方面的性格有一定的缺陷,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在新农村的建设下,农村的电视、电脑以及网络都已经普及,因此可以利用这些媒介来加强对家庭教育的宣传,包括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方式等,从而使得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能够重视起家庭教育,并采用科学的方式实施家庭教育。同时加强对留守儿童父母法律意识灌输,使其明白自身对孩子的教育是一种法律义务,进而使得留守儿童的父母能够经常与孩子保持联系,增强亲子感情,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安全感。此外,村委会需要建立全面的留守儿童管理档案,进而了解这些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定期组织这些儿童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并采用赠送礼物的方式,消除儿童的孤独感。

(三)注重学校的人文关怀

学校的任务不仅是为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同时也包括对学生情感的培养、思想观念的建立以及人文关怀。但是现代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以及成绩的高低,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导致留守儿童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学校需要能够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对学生心理、情感的关怀。比如在教师在学校可以通过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并联合上级教育部们的心理咨询机构,为学生及时的进行心理疏导。在平时的生活中,给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让学生感受到温暖。综上所述,当前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热点,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上,学前教育投入不足、家庭教育弱化、学校教育缺乏人文关怀,使得留守儿童的心理更加脆弱,极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能够考虑到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加强对家庭教育的宣传,注重学校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使留守儿童得到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4):10-11.

[2]张洪秀,张海波,陈红梅.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问题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9):166-167.

[3]谈晓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新农村建设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J].科学咨询旬刊,2011(9):9-10.

[4]杨漫秋.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索[J].商,2014(42):281.

篇3

2缺乏及时学习辅导

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家,这就导致留守儿童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疑问,就没有人可以进行咨询。根据对相关文献和数据统计的调查,可以发现,虽然大部分的留守儿童父母并不具备高深的文化素质水平,但是,如果能够进行对留守儿童的辅导,对于留守儿童的发展还是具有着相当的促进作用的。但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再留守儿童身边,这就导致留守儿童难以接收到足够的家庭辅导教育,引发留守儿童不良学习习惯的形成。

3留守儿童英语不良学习习惯的应对措施

3.1让缺失的家庭教育归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工进城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解决家庭教育的缺失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家庭教育的归位:首先,政府应当考虑到农民工的实际情况,改革现有的户籍管理制度,让农民工的子女也有权利进行学习,鼓励农村留守儿童进入城市学习;其次,政府应当针对农民工的实际需要建立农民工子弟学校,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最后,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扶持正常,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的家庭条件都比较艰苦,留守儿童的父母在进行打工的过程中,往往也比较疲惫,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留守儿童进行交流和教育。与此同时,小学时期是留守儿童进行自己人生观和世界观塑造的关键阶段,如果在这一阶段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怀和教育,就很有可能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为留守儿童的后续发展埋下了隐患。在这样的背景下,留守儿童在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对于英语知识的厌学情绪甚至逃课的情况。

篇4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

第二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概述

2.1 农村留守儿童的界定

2.1.1 在父母外出数量方面的界定

2.1.2 在儿童年龄方面的界定

2.1.3 在父母外出时间方面的界定

2.2 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时代背景

第三章 禹城市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与问题

3.1 禹城市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

3.1.1 农村留守儿童分布不均,男性高于女性

3.1.2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人均年纯收入较高

3.1.3 隔代监护比例较大

3.2 禹城市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3.2.1 亲情缺失导致心理状态异常

3.2.2 家庭教育缺失导致学习成绩受限

3.2.3 监护不力导致安全意识薄弱

3.2.4 环境限制导致价值观形成不够准确

第四章 禹城市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原因

4.1 政府层面

4.1.1 城乡二元体制

4.1.2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贫富差距拉大

4.1.3 政府管理的缺失

4.2 学校层面

4.2.1 农村教育师资发展滞后

4.2.2 尚未关注心理健康教育

4.2.3 感恩教育和安全教育的涉及过少

4.3 家庭层面

4.3.1 隔代监护的教育观念受限

4.3.2 父母外出务工时无暇顾及子女

4.4 社会层面

4.4.1 留守儿童教育监护体系不健全

4.4.2 公众社会责任意识薄弱

第五章 解决禹城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建议

5.1 政府层面

5.1.1 改善城乡二元结构

5.1.2 加快乡村经济发展

5.1.3 加强农民工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和就业创业培训

5.1.4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5.1.5 大力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

5.2 学校层面

5.2.1 加强师资建设

5.2.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5.2.3 加强感恩教育和安全教育

5.3 家庭层面

5.3.1 转变教育观念

5.3.2 转变外出务工方式

5.4 社会层面

5.4.1 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教育及监护体系

5.4.2 加强公众的社会责任意识

5.4.3 青少年社会工作者的介入

结束语

参考文献

篇5

[2]人民网.一养老院三位老人被切除,行凶者已被控制[EB/OL].(2014-07-24)[2014-09-25]..

篇6

关键词:西部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

“留守儿童”主要是指在我国农村,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而本人被留在家乡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或一方共同生活的儿童,我国现有农村留守儿童约2000万人。这是在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对劳动力的大量需要,人口在利益的驱动下大量流动,以及城乡二元体制结构户籍限制的结果。中国西部由于其历史原因,外出打工的中青年父母比其他地区更为明显,而其留守儿童所表现的问题也更为突出.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具有阶段性,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所呈现出来的新问题.需要我们运用新的思路和方法去解决。

一、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及现状

尽管农村父母外出务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并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加好的物质文化生活,但总体而言,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角色的长时间缺位,导致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亲情呵护、完整的家庭教育和监管,致使他们在学习、生活、情感、教育等方面产生诸多问题。

首先是父母缺位导致的亲情缺失,孩子无法同父母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而依恋是孩子发展对他人和环境的信任感,培养孩子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孩子从与父母的交流中学习到人际交往的方法。但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不与父母或者其中一方生活,导致孩子不能感受到父母的关怀,不能发展良好的信任感,也不能很好的从父母那里习得人际交往的技巧。很多孩子与父母之间长期的疏离,甚至会对父母产生陌生和怨恨的感觉,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儿童幸福感的培养和形成,不利于青少年儿童的长远健康发展。

其次是农村留守儿童”行为失范现象严重,学习不良。从儿童身心发展阶段论而言,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部分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监管,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36.7%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他们不听祖辈教导,在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和欺负同学等行为。甚至一些“留守儿童”,法制观念淡薄,违法违纪行为时有发生,这需要引起我们极大地重视,由于家庭监管的缺失和学校教育的疏忽,留守儿童学习较为困难。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容易课堂违纪,较少参加学校集体活动,对于学校和学习的兴趣比较低,个别留守儿童甚至对学校和学习产生抵触绪,学习成绩下滑较为明显,辍学现象比较。

最后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增多,身心健康不容乐观。由于留守儿童年纪尚幼,缺乏寻求社会支持系统的能力,父母缺位使其更加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沟通交流的机会,因为没有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再加上孩子特有的自卑心理作祟,留守儿童慢慢发展出与外界接触较少或不愿意接触得特点。他们常常表现出情感冷漠、行为孤僻、悲观消极、不善于表达等自闭倾向,存在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问题,有的自卑懦弱、多疑敏感,有的性格怪异、暴躁叛逆,有的忧郁焦虑、自暴自弃,严重的甚至有轻生倾向。

二、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由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多种原因造成的,是社会转型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支持和解决,力争为留守儿童创造出好的环境。

首先,从家庭方面而言,强调其教育功能,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人一生所产生的影响,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社会行为规范、个人价值观等最初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父母要转变态度,正确处理家庭收入与孩子教育之间的矛盾,为孩子长远的利益着想,争取为孩子创造温暖舒适的家庭生活,并使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健康快乐的成长。要学会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日常生活的需求,以及孩子生理和心理上的发展情况。学会掌握正确的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模式,掌握更适合青少年健康的教育方法。对于实在是不得不外出打工的父母,也要加强与孩子的情感链接,情感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喜爱,让孩子体会到浓浓的亲情。

其次,从农村学校教育来看,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学校可以建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档案,对特殊的孩子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同时,学校要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对孩子的亲情教育、人格教育,让孩子们感到友情、亲情,感觉父母就在他们身边。寄宿学校要优先考虑留守儿童,通过改善食宿条件、完善配套设施,使学校成为温馨的“留守儿童之家”。在课程设置上,学校要更加的重视孩子的情感教育,心理教育,适当配置学校心理咨询室,心理老师等,力争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的主体,为孩子提供更加美好的教育环境。

最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需要发挥政府职能,强调社会责任。要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调动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营造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和氛围。对于政府而言,就是要强化政府责任,均衡城乡教育,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在农民工流入地区,政府要切实承担责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规划并建设好农民工子女学校,,逐步消除对进城农民子女读书的限制。各地城市要根据推进城镇化需要,超前规划,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减少并逐步撤消农民工子女读书的限制,增加“绿色通道”容度和流速,让接受义务的农村孩子也享受城市文明。切实抓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共享蓝天”这三大重点工程。同时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加深社会力量帮助和参与的程度,调动各方资源,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苏婷.呼唤心灵的家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掠影[N].中国教育报,2006-11-29

篇7

(1)隔代家庭概念:由三代以上人组成,中间有断代的家庭,如有祖孙组成的家庭。中国的隔代家庭有着其特殊性、时代性,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留下祖孙二代共同生活的家庭。

(2)中国隔代家庭产生的背景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这过程中不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迁移,而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的单独迁移,剩下老人和孩子在农村独自生活。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就组成了现中国农村主要的家庭结构———隔代家庭。

本文将分别对隔代家庭中的老人健康和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作以分析,认为隔代家庭并不是未来农村家庭结构的主要趋势,而应该有效地解决其存在问题。

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是父母将其单独留在农村老家,跟家里的留守成员共同生活。农民进城务工都生活在城市的底层,他们没有额外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小孩,因此把小孩留在农村是众多农民工唯一选择。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家庭和社会都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⑴家长的监管不力,对教育持放任态度,溺爱多过于教育。父母外出务工产生了对孩子的愧疚,期望通过物质来弥补,结果让孩子变得娇蛮纵横,让留守家长管理起来更不得力;留守家长也不断通过物质来满足孩子;这样的恶性循环让孩子从小就放纵在管教之外。并且大部分留守儿童跟着祖父母一起生活,农村的祖父母大都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甚至是文盲,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识都没能让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持已足够的重视。⑵学校管理滞后与社会风气的影响。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者应相互配合、相互协调。

留守儿童所处的阶段是学习自觉性、主动性较差的时候;而学校留守儿童较多、教师有限,也不能及时关心和帮助他们;导致很多儿童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留守儿童课余甚至逃课光顾游戏室,痴迷电游、看碟等,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将极大地影响他们的健全人格发展和正确人生观的树立。⑶忽略孩子的心理发展。由于长期的家庭缺陷,留守儿童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对于心理和身体成长都会留下一些后遗症。家庭成员间缺少交流,家长对孩子的身体发育、心理成长和学业状况知之甚少。并且文化水平不高、身体精力条件不大好的祖辈,更无力顾及孙辈的心理成长。这种情况下孩子个性常常固执和孤僻,缺少关爱他人、热爱集体等意识。

三、留守老人的健康问题

篇8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219-02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成为农村教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面对面的教育、关爱,存在严重的监护缺失、教育滞后、心理病态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为了更加了解留守儿童的问题,本文将就此浅谈一下留守儿童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时代背景

最近20多年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到2000年人口普查时,全国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超过1亿,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流动人口开始大规模出现以来,留守儿童就产生了。自2004年初四川省一个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务工无人照顾而出现严重问题的事件被曝光后,它作为一个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社会新问题,开始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生活问题表现

多数留守学生表现出不讲卫生:不洗头、不洗脸、不洗澡、不洗脚、不理发、不修剪指(趾)甲、不换衣服。有的长期不吃早饭,身体瘦小,缺乏营养。

(二)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问题表现

留守儿童的成绩出现两极分化,但这种分化极不平衡,成绩好的比例偏低。此外,不少留守儿童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不好,不能完成家庭作业,逃学和辍学等情况时有发生。这是由于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介入过少。

(三)留守儿童行为及交往方面的问题表现

这方面的问题也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其研究情况如下:有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留守儿童通常容易有激动、焦虑、性格偏内向、神经过敏等性格特征。此外,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表现出更多的交往困难、独立性差、坚持性差、不能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等特点。而据调查发现,近一半的“留守孩子”存在性格缺陷,表现为冷漠、内向、孤独、自卑等。许多留守儿童在家中不听祖辈的教导,或顶撞祖辈,或保持沉默,或行为不端,我行我素;在学校,许多留守儿童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出现说谎、小偷小摸、打架、欺负同学和早恋等诸多问题。

(四)留守儿童道德方面的问题表现

留守儿童在道德品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道德情感缺失、只知单向地接受爱而不去施爱、依赖性强、缺少社会责任感、生活自理能力差等。此外,在家庭监管缺位的情况下,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陷入尴尬,在没有家长的支持下,学校只能对“问题少年”采取开除或勒令退学等消极办法解决问题,有时致使留守儿童流入社会,成为“街角青少年”。

三、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留守儿童的这些问题不是单方面的因素导致的,而是由相互联系的多种因素所致,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还得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具体需要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1)大力推进农村新课改,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改变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杜绝“留守孩子”因厌学而产生辍学现象。(2)注重对“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创造有效的育人环境,给留守儿童以特别的呵护和关爱。(3)建立健全家校联防育人机制。学校要向家长公布学校各科老师的联系方式,召开监护人座谈会,提高他们的素质,帮助他们转变教育观念和育子方式,并提醒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上的沟通。(4)加强同社区、村组的合作,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同时学校还要主动与当地文化、工商妇联等单位配合,净化学校周边环境。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指出,造成留守儿童厌学、学习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亲子分离,缺乏沟通;离异家庭增多;代养人文化素质偏低;学校周边环境的干扰。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依靠政府部门运用行政手段和法制力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2)依靠学校这一主渠道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工作管理;(3)发挥社区综合教育功能,形成社区、学校、家庭立体式的教育管理网络;(4)建立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管理机制,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要制定新的政策,允许流动人口的子女随父母在居住地接受与当地孩子平等的教育。解除农民身份歧视,给农民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叶敬忠,等.对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综述〈农业经济问题〉[J].2005年第10期

[2]李陈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亟待解决[R].光明日报,2002,4.9

篇9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将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诸如恶劣的住房条件、高昂的借读费用、交通安全无保障等等。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了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隔两地的局面。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由此诞生了。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这些留守儿童要么仅由在家的单亲(一般为母亲)看护,要么被留给了祖父母、兄弟姐妹、亲戚、邻居等父母之外的其他人代为照料,他们无法享受到家庭正常的抚养、教育和关爱,儿童权益受到了严重的侵害。不仅如此,由于存在家庭教育缺陷、健康和安全难以得到保证,有的留守儿童从小就染上了诸多不良的社会习气,有的则因心理长期压抑而导致了行为的偏差或性格的扭曲,部分甚至成为了让人难以置信的一系列恶性事件的主谋者或被害人。这就是近来才被提到人们关注点上的留守儿童问题。

尽管留守儿童问题在过去几年就已经存在,但一直都没有引起家长、学校、社区和社会的重视。自从2004年初四川省一个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打工无人照顾而出现严重问题的事件被曝光后,它作为一个社会转型背景下的社会新问题,开始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关注。随后,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对此做了很多的宣传和报道,社会学界和教育界等领域的学者们也逐渐开始把研究目光投向它。当前,一些媒体对留守儿童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做了大量的报导,也有部分机构和学者对中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规模、监护类型以及农民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行为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做了一定的研究。关于中国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影响的研究目前只限于国内,国外还没有对此问题的相关研究。

1.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最大障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受制于此。虽然无数进城务工人员为城镇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却无法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吴霓等(2004)认为,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在城市入学的高昂费用,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又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等,都成为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从留守儿童的留守原因来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认为家庭经济压力大,想继续增加收入,,从而选择外出打工或经商。

2.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类型及其影响

父母外出务工,将子女交与其他人进行监护时,通常可分为以下三种监护类: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在父母均外出打工的家庭,基本上采取这种方式。这种监护方式对于孩子的发展存在很多弊端,监护人多数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只重视对留守儿童物质生活的满足而忽略了对其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造成儿童在行为和习惯等方面形成放纵、任性的性格特点。二是上代监护,指由儿童父母的同辈人(亲戚或朋友)来监护的方式。亲戚朋友对孩子的关心程度也主要体现在物质上,而对其行为习惯的培养以及心理与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三是自我监护型,即儿童自己管理自己。这种情况一般是父母在金钱上会尽力满足孩子的需要,但容易养成孩子奢侈、浪费、不知勤俭的不良行为习惯,自律能力较弱。

3.外出务工父母的教育观念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亚博农业指出,当代留守儿童的父母有时因为自己在外打工时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会在对孩子的教育和要求上发生改变,不再以诚实、勤劳来要求和教育孩子,而是要他们适应社会世俗,甚至以老实会吃亏为警戒来教育自己的孩子。留守儿童逐渐丧失了勤劳、简朴的乡村本性,他们的目的不再是勤劳致富,而是一心打工挣钱,很少有安心于农村劳动的思想。

李庆丰(2002)认为,父母由于外出务工而减少了与留守儿童的沟通和联系频率,同时沟通方式单一有限,这使得家庭初级群体对子女教育与影响的功能大为削弱,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社会化不足。但是,如果父母能够在空闲时间带孩子外出开阔眼界,则会对孩子的发展发挥积极的影响。此外,外出务工人员形成的多元教育观念对子女学业会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如果父母的思想是读不读书都一样的话,则会潜移默化地助长一些成绩不好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情绪和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但如果父母对子女寄予很高的期望,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促进儿童学习的重要因素。另外,外出务工人员所从事职业的性质对孩子也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以及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总的说来,目前国内主要还是一些媒体通过报道的形式来呼吁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加以重视。部分研究机构和学者虽然也涉足了一些相关的研究,但往往研究的深度不够、范围不广,至今没有引起政府足够的重视。对留守儿童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讨,还需要更多部门和机构的共同参与。

参考文献

篇10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在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由于经济、教育等问题儿童则留在农村,形成了弱势群体的一种社会现象。

一、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

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近年来,随着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疾病的现象日益严重,社会各界开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给予关注和研究。根据研究,我国劳动力输出较多的省份如河南、安徽、湖北、江西等地留守儿童群体数量较多,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亚健康状况主要有孤独、焦虑、自闭等。根据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峰的研究表明,有47.5%的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而非留守儿童则为9.5%;留守儿童在人际关系紧张(47.5%)、心理承受力差(57.5%)、适应性差(44.6%)和情绪失调(46.8%)等方面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在焦虑、偏执、躯体化因子上均达到了35%以上。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日常生活和学习缺乏安全感。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城市打工,与其他同学相比,留守儿童往往感觉到生活无依无靠,没有父母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他们不愿意与别人交流,时常感到孤独无助,性格多愁善感,长此以往,甚至发展成为内向、抑郁。其次,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因此对感情呵护的渴望之情比较强烈,许多农村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抚养或由其他亲属抚养、监护,由于他们的爷爷奶奶年事已高,对其缺乏足够的监护能力。而由其他亲属抚养的留守儿童,心理更敏感和脆弱,往往在幼小的心里感受到寄人篱下的拘束感,通常要看监护人的眼色,缺乏在父爱、母爱关怀下的自由感和无拘束感,由此导致留守儿童心理负担较重。更为严重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表现在留守儿童的抗挫折能力较差,许多儿童面对困难时表现得很脆弱和无助,悲观情绪严重,更有甚者以结束生命来逃避挫折。

二、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策略

要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求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关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国家要从政策上关怀和照顾。国家要加强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校园环境与师资力量。同时当地政府应当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要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特色,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当地就业,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其次,要重视学校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农村留守儿童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内度过,学校的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学校应当配备心理辅导教师和心理健康课程,引导学生心理健康、阳光发展。同时学校应当组织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意识,避免学生孤独、内向、抑郁。

总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都应当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铺垫一条光明之路。

参考文献:

篇11

娱乐节目中王中磊带着威廉去云南体验生活,和云南小女孩一起做饭、上学,他们都是同龄孩子,可是生活差距去是如此之大,在广大农村存在着六千多万的蕾丝“云南小女孩”。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来自留守儿童的心理情感教育、身体健康教育、行为习惯教育这三个方面。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情感教育缺失

1.家庭的心理情感教育不足。农村留守儿童不懂交友方法,害怕与人沟通,对周围的事物异常敏感,甚至做出一些攻击行为。农村留守儿童长期缺少关爱,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排斥和疏远父母,认知的偏差导致对未来迷茫,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学校心理情感教育边缘化。从学校来讲,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只注重对留守儿童传授文化知识,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讲堂。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都是大班额教学,老师不可能随时了解每个学生心里的想法;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学历有限,把教学当成任务,缺乏工作热情。

3.留守儿童心理情感教育缺少社会的积极参与。农村缺少定期为留守儿童做心理疏导工作的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的加入,没有专业力量与学校形成协作关系。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教育不够

1.监护人不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教育。18岁以前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监护人忙碌生活,导致留守儿童一日三餐按时都存在困难,监护人不懂如何健康教育儿童。

2.学校开展身体健康教育的条件有限。体育、健康教育课在中小学都不受重视,卫生常识和生理常识没有有效普及,学校管理中为了避免承担责任,户外课几乎没有,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接受正常的体能训练。

3.公众对农村留守儿童身体健康教育的关注度偏低。生活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医疗卫生条件差,公众组织了一些类似“营养餐”的活动,但是范围小、时间短,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三)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缺乏引导

1.监护人忽视自身行为习惯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有一个广告“一位母亲为自己的母亲端水洗脚,她的女儿看到了,虽然年龄很小,但是也学着妈妈的样子端了一盆水,来到妈妈面前,要给妈妈洗脚”,父母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的影响儿童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儿童需要父母的正确行为引导。

2.学校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重视不够。“不成材则成人”这句话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农村留守儿童正处在叛逆期,性情刁顽,学校又不能体罚学生,说服教育对顽皮的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就是“对牛弹琴”毫无作用,学校就采取松散的管理。

3.不良的文化产品干扰行为习惯养成。近几年来不良文化产品泛滥,在看过带有血腥场景的影视作品后,遇到特殊情况会导致过激行为。舆论媒体对过激行为进行大肆渲染,无形之中造成的群体歧视,公众不愿意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有益的行为引导教育,甚至避之不及。

留守儿童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一个新兴的弱势群体,他们的成长教育问题需要我们究其原因,找到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

二、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不外乎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大背景下,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1.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收入来源相对单一。农村家庭收入来源以务农为主,但是目前的技术还不能够完全抵抗自然灾害,农民收入得不到保证。农村留守家庭收入来源仅靠“打工”。虽然进城后的农民工从事的是最底层的工作而且也是临时的,但是起码旱涝保收。

2.农村经济发展欠缺活力。目前的农村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缓慢且所占比例极低,出现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同时城市工业和服务业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青壮年流入城市就业增收,导致农村经济形成恶性循环。

(二)现有体制机制制约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1.户籍制度限制农村留守儿童随迁。现有的城乡户籍二元制度将市民和农民明确划分开,农民工只是从事一些收入很低,文化素质要求相对不高的临时工作,农民工流动性较大,自身进城后的生活条件和待遇都很差,不能将子女带在身边照顾。

2.某些教育政策限制农村留守儿童异地升学。我国目前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对想要通过接受教育改变命运的留守儿童来说,远远不够。我国各地区使用教材不统一,农村留守儿童一旦随迁,短期内教学内容衔接不上,影响接受的正常教学进度。

3.社会监管体制不健全影响接受教育的大环境。政府各部门之间分工不明,互相推诿责任,办事效率低,不能及时有效地为农村留守儿童随迁办理手续。各地方政府对于娱乐场所的监管力度不严,惩罚力度不够,给不法商人投机取巧的机会,网吧等场所成为滋生留守儿童社会教育问题的温床。

(三)传统观念束缚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1.家庭中某些传统观念束缚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农村地区文化闭塞,受传统思想影响,“重男轻女”的思想致使留守女孩接受教育率低于男孩,尤其是接受高中以上教育。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初中留守女孩在校率有不到70%。“安土重迁”的思想,传统观念认为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不带子女随迁也是守住“家”。

2.学校教育中存在一些传统观念束缚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学校传统的教育观念评价学生以智育为主,在教学过程中留守儿童中仅有2%成绩优秀学生,把好学生和坏学生明显分开,对好学生偏爱有加,经常表扬,并以坏学生当反面教材。

3.社会生活中存在某些传统观念束缚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大众的传统观念中将农民和“脏乱差”“没素质没文化”这些词汇联系在一起,对农村人存在偏见,留守儿童因而感到自卑。传统大众观念认为对留守儿童的资助就是解决他们的温饱物质需要问题,对于教育需要的投入略显不足。

(四)所处环境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1.农村留守儿童没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的家庭环境连最基本的书桌都没有,放学后的留守儿童只能在窗台、板凳上看书或者趴在炕上完成作业,光线昏暗。留守家庭不能为孩子提供独立的学习空间,伴随着各种噪音影响艰难学习。

2.校园中不良风气影响学习环境。大家都说学校是第二个家,在这个大家庭中可谓鱼龙混杂,每个学生的家庭出身、家庭经济、个人素养等等都各有差异,易效仿同学的行为,逃学沉迷网络游戏。部分学校里攀比之风盛行,在大环境影响下,留守儿童也不知不觉的受到影响。

3.社会中存在的诱惑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社会环境中存在游戏厅、网吧、迪吧、酒吧等等这类娱乐场所,农村留守儿童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感,意志薄弱,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较弱。

造成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的原因中,经济因素是最根本的,其他制度、传统观念以及环境的影响是造成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因素,需要我们综合时代背景全面的分析,追其根本。充分发挥政府解决问题的主导作用,形成全社会的联动,关注留守儿童,关爱留守儿童。(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